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体温异常的分析与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启杨[1](2020)在《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既往病例,观察中医温阳益气法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中医温阳益气法应用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病例7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根据是否应用中医温阳益气法代表方参附汤,将选取的70例病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组内各有35例,两组均给予重型颅脑损伤西医综合基础治疗,入院后或术后立即予以亚低温治疗72小时,患有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给予抗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亚低温治疗72小时后加用中医温阳益气法代表方参附汤,鼻饲参附汤全成分颗粒饮片,每日两次。比较病例的性别、年龄、GCS评分等一般信息,观察病例入院时、亚低温治疗72小时后以及治疗后第7d、第14d的病情评估结果,包括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咳嗽的疗效评定、颅脑损伤中医证候积分及其分级等,结合统计学进行分析评估,得出结果。结果:通过对病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两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GC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2)从肺炎指标上看,在治疗14d后观察组的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等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治疗14d后的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等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值均<0.05。由此表明,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体温,可降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善肺炎症状,温阳益气法联合西医综合基础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治疗更为有效。(3)从中医疗效评估上看,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857%,两组治疗14d后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从中医角度来分析,中医温阳益气法联合西医综合基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疗效更为显着。(4)从颅脑损伤中医证候积分上看,观察组在治疗14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根据中医证候积分分为3级,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71%,两组治疗14d前后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表明两组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的病情,温阳益气法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有明显效果,但从积分的分级来看两组并无显着差别。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由参附汤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亚低温治疗后寒痰阻肺证肺炎,应用温阳益气法的代表方参附汤加减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着,有效改善寒痰阻肺证肺炎症状,对颅脑损伤病情的改善亦有帮助,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率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邓梦琳[2](2020)在《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效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患者100例临床资料,根据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分为A组(鞘内注射治疗,50例)、B组(静脉滴注治疗,5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A组98.00%(49/50)较B组80.00%(40/5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274,P=0.004);A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及脑脊液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15、3.119,P=0.000、0.002)。结论:相较于静脉滴注抗生素,鞘内给药可提升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调节白细胞计数及脑脊液蛋白水平。
咸虹[3](2019)在《早期冰敷控温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对于早期冰敷控温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以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录的总计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象纳入本次研究,用随机分组的方式以每组32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降温护理,出现高热时再利用其他方式进行降温,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即刻进行冰敷控温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高温持续时间、高温出现频率以及昏迷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冰敷控温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加快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钟波[4](2019)在《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目的分析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与常规治疗组在6个月的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开颅手术概率、去骨瓣减压概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同时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神经外科的85例双额叶脑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以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与临床观察联合CT动态复查为导向的传统治疗方案的差别。通过比较两组间的6个月GOS评分、开颅手术率、去骨瓣减压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出血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结果根据术后6个月的GOS预后评分结果提示阴性结局,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治疗组比较,以ICP监测为指导的治疗组保守成功率高(P<0.05),双侧开颅手术比例下降,去骨瓣减压比例下降,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P<0.05);并且两组患者在穿刺道出血的发生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置入后以颅内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可使双额叶脑挫伤患者获益并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最大限度控制损伤、降低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并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第二部分TCD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CD参数与颅内压及灌注压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TCD监测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对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3-8分)放置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持续监测。术后次日起连续动态TCD监测,主要监测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图像,同时测量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并计算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每日监测ICP值,分析比较患者TCD参数改变情况以及与ICP的关系,伤后6个月评估病人的GOS评分。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伴随着ICP的改变,TCD参数出现明显改变。本实验研究可以发现,伴随颅内压的逐渐升高,RI增大,PI同样升高并且更加显着,Vd及Vm减小,其中Vd减小更加显着,因此PI、RI与ICP呈正相关,而Vd及Vm与ICP呈负相关。重要的是我们发现CPP与Vs、Vd、Vm均呈正向相关,CPP与RI也呈负相关。其中与P1相关性最大,最有统计价值。Vs和Vd值在颅脑损伤后伴随ICP的变化而逐渐降低至第7d左右降至最低水平,随后缓慢恢复;PI则与脑血流速度负相关。另外本研究中超过30%的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血管痉挛,重度血管痉挛患者常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不良预后。结论1.