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刀穿通伤休克患者的麻醉体会

颈刀穿通伤休克患者的麻醉体会

一、颈部刀贯穿伤休克患者麻醉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袁超超,杨茹,王传林,吕新军,康新[1](2021)在《常见动物致伤伤口特点及急救处理》文中研究指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随着人们饲养宠物已成为社会潮流,动物致伤的发生率非常高,我国每年约有4000万人被犬猫咬伤。野外动物致伤同样频繁发生,如毒蛇咬伤、蚂蚁咬伤、胡蜂蜇伤、海蜇蜇伤、蝎子蜇伤、猴咬伤等动物致伤事件屡屡报道,据统计每年超过30万人被毒蛇咬伤。不同的动物致伤伤口因致伤方式、毒素性质等不同,需采取差异化处理方式。正确快速的伤口处理是动物致伤处理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除犬咬伤、海蛰蜇伤、蛇咬伤极少数有诊疗规范,其它鲜有权威、专业、统一的动物致伤诊疗规范可供临床参考,导致治疗延迟,伤口迁延不愈,并发严重感染、过敏性休克、中毒,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造成心理疾病。本文总结常见的犬、蛇、蜂、河豚鱼、蜈蚣、蝎子、海蜇、猴、鼠、蚂蚁致伤伤口特点及处理相关研究,旨在帮助相关临床工作人员提高动物致伤伤口规范化处理水平,及非专业医学人员在遇到动物伤害时可以有意识进行快速有效处理,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程度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陈凤,刘明,游丛毓,黄桂蓉,陈玲,杨先碧,何思怡[2](2020)在《颈胸腹骨盆会阴钢筋贯通伤医疗联合体多学科救治一例》文中研究表明病例介绍患者,男,37岁,务工农民,因"钢筋贯通伤后1 h"于2017年9月18日入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患者当天因在建筑工地施工时不慎被电击,从约3 m高处坠落,致锈蚀螺纹钢筋自左侧会阴经盆腔、腹腔、胸腔穿插至右侧颈肩部皮下,伤后昏迷30 min苏醒,伤后1 h对体外过长钢筋切割后,于15:43时急送至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被动体位,感头颈、胸、腹、会阴区疼痛伴气紧,极度痛苦貌。体温

尚鹏[3](2019)在《1例两钢筋胸腹部贯通伤手术抢救的护理配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1例两钢筋胸腹部贯通伤手术抢救的护理配合。方法对2017年8月收治的1例两钢筋胸腹部贯通伤患者实施手术抢救,并开展了良好的护理配合,如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观察患者术中病情变化,密切配合手术医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等。结果经过4h的手术抢救,术程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不多,术后安返急诊ICU。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娴熟的手术配合,密切观察患者术中病情变化,是患者手术抢救成功的关键。

刘义森,黄学勤,程学仕,束维龙,洪飞[4](2014)在《颈部开放性外伤并与喉贯通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Cobzeanu等[1]从流行病学上总结出颈部损伤的最常见原因为使用利器(刀、叉、玻璃等)袭击或自残导致的颈穿透伤,其次是由于车祸、勒颈或意外跌倒导致的钝伤。喉位于颈前正中部,是维持呼吸的重要生命。颈穿透伤容易伤及喉部使喉、颈贯通,若不能及时正确的处理,会导致喉狭窄、声音嘶哑等后遗症,甚至喉梗阻、失血等严重并发症危急生命。国内大量文献对颈或喉部的外伤进行了探讨,但因颈开放伤的风险极大,特别是与喉腔贯通的患者,需要医务人

钟美华[5](2013)在《5例腹部贯通伤不能平卧患者的手术护理配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部贯通伤患者在异物滞留身体无法平卧、不能做医学影像检查、损伤不明情况下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方法:观察生命体征,估计异物穿过身体的角度可能对组织的损伤,术中拔除异物引起的各种紧急情况,做好应对。结果:在扩容、输血、吸氧等主动到位的护理配合下,本组5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结论:对于贯通伤急救手术,应忙而不乱,争分夺秒。对术中可能用到的器械、物品准备充分,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效应对,可保证手术成功。

