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宽[1](2021)在《“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涵盖中国的云南省及中南半岛,是沟通太平洋到印度洋,东亚到东南亚地枢纽要地,具备较为重大的地缘战略价值,其本身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资源。同时,这里不仅是中国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世界各大势力利益交汇和集中角力的地区,因此,澜湄次区域承受着较大的政治安全压力,澜湄次区域内的各国建立适合于本地区的政治安全机制成为了倒悬之急。随着澜湄合作机制的建立,澜湄次区域国家之间的合作从广度和深度上在不断加深。澜湄合作机制运行五年以来,整体上已经较为成熟,且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作为澜湄合作成立之初就已确立“三大支柱”之首的政治安全,澜湄合作机制还尚未建立起在该领域的一个整体性合作机制,这也不符合澜湄次区域国家政治安全压力日益增大的现实。政治安全作为澜湄合作机制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政治安全合作机制当属于澜湄合作机制的一部分,其与澜湄合作机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政治安全的概念来看,政治安全应当包含领土主权、政权稳定、意识形态与部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内容。目前,澜湄合作成员国已在部分领域进行了有关政治安全的合作,且有了专门的机构与相应的机制。并且,也有了对政治安全合作发展安排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就目前澜湄合作成员国进行的政治安全合作而言,缺乏了一个整体性的机制安排,合作定位也尚没有明确,在合作领域和合作形式方面亦需要拓展。其原因在于澜湄合作成员国在政治互信方面有所不足,澜湄合作机制缺乏一个可以统一协调政治安全合作的机构,并且,澜湄次区域域外国家对当地的干预,也使得澜湄合作成员国在政治安全合作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阻力。当前澜湄次区域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政治安全形势与压力,各国存在相互之间的领土主权矛盾,各国内部也存在内部的民族分离等势力威胁本国的领土主权安全,各国的政权稳定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其自身内部和外部的威胁与挑战。除此以外,澜湄次区域各国也面临着足以威胁到本国政治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澜湄次区域六国面临的这一系列安全问题,凸显出了尽快建立“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对与“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本文使用了国际机制理论和建构主义两种理论分析工具。国际机制论解决政治安全合作机制形式层面的问题,即明确“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原则与规则,明确机制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并就澜湄政治安全合作机制建立整体性的协调机构,以统筹和协调整个澜湄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在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问题上,也应当注意对拓宽政治安全合作内容与拓展政治安全合作形式的机制安排。而建构主义理论则是解决政治安全合作机制内核层面的问题,要使得机制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与可持续性,需要解决机制内生动力的问题,建构起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有意识的互动来建构次区域内的共有知识,建立起澜湄国家的身份认同和次区域整体发展的利益,影响澜湄国家对澜湄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行为,以此来共同推动澜湄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使得澜湄六国的政治安全合作更加具备持续性,这是保持政治安全合作机制具有持续性和有效性的深层次途径。
农梦莲[2](2021)在《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治理研究 ——以富宁县木贵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越地缘位置毗邻与多民族跨境交往密切,两国边民通婚历史由来已久。随着近年来中越两国关系的缓和,双边贸易与人员往来频繁,中越边境跨国婚姻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婚姻问题愈发凸显,治理难度愈发加深,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当前云南省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建成我国面向沿边开放新高地与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定位,将边境跨国婚姻问题治理纳入边疆治理范畴,进一步加强对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的治理探索,有利于加快推进云南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通过对中越边境地区的云南省富宁县木贵村这一典型性边境一线多民族村落进行实地调查,采取深度访谈和半参与观察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当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生活发展状况。借助于“推—拉”理论、婚姻家庭理论、族群认同理论以及治理理论,尝试对当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成因、特征与分布情况等进行分析和梳理,并针对于目前当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治理现状与中越边境跨国婚姻大量非法存量、婚姻登记率低、贫困代际循环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等现实困境,探索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的治理理念与目标,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与社会层面,协同合力,共同推进中越边境跨国婚姻治理发展,维护好中越边境地区社会安全与稳定。
