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梅露露[1](2021)在《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分析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学生对人文课程的重要性及医学人文教育满意度评价,探讨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医学人文教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为优化学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提高人文教育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人文关怀能力量表、人文课程设置重要性问卷及医学人文教育满意度问卷对新疆某综合性大学148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法,运用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调查表,对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及国内3所同类院校的医学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SPSS 20.0进行统计学描述、t检验、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为(189.49±19.80)分,低于国外常模标准(203.1-220.3分),低于国内常模标准(191.04±1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共有7个因子(年级、是否班干部、家人对您的关心、老师及同学对您的关心、参加社会活动次数、专业喜爱程度以及自身人文素养评价)进入回归方程Y=223.426-0.211X9-0.134X6+0.127X7-0.139X2-0.122X10-0.086X5-0.078X4。3、新疆某综合性大学人文课程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为(临床专业21.6%,护理专业28.3%),略低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临床医学专业22.7%,护理专业28.5%),稳定在国外比例20-30%之间。人文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为临床医学专业1:0.27,护理专业1:0.32,低于国外平均标准1:0.8~1,低于国内平均标准1:0.48。4、新疆某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人文课程设置重要性评价分别为(4.23±0.12)分、(4.26±0.10)分,介于重要与非常重要之间。排在前三位的课程门类主要集中在心理、伦理和沟通学等方面,排名较后的课程为体育类等。5、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总体满意度为(3.98±0.85)分,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其中对学校人文教育师资队伍满意度高,对人文课程课时安排满意度较低。6、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与人文教育满意度总分呈正相关关系(r=0.335,P<0.01),各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123~0.790,P<0.01)。结论:1、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低于国内外常模,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提升。2、年级、是否班干部、家人的关心、老师及同学的关心、参加社会活动次数、专业喜爱程度以及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等是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3、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人文课程的总学时比例相对于国内外均数较为合理。医学生对人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有很好的认知,对学校人文教育的满意度较好。但人文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失调。仍需进一步优化人文课程结构,推进医学教育改革。4、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教育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
卢冬梅[2](2020)在《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卫计委近年不断要求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护患纠纷日趋严重,分析其因之一应该归结于目前的护理教育更侧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出来的护士生难以达到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本研究选取南宁市四所医学院校对三年制高职和2+3五年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在问卷调查中设计编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包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人文关怀量表(CAI)》两个部分,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030份。在访谈调查中,访谈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被调查的四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三学生(实习生)中以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12人,二是从南宁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长和带教老师共8人,采用质性研究半结构化访谈方法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访谈,以了解高职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对病人实施关怀的情况,同时收集他们关于当前学校或临床实习医院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南宁市高职护生CAI总分为178.88±18.35,处于国外常模的低分段水平(CAI总分<203.1),处于国内常模的中等偏低水平(CAI总分介于210.53-171.55之间),同时在CAI的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国内外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通过相关分析得知,影响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因素包括:年级、政治面貌、学制、生源性质、是否第一志愿报读、是否自主自愿报读、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从业意愿、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担任班干部、参加实践活动次数、家人及自身健康状况、是否有照护病患的经历、接受人文关怀培训的次数、对护理人文关怀知识的熟悉度、对自身人际沟通能力及关爱能力的认可度、所处关爱氛围等。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高职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人文关怀表现不足,体现在其运用护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掌握的人文知识表浅和人文素质的不足导致与患者沟通的沟通能力不足,对患者实施的关怀有限;学校的人文关怀教育及临床护理带教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发现的问题,本文对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建议学校提升人文关怀教育水平、政府提供法律政策支持、社会发挥正面舆论导向作用、学生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学校的各方面举措是重点。本研究在学校举措中展示了以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实践案例,并验证了该实践能有效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李洁[3](2008)在《中国本科护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课程模块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使得护理工作在卫生保健领域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而目前,我国的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却仍不容乐观,护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人文素养的低落以及功利化的价值观是其主要根源。护理本科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护理人才的摇篮,其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前景。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结合国外院校的先进经验,在对“领域综合”理论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实践方案,以期为促进护理本科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构筑集民族性、科学性和现实性于一体的护理本科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模式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对人文素质教育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相关理论、哲学与教育学意义等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引出我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理论及实践依据。2.