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销售促进强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红华[1](2019)在《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营销推广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化,建筑工业化、绿色化与装配式建筑成为建筑业的行业热点。装配式建筑可以克服传统住宅建设周期长、工程质量安全性低和污染大等缺点,同时具有功能多样化、建设装修一体化、设计多样化、标准化等优点,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建筑方式,近年来一直被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倡导。但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还没有普及,使用率比较低,没有形成该市场的良性循环,除了技术还不够成熟,成本较传统建筑相比偏高以及还未形成统一的质检标准等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装配式建筑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还很新,很多消费者和建筑开发商对装配式建筑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其安全性以及各种功能优势也持有一定的怀疑,认可度不高。因此,对于开发装配式建筑的企业来说,制定优质可行的全面的营销推广策略是提高社会公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可度,促进消费者尝试并渐渐偏好购买这种新式建筑,并最终促使建筑开发商、承包商广泛采用装配式建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三一集团旗下子公司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营销管理理论,在对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现有的营销推广策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其营销推广策略存在的问题,深入、全面地分析其所处的宏观和微观营销环境,指出三一筑工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为其发展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为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提供真实依据和科学指导,并在此基础上从广告推广、人员推广、销售促进和公关促销四个方面完善其现有营销推广策略,同时给予其在组织、技术、人力和管理等方面的保障,最终提高社会公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理解和信任,加大建筑开发商对装配式建筑的信心。并借此为其他从事装配式建筑的企业的营销推广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工业化进程。
董灵心[2](2019)在《重叠营销对客户价值持续创造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叠效应是由遗传学家孟德尔(Mendel)所发现的孟德尔定律进一步扩展而来,在非等位基因之间所具有的多种相互作用中,有一种作用被叫做“叠加作用”,现今市场营销领域的品牌重叠现象严重,品牌生态位的重叠研究应用比较广泛,相对而言,从产品-用户需求匹配以及用户粘合角度研究客户价值的理论还比较缺乏,并且对客户价值持续创造的研究也不多见。互联网科技时代具有鲜明的“用户粘性”以及“需求匹配性”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取了4G数据业务中对客户价值持续创造具有较大影响的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重叠营销、用户效应以及需求效应,并据此构建因子指标库,提出相应假设和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依据结构方程模型对49 1个样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提出的理论假设和模型展开验证,得出研究结论给出研究建议。探索了重叠营销对客户价值持续创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重叠营销在增加用户粘度以及提升需求匹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从而使得客户价值的持续创造明显增强。本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消费者行为认知的学术科研成果以及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将多种营销手段用于用户价值提升的大胆尝试,为客户市场的的更大价值挖掘提供参考。有助于电信运营商优化产品开发过程,优化服务内容,深化电信运营商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灵活性和专业性;同时也为内容提供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客户价值提供参考;揭示了4G数据业务如何通过重叠营销,结合产品-需求匹配、用户粘合等效应,影响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价值的持续创造,帮助企业了解用户消费意愿,合理制定市场营销方案,制定战略规划。
王妤晗[3](2018)在《在线赢得媒体和自有媒体对企业销售收入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多种类型的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企业营销计划的主流宣传渠道。以用户评论、企业生成内容等为表现形式的媒体内容影响着用户消费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虽然公司看到新媒体对产品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些特定媒体平台如何影响销售,因此迫切需要确定最强大且最具成本效益的媒体信息来源以及其对产品的持续影响效果。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自有媒体(Owned media)和赢得媒体(Earned media)与票房之间的动态影响,分析对于不同规模的公司,哪种类型的社交媒体销售促进作用最大。本研究使用爬虫软件收集了2016年在中国上映的100部电影的猫眼票房纪录以及各项社交媒体指标,包括豆瓣评论数量、评分、企业官博发文数量、微博热议指数等。应用面板矢量自回归(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on)方法研究电影票房与不同类型社交媒体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是否存在显着影响,通过方差分解的结果对比不同变量的解释能力。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对于小公司的销售促进作用比对大公司更重要。具体而言,赢得媒体对小企业或利基市场的影响是显着的,对大公司不显着。相反,自有媒体对大企业或主流产品的影响总体上是显着的,对小公司不显着。与大众社交媒体相比,垂直论坛对电影票房的影响达到峰值的时间和持续时间往往更短。本研究表明,企业区分并强调不同媒体的独特销售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们帮助指导公司合理分配和使用其营销预算,特别是对于营销预算较小的公司,选择恰当的媒体进行营销。
