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郝艺[1](2021)在《TNF-α诱导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修复细胞及创面愈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Derived Exosomes,MSC-Exos)可以有效的促进创面愈合,然而细胞的培养环境以及细胞移植部位的病理性炎症等微环境状况极大的影响着MSCs(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的旁分泌效应及MSC-Exos的生物学效应,炎症预处理可以提高HUCMSCs(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HUCMSC)的免疫抑制功能及修复功能。本研究通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预刺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提取的外泌体(TNF-Exos),与正常条件下培养的HUCMSCs提取的外泌体(Nor-Exos)做对比,在体内研究TNF-Exos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效应。同时在体外通过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及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HFF)研究其对创面主要修复细胞的修复相关的生物学效应。方法:(1)HUCMSCs的提取鉴定及HUCMSC-Exos的分离与鉴定:用组织贴壁法提取HUCMSCs,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鉴定。运用差速离心法提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Derived Exosomes,HUCMSC-Exos),用透射电镜观察HUCMSC-Exos形态,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Nanosight)鉴定HUCMSC-Exos的粒径,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鉴定HUCMSC-Exos特异性标记CD9、CD63的表达。提取正常培养条件下HUCMSC-Exos,记为正常外泌体(Nor-Exos);参照相关文献取用20ng/m L的TNF-α刺激HUCMSCs,48h后用相同方法提取外泌体,记为TNF-α外泌体(TNF-Exos)。(2)不同的HUCMSC-Exos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建立直径为1cm2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创面周围注射200μg的Nor-Exos或TNF-Exos,观察统计创面愈合率的变化。(3)不同HUCMSC-Exos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用浓度为10μg/m L、50μg/m L、100μg/m L的Nor-Exos或TNF-Exos,分别刺激HUVEC,研究不同浓度的Nor-Exos和TNF-Exos对HUVEC成管效应的作用。(4)不同HUCMSC-Exos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用浓度为100μg/m L的Nor-Exos或TNF-Exos作用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实验,观察Nor-Exos和TNF-Exos对HFF的增殖、迁移、炎症及修复相关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TNF-α刺激的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TNF-Exos),可更好的促进创面愈合,效果好于正常条件下培养的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Nor-Exos)(P<0.05)。体外研究表明外泌体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浓度为100μg/m L时,Nor-Exos和TNF-Exos对HUVEC成管效应的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TNF-Exos可以在体外显着地促进HUVEC的血管的生成(P<0.05),但与Nor-Exo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TNF-Exos能够在体外显着地促进HFF的增殖、迁移、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下调促纤维化因子的表达来抑制瘢痕的形成(P<0.05),但与Nor-Exo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相比于正常培养条件下提取的HUCMSC-Exos,TNF-α预处理后提取的HUCMSC-Exos可更好地促进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2)Nor-Exos和TNF-α预处理后提取的HUCMSC-Exos都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成管、促进HFF的迁移、增殖、降低TGF-β、IL-6、Collagen I、α-SMA的m RNA的表达来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的形成。(3)TNF-α预处理后提取的HUCMSC-Exos可以促进创面愈合的主要靶点可能并不是通过直接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及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上,有可能是通过改变创面中的炎症细胞或者炎症类修复细胞如巨噬细胞,以及创面的炎症微环境等因素来影响创面修复。

李娜[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目前对白僵蚕治疗瘢痕疾病的机制研究匮乏,应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靶向对接,研究白僵蚕治疗瘢痕的作用靶点、化合物、KEGG信号通路,以揭示白僵蚕治疗瘢痕疙瘩或增生性瘢痕的分子通路、作用机制。进一步将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用于肛瘘患者的术后创面局部换药,观察其对术后瘢痕防治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白僵蚕的活性成分、筛选得到疾病-药物共同靶基因,进一步实施相关靶基因的功能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构建白僵蚕治疗瘢痕的药物成分-靶基因-分子信号通路交互网络。随后给予体外细胞实验验证,除了CCK8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实验分组(对照组、不同浓度白僵蚕给药组、单体白僵菌素给药组、PI3K/Akt抑制剂LY294002给药组)干预下MMP-1、MMP-2、MMP-9、Akt、P-Akt、beta-Actin、P13K p85α、p38 MAPK、GAPDH、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而后我们以白僵蚕3个主要化学成分(白僵菌素、环(D-脯-D-苯丙)二肽、(+)-松脂醇)和4个关键瘢痕干预靶点(MMP1、MMP9、MMP13、PI3k)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靶向对接,再次对白僵蚕3个主要化学成分与疾病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行深一步探讨。2.收集2020年2月至2020年8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肛肠科住院的76例肛瘘患者,每组各38例,治疗组术后给予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局部外用,对照组术后给予曲安奈德局部外用。