运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中加两国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就开设门类、数量、学时安排、结构编制等几个方面的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通过对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结合两国国情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3.通过文献分析、理论论证的研究方法,结合加拿大护理本科教育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以“领域综合”理论为基础提出我国护理本科教育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的具体实践方案。研究结果1.我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理论及实践依据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国内外医学院校已取得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改革成效。2.中加两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开设形式及内容、学时分配及比重、课程类型、教学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差异。中国的课程设置在“集权模式”的影响下呈现出高度统一的趋势,课程开设形式以必修课和限选课为主,加拿大的课程设置以“自治模式”为指导,开设大量限选课及自由选修课为其特色;中国的教学计划总学时数及人文社科必修、总学时数均高于加拿大,而人文社科选修课程学时数以及人文社科选修课程和人文社科总学时数在教学计划总学时数中所占比重均低于加拿大,上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以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加拿大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国的教学及评估手段以课堂教学和笔试为主,加拿大形式多样。3.以“领域综合”理论模式构筑中国护理本科人文社科课程体系,该方案将人文社科课程划分为“护理与人”、“护理与社会”、“护理实践反思”三大模块,前两个模块又各包含三个系列的课程群,以核心课程和限制性选修课程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护理实践反思”模块则以活动课程的方式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课程模式正式构建方案对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分)数、开设形式以及开设学期做出了具体规定。结论1.依据中加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对比研究结果及“领域综合”课程设置构建方案,建议我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总学时数在教学计划总学时数中所占比例以29%~32%为宜;人文社会科学必、选修课程学时数之比以4~6:1为宜。2.改变以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类型局面,努力建设人文社科类综合课程,以缓解有限教学时数与过多课程份量之间的矛盾。3.中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人为本、结构优化、重点突出、与时俱进、灵活多样的原则。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1.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课程构建方案的可行性验证;“领域综合”课程设置模式的相关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及评估方式等的进一步探索。2.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平衡问题。
马连娣[4](2007)在《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描述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学习社会人文课程的感受经历和意见建议。方法:采用文献调查法描述本科护理教育1998年和2006年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的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生学习社会人文课程的经历感受与意见建议。结果:经过对1998年19所开设本科护理教育的院校的课程计划分析发现1998年社会人文课程科目和学科范围狭窄,共有14门必修课,且没有学校开设任意选修课;政治英语以外所有社会人文课程的学时之和仅占总理论学时的4.08%。经过对2006年47所开设本科护理院校的课程计划表的统计分析发现,2006年47所院校开设社会人文课程的门数达到了70余门,其中有76.6%的学校开设了任意选修课,涉及到了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东西方哲学与文化等多类课程;政治英语以外所有社会人文课程必修课和限选修课的学时之和占总理论学时的7.37%。经过对659名护理专业2006级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97.0%的学生认为开设社会人文学科课程非常必要或有必要,但是学生学习社会人文课程的满意率仅为31.5%;认为师资问题是当前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中的主要问题。6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的社会人文课程门类为心理类、文学类、艺术类、法学类。学生认为必修的社会人文课程只有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专业英语和护理伦理学,其他课程应为选修课,且建议大部分为应以微型课程的形式开设。结论: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状况2006年较1998年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社会人文课程的科目范围和学时比例都有所增加。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社会人文课程的满意率比较低,并认为当前本科护理教育中,师资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社会人文课程效果的主要问题;按照学生意愿,在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应以微型课程的形式开设大量心理类、文学类、艺术类、法学类选修课程。
王建强[5](2020)在《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教学的重点改革方面。小学作文课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对于农村语文课程而言,作文教学的开展缺乏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较为落后,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万清峰[6](2018)在《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防治疾病,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类,由此可见医学是一门人学,拥有人文特性和文化底蕴。因此,医学生除了要学习医学中有关生命的医学理论和技术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以更好地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增强疾病的治疗效果。然而,近些年来医患纠纷呈日益增长的态势,医学界“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医学院校加强并改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文精神,增强医学生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往的能力迫在眉睫。本研究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医学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层面深入剖析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分析医学技术主体化和资本主体化带来的现实危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操作性的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优化策略。本研究以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为研究个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该校医学人文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根据研究目的,笔者自编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分别对该校大专临床专业和高职护理专业共300名学生和10名人文素质教育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对调查所获资料进行分析发现,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医学理念的物化和功利化、现代课程理念的缺失、教育管理者及教师自身医学人文素质有限。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本研究提出了系列优化对策: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方法、注重见习实习、提高师资力量、多种考评方式、建设校园文化等多角度提出建议。
