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育男性精子发生相关基因微缺失研究

不育男性精子发生相关基因微缺失研究

一、Studies on microdeletion of genes relevant to spermatoge nesis in infertile men(论文文献综述)

姜雨婷[1](2021)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全球不孕不育发病率约为10~15%,其中男性因素约占30~50%。导致男性不育的病因包括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睾丸创伤、隐睾、精索静脉曲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医源性损伤、代谢性疾病等,而遗传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男性不育中最严重的疾病类型是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表现为睾丸生精障碍。携带遗传因素异常的NOA患者进行药物、手术等治疗干预效果并不显着。由于NOA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临床表型具有高度异质性,使其遗传学诊断困难且复杂。染色体异常是NOA重要的遗传学病因,核型分析是染色体检查的常规方法,但仅能明确一部分NOA患者的诊断(如克氏综合征),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异常在NOA患者中的检出率、对应临床表型及机制尚不清楚。Y染色体AZF(Azoospermia factor)微缺失是目前仅次于克氏综合征的NOA患者主要遗传学病因。AZF微缺失目前主要采用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 site,STS)-PCR法。但由于选定的STS位点有限,仅能检出一部分的AZF微缺失,无法对AZF区其他变异进行检测,导致一部分AZF区变异被漏检。除了染色体异常和AZF微缺失,仍有60~80%的NOA患者无法找到病因,最终被定义为特发性NOA,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未知的遗传因素引起的。明确诊断NOA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有助于患者获得适当的遗传咨询及临床决策。临床上通过睾丸显微活检技术发现一部分NOA患者睾丸中有少量精子,结合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NOA患者有机会生育自己的血亲后代。随着测序平台的快速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已逐渐应用于癌症、智力缺陷、遗传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临床检测中。近年来,对NOA患者分子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一些NOA相关的易感位点及新的致病基因也陆续被报道,然而大部分新发现的致病基因并未在NOA散发患者或家系中得到进一步验证。虽然染色体和AZF微缺失技术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特殊的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断裂位点及AZF区亚区变异类型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尚无确定规律,临床遗传咨询困难。虽然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能检出新的致病基因,但是大量的变异位点需要结合临床表型进行分析,也需要进一步的家系验证。因此,为了给临床患者提供更明确的遗传咨询,NOA患者的遗传因素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目的1.研究NOA患者染色体异常的种类、检出率及其对临床表型的影响。2.探讨NOA患者AZF区变异的种类、检出率及亚区变异类型。3.分析生精基因捕获测序筛查的检出效率及检出位点的致病性。4.探索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低频突变关联分析(RVAS)结果,应用家系验证,对NOA相关致病基因进行筛选分析,为进一步开展NOA致病基因研究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男性不育患者,经过精液常规分析、精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睾丸细针穿刺术或睾丸显微取精术后细胞学检查,排除梗阻性无精子症。对确诊为NOA的1739名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及不育相应的检查结果收集。本研究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整体研究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第1部分:对全部1739例NOA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及G显带分析。对常规核型分析无法明确的染色体异常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特异性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联合诊断异常核型。对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异常在NOA患者中的检出率、对应临床表型及相关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第2部分:对排除染色体异常的NOA患者进行AZF微缺失检测。采用STS-PCR法及NGS法两种方法并比较其检出率,对AZF亚区变异进行相关机制分析,并探讨其对NOA生精障碍的影响。第3部分:在排除染色体异常和AZF微缺失后,对同意参加生精基因研究的136例患者进行生精基因捕获测序Panel筛查分析。生精基因Panel是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在这个部分进行基因变异筛查及致病性分析。第4部分:对生精基因Panel筛查未检出突变的NOA患者133例及已生育对照组343例进行WES检测,然后进行RVAS分析,对差异有显着性的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关联分析,进一步召回11个家系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家系关联分析。结合RVAS及蛋白互作关联分析结果进行复核,筛选出可能导致NOA相关基因,并讨论这些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1739例NOA患者检出染色体异常299例,占比17.19%,其中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整条或部分性染色体的重复或缺失)247例,在染色体异常的NOA患者中检出比例最高,占82.61%(247/299)。2.X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组的睾丸体积、睾酮水平低于Y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组及Y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高于另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导致拟常染色质区(PARs)非整倍体,16种异常核型中14种存在PARs区非整倍体,PARs区非整倍体的异常率占全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93.93%(232/247)。3.45,X/46,XY嵌合体及其衍生核型中AZF微缺失检出率为87.5%(7/8),多为AZFb+c区缺失。4.XX-男性综合征形成的原因多是由于Xp-Yp易位,导致性别决定基因(SRY)易位至X染色体,占比92.86%(13/14)。5.联合应用染色体微阵列检测、特异性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AZF微缺失检测等方法,诊断了t(Y;D/G组)染色体易位2例、X/Y染色体不平衡易位1例、Y染色体结构异常嵌合体1例、Y染色体来源的小标记染色体2例。6.染色体平衡性结构异常NOA患者睾丸体积、FSH、LH、睾酮水平接近正常男性。16例平衡性结构异常共检出31个断裂点,分布于18条染色体上。5q15、11q25、22q13断裂点发生频率均为二次,提示其断裂点上相关生精基因与NOA发生有关。7.STS-PCR法在868例NOA患者中检出109例AZF微缺失,检出率12.56%。NGS法在572例NOA患者中检出172例AZF区变异,检出率30.07%。检出异常不仅包括传统微缺失类型,还包括多种AZF亚区缺失模式。单纯缺失7类,其中AZFb+c区部分缺失及AZFc区部分缺失又分12种缺失模式。单纯重复3类,其中AZFc区部分重复分为2中重复模式。重复+缺失9类。缺失+倒位1类。多种AZF亚区变异导致Y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8.通过生精基因Panel筛查分析,检出TEX11基因突变2例及AR基因突变1例。TEX11(c.1985T>C,p.Leu662Pro)及AR(c.528C>A,p.Ser176Arg)可能是NOA的致病位点。