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就发表海峡两岸“三通”政策声明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台办就发表海峡两岸“三通”政策声明举行新闻发布会

一、国务院台办就发布两岸“三通”政策说明书举行新闻发布会(论文文献综述)

邱羽[1](2018)在《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在大陆,根基在基层、希望在青年的新主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阐述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积淀,分析其基本现状,并就如何创新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提出了五个具体路径。两岸青年交流互动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列宁交往理论、斯大林交往理论、十八大以前中共领导人的两岸交往理论和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两岸交往的理论。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历史积淀,主要表现在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一是初步交流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开启了两岸交流的新局面,国民党当局解除“戒严令”又助推了两岸青年交流:二是直接双向交流时期,两岸青年交流互动从蓬勃发展到挫折受创再到恢复调整,在曲折中发展;三是交流互动大发展时期,两岸青年交流互动呈现出机制化、结构精英化、交流领域在文教的特点。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基本现状,主要包括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有利局面、不利局面及其制约因素。有利局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陆频出惠台政策,两岸同胞共享共荣祖国发展进步;二是台湾民众开始内部反思,推进两岸青年理性互动;三是民意支持两岸交流,两岸青年交流互动前景乐观。不利局面则体现在两岸青年的政治认同差异、平台创新不够和网络交流对抗三个方面。其制约因素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国际的四大因素:经济格局逆转,引发心理调适;“台独”分裂行径,阻碍政治认同;文化教育差别,影响历史认同;国际势力介入,干扰交流秩序。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机制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以反“独”促统为基础,夯实心灵契合机制;以两岸融合发展为主题,创新互动结合机制;以促进青年成长为主线,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方向,创新网络对话机制;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创新交流长效机制。

王洁[2](2017)在《仪式的解构与建构 ——我国新闻发布会历史研究》文中认为现有对新闻发布会的研究多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本文以人类学角度切入发布会,采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首先梳理我国新闻发布会的时空脉络,论述预备立宪后我国记者会实践、形态与结构的变革,论述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新闻发布的管理思想以及制度的嬗变与发展。确定110年间记者会的时间结构、空间边界与格局、称谓结构以及形式结构。论证晚清至今我国记者会实践持续存在。论述新政背景下记者会的生发,确定我国记者会发端于清末而不是民初,阐述清政府政务发布内外有别,对内慎重发布、秘而不宣的思想。论述北洋政府新闻发布管理思想与记者会在国家层面的实施和制度建设,确定记者会发展于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首任内阁开创中央政府记者会的先河,继任内阁开始从中央到地方推动记者会制度建设。论述新闻统制背景下,国民党新闻发布管理思想与记者会的系统的制度设计和持续建设,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内及高层官员普遍展开记者会实践,并特别重视国际宣传,外记者会为单独的类型广为运用。开办外记者会,这一媒介管理方式思路源于清政府,实践于北洋政府,发扬光大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多个部门和部分省市政府出台记者例会制度和发布新闻办法、条例、法规。论述建国后30年间,记者会表现出国家的主导与民间的退场的特点,记者会空间边界表现出对内的压缩与对外的扩张特点。建国后,我国政府国际传播组织相当得力,境外记者会地理分布范围较之前各个历史时期大为扩展,境内外国政府记者会规格和层次大大提高。考证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段内既往学界认为是典型而阐述并不清晰的记者会并勘误。论述改革开放后记者会多元发布主体的均衡发展,国家与民间的对接,记者会空间边界的内外扩张,以及参与媒体层级的下移。其次,在此基础上,以我国新闻发布会的发展历程为支撑,对发布会进行文化人类学分析,阐释发布会的仪式属性及建构。重新定义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是具有明确目的和策略的仪式实践,权力及权力控制隐藏在仪式行为之后。以人类学视野观察,发布会是以社会位阶较高的人群为执礼主体,基于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思想在现代社会盛行,实施社会控制的民主仪式。论证提高发布会效力的因素,仪式形式、仪式规格、仪式程序直接作用于发布会的仪式效力。又次,新闻发布会作为舶来的仪式,在中国本土着陆实践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生发,其形态和结构应能体现出中国特色。论述百余年间我国记者会称谓具有类型繁多、灵活多变,同一称谓存在多个变换形式等特点,分析记者会称谓的七个类型,确证招待记者、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为百余年间最为流行的三类称谓。各类称谓之间无本质差别,为同一仪式活动的不同能指。最后,论证我国发布会的仪式结构和形态的特点,并分析其文化个性。

