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变传统方法 科学饲养肉牛(五)——肉牛的常用饲料及日粮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刘沂霖[1](2021)在《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文中提出在育种方面,肉牛业发达国家以本品种选育为主,肉牛生产性能持续提高。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以本地黄牛和杂交改良群体为主,缺少高档肉牛品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种业还存在差距。良种覆盖率低,平均胴体重、产肉率、高档肉比率较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相比差距较大,缺少专门化肉牛品种和自有品牌。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与本地肉牛品种进行杂交育种,是开展新品种培育和商品牛生产等广泛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试验以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牛为研究对象,选择杂交牛F1代与F2代,对二者生长性能与牛肉品质进行比较,旨在探索优质高档肉牛品种培育方法,丰富专门化肉牛品种,促进肉牛产业经济繁荣。试验选择9月龄左右的健康未阉割公牛犊F1、F2各12头,共24头,F1为第I组,F2为第II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牛组成1个圈,共分6个圈。所有试验牛均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进行集中育肥试验和屠宰试验,评定分析F1、F2代公牛群体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试验结果如下:1、育肥性能:在试验周期内,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与F2代的体重和日增重差异均不显着(P>0.05)。体尺结果显示,F2代的体高体斜长均小于F1代,虽然在10-13月龄和21-26月龄期间F1代与F2代的耗料量存在显着差异,但料重比无差异(P>0.05)。2、屠宰性状方面,杂交F1代与F2代的宰前活重无差异,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胴体背膘厚无显着性差异。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2代的脂色与F1代无差异,但肉色、大理石纹、牛肉等级性状均优于F1代。杂交F1代与F2代的高档肉块里脊、外脊、眼肉、上脑以及优质肉块中黄瓜条、米龙、牛霖、腱子肉的重量无差异。3、肉质方面,与F1代牛相比较,F2代牛的脂肪含量,能量,蛋白质含量均有增加,但差异不显着,钙和磷含量有减少趋势,但同样差异不显着。牛肉中16种氨基酸除精氨酸显着高于F1代牛肉中的含量外(P≤0.05),其余15种均为极显着高于F1代牛肉中含量(P≤0.01)。必需氨基酸显着高于F1代。F2代牛肉中UFA含量,UFA/SFA,极显着高于F1代,而SFA含量,PUFA含量,PUFA/UFA极显着低于F1代。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2代牛肉的锌含量均显着高于F1代。杂交F1代与F2代牛肉的能量、蛋白质、脂肪、铁、硒、钴含量无差异。
王敏[2](2020)在《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牧和舍饲是我国肉牛的两种主要饲养方式,在日粮、饮水、环境、饲养管理与动物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上,我国西部和北部是肉牛的主产区,以放牧饲养为主;随着农区粮食资源的逐年丰富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舍饲肉牛养殖迅速发展,已在我国肉牛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舍饲养殖可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合理的日粮配比,能够有效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缩短育肥时长,增加养殖效益。随着肉牛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牛肉产品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放牧养殖因其饲养环境天然、绿色、无污染,其牛肉产品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开展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营养代谢、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对比研究,对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蒙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体重400 kg左右,体况相近、健康的西门塔尔公牛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建立肉牛放牧和舍饲模型,试验期为120天。分别采用HPLC、GCMS、ICP-MS、ICP-OES、ELISA、HE染色和MASSON染色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日粮、饮水、管理等差异,及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尿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差异,为优质肉牛饲养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肉牛不同饲养方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肉牛在饲草营养、饮水质量、饲养环境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放牧肉牛新鲜牧草中的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总体含量较为均衡,优于舍饲肉牛的苜蓿、谷草、青干草和玉米秸秆等饲草;放牧肉牛饮水的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色度、浑浊度及菌落总数等品质指标均次于舍饲肉牛饮水(p<0.05);放牧肉牛的给料给水次数、饲养密度、环境噪音及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等福利指标均显着优于舍饲肉牛(p<0.05)。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肉牛血清ALT、AST、LDH、GGT、ALP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生长代谢活动旺盛,蛋白质代谢水平及糖无氧酵解能力优于舍饲肉牛;放牧肉牛血清HP、IL-6、IL-8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免疫机能高于舍饲肉牛;舍饲肉牛血清EPI、PTH含量与放牧肉牛差异显着(p<0.05),提示舍饲肉牛可能受环境噪音、饲养密度、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舍饲肉牛血清BA含量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提示舍饲肉牛存在一定程度脂质代谢异常;舍饲肉牛尿液pH值显着低于放牧肉牛(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较少有关,提示舍饲肉牛有代谢性酸中毒风险。研究表明,两种饲养方式肉牛血尿代谢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放牧肉牛血尿生化指标优于舍饲肉牛。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舍饲肉牛的体增重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体高、胸围和后腿围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均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研究表明,舍饲肉牛的育肥性能、生长发育性能、胴体性能均优于放牧肉牛。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牛肉的蒸煮损失率、熟肉率、肌纤维等肉品质指标显着优于舍饲牛肉(p<0.05);TAA、维生素C、维生素B1、P和K含量均显着高于舍饲牛肉(p<0.05);提示放牧牛肉更具有营养价值。舍饲牛肉的各种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放牧牛肉(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过少有关。综上,舍饲肉牛可能存在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异常、免疫机能较弱、牛肉品质较差等问题,生产中加强舍饲肉牛的饲养管理,提高舍饲肉牛福利,优化舍饲日粮配比,有利于减少舍饲肉牛的应激反应,改善其代谢水平,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舍饲牛肉的品质。放牧肉牛生产性能较低,生产中提高放牧肉牛的饮水质量,在枯草期适当补饲精料,有利于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在蒙东地区青草期放牧,枯草期舍饲是最佳饲养方式。
李若灵[3](2020)在《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加上非洲猪瘟对养猪产业而供应不足的间接影响,牛肉消费总体上仍将继续增长。肉牛生产效益的提高,关键是养殖规模。我国很多地区肉牛生产,借助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肉牛产业新型经营体系,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规模经营示范区。《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对肉牛业的产业布局提出明确要求:巩固发展中原产区,稳步提高东北产区,优化发展西部产区,积极发展南方产区。一般,饲草料占肉牛业生产成本的70%以上。南方有较好的水热资源,随处可见草地山坡,有一定规模的面积适宜人工种草,但由于人口密度大,加上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难点,在饲草料的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待加强,青贮、氨化等技术推广普及不够,草畜不平衡严重。在目前发展规模化养殖肉牛的背景下,草畜矛盾更加凸显。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横向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学者肉牛产业相关研究,以长宁县九牛肉牛规模化养殖场为研究对象,了解该肉牛养殖场饲草料供需情况,因地制宜提供解决办法和措施,化解草畜供需矛盾,对稳定发展肉牛业、提高经济效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对南方一些规模化肉牛养殖场提供一定借鉴作用。四川省宜宾市区位优势独特,具有发展肉牛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占地380亩的养殖基地,公司建有3500余亩的优质饲草种植基地,肉牛品种为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养殖以短期育肥为目的,引进1周岁左右的架子牛,平均育肥4个月出栏。2019年肉牛平均存栏量约3500头,引进架子牛平均体重约300kg。2019年共出栏肉牛约9000头,其中西门塔尔牛约7500头,安格斯牛约1500头,出栏平均体重约为600kg。一年该养牛场需鲜草31937.5t,如果换算成干草,一年大约需要15968.75t。饲喂过程中皇竹草、黑麦草、玉米秸秆、稻草可以根据季节产量互相替代,另外,养牛场全年酒糟需求量为5110t。九牛养殖场精饲料主要选用了玉米、豆粕、菜粕、麦麸、预混料、食盐,配比分别为60%、15%、10%、10%、4%、1%,平均1头牛1天喂精料4kg,一年需消耗精料共5110t。养殖场的饲草料供应体系,主要包括自给、项目配合和收购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1)种植皇竹草600亩,亩产20t;黑麦草400亩,亩产8t。全年可提供15200t草料。(2)长宁县种植青贮玉米,2018年收获1.5万亩青贮玉米,总产4万多t。另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户,带动农户种植牧草5000亩。(3)向酒厂收购酒糟,向农户收购玉米秸秆、牧草用于青贮,精料组分别来自饲料公司和市场。肉牛行业在当地农民增收、调节居民膳食结构等有重要作用,饲草料供应成为制约当地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寻找一种完善、均衡的规模化肉牛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突破饲草料供应局限,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对当地规模化肉牛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肉牛养殖中,应从肉牛场规模、肉牛生理参数、饲料需要量、饲草料供应等对其进行分析,寻找一种良好的规模化肉牛养殖模式以及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以促进规模化肉牛养殖产业发展。
