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矿区放射性污染现状及对策

淮北矿区放射性污染现状及对策

一、淮北矿区放射性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蓝卓越,高天锐,吕晋芳,郑永兴[1](2021)在《矿山废石对环境的污染及其综合利用研究现状》文中提出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不含矿的围岩和夹石,称为废石。废石是一种固体废弃物,一般以堆存的方式存放。随着我国对矿山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废石的大量堆存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矿山废石堆存对周边水体、土壤和大气造成的危害,并指明目前这类废石的综合利用方式主要包括有价金属提取、工程化利用以及建材制造等,以期为后续矿山废石的无害化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徐文喜,李光辉,李成禄,张巍,史建民,沙春梅[2](2021)在《黑龙江省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文中指出矿区放射性评价是矿床开发利用的前提,放射性检查是矿区放射性评价的基本手段。笔者在矿产勘查实践和28个矿产勘查报告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现行矿产勘查规范对矿区放射性检查要求和国家对环境放射性评价有关标准、规定,指出了当前矿区放射性检查工作存在着评价标准不明确、工作方法不统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放射性评价限值、筛选水平和评价流程,使矿区放射性评价工作有据可依,为进一步开展放射性环境评价和监管提供了依据。

易玲,高柏,刘媛媛,杜超超,樊骅,邝倩源,郭小凤[3](2019)在《铀矿区周边水体典型核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铀矿区周边水体中典型放射性核素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对该地区周边浅层地下水及河水中放射性活度浓度进行分析测定.运用改进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放射性污染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地下水与河水中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活度浓度(地下水:0.012~0.102,0.013~0.036,0.002~0.033Bq/L,河水:0.001~0.066,0.013~0.034,0.001~0.013Bq/L)均未超过WHO饮用水水质准则规定的标准限值,但远远高于江西省水体背景值.河水中各核素活度浓度随水流流向呈递减趋势,地下水中各核素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性特征.河水中综合污染指数高于地下水,最高值分别为9.21和6.83,属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幼儿和少儿致癌风险要高于成人,幼儿终身致癌风险均超过ICRP最大可接受风险值5.0×10-5,少儿和成年超标率为33.3%和16.7%,即使未超标但也高于USEPA推荐可忽略风险水平10-6,具有潜在致癌风险.各核素致癌风险水平呈现为226Ra>232Th>238U,因而对于铀矿区周边饮用水中226Ra和232Th要更加重视研究.

陈井影[4](2019)在《铀尾矿库周边土壤中铀的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铀矿是国家核能及核军工事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核武器试爆基地逐步对外开放、铀矿采冶活动及铀矿退役的增加,铀矿山及其周边的土壤治理与修复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放射性废物中的核素可能经风化侵蚀或雨水浸渍、淋洗或地下渗流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对矿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研究铀矿山及其周边土壤中核素污染赋存特征,同时掌握核素的迁移途径、迁移速度、迁移规律等影响及转化机制,对保证铀矿区生态环境、粮食安全无疑十分必要。本论文以铀矿区尾矿库周边土壤中放射性核素铀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铀形态分级、批实验及柱实验等综合研究方法,确定了矿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铀的污染特征;通过研究铀矿区农田土壤对铀的吸附行为,来确定土壤中铀迁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通过HYDRUS软件和Visual Minteq软件分别对污水灌溉下铀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和降雨条件下土壤中铀的迁移转化机制进行了阐述。(1)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铀形态分级、批实验及柱实验等研究方法,对铀矿区土壤中铀污染、富集特征及来源分析,确定了矿区土壤铀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外源铀形态转化动态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表层土壤-根际土壤-水稻根中铀含量的相关性,确认了根际区对铀的富集作用;另外铀在Fe2O3、Al2O3、P2O5较多的土壤中更易富集,有机质会加强土壤对铀的富集能力;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土壤铀污染来源研究,发现尾矿区U、Cu、Pb和Th元素之间可能存在同源关系而导致其产生协同作用。表层土壤铀的残渣态含量最高,是土壤中铀的主要赋存形态,根际土壤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比例明显偏高;铀含量高的土壤活性铀比例也偏高,pH和有机质是影响铀赋存形态的主要因素。外源铀的添加量也会影响土壤铀的形态分布,高浓度的外源铀进入土壤后,向残渣态转变的过程更加缓慢;农田土吸附铀之后表面孔隙度逐渐降低,铀的特征吸收峰出现在800-1100cm-1区间,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1030cm-1和800cm-1附近均出现强吸收峰;淹水培养过程中pH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缓慢升高,pH变化形态分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2)通过研究铀矿区农田土壤对铀的吸附行为,来确定土壤中铀迁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土壤对铀的吸附过程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最合适;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2为0.9977,内扩散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吸附的前半段主要受膜扩散控制,吸附后期主要是内扩散控制阶段;由吸附热力学拟合曲线可知,土壤对铀的吸附可以在常温下自发进行,且不受温度的影响。