殷昭鲁[3](2015)在《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向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贪欲和历史原因,钓鱼岛从一个没有争议的岛屿变成了一个有“问题”的岛屿。因此,“从历史上来看,它是战后遗留的领土争端;从国际法来看,它是领土主权的归属问题;从海洋开发来看,它涉及未来东海石油与海洋资源的开发问题。”近年来,中日因钓鱼岛问题争端频仍。此争端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及战略布局,而且也牵动了东亚,乃至世界的神经。诚然钓鱼岛问题表面上是中日两国的领土主权之争,而其内里却充斥着大国间的战略选择与利益博弈。因此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的价值,更有对国家利益现实的关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籍可以证明。明朝永乐年间的《顺风相送》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有关钓鱼岛岛名记载的最早的文献,这足以体现中国对钓鱼岛最早的发现和“命名权”。并且明清两朝历届册封使的使录对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载则更为翔实,这些使录不仅把钓鱼岛等岛屿作为中琉航道的航标,而且也明确指出中琉之间的界线为“黑水沟”,或是琉球姑米山。不仅如此,钓鱼岛在明清两朝还被纳入到中国海防的范围之内,《筹海图编》、《台海使槎录》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所以从钓鱼岛的发现、命名及使用和管辖上来看,钓鱼岛属于中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日本、琉球与西方等国的古文献和地图也对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历史事实给予了佐证。因此,对这些事关钓鱼岛历史文本的梳理与解读,是我们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主权诉求的源流。晚清以降,由于中国国运式微,激发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之心。早在1885年,日本政府就指使冲绳县政府对钓鱼岛等岛屿进行窥伺和调查。通过对该时期日本与冲绳县之间往来文书的梳理和解读,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日本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窥伺经过了最初的迟疑、搁浅,而甲午战场的胜利,使得日本最终有恃无恐,假胜利之威,乘胜追击,窃占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对日本窃占钓鱼岛经纬的分析,也可以显示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之下清日两国的衰兴与实力消长。因此把钓鱼岛问题放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考察,从源头上寻觅日本窥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行径,使我们更能有力驳斥日本对钓鱼岛的“领有”主张。钓鱼岛问题的产生,不仅事关中日两国,还与美国息息相关。钓鱼岛问题的美国因素集中体现在美国战时及战后对东亚的战略布局,尤其与美国的琉球战略密切相关。无论是战时对琉球地理情报的搜集,还是战后旧金山会议上寻求对琉球的排他性托管,抑或是20世纪70年代的冲绳“归还”无不体现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安排。但是美国这种战略利益安排却因对琉球的地理界域错误性认知以及对本国利益的考量把本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挟裹其中,到冲绳“归还”时与日本私相授受而终于酿成中日间的钓鱼岛问题纠葛。但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所谓的“行政权归还不涉及主权”的“中立立场”,这实际上是美国假“中立之名”,而行逃脱历史责任之实。美日私相授受中国领土,引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和抗议。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由于中国大陆同美日两国还没有改善和建立外交关系,再加上联合国的席位还被台湾当局霸占,所以在对外交涉上面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在此期间仍积极地与相关学者研讨应对钓鱼岛争端策略,并向外发表声明,表达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在中日建交前后,中国领导人以中日关系大局为重,提出了钓鱼岛问题“搁置”起来的想法,得到了日本领导人的赞同。《中日友好条约》签订前后,发生“钓鱼岛渔船”事件,在中国领导人的妥善处理之下,很快平息下去。随之,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再次表达了在钓鱼岛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并与日本的领导人达成共识。钓鱼岛争端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其附近海域发现了潜在的石油资源。琉球政府在美国和日本政府怂恿和支持之下,在战后首次发声,坚持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并在钓鱼岛上设立界碑等标志物。作为对美琉当局举措的反制,台湾当局也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不过此时台湾当局的着重点在于对钓鱼岛海域附近大陆架石油资源开发问题,与美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石油。但当钓鱼岛争端表面化后,在强大的保钓运动压力之下,台湾当局开始在钓鱼岛主权诉求立场上日趋坚定,开始与美日交涉,但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国际地位,以及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有求于美日,最后还是没有改变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的事实。钓鱼岛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搁置争议”的默契以来,中间虽有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行为,但是总体发展还算良性。但是新世纪以来,日本部分领导人和右翼势力为了政治上的考虑,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特别是2012年的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使钓鱼岛争端陡然升级。中国以强硬的战略布局打破了日本对钓鱼岛的“单独管控”局面,实现了“交叉管控”,而日本也采取战略应对,同时美国也加强对亚太的战略资源投递,以获得更多权益。在这场中美日的战略博弈中,使得钓鱼岛问题更趋复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孤悬于东海上的几座岛礁,钓鱼岛问题已经由一个事件变成了一个符号。这种符号凸显的是中日之间领土主权的争执、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对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以及东亚场域中大国利益的博弈。总之,钓鱼岛问题的研究要以宏观的视野进行看待,以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纵的方面来看,以历史的长时段来了解其因果延承;从横的方面看,把其放在国际格局变动下国家间的利益博弈中把握其脉动。钓鱼岛问题的争端仍在继续,从目前来看解决的前景虽不甚明朗,但是我们应有未雨绸缪的精神,为此在钓鱼岛问题提出以下三个展望:两岸合作乃维护领土主权之幸;中日应寻求和平解决以破解零和博弈之殇;而中国自身应大力提升国力以应不时之需。

