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产权与现代产权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康纪田,刘卫常[1](2020)在《沿宪法路径构建矿藏资源现代产权制度》文中提出构建矿藏资源产权制度是整体构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关键。宪法关于自然资源"国家所有"被误读为"国家所有权",在于忽视宪法"合理利用"的规定而选择性解释宪法。国有矿藏资源因公权力配置而加速流失,源于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公权力及政治化定性。建立资源产权状态"二元结构"分析模型,宪法规定是按产权"二元结构"对自然资源产权做出的科学分置:国家所有与合理利用。矿藏资源国家所有属于排他性归属产权,合理利用属于相对性的利用产权。撤销虚无的矿藏资源"国家所有权"以及"矿业权"理论,明确矿业开采者获得特定矿产所有权而不是用益物权。让资源所有者权利与监管者权力分开,由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政府权力不得干预矿产的归属性产权;实行严格的行政许可准入制,矿产的开发利用行为必须接受政府管制。
张琦英[2](2018)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文中提出高职教育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为充分激发和调动高职教育的活力、摆脱现有办学的困境,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开始受到关注。目前,探索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既有国家相应政策的引导,又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的实践诉求,也存在着企业等社会资本的大胆尝试。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高职院校、企业、政府部门、学生、教师、行业协会等都是其中的利益群体,他们对于高职教育的理解不同、需求不同、行为方式也不同,但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却实实在在受到他们行为决策的影响。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混合所有制办学进行审视,对探索国内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以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等理论为指导,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依据重要性、合法性和紧迫性三个维度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四个类型,并对不同类型下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展开讨论。其次,依据调查结果,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实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既归纳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利益焦点、利益实现途径,也为进一步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实现方式分析提供依据。最后,综合相关调查结果,结合案例,归纳出当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提出相应的建议。论文在具体结构上分为七个部分:一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了背景、意义、目的、研究方法和路线,并开展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二是理论基础部分,阐述了主要理论的观点和研究适用性,作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三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对问卷调查和访谈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回答三个主要问题:混合高职院校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哪些?每个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各个相关者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其利益诉求?第四部分是对复杂、多样的高职院校混合类型进行界定,并归纳出混合办学下高职院校存在的共性。之后的第五部分,结合案例,分析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混合办学中常见三种类型的具体运行机制和存在的主要利益冲突。第六部分则系统梳理了当前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部分为推进建议部分,根据前述理论基础、运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顾虑,提出了转变观念、加快立法、分类管理、科学治理和多方参与的推进路线。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再次梳理和反思,指出论文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视角。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由不同价值追求和利益取向的相关者构成。他们利益诉求不同,实现方式也不同。通过调查和分析,论文将混合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分成确定型(包括投资者、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和教师)、期望型(包括校企合作企业、政府部门)、潜在型(包括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和边缘型(包括公众和校友)四类。这四类相关者各有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多样的相关者群体。(2)对目前高职院校混合办学的三种类型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的呈现和具体运行机制的解读,归纳出不同类型混合办学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利益冲突,并提炼出其共性特征,如教育公共性不变、非公有资本的属性不变以及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特征显着。(3)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推进基本思路是:转变观念、加快立法、分类管理、科学治理和多方参与的推进路线。论文提出从转变传统办学观念和管理理念入手,加快混合办学的立法顶层设计,出台针对混合办学的立法和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具体运行机制。鉴于混合后高职院校在资本构成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对混合办学的法人实施分类管理,在明确其法人属性及相应权利义务的基础上,实施差别管理,维护和协调各方利益,并构建混合办学下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最后,应建立起由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混合办学体制,既明确各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具体路径,也能统筹协调高职院校混合办学的内外要素。
刘强[3](2017)在《我国高校法人财产权及其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人财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法人依法独立自主办学的制度基础,也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对落实高校法人主体地位和优化高校资源配置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落实高校法人主体地位和构建法人财产权制度逐渐提上工作日程。然而,受制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和法人财产权观念淡薄等一系列原因,我国高校产权仍然停留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状态,高校始终未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人财产权制度。一方面,我国高校深陷“政资不分”和“政校不分”的尴尬处境中,无法真正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另一方面,高校“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高校“所有权虚置”,难以发挥高校产权的激励和约束功能。