研究过程中,使用随机数表,随机分配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干预(治疗前、治疗后)的基线特征、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的减少程度、瘢痕宽度(超声检测)等指标分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阳性细胞数;两组的术后并发症(色素沉着、血管分布、柔韧性、瘢痕高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溃疡、色素减退)指标给予观察及记录、分析;对两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满意度等数据分析,完成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形成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经过筛选出白僵蚕单味药物688个靶基因中的73个与瘢痕疾病相关的药物成分,分子信号通路148条,通过构建的白僵蚕与瘢痕疾病网络,发现白僵蚕抗氧化、参与凋亡、补体激活、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细胞基质重建、以及抗肿瘤、改善低氧状态、衰老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体外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白僵蚕组、白僵菌素组、LY294002组干预后人增生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MMP-1、MMP-9、P-Akt、p38 MAPK、NF-κB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白僵蚕、白僵菌素干预下,能有效抑制PI3K/Akt/MMP1/MMP9信号通路。基于Autodock vina 1.1.2对接打分值,计算结果表明白僵菌素﹑环(D-脯-D-苯丙)二肽﹑(+)-松脂醇3个化合物可能同时作用于4个靶点,提示白僵蚕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协同抑制PI3K/Akt/MMP1/MMP9分子信号通路。2.在76例肛瘘患者中,术后采用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的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优于曲安奈德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上白僵蚕组在25.39±3.03,曲安奈德对照组为29.48±2.90,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的减少程度、超声检查瘢痕宽度也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细胞染色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柔韧性、瘢痕高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显着差异(P<0.05),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有利于减少肛瘘术后瘢痕形成(P<0.05),降低肛瘘术后疼痛。对两组肛瘘术后色素沉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出现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1.白僵蚕能有效抑制PI3K/Akt/MMP1/MMP9分子信号通路,亦能有效抑制人增生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调控瘢痕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2.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上,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较少、疗效好、有利于减少肛瘘术后瘢痕形成,值得临床开展。

夏子寰[3](2020)在《大黄素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及纤维化调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皮肤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特征是隆起、色红、质硬,并导致严重的功能和美容问题。增生性瘢痕在病理上是一种显着的皮肤纤维性疾病,会对患者的外貌、肌肉运动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导致毁容和功能障碍。到目前为止,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和纤维化的病因机制了解甚少,临床上缺乏有效、特异的治疗方法。皮肤受伤后,创面愈合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当调控失衡,导致损伤过度修复,即形成增生性瘢痕。巨噬细胞在炎症期和增殖期之间的过渡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此阶段,巨噬细胞协调和维持伤口愈合过程,并最终影响瘢痕形成的程度。大黄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药药材,其中大黄素是其主要成分。已有研究表明,大黄素可能通过减弱炎性细胞募集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来抑制机械应力诱导的增生性瘢痕形成。目的:验证大黄素对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阐明其分子机制。方法:我们首先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分离并培养巨噬细胞,予以诱导剂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并给与大黄素共同培养,观察大黄素对巨噬细胞极化至M1/M2的调节作用。然后我们收集大鼠背部皮下植入PVA海绵滤出液中的细胞并对其进行分析。接着我们建立大鼠鼠尾增生性瘢痕模型,予以大鼠尾部皮肤切除并屈曲鼠尾固定施加张力,制造增生性瘢痕。同时我们采用聚乙烯醇(PVA)海绵植入物植入背部皮下,来模拟创面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形成及纤维化的内环境,收集PVA海绵植入物滤出液。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术、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来研究其分子机制。结果:大鼠鼠尾瘢痕实验大体观察发现,运用大黄素的实验组大鼠创面早期炎症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其后瘢痕形成程度同样较对照组轻;组织病理学切背景片染色验证,大鼠鼠尾增生性瘢痕模型是一种可靠的增生性瘢痕研究模型,能有效模拟人体皮肤增生性瘢痕形成和纤维化过程;大黄素可以有效减轻创面愈合过程中伤口炎症反应程度,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和纤维化。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证实大黄素既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的极化,也可以抑制向M2型的极化;运用流式细胞学方法分析所收集的植入PVA海绵中的滤出液发现,与未运用大黄素的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组大鼠滤出液中所募集渗出的巨噬细胞数量减少,M1及M2型巨噬细胞极化率降低,M1及M2型巨噬细胞数量较对照组进一步减少;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试验结果证实,运用大黄素可抑制TGF-β表达水平,并对TGF-β通路和Notch通路两条信号通路产生抑制作用。结论:大黄素可能是治疗增生性瘢痕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纤维化。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结果显示,大黄素可通过调节Notch通路和TGF-β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作用,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和纤维化。