李秀军[4](2015)在《1949年以来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1949年以来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1949年以来的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现实依据进行详细的追溯,对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考察,对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特点进行全面的总结,对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异同进行科学的比较,对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演变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合理地展望外交政策视域下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最后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涉台外交对策。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引言,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并介绍论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第一章,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背景分析。通过论述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现实依据,阐明了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第二章,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本章详细回顾了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以时代和内容为划分依据,将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总结为四个部分,即“法统”涉陆外交政策、“总体”涉陆外交政策、“务实”涉陆外交政策、“活路”涉陆外交政策,并分别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第三章,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本章详细追溯了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以主题和内容为标准,将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突围”涉台外交政策、“和平统一”涉台外交政策、“反分裂”涉台外交政策、“协商”涉台外交政策,并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四章,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总体评析。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特点有:亲美、反共是涉陆“外交”政策的本质属性,涉陆“外交”政策发展演变缺乏一以贯之的连贯性,涉陆“外交”政策与大陆政策具有相互关联性,维护“一个中国”、坚持民族主义的客观进步性。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特点有: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涉台外交政策的本质要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涉台外交政策的最终归宿,两岸关系发展状况的变化是涉台外交政策演变的基本依据,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涉台外交政策的原则要求。本章同时提炼了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相似性(共性)和相异性(冲突),归纳了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第五章,外交政策视域下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当前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对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本章最后思考凝练了中国共产党的涉台外交对策,以期改进、完善今后的涉台外交工作。结语,1949年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研究的基本结论: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民族大义的共同体现;激烈对抗到缓和对话的转变是两党外交矛盾演变的总体趋势;结束对抗、走向统一是海峡两岸关系持续改善的必然结果。

刘相平[5](2015)在《“九二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之关系述论——兼论中国共产党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九二共识"的内涵和实质在1992年海协、海基会商谈中就得以确立,事实不容否认。"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20多年来,"九二共识"历经考验,为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又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广阔的空间。中国大陆和中国共产党以此作为海峡两岸"两会"接触和商谈、两岸政党交流、两岸经贸制度性往来的政治基础,也是台湾对外交往必须遵守的原则。

李阳露[6](2014)在《闽台新闻传媒关系研究(2000-2012)》文中研究表明新闻传媒是两岸民众了解、沟通的重要渠道,福建地处“对台宣传”的前沿阵地,在两岸新闻传媒的交往中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本文以2000-2012年闽台新闻传媒的交流与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十余年来闽台新闻传媒在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为代表领域的具体交流情况,探讨这一时期闽台新闻传媒关系出现的新特质及发展动力、对闽台关系和两岸关系的影响等,最后提出一些促进闽台新闻传媒交流的建议和看法,期望通过这一研究对未来两岸新闻传媒的交流和两岸和平统一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陈力[7](2013)在《双层博弈视角下台湾当局开放陆资入岛政策评析》文中研究表明两岸经济关系是推动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两岸经济关系并未实现正常化,特别是投资关系严重不平衡,大陆资本长期被排除在台湾岛外。2008年马英九上台执政,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积极转变,与此同时,台湾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面临严峻形势。面对内外压力,台当局提出了开放陆资入岛政策,以提振台湾经济。本文尝试运用普特南的双层博弈理论,分别从岛内、岛外两个层面分析解读台湾当局的开放陆资入岛政策。在介绍完双层博弈理论之后,文章首先对陆资入岛的缘起、过程、成就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依据双层博弈理论的分析框架,对陆资入岛起推动、制约作用的岛内外因素分别进行评析,最后依据理论分析,预测陆资入岛的未来发展前景。从双层博弈的视角来看,台湾当局开放陆资入岛的第一层次,即岛外层面的关键推动、制约因素是大陆与美国。第二层次博弈的主要对手是民进党及绿营支持者。本文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大陆、台湾三方在台海局势稳定上有着共同利益,三方都愿意两岸通过协商对话加强合作,特别是通过提升经济合作水平来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就岛内而言,马英九当局提出开放陆资入岛政策,虽然也遭到了民进党一定程度的阻挠,但并未对马英九当局的决策构成影响,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加强与大陆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岛内共识,民进党虽然反对,但未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正是在这种岛内、岛外都有利的决策背景下,开放陆资入岛得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由于岛内独特的政治生态及两岸关系现实,为防止陆资入岛对台湾相关产业形成冲击,台当局在陆资入岛的政策设计与规划上,显得十分小心谨慎,具体措施上更是处处设防。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退去,马英九成功连任,陆资入岛正面效应的初步显现等因素作用下,未来台当局的陆资入岛政策将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陈世阳[8](2010)在《国家形象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形象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它既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又是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国家形象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出来,各国纷纷从战略高度对国家形象重新定位,竞相调整或重塑国家形象。在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过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掌握的强大国际传播力量,把歪曲和丑化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形象作为其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认同,有效避免被包围遏制,从而为国家的和平发展争取更为稳定、友好、合作的外部环境,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国内外国家形象战略研究中存在的宏观和理论研究不足,视角方法单一的现状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和加强对国家形象战略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搭建国家形象战略框架,以此为依据分析、总结新中国60年来国家形象战略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演变,最终落脚于对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思索和设计。因此,本文在逻辑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包括前五章的内容。这一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回答国家形象战略的概念、国家形象的战略作用,国家形象战略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等问题,并结合国际政治学、战略学、形象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提出国家形象战略框架。国家形象战略是国家调动一切力量与资源以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艺术与科学。国家形象战略的要素包括:国家形象战略资源、国家形象战略环境、国家形象战略定位和国家形象战略的实施。这些要素构成了国家形象战略框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战略谋划和战略实施。前者集中于观念层面,包含对国家形象战略资源的分析、战略环境的判断、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国家形象的定位;后者主要涉及实践层面,主要包含国家形象塑造和危机管理,其中国家形象战略实施涉及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危机管理。第二部分包括第六章,在国家形象战略框架指导下,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新中国60年来在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冷战后时期国家形象战略的思想和实践,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挖掘中国国家形象的特点和内核,指导未来的国家形象战略设计。新中国成立的60年是中国不懈努力探索和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期间形成了一些特点,成为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珍贵启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领导人树立和形成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国家形象战略目标,并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着这个目标的内涵;尽管不同时期,对国家形象的具体定位由于受中国实际情况、领导者个人、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社会主义、大国、和平是贯穿建国后中国国家形象不变的特色;发展综合国力、对外宣传和外交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主要是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现状,结合国家形象战略框架以及中外经验教训,提出未来10年中国国家形象战略设计。在战略谋划上,未来的国家形象战略应坚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坚持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追求;在尊重历史、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应从多个方面对未来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定位:改革开放的经济形象、民主进步的政治形象、和谐文明的社会形象、和平发展合作的大国外交形象、和平透明的军事形象。在战略实践上,应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尤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领域是: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危机应对能力,树立政府新形象;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的大国心态、国际意识和形象意识;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加强国家品牌形象建设。进一步推进国家形象外交,坚持和完善政府外交,发挥民间外交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独特作用;大力发展公共外交,尤其是加强文化外交和国际公关。进一步加强媒体建设,提高国际传播力:推进对外传播事业的改革和建设,转变传播观念,提高传播技巧,增强对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力图融合多种研究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方法论上,注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历史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的结合。在理论层面,以国际政治学和战略学的理论为基础,同时注意借鉴吸收形象学、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成果。在实践层面,以理论为基础,总结中外实践经验,提出对策建议。

