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审计培训班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邓子怡[1](2021)在《A市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探析》文中指出在过去的4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环境和资源问题也给国人敲醒了警钟。我国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制定了多种环保政策,期待通过以上手段优化环境,缓解资源短缺的局面。此时,环保专项资金就应运而生。那么,环保专项资金是否都充分发挥了其效益呢,纵观全国,答案并不乐观。挤占、挪用、甚至截留环保专项资金的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此时环保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显得尤为重要,开展绩效审计具有多重意义,从提高管理水平的角度而言,可以加强人民对于政府执政活动的监督,从而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角度而言,绩效审计的开展能增强政府执政的透明度,激发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与传统的财务审计而言,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史比较短,生态环境项目又较为复杂专业性强。现阶段,我国在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这一领域,不论是在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实践上都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将环保专项资金的实例研究作为切入点,分析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深挖问题构成原因,最后对症下药提出改进思路。本文的研究理念是结合现有国内外关于绩效审计的研究结果,将A市环保专项基金绩效审计作为案例分析,挖掘实际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期待能够给后续相关或类似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论文由六个部分构成。文章的第一部分为本文的引言,分析了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意义与研究背景,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将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有关概念、特点、影响要素及理论基础进行了阐明。其特点包含:重点关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考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目标;审计对象复杂、专业性强;行业数据等相关资料难以获得。第三部分对A市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基本过程进行复盘,找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审计缺乏事前事中监控、审计过程中效率较低、审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审计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科学、绩效审计整改与成果运用存在薄弱环节。第四部分就以上存在问题进行进一步剖析,探寻构成问题的具体原因:绩效审计指标设置不合理,绩效审计人员安排不合理,审计方法落后,审计制度不健全等具体原因。第五部分提出完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建议,建议该市完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施方案,制定依法独立审计的工作制度,加大绩效审计问责执法力度,从而营造良好绩效审计相关法律环境;健全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在进行指标设置时尽可能细化量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评价指标,增加经济效益指标权重;通过整合吸纳高水平审计人才,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审计系统培训,适当引入第三方机构来加强绩效审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探求环保专项资金绩效新型审计方法,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解决审计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建立绩效审计反馈整改机制,强化审计整改的后续检查,健全审计结果问责制度等来加强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整改与成果运用。
管冲冲[2](2020)在《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从十八大召开到现在,党中央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十分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关文件指出,要明确部署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来说,能够产生十分重要的成效,该措施能够促进体制改革的实现,使建设生态文明的速度大幅提升,能够使国家干部以及领导者牢固树立和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向和生活生产方式,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节约管理机制、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机制,以及完善责任追究体制以及评估考核生态文明绩效的相关体系。该文章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展开的背景和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获取相关教训,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内容,基于G县的具体情况,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开展情况和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问题对策建议,先对有关内容以及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基于对参与G县试点审计的审计人员的访谈、文献研究、分析工作汇报以及审计报告等过程,分别从审计结果、过程、方法、内容、目标、背景等角度描述试点案例,总结试点审计中初步取得成效。然后对试点审计过程中具有的缺陷及其造成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很难实现责任追究、法规建设落后、很难采集数据、审计业务水平低等。此外,从多个角度对G县试点中具有的典型性、代表性问题以及造成原因进行分析,如监管体制改革的进行、追究责任机制的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的增强、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等。通过研究,为G县开展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助力完善相关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完成。
刘虹伯[3](2019)在《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环境质量差、土地荒漠化沙化严重,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企业违法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论,认为甘肃省应将保护资源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环境审计。考虑到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在实践工作中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本文以祁连山事件为研究案例,针对案例暴露的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一系列应对措施展开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利用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资料,对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发展情况作出总结,发现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在对环境审计作用认识、队伍建设和工作开展等方面存在不足。其次,对祁连山事件进行研究后发现,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在实践工作中存在未贯彻国家审计全覆盖的要求、独立性难以保证、胜任能力差等问题。通过分析可知,环境审计队伍建设不足和工作开展不到位是导致其实践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措施,第一,加强对政策的学习,全面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第二,丰富政府环境审计内容。第三,制定应对措施,保证环境审计独立性。第四,建设专业审计队伍,提升环境审计胜任力。第五,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审计。本文希望通过这些建议措施提高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工作水平,同时为其他地方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赵秀娟[4](2019)在《基于熵值—模糊综合评价法的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产能过剩严重,创新力度不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给总体经济效益带来较大压力。