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获得创业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楠[1](2021)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效率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
石小青[2](2021)在《政府引导基金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宏观经济下行,经济面临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压力,迫使我国加快由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和高风险性,私人资本考虑到风险把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无法覆盖其需求,因此政府引导基金成为资本寒冬下为创投出资的中坚力量。自2018年以来,引导基金数量和规模增速有所放缓,发展过渡至存量优化期,更注重引导基金发展的质量。因此,对政府引导基金的效应研究是必要的,能够为引导基金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想回答政府引导基金是否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选取了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主要样本选择区间为2009年至2018年,根据企业是否接受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用研发投入强度来衡量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创新产出则用专利数来衡量,利用PSMDID模型衡量了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作用。在双重差分倾向匹配模型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深入分析引导基金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渠道。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正向作用。主要结论有:第一,政府引导基金能够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受到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的企业在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上均有增长;第二,政府引导基金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表现在引导基金对东部地区的引导作用比中西部地区更明显。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自身经济基础建设扎实,重视技术的发展,且更注重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第三,在直接影响方面,政府引导基金能够通过缓解企业现金流约束提高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现金流机制是政府引导基金促进企业增加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的一种渠道;第四,在间接影响方面,政府引导基金能够通过信号传递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改善市场分布,加强企业创新意愿,间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投市场。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对引导基金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推动政府引导基金差异化发展,在政策上对落后地区有所倾斜;第二,提高政府管理引导基金的能力;第三,建立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避免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
刘倩倩[3](2020)在《创业投资特征对农业初创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中,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获取竞争力的关键。然而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水平较低,制约农业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的资金来源,发现社会资本的占比较低,而相关研究表明社会资本的投入有助于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水平。此时创业投资作为社会资本的一股新兴力量,成为一种高效、良好的融资方式。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引导创业投资进入农业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些年来,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农业初创企业的项目数和规模都有了大幅增长。当前关系我国农业初创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创业投资是否促进了农业初创企业的创新?这影响到农业初创企业未来创新和创业投资的发展。另外,创业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方式、投资期限、投资机构持股、投资机构声誉以及是否涉及国外资本方面对企业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创业投资的不同特征对农业初创企业创新的影响作用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创业投资对农业初创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对于提高农业初创企业的创新水平和推动创业投资在农业领域蓬勃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取2010-2018年期间获得创业投资支持的275家农业初创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来了解我国农业初创企业的创业投资和创新产出情况,并且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创业投资特征(创业投资额、天使投资、联合投资、投资期限、投资机构持股、投资机构声誉、国外资本)对农业初创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创业投资进入农业领域后,是否帮助提升了农业初创企业的创新水平?(2)创业投资的不同特征对农业初创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有何区别?回答上述问题对于促进农业企业创新和推动农业创业投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发现:(1)农业初创企业领域的创业投资活跃度较低,且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2)农业初创企业的创新水平整体偏低;(3)创业投资额、天使投资、投资期限、投资机构持股、投资机构声誉、国外资本对农业初创企业的创新产出有积极的影响,并且创业投资额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不存在时滞性。联合投资与农业初创企业创新产出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关注农业初创企业,推动区域均衡发展;(2)鼓励农业初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3)加大对农业初创企业的投资力度,鼓励天使投资行业的发展;(4)鼓励投资机构对农业初创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并持有企业股份;(5)积极引导高声誉投资机构进入农业企业,放松对外资背景投资机构的限制等建议。