土壤有机质中存在着大量的极性基团,使土壤表面带有大量负电荷,与UO22+形成络合物,提高土壤对铀的吸附能力;实验土壤属于粉砂质壤土,等温吸附曲线类型为II型,迟滞回线类型为C型,孔径在250nm范围内,属于中孔材料。(3)采用HYDRUS软件和对污水灌溉下铀在农田土壤中的运移、积累及其模拟、预测。室内土柱淋溶实验和HYDRUS软件模拟含铀污水灌溉条件,铀在土壤垂直方向的迁移及积累行为的结果表明,土壤对铀的吸附性能是土柱淋出液中铀浓度及土柱剖面中铀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区土壤在不同淋溶量的淋溶过程中均出现了穿透现象,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和弥散度在微观上影响铀在土壤中开始穿透的时间、穿透曲线的形状;应用HYDRUS软件对土壤在不同流量铀迁移及在土体中的积累进行拟合,土柱中不同时间、不同剖面铀含量的运移有很好的拟合效果;对污水灌溉条件下铀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进行预测,在灌溉水铀浓度为0.5mg·L-1时,污染体120天约迁移10cm,1200天迁移50cm的距离。污水灌溉下,铀对环境地下水的风险不容忽视。(4)运用Visual Minteq软件对降雨条件下土壤中铀的淋溶特性及转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模拟不同pH降雨条件下土壤中铀的释放过程,结果发现pH的降低明显加剧了铀的解吸,释放过程用双常数速率方程拟合效果更为理想,即说明土壤表面对铀的释放可以表现出能量的不均匀性;淋滤后各形态铀在剖面分布特征表明,活性态铀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残渣态铀比例总体上均不断下降,其中在淋滤液pH4的土柱中下降速率最快,通过Visual Minteq模拟了pH4.0、pH5.6、pH7.0三种土壤溶液中铀的形态,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结果一致,可见酸雨条件下,土壤中的铀有一定的环境风险。

方传棣[5](2019)在《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域之一,同时还是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区域之一。1949年以来,资源供应保障一直是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主基调,矿业产值及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然而,该区域长期过量的矿产开发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议题。现阶段,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已明确。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而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如何建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呈现何种趋势;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效应等,是需要展开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定量分析的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通过“耦合”模型对其进行模拟与评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梳理和总结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的现状特征,应用VAR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程度,深入理解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耦合关系。第二,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应用加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探索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耦合关系。第三,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分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并进行分地区的协调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与讨论。第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估算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并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而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冲击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平均解释了经济发展5.98%的预测方差,经济发展解释了矿产资源开发79.05%的预测方差。表明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逐步由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环境影响仍需高度重视,同时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计算得出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值为0.36,评价等级为较差。其中,上海市的评价值为1.00,评价等级为良好;安徽省的评价值为0.47,评价等级为一般;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评价值分别为0.39、0.35、0.37、0.24、0.38、0.35,评价等级为较差;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评价值分别为0.15、0.15、0.11,评价等级为极差。第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保护”情景下,与经济优先情景相比2016年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与之相似,2017年高出0.02,约高3.38%;预测到2025年较2018年增长0.04,涨幅6.34%,年均涨幅0.93%,较2025年经济优先情景高出0.06,约高9.82%。