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工合成材料在治理深圳河二期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彬[1](2021)在《桑条秸秆拱疏排桩河道护岸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苏省河流众多,河流两岸水土流失甚至岸堤坍塌等问题常有发生,急需采取工程措施维持岸堤的稳定。传统的河道护坡方式存在环境不友好,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相符合的问题。另一方面,桑条秸秆作为农业废弃物的一种,有效利用途径匮乏,处理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将桑条秸秆制作成秸秆拱用于河道护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针对桑条秸秆拱应用于河道护岸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室内和现场试验。分析了桑条秸秆以及秸秆拱的力学特性,桑条秸秆拱在模型箱中的变形特性以及桑条秸秆拱的现场试验中的变形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桑条秸秆及其秸秆拱的力学特性展开研究。通过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以及剪切试验分别获得桑条秸秆的抗弯,抗压以及抗剪强度;通过研究桑条秸秆拱的标准化制作工艺以及在竖向集中荷载下不同密度和矢跨比条件下的桑条秸秆拱力学和变形特征,发现桑条秸秆拱的峰值荷载随着矢跨比和密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后,通过参数关联度以及敏感性分析,得到桑条秸秆拱矢跨比对峰值荷载敏感度大于密度的结论。2.在桑条秸秆拱力学特性试验所得结论基础上,将桑条秸秆拱的矢跨比作为研究变量,通过桑条秸秆拱模型箱试验,研究不同矢跨比的桑条秸秆拱在分级加载过程中变形特性,重点分析了不同矢跨比和荷载作用下桑条秸秆拱的矢高累计变化规律,发现增大桑条秸秆拱的矢跨比能有效提高其抵抗土体荷载的能力。3.在室内试验研究基础上,依托富安镇湾港大桥北侧航道右岸23K+019-23K+630标段进行桑条秸秆拱的现场试验研究,试验共进行168d,通过分析桑条秸秆拱矢高和跨径的累计变化量以及桑条秸秆拱后方土体累计沉降量等指标,发现,秸秆拱的累计矢高变化量约为8.1-8.5cm;跨径累计变化量约为2.35mm-3.34mm;桑条秸秆拱后方土体沉降量约为3.9cm。因此,桑条秸秆拱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挡土作用,将桑条秸秆拱作为河道护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图60表11参86
吴昊天[2](2021)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城镇河流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镇河流体系面临着巨大冲击,废水排放显着增加、河流生态基流不足、生态调节功能降低以及景观品质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城镇河流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城镇发展中的“生态核”作用。如何以景观生态学为切入点,在充分发挥城镇河道防洪除涝等功能的同时,保护与修复城镇河流生态环境、打造城镇滨水景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河流景观生态建设的理论方法,对典型城镇河流景观生态建设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结合江苏省里下河城镇的特点,对里下河河流景观生态建设主要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适用于里下河城镇河流景观生态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的方法,并进行了可视化模块开发,将其应用到高邮市南澄子河治理工程实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总结和提出的适用于江苏省里下河城镇河流景观生态建设的设计思路和评价方法,可为江苏及国内同类型地区的河流景观生态建设方案提供借鉴。
王治[3](2021)在《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加筋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水泥稳定碎石由于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稳定性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运用于高等级道路建设当中,但是水泥稳定碎石也很容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而产生裂缝导致沥青路面整体强度和耐久性下降。