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

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

一、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葛怀天[2](2021)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民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辰洋[3](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张玉璞[4](2021)在《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之路。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在与中国发展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人民利益的科学观点,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前进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续力保航。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发挥出超常的政治智慧与魄力,多次针对党员干部应当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也以高达203次的出现频率贯穿始终,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心系人民,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使命初心,并最终逐步形成了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人民是党重要的执政基础,人民利益至上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当代体现,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文章在分析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时代背景和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回溯人民利益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以求探寻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来源以及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基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主要包括人民经济利益、人民政治利益、人民文化利益、人民社会利益、人民生态利益五大方面。同时,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使得这一思想成为新时代指导党做好人民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的重要指引。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的进一步丰富,形成了解决新时代人民利益矛盾的理论指南,彰显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利益;就其实践价值而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升民生建设质量,推进了新时代党的内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效能,凝聚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南与行动纲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为全世界人民实现自身利益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朱洲[5](2021)在《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伟大实践中,党的干部队伍工作从研究探索到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过程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光辉,又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党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提出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化了党管干部、组织选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修改完善党章,先后两次修订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自我革命的优秀传统鞭策下,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此淬炼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遵循。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及其建设等进行概念界定。重点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在理性甄别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分析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体现和价值所在。第三,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能力、作风以及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基本经验。第四,总结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在特点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包括: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在形式上是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等。提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贡献,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立的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第五,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内容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张霜[6](20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而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论述。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研究两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史而言,它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起始却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选择以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的梳理为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梳理思想的过程中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想在思想梳理中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做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中将其分为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现代化的一般解释,着重从现代化的产生和研究的提出、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样性存在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及其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做现代化的基础认知和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起,主要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和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存在价值和缺陷,阐述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意义。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斯大林苏联政权建设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和拓展,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本土化现代化探索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陷入了曲折发展。第五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早期的探索,包括早期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六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即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七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丰富,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阐明中国新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指出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古培霖[7](2021)在《习近平人民观研究》文中提出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以人民至上作为根本前提,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作为根本目标,以人民的磅礴力量推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已经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需要以习近平人民观为指导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发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吸收传承、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化完善构成了其人民观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构成了其人民观的历史逻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构成了其人民观的现实逻辑;实现了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统一。革命家庭成长环境的熏陶,知青岁月“一心为民办实事又善于为民办实事”的亲身体会,从政时期地方任职的沉淀以及治国理政时期的发展和完善构成了其人民观的形成过程。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人民立场观、“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的人民幸福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人民发展观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共享观;它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创新性、法治性与公正性等特征。在理论价值上,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是社会财富创造者、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价值评价主体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实践价值上,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社会民生问题地解决、创造了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开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局面、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赵蕊[8](2021)在《习近平人民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人民观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新时代,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不懈努力下,我国的扶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另外,抗击新冠疫情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这些重大的历史成就和历史变革,充分彰显了习近平“为了谁、依靠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人民观的丰富内涵。与此相反,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系列逆全球化行为和其国内不断撕裂的种族矛盾、民族矛盾、低迷的经济增长和抗疫的重大失败,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从另外一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等具有显着优势,也见证了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力量和广大人民的磅礴力量。对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研究不仅是学习、领会、挖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等理论需要,也是践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人民观的现实需要。这对于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除引言部分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渊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相关理论,包括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思想,主要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观。