第四,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得出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收益水平和集约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别上升0.112%、0.149%、0.022%,产量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下降0.113%。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优化空间结构,减少布局性风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严格实行限采区限采制度,高污染和保护性矿种限量开采;推进矿山清洁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陈欢[6](2019)在《四川马边磷矿区环境放射性影响评价》文中认为随着科技和工农业的发展,磷矿的开发利用也日益增长,磷矿的开采增加导致了矿山环境问题,并且磷矿石伴有放射性核素,开采利用时会产生放射性环境问题,威胁着环境生态和人类的健康。本论文将马边磷矿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测量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磷矿区周围环境不同介质土壤、水系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特征和形态特征,并分析了核素U、Th与P元素的相关性和放射性核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富集。并且在矿区测量了三条剖面的放射性核素分布,对地表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出矿区环境放射性的防治措施。主要得到以下成果和结论:(1)磷矿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矿区周围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含量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矿区土壤中U元素的平均含量为5.02μg/g,含量范围为0.6014.33μg/g;Th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1.52μg/g,含量范围为1.1524.20μg/g。U元素的平均含量高于全国土壤的背景值U(3.03μg/g),而Th元素的平均含量低于全国土壤的背景值Th(13.75μg/g),这说明磷矿在开采过程中,影响了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分布,U元素的含量在土壤中有明显增高。水系沉积物中U、Th元素的含量变化范围不大,U元素的平均含量为4.93μg/g,变化范围为2.119.7μg/g,高于我国南方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平均值(3.5μg/g),Th元素的平均含量为8.23μg/g,范围为1.914.2μg/g,低于我国南方水系沉积物背景平均值(13.3μg/g)。可见磷矿的开采是矿区周围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增高的原因之一,可能会增高矿区的放射性水平,产生一定的放射性影响。(2)磷矿资源开采过程中,磷矿石伴生的放射性核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发生了转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迁移与富集。通过对天然放射性核素U、Th在矿区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含量及形态特征分析得出,放射性核素迁移富集的基本规律是:放射性核素U在矿石、土壤及水系沉积物中均有富集,在矿石中富集程度最高,土壤及水系沉积物中富集程度较低;而核素Th在土壤中的富集较水系沉积物中的高;从矿石-土壤-水系体系的环境介质中,表明核素U比Th活泼,更易发生迁移转化。(3)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U、Ra、Th平均放射比活度浓度为62.04Bq/kg、62.49 Bq/kg、46.79 Bq/kg,水系沉积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平均放射比活度浓度为60.88 Bq/kg、61.32 Bq/kg、33.43Bq/kg,其中U、Ra的平均放射比活度浓度都高于全国的平均值U=38.5 Bq/kg,Ra=37.6 Bq/kg,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的核素Th的平均比活度浓度均低于全国平均值,由此可见,马边磷矿的开采对环境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的影响较小。(4)磷矿区岩石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U、Ra、Th、K比活度浓度平均值为68.01Bq/kg、68.51 Bq/kg、88.76 Bq/kg、957 Bq/kg,由此产生矿区地表1m高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平均为128.15nGy/h,高于全国平均值81.5nGy/h,年有效剂量率平均值为157.17μSv/a,小于UNSCEAR给出的正常地区平均值460μSv/a,因此马边磷矿区的开采对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有一定影响,但该区的放射水平仍处于正常。

肖许亮[7](2018)在《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区放射性环境调查及治理研究》文中指出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牦牛坪稀土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稀土矿资源通常伴生着钍、铀和镭等放射性矿,稀土矿物的开发相当于是开发高放射性铀钍矿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稀土矿物的广泛开发,与稀土矿物伴生的放射性核素被开采废弃,造成放射性环境污染,并日益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也很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如何防止矿山放射性污染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对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能缓解矿业造成的社会矛盾,又能在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对冕宁牦牛坪稀土矿采选区及部分外围地区的放射性环境调查,对冕宁稀土矿区监测及取样分析了解该区域的放射性环境状况,确定放射性污染范围和程度,弄清矿区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和存在的放射性环境地质问题,为放射性防护、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在放射性调查的基础上,从辐射防护的角度出发,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渣堆进行覆土试验。选择代表性的放射性区域来研究土壤厚度和屏蔽γ辐射、抑制氡析出率的关系。确定了土层厚度公式,使土层厚度达到经济技术合理性。既能满足辐射环境治理的目标,又能满足植被覆盖层厚度的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放射性污染区域开展小规模的治理试验,研究确定不同的覆盖模式、植被修复和养护方法,为今后该区域和类似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一系列可供选用的工作程序和治理模式。