张绪雄[9](2009)在《浅析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台政策新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试图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为解决台湾问题所做的努力做初步探讨,希望以此对实践工作有所启发。本文从五个方面予以论述:首先,提出先经济后政治的主张来把握两岸协商进程;其次,颁布《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反独;第三,积极务实推进两岸直接"三通"进程;第四,提高两岸交流层次,推动党际交流;最后,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来解决台湾问题。

张希强[10](2009)在《海峡两岸中医师管理法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逐渐深入,交流层面几乎涉及所有领域,而中医医事的交流是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任何交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产生法规政策层面交流的需求,两岸中医医事交流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中医医事交流的不断升温,其交流内容逐渐向深层发展,涉及两岸中医师管理政策法规层面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并日益受到两岸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由于两岸在中医师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随着两岸中医医事交流的深入开展,亟需从指导思想、管理措施、条规内容等层面,对两岸中医师管理法规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汲取有益之处,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借鉴。本文将通过对海峡两岸有关中医师管理法规政策进行研究,比较两岸对中医师管理及其立法理念方面的异同,揭示中医师管理制度在海峡两岸中医医事法规交流中的重要性,从而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关的中医师管理政策法规、学界学术研讨提供参考,促进海峡两岸中医师管理法规政策的交流与沟通,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大局服务。本文以海峡两岸制定的有关中医师管理法规、政策等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具有比较价值的内容,从法律及医药卫生角度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并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两岸在中医师管理规范与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异同、历史背景及可借鉴之处。全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海峡两岸中医师管理的历史源流及立法背景,从而显示出对两岸中医师管理法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而以中医师管理为主线,将两岸涉及中医师管理的法规政策分成资格管理、业务管理、权力与义务、法律责任和处罚等部分,比较海峡两岸在中医师管理的不同方面的异同点,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两岸在中医师管理的不同方面的相关规定,并较深入地探讨了两岸在中医师管理法规政策方面存在不同的原因和立法指导思想。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大陆在中医立法的思路上是以保护中医,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以及发展我国传统医药为基本点和出发点,在涉及中医传承性保护和中医传统疗法管理的条文规定比较合理;而台湾地区对保护中医的传承性不够重视,对于这些方面的规定有所欠缺。其次,大陆的法规政策涉及可操作性的措施不够完备;而台湾地区在具体制度的严密性及可操作性方面做得较好,可供参考和借鉴。再次,大陆中医法规适用范围较广;而我国台湾地区中医立法的专门化程度较高。

