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体与环境的热湿交换研究及数学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肖杰[1](2020)在《运动状态下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地域范围广阔,寒区面积较广,同时随着冷库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在室内外从事无采暖作业或在极区工作以及在冷藏设备中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低温环境对人体会产生伤害,如果防护不当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冻伤,因此,防寒服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关注的重点是人体在静止状态下防寒服的保温性能。然而很多情况下,人需要在穿着防寒服进行工作,甚至从事较高强度的运动,此时人体所需的服装保温和透湿能力与静止状态不同,需要低热阻和较高透湿能力的服装,否则会引起工作人员的热不舒适,降低工作效率,严重还会引起中暑现象。因此开展运动状态下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很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防寒服在运动状态下的热舒适性,同时研究具有热阻和湿阻可调节的防寒服,使得同一种防寒服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都具有良好的热舒适性。具体研究内容:(1)风速对防寒服材料的热阻和湿阻的影响;(2)运动状态下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3)热阻和湿阻可调节的防寒服的设计与性能评价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六个结论:(1)三种防寒服材料的透气率:FSM>DTM>XMM。三种防寒服材料的热阻和湿阻值:DTM>XMM>FSM。风速对防寒服材料的热阻和湿阻影响不大。(2)风速可以显着降低防寒组合装备的热阻和湿阻。运动可以降低防寒组合装备的热阻和湿阻,但影响较小。(3)在寒冷环境下穿着热阻值偏低的服装,在静站阶段感觉稍微有点冷。在快走阶段人体不冷不热较为舒适。在快跑阶段由于运动水平较高,穿着三种防寒组合装备时皮肤表面都会出汗。(4)在第四章防寒服热湿舒适性研究的人体穿着实验过程中,主观评价与人体生理指标之间有相关性,在0.01水平上,心率与冷热感、疲劳程度呈显着正相关,心率与皮肤湿度呈显着负相关。在0.01水平上,平均皮肤温度与冷热感、疲劳程度呈显着正相关,平均皮肤温度与皮肤湿度呈显着负相关。(5)七种开口组合下防寒组合装备的热阻和湿阻值排序均为:XMMEBO<XMMECO<XMMESO<XMMEBC<XMMECC<XMMESC<XMMEAC,在有风运动状态下,XMMEBO即背部开口和底摆同时打开时防寒组合装备热阻和湿阻最小。(6)在对热阻和湿阻可调节防寒服进行人体穿着实验时,当打开防寒组合装备的通风开口时,XMMEB和XMMEC的平均皮肤温度、热感和湿感都呈现下降趋势。XMMEB的平均皮肤温度、热感和湿感下降幅度较大,XMMEC的平均皮肤温度、热感和湿感下降幅度较小。XMMEB和XMMEC的汗液蒸发量都大于XMME。其中XMMEB汗液蒸发量最大,XMMEC次之。
蒋铭媛[2](2020)在《高温下户外工作人员的人体热反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炎热高温天气逐年增加,同时城市的高密度人口、建筑群和川流不息的交通网加剧了城市热环境的恶劣程度,使得人类健康遭受到严重威胁。高温中暑病例中约50%是户外工作者,因此研究高温下户外工作人员的人体热反应,避免其受到高温环境所致的中暑等热伤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警察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一定时间段内不可避免的需要暴露于户外高温环境下,而且不能随意改变着装及周围微环境,因此容易受到高温环境的热伤害。本文以寒冷地区天津交通警察为例,对夏季户外高温下人体热反应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第一,针对目前在高温户外人员热反应分析中缺乏交警工作服热学性能参数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出汗暖体假人“Walter”和人工气候室对天津交警工作服的热阻、湿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交警工作服套装的实验测量热阻值为0.628clo,比ASHRAE和ISO标准中推荐的热阻值分别大10.2%、25.6%,交警工作服套装的透湿指数为0.242,比ASHRAE标准中推荐透湿指数值0.36小32.8%,说明目前天津交警服的热学性能参数不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要求。服装面料的热学性能测量实验表明服装面料热阻均比服装热阻大。第二,进行了天津市交警夏季户外工作环境参数实地测量及交警热反应主观调查,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对交警执勤过程中的热反应与环境参数之间存在的潜在关系做了研究分析。得到人体热感觉与室外空气温度存在较显着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了0.976(6月)和0.982(7月);PMV模型运用于户外非稳态热环境时会高估人体实际热感觉值3%~36%;同时得到了6、7月人体出汗情况、身体状态和体力状态分别与空气温度和时间之间的二元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达到0.826~0.965。第三,结合交警服装热学参数和夏季户外环境参数,利用Gagge二节点模型模拟了高温下户外交警站岗执勤实际工作过程中生理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环境的各项换热。结果表明,6月试验日下人体生理参数尚处于安全限值内;7月试验日早班的第161分钟和午班的第66分钟核心温度已达到ISO 7933标准中规定的高温环境下人体耐受上限(38℃),午班的第137分钟时平均皮肤温度已达到ISO 9886标准中规定的体表温度耐受上限(38.8℃)。结论将为交警执勤时间安排提供借鉴,对减少户外工作者的热伤害提供帮助。
