论健身健美操与女生终生体育锻炼

论健身健美操与女生终生体育锻炼

一、试论健身健美操与女生终身体育锻炼(论文文献综述)

荣俊杰[1](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建[3](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李军言[4](2020)在《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都对妇女体育参与问题表现出广泛的关注度,不少国家专门出台了妇女体育相关政策支持指导着妇女体育的发展,可见促进妇女体育参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2019年我国出台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均提出“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可见“青少年”和“妇女”的体育参与也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高中女生”作为“青少年”和“妇女”的交叉人群,在身心发展的过度阶段,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情况值得重点关注。然而,据调查女生体育参与率从幼年开始就普遍低于男生,并在高中阶段达到差异的最高点,面对此严峻的现实问题,找出阻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原因,调查高中女生具体参与障碍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为调查对象,根据Froehlich Chow(2010)等研究者建立的“影响妇女和女孩体育参与的身体活动社会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调查我国城市高中女生在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环境以及政策制度层面的体育参与障碍,分析障碍因素形成的具体深层次原因,结合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国情,给出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研究结果:(1)我国城市高中女生群体在体育参与的时间、频率、强度和体育活动态度等方面都明显低于男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女生的体育运动量会明显下降,不同年级高中女生的体育运动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导致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级的增长,高中女生的运动强度明显降低;(2)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调查发现:个人障碍因素、人际关系障碍因素、社会环境障碍因素、政策障碍因素都与高中女生的运动量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中个人层面对于高中女生最具影响力,其次分别是社会环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高中女生对政策障碍因素的感知度相对较低。不同年级、不同活跃程度高中女生其体育参与障碍因素也存在差异;(3)个人障碍因素是阻碍其体育参与的首要因素,在个人障碍因素层面中“缺乏运动时间”“缺少运动习惯”“身体自我意识”三个因素是影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关键;(4)排在第二位的是社会环境因素,其中“缺乏运动氛围”“男生更容易在体育领域获得成就”“爱运动的男生更受欢迎”这三个因素是阻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显着社会环境因素;(5)人际关系障碍因素中,“体育教师的性别”“教师在体育运动中对待男女生的差异”与“身边缺乏女性运动榜样”这三个人际因素对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影响最为显着;(6)政策制度障碍对于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影响较弱,“政策制度的缺失与宣传力度的匮乏”“现有体育考试制度不当”“体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妇女体育协会缺乏作为”都对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造成了影响。并根据不同层面的障碍因素提出了以下建议:(1)个人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建议:(1)从自身出发,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端正体育参与态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2)杜绝任何形式的女性体育丑化现象,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2)人际关系方面:(1)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改善教学方式、平等关注男女生的体育参与,尊重女生体育态度;(2)进一步提升家长的活跃程度以及对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程度;(3)同学朋友在运动中不评价、不起哄,形成一个积极鼓励的运动氛围;(3)社会环境方面:(1)学校落实分班教学,注重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建设,诱导女生开始运动并且坚持运动,增加运动时间;(2)媒体加大对女性体育报道的力度,增加女性运动榜样的可见性;(3)营造适合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文化氛围;(4)社区应加强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互动发展,共同推动女生体育参与;(4)政策制度方面:(1)建立与完善女性体育政策,加大政策宣传与监管力度;(2)在政策的实施中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明确妇女体育协会的职责;(3)改革体育考试制度,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培养女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李韵娜[5](2020)在《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0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到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颁布实施和2016年的《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这些文件都有一个共同点: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内容、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课程内容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在各高校的体育课程进程中不断地被优化改革,颇有成果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部分高校本科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单调重复,致使体育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同时在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规定过严,以致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过小,彰显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不足,也在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体现不够等,千篇一律,总之,高校本科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健美操运动自传入我国就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推崇和喜爱,其所具有的育体、育心、育人功能得到充分肯定,目前已成为全国绝大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的内容之一,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子系统,加强对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对深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作为研究方法,深入调查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开展现状,对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开设情况、相关研究专家与授课单位教师意见及进行课程学习学生的感受认识等情况的调查,重点探讨了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形式与内容设置、学时分配和考核要求等与现时代发展中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教育与体育发展趋势是否相适应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应以社会、学科、学生为价值导向,在系统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分层教学理论和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确立的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的发展、特点与结构要素,遵循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整体性与衔接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构建;(2)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课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各性质课程类型分为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课,其中基础课主要开设在低年级。虽然目前大多高校必修的健美操课较为普及,但是高年级选修的健美操课名存实亡;(3)目前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分离、课程内容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不利于学生身心全方面良性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考核内容过多关注于技术考核,缺乏理论内容的考核,且考核标准过低,没有起到激励学生掌握健美操基础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作用,造成学生短期提高而无法终身受益的现象;(4)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为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即分为初、中、高级三个层次水平和理论、技术、技能、素质四个方面,以健美操基础理论、现行的技术套路动作、健美操基础能力素养、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体,将这些内容根据难度细分后纳入各个层次中并安排对应的学时数。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建议:把与瑜伽、体育舞蹈、排舞等体艺类具有共性的健美操内容精选纳入公共体育基础课程内容之中,减少重复学习,吸收各地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内容以丰富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实际参与度和健美操运动能力的提高,扩展考核内容,将与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相关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健美操理论知识等列入考核内容,促进课内外体育活动一体化以及健美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更好融合;拓展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形式,拓宽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全面的体育信息资源查询,帮助学生更便捷地利用体育信息资源。