夏志军[4](2020)在《不同蛋白源饲料及其添加比例对秦川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不同蛋白源饲料及其添加比例对秦川肉牛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养分表观消化率、氮代谢及牛肉品质的影响。选择20头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12月龄左右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简称“秦川肉牛”)(母牛)为试验动物,按照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20头试验牛分为5组,每组4头牛。不同试验组日粮中分别添加以31%豆粕、36%菜籽粕、14%紫苏饼+24%菜籽粕、28%紫苏饼+12%菜籽粕和42%紫苏饼为蛋白饲料配制的5种不同的精饲料,命名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IV组,试验持续120天,其中预饲期15天,正试期105天。试验期间,测定试验牛的体尺和体重变化、日平均干物质采食量(DMI)、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摄入氮、粪氮及尿氮;验结束后,对照组(31%豆粕组)、试验Ⅰ组(36%菜籽粕组)和试验IV组(42%紫苏饼组)各选3头参试牛进行屠宰。研究结果表明:一、试验期间,对照组和各试验组日平均干物质采食量(DMI)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试验IV组的DMI最高,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差异不显着(P>0.05);全期增重由大到小依次是试验IV组、试验Ⅲ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对照组,试验IV组与其他各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平均日增重最大的是试验IV组1.21 kg,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最小的是对照组1.02 kg,且与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IV组的总胆固醇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P<0.05),与试验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浓度随着精料中紫苏饼添加比例的升高而升高,试验IV组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平均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最大的是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最小的是试验IV组,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二、试验IV组摄入氮含量最高,试验Ⅰ组最低,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Ⅰ组的粪氮显着高于试验Ⅲ组和试验IV组(P<0.05),且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IV组的沉积氮最高,与其他各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显着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IV组的DM、ADF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DM、OM和NDF表观消化率均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Ⅱ组的尿素氮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IV组(P<0.05),且与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的马尿酸氮含量显着高于试验Ⅰ组和试验IV组(P<0.05),而这三组均显着高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P<0.05);对照组的尿囊素氮显着高于试验IV组(P<0.05),与其他三组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的肌酸氮、微生物氮预测值、尿素氮/尿氮、肌酸氮/尿氮和嘌呤衍生物氮/尿氮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三、试验IV组的全期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和屠宰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IV组背最长肌中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组,但各组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和试验Ⅰ组大理石花纹均是3级,试验IV组大理石花纹是4级。本试验条件下,精料中用42%的紫苏饼代替31%的豆粕(对照组),肉牛日平均干物质采食量提高0.29 kg,平均日增重提高0.19 kg,料重比降低2.12,平均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降低1.53元;肉牛氮沉积提高3.65 g/d,DM、OM、NDF、ADF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3.45%、2.22%、6.56%、10.98%;屠宰率、净肉率、牛肉背最长肌油酸、氨基酸总量分别提高3.40%、2.91%、6%和5.37%。综上,精料中添加42%的紫苏饼可以提高肉牛饲养效率、降低饲养成本、提高肉牛屠宰性能、改善牛肉品质。
柏峻[5](2019)在《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生产性能、相关代谢、肉品质的影响及其能量需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育肥期锦江牛为对象,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及屠宰试验等研究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阶段锦江牛生产性能、相关代谢及肉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确定育肥期锦江牛适宜的能量需要量并建立需要量模型。旨在提高育肥期锦江牛的饲养水平、充分利用其生产潜能,并为制订锦江牛饲养标准及修订我国《肉牛饲养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及和技术支撑。研究分为四个试验:试验一: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生产性能及瘤胃发酵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生产性能及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选用50头初始体重为301.7±30.1 kg的锦江去势公牛,随机分成A、B、C、D、E 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0头牛,每个处理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23头牛,试验分育肥前期和育肥后期两个阶段。育肥前、后期基础日粮配制参照我国《肉牛饲养标准》(2004)。A组饲喂基础日粮,B、C、D、E等四组饲粮综合净能在A组基础上依次提高6%、12%、18%、24%,粗蛋白水平一致。结果表明:(1)随着日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育肥前期锦江牛日增重(ADG)逐渐增加,但差异不显着(P>0.05)。育肥后期日粮B、E组ADG最高。育肥前期C、D、E组和后期B、C、D、E组日粮均显着降低了锦江牛的料重比。(2)育肥前、后期各组锦江牛养分消化率差异不显着(P>0.05),在育肥后期,过高的日粮能量水平可能会降低锦江牛的养分消化。(3)育肥前、后期各组锦江牛瘤胃pH均随着日粮能量的提高而下降,在育肥后期高能量日粮组D组和E组较其余组显着降低了锦江牛瘤胃pH(P<0.05)。育肥前期日粮C组氨态氮(NH3-N)含量最低,且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而菌体蛋白(MC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育肥后期日粮B组NH3-N含量最低,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菌体蛋白(MCP)含量为最高。育肥前期和后期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均随着能量水平的提高呈现上升趋势。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锦江牛的生长性能,改善了其饲料转化率。育肥前期的C组日粮(NEmf=6.74 MJ/kg)和育肥后期的B组日粮(NEmf=6.58 MJ/kg)较其余组有更好的能氮平衡度,可促进微生物蛋白的合成和氮的利用。试验二: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血液指标和代谢激素指标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本试验旨在进一步研究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血液指标和代谢激素指标的影响。在各阶段饲养试验的结束前第三天,于晨饲前空腹采集血样,离心后用于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1)随着日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育肥前期锦江牛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呈递增趋势;日粮C组和E组尿素氮(BUN)含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2)在育肥后期,日粮B组和C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较对照组(A组)显着提高了19.37%和14.73%(P<0.05);日粮B、C、D组谷丙转氨酶(ALT)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而尿素氮(BUN)含量显着低于其余组(P<0.05)。(3)随着日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育肥前期日粮E组锦江牛生长激素含量显着高于日粮A、B、C组(P<0.05),E组胰岛素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A组)(P<0.05)。