第二部分,阐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立场观、人民主体观、人民目标观、人民力量观、人民检验观、“世界人民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习近平的系列讲话、文章、谈话等,挖掘习近平人民观的丰富思想与内涵。第三部分,阐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特征。包括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具有广泛性、提高人民幸福感具有现实性、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具有精准性、人民观扩展方面具有开创性。对这些特征的展开与论述,实际上是对习近平人民观主要内容的归纳与总结,有利于更好的把握习近平人民观。第四部分,阐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践行举措与成效。主要包括:一是习近平人民观的践行举措。从两个角度来进行阐述:习近平人民观在总体推进“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的相关践行举措、习近平人民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践行举措。二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成效,即:以“精准扶贫”为重要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抗疫斗争中坚持人民至上、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第五部分,阐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意义包括: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相关理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习近平人民观的现实意义包括:巩固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了“抗疫”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有力提高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阿茹娜[9](2020)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发展创新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并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态建设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其中就要求文化兴盛和文艺繁荣必须与时代共脉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事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困难和矛盾,基于回答时代问题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文艺要紧紧抓住文艺人民性这一主线,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与人民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据此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文艺事业发展问题的回答之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立足于新时代中国文艺实践,指导我国人民文艺事业发展与建设的行动纲领,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本文深入研究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挖掘了其科学内涵及创新成果,探究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理论基础,归纳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推进历程,以唯物史观视野研究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发展和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形成于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最早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关于文艺的人民性思想的主张,后经各时期的理论演进在苏联进一步丰富了文艺人民性思想,并进行了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具体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文艺人民性思想在带领和指导中国人民的文艺实践中取得了更为完善和体系化的理论总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展开和推进进行了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是在对各时期各种问题不断的历史回应中逐步展开和推进的。本文按照对文艺人民性思想逐步丰富和发展的历程,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大致划分了四个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左翼”作家联盟时期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开始萌发;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由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二为”方向确立下我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在继承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新境界。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继承性和科学内涵进行了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定了文艺与人民之间统一的密切联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了人民主体的文艺创作原则,以文艺的创作、反映、审美、评判等主体性姿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聚焦时代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充分肯定、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坚持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高度重视和推进人民文艺工作步入新的历程。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创新性进行了研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过程中,人民文艺事业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本文认为,习近平将文艺事业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进行功能定位,以发展的观念对文艺人民性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地阐释,充分展现了其时代内涵与实践品格,体现了其时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将中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并科学指出了其强大的指导意义。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践行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时代困难和时代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在一定时期内我国文艺事业发展过程中将面对的来自外部环境中的影响和挑战,同时要正视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立足当下深刻分析了问题原因,并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功能出发,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既提出了应对新时期这些困难的一些对策性以及探索思考,又在研究其重要科学指导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刘幸[10](2020)在《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近代西方民主观念中的“民”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资源,而中国革命实践对毛泽东的影响更是毛泽东人民观形成的直接原因。研究毛泽东的人民观,首先要明晰什么是“人民”。古代中国语境下的“人民”概念,“人”和“民”在一开始是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词,不是简单的可以将二者重合在一起表达同一个意思,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才逐步丰富了“人民”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出现前,西方哲学家大多也只是单单对“人民”的概念进行研究,虽然通过多种理论的方式在宣扬民主,但在其本质上,人民的主体地位根本不受到承认,社会历史主体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一直是模糊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无论是从人的本质观,还是从历史观,都对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的思想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对于社会历史而言,其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活动产物,也是基于以人民为主体的人类活动对客观世界进程的推进。毛泽东的人民观是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精粹的基础之上,在吸收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前提下,结合中国革命和具体国情而逐步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需求,毛泽东的人民观也在逐步焕发出新的政治色彩。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对敌人与朋友的标准进行了划分,认为一切不利于抗日斗争的都是敌人,不属于人民范畴,而一切共同抗日的集团和阶级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解放战争期间,地主等反动派是敌人不是人民,而联合起来反对这些反动派的就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拥护社会主义的人就属于人民范畴,反对社会主义,甚至破坏社会主义的就是敌人,不属于人民范畴。即是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毛泽东人民观具有非常鲜明的风格、特色和气魄,彰显出明显的理论特征、实践特征、历史特征以及政治特征,具有完善的系统性、广泛的革命性、鲜明的时代性以及深刻的阶级性。而毛泽东人民观的要件——历史动力观、群众路线观、人民利益观、人民民主观,则是毛泽东人民观的内在本质、具体体现、价值指向以及核心思想。长期以来,毛泽东人民观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南,并为其继任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因此研究毛泽东的人民观,既是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需要,也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幸福的需要。

二、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1.5.1 人
        1.5.2 人民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相关概念
        1.4.1 人民的基本内涵
        1.4.2 利益的基本内涵
        1.4.3 人民利益的基本内涵
        1.4.4 人民利益观的基本内涵
2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
    2.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益的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
        2.1.2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2.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利益思想
        2.2.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
        2.2.2 邓小平人民利益思想
        2.2.3 江泽民的人民利益思想
        2.2.4 胡锦涛的人民利益思想
    2.3 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3.1 民本思想的萌芽
        2.3.2 民本思想的发展期
        2.3.3 民本思想发展的平稳期
        2.3.4 民本思想发展的完成期
3 习近平人民经济利益观
    3.1 习近平关于人民经济利益重要性论述
        3.1.1 人民经济利益实现进入瓶颈期
        3.1.2 人民对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3.1.3 中等收入陷阱阻碍了人民经济收入的提升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经济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3.2.1 人民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主体
        3.2.2 共同富裕是人民经济利益的目标导向
        3.2.3 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
    3.3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经济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3.3.1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3.3.2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3.3.3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3.4 经济工作要讲政治