张凯[6](2012)在《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军事思想、编制体制、作战行动和保障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对卫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的基本特征是一体化的联勤保障和灵活机动的卫勤战术,卫勤力量要实现更好的机动性和更快的反应,这对卫生装备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优化配置卫生装备,对于提高战时伤病员的治愈归队率,降低伤死率、病死率和残疾率,进而维护和提高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问题,涉及众多的动态性和随机性因素问题,属于复杂的动态随机系统问题。而传统的解析方法通常用于处理静态的、规范的、简单几率性的问题,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做出很强的简化假设,这影响了模型的有效性。与之相比,仿真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描述动态随机系统的运行、演变及其发展过程。因此本课题采用系统仿真技术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本课题以医疗后送理论和系统仿真技术为基础,划分救治机构的模块和各救治模块的救治工作序列,为仿真研究提供数量化框架与依据;实现伤病员救治过程和生存过程的数量化,为仿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分析和构建伤病员医疗后送数学模型,分析模拟方法,为仿真研究提供运行逻辑支撑;以Simio仿真平台为基础,开发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为仿真研究提供工具;最后利用仿真系统构建仿真模型,结合仿真实验,实现卫生装备的优化配置研究。下面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1)救治机构模块分组和救治工作序列研究。根据时效救治与现代分级救治理论,阐述救治机构战伤救治的分级管理,以某典型救治机构为例分析其勤务功能;结合模块化理论和方法,分析战时伤病员救治链的模块构成,区分救治机构的救治模块。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根据救治机构的救治范围、救治技术措施和救治工作流程,构建救治模块的救治工作序列,为仿真研究提供数量化框架和依据,为仿真系统运行提供结构支撑。(2)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基础数据研究。参考美军伤情码,结合专家咨询,形成本课题伤病员分类方法;针对具体作战情景,获取伤病员构成结构;通过专家咨询,明确伤病员救治优先级、生命威胁程度等伤病员救治基础数据。通过对伤病员在各救治阶梯伤病情和救治措施的分析,获取伤病员救治工作序列,实现伤病员救治过程的数量化研究。通过专家咨询,获取我军战时伤病员生存概率数据,以Weibull生存函数为基础,对调研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建伤病员生存模型,实现伤病员生存过程的数量化研究。该部分研究为整个仿真研究和仿真系统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支撑。(3)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概念模型研究。阐述面向对象仿真建模框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根据救治链模块划分研究和仿真系统建模功能分析,构建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系统建模对象的层次结构;通过分析和构建伤病员生成、救治和后送模型,提出仿真假设,分析各部分的模拟方法,实现对仿真系统建模对象行为和交互描述。该部分研究为整个仿真研究和仿真系统提供运行逻辑支撑。(4)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系统开发。对众多仿真软件进行比较,选择Simio作为开发平台,并阐述其建模框架;进行数据库数据分析与设计,利用Access2007构建仿真底层数据库,并与仿真系统进行了交互,解决了仿真系统的数据输入问题;分析了三维虚拟仿真实现方法,利用三维建模工具构建三维实体库,结合Simio的虚拟现实表现能力,解决了仿真系统的三维虚拟表现问题;利用Simio仿真平台面向对象和多层次建模的优势,开发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建模所需的一系列智能对象,形成仿真建模对象库,解决了系统的建模功能实现问题。该部分为仿真系统的开发部分,为仿真研究提供工具。(5)进行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模型与仿真实验研究。分析了基于课题开发的仿真系统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过程;依据仿真系统,构建某救护所和包含后送对象的某救治链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模型,模型的构建过程验证了仿真系统在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建模方面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利用上述仿真模型,对典型的卫生装备配置问题进行仿真实验研究,为卫勤机关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方法和决策依据。该部分是典型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为仿真系统的应用部分,也是仿真研究的案例部分。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1)以救治模块、救治工作序列、伤病员生存模型研究为基础,实现了伤病员救治过程和生存过程的数量化研究,开发了伤病员医疗后送仿真底层数据库,为医疗后送和卫生装备研究领域提供了专业信息平台,对卫生勤务与装备的数量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利用模块分组研究和仿真系统建模功能分析,划分了我军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的建模对象,构建了相关对象的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分析了伤病员生成模型,救治链伤病员救治模型、救治机构伤病员救治模型、救治模块伤病员救治模型,以及伤病员后送模型,并分析了各模型的模拟方法,为该领域仿真系统开发、仿真建模和实验研究提供了技术方法。(3)对Simio仿真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分别构建了仿真底层数据库,解决了以往仿真研究底层数据匮乏的问题;开发了三维实体库,结合Simio的虚拟现实表现能力,实现了三维虚拟仿真,解决了以往仿真研究视觉表现差的问题;开发了建模对象库,实现了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的开发与集成,为卫勤机关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专业的仿真研究工具,解决了以往仿真研究建模方法繁琐复杂的问题,也使得决策者可从卫勤保障的整体来研究和分析卫生装备的部署、保障、评价以及发展决策,将进一步提高相关决策和研究工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赵鹏[7](2012)在《失血性休克闭环复苏关键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是指大量失血引起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美军二战期间因战创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导致的死亡率高达65%,我军分析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战伤休克的发生率高达40%以上,死于失血性休克的伤员达32.6~59.5%。