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莱钢炼铁精料技术进步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许满兴[1](2017)在《烧结矿质量及其对高炉冶炼主要操作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烧结矿在高炉炼铁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烧结矿质量的内涵,分析了烧结矿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冶金性能对高炉冶炼主要操作指标的影响,提出了烧结生产改善烧结矿质量的几点结论性意见。
秦书财[2](2016)在《莱钢烧结过程生石灰使用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高碱度烧结矿具有强度高、还原性好等优点,有利于高炉强化和降低焦比,所以石灰石在烧结中的用量越来越大。随着烧结技术的进步,生石灰替代石灰石作为熔剂已被各烧结厂所接受,对提高烧结矿产量、质量和降低烧结燃耗十分明显。但是随着生石灰替代石灰石比例增加,在生石灰消化、转运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设备及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已成为烧结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合理选择生石灰消化方式,同时结合改进除尘技术,尝试一次混合机内加水取代配料室加水进行生石灰消化,来降低粉尘,改善现场环境,使烧结工艺更加合理。试验结果表明,在一次混合机内集中进行加水消化生石灰,替代配料室加水消化生石灰,在维持原有的烧结生产的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配料室环境得到改善,原蒸汽弥漫现象消除,配料室电子称性能得到稳定,提高了配料质量。但是,一混区域扬尘较大,通过减少物料转运点、物料直接排入混合机及混合机进料端密封等优化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扬尘量。具体的配套相关技术有:(1)沉降式微负压抽风除尘技术;(2)优化混合机加水技术;(3)热水消化生石灰技术;(4)混合机进料端给料方式优化技术;(5)混合机进料端双层动态密封技术;(6)电导水分仪在线快速测水技术。生石灰在一混集中加水消化能有效改善生产现场环境,同时稳定烧结生产,对同类烧结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富廷,陈力军,董和梅[3](2009)在《莱钢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及研究方向》文中认为
王维兴[4](2008)在《中国炼铁技术发展评述》文中认为近两年来中国生铁产量高速增长,同时高炉炼铁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2007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炼铁焦比达到392kg/t,热风温度达到1125℃,喷煤比达到137kg/t,利用系数为2.677 t/m3.d。这些指标创造出我国历史最好水平。宝钢、武钢、首钢、鞍钢等企业的大高炉生产技术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炼铁燃料比低于500kg/t。但是,中国炼铁产业集中度低,炼铁企业发展不平,先进与落后共存,尚有6000多万t/年生产能力属于淘汰之列,造成中国炼铁技术发展不平衡。
张胜生[5](2007)在《莱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文中指出莱钢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形成了以生态理论研究为先行,生态理论工业化,技术创新边界化,钢铁制造、能源转换、社会大宗废弃物消纳处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四大功能完善化,资源利用3R化,企业环境友好化的"五化"方针为指导,以系统科学管理、技术措施、自主创新同步实施为手段,以企业各厂内部、企业各厂(工序)之间和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与能量合理流动构成的三个层次充分循环以及钢铁产品高效生产链、工业用水循环链、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循环链、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循环链的四个物链为核心,以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具体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李法兴[6](2007)在《某钢厂1~#高炉节能降耗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激增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10%上升到目前的14%左右,节能降耗已成为我国钢铁企业迫待解决的难题。炼铁工序的能耗占钢铁工业总能耗的40%左右,是钢铁企业能源消耗的第一大户,搞好炼铁工序的节能降耗工作,对于降低我国钢铁工业能耗,保证钢铁工业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某钢厂1#高炉投产至今能耗较高的现状,首次在对其入炉原、燃料及综合炉料的冶金性能和高炉能量利用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测定、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高炉生产静态模型(碳比图及里斯特操作线图)和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该高炉节能降耗的潜力及部分操作参数与高炉能耗的关系,并结合该钢厂现状,制定了降低该高炉能耗的具体措施。