朱倩翎[3](2019)在《地铁车厢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模拟与安全保障》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地铁作为一种高效绿色的交通方式,在为市民提供快捷出行方式的同时,同时也需对乘客的安全保障与舒适性负责。因此提高车厢内空气品质与人体热舒适就变得非常重要,使用流体仿真技术对车厢内气流组织进行模拟,可以得到贴近现实的量化结果,在解决现实工程问题上,可以提供较为有意义的参考价值。本文以ALSTOM公司的AC03型电动地铁列车车厢为例,对中国南方地区地铁车厢内污染物浓度分布与安全保障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实测和调查问卷发现,更多乘客认为站在车厢中央空气流通性更高,站在车厢中央温度更低,在夏季乘坐地铁,在车厢内总体感觉偏冷,车厢内空气流通量造成人体不舒适,37%乘客认为车厢内热环境为不舒适。21%的乘客不知道地铁车厢内逃生工具的位置。夏季车厢温度低于规范值,湿度超过规范值,风速在规范值范围内,但风速过低会导致空气流通率低,车厢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规范值。在实测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采用CFD数值模拟对地铁的温度、速度、风速、二氧化碳浓度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在南方夏季地铁车厢内,采用3.0m/s的送风速度,90°的送风角度最易控制车厢温度,有助于稀释乘客呼吸所造成的CO2及其可能携带的病毒和乘客呼吸引起的温度变化,降低热污染,提高车厢空气质量及乘客舒适度,减少病毒传播的几率。本文进而提出优化建议并再次使用CFD数值模拟对其进行验证,发现上送下回的送风方式更有助于提高车厢内垂直方向的空气流通率。并根据优化方案下的数值模拟验证了上送下回送风方式相比上送上回,在车厢送风速度都为3.0m/s时,上送下回的送风方式最易控制车厢温度。
陈瑾[4](2019)在《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改进及其在矿井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矿井热害严重影响着矿工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对矿井热环境进行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对于创造良好的矿内工作环境以及保障矿工的安全和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热环境对人体的作用这一角度出发,建立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的热环境进行了评价。首先,将广泛用于地面建筑室内热环境的Gagge二节点模型引入矿井热环境中,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服装热阻、服装湿阻、对流换热系数、蒸发换热系数、呼吸散热量及对流和辐射换热量的简化计算。由此得出了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模型,并对改进后的该模型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其次,现有研究把热环境评价指标分为三类,将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卡他度、湿球黑球温度归为直接指标,将操作温度、热应力指数、等效温度归为理论指标,将综合温度、合成温度、结果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标准有效温度、预测平均值和预测不满意度归为实验经验指标。本文根据指标来源不同,对部分指标的分类进行重新调整划分,并对易混淆的等效温度和有效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和标准有效温度两组概念进行了区分与界定。再次,利用SPSS软件对预测平均值PMV、合成温度tB、综合温度tz、有效温度teff和标准有效温度SET这5个矿井热环境评价指标与相关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SET指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70,可决系数为0.883,在5个评价指标中均为最高值,能正确预测实际热感觉。因此,SET指标的可靠性高,可用于矿井热环境评价。最后,利用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和SET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皮肤温度与新陈代谢率呈正相关关系,皮肤温度的变化与空气干湿球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矿工感觉舒适的临界皮肤温度范围为31.231.9℃;同一地点,不同新陈代谢率的矿工,其热感觉不同;由SET值的计算结果可知,回采工作面的热环境整体好于掘进工作面。因此,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及SET指标可以合理评估矿井热环境的实际情况,这为矿井热环境的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林文松[5](2019)在《商用陈列柜制冷系统优化及柜内贮藏食品温度波动的仿真模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食品冷链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陈列柜作为冷链终端设备越来越受到关注。陈列柜制冷系统的节能优化和柜温稳定性的研究也成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在传统立式敞开式陈列柜制冷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引用新型的陈列柜制冷系统,利用图论数学方法对制冷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升系统的性能和能效比。另一方面,将半波函数及波形特征值分析应用到陈列柜内食品温度的数值模拟当中,分析不同工况对柜内各食品温度波动的影响,为陈列柜系统优化和食品贮藏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仿真模拟和试验测试,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基于图论方法,对新型组合式超市制冷系统的热力循环进行了图论矩阵描述并建立了数学模型,针对三种不同的制冷系统构建方案以及使用三种不同制冷剂的分别对压缩机组的性能以及各部件的制冷量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在+50oC冷凝温度时,相同系统方案使用R22制冷剂时压缩机组的综合能效比最高,使用R407C次之且压缩机组输入功率最小,使用R404A制冷剂时能效比最低。