4 习近平人民政治利益观
    4.1 习近平关于人民政治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4.1.1 巩固党根本政治立场的使命追求
        4.1.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4.1.3 夯实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优势的现实需要
        4.1.4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应有之义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政治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4.2.1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保障政治利益不走偏
        4.2.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利益最直接的内容
        4.2.3 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利益的基础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政治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4.3.1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
        4.3.2 坚持好发展好现有政治制度
        4.3.3 建设人民政治权利保障机制
        4.3.4 抓“关键少数”落实主体责任
5 习近平人民文化利益观
    5.1 习近平关于人民文化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5.1.1 推进伟大梦想的重要支撑
        5.1.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5.1.3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要求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文化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5.2.1 意识形态工作决定文化利益的发展方向
        5.2.2 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利益的关键内容
        5.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支撑文化利益的精神力量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文化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5.3.1 发挥道德教育的支撑作用
        5.3.2 提升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引领作用
        5.3.3 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驱动
        5.3.4 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5.3.5 增强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能力
6 习近平人民社会利益观
    6.1 习近平关于人民社会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6.1.1 社会利益体现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6.1.2 与人民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利益因素
        6.1.3 建立人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必要准备
        6.1.4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社会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6.2.1 教育和就业是人民社会利益的主要方面
        6.2.2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民社会利益的有益补充
        6.2.3 全民健康是实现人民社会利益的基础
        6.2.4 社会治理是实现人民社会利益科学化进程的保障
        6.2.5 社会公共安全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前提条件
        6.2.6 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享社会改革利益成果的保障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社会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6.3.1 多渠道实现人民就业稳定
        6.3.2 促进社会保障与社会建设的可持续良性运行
        6.3.3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6.3.4 构建更加完善全面综合的社会治理体系
        6.3.5 加强社会风险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建设
        6.3.6 努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环境的实现
7 习近平人民生态利益观
    7.1 习近平关于人民生态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7.1.1 全球性生态危机损害人民生态利益
        7.1.2 人民对健康生活和良好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诉求
        7.1.3 人民对生态文明发展提出新要求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生态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7.2.1“两山”理念是基本原则
        7.2.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实归宿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生态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7.3.1 提升人民绿色生态环保意识
        7.3.2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7.3.3 推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进程
8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时代价值
    8.1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价值
        8.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利益观的价值追求
        8.1.2 形成了解决新时代人民利益矛盾的理论指南
        8.1.3 彰显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利益
    8.2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实践价值
        8.2.1 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升民生建设质量
        8.2.2 推进了新时代党的内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效能
        8.2.3 凝聚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9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观点、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4.1 核心观点
        1.4.2 创新点
        1.4.3 重点及难点
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2.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2.1.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
        2.1.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
        2.1.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2.2.1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2.2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2.3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3 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
        2.3.1 中国传统吏治思想的传承
        2.3.2 中华传统吏治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2.4 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4.1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4.2 非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1.1 突出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
        3.1.2 强调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
        3.1.3 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3.1.4 服从真理,改正错误
        3.1.5 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山头主义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2.1 注重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精神
        3.2.2 强调一切听从党安排
        3.2.3 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
        3.2.4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3.2.5 经验教训
    3.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3.1 强调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方针
        3.3.2 强调党员干部具备开拓进取精神
        3.3.3 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党性锻炼
        3.3.4 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3.3.5 强调党员干部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3.3.6 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4.1 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
        3.4.2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4.3 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
        3.4.4 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五大体系
        3.4.5 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4.6 组织选拔与群众拥护有机统一
        3.4.7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
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4.1 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
        4.1.1 对党绝对忠诚
        4.1.2 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
        4.1.3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4.2 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4.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2.2 坚定理想信念
        4.2.3 干群平等
        4.2.4 不谋私利
    4.3 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
        4.3.1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选人用人
        4.3.2 坚持民主集中制
        4.3.3 任人唯贤
        4.3.4 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
        4.3.5 完善考核评价使用机制
        4.3.6 注重干部来源广泛性代表性
    4.4 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4.4.1 注重实绩
        4.4.2 突出胜任力
        4.4.3 注重实践锻炼
        4.4.4 强调斗争精神
        4.4.5 注重班子整体建设
    4.5 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4.5.1 密切联系群众
        4.5.2 理论联系实际
        4.5.3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4.5.4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4.5.5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4.5.6 惩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4.6 干部队伍的纪律建设