张雪峰[4](2018)在《基于脑电ERP的营销刺激对消费者影响的脑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迈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营销活动对于企业的发展也越发重要。合理使用营销手段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还能够培育消费者并引导他们形成购买习惯。如何预测消费者是否会积极地响应一个品牌或产品,如何发现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如何设计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广告,这些问题需要合理的解答。在消费者行为过程中,营销刺激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反应仍不明晰,如销售促进信息会对消费者的注意力产生怎样的影响,消费者如何在众多的品牌间进行衡量并做出购买决定,不同人的评价或推荐信息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否相同等。目前,主要采用行为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这些方法在解释消费者行为中的内在认知反应方面仍有所欠缺。本研究提出了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探索营销刺激对消费者影响的脑认知机理,能够从脑认知神经科学层面观察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各种营销刺激的反应,是将认知神经科学应用于消费者购物行为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可客观地、定量地记录和分析消费者面对不同营销刺激时的脑电成分变化,不仅能为传统的研究方法提供补充,还能观察消费者行为前的判断,行为中的监控,行为后的预测和评估等认知过程,有望在认知神经科学层面上解释消费者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机理,为消费者行为过程提供神经科学层面上的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工作内容以及研究结论:(1)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了消费者接收不同销售促进信息后,对销售促进信息认知上的差异。研究给被试呈现了两种典型的促销信息,发现了反映不同促销信息认知过程差异的主要指标N2。当接收到不同的促销信息后,大脑对促销海报信息加工程度会存在差异,对狂欢节式促销信息加工的深度高于对一般促销信息加工的深度,从而导致了 N2成分平均波幅的增大。研究揭示了消费者注意力调节的神经机制,在认知控制阶段,当促销信息呈现后对含蓄刺激的反应抑制会受内隐记忆的影响。(2)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了消费者从接触品牌到了解品牌的认知过程。通过播放某品牌的一段视频广告模拟了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产生兴趣后的主动搜索品牌信息行为,发现观看视频广告信息后该品牌商品图片诱发的P2和P3成分较观看前的平均波幅均变小。P2和P3成分幅值的变小,反映了被试在辨别品牌信息时投入的注意力资源的减少,分辨品牌信息的任务难度降低。研究揭示了消费者注意力分配的神经机制,揭示了消费者从初次接触到深入了解品牌信息的认知过程。(3)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了消费者对联合广告中品牌知名度差异的认知过程。发现了反映消费者在看到存在品牌差异的品牌联合广告后,由品牌导致的认知差异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N2和P3。在处理品牌信息时的辨识阶段,当品牌的知名度都比较高时,消费者用以辨别品牌所分配的注意资源基本相同,该阶段诱发的N2成分无明显差异。对品牌信息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加工时,品牌信息蕴含的服务、知名程度、先验知识等会导致消费者记忆的更新过程存在差异,即当原有记忆与刺激材料提供的新的品牌信息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大脑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去处理信息,此阶段诱发的P3成分呈现显着差异。(4)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了消费者对不同渠道间价格差异信息的认知过程。根据现实情况,研究模拟了消费者面临渠道间价格差异的选择过程,发现消费者面对存在价格差异的渠道时,认知控制和注意的分配等认知过程存在差异,渠道间较小的价格差异会诱发较大的N2波,较大的价格差异会导致任务难度的减小,从而导致诱发的P3波的减小。事件相关电位成分N2和P3的波幅可以作为衡量消费者对渠道间价格差异的辨识和注意力分配的认知指标。(5)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了消费者对推荐信息的认知机理。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设计了三种消费者能接触到的推荐信息,发现消费者在处理三种推荐信息时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N2和P3存在显着差异。N2成分反映了消费者对推荐来源的分辨过程,熟悉程度高的人和不太熟悉的人诱发的N2成分较无建议诱发的N2幅值大,且不熟悉人的更大;P3成分反映了消费者对建议信息加工的程度,熟悉程度越高的人的建议诱发的P3成分幅值越大,代表被试对建议信息加工的程度越深。揭示了消费者处理不同分享人的建议信息时的认知过程。本研究结果从认知神经科学层面探讨了营销刺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明确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要素,不仅能从认知的角度观察和解释消费者行为各个阶段内在的神经活动,还能帮助企业制定更加合理的营销策略。
陈凌文[5](2013)在《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远销世界各地。中国茶业历来是中国农业发展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它承载过历史赋予的使命,也见证了中国发展的历程。茶叶企业在茶业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从茶叶企业的发展来见证茶业发展的轨迹。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茶业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茶叶企业犹如雨后的春笋方兴未艾。由于茶叶市场越发成熟,茶叶消费者购买趋于理性,茶叶企业从发展初期以产品销售为主的经营战略向注重茶叶企业品牌建设的经营战略转变。品牌资产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20多年,并逐步成为营销学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这是因为品牌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诸多的直接经济利益,例如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提升市场的销售份额。