三种方案中,方案A制冷量基本符合要求,且压缩机组的能效比较高,方案B的冷藏、冷冻陈列柜制冷量偏小,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方案C的冷藏、冷冻制冷量则偏大且压缩机组的能效比最低。因此针对给定的冷负荷要求,方案A最符合超市制冷系统的设计要求,另外冷藏压缩机采用同排量双机并联,曲轴箱的油平衡更好、回气分配更均匀,避免了不同排气量压缩机并联时易发生小排气量压缩机缺油的弊端。通过结合图论方法的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有效地优选出最佳的系统配置方案,大大缩短制冷系统优化设计的时间,减少了不变要的设计成本。2.建立了陈列柜内温度场响应的数学模型和对应的食品温度波动响应的数学模型,将送风响应和周期融霜响应脉冲函数作为初始条件,对陈列柜内的温度场和贮藏的液态食品的波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融霜周期下柜内食品温度的波动幅度要远大于制冷周期下食品温度的波动幅度,对食品的品质影响更为严重,并随着融霜加热时间的增加,各液体食品中心位置的波动时间相应增加,温升峰高也随之增加。柜内液态食品温度的波动由表面到内部前20mm的变化趋势最大,增幅或衰减最快;从内部20mm点到中心(30mm)点的10mm内各特征值变化趋势平缓,幅度变化较小,甚至基本不变。融霜加热时间越短、开停比R越小、食品的含水量越大,其食品内部的温度波动时间越短、波动峰高越小;选择适当的融霜模式、开停比并根据不同食品的含水量来进一步优化陈列柜的运行工况对提高食品的品质是十分有研究价值的。3.提出了联合供冷风陈列柜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制冷系统集中供风”、“引入天然冷源式供风”以及双模供风三种工作模式,可减少陈列柜内柜温波动以及系统能耗,提高系统的能效比。搭建了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的试验台,系统可在三种供风工作模式中进行切换,并通过阀门控制和风机变频对两台柜体的送风风速进行有效调节,同时也与传统陈列柜系统进行了对比试验。对比分析了联合供风式陈列柜采用制冷系统模式与传统陈列柜的融霜周期,考察了送风速度对联合供风式陈列柜柜内温度以及内风幕速度的影响,研究比较了两种工作模式的联合供风式陈列柜与传统成列柜的送风速度和柜内温度分布,对引入天然冷源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的功耗进行了测试,并于传统陈列柜进行了对比。在基于双流体改进模型的陈列柜风幕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将集中式送风式陈列柜系统进行了整体模拟,分别计算了送风管和柜体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分布。并将数值模拟结果和与实测温度结果的进行了验证。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采用了大片距蒸发器和大功率融霜电加热,其结霜量和融霜时间显着减少,融霜间隔可以从传统陈列柜的6 h延长到9 h,24 h工作周期内柜内最大温升从4.0oC减少到2.4oC。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采用制冷系统供风模式和引入天然冷源模式下,柜内的送风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与传统陈列柜相近,均可以正常工作。在寒冷季节,引入天然冷源供风的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相对于传统陈列柜可节约大约43%的能耗,节能效果显着。通过数值模拟可发现两种工作模式下的联合供风式陈列柜内的速度、温度场分布与传统陈列柜有相似之处,在回风口附近柜外空气的卷吸现象明显,柜外环境温度有分层现象。通过对仿真模拟的温度值和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两种供风模式的模拟结果的平均偏差和最大偏差的最大值分别是-0.8oC和0.7oC,计算偏差较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符。4.结合仿真模拟方法,对陈列柜制冷系统提出整体的优化策略,一方面研究讨论节省系统的整体能耗,提高能效比的策略,另一方面研究讨论减少柜内贮藏食品温度波动的策略。具体策略如下:对于多元组合式制冷系统,可以对热力循环进行了图论矩阵描述并建立了数学模型,针对不同的制冷系统构建方案进行了模拟计算,输出系统的功耗、能效比以及制冷量等计算结果,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优选出最匹配的系统构建方案。对于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和水冷变频单机系统,可以利用图论的最短路径算法,优化管路的路径,减少管路阻力和漏热,达到节约系统能耗,提升能效比的目的,并能节省材料,降低安装成本。通过分析了“制冷系统供风”和“引入天然冷源供风”两种供风模式的优劣,在此基础上确认了双模联合供风方式的必要性,并归纳了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的送风策略,解决受天然冷源区域限制的问题,扩展了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在全国的应用范围。通过对仿真模拟结果的分析可知,陈列柜制冷系统的融霜条件和开停比是减少陈列柜内食品温度的波动的重要因素,也是优化策略的最佳对象。优化融霜条件,譬如采用联合供风式陈列柜或者热气(热液)融霜;减小开停比,譬如采用PID温控器、电子膨胀阀和变频压缩机,将会显着减少柜内食品温度的波动,延长食品的储藏时间,提高食品的贮藏品质。最后,作者对本文研究的欠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展望了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需要深入的内容。