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中间铺设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来提高半刚性基层的抗裂性。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拉拔试验来探究水泥稳定碎石与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的界面作用特性。自行设计一台针对该试验的拉拔仪器,并通过拉拔试验发现:在不同的上覆加压荷载下,拉拔位移和拉拔力的峰值也会随着应力变化而改变,即拉拔位移和拉拔力的峰值随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加;拟合得到界面摩擦强度与法向压力之间的直线方程,求得界面似黏聚力为4.5KPa,界面似内摩擦角为8.026°;并同时发现其界面似摩擦角系数随着上覆压力的增加而降低,且降低幅度是由大变小的。(2)通过相关力学性能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弯拉试验)来探究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的加入对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虽然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的加入对水泥稳定碎石的抗压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有一定程度地降低,在90d龄期时,两者分别降低3.8%和4.0%,但是可以认为这种降低幅度不足以影响水泥稳定碎石的整体抗变形能力;其劈裂强度和抗弯拉强度则分别提高了11.5%和28%,可见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的加入能够显着提高其抗拉能力。(3)通过相关耐久性能试验(干缩试验、温缩试验、抗冻融试验、疲劳试验)来探究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的加入对其耐久性能的影响。通过相关试验的研究发现:加入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能够显着降低其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从而改善了其抗干缩能力和耐温缩性能;而对其抗冻性能则有略微增强,其在28d龄期时,其抗冻系数略微增强了2.8%;在疲劳试验过程中,通过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加入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的水泥稳定碎石的疲劳作用次数则增加了近50%。
宾红军,张仲伟[4](2020)在《河道底泥堆放场场地环保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河道整治中常用的底泥处理方法主要有堆场处理、固化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均需设置底泥堆放场进行底泥临时堆放,如何对底泥堆放场进行场地环保防护,防止二次污染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依托深圳市光明区某河道治理工程,在不能使用混凝土对场地硬化前提下,提出了使用铺设复合土工膜、沙袋和反滤土工布3层防护防渗措施对底泥堆放场进行防护,达到减少工程建设造成的二次污染、土地损毁和水土流失,恢复其生产能力、利用功能目的。
金志伟[5](2020)在《盾构泥浆的真空—电渗排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盾构隧道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高含水率泥浆,由于泥浆中含有膨润土及泡沫剂等高分子添加剂,具有高含水、低渗透、塑流性强等特性,在其运输中容易出现抛撒滴漏等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放置泥浆会占据大面积的土地导致土体资源的浪费并且产生环境污染,有时堆放不当还会形成地质灾害。基于此,需要对盾构泥浆脱水处理缩减泥浆的体积、降低运输和再利用的成本。传统的机械脱水法虽然能够有效地排出泥浆的自由水,但泥浆包含大量地黏粒时,机械脱水方法受到泥浆的水力渗透系数的限制,在泥浆排水硬化中难以有效地排出其中的弱结合水。近些年来工程技术人员把软基加固的电渗排水方法引进到泥浆硬化当中,它有着其他机械脱水法无法比拟的优势,电渗法的排水效果不受颗粒粒径的限制,与泥浆的水力渗透系数无关联、能有效地排出泥浆中的结合水。然而,电渗脱水机理不明朗和电渗设计方法的不明确一直制约着电渗技术的发展,因此对电渗脱水的机理研究和试验方法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对开敞式泥浆真空负压排水的机理进行了解释。指出真空负压对泥浆排水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泥浆中的水在孔压差的作用下被吸出;二是孔隙通道中的水在气体压强差的作用下向负压边界运移。(2)在扩散双电层模型的基础上,基于B-P模型和Helmholtz-Smoluchowski电渗模型推导了微流道中电渗流流速表达式并结合MATLAB对表达式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微流道的Zata电势、电场强度梯度与电渗渗透流速成正相关。