杨喻程[7](2017)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以邵阳医专护理专业为例》文中指出公共英语是大学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言交流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应该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实际,强调应用为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大多沿袭以往的教学传统,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本文试图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在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力图提出既能满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推进的客观需要,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以英语为工具开展护理专业的各项活动的改革措施。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选题依据、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章,以邵阳医专护理专业为例,通过对教师、学生、医护人员等问卷调查,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使用、专业教材的选用、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的导向等方面了解邵阳医专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并进行分析概括。第三章,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指出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着教学理念尚未根本转变、课程及教学内容缺乏职业性、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教师英语教学能力欠缺、教学评价体系欠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第四章,对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构想,认为根据未来护理专业英语技能的实际需要,需要树立重视英语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建设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选择与专业相匹配的公共英语教材、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以就业能力为标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第五章,对结论进行分析并提出研究展望。
李洪峰[8](2013)在《利用人文课程教学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模式探析》文中认为人文课程教学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利用人文课程教学培养护生人文素质应结合护生人文素质的职业要求以及人文学科教学的特点,积极构建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以及促进护生人文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当然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过程中,应注意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循序渐进性、实践性以及人文课程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的互补性等问题。
刘秀娜[9](2012)在《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护理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护理教育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及其潜力和前景的重要标志。有研究表明,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的国家,其护理学科的发展也较为滞后。甚至有学者认为目前护理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好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一经确定,院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作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培养目标不同,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也不同。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护理院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是一切护理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开展护理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可以为护理教育发展提供方向和评价依据。纵观我国内地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仅在2004年才开始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但却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和较大的发展空间。至2010年,我国内地能够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的院校已发展至20余所。但由于我国护理博士生教育发展历程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尤其在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仍达不到可操作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等级化等要求,各院校自成体系,对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要求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质性访谈法,从学习者、护理学科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及视角了解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需求,初步架构了我国护理博士的角色定位、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培养要求,进而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其进行验证、预测与筛选,明确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要素、结构、特点等理论分析结果,遵循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相关路径,最终从护理博士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要求的角度对我国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培养类型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为发展与完善我国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凝练,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并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线索,即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质性访谈法、专家咨询法以及理论分析法,遵循提出问题、析出假设、数据支撑以及理论概括等途径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探索。第二部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研究从世界范围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一部各国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与融合、交流的历史,也是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相适应的过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本部分选择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历史较为悠久、发展较为成熟、教育质量较高的美国做为参照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管理等情况,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以便对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三大问题,即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及课程体系。但由于中国和美国在文化教育背景、医疗卫生政策、护理学科的发展实际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借鉴国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立足于我国的现状与实际需求,明确定位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其基本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系统的、具有我国护理专业特色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需求研究培养目标是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的说明,对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分析本专业的要求,并考虑社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后,逐步归纳而成。因此,了解本专业及社会对护理博士能力的需求,对明确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十分必要。本部分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学习者、护理学科(主要从护理专家角度考察,包括:院校护理教育专家、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专家)、社会需求(主要从医护合作需求角度考察)三个角度,探讨和描述了护理专业和社会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需求,初步构建护理博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制定奠定基础。