韩梦梦[6](2019)在《健康体适能引入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在我国颁布实施以来,各高校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体质健康测试达标情况仍不尽人意。将健康体适能引入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健康体适能的理解,而且还能达到在提高学生健美操技能的同时提高健康体适能水平。健康体适能引入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是我国高校为改善大学生体制健康下降的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进一步体现了《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东北石油大学大二选修健美操班的120名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健美操教学实验,在12周的教学实验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对当前体育教育的一些启示,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基本观点出发,站在教学的角度和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有意义建构和主体地位。通过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将健康体适能与健美操课相结合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对健康体适能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健美操技能和健康体适能水平,建立以健美操为终身体育锻炼项目。本研究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将健康体适能引入普通高校健美操中进行教学并对实验对象在第一周和最后一周进行体质健康测试(身体成份、肌力肌耐力、柔韧、心肺适能),并对实验样本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班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实验后实验组健康体适能指标比实验前显着提高了。2、对照班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对照组学生健康体适能各项测试指标大多数没有显着性差异。3、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实验班学生实验后肌力肌耐力、柔韧适能、心肺适能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而身体成分无明显差异。4、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健美操技能测试指标,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健美操技能测试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学生健美操技能测试属于没有显着性差异。

刘鸿涛[7](2019)在《内蒙古普通高校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健身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赤峰学院为例》文中认为健身健美操起源于1968年,它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普及性极强的一项体育运动,健美操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健身健美操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健美操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能够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质。通过健身健美操教学来提高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本文研究对象选自16级赤峰学院选修健美操课程的30名学生男生10人,女生20人,通过健身健美操教学分别对男生、女生、城市学生和农村的学生测试成绩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因此通过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健身效果产生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本文中主要使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不同方法,根据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健身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对30名学生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指标进行测试,之后对班级进行实验。经过三十六节课后在对班级学生的指标进行测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实验前后对男生身体形态中体重、胸围、腰围和体重指数的成绩p值小于0.01,差异性显着,身体机能中肺活量与安静心率p值均小于0.01,差异性显着。身体素质中引体向上与50米跑p值均小于0.01,差异性显着。通过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对男生的健身效果产生良好的影响。2通过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实验前后对女生身体形态中除身高外的各项成绩的成绩就具有显着性差异,身体机能中肺活量与安静心率p值均小于0.01,差异性显着。身体素质中立定跳远、仰卧起坐、50米与800米跑p值均小于0.01,差异性显着。通过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对女生的健身效果更为明显。3运用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实验前后城市学生身体形态中各项指标的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身体机能中肺活量与安静心率p值均小于0.01,差异性显着。身体素质中立定跳远、仰卧起坐、50米与800米跑p值均小于0.01,差异性显着。通过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对城市学生的健身效果产生良好的影响。4运用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实验前后农村学生身体形态中各项指标的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身体机能中肺活量与安静心率p值均小于0.01,差异性显着。身体素质中各项测试成绩p值小于0.05具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对农村学生的健身效果更为明显。

杨菊[8](2019)在《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及需求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体育锻炼关乎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此,本研究对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及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全面了解现阶段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发现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为组织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和标准的制定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个案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设计问卷调查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及需求的研究;结合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分析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中出现的问题倾向;为实现高校开展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科类型背景的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需求,为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认为本科高校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发展存在较多问题,从学校组织形式的发展目标为实现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角度看来,学校组织形式较少,大学生主要是以兴趣相同的伙伴一起锻炼、参与社团活动、参与宿舍以及班级的伙伴一起锻炼为主。不同学科类型背景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形式具有差异性;在参与锻炼项目需求中,男生主要以同场对抗性项目占据主要地位,而女生通常以休闲性及隔网的运动项目为主;对此,本文提出,各高校设置运动校园App,增加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指导培训,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率,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吸引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合理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

王瑞[9](2019)在《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体育选项课是学校同时开设多种不同的体育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允许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授课教师,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需求的新课程,是发展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对选课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打破原有班级制度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发现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发展。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和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师范大学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身体形态基本处于正常水平,身体素质达标率较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定期参加体育锻炼,能合理看待比赛过程和结果,客观评价体育赛事。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效果较好,并且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在运动中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竞争、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社会体格焦虑度,速度素质明显低于其他身体素质水平,运动技能仍有待提高的现象。2.通过有序多变量Logsitic回归分析得出,被调查学生认为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具有显着影响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项目、场地器材、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教师性格、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控、师生关系、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学生身体形态、学生学习态度、学生锻炼意志、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运动技能掌握程度、选择课程的态度、锻炼同伴。