为此,从法人所有权理论和共同治理理论出发,以确立高校法人所有权为基础,实现高校法人由“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向“法人所有权和出资者股权相分离”的制度转换,进一步落实高校法人对法人财产的“所有权”和出资者对高校法人的“股东权利”,从而厘清政府等出资者对高校法人和法人财产的权责利界限,实现政校分开和政资分离,并在高校法人内部构建以“高校法人所有权”为基础,“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和学术权相制衡”的共同治理机制,保障和落实高校法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提高高校法人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最终落实高校法人的主体地位,实现我国高校法人依法独立自主办学,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叶龙祥[4](2016)在《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吴宣恭的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吴宣恭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概括。吴宣恭经济思想主要涉及所有制与产权理论、我国社会的产权关系、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所有制改革理论、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价值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些重要理论、现阶段重大经济社会关系及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等方面。所有制与产权理论的研究与运用是吴宣恭经济思想的重中之重。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史论相结合、求实与创新相结合、调查与采访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对吴宣恭的经济思想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价值的结论。对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价值:第一,吴宣恭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吴宣恭经济思想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研究、发展和运用,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吴宣恭经济思想根植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际,研究吴宣恭经济思想有助于后学之辈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历程和实践运用,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脉络;第三,吴宣恭的严谨治学精神、高度责任感和崇高的品格是广大经济学人终身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牛宏宝[5](2010)在《文化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本身并不构成资本,而是现代产权制度将文化创造形塑成了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由文化—知识产权、创造文化知识产权的人力资本和产业的组织结构所蕴含的组织资本三种资本形式构成。文化资本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文化产业就是通过文化资本的投入、转形生产和运营的产业,其资产的评估和测量也应以文化资本为核心。
沈灿煌[6](2009)在《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民(私)营经济经历“允许存在”、“有益补充”、“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阶段,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在沿海许多省市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生力军。随着民(私)营企业的发展,以“三缘性、封闭性、集中性和不清晰”为特征的产权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面前,产权制度的创新已势所必然。这不仅关系到民(私)营企业的兴衰存亡,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微观经济组织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有其深层次的复杂原因,创新的道路是艰难的,既有儒家文化传统观念、农耕社会生产方式、既得利益集团的博弈、企业主个人能力等企业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政策法律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社会诚信程度等企业外部宏观制度环境的制约,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配合,缺一不可。政府和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各有分工、共同作为,在宏观制度环境层面上,政府是创新的主体,在微观制度环节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权制度创新并不一定都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产权制度创新的模式,而要根据我们的国情,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在借鉴西方社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产权制度创新的途径。既可以制度的重建,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上的改良和完善。可以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股份合作模式、新型有限责任公司模式、上市公众公司模式和新型合作联盟模式等途径实现产权制度的创新。就企业自身创新的角度而言,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明晰企业内部产权、开放企业产权、实现两权分离、着手组织与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科学传承模式、塑造商业信誉和创新理念。就政府而言,必须为产权制度创新提供政策支持;明确产权界定、解决“红帽子”企业问题;积极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公平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努力营造法制环境,提供制度创新的法律保障;倡导社会诚信,优化外部环境;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改革;科学界定环境产权,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不朽的灵魂。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制度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民(私)营企业只有不断变革不适应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的旧制度,才能在复杂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和活力。
程承坪[7](2008)在《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概念辨析——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文中指出本文辨明了所有权、财产权和产权等三对概念,讨论了马克思的所有权或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及其互补性问题。
程承坪[8](2008)在《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概念辨析——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文中指出本文辨明了所有权、财产权和产权等三对概念,讨论了马克思的所有权或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及其互补性问题。
陈建兵[9](2008)在《“一权一主”:现代产权明晰的基础》文中指出产权明晰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一物一主"与"一权一主"两种产权原则的分歧。在产权社会化发展中,产权关系与产权观念的深刻变化为"一权一主"现代产权原则的确立奠定了现实基础,马克思产权理论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为"一权一主"现代产权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现代财产立法体现着"一权一主"的精神和原则。"一权一主"现代产权原则的确立,对产权明晰、资源配置及产权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卫国,程承坪[10](2007)在《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新辨——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文中研究表明对所有权、财产权和产权三个概念进行全新的辨析,同时,还讨论了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及其互补性问题。