因此国家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该发展理念要求企业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强化智能制造的标准,在工业电子和核心软件等方面也要加强,争取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由于钢铁行业大多数仍然是传统发展模式,所以这将是钢铁行业面临的新挑战。钢铁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可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钢铁产品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供给不足、行业集中度不高、以及“三高一低”问题等,使得钢铁企业发展十分困难。所以,钢铁行业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地条钢基本上全部清除,企业效益和行业运行都得到良好改善。但是钢铁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明显,行业仍面临着很多困难。由于钢铁企业在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带动就业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等有关社会责任表现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获取钢铁企业的新发展,新时代经济发展背景下重新看待钢铁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很是重要。本文首先陈述了HG钢铁公司目前所处的行业现状;然后分析了当前环境下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会责任信息存在的问题;接着通过该公司在社会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查阅HG钢铁公司近几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三重底线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为HG钢铁公司构建了合适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研究工具;最后以检验新构建的指标体系在实际情况中的可行性,以HG公司为例,在熵值法下算出2015-2017年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的权重,然后在模糊综合评价法下算出HG钢铁公司2017年社会责任综合评价得分为74.77分,但是在经济责任指标方面的评价状况与其他指标相比较弱。测算模型与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相比客观性更强,并且该模型更加贴合HG企业的实际情况,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以及可参考性。根据测算结果及存在的问题针对HG钢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曹馨予[5](2019)在《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以上海石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各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和变革后,经济的发展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这种膨胀的野心使他们盲目乐观,将争抢的目标锁定为自然资源,为了获得巨额利润他们甚至进行疯狂掠夺,完全无视环境需求。最后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突出,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大众不得不将视线逐步聚焦到环境保护当中。伴随着大家对绿色生活的向往,人们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就是了解这些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社会公众对其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然而我国的众多学者针对环境会计这个新兴领域的相关专业化研究着手时间较晚,从国家监管层面来看还未出台规范性的制度对信息披露进行要求。多方面因素使得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从而致使在披露的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内容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所以,如何让披露体系更贴近我国的行业现状、如何让披露的信息参考价值更大,是对其研究的根本落脚点。论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归属于重污染行业的化工行业作为典型代表,另外上市公司资料相对公开因此以该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本文先梳理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国内外文献,接着在对环境会计概念进行界定。因为本文选择的是环境会计“四要素”法进行探讨,因此对这四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建议。随后,在理清披露原则、内容及模式和相关理论与规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同花顺行业分类中的基础化工行业中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近三年披露的年度报告、以及将其他有所涉及环境会计信息的报告进行了调查与统计,以此来归纳出我国化工行业在这一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我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之一并作为中国第一家股票同时在上海、香港和纽约三地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15-2017年的披露情况进行了梳理归纳,从而探讨上海石化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以此为根据,针对上述问题分别从披露的内容及模式、外部监督和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望促进该行业上市公司对此方面信息披露的建设,帮助其快速健康的发展。
邵玲玲[6](2019)在《L乡镇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务必要把处理好“三农”问题当成全党很重要的工作来抓。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当下,要摆脱贫困和消除贫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光伏扶贫是摆脱贫困和消除贫困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光伏扶贫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每年都关注光伏电站的建设指标,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L乡镇所在县区贫困人口较多,村居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L乡镇所在县区在扶贫领域收获颇丰,总结出了很多效果不错的扶贫方法。但是就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该地区同我国的其他许多地区一样,贫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贫穷在乡镇和县区之间所表现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纷繁复杂的样子。有鉴于此,当前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对促进贫困户摆脱贫苦发挥的作用是关键性的。L乡镇的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2.5兆瓦光伏扶贫项目位于L乡镇W村畜牧养殖小区,是利用太阳能资源及其充裕的畜牧小区进行招商投资,鼓励光伏企业进入乡镇选址,投资设站。该项目从筹划到运作已经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对于完善L乡镇的经济建设、产业优化升级和精准扶贫等十分必要。该项目将抓住光伏扶贫的机遇,对推动中国扶贫问题提供新思路。本文把L乡镇的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当做实地调研目标,经过探索光伏扶贫的运行情况,从宏观上把握扶贫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找到适合脱贫的有效途径。主体通过六个部分对精准扶贫视角下L乡镇发展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重点介绍了光伏扶贫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不仅阐述了贫穷、扶贫和光伏扶贫的定义,还对可持续发展和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的关系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是对L乡镇的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如何从无到有、从建站到运维的现状展开了介绍,归纳指出L乡镇开展光伏扶贫可行性较强,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四部分是在政策和经济等几个层面归纳出L乡镇的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在运作过程里出现的缺少资金、基础设施薄弱、推广难等问题。第五部分是根据L乡镇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实际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的总结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比如政策执行不到位不及时、缺少专业技术队伍等。第六部分提出了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加大监管和推广力度等完善光伏扶贫工作的对策。