日粮C组瘦素含量较对照组(A组)显着降低了47.85%(P<0.05),脂联素含量较对照组(A组)显着提高了19.76%(P<0.05)。(4)在育肥后期,日粮B组和E组生长激素水平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日粮B组瘦素含量显着低于其余各组,其脂联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综上所述,随着日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育肥期锦江牛体内代谢处于正常状态,育肥前期机体糖代谢增强,提高了机体的生长速度。根据育肥前后期各组锦江牛代谢激素指标的变化,推测育肥前期C组日粮(NEmf=6.74 MJ/kg)和育肥后期的B组日粮(NEmf=6.58MJ/kg)较其余组有更好调节机体脂肪沉积的作用。试验三: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影响在试验一、二的基础上,本试验进一步探究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影响。各阶段饲养试验结束当天,从每个处理不同重复抽取体重相近的3头牛,常规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和胴体指标;每头牛另取左侧背最长肌,测定其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1)育肥期各组锦江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日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育肥前、后期锦江牛背膘厚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育肥前期日粮C组与育肥后期日粮B背膘厚值最低,育肥前期,眼肌面积随着能量水平的提高则逐渐增大,但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总体上而言,在育肥后期,随着能量水平的提高,较前期极大地增加了锦江牛的眼肌面积。(2)在育肥前期,随着日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锦江牛背最长肌pH45 min值显着下降(P<0.05),剪切力显着降低(P<0.05),其中日粮C、D、E组剪切力分别较对照组显着降低了12.15%、13.84%和13.56%。但日粮处理对背最长肌pH24 h值、肉色(L*,a*,b*)、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均无显着影响(P>0.05)。在育肥后期,B组和C组日粮能量水平饲喂下的锦江牛背最长肌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但各组最长肌pH45 min和pH24 h值、肉色(L*,a*,b*)、蒸煮损失均无显着影响(P>0.05)(3)随着日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在育肥前期,C组日粮能量水平饲喂的锦江牛背最长肌肌肉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C组锦江牛背最长肌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在育肥后期,B组日粮能量水平饲喂的锦江牛背最长肌肉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综上所述,随着日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育肥期各组锦江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均无显着差异。结合各项指标可知:育肥前期日粮C组(NEmf=6.74 MJ/kg)和育肥后期的日粮B组(NEmf=6.58 MJ/kg)比较适于育肥期舍饲锦江牛生产优质牛肉所需的能量水平。试验四:育肥期锦江牛能量需要量及其模型的建立本试验旨在探讨育肥期锦江牛能量需要量并建立需要量模型。在各阶段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选取体重长势相近的3头牛,进行消化代谢试验,采集样品处理后用于相关指标的测定,并与试验一中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两阶段的能量需要模型。结果显示:(1)随着日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育肥期锦江牛采食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育肥后期,D、E组日粮能量水平饲喂的锦江牛总能采食量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育肥前期C组日粮能量水平饲喂的锦江牛总能消化率和代谢率最高,而育肥后期B组日粮能量水平饲喂的锦江牛总能消化率和代谢率最高,但与各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2)在本试验条件下,育肥前期和育肥后期锦江牛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均与平均日增重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较高。两阶段的消化能和代谢能总需要量方程分别为:育肥前期:DE=0.638W0.75+36.837×ADG(R2=0.996,P<0.05);ME=0.494W0.75+33.843×ADG(R2=0.989,P<0.05)。育肥后期:DE=0.770W0.75+40.088×ADG(R2=0.997,P<0.05);ME=0.645W0.75+38.603×ADG(R2=0.993,P<0.05)。综上所述:本次试验条件下,在育肥前期,当能量水平为《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中300 kg肉牛日增重1.2 kg/d所需净能的112%时(C组,NEmf=6.74 MJ/kg),能量利用率最高;在育肥后期,育肥后期当能量水平为《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中350 kg肉牛日增重1.2 kg/d所需净能的106%时(B组,NEmf=6.58 MJ/kg),能量利用率最高,由各阶段的能量需要模型可推导出:锦江牛育肥前期的维持消化能(DEm)和代谢能(MEm)总需要量分别为0.638、0.494MJ/(kg W0.75·d);育肥前期每千克增重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36.837、33.843MJ。育肥后期锦江牛的维持消化能(DEm)和代谢能(MEm)总需要量分别为0.770、0.645 MJ/(kg W0.75·d);育肥后期每千克增重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40.088、38.603 MJ。
蔡明[6](2019)在《桑叶作为动物饲料的安全性及饲用价值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对模式动物昆明小鼠、SD大鼠(Sprague-Dawley Rats)进行经口灌胃分别开展急性毒性和长期亚慢性毒性试验,观察给与桑叶受试物和对照组SD大鼠的一般行为状态、血液学、血液生化和病理学指标等方面的毒理学变化,判定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最大剂量(NOAEL),并对其剂量-反应关系进行探讨,从而对桑叶饲用化作初步安全性评价;同时结合肉牛(Yunling Cattle)瘤胃瘘管试验,对桑叶各营养成分进行消化率测定,以明确桑叶各营养成分在肉牛瘤胃内消化规律;开展桑叶饲喂肉牛试验,对饲喂试验结束的肉牛进行屠宰性能和脏器副产物研究,对桑叶饲喂试验肉牛肉品质进行分析比较,从而综合评定其饲用价值。本实验通过对桑叶进行毒性评价、瘤胃瘘管试验、饲喂试验、屠宰及肉品质等方面研究,初步明确了桑叶的安全性、营养价值、瘤胃消化规律以及饲用效果,以期为桑叶的饲用安全和价值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蚕桑产业转型、草牧业发展及相关产业的交叉耦合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1)急性毒理试验表明,桑叶受试物在小鼠中的最大给药量为12g/kg·BW。在此条件下,未出现小鼠死亡和异常毒性反应情况,可初步判定桑叶为实际无毒物质。(2)长期毒性试验表明,灌胃桑叶的SD大鼠的一般行为状态、体重、摄食量、血液学指标、凝血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虽有个别指标异常,但不具毒理学意义,初步验证了桑叶具有一定的饲喂安全性。本试验条件下,其无毒性反应剂量(NOAEL)为:2.00g/kg。(3)瘤胃消化试验表明,OM、CP、DM、NDF、ADF在36h内趋于降解稳定,之后缓慢降解,降解率随着桑叶在肉牛瘤胃中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降解率在72h时达到最大值。有效降解率分别为68.45%、74.42%、68.14%、54.20%、14.94%。(4)屠宰性能试验表明,饲喂桑叶未对云岭牛增重效果和屠宰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可替代部分精料中的蛋白源进行推广应用。桑叶能对肉牛脏器产生降脂作用,但是降低幅度有限,脏器副产物依然具有较好的脂肪性能,适口性和食用性较强,开发前景广阔。(5)肉品质试验表明,日粮添加2kg桑叶的肉牛,其肉质矿物质和氨基酸含量丰富。肉色L*值、a*值较高,肉色鲜艳,肉色较好。肉质蛋白含量高、酸碱度适中,失水率较低、剪切力较低、嫩度较好。桑叶饲喂肉牛,其牛肉肌内脂肪含量较多,脂肪沉积度更好,桑叶不影响肌内脂肪沉积,具有开发高档肉品的潜力。
武婷婷[7](2018)在《非常规饲料资源在肉牛育肥中的应用与典型日粮配方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有着数量巨大的非常规饲料资源,非常规饲料原料经加工处理后可用于动物生产,但目前仍有部分非常规饲料资源利用率低或者未被开发。因此,依据可利用饲料资源的营养价值配制出能够满足肉牛营养需要的日粮配方对动物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立足于我国肉牛饲料资源利用现状,开展了以下试验:试验一:选用28头杂交肉牛探究不同粗饲料组合对肉牛生长、消化及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1)日增重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2)干物质采食量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物质消化率则反之(P<0.05);3)饲料成本对照组最高(20.8元/头*天-1),毛盈利(10.2元/头*天-1)最低,分别比试验1组(11.9元/头*天-1)、2组(11.3 元/头*天-1)和 3 组(10.8 元/头*天-1)低 13.9%、9.5%和 5.5%;4)血清尿素氮水平试验1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清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结果表明:粗饲料组合显着提高了肉牛采食量,未影响肉牛生产性能,且以青贮玉米和黄贮玉米以2:3比例组合效果最好。试验二:选取30头杂交肉牛探究3种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肉牛生长、消化及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1)日增重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干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均是高能组>中能组>低能组(P<0.01);2)晨饲前瘤胃液pH值以高能组最低,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饲喂后2.5h和6h瘤胃液pH值高能组低于中能组(P>0.05),但二者均显着低于低能组(P<0.05);3)高能组饲料成本(18.5元/头*天-1)最高,低能组毛盈利最低(8.3元/头*天-1),分别比高能组(15.4元/头*天-1)和中能组(13.9元/头*天-1)低46%和40%;5)血清指标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结果表明:提高肉牛日粮能量水平提高了肉牛干物质采食量、表观消化率和经济效益,且日粮能量水平在(6.17-6.58)MJ/kg利于肉牛增重。