因此,在我国茶叶企业重视建立强势品牌资产的形势下,如何在销售促进工具和品牌资产之间建立一条良好的关系渠道已成为茶叶企业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首先,本研究将营销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销售促进作为建立品牌资产的工具加以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以及品牌资产概念、品牌资产构成维度、销售促进概念、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影响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茶叶企业品牌经营状况分析以及茶叶销售促进活动分析,进而构建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这一概念模型原理为:从消费者视角,选择货币、非货币性两种销售促进方式对影响品牌资产构成的四个维度(品牌知晓度、品牌形象、品牌忠诚度、感知质量)进行测算,考虑到茶叶的特性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涉入程度存在差异,增加了两个变量,即产地联想(地理标志产品)及涉入程度作为中间调节变量。其次,本研究针对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假设包括:(1)有无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影响差别;(2)货币与非货币性销价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影响的差别;(3)产地联想、涉入程度的影响;(4)消费者从销售促进中获得的利益。本研究通过设计6种不同问卷在全国几大超市进行发放,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来检验以上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而证明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第三,本研究不同意以往简单的认为销售促进只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观点,认同Keller(1998)提出的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资产模型以及销售促进可以通过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认知进行促进品牌资产的提升的观点。本研究结论表明: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是无形而又深刻的。首先,销售促进是很难在短期内让消费者建立对茶叶品牌的忠诚度。其次,销售促进很难在购买动机上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很有可能会淡化购买动机。除非该茶叶产品能够真正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地理标志茶叶),提供其他茶叶品牌不能提供的利益。第三,销售促进活动过于频繁对其茶叶企业品牌的美誉度是不利的。销售促进虽能促使他们在当时购买该茶叶品牌,但会给消费者产生“低贱”效应。第四,本研究认为应该从消费者获得利益角度制定茶叶企业的销售促进方式。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在提升茶叶企业品牌价值的过程中,注重茶叶产品质量与茶文化建设,以茶叶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服务为两项重点,让茶叶消费者认为对此品牌的选择是正确与安全的,通过合理的促销手段组合发挥最大化效用,最终为于消费者而言起到了对品牌的信赖感和忠诚度提升,同时也宣传了品牌的文化精神,塑造茶叶企业的品牌核心价值。本研究存在3个方面的主要创新点:一是在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影响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在871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检验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这在营销学研究较为鲜见;二是运用销售促进工具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进行研究,在茶业行业中尚属首次。三是为茶叶企业如何评价销售促进,尤其是如何设计销售促进方式才能促进品茶叶企业品牌资产的提升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钱大可[6](2013)在《网络团购代理商佣金收益优化决策研究》文中提出网络团购代理商是网络团购渠道中的重要组织,其既承担了构建网络团购平台并接受卖方委托组织网络团购销售活动管理的任务,又为追求更多的收益而采用多种促销手段并投入相应成本。近年来,网络团购代理商数量急剧增长,交易规模也逐年扩大,但相应的,网络团购市场的竞争加剧使得代理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对网络团购代理商而言,制订科学的佣金决策与有效运用营销手段在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网络团购定价机制是代理商在网络团购渠道中应用的特定定价机制,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团购定价机制及团购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缺少对网络团购渠道中代理商决策行为的系统研究。因此,论文基于网络团购渠道中代理商决策行为的现实,通过对代理商决策行为的界定,探讨了不确定需求条件下代理商在网络团购渠道中的佣金收益优化问题,同时结合渠道中各方博弈关系与网络团购定价机制特点分析了代理商佣金收益优化策略对网络团购定价及各方收益的影响。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网络团购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查阅与梳理,重点介绍了研究网络团购定价机制的两种视角,即拍卖视角与数量折扣视角。通过认识与学习以往文献对网络团购定价机制研究的角度、内容、方法,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对网络团购基本特征与渠道定价、促销等文献梳理,明确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的解决思路。2、在已有文献基础上,重构了不确定市场需求条件下的网络团购的定价基本模型,应用最优化方法证明了在两种不确定需求交叉分布情形下,网络团购定价机制占优于固定价格机制,从而为代理商佣金收取策略的研究构建了基础假设条件。此外,为分析代理商运用促销手段优化佣金收益的决策问题,还分析了需求弹性综合效应条件下网络团购定价机制的占优条件,并构建了相应的网络团购定价模型。3、应用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分析了网络团购渠道中卖方与代理商在非合作定价关系下定价与佣金策略,并探究了代理商佣金策略对渠道定价与各方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代理商采用单位变动佣金策略时的收益高于单位固定佣金策略,但却使得卖方及渠道总收益相应降低,这说明在非合作定价条件下代理商在寻求自身收益优化的同时增加了渠道中的双重边际效应。