TEX11突变导致生精阻滞于精原细胞及初级精母细胞早期阶段。AR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不完全表现为雄激素不敏感,具有异质性。本研究生精基因Panel筛查的检出率2.21%(3/136)。9.WES检测结果显示,NOA患者组检出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6个(TEX15、BRCA2、FAM47C、MEIOB、SYCP3、TDRD7)。通过NOA组及对照组RVAS分析,筛选出最显着(P<0.0001,OR>1)基因5个(DHRS4、WARS、PICK1、RRBP1、ENTPD2)及校验合格(P=0.0001~0.05,在睾丸中表达>6,OR值>6或因对照组未检出而无法估计)基因187个,其中包括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3个:BRCA2、TDRD7、SYCP3。10.对最显着基因(5个)、校验合格基因(184个)、校验合格的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3个)及文献中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28个)进行蛋白互作关联分析,得到117个关联蛋白,结果显示这些关联蛋白集中于减数分裂相关的蛋白互作通路。11.对11个被召回的家系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家系关联分析,结合RVAS分析及蛋白互作关联分析,得到6个家系验证过的生精相关基因:ACTL8、TRA2B、IDE、FIBP、NUP37、PIGT。12.WES检测结合生信分析共筛出9个生精基因:ACTL8(家系验证)、TRA2B(家系验证)、IDE(家系验证)、FIBP(家系验证)、NUP37(家系验证)、PIGT(家系验证)、BRCA2(文献验证)、TDRD7(文献验证)、SYCP3(文献验证),检出率为6.76%(9/133)。研究结论1.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是NOA染色体异常的主要类型。X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可导致严重生精障碍。染色体断裂点5q15、11q25、22q13可能与精子发生相关,可能存在生精相关基因。2.AZF亚区存在多种变异形式(部分缺失、部分重复、部分缺失+部分缺失、部分缺失+倒位等),可能是通过影响Y染色体稳定性导致NOA。3.TEX11(c.1985T>C,p.Leu662Pro)及AR(c.528C>A,p.Ser176Arg)可能为NOA致病变异。生精基因Panel筛查检出率为2.21%。4.家系验证ACTL8、TRA2B、IDE、FIBP、NUP37、PIGT基因及已经过验证的BRCA2、TDRD7、SYCP3基因可能与NOA发生相关。WES及RVAS对NOA可能的致病候选基因检出率为6.76%。

林华,陈洁晶,莫秋菊,薛雯,向桢,张岳[2](2021)在《桂林地区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基因微缺失情况在男性不育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587例男性不育患者,分析其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的情况。结果共检出39例Y染色体微缺失,总检出率为6.6%。包括31例AZFc缺失,检出率为5.3%;2例AZFb缺失,检出率为0.3%;3例AZFb+c缺失,检出率为0.5%;1例AZFa缺失,检出率为0.2%;2例AZFa+b+c缺失,检出率为0.3%。结论桂林地区AZFc区缺失发生率最高。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为男性不育临床诊断、遗传咨询和辅助生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耿冬峰[3](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马新龙[4](2021)在《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在国内不同样本量及检测方法不一致导致AZF区域缺失率报道各异的背景下,在统一检测手段的情况下对国内使用传统方法测得的AZF区域缺失率进行meta分析。2.探究NGS对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并探究NGS相较常规PCR-STS法检测AZF区域的优越性以及可能导致男性不育的基因及其可能机制,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可能的有效药物。方法:1.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男性不育患者AZF缺失相关文章,检索时间设定为2010-2020年,检索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STATA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传统PCR-STS法初筛无异常并自愿行二代基因测序(NGS)的精液异常患者的基因测序信息并行统计分析,统计可能导致精液异常的基因。对异常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寻找潜在的作用机制。并将收集的基因行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分析筛选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做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可能起效的药物。结果:1.共纳入19篇相关研究,共8372例男性不育患者,对数据进行转化、合并效应量,发现男性不育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9.75%(95%CI 8.73%-10.78%),进行亚组分析后发现无精症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11.40%(95%CI 9.57%-13.38%)、严重少精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7.96%(95%CI6.68%-9.34%)并依据地域进行了南北亚组分析。AZFc在男性不育患者缺失率均值为61.46%(95%CI 53.50%-69.11%),在严重少精症患者中没有发现AZFabc缺失。2.共收集到80例自愿行NGS的患者,这80例患者已行PCR-STS常规筛查并未发现AZF区域异常。发现有31.25%的患者再次被检测出AZF区域异常。我们通过NGS检测精液异常患者,8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异常,而这些特发性不育的患者通过常规AZF区域筛查无法进行基因异常的诊断。我们筛查出36种不同基因,其中DNAH1、DNAAF3、DNAH11、TEX14、CFTR、DNAH2、PKD1基因异常反复出现在不同患者中。经过对36种异常基因GO富集分析后发现这些高频出现的基因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等方面均与精子运动及生成相关,因此这些基因与男性精液异常是具有相关性的。并利用KEGG寻找了这些基因参与的通路。异常基因进行STRING分析后,筛选出MYH1、DNAI1、DNAH1、DNAH5等10个关键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网络药理学分析后发现有30种中药可能会对这些关键基因导致的疾病起效。结论:1.中国男性不育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9.75%,相较于严重少精症患者,无精症患者AZF缺失率更高,南北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国内在同样的检测手段下影响AZF区域缺失检测率的主要因素为样本量,南北地域差距并不明显。2.我们对常规AZF区域筛查无异常的患者行NGS检测,发现有31.25%的患者再次被检测出AZF区域异常,说明NGS技术在AZF区域检测方面准确性比常规PCR-STS法高,有30%左右的患者无法通过常规方法检测AZF区域异常,NGS可以对常规PCR-STS法进行补充,在临床上可以推荐AZF筛查无异常的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进一步行NGS基因检测。3.我们通过NGS检测精液异常患者,8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异常,而这些特发性不育的患者通过常规AZF区域筛查无法进行基因异常的诊断,因此显示出了NGS在基因诊断中的优越性。4.在我们的病例中我们发现DNAH1、DNAH5、CFTR、CYP17A1等基因出现频率较高,其中5例输精管缺失患者均为CFTR基因缺失,也从临床数据一定程度上印证了CFTR与CBVAD的关联。对异常的36种基因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高频出现的基因与精子运动及生成相关,因此这些基因与男性不育是具有相关性的。对36种基因进行了蛋白-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后,我们得出30种中药含有关键基因的靶向化合物,为今后中药提取治疗男性精液异常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有利于对精液异常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汤冬冬[5](2021)在《人类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致病基因筛查及功能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不育症已经成为一个21世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大约困扰着8%-12%的育龄夫妇。