宁浩然[4](2019)在《研发投入、创业投资与IPO抑价 ——基于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经济发展进入关键的转型时期,掌握核心技术就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迅速成长,研发投入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重要。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与发展中要占据主动权,不断提高研发投入,革新自身技术的创新成为企业未来不断发展的基础。但由于研发投入自身的特点,公司内部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则会导致公司在IPO过程中出现较高的抑价,而对于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创业投资企业,IPO是其主要的退出企业的方式,创业投资在公司中不仅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会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从而对新股发行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创业投资的参与会对外部投资者产生一定的信号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IPO抑价。本文选择在现行的IPO发行制度规定下,研究在有创业投资机构的参与下,研发投入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探讨研发投入、创业投资与IPO抑价三者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本文以2009年创业板设立以来在创业板上市的709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整理公司招股说明书和Wind数据库中公布的公司IPO数据,同时对研发投入数据进行手工整理,研究了研发投入、创业投资与IPO抑价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研发投入对公司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因此在招股说明书中选择IPO前三期的研发投入数据进行分别研究,同时找出合适的控制变量。同时本文考虑到中国证监会在2014年6月13日修改了企业IPO上市首日的发行规则,新股首日上市涨幅上限得到了限制。因此,本文将数据样本分为政策改变前后,分别进行研究,考察政策变迁对市场中IPO抑价的影响。在本文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研发投入对IPO抑价具有正向影响;创业投资持股比例对IPO抑价具有负向影响;创业投资参与度在研发投入与IPO抑价之间发挥负向调节效应得到了验证;分阶段研究后,在政策变化前,企业获得创业投资参与和IPO抑价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体现出创业投资机构在市场初创期盲目追求自身名誉和市场声誉而出现推高抑价率的现象。改革后由于政策的变化,抑价率受到限制,申购方式改变,研发投入、创业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就无法显现。本文对IPO抑价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同时利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数据研究对IPO抑价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希望对市场抑价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蒲毅[5](2019)在《组合视角的创业投资最优选择与股权分配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理论认为,组合不是创业投资的根本特征,创业投资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以单个项目的投资决策和选择为主。事实上,只要是投资,都会伴随着风险,尤其是创业投资这样的高风险投资,需要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组合投资使得投资机构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现实中的创业投资家也有构建组合的需求,只是由于传统投资组合理论应用的局限性而缺乏能够利用的方法。本文从组合的视角研究创业投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传统范式下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应用;“K-K”范式下的基于创投机构人力资本有限的创业投资最优组合规模选择;以及“K-K”模型思想的拓展:创业投资机构自身的组合——联合创业投资的收益分配。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非常成熟,而由于创业投资的特有性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应用于创业投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在打破这些局限的前提下利用组合理论和方法对创业投资进行科学决策也是本文的最终目的。本文尝试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两个经典模型应用于创业投资:基于APT的创业投资组合选择和基于CAPM的创业投资契约安排,为创业投资机构运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进行投资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法。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创业投资机构(VC)往往持有一定数量的组合企业。创业投资家投入时间与和精力参与被投企业管理,若增加组合企业的数量,一方面会增加产生收益的个体总数,但同时也会“稀释”其投入到各个企业的增值服务的强度,从而会降低单个企业成功的概率和对创业企业家的激励,这会迫使VC留给创业企业家更多的股权份额以维持对其足够的激励,因此增值服务强度与组合企业数量之间必然存在一个权衡(trade-off)。在此过程中,创业投资家还面临各种可能影响选择的内生外在因素,如股权结构、努力成本、专业能力等。由于联合投资具有风险分担、资源共享、提高投资绩效的功能,因而被创业投资机构广泛采用。联合投资往往被视为是创业投资一类特殊的组合方式——机构自身的组合,因其本质上也是一个风险-收益的权衡。联合投资的领导者在引入跟随者时,一方面要考虑联盟成员的数量,同时还需要考虑怎样确定各成员之间的投资比例才能达到采取联合投资策略的目的。本文研究创业投资的组合管理问题,包括组合选择和组合视角的股权分配,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的APT和CAPM模型,信息不对称下的最优化理论与方法,以及合作博弈下的纳什议价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包括:利用多因素模型,通过创业投资机构自身以往的投资业绩可以估计出相关因素和参数值,从而计算出备选组合的投资收益和创业投资机构获得的期望效用,选择出最优的投资组合。