李宝川[8](2016)在《应用现场γ能谱评价包头稀土矿放射性污染》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稀土大国,内蒙古包头稀土矿工业储量更是位列全国首位(占全国总储量83.6%),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稀土矿工业活动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环境增加了不少负担。稀土矿中除了部分稀土元素产生少量辐射剂量,还常常伴生有高于环境本底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如放射性钍核素。本文以内蒙古包头稀土矿为重点研究对象,在详细调查其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采取快速的现场γ能谱测量方法,基本查清了内蒙古包头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情况,并合理评估了稀土矿对环境造成的潜在辐射危害。经研究表明:(1)232Th为包头及白云鄂博测区主要的放射性污染元素。包头测区的放射性污染范围主要集中在尾矿坝和包钢选矿厂等地,这主要源自于白云鄂博矿石的开采与冶炼;白云鄂博测区的放射性污染范围主要集中在采矿区(西矿、主矿、东矿)、尾矿坝及周边稀土企业等地区。(2)地面现场γ能谱测量结果表明:232Th在包头尾矿坝中浓集,测点在包头尾矿坝内的分布范围为293.9×10-6-354.8×10-6,平均值为320.8×10-6±30.7×10-6,尾矿坝周围土壤中的232Th含量有增加的趋势,约高于全球平均值1.5倍。在白云鄂博区,其尾矿坝中的232Th含量略低于包头尾矿中的232Th含量,平均值为275.9×10-6±0.57×10-6,在尾矿输送管道周围和煤堆上发现有放射性异常值,在排土场、采矿区、土壤以及尾矿中的238U、40K含量分布均匀且放射性活度水平较低。(3)稀土矿放射性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包头测区尾矿坝的空气吸收剂量率(841.2±84.7nGy/h)、年有效剂量当量(1.03±0.10 mSv/y)、过量致癌风险(3.1×10-3±0.3×10-3)均高于相应的标准限值,视为放射性高污染区域;除此之外,包头测区的尾矿坝护堤和矿渣车间也存在高放射性风险。受白云鄂博矿石的影响,白云鄂博采矿区和尾矿坝处的放射性污染风险也较高。

张琮[9](2014)在《牦牛坪稀土矿区放射性环境安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丰富,在世界范围内位居前列。四川省冕宁县境内蕴含丰富的轻稀土资源,其中的牦牛坪矿段是冕宁稀土矿中较大的矿段。稀土资源的开采利用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连续多年的小规模、粗放型的无序开采,也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论文依托四川省地勘基金“四川省安宁河流域湖泊及矿山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调查”项目,通过现场测量的能谱数据以及实验室分析测试样品的结果,对研究区的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和辐射特征值进行分析。并对研究区的放射性环境和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通过研究,取得以下认识:研究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钍、铀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43g/g,9.87g/g,高于世界土壤平均水平和地壳丰度,Th/U的平均值为2.9,低于世界土壤平均水平和地壳丰度;水体中放射性核素钍含量的平均值为0.010g/L;放射性核素铀含量的平均值为0.37g/g,低于全国河水平均水平(1.660g/L),略高于世界河水平均水平(0.309g/L);Th/U的平均值为0.043;水系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钍、铀含量的平均值为22.04g/g、9.33g/g,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水系沉积物中钍、铀的含量,也高于我国推荐的背景值,研究区水系沉积物中Th/U的平均值为3.81。放射性核素238U、232Th比活度值自矿区至影响区均呈减小趋势;放射性核素40K比活度值自矿区至影响区呈增大趋势,这是因为影响区分布大量农田,由于各种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使得腐殖质黏土中钾元素富集。研究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对环境的内照射指数平均值为0.43,外照射指数平均值为1.31;研究区放射性核素射线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值为186.54nGy/h,高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值;年有效剂量率平均值为0.28mSv,低于全国评价水平限制0.595mSv和世界评价水平限制0.46mSv。借助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的方法对研究区地表水进行评价后得出:牦牛河水质指数为3.410。综合评价牦牛河水质为Ⅲ类水,水质较好。研究区内年有效剂量率低于我国推荐背景值以及世界推荐背景值,故研究区的放射性环境整体上处于安全范围内,但是研究区内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较高以及个别点位放射性核素238U、232Th和40K的比活度值偏高,说明研究区的放射性环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因此,在矿区周围一定范围内,掌握工作场所实时辐射水平,以便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王津,李红春,刘娟,陈永亨,宋刚,陈迪云,王春霖[10](2013)在《铀矿开采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污染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的短缺促使我国以铀资源为基础的核电工业迅速崛起。在此背景下,我国铀矿的开采利用活动不断增强,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不同于一般的化学污染,其污染性质、危害机制及治理方法有着独特性,因此受到广泛关注。该文综述了国内外铀矿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放射性污染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放射性污染及其修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二、淮北矿区放射性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淮北矿区放射性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矿山废石对环境的污染及其综合利用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废石对环境的污染