为此,本文提出了网络团购渠道中代理商与卖方的合作条件,并指出当合作条件成立时代理商可采用的两种合作定价的方案,同时探讨了这些方案实施所带来的渠道增益及增益分配方式。4、探讨了代理商应用促销手段优化佣金收益的决策内容。在界定代理商广告、购买奖励与推荐奖励三种促销手段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这几种促销手段对代理商佣金收益优化的影响。首先,通过探讨广告合作对网络团购定价与代理商佣金收益的影响,给出了代理商进行广告投入并优化佣金收益的策略。其次,通过对代理商购买奖励的分析,给出了代理商实施购买奖励优化佣金的策略,指出代理商按网络团购序列价格支付奖励成本可取得更多收益。同时,还指出购买奖励实质是对渠道定价的修正。当各方合作定价成本过高时,代理商单一采用购买奖励也可取得佣金收益优化的效果。第三,在进一步假设网络团购买方行为的基础上,给出了代理商应用推荐奖励优化佣金的策略,结果同样表明代理商根据网络团购序列价格制订推荐奖励计划能起到更好的佣金收益优化效果。最后,通过仿真对两种销售促进手段的佣金收益优化效果进行了比较,从而验证了佣金收益优化策略的相关定理。论文的研究工作基于国内外大量有关网络团购及渠道关系研究的文献,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论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1、通过放宽已有文献的研究假设,重构了网络团购定价机制占优于固定价格机制的需求条件,将已有文献的单一需求价格条件推广到综合需求效应条件,从而揭示了需求参数、不确定性条件变化与促销因素对网络团购定价及机制收益的影响。2、通过对渠道组织间竞争与合作博弈关系分析,结合网络团购定价的最优化方法与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给出了代理商收取佣金的最优策略,并通过分析代理商的不同佣金策略与网络团购定价及渠道各方收益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在非合作定价条件下,代理商寻求最优收益使得渠道总收益进一步降低,并因此探讨了相应的合作定价方案。3、对代理商应用促销手段优化佣金收益的决策行为进行了界定,分别探讨了网络团购中常见的广告促销、购买奖励与推荐奖励计划三类促销手段,给出了代理商应用不同促销手段并投入相应促销成本的条件下的佣金收益优化策略,分析了代理商不同促销手段对网络团购定价及渠道各方收益的影响,并通过收益比较提出了不同销售促进手段的应用条件。
郭正卫[7](2011)在《传播手段与品牌联想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蒙牛品牌为例》文中指出知名企业知道品牌联想的价值,但对于品牌联想的创建还是停留在依靠广告上。然而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知识的变化使得传播手段在品牌联想内容的建设方面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品牌联想的产生也不是单一传播手段作用的结果,故本研究来探索传播手段在塑造不同品牌联想方面的作用,以期找到根据目标品牌联想内容的塑造使用最佳整合传播手段组合。本研究通过品牌联想测试,整理归纳,得到了产品类别联想、公司组织联想、产品特征联想、品牌属性联想、品牌利益联想共五个方面组成的品牌联想体系。确定了影响品牌联想的整合传播手段有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公共关系、事件营销和口碑,通过实证研究传播手段与品牌联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蒙牛品牌进行了消费者调查,最后采用有效样本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实证结果基本上支持了本研究的构思。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广告、销售促进和口碑对产品类别联想的创建都有显着影响;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事件营销和口碑对产品特征联想的创建有显着影响;广告、事件营销和口碑对品牌属性联想的创建有显着影响;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公共关系和事件营销对品牌利益联想的创建有显着影响;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事件营销对公司组织联想的创建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企业创建不同的品牌联想内容,提出相对有效的整合传播手段组合。
马清学[8](2010)在《论销售促进》文中认为销售促进就是企业针对顾客所开展的除广告宣传、公共关系和产品推销以外各种促销活动的总称。如果合理谋划和实施,销售促进能有效刺激顾客购买,促进产品销售,并且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也有一定帮助。当然,销售促进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是有限的,如果谋划和实施的不恰当,销售促进甚至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马清学,谢佩洪[9](2010)在《销售促进对品牌权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销售促进除了能刺激销售迅速增长外,对品牌权益还具有长期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仅仅是损害品牌权益。其实,销售促进的外延很宽泛,各种销售促进工具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对品牌权益各要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相差很大。所以,企业在策划和实施销售促进活动时,只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设计合理的操作方式,完全可发挥其对品牌权益的促进作用,同时规避其不良影响。
佘玲玲[10](2010)在《消费者学习效应的心理因素对两种不同销售促进工具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营销理论界,面对激烈竞争和消费疲软的压力,易于模仿且又难以创造差异化及品牌资产的销售促进工具越发横行了。在国内,由于企业热衷于竞争而对“消费者销售促进使用行为”的内在动因了解掌握很少,因此过度促销造成了严重后果,销售促进在“强度”与“效用”上的“二律悖反”现象,许多学者开始将眼光转移到消费者对销售促进工具的态度和使用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本文从消费者学习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对不同销售促进利益工具的使用行为,通过了解消费者对不同利益销售促进工具的先前经验,所形成的不同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进而影响消费者在销售促进情景下的购买行为,其次最终影响促销工具的效用。具体内容有: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思路,以及销售促进、消费者学习与销售促进相关理论。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目前国内研究大都集中于价格性销售促进方面,对于销售促进工具的整体把握就显得非常差,而且国内研究大多是理论推演和国外研究的转述,极少有实证性文章;国内针对于消费者学习对销售促进影响的相关研究很少,结合具体的销售促进工具,尤其是结合不同利益销售促进工具的比较研究。