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例53岁男性多器官衰竭(第1例)(论文文献综述)
卢沛令[1](2021)在《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我院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围术期处理经验及术后近、远期疗效,探讨可能影响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楚雄州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行瓣膜置换术的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回顾性研究。结果:1、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2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双瓣置换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动脉导管缝扎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2、术后好转出院49例,平均住院时间(27.71±8.53)天。术后出现并发症者21例,占41.18%,统计发现: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3、好转出院49例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彩超均未出现明显瓣周漏、置换瓣膜狭窄/返流情况,LAD、LVEDD呈进行性缩小,LVEF、FS改善明显(P<0.01);4、成功随访3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随访率79.59%,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6人(78.79%),Ⅱ级6人(18.18%),Ⅲ级1人(3.03%),较术前1周心功能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92%,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大于生存组,将“年龄”纳入Logisitic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疗效可靠,术后半年心脏彩超LAD、LVEDD、LVEF、FS较术前明显改善;2.术前心脏彩超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3.术前LVEF值与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SICU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完善的心肺支持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4.室颤、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5.积极的术前准备,掌握好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陈姣姣[2](2021)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中的表现,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0年-2019年收治的52例ICC患者,均为做过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病灶位于肝内、病理证实为胆管细胞癌者且影像及临床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结构比表示,对所有患者的常规超声及CEUS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在52例ICC患者中,HBsAg阳性8例(15.4%),仅2例(3.8%)存在肝硬化背景,52个病灶直径范围为18mm~133 mm,平均为(61±30)mm;位于右肝者32例(61.5%),位于左肝者15例(28.9%),位于左右肝交界处者4例(7.7%),位于尾状叶者1例(1.9%)。2.ICC的常规超声表现:在灰阶超声条件下,ICC病灶表现大致分为3种:(1)均匀低回声23例(44.2%);(2)不均匀低回声22例(42.3%);(3)稍高及高回声7例(13.5%)。在病灶形态上仅6例(11.5%)较为规则,46例(88.5%)病灶表现为不规则,且与正常肝实质分界欠清。彩色多普勒条件下,参照Adler半定量法对病灶进行CDFI分级将ICC病灶血供分为0-3级:血流0级,11例(21.2%);血流1级,9例(17.3%);血流2级,28例(53.8%);血流3级,4例(7.7%)。且检查过程中可见多数病灶血管走形较为扭曲,连续性较差。3.ICC的CEUS表现:52例病灶中有1例超声造影过程中始终未见明显增强,结合增强CT及穿刺活检结果,被误诊为肝脓肿,后因背部转移灶病理证实为胆管源性方能确诊,由于穿刺结果提示病灶均为坏死组织,故此例暂不纳入ICC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中。余51例ICC病灶根据动脉期增强表现可分为2大类型:Ⅰ,快速整体均匀增强型,占19.6%(10/51);Ⅱ,快速不均匀增强型,占80.4%(41/51);其中II型又可分为4个亚型,分别为:Ⅱa,整体不均匀增强型,占37.3%(19/51);Ⅱb,树枝样增强型,占17.6%(9/51);Ⅱc,厚壁不规则环状增强型,占11.8%(6/51);Ⅱd,环状+树枝样增强型,占13.7%(7/51)。且以上病灶在CEUS过程中均表现快进快出模式,即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消退。4.ICC的血液学表现:本研究中有44%(23/52)患者出现了CA19-9升高,AFP升高者有10例,使用SPSS2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P=0.011,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故而在诊断肝内病灶是结合肿瘤指标如CA19-9等可帮助诊断。结论ICC在CEUS中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且超声造影还有无辐射、无损伤、操作简便且可重复使用的优势,再结合常规超声及血液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ICC,在临床中值得作为ICC的诊断手段推荐使用。
李楠[3](2020)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HLH)。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HPS和继发性HPS。继发性HPS又分为病毒感染包括EB病毒(epstein-ba rr virus,EBV)、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巨细胞病毒(c ytomegalovirus,CMV)等相关性HPS、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生殖细胞肿瘤等)相关性HPS、其他感染(如支原体、细菌、原生动物等)相关性HPS、免疫缺陷包括慢性肉芽肿性疾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相关性 HPS。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varicella zoster virus associated hemopha gocytic syndrome,VZV-HPS)属于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virus-associate 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VAHS),诱发因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 la zoster virus,VZV)原发感染或病毒再激活;该病起病急骤,临床复杂,早期难以确诊,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目前全球案例报道及临床特点分析罕见。