试验三:试验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基于气质联用非靶向的代谢组学技术手段,探究高能组和低能组日粮对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组和低能组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显着(P<0.05),微生物区系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有差异,瘤胃微生物区系及其代谢物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试验四:选取30头杂交水牛探究用棕榈粕+喷浆玉米皮及玉米酒精糟+干木薯渣作为水牛精料,象草、啤酒糟和菊花粕作为水牛粗饲料,对水牛生长,消化、瘤胃发酵及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1)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2)DM、ADF及NDF表观消化率为试验2组>对照组>试验1组(P<0.05),蛋白表观消化率为试验2组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者均显着高于试验1组(P<0.05);3)瘤胃pH值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戊酸及总VFA对照组显着高于试验1组和试验2组(P<0.05),对照组乙酸/丙酸低于试验1组(P>0.05),两者均显着低于试验2组(P<0.05)。4)对照组饲料成本最高(17.5元/头*天-1),毛盈利以试验1组(7.5元/头*天-1)最低,分别比试验2组(11.1元/头*天-1)和对照组(8.8元/头*天-1)低32.7%和15.1%。5)甘油三酯试验1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可利用啤酒糟和菊花粕作为水牛粗饲料,且当利用玉米酒精糟9.24%+干木薯渣9.24%作为水牛精料时,显着提高了日粮DM、ADF及NDF表观消化率,但喷浆玉米皮和棕榈粕的最优组合比例有待进一步优化。试验五:选取28头杂交肉牛探究用棕榈粕和豆皮部分及全部替代玉米对肉牛生长、消化及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1)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2)干物质、有机物、淀粉、粗蛋白及总能表观消化率对照组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乙酸、异丁酸、乙酸/丙酸和异戊酸差异显着(P<0.05),采食前后肉牛瘤胃pH值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瘤胃pH值、其它VFA、总VFA及NH3-N差异均不显着(P>0.05);4)对照组饲料成本最高(31.8元/头*天-1),毛盈利以试验2组(6.6元/头*天-1)最低,分别比试验1组(7.7元/头*天-1)、对照组(8.3元/头*天-1)和试验3组(9.2元/头*天-1)低13.3%、20.1%和27.5%。试验结果表明:用棕榈粕或豆皮部分(24.5%)及全部(49.0%)替代玉米可降低成本,未影响肉牛生产性能,且肉牛强度育肥后期用24.5%棕榈粕+24.5%豆皮替代玉米经济效益最好。
孙红梅[8](2015)在《牦牛低甲烷排放日粮筛选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天然草场退化,草畜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全年草地营养供给极不均衡和放牧牦牛全年营养需要稳定之间的矛盾,为保障高寒牧区牦牛安全越冬,亟需进行科学合理补饲,以期解决越冬出现的掉膘死亡等问题。在实现牦牛冷季安全越冬的同时,降低牦牛甲烷排放又是实现高寒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从牦牛日粮营养角度出发,设计了不同精粗比(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不同能量水平精料(低能量L、中能量M、高能量H,代谢能分别为8.63 MJ/kg、11.15 MJ/kg、13.58MJ/kg)的日粮,采用体外产气技术、SF6示踪技术和宏基因组16S r DNA测序技术,对饲料组合效应、牦牛瘤胃甲烷产量、瘤胃发酵情况以及牦牛体增重和瘤胃微生物进行分析,以期筛选适宜的牦牛低甲烷排放日粮,揭示其内在机制,为实现高寒牧区冷季牦牛安全越冬及低碳高效饲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精粗比70:30时,日粮干物质消化率较高(62.25%),瘤胃内环境适宜,甲烷产量最低。采食中能量组(70:30M)日粮时,牦牛瘤胃甲烷生成最少。高能量精料使瘤胃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下降。Methanobrevibacter是牦牛瘤胃中主要的产甲烷菌属,在70:30H组数量最少,70:30L组最多;而70:30M组Prevotella最多,能提高饲料降解率,牦牛日增重最多(523.61g/kg·d),因此,70:30M组牦牛单位日增重的甲烷产量(125.24 g/kg·d BWG)最低。综上所述,70:30M日粮为牦牛较佳低甲烷排放日粮。
吴胜强[9](2014)在《平原林下放养母牛疾病调研及防制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作为“中原肉牛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牛业产业发展很快,其肉牛饲养量和牛肉产量长期居全国第一。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肉牛大省,在我国农区的养牛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目前河南省肉牛产业存在一些突出性问题,如牛源不足、母牛存栏量下降、繁育率低下、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等,这都影响着全省肉牛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为了掌握平原林地母牛生产发展的现状,了解母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农区牛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本研究对河南省民权县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的20个养殖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1、总体发病情况调查与防控方案通过对科尔沁牛场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牛场传染病感染率为11%和死亡率为2%;寄生虫的感染率为78.24%,死亡率为2%;普通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5.4%和14.5%。牛场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降,就会导致牛只发病,这表明在生产实践中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的重要性。针对牛场的总体情况,主要从饲养管理方面提出整体的防控方案。2、母牛产科疾病的调查与防控方案通过对牛场母牛产科疾病调查发现,全年发生产科疾病的牛只共有406头,占总数的6.27%,包括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出、流产、死胎、产弱犊牛、不孕、难产,其发病例数与发病率分别为46头(11.33%)、25头(6.16%)、18头(4.43%)、59头(14.53%)、19头(4.68%)、27头(6.67)、159头(39.16%)、53头(13.05%)。从发病情况来看,母牛发生流产和难产的发病率较高。调查发现造成母牛产科疾病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饲养管理不当、生殖器管疾病和繁殖技术不当三个方面。但这三种原因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们共同作用引起母畜产科疾病。本研究通过疾病治疗提出了合理的治疗方案和繁育方案。3、牛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与防控方案通过对牛场牛群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种类、分布情况及危害程度调查,为该牛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临床理论依据和参考,进一步提高母牛生产性能。用药前共采集216份新鲜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发现169份为阳性,检出5种肠道寄生虫,寄生虫感染阳性率达78.24%,其中球虫、线虫、隐孢子虫、鞭虫和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0.89%、31.36%、14.79%、9.47%和8.28%,其中有17份混合感染,且感染强度严重;驱虫后采集粪样84份,结果发现有21份检测为阳性,阳性率为25%,5种肠道寄生虫阳性检测率明显下降,球虫、线虫、隐孢子虫、鞭虫、和绦虫的阳性率感染率分别为:14.10%、4.76%、3.57%、1.19%和2.38%,粪样中没有出现混合感染粪样,且感染强度明显下降,均为轻度感染。寄生虫季节性流行动态调查结果显示,夏秋季节寄生虫感染率均高于冬春季节,牛场肠道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应加强其综合防控措施,选择适当的药物定期驱虫,减少寄生虫的流行和危害。制定防控方案后,牛场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得到了改观。
石风华[10](2014)在《非常规饲料替代玉米饲喂肉牛对瘤胃发酵、养分消化率、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活体外产气量试验,尼龙袋试验,饲养试验,消化试验和屠宰试验,系统地研究了非常规饲料(NCF)部分或全部替代玉米对肉牛瘤胃发酵特性、瘤胃降解率、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1: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了啤酒糟、豆腐渣、落地枣、糖蜜、大豆皮等NCF的营养成分,利用NRC和INRA模型计算了NCF的能量价值。结果表明,啤酒糟和豆腐渣的CP、NDF、ADF含量高于玉米,但是淀粉含量低于玉米;落地枣的CP含量虽然低于玉米,但是其NDF、ADF和糖分却相对较高;与落地枣相似,糖蜜也含有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更高的CP含量,但其NDF和ADF含量很低;大豆皮的CP含量与玉米类似,但其ADF和NDF含量较高。另外,这些非常规饲料的能量含量如TDN、DE、ME、NEm, NEg等均低于玉米。小结:啤酒糟、豆腐渣、糖蜜、落地枣和大豆皮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以作为玉米等粮食类饲料的替代物饲喂反刍动物。试验2:目的是用体外产气量技术评价以非常规饲料为基础的肉牛日粮营养价值。日粮包括传统日粮组(TD,45.0%玉米),部分替代日粮组(PRD,15.0%玉米,67%NCF)和全部替代组(TRD,0%玉米,100%NCF)。结果表明,与传统日粮(TD)组相比,用NCF以30%比例替代玉米(PRD)组和用NCF全部替代玉米的(TRD)组淀粉含量较低,但糖、NDF和ADF含量较高。TRD组96h累积产气量(P=0.002),理论最大产气量(P=0.001)和产气速率(P<0.001)显着低于TD组和PRD组。三个日粮组的气体成分中,氢气含量差异不显着。PRD日粮组甲烷和二氧化碳含量显着低于(P<0.01)其他两组,但另外两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个日粮组pH值、氨态氮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三个日粮组乙酸,丁酸和戊酸含量差异显着(P<0.01),其中TD组乙酸和戊酸含量最低,丁酸含量最高,而TRD组的乙酸和戊酸含量最高,丁酸含量最低,PRD组居中。TD组乙酸和丙酸比显着低于(P<0.01)PRD和TRD组,而PRD和TRD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TRD组的有机物消化率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1)。小结:用部分NCF替代玉米(PRD组)对日粮的营养价值(化学组成,产气参数和有机物消化率等)没有显着影响,但是用NCF全部替代玉米则降低日粮的营养价值。