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旭东[1](2021)在《以街镇为单位的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如何来养老,如何让老人做到老有所依越来越成为社会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养老模式因为相关政策影响和子女承担能力变弱而面临巨大的挑战,机构养老一方面因为偏离老人生活的故土而被老人诟病,另一方面又因城市老人的需求而一床难求,社区养老因管理不到位和服务不完善等也问题百出。嵌入式养老模式和设施的出现为解决这些现存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方式,养老服务驿站在嵌入式养老设施中处于基础地位,通常设置在老年人周边,其选址布局与内部功能设施是否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对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品质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提出以街镇为单位来规划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的布局,从规划层面到设计层面构建其设计原则与策略体系,为新建优化与改造等不同方面都提供了思路。首先对以街镇为单位的嵌入式养老模式进行研究,其次对该模式下的养老服务设施概念进行解析,明确了其设施概况、设计含义和设计核心。论述了养老服务驿站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功能定位、服务对象与需求、设计要求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养老服务驿站相关概念。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等街道的走访,研究其街道服务范围内的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的布局和嵌入位置等,从规划布局层面对其现存问题做总结,对不同类型的驿站在街镇范围内的布点布局及嵌入位置做一定的分析,为后续提出养老服务驿站在街镇范围内的规划布局原则及策略奠定基础。为深入研究建筑内部空间及设计,从走访的70多家养老服务驿站中选取A、B、C三类服务驿站各3个总计9个驿站作为样本,首先对其基本概况和所提供的服务做了解,总结其建设规模与功能配置。通过分类别对其平面布局及主要功能进行分析进而抽象出三类驿站的功能平面及特点,最后通过对驿站工作人员的访谈和对入托老人以及周边老人的问卷进一步明确其现阶段的需求。根据调研结果指导设计原则,从而进一步对单个功能空间和主要功能空间复合设计提出相应的策略。最后重点对三里屯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进行优化改造,为今后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庚旭[2](2021)在《北京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发展与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老龄化的加剧,我国成为失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失智老人照料的保障体系愈加紧迫,而我国相关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各城市发展不均衡,无论是对整体还是对局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根源的梳理和分析都不够。因此,本论文研究选取北京地区,即我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较早进行失智老人照料设施建设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在我国处于领先和引领作用的城市。研究立足于建筑学专业对失智老人照料设施空间环境的发展进程、节点进行文献搜集和实地调研,梳理我国养老院和养老驿站中对失智老人照料的政策导向,照料设施规范服务、程度、类型、标准等方面的统计、归纳和分析。结合国外先进成熟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参考的评价标准,分别选取五家具有失智照料专区的养老院和五家为失智老人提供服务的养老驿站作为研究对象,从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两个方面调研和分析北京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在发展进程中的得失,通过对其失智老人照料空间环境使用现状的研究,总结失智老人照料设施的设计要点和难点,以期为我国和国内其他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的研究和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在失智照料设施设计方向的参考思路。本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选题、研究背景,梳理我国和北京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明确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二章,阐明研究基础定义、研究对象的概念,以及失智老人照料空间与养老设施的关联,总结研究国外失智老人养老设施设计的成果,确定养老院和养老驿站针对失智照料服务的范围和标准;第三章,是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调研的方法,结合上述确定的评价标准,选取五个相对应的养老院案例,从十一个维度分析北京养老院失智照料空间的使用,并根据现状指出其优势与不足,以此为研究基础,总结分析出各具体功能空间的设计要点和难点。第四章,也是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根据上述确定的设计标准,从主要的六个维度,分析了北京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并根据现状做的调整和改善的方向,总结养老驿站中失智老人照料空间设计的重点。第五章,结合上述的案例分析,对北京失智老人照料设施中的养老院和养老驿站的整体发展进行总结、归纳,提出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北京乃至全国未来的失智老人照料设施的空间设计提供失智而不失质的设计方向。
祁欢[3](2021)在《医务人员健康素养胜任力量表汉化及信效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本研究引进台湾学者Li-Chun Chang等专门为医务人员开发的健康素养胜任力量表(Instrument Of Health Literacy Competencies,IOHLC),根据我国大陆地区的文化习惯及医疗背景对其翻译回译及跨文化调试,使之本土化,形成符合我国大陆地区的中文版IOHLC量表。2.评价中文版IOHLC量表的心理学指标及其信效度,了解该量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1.首先,与量表的开发者Li-Chun Chang进行联系,获得其同意与授权;严格运用量表汉化的翻译程序将IOHLC量表汉化成符合我国大陆地区医学背景的中文版健康素养胜任力量表,最终形成正式的中文版IOHLC量表。2.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首先,抽取浙江省湖州市作为调研基地;其次,选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在被随机整群抽取的基地中,于2020年08月至2020年11月随机抽取社区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等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医务人员,调查工具主要采用中文版IOHLC量表对医务人员的健康素养胜任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3.中文版IOHLC量表的信效度检验:本研究中采用重测信度和Cronbach’sα系数验证量表的信度;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验证量表的效度。研究结果:1.中文版IOHLC量表总的Cronbach’sα系数计算出结果为0.957,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数值范围0.768~0.940。