二、财产权与现代产权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产权与现代产权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沿宪法路径构建矿藏资源现代产权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与思路 |
二、透视矿藏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虚无性 |
(一)矿藏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必然迷失方向 |
(二)矿藏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属于学理解释的虚构 |
1.《宪法》没有规定过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权” |
2.《宪法》规定矿藏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根本不是“国家所有权” |
3.《宪法》不可能规定矿藏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 |
4.矿藏等自然资源不可能成为《宪法》的“国家所有权” |
5.《宪法》规定中已明确排除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权” |
三、以产权“二元结构”理论解释矿藏国家所有与他人利用的宪法分置 |
(一)从传统所有权关系向现代产权关系提升 |
(二)解析矿藏等自然资源产权状态“二元结构” |
1.资源的排他性归属产权 |
2.资源的相对性利用产权 |
3.整体构建资源产权关系 |
(三)矿藏等自然资源产权“二元结构”的宪法分置 |
四、依宪法原则构建矿藏资源合理利用的产权制度 |
(一)依宪法路径合理构建矿藏资源的利用性产权 |
1.以矿产资源与矿产的区别构建利用性产权 |
2.合理构建利用性产权必须排除的主要障碍 |
(二)依国家政策将利用性产权与国家管制权分开 |
1.矿产物权:人与物的关系 |
2.开发行为:人与人之间关系 |
(三)保障利用性产权的合理流转 |
结语 |
(2)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二) 混合所有制的相关研究 |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路线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和路线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所有制 |
(二) 混合所有制 |
(三) 办学体制 |
(四) 利益 |
二、主要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
(二) 产权理论 |
(三) 委托-代理理论 |
(四) 利益相关者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 |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研究方法 |
二、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一) 问卷回收 |
(二) 描述性统计 |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一) 界定利益相关者 |
(二)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三)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的归类 |
(四) 差异分析 |
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实现方式分析 |
(一) 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
(二) 利益的实现方式分析 |
五、研究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类型和共性 |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类型 |
(一) 依据办学资金的构成及其功能分类 |
(二) 根据具体构成成分的分类 |
(三) 依据混合所有制的实现方式进行分类 |
(四) 依据混合的层次和主要资本性质的分类 |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共性 |
(一) 教育的公共性不变 |
(二) 非公有资本的属性不变 |
(三) 产权结构多元化特征显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主要利益冲突 |
一、以公有资本为主的混合高职院校 |
(一) 办学体制分析 |
(二) 相关者的主要利益冲突 |
二、以私有资本为主的混合高职院校 |
(一) 办学体制分析 |
(二) 相关者的主要利益冲突 |
三、混合制二级学院 |
(一) 二级学院的内涵 |
(二) 混合制二级学院的特征 |
(三) 相关者的主要利益冲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的问题 |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存在的问题 |
(一)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律政策不完善 |
(二)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结构不规范 |
(三) 办学过程中渗透着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 |
(四) 混合制高职院校的办学风险较大 |
二、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困境和顾虑 |
(一) 不同性质的投资者的顾虑 |
(二) 学校管理人员的顾虑 |
(三) 政府部门的顾虑 |
(四) 教师存着的顾虑 |
(五) 学生的顾虑 |
(六) 校企业合作的顾虑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推进建议 |
一、转变传统办学观念和管理理念 |
(一) 办学体制观念的转变 |
(二) 充分认识多元办学主体的作用 |
(三) 管理理念的转变 |
二、加快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立法顶层设计 |
(一) 出台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施细则 |
(二) 完善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具体运行机制 |
三、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人分类管理 |
(一) 明确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人属性 |
(二) 对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人实施分类管理 |
四、构建混合办学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 |
(一)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
(二) 优化学院治理结构 |
五、建立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混合办学体制 |
(一) 明确各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具体路径 |
(二) 统筹协调高职院校混合办学的内外因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我国高校法人财产权及其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 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 |
(二) 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是实现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制度基石 |
(三) 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是优化高校资源配置的重要利器 |
二、文献综述 |
(一) 有关民办高校产权制度问题的研究 |
(二) 关于公办高校产权制度问题的研究 |
(三) 关于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 |
(四)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与分析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一) 澄清研究过程 |
(二) 构建概念框架 |
(三)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二章 高校法人财产权的理论界说 |
一、何谓高校法人财产权? |
(一) 高校法人财产权是高校法人所享有的一系列财产权利 |
(二) 高校法人财产权是基于高校法人财产衍生的财产权利束 |
(三) 高校法人财产权揭示了高校法人与法人财产之间的权利关系 |
(四) 高校法人财产权揭示了出资者与高校法人之间的权利关系 |
二、高校法人财产权的内涵 |
(一) “法人财产权”概念的提出 |
(二) 法人财产权的“经营权说” |
(三) 法人财产权的“所有权说” |
三、高校法人财产权的价值 |
(一) 高校确立法人财产权,有助于落实高校法人实体地位 |
(二) 高校确立法人财产权,有助于推进政校分开和政资分离 |
(三) 高校确立法人财产权,有助于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