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VZV-HPS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预后,总结该病的特异性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提高诊断率、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例VZV-HPS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百度学术、万方数据库检索VZV-HPS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并加以筛选,提取文献中的病人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前用药史、家族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治疗时间、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等,进行整理分析,总结VZV-HPS发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变化及治疗方案、疾病转归特点。研究结果一、病例报道2016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收治1例VZV-HPS患者,临床资料如下:15岁男性,因混合型过敏性紫癜入院,系统性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0余天后,突然出现腰痛、癫痫样抽搐、高热、全身水疱、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最终诊断VZV-HPS。二、文献回顾及临床特点分析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1995年1月-2020年6月间的17例VZV-HPS患者,结合我院1例VZV-HPS患者,共计18例,提取每个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整合分析。1.性别及年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4例,男女比3.5:1。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101岁,≤17岁患者12例,18岁-65岁患者4例,>65岁患者2例。2.基础疾病、发病前用药史及家族史:无基础疾病者8例(44.4%),干细胞移植或实体器官移植受者4例(22.2%)。发病前无用药史11例(61.1%),发病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3例(16.7%),发病前应用糖皮质激素4例(22.2%)。18 例(100%)无家族性 HPS。3.诱发疾病:12例由VZV原发感染诱发HPS,占总数的66.7%;6例由VZV再激活诱发HPS,占总数的33.3%。4.临床症状:发热最常见17例(94.4%),体温≥38.5℃13例(72.2%),大多数表现为39℃-40℃反复高热;鼻衄、下肢瘀斑7例(38.9%);腹痛7例(38.9%);神经系统症状5例(27.8%);腰背部疼痛2例(11.1%);咽痛2例(11.1%);黄疸1 例(5.2%);失明 1 例(5.2%)。5.实验室指标:100%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其中8例(44.4%)血细胞三系减少,5例(27.8%)血细胞两系减少,14例(77.8%)PLT<100×10^12/1,10 例(55.6%)Hb<90g/1,12 例(66.7%)WBC<4.0×10^9/l 或 NEU#<1.0×10^9/l,4 例(22.2%)RBC<4.3×10^9/1;13 例(72.2%)转氨酶明显升高;13 例(72.2%)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500ug/l;11 例(61.1%)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5 例(27.8%)甘油三酯(triglyceri de,TG)>256mg/dl;6 例(33.3%)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150mg/d 1;仅 6 例(33.3%)行可溶性 CD25(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25,sCD 25)或可溶性 IL-2 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检查,结果均提示明显升高;仅3例(16.7%)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检查,结果均提示活性降低;83.3%(15例)在骨髓或淋巴结活检中查见噬血细胞;7例(47.4%)因典型水痘或带状疱疹临床症状未行VZV病毒检测;6例(26.3%)血液、疱液或脑脊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 action of 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PCR)阳性;5 例(26.3%)血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免疫球蛋白 M(immunoglobulin M of 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I gM)阳性。6.影像学检查:9例(50%)肝大;7例(38.9%)脾大;5例(27.8%)淋巴结肿大;4例(22.3%)有肺部炎症表现;1例(5.6%)有胰腺炎合并腹水、念珠菌性食管炎、萎缩性胃炎。7.治疗方案及治疗周期:16例(88.9%)应用抗病毒药物;11例(61.1%)系统性应用糖皮质激素;10例(55.6%)应用人免疫球蛋白;2例(11.1%)应用环孢素A;2例(11.1%)应用依托泊苷。治疗周期最短5天,最长56天。8.疾病转归:15例(83.3%)噬血症状完全缓解,2例(11.1%)死亡,1例(5.6%)放弃治疗。结论1.VZV-HPS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多见于17岁及以下患者;器官移植受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且有免疫抑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用药史的患者可能是VZV-HPS的易感人群。2.VZV-HPS临床复杂多样,全身各系统均可累及,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3.持续性高热、进行性血细胞减少、肝脾大的患者,应尽早完善Fer、TG、Fib、NK细胞活性、sCD25、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利于早期确定诊断。4.VZV-HPS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绝大多数应用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可达到临床完全缓解。