(3)本文通过COMSOL求解了真空-电渗的排水固结控制方程,绘制了真空-电渗过程中的超静孔隙水压的时空分布图。结果表明,通过电渗技术对土体排水形成了负超静孔隙水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值受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控制,外因是对土体施加的电势梯度,内因是电渗透透系数与水力渗透系数之比,比值越大,形成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值越大,因此对电渗透系数较高的细颗粒土适合采用电渗法来进行脱水硬化。(4)通过自制的真空-电渗联合排水试验装置对经过沉淀初步处理的泥浆分别进行真空负压、电渗及真空-电渗联合泥水分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电渗联合泥水分离法优于真空和电渗单一方法,真空-电渗联合方法既可以排出泥浆中的自由水也可以排出渗透结合水,处理后的泥浆含水率大大降低,接近塑限,泥浆被有效硬化。
吴国诚,陈健[6](2007)在《土工合成材料组合排水在治理深圳河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深圳河堤防墙式护岸墙后排水设计中采用新型土工合成材料组合排水技术,既方便了施工,又收到了良好的排水效果。这是该项技术在国内水利工程排水设计中的首次应用。该技术在深圳河治理工程中的成功实践,为在水利工程中推广应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贺会团[7](2007)在《加筋挡土墙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筋挡土墙作为一种新型柔性结构,在各个工程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关于加筋土工作机理的认识还很不成熟,其设计和计算理论还相对落后于工程实践。现行加筋挡土墙设计方法多为基于极限平衡状态下的强度计算和稳定验算,没有考虑地基加筋挡土墙变形以及地基土参数的作用,这些都影响着加筋挡土墙的推广和应用。本文首先对加筋挡土墙结构的研究现状做了总结和回顾,然后针对加筋挡土墙的加筋机理、设计方法和计算理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有:(1)利用直剪试验、拉拔试验和三轴试验深入研究加筋土的加筋机理和筋土界面摩擦特性。通过交叉分析不同加筋材料与不同填料共同作用下的应力变形特征,分析筛选具有良好适配性的加筋、填料组合,为加筋挡土墙的设计服务。(2)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加筋挡土墙实际工作性状,研究加筋挡土墙的变形以及加筋长度、间距、刚度等各种因素变化对加筋挡土墙工作性状的影响。(3)通过有限元程序分析加筋挡土墙变形影响因素,并给出这些影响因素取值的合理范围推荐值。同时研究发现地基土参数对加筋挡土墙性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结合前述章节研究内容,提出了基于变形并考虑地基影响的加筋挡土墙设计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控制变形的方法。(4)在等效附加应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土体内插加筋单元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土体与筋带独立划分单元,不考虑筋带单元的节点重叠,这些节点的位移变量为基本变量。在筋带节点位移的土体单元内部设置与筋带节点数目相同的土体附加节点,这些节点的位移由包含相应节点的土体单元的位移插值得到。在土体附加节点与筋带之间建立接触面的单元将力传到筋带,而筋带的一端是连接在混凝土面板挡墙上的,从而建立了土—筋带—面板挡墙联合作用的有限元模型。并结合有限元模型分析,对加筋挡土墙设计参数进行研究。(5)最后对全文所作工作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工作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8](2006)在《岩土工程篇》文中指出一、岩土工程及其发展概述 (一)岩土工程学科认识的发展岩土工程被认为是由土力学、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以及相应的工程和环境学科所组成的。它服务于不同的工程门类、建筑、水利、水电、交通、铁路、航空机场、水运、海洋、石油、采矿、环境、军事,甚至航天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岩土工程。它对于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肖汝诚,郭陕云,万姜林,贺少辉,刘维宁,刘济舟,麦远俭,吴澎,李广信,陶学康,吴佩刚,李金玉,冯大斌,黄承逵,张仁瑜,钱稼茹,赵基达,郑兴灿,曹开朗,李猷嘉,李颜强,徐良,沈余生,袁建光,赵家琳,郭陕云,杜文库,万姜林,陈引川,吕善功,王怀清,王道堂[9](2004)在《2020年中国土木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 一、桥梁工程(一)国内外桥梁学科发展概况1.国内桥梁建设事业发展现状(1)工程发展概况。20余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建成了一大批结构新颖、技术复杂、设计和施工难度大、现代化品位和科技含量高的大跨径桥梁,积累了丰富的桥梁设计和施工经验。总体而言,我国桥梁建设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斜拉桥作为一种缆索承重体系,比梁式桥有更大的跨越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指