其次,通过梳理已有的文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分析研究中的不足,设计研究框架,提出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模型,并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描述统计样本;信度与效度分析确保量表质量;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探索不同销售促进利益工具的使用行为、不同工具下的学习效应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使用行为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不同的销售促进方式下,消费者对销售促进的使用行为的三个维度存在差异。人们更倾向于直接的价格折扣,获得立即的货币性利益,对于享乐性利益拥有更好。(2)在不同的销售促进方式下,消费者学习效应的四种心理因素存在差异。消费者学习效应的四个维度,在价格折扣销售促进方式下消费者学习效应心理因素的均值都高于附赠赠品,这说明人们对价格折扣销售促进的关注多,对它的学习比较深入。(3)在不同销售促进方式下,消费者学习效应的心理因素对销售促进使用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探讨销售促进工具管理的启示:分别从销售促进工具本质,消费者销售促进学习能力及心理因素,销售促进创新等三方面提出建议。
二、销售促进强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销售促进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营销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装配式建筑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相关研究综述 |
1.2.3 营销推广策略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 创新性工作 |
第二章 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营销推广策略的现状与问题 |
2.1 三一筑工及其业务简介 |
2.2 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营销推广策略的现状 |
2.3 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现有营销推广策略存在的问题 |
2.3.1 对网络营销推广的重视不足 |
2.3.2 营销内容单薄,宣传推广效果偏差 |
2.3.3 客户需求把握不准 |
2.3.4 营销推广人才匮乏 |
第三章 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营销推广环境分析 |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
3.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微观环境分析 |
3.2.1 企业内部状况分析 |
3.2.2 供应商分析 |
3.2.3 顾客分析 |
3.2.4 社会公众分析 |
3.2.5 竞争者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3.3.5 策略匹配组合 |
第四章 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
4.1 市场细分 |
4.2 目标市场选择 |
4.3 市场定位 |
第五章 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营销推广策略完善 |
5.1 广告推广策略完善 |
5.2 人员推广策略完善 |
5.3 销售促进策略完善 |
5.4 公关促销策略完善 |
第六章 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营销推广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组织架构支持 |
6.2 技术研发保障 |
6.3 推广人员培训 |
6.4 激励机制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重叠营销对客户价值持续创造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客户价值研究现状 |
2.1.1 客户价值的意义 |
2.1.2 客户价值的研究现状 |
2.2 营销手段研究现状 |
2.3 产品-用户需求匹配研究现状 |
2.4 用户粘合研究现状 |
2.5 研究内容及研究变量 |
2.5.1 研究内容 |
2.5.2 研究变量 |
2.6 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模型及假设 |
3.1 研究模型设计思路 |
3.2 研究假设 |
3.2.1 重叠营销和产品-用户需求匹配 |
3.2.2 重叠营销和用户粘合 |
3.2.3 产品-用户需求匹配和用户粘合 |
3.2.4 产品-用户需求匹配和客户价值持续创造 |
3.2.5 用户粘合和客户价值持续创造 |
3.3 研究模型 |
3.4 研究模型及假设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4.1 研究程序设计 |
4.2 量表设计 |
4.2.1 重叠营销 |
4.2.2 产品-用户需求匹配 |
4.2.3 用户粘合 |
4.2.4 客户价值持续创造 |
4.3 问卷设计及前测 |
4.4 研究过程 |
4.4.1 数据收集及筛选 |
4.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3 结构模型检验 |
4.5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5.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在线赢得媒体和自有媒体对企业销售收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功能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社交媒体的有效性研究 |
2.1.1 在线评论的传播研究 |
2.1.2 社交媒体的传播研究 |
2.1.3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研究 |
2.2 探索电影业的市场因素 |
2.3 与文献的差异总结 |
第3章 研究变量与假设 |
3.1 变量设计 |
3.1.1 因变量 |
3.1.2 控制变量 |
3.2 研究假设 |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
4.1 数据收集 |
4.2 数据测算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实证分析中PVAR方法的实施 |
5.2 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 |
5.3 自有媒体及赢得媒体对票房的动态影响 |
5.3.1 变量显着性 |
5.3.2 变量正负性 |
5.3.3 变量响应速度与持续周期 |
5.3.4 变量解释能力 |
5.4 票房对自有媒体及赢得媒体的动态影响 |
5.5 自有媒体与赢得媒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6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6.1 理论研究结果 |