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实验测定某钢厂1#高炉入炉原、燃料及综合炉料的冶金性能,并与国内同类钢铁企业高炉用原、燃料的冶金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改进其原、燃料冶金性能和综合炉料结构优化的方向和途径,为提高该高炉精料水平,促进高炉节能降耗提供依据。2.对该高炉进行热平衡测试,分析目前高炉能量利用状况。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建立该高炉生产静态模型(碳比图及里斯特操作线图),分析节能降耗潜力及相关控制参数对其能耗的影响。并根据该高炉实际生产历史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该高炉操作参数对其能耗的影响。3.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制定出降低该厂1#高炉能耗的有效措施。
李文秀[7](2004)在《求真务实,促进学会工作的新发展——在中国金属学会2004年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王维兴[8](2003)在《近年中国炼铁技术进步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近两年来中国炼铁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宝钢、首钢、马钢、梅山、攀钢、新兴铸管、三明等企业的一批高炉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炼铁原料技术、高炉操作技术、炼铁节能技术、喷吹煤粉技术和高炉长寿技术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热风温度偏低已制约了我国炼铁技术进步的步伐。
刘琦[9](2003)在《炼铁精料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高炉生产指标明显改善,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烧结料SiO2含量偏低,粘结相不足,导致烧结矿强度降低;(Al2O(?))含量升高,炉渣流动性差;偏面追求高熟料比等。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一些企业的生产实践,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刘元和,石宝云[10](2002)在《莱钢炼铁精料技术进步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莱钢精料工作 ,从使用自熔性机烧结矿 ,生产酸性球团矿代替自熔性球团矿 ,到增建烧结机、球团竖炉及改造槽下筛分系统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烧结矿、球团矿的产质量 ,并加强原料混匀 ,提高混匀料成分稳定率 ,精料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高炉熟料比达 10 0 %。
二、莱钢炼铁精料技术进步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莱钢炼铁精料技术进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莱钢烧结过程生石灰使用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烧结概述 |
1.1.1 烧结的目的及意义 |
1.1.2 烧结过程基本理论 |
1.1.3 国内外烧结发展概况 |
1.2 高炉精料操作的意义 |
1.3 烧结配加生石灰工艺 |
1.3.1 生石灰在烧结中的作用 |
1.3.2 生石灰粉尘特性 |
1.3.3 生石灰储存与给料 |
1.3.4 配加生石灰工艺对烧结影响 |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2.莱钢烧结配加生石灰工艺及改进措施 |
2.1 莱钢烧结溶剂配加工艺及设备概况 |
2.1.1 生石灰配加-消化工艺概述 |
2.1.2 生产设备概况 |
2.1.3 生石灰消化器结构及性能分析 |
2.2 一次混合机内加水消化工艺 |
2.2.1 一次混合机工作原理 |
2.2.2 一次混合机加水方式 |
2.2.3 采用新型喷头对混合机加水 |
2.2.4 在线测水技术 |
2.3 生石灰热水消化工艺 |
2.4 一混区除尘及给料方式工艺优化 |
2.4.1 混合机系统工艺布局 |
2.4.2 粉尘源及粉尘特点 |
2.4.3 改造前除尘方式的缺陷 |
2.4.4 技术改造路线 |
3.配加生石灰工艺改进后实践效果 |
3.1 改进后混合机区域分析 |
3.1.1 改进对消化反应的影响 |
3.1.2 混合机区域扬尘分析 |
3.1.3 混合区实际生产效果 |
3.1.4 主要技术创新及应用效果 |
3.2 对生产设备的影响分析 |
3.3 对烧结矿产质量影响分析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国炼铁技术发展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中国高炉结构 |
2 中国高炉炼铁生产技术水平 |
2.1 热风温度得到较大提高 |
2.2 喷煤比取得新进展 |
2.3 高炉燃料比不断下降 |
2.4 炼铁精料技术进展 |
2.4.1 球团生产技术取得较大进展 |
2.4.2 炼铁炉料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 |
3 高炉操作技术水平取得较大进步 |
3.1 高炉利用系数在不断提高 |
3.2 高压操作技术 |
3.3 提高煤气利用率, 降低炼铁燃料消耗 |
3.4 优化装料制度, 提高料柱透气性, 实现节能 |
3.5 低硅铁冶炼技术 |
4 炼铁系统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 |