通过TCD动态监测可以明确其参数与颅脑损伤后ICP的关系,初步判断ICP及CPP的变化,同时监测其变化趋势,为TCD进行无创ICP监测提供依据;2.TCD动态监测可以初步判断颅脑损伤患者血管痉挛并为治疗提供依据,初步评估患者预后。第三部分BIS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在亚低温镇静、镇痛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其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72例就诊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8分)行长程(>7天)亚低温及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其中同时接受24小时动态BIS监测30例,无BIS监测42例。BIS监测组以BIS值为导向给予调整药物控制镇静、镇痛深度;无BIS监测组予以常规镇静、镇痛。通过比较两组间的镇静、镇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凝血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比较行BIS监测初始的BIS值与6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OS)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与无BIS监测治疗组比较,以BIS值为导向的镇静镇痛治疗组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比例明显下降(P<0.05),凝血异常的发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的控制相对平稳;根据术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初始BIS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好,初始BIS值高组预后明显优于初始BIS值低组(P<0.05)。结论:1.BIS监测可调控镇静镇痛的深度,有利于亚低温治疗的管控;2.以BIS监测为导向的镇静镇痛可以降低镇静镇痛并发症的发生率;3.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初始BIS值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BIS值越高预后越好。
闫明瑞[5](2019)在《ICU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的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检出结果及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并统计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27例,感染者的病菌检测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为17株,构成比为63.0%,其中不动杆菌6株、构成比为22.2%,铜绿假单胞菌6株、构成比为22.2%,肺炎克雷伯菌5株、构成比为18.5%;革兰阳性菌为8株,构成比为29.6%;真菌为2株,构成比为7.4%。住院时间≥20 d患者的肺部感染率38.8%显着高于住院时间<20 d患者的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基础疾病患者的肺部感染率48.5%显着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的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呼吸机患者的肺部感染率76.9%显着高于未使用呼吸机患者的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55.0%显着高于无气管切开患者的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 5例患者因治疗无效而死亡, 22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81.5%。结论 ICU重度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因此在临床上一定要加强管控,并对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治疗,以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杨建娇[6](2018)在《冰毯机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中枢性高热病人中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冰毯机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中枢性高热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中枢性高热病人5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7例,采用传统方式降温,研究组29例,采用冰毯机降温,对比两组患者的降低效果,分析降温过程的护理要点。结果两组患者降温前体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降温后1h、4h、12h的效果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冰毯机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中枢性高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其自动控温系统能够使病人体温平稳下降,降温作用持久,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对临床治疗起到了促进作用。
周慧飞,邹静[7](2017)在《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系统性急性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1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另选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1例为观察组,实施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观察两组急救效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时间及急诊科抢救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6.13%、6.4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38.71%、25.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可有效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存活率,值得推广。
周岚[8](2016)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冰敷控制体温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早期冰敷控温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于入院后立即给予冰敷,对照组患者手术完成后给予冰敷控温。比较两组体温控制效果、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温控制在38.5℃以下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基本自理比例(74.3%)显着高于对照组(28.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显着低于对照组(31.4%)。结论:早期采用冰敷控制体温效果好。
马丽,王洋洋,李悦[9](2014)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搬运中的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搬运中的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方法本次医学观察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其搬运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处理措施,回顾分析患者的风险管理措施应用效果。结果所有100例重型颅脑损伤观察对象中,无1例患者发生搬运操作失误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和二次损伤症状。结论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搬运过程中,对其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分析与控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抢救治疗效果的改善,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毕娜[10](2014)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应用现状,建立、应用并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体系,探讨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对75名护理专家和专科护士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应用现状问卷调查。咨询问卷内容包括三个方面25项指征:其中A类10项,为气道受阻导致血氧含量下降引起的生理指标变化、症状或体征;B类10项,为气道内分泌物聚集引起的肺部体征和患者的生理反应;C类5项,为护士气道管理过程中实施的护理措施。(2)在文献检索基础上初步构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体系》,随后以7省市11所医院的40名医疗护理专家为咨询对象,进行3轮专家咨询,修订并确定《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体系》。(3)按照年龄≥18岁、伤后6h内入院、GCS≤7分的标准,纳入3所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36例。按照本研究制定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体系》实施按需吸痰,观察并记录每次吸痰前听诊是否有痰鸣音、脉搏氧饱和度(SpO2)下降值、有无自主咳嗽、呼吸频率(BR)变化率、心率(HR)变化率、痰液黏稠度、气道湿化液量、与肺部理疗间隔时间、与上次吸痰间隔时间、痰液量。(4)按照年龄≥18岁、伤后6h内入院、GCS≤7分的标准,纳入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早期患者40个连续病例,进行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试验组采取改良深部吸痰法,即在吸痰管尖端超过套管末端0.5cm时减慢插入速度。