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因创伤致死的人数将达到840万,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的人数将会占到1/3。失血性休克的出现主要表现为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和心排出量下降所造成的低血压,最有效的救治措施即是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然而,传统的复苏方法以人工点滴的输液方式结合及时、快速、大量的复苏策略,以尽快恢复血流动力学为目标,往往存在复苏后内脏灌注不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发展成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尤其是在灾难、战争和重大事故中,大批量失血患者/伤员的涌现,相对于现场有限的救治力量和医疗资源,导致救治人员无法利用传统的复苏方法实施有效的液体复苏,以至于现场复苏成功率不高,后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偏高。近年来,基于自动化控制的闭环复苏(Closed-loop resuscitation, CLR)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热点。CLR技术在早期扩容治疗中对“量"和“速度”的控制方面相对于传统的休克复苏方法具有绝对优势,它能够通过人体生理信号的监测,实时调节输液速率和输液容量,避免临床中过复苏或欠复苏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不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就可以根据身体状态反馈实现自调整或闭环控制,也可以在批量患者同现和救治力量相对不足的院前急救、连续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军早期已提出了具有自动重症监护生命支持能力的生命支持系统的研究,旨在基于计算机闭环控制对伤员提供自动化的呼吸复苏、液体复苏和药物管理。目前,休克的CLR技术根据控制原理可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基于PID控制器的线性控制系统,其以实时血压为系统输入量,调节输液速率线性逼近目标血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第二类是基于智能控制器的非线性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基于模糊控制器的模糊控制系统和基于决策表的计算机闭环系统,相对于线性控制系统,以上两种控制系统均在优化复苏策略方面更智能、更稳定。然而,CLR技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即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最少的液体、最佳的预后)达到预期的复苏终点。目前尽管在大量的动物研究中已证实了CLR在液体管理方面的优越性,但是尚未有充分的数据说明CLR技术在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存活率方面的效用。究其原因如下:(1)生理检测手段受限:快速恢复血液动力学指标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首要任务,对于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主张采取低压(限制)复苏,即以最少的容量维持机体所能耐受的最低血压,而对于控制性的休克则主张采取正压(积极)复苏,但无论低压或正压复苏都是为了相同的目的,即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以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因此,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BP)仍然是最广泛、最有效的用于CLR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控制参数。临床上最成熟的无创血压测量方法为袖带压力法,但该技术在患者低血容量情况下测量的准确度较差,而且较长的测量周期不能满足闭环控制的需求。此外,由于休克的液体复苏主要应用于现场救援和院前急救,因此临床上成熟的有创/微创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检测技术和复苏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制约了闭环休克复苏技术对于控制变量(指导复苏的生理指标)的选择。(2)休克程度难以辨识:由于人机自我液体平衡机制的影响,难以精确地为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建立科学的模型,以实现患者失血或复苏状态的实时辨识和评估,为闭环控制提供有效地循证医学决策的依据。研究表明,以血压为复苏终点治疗失血性休克可较快恢复机体的循环血容量,但不能获得有效的组织灌注。组织低灌注是一种可导致MODS的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休克复苏的最终目的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纠正氧代谢紊乱、维持器官氧合和正常功能。因此,微循环功能和脏器灌注状态被认为是评价液体复苏效果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动脉血乳酸、碱过量或缺失(Base excess/deficit, BE/BD)是国际学者强烈推荐的监测指标,但其存在不能完全反映每个器官的血流情况。胃黏膜为休克缺氧最早累及的器官,也是复苏后最后恢复的器官,监测其pH值能更好的反映组织灌流和氧供,但胃黏膜pH值的检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却具有一定局限性。组织二氧化碳分压(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PCO2)作为组织低氧的监测指标,对组织灌注衰竭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最新文献报道,通过检测口腔黏膜PCO2(Buccal mucosal PCO2, PbuCO2)可实现对组织灌注的连续、无创监测,将在临床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用于指导复苏。(3)复苏预后无法保障:目前失血性休克CLR所采用的复苏策略主要是以ABP等血液动力学指标指导复苏的方式,但是仅在目标血压的监督下的液体复苏,很多情况下不能使微循环以及组织和器官得到有效灌注,容易引起很多临床并发症。