计算出中文版IOHLC量表整体重测信度的结果为0.973,各个维度中的重测信度结果在0.880~0.983之间。中文版IOHLC量表整体的内容效度指数是0.96,其余各个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的数值均大于0.8。2.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该量表中每一个条目所对相应公因子上的负载荷平均值均大于0.4。验证性因子分析是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研究结果和方法来设计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中所显示的因子模型拟合指标已经达到了理想的水平。拟合指标数值:χ2/df=1.379,RMSEA=0.036,RMR=0.011,GFI=0.837,CFI=0.915,IFI=0.917,TLI=0.905。3.中文版IOHLC量表共有七个维度:(1)知识领域(9个条目);(2)检查理解力(5个条目);(3)跨专业合作为低健康素养患者设计健康教育计划(4个条目);(4)为服务对象设计实用的教学材料(7个条目);(5)检测服务对象理解程度(5个条目);(6)为低健康素养服务对象进行多途径教学(15个条目)、(7)营造友好环境(4个条目)。研究结论:中文版IOHLC量表信、效度良好,量表内容能够很好的反映医务人员自身对健康素养知识储备能力和是否使用自身储备知识对患者的健康素养进行评估的能力,提供因地制宜的健康指导,量表条目内容全面,能够评估医务人员健康素养胜任力状况,可作为医务人员健康素养胜任力的特异性测评工具。
韩宇航[4](2020)在《北京地区社区养老驿站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性问题,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而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可以提供一系列养老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就成为支撑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重要载体。社区养老在整个养老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为居家养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6年北京地区开始了社区养老驿站的相关建设工作,至今为止,已有四年的发展历程。社区养老驿站的养老模式在服务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持续性,是联结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桥梁,有助于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对于老旧社区中的社区养老驿站来说,建筑空间设计和功能配置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北京地区老旧社区中的养老驿站进行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社区养老设施的实践进行论述,并对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社区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首先是在介绍北京地区养老助残设施的基础上,明确社区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社区养老驿站可以理解为建设数量更多、覆盖范围更广、服务功能更加全面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主要的服务对象为需要一定生活照料,但尚未到达需要持续性医疗照护阶段的居家老人,一般包括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其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方面。功能用房一般分为生活用房、医疗保健用房、公共活动用房和服务用房。第三部分是针对北京地区老旧社区中社区养老驿站的现状调研。在进行北京地区社区养老驿站的走访调研时,我们发现位于老旧社区中的社区养老驿站一般是由既有建筑改造而成,并且受限于原有建筑的面积规模和空间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之后选取了具有五家老旧社区中的社区养老驿站进行细致的调研,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小规模的建筑面积本身并不能支持完善的功能配置;(2)沿用原有建筑的结构,建筑空间布局不合理;(3)建筑空间不能很好地支撑服务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对社区养老驿站服务范围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现状调研的社区养老驿站可以很好的满足自理老人的需求,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介助老人的服务需求。第四部分是老旧社区养老驿站优化设计的出发点。首先是在服务内容和实际需求矛盾、面积规模对功能配置的影响、原有结构对空间改造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基本情况的总结。通过实际需求与现状调研的社区养老驿站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对比,发现其不能充分满足介助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面积规模和原有的结构布局也会对实际使用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确定了在利用资源最少化的情况下的功能组成,包括多功能活动空间、生活服务区、较为简单的医疗保健用房,外加一定的辅助用房。通过对周边设施对社区养老驿站服务功能的研究,提出通过功能整合的方式,补充和完善社区养老驿站内部的功能。最后是对服务对象与功能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确立了在满足介助老人服务需求的前提下,最主要的功能配置是日间休息空间、多功能活动空间、办公空间、医疗护理单元和必要的辅助空间。第五部分是针对老旧社区中社区养老驿站的优化设计策略。本章根据上文中的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主要是从社区养老驿站与社区养老驿站的资源整合、结合现实条件差异化的类型模式选择、重点建筑空间的优化设计和内部环境优化设计几个方面展开的。在社区养老驿站与社区养老驿站的资源整合中,社区周边的设施主要包括生活服务设施、医疗服务设施、问题服务设施和社区养老设施,并且提出了三种功能整合的方式,包括合建、范围性整合和区域性整合;在结合现实条件差异化的类型模式选择中,可以根据社区中不同的情况,配置不同类型的社区养老驿站,包括基本型、娱乐附加型、医疗附加型和短期托养型。并且提出了资源整合模式的构建,老旧社区中的社区养老驿站在面积不足时,可以选择医疗附加型和短期托养型的社区养老驿站作为主体,然后在服务范围内选择其他设施承担文体娱乐活动;在重点建筑空间的优化设计中,针对多功能空间、办公空间、日间休息室、医疗保健用房、餐厨空间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在内部环境优化设计中,针对色彩与标识系统、无障碍环境、室内物理环境和建筑细部设计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希望能在日益紧张的用地之下,构建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区养老驿站,进一步建设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切实的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李兆平[5](2020)在《针对北京胡同社区的失智老人社区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失智症作为一种以认知功能损坏为病症特征的不可疗愈综合疾病,正在世界老龄化趋势的催化下影响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胡同社区不但承载了历史与文化,也是北京市老年人口最密集的区域,目前针对失智老人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多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角度入手,对失智照护机构和生活单元的设计方法进行探讨,而关于社区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环境设计研究还比较薄弱,日托养老驿站基础下的社区养老模式作为兼顾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优点的养老方式,既可以给到老人充足的家庭与亲情支持,也可以减轻家人的照护负担并提供专业的失智症照护,因此本文以“失智老人”和“北京胡同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胡同社区的建筑学调研和社区内失智老人的行为学调研,结合失智老人的行为心理特征和社区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试图归纳出北京胡同社区中的失智老人社区环境设计原则与方法,为给失智老人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为失智老人的空间环境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共四章。