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出血情况、支气管镜下气道黏膜状态、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学培养、气管切开导管内套管通畅程度和临床肺部感染积分。结果(1)按照使用程度,25项指征分为三个档次:最高档次5项,A类占40%,C类占60%;第二档次15项,A类占33.3%,B类占53.3%,C类占13.4%;第三档次5项,A类占60%,B类占40%。按照优先程度,25项指征分为三个档次:最高档次5项,A类占40%,B类占20%,C类占40%;第二档次16项,A类占37.5%,B类占43.75%,C类占18.75%;第三档次4项,A类占50%,B类占50%。(2)对130次吸痰操作的观察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痰液量为因变量,出现自主咳嗽、SpO2下降值、气道湿化液量、呼吸频率变化率、与肺部理疗间隔时间、听诊有痰鸣音为自变量,偏回归系数p<0.05;HR变化率偏回归系数p=0.08。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ogistic模型、BR变化率、气道湿化液量、与肺部物理治疗间隔时间、HR变化率、SpO2变化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84、0.80、0.77、0.65和0.55。(3)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气管切开前、后3d、7d的CPIS评分、呼吸道细菌学检验结果、气管内套管通畅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74,0.66,0.79,0.99和0.49),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呛咳前患者屏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目前应用以A、C类指征为主,需要增加B类指征临床应用。(2)建立了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的指征体系,包括:①患者出现自主咳嗽,②肺部听诊有痰鸣音,③肺部物理治疗后5.5min之内,④气道湿化液量累计11.0ml,⑤SpO2值下降2.5%,⑥呼吸频率增加到患者基础呼吸频率的17.65%,⑦心率变化达到患者基础心率的7.75%。其中,①②③④为主要指征,⑤⑥为次要指征,⑦为参考指征。(3)改良深部吸痰法可以减低传统气管切开吸痰造成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缩短呛咳前屏气时间;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肺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标。
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体温异常的分析与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体温异常的分析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一般资料及样本量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案 |
5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综述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临床指标 |
3 讨论 |
(3)早期冰敷控温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
3 讨论 |
(4)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CD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BIS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多模态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5)ICU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判定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检出结果分析 |
2.2 ICU重症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
3 讨论 |
(6)冰毯机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中枢性高热病人中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护理体会 |
(7)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9)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搬运中的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应用现状调查 |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使用程度 |
2.2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优先程度 |
3 讨论 |
3.1 调查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应用现状的必要性 |
3.2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应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体系的确定 |
1 咨询对象与方法 |
1.1 咨询专家选择 |
1.2 咨询方法 |
2 结果 |
2.1 专家的积极系数 |
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2.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2.4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及咨询问卷修订过程 |
2.5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及咨询问卷修订过程 |
2.6 第三轮专家咨询结果 |
3 讨论 |
3.1 专家的代表性、积极性和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3.2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咨询结果分析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吸痰指征临床实证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人员培训及预试验 |
1.5 数据管理及质量控制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本组患者各观察项目情况 |
2.2 痰液量与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3 ROC曲线分析 |
2.4 不同吸痰间隔时间痰液中带血情况比较 |
2.5 不同痰液黏稠度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
3 讨论 |
3.1 自主咳嗽 |
3.2 呼吸频率变化率 |
3.3 气道湿化液量 |
3.4 听诊有痰鸣音 |
3.5 脉搏氧饱和度(SpO_2)下降值(%) |
3.6 与肺部物理治疗间隔时间 |
3.7 HR变化率 |
3.8 与上一次吸痰间隔时间 |
3.9 上一次吸痰痰液粘稠度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改良深部吸痰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2 支气管镜下气道粘膜形态与痰液性质相关程度 |
2.3 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前后CPIS评分情况 |
2.4 两组患者呼吸道细菌学检验结果 |
2.5 两组患者吸痰时屏气时间和气道黏膜损伤情况比较 |
2.6 两组患者气管切开人工气道通畅情况 |
3 讨论 |
3.1 改良深部吸痰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必要性分析 |
3.2 气管切开吸痰管长度测量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3.3 改良深部吸痰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的安全性分析 |
3.4 改良深部吸痰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的有效性分析 |
3.5 气管吸出物性状对气道黏膜损伤的诊断评价结果分析 |
4 结论 |
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体温异常的分析与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D]. 张启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效果比较[J]. 邓梦琳. 中外医学研究, 2020(10)
- [3]早期冰敷控温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 咸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9)
- [4]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D]. 钟波. 山东大学, 2019(02)
- [5]ICU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闫明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16)
- [6]冰毯机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中枢性高热病人中的护理体会[J]. 杨建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12)
- [7]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 周慧飞,邹静. 浙江创伤外科, 2017(01)
- [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冰敷控制体温的临床观察[J]. 周岚.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04)
- [9]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搬运中的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J]. 马丽,王洋洋,李悦. 中国医药指南, 2014(34)
- [10]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及方法研究[D]. 毕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