    1.1 废石堆存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1.2 废石堆存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及带来的重金属污染
    1.3 废石堆存对大气的污染
2 矿山废石的综合利用
    2.1 有价金属提取
        2.1.1 铁矿废石
        2.1.2 有色金属废石
    2.2 废石充填
    2.3 制成建材
        2.3.1 砂石骨料
        2.3.2 砖块水泥
        2.3.3 混凝土
3 总结与展望

(2)黑龙江省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现行矿产勘查标准、规范对放射性检查工作的要求
    1.1 国家标准有关要求
    1.2 行业规范有关要求
2 矿产勘查中的放射性限值与应用现状
    2.1 国家标准和部门规章中的放射性限值
        2.1.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2.1.2《有色金属矿产品的天然放射性限值》(GB20664-2006)
        2.1.3《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01)
        2.1.4《可免于辐射防护监管的物料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标准》(GB 27742-2011)
        2.1.5《煤炭资源开采天然放射性核素限量》(DB65/T 3471-2013)
        2.1.6 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环境辐射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
        2.1.7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名录
        2.1.8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2.2 放射性限值在黑龙江省的应用现状
3 矿产勘查中的放射性限值及确定依据
    3.1 限值指标
        (1)限值
        (2)筛选水平
    3.2 限值指标选取的依据
        (1)与现行相关标准保持一致
        (2)与生态环境部对伴生放射性矿监管的部门规章相协调
        (3)筛选水平指标的引用简化了放射性检查工作
4 标准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4.1 标准的提出
    4.2 标准的主要特点
        4.2.1 矿产勘查工作与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发布的标准和伴生放射性矿监管法规统一
        4.2.2 放射性环境评价与寻找放射性矿产统一
        4.2.3 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的统一
    4.3 标准的主要内容
    4.4 放射性环境评价流程
5 结论

(3)铀矿区周边水体典型核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1.3 评价方法
        1.3.1 放射性核素污染评价方法
        1.3.2 放射性核素健康风险评价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环境特征分析
    2.2 铀矿区周边饮用水放射性核素分布特征
    2.3 水化学条件对放射性核素分布的影响
    2.4 放射性核素污染评价与风险评价
        2.4.1 放射性核素污染评价
        2.4.2 放射性核素健康风险评价
3 结论

(4)铀尾矿库周边土壤中铀的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铀矿区土壤铀污染
        1.2.2 土壤铀赋存形态
        1.2.3 根际土壤铀
        1.2.4 土壤铀生物有效性
        1.2.5 土壤中铀的吸附特性
        1.2.6 土壤中铀的迁移
    1.3 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研究区铀尾矿矿物组成
        2.1.3 研究区土壤背景的选择
        2.1.4 研究区农田土壤铀污染源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采样点的布置及样品采集
        2.2.2 样品处理
        2.2.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3 研究方法
        2.3.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3.2 主要分析测试方法
        2.3.3 研究区土壤的表征
        2.3.4 外源铀淹水条件实验方法
        2.3.5 静态吸附实验方法
        2.3.6 动态迁移实验方法
        2.3.7 模拟降雨淋滤实验方法
第3章 铀尾矿库周边土壤铀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3.1 尾矿库周边土壤铀含量分布特征
        3.1.1 土壤铀含量描述性统计
        3.1.2 研究区土壤中铀含量平面分布特征
        3.1.3 研究区土壤中铀含量剖面分布特征
        3.1.4 土壤铀含量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3.2 土壤铀富集特征
        3.2.1 根际土壤铀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3.2.2 水稻中铀含量分布特征
        3.2.3 表层土壤-根际土壤-水稻根中铀含量的相关性
    3.3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尾矿区农田土壤铀来源分析
        3.3.1 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铀伴生重金属含量特征
        3.3.2 农田土壤铀与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