二、国务院台办就发布两岸“三通”政策说明书举行新闻发布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台办就发布两岸“三通”政策说明书举行新闻发布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大陆相关研究现状
        1.2.2 台湾地区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思路创新
        1.4.3 研究结果创新
    1.5 主要概念的界定
        1.5.1 青年的定义
        1.5.2 新时代的意涵
第二章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交往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
        2.1.2 列宁交往理论
        2.1.3 斯大林交往理论
    2.2 十八大以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两岸交往的理论
        2.2.1 毛泽东两岸交往理论
        2.2.2 邓小平两岸交往理论
        2.2.3 江泽民两岸交往理论
        2.2.4 胡锦涛两岸交往理论
    2.3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两岸交往的理论
        2.3.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握交往主动权
        2.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青年生力军
        2.3.3 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第三章 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历史积淀
    3.1 两岸青年初步交流互动(1979-1987)
        3.1.1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开启两岸交流新局面
        3.1.2 国民党当局解除“戒严令”,助推两岸青年交流
    3.2 两岸青年直接和双向交流互动(1988-2007)
        3.2.1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蓬勃发展
        3.2.2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挫折受创
        3.2.3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恢复调整
    3.3 两岸青交流互动大发展(2008-2012)
        3.3.1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机制化
        3.3.2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结构的精英化
        3.3.3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主要领域在文教
第四章 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基本现状
    4.1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有利局面
        4.1.1 大陆惠台政策频出,共享共荣祖国进步
        4.1.2 台湾反思岛内困局,推进青年理性互动
        4.1.3 民意支持两岸交流,乐观交流互动前景
    4.2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不利局面
        4.2.1 两岸青年政治认同差异
        4.2.2 交流互动平台创新不足
        4.2.3 两岸网络对抗影响交流
    4.3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制约因素
        4.3.1 经济格局逆转,引发心理调适
        4.3.2 “台独”分裂行径,阻碍政治认同
        4.3.3 文化教育差别,影响历史认同
        4.3.4 国际势力介入,干扰交流秩序
第五章 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路径创新
    5.1 以反“独”促统为基础,夯实心灵契合机制
    5.2 以两岸融合发展为主题,创新互动结合机制
    5.3 以促进青年成长为主线,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5.4 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方向,创新网络对话机制
    5.5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创新交流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仪式的解构与建构 ——我国新闻发布会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理论、历史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仪式研究现状与理论述评
        二、新闻发布会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问题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叙事理论与方法
        二、访谈法
        三、内容分析
    第六节 研究创新
    第七节 文章架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与测量
    第一节 仪式
        一、“仪”解
        二、“式”解
        三、“仪式”解
        四、仪式的起源和特点
    第二节 新闻发布会
        一、新闻发布会
        二、记者招待会
        三、新闻吹风会
    第三节 理论述评
        一、人类学仪式理论
        二、大众传播活动相关的仪式理论与研究述评
        三、礼与礼治思想
    第四节 抽样与测量
        一、报刊具体数据搜集与统计时间范围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结构与类目划分
        四、信度分析
第三章 新政背景下记者会的生发:晚清时期记者会研究(1906-1911)
    第一节 晚清报刊业的发展与对朝政的监督作用
    第二节 清政府政务发布慎重发布,秘而不宣的思想与新闻界的长期抗争
    第三节 晚清记者会仪式实践与清政府对新闻发布的控制
        一、中央政府记者会考与商业机构记者会的出现
        二、清末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记者会考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中原逐鹿中记者会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记者会研究(1912-1927)
    第一节 数据基本面分析
    第二节 政务公开思想与记者会在国家层面的实施及制度建设
        一、国务院、总统府及都督府的记者会仪式实践与制度建设
        二、外交部的记者会仪式实践与外务公开思想
        三、北洋政府与广东军政府南北议和时期的记者会与政务公开
        四、广东军政府、国民党的记者会与政界对记者会促进舆论整合的认识
    第三节 国内新闻界对境外记者会的报道与境外人士在我国的记者会
    第四节 仪式的多重主体:社会团体、政治人物的记者会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新闻统制背景下记者会的勃兴:国民党统治时期记者会研究(1928-1949)
    第一节 数据基本面分析
        一、报道媒体分析
        二、报道信息来源分析
        三、报道聚焦地理范围分布
        四、报道发布机构分析
    第二节 境内外国政府和外国军队记者会与国民党对西方新闻发布管理形式的效仿
    第三节 记者会在民间和社会的逐步流行:商业组织、社会团体与社会名流记者会
        一、商业组织的危机公关记者会与常规记者会
        二、社会团体与社会名流记者会
    第四节 日本侵略组织、伪政府的记者会与特点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民盟等政党的记者会实践、特点与制度建设
    第六节 国民党党政军系统记者会实践与新闻发布管理思想
        一、政党、政府、军队记者会报道发布机构分析
        二、国民党党政军记者会形式、实践与新闻发布管理思想
    第七节 记者会在国家层面的系统制度设计和持续建设
    第八节 结论
第六章 媒介环境变动下记者会的消长与变革:建国后记者会研究(1949-2016)
    第一节 国家主导的仪式: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后记者会研究(1949-1983)
        一、数据基本面分析
        二、记者会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孤立政策的政治策略
        三、国家利益实现的技术:揭发美国政府细菌战的系列记者会实践与特点
        四、中央政府各部记者会实践与特点
        五、我国政要、社会名流记者会实践与特点
        六、仪式空间边界的对外扩张:参加国际活动的中国代表团记者会实践与特点
        七、仪式空间边界的对内消减:省市行政机构及部门的记者会
        八、所谓“渤海二号”记者会考
        九、仪式发布主体的失衡:商业机构记者会实践与特点
        十、文革结束后发布会内容和主题的发展
    第二节 国家仪式与民间仪式的对接:改革开放后记者会的发展(1984-2016)
        一、记者会称谓的变动,多元主体的均衡发展,参与媒体层级的下移,经济主题备受关注
        二、全面推动政务公开与仪式空间边界的内外扩张
        三、人大、政协、党务会议记者会与新闻发布管理思想的发展
        四、结论
    第三节 论建国以来记者会的制度建设和全国布局
        一、从国家利益出发:建国初期的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及特点
        二、政务公开与舆论监督:文革结束后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及特点
        三、结论
第七章 新闻发布会的仪式阐释与建构:历史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发布会现场准入和身份限制
    第二节 区分社会群体的发布会
    第三节 发布会仪式的阈限
    第四节 发布会仪式中的结构与反结构
        一、仪式中的结构
        二、仪式实践与仪式的反结构
    第五节 媒介仪式的生成
        一、仪式与媒介技术
        二、发布会的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
    第六节 发布会的仪式效力
        一、仪式程序、规格、形式直接作用于发布会仪式效力
        二、发布会展演需循仪礼次序和规则,符合约定
第八章 中国新闻发布会形态、结构与文化个性
    第一节 中国新闻发布会的时间结构、空间边界与格局
    第二节 中国新闻发布会称谓考
        一、仪式名称的确立与嬗变
        二、晚清及民国时期记者会称谓
        三、建国后记者会称谓
    第三节 中国新闻发布会的文化个性
        一、宴会与新闻发布的形式和结构从汇流到区分
        二、新闻界与发布方彼此之间的“宾主”角色定位
        三、政治人物是记者会的主角,记者会重视外记者和国际宣传的面向
        四、商业机构的相对不在场,中央政府是发布制度全国布局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致谢