考虑创业企业家的风险厌恶程度,通过等价利率将创业投资契约适应到CAPM框架下,利用纳什议价解刻画双方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均衡解,基于风险-收益的角度建立了最优投融资契约设计模型。研究还表明,创业企业引入创业投资优于纯债务融资,而股权的分配则取决于双方的议价力。同时,风险厌恶程度越低的创业企业家越趋向于选择独立的创业投资机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创业企业家越趋向于选择公司背景的创业投资机构;而风险厌恶程度不高,考虑后期贷款的创业企业家则趋向于选择银行背景的创业投资机构。在创业企业家精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基于双边道德风险建立了创业投资的最优组合规模模型,分别得出了单阶段和两阶段投资下的创业企业最优组合规模表达式,并讨论了相关因素对创业企业组合规模的影响机制。研究还发现,应对创业投资技术创新风险,降低投资失败风险的途径,不能单一地只考虑规模化投资分散风险,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集中投资以增强增值服务的质量;而使创业和创新更有社会效率的一个途径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培育更多优秀的创投机构。进一步地,我们还分析了与以往研究结论的不同之处和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模型假设条件的不同。创业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家之间的股权分配实质上是在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结果,而投资企业的数量与创业投资机构的人力资本及其专业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为此本文将议价力和专业知识能力引入到创业投资的组合企业数量选择问题中。研究发现,议价力和专业知识能力在创业投资的组合企业数量决定中起到互补的作用,创投的议价力越强,其投资更多数量的企业对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越低。当创投的议价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专业知识能力较弱的机构投资更多数量的企业反而会获得更多的股权份额。另一方面,模型的结论可以解释以往的实证结论——我国的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的企业数量和平均获得的利润份额显着高于西方国家,一个可能的原因便是国内创投机构较强的议价力。从联合创业投资的领导者采取联合投资的动机出发,考虑分配给跟随者的股权是否能达到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目的,同时不能过分损失自身的股权而降低未来在项目中获得的收益,建立了联合投资双方的收益分配模型,并总结了联合创业投资的决策流程,为创业投资机构进行自身组合提供了选择依据。研究还表明,潜在的市场竞争可能对领导者造成的损失越大,领导者越愿意给予跟随者更多的股权份额;当项目质量信息的不确定性越高,单独投资将存在较大风险的时候,为了获得项目质量信息的补充,也使得领导者愿意给予跟随者更多的股权份额。
汪梦之[6](2018)在《创业投资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创业投资是指通过向不成熟的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管理和经营服务,期望在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收取高额中长期收益的投资行为。创业投资是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与创业企业有效结合的投融资方式,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资本力量,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是落实新发展新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和稳增长、扩就业的重要举措。然而,近年来,我国创业投资的投资项目阶段主要还是集中在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金额占比依然不高。这不仅阻碍了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期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弱化了创业投资对初创期企业的支持与培育功能。因此,深入研究影响我国创投机构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文献及相关理论的学习,从创投机构、被投企业和政府政策三个方面系统梳理出创投机构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创投机构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相互间的作用关系,揭示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对创业投资决策行为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MOTAD模型及浙江省内156家创投机构20092011年共计605个投资项目数据,模拟不同情境下创投机构的投资决策行为及其变化,揭示了影响因素的变化对创投机构的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效应,以进一步揭示风险环境下创投机构投资决策行为反应的内在机理。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模拟结论及借鉴国外创业投资发达国家政策经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韩瑾[7](2017)在《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及其对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以创新和创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确立,创业企业的成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创业投资作为一种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的方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创业企业的良性发展。创业资本的进入会对创业企业的治理结构产生影响,由于创业企业成立时间较短、资产专用化程度较高、前景不明朗,投资双方之间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双方很难签订一份完备契约,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创业企业控制权的配置便成为创业企业家与创业投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控制权作为一种“状态依存权”在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企业中的控制权往往按比例分配给创业投资家与企业家,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企业控制权配置,然而,不同的企业控制权配置下,企业家与投资家各自的利益以及目标函数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创业投资退出过程中,企业控制权的不同配置会使得投资双方在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冲突,因此,为了避免投资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升创业企业绩效、促进创业投资机构成功退出,创业企业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及其对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的影响就变得十分重要,这构成了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我国创业投资运作与创业企业治理的现实出发,基于不完全契约与金融契约理论的视角,首先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对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研究了创业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机理,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理论模型得到的结论进行验证。