在不育症的病因中,男女双方大约各占一半左右,其中由男方因素所导致的不育症,称为男性不育症。在男性不育症中,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被认为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类型,约占男性不育症病因的3%-5%左右。作为NOA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的特发性NOA,一般很少能找到明确的致病因素,其发生可能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单基因突变也被发现可能会导致NOA的发生,如TEX11,FANCM,STAG3等。目的:以特发性NOA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并鉴定与NOA相关的已知致病基因的相关变异,同时筛选NOA的未知候选基因,以期为特发性NOA的基因诊断、遗传咨询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60例特发性NOA患者进行编号(NOA1-NOA60),对其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首先,对测序获得的数据进行变异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及新的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第一步比对目前已知的NOA致病基因及遗传模式,筛选已知致病基因突变;第二步在已知致病基因不能解释的病例中,重点关注罕见、有害的睾丸特异表达/高表达的基因,以期发现特发性NOA新的候选基因。其次,针对发现的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和候选致病基因突变通过Sanger测序验证测序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进行家系共分离分析,以明确基因突变的家系来源。最后,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共染不同生精细胞标记物等技术分析不同基因变异的特发性NOA患者睾丸组织的病理类型,并且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组化、实时荧光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候选致病基因在人类睾丸组织中的定位及定量表达情况。结果:首先,通过变异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在5例患者中发现了3个新的NOA候选致病基因——HFM1、FER1L6以及SRRM5突变:(1)在患者NOA5和NOA26中我们分别发现并鉴定了HFM1基因的纯合突变。其中NOA5患者携带HFM1基因的纯合无义突变(NM_001017975:exon32:c.3490C>T:p.Q1164X);NOA26患者携带HFM1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软件预测突变位点是有害的。两例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精母细胞停滞型NOA,免疫荧光实验提示HFM1蛋白主要表达于对照组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内的精母细胞的细胞核中,而在患者NOA5和NOA26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减少,QRT-PCR实验及Western Blot实验提示两例患者的HFM1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在患者NOA8和NOA44中发现并鉴定了FER1L6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其中患者NOA8携带FER1L6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NM_001039112:exon9:c.722C>T:p.P241L),软件预测突变位点是有害的,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在患者NOA44中,我们发现了FER1L6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NM_001039112:exon13:c.1693G>A:p.G565R/exon23:c.2905del C:p.P969fs),患者睾丸组织病理分析鉴定为精母细胞阻滞型NOA。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我们发现FER1L6蛋白主要表达于对照组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内,而在患者NOA5和NOA26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减少。(3)在患者NOA10中发现并鉴定了SRRM5的纯合突变(SRRM5:NM_001145641:exon1:c.1531C>T:p.Q511X),患者的病理表型鉴定为精母细胞停滞型NOA。其次,我们通过比对分析目前已知的NOA致病基因,我们在10例患者共发现7个已知致病基因的多个有害突变,包括3个隐性遗传基因,2个X连锁遗传基因以及2个显性遗传基因。(1)3个隐性遗传致病基因:(1)在患者NOA2中发现并鉴定了MSH4基因的罕见纯合突变(MSH4:NM_002440:exon12:c.1552C>T:p.Q518X),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精母细胞停滞型NOA。免疫荧光实验提示MSH4蛋白主要表达于对照组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内的精母细胞中,而在NOA2患者睾丸组织中未见明确表达,QRT-PCR实验也提示患者的MSH4-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在患者NOA9中发现MEI1基因的纯合片段缺失(MEI1:NM_152513.3:exon19-intron19:c2262_2268+9del ACGTGAGGTATGGACC)。(3)在患者NOA16中我们发现并鉴定了FANCA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FANCA:NM_000135:exon33:c.3263C>T:p.S1088F),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在患者NOA50中我们发现并鉴定了FANCA的两个错义突变(FANCA:NM_000135:exon19:c.1729C>G:p.P577A/exon33:c.3263C>T:p.S1088F),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2)2个X连锁遗传致病基因:(1)在患者NOA7中发现了AR基因的一个半合子错义突变(AR:NM_000044:exon5:c.2263T>C:p.F755L),该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2)分别在患者NOA39和患者NOA49中发现了一个X连锁的NOA已知致病基因TEX11的半合子错义突变(NM_031276:exon7:c.466A>G:p.M156V)以及半合子移码突变(NM_031276:exon8:c.559_560del:p.M187fs),这2例患者睾丸组织的表型分别为精子发生低下型NOA和精母细胞阻滞型NOA。(3)2个显性遗传致病基因:(1)在患者NOA22和NOA25中我们分别发现并鉴定了一个已知NOA显性遗传致病基因DMRT1的杂合错义突变(DMRT1:NM_021951:exon2:c.425C>T:p.A142V以及exon1:c.340G>A:p.V114M),2例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均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2)在患者NOA42中我们发现并鉴定了一个已知NOA显性遗传致病基因PLK4的杂合有害错义突变(PLK4:NM_001190799:exon15:c.2785A>G:p.M929V),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均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结论:通过全外显子测序结合Sanger测序验证技术可以高效的鉴定NOA的已知致病基因,在我们的60例NOA患者中,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可以解释16.67%的病例;其中来自于近亲婚配家庭的特发性NOA患者已知基因突变所致的比例高达30%,因此,这类患者有更高的遗传风险,建议进行深入的遗传学检测指导临床治疗。另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提示HFM1和FER1L6是很可能NOA新的候选致病基因,其纯合或者复合杂合突变可能导致NOA的发生。我们的发现为特发性NOA患者的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论依据,为这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参考。