么艳茹[4](2020)在《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特征分析及血清IgG2、IgG4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1部分临床研究——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总结分析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47例IgG4-RD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病理检查结果及治疗预后等,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结果:1.共纳入47例IgG4-RD,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发病男女比3.7:1,平均发病年龄为59.60±10.57岁,其中有8例合并过敏性疾病,5例合并恶性肿瘤。2.29例IgG4-RD为多器官受累,常见的受累器官包括胰腺(20例)、淋巴结(13例)、腹膜后纤维化(12例)、泪腺(11例)及颌下腺(11例)等。3.47例IGg4-RD均有受累脏器肿大及其进一步引起的压迫或梗阻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40例伴血清IgG4升高,自身抗体阴性,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19例患者有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其中10例有IgG4+淋巴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IgG4+/IgG+浆细胞比例增高等典型IgG4-RD表现。4.47例IgG4-RD,有3例未治疗,7例为单药糖皮质激素治疗,余37例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最常应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来氟米特及环孢素等。随访发现,4例(57.14%)单药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治疗无反应或复发,而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仅有3例(8.12%)治疗无反应。结论:1.IgG4-RD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合并过敏性疾病及恶性肿瘤。2.IgG4-RD常表现为多器官受累,以胰腺、淋巴结、腹膜后、泪腺及唾液腺等多见。3.IgG4-RD患者血清IgG4升高,自身抗体阴性,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不同器官受累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但病理学表现相似。4.多数IgG4-RD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第2部分实验研究——血清IgG2、IgG4在IgG4相关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血清IgG2、IgG4水平在IgG4-R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确定最佳诊断临界值,为IgG4-RD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IgG4-RD 14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80例及健康对照40例,其中AID组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20例,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12例,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1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17例。收集上述患者血样,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IgG2及IgG4水平。结果:1.14例IgG4-RD患者血清IgG2水平为(5.13±2.74)g/L,其水平与RA(3.99±1.12)、SLE(4.79±1.63)、SS(5.25±1.32)、DM(4.49±1.19)、AIH(5.50±1.60)及健康对照组(3.89±0.79)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4例IgG4-RD血清IgG4水平为(10.21±11.28)g/L,与其作比较,RA(0.50±0.32)、SLE(0.59±0.39)、SS(0.59±0.28)、DM(0.44±0.33)、AIH(0.71±0.55)及健康对照组(0.41±0.26)的血清IgG4水平均低于IgG4-R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血清IgG4诊断IgG4-RD的ROC曲线,当取血清IgG4为2.055g/L时,Youden指数最大,此诊断临界值的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100%,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ROC)为0.964。结论:1.依据血清IgG2诊断IgG4-RD尚不可靠。2.血清IgG4作为IgG4-RD诊断依据,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3.根据ROC曲线,血清IgG4>2.055g/L可作为IgG4-RD的诊断界值。
陈阳[5](2020)在《国人肾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最近首个关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MD)国际共识发表,与先前中国FMD报道差异显着,然而国人FMD研究较少,故调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连续18年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RA-FMD)病例的临床和血管造影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阜外医院2000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确诊RA-FMD的住院患者病历,分析患者人口学、临床和肾动脉造影资料。结果:18年共诊断RA-FMD142例,其中女性66例(46.5%),男性76例(53.5%),男女比例约为6:5。诊断年龄28.0±9.8(10-55)岁,高血压发病年龄23.9±9.1(6-54)岁。所有患者均存在高血压(收缩压157.6±17.5 mmHg,舒张压102.3±14.2mmHg),服用降压药物种数2.0±1.2;其中76例(53.5%)伴有头晕头痛;严重并发症包括:脑卒中13例(9.2%,其中脑出血2例、脑梗塞11例),心力衰竭5例(3.5%),肾功能不全7例(4.9%);肾损害包括:尿蛋白阳性25例(17.6%)、一侧肾萎缩45例(31.7%)、一侧肾梗死6例(4.2%)、一侧肾脏切除4例(2.8%)。肾动脉选择性造影或CT血管造影显示:共179条(63.0%)肾动脉受累,左侧、右侧和双侧病变分别为36例(25.4%)、69例(48.6%)和37例(26.1%)。多灶型和局灶型分别为36例(25.4%)和106例[74.6%,局灶型包括单灶型63例(44.3%)和管型43例(30.3%]。肾动脉狭窄率85.2±12.7%,包括闭塞24例(16.9%),狭窄主要分布在主干中段53例(37.3%)和远段57例(40.1%),而近段20例(14.1%)、第一分支10例(7.0%)和第二分支2例(1.4%)较少。合并肾动脉夹层仅4例(16.9%),而合并肾动脉瘤44例(31.0%),其中38例(86.4%)仅存在1个动脉瘤;左侧、右侧和双侧动脉瘤分别为28例(63.6%)、12例(27.3%)和4例(9.1%)。合并冠状动脉、腹主动脉、颅内动脉以及锁骨下动脉狭窄和脾动脉瘤各1例(0.7%),髂动脉夹层、椎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各2例(1.4%)。