刘怡[7](2019)在《水环境审计模式研究 ——以Z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的四分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且水体污染情况严重。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建设进一步加速,中国的水资源短缺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2018年6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提出社会各界要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水环境保护涉及多方主体,作为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审计一直以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具有绝对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现行水环境审计模式主要以环境保护治理规划为导向,政策、项目、水质为审计内容,水质达标情况为主要评价依据,并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审计效果显着。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该审计模式主客体、审计模式内容、审计模式特点进行分析,并与以民生热点问题为导向的水环境审计模式作对比,再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该模式在Z流域的应用,认为该模式实现了审计内容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审计覆盖范围广,审计重点突出,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发现问题,然后对政策制定及落实、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筹集和使用、项目实施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缺陷进行挖掘,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该模式在揭示水环境保护环境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该审计模式在Z流域中的应用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审计主体单一、审计依据不足、审计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大了审计风险,不利于提升审计效果,削弱了审计的监督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该模式暴露出的问题,从完善审计依据、构建三位一体审计主体、建立体系化、科学化审计评价指标、借鉴国外先进水环境审计经验等角度提出了改进措施,希望能进一步完善现行水环境审计模式,以期能更好评价环保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打赢碧水保卫战。
杨晓军[8](2018)在《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功能区建设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作为生态功能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科学化构建、差异化设置生态功能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效避免传统追求GDP为主导的单一政绩考核弊端,有效转变传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激发地方政府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差异化绩效考核模式是推进生态功能区转变发展方式、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新模式新创举,是推进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本文借鉴政府绩效评价的最新成果,结合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实际难题和现有政府绩效考核困境,提出并建构全新的差异化政府绩效考评理论体系,以推进新时代政府绩效考评理论与实践发展,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梦的实现。主要从理论梳理、问题剖析、经验比较、模式构建、绩效评估、政策建议等维度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等研究前沿及相关文献,提出并聚焦本文研究主题,阐释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内涵。在系统梳理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功能区理论、政府绩效理论等基础上,深入阐释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的基本内涵。所谓差异化绩效考评,就是根据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功能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要求和内在特点,实施与一般地区相区别、体现生态功能区特色的差异化政绩考评模式。通过生态功能区差异化考核,客观、公正、有区别地评价地方政府在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实际绩效和应有贡献,充分体现生态功能区政府的特殊政绩,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在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落实,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第二,全面剖析了当前我国主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以湖南省为样本,以实地考察、解剖麻雀为方法,研究现有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核中存在绩效考评理念滞后、考评机制阻滞、考评方法不够科学等系列问题。地方政府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偏颇、领导干部任期制的综合性影响、现行政绩考评模式的因循沿袭、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固化与钳制等是制约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实施的深层原因。第三,深入比较了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主要经验及借鉴。比较研究了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生态功能区绩效考评经验,国内选择了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等进行比较。国内外经验对推进生态功能区差异化考核的启示主要在于,应从完善考评体系,科学设置考评指标,推进生态分类考核,建立常态化机制,吸引公众参与,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入手。第四,构建了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本文区别传统政绩考评模式,提出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旨在克服以“GDP”为主导的传统政绩考核弊病,尝试性地构建体现生态功能区特点的差异化政绩考评体系。差异化政府绩效考评的核心在于明确差异化考评的价值取向,通过指标及指标权重差异化选择,引导政府绩效考评指挥棒向生态功能区建设任务的方向转变。在考评指标体系设置中,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基本保障能力以及生态功能建设的投入成本、产出、投入产出效率、充分性等多方面进行展开,进而构建面向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第五,基于差异化考评视角对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评估进行实证研究。湖南作为我国中部的重要省份,生态资源丰富,有许多区域被列为生态功能区,也是洞庭湖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本文选取湖南攸县、茶陵县、邵阳县、新宁县等14个区县参与生态功能区的差异化考评样本,分别对应于七个非生态主体功能区与七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确定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指标及其权重,重点增加了生态发展指标,包括生态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公平性以及生态发展的充分性等。第六,探索性地提出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对策选择。在考核理念转变层面,要以差异发展和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差异化考评模式的目的在于承认生态功能区与其他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禀赋、服务功能、空间价值等方面的差异特征,避免大一统的传统管理模式,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要深刻把握差异化考评与协同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差异化、和而不同的绩效考评理念。在指标设置层面,加快构建科学客观的差异化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系数,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价值原则,深刻理解差异化的本质内涵,通过指标及其权重设置引导生态功能区建设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在考评过程监督层面,应完善差异化的考评方式和机制,促进考评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众参与为力量,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为主要领域的差异化考评机制。