邹自灏[6](2020)在《基于芯片微阵列数据库对无精子症相关基因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无精子症指患者精液中未发现精子,其占男性不育人群总数的20%。无精子症发病原因复杂,现临床可将其分为梗阻性无精子症(Obstructive Azoospermia,OA)及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OA指患者远侧精子输出管道梗阻,但其睾丸的生精功能正常。NOA是指患者睾丸功能障碍,生精功能异常,而无法产生精子。最近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改变或异常是引起男性不育或生精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染色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同NOA的发生关系密切。其具体发病机制可能为正常睾丸生精过程受诸多基因有序表达及调控,染色体结构异常如Y染色体微缺失删除通过改变正常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对精子发生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论文通过筛选高通量基因微阵列芯片数据库(GEO)无精子症相关差异基因并构建生物网络对无精子症相关基因进行系统生物学分析,为进一步深入了解NOA发病机制提出新观点。研究目的: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分析NOA的发病机制,通过分析高通量基因芯片数据库筛选NOA差异基因,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构建生物网络并筛选核心调控基因,对明确NOA发病遗传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下载NOA芯片数据集GSE45885,通过使用R语言对GSE45885数据集进行芯片归一化处理并从中筛选出差异性表达基因;使用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数据分析软件及 DAVID(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网络数据库对NOA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生物本体功能注释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将差异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基因间连接网络数据并使用Cytoscape软件绘制NOA相关差异基因生物共表达网络;使用Cytoscape外源插件CytoHubba计算并筛选网络核心基因;最后通过Cytoscape外源插件ClueGo及Centiscape对hub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研究结果:通过R语言编程软件共筛选出518个NOA差异表达基因,其中高表达基因共271个,低表达基因共247个;GSEA及DAVID富集结果表明NOA相关差异基因富集于精子染色质凝聚、精子发生发育、精子囊泡及顶体膜形成、精子-卵细胞识别结合、细胞分化、转录因子结合及ATP偶联等生物学过程;CytoHubba 筛选网络 hub 基因结果为 TSSK1B,TSSK2,TXNDC2,FAM71E2,C20orf173,UBL4B,KIF2B,GAPDHS,FAM166A,TBL3,HSPA8,FSCB,PCSK4,WDR3,PWP2,JUN;ClueGo 及 Centiscape 富集分析结果显示 TSSK1B,TSSK2,GAPDHS,PCSK4等hub基因在精子发生、生精细胞分化、男性生殖、精子核分化、精子运动、精子染色质凝集、微管迁移、精卵融合、孕酮反应、精卵识别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分析GEO基因芯片数据库,通过差异基因筛选、共表达网络构建等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差异基因表达进行系统整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SSK1B,TSSK2,GAPDHS,PCSK4等hub基因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明确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发生发展的生物分子机制、基因靶向治疗、提高优生优育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本研究仅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分析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仍需扩大临床样本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精准筛选,此外仍然需要通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Western blo(WB)及细胞功能实验进一步验证NOA相关差异表达或hub基因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分子机制。

柯红利[7](2020)在《miR-34b/c、miR-499和miR-60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男性不育症是当前危害众多育龄夫妻的世界性健康问题。约10%~15%的育龄夫妇不孕不育,其中约50%是由男性不育所致。研究报道,mi RNAs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mi RNAs的异常可能导致生精障碍。然而,具体哪些mi RNAs与生精障碍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近些年研究发现,mi R-34b/c、mi R-499和mi R-605基因在小鼠和人类的睾丸组织中高表达。在小鼠基因敲除模型中,对mi R-34b/c和mi R-499基因进行敲除,可导致小鼠生精障碍。这表明,mi R-34b/c和mi R-499基因对维持小鼠正常精子发生、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其异常可能导致生精障碍。此外,还有研究显示mi R-605基因的异常可能与生精障碍有关。虽然,现有的研究资料提示,mi R-34b/c、mi R-499和mi R-605基因是人类生精障碍和男性不育的重要候选基因,但它们与人类生精障碍的关系还不完全清楚。鉴于此,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DNA测序等方法,在273例少精症患者、144例原发性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和234个正常男性中,对mi R-34b/c基因的SNP rs4938723位点、mi R-499基因的SNP rs3746444位点和mi R-605基因的SNP rs2043556位点的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进行调查。从基因变异的角度,初步探索mi R-34b/c、mi R-499和mi R-605基因与生精障碍的关系,为男性不育和生精障碍的遗传病因学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少精症病例组、原发性非梗阻性无精症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mi R-499基因的SNP rs3746444位点和mi R-605基因SNP rs2043556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均无显着差异;mi R-34b/c基因的SNP rs4938723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在无精症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但在少精症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少精症患者的等位基因C的频率(35.0%vs.28.2%,P=0.021,OR=1.37,95%CI1.048–1.789)和基因型CC的频率(13.9%vs.7.3%,P=0.016,OR=2.064,95%CI1.132-3.76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些结果提示,mi R-499基因的SNP rs3746444位点和mi R-605基因SNP rs2043556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男性无精症和少精症不相关;mi R-34b/c基因SNP rs4938723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男性少精症相关,基因型CC可能增加男性少精症的发病风险。