结论:本研究表明国人RA-FMD的临床及血管造影特征与最新首个国际FMD共识有显着差异,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我国纤维肌发育不良(FMD)所致肾动脉狭窄(RAS)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的研究少见,故本研究旨在评价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选择性支架置入治疗我国FMD所致R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8年10月阜外医院FMD导致RAS伴高血压并接受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并且评估患者随访一年的血压、降压药物的使用、肾功能以及不良事件。结果:共105例患者,年龄为10~64岁(26.7±8.2岁),其中女性52例(49.5%)。所有患者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共涉及124条RAS。其中,30条(24.2%)、64条(51.6%)和30条(24.2%)分别为多灶型、单灶型和管状型。94例(89.5%)和11例(10.5%)患者分别PTA和PTA+支架置入术。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5.2%(100/105),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随访1年(n=100),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由157.6±17.5和102.3±14.2mmHg降至 129.6±12.3和81.3±11.1 mmHg,降压药物由2.2±1.2降至0.8±1.0(均P<0.001)。高血压的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49.0%和40.0%。血清肌酐水平保持稳定。原发性和继发性再狭窄率分别为13.4%和5.8%。结论: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治疗国人FMD所致RAS伴高血压患者,技术安全并且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
俞璐[6](2020)在《ICU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及病死率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统计ICU病房MOD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证型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为探讨MODS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病死率之间关系提供参考,为中西医结合治疗MOD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09月01日至2020年01月31日入住ICU病房、诊断为MODS的患者11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整理MODS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病死率影响因素,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1.116例MOD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97:1;年龄以≥60岁为主,占比82.8%;住ICU病房天数以<7天为主,占比55.2%;既往伴有慢性疾病的MODS患者(65.5%)多于既往体健的MODS患者(34.5%);总病死率为58.6%。2.中医证型分为四型,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32.8%)。在性别、年龄、病因中证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和病死率中证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性别、住ICU病房天数中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既往有无慢性疾病史、病因、功能障碍器官数、功能障碍器官和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中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既往有慢性疾病史、功能障碍器官数和中医证型是影响MO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116例MODS患者总病死率为58.6%,与多数文献报道大致相符。2.中医证型以血癖证所占比例最高,证型的分布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病死率有关。3.患者的病死率与年龄、既往有无慢性疾病史、病因、功能障碍器官数、功能障碍器官和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有关。4.年龄、既往有慢性疾病史、功能障碍器官数和中医证型是影响MO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瑜[7](2020)在《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除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常见良恶性占位外,其它一些发病率较低的肝脏恶性肿瘤也屡见报道。临床医生对于这些少见肝脏非癌恶性肿瘤认识程度、关注程度不够。肝脏非癌恶性肿瘤病理组织类型复杂,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缺乏特异性指标,即便在影像诊断技术显着进步的今天,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依然困难,在明确诊断后如何制定治疗方案,也需要认真思考和全面考虑。【目的】本文通过分析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探讨其临床特征,从而提高该类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制定合理诊疗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及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方式、预后等,并应用万方医学网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综合分析和总结肝脏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结果】1、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肝脏非癌恶性肿瘤患者18例。其中包括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7例,肝脏原发性肉瘤5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肝脏原发性间质瘤1例,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1例,肝脏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1例。2、检索万方医学网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期发表的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相关文献,最终检索文献共174篇,剔除重复及因数据不足够充分而导致无法区分的文献82篇,最终纳入92篇文献,共260例患者。其中不同疾病的例数分别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70例(29篇文献),肝脏原发性肉瘤47例(7篇文献),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20例(38篇文献),肝脏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17例(14篇文献),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2例(2篇文献),肝脏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3篇文献)。