在考核结果评估层面,要以公开透明和激励约束为保障,做到公平公正与奖罚分明相结合,突出绩效评估的权威性与激励作用。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传统追求GDP至上的政绩观进行革新,创造性地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以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为研究主旨,既区别于传统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又不脱离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范式,拓展了政府绩效考评的研究框架,对传统追求GDP至上的政绩观进行革新,创造性地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第二,提出建立适合地方发展的生态文明政绩观,尝试性提出构建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活动成败的关键。根据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评价对象的特征以及绩效评价的目标,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国内生态功能区建设考评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第三,合理确定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对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指标体系权重的差异化,是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核的重要特点。在整个系统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生态功能生态作用的差异以及发展程度的区别。确定合量的指标权重,是整个评价过程的核心,也是难点所在。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提高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准确性、科学性。充分吸收国内典型生态功能区绩效考评的优点,从绿色化、生态化角度科学地设置考评指标,并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使绩效评估方法具有拓展性,实现在理论方法上的创新。
庞基展[9](2018)在《对口支援与民族地区政策创新》文中研究说明对口支援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民族地区的政策创新。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探究“对口支援如何促进民族地区政策创新”的问题,分析了对口支援对民族地区政策创新的作用机理。论文从“政策思想支援”和“创新资源支援”两个维度构建对口支援形式下民族地区政策创新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对口支援形式下民族地区政策创新的6种模式,分别是调研革新、对口跟进、学习效仿、考察动员、移植调适、吸纳整合。对口支援主要有人才支援、经济技术支援、国家专项支援3种形式。运用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来分析对口支援中民族地区政策创新的案例,研究发现:在人才支援形式下,支援者能够给民族地区带去政策创新的思想,民族地区政策创新表现出调研革新、对口跟进、学习效仿3种模式;在经济技术支援形式下,支援方在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促进了政策创新资源向民族地区转移,改变了民族地区的政策创新资源状况,具有考察动员、移植调适、吸纳整合3种模式;在国家专项支援形式下,支援方主要是依据国家分配的具体任务在民族地区开展政策创新,具有考察动员和移植调适2种模式;对口支援机制一方面为民族地区提供了政策创新思想支援,使民族地区政策创新除了受援地自身的启发外,还可以学习支援方和第三方的政策经验;另一方面,对口支援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创新资源支援,增加了政策创新的可用资源,这两方面的影响均能推动民族地区政策创新的实现;支援人才的能力素质、支援方既有政策经验、区域间学习交流网络和民族地区的财政能力是民族地区政策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发挥对口支援在民族地区政策创新中的作用,论文从政策创新的思想和资源两个角度提出了完善对口支援机制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人才支援工作机制;二是提高经济技术支持力度。
晁莉[10](2017)在《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经济问题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问题是近些年来影响民生的热点话题,空气污染对于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而政府作为受托责任方,如何履行自身对于环境的监督和治理责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管理活动是长久的,传统环境管理活动的事后性,无法体现政府真正的监督职能,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我国民众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政府必须以人民为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现如今发达国家已经把环境绩效审计作为评价和改善环境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我国政府要想有效改善环境问题,需要结合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运用环境绩效审计这种新方法开展环境管理工作。国际上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时间较早,多国政府在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中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在各国开展的各类环境审计中,环境绩效审计已经逐步占据主流地位,在美国、英国等国家,以政府为主体开展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早已成为了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方式。我国有关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较少,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缺乏深度。导致现有审计主体职责不明确,审计目标单一,审计内容过于传统,相关立法不完善,审计职能单一,评价体系不健全,这使得环境绩效审计不能客观、准确的发挥其作用,无法对环境管理起到应有的建设性。本论文将从六个部分来具体阐述如何有效的开展大气污染型企业的环境绩效审计: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同时阐述本文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阐述大气污染具体定义以及现阶段污染现状及成因,由此来界定大气污染型企业的概念;同时明确环境绩效审计与其他类型环境审计的异同点。第三部分阐述我国现阶段有关空气污染环境审计的研究现状和结果,同时从环境绩效审计主体、目标、内容、依据、职能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问题梳理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阐述ISO14031和企业生态效率等国外先进环境治理方法,借鉴英美两国成熟的环境绩效审计经验,为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带来启示。第五部分针对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的有关问题,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和我国学者研究成果。依照我国实情提出环境绩效审计相关的对策和建议。第六部分结合实例进行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以验证环境绩效审计新方法的可行性,并为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和环境保护事业带来启示,以起到指导和建设性作用。
二、全国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审计培训班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审计培训班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A市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 |
1.2.2 关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1.2.3 关于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 |
1.2.4 关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2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理论概述 |
2.1 环保专项资金的涵义及特点 |
2.1.1 环保专项资金的涵义 |
2.1.2 环保专项资金的特点 |
2.2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概念及目标 |
2.2.1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概念 |
2.2.2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
2.3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特点 |
2.3.1 重点关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
2.3.2 考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目标 |
2.3.3 审计对象复杂、专业性强 |
2.3.4 行业数据等相关资料难以获得 |
2.4 影响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质量的因素 |
2.4.1 绩效审计的环境 |