彭福军[8](2020)在《男性不育和前列腺癌系统医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系统医学是系统生物学与现代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它通过对海量的、复杂的医学数据、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来阐述基因参与的表达调控机制,并达到指导个性化治疗的目的。系统医学平台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知识库和数据库的构建。知识库一般以疾病为中心,以基因为桥梁,将相关遗传信息、组学信息、疾病临床信息等数据进行关联并整合。数据库以疾病为主线,对相关疾病多组学数据及注解进行分类提取,并建立基因和表型的关联网络,从而形成面向疾病的多组学库。本论文以两种常见的男性疾病:男性不育(maleinfertility,MI)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作为实例对知识库和数据库在系统医学中的研究进行阐述。男性不育指男性因素所造成的正常女性无法怀孕的现象。全世界约2亿不孕者,男性因素占30-55%,且大多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男性不育的直接病因是精子发生缺陷,从而引起精液中精子异常和质量下降,并最终造成不孕,其中遗传因素约占30%。目前已有一些知识库(如SpermatogenesisOnline)已建立遗传因素与男性不育、精子发生之间的关联且被广泛认知,但它们并没有突出基因突变与男性不育表型的关系且有的已停止更新。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男性不育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已有大量基因和临床表型数据发表。但这些数据相对分散,且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整合现有的数据并建立一个全面的基因与表型关联的男性不育知识库至关重要。前列腺癌是男性特有的、发生在前列腺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在男性癌症中,它是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全球每年死亡人数30多万。目前,尽管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有较大改善,且基因组学研究也取得了快速进展,但产生于各种技术平台的组学数据数量巨大,同时,已经开发的一些帮助研究人员利用前列腺癌基因表达谱的数据集和相关的工具都比较分散和独立,缺少一种能够结合多组学数据和常规分析工具的前列腺癌整合平台。研究目的:本论文分别以男性不育和前列腺癌为实例进行知识库和数据库的构建,来阐述系统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男性不育知识库(MIgene)将基因致病位点与表型信息进行关联,能够对疾病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并辅助临床医生及时做出诊断;前列腺癌数据库(PCIP)通过建立以基因为导向的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平台,有助于针对不同样本之间的肿瘤异质性进行前列腺癌个性化治疗措施的定制。研究方法:MIgene,通过公共文献库PubMed和Medline搜索与男性不育、精子发生相关的文献,然后采用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方法对文献进行筛选、下载、阅读、抽提、校正、标准化、补充、确认等,最后获得的基因和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可视化。PCIP,抽提TCGA、GEO和cBioPortal等公共数据库中所包含的前列腺癌组学和临床数据,包括基因组、转录姐、拷贝数变异、microRNA、临床信息等并进行预处理、整理和分析。LAMP实现MIgene和PCIP的可视化,同时PCIP还用Galaxy和Docker进行工作流分析和环境配置等。研究结果:MIgene,一个基因和表型关联为主的知识库,包含989篇文献的664个基因(non-GWAS,515;GWAS,179),3606个突变体,68个(标准化)表型(被分成37类表型)和7985条研究。MIgene提供4种检索方式和6大模块分析,涵盖基因、表型、变异、蛋白、功能、同源物和病例等信息。PCIP,一个以基因检索为导向,不同样本亚型中7大模块多组学分析的前列腺癌数据库,收集61个前列腺癌数据集,10,648例患者,和14,134个样本。研究结论:(1)成功构建了全球首个基因与表型关联的男性不育知识库MIgene(http://midb.geneworks.cn)。友好的用户界面和简洁的搜索方式,便于用户进行便捷浏览和随时下载。(2)成功构建了以基因为导向,能够对不同样本亚型进行多组学分析的前列腺癌数据库PCIP(http://pcip.bio-it.cn),其中首次加入肿瘤浸润分析和ScRNA-Seq分析。(3)在对疾病进行知识库和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与研究中,系统医学使精准医学成为可能。

余文华[9](2020)在《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Y染色体上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约占男性不育症病因的10%,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AZF是男性具备生精功能的主要条件;其缺失会导致生精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AZFa出现微缺失的概率较AZFb、AZFc小,其一旦出现缺失则会造成后果严重。DBY基因是Y染色体上AZFa区域中主要候选基因之一。本研究通过PCR方法检测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情况,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症临床表现的关系,为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无精子症患者无精子症患者41例(后经检测发现6例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2例为克氏综合征)为实验组;34例少精子症患者为阳性对照组。正常生育力的就诊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睾丸外伤患者25例为阴性对照组。实验通过伦理委员会和患者的同意。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局麻下用穿刺活检针穿刺两侧睾丸约5mm大小的组织,将组织分为2mm和3mm两块;2mm的睾丸组织作常规病理检查;3mm睾丸组织提取DNA用于PCR扩增。以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引物为内控对照,采用PCR法扩增DBY基因。实验结果采用四格表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睾丸组织标本均可以扩增出SRY条带,这表明睾丸组织提取的DNA模板与实验要求相符。25例对照组所有基因位点均可见扩增条带,说明没有DBY基因的缺失。35例无精子症患者中5例未发现DBY基因扩增条带,表明有DBY基因的缺失,占无精子症患者的14.3%(5/35)。无精子症患者和阴性对照组DBY基因缺失统计学分析P<0.05(P=0.048),表明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和阴性对照组中的缺失具有统计学意义。5例微缺失患者睾丸组织活检病理均表现为Ⅰ型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Ⅰ);符合DBY基因微缺失的睾丸病理学上改变,这表明DBY基因和精子生成关系紧密,进一步证实DBY基因和睾丸精子发生可能相关。结论1.研究发现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中出现缺失,而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中无缺失,说明DBY基因与无精子症关系密切,DBY基因可能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缺失可能会导致无精子症,进而引起男性不育。本研究中34例少精子症患者中没有检测到DBY基因缺失,可能与标本数量、位点选择、种族和地区差异等有关。2.DBY基因微缺失引起的无精子症患者在患者自愿情况下可以进行供精人工授精助孕实;或者从根本上找出病因对相关基因敲除或导入。3.对男性不育患者,可以对患者进行Y染色体的检测的同时行睾丸活组织检查来明确不育症的病因,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治疗,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负担。