3、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5例(占71.4%),女性2例(占28.6%),男女比例5:2,平均年龄56.3岁,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占57.1%。肝功能异常占71.4%,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低回声占66.7%。腹部CT肝内低密度灶占100%,增强无强化占66.7%。腹部MRI表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及混杂信号占100%。病理学CD34、CD31有重要意义。治疗有肝切除、TACE、化疗、靶向治疗等,2例化疗患者随访超过4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23例(占32.9%),女性47例(占67.1%),男女比例1:2,平均年龄46.6岁。首发症状、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与临床病例组大致相似。治疗上肝切除占72.7%、放疗和化疗占15.2%、TACE占3.0%,分别随访2年、1年、4年,生存14例(占58.3%)、4例(占80.0%)和3例(占100%)。4、肝脏原发性肉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1例(占20.0%),女性4例(占80.0%),男女比例1:4,平均年龄49.6岁,首发症状腹部不适占60.0%。肝功能异常占100%,?-GT、ALP升高为主,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混合性回声占100%。腹部CT高密度或不均匀密度占75.0%,不规则强化占50.0%,无强化占50.0%。病理检查Vimentin、Ki-67有重要价值。治疗方式有肝切除、TACE、对症治疗,2例确诊1-3个月即死亡。(2)文献报道组:男性30例(占63.8%),女性17例(占36.2%),男女比例约为2:1,平均年龄50.7岁。肝酶学升高占4.3%。首发症状、影像学、病理学与临床病例组大致相似。24例行肝切除,平均随访52.7个月,生存10例(占41.7%)。5、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1例(占33.3%),女性2例(占66.7%),平均年龄41.3岁,均以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肝功能异常占66.7%,NSE升高占33.3%,AFP、CEA、CA125、CA19-9均正常。腹部CT肝内低密度病灶占100%,均不规则强化。1例腹部MRI见T2等信号,均匀强化。病理学Syn、Cg A、CD56有重要意义。中药抗肿瘤治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TACE各1例,最长随访4.5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50例(占41.7%),女性70例(占58.3%),男女比例为5:7,平均年龄52.1岁。临床特征、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检查与临床病例组相似。治疗上肝切除占73.1%、放疗和化疗占4.3%、TACE占10.8%、靶向治疗1.9%、对症治疗占2.2%,分别随访6-29个月、12-27个月、1-36个月、6个月、7-27个月,生存12例(占17.7%)、2例(占50.0%)、7例(占70.0%)、1例(占100%)。6、肝脏原发性间质瘤(1)临床病例组:1例51岁女性患者,腹痛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仅?-GT升高。腹部彩超示肝内低回声包块,腹部CT见肝内混杂密度团块。腹部MRI见T1混杂信号,T2高信号。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阳性。多次行TACE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已随诊5年。(2)文献报道组:男性8例(占47.1%),女性9例(占52.9%),男女比例8:9,平均年龄51.5岁,首发症状腹痛、腹胀占47.1%,无症状占35.3%。常规实验室指标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不均匀回声占83.3%。腹部CT肝内低密度灶占53.9%,增强后病灶均不均匀强化。腹部MRI均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不均匀强化占75.0%。组织病理学CD117、CD34、DOG-1有重要意义。治疗方式包括肝切除(占82.4%)、中药抗肿瘤治疗(占5.9%),分别随访3-12个月、2年,生存2例(占14.3%)和1例(占100%)。7、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1)临床病例组:45岁男性患者1例,乏力、腹痛、发热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中WBC、?-GT、ALP、CA125升高,血红蛋白(Hemoglobin,Hb)82g/L,AFP、CEA正常。腹部CT示肝内占位。中药抗肿瘤治疗2个月死亡。(2)文献报道组:71岁男性1例,46岁女性1例,1例肝功能Child分级A-B,另1例正常,AFP、CEA、CA19-9、CA125正常。影像学诊断均为肝占位待查,均行肝切除。1例随访超过10个月无瘤存活。8、肝内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1)临床病例组:67岁女性患者1例,无症状。实验室指标仅肝功能异常。腹部CT、MRI示肝内囊性改变。肝切除术后随访4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1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1:3,平均年龄59.5岁。首发症状均为上腹不适。肝功能异常占75.0%,CEA、CA19-9升高分别占50.0%。腹部彩超肝占位伴胆管扩张占75.0%。腹部CT肝内见囊实性和/或结节样低密度影占75.0%。1例腹部MRI检查表现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明显扩张。组织病理学Muc有重要意义。治疗肝切除为主(占100%),1例随诊4个月存活。【结论】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缺少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早期诊断困难,需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并与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临床医生应根据肝脏肿瘤病理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顾丽雯[8](2019)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心肌炎所有临床症状,尤其是首发、早期临床症状,为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危重病例的识别提供临床经验,从而减少误诊率,降低患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首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并将其分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组与非FM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炎以冬春季节起病多见。本资料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男性79例,女性66例。