        4.6.1 模范遵守纪律
        4.6.2 自觉接受监督
        4.6.3 实行问责制度
        4.6.4 开展反腐败斗争
        4.6.5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5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
    5.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
        5.1.1 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
        5.1.2 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
        5.1.3 与时俱进丰富完善
    5.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精髓
        5.2.1 干部是党的正确路线确定后的决定因素
        5.2.2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及杜绝个人依附
        5.2.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暨任人唯贤
        5.2.4 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干部问题
        5.2.5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5.2.6 干部权责一致
        5.2.7 干部成长体现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统一
        5.2.8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5.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价值
        5.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5.3.2 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5.3.3 建立了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干部队伍
6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和创新发展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境遇
        6.1.1 世情的深刻变革引发新的国际力量博弈
        6.1.2 国情的深刻变革要求统揽和推进“四个伟大”
        6.1.3 党情的深刻变革激励全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6.1.4 社情的深刻变革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6.2.2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6.2.3 全面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本领能力
        6.2.4 建立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
        6.2.5 健全科学选拔任用机制
        6.2.6 加强监督管理狠抓作风
        6.2.7 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6.2.8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6.2.9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2.1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2.1.1 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2.1.2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2.1.3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2.1.4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联
    2.2 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现代化意蕴
        2.2.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2 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3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的意义审视
        2.3.1 破解当前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2.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
        2.3.3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
第3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起:现代化理论的回顾
    3.1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
        3.1.1 现代化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3.1.2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3.1.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3.1.4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3.1.5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派
        3.1.6 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弊端
    3.2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20 世纪70 年代)
        3.2.1 现代化理论遭受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
        3.2.2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
        3.2.3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评析
    3.3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重建(20 世纪80 年代)
        3.3.1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内容
        3.3.2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评析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早期萌芽
        4.1.1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4.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
        4.2.1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4.2.2 基于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4.2.3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4.2.4 实行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导向
        4.2.5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支撑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持续探讨
        4.3.1 高速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
        4.3.2 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
        4.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高度集权政治模式
    4.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曲折发展
        4.4.1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思想
        4.4.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思想
        4.4.3 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思想
第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5.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5.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3 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人物现代化思想分析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开始提出
        5.2.1 建立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国家
        5.2.2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
        5.2.3 土地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前提
    5.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入探索
        5.3.1 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调整农重轻比例关系
        5.3.2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5.3.3 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5.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初步构建
        5.4.1 农业现代化思想
        5.4.2 工业现代化思想
        5.4.3 国防现代化思想
        5.4.4 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
        5.4.5 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6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6.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探索
        6.1.1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6.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1.3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6.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
        6.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6.2.3 新“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2.4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设想与安排
        6.2.5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部署
    6.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深入
        6.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6.3.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3.3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6.3.4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设想与战略安排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
    7.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7.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底蕴来源
        7.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7.1.3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向
    7.2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7.2.1 更高质量的发展
        7.2.2 更高效率的发展
        7.2.3 更加公平的发展
        7.2.4 更可持续的发展
        7.2.5 更为安全的发展
    7.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7.3.1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7.3.2 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7.3.3 以绿色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
        7.3.4 以开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3.5 以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习近平人民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课题的创新之处
        1.5.2 课题的不足之处
2 习近平人民观的生成逻辑
    2.1 习近平人民观生成的理论逻辑
        2.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主体思想
        2.1.2 吸收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1.3 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思想
    2.2 习近平人民观生成的历史逻辑