根据访谈结果,初步架构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护理博士的能力框架,提出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多元化,以满足社会和护理学科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个体学习者执业领域期望的多样化;并且,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体现差异性,不同培养类型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各有侧重,以满足不同执业领域对护理博士任职需求的差异性;同时,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应该强调综合素养的提高。作为护理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所谓高层次的护理人才,不仅应该在护理教育体系中居于顶端,而且也应在知识、素质、能力上居于最高层次,体现出较于护理本科生及护理硕士生更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更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引领护理学科及护理专业的发展;此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加强配套条件建设,包括导师及学术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第四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在前述文献分析及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通过德尔菲法对初步架构起来的护理博士研究生的能力框架和培养目标定位进行验证、预测与筛选,明确不同培养类型护理博士的角色定位、角色功能,以及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知识体系的具体要求,以作为进一步分析、归纳和提炼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现阶段科学学位护理博士应主要承担“护理研究者”和“护理教育者”角色,而专业学位护理博士则应承担“护理执业者”和“护理教育者”角色,并且二者发挥的角色功能应各有侧重,科学学位护理博士应主要进行护理理论及护理教育研究,能够从事护理院校教学工作,并对护理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发挥学术带头作用,而专业学位护理博士应能够实施专科护理技术,从事护理实践研究,解决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改进护理工作,实施健康教育、紧急救护等工作;两种培养类型护理博士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涵盖护理科研、护理执业、护理教学、护理管理、专业发展及自我发展等领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科学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在教学领域需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知识,专业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在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需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知识,而在科研领域、专业发展领域及自我发展领域二者要求大同小异。因此,两种类型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应建立在科研领域、专业发展领域及自我发展领域基础上,体现在教学、执业及管理领域的差异。第五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要素、结构、特点等理论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比较、理论分析、质性访谈,以及专家函询等部分的研究结果,遵循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原则,以及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相关路径,在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当然,由于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院校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均处于摸索阶段,加之培养目标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可以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因此,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不断对其进行动态调整。本研究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只是探索性研究,是否妥当,还需要在护理教育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
李洪峰[10](201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探讨》文中提出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公共人文课程,其教学具有积极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很强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利用大学英语教学培养护生人文素质不仅是必要的还是可行的。建立一种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以及促进护生人文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 |
3.1.1 一般资料 |
3.1.2 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 |
3.1.3 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 |
3.2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 |
3.2.1 医学院人文课程设置现状 |
3.2.2 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比较 |
3.2.3 医学院人文课程设置重要性评分 |
3.2.4 医学院人文教育满意度现状 |
3.3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教育满意度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分析 |
4.1.1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总体情况分析 |
4.1.2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4.2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分析 |
4.2.1 医学院人文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
4.2.2 医学生对人文课程重要性评价分析 |
4.3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教育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
4.3.1 医学生人文教育满意度现状分析 |
4.3.2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教育满意度相关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课程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2)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的特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特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四)概念界定 |
1.人文 |
2.人文关怀及护理人文关怀 |
3.人文关怀能力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 |
(五)相关理论 |
1.Watson的人性照护理论 |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二、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 |
(一)南宁市医学院校高职护理专业概况 |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1.调查对象 |
2.调查方法 |
3.调查结果 |
(三)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
1.调查对象 |
2.调查内容 |
3.调查方法 |
4.调查结果 |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 |
1.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2.学生相关知识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4.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5.高职护理教育不足导致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三、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
1.社会对护理行业存在偏见 |
2.护理工作难度增加 |
3.学生思想素质欠佳 |
(二)学生相关知识欠缺的原因 |
1.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
2.学校教育教学不足 |
3.实习医院带教不足 |
(三)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 |
1.学生性格原因 |
2.网络社会影响 |
(四)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的原因 |
1.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欠缺 |
2.学生难以获得早接触临床的机会 |
(五)学校及医院关怀氛围不足的原因 |
1.学校方面 |
2.医院方面 |
四、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对策 |
(一)学校方面的对策 |
1.加强人文关怀型师资队伍建设 |