FM组共47例(32.4%),男19例,女28例;非FM组共98例(67.6%),男60例,女38例,FM组中女性比例(58.6%)高于非FM组女性比例(38.8%)(P<0.05)。(2)FM组首发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31例(66.0%)、神经系统症状11例(23.4%)、面苍/急促45例(95.7%)、食纳差36例(76.6%)、精神差31例(66.0%)明显高于非FM组(P<0.01)。(3)病初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mass,CK-MB mass)、肌红蛋白(Myoglobin,MYO)、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 FM组升高程度较非FM组显着(P<0.01)。入院首次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比较:FM组病初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9.1%)、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发生率(10.6%)高于非FM组(P<0.01),而心室颤动发生率(4.3%)、心室扑动发生率(4.3%)、高度AVB发生率(4.3%)、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34.0%)高于非FM组(P<0.05),但FM组中病初室性早搏发生率(10.6%)明显低于非FM组(P<0.01)。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表现:FM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比例(73.3%)、心脏增大比例(75.6%)、室间隔增厚比例(37.8%)、心包积液比例(22.2%)、室壁运动异常比例(48.9%)明显高于非FM组(P<0.01)。(4)145例患儿中死亡4例(2.8%)(均为FM患儿),存活141例(97.2%),治愈 114 例(78.6%)。结论:儿童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是心肌炎患儿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心脏损伤表现在临床中却相对少见。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伴面苍、精神食纳欠佳的患儿,则需警惕FM。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ECG、UCG在病初多有异常,灵敏度高,因此应作为临床一线辅助检查。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ECG表现为Ⅲ°/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常提示FM可能,而出现室性早搏则在非FM中多见。心肌炎尤其是FM常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故临床疑似或确诊心肌炎者均应收住入院观察治疗。第二部分: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F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特征,为FM的早期识别、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0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FM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资料共70例FM患儿,男性29例(41.4%),女性41例(58.6%),其中新生儿2例,婴幼儿3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年发病例数由2004到2018年逐年增加。(2)起病前3周内,有70.0%的患者有明确前驱感染史,其中41例(58.6%)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8例(11.4%),最为多见。(3)FM首要症状以心外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41例(58.6%)、消化道症状37例(52.9%)较为多见;典型心脏症状在年长儿中多见,主要包括胸闷13例(18.6%)、胸痛6例(8.6%)、心悸4例(5.7%)。婴幼儿中表现为精神欠佳28例、拒乳/食纳差27例、面苍/大汗23例。(4)首诊辅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 20/23(86.9%),CK-MB mass 升高 37/46(80.4%),cTnI 升高 60/67(89.6%),MYO 升高 27/60(45.0%),BNP 升高 30/50(60.0%)。ECG 异常占 98.6%,最常见的是T波改变28例(40.0%)、ST-T段改变25例(35.7%)、窦性心动过速25例(35.7%),其中Ⅲ°/高度AVB14例(20.0%),室性心动过速8例(11.4%)。UCG异常者占89.7%,其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47例(69.1%)、心脏增大45例(66.2%)最为多见,另外室间隔增厚16例(23.5%),室壁运动异常25例(36.8%),心包积液15例(22.1%)。(5)70例FM患儿中,死亡患儿11例,59名患儿存活。死亡组中出现呼吸促/费力(72.7%)、呼吸心跳骤停(27.3%)、心室颤动(18.2%)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6)治疗过程中,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79.7%)明显高于未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20.3%)(P<0.01),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心肌药物者存活率(78.0%)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者存活率(22.0%)(P<0.01)。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组存活率(86.4%)高于未使用IVIG组存活率(13.8%)(P<0.05)。(7)70例FM患儿死亡率达15.7%,生存率为84.2%,存活59例中有43例(61.4%)痊愈,有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患儿失访。结论:儿童FM多见于冬春季节,各年龄段可见,其起病迅猛,病程进展极快,疾病早期死亡率高。FM的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起病,对于确诊FM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患儿病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和心室颤动后存活率较低。