第一章,梳理总结老龄化发展的社会背景、失智症的现状、失智症的研究背景。分析北京本地的政策与现状。明确了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二章,对本文研究对象的相关基础知识,失智老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和社区营造的相关研究理论及设计方法进行梳理。第三章,依据对胡同社区的建筑学与行为学调研,对调研的内容进行梳理,通过统计分析明确老人对社区环境的使用情况。第四章,根据失智症的行为心理特征,相关理论和现状调研提出相关设计策略与方法。
和莎[6](2020)在《原居安老持续照护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起步较晚,尚有不完善之处。养老设施数量不全、分布不均,缺少一个完整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体系。建立健全的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体系能够使老年人在舒适的社区环境中获得全面的、连续的、必要的养老服务。本文调查了北京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现状,梳理总结了多个发达地区原居安老服务体系的框架、内容及其联动机制,并结合北京地区老年人实际需求调查,提出适合北京地区的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体系。第1-2章阐述研究背景,指明研究的必要性,介绍国内已有文献的相关研究,并说明论文主要内容、目标方向、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确立研究方法;第3章从供给侧对北京地区既有原居安老设施进行研究,通过对《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报告的分析及实地调研,发现原居安老设施的不足之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类型不全、体系不完善、缺乏联动机制;第4章是从需求侧对北京地区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验证既有北京地区养老设施的不足之处,得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类型,为后续建立适合北京地区的原居安老持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参考;第5章梳理总结了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框架、内容及联动机制,为构建北京地区原居安老持续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参考;第6章以苏州居家乐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平台为例,对其养老信息平台及其联动机制实例进行现场调研,总结苏州地区联动机制的先进经验,为建立北京地区养老设施体系中的联动机制提供借鉴;第7章从北京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参考发达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借鉴苏州的联动机制,提出适合北京地区的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体系内容及其联动机制。第8章为结论,回顾前文的结论,对北京地区社区、居家养老事业提出建议。建立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体系及协调服务联动机制是解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关键环节。该体系整合社区内外的养老资源,并通过体系内部联动机制使社区、居家养老有序、整体、联动,为进一步进行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的规划研究打下基础,为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的建设提供参考。
钱高洁[7](2020)在《生活圈视角下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空巢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对医疗与养老设施的需求水平逐渐增加,社区内现有的医养设施供应与老年人需求形成矛盾,出现医养分离以及供应对应性差等问题,社区医疗与养老设施配置亟待提升与改善。作为老年人日常出行主要活动范围,社区是老年人宜居养老规划与营造的重要区域,如何从老年人生活圈的需求与行为规律出发,结合当下社区医养设施供给现状对社区医疗与养老设施进行配置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生活圈视角出发,关注老年人的生理状况与现实需求,从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对社区老年人医疗养老设施的配置进行策略研究,提出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研究的新思路。本文对北京市医养设施现状分布进行提取与分析,选择典型性案例展览路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案例社区医疗养老设施的现状调研、配置评价、设施需求分布以及设施建设备选点分布识别,总结得出了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现存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现状调研部分,运用实地调查、问卷发放以及访谈等方式,分别对展览路街道老年人生活圈需求行为特征及社区医疗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现状进行调研,得出老年人的高频出行范围分布情况;其次是现状评价分析部分,将展览路街道根据居住组团空间范围及道路特征划分为28个居住地块,利用GIS网络分析对展览路街道的社区医养设施的配置内容、规模以及布局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三是设施需求分布识别,分析街道内部各区位不同的老年人需求特征,利用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设施与各居住地块的分配关系,识别医养设施设施缺乏的社区区位;最后是设施备选点分析,引入空间自足度和空间共享度的概念,运用前文对老年人生活圈需求及行为轨迹特征对展览路街道进行医养设施备选点空间的计算,在将结论与需求点进行覆盖叠加后,得到适宜建设设施的区位并分析其建设可行性。在对医养设施进行现状的分析及评价后,本文得出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的现存主要问题:一是设施的配建标准及层级内容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二是在多年代混杂社区中单一的布局模式亟需进行提升改造;三是医养设施在老城区空间内操作落地困难。针对以上三类问题,本文在第四章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在配置规模标准及内容方面,完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体系并提出了合理设置配套总量、优化设施配建层级标准以及完善医疗服务内容的策略;在医养设施布局及建设方面,提出了提升可达性的布局优化方案设计、存量更新方式进行资源活化改造以及复合式中心多样化布局的策略;在医养设施落地困难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设管理方案、便捷适老化服务网络打造以及新技术提升社区场所营造等策略。本研究希望通过生活圈视角,针对社区医养设施现存问题提出策略,改善社区层面的老年人医养设施质量,实现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需求保障。