朱春生[10](2003)在《土工合成材料施工质量监理控制》文中认为治理深圳河第二期工程中使用了过滤土工布、加固土工布、塑料排水板及土工膜等不同类型的土工合成材料,主要用于软基加固处理、河岸防护及生态恢复等工程,种类多,使用量大,提高了工程质量并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该文主要就治理深圳河第二期工程中的土工合成材料施工质量监理控制情况加以介绍。
二、土工合成材料在治理深圳河二期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工合成材料在治理深圳河二期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桑条秸秆拱疏排桩河道护岸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河道护坡类型 |
1.2.2 生态护坡 |
1.2.3 秸秆在岩土工程中的综合利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桑条秸秆及其秸秆拱力学特性研究 |
2.1 桑条秸秆力学特性 |
2.1.1 桑条秸秆 |
2.1.2 试验方案 |
2.1.3 试验结果 |
2.2 桑条秸秆拱力学特性 |
2.2.1 桑条秸秆拱的制作工艺 |
2.2.2 桑条秸秆拱力学特性试验 |
2.3 桑条秸秆拱试验结果 |
2.3.1 桑条秸秆拱矢跨比的影响 |
2.3.2 桑条秸秆拱密度的影响 |
2.3.3 桑条秸秆拱变形模式 |
2.4 桑条秸秆拱试验结果分析 |
2.4.1 显着性分析 |
2.4.2 敏感性分析 |
2.5 小结 |
3 桑条秸秆拱室内试验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模型箱填充材料 |
3.1.2 桑条秸秆拱 |
3.2 试验方案 |
3.2.1 模型箱 |
3.2.2 加载方案 |
3.2.3 监测方案 |
3.2.4 具体实施方案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桑条秸秆拱矢跨比对矢高的影响 |
3.3.2 桑条秸秆拱荷载对矢高的影响 |
3.4 小结 |
4 桑条秸秆拱现场试验研究 |
4.1 工程概述 |
4.2 施工方案 |
4.2.1 材料准备 |
4.2.2 桑条秸秆拱制作 |
4.2.3 防腐处理 |
4.2.4 施工放样 |
4.2.5 木桩施工 |
4.2.6 桑条秸秆拱安装 |
4.2.7 土工膜袋布设、土方回填 |
4.3 桑条秸秆拱变形观测方案 |
4.3.1 观测基点的设置 |
4.3.2 观测对象的选择 |
4.3.3 观测内容 |
4.4 现场观测数据分析 |
4.4.1 桑条秸秆拱矢高 |
4.4.2 桑条秸秆拱跨径 |
4.4.3 桑条秸秆拱拱后土体高程 |
4.4.4 木桩累计沉降量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江苏里下河地区城镇河流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河流景观生态构建基础理论 |
2.1 基础理论方法 |
2.1.1 城镇和河流的发展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2.1.3 景观生态理念下的河流设计原则、目标与方法 |
2.2 典型案例 |
第3章 江苏里下河城镇河流景观生态设计与评价方法 |
3.1 自然社会经济情况 |
3.2 里下河城镇河流功能分析和生态系统组成 |
3.2.1 里下河城镇河流功能分析 |
3.2.2 里下河城镇河流生态系统组成 |
3.3 里下河城镇河流特点和主要问题 |
3.4 里下河城镇河流景观生态设计的目标与理念 |
3.4.1 生态设计目标 |
3.4.2 生态设计理念 |
3.5 里下河河流景观生态设计主要方法 |
3.5.1 河流形态设计 |
3.5.2 河道水质提升 |
3.5.3 河流护坡护岸设计 |
3.5.4 河流硬质景观设计 |
3.5.5 河流景观绿化生态 |
3.5.6 河流人文景观设计 |
3.6 里下河城镇河流景观生态建设评价方法 |
3.6.1 指标体系构建 |
3.6.2 指标评价标准 |
3.6.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6.4 评价方法 |
3.7 可视化评价模块开发 |
3.7.1 模块功能 |
3.7.2 模块开发工具 |
3.7.3 模块功能实现 |
第4章 基于景观生态理念的高邮市南澄子河设计实践 |
4.1 项目概况 |
4.2 设计方案 |
4.2.1 设计理念 |
4.2.2 景观生态设计方案 |
4.3 建设方案评价 |
4.3.1 指标陚分 |