江娟[9](2019)在《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年龄分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认识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发病及病情基本特点。2、探讨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在不同年龄分布之间的异同点。方法:从2007年9月到2018年4月南昌市7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筛选出23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深入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通过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输入“暴发性1型糖尿病”主题词或关键词查阅2007年9月到2018年4月国内关于FT1DM的论着和病例报道,去除重复、综述、会议及仅有摘要的文章,剩余144篇文献,筛选出至少有发病一般情况资料的438例FT1DM患者,再联合南昌市23例FT1DM患者,分析461例FT1DM患者的基本特点。最后从461例FT1DM患者中筛选出记录详尽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的FT1DM患者186例,按不同年龄划分为5组,分析不同年龄起病的FT1DM患者的基本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异同点。结果:1、南昌市23例FT1DM患者,12例男性,11例女性,发病年龄为(40.57±16.61)岁,病程为(3.26±1.94)天,发病后出现2例急性心肌损害,2例多器官功能损害,6例PF患者胎儿结局为胎死宫内,除了1例妊娠晚期女性患者死亡,2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后继续胰岛素或降糖药物治疗。2、本组资料FT1DM患者在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报道,女性多于男性,最大起病年龄为76岁,最小起病年龄为9个月,除了2例FT1DM患者死亡,其他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3、186例FT1DM患者发病血糖平均值为(38.34±14.41)mmol/L,病程为(3.82±2.46)天,糖化血红蛋白为(6.61±0.77)%,血清C肽水平极低,13例发现病毒抗体阳性,3例横纹肌溶解症,4例急性心肌损害,22例患者胰岛素相关抗体阳性,3例发病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阳性。4、青年组(20岁-3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超过所有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一半;少儿组(0-19岁)患者在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中占有一定比例;少儿组(0-19岁)的高血糖症状、流感样症状、意识障碍发生率比其他三组均高(P<0.05),老年前期组(60岁-79岁)的高血糖症状发生率比其他三组均低(P<0.05),青年组(20岁-39岁)的流感样症状发生率比其他三组均低(P<0.05),壮年组(40岁-59岁)的意识障碍发生率比其他三组均低(P<0.05);少儿组(0-19岁)的体质量指数较其他三个年龄组偏低(P<0.05),而餐后2小时C肽水平较其他三个年龄组偏高(P<0.05),青年组(20岁-39岁)的血钠水平较壮年组(40岁-59岁)和老年前期组(60岁-79岁)偏低(P<0.05)。5、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胎儿致死率高,青年组(20岁-39岁)中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体质量指数、血清白细胞计数较非妊娠相关性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高(P<0.05)。结论:1、暴发性1型糖尿病具有致死性,并可合并各个器官功能损害,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胎死宫内发生率较高。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与非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相比,除了体质量指数、血清白细胞计数较高,其余的临床特征相似。2、不同年龄起病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临床特征略有不同,在临床表现(高血糖症状、流感样症状、意识障碍发生率)、体质量指数、餐后2小时血清C肽、血钠水平有明显差异。少儿组(0-19岁)的高血糖症状、流感样症状、意识障碍发生率、餐后2小时C肽水平较其他三组均高,但少儿组的体质量指数较其他三个年龄组偏低。老年前期组(60岁-79岁)的高血糖症状发生率比其他三组均低。
黄月月[10](2019)在《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分析,探讨其使用价值,以及在临床应用及推广的可能性。方法:1.根据2015亚太肝衰竭诊治指南,且剔除晚期妊娠、合并严重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活动性出血、恶性肿瘤患者,将84名肝衰竭患者,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54),均使用相同一致的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辅以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对照组辅以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2.所有患者均股静脉置管,按2007人工肝支持系统操作指南进行;3.留取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多时段静脉血,检测分析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白细胞(WBC)、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值的变化百分比。结果:1.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TBIL和DBIL下降百分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更好;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ALT、AST和INR下降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相当;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ALB上升百分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相当;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WBC上升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升高更明显。2.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IL-1β、IL-6和TNF-α变化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肝治疗后和人工肝治疗后72h两组的IL-6变化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人工肝治疗后和人工肝治疗后72h两组的IL-1β和TNF-α变化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人工肝治疗后肝功能逐渐好转,TBIL、DBIL、ALT、AST均呈现下降趋势,TBIL下降最明显,尤其在人工肝治疗后测量的值下降最显着,在吸附4h时ALT、AST、TBIL、DBIL值均明显出现下降。结论:新的组合型人工肝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有效,在降低TBIL和DBIL方面优于单纯血浆置换,在对ALT、AST、ALB、INR、TI-1β、TNF-α方面两组疗效近乎相同。
二、1例53岁男性多器官衰竭(第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53岁男性多器官衰竭(第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术前资料 |
2.2 术中资料 |
2.3 术后资料 |
2.4 远期疗效 |
第3章 讨论 |
3.1 临床特点 |
3.2 术前准备 |
3.3 手术时机的选择 |
3.4 术中处理 |
3.5 术后处理 |
3.6 并发症防治 |