第三章 两权分离视角下我国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探析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
(一) 高校逐步确立多元化办学投资体制,产权结构日益多元化 |
(二) 高校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渐趋分离 |
(三) 高校逐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产权治理机制日益完善 |
二、我国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
(一)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高校法人财产权的若干规定 |
(二) 我国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我国高校突破法人财产权制度困境的有效策略 |
(一) 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高校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
(二)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 |
(三) 确立高校法人所有权,构建法人共同治理机制 |
第四章 共同治理视角下高校法人所有权及其治理机制的构建 |
一、高校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内涵 |
(一) 高校法人通过产权交易获得法人财产所有权 |
(二) 高校法人对法人财产享有完整的财产权能 |
(三) 高校法人以法人财产为限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
(四) 高校法人财产所有权的本质是完全的支配权 |
二、高校法人财产所有权及其相关权利的形成 |
(一) 出资者所有权的让渡和高校法人所有权的形成 |
(二) 出资者权利形态的分离和股东权利的形成 |
(三) 国家所有权的相对化和高校法人所有权的确立 |
三、高校法人所有权的确立及其治理机制的构建 |
(一) 高校法人所有权的构造:“两权统一”基础上的“四权分离” |
(二) 法人意志的形成和董事会的决策权 |
(三) 法人意志的执行和行政管理机构的执行权 |
(四) 法人意志的保障和监事会的监督权 |
(五) 学术意志的表达和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4)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及有待研究之处 |
第一章 吴宣恭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 |
第一节 吴宣恭学术生涯概况 |
第二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
二、在与多种经济思想观点碰撞中形成 |
三、在所有制改革实践中发展 |
第三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
一、求学时期的孕育阶段 |
二、任教时期的探索阶段 |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时期的形成阶段 |
四、新世纪以来在反思中发展阶段 |
第二章 所有制与产权基本理论的研究 |
第一节 所有制基本理论的研究 |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与生产关系的内涵 |
二、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三、所有制变革的规律 |
第二节 产权关系基本理论的研究 |
一、研究产权关系方法的探索 |
二、产权的定义 |
三、产权的性质 |
四、产权主体的权能、利益和责任的关系 |
第三节 产权体系的内部结构研究 |
一、产权关系的“四权” |
二、产权统一和分离 |
三、所有权与产权关系 |
四、归属权在产权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五、产权主体的确认 |
第四节 产权与产权制度关系的研究 |
一、产权的细分与组合 |
二、产权制度的内涵 |
三、产权制度与所有制的关系 |
第三章 对我国社会的产权关系的研究 |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产权关系的研究 |
一、全民所有制的产权关系 |
二、对全民所有制产权关系争议见解的驳斥 |
三、现实影响 |
第二节 股份公司的产权关系研究 |
一、股份公司的产权关系 |
二、运用辩证思维科学地看待股份制改革的利弊 |
三、坚持对片面夸大股份制作用进行有针对性地辩析 |
第三节 法人财产权的研究 |
一、法人财产权的内涵 |
二、在质疑中论证公司财产权内涵与实质 |
三、现实影响 |
第四节 中小企业产权关系的研究 |
一、运用辩证思维辨析家庭式企业产权结构的利弊 |
二、用质疑眼光追根溯源私营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 |
三、对中小企业产权制度调整提出科学设想 |
第四章 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评析西方现代产权理论 |
第一节 全面比较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理论 |
一、经济界对两种产权理论的研究情况 |
二、从总体上比较研究了两种产权理论 |
三、社会各界的理论影响和反应 |
第二节 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评析 |
一、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评析 |
二、对“科斯定理”理论的评析 |
三、现实影响 |
第三节 对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评析 |
一、多角度地批评“企业契约论” |
二、对以“利益相关者论”为根据的企业产权理论的评析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企业产权理论的研究 |
一、马克思主义企业产权理论 |
二、企业内部关系与法人治理结构 |
三、搞好企业治理结构 |
第五章 产权与所有制理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运用 |
第一节 产权分离理论在国有经济改革中的运用 |
一、国家所有制的实质 |
二、国家所有制产权分离理论 |
三、国家所有制改革形式 |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财产和劳动产品的归属关系研究 |
一、国有企业劳动产品的归属关系 |
二、国有企业股份改制中国有资产的维护 |
第三节 国有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
一、国有经济产权改革的必要性 |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 |
三、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问题 |
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
五、现实影响 |
第四节 所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的研究 |
一、理论界关于所有制实现形式内涵的学术探讨 |
二、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出现的原因与作用 |
三、中肯地提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注意事项 |
四、现实影响 |
第五节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
一、改革的方向和坚持的基本原则 |
二、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 |
三、对私有化理论的批判 |
四、现实影响 |
第六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研究 |
第一节 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
二、理论意义 |
第二节 市场经济形成与改革的“市场导向”问题研究 |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市场经济的形成 |
二、改革的“市场导向”研究 |
三、理论意义 |
第三节 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优势 |
一、准确论述所有制与计划、市场在社会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
二、探寻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优势的根本途径 |
第七章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研究 |
一、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
二、准确分清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
三、物化劳动与价值、剩余价值的关系 |
四、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原理的认识 |
第二节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关系的研究 |
一、价值形成与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作用 |
二、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 |
三、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在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及意义 |