2.4.2 绩效审计的控制程序 |
2.4.3 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
2.4.4 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
2.5 理论基础 |
2.5.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5.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5.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A市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概况及存在问题 |
3.1 A市环保专项资金基本情况介绍 |
3.1.1 环保专项资金构成 |
3.1.2 环保专项资金分配方法 |
3.1.3 环保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
3.2 A市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介绍 |
3.2.1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体 |
3.2.2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象 |
3.2.3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过程 |
3.3 A市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存在问题 |
3.3.1 审计缺乏事前、事中监控 |
3.3.2 审计过程中效率较低 |
3.3.3 审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
3.3.4 审计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科学 |
3.3.5 审计整改与成果运用存在薄弱环节 |
4 A市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的成因剖析 |
4.1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体独立性不高 |
4.2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设置不合理 |
4.3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员安排不合理 |
4.4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落后 |
4.5 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制度不健全 |
5 完善A市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
5.1 营造良好绩效审计相关法律环境 |
5.1.1 完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施方案 |
5.1.2 制定依法独立审计的工作制度 |
5.1.3 加大绩效审计问责执法力度 |
5.2 健全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
5.2.1 多维度选取环保数据指标 |
5.2.2 指标设定尽可能细化量化 |
5.2.3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评价指标 |
5.2.4 增加经济效益指标权重 |
5.3 加强绩效审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
5.3.1 整合吸纳高水平审计人才 |
5.3.2 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审计系统培训 |
5.3.3 适当引入第三方机构 |
5.4 创新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 |
5.4.1 建立绩效审计信息系统 |
5.4.2 取证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 |
5.4.3 建立专家库,获取相关技术支持提高效率 |
5.5 强化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整改落实 |
5.5.1 建立绩效审计反馈整改机制 |
5.5.2 强化审计整改的后续检查 |
5.5.3 健全审计结果问责制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2)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综述分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自然资源资产 |
2.1.2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
2.1.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环境审计理论 |
2.2.3 政府环境责任理论 |
3 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分析 |
3.1 G县试点审计开展情况与取得成效 |
3.1.1 审计开展情况 |
3.1.2 初步取得成效 |
3.2 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自然资源资产基础数据获取困难 |
3.2.2 未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
3.2.3 领导干部的责任难以界定 |
3.2.4 复合型专业审计人才缺乏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自然资源资产数据管理分散不准确 |
3.3.2 起步阶段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 |
3.3.3 领导决策对自然资源资产影响具有滞后性 |
3.3.4 涉及各类自然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
4 国外国内其它地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经验借鉴 |
4.1 国外环境审计概况 |
4.1.1 美国关注绩效审计与资源利用效果 |
4.1.2 加拿大更加注重环境绩效审计 |
4.1.3 日本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水平较高 |
4.2 国内其它地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况 |
4.2.1 绵阳市制定指标体系进行履职评价 |
4.2.2 湖州市率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
4.2.3 湖北省强化专业指导出台操作指南 |
4.3 经验借鉴 |
4.3.1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
4.3.2 开发自然资源审计信息化平台 |
4.3.3 建立适应地方的评价指标体系 |
4.3.4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专家库 |
5 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解决对策 |
5.1 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
5.1.1 加强基础数据采集与动态管理 |
5.1.2 探索建立涉及多部门的数据平台 |
5.2 制定科学合理的责任界定标准和考评体系 |
5.2.1 制定科学的责任界定标准 |
5.2.2 因地制宜健全评价考核体系 |
5.3 确保审计问题整改和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位 |
5.3.1 强化审计结果落实与问题整改 |
5.3.2 促进形成良好的政绩观和环保意识 |
5.4 建立完善专业人才专家库和人才培养体系 |
5.4.1 多维度建立专业人才专家库 |
5.4.2 优化专业性人才结构与培养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研究 |
1.2.2 政府审计与反腐败的关系研究 |
1.2.3 政府审计职能研究 |
1.2.4 政府审计内容研究 |
1.2.5 政府环境审计目标研究 |
1.2.6 政府环境审计内容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问卷调查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 基本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环境资源价值论 |
2.1.3 受托环境责任论 |
2.1.4 审计免疫系统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环境审计 |
2.2.2 政府环境审计 |
2.3 政府环境审计要素 |
2.3.1 政府环境审计目标 |
2.3.2 政府环境审计内容 |
2.3.3 政府环境审计依据 |
第3章 甘肃省环境及政府环境审计现状 |
3.1 甘肃省经济发展及环境问题 |
3.1.1 甘肃省经济发展概况 |
3.1.2 甘肃省自然环境问题 |
3.2 甘肃省环保工作资金投入 |
3.3 开展政府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
3.3.1 提升甘肃省环境质量 |
3.3.2 监督受托环境责任履行 |
3.3.3 提高环保资金使用效率 |
3.4 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现状调查 |
3.4.1 问卷设计、发放及回收 |
3.4.2 问卷调查对象情况说明 |
3.4.3 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调查结果 |
3.5 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调查结果分析 |
3.5.1 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存在欠缺 |
3.5.2 环境审计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
3.5.3 环境审计工作开展不到位 |
第4章 祁连山事件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问题研究 |
4.1 案例介绍 |
4.1.1 祁连山保护区基本情况 |
4.1.2 祁连山对甘肃省的重要性 |
4.1.3 祁连山保护区环境破坏情况 |
4.1.4 中央对祁连山事件的原因通报 |
4.2 祁连山事件反映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
4.2.1 环境审计未贯彻审计全覆盖要求 |