在休克发生时和早期扩容治疗中,休克监测与休克程度的实时辨识非常重要,能够有效的指导复苏决策的优化以及复苏策略的及时调整,尤其是输液速度和输液容量。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无论基于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和决策表的CLR系统按照现有的复苏原则、复苏目标和复苏液体进行闭复苏,均未具有兼顾恢复循环血容量和改善组织灌注的复苏决策能力,因而无法确保CLR对休克患者预后的良好效用。本课题结合现在液体复苏理论与智能控制理论,以休克辨识-复苏决策-闭环输液的救治时序为主线,分三个阶段展开失血性休克CLR关键算法的研究。首先开展大样本动物失血模型实验,研究反映组织灌注与氧代谢监测指标的无创检测技术,为CLR提供研究基础:其次基于实验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建立休克程度辨识的数学模型,制定不同等级失血性休克的评价方法,为复苏决策提供前提条件;最后研究PbuCO2辅助MAP指导液体复苏和改善预后的机制,基于FC利用休克程度辨识算法和模糊规则优化复苏决策,实现休克液体复苏的智能控制。其中关键算法包括:(1)连续无创检测组织PC02方法。为了将组织PC02的监测指标应用于CLR,我们选择PbuCO2作为一种连续、无创的监测指标,并对其基于PCO2的检测方法,改进PbuCO2检测装置,以减少口腔环境中应用产生干扰,主要包括基线校准、温度修正和支撑结构的优化。研究PbuCO2与失血性休克程度的相关性,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buCO2与临床常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包括ABP、CO、动脉血PCO2(PaCO2)和BE/BD。(2)失血性休克程度的辨识与评价方法。利用BP、PbuCO2、ECG、RES和核心体温等生理信号的连续无创检测技术研究机体失血性休克复苏的病理生理机制,建立失血性休克的模糊模型。研究微循环最常用的激光多普勒技术监测血流灌注量,从而反映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根据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中以机体血容量丢失的量与速度为主判断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及其程度,建立失血性休克程度辨识与评价方法。(3)基于模糊控制系统(Fuzzy control system, FCS)的复苏策略优化分析。基于FCS的CLR系统平台,遵循现代复苏理论,结合休克程度辨识技术,进行复苏决策优化的研究。根据现代复苏策略建议对非控制性采取限制性补液和维持较低的血压,直至出血被有效控制,并建议控制性失血和非控制性失血的目标血压应分别选择90mmHg和60mmHg,提供了以上两种目标血压指导复苏的方案,以便将CLR从休克的院前急救延伸到院内。通过对PbuCO2的监测反馈微循环和组织灌注,在液体复苏过程中作为一个辅助控制量。结合休克程度的辨识技术,围绕以使用最少补液容量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的原则进行模糊决策,计算补液容量和输注速率。为了验证CLR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基于动物模型进行了实验设计与动物实验。(1)PbuCO2与失血性休克程度的相关性实验。通过对失血25%、30%、35%和40%的小组在基线水平、失血和失血后PbuCO2与血流动力学指标、氧代谢指标的监测,以及血液检验。实验结果显示,失血后30mmin时,除40%小组部分动物死亡外,其余存活动物的MAP、CO、血气和电解质都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仅失血15mmin后,相对上述生理指标PbuCO2表现出较显着的统计学意义(<0.01)。相关性分析表明,PbuCO2与CO、PaCO2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分别为0.85、0.74)。在该实验中我们发现,当PbuCO2小于70mmHg时表示轻度失血;当PbuCO2在70-90mmHg之间时,表示一个临界状态;当PbuCO2超过90mmHg时,预示较高的死亡率,必须实施强制性干预。(2)基于FCS的闭环控制液体复苏实验。通过对失血25%、30%、35%和40%的小组的MAP、PbuCO2的连续监测反馈调节输液速度,在基线水平、复苏前后连续监测局部表皮微循环血流量灌注PU,复苏过程中,统计最少时间和最小容量,以及存活率。结果显示,在基线水平时,MAP、PbuCO2等指标在每组动物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各部位表皮PU值从大到小依次是胸部为280-310PU,颅脑为130~140PU,上肢为40-50PU,胸部和颅脑PU在不同失血小组之间的没有统计学意义,仅上肢PU表现出较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失血30min, PbuCO2与颅脑、胸部和上肢PU在不同失血小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后30min,仅失血40%的小组部分动物死亡外(死亡率20%),其余小组动物全部存活。开始复苏时,各失血小组动物的PbuCO2值出现了下降趋势,而25%部分动物已经恢复到了目标血压。复苏过程中,MAP与PbuCO2比较较先达到目标值,而PbuCO2在后期恢复速度较慢。复苏后1h,全部动物存活,失血25%、30%、35%和40%小组动物闭环复苏的最少时间和最小容量依次升高或增大,且均表现出显着的统计学意义(<0.01)。各组动物胸部PU的百分比变化均为正值,而上肢PU的百分比变化均为负值。仅失血25%小组颅脑PU的百分比变化为正值,其余小组颅脑PU的百分比变化均为负值。(3)失血性休克CLR时红细胞溶血评价实验。通过与邻甲联苯胺法的对照实验,证实了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 FHb)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3.6%和6%。在失血动物血液回输的CLR实验中,各组动物FHb的检测结果在复苏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复苏前后FHb浓度的变化(ΔFHb<2mg/dl),说明CLR过程的溶血无统计学意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复苏1h后,pH水平得到了纠正。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Hb浓度结果与pH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0.905,P<0.0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首先PbuCO2不仅能够检测失血后组织灌注的变化,而且与ABP、CO、血气和电解质等指标相比,在区分不同程度的休克时更具有一致性、准确性和灵敏性。PbuCO2的连续、无创检测方法可作为伤员分类、临床诊断和失血性休克严重程度测量的指标,特别是在无人工干预时,可以作为预测早期致命因素的鉴别指标。其次,基于FCS的闭环控制系统在对失血性休克的液体管理方面,可有效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对动物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基于FCS的闭环控制系统对全血或血液制品中红细胞溶血具有较好的质量控制,不仅能够适用于院前应对大量液体输注也可用于全血或血液制品的输注。