金石峰[4](2019)在《miR-494-3p靶向HTRA1调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瘢痕一直以来都是整形外科领域的一大难题。创伤后过度的修复会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形成,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TGF-β1是伤口愈合后强有力的生长因子,被认为是瘢痕疙瘩和其他纤维化疾病的关键调控因子,TGF-β1与TGF-β受体结合后将激活信号传导到细胞核内,激发多种信号转导途径,来调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HTRA1是一种热激性蛋白,属于HTRA家族成员之一。研究发现,HTRA1在肿瘤中具有剪切细胞内TGF-β1前体进而抑制TGF-β1信号通路的作用。鉴于HTRA1为TGF-β1的抑制基因,且HTRA1的异常表达与众多肿瘤有关,尽管瘢痕疙瘩没有恶性征象,但其某些特征包括超出原有创伤范围、持续性生长并极易复发等又与恶性肿瘤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本研究旨在首先明确HTRA1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水平、生物学功能以及潜在作用机制。然后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靶向HTRA1的miRNA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在HTRA1研究阶段,从组织水平,收集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各26例,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TRA1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差异;从细胞内分子信号水平,应用细胞共培养、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HTRA1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对TGF-β1活化的调控机制;应用慢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靶向抑制HTRA1或者TGF-β1,模拟靶向治疗瘢痕疙瘩的尝试,并研究HTRA1在瘢痕疙瘩中可能同时存在的TGF-β1非依赖调控机制;应用细胞衰老实验,研究HTRA1通过影响细胞衰老发挥TGF-β1非依赖的调控机制。在进一步研究HTRA1上游调控机制中,首先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Pictar和MicroRNA)预测靶向HTRA1的miRNA,然后利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HTRA1是miR-494-3p的靶基因。在组织水平,应用RT-PCR检测miR-494-3p的表达水平。通过原代培养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miR-494-3p mimic和miR-494-3p inhibitor,从而过表达miR-494-3p或降低miR-494-3p表达。MTT法检测miR-494-3p不同表达水平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miR-494-3p不同表达水平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494-3p不同表达水平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R-494-3p不同表达水平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能力的变化。结果:1、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HTRA1和TGF-β1在正常组织和瘢痕疙瘩中均表达,但HTRA1和TGF-β1的mRNA表达在瘢痕疙瘩中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可以检测到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中HTRA1和活性TGF-β1的蛋白表达,但HTRA1和活性TGF-β1的表达在瘢痕疙瘩中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疙瘩中均可以检测到Smad2总蛋白以及磷酸化Smad2;和正常组织相比,瘢痕疙瘩Smad2总蛋白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磷酸化Smad2(p-Smad2)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活性TGF-β1可以特异性的激活PAI-1启动子介导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而非活性TGF-β1则不能激活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单独暴露于重组人HTRA1(rhHTRA1)或非活性TGF-β1的成纤维细胞中Smad2磷酸化水平和活性TGF-β1量均明显升高,rhHTRA1和latent TGF-β1共同处理进一步增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2的磷酸化和活性TGF-β1的含量。3、干扰HTRA1或TGF-β1明显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干扰HTRA1比单独干扰下游TGF-β1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4、敲除HTRA1可以显着增强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基因敲除HTRA1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S328A突变型HTRA1并未能逆转细胞衰老,抑制HTRA1而非TGF-β1能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5、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HTRA1是miR-494-3p的潜在靶基因.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miR-494-3p能够与HTRA1 3’UTR上的结合位点结合而抑制荧光素酶的表达。6、miR-494-3p在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疙瘩中均表达,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7、采用miR-494-3p mimic或miR-494-3p inhibitor处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我们发现24h后,瘢痕疙瘩细胞活力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而当培养48h和72h,miR-494-3p过表达明显抑制细胞活力,而抑制miR-494-3p则促进细胞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miR-494-3p显着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而抑制其表达能够降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率(P<0.05)。细胞周期分析表明,过表达miR-494-3p引起细胞在G1期和S期细胞比例降低,G2期细胞所占比例升高;而抑制miR-494-3p则导致细胞在G1期比例升高,G2期比例降低。细胞侵袭实验显示,miR-494-3p过表达显着减少穿膜细胞数量,而干扰miR-494-3p表达则增加穿膜成纤维细胞数量。我们检测胶原蛋白含量发现,miR-494-3p过表达显着降低胶原蛋白I和III的表达水平,而干扰miR-494-3p表达则增强这两种蛋白表达量。结论:1、瘢痕疙瘩中的HTRA1表达升高,一方面通过依赖于TGF-β1的方式,活化前体TGF-β1,促进成纤维细胞复制,胶原蛋白合成,另一方面通过独立于TGF-β1的方式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衰老,来共同促进疾病的发展。2、瘢痕疙瘩中的miR-494-3p可以通过调控其靶基因HTRA1表达,发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减少细胞侵袭和胶原蛋白合成能力,从而抑制疾病的发展,miR-494-3p有望成为瘢痕疙瘩治疗的新靶点。