3.本研究发现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安排不能与学生兴趣爱好一致、场地器材设施未能满足学生需求、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考核评价方法不够成熟、部分师生关系处理不和谐、学生选择公共体育选项课项目时目的性不明确、学生避重就轻、择善而从的选课心理表现明显、部分学生存在从心理上排斥公共体育选项课的现象、学生未能选到自己喜欢的选项课课程的客观原因较为突出、学生参加集体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相对较少、多方面因素制约学生课后进行选项课项目练习。4.针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除了教授学生运动技能,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灌输长期坚持参加锻炼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的整体培养外,教师还要注意具有潜力的学生。学校应注重改革创新,引进或开发多种新兴项目,增设多种优势项目;科学运用运动场,注重日常维护和更新运动器材;优化校园网络,完善学生选课系统;加强教师的再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课程项目;充分利用社团组织效应,激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刘雨婷[10](2018)在《南昌市高职院校女生健美操课程开展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健美操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全民健身发展,而全民健身的发展战略也促进了健美操的推广和革新。健美操作为一项深受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热爱的体育运动,伴随快节奏的健美操音乐,配合规定套路动作和自编套路动作因而特别适合青年人参与。随着健美操队伍的壮大和项目的推广,女大学生作为高校健美操运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入调查研究目前南昌市高职院校女生健美操课程的开展情况对于促进健美操项目在南昌地区、江西省乃至全国高校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通过了解和调查南昌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课程的开展情况,了解健美操课程的内容和考试评价制度,了解目前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女生健美操课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建议,为提高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女生健美操教学水平和实现高职院校健美操课程的开展而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南昌地区普通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健美操课程开展的情况为研究对象;以南昌地区8所高职院校参与健美操的老师和女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对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女生健美操课程展开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师的性别分布为女多男少且整体年龄分布普遍较年轻化,教龄相对也较短主修专业与上课内容大部分接近,健美操教师在科研论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较为落后。2、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健美操起步晚且发展缓慢;教学目标与大学生体育课课程目标相差无异,健美操有自己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教师能认真对待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3、在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上,南昌地区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普通选修健美操的学生以大众等级健美操套路为主与健美操基本步伐为主要教学内容;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健美操的教室设备设施简单不齐全。4、校园健美操文化宣传不够到位,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修满学分居多而并非自己主观喜爱,对健美操的审美与内涵认识不清,主要停留在表面认识居多。5、学生参与健美操的行为主要受到学校硬件设备不足的影响、校园健美操环境与文化宣传不到位、个人兴趣和认识不足的多方面影响。针对以上结论,本论文结合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健美操课程的发展特点,提出如下建议:1、提高健美操教学目标的综合化。2、加强健美操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3、拓展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4、优化健美操授课过程的手段和方法。5、重视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6、加强校园健美操文化建设和宣传力度。

二、试论健身健美操与女生终身体育锻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健身健美操与女生终身体育锻炼(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4)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促进妇女体育参与的政策文件在世界各国持续出台掀起妇女体育研究热潮
        1.1.2 妇女和女孩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特殊的价值
        1.1.3 女生作为体育参与的弱势群体,其参与体育活动面临众多障碍
        1.1.4 高中阶段女生体育参与率明显下降,如何促进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难题
        1.1.5 国际上与发达国家针对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已有成功经验可以学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2 女性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3 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4 高中女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现状
        1.3.5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所带来影响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基础理论
        3.1.1 核心概念界定
        3.1.2 研究理论基础——社会生态学模型
    3.2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概况与分析
        3.2.1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概况
        3.2.2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现状分析
    3.3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障碍因素及分析
        3.3.1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人障碍因素及分析
        3.3.2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际关系因素及分析
        3.3.3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障碍因素及分析
        3.3.4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相关政策障碍因素及分析
    3.4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成功经验
        3.4.1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个人障碍的成功经验
        3.4.2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人际关系障碍的成功经验
        3.4.3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社会环境障碍的成功经验
        3.4.4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相关政策障碍的成功经验
    3.5 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1 政策制度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2 社会环境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3 人际关系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4 个人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B 我国城市高中男生体育参与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C 高中女生访谈提纲
    附录D 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普通高校
        2.1.2 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
        2.1.3 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内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研究
        2.2.2 国外高校健美操课程内容研究
        2.2.3 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创新点及重难点
        3.3.1 创新点
        3.3.2 重难点
4 结果与分析
    4.1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之应然
        4.1.1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价值导向:社会、学科、学生
        4.1.2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1.3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4.2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实然——现状分析
        4.2.1 湖北省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现状
        4.2.2 湖北省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现状调查
    4.3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
        4.3.1 初步构建
        4.3.2 正式构建
        4.3.3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的具体构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教师问卷(第一轮)
    附录2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学生问卷
    附录3 专家、教师访谈提纲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健康体适能引入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来源
        1.国家层面
        2.学校层面