沈中祥[8](2009)在《外伤性血气胸182例救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胸外伤是外科常见急症,并发血气胸其后果严重。我们对182例外伤性血气胸病例实施了紧急抢救,其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我院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胸外伤182例,男159例,女23例。平均年龄30.4岁。1.2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51例(28%),刀刺伤102例(56%),坠落伤21例(11.5%),挤压伤8例(4.4%)。1.3 伤情分类闭合性损伤62例,开放性损伤120例。肋

马子芳,李立才,汪军元,陈日新,邓日新,邓创晋,王中华[9](2009)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大出血的处理和预防》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并发大出血的预防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8年3月2075例次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58例次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采用保守治疗,5例中转开放手术,10例择期二期mPCNL术,3例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大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过患肾切除,亦未发生大出血休克死亡。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大出血,术中、术后积极、恰当的预防处理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经皮肾镜取石手术的质量,极大地降低手术风险。

黄文涛,陈晓明,马日新[10](2002)在《胸外伤300例临床治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胸外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对300例胸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胸外伤病人中,气血胸234例,双侧血气胸23例,多根多处肋骨骨折132例,肺门大血管伤4例,心脏贯穿伤9例,外伤性膈疝13例,胸、腹多发伤35例。行单纯胸腔闭式引流216例,纵隔引流9例,开胸手术48例,其中治愈290例,死亡10例。结论:胸外伤病人病情复杂,呼吸、循环功能严重受损者病情危重,对其抢救强调诊断准确、治疗及时,根据病情采用有效措施,包括胸腔闭式引流、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限制输液、手术探查等,才能降低胸外伤的病死率。