2.完善人文关怀教育课程体系 |
3.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
4.打造第二课堂特色活动 |
5.营造人文关怀育人氛围 |
6.加强与医院的交流合作 |
7.学校对策的实践案例 |
(二)政府方面的对策 |
(三)社会方面的对策 |
1.网络媒体正向舆论引导 |
2.医院人文关怀文化示范 |
(四)学生个人的对策 |
五、结语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中国本科护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课程模块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 |
1.1 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
1.2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相关概念 |
1.3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
1.4 对护理专业本科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
1.5 护理专业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
1.6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第二章 中国内地与加拿大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 |
2.1 护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界定 |
2.2 研究对象与资料 |
2.3 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中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课程设置方案建构 |
3.1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目标 |
3.2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原则 |
3.3 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模式的构建 |
3.4 改革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个人简介 |
发表论文 |
致谢 |
(4)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和研究框架 |
一、文献回顾 |
(一)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 |
(二) 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与社会人文学科课程的关系 |
(三) 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对护理本科生的重要性及意义 |
(四) 医学护理学相关的主要的社会人文课程 |
(五) 国内外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的研究状况 |
(六) 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趋势 |
(七) 关于研究方法的文献回顾 |
二、研究框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课程设置状况的研究方法 |
三、学生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 |
四、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结果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1998年课程设置状况 |
三、2006年课程设置状况 |
四、1998年与2006年课程设置状况的比较 |
五、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一) 学生学习经历与感受 |
(二) 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与建议 |
第五章 讨论 |
一、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分析 |
(一) 样本院校的代表性分析 |
(二) 学生样本的代表性分析 |
二、本科护理院校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状况的讨论 |
(一) 1998年课程设置状况的讨论 |
(二) 2006年课程设置状况的讨论 |
(三) 1998年与2006年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
三、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
(一) 学生学习经历与感受的讨论分析 |
(二) 学生对课程设置建议的讨论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三、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
(一)应对考试的教学目的 |
(二)相关的教育人员缺乏作文指导与评改的能力 |
(三)阅读面不广,缺少写作经验 |
二、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
(一)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
(二)建设资深的教师团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三)把扩大阅读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
三、结语 |
(6)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人文与素质的内涵 |
1.2.2 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
1.2.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的总体趋势 |
1.3.2 从研究内容来看 |
1.3.3 从研究方法来看 |
1.3.4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切入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对象、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依据 |
2.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2 建构主义理论 |
2.1.3 现代人本主义理论 |
2.1.4 现代课程理论 |
2.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依据 |
2.2.1 有关开展素质教育的政策规定 |
2.2.2 有关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规定 |
2.2.3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及其解读 |
2.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依据 |
2.3.1 医学的技术主体化和资本主体化 |
2.3.2 医学的技术主体化和资本主体化带来的现实危害 |
第3章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文本分析 |
3.1.1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的解读 |
3.1.2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析 |
3.2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
3.2.1 个案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状况堪忧 |
3.2.2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不明确甚至缺失 |
3.2.3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完善 |
3.2.4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单一 |
3.2.5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力量单薄 |
3.2.6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不合理 |
第4章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医学理念的物化和功利化 |
4.1.1 医学的技术主体化导致片面强调医学专业教育而忽视医学人文教育 |
4.1.2 医学资本主体化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弱化 |
4.2 现代课程理念的缺失 |
4.3 个案学校教育管理者及教师自身医学人文素质有限 |
第5章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5.1 更新教育理念,多角度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
5.1.1 树立全面发展的医学教育理念 |
5.1.2 树立人本主义的医学教育理念 |
5.1.3 树立现代课程理念 |
5.2 丰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门类、形式和内容 |
5.3 采用多样有效的医学人文课程实施方法 |
5.4 注重见习、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
5.5 拓宽渠道,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
5.6 改革考评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
5.7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以邵阳医专护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外研究动态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学目标较为明确 |
二、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调整 |
三、教材选用较为统一 |
四、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 |
五、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
六、教学评价采取师生互评 |