(3)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现状
        (一) 中国方面的学术研究现状
        (二) 日本方面研究现状
        (三) 中日之外其他国家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解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难点
        (三) 解决途径与创新
    四、研究架构之说明
        (一) 论文结构
        (二) 相关问题与概念之说明
第一章 钓鱼岛地理、历史与主权溯源
    第一节 钓鱼岛的地理生态与地缘战略价值
        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称谓演变
        二、钓鱼岛群岛的地理与生态
        三、钓鱼岛的地缘战略价值
    第二节 历史文本中的钓鱼岛记述
        一、中国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述:中国主权诉求的源流
        二、日琉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载:中国主权诉求的佐证
第二章 近代东亚变局及日本对钓鱼岛的窥伺与窃占
    第一节 近代世界变局与中日东亚权力再分配
        一、近代西方冲击与中日两国的应对
        二、日本“并吞”琉球与东亚权力格局的变动
    第二节 明治政府早期“领有”钓鱼岛的企图及搁浅
        一、甲午战争前冲绳县对钓鱼岛的秘密调查
        二、日本政府内部对窃占钓鱼岛的讨论与企图的搁浅
    第三节 日本假战场优势窃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一、日本“并吞”钓鱼岛顾虑消除与秘密占有
        二、日本“领有”钓鱼岛的国际法分析
第三章 战后美国琉球战略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第一节 战时美国对琉球的调查与归属讨论
        一、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地理情报搜集
        二、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归属讨论
    第二节 战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政策的形成
        一、冷战升级与美国内部托管琉球的讨论
        二、旧金山会议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的实现
    第三节 旧金山会议后的美国琉球政策
        一、利益权衡下的奄美群岛归还
        二、台湾当局对美日奄美归还的对策
        三、奄美群岛归还与钓鱼岛问题的勾连
    第四节 冲绳“归还”与中日钓鱼岛问题
        一、日本寻求冲绳“归还”下的美国琉球政策
        二、美日冲绳“归还”交涉与钓鱼岛问题跃上台面
        三、尼克松政府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处理
第四章 钓鱼岛问题与中国大陆的应对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的态度及举措
        一、钓鱼岛争端初期中国政府与学者间的互动
        二、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政府外交战略与钓鱼岛政策
    第二节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形成
        一、中日建交前后的钓鱼岛交涉
        二、“钓鱼岛渔船”事件始末
        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共识的达成
第五章 钓鱼岛问题与台湾当局的因应
    第一节 钓鱼岛争端初期与台湾当局内部讨论与应对
        一、钓鱼岛海域石油发现与美台琉的反应
        二、钓鱼岛争端升级与台湾当局主权诉求的强化
    第二节 台湾当局对外交涉及对保钓运动的处理
        一、台湾当局与美国就钓鱼岛问题的交涉
        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及台湾当局的对策
        三、台湾当局对留美学人与学生保钓运动的因应
第六章 21世纪钓鱼岛问题与大国间的战略性博弈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权益诉求与国内外战略性动员
        一、日本“购岛”闹剧与中国态度的强烈性反弹
        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国内的战略性动员
        三、海外钓鱼岛话语权的争夺与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塑
    第二节 日本“实控”钓鱼岛遭到挑战与战略性应对
        一、日本进行战略性应对的动因
        二、日本国内外的战略性应对举措
    第三节 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与其钓鱼岛“中立”政策的再检讨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对亚太政治生态的影响
        二、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其再检讨
第七章 钓鱼岛的政治意蕴与研究的多维性
    第一节 从“事件”的钓鱼岛到“景物”的钓鱼岛
        一、国家领土主权的诉求
        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
        三、东亚“场域”中的大国利益博弈
    第二节 从历史遗留问题到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
        一、中日民族情感的催化剂
        二、对二战后战胜国共识的挑战
    第三节 钓鱼岛研究的多维性
        一、以历史的长时段来审视钓鱼岛问题
        二、以宏观的战略视野来统筹钓鱼岛问题
        三、以符号学的视角来透视钓鱼岛问题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地图资料
    附录二: 相关条约和协定
    附录三: 钓鱼岛名称表
    附录四: 钓鱼岛问题大事记
    附录五: 相关中外文人名、地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档案资料
    二、古文献及资料汇编
    三、报刊资料
    四、着作
    五、论文
    六、网络资源
后记