连美如[6](2019)在《基于IPMV-PPD的飞机客舱热舒适性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飞机成为人们出行时主要选择的交通方式之一,促进了国内外贸易、旅游等活动的发展,我国客机数量和年旅客吞吐量增长迅速。由于飞机客舱是一个比较狭窄、结构复杂的密闭空间,空气流通性不佳,乘客活动不便,所以客舱内的热舒适性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同时,随着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航油的消耗量很大,产生各种污染物,给机场及周边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噪声问题。因此,民航局大力推广各机场使用桥载设备代替飞机辅助动力设备,降低航空燃油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然而,目前的桥载空调都是恒速送风,不能同时满足客舱热舒适性和节约能源的目的。针对桥载空调由于恒速送风所导致的客舱热舒适性不佳和节能效率不高的情况,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建立了B737客机经济舱及人体的三维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比验证所建立客舱模型的有效性。根据此模型,对夏季工况下不同送风速度时客舱内的纵向温度场、速度场进行仿真,分析得出送风速度对舱内空气流场分布状态的影响。引入Gagge二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来研究不同送风速度下客舱内人体温度的变化规律。结合IPMV-PPD(Integrated Predicted Mean Vote-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 people)指标,根据采样点处的数值,通过高斯拟合方法,获得送风速度不同时客舱环境的热舒适性变化规律。综合人体与客舱环境的热舒适性变化规律,即可获得同时满足二者不同需求的送风速度区间,有助于实际应用桥载空调时获得更好的舒适性效果和绿色节能效果。
郝存英[7](2019)在《运动文胸的热湿舒适性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运动文胸一般是由面料和衬垫材料组成的多层结构,它会阻碍胸部热量和水分的散失,降低其热湿舒适性。目前针对运动文胸热湿舒适性的研究较少,主要是针对文胸覆盖部位皮肤温的变化和有无罩杯对文胸热湿舒适性影响的研究,几乎没有对运动文胸的衬垫材料做具体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影响运动文胸热湿舒适性的因素,对运动文胸的衬垫材料进行相关性能的测试,选择两种典型的衬垫材料(海绵衬垫材料和锦氨三维针织衬垫材料)制成两个款式相同的运动文胸。为了对运动文胸的热湿舒适性进行评价,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案:在环境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30%,风速为0.4 m/s的温热环境中,受试者分别穿着两款运动文胸,搭配运动短袖T恤和运动短裤进行跑步运动,运动过程包括30分钟的静坐休息,5分钟5 Km/h的快走,三次10分钟7 Km/h快走和5分钟5 Km/h慢跑的交替运动,30分钟的静坐休息。结合实验过程中测量的客观生理指标(心率、体核温、皮肤温湿度)和主观感觉(冷热感觉、湿感觉、舒适感觉和疲劳感觉)评价,综合评价两款运动文胸的热湿舒适性。通过分析实验测得的各项数据,得到如下结果:(1)在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中发现,衬垫材料的热传导率相近,当衬垫材料吸湿后,热传导率随着吸水量的增加急剧上升,到达饱和湿态时,热传导率最大;当胸部皮肤出汗润湿运动文胸时,热传导成为胸部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2)两款运动文胸的心率HR、体核温Tre、平均皮肤温Tsk没有显着差异(P>0.05);着装后躯干四个局部位置(胸部、腹部、背部和腰部)形成了不同的衣下空气层,导致胸部和腹部先于背部和腰部,在运动过程中开始了降温,背部和腰部皮肤温随着慢跑和快走的交替进行总体呈阶梯式上升趋势。(3)两款运动文胸的胸部皮肤温T胸部有显着差异(P<0.05),相差高达0.63℃。相较于海绵衬垫材料,三维针织衬垫材料的热阻和湿阻较小,蒸发散热率较大,其运动文胸的胸部皮肤温下降地更快。研究表明,运动文胸的穿着形成不同的衣下空气层,导致躯干各局部位置皮肤温变化的差异,衬垫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了胸部皮肤温的降低幅度,进而影响其热湿舒适性。
李学靖[8](2019)在《制冷展示柜冷风幕与蒸发器耦合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冷展示柜是冷冻冷藏食品行业中普遍应用的产品,其中封闭式风幕制冷展示柜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封闭式制冷展示柜中,风幕性能的优劣决定了柜内的温度场与速度场是否均匀与稳定,同时影响着制冷展示柜内部食品的品质和制冷展示柜的系统能耗。针对制冷展示柜的风幕与蒸发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以封闭式制冷展示柜为研究对象,对制冷展示柜的制冷系统进行匹配,匹配完成后对相应的部件进行校核,验证其合理性。(2)建立制冷展示柜风幕及柜内空气流动的数学模型,并运用FLUENT等软件对柜内空气组织流动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实验测量了制冷展示柜风幕及柜内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关键点的数值,将实验测量的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建立模型的准确性。(3)对制冷展示柜在不同出风温度和出风速度下的柜内空气组织的温度及速度分布云图取关键点数值,制成折线图对比分析。综合考虑了出风速度大小、柜内冷藏区低温要求及风幕成型情况,确定了在正常工作范围内制冷展示柜的最优风幕出风参数方案,即制冷展示柜的出风温度为250K,出风速度为2.5m/s,此时为满足制冷展示柜内部冷藏区低温要求的风幕性能最优情况。(4)建立蒸发器的matlab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蒸发器出风关键参数,对比实验测量数据,验证风幕模拟数据、蒸发器模拟数据、实验数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吻合,使风幕在柜内流动和在蒸发器内流动过程收敛,验证柜内风幕流动与风道蒸发器内空气流动的耦合性。再通过实验测量数据、模拟云图和理论计算公式的分析得出蒸发器参数和风幕参数的具体耦合性能,验证了蒸发器与风幕具体参数性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
朱凯颖,刘何清,米立华,陈芬,吴世先,吴国珊[9](2019)在《暖体假人的发展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暖体假人经历了由单段暖体假人向多段暖体假人、实体暖体假人向数值暖体假人、干态暖体假人向出汗暖体假人,再向可呼吸性暖体假人的发展历程。暖体假人应用则由最初的服装热阻测定扩展到环境及人体的热舒适性评价;最初的军事、航天航空领域扩展到建筑环境、大气环境以及极地、火灾等特殊或危险环境领域;最初的评价稳定环境下的人体热舒适性扩展到瞬态、非均匀环境下的人体热舒适性。未来假人必将向复杂化、智能化、高仿真化发展。