唐梦遥[5](2017)在《人参皂苷Rg3对病理性瘢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论文重点研究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在前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人参皂苷Rg3抑制瘢痕的效果。同时,从基因和分子细胞水平比较分析collagen I,collagen III,fibronectin,α-SMA,VEGF等细胞因子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变化情况,并探索TGF-β/Smad、Er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从而探讨Rg3抑制病理性瘢痕的具体机制,为减轻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抑制瘢痕增生提供新的方法及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从患者身上切下病理性瘢痕组织后,用胶原酶消化进行原代细胞培养。传代后取P1代至P3代细胞,分为一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共三组。给予含有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50和100μg/ml)或不含Rg3的培养液进行孵育培养。分别进行以下实验:CCK-8细胞增殖实验、流式分析技术、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定量PCR技术、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法、Elisa实验、瘢痕疙瘩组织块外植体体外培养实验,从而分析不同的Rg3药物浓度组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组织的影响和作用效果,并探索其机制。结果:1.人参皂苷Rg3在体外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增殖相关因子ki-67蛋白表达受到抑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2.高浓度(100μg/ml)的人参皂苷Rg3能促进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而低浓度(50μg/ml)的人参皂苷Rg3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没有明显的凋亡作用。3.人参皂苷Rg3明显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4.人参皂苷Rg3明显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侵袭能力。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5.人参皂苷Rg3能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使促纤维化相关基因和蛋白(Type I Collagen,Type III Collagen,Fibronectin,α-SMA等)表达水平有所降低,抗纤维化相关基因(IFN-γ,TGF-β3)表达水平有所升高。6.人参皂苷Rg3作用于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使TGF-β/Smad通路的TGF-β1、下游信号因子p-Smad2和p-Smad3表达水平下降,而抑制因子Smad7表达水平增加;同时ERK信号通路的信号分子p-ERK1/2的表达水平下降。提示人参皂苷Rg3能够通过调节TGF-β/Smad和ERK信号通路中信号因子的表达水平来影响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7.瘢痕疙瘩组织块在人参皂苷Rg3作用下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VEGF、PD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水平亦明显下降。提示人参皂苷Rg3能抑制病理性瘢痕的血管化程度,从而抑制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和发展。结论:人参皂苷Rg3能在体外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侵袭、血管化和胶原沉积,在这些生物学过程中TGF-β/Smad和ERK信号通路参与其中。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3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和生长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本研究为临床治疗病理性瘢痕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武艳[6](2013)在《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微环境的调控作用影响皮肤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皮肤受到较重损伤后,在受到各种内外源性致病原(氧自由基、病毒、细菌、粉尘等)刺激下,免疫系统被激活,发生炎症反应以抵抗外来损伤,或使其愈合过程减慢或发生不良的愈合结果(例如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尽管目前促进创伤修复和抑制过度瘢痕形成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在促愈和瘢痕治疗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生长因子类促愈合治疗的同时具有加重瘢痕形成的风险。目前对于皮肤瘢痕的治疗方法有其局限性,治疗效果不好,有的副作用大甚至影响愈合。因此,寻求一种新的皮肤瘢痕治疗方法,既不会影响愈合的效果,又能抑制瘢痕的形成,这对于易形成瘢痕的烫伤、烧伤、严重外伤等创伤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对干细胞认识的深入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带来了希望。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细胞疗法中重要的成员之一,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低免疫原性以及可自体移植等优势。目前已有研究证实MSCs可通过多种调节机制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发挥其治疗作用,大多学者认为,MSCs在此过程中通过分泌各种生物活性因子而发挥作用。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发现,MSCs能够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功能的修复,并且减少了瘢痕形成面积,对肺纤维化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些均给纤维化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MSCs是否对于皮肤瘢痕的修复也起作用呢?是否也是通过分泌的生物活性因子起作用呢?至今尚无明确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建立体外和体内模拟瘢痕形成的微环境,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此方面的作用,分两个部分进行如下研究:1.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1)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并进行鉴定扩增;(2)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扩增;(3)将制备的HBM-MSCs条件培养液作用于原代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观察对其增殖能力及胶原产生的影响;(4)筛选在HBM-MSCs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初步探讨BM-MSCs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分子机制。