        3.3.3 农田土壤铀与重金属含量的因子分析
        3.3.4 农田土壤铀与重金属含量聚类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土壤铀赋存形态及外源铀转化机制研究
    4.1 土壤铀化学形态分布特征
        4.1.1 剖面土壤中铀形态分布特征
        4.1.2 表层土壤铀赋存形态特征
        4.1.3 根际土壤铀赋存形态特征
        4.1.4 根际土与非根际土铀赋存形态分布对比分析
    4.2 铀活性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4.2.1 土壤中铀的活性分布特征
        4.2.2 活性态铀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4.3 外源铀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机制
        4.3.1 各形态铀比例随培养时间的动态变化
        4.3.2 外源铀添加水平对铀形态分布的影响
        4.3.3 淹水条件下对铀形态分布影响的机理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铀在研究区农田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5.1 农田土壤吸附铀的影响因素
        5.1.1 pH对土壤吸附铀的影响
        5.1.2 土壤对铀的等温吸附
        5.1.3 有机质对土壤吸附铀的影响
        5.1.4 土壤粒径与吸附的关系
        5.1.5 吸附温度的影响
    5.2 农田土壤对铀吸附的拟合
        5.2.1 吸附平衡方程
        5.2.2 吸附动力学模型
        5.2.3 吸附热力学
    5.3 吸附过程铀赋存形态特征
        5.3.1 吸附过程铀形态变化
        5.3.2 吸附过程铀赋存形态相关性分析
    5.4 农田土壤吸附铀的机理分析
        5.4.1 扫描电镜(SEM)分析
        5.4.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5.4.3 土壤颗粒粒径分析
        5.4.4 土壤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铀在土壤中的积累特征及运移机制
    6.1 Cl~-在土壤中的运移
        6.1.1 Cl~-的穿透曲线
        6.1.2 Cl~-在土壤中运移的拟合
    6.2 铀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
        6.2.1 铀在农田土壤中的动态迁移过程
        6.2.2 不同灌溉量动态迁移过程的相关性分析
    6.3 铀在农田土壤中的积累特点
        6.3.1 淋溶结束后铀在土柱剖面的分布
        6.3.2 淋溶后土柱中铀的形态分布特征
        6.3.3 淋溶前后土壤表征
    6.4 铀在土壤中运移的模拟及预测分析
        6.4.1 铀在土壤中运移的模拟
        6.4.2 铀在土壤中运移的预测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降雨条件下土壤中铀的淋溶特性及其转化机制
    7.1 不同pH降雨条件下污染土壤中铀的淋溶特性
        7.1.1 淋溶过程中铀的释放特征
        7.1.2 淋溶过程土壤中铀的纵向分布特征
        7.1.3 铀的累计释放量和释放率特征
    7.2 不同pH降雨条件下污染土壤中铀释放动力学
    7.3 不同pH降雨条件下土壤中铀形态转化的机制分析
        7.3.1 不同pH条件淋溶后铀的形态变化
        7.3.2 不同pH条件淋溶后铀的各形态剖面分布特征
        7.3.3 不同pH下铀的形态分布模拟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3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4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耦合
        2.1.2 协调和协调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矿产资源经济理论
        2.2.2 环境经济与环境影响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定量分析方法
        2.3.1 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
        2.3.2 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
        2.3.3 空间自回归与空间误差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3.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与矿业发展
        3.1.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3.1.2 长江经济带矿业发展特征
    3.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向量自回归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4.1 长江经济带环境现状与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1.1 长江经济带总体环境现状
        4.1.2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识别
    4.3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4.3.1 空间占用影响
        4.3.2 污染排放影响
        4.3.3 土壤环境影响
        4.3.4 地质环境影响
        4.3.5 综合环境影响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研究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1.1 耦合协调度测算
        5.1.2 耦合协调度预测
    5.2 情景设置
    5.3 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5.3.1 指标体系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 耦合协调度分析
        5.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5.4.2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5 耦合协调度预测及情景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6.1 空间相关性分析