高俊勇[10](2017)在《矿井高温高湿环境人员热应激反应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井下形成了高温高湿的恶劣作业环境。井下高温高湿作业环境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并且会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为了找出高温高湿环境下,环境因素和劳动强度对作业人员的生理、心理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高温高湿环境模拟体系,进行高温高湿模拟实验。受试者选取年龄相近、身体状况相仿的在校男大学生,在环境模拟舱设定了环境相对湿度为80%,环境温度分别为30℃、35℃、40℃的实验工况,受试者以轻度体力劳动(静坐)、中度体力劳动(动感单车)、重度体力劳动(跑步机)负荷训练,实时监测受试者心率,测定受试者体温,并通过调查问卷测定其心理感受状况,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绘制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劳动强度对人体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影响的趋势图。结果表明受试者心率和体温与环境温度和劳动强度成正相关,结合环境温度和劳动强度对人体的影响,为了保障作业人员和矿井开采的安全生产提出了降温的相应措施。
二、人体与环境的热湿交换研究及数学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体与环境的热湿交换研究及数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状态下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服用保暖材料 |
1.2.2 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课题的创新点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服装热湿舒适性及评价方法 |
2.1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概念及影响要素 |
2.1.1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概念 |
2.1.2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影响要素 |
2.2 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 |
2.2.1 数学模拟法 |
2.2.2 客观测量法 |
2.2.3 人体穿着实验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防寒服材料的选择与性能测试 |
3.1 防寒服材料的选择 |
3.2 防寒服材料的基本性能 |
3.2.1 面料及里料 |
3.2.2 絮料 |
3.3 防寒服材料的透气性能 |
3.3.1 设备及样品 |
3.3.2 测试标准与条件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防寒服材料的热阻湿阻测试 |
3.4.1 测试仪器 |
3.4.2 测试标准和条件 |
3.4.3 测试过程 |
3.4.4 热阻和湿阻的计算 |
3.4.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防寒服热湿舒适性研究 |
4.1 防寒组合装备配置 |
4.1.1 防寒服上衣与裤子的设计与制作 |
4.1.2 防寒组合服装的配置 |
4.2 防寒组合装备的热阻和湿阻 |
4.2.1 测试仪器 |
4.2.2 测试标准和条件 |
4.2.3 测试过程 |
4.2.4 热阻和湿阻的计算 |
4.2.5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 防寒服人体穿着实验 |
4.3.1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4.3.2 评价指标 |
4.3.3 实验对象 |
4.3.4 环境条件及实验方案 |
4.3.5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热阻和湿阻可调节防寒服的设计与性能评价 |
5.1 服装通风开口设计 |
5.2 服装通风开口对防寒组合装备热阻湿阻的影响 |
5.2.1 测试仪器、标准及条件 |
5.2.2 测试过程 |
5.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 服装开口对防寒组合装备热舒适性的影响 |
5.3.1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5.3.2 评价指标与试验对象 |
5.3.3 实验用服装 |
5.3.4 环境条件与实验方案 |
5.3.5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2)高温下户外工作人员的人体热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体生理热反应研究现状 |
1.2.2 人体心理热反应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人体热反应理论及评价方法 |
2.1 人体体温调节理论 |
2.2 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 |
2.3 Gagge二节点模型 |
2.4 人体热反应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警工作服及其面料热湿性能实验分析 |
3.1 人工气候室 |
3.2 “Walter”出汗暖体假人实验系统 |
3.2.1 “Walter”假人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
3.2.2 “Walter”假人的水升温与循环系统 |
3.2.3 “Walter”假人的在线供水系统 |
3.2.4 “Walter”假人的数据监控系统 |
3.2.5 “Walter”假人的模拟行走系统 |
3.2.6 “Walter”假人的测量原理及计算方法 |
3.3 交警工作服测试实验步骤 |
3.3.1 裸态测试 |
3.3.2 着装测试 |
3.4 交警工作服实验结果分析 |
3.5 交警工作服面料的热学性能参数测量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市交警夏季户外工作环境参数测量及主观调查 |
4.1 交警户外工作环境测量方案 |
4.1.1 测量地点、测量时间 |