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创面瘢痕形成作用的研究(1)采用博来霉素皮下局部注射的方法构建小鼠渐进性皮肤瘢痕动物模型:(2)分离、培养、鉴定、扩增绿色荧光(GFP)转基因小鼠的BM-MSCs。依托此自行构建的动物模型,示踪BM-MSCs在体内存活时间和分布,进一步探索MSCs在皮肤瘢痕形成中的作用。(3)初步探讨BM-MSCs在调控皮肤瘢痕形成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评价其作为新型细胞疗法抑制瘢痕形成的可行性。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 HBM-MSCs的条件培养液作为刺激因子孵育瘢痕成纤维细胞,结果发现HBM-MSCs可抑制此细胞的增殖、分化,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检测中发现HBM-MSCs可以抑制胶原的合成。2.筛选HBM-MSCs分泌成分中抗纤维化的生物活性因子,在筛选过程中确定转化生长因子(TGF)家族蛋白高表达,并且在炎症因子刺激下,TGF-β1和TGF-β3的分泌显着增强;3.将HBM-MSCs分泌的关键蛋白用相应抗体中和会降低HBM-MSCs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4.采用GFP转基因小鼠的BM-MSCs移植入瘢痕模型体内,采用荧光示踪和tunel凋亡检测发现BM-MSCs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很短,为24小时左右。5. BM-MSCs可以抑制小鼠渐进性皮肤瘢痕模型中瘢痕的形成,在瘢痕样本中对抗纤维化的关键蛋白检测发现,在动物模型中BM-MSCs可以直接分泌抗纤维化的蛋白发挥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SCs可以分泌抗纤维化的生物活性因子,通过一系列的调节作用包括抑制炎性因子、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胶原的产生以及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等,调节组织修复的微环境,在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渐进性皮肤瘢痕动物模型中抑制了瘢痕的进展,并且此种作用可能与MSCs调节TGF-β家族在瘢痕形成过程的作用密切相关,TGF-β3在此过程中有积极的调控作用,至少是部分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尽管由BM-MSCs分泌的TGF-β3确实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但绝不是在减轻皮肤纤维化、促进皮肤创伤修复过程唯一的活性因子,可能是BM-MSCs分泌的活性因子发挥的协同作用。最重要的是,本研究表明对于皮肤瘢痕形成干预性的治疗是有效的,但是这种作用是否存在普遍性和稳定性以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明确MSCs在皮肤瘢痕方面的作用机制,为其今后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广提供基础理论和治疗策略,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总之,BM-MSCs有促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可通过分泌抗纤维化的生物活性因子调节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胶原的累积而产生抗纤维化的作用,抑制瘢痕产生。这一发现也为我们理解干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与愈合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达到促进愈合和抑制瘢痕形成的效果,也为以细胞疗法为策略减轻瘢痕的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张小文[7](2007)在《胆管瘢痕发生机制和脂肪、雷公藤、胆汁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管瘢痕狭窄是胆道外科复杂而棘手的难题。对胆管瘢痕狭窄形成机理和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地研究良性胆管瘢痕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其形成机制以及人大网膜脂肪、胆汁和雷公藤多甙对胆管瘢痕的影响。手术中取14例良性胆管瘢痕患者的胆管瘢痕组织,用10例正常胆管组织作为对照,分别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在HE、Masson、Von-Gison染色下两种组织的显微结构特点;用SEM、TEM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分别检测CD68、TGF-β1、α-SMA、c-myc、c-fos、Bcl-2、Bax、Survivin、bFGF、CDla和VEGF在胆管瘢痕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及定位,并检测MVD;用RT-PCR技术检测Bcl-2和Bax mRNA在胆管瘢痕和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4例正常人大网膜脂肪提取液和10例健康人血液中TNF-α、IFN-γ、IL-2、IL-4和IL-10的含量: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大网膜脂肪组织提取液以及血液中TGF-β1的含量;通过皮下穿刺注射法和皮肤切开缝合法分别建立裸鼠人胆管瘢痕和人大网膜脂肪组织异种移植模型,将脂肪和胆管瘢痕组织共同植入裸鼠皮下,于移植后30d处死动物,采用测定胆管瘢痕组织体积变化、光镜HE染色和V-G染色、电镜观察等方法,了解移植物形态学变化情况;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光镜、电镜观察、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凋亡率等实验手段,观察雷公藤多甙、脂肪组织提取液和胆汁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实验结果提示:胆管瘢痕组织在形态学上具有慢性炎症持续存在、胶原纤维过度沉积、血管密度增加和存在MFB等特点;Mφ在胆管壁中明显增多,通过释放多种介质,刺激胆管组织的血管化和纤维化。CDla在皮肤上皮细胞呈阳性表达,而在正常胆管和胆管瘢痕组织中呈阴性表达,提示树突状细胞可能不参与胆管瘢痕的形成。细胞因子TGFβ1、bFGF和VEGF在胆管瘢痕组织中过度表达,刺激FB增殖,并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促使胶原等基质合成增加并抑制其降解,同时导致新生血管形成,瘢痕组织中MVD增加,促进瘢痕形成。MFB(α-SMA)是形成胆管瘢痕挛缩、管腔狭窄的主要因素。原癌基因c-myc和c-fos在肝外和肝内胆管瘢痕组织中受激活而明显表达,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导致瘢痕增生。首次研究发现良性胆管瘢痕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表达明显上调,可抑制胆管组织细胞的凋亡,导致胆管瘢痕的过度增生。凋亡基因Bcl-2和Bax在正常胆管组织和胆管瘢痕组织均呈阳性表达,Bcl-2/Bax的比值在胆管瘢痕组织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从而引起bax促细胞凋亡的作用受到抑制,引起瘢痕增生。人大网膜脂肪组织提取液中TNF、IFN-γ、IL-2、IL-4、IL-10和TGF-β1的含量明显高于人血液中的含量,脂肪细胞因子中既有正性又有负性调节瘢痕形成的作用,对瘢痕形成起双向调节作用。大网膜脂肪组织提取液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组织伤口愈合。通过切开皮肤移植法成功建立了裸鼠人胆管瘢痕移植模型和脂肪组织移植模型。移植后30天处死,胆管瘢痕移植物体积有所增大,脂肪移植物体积缩小,移植物保留了移植前的形态学特征。成功建立了裸鼠人胆管瘢痕和脂肪组织联合移植模型,移植后观察30天,胆管瘢痕移植物体积无明显变化,脂肪移植物体积缩小,但差异无显着性。病理检查发现,脂肪组织可与胆管瘢痕组织很好地相互融合,脂肪细胞和脂肪颗粒能直接浸入到胆管瘢痕的胶原纤维之间,甚至可到达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之间或细胞浆内,说明脂肪组织不仅通过自分泌、旁分泌起作用,还能直接进入瘢痕组织内发挥作用。脂肪组织对移植的胆管瘢痕组织有一定的抑制生长的作用。胆汁可以促进培养的FB增生和促使FB转变成MFB,同时抑制FB的凋亡;雷公藤多甙对体外对培养的FB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可促进其凋亡。