李琰峰[10](2020)在《基于SCF/c-kit-PI3K-Bcl-2通路探讨广嗣育麟汤治疗男性不育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男性不育症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西医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男性不育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医治疗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疗效确切,能很好地弥补西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不足;广嗣育麟汤以补肾生精为治疗原则,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明确广嗣育麟汤的临床疗效,同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其改善生精功能的机制与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性。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阳性对照组采用左卡尼汀治疗,观察组用左卡尼汀联合广嗣育麟汤治疗;疗程为90天;观察在治疗前后患者精液量、液化程度、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率、前向运动百分率等精液质量指标以及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的变化;通过统计分析观察广嗣育麟汤治疗肾虚证男性不育的疗效。实验研究:采用雷公藤多苷诱导建立生精障碍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去离子水灌胃,对照组给予左卡尼汀口服液灌胃,低、中、高剂量组给予广嗣育麟汤悬混液低、中、高剂量灌胃,共计4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精液质量、血清性激素、抑制素B、附睾肉毒碱等指标,以及睾丸组织形态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的变,探讨广嗣育麟汤最佳药物治疗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Bax、Bcl-2蛋白的含量;采用WB和Real time PCR方法检查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含量及mRNA的表达量;探讨广嗣育麟汤改善生精功能的机制,以及其与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性。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精液质量相关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或P<0.01);中医症状总评分以及肾精亏虚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不同证候评分,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或P<0.01);根据临床疗效标准,广嗣育麟汤联合左卡尼汀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左卡尼汀治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观察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报告。实验研究:干预结束后,广嗣育麟汤各剂量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脏器系数、精液质量、抑制素B、附睾肉毒碱等指标检测明显优于模型组,而且中剂量组优于对照组;性激素相关指标中,广嗣育麟汤各组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剂量组LH和高剂量组T优于对照组;观察睾丸组织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可见广嗣育麟汤各组生精细胞形态和数量、线粒体等细胞器数量明显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睾丸组织Bax、Bcl-2蛋白的含量,可见广嗣育麟汤组Bax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Bcl-2含量以及Bcl-2/Bax 比值均明显高于同对照组;采用WB和Real time PCR方法检查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含量及mRNA的表达量,可见观察组SCF、c-kit、PI3K、AKT、Bcl-2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Bad、Bax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mRNA的表达量SCF、c-kit、AKT、Bcl-2高于对照组,Bad、Bax 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结论1.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改善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精液质量,降低肾虚证患者中医症状评分;2.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改善生精障碍模型大鼠一般状态,提高睾丸附睾脏器系数、精液质量、抑制素B和附睾肉毒碱含量,参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性激素的调控,修复睾丸组织及超微结构的形态;3.广嗣育麟汤中剂量为最佳治疗药物浓度;4.广嗣育麟汤可以通过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促进生精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生精细胞的凋亡。综上所述,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治疗肾虚型男性不育症,其调控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是作用机制之一。

二、Studies on microdeletion of genes relevant to spermatoge nesis in infertile me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ies on microdeletion of genes relevant to spermatoge nesis in infertile men(论文提纲范文)

(1)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绪论
    1.1 NOA的鉴别诊断
    1.2 NOA的遗传学病因
    1.3 临床遗传学诊断技术
    1.4 存在问题及实验方案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染色体异常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AZF区变异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生精基因捕获测序筛查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外显子组测序及低频突变关联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染色体异常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1.1.3 染色体多态性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1.2.2 gr/gr缺失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精液常规检测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4 AZF微缺失检测
        2.3.5 遗传咨询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2.3.11 患者随访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1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分组
    3.2 结果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3.3 讨论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
        4.1.1 研究对象分组
    4.2 结果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4.3 讨论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5.1 研究对象
        5.1.1 研究对象分组
    5.2 结果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5.3 讨论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6.4 讨论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国男性不育人群(无精症、严重少精症)AZF区域缺失荟萃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检索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3 AZF缺失单组率meta分析结果
        3.4 .亚组分析结果
        3.5 敏感性分析
        3.6 发表偏倚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章 前言
        1.1 男性不育概述
        1.2 男性不育的相关基因