其次,在研究企业控制权配置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创业投资机构存在异质性,这些投资机构在机构属性、投资规模、提供的增值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对不同类型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情况下的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机理进行研究,并采用数据模拟的方法,对理论模型得到的结论进一步解释说明。最后,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创业投资机构退出过程中的控制权配置会对投资机构的退出方式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研究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影响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的选择机理。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不完全契约与套牢理论,从缓解相互套牢问题的视角,构建了创业企业控制权动态配置模型。首先在引入企业家与投资家讨价还价能力、企业中期绩效信号等变量的基础上,比较企业家控制、相机控制、反相机控制配置下能够使得双方收益最大的控制权配置,确定了两种可能的最优控制权配置;然后确定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哪种控制权配置可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研究发现,创业企业仅存在两种最优控制权配置,即投资家控制和相机控制。两种控制权配置根据企业家讨价还价能力、企业中期绩效信号、投资家投资额、管理监督成本、企业清算价值的变化交替实现最优。从缓解投资双方之间存在的相互套牢问题的视角来研究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对于分析创业投资契约中的权利配置有重要的价值,对于金融契约、公司治理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也是重要的补充。(2)以不完全契约为基础,在控制权配置理论的框架内,在阶段化投资的条件下,构建了两阶段控制权配置模型,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创业投资机构在投资目标、投资金额、提供增值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将创业投资机构划分为独立的创业投资机构,以及附属银行、公司的创业投资机构。研究如何设计两种类型投资家下的创业投资契约,来确定创业企业最优控制权配置。研究发现,当企业家选择附属的创业投资家进行投资,不论企业家或投资家谁拥有控制权,均可以产生相同的契约参数和决策行为,实现控制权相对较优配置;当企业家选择独立的投资家进行投资,由企业家拥有控制权可以实现控制权相对较优配置。从两类创业投资机构存在的异质性角度出发,研究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为提升企业绩效,完善公司治理和创业投资契约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3)基于不完全契约、委托代理理论,从缓解企业家与投资家之间存在的双边道德风险的视角,通过引入投资家投资额、投资家付出的管理监督成本、投资家与企业家付出的努力水平和努力成本等变量,构建了企业控制权配置影响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的理论模型,比较企业家控制、投资家控制、相机控制配置下的投资双方收益和企业价值,确定不同企业控制权配置下的创业投资最优退出策略。研究发现,(i)如果企业家拥有控制权,当企业绩效较高时,企业家会迫使创业投资家以IPO方式退出。(ii)如果创业投资家拥有控制权,a.当企业绩效较高时,投资家会选择以IPO方式退出;b.当企业绩效较低时,投资家会选择以并购方式退出。c.当企业绩效处于上述范围之间,投资家会选择以并购方式退出。否则,企业家同意投资家以IPO方式退出。通过研究创业投资机构退出过程中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对退出方式的影响,对于创业投资选择最优的退出方式,实现成功退出,获得较高投资收益,以及提升创业企业绩效意义重大。(4)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使用中国创业投资机构、创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及其对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影响的作用机理,对于完善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促进创业投资成功退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石舒[8](2017)在《现代农业创业投资的梭形投融资机制构建及支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农业创业投资的投融资状况和创业投资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尝试构建一个梭形投融资机制来促进创业投资在现代农业企业中发挥作用。为保障现代农业企业创业投资的运行,归纳现代农业创业投资政策的作用机理,梳理现有相关政策,实证分析创业投资资金对现代农业企业的影响效果,最后提出相应的支持政策。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创业资金的原因、利用创业投资的状况,以及创业投资对现代农业的投资意愿;第二,实证分析了创业投资对不同企业规模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的影响。为创业投资资金在与现代农业企业对接阶段提供导向性作用,高质量的农业项目是创业投资选择是否投入的必选项,而企业规模也应该作为参考选项纳入考察范围,最终目的是实现创业投资资本增值和企业经营发展的双赢。第三,通过分析现代农业企业利用创业投资的各个阶段,构建了一个以对接机制、运行机制、退出机制为中心,政策扶持机制和监管评价机制为两翼的梭形投融资机制,为维护创业投资资金在现代农业企业中的顺利运行、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尽可能全面的服务平台。第四,通过梳理现有政策发现,政府对创业投资整个行业的管理趋于成熟,创业投资法律制度的雏形已基本形成,有关政策正在逐一落实,但仍有许多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有关现代农业方面的创业投资政策法律仍需加强完善,才能促进创业投资在现代农业领域的顺利运行。