(4)1949年以来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四、概念界定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背景分析
    一、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一)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二)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二、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现实依据
        (二)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现实依据
第二章 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
    一、“法统”涉陆外交政策
        (一)进行“反共抗俄”的“外交”活动
        (二)缔结美台军事反共同盟
        (三)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岸“划峡而治”
    二、“总体”涉陆外交政策
        (一)发展与非“邦交国”的关系
        (二)建立美台“非官方”实质关系
        (三)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多方位外交”
        (四)巩固中南美洲和亚洲的“外交”阵地
    三、“务实”涉陆外交政策
        (一)展开“建交、复交”活动
        (二)推动台湾参与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
        (三)进行形式各样的出访活动
        (四)推出“南向政策”
    四、“活路”涉陆外交政策
        (一)主张两岸在“邦交国”问题上不再互挖墙脚
        (二)提出以务实模式解决台湾参与国际组织问题
        (三)拓展台湾与美日等西方主要国家的实质关系
第三章 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
    一、“突围”涉台外交政策
        (一)反对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二)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三)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二、“和平统一”涉台外交政策
        (一)与西方国家展开建交谈判
        (二)反对美国对台立法和对台售武
        (三)灵活处理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会籍问题
    三、“反分裂”涉台外交政策
        (一)回击西方国家“以台制华”的外交挑衅
        (二)压缩台湾当局“台独外交”空间
        (三)建立“反独促统”的国际战略防线
    四、“协商”涉台外交政策
        (一)积极引导“外交休兵”的有利成分
        (二)创立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协商模式
        (三)维护台湾同胞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 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总体评价
    一、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二)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二、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比较
        (一)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同一性
        (二)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对立性
    三、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演变原因
        (一)不同的意识形态是两党外交政策迥异的基本原因
        (二)变迁的国际环境是两党外交政策迭嬗的外部条件
        (三)变化的两岸关系是两党外交政策演变的决定因素
第五章 外交政策视域下海峡两岸关系的前景展望
    一、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分析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光明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变数犹存
    二、中国共产党的涉台外交对策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必须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海峡两岸关系走势
        (三)必须善用国际场合,增强涉台外交的主导力
        (四)必须坚持外交为民,争取两岸的民意认同
结语
    一、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是两党民族大义的共同体现
    二、激烈对抗到缓和对话的转向是两党外交矛盾演变的总体趋势
    三、结束对抗、走向统一是海峡两岸关系持续改善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九二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之关系述论——兼论中国共产党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二共识”的概念、内涵与核心
    1.“九二共识”概念的来源
    2.“九二共识”的内涵与核心
二、“九二共识”是大陆检视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试金石”
    1. 坚决反对李登辉等人对“九二共识”的歪曲
    2. 坚决反对陈水扁否定“九二共识”的行径,反对“台独”
    3. 马英九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期
三、“九二共识”是大陆制订和落实对台政策的核心理念
    1.“九二共识”是两岸对话、两会会谈的基础和前提
    2. 否认“九二共识”,两岸协商难以为继,两岸关系将严重倒退
    3.“九二共识”是两岸政党党际交流的基础
四、结语: 坚持“九二共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6)闽台新闻传媒关系研究(2000-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拟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两岸新闻传媒交流概况
    第一节 两岸政策的演变
        一、大陆的对台政策
        二、台湾的大陆政策
    第二节 两岸新闻传媒的交流
        一、2000年之前的两岸新闻传媒交流
        二、2000年以来的两岸新闻传媒交流
第二章 闽台新闻传媒关系多样化发展内涵
    第一节 广播联盟协作跨越
        一、搭建平台有效突破
        二、乡音乡情引起共鸣
    第二节 电视媒体纵深合作
        一、资源共享互为补充
        二、深度合作品牌共建
    第三节 平面媒体“纸上谈兵”
        一、相关报道加强了解
        二、深化合作达成共识
    第四节 新媒体沟通无极限
        一、网站节目立体传播
        二、网媒合作寻求突破
第三章 当前闽台新闻传媒关系发展之特质
    第一节 闽台新闻传媒关系的新特点
        一、新闻交流限制逐渐放宽
        二、新闻从业人员互动频繁
        三、新闻传媒全方位合作
    第二节 闽台新闻传媒关系发展变化的动力
        一、两岸民众的认知需要
        二、血浓于水的宗亲情谊
        三、互补双赢的合作需求
第四章 闽台新闻传媒交流合作探析
    第一节 当前闽台新闻传媒交流合作的积极意义
        一、新闻合作深化闽台关系
        二、传媒先行推进两岸互动
    第二节 对闽台新闻传媒关系的思考
        一、闽台新闻传媒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二、深化闽台新闻传媒关系的建议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双层博弈视角下台湾当局开放陆资入岛政策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双层博弈理论
    2.1 双层博弈理论的概述
    2.2 双层博弈理论的内在逻辑
    2.3 双层博弈理论的应用及评价
第3章 陆资入岛的缘起与发展
    3.1 陆资入岛的背景
    3.2 陆资入岛的进程
    3.3 陆资入岛存在的问题
第4章 陆资入岛的双层博弈分析
    4.1 岛外因素
    4.2 岛内因素
    4.3 双层博弈下的陆资入岛
第5章 结论
    5.1 陆资入岛对于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5.2 陆资入岛的前景
    5.3 思考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1 陆资入岛大事记
附录 2 陆资入岛重要政策文件
后记