李影影[8](2020)在《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健康素养干预方案构建及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描述社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基于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2.探讨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提升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其形成健康行为,提供新的实践思路。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构建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通过回顾往年文献,和分析政策,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安徽省亳州市227名社区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健康信念模式的指导下,根据调查结果形成干预方案初稿,经专家小组会议和预实验后,形成干预方案实施稿。第二部分:评价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效果采用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共同评价干预效果。①量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亳州市富荣花园和天润花园小区各35名居民,通过抛硬币法,随机将富荣花园小区居民作为对照组,天润花园小区居民为干预组。对照组给予社区常规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院校师生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为居民实施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采用中国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量表和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进行量化评分,比较和分析干预前后两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能力的得分情况。②质性研究:干预结束后,采用目的抽样法,对干预组10名居民进行半结构访谈,应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居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总分为(21.73±7.25)分。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在年龄、学历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方面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影响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的因素。院校师生和社区工作者共同为居民开展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居民向师生提供改进意见,社区医务人员和教师针对遇到的问题定期给予护生指导,护生定期写反思汇报,教师与护生相互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各方反馈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干预主题:感知传染病、认识传染病健康素养、传染病总论、提升传染病信息素养、消化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接触传播疾病防治知识、动物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血液/体液传染病防治知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指导、睡眠指导、巩固知识、保证依从、巩固练习、回顾总结、健康行为;干预形式:团体干预和个体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共计13次,每周1~2次,每次35~50分钟。第二部分:1.量性研究(1)两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对干预前基线水平矫正后,干预组居民干预后传染病健康素养总分、传染病预防和传染病的治疗与管理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组居民在传染病健康素养总分、传染病治疗与管理、对病原体和传染源的辨认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居民健康行为能力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两组居民和健康行为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居民健康行为能力总分和营养维度得分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在干预组中,干预后居民健康行为能力总分、营养和运动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质性研究通过分析居民的访谈资料,提炼出3个主题,即①居民获益良多:增加传染病防治知识、提升传染病防治意识、提高传染病防治技能、提高传染病信息素养;②居民战胜困难:克服自我惰性、控制自我饮食、改变自我作息;③居民共同期待:提高护生沟通能力、丰富干预内容、丰富干预形式。结论(1)居民的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受其自身的学历和每天上网时间影响。(2)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可操作性强,能够提高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其形成健康行为。
王云[9](2020)在《北京市中医药医养结合现状调查》文中认为
王紫熙[10](2020)在《基于健康数据和典型社区调研的宜昌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宜昌市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于湖北省和我国整体水平,未来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发展格局中仍将占据主导,现有的老旧小区将成为居家养老生活的重要载体。适老化改造相关政策的热度持续提升,试点项目推陈出新,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较多不足,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具有研究价值。本文首先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全国数据作为基础,对我国城镇中老年人住宅适老化的现状及其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分析,寻找适老化评价的全国性适用指标变量。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中老年人住宅的适老化现状亟待加强;基础条件、生活辅助、卫生设施及感观要素等解释变量和个人、家庭及地区特征等控制变量对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着影响;不同地区的城镇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接着,本文依据CHARLS实证分析结果、国内外文献梳理以及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归纳社区建设适老化指标,构建适用于既有住区适老化现状及需求评价的社区适老化程度指标体系。并以该指标体系为方向,选取宜昌市5区7个典型社区205位中老年居民开展问卷调研和上门走访,评估社区硬软件环境适老化现状所存在的不足,并记录不同居民对各项适老化指标的评价。然后,为了解不同适老化指标在社区适老化改造中的实施优先级,本文以具有中等收入和平均养老生活水平的宜昌市为例,根据当地实施完善社区的情况和相关研究文献提出理论假设。以宜昌市典型社区调研数据为基础,对所构建的指标模型进行分析,结合数据结果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所有研究变量的权重,构建适合宜昌本地的中老年社区适老化评估的结构方程模型。本文最后按照适老化指标的权重排序,对宜昌市典型社区提出适老化现状更新改造策略与措施。为改善宜昌市典型社区硬件环境适老化现状,本文提出应结合中老年居民的生理特点及居家养老需求,对通风设备、恒温设备等九项室内空间和高差处理、垂直交通等五项公共区域的适老化指标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为改善宜昌市典型社区软件环境适老化现状,从资金筹措、规范制度、设施建设及服务需求等四个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职责、规划标准及社会参与等三个角度阐述体系问题的解决对策。