李书文[9](2016)在《新创企业的创业者特质、创业团队构成与创业绩效:创业投资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对282个新创企业1的调查,旨在探讨新创企业的创业者特质以及创业团队构成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并探究创业投资对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和社会特质均对创业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团队成员的职业背景异质性和价值观异质性对创业绩效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人口统计学特征异质性对创业绩效没有显着影响;(3)创业投资显着正向调节价值观异质性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即团队成员价值观异质性程度较高的新创企业,获得创业投资的支持后,更加不利于其创业绩效的提升。
邢军峰[10](2014)在《创业投资中可转换证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业投资是一种新型金融中介,它从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然后专门投资于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中间阶段。中间阶段是新思想、新发现孵化为新技术的阶段——主要对应种子期、创建期、发展期和扩张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创业投资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出售或首次公开发行等方式退出,从而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创业投资对创业企业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了产业化、资本化,同时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增长,创业投资也实现了高回报,取得了多赢的结果。创业投资可谓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创业投资最初兴起于美国,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现已风靡世界。中国对创业投资寄予厚望,希冀通过创业投资的发展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最大的问题是投资阶段逐渐后移,主要集中于创新企业发展的后端,即成熟期,这导致了多输的局面。不可否认,中间阶段的投资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合约工具的选择要能有效降低逆向选择和双边道德风险,还要保证创业投资有效退出,这样的工具就是可转换证券。为有效降低逆向选择,创业投资在项目选择方面要进行多轮次的筛选、调研。创业企业可以向创业投资发送信号,以将自己区别开来。如果创业企业以可转换证券向创业投资进行融资,需要就转换比例作出约定。不同的创业企业选择不同的转换比例,创业投资可以以此来判断创业企业的质量或状态,从而可转换证券具有信号传递功能。如果创业企业拥有相对优异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预期企业发展前景良好,那么创业企业在与创业投资签订融资合约时,就会选择一个较低的转换比例,以保证控制权不被稀释;反之,创业企业会选择一个较高的转换比例,以吸引创业投资尽快将投资转换为普通股后双方共担风险。并且在这个信号博弈中,会出现分离均衡,即两种类型的创业企业都不会模仿对方以误导创业投资。信号传递博弈就降低了合约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大大减轻创业投资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签订融资合约以后,就面临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创业投资不仅提供资金,还要提供增值服务,那么他也可能隐藏行动。也就是说,融资合约中存在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可转换证券可以缓解双边道德风险并保证创业投资有效退出,而债权和股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是不行的。以前认为可转换证券在转换前类似债务,或者是债务和股权的简单组合,这样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可转换证券的关键属性是:在IPO时自动转换,在出售时不转换,不同的退出方式分配不同的现金流权:在出售的情况下,创业投资持有优先工具,获得优先现金流;但在IPO情况下双方都持有普通股。如果使用可转换证券,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出最优的退出决策。因为可转换证券导致合约双方在退出渠道选择上存在分歧。当IPO值较低而出售更有效率时,创业企业为要保持独立而依然实施IPO。当IPO值较高,创业投资可能想要出售,即使IPO将更加高效。因此再谈判博弈不可避免。大体上说,若创业企业融资额较低时,创业企业控制行之有效。对于较大的资金需求,最优的合约需要相机控制结构:当企业上市前景良好时,控制权由创业投资转移给创业企业。可以说,创业投资的最优选择是可转换证券。美国创业投资就很少使用可转换证券以外的投资方式,德国、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国家也普遍使用可转换证券。遗憾的是,我们的创业企业还无权发行可转换证券。目前中国创业投资的投资工具主要是股权投资,这种投资方式没有下行保护,效果并不理想。债券投资又无法分享企业高成长的业绩。对赌协议能较好解决激励问题,但这一工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投资方并不提供增值服务,不参与企业运营管理。这和创业投资的本质特征相悖,所以该工具并不适合创业投资。没有合适的投资工具,创业投资阶段后移也许是其次优选择。为推动中国创业投资健康良性发展,本文提出了如下的建议:营造可转换证券的运用环境,尽快赋予创业企业发行可转换证券的权利,推动创业投资投向中间阶段,尽早实施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有限合伙制比其他组织形式有较多的优势,特别是能很好的激励一般合伙人,是创业投资公司最合适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原因,公司制组织形式所占比例还较高。有限合伙制应成为创业投资公司组织的发展方向;创业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创业投资退出,都要求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配合。目前,新三板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区域性的产权交易中心需要完善;另外,中介服务和创业创新的文化环境也不可忽视。
二、如何获得创业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获得创业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2)政府引导基金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政府引导基金的定义和特点 |
1.2.1 政府引导基金的定义 |
1.2.2 政府引导基金的特点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营模式 |
2.1.1 国外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营模式 |
2.1.2 国内政府引导基金运营模式 |
2.2 政府引导基金对技术创新影响的路径 |
2.2.1 政府引导基金与创业投资 |
2.2.2 创业投资与技术创新 |
2.3 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
3.1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
3.1.1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