试验3:目的是用尼龙袋法评价以NCF为基础的肉牛日粮在瘤胃的降解率及降解参数。试验结果表明,TD组干物质快速降解成分(a)显着低于(P<0.05),而慢速降解部分(b)则显着高于(P<0.05)其他两组,但其他两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PRD组和TRD组干物质有效降解率显着高于TD组。TD组蛋白质快速降解成分(a)显着高于PRD组和TRD组,慢速降解成分(b)显着低于PRD组和TRD组。TD组蛋白质降解速率(c)和有效降解率均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三个日粮组NDF快速降解成分(a)无显着差异(P<0.05),但PRD组的NDF慢速降解成分(b)显着低于TD组和TRD组。三个日粮组的降解速率(c)和有效降解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小结:非常规饲料替代玉米提高了日粮的干物质及蛋白质的有效降解率,但没有改变NDF的有效降解率。试验4:目的是研究以NCF替代玉米对肉牛生长性能、血液参数和经济指标的影响。选用45头利木赞和鲁西杂交牛进行91d饲养试验,饲粮处理同试验2。结果表明,PRD和TRD组的末期体重与TD均无显着差异(P>0.05)。TD、PRD和TRD组ADG和DMI分别为1.72和8.66kg/d,1.60和9.10kg/d,及1.40和9.11kg/d。TRD组的日增重显着低于TD组(P<0.01),而PRD组与TD组无显着差异(P>0.05)。PRD组与TRD组的绝对采食量(kg)显着(P<0.01)高于对照组,但三个日粮组的相对采食量(占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TRD组饲料转化效率(G/F)与PRD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低于TD组(P<0.01),即全部替代组的饲料转化效率最低。PRD组饲料转化效率(G/F)与TD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有降低趋势。PRD和TRD组的血液尿素氮(BUN)和尿素的含量虽显着高于(P<0.01)对照组,但均处于正常水平,其他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TD、PRD和TRD组每头牛每天饲料成本分别为9.70元、6.38元和4.69元,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分别为5.79元、4.10元和3.52元,且PRD和TRD组显着低于(P<0.01)TD组。投入产出分析结果表明,TRD组显着高于(P<0.01)TD组,而PRD组则显着高于(P<0.01)TRD组。小结:虽然传统日粮组牛增重速度最快,但是部分替代组和全部替代组的经济效益更好。在我国,用部分非常规饲料替代粮食饲喂肉牛可能具有较大的经济竞争力。试验5:用全收粪法研究NCF替代玉米对肉牛养分消化率和粪便颗粒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日粮组之间的干物质采食量差异不显着(P>0.05),但TD组粪便干物质排出量显着低于(P<0.01)PRD组和TRD组。用NCF替代玉米显着降低了(P<0.018)有机物(OM)消化率,但对DM、CP、NDF和ADF消化率没有显着影响(P>0.5)。用NCF部分或全部替代玉米后,肉牛粪便中大颗粒度比例提高,尤其是TRD和PRD组6mm-4mm和4mm-2mm间颗粒度比例显着高于TD组(P<0.01)。小结:用非常规饲料替代肉牛饲粮中玉米后降低了日粮有机物消化率,但对蛋白和纤维组分消化率未见显着影响。试验6:旨在研究用非常规饲料替代玉米饲喂肉牛对其屠宰性能、胴体指标和牛肉品质的影响。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处理组随机挑选8头牛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胴体指标和牛肉品质。结果表明,三个日粮处理组间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背膘厚、大理石纹、肉pH值、剪切力、蒸煮损失、滴水损失、肉色,牛肉水分、蛋白、脂肪、灰分等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小结:用非常规饲料部分或全部替代玉米饲喂肉牛,对其屠宰性能、胴体指标和牛肉品质未见不良影响。
二、改变传统方法 科学饲养肉牛(五)——肉牛的常用饲料及日粮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变传统方法 科学饲养肉牛(五)——肉牛的常用饲料及日粮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2 肉牛品种杂交改良应用 |
3 肉牛产业发达国家肉牛品种现状 |
4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趋势 |
第2章 优质牛肉生产特点与研究进展 |
1 育肥性能 |
2 产肉性能 |
3 肉质评价 |
第3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育种进展 |
1 F1 代本地黄牛改良背景 |
2 F1 代本地黄牛改良繁殖方式——胚胎移植 |
3 进一步研究计划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育肥性能测定与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2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屠宰性能测定与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3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肉质性状测定与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我国肉牛饲养现状分析 |
1.1 肉牛生产概况及饲养方式分析 |
1.1.1 肉牛品种与分布 |
1.1.2 牛肉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
1.1.3 饲养方式分析 |
1.2 牧区与农区肉牛饲养特点分析 |
1.2.1 牧区 |
1.2.2 农区 |
第2章 肉牛代谢研究进展 |
2.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及常见代谢病 |
2.1.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 |
2.1.1.1 糖代谢 |
2.1.1.2 蛋白质代谢 |
2.1.1.3 脂代谢 |
2.1.1.4 矿物质代谢 |
2.1.2 肉牛常见营养代谢病 |
2.1.2.1 脂肪肝(fatty liver) |
2.1.2.2 蹄叶炎(laminitis) |
2.1.2.3 尿结石(urinary calculus) |
2.1.2.4 瘤胃酸中毒(rumen acidosis) |
2.1.2.5 瘤胃碱中毒(rumen alkalosis) |
2.2 血液和尿液代谢监测指标 |
2.2.1 血液监测指标 |
2.2.1.1 血液代谢指标 |
2.2.1.2 血液酶指标 |
2.2.1.3 血液激素指标 |
2.2.1.4 血液免疫学指标 |
2.2.2 尿液监测指标 |
第3章 肉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
3.1 生产性能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3.1.1 生长发育性能 |
3.1.2 育肥性能 |
3.1.3 胴体性能 |
3.2 牛肉品质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3.2.1 肉色 |
3.2.2 大理石花纹 |
3.2.3 系水力 |
3.2.4 嫩度 |
3.2.5 营养成分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肉牛不同饲养方式差异研究 |
1.1 材料 |
1.1.1 研究区域 |
1.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1.1.3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1.2.1.1 饲草采集 |
1.2.1.2 水采集 |
1.2.2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 |
1.2.2.1 水分 |
1.2.2.2 总能 |
1.2.2.3 粗蛋白 |
1.2.2.4 粗灰分 |
1.2.2.5 粗脂肪 |
1.2.2.6 粗纤维 |
1.2.2.7 氨基酸 |
1.2.2.8 脂肪酸 |
1.2.2.9 矿物质 |
1.2.2.10 维生素 |
1.2.3 水质检测 |
1.2.3.1 臭和味 |
1.2.3.2 肉眼可见物 |
1.2.3.3 pH值 |
1.2.3.4 浑浊度 |
1.2.3.5 色度 |
1.2.3.6 菌落总数 |
1.2.4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 |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3 结果 |
1.3.1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1.3.1.1 饲草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1.3.1.2 饲草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 |
1.3.1.3 饲草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
1.3.1.4 饲草维生素含量检测结果 |
1.3.1.5 饲草矿物质含量检测结果 |
1.3.2 水质检测结果 |
1.3.3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结果 |
1.4 讨论 |
1.4.1 不同饲养方式饲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
1.4.2 不同饲养方式水质对比分析 |
1.4.3 不同饲养方式肉牛饲养管理福利对比分析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代谢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2.1.4 仪器设备及材料 |
2.1.5 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样本的采集 |
2.2.2 样本的检测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2.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2.3.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2.3.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2.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2.4.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2.4.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3.2 方法 |
3.2.1 育肥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2 生长发育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3 胴体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3.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4.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4.1.3 主要试剂 |
4.2 方法 |
4.2.1 样品的采集 |
4.2.2 肌肉颜色的测定 |
4.2.3 蒸煮损失的测定 |
4.2.4 熟肉率的测定 |
4.2.5 大理石花纹的测定 |
4.2.6 肌纤维的测定 |
4.2.6.1 HE染色 |
4.2.6.2 MASSON三色染色 |
4.2.7 牛肉营养组分的检测 |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4.3.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组分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4.4.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发表论文 |