        6.1.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3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2.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3 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7.1 优化空间结构
    7.2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7.3 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7.4 严格实行限采制度
    7.5 推进矿山清洁化和集约化发展
    7.6 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汇总表
附录2 长江经济带矿区与禁止开发区重叠情况汇总表
附录3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指标数据
附录4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指标数据
附录5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指标数据

(6)四川马边磷矿区环境放射性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磷矿资源概况及环境影响
        1.2.2 磷矿区放射性研究现状
    1.3 工作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地层
        2.1.4 区域含磷岩系特征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矿产资源概况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样品采集
    3.2 实验仪器
    3.3 样品处理与测试
第4章 磷矿区放射性特征分析
    4.1 土壤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
    4.2 水系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
    4.3 放射性核素形态分析
        4.3.1 土壤放射性核素形态特征
        4.3.2 水系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形态特征
        4.3.3 磷矿区水系沉积物与土壤放射性核素形态对比
    4.4 放射性核素与磷元素相关性及分布特征
        4.4.1 土壤中铀钍元素与磷元素相关性分析
        4.4.2 土壤中铀钍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4.4.3 土壤剖面铀钍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4.4.4 水系沉积物中铀钍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4.5 不同介质中铀钍的迁移转化规律
        4.5.1 铀钍的化学性质
        4.5.2 铀钍的迁移转化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磷矿区放射性水平综合评价
    5.1 铀钍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富集程度评价
        5.1.1 土壤中铀钍的富集程度评价
        5.1.2 水系沉积物中铀钍的富集程度评价
    5.2 地质剖面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
    5.3 磷矿区辐射水平评价
        5.3.1 土壤放射性水平评价
        5.3.2 水系沉积物放射性水平评价
        5.3.3 剖面放射性水平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磷矿区环境放射性影响及防治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区放射性环境调查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由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环境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2.1.1 交通位置及社会环境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风景文物保护
        2.1.5 废渣堆现状
    2.2 研究区放射性地质特征
    2.3 研究区环境放射性污染概况
        2.3.1 放射性污染概况
        2.3.2 前人工作情况
第3章 污染调查场地的确定及研究方法
    3.1 调查场地的确定
        3.1.1 调查范围及试验场地的选定原则
        3.1.2 调查范围及试验地点的确定
    3.2 调查方案
    3.3 使用标准及质量评述
        3.3.1 调查所使用的标准
        3.3.2 调查及分析方法简述
        3.3.3 质量评述
    3.4 进度安排及完成工作量
第4章 现场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辐射水平调查结果
        4.1.1 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和标准差
        4.1.2 γ辐射剂量率分布特征
    4.2 土壤中铀、钍、钾含量特征
    4.3 水中放射性核素分布特征
        4.3.1 水中~(238)U、~(222)Rn分析
        4.3.2 水中放射性核素~(238)U、~(222)Rn 分布特征
        4.3.3 水中放射性核素分析
        4.3.4 地表水中放射性核素分析
    4.4 空气中氡监测结果分析
    4.5 冕宁稀土矿区辐射剂量估算
    4.6 调查结论
第5章 试验区内覆土研究
    5.1 研究方案
        5.1.1 研究场地选取
        5.1.2 场地现状监测
        5.1.3 研究实施方案
    5.2 试验研究结果
    5.3 回归分析
        5.3.1 理论计算研究
        5.3.2 回归分析
    5.4 研究结论
第6章 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区放射性污染防治对策
    6.1 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6.1.1 对现有稀土矿渣堆的治理措施
        6.1.2 新产生的放射性废渣的处置措施
        6.1.3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政策措施
        6.1.4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技术措施
    6.2 放射性污染防治建议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应用现场γ能谱评价包头稀土矿放射性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稀土矿放射性污染研究现状