        1.3 NGS技术的优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精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3 检测方法
        2.4 男性不育NGS测序基因Panel
        2.5 异常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6 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及关键基因确定
        2.7 关键基因的网络药理学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缺失信息
        3.2 各部分缺失占比
        3.3 其他基因突变
        3.4 AZF区域缺失
        3.5 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3.6 关键基因的确定
        3.7 关键基因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男性不育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人类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致病基因筛查及功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男性不育症和无精子症的研究现状
    1.2 正常的精子发生过程
    1.3 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遗传学病因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
    2.3 仪器与耗材
    2.4 实验方法
3.结果
    3.1 特发性NOA患者及对照组睾丸组织病理分型
    3.2 60例特发性NOA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寻找新的NOA候选致病基因突变
    3.3 60例特发性NOA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寻找已知NOA致病基因突变
4.讨论
    4.1 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导致NOA的发生
    4.2 我们发现的新的候选致病基因突变可能导致NOA的发生
    4.3 本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课题综述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基于芯片微阵列数据库对无精子症相关基因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背景介绍
    2. 睾丸功能障碍的遗传原因
    3. 其它遗传因素引起睾丸功能障碍
    4. 阻塞性无精子症的遗传因素
    5. 研究现状及总结
实验对象与方法
    1. 材料搜集
    2. 生物信息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2.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差异基因功能及通路富集
    3. NOA相关差异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
    4. NOA相关差异基因共表达网络Hub基因筛选
    5. NOA相关差异基因共表达网络Hub基因富集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致谢

(7)miR-34b/c、miR-499和miR-60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的实验相关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相关仪器和设备
        1.4 主要的实验相关试剂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血液或精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选择
        2.3 PCR扩增
        2.4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酶切反应及电泳分型
        2.5 PCR产物测序分析
        2.6 结果统计分析
结果
    1 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
    2 各位点基因型电泳分型结果和测序结果的分析
    3 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中miR-34b/c基因SNP rs4938723 位点基因型的频数、频率与等位基因的频数、频率分布
        3.1 少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34b/c基因SNP rs4938723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3.2 无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34b/c基因SNP rs4938723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4 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中miR-499 基因SNP rs3746444 位点基因型的频数、频率与等位基因的频数、频率分布
        4.1 少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499 基因SNP rs3746444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4.2 无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组性间miR-499 基因SNP rs3746444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5 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中miR-605 基因SNP rs2043556 位点基因型的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的频数、频率分布
        5.1 少精症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605 基因SNP rs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5.2 原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 miR-605 基因 SNPrs2043556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讨论
结论
附录
    附录A 实验的主要相关试剂
    附录B 主要的实验相关仪器及设备
    附录C 主要的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附录D 血液或精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附录E 总RNA的提取
参考文献
综述 男性不育相关病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男性不育和前列腺癌系统医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1 知识库
        1.1 知识库的构建思路
        1.2 知识库的数据来源
        1.3 知识库的功能
        1.4 常见知识库
    2 数据库
        2.1 数据库数据来源
        2.2 数据库的功能
        2.3 常见数据库
    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部分 系统医学平台建设的技术概要
    1 Galaxy
        1.1 基于Galaxy的自动化识别分析流程
        1.2 基于Galaxy的任务调度
        1.3 基于galaxy的结果管理
    2 基于Docker技术的环境配置和脚本对接
    3 MySQL数据库服服务器
第三部分 男性不育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1 男性不育
        1.1 男性不育的定义和分类
        1.2 精子发生过程
        1.3 男性不育的病因
        1.4 遗传学因素与男性不育
        1.4.1 核型畸形
        1.4.2 Y染色体微缺失
        1.4.3 表观遗传学及转录后修饰
        1.4.4 线粒体DNA
        1.4.4.1 精子mtDNA基因突变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1.4.4.2 精子mtDNA大片段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1.4.4.3 精子mtDNA拷贝数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1.4.5 基因突变