二、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以街镇为单位的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的宏观背景 |
1.1.2 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提出 |
1.1.3 北京市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规划及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的基本理论 |
2.1 以街镇为单位的嵌入式养老模式 |
2.1.1 街镇是嵌入式养老模式最合理的尺度单位 |
2.1.2 以街镇为单位的嵌入式养老体系设置等级 |
2.2 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概念解析 |
2.2.1 嵌入式养老模式概况 |
2.2.2 嵌入式养老设施设计的含义 |
2.2.3 嵌入式养老设施设计的核心 |
2.3 养老服务驿站的基本理论 |
2.3.1 养老服务驿站的功能定位 |
2.3.2 养老服务驿站的服务对象与需求 |
2.3.3 养老服务驿站的建筑设计要求 |
2.4 国内外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案例分析 |
2.4.1 上海万科智汇坊 |
2.4.2 日本梦之湖日间照料中心 |
2.4.3 丹麦贝亨奥普佐姆市老年康复护理中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市朝阳区养老服务驿站现状调研 |
3.1 调研概述 |
3.1.1 调研的目的与内容 |
3.1.2 样本选取 |
3.1.3 调研方法 |
3.2 以街镇为单位的规划布局及嵌入整合调查 |
3.2.1 养老服务驿站在街镇范围内的规划布局 |
3.2.2 养老服务驿站在街镇范围内的嵌入整合 |
3.2.3 调查汇总 |
3.3 以建筑单体为单位的建设规模与功能配置调查 |
3.3.1 选取调研案例的基本概况 |
3.3.2 建设规模与功能配置情况 |
3.3.3 功能布局与功能配置情况 |
3.3.4 功能配置与功能平面汇总 |
3.4 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使用人群需求研究 |
3.4.1 老年人基本信息 |
3.4.2 设施使用状况 |
3.4.3 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设计原则及策略 |
4.1 布局原则与策略 |
4.1.1 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在街镇范围的规划布局原则 |
4.1.2 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规划布局设计策略 |
4.1.3 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嵌入形式 |
4.2 设计原则与策略 |
4.2.1 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基本设计原则 |
4.2.2 单个功能空间的布局设计策略 |
4.2.3 主要功能空间的复合设计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里屯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优化改造 |
5.1 项目概况 |
5.1.1 基本信息 |
5.1.2 选址分析 |
5.1.3 现状描述 |
5.2 驿站空间利用现状 |
5.2.1 老人居室 |
5.2.2 就餐 |
5.2.3 洗漱、如厕 |
5.2.4 日常活动和医疗保障 |
5.3 改造优化分析 |
5.3.1 室外空间改造分析 |
5.3.2 室内空间改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针对养老服务驿站工作人员的访谈目录 |
附录B 关于老年人养老需求的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北京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发展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范围内失智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2 我国和北京失智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3 我国和北京失智老人养老模式及其相关政策 |
1.1.4 研究课题及切入点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论文框架 |
2 失智症及失智老人照料设施 |
2.1 失智症及相关概念 |
2.1.1 失智症的基础知识及BPSD |
2.1.2 失智老人及失智老人照料设施 |
2.2 失智老人照料空间与养老设施的关联 |
2.2.1 失智老人的照料空间需求 |
2.2.2 失智老人照料空间与养老院 |
2.2.3 失智老人照料空间与养老驿站 |
3 北京地区养老院失智照料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
3.1 北京养老院失智照料的发展概况 |
3.1.1 养老院失智照料的政策发展 |
3.1.2 养老院失智照料的规范要求 |
3.1.3 养老院失智照料的建设发展 |
3.2 北京养老院失智照料单元的现状调研 |
3.2.1 调研内容、目的及方法 |
3.2.2 调研案例的选取 |
3.2.3 调研案例中失智照料单元的解析 |
3.3 失智老人照料单元内起居空间的研析 |
3.3.1 居室空间对比分析 |
3.3.2 盥洗空间对比分析 |
3.4 失智老人照料单元内公共空间的研析 |
3.4.1 交通空间对比分析 |
3.4.2 公共活动空间对比分析 |
3.4.3 用餐空间对比分析 |
3.4.4 服务站空间对比分析 |
3.4.5 户外空间对比分析 |
3.5 北京地区养老院失智照料的难点和要点 |
3.5.1 失智照料整体层面上的难点和要点 |
3.5.2 失智照料单元内具体空间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
4 北京地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失智照料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
4.1 北京地区养老驿站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4.1.1 养老驿站的相关政策及演变 |
4.1.2 养老驿站的类型、规模和设计要求 |
4.1.3 养老驿站的失智老人照料需求 |
4.2 北京养老驿站失智照料的现状调研 |
4.2.1 调研内容、目的及方法 |
4.2.2 调研案例的选取 |
4.2.3 调研案例的解析 |
4.3 养老驿站中失智照料的融合研析 |
4.3.1 改善生活用房更适宜失智老人 |
4.3.2 划分专门的失智康复与医疗区域 |
4.3.3 安排适宜失智老人的文娱活动 |
4.3.4 打造亲近自然的室内外空间 |
4.4 养老驿站针对失智老人BPSD的细部设计研 |
4.4.1 居家氛围的营造 |
4.4.2 色彩与标识设计 |
4.4.3 怀旧场景的应用 |
4.4.4 非必要出入口的隐蔽处理 |
4.5 北京地区养老驿站失智照料的难点和要点 |
4.5.1 养老驿站整体层面上失智照料的难点和要点 |
4.5.2 养老驿站具体空间设计针对失智照料的难点和要点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医务人员健康素养胜任力量表汉化及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依据和框架 |