3.1.2 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
3.2 信号传递假说与激励假说 |
3.2.1 信号传递假说 |
3.2.2 激励假说 |
3.3 政府支持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逻辑机理 |
3.3.1 直接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
3.3.2 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 |
3.3.3 引导效应:影响市场投资行为 |
3.3.4 市场调节: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
3.4 理论设计 |
3.4.1 政府引导基金与企业技术创新 |
3.4.2 引导基金对技术创新的传导渠道 |
3.5 研究设计 |
3.5.1 被解释变量 |
3.5.2 解释变量 |
3.5.3 调节变量 |
3.5.4 控制变量 |
3.5.5 模型构建 |
4 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整理 |
4.2 描述性统计 |
4.3 PSM-DID实证结果 |
4.3.1 倾向匹配得分法 |
4.3.2 双重差分检验 |
4.4 异质性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5.1 改变数据样本区间 |
4.5.2 因变量替代法 |
4.6 渠道检验 |
4.6.1 现金流渠道检验 |
4.6.2 市场竞争渠道检验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总结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3)创业投资特征对农业初创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创业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 |
1.3.2 创业投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 |
1.3.3 创业投资的不同特征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创业投资 |
2.1.2 农业初创企业 |
2.1.3 企业创新产出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生命周期与创业投资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和风险投资契约 |
2.2.3 资源基础理论 |
第三章 农业初创企业的创业投资和创新产出情况 |
3.1 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样本描述 |
3.2 农业初创企业的创业投资情况 |
3.2.1 农业初创企业获得创投的项目数和金额情况 |
3.2.2 农业初创企业获得创投的轮次分布情况 |
3.2.3 农业初创企业获得联合投资的情况 |
3.2.4 农业初创企业获得创投的区域分布情况 |
3.3 农业初创企业的创新产出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 创业投资额与企业创新产出 |
4.2 天使投资与企业创新产出 |
4.3 联合投资与企业创新产出 |
4.4 投资期限与企业创新产出 |
4.5 投资机构持股与企业创新产出 |
4.6 投资机构声誉与企业创新产出 |
4.7 国外资本与企业创新产出 |
4.8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创业投资特征对农业初创企业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5.1.1 变量选取 |
5.1.2 模型设定 |
5.2 创业投资特征与农业初创企业创新产出的相关性分析 |
5.3 创业投资特征对农业初创企业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结果 |
5.4 内生性检验 |
5.5 创业投资特征对不同特征农业初创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
5.5.1 不同特征农业初创企业的创新产出分析 |
5.5.2 创业投资特征对不同特征企业的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研发投入、创业投资与IPO抑价 ——基于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研发投入、创业投资与IPO抑价相关理论 |
第一节 IPO抑价相关理论 |
一、行为金融理论 |
二、制度成因理论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二节 研发投入与IPO抑价相关理论 |
第三节 创业投资与IPO抑价相关理论 |
一、认证理论 |
二、监督理论 |
三、逆向选择理论 |
四、逐名动机理论 |
第二章 IPO抑价现状分析及创业板企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国内外市场IPO抑价现状分析 |
一、国际市场IPO抑价现状分析 |
二、国内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创业板市场企业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 |
一、研发投入的特点 |
二、研发投入对IPO抑价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创业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 |
一、企业是否获得创投支持对IPO抑价的影响 |
二、创业投资在被投企业持股比例对IPO抑价的影响 |
第三节 创业投资参与下研发投入与IPO抑价的影响 |
一、是否获得创业投资支持对研发投入与IPO抑价的影响 |
二、创业投资在企业中持股比例对研发投入与IPO抑价的影响 |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实证设计 |
第一节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二节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一、样本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实证研究方法 |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二、逐步回归法 |
三、多元回归法 |
四、层级回归法 |
第五章 实证研究与检验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变量整理 |
二、回归分析 |
三、政策变化对研发投入、创业投资与IPO抑价的影响 |
第三节 实证研究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研发投入正向影响IPO抑价程度 |
二、是否获得创业投资支持对IPO抑价影响不显着 |
三、创业投资持股比例负向影响研发投入与IPO抑价 |
四、获得创业投资支持增强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引导上市公司详细披露研发活动信息 |
二、充分发挥创业投资机构认证监督作用 |
三、积极探索发行注册制及稳步推进科创板建设 |
四、完善创业投资机构声誉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组合视角的创业投资最优选择与股权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创业投资概述 |
1.1.1 创业投资的起源与发展 |
1.1.2 创业投资的概念与内涵 |
1.1.3 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 |
1.1.4 创业投资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关系 |