第三章 “以就业为导向”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以就业为导向”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
一、教学理念尚未根本转变 |
二、课程模块缺乏职业性 |
三、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
四、教师专业英语教学能力欠缺 |
五、教学评价体系欠合理 |
第二节 “以就业为导向”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应试型教育环境影响 |
二、传统型教学模式制约 |
三、教师自身能力有限 |
四、学生水平具有差异性 |
第四章 “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
第一节 树立重视英语能力培养的教学观 |
一、实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 |
二、明确知识及技能教学目标 |
第二节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公共英语课程 |
一、设置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目标 |
二、建设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块 |
三、选择与护理专业相匹配的公共英语教材 |
第三节 创新教学方法 |
一、实施任务型教学法 |
二、采取仿真教学法 |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介 |
第四节 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一、加强公共英语教师的进修及培训工作 |
二、为护理专业共英语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
第五节 实施以就业能力为标准的多元化评价 |
一、加强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评 |
二、增加行业对学生就业综合素质评价 |
三、构建英语“双证书”评估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护理专业英语技能需求调查问卷(医护人员) |
致谢 |
(9)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
一、 课题的理论基础 |
(一) 护理理论 |
(二) 教育理论 |
二、 研究方案 |
(一) 研究问题与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线索 |
三、 相关概念描述与界定 |
(一) 教育与护理教育 |
(二) 护理博士研究生与护理博士 |
(三) 学历与学位 |
(四)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 |
(五) 课程与课程设置 |
(六) 能力、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 第二部分 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研究 |
一、 美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 |
(一) 美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回顾 |
(二) 美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三) 美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
二、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 |
(一)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三、 美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一) 稳定规模,提高质量 |
(二) 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定基本能力要求 |
(三) 重视课程建设,支撑基本能力培养 |
(四) 科研能力与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并重 |
(五) 加强优秀导师队伍的建设 |
(六) 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 |
(七) 建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及机制 |
四、 小结 第三部分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需求研究 |
一、 研究设计依据 |
二、 资料与方法 |
(一) 访谈对象的确定 |
(二) 访谈方法与内容 |
(三)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
(四) 质量控制 |
(五) 伦理考量 |
三、 结果 |
(一)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
(二) 学习者的感受 |
(三) 护理专家与医疗专家的需求及期望 |
四、 启示与思考 |
(一) 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目的 |
(二) 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 |
(三) 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能力培养 |
五、 小结 第四部分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
一、 研究设计依据 |
二、 研究步骤与方法 |
(一) 成立专家函询研究小组 |
(二) 设计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
(三) 修订及完善专家函询问卷 |
(四) 确定函询专家 |
(五) 专家函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六) 结果处理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
三、 研究路线 |
四、 研究结果 |
(一) 专家基本情况描述 |
(二)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 |
(三)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
(四)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五、 讨论 |
(一)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二)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
六、 小结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 |
一、 培养目标的基础理论 |
(一) 培养目标的概念 |
(二) 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原则 |
(三) 培养目标的要素 |
(四) 培养目标的结构 |
(五) 培养目标的特点 |
二、 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路径 |
三、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 |
(一) 科学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 |
(二) 专业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 |
四、 关于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条件——课程建设的思考 |
(一) 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建议 |
(二) 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的构想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Delphi 技术方法及其应用 |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美国实践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兴起及启迪 |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一 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政专家信 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读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四、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 梅露露.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D]. 卢冬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中国本科护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课程模块构建研究[D]. 李洁.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6)
- [4]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马连娣.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8)
- [5]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 王建强. 华夏教师, 2020(08)
- [6]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个案研究[D]. 万清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7]“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以邵阳医专护理专业为例[D]. 杨喻程.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2)
- [8]利用人文课程教学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模式探析[A]. 李洪峰. 2013年河南省护理专业成长与职业环境规划研讨班论文集, 2013
- [9]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性研究[D]. 刘秀娜. 第三军医大学, 2012(11)
- [10]大学英语教学中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探讨[J]. 李洪峰.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