1.3.1 理论依据 |
1.3.2 理论框架 |
2 文献回顾 |
2.1 概念界定 |
2.1.1 健康素养 |
2.1.2 胜任力 |
2.2 国内外医务人员健康素养测评工具现状 |
2.2.1 《健康素养66条》 |
2.2.2 《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
2.2.3 《北京市医务人员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
2.2.4 IOHLC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样本来源与抽样方法 |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1.3 样本量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步骤 |
3.3.1 量表汉化 |
3.3.2 本研究相关的知情同意与伦理审查 |
3.3.3 本研究预调查 |
3.3.4 本研究正式调查 |
3.4 统计分析 |
3.5 质量控制 |
3.5.1 课题实施前 |
3.5.2 课题实施阶段 |
3.5.3 数据处理阶段 |
3.6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4.2.1 专家积极程度 |
4.2.2 专家赋值依据 |
4.2.3 专家权威程度 |
4.2.4 专家咨询结果 |
4.3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3.1 内容效度 |
4.3.2 结构效度 |
4.4 量表的信度分析 |
4.4.1 重测信度 |
4.4.2 内部一致性 |
5 讨论 |
5.1 量表汉化的必要性 |
5.2 量表汉化的科学性 |
5.2.1 量表的翻译与修订 |
5.2.2 量表的效度评价 |
5.2.3 量表的信度评价 |
5.3 量表的临床使用价值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医务人员健康素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北京地区社区养老驿站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的宏观背景与居家养老 |
1.1.2 政策背景与规划建设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相关理论概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社区养老设施的实践 |
1.2.4 国内研究现状 |
1.2.5 国内社区养老设施的实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相关概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社区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 |
2.1 社区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 |
2.2 社区养老驿站的服务对象与需求 |
2.2.1 服务对象的界定 |
2.2.2 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及需求 |
2.2.3 服务对象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
2.2.4 小结 |
2.3 社区养老驿站的建筑设计要求 |
2.3.1 建筑空间的组成 |
2.3.2 基本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 |
2.3.3 服务标准的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京地区老旧社区养老驿站现状调研 |
3.1 调研案例的基本情况 |
1.西城延寿社区养老驿站 |
2.东四七条社区养老驿站 |
3.东城国子监社区养老驿站 |
4.东城新鲜社区养老驿站 |
5.东城朝内头条社区养老驿站 |
3.2 调研结果汇总 |
3.2.1 建设规模与功能配置 |
3.2.2 功能布局与功能配置 |
3.2.3 功能配置与使用频率 |
3.2.4 现状主要问题 |
3.3 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调研 |
3.3.1 老年人基本信息 |
3.3.2 日常生活与活动 |
3.3.3 设施使用状况 |
3.3.4 养老服务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旧社区中养老驿站优化设计的出发点 |
4.1 现有资源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
4.1.1 服务内容与实际需求的矛盾 |
4.1.2 面积规模对功能配置的限制 |
4.1.3 原有布局对空间改造的影响 |
4.1.4 利用资源最少化的功能组成 |
4.2 老旧社区中养老驿站的资源整合 |
4.2.1 周边设施对服务内容的影响 |
4.2.2 需要整合的服务内容 |
4.2.3 资源整合的目的 |
4.3 服务对象与功能配置的关系 |
4.3.1 以自理老人为主 |
4.3.2 以介助老人为主 |
4.3.3 兼顾自理和介助老人 |
4.3.4 服务对象的优先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旧社区养老驿站的优化设计策略 |
5.1 社区养老驿站与社区资源整合 |
5.1.1 周边设施 |
5.1.2 整合方式 |
5.2 结合现实条件差异化的类型模式选择 |
5.2.1 社区养老驿站的基本类型 |
5.2.2 资源整合模式的构建 |
5.3 重点建筑空间的优化设计 |
5.3.1 多功能活动空间 |
5.3.2 办公空间 |
5.3.3 日间休息室 |
5.3.4 医疗保健空间 |
5.3.5 餐厨空间 |
5.4 内部环境优化设计 |
5.4.1 色彩与标识系统 |
5.4.2 无障碍环境 |
5.4.3 室内物理环境 |
5.4.4 建筑细部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针对设施工作人员和老年人的访谈 |
附录二 设施A的夜间值守帮扶记录 |
附录三 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调研 |
致谢 |
(5)针对北京胡同社区的失智老人社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失智症的全球发展现状与趋势 |
1.1.2 我国失智症发展现状与趋势 |
1.1.3 我国失智养老模式现状 |
1.1.4 北京市失智养老现状与政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1.3.4 研究路线 |
2 基于失智老人的基础研究以及相关理论 |
2.1 失智症及相关理论 |
2.1.1 失智症的概念及症状表现 |
2.1.2 失智老人的建筑空间体验 |
2.1.3 小结 |
2.2 失智养老社区营造及设计模式研究 |
2.2.1 英国“失智友好”模式研究 |
2.2.2 日本“社会贡献”模式研究 |
2.2.3 荷兰“与常无异”模式研究 |
2.2.4 国内社区“社家共建”设计与失智养老 |
2.2.5 小结 |
2.3 失智养老照护环境设计及相关研究 |
2.3.1 环境评估量表的发展与分析 |
2.3.2 环境评估与环境设计方法借鉴 |
3 基于失智养老的北京胡同社区环境调查研究 |
3.1 胡同社区调研对象选取 |
3.1.1 调研社区选取 |
3.1.2 调研对象选取 |
3.1.3 调研方法与内容 |
3.2 胡同社区建筑环境调查研究 |
3.2.1 社区环境与风貌 |
3.2.2 基于失智老人日常动线的路径空间分析 |
3.2.3 基于失智老人交往活动的公共空间分析 |
3.3 国子监胡同社区失智老人活动及BPSD调查研究 |
3.3.1 社区及社区活动 |
3.3.2 路径空间与日常动线 |
3.3.3 公共空间与交往活动 |
3.4 什刹海胡同社区失智老人活动及BPSD调查研究 |
3.4.1 社区及社区活动 |
3.4.2 路径空间与日常动线 |
3.4.3 公共空间与交往活动 |
4 基于失智养老和BPSD的胡同社区环境设计要点研究 |
4.1 基于失智养老的胡同社区环境设计原则 |
4.1.1 安全性原则 |
4.1.2 识别性原则 |
4.1.3 可达性原则 |
4.1.4 熟悉性原则 |
4.1.5 刺激性原则 |
4.2 基于失智养老的胡同社区环境规划 |
4.2.1 加强生活习惯保护的社区风貌控制 |
4.2.2 体现身体机能维持的社区空间规划 |
4.3 基于BPSD的街区路径空间设计方法 |
4.3.1 维持识别性的道路风貌设计 |
4.3.2 优化交通形式的道路分级设计 |
4.3.3 引导BPSD行为的步行交通设计 |
4.4 基于BPSD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方法 |