4.3.2 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加筋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抗反射裂缝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在工程中的运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方案、试验材料基本性能测试 |
2.1 试验方案的确定 |
2.2 试验原材料 |
2.2.1 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 |
2.2.2 水泥 |
2.2.3 集料 |
2.3 试件制备 |
2.3.1 击实试验 |
2.3.2 试件制备方法 |
2.3.3 试件养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工格栅与水泥稳定碎石界面特性试验研究 |
3.1 拉拔试验的原理 |
3.2 拉拔试验准备工作 |
3.3 大梁试件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拉拔试验 |
3.3.1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案的确定 |
3.3.2 拉拔试验过程 |
3.3.3 大梁试件拉拔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玄武岩土工格栅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4.1.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仪器及相关准备 |
4.1.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劈裂强度试验 |
4.2.1 试验原理及方法 |
4.2.2 劈裂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
4.3.1 试验原理与方法 |
4.3.2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抗弯拉强度试验 |
4.4.1 试验原理及方法 |
4.4.2 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
4.4.3 弯拉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玄武岩土工格栅水泥稳定碎石耐久性能试验研究 |
5.1 冰冻稳定性能 |
5.1.1 冰冻破坏机理 |
5.1.2 试验过程 |
5.1.3 冻融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 干缩性能试验研究 |
5.2.1 干缩机理分析 |
5.2.2 试验原理及方法 |
5.2.3 干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温缩性能试验研究 |
5.3.1 温缩试验方法 |
5.3.2 温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疲劳试验研究 |
5.4.1 疲劳试验方法的确定 |
5.4.2 疲劳试验过程 |
5.4.3 疲劳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河道底泥堆放场场地环保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堆放场防护重点技术问题 |
3 堆放场布置 |
3.1 布置原则 |
3.2 场区总布置 |
3.3 交通布置 |
3.4 围堤设计 |
3.4.1 布置说明 |
3.4.2 边坡抗滑稳定计算[6] |
3.4.3 荷载及底泥堆放高程 |
3.5 堆放场防渗设计[7] |
3.6 排气设施 |
3.7 排水设施[8] |
3.8 其它环保设施[9] |
3.8.1 废水治理 |
3.8.2 大气污染防治 |
3.8.3 噪声环境污染防治 |
3.8.4 生态保护 |
4 结语 |
(5)盾构泥浆的真空—电渗排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真空预压的研究概况 |
1.2.1 真空预压的应用概况 |
1.2.2 真空预压机理的发展概况 |
1.3 电渗的研究概况 |
1.3.1 电渗的应用概况 |
1.3.2 试验研究概况 |
1.3.3 电渗理论的发展概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泥浆的电渗联合真空排水试验 |
2.1 试验装置 |
2.2 盾构泥浆的基本特征 |
2.3 试验方案设计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排水类型的变化 |
2.4.2 电流变化 |
2.4.3 电渗系数 |
2.4.4 排水量 |
2.5 小结 |
第3章 真空排水机理 |
3.1 真空负压的排水机理 |
3.2 真空度的发展规律 |
3.3 真空三维固结理论 |
3.3.1 基本假设 |
3.3.2 真空负压固结方程的推导 |
3.4 小结 |
第4章 电渗微观理论分析 |
4.1 动电现象 |
4.2 双电层模型结构 |
4.2.1 黏土颗粒的带电性 |
4.2.2 双电层 |
4.2.3 理论模型 |
4.2.4 电渗透系数 |
4.3 小结 |
第5章 真空-电渗耦合理论分析 |
5.1 电渗排水二维固结理论 |
5.1.1 基本假设 |
5.1.2 电渗固结方程的推导 |
5.1.3 结果分析 |
5.2 电渗排水三维固结理论 |