申请专利 |
致谢 |
(3)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
1.1.1 中国肉牛产业在世界肉牛生产中地位 |
1.1.2 中国肉牛产业在中国畜牧业中地位 |
1.1.3 中国牛肉消费现状 |
1.1.4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1.5 我国发展肉牛产业的意义 |
1.2 我国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
1.2.1 规模化肉牛养殖 |
1.2.2 国外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
1.2.3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
1.2.4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
1.3 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 |
1.3.1 国外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
1.3.1.1 澳大利亚饲草料供应现状 |
1.3.1.2 新西兰饲草料供应现状 |
1.3.1.3 美国饲草料供应现状 |
1.3.2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
1.3.3 我国西南地区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
第2章 引言 |
2.1 选题背景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2.3.1 文献查阅 |
2.3.2 实地调查相关材料 |
2.3.3 横向比较进行分析 |
2.3.4 技术路线图 |
2.3.5 数据来源 |
第3章 九牛肉牛养殖场情况 |
3.1 养殖场基本情况 |
3.1.1 养殖场概况 |
3.1.2 养殖规模与牛群结构 |
3.2 饲草料需求情况 |
3.3 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 |
3.3.1 已有的饲草料供应体系 |
3.3.2 饲草料供应缺陷 |
第4章 饲草料均衡供应 |
4.1 粗饲料的均衡供应 |
4.1.1 干草 |
4.1.2 农作物秸秆 |
4.1.3 青贮 |
4.2 精饲料的均衡供应 |
4.3 日粮的均衡供应 |
4.3.1 青贮饲料类型的日粮配方 |
4.3.2 酒糟类型的日粮配方 |
4.3.3 氨化稻草类型的日粮配方 |
第5章 讨论 |
5.1 饲草料运输 |
5.2 饲草料储备 |
5.2.1 现阶段困境 |
5.2.2 秸秆收储 |
5.2.3 广泛开展青干草调制 |
5.2.4 继续加强饲草储备库建设、优化饲草储备方式 |
5.3 饲草料机械化问题 |
5.3.1 加强机械化程度 |
5.3.2 加强机械化、规模化 |
5.3.3 加强机械化生产 |
5.4 产业扶持问题 |
5.4.1 优化饲草料产业结构和布局 |
5.4.2 扶持优秀企业 |
5.4.3 增加补贴力度 |
5.4.4 提高饲草料生产的保障 |
5.4.5 加强领导 |
5.5 草畜配合问题 |
5.5.1 多种饲草料综合利用 |
5.5.2 草畜结合,畜牧发展带动饲草发展 |
5.5.3 草畜联动 |
5.6 技术服务问题 |
5.6.1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
5.6.2 建立饲草料科技支撑及信息服务体系 |
5.7 生产技术问题 |
5.7.1 种子的生产难题 |
5.7.2 生产加工技术 |
5.7.3 提高饲草加工技术,提高饲草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
5.8 建设绿色安全的草料供应体系 |
5.8.1 大力开发利用优势酒糟资源 |
5.8.2 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和农作物副产物 |
5.8.3 大力发展人工种草 |
5.8.4 发展牛羊专用饲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不同蛋白源饲料及其添加比例对秦川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反刍动物蛋白质饲料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 紫苏及紫苏饼的研究概况 |
1.2.1 紫苏的理化性质及营养价值 |
1.2.2 紫苏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1.2.3 紫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1.2.4 紫苏饼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1.3 影响反刍动物养分表观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因素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蛋白源饲料及其添加比例对秦川肉牛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
2.1.3 饲养管理 |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不同饲养阶段试验牛日平均干物质采食量变化 |
2.2.2 不同饲养阶段试验牛的体重变化 |
2.2.3 不同饲养阶段试验牛的体尺变化 |
2.2.4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秦川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5 试验牛的饲料报酬 |
2.3 讨论 |
2.3.1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肉牛日平均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2.3.2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3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4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肉牛饲料报酬及增重成本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蛋白源饲料及其添加比例对肉牛养分表观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
3.1.3 饲养管理 |
3.1.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3.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6 结果计算 |
3.1.7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秦川牛氮代谢的影响 |
3.2.2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秦川肉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2.3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秦川肉牛尿液部分指标的影响 |
3.2.4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秦川肉牛尿液含氮成分及其比例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氮代谢的影响 |
3.3.2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3 不同蛋白源饲料牛尿液含氮成分及其比例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蛋白源饲料及其比例对秦川肉牛屠宰性能及牛肉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
4.1.3 饲养管理 |
4.1.4 测定指标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组试验牛的屠宰性能 |
4.2.2 不同试验组牛胴体脂肪酸含量分析 |
4.2.3 不同试验组牛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分析 |
4.2.4 不同试验组牛肌肉组织中营养成分分析 |
4.2.5 不同试验组秦川肉牛胴体部分理化性状指标测定结果 |
4.3 讨论 |
4.3.1 不同源蛋白源饲料对肉牛增重的影响 |
4.3.2 不同源蛋白源饲料对肉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
4.3.3 不同源蛋白源饲料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生产性能、相关代谢、肉品质的影响及其能量需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肉牛育肥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 我国肉牛育肥的现状 |
1.2 我国肉牛育肥发展的趋势 |
2 能量代谢和需要量影响因素 |
2.1 肉牛的能量代谢特征 |
2.2 能量在肉牛体内的利用过程 |
2.3 影响肉牛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
2.3.1 肉牛的品种、年龄和性别 |
2.3.2 肉牛的生理阶段及生产目的 |
2.3.3 饲养水平和饲料成分 |
2.3.4 其他因素 |
3 肉牛能量代谢和需要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牛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
3.3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牛机体代谢指标的影响 |
3.4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牛牛肉品质的影响 |
3.5 肉牛能量需要量的研究 |
4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5 研究内容 |
6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生长性能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设计与日粮组成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及测定指标 |
1.4.1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
1.4.2 瘤胃液的采集及指标测定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育肥期锦江牛生长性能指标 |
2.2 育肥期锦江牛养分表观消化率指标 |
2.3 育肥期锦江牛瘤胃发酵指标 |
3 讨论 |
3.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血液指标和代谢激素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设计及日粮组成 |
1.3 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4.2 血液激素指标测定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育肥期锦江牛血液生化指标 |
2.2 育肥期锦江牛内源激素指标 |
3 讨论 |
3.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内源激素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设计及日粮组成 |
1.3 试验牛屠宰与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屠宰性能及胴体性状的测定 |
1.4.2 肉品质指标的测定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育肥期锦江牛屠宰性能及胴体品质指标 |
2.2 育肥期锦江牛肉品质指标 |
2.3 育肥期锦江牛背最长肌营养成分指标 |
3 讨论 |