6.2 现实意义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脑电ERP的营销刺激对消费者影响的脑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2.1 营销刺激对消费者的影响研究需要新的手段 |
1.2.2 需要研究不同的营销刺激对消费者脑认知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技术线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1.6 论文创新性工作说明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
2.1.2 文献检索范围 |
2.1.3 学术趋势分析 |
2.2 关于广告认知相关研究 |
2.2.1 广告信息的接收 |
2.2.2 广告诱发的注意力 |
2.2.3 广告诱发的长短期记忆 |
2.2.4 广告诱发的情感 |
2.3 关于品牌认知相关研究 |
2.3.1 品牌信息的提取过程 |
2.3.2 品牌信息的加工过程 |
2.4 关于促销手段相关研究 |
2.4.1 促销对品牌资产影响的研究 |
2.4.2 促销策略及效果衡量的研究 |
2.5 研究文献评析 |
2.5.1 现有研究的贡献 |
2.5.2 现有研究的不足 |
2.5.3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框架 |
3.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3.1.1 消费者行为理论模型AIDMA |
3.1.2 消费者行为理论模型AISAS |
3.2 购买决策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 |
3.2.1 购买决策的理论模型 |
3.2.2 购买决策的影响要素 |
3.3 事件相关电位(ERP)理论 |
3.3.1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原理 |
3.3.2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常用成分 |
3.3.3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设备介绍 |
3.4 论文的研究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广告中销售促进信息对消费者脑认知的影响 |
4.1 不同销售促进信息对消费者脑认知影响的实验 |
4.2 销售促进信息脑电实验设计 |
4.2.1 销售促进海报的设计及实验任务 |
4.2.2 实验被试 |
4.2.3 实验设备 |
4.2.4 实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
4.3 销售促进信息脑电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1 实验数据处理 |
4.3.2 实验数据分析 |
4.4 销售促进信息脑电实验结果讨论 |
4.5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陌生品牌产品广告呈现前后消费者脑认知反应差异 |
5.1 陌生品牌在视频广告呈现前后的脑认知差异实验 |
5.2 陌生品牌广告脑电实验设计 |
5.2.1 陌生品牌广告的选取及实验任务 |
5.2.2 实验被试和实验设备 |
5.2.3 实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
5.3 陌生品牌广告脑电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1 实验数据处理 |
5.3.2 实验数据分析 |
5.4 陌生品牌广告脑电实验结果讨论 |
5.5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联合广告中品牌知名度的差异对消费者脑认知的影响 |
6.1 联合广告中品牌知名度存在差异的脑认知实验 |
6.2 联合广告脑电实验设计 |
6.2.1 联合广告的设计及实验任务 |
6.2.2 实验被试和实验设备 |
6.2.3 实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
6.3 联合广告脑电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6.3.1 实验数据处理 |
6.3.2 实验数据分析 |
6.4 联合广告脑电实验结果讨论 |
6.5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购买渠道间价格差异对消费者脑认知的影响 |
7.1 购买渠道间存在价格差异时的脑认知实验 |
7.2 购买渠道脑电实验设计 |
7.2.1 购买渠道的选取及实验任务 |
7.2.2 实验被试和实验设备 |
7.2.3 实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
7.3 购买渠道脑电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7.3.1 实验数据处理 |
7.3.2 实验数据分析 |
7.4 购买渠道脑电实验结果讨论 |
7.5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不同熟悉程度的推荐来源对消费者脑认知的影响 |
8.1 不同熟悉程度推荐来源对消费者影响的脑认知实验 |
8.2 推荐来源脑电实验设计 |
8.2.1 推荐来源的选取及实验任务 |
8.2.2 实验被试和实验设备 |
8.2.3 实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
8.3 推荐来源脑电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8.3.1 实验数据处理 |
8.3.2 实验数据分析 |
8.4 推荐来源脑电实验结果讨论 |
8.5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9.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9.3 本研究研究的局限 |
9.4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科研项目情况 |
作者简介 |
附录 |
附录A 狂欢节式促销海报和一般促销活动海报示例 |
附录B 所选耳机及鲜花示例 |
附录C 品牌联合广告示例 |
附录D 存在价格差异的渠道选择材料示例 |
附录E 三种推荐条件示例 |
(5)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品牌资产与销售促进相关理论分析 |
2.1 品牌 |
2.1.1 品牌的历史 |
2.1.2 品牌的定义 |
2.2 品牌资产的概念 |
2.2.1 品牌资产的由来 |
2.2.2 多视角下的品牌资产概念 |
2.2.3 对品牌资产概念的评述 |
2.3 品牌资产构成的维度 |
2.3.1 Aaker品牌资产测量维度 |
2.3.2 Martin&Brown品牌资产测量维度 |
2.3.3 Keller品牌资产测量维度 |
2.3.4 农产品品牌资产测量维度 |
2.4 销售促进 |
2.4.1 定义 |
2.4.2 销售促进工具及其分类 |
2.4.3 以消费者为基础的销售促进理论 |
2.5 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理论 |
2.6 研究涉及的几种调节变量 |
2.6.1 产地联想(地理标志产品) |
2.6.2 涉入程度(消费者对茶叶企业的熟悉程度) |
第三章 茶叶企业品牌经营状况分析 |
3.1 产品状况及其对茶业品牌经营的影响 |
3.1.1 茶业的产品状况:茶叶与周边衍生产品 |
3.1.2 产品状况对茶业品牌经营的影响 |
3.2 经营者状况及其对茶业品牌经营的影响 |
3.2.1 投资主体实力不足,品牌经营意识淡薄 |
3.2.2 茶业品牌投资风险大 |
3.2.3 品牌经营手段薄弱,经营水平低下 |
3.3 消费者状况及其对茶业品牌经营的影响 |