4.2.2 未对环境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
4.2.3 环境审计独立性不够 |
4.2.4 环境审计胜任能力差 |
4.3 政府环境审计问题成因分析 |
4.3.1 对环境及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
4.3.2 对审计署要求认识不足 |
4.3.3 环境审计组织运行不合理 |
4.3.4 环境审计力量受限 |
4.4 祁连山事件对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的启示 |
4.4.1 环境审计应加强实践工作能力 |
4.4.2 环境审计应促进政府树立环保意识 |
第5章 提高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水平的措施 |
5.1 加强对政策的学习,全面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
5.1.1 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目标 |
5.1.2 强化环境审计“免疫功能” |
5.2 丰富政府环境审计内容 |
5.2.1 开展对企业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情况的审计 |
5.2.2 开展对政府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情况的审计 |
5.3 制定应对措施,保证环境审计独立性 |
5.3.1 实行异地交叉环境审计方式 |
5.3.2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环境审计记录制度 |
5.3.3 开展对受托环境责任人公权力运行的审计 |
5.4 建设专业审计队伍,提升环境审计胜任力 |
5.4.1 健全环境审计独立机构 |
5.4.2 提高环境审计人员专业水平 |
5.4.3 环境审计业务适当采取外包形式 |
5.5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审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B 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现状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4)基于熵值—模糊综合评价法的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方法概述 |
2.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
2.2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
2.3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三重底线理论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评价方法 |
第三章 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HG钢铁公司简介 |
3.1.1 HG钢铁公司概述 |
3.1.2 HG钢铁公司的经营状况 |
3.2 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
3.3 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4.1 HG钢铁公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 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具体评价指标 |
4.2.1 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遵循依据 |
4.2.2 社会责任指标的选取 |
4.3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熵值法 |
4.3.1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 |
4.3.2 熵值法的分析步骤 |
4.4 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
4.4.2 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步骤 |
4.5 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评价过程 |
4.5.1 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2 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
4.5.3 小结 |
第五章 提升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的建议 |
5.1 严格坚持去产能政策 |
5.2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检查 |
5.3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
5.4 坚持科研创新发展 |
5.5 规范钢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
5.6 积极承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以上海石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 |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
第一节 环境会计相关概述 |
一、环境会计概念的界定 |
二、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
第二节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原则 |
一、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原则 |
二、成本效益原则 |
三、全面性原则 |
四、灵活性原则 |
第三节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模式 |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
第四节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四、社会责任理论 |
第五节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规定 |
第三章 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化工行业对环境的影响 |
第二节 化工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 |
一、兼顾历史性和未来性 |
二、相关指标具有独特性 |
第三节 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
一、样本选取说明 |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现状分析 |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四节 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 |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不统一 |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主动性 |
四、内外部监管不严 |
第四章 上海石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上海石化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上海石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 |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
第三节 上海石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缺乏独立的环境报告书 |
二、披露内容不全面,缺少定量信息 |
三、披露的信息缺乏可靠性 |
第五章 完善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模式 |
一、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
二、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
第二节 健全外部监管体系,推行专项审计 |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二、推行专业的环境会计审计 |
第三节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规范内部控制 |
一、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
二、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6)L乡镇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基于理论认识层面的意义 |
1.2.2 基于现实考量层面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 |
1.3.1 国内有关研究成果 |
1.3.2 国外有关研究成果 |
1.4 研究办法以及创新点 |
1.4.1 光伏扶贫的研究办法 |
1.4.2 光伏扶贫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可持续发展与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 |
2.1 贫困 |
2.1.1 贫困综述 |
2.1.2 贫困的分类 |
2.2 扶贫和光伏扶贫 |
2.2.1 扶贫 |
2.2.2 光伏扶贫 |
2.3 可持续发展 |
2.3.1 可持续发展定义 |
2.3.2 可持续发展观 |
2.4 可持续发展与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的关系 |
第3章 L乡镇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现状 |
3.1 L乡镇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概况 |
3.2 L乡镇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实施基础 |
3.3 L乡镇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可行性分析 |
3.3.1 项目实施的综合分析 |