4.1.2 设备及安置 |
4.2 主观问卷调查方案 |
4.3 现场测量及调查结果概况 |
4.3.1 户外热环境参数统计 |
4.3.2 主观热反应调查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户外高温下交警人体热反应数值模拟分析 |
5.1 模型概述 |
5.2 生理参数结果分析 |
5.3 人体与环境换热结果分析 |
5.4 人体热反应评价——HSI指标 |
5.5 服装透湿性能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附录 |
附录1 户外高温下人体热反应调查问卷 |
附录2 Gagge二节点模型求解程序 |
致谢 |
(3)地铁车厢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模拟与安全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室内环境治理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铁车厢流场数值模拟基础 |
2.1 数值求解基本原理 |
2.2 K-E湍流模型 |
2.3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 |
2.4 网格生产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铁车厢污染物浓度分布数值模拟 |
3.1 地铁A型车基础资料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车厢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 |
3.2.2 数学模型 |
3.3 边界条件和数值求解的方法 |
第4章 地铁车厢内环境参数实测 |
4.1 实测前准备 |
4.1.1 测试方法 |
4.1.2 测试仪器 |
4.2 实测结果分析 |
4.2.1 环境参数实测结果分析 |
4.3 问卷调查 |
4.3.1 问卷调查的方法 |
4.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第5章 计算结果分析 |
5.1 断面选取 |
5.2 不同送风速度对车厢温度场的模拟分析 |
5.3 不同送风速度对车厢速度场的安全性分析 |
5.4 不同送风速度对车厢CO2浓度场的安全性分析 |
5.5 送风角度对车厢空气品质的安全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安全保障的优化研究 |
6.1 优化思路 |
6.2 优化方案下的模拟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改进及其在矿井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热环境研究现状 |
1.2.2 热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井热环境与人体热交换规律 |
2.1 矿井热环境的特点 |
2.1.1 矿区大气环境 |
2.1.2 矿井地热环境 |
2.1.3 矿井热源分析 |
2.2 人体热交换理论 |
2.2.1 人体与环境间的热交换 |
2.2.2 人体热调节 |
2.2.3 人体热平衡方程 |
2.2.4 相关生理参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适应矿井热环境评价的人体热调节模型 |
3.1 人体热调节模型 |
3.2 Gagge二节点模型的改进 |
3.2.1 服装热阻Icl的修正 |
3.2.2 服装湿阻IR的引入 |
3.2.3 对流换热系数hc的修正 |
3.2.4 蒸发散热量Esk的修正 |
3.2.5 呼吸散热量B的改进 |
3.2.6 对流换热量C和辐射换热量R的简化计算 |
3.2.7 其他方面的简化 |
3.3 改进的Gagge二节点模型MATLAB计算程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井热环境评价指标选取及应用 |
4.1 热环境评价指标 |
4.1.1 直接指标 |
4.1.2 理论指标 |
4.1.3 实验经验指标 |
4.1.4 易混淆指标的区分 |
4.2 常用矿井热环境评价指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
4.2.1 比较方法 |
4.2.2 计算比较结果及讨论 |
4.2.3 SET与人体热感觉间的关系 |
4.3 改进的Gagge二节点模型和SET指标在矿井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
4.3.1 矿井概况 |
4.3.2 原始参数测定 |
4.3.3 评价计算及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5)商用陈列柜制冷系统优化及柜内贮藏食品温度波动的仿真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陈列柜系统优化及柜内温度波动的研究现状 |
1.2.1 陈列柜系统部件的优化 |
1.2.2 陈列柜性能特性研究 |
1.2.3 陈列柜的仿真模拟研究 |
1.3 目前研究工作的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图论的超市陈列柜制冷系统的仿真模拟 |
2.1 陈列柜制冷系统循环模式及图论应用 |
2.1.1 陈列柜制冷系统简介 |
2.1.2 图论及其在制冷系统数模研究中的应用 |
2.2 超市陈列柜制冷系统的组合方式 |
2.2.1 多元制冷系统组合 |
2.2.2 多元制冷系统组合的压焓图 |
2.3 小型超市复杂组合制冷系统的图论描述 |
2.4 复杂组合制冷系统的图论方法 |
2.4.1 约束条件 |
2.4.2 过程模型方程 |
2.5 求解方法及初始条件 |
2.5.1 求解方法选用 |
2.5.2 入口参数及计算工况 |
2.6 模拟计算结果 |
2.6.1 压缩机功耗及性能计算 |
2.6.2 系统各部件制冷量计算 |
2.7 基于图论的陈列柜制冷系统的仿真优化方案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陈列柜内贮藏食品温度波动的试验及仿真模拟 |
3.1 柜系统的组成与特性 |
3.2 试验台的组成与测试与测试方法 |
3.3 陈列柜制冷系统数值模拟及波动特征的分析理论 |
3.4 柜内送风波动的响应模型 |
3.4.1 周期性开停机的响应模型 |
3.4.2 周期性融霜温度的响应模型 |
3.5 柜内温度场的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的改进 |
3.5.1 温度场的数值模型的建立 |
3.5.2 计算工况及网格划分 |
3.6 食品温度波动的响应模型 |
3.7 陈列柜贮藏食品温度波动的模拟与试验结果分析 |
3.7.1 制冷周期送风响应模型与实验值的比较 |
3.7.2 融霜周期送风温度波动模拟与实验值的比较 |