4.4.1 放松平和的转角/倚靠空间 |
4.4.2 亲切舒畅的入口/内凹空间 |
4.4.3 增强社交的商业空间 |
4.4.4 丰富多元的社区及社区周边公园 |
4.5 总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原居安老持续照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现存问题 |
1.4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分析方法 |
1.5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性 |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需求理论 |
2.1.2 环境行为心理学 |
2.1.3 老年社会学 |
2.1.4 老年生态学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国内养老模式定义 |
2.2.2 术语界定 |
第三章 北京地区既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现状调查 |
3.1 基于《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对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的分析 |
3.1.1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数目不足、分布不均衡 |
3.1.2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体系不完整、数目不足、分布不均衡 |
3.1.3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体系不完整、服务类型不全、数目不足 |
3.1.4 小结 |
3.2 北京地区实地调查 |
3.2.1 社区日常照料设施现状调查 |
3.2.2 社区老年活动设施现状调查 |
3.2.3 社区医疗设施现状调查 |
3.2.4 其他辅助设施现状调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地区老年人需求调查 |
4.1 调查内容 |
4.1.1 需求内容的界定 |
4.1.2 调查概要 |
4.2 问卷1需求内容 |
4.2.1 老年人基本属性 |
4.2.2 老年人需求内容 |
4.2.3 问卷1分析 |
4.3 问卷2需求程度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问卷2分析 |
4.4 老年人需求的类型划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典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
5.1 中国台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
5.1.1 政策发展 |
5.1.2 养老体系内容 |
5.1.3 分析 |
5.2 日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
5.2.1 政策发展 |
5.2.2 养老体系内容 |
5.2.3 分析 |
5.3 美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
5.3.1 政策发展 |
5.3.2 养老体系内容 |
5.3.3 分析 |
5.4 丹麦社区、居家养老康复模式 |
5.4.1 政策发展 |
5.4.2 养老康复体系内容 |
5.4.3 分析 |
5.5 德国社区、居家养老康复模式 |
5.5.1 政策发展 |
5.5.2 养老康复体系内容 |
5.5.3 分析 |
5.6 国内外典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
第六章 苏州地区居家乐养老联动机制及设施调查 |
6.1 “居家乐”虚拟养老院概述 |
6.2 “居家乐”养老设施体系中的协调服务中心 |
6.3 “居家乐”既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调查 |
6.3.1 老年康复中心 |
6.3.2 嵌入式小型老年公寓 |
6.3.3 日间照料中心 |
6.4 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体系分析 |
6.5 社区、居家养老联动机制 |
第七章 北京地区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体系的构建 |
7.1 北京地区原居安老持续照护服务体系的构建 |
7.2 北京地区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体系的构建 |
7.3 北京地区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体系的联动机制构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1.1 发达地区践行原居安老持续照护体系 |
8.1.2 苏州地区协调服务联动机制 |
8.1.3 原居安老服务类型划分 |
8.1.4 北京地区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体系的构建 |
8.1.5 北京地区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体系之协调中心的构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的价值和用途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2016 年至今养老政策主要内容表 |
附录 B 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 |
附录 C 城六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计表 |
附录 D 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 E 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2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生活圈视角下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社区 |
1.3.2 社区生活圈 |
1.3.3 医养设施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1 境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析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
2.1 生活圈相关理论 |
2.1.1 圈层式空间结构 |
2.1.2 时间地理学 |
2.1.3 需求层次理论 |
2.2 社区生活圈划分标准及实践 |
2.2.1 社区生活圈划分标准 |
2.2.2 社区生活圈空间识别与划定 |
2.2.3 社区生活圈规划实践 |
2.3 医养设施的相关理论 |
2.3.1 积极老龄化理论 |
2.3.2 持续照护理念 |
2.3.3 社会分层理论 |
2.4 医养设施的实践探索 |
2.4.1 社区医养设施配置内容规模及分类 |
2.4.2 医养设施相关政策标准及评价方式 |
2.4.3 社区医养结合实践案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生活圈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问题解析 |
3.1 老年人社区生活圈需求及行为调研 |
3.1.1 研究方法及调研设计 |
3.1.2 调研社区基本情况 |
3.1.3 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需求意愿 |
3.1.4 社区老年人活动行为特征 |
3.1.5 调研现状小结 |
3.2 医养设施配置基本情况 |
3.2.1 医养设施调研范围 |
3.2.2 社区医疗服务设施现状 |
3.2.3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
3.2.4 社区医养设施使用情况 |
3.2.5 调研现状小结 |
3.3 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分析与评价 |
3.3.1 医养设施配置影响因素分析 |
3.3.2 社区医养设施现状配置分析 |
3.3.3 社区医养设施需求点分析 |
3.3.4 社区医养设施备选点模拟分析 |
3.3.5 医养设施分析小结 |
3.4 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问题总结 |
3.4.1 配建标准层级及内容问题 |