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研究 |
一、论证价值量的影响因素 |
二、劳动生产率对价值量的影响 |
三、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 |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
第一节 所有权对分配关系的作用 |
一、劳动与产权关系 |
二、劳动与价值关系 |
三、产权、价值与分配关系 |
第二节 对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的批判 |
一、对西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批判 |
二、对西方“按要素贡献分配理论”的批判 |
三、正确理解“按要素贡献分配” |
第三节 对我国现阶段分配关系的研究 |
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二、我国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和根源 |
三、我国当前经济问题与分配不公的关系 |
四、解决分配不公的基本途径 |
第九章 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
一、立足现实,探讨如何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
二、立足现实,探讨促进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问题 |
三、关于发展企业集群和总部经济的有关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关于世界经济危机根源的研究 |
一、中外经济学家进行的各种推断 |
二、运用马克思危机理论把脉危机的病根,得出马克思主义结论 |
三、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为化解危机提供了科学的药方 |
第三节 关于股票市场的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准确把握中国股票市场的特点和问题及产生原因,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提出合理的目标模式 |
三、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有效的实施办法 |
第四节 关于住宅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 |
一、较早地倡议将住房建设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
二、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精辟的见解和有益的建议 |
三、考察了城市化发展道路,准确把握了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关键 |
第五节 文化知识经济的研究 |
一、把握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
二、深谙文化的重要性,呼吁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第十章 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 |
第一节 所有制与阶级关系和阶级分析 |
一、学界内的不同观点 |
二、吴宣恭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认识 |
第二节 对当前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内争鸣 |
二、从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中,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
三、为正确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提供理论分析 |
第三节 提出我国所有制的二元结构,研究经济规律的二元化 |
一、创造性地提出新“二元”规律体系 |
二、从所有制关系阐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规律及其影响 |
三、倡言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第十一章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研究 |
第一节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编写 |
一、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
二、抓住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系统、完整地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研究 |
一、质疑政治经济学以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准确解读了生产方式的内涵 |
二、质疑生产方式“中介说”的观点,准确把握生产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
三、强调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
第三节 从生产关系整体的角度分析“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争论 |
一、运用经济理论和“否定之否定”原理,强调恩格斯的解释符合逻辑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
二、辩析争论中的错误观点,准确分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及其基本特征 |
三、肯定争论中的有益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 |
四、批判私有化主张,揭穿有人利用争论浑水摸鱼、贩卖私货的真实面目 |
第四节 关于政治经济学结构和理论体系的研究 |
一、学界内对经济学主线的不同观点 |
二、联系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强调我国经济学主线是随着由所有制改革主导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展开的 |
第五节 强调所有制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
一、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所有制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呼吁重视所有制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
第六节 对经济学错误范畴的批判 |
一、学术界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
二、科学地认识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 |
三、科学地认识劳动与劳动力区别及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
四、揭露西方“人力资本”概念的谬误,维护经济学范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
第十二章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贡献与价值 |
第一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特点 |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
二、坚持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的统一 |
三、坚持革命批判与理论创新的统一 |
四、鲜明的阶级立场与严谨的治学精神的统一 |
第二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学术贡献 |
一、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积极探索者 |
二、国有企业改革“两权分离”路径的倡导者和研究者 |
三、中国MBA的首创者 |
四、教书育人的巨匠 |
第三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二、对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
三、对吴宣恭严谨治学精神和高尚品格的弘扬与传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文化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布迪厄和索罗斯比对文化资本的界定及其启示 |
二、文化资本的形成机制 |
三、文化资本与文化 (创意) 产业的产业特性 |
(6)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本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
四、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相关范畴的界定 |
第二章 经济思想史上有关产权的理论回顾 |
第一节 西方学者的产权理论 |
一、古典经济学派 |
二、新古典学派 |
三、制度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
四、西方产权理论的新发展 |