苏云[8](2007)在《干扰素/PLGA及壳聚糖/PLGA复合膜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椎板切除术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病的常规步骤,术后硬膜外瘢痕的形成可导致硬膜及神经根的压迫或粘连,从而产生术前症状不缓解或缓解后症状复发,是腰部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愈广泛,引起症状复发的可能性就愈高,而且由于硬膜外瘢痕组织的存在也会使再次手术的难度加大并因此可导致再手术的失败。因此,探索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方法一直是骨科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研究对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进行干预,明确干扰素对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肯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将当前研究热点的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PLGA与干扰素及壳聚糖复合成膜后,用于兔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预防。通过组织学、免疫组化、透射电镜以及RT-PCR等手段进行相应的检测。结果发现干扰素/PLGA及壳聚糖/PLGA复合膜能够减少硬膜外瘢痕及粘连的形成,进而减轻对硬膜的刺激。动物实验证明两种复合膜是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有效材料。

冷怀明[9](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刘皎皎[10](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二、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TNF-α诱导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修复细胞及创面愈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不同的HUCMSC-Exos对小鼠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不同的HUCMSC-Exo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三部分:不同的HUCMSC-Exos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预处理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白僵蚕治疗瘢痕疾病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白僵蚕制剂治疗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瘢痕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大黄素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及纤维化调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创面愈合与增生性瘢痕的研究现状
    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Notch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转化生长因子TGF-β与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大黄素在纤维性疾病中的作用
    小结
第一部分 大黄素抑制巨噬细胞极化的体内外实验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动物
        1.2.2 大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
        1.2.3 大鼠鼠背PVA海绵植入模型的建立
        1.2.4 大鼠背部PVA海绵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1.2.5 细胞染色及流式细胞分析
        1.2.6 统计学分析
    1.3 研究结果
        1.3.1 在体外实验中巨噬细胞可向M1/M2 型自然极化
        1.3.2 在体外实验中大黄素可抑制巨噬细胞M1/M2 向极化
        1.3.3 大黄素抑制聚乙烯醇(PVA)海绵内的巨噬细胞M1 型极化和M2 型极化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黄素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及纤维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大鼠鼠背PVA海绵植入模型的建立
        2.2.3 大鼠鼠尾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建立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2.5 组织病理学评分
        2.2.6 大鼠背部PVA海绵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2.2.7 巨噬细胞从炎症反应细胞中的分离
        2.2.8 蛋白免疫印迹法和抗体
        2.2.9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
        2.2.10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鼠尾瘢痕模型瘢痕生长情况
        2.3.2 鼠尾瘢痕病理切片情况
        2.3.3 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2.3.4 大黄素抑制创面愈合早期及中期TGF-β的表达水平
        2.3.5 大黄素抑制Notch信号通路与TGF-β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水平
    2.4 讨论
    2.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创面巨噬细胞调节瘢痕形成及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1.引言
    2.巨噬细胞表型
    3.巨噬细胞调节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
    4.M2 型巨噬细胞与创面愈合
    5.总结
    参考文献

(4)miR-494-3p靶向HTRA1调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HTRA1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制备石蜡切片
        2.3.2 免疫组化
        2.3.3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3.4 Real time PCR
        2.3.5 原代细培养
        2.3.6 分组
        2.3.7 PAI-1 启动子介导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TGF-β1 活性
        2.3.8 shRNA设计和细胞转染
        2.3.9 细胞增殖检测
        2.3.10 细胞衰老试验