3.7 术后疗效及随访分析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巨大左心室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的治疗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现状 |
参考文献 |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及缩略语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特征分析及血清IgG2、IgG4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特征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合并疾病 |
3.受累器官情况及临床表现 |
4.实验室检查 |
5.影像学表现 |
6.组织病理学检查 |
7.治疗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血清IgG2、IgG4在IgG4 相关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实验准备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各组样本IgG2、IgG4 水平比较 |
2.血清IgG4 诊断IgG4-RD的 ROC曲线绘制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国人肾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国人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的临床和血管造影特征 |
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国人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的腔内治疗效果评估 |
背景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英文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ICU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及病死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MODS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命名演变 |
1.2 发病机制 |
1.3 诊断评分标准 |
1.4 临床治疗 |
1.5 预后 |
2 MODS的祖国医学研究 |
2.1 病名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论治 |
2.4 相关汤剂研究 |
2.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观察内容 |
2.2 治疗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中医证型 |
3.3 病死率影响因素 |
4 讨论 |
4.1 一般情况 |
4.2 中医证型 |
4.3 MODS中医发病机制探讨 |
4.4 病死率影响因素 |
第三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简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资料及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心肌炎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致谢 |
(9)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年龄分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人口年龄分组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本设计方案 |
2.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南昌市23 例暴发性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3.2 国内文献中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1 461例暴发性1 型糖尿病的一般情况 |
3.2.2 186 例暴发性 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 不同年龄起病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1 少儿组起病的暴发性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2 青年组起病的暴发性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3 壮年组起病的暴发性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4 老年前期组起病的暴发性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5 不同年龄起病的暴发性1 性糖尿病临床特征的比较 |
3.4 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第4章 讨论 |
4.1 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人群结构分析 |
4.2 不同年龄起病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4.3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相关因素 |
4.4 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实验材料 |
第3章 实验方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1例53岁男性多器官衰竭(第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D]. 卢沛令. 大理大学, 2021(09)
- [2]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D]. 陈姣姣.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D]. 李楠. 山东大学, 2020(04)
- [4]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特征分析及血清IgG2、IgG4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D]. 么艳茹. 青岛大学, 2020(01)
- [5]国人肾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D]. 陈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ICU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及病死率分析[D]. 俞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张瑜.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 顾丽雯. 苏州大学, 2019(05)
- [9]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年龄分布分析[D]. 江娟. 南昌大学, 2019(01)
- [10]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D]. 黄月月. 南华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