3.7.3 柜温波动的模拟与测试值的比较 |
3.7.4 食品温度波动的模拟与实测值的比较 |
3.8 不同种类食品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度波动的特征分析 |
3.8.1 食品内不同位置温度波动的特征分析 |
3.8.2 不同开停比对食品内温度波动的影响 |
3.8.3 不同融霜条件对食品内温度波动的影响 |
3.8.4 不同含水量的食品对其内部温度波动的影响 |
3.9 影响食品温度波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
3.10 基于减少陈列柜内食品温度波动的优化策略 |
3.10.1 优化融霜条件减少食品温度波动的策略 |
3.10.2 优化制冷系统开停比减少食品温度波动的策略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的试验和仿真模拟 |
4.1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 |
4.1.1 柜体结构的设计 |
4.1.2 供回风管道系统的设计 |
4.1.3 集中式送风处理器及制冷系统的设计 |
4.2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的试验装置 |
4.3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和传统陈列柜的对比试验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试验内容 |
4.4 送风速度对联合供风式陈列柜柜温的影响分析 |
4.4.1 送风速度与送风风机的频率关系 |
4.4.2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冷风分配的均匀性及柜内温度场的特性研究 |
4.5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和传统陈列柜的试验结果析 |
4.5.1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与传统陈列柜的速度、温度分布对比 |
4.5.2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与传统陈列柜的融霜周期对比 |
4.6 引入天然冷源的联合供风式陈列柜和常规陈列柜的对比分析 |
4.6.1 柜温分布的对比试验结果 |
4.6.2 能耗对比试验结果 |
4.7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的CFD数值模拟 |
4.7.1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
4.7.2 数值模拟方程 |
4.7.3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定 |
4.7.4 边界条件设定 |
4.7.5 计算工况 |
4.8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的数值模拟结果 |
4.9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4.10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系统的仿真优化策略 |
4.10.1 引入天然冷源供风方式的优劣分析 |
4.10.2 联合供风式陈列柜的供风模式优化策略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1.1 研究目的 |
5.1.2 内容 |
5.1.3 创新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符号表及缩略词 |
附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6)基于IPMV-PPD的飞机客舱热舒适性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舒适性研究现状 |
1.2.2 人体热调节模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飞机客舱模型建立与验证 |
2.1 数值计算理论 |
2.1.1 飞机客舱模型简化 |
2.1.2 客舱内空气流动控制方程 |
2.1.3 客舱内空气湍流流动方程 |
2.2 飞机客舱物理环境 |
2.2.1 客舱物理模型 |
2.2.2 客舱网格划分 |
2.2.3 边界条件设置 |
2.3 实验验证 |
2.3.1 实验设备 |
2.3.2 实验测量 |
2.3.3 结果对比 |
2.3.4 误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体热调节模型建立 |
3.1 人体热调节模型理论基础 |
3.1.1 人体热调节系统 |
3.1.2 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
3.1.3 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 |
3.2 Gagge二节点模型 |
3.3 客舱环境下二节点模型的应用 |
3.3.1 新陈代谢与对外做功 |
3.3.2 辐射换热 |
3.3.3 对流换热 |
3.3.4 蒸发换热 |
3.3.5 呼吸换热 |
3.4 热舒适性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结果处理与二节点模型应用 |
4.1 采样截面及采样点 |
4.2 飞机客舱内流场仿真分析 |
4.2.1 温度场 |
4.2.2 速度场 |
4.3 热舒适性评价指标 |
4.3.1 人员分布密度 |
4.3.2 热舒适性评价指标IPMV-PPD |
4.4 热舒适性分析 |
4.5 桥载空调送风优化 |
4.5.1 人体温度变化规律 |
4.5.2 热舒适性变化规律 |
4.5.3 优化送风速度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运动文胸的热湿舒适性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运动装热湿舒适性 |
1.1.1 热湿舒适性及其影响因素 |
1.1.2 运动热生理 |
1.1.3 运动装的热湿舒适性评价 |
1.2 运动文胸的研究现状 |
1.2.1 运动文胸的发展 |
1.2.2 运动文胸的材料 |
1.2.3 运动文胸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影响因素分析与材料性能测试 |
2.1 影响运动文胸的热湿舒适性因素分析 |
2.1.1 散热性 |
2.1.2 散湿性 |
2.2 材料的性能测试 |
2.2.1 测试方法 |
2.2.2 测试材料 |
2.3 材料的测试结果 |
2.3.1 面料 |
2.3.2 衬垫材料 |
第三章 运动文胸研制和热湿舒适性评价 |
3.1 运动文胸研制和热湿舒适性评价 |