        2.3.11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TRA1和TGF-β1 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检测
        3.2 瘢痕疙瘩中Smad信号通路活化水平检测
        3.3 活性TGF-β1 的鉴定
        3.4 HTRA1 正向调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latent TGF-β1 的活化
        3.5 干扰HTRA1或TGF-β1 表达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3.6 干扰HTRA1或TGF-β1 表达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衰老的影响
        3.7 HTRA1 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衰老不依赖于TGF-β1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miR-494-3p靶向HTRA1 并调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功能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原代细胞培养
        2.2.2 细胞计数
        2.2.3 质粒抽提
        2.2.4 细胞活力检测
        2.2.5 总RNA抽提
        2.2.6 miRNA提取
        2.2.7 Real-time PCR
        2.2.8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检测
        2.2.9 细胞转染
        2.2.10 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系统的筛选
        2.2.11 细胞凋亡检测
        2.2.12 蛋白质免疫印迹
        2.2.13 细胞周期测定
        2.2.14 细胞侵袭测定
        2.2.1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miR-494-3p在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组织中表达水平检测
        3.2 miR-494-3p与 HTRA13’UTR特异性结合
        3.3 miR-494-3p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miR-494-3p对瘢痕疙瘩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3.5 miR-494-3p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侵袭的影响
        3.6 miR-494-3p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人参皂苷Rg3对病理性瘢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人参皂苷Rg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人参皂苷Rg3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微环境的调控作用影响皮肤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章 实验仪器与材料
    一、主要实验仪器
    二、主要实验材料
    三、主要溶液配制
第二章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及胶原形成的调控作用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四节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成分中关键蛋白的检测及其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及胶原形成的作用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创面瘢痕形成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小鼠渐进性皮肤瘢痕模型的制备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瘢痕创面的促愈作用及影响瘢痕形成的实验观察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基金资助

(7)胆管瘢痕发生机制和脂肪、雷公藤、胆汁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良性胆管瘢痕狭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干预因素简图
第一部分 良性胆管瘢痕形态学特征及发生机制的探讨
    实验一 良性胆管瘢痕形态学特征和CD_(68)、TGFβ_1、a-SMA表达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光镜观察
        2.2 电镜观察
        2.3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_(68)、TGFβ_1、a-SMA的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二 良性胆管瘢痕组织中c-myc、c-fos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的表达
        2.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fos的表达
        2.3 阳性对照实验
        2.4 阴性对照实验
        3.结果判定标准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三 良性胆管瘢痕组织中Survivin、bFGF、VEGF、、CD1a表达和MVD检测的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urvivin的表达
        2.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FGF的表达
        2.3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的表达
        2.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VD
        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a的表达
        2.6 阳性对照实验
        2.7 阴性对照实验
        3.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四 良性胆管瘢痕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RT-PCR检测良性胆管瘢痕中Bcl-2 m RNA、Bax m RNA的表达量
        2.2 免疫组织化学法
        2.2.1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的表达
        2.2.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的表达
        2.2.3 结果判定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良性胆管瘢痕干预因素的实验研究
    实验五 雷公藤多甙对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胆管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
        2.2 雷公藤溶液配置方法
        2.3 雷公藤多甙对成纤维细胞细胞的影响
        2.3.1 倒置显微镜观察