3.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屠宰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 |
3.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前期锦江牛背最长肌肉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四 育肥期锦江牛能量需要量及其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日粮及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 |
1.3.1 粪样的处理及采集 |
1.3.2 尿样的处理及采集 |
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5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育肥期锦江牛生长性能指标 |
2.2 育肥期锦江牛能量消化率和代谢率指标 |
2.3 育肥期锦江牛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模型建立 |
3 讨论 |
3.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能量消化率和代谢率的影响 |
3.2 育肥期锦江牛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模型的建立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1 论文总结 |
2 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桑叶作为动物饲料的安全性及饲用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桑的概述 |
2.2 桑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2.3 桑叶饲料化的应用进展 |
2.4 我国桑资源饲用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2.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桑叶对小鼠的急性毒理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桑叶对SD大鼠一般行为状态、体重和摄食量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桑叶对SD大鼠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桑叶对SD大鼠组织器官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桑叶在肉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3 结果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八章 桑叶对云岭牛屠宰性能和脏器品质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3 结果 |
8.4 讨论 |
8.5 小结 |
第九章 桑叶对云岭牛肉质特性的影响 |
9.1 引言 |
9.2 材料与方法 |
9.3 结果 |
9.4 讨论 |
9.5 小结 |
第十章 结论、存在问题及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非常规饲料资源在肉牛育肥中的应用与典型日粮配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肉牛养殖饲料利用现状 |
1.2 广西肉牛养殖饲料利用现状 |
1.3 非常规饲料的分类及应用 |
1.3.1 糠麸类 |
1.3.2 糟渣类 |
1.3.3 饼粕类 |
1.3.4 林业副产品 |
1.3.5 粪便再生资源类 |
1.4 广西可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介绍 |
1.4.1 喷浆玉米皮 |
1.4.2 棕榈粕 |
1.4.3 大豆皮 |
1.4.4 木薯渣 |
1.4.5 玉米酒精糟 |
1.4.6 菊花粕 |
1.4.7 啤酒糟 |
1.5 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
1.5.1 抗营养因子及毒素问题 |
1.5.2 经过加工改善其适口性和消化率 |
1.5.3 适当使用添加剂改善其营养价值 |
1.5.4 在日粮中的添加比例不确定,有限用要求 |
1.5.5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饲喂对象选择不同非常规饲料 |
1.5.6 开展科学研究,积累应用数据 |
1.6 组合效应在日粮配方上的应用 |
1.6.1 用体外产气法评估饲料组合效应 |
1.6.2 用采食量评估饲料组合效应 |
1.6.3 用消化率评估饲料组合效应 |
1.6.4 用生产性能评估饲料组合效应 |
1.7 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1.7.1 日粮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生长、消化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
1.7.2 日粮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1.7.3 日粮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瘤胃代谢物的影响 |
1.8 试验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日粮中不同粗饲料组合对肉牛生长、消化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2.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肉牛生长性能和干物质消化率结果 |
2.3.2 肉牛经济效益结果 |
2.3.3 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
2.4 讨论 |
2.4.1 生长性能和干物质消化率 |
2.4.2 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分析 |
2.4.3 血液生化指标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能量水平的象草日粮对肉牛生长、消化及血清生化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3.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生长性能,干物质消化率和瘤胃pH值结果 |
3.3.2 肉牛经济效益结果 |
3.3.3 肉牛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
3.4 讨论 |
3.4.1 生长性能、干物质消化率和瘤胃pH值 |
3.4.2 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分析 |
3.4.3 血清生化指标 |
3.5 小结 |
第四章 高能组和低能组日粮对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4.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高能组和低能组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果 |
4.3.2 肉牛瘤胃代谢产物组成 |
4.4 讨论 |
4.4.1 能量水平对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4.2 能量水平对肉牛瘤胃代谢组学的影响 |
4.4.3 瘤胃液微生物与代谢组学相关性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非常规饲料替代常规饲料对水牛生长、消化、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的影响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5.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5.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 |
5.3.1 试验肉牛生长性能和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结果 |
5.3.2 瘤胃发酵指标测定结果 |
5.3.3 肉牛经济效益结果 |
5.3.4 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
5.4 讨论 |
5.4.1 水牛生长性能和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 |
5.4.2 瘤胃发酵指标分析 |
5.4.3 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分析 |
5.4.4 血液生化指标 |
5.5 小结 |
第六章 棕榈粕、豆皮替代玉米对肉牛生长、消化及瘤胃发酵的影响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6.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6.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3 结果 |
6.3.1 试验肉牛生长性能和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结果 |
6.3.2 肉牛瘤胃发酵指标结果 |
6.3.3 肉牛经济效益结果 |
6.4 讨论 |
6.4.1 生长性能和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 |
6.4.2 瘤胃发酵指标分析 |
6.4.3 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牦牛低甲烷排放日粮筛选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温室效应 |
1.1.2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情况 |
1.1.3 青海地区牦牛概况 |
1.2 瘤胃甲烷的产生 |
1.2.1 反刍动物瘤胃中甲烷的产生机理 |
1.2.2 产甲烷菌简介 |
1.2.3 反刍动物瘤胃中甲烷产生的过程 |
1.3 调控瘤胃甲烷生成的措施 |
1.3.1 饲养方式 |
1.3.2 饲草料加工程处理度 |
1.3.3 采食量 |
1.3.4 环境温度 |
1.3.5 饲喂次数和次序 |
1.3.6 日粮类型 |
1.3.7 精料比例 |
1.3.8 家畜的数量及生产水平 |
1.4 饲料中不同营养素对甲烷产量的影响及调控 |
1.4.1 碳水化合物类型 |
1.4.2 脂质和蛋白质 |
1.4.3 饲料添加剂 |
1.4.4 外源有机酸 |
1.4.5 卤族化合物 |
1.4.6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
1.4.7 离子载体 |
1.4.8 驱除原虫 |
1.4.9 其他 |
1.5 监测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技术 |
1.6 本研究方法及内容 |
1.6.1 本研究拟采用的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发酵情况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
前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2.1.2 试验动物及管理 |
2.1.3 试验日粮 |
2.1.5 体外产气技术 |
2.1.6 测定指标及数据处理 |
2.1.7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精粗比对48h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
2.2.2 不同精粗比对组合效应的影响 |
2.2.3 不同精粗比对Gompertz模型参数的影响 |
2.2.4 不同精粗比对DMD的影响 |
2.2.5 不同精粗比对发酵液pH值的影响 |
2.2.6 不同精粗比对发酵液NH_3-N浓度的影响 |
2.2.7 不同精粗比对发酵液VFA浓度的影响 |
2.2.8 不同精粗比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