        1.2.2 尾矿坝放射性污染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稀土矿资源概况
    2.1 稀土基本概念
    2.2 稀土矿的辐射特征
        2.2.1 稀土元素的放射性特征
        2.2.2 天然放射性核素
    2.3 稀土资源分布
        2.3.1 国外稀土资源分布
        2.3.2 国内稀土资源分布
    2.4 研究区概况
        2.4.1 地理位置
        2.4.2 地质背景
第3章 内蒙古包头稀土矿放射性调查方法
    3.1 航空γ能谱测量方法
        3.1.1 航空γ能谱测量系统
        3.1.2 航空γ能谱测量原理
    3.2 航空γ能谱测量成果
    3.3 现场γ能谱测量方法
        3.3.1 仪器设备
        3.3.2 仪器刻度
        3.3.3 特征峰信息提取
        3.3.4 野外测量方法
    3.4 现场γ能谱测量成果
第4章 内蒙古包头稀土矿放射性污染风险评价
    4.1 风险评价概述
        4.1.1 风险评价原则
        4.1.2 风险评价方法
    4.2 放射性污染限值规定与标准
    4.3 内蒙古包头稀土矿放射性污染风险评价
        4.3.1 辐射源项的确定
        4.3.2 陆地γ空气吸收剂量率(Dr)
        4.3.3 年有效剂量当量(AEDE)
        4.3.4 过量致癌风险(ELCR)
    4.4 稀土矿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牦牛坪稀土矿区放射性环境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环境放射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外环境放射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2.2 地质环境概况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
        2.2.3 岩浆岩
        2.2.4 矿床地质特征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研究区放射性元素背景
第3章 研究区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
    3.1 土壤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
    3.2 水体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
    3.3 水系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
    3.4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地表水水质评价
第5章 γ辐射剂量率现状调查及评价
    5.1 γ能谱测量
        5.1.1 仪器的标定
        5.1.2 仪器的使用
    5.2 γ辐射剂量率现状
        5.2.1 放射性核素比活度
        5.2.2 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
        5.2.3 γ射线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年有效剂量率
    5.3 γ辐射剂量率评价
        5.3.1 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现状评价
        5.3.2 γ射线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年有效剂量率
    5.4 小结
第6章 防治建议
    6.1 研究区放射性污染源
    6.2 研究区放射性污染的主要途径
    6.3 研究区采选活动现状
    6.4 防护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铀矿开采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污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铀矿开发利用带来的放射性污染
2 放射性污染的特殊性
3 国外研究现状
    3.1 铀矿放射性污染的生态安全政策层面研究
    3.2 放射性核素的环境迁移和分布特征研究
    3.3 放射性核素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研究
4 国内研究现状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四、淮北矿区放射性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矿山废石对环境的污染及其综合利用研究现状[J]. 蓝卓越,高天锐,吕晋芳,郑永兴.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1(03)
  • [2]黑龙江省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J]. 徐文喜,李光辉,李成禄,张巍,史建民,沙春梅. 矿产勘查, 2021(05)
  • [3]铀矿区周边水体典型核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J]. 易玲,高柏,刘媛媛,杜超超,樊骅,邝倩源,郭小凤. 中国环境科学, 2019(12)
  • [4]铀尾矿库周边土壤中铀的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机制研究[D]. 陈井影. 南昌大学, 2019(01)
  • [5]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方传棣.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6]四川马边磷矿区环境放射性影响评价[D]. 陈欢.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区放射性环境调查及治理研究[D]. 肖许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8]应用现场γ能谱评价包头稀土矿放射性污染[D]. 李宝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9]牦牛坪稀土矿区放射性环境安全评价[D]. 张琮.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10]铀矿开采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污染研究进展[J]. 王津,李红春,刘娟,陈永亨,宋刚,陈迪云,王春霖.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3(11)

标签:;  ;  ;  ;  ;  

淮北矿区放射性污染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