3.3.1 消费者状况简析 |
3.3.2 茶业品牌经营概析 |
3.4 销售渠道状况及其对茶业品牌经营的影响 |
3.4.1 品牌连锁店经营具有竞争优势 |
3.4.2 茶叶批发市场在销区出现衰退迹象 |
3.4.3 其他销售渠道的前景各不相同 |
第四章 茶叶销售促进活动分析 |
4.1 货币性销售促进 |
4.2 非货币销售促进 |
4.3 价格折扣与赠品 |
第五章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的构建 |
5.1 研究角度 |
5.1.1 基于消费者视角研究品牌资产 |
5.1.2 以品牌传播角度研究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的作用 |
5.1.3 以消费者获利角度研究茶叶企业品牌资产 |
5.2 茶叶销售促进方式的界定 |
5.3 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测量维度的界定 |
5.4 对其他中间调节变量的界定 |
5.4.1 产地联想(地理标志产品) |
5.4.2 涉入程度(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熟悉程度) |
5.5 基于消费者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模型构建 |
5.5.1 模型说明 |
5.5.2 变量说明 |
第六章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实证分析 |
6.1 研究假设说明 |
6.1.1 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 |
6.1.2 货币与非货币性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影响的差别 |
6.1.3 产地联想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 |
6.1.4 涉入程度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 |
6.1.5 消费者利益对销售促进在建立品牌资产上的影响 |
6.1.6 研究假设总结 |
6.2 调查问卷设计及前期测试 |
6.2.1 各个变量测项说明 |
6.2.2 销售促进对于消费者利益的影响 |
6.2.3 品牌资产的测量 |
6.2.4 问卷前期测试 |
6.3 问卷数据分析 |
6.3.1 问卷回收与资料整理 |
6.3.2 假设检验1: 无销售促进与有销售促进对比 |
6.3.3 假设检验二: 货币性销售促进和非货币性销售促进 |
6.3.4 假设检验三: 调节变量的影响 |
6.3.5 假设检验四:消费者从销售促进中获得的利益 |
6.4 小结与讨论 |
6.4.1 假设检验小结 |
6.4.2 讨论 |
第七章 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建设新思路 |
7.1 茶叶企业销售促进方式的选择 |
7.1.1 茶叶的促销目的 |
7.1.2 茶叶的价格形象 |
7.1.3 目标市场行为偏好 |
7.1.4 茶产品的包装及宣传效果 |
7.2 销售促进活动与其它营销手段并行建立茶叶企业品牌资产 |
7.2.1 其他营销手段 |
7.2.2 销售促进活动与其它营销手段并行 |
7.3 从消费者获得利益角度制定茶叶企业销售促进方式 |
7.3.1 利用消费心理因素 |
7.3.2 通过广告协助策略提升促销方式 |
7.3.4 通过产品策略建立消费者的品质认知 |
7.3.5 通过忠诚促销策略,提升消费者忠诚度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的负面影响 |
8.1.2 销售促进的合理应用对茶叶企业的积极影响 |
8.1.3 地理标志茶叶对茶叶企业销售促进效果的影响 |
8.1.4 销售促进对高、低知名度茶叶企业的影响 |
8.1.5 精准性的消费者定位对销售促进策略的影响 |
8.2 局限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网络团购代理商佣金收益优化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网络团购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
2.1.1 网络团购的涵义 |
2.1.2 网络团购的特点 |
2.2 网络团购相关研究 |
2.2.1 网络团购研究进展 |
2.2.2 拍卖视角下的网络团购定价机制研究 |
2.2.3 数量折扣视角下的网络团购定价机制研究 |
2.3 渠道定价与促销 |
2.3.1 网络团购渠道 |
2.3.2 渠道定价与促销的决策优化 |
2.4 研究文献的贡献及不足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代理商佣金收益问题提出与分析 |
3.1 网络团购代理商 |
3.1.1 代理商的概念与作用 |
3.1.2 代理商的业务流程 |
3.1.3 代理商收益与成本 |
3.2 代理商佣金收益优化问题 |
3.2.1 问题内容界定 |
3.2.2 问题解决思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团购定价机制下的佣金决策 |
4.1 网络团购定价过程 |
4.2 网络团购定价模型 |
4.2.1 研究假设与模型参数 |
4.2.2 定价机制比较 |
4.3 代理商佣金与定价博弈 |
4.3.1 博弈模型 |
4.3.2 研究假设与模型参数 |
4.3.3 非合作定价与代理商佣金收益 |
4.3.4 合作定价与收益分配 |
4.4 买方退货条件下的代理商佣金与定价博弈 |
4.4.1 网络团购中买方退货 |
4.4.2 研究假设与模型参数 |
4.4.3 买方退货条件下的定价与佣金收益 |
4.5 数值仿真研究 |
4.5.1 需求参数敏感度分析 |
4.5.2 佣金策略对渠道收益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促销条件下的佣金收益优化决策 |
5.1 网络团购促销 |
5.2 促销条件下的网络团购定价 |
5.2.1 研究假设与模型参数 |
5.2.2 促销条件下网络团购定价模型 |
5.3 广告与佣金收益优化 |
5.3.1 卖方广告与定价决策 |
5.3.2 代理商合作广告与佣金收益优化决策 |
5.4 销售促进与佣金收益优化 |
5.4.1 研究假设与模型参数 |
5.4.2 购买奖励与佣金收益优化决策 |
5.4.3 推荐奖励与佣金收益优化决策 |
5.5 数值仿真研究 |
5.5.1 购买奖励仿真 |
5.5.2 推荐奖励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与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7)传播手段与品牌联想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蒙牛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本文创新之处 |
2 相关研究理论的回顾与分析 |
2.1 关于品牌联想的回顾与分析 |
2.1.1 品牌联想概念的研究现状 |
2.1.2 品牌联想内容的研究现状 |
2.2 关于营销传播手段的回顾与分析 |
2.2.1 整合营传播手段的介绍 |
2.2.2 传播手段的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2.3.1 品牌联想内容体系的确定 |
2.3.2 影响品牌联想的营销传播手段确定 |
3 研究假设模型构建 |
3.1 品牌联想创建的理论研究 |
3.2 关于品牌联想和传播之间关系的假设 |
3.2.1 广告对品牌联想建设的假设 |
3.2.2 人员推销对品牌联想建设的假设 |
3.2.3 销售促进对品牌联想建设的假设 |
3.2.4 公共关系对品牌联想建设的假设 |
3.2.5 事件营销对品牌联想建设的假设 |
3.2.6 口碑对品牌联想建设的假设 |
3.3 本章小结 |
4 调研设计、实施及样本数据分析 |