1.2 创业投资的特点 |
1.2.1 创业投资的两个显着特征 |
1.2.2 创业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的关系特点 |
1.2.3 创业投资与传统投资行为的不同 |
1.3 研究背景 |
1.4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概述 |
2.1.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
2.1.2 套利定价模型(APT) |
2.1.3 基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创业投资研究综述 |
2.2 “K-K”理论概述 |
2.2.1 创业投资的主动风险控制 |
2.2.2 金融治理与公司治理 |
2.2.3 现金流权与控制权 |
2.2.4 创业投资的最优组合规模模型(“K-K”模型) |
2.2.5 基于“K-K”理论的创业投资研究综述 |
2.3 两种主要理论下的研究比较 |
2.4 其他相关研究综述 |
2.4.1 创业投资过程合约设计的研究 |
2.4.2 创业投资的辛迪加联合投资研究 |
2.4.3 创业投资的分阶段投资研究 |
2.4.4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与创业企业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创业投资组合选择与股权分配 |
3.1 引言 |
3.2 基于APT框架下的创业投资组合选择 |
3.2.1 基本假设 |
3.2.2 模型的构建 |
3.2.3 模型的求解 |
3.2.4 算例分析 |
3.3 基于CAPM框架下的创业投资契约 |
3.3.1 基本假设 |
3.3.2 最优契约安排 |
3.3.3 创业企业家对创业投资机构类型的选择 |
3.3.4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边道德风险下的创业投资组合规模与股权结构 |
4.1 引言 |
4.2 技术创新影响下的创业投资最优组合规模与股权结构 |
4.2.1 基本假设 |
4.2.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4.2.3 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创业企业组合规模 |
4.3 两阶段投资下的创业投资最优组合规模与股权结构 |
4.3.1 基本假设 |
4.3.2 最优组合规模 |
4.3.3 静态比较分析 |
4.4 不同结论的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议价力、专业知识能力与创业投资的组合规模 |
5.1 引言 |
5.2 我国创业投资机构人力资源专业知识能力现状 |
5.3 创业投资的组合企业数量选择模型 |
5.3.1 基本假设 |
5.3.2 模型的建立 |
5.3.3 模型的讨论 |
5.3.4 两个例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创业投资机构自身的组合——辛迪加联合投资决策与收益分配 |
6.1 引言 |
6.1.1 联合投资概述 |
6.1.2 联合投资的动机 |
6.1.3 联合创业投资的组合属性 |
6.2 基于动机的联合创业投资决策与收益分配契约 |
6.2.1 基本假设 |
6.2.2 基于获取垄断利润动机 |
6.2.3 基于项目选择时的信息共享动机 |
6.2.4 算例分析 |
6.3 联合投资机构数量的决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创业投资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创业投资和创业投资风险的含义 |
2.1.2 创业投资决策行为的含义 |
2.1.3 预期效用理论 |
2.1.4 MOTAD模型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创业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2 创业投资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创投机构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现状 |
3.1 我国创业投资项目的投资阶段分布 |
3.2 浙江省创业投资项目的投资阶段分布 |
3.3 我国创业投资投资初创期项目的行业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4 创业投资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4.1 创投机构特征对其决策行为的影响分析 |
4.2 被投企业特征对创投机构决策行为的影响分析 |
4.3 政府政策对创投机构决策行为的影响分析 |
4.4 多因素交互作用对创投机构决策行为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创业投资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模拟 |
5.1 MOTAD模型的构建 |
5.1.1 模型构建及数学表达 |
5.1.2 求解过程 |
5.2 创业投资风险水平的量化 |
5.3 基于MOTAD模型的模拟研究 |
5.3.1 模拟情境的设计 |
5.3.2 MOTAD模型的模拟结果分析 |
6 促进创投机构投资初创期企业的政策建议 |
6.1 国外发达国家相关经验 |
6.2 现有政策的改进建议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及其对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创业企业控制权与控制权配置内涵 |
2.1.1 创业企业控制权内涵界定和分类 |
2.1.2 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内涵界定 |
2.2 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相关研究 |
2.2.2 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影响因素分析 |
2.3 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3.1 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 |
2.3.2 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
2.4 文献述评与启示 |
3 理论分析 |
3.1 套牢视角下的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研究 |
3.1.1 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的作用 |
3.1.2 相关理论模型 |
3.2 不同类型创业投资机构对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影响研究 |
3.2.1 附属公司或银行的创业投资机构特征 |
3.2.2 独立的创业投资机构特征 |
3.2.3 两类创业投资机构特征对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影响 |
3.2.4 相关理论模型 |
3.3 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影响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的理论研究 |
3.3.1 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 |
3.3.2 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对IPO退出方式影响分析 |
3.3.3 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对并购退出方式影响分析 |
3.4 研究框架建立 |
4 单一投资家下的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研究 |