3.3.2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
3.3.3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
3.3.4 社会影响分析 |
3.3.5 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
3.4 组织实施及建设进度 |
3.4.1 实施准备 |
3.4.2 项目立项 |
3.4.3 项目实施 |
3.4.4 竣工验收 |
3.5 L乡镇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详细介绍 |
3.5.1 项目覆盖村基本情况 |
3.5.2 项目实施主体及运营 |
3.5.3 建设规模及内容 |
3.5.4 资金来源 |
3.6 L乡镇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收益使用办法 |
3.7 L乡镇光伏扶贫成效 |
第4章 影响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
4.1 政策依赖性强 |
4.2 市场金融资金少 |
4.2.1 项目资本金筹集困难 |
4.2.2 融资方式相对单一 |
4.3 分配方式不合理 |
4.4 其他因素 |
4.4.1 电站质量令人担忧 |
4.4.2 市场准入门槛低 |
4.4.3 运行维护保障力度不足 |
4.4.4 推广模式陈旧 |
4.4.5 贫困户界定不严格 |
第5章 影响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
5.1 资金需求量大,补贴不稳定、不及时 |
5.1.1 资金需求量大,导致政策依赖性强 |
5.1.2 政策不稳定 |
5.1.3 国家电价补贴存在着滞后性 |
5.2 融资难,导致市场金融资金短缺 |
5.2.1 银行服务不到位 |
5.2.2 公益性与盈利性存在冲突 |
5.2.3 项目风险大 |
5.3 分配与激励机制粗放 |
5.3.1 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名额分配不精准 |
5.3.2 制度设计仓促,激励机制粗放 |
5.4 技术性障碍 |
5.4.1 缺乏专业知识 |
5.4.2 光伏电站及设备安装困难 |
5.4.3 核心技艺缺失 |
5.4.4 弃光现象普遍 |
第6章 针对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
6.1 从政府层面加大力度 |
6.1.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6.1.2 有关部门负起监管责任 |
6.1.3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
6.1.4 对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
6.1.5 优化项目保障措施 |
6.1.6 增强干部责任心 |
6.2 调动起市场的积极性 |
6.2.1 拓宽光伏扶贫融资渠道 |
6.2.2 加强企业资金支持力度 |
6.2.3 优化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收益分配方式 |
6.3 调动起个人的积极性 |
6.3.1 多加宣传光伏产业精准扶贫政策 |
6.3.2 激发致富欲望 |
6.4 其他措施 |
6.4.1 重视设备后期维护 |
6.4.2 树立应急处理理念,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水环境审计模式研究 ——以Z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 |
1.2.2 国内研究文献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水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3 我国水环境审计模式分析 |
3.1 水环境审计模式的主客体 |
3.2 水环境审计模式内容 |
3.2.1 划分水环境审计区域 |
3.2.2 确定审计内容 |
3.2.3 选择审计指标进行评价 |
3.3 水环境审计模式特点 |
3.3.1 跟踪审计增强审计持续性 |
3.3.2 审计内容点线面结合 |
3.3.3 审计重点突出 |
3.4 水环境审计模式对比 |
3.5 小结 |
4 Z流域水环境审计案例分析 |
4.1 案例简介 |
4.1.1 Z流域概况 |
4.1.2 Z流域水环境审计实施过程 |
4.1.3 Z流域水环境审计评价及建议 |
4.2 Z流域水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2.1 水环境审计主体单一 |
4.2.2 水环境审计依据不足 |
4.2.3 水环境审计内容存在局限性 |
4.2.4 水环境评价指标单一 |
4.2.5 水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滞后 |
5 我国水环境审计模式完善对策 |
5.1 构建三位一体水环境审计主体 |
5.2 完善水环境审计依据 |
5.3 拓展水环境审计内容 |
5.4 建立科学化、体系化评价指标 |
5.5 加快水环境审计信息化的建设 |
5.6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
结论 |
附录 |
附录一 Z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项目总表 |
附录二 “十三五”环境保护治理规划Z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评价指标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线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生态系统理论 |
2.2 生态功能区理论 |
2.3 政府绩效与绩效管理理论 |
2.4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内涵界定 |
2.4.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基本特征 |
2.4.2 生态功能区类型与政府绩效考评差异化的关系 |
2.4.3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内涵界定 |
2.5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逻辑基础与重要意义 |
2.5.1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逻辑基础 |
2.5.2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意义 |
2.6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正面影响与潜在风险 |
2.6.1 差异化考评带来的正面影响 |
2.6.2 差异化考评的区的潜在风险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现状与问题 |
3.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基本现状 |
3.1.1 政策背景 |
3.1.2 现行考核体系 |
3.1.3 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实际操作 |
3.1.4 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效果评价 |
3.2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绩效考评价值理念的偏差 |
3.2.2 绩效考评机制的阻滞 |
3.2.3 绩效考评方法的落后 |
3.3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问题的主要原因 |
3.3.1 地方政府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偏颇 |
3.3.2 领导干部任期制的综合性影响 |
3.3.3 现行政绩考评模式的因循沿袭 |
3.3.4 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固化与钳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经验比较 |
4.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国际经验 |
4.1.1 英国生态政绩考评的实践与特点 |
4.1.2 加拿大生态政绩考评的成效 |
4.1.3 美国生态政绩考评的经验 |
4.2 国内典型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主要经验 |
4.2.1 注重政绩考评不考GDP:以三江源生态功能区为例 |
4.2.2 坚持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以长白山生态功能区为例 |
4.2.3 强化流域跨界断面考核:以长江流域生态功能区为例 |
4.2.4 推进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以陕西县域生态功能区为例 |
4.3 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经验借鉴 |
4.3.1 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实际,构建生态政绩的分类考评机制 |
4.3.2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挥考评对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 |
4.3.3 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构建常态化、差异化考核机制 |
4.3.4 强化生态绩效评价,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模式构建 |
5.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目标与原则 |
5.1.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核的目标 |
5.1.2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原则 |
5.2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价值取向 |
5.2.1 绿色政绩价值取向 |
5.2.2 生态政绩价值取向 |
5.2.3 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 |
5.3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主体 |
5.3.1 多元化考评主体的构成 |
5.3.2 多元化考评主体的特点 |
5.3.3 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 |
5.4 指标体系的差异化处理 |