        3.学生层面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 基础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 知识观
        2) 学习观
        3) 教学观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对当前体育教育的启示
        (二) 文献综述
        1.文献来源
        2.国内研究现状
        1)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动态
        2)有关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与评价标准的研究
        3)有关健康体适能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3.健美操的相关研究动态
        4.健康体适能、健美操关系的相关研究动态
        5.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一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的设计
        2.2.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3.3 问卷的信度检验
        2.2.3.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研究假设
    3.1 健康体适能与健美操的关系
第四章 实验设计与样本测试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依据
        4.1.3 实验时间
        4.1.4 实验内容
        4.1.5 实验误差控制
    4.2 样本测试
        4.2.1 健美操技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 健康体适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1 身体成分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2 肌力适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3 肌耐力适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4 心肺适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5 柔韧适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测试结果比对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美操技能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3 实验班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4 实验班实验前后健美操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5 对照班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6 对照班实验前后健美操技能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7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健美操技能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8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2 实验后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5.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成分指标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5.2.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肺适能指标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5.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柔韧适能指标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5.2.4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肌力肌耐力指标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5.2.5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技能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 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各项测试指标
        (二)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
        (三) 健美操技能测试指标
    二、建议
        (一) 提高学生对健康体适能的认知
        (二) 加强学生参加课余健美操活动的频率
        (三) 引入健康体适能丰富健美操教学内容
        (四) 增加男生对健美操的学习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内蒙古普通高校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健身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赤峰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准则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健身健美操概念界定
        2.1.2 健身健美操教学概念界定
        2.1.3 大学生健身效果的概念界定
    2.2 健身健美操的开展现状研究
        2.2.1 高校健身健美操的开展现状研究
        2.2.2 高校健身健美操教学现状研究
        2.2.3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研究
        2.2.4 国外高校健身健美操开展现状研究
    2.3 健身健美操对学生健身效果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健身健美操对学生身体形态的相关研究
        2.3.2 健身健美操对学生身体机能的相关研究
        2.3.3 健身健美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实验法
        3.2.4.1 实验方案
        3.2.4.2 实验内容
        3.2.4.3 实验地点
        3.2.4.4 实验器材
        3.2.4.5 实验分组
        3.2.4.6 实验自变量
        3.2.4.7 实验设计问题
        3.2.4.8 实验假设
    3.3 实验步骤
    3.4 实验的变量与控制
        3.4.1 实验变量选择
        3.4.2 实验组织形式的控制
        3.4.3 实验时间的控制
        3.4.4 实验指标记录监控
    3.5 实验班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的安排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男生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1.1 实验前后男生身体形态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1.2 实验前后男生身体机能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1.3 实验前后男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2 实验前后女生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2.1 实验前后女生身体形态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2.2 实验前后女生身体机能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2.3 实验前后女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3 实验前后城市学生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3.1 实验前后城市学生身体形态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3.2 实验前后城市学生身体机能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3.3 实验前后城市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4 实验前后农村学生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4.4.1 实验前后农村学生身体形态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4.4.2 实验前后农村学生身体机能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4.4.3 实验前后农村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指标的选取
    实验指标测试方法
        一、身高
        二、体重
        三、肺活量
        四、握力
        五、立定跳远
        六、50米跑
        七、坐位体前屈
        八、800 米跑(女)或1000 米跑(男)
        九、仰卧起坐
        十、胸围、腰围、臀围、大腿围
附录B
    实验班教案(第6次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及需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学校体育教育的需要
        1.1.2 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1.1.3 全民健身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课余体育的概念
        2.1.2 组织形式的概念
        2.1.3 需求的概念
    2.2 国外课余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2.2.1 关于国外课余体育锻炼研究现状
        2.2.2 关于国外课余体育锻炼形式的研究
    2.3 国内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研究
    2.4 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2.7 案例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体育设施现状调查分析
        4.1.1 昆明市呈贡区高校发展概况
        4.1.2 运动场地设施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大学生对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分析
    4.2 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分析
        4.2.1 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调查分析
        4.2.2 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4.2.3 学校体育课对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引导作用分析
    4.3 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分析
        4.3.1 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形式的基本情况分析
        4.3.2 不同学科类型背景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状况分析
        4.3.3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差异分析
    4.4 昆明市呈贡区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差异分析.