二、颈部刀贯穿伤休克患者麻醉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部刀贯穿伤休克患者麻醉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动物致伤伤口特点及急救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犬咬伤伤口
    1.1 犬咬伤伤口特点
    1.2 犬咬伤伤口处理
2 蛇咬伤伤口
    2.1 蛇咬伤伤口特点
    2.2 蛇咬伤伤口处理
3 海蜇蜇伤伤口
    3.1 海蜇蜇伤伤口特点
    3.2 海蜇蜇伤伤口处理
4 河豚鱼刺伤伤口
    4.1 河豚鱼刺伤伤口特点
    4.2 河豚鱼刺伤伤口处理
5 鼠咬伤伤口
    5.1 鼠咬伤伤口特点
    5.2 鼠咬伤伤口处理
6 蜂蜇伤伤口
    6.1 蜂蜇伤伤口特点
    6.2 蜂蜇伤伤口处理
7 蝎子蜇伤伤口
    7.1 蝎子蜇伤伤口特点
    7.2 蝎子蜇伤伤口处理
8 猴咬伤伤口
    8.1 猴咬伤伤口特点
    8.2 猴咬伤伤口处理
9 蚂蚁咬伤伤口
    9.1 蚂蚁咬伤伤口特点
    9.2 蚂蚁咬伤伤口处理
1 0 蜈蚣咬伤伤口
    1 0.1 蜈蚣咬伤伤口特点
    1 0.2 蜈蚣咬伤伤口处理

(3)1例两钢筋胸腹部贯通伤手术抢救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病例介绍
2护理
    2.1手术前准备
    2.2术中配合
        2.2.1巡回护士配合
        2.2.2器械护士配合
    2.3术后护理
3体会

(4)颈部开放性外伤并与喉贯通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伤情
    1.3抢救过程
    1.4术后管理
2 结果
3 讨论
    3.1喉颈贯通伤的病情诊断及风险评估
    3.2气道的管理与气管切开术
    3.3出血的管理与纠正休克
    3.4并发症的防治

(5)5例腹部贯通伤不能平卧患者的手术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手术配合
    2.1 术前配合
        2.1.1 心理护理
        2.1.2 开放静脉通道
        2.1.3 建立监测系统
        2.1.4 手术体位安置
        2.1.5 器械及物品准备
    2.2 术中配合
        2.2.1 手术配合
        2.2.2 巡回配合
3 体 会

(6)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2.2 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救治机构模块划分与救治工作序列研究
    2.1 引言
    2.2 救治机构勤务功能分析
        2.2.1 战伤救治的分级管理
        2.2.2 典型救治机构勤务功能分析
    2.3 救治机构模块划分
        2.3.1 模块化原理与方法
        2.3.2 救治链模块划分
        2.3.3 救治机构救治模块划分
    2.4 救治模块救治工作序列
        2.4.1 工作序列划分依据
        2.4.2 工作序列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基础数据研究
    3.1 引言
    3.2 伤病员基础数据
        3.2.1 伤病员分类
        3.2.2 伤病员构成结构
        3.2.3 伤病员救治基础数据
    3.3 伤病员救治模拟数据
        3.3.1 伤病情和救治措施分析
        3.3.2 伤病员救治工作序列
        3.3.3 救治过程数量化
    3.4 伤病员生存模拟数据
        3.4.1 伤病员生存模拟方法分析
        3.4.2 生存概率的专家调研
        3.4.3 生存概率的曲线拟合
        3.4.4 生存模型与生存过程数量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概念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面向对象仿真建模框架
        4.2.1 面向对象仿真的基本概念
        4.2.2 面向对象仿真的建模框架内容
        4.2.3 面向对象仿真的建模框架方法
    4.3 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建模对象划分及层次结构
        4.3.1 仿真系统建模对象划分的依据
        4.3.2 仿真系统建模对象划分及其层次结构
    4.4 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系统建模对象行为与交互
        4.4.1 伤员流模型及模拟方法
        4.4.2 救治链伤病员救治模型及模拟方法
        4.4.3 救治机构伤病员救治模型及模拟方法
        4.4.4 救治模块伤病员救治模型及模拟方法
        4.4.5 伤病员后送模型及模拟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系统开发
    5.1 引言
    5.2 仿真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和 Simio 仿真建模框架
        5.2.1 开发平台的选择和 Simio 仿真平台的优势
        5.2.2 Simio 建模框架
    5.3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底层数据库的开发
        5.3.1 数据库数据分析
        5.3.2 数据库数据设计
        5.3.3 基于 Access 的数据库构建
        5.3.4 底层数据库与仿真系统的交互
    5.4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三维模型库的开发
        5.4.1 虚拟现实与三维虚拟仿真
        5.4.2 三维模型及其建模方法
        5.4.3 仿真系统三维实体和场景模型的开发
        5.4.4 仿真系统三维实体库
    5.5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建模对象库的开发
        5.5.1 伤病员与伤病员发生器的开发
        5.5.2 后送对象的开发
        5.5.3 救治工作序列对象的开发
        5.5.4 救治工作对象的开发
        5.5.5 救治模块对象的开发
        5.5.6 更高层次对象的开发
        5.5.7 仿真系统对象库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模型与仿真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仿真系统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过程
    6.3 救治机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案例
        6.3.1 救治机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问题定义和研究目标
        6.3.2 救治机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模型的构建
        6.3.3 救治机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6.4 后送工具配置仿真研究案例
        6.4.1 后送工具配置仿真问题定义和研究目标
        6.4.2 救治链后送工具配置仿真模型的构建
        6.4.3 后送工具配置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进行的工作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和代表性论着
附件
作者简介
致谢