(8)国家形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国家形象战略问题的提出及论证
    二、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创新点、难点和重点
第一章 国家形象战略界定
    第一节 “国家形象战略”的概念
        一、国家形象的定义及其分类
        二、国家形象战略概念
    第二节 国家形象战略作用和地位
        一、国家形象凸显的时代背景
        二、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战略作用
        三、国家形象战略的地位
     小结
第二章 国家形象战略环境和资源
    第一节 国家形象战略环境
        一、国际传播格局
        二、国际传播秩序
        三、国际舆论环境
    第二节 国家形象战略资源
        一、经济、军事、自然因素
        二、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因素
        三、国民、传媒、体育、社会因素
    小结
第三章 国家形象战略目标和定位
    第一节 国家形象战略目标
        一、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实力
        二、提高国家政治认同和国际号召力
        三、促进国家间信任与安全
        四、增强文化认同和吸引力
    第二节 国家形象的定位
        一、国家形象定位的概念和意义
        二、国家形象定位的原则
        三、国家形象定位的策略和步骤
    小结
第四章 国家形象战略的实施:塑造
    第一节 国家形象塑造的内涵
        一、国家形象塑造的构成要素
        二、国家形象塑造的动因
    第二节 国家形象塑造的方式:建构
        一、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
        二、外交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三节 国家形象塑造的方式:国际传播
        一、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特点
        二、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方式:外交
        三、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方式:大众媒体
    小结
第五章 国家形象战略的实施:危机管理
    第一节 国家形象危机
        一、国家形象危机的特点
        二、国家形象危机的诱因
    第二节 国家形象危机管理过程
        一、危机预警阶段
        二、危机应对阶段
        三、危机的善后阶段
    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60 年国家形象战略演进及启示
    第一节 毛泽东时期中国国家形象战略
        一、毛泽东的国家形象思想
        二、毛泽东时期国家形象塑造
        三、毛泽东时期国家形象战略特点
    第二节 邓小平时期中国国家形象战略
        一、邓小平的国家形象思想
        二、邓小平时期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实施
        三、邓小平时期国家形象战略评价
    第三节 冷战后中国国家形象战略
        一、冷战后中国国家形象思想的发展
        二、冷战后中国国家形象的实践
        三、冷战后中国国家形象思想和实践特点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国家形象现状和应对方略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现状
        一、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形象
        二、当前中国国际形象现状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中国国家形象战略设计
        一、战略谋划
        二、战略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海峡两岸中医师管理法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一、海峡两岸中医师管理法规政策的立法源流和背景
        1、大陆地区的立法发展
        2、台湾地区的立法进程
    二、海峡两岸中医师管理法规政策比较分析
        1、海峡两岸中医师执业资格的管理
        2、海峡两岸中医师医疗业务的管理
        3、海峡两岸中医师的权利与义务
        4、海峡两岸中医师的法律责任与奖惩
    三、讨论
        1、海峡两岸中医师管理立法原则的差异原因分析
        2、海峡两岸中医师准入制度及注册管理的研究
        3、两岸中医师业务范围及传统疗法管理制度合理性的讨论
        4、海峡两岸中医师权利与义务管理法规差异探因
        5、海峡两岸中医师的法律责任与奖惩不同点的比较分析
        6、海峡两岸中医师管理法规沟通渠道的探讨
    四、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
作者简历

四、国务院台办就发布两岸“三通”政策说明书举行新闻发布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创新研究[D]. 邱羽.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2]仪式的解构与建构 ——我国新闻发布会历史研究[D]. 王洁. 厦门大学, 2017(08)
  • [3]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D]. 殷昭鲁. 南京大学, 2015(01)
  • [4]1949年以来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研究[D]. 李秀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5]“九二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之关系述论——兼论中国共产党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与实践[J]. 刘相平. 台湾研究集刊, 2015(01)
  • [6]闽台新闻传媒关系研究(2000-2012)[D]. 李阳露.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4)
  • [7]双层博弈视角下台湾当局开放陆资入岛政策评析[D]. 陈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2013(07)
  • [8]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 陈世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9]浅析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台政策新思路[J]. 张绪雄.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4)
  • [10]海峡两岸中医师管理法规比较分析[D]. 张希强. 福建中医学院, 2009(02)

标签:;  ;  ;  ;  ;  

国台办就发表海峡两岸“三通”政策声明举行新闻发布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