3.1.1 运动文胸制作 |
3.1.2 文胸穿着实验 |
3.2 热湿舒适性评价结果 |
3.2.1 体核温和心率 |
3.2.2 平均皮肤温 |
3.2.3 躯干局部皮肤的温湿度 |
3.2.4 胸部皮肤的温湿度 |
3.2.5 出汗量和体核温上升 |
3.2.6 躯干局部皮肤的红外热像图 |
3.2.7 冷热感觉、皮肤湿度、舒适感觉和疲劳感觉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制冷展示柜冷风幕与蒸发器耦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风幕式制冷展示柜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制冷展示柜制冷系统匹配 |
2.1 柜内风幕循环 |
2.2 卧式封闭式制冷展示柜介绍 |
2.3 制冷展示柜制冷系统流程 |
2.4 制冷展示柜制冷循环部件匹配 |
2.4.1 传热的基础理论 |
2.4.2 制冷展示柜制冷系统工质 |
2.4.3 制冷展示柜柜体负荷计算 |
2.4.4 制冷展示柜压缩机匹配 |
2.4.5 制冷展示柜冷凝器匹配 |
2.4.6 制冷展示柜蒸发器匹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冷展示柜模型建立及数值模拟 |
3.1 模拟仿真方法及FLUENT软件简介 |
3.1.1 模拟仿真原理及方法 |
3.1.2 FLUENT软件介绍 |
3.2 建立制冷展示柜数学模型 |
3.2.1 求解域的设定 |
3.2.2 建立几何模型 |
3.3 网格划分 |
3.4 模拟求解 |
3.4.1 求解方法的选择 |
3.4.2 模型的简化和假设 |
3.4.3 模拟需用到的控制方程 |
3.4.4 流体数学模拟模型的比较及选择 |
3.4.5 边界条件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3.4.6 加速收敛 |
3.5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3.5.1 温度场分布 |
3.5.2 速度场分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冷展示柜性能测试实验 |
4.1 实验条件介绍 |
4.2 主要实验设备介绍 |
4.3 实验测试方法 |
4.3.1 温度测试方法 |
4.3.2 速度测试方法 |
4.3.3 测点的布置和采集方法 |
4.4 实验内容及方案 |
4.5 模拟及实验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蒸发器与风幕之间耦合性能分析 |
5.1 蒸发器不同出风参数对柜内风幕影响 |
5.1.1 速度影响分析 |
5.1.2 温度影响分析 |
5.2 风幕性能参数对蒸发器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内容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暖体假人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暖体假人的发展 |
1.1 国外的暖体假人 |
1.2 我国的暖体假人 |
2 暖体假人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
2.1 国外应用状况 |
2.2 国内应用状况 |
3 结论与展望 |
(10)矿井高温高湿环境人员热应激反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形成机理 |
2.1 矿井热环境的概念 |
2.2 矿井热源 |
2.3 矿内湿源 |
2.4 本章小结 |
3 人体在热环境反应的理论基础及评价指标 |
3.1 人体与热环境的热交换 |
3.2 人体热舒适 |
3.3 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
3.4 热环境的评价指标 |
3.5 衡量人体生理应激评价基本指标 |
3.6 衡量人体心理评价指标 |
3.7 衡量人体行为性指标 |
3.8 本章小结 |
4 高温高湿环境热应激实验及数据分析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方案 |
4.3 实验仪器 |
4.4 样本征集 |
4.5 实验过程 |
4.6 生理指标数据分析 |
4.7 生理指标数据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矿井热环境改善对策 |
5.1 非制冷空调降温措施 |
5.2 制冷空调降温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展望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人体与环境的热湿交换研究及数学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状态下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D]. 肖杰. 苏州大学, 2020(02)
- [2]高温下户外工作人员的人体热反应研究[D]. 蒋铭媛.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3]地铁车厢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模拟与安全保障[D]. 朱倩翎.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4]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改进及其在矿井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 陈瑾.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5]商用陈列柜制冷系统优化及柜内贮藏食品温度波动的仿真模拟[D]. 林文松.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基于IPMV-PPD的飞机客舱热舒适性数值模拟研究[D]. 连美如.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7]运动文胸的热湿舒适性研究与设计[D]. 郝存英. 苏州大学, 2019(04)
- [8]制冷展示柜冷风幕与蒸发器耦合性能研究[D]. 李学靖.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4)
- [9]暖体假人的发展与应用[J]. 朱凯颖,刘何清,米立华,陈芬,吴世先,吴国珊. 纺织科技进展, 2019(03)
- [10]矿井高温高湿环境人员热应激反应实验研究[D]. 高俊勇. 华北科技学院,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