3.4.2 设施规划布局及建设问题 |
3.4.3 设施空间落地及管理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生活圈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综合策略 |
4.1 医养设施配置规模标准及内容策略 |
4.1.1 明确设施定位及配置原则 |
4.1.2 优化设施配建体系层级标准 |
4.1.3 确定合理设施配置规模 |
4.1.4 完善医养设施服务内容 |
4.2 医养设施空间布局及建设策略 |
4.2.1 提升可达性的布局优化 |
4.2.2 存量更新的资源活化改造 |
4.2.3 复合式中心多样化布局 |
4.3 医养设施建设管理策略 |
4.3.1 医疗养老管理体系融合发展 |
4.3.2 打造便捷适老化服务网络 |
4.3.3 运用新技术提升场所营造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健康素养干预方案构建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立题依据 |
1.2 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4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社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构建研究 |
1 社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社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的构建 |
2.1 初步建构干预方案 |
2.2 修订干预方案 |
2.3 形成干预方案实施稿 |
第二部分 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实践 |
1 量性研究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质性研究 |
2.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结果 |
3.1 量性研究分析结果 |
3.2 质性研究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得以提升 |
4.2 居民健康行为能力得以提高 |
4.3 护生亟需提升沟通能力 |
4.4 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4.5 对进一步开展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活动的思考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基于健康数据和典型社区调研的宜昌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
1.1.2 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发展格局 |
1.1.3 适老化改造成为养老事业发展重点 |
1.1.4 宜昌市适老化现状具有较强典型性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养老住宅研究 |
2.1.2 养老服务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养老服务模式及体系研究 |
2.2.2 适老化住宅研究 |
2.2.3 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意愿及需求研究 |
2.2.4 既有住区适老化程度指标体系研究 |
2.2.5 既有住区适老化现状及改造研究 |
2.3 宜昌市养老模式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住宅适老化对城镇中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研究 |
3.1 模型设定 |
3.1.1 主观幸福感估计:Ordered Probit模型及边际效应分析 |
3.1.2 主观幸福感估计:非线性分层模型 |
3.2 数据来源 |
3.3 变量说明和数据描述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解释变量 |
3.3.3 控制变量 |
3.4 实证分析 |
3.4.1 主观幸福感的ordered probit估计 |
3.4.2 住宅适老化特征的边际效应分析 |
3.4.3 考虑社区异质性的非线性分层模型估计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适老化现状调查研究 |
4.1 典型社区调研方案设计 |
4.1.1 调研目的及内容 |
4.1.2 社区适老化程度指标体系构建 |
4.1.3 调研对象及流程 |
4.2 典型社区调研问卷设计 |
4.2.1 设计原则及思路 |
4.2.2 调研问卷的设计 |
4.3 典型社区调研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信度分析 |
4.3.3 适老化现状调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适老化指标模型构建及分析 |
5.1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适老化指标模型的构建 |
5.1.1 模型构建的目的 |
5.1.2 模型构建的变量选取 |
5.1.3 模型构建的研究假设 |
5.1.4 中老年社区适老化指标模型路径图 |
5.2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适老化指标模型数据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2.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2.4 指标权重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适老化改造措施 |
6.1 硬件环境改造措施 |
6.1.1 室内空间改造措施 |
6.1.2 公共区域改造措施 |
6.2 软件环境发展建议 |
6.2.1 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6.2.2 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问题及对策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调研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街镇为单位的嵌入式养老服务驿站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D]. 高旭东.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2]北京地区失智老人照料设施发展与现状研究[D]. 庚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医务人员健康素养胜任力量表汉化及信效度研究[D]. 祁欢.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北京地区社区养老驿站建筑设计研究[D]. 韩宇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5]针对北京胡同社区的失智老人社区环境设计研究[D]. 李兆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原居安老持续照护体系研究[D]. 和莎.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7]生活圈视角下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D]. 钱高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健康素养干预方案构建及实践[D]. 李影影. 郑州大学, 2020(02)
- [9]北京市中医药医养结合现状调查[D]. 王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10]基于健康数据和典型社区调研的宜昌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研究[D]. 王紫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社区养老论文;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社区居家养老论文; 健康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