5.4.1 生态功能区的指标体系的差异化处理 |
5.4.2 部分指标说明 |
5.5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方法 |
5.5.1 政府绩效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
5.5.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信度与效度检测 |
5.6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值的标准化以及权重确定方法 |
5.6.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6.2 客观权重方法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差异化考评视角下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评估 |
6.1 湖南生态功能区评估对象选择 |
6.2 湖南生态主体功能区政府绩效指标选择与权重确定 |
6.2.1 湖南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考评指标 |
6.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3 基于差异最大化的指标权重确定 |
6.2.4 两种权重估算体系的结果比较 |
6.3 指标权重系数的综合选择 |
6.3.1 基于两种权重确定的权重系数 |
6.3.2 现有模型的综合得分 |
6.3.3 区县非主体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对比分析 |
6.4 各二级指标估算结果的分析 |
6.4.1 经济影响力指标分析 |
6.4.2 经济发展指标评分分析 |
6.4.3 生态发展评分分析 |
第7章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对策选择 |
7.1 以差异化促进协调发展为目标,强化考核理念转变 |
7.2 以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动能,强化考评指标设置 |
7.3 以政府主导和多元参与为抓手,强化考评过程监督 |
7.4 以公开透明和激励约束为保障,强化考核效果评估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9)对口支援与民族地区政策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对口支援”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政策创新”的文献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政策学习理论 |
2.1.2 组织创新理论 |
2.2 分析框架 |
第3章 对口支援的形式 |
3.1 人才支援 |
3.1.1 政府人才支援 |
3.1.2 医疗人才支援 |
3.1.3 教育人才支援 |
3.2 经济技术支援 |
3.2.1 财政支援 |
3.2.2 产业支援 |
3.2.3 技术支援 |
3.3 国家专项支援 |
3.3.1 重大工程对口支援 |
3.3.2 自然灾害对口支援 |
3.3.3 其它突发事件对口支援 |
第4章 对口支援中民族地区政策创新的模式 |
4.1 人才支援形式下的民族地区政策创新模式 |
4.1.1 调研革新模式 |
4.1.2 对口跟进模式 |
4.1.3 学习效仿模式 |
4.2 经济技术支援形式下的民族地区政策创新模式 |
4.2.1 考察动员模式 |
4.2.2 移植调适模式 |
4.2.3 吸纳整合模式 |
4.3 国家专项支援形式下的民族地区政策创新模式 |
4.3.1 考察动员模式 |
4.3.2 移植调适模式 |
第5章 对口支援中民族地区政策创新的影响因素 |
5.1 支援人才的能力素质 |
5.2 支援方既有政策经验 |
5.3 区域间学习交流网络 |
5.4 民族地区的财政能力 |
第6章 政策建议 |
6.1 完善人才支援工作机制 |
6.1.1 加大人才的选派工作力度 |
6.1.2 培养支援人才的创新能力 |
6.1.3 重视支援人才的创新考核 |
6.1.4 健全支援人才的交流机制 |
6.2 提高经济技术支持力度 |
6.2.1 加大政策创新的资金支持 |
6.2.2 加强政策创新的技术支持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大气污染型企业及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界定 |
2.1 大气污染型企业相关定义和界定 |
2.1.1 大气污染的定义与现状 |
2.1.2 大气污染型企业的定义及分类 |
2.2 环境绩效审计相关理论 |
2.2.1 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 |
2.2.2 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审计 |
2.2.3 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 |
第三章 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现状 |
3.2 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现状 |
3.3 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
3.3.1 环境绩效审计主体模糊 |
3.3.2 环境绩效审计目标架空 |
3.3.3 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简单 |
3.3.4 环境绩效审计依据缺失 |
3.3.5 环境绩效审计职能单一 |
3.3.6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设置不足 |
第四章 国外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经验借鉴 |
4.1 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借鉴 |
4.1.1 ISO4031认证 |
4.1.2 企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 |
4.2 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经验借鉴 |
4.2.1 美国低碳审计 |
4.2.2 英国空气污染治理审计 |
4.3 国外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对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启示 |
4.3.1 扩宽审计范围 |
4.3.2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
4.3.3 强化审计主体职责 |
4.3.4 完善的法律依据 |
第五章 完善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对策 |
5.1 明确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 |
5.2 完善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
5.3 丰富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
5.4 制定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依据 |
5.5 强化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职能 |
5.6 建立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 |
5.6.1 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概述 |
5.6.2 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 |
5.6.3 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
第六章 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实践 |
6.1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实证分析 |
6.1.1 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专家重要性水平分析 |
6.1.2 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 |
6.2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用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全国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审计培训班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A市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探析[D]. 邓子怡.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管冲冲.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3]甘肃省政府环境审计问题研究[D]. 刘虹伯.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4]基于熵值—模糊综合评价法的HG钢铁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D]. 赵秀娟.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以上海石化为例[D]. 曹馨予.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6]L乡镇光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D]. 邵玲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水环境审计模式研究 ——以Z流域为例[D]. 刘怡. 云南大学, 2019(03)
- [8]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研究[D]. 杨晓军. 湘潭大学, 2018(12)
- [9]对口支援与民族地区政策创新[D]. 庞基展.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10]大气污染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 晁莉. 长春大学, 2017(02)
标签:环境审计论文;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