        4.4.1 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锻炼计划情况分析
        4.4.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分析
        4.4.3 大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情况分析
        4.4.4 高校的大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情况分析
        4.4.5 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体育消费情况分析
    4.5 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4.5.1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类型需求分析
        4.5.2 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需求分析
        4.5.3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场所需求分析
        4.5.4 大学生对专业健身的指导需求分析
        4.5.5 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持续时间需求
        4.5.6 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次数需求
        4.5.7 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体育健康知识需求
        4.5.8 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体育消费需求
        4.5.9 体育明星效应及体育观赏性对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情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关于体育教学方针政策的研究
        2.1.2 关于教师对学生体育意识影响的研究
        2.1.3 关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重要性的研究
        2.1.4 关于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的研究
    2.2 关于国外大学体育课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基本情况
        4.1.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课程设置情况
        4.1.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考核评价情况
        4.1.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4.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分析
        4.2.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评价指标选择
        4.2.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运动参与目标的实施效果
        4.2.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运动技能目标的实施效果
        4.2.4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身体健康目标的实施效果
        4.2.5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心理健康目标的实施效果
        4.2.6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社会适应目标的实施效果
    4.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Logistic回归分析
        4.3.2 主成分分析
        4.3.3 因子解释
    4.4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4.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学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4.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教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4.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1
调查问卷2
访谈提纲
附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南昌市高职院校女生健美操课程开展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落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
        1.1.2 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需要
        1.1.3 推进高职学校健美操课程教学深化改革发展的需要
        1.1.4 健美操运动活力四射,颇受女大学生喜爱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理论及概念
        2.1.1 健美操的概念及发展史
        2.1.2 高职院校的概念
        2.1.3 高职院校课程开展的概念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健美操文献概况
        2.2.2 健美操的发展及其功能介绍的研究
        2.2.3 高职院校健美操课程的开展情况研究
        2.2.4 高职院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研究
        2.2.5 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研究
        2.2.6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对健美操参与行为与态度研究
    2.3 国外研究
    2.4 研究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归纳总结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南昌地区健美操课程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4.1.1 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师年龄、教龄结构分析
        4.1.2 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分析
        4.1.3 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师性别、专业分析
        4.1.4 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师的科研情况分析
    4.2 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开设健美操课程及教学现状的基本情况
        4.2.1 高职院校健美操开设年限情况
        4.2.2 高职院校健美操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4.2.3 高职院校健美操教材选择分析
        4.2.4 高职院校健美操实践教学内容的分析
        4.2.5 高职院校健美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状
        4.2.6 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场地和器材现状的分析
    4.3 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课程认知分析
        4.3.1 对健美操课程价值的认识
        4.3.2 对健美操课程了解情况
        4.3.3 对健美操课程练习目的的认知
        4.3.4 对健美操课程类型的了解与认知
        4.3.5 对健美操课程艺术审美的认知
    4.4 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活动分析
        4.4.1 女大学生了解健美操练习方法的渠道
        4.4.2 女大学生健美操练习的时间与频数
        4.4.3 女大学生健美操参与行为与意识的分析
        4.4.4 女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健美操练习的场地特征
    4.5 影响南昌地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课程的因素
        4.5.1 高职院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审美教育
        4.5.2 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环境
        4.5.3 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水平
        4.5.4 高职女大学生对健美操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
        4.5.5 高职院校体育主管领导对健美操课程的重视程度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四、试论健身健美操与女生终身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军言. 河南大学, 2020(02)
  • [5]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 李韵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健康体适能引入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韩梦梦.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7]内蒙古普通高校健身健美操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健身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赤峰学院为例[D]. 刘鸿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及需求的调查研究[D]. 杨菊.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D]. 王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南昌市高职院校女生健美操课程开展的调查研究[D]. 刘雨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论健身健美操与女生终生体育锻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