2.3.2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发酵pH的影响 |
2.3.3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发酵NH_3-N浓度的影响 |
2.3.4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发酵VFA的影响 |
2.3.5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发酵DMD的影响 |
2.3.6 不同精粗比对组合效应和Gompertz模型参数的影响 |
2.3.7 不同精粗比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
前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SF_6示踪技术原理 |
3.1.2 SF_6示踪法的装置材料 |
3.1.3 SF_6渗透管的制作 |
3.1.4 SF_6渗透速率测定 |
3.1.5 SF_6渗透管的投喂 |
3.1.6 牦牛瘤胃液取样方法 |
3.1.7 试验地点及日粮 |
3.1.8 试验动物及管理 |
3.1.9 试验步骤 |
3.1.10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11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液pH值的影响 |
3.2.2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NH_3-N浓度的影响 |
3.2.3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中MCP浓度的影响 |
3.2.4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原虫数量的影响 |
3.2.5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中VFA浓度的影响 |
3.2.6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体增重的影响 |
3.2.7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甲烷产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液pH和VFA浓度的影响 |
3.3.2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液NH_3-N及 MCP浓度的影响 |
3.3.3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原虫数量的影响 |
3.3.4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增重的影响 |
3.3.5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甲烷产量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前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及管理 |
4.1.2 样品采集和贮存 |
4.1.3 试验分析过程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细菌和古菌Alpha多样性分析的影响 |
4.2.2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细菌和古菌Beta多样性分析的影响 |
4.2.3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细菌的影响 |
4.2.4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古菌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不同能量日粮对瘤胃细菌和古菌多样性的影响 |
4.3.2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细菌菌属数量的影响 |
4.3.3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古菌菌属数量的影响 |
4.3.4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产甲烷菌属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6.1 本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平原林下放养母牛疾病调研及防制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录 |
摘要 |
文献综述 |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2 肉牛产业发展概述 |
2.1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概述 |
2.2 国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
2.3 国外肉牛业研究现状 |
2.4 国内牛业产业发展现状 |
2.5 中国肉牛的生产布局 |
2.5.1 主产区由牧区转向农区 |
2.5.2 建立“活牛不出省、牛肉天下行”产业模式 |
3 母牛繁殖障碍疾病概述 |
3.1 母牛子宫脱出 |
3.2 胎衣不下 |
3.3 子宫内膜炎 |
3.4 早产和流产 |
4 新技术在母牛生产中的应用 |
4.1 TMR 技术设备的应用 |
4.2 母牛发情探测系统的应用 |
4.3 兽用 B 超在母牛生产中的应用 |
4.4 人工授精技术 |
第一章 牛场总体发病情况调查与防控方案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时间和地点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调查目的 |
2.2.2 调查对象 |
2.2.3 调查内容 |
2.2.4 试验动物 |
2.2.5 方法 |
2.2.5.1 实地考察 |
2.2.5.2 病史调查 |
2.2.5.4 临床诊断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牛只的基本情况 |
3.2 全年发病情况 |
4 疾病流行特点 |
4.1 传染源 |
4.2 传播途径 |
4.3 发病年龄 |
4.4 发病季节及周期 |
5 发病原因调查结果 |
5.1 环境因素 |
5.2 饲料因素 |
5.3 管理因素 |
6 总体防控方案 |
6.1 新生犊牛的护理 |
6.2 母牛与犊牛的饲养管理 |
6.3 日粮合理配比 |
6.4 相关人员合理分工 |
7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母牛产科疾病的调查与防控方案 |
1 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时间和地点 |
2.2 调查目的 |
2.3 调查对象 |
2.4 调查内容 |
2.5 试验动物 |
2.6 方法 |
2.6.1 实地考察 |
2.6.2 病史调查 |
2.6.3 临床诊断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发病原因调查结果 |
3.1.1 饲养管理不当 |
3.1.2 生殖器官疾病 |
3.1.3 繁殖技术不当 |
4 母牛繁殖疾病的防控方案 |
4.1 改善饲养管理 |
4.2 母牛繁殖疾病的治疗 |
4.3 提高繁殖技术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牛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与防控方案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粪样的采集 |
2.3 试验用具 |
2.4 虫卵检查方法 |
2.4.1 沉淀法 |
2.4.2 饱和盐水漂浮法 |
2.4.3 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 |
2.4.4 改良抗酸染色法 |
2.4.5 卢戈氏碘液染色法 |
2.5 感染强度的判定 |
2.6 虫种的形态学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
3.2 阳性样本虫卵或卵囊感染强度判定 |
3.3 用药后肠道寄生虫检测结果 |
4 牛寄生虫病的防控方案 |
5 小结与讨论 |
5.1 母牛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
5.2 球虫病感染情况 |
5.3 蠕虫感染情况 |
5.4 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10)非常规饲料替代玉米饲喂肉牛对瘤胃发酵、养分消化率、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部分非常规饲料的营养成分和能量价值评定 |
摘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非常规饲料替代玉米对肉牛活体外产气量和瘤胃发酵特性影响 |
摘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非常规饲料替代玉米对肉牛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
摘要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非常规饲料替代玉米对肉牛生长性能、血液参数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摘要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非常规饲料替代玉米对肉牛养分消化率和粪便颗粒分布的影响 |
摘要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非常规饲料替代玉米对肉牛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的影响 |
摘要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3 结果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活体外人工瘤胃产气量法评价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 |
附录2、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测定方法 |
附录3、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法测定氨态氮含量 |
附录4、气相色谱法分析瘤胃液和青贮饲料中挥发性脂肪酸含量 |
附录5、肉品质的测定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改变传统方法 科学饲养肉牛(五)——肉牛的常用饲料及日粮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D]. 刘沂霖.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D]. 王敏. 吉林大学, 2020(08)
- [3]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D]. 李若灵. 西南大学, 2020(01)
- [4]不同蛋白源饲料及其添加比例对秦川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D]. 夏志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锦江牛生产性能、相关代谢、肉品质的影响及其能量需要的研究[D]. 柏峻.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6]桑叶作为动物饲料的安全性及饲用价值评价研究[D]. 蔡明. 兰州大学, 2019(08)
- [7]非常规饲料资源在肉牛育肥中的应用与典型日粮配方的研究[D]. 武婷婷. 广西大学, 2018(12)
- [8]牦牛低甲烷排放日粮筛选及其机制研究[D]. 孙红梅. 青海大学, 2015
- [9]平原林下放养母牛疾病调研及防制技术探讨[D]. 吴胜强.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10]非常规饲料替代玉米饲喂肉牛对瘤胃发酵、养分消化率、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D]. 石风华.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