4.1 基本模型 |
4.2 模型分析 |
4.2.1 激励约束与参与约束条件 |
4.2.2 不同控制权配置下的企业家与投资家收益 |
4.2.3 确定企业家努力水平 |
4.2.4 不同控制权配置比较 |
4.3 创业企业最优控制权配置分析 |
4.3.1 相机控制权配置分析 |
4.3.2 投资家控制权配置分析 |
4.3.3 相机控制与投资家控制权配置的比较分析 |
4.3.4 最优企业价值分析 |
4.4 实证研究 |
4.4.1 研究假设提出 |
4.4.2 变量选取与测度 |
4.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两种类型投资家下的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研究 |
5.1 模型构建 |
5.1.1 模型描述 |
5.1.2 模型假设 |
5.1.3 确定企业家最优努力水平 |
5.2 投资家控制权配置分析 |
5.2.1 附属的投资家控制权配置分析 |
5.2.2 独立的投资家控制权配置分析 |
5.2.3 两类契约比较分析 |
5.3 企业家控制权配置分析 |
5.3.1 选择附属的投资家时企业家控制权配置分析 |
5.3.2 选择独立的投资家时企业家控制权配置分析 |
5.3.3 两类契约比较分析 |
5.4 数据模拟 |
5.5 本章小结 |
6 企业控制权配置对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影响研究 |
6.1 模型构建 |
6.1.1 模型描述 |
6.1.2 创业投资契约设计 |
6.2 企业控制权配置对创业投资退出方式影响分析 |
6.2.1 基本模型下控制权配置对创业投资退出方式影响分析 |
6.2.2 扩展模型下控制权配置对创业投资退出方式影响分析 |
6.3 实证研究 |
6.3.1 研究假设提出 |
6.3.2 变量选取与测度 |
6.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现代农业创业投资的梭形投融资机制构建及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所采用研究方法 |
1.3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现代农业创业投资现状及影响机制分析 |
2.1 现代农业创业投资的投融资状况 |
2.1.1 现代农业的融资状况 |
2.1.2 创业投资状况 |
2.1.3 现代农业利用创业投资现状 |
2.2 创业投资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机制分析 |
2.2.1 资金供给效应 |
2.2.2 管理经验效应 |
2.2.3 规模经营效应 |
2.2.4 政策介入效应 |
第三章 创业投资影响现代农业的实证研究 |
3.1 方法介绍 |
3.2 数据来源 |
3.3 模型设定 |
3.4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现代农业创业投资梭形投融资机制构建 |
4.1 梭形投融资的对接机制 |
4.2 梭形投融资的运行机制 |
4.2.1 运行前期机制构建 |
4.2.2 运行中期机制构建 |
4.2.3 运行后期机制构建 |
4.3 梭形投融资的退出机制 |
4.3.1 退出方式 |
4.3.2 创业投资资金退出的平稳过渡机制 |
4.4 梭形投融资的政策支持机制 |
第五章 现代农业创业投资的梭形投融资机制支持政策设计 |
5.1 现有政策梳理及评价 |
5.1.1 现有政策梳理 |
5.1.2 现有政策效果分析及评价 |
5.2 建立覆盖梭形投融资机制整个运作过程的支持政策 |
5.2.1 针对现代农业生产者的政策 |
5.2.2 针对创业投资者的政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新创企业的创业者特质、创业团队构成与创业绩效:创业投资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
(一)新创企业的创业者特质及创业团队构成 |
(二)新创企业的创业者特质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
(三)新创企业的创业团队构成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
(四)创业投资在创业者特质和创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
(五)创业投资在创业团队构成和创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样本 |
(二)变量测量 |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 |
(一)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1. 创业者特质 |
2. 创业团队构成异质性 |
3. 创业绩效 |
4. 创业投资 |
(二)假设检验 |
(三)分析与讨论 |
四、研究局限与未来发展方向 |
(10)创业投资中可转换证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可供选择的证券简介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创业投资的基本理论 |
第二节 创业投资合约的融资结构 |
第三节 创业投资合约中的现金流权 |
第四节 创业投资合约中的控制权 |
小结 |
第三章 逆向选择和可转换证券 |
第一节 创业投资中的逆向选择与可转换证券 |
第二节 基本假设与简化模型 |
第三节 完整模型 |
小结 |
第四章 双边道德风险、有效退出和可转换证券 |
第一节 双边道德风险和有效退出问题 |
第二节 模型构建 |
第三节 早期激励及参与型可转换证券的引入 |
第四节 关于自动转换的讨论 |
小结 |
第五章 创业投资证券选择的国际经验 |
第一节 美国创业投资的证券选择 |
第二节 其他国家(地区)创业投资的证券选择 |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我国创业投资使用的证券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四、如何获得创业投资(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效率的实证研究[D]. 李晓楠. 东华大学, 2021
- [2]政府引导基金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 石小青. 浙江大学, 2021(09)
- [3]创业投资特征对农业初创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D]. 刘倩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研发投入、创业投资与IPO抑价 ——基于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D]. 宁浩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组合视角的创业投资最优选择与股权分配研究[D]. 蒲毅.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创业投资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汪梦之.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7]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及其对创业投资机构退出方式影响研究[D]. 韩瑾.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1)
- [8]现代农业创业投资的梭形投融资机制构建及支持政策研究[D]. 石舒. 山东理工大学, 2017(03)
- [9]新创企业的创业者特质、创业团队构成与创业绩效:创业投资的调节作用[J]. 李书文.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07)
- [10]创业投资中可转换证券研究[D]. 邢军峰. 南京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