五、西方产权理论的几点启示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产权的论述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产权的论述 |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产权观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研究 |
第三章 产权、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发展 |
第一节 产权范畴的界定 |
一、关于产权的概念 |
二、研究产权概念必须弄清的四个问题 |
三、理解产权含义必须把握的三个要点 |
四、关于产权的划分 |
第二节 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 |
一、产权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变迁 |
二、治理结构的概念、模式及国际标准 |
三、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的相互关系 |
第三节 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发展 |
一、现代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 |
二、现代企业发展对产权制度变革提出的新要求 |
第四章 我国民(私)营企业初始产权的形成与制度特征 |
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民(私)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一、处于"允许存在"地位的恢复发展阶段 |
二、处于"有益补充"地位的稳步发展阶段 |
三、处于"重要组成部分"地位的快速发展阶段 |
第二节 我国民(私)营企业初始产权的形成 |
一、国家政策允许民(私)营经济存在,是民(私)营经济初始产权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
二、国有、集体企业成为民(私)营企业初始产权形成的重要平台 |
三、技能型的人力资本是民(私)营企业初期资本和原始产权形成的主要基石 |
四、华侨资金、海外资金是民(私)营经济初始产权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三节 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的现状与特征 |
一、民(私)营企业的几种类型及其产权制度的现状 |
二、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三、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的差距 |
第五章 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的需求诱致与供给制约 |
第一节 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制度创新的需求诱致 |
一、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的主要优点 |
二、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的缺陷 |
三、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偏离与矛盾 |
第二节 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的供给制约 |
一、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的内部制约因素 |
二、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 |
第六章 发达国家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日本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经验 |
第二节 美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经验 |
第三节 德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经验 |
第四节 发达国家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启示 |
第七章 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与对策措施 |
第一节 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二节 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对策措施 |
第三节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升民(私)营企业产权效率 |
第八章 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政府作为与环境改进 |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
第二节 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政府作为 |
第三节 强化政府的综合考核与监督,合理配置民(私)营企业产权 |
第四节 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需要探讨的几个认识问题 |
结语 |
附录 福建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分析 |
第一节 福建私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第二节 福建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分析 |
第三节 加快福建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的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一权一主”:现代产权明晰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权明晰问题的争论及其实质 |
二、从“一物一主”到“一权一主”:产权明晰原则的重构 |
三、“一权一主”产权原则确立的意义 |
(一) 有利于避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 |
(二)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
(三) 有利于产权社会化的发展 |
四、“一权一主” 产权原则的几个相关问题 |
(一) “一物一主”传统产权原则的适用性问题 |
(二) “一权一主”产权原则的实现问题 |
(三) “一权一主”对所有权削弱的问题 |
(四) 私有产权明晰、公有产权不明晰的问题 |
(10)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新辨——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所有权、财产权与产权的概念辨析 |
(一) 所有权与财产权 |
(二) 财产权与产权 |
1.存在的历史条件。 |
2.外延。 |
3.词源。 |
4.法律渊源。 |
二、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及其互补 |
三、结语 |
四、财产权与现代产权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沿宪法路径构建矿藏资源现代产权制度[J]. 康纪田,刘卫常. 河北法学, 2020(08)
- [2]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 张琦英. 苏州大学, 2018(06)
- [3]我国高校法人财产权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 刘强. 厦门大学, 2017(07)
- [4]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D]. 叶龙祥.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5]文化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J]. 牛宏宝.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01)
- [6]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 沈灿煌. 厦门大学, 2009(11)
- [7]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概念辨析——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J]. 程承坪. 西部商学评论, 2008(01)
- [8]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概念辨析——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J]. 程承坪. 西部商学评论, 2008(01)
- [9]“一权一主”:现代产权明晰的基础[J]. 陈建兵.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02)
- [10]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新辨——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J]. 杨卫国,程承坪. 经济问题,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