5 我国生铁产品结构 |
6 我国炼铁生产技术发展方向 |
6.1 降低炼铁燃料比是炼铁工作者的重点 |
6.2 技术装备要大型化 |
6.3 加大对炼铁系统的环境治理 |
6.4 认真贯彻精料方针, 是高炉炼铁技术的根本 |
6.5 开发非高炉炼铁技术装备, 促进炼铁技术的发展 |
7 结语 |
(6)某钢厂1~#高炉节能降耗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钢铁工业的能耗现状 |
1.1.1 能耗构成及节能进步状况 |
1.1.2 能耗存在的主要差距 |
1.1.3 节能已成为解决钢铁工业面临挑战的核心 |
1.1.4 节能要以炼铁系统为重点 |
1.2 炼铁节能的系统分析 |
1.2.1 炼铁节能必须从精料入手 |
1.2.2 高炉长寿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 |
1.2.3 强化冶炼是提高炼铁系统效率的重要一环 |
1.2.4 炼铁系统的节水与余热利用 |
1.2.5 扩大废弃物的利用 |
1.3 某钢厂高炉炼铁能耗现状 |
1.4 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2 商炉炼铁节能降耗技术探讨 |
2.1 常用节能技术 |
2.1.1 精料 |
2.1.2 高炉喷煤 |
2.1.3 低硅冶炼 |
2.1.4 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发电(TRT)技术 |
2.1.5 其它 |
2.2 节能新技术 |
2.2.1 高炉使用热压含碳球团 |
2.2.2 喷吹含氢物质实现富氢还原 |
2.2.3 炉顶煤气的循环利用技术 |
2.2.4 高炉炼铁与大规模发电相结合技术 |
2.3 本章小节 |
3 某钢厂1~#高炉入炉原、燃料及综合炉料冶金性能分析 |
3.1 入炉原、燃料现状 |
3.2 炉料冶金性能测定 |
3.2.1 炉料冶金性能优劣对高炉生产及能耗的影响 |
3.2.2 冶金性能测定常用方法 |
3.2.3 本实验测定内容及方法 |
3.3 单一入炉料冶金性能测定结果及分析 |
3.3.1 测定结果统计 |
3.3.2 某钢厂1~#高炉入炉料冶金性能对比分析 |
3.4 与其它同类企业高炉用料冶金性能对比分析 |
3.4.1 烧结矿冶金性能对比分析 |
3.4.2 球团矿冶金性能对比分析 |
3.4.3 块矿冶金性能对比分析 |
3.5 综合炉料冶金性能测定分析 |
3.5.1 某钢厂1~#高炉综合炉料冶金性能对比 |
3.5.2 与其它钢铁企业高炉用综合炉料冶金性能的对比 |
3.6 焦碳冶金性能测定 |
3.6.1 焦碳冶金性能测定的意义 |
3.6.2 实验内容 |
3.6.3 试验方法 |
3.6.4 实验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某钢厂1~#高炉能量利用状况评价及节能潜力分析 |
4.1 能量利用状况评价的重要意义 |
4.2 原始数据测定及整理 |
4.3 物料平衡计算 |
4.3.1 物料平衡计算依据 |
4.3.2 物料平衡计算结果分析 |
4.4 热平衡计算 |
4.4.1 热平衡计算相关规定及说明 |
4.4.2 热平衡求算依据 |
4.4.3 热平衡计算结果 |
4.5 主要能量利用指标 |
4.5.1 计算依据 |
4.5.2 某钢厂1~#高炉主要能量利用指标 |
4.6 碳比图 |
4.6.1 碳比图建立的理论基础 |
4.6.2 碳比图中直线的确定 |
4.6.3 某钢厂1~#高炉碳比图 |
4.6.4 降低焦比潜力计算及分析 |
4.7 操作线图 |
4.7.1 操作线图中各点的意义及求算 |
4.7.2 操作线图所需数据的确定 |
4.7.3 操作线图中各点坐标的计算结果 |
4.7.4 高炉操作线图 |
4.7.5 节能降耗潜力分析 |
4.7.6 高炉操作参数改变对能耗影响分析 |
4.8 回归模型分析 |
4.8.1 数据来源及意义 |
4.8.2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及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5 某钢厂1~#高炉节能降耗措施分析 |
5.1 提高精料水平 |
5.1.1 提高综合入炉品位 |
5.1.2 提高入炉原、燃料质量 |
5.1.3 加强整粒工作,优化入炉原、燃料的粒度组成 |
5.1.4 优化炉料结构 |
5.2 提高喷煤比 |
5.2.1 提高风温 |
5.2.2 提高富氧率 |
5.3 进一步探索合理的操作参数 |
5.3.1 优化上、下部调剂,提高煤气利用率 |
5.3.2 实现低硅冶炼 |
5.4 节能实践及节能效果对比分析 |
5.4.1 现阶段所采取的主要节能措施 |
5.4.2 节能效果及其经济效益估算 |
5.5 本章小节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求真务实,促进学会工作的新发展——在中国金属学会2004年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003年的工作回顾 |
1 发挥科技导向作用, 围绕冶金行业、企业科技进步开展学术活动 |
1.1 努力把中国钢铁年会培育成精品项目 |
1.2 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 |
1.3 全国铁水预处理技术研讨会 |
1.4 积极接受中国科协的委托, 主办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分会场 |
1.5 专业分会活动多样化 |
● 广泛开展调研活动, 探寻学会活动的方向 |
● 根据科技工作者的需要开展学术活动 |
● 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各种活动, 发挥了行业科技组织作用 |
● 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
● 发挥分会委员的作用 |
● 齐心协力战胜“非典” |
2 发挥民间团体的优势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
2.1 积极开展国际冶金学术交流活动 |