5.2.1 电渗固结方程的推导 |
5.2.2 分析和讨论 |
5.3 电渗法的优缺点 |
5.3.1 电渗法的优点 |
5.3.2 电渗法的不足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加筋挡土墙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加筋土的机理 |
1.3 试验研究 |
1.4 理论研究 |
1.5 工程应用 |
1.6 本文的思路和工作 |
第二章 加筋土加筋机理试验研究 |
2.1 加筋土结构的工作原理 |
2.2 直剪试验 |
2.3 拉拔试验 |
2.3.1 模型及试验方法 |
2.3.2 试验方法的影响 |
2.3.3 不同填土介质中的筋带阻力 |
2.3.4 塑料筋带抗拔力 |
2.3.5 试验成果分析 |
2.4 三轴试验 |
2.4.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3 加筋复合体的模型参数 |
2.4.4 试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筋挡土墙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设计 |
3.3 模型制备 |
3.4 试验程序 |
3.5 模型测量和布置 |
3.6 模型试验 |
3.7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筋挡土墙设计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加筋挡土墙变形分析研究 |
4.2.1 变形成因分析 |
4.2.2 加筋挡土墙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4.2.3 加筋挡土墙变形计算 |
4.3 地基参数对加筋土挡墙的影响 |
4.3.1 模型与参数 |
4.3.2 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
4.3.3 总结 |
4.4 考虑地基和变形影响的加筋挡土墙设计方法 |
4.4.1 地基基础设计 |
4.4.2 加筋拉力计算 |
4.4.3 面板设计 |
4.4.4 排水设计 |
4.4.5 有限元计算范围取值设计 |
4.4.6 填料的选择 |
4.4.7 加筋间距设计 |
4.4.8 加筋长度设计 |
4.4.9 通过分台减少水平位移的影响 |
4.4.10 采用增加整体刚度的方法减少变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筋挡土墙计算理论研究 |
5.1 概述 |
5.2 加筋土挡墙结构受力分析的常规计算方法 |
5.3 加筋土挡墙有限元分析方法 |
5.3.1 常规有限单元法 |
5.3.2 土体内插加筋单元计算方法 |
5.3.3 计算中土体单元和接触面单元的选用 |
5.4 有限元计算方法在深圳河工程中的应用 |
5.4.1 工程概况 |
5.4.2 计算方法 |
5.4.3 研究内容 |
5.4.4 计算材料参数 |
5.4.5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土工合成材料在治理深圳河二期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桑条秸秆拱疏排桩河道护岸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D]. 李永彬.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2]江苏里下河地区城镇河流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探讨[D]. 吴昊天. 扬州大学, 2021(08)
- [3]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加筋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试验研究[D]. 王治. 长安大学, 2021
- [4]河道底泥堆放场场地环保防护研究[J]. 宾红军,张仲伟. 云南水力发电, 2020(09)
- [5]盾构泥浆的真空—电渗排水试验研究[D]. 金志伟. 南京大学, 2020(02)
- [6]土工合成材料组合排水在治理深圳河工程中的应用[J]. 吴国诚,陈健. 水利水电快报, 2007(12)
- [7]加筋挡土墙关键技术研究[D]. 贺会团.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2007(06)
- [8]岩土工程篇[A].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9]2020年中国土木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肖汝诚,郭陕云,万姜林,贺少辉,刘维宁,刘济舟,麦远俭,吴澎,李广信,陶学康,吴佩刚,李金玉,冯大斌,黄承逵,张仁瑜,钱稼茹,赵基达,郑兴灿,曹开朗,李猷嘉,李颜强,徐良,沈余生,袁建光,赵家琳,郭陕云,杜文库,万姜林,陈引川,吕善功,王怀清,王道堂.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 2004
- [10]土工合成材料施工质量监理控制[J]. 朱春生. 广东水利水电,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