        1.4.5.1 X染色体基因突变
        1.4.5.2 Y染色体基因突变
        1.4.5.3 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1.4.6 基因拷贝数变异
        1.4.7 DNA损伤和氧化应激
        1.5 精子
        1.5.1 精子的结构
        1.5.2 精子的生命周期
        1.5.3 精子缺陷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材料,方法和技术
        2.1 文献的查询
        2.2 数据的抽提,整合和管理
        2.2.1 患者信息的抽提
        2.2.2 患者信息的标准化和补充
        2.2.3 表型的标准化,分类和定义
        2.3 统计方法
        2.4 功能注释
        2.5 基因和表型的富集分析
        2.5.1 表型→基因富集分析
        2.5.2 基因→表型富集分析
        2.6 网页构建所需技术
        2.7 相关数据库
    3 实验结果
        3.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2 男性不育相关的主要表型分类
        3.3 在不同表型中基因的分布
        3.4 基因及突变的多样性
        3.5 基因对男性不育的专一性
        3.6 非外显子对男性不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3.7 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向性
        3.8 基因和表型的富集分析
        3.9 MIgene数据库可视化
        3.9.1 MIgene数据库的界面
        3.9.2 MIgene数据库的功能
        3.9.3 MIgene数据库的使用
        3.9.3.1 Gene symbol的使用
        3.9.3.2 Phenotype的使用
        3.9.3.3 rs_ID的使用
        3.9.3.4 Mutant的使用
    4 讨论
        4.1 基因和突变体功能的多样性
        4.2 非外显子对男性不育的关系
        4.3 基因在染色体的差异分布
        4.4 种族对男性不育的影响
    5 总结
第四部分 前列腺癌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1 前列腺癌
        1.1 前列腺癌的关联因素
        1.1.1 前列腺癌与Gleason评分系统
        1.1.2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1.1.3 前列腺癌与年龄
        1.1.4 前列腺癌与种族
        1.1.5 前列腺癌与遗传性
        1.1.6 前列腺癌与饮食
        1.1.7 前列腺癌与其它关联因素
        1.2 前列腺癌与转移性前列腺癌
        1.3 前列腺癌与分期
        1.4 前列腺癌与基因异常
        1.5 前列腺癌与miRNA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PCIP设计思路
    3 材料和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TCGA数据库
        3.1.2 GEO数据库
        3.1.3 cBioPortal数据库
        3.2 数据的收集
        3.3 数据的解析
        3.4 数据的清洗和整合
        3.5 前列腺癌亚类型的确定
        3.6 统计分析方法
        3.7 技术支持
    4 结果
        4.1 数据库的结构
        4.2 基因功能注释
        4.3 突变体分析
        4.3.1 Oncoprint
        4.3.2 突变体注释
        4.3.3 生存分析
        4.4 转录表达分析
        4.4.1 差异表达分析
        4.4.2 生存分析
        4.4.3 共表达分析
        4.4.4 单细胞RNA测序分析
        4.5 免疫浸润沉淀分析
        4.6 miRNA-靶基因关联分析
    5 讨论
    6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搜索时用到的关键词组合列表
    附录2 表型的标准化,分类,同义词和定义
    附录3 基因对男性不育专一性在不同表型的分布
    附录4 PCIP数据集
    附录5 缩写词汇
文献综述 男性不育的病因及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1.2.1 主要实验仪器
        1.2.2 主要实验试剂
        1.2.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1.3 G显带染色体分析
    1.4 睾丸组织Y染色体基因检测
        1.4.1 睾丸穿刺及病理检查
        1.4.2 睾丸组织DNA的提取(酚-氯仿法)
        1.4.3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浓度
        1.4.4 单独扩增PCR反应体系
        1.4.5 多重PCR扩增反应体系
        1.4.6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PCR扩增产物
    1.5 PCR扩增结果判断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SCF/c-kit-PI3K-Bcl-2通路探讨广嗣育麟汤治疗男性不育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男性不育症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辨证论治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男性不育症西医诊治研究进展
        1 男性不育症的病因
        2 男性不育症的治疗
        3 生精细胞增殖、凋亡的研究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广嗣育麟汤治疗肾虚型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广嗣育麟汤对GTW诱导生精障碍模型大鼠生精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广嗣育麟汤对生精障碍大鼠的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Studies on microdeletion of genes relevant to spermatoge nesis in infertile men(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D]. 姜雨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桂林地区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分析[J]. 林华,陈洁晶,莫秋菊,薛雯,向桢,张岳.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21(04)
  •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4]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 马新龙. 兰州大学, 2021(12)
  • [5]人类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致病基因筛查及功能探讨[D]. 汤冬冬.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基于芯片微阵列数据库对无精子症相关基因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 邹自灏.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7]miR-34b/c、miR-499和miR-60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柯红利. 大理大学, 2020(05)
  • [8]男性不育和前列腺癌系统医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研究[D]. 彭福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研究[D]. 余文华.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10]基于SCF/c-kit-PI3K-Bcl-2通路探讨广嗣育麟汤治疗男性不育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琰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不育男性精子发生相关基因微缺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