(7)失血性休克闭环复苏关键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失血性休克
    1.2 闭环复苏技术
        1.2.1 基于PID控制器的闭环复苏系统
        1.2.2 基于智能控制器的闭环复苏系统
        1.2.3 闭环复苏系统的比较及存在的问题
    1.3 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理论
    1.4 闭环控制液体复苏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 失血性休克闭环复苏关键算法研究
    2.1 连续无创检测组织二氧化碳分压
        2.1.1 组织PCO_2的变化机制
        2.1.2 PCO_2的检测方法
        2.1.3 温度修正与基线校准
    2.2 失血性休克程度的辨识与评价方法
        2.2.1 MAP和PbuCO_2的监测算法
        2.2.2 失血性休克微循环灌注的评价
        2.2.3 建立休克程度辨识与评价方法
    2.3 基于FCS的复苏策略优化分析
        2.3.1 模糊控制理论
        2.3.2 FC的设计
        2.3.3 基于FCS的闭环控制算法
第三章 闭环复苏系统的研制
    3.1 系统的设计方案与技术指标
        3.1.1 系统设计方案
        3.1.2 主要技术指标
    3.2 系统硬件设计
        3.2.1 无创生理信号采集装置的设计
        3.2.2 FHb检测装置的设计
        3.2.3 输液装置的设计
    3.3 系统软件设计
    3.4 系统集成
第四章 临床实验研究
    4.1 PBUCO_2与失血性休克程度的相关性
        4.1.1 动物准备
        4.1.2 实验过程
        4.1.3 统计分析
        4.1.4 实验结果
        4.1.5 小结与讨论
    4.2 基于FCS的闭环液体复苏
        4.2.1 动物准备
        4.2.2 实验过程
        4.2.3 统计分析
        4.2.4 实验结果
        4.2.5 小结与讨论
    4.3 失血性休克闭环复苏时红细胞溶血评价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统计分析
        4.3.3 实验结果
        4.3.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
统计学审稿证明

(9)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大出血的处理和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讨论

四、颈部刀贯穿伤休克患者麻醉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动物致伤伤口特点及急救处理[A]. 袁超超,杨茹,王传林,吕新军,康新. 2021年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论文汇编, 2021
  • [2]颈胸腹骨盆会阴钢筋贯通伤医疗联合体多学科救治一例[J]. 陈凤,刘明,游丛毓,黄桂蓉,陈玲,杨先碧,何思怡. 华西医学, 2020(08)
  • [3]1例两钢筋胸腹部贯通伤手术抢救的护理配合[J]. 尚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7)
  • [4]颈部开放性外伤并与喉贯通的临床分析[J]. 刘义森,黄学勤,程学仕,束维龙,洪飞.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4(04)
  • [5]5例腹部贯通伤不能平卧患者的手术护理配合[J]. 钟美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13)
  • [6]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D]. 张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10)
  • [7]失血性休克闭环复苏关键算法研究[D]. 赵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3)
  • [8]外伤性血气胸182例救治体会[J]. 沈中祥. 中国基层医药, 2009(11)
  • [9]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大出血的处理和预防[J]. 马子芳,李立才,汪军元,陈日新,邓日新,邓创晋,王中华. 中国内镜杂志, 2009(10)
  • [10]胸外伤300例临床治疗分析[J]. 黄文涛,陈晓明,马日新. 新医学, 2002(06)

标签:;  ;  ;  ;  ;  

颈刀穿通伤休克患者的麻醉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