        2.3.2 流式细胞仪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2.3.3 MTT法检测雷公藤溶液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2.3.4 成纤维细胞电镜样品的制备及电镜检查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六 人胆管瘢痕和脂肪组织裸鼠动物模型建立以及脂肪对裸鼠移植胆管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人大网膜脂肪组织分泌脂肪细胞因子的检测
        2.1.1 脂肪组织提取液的制备
        2.1.2 ELISA法检测大网膜脂肪组织提取液及血液中TGF-β_1的表达
        2.1.3 流式细胞仪CBA法检测大网膜脂肪组织提取液中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
        2.2 人胆管瘢痕组织和脂肪组织裸鼠动物模型建立以及脂肪对裸鼠移植胆管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
        2.2.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2.2.2 实验分组
        2.2.3 实验观察指标
        2.2.3.1 裸鼠和移植物存活情况
        2.2.3.2 肉眼观察
        2.2.3.3 光镜观察
        2.2.3.4 电镜观察
        2.3 大网膜脂肪提取液对培养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2.3.1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
        2.3.2 流式细胞仪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2.3.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2.3.4 成纤维细胞电镜样品的制备及电镜观察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七 胆汁对良性胆管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倒置显微镜观察胆汁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2.3 电镜观察胆汁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2.4 MTT法检测胆汁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2.5 流式细胞仪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2.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文详细摘要
英文详细摘要
文献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本课题主要特色和创新
研究生简介
致谢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和学习情况

(8)干扰素/PLGA及壳聚糖/PLGA复合膜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的进展
        一、硬膜外纤维化来源的学说
        二、影响硬膜外瘢痕形成的因素
        三、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的防治措施
    第二章 创伤的愈合与细胞因子
        一、瘢痕形成中的细胞因子
        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三、干扰素(IFN)
    第三章 PLGA 复合瘢痕增生抑制剂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构想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rhIFN α-26 对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初步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步骤及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体外培养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形态观察
        二、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
        三、MTT 法检测结果
        讨论
    第二章 PLGA 复合干扰素及壳聚糖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步骤与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术后动物一般情况
        二、大体观察
        三、组织学观察
        四、瘢痕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五、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
        六、RT-PCR 检测TGF-β结果
        讨论
        一、腰部手术失败综合征与硬膜外瘢痕
        二、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现状
        三、椎板切除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四、人工合成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PLGA
        五、天然多功能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
        六、多功能细胞因子-干扰素
        七、即刻早期基因-c-fos
        八、瘢痕形成中的重要因子-TGF-β
结论
创新点
实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10)“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TNF-α诱导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修复细胞及创面愈合的影响研究[D]. 郝艺.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D]. 李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大黄素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及纤维化调控的机制研究[D]. 夏子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miR-494-3p靶向HTRA1调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及机制研究[D]. 金石峰.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5]人参皂苷Rg3对病理性瘢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唐梦遥.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6]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微环境的调控作用影响皮肤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D]. 武艳. 南开大学, 2013(06)
  • [7]胆管瘢痕发生机制和脂肪、雷公藤、胆汁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小文. 昆明医学院, 2007(06)
  • [8]干扰素/PLGA及壳聚糖/PLGA复合膜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D]. 苏云. 吉林大学, 2007(03)
  • [9]《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10]“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  ;  

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