2.2 积极组织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出国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 |
2.3 加强国际对口专业的技术交流以提高行业和企业的科技水平 |
2.4 加强了双边与多边科技合作 |
3 编撰“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 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献计献策 |
4 不断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和办刊水平 |
4.1 期刊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 |
4.2 《中国冶金》顺利完成了出版任务 |
4.3 组织了创办英文《钢铁》杂志的申报工作 |
5 冶金科学技术奖励工作 |
6 建立冶金专家库和院士推荐 |
7 推广与普及冶金实用技术 促进冶金技术进步 |
7.1 铜冷却壁技术研讨会 |
7.2 提高职工技术素质, 促进实用技术的应用 |
8 发挥冶金行业科技组织作用, 积极为冶金企业服务 |
8.1 为莱钢组织了“热连轧机基本设计审查会” |
8.2 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技扶贫活动 |
9 科技展览工作 |
9.1 第四届北京国际耐火材料、工业陶瓷、工业炉窑技术展览会 |
9.2 2003中国钢铁年会展览会 |
10 积极举荐人才, 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
11 信息化建设 |
12 加深学会自身建设, 推动学会改革 |
12.1 坚持民主办会 |
12.2 分会的组织管理 |
12.3 加强和完善个人会员的管理工作 |
12.4 加强了与地方学会的沟通和工作上的指导 |
12.5 加强了与团体会员的沟通 |
关于2004年的主要工作 |
1 建设和完善会员管理和服务制度 |
1.1 会员登记、换证和发展工作 |
1.2 建立健全会费定期收缴制度 |
1.3 强化为会员服务意识 |
1.4 |
2 坚持以人为本, 做好科普与继续教育工作 |
2.1 紧密结合冶金行业发展的需要做好培训工作 |
2.2 为适应当前学会改革的形势培训学会工作干部 |
3 学术交流活动和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活动 |
3.1 办好国内各项学术交流活动 |
3.1.1 生产技术会议 |
3.1.2 2004年青年年会 |
3.1.3 各专业分会召开的学术会议 |
3.2 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 |
3.2.1 国际会议 |
3.2.2 组团出访 |
3.2.3 接待来访 |
4 技术咨询与厂会协作工作 |
5 科技期刊与科技图书管理 |
5.1 加强期刊管理 |
5.2 办好会刊《中国冶金》 |
6 做好重点书刊的编写出版工作 |
6.1 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 |
6.2 |
6.3 |
7 信息化建设 |
8 展览 |
9 开展冶金科技奖励与冶金科学技术成果评价工作 |
10 学会办事机构的改革 |
(10)莱钢炼铁精料技术进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精料技术进步的成绩 |
1.1 原料质量提高 |
1.2 炉料结构优化 |
2 精料技术进步的措施 |
2.1 生产机烧结矿代替土烧结矿 |
2.2 用酸性球团矿代替自熔性球团矿 |
2.3 生产高碱度烧结矿 |
2.4 技改挖潜增加烧结矿产量 |
2.5 新建8m2竖炉增加酸性球团矿产量 |
2.6 改造槽下筛分, 减少粉末入炉 |
2.7 加强原料混匀, 提高炉料质量稳定性 |
2.8 生产高铁低硅烧结矿 |
3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
3.1 完善质量指标检验考核 |
3.2 降低烧结矿筛分指数 |
3.3 提高球团矿质量 |
3.4 提高混匀料成分稳定率 |
3.5 改造工艺, 扩大烧结面积, 增加烧结矿产量 |
4 结语 |
四、莱钢炼铁精料技术进步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烧结矿质量及其对高炉冶炼主要操作指标的影响[A]. 许满兴. 2017第五届炼铁对标、节能降本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2]莱钢烧结过程生石灰使用生产实践[D]. 秦书财. 辽宁科技大学, 2016(10)
- [3]莱钢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及研究方向[J]. 杨富廷,陈力军,董和梅.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01)
- [4]中国炼铁技术发展评述[J]. 王维兴. 河南冶金, 2008(04)
- [5]莱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J]. 张胜生. 山东冶金, 2007(04)
- [6]某钢厂1~#高炉节能降耗分析研究[D]. 李法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7]求真务实,促进学会工作的新发展——在中国金属学会2004年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李文秀. 中国冶金, 2004(04)
- [8]近年中国炼铁技术进步与展望[A]. 王维兴. 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 2003
- [9]炼铁精料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J]. 刘琦. 炼铁, 2003(04)
- [10]莱钢炼铁精料技术进步实践[J]. 刘元和,石宝云. 山东冶金,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