        2.2.1 与人民血肉相连: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2.2.2 与人民同甘共苦: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顺利的关键
        2.2.3 与人民共同奋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动力
    2.3 习近平人民观生成的现实逻辑
        2.3.1 世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遵循
        2.3.2 国情: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根本动力
        2.3.3 党情: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
3 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过程
    3.1 奠定基础:革命家庭成长过程的熏陶
    3.2 锻造初心:七年知青岁月的亲身体会
        3.2.1 树立一心为民办实事的信念
        3.2.2 挖掘一心为民办实事的方法
    3.3 深化情怀:从政时期地方任职的沉淀
        3.3.1 坚守“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的立场
        3.3.2 贯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方法
        3.3.3 彰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
        3.3.4 坚守“‘干事’更要‘干净’”的信念
    3.4 思想完善:治国理政时期的不断发展
        3.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4.2 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4 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特点
    4.1 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4.1.1 人民立场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4.1.2 人民幸福观: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
        4.1.3 人民发展观:尊重人民历史地位和首创精神
        4.1.4 人民共享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2 习近平人民观的鲜明特点
        4.2.1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4.2.2 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4.2.3 法治性和公正性的统一
5 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价值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5.1.2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评判价值的思想
        5.1.3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5.2 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价值
        5.2.1 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5.2.2 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2.3 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5.2.4 推进了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
        5.2.5 创造了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5.2.6 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5.2.7 开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局面
        5.2.8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习近平人民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难点
        2.创新点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相关理论
        1.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理论
        3.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
        1.毛泽东的人民观
        2.邓小平的人民观
        3.江泽民的人民观
        4.胡锦涛的人民观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立场观
        1.习近平人民立场观的内涵
        2.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的原因
    (二)人民主体观
        1.主客体的内涵与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原因
        2.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主要内容呈现
    (三)人民目标观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2. “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梦
    (四)人民力量观
        1.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2.人民力量与人民智慧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宝
    (五)人民检验观
        1.人民是党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审判者
        2.人民是最好的监督员
    (六) “世界人民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背景
        2.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呈现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特征
    (一)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方面具有广泛性
    (二)提高人民幸福感方面具有现实性
    (三)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具有精准性
    (四)人民观扩展方面具有开创性
四、习近平人民观的践行举措与成效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践行举措
        1.习近平人民观在总体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相关践行举措
        2.习近平人民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践行举措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践行成效
        1.以“精准扶贫”为重要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在抗疫斗争中坚持人民至上
        3.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五、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相关理论
        2.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3.继承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现实意义
        1.巩固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推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确保抗疫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4.有力提高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发展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奠基和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列宁、斯大林等苏联理论家的阐述和贡献
        (二)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几代领导人的阐述和贡献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展开和推进
    一、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出现和传播
        (一)“五四”时期“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倡导
        (二)“左翼”时期“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一)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内容主张
        (二)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影响
    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确立和深化
        (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提出
        (二)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深化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坚持和继承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特征
        (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价值观
        (二)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的文艺方法论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内容特征
        (一)人民性原则的充分体现
        (二)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创新和拓展
    一、新时代人民文艺事业推向新高度
        (一)人民文艺事业发展的新形势
        (二)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的认识强化
    二、民族复兴目标赋予人民文艺事业新使命
        (一)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的发挥
        (二)凝聚中国精神是人民文艺事业的灵魂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人民文艺事业新视野
        (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
        (二)从中外优秀文艺作品中汲取养分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践行
    一、新时代我国人民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挑战
        (二)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大力推进我国人民文艺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育高水平文艺人才
        (二)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作优秀文艺作品
        (三)坚定文化自信,为创作立心铸魂
        (四)提升文艺批评水平,为文艺创作把好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攻读期间的科研情况

(10)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作为政治概念的“人民”
    2.1 “人”的本义:人民概念的本初意涵
    2.2 历史的转义:人民概念的内涵比较
    2.3 阶级的构义:人民概念的义界限定
3 批判与继承中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来源
    3.1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创造性升华
    3.2 毛泽东对近代西方民主观念中“民”的批判性借鉴
    3.3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系统性吸收
4 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4.1 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思想积淀中的概念界定
    4.2 毛泽东人民观的要件:核心要义的四个维度
    4.3 毛泽东人民观的特征:基本属性的集中显现
5 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贡献、演变发展与当代价值
    5.1 在革命与建设中彰显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贡献
    5.2 在坚守和创新中推动毛泽东人民观的演变发展
    5.3 在历史与时代中凸显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民观研究[D]. 葛怀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D]. 张玉璞.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 朱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张霜. 吉林大学, 2021(02)
  • [7]习近平人民观研究[D]. 古培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习近平人民观研究[D]. 赵蕊.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9]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发展创新研究[D]. 阿茹娜.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刘幸.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