4.1 关于蒙牛品牌案例的分析 |
4.1.1 蒙牛品牌案例简要介绍 |
4.1.2 蒙牛品牌联想内容调查 |
4.2 调研设计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数据收集 |
4.3 样本结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数据处理与模型检验 |
5.1 数据处理 |
5.1.1 蒙牛整合传播手段的因子分析 |
5.1.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1.3 相关性分析 |
5.2 研究假设检验 |
5.3 回归分析 |
5.3.1 多重共线性 |
5.3.2 产品类别联想的回归分析 |
5.3.3 产品特征联想的回归分析 |
5.3.4 品牌属性联想的回归分析 |
5.3.5 品牌利益联想的回归分析 |
5.3.6 公司组织联想的回归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企业运用整合传播创建品牌联想的建议 |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论销售促进(论文提纲范文)
1 销售促进的内涵 |
2 销售促进的作用 |
2.1 有效缩短新产品的市场投入期 |
2.2 激励消费者再次购买, 促进消费者建立购买和消费习惯 |
2.3 增加产品销售量 |
2.5 促进其他相关产品的销售 |
2.6 提高品牌知名度, 塑造品牌良好形象 |
3 销售促进的局限性和负作用 |
3.1 销售促进对不能为顾客提供价值和利益的产品是无效的 |
3.2 销售促进不能从根本上挽回已经衰退的销售形势 |
3.3 仅靠销售促进是不能建立和保持顾客忠诚的 |
(9)销售促进对品牌权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品牌权益的内涵及其评估要素 |
二、销售促进的内涵和功能 |
三、企业常用的销售促进工具对品牌权益的影响 |
(一) 折价促销对品牌权益的影响 |
(二) 特 (低) 价销售对品牌权益的影响 |
(三) 优惠券促销对品牌权益的影响 |
(四) 退费优惠对品牌权益的影响 |
(五) 买赠促销对品牌权益的影响 |
(六) 集点优惠对品牌权益的影响 |
(七) 免费赠样品或试用对品牌权益的影响 |
(八) 会员制促销对品牌权益的影响 |
(九) 抽奖和游戏竞赛促销对品牌权益的影响 |
(十) 节日促销对品牌权益的影响 |
四、结 论 |
(一) 销售促进的外延很宽泛 |
(二) 各种销售促进工具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对品牌权益各个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大小不一样 |
(三) 合理策划销售促进活动可有效促进品牌权益升值, 至少可规避对品牌权益的损害 |
(10)消费者学习效应的心理因素对两种不同销售促进工具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思路 |
1.4 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销售促进研究综述 |
2.1.1 销售促进的定义 |
2.1.2 本研究销售促进对象的选择 |
2.1.3 销售促进的工具及其分类 |
2.1.4 价格折扣与附赠赠品的相关研究 |
2.2 消费者学习与销售促进的相关性理论分析 |
2.2.1 消费者学习动机的产生 |
2.2.2 消费者学习理论形成 |
2.2.3 消费者的销售促进学习机制构建 |
2.2.4 销售促进工具的学习环境 |
2.2.5 消费者学习前后对销售促进使用行为的比较分析 |
2.2.6 消费者学习效应与相关销售促进的心理因素 |
2.3 国内外销售促进研究成果评述 |
3 实验研究设计 |
3.1 实证研究框架 |
3.2 实证研究变量及假设 |
3.2.1 不同销售促进工具对使用行为和学习效应心理因素的影响 |
3.2.2 销售促进的社会刻板印象对消费者销售促进使用行为的影响 |
3.2.3 过度促销的社会认知对消费者销售促进使用行为的影响 |
3.2.4 销售促进的规律认知对消费者销售促进使用行为的影响 |
3.2.5 销售促进的激励效应对消费者销售促进使用行为的影响 |
3.3 问卷调查设计 |
3.3.1 样本量的确定 |
3.3.2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
3.3.3 对变量的界定 |
3.3.4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
3.4 数据分析方法设计 |
3.4.1 描述性统计 |
3.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3 配对样本t检验 |
3.4.4 回归分析 |
4 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
4.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不同销售促进工具下使用行为和心理因素的比较分析 |
4.3.1 不同销售促进工具下的使用行为的差异 |
4.3.2 不同销售促进工具下消费者学习效应的心理因素的差异 |
4.4 消费者学习效应的心理因素对销售促进使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
4.4.1 价格折扣销售促进下学习效应心理因素与使用行为回归分析 |
4.4.2 价格折扣销售促进下学习效应心理因素影响使用行为实证解释 |
4.4.3 附赠赠品销售促进下学习效应心理因素与使用行为的回归分析 |
4.4.4 附赠赠品销售促进下学习效应心理因素影响使用行为实证解释 |
4.4.5 两种销售促进方式下学习效应心理因素影响使用行为回归比较 |
5 研究结论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结论的启示及其建议 |
5.2.1 销售促进工具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
5.2.2 消费者有关销售促进学习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
5.2.3 消费者对销售促进使用行为的启示及应用 |
5.3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销售促进工具使用情况与态度"调查问卷 |
四、销售促进强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营销推广策略研究[D]. 唐红华. 广西大学, 2019(01)
- [2]重叠营销对客户价值持续创造的影响机制研究[D]. 董灵心.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3]在线赢得媒体和自有媒体对企业销售收入的影响[D]. 王妤晗. 天津大学, 2018(06)
- [4]基于脑电ERP的营销刺激对消费者影响的脑认知研究[D]. 张雪峰. 东北大学, 2018(12)
- [5]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影响的研究[D]. 陈凌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6]网络团购代理商佣金收益优化决策研究[D]. 钱大可. 东华大学, 2013(05)
- [7]传播手段与品牌联想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蒙牛品牌为例[D]. 郭正卫. 浙江理工大学, 2011(06)
- [8]论销售促进[J]. 马清学. 中国商贸, 2010(19)
- [9]销售促进对品牌权益的影响[J]. 马清学,谢佩洪. 华东经济管理, 2010(09)
- [10]消费者学习效应的心理因素对两种不同销售促进工具效果的影响研究[D]. 佘玲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