赖足兰[3](2021)在《中缅智慧边境管控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境地区是国家领土、主权的安全屏障和战略缓冲区,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关键屏障,在周边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边境地区稳定与否是衡量主权国家是否繁荣稳定的“晴雨表”。边境地区混乱、动荡不安,则影响国家稳步发展;边境地区安宁、稳定,则有利于国家繁荣昌盛。中缅国界线全长2185千米,北起中国、印度与缅甸三国交界的库阳山口,南至澜沧江与南腊河交汇处,辖有泸水、福贡和贡山等18个边境县,毗邻缅甸的克钦邦、掸邦等地区,缅北武装冲突等传统安全问题与走私、非法出入境、贩毒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自然与人文环境较为复杂,涉外事件的诱发因素较多,边民法制意识薄弱,非法越境耕作、捕捞、放牧、狩猎、砍伐、采矿等行为普遍存在。走私、偷渡、吸贩毒等边境犯罪行为屡屡发生,严重影响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全。2009年以来,缅甸内战持续不断,缅北冲突频发,由于中缅边境“半开放性、活的特征明显”,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武装广布,边境管理工作集中在重要关口,大部分跨境村寨及边境线难以有效控制。基于中国目前已具备的网络和信息化技术,以及数据化、智能化的广泛推进,在中缅边境安全管控中实施智能管控手段,开展全方位、重点区域实时监控的手段成为可能。因此,中缅边境亟需调整和升级传统边境管控模式,构建立体化、智慧化、智能化的智慧边境管控模式。本文章以中缅边境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非传统安全理论、多层治理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跨学科研究方法,探索和研究智慧边境管控体系的构建机制。本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阐述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从边境安全、边境管控、智慧边境等方面概括国内外相关研究,并简述相关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中缅边境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第三章简述中缅边境管控现状、面临的边境安全挑战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探讨如何构建智慧边境管控体系,弥补传统边境管控模式的不足,以有效应对中缅边境安全风险问题;第五章探讨如何从政策、经济、文化、法律等层面完善中缅智慧边境管控体系,提高边境管控效能;第六章提出本研究的结论及不足之处。在以上内容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及大量文献的梳理深入探讨,本文提出:第一,持续不断的缅北冲突,以及走私、贩毒、非法居留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影响中缅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中缅边境安全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呈现缅北武装冲突等传统安全问题与走私、非法出入境、贩毒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多种非传统安全问题之间相互影响、交织、转化的趋势。第二,中缅边境地区现有的边境管控模式面临着外部与内部双重挑战。在外部层面,中缅边境地区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内部层面,现有边境管控模式出现抵边村寨“空心化”、边境数据利用水平不高、边境管理体制不完善、口岸出入境效能需提升等诸多问题。第三,缅甸政治局势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响中缅边境地区的边境管理工作。中缅两国山水相连,跨境民族毗邻而居,一旦缅甸国内政局动乱,爆发大规模战争,势必对中缅边境地区产生共振效应。第四,智慧边境管控体系以技防为主,物防和人防为辅。智慧边境管控体系不仅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防措施,还需结合物防和人防措施,形成以技防为主,物防和人防为辅的管边控边格局,从多角度、多层面强化人防、技防和物防的综合管控。第五,中缅智慧边境管控体系离不开良好的边境发展环境。中缅边境地区仅仅构建智慧边境管控体系,无法制止边境违法犯罪行为,仍需结合政策、经济、法律、双边警务合作等措施综合施策,创造良好的边境发展环境。
郭天一[4](2021)在《云南边境地区外籍流动人口治理的多维度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籍流动人口的有效治理,事关我国边疆社会发展与长治久安,这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边境地区治理进程中的实践要求,也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集中体现。综合来看,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实现针对云南边境地区外籍流动人口治理的有效性,可以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把握。从空间维度来看,要立足于地缘政治格局嬗变的视野进行考量;从法治和管理维度来看,应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从主体维度来看,要充分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与周边国家等治理主体的能动作用;从客体维度来看,要积极实现对治理对象的人文关怀保障;从价值维度来看,须注重治边与睦边二者理念的有机统一。
纪洪江[5](2020)在《中越边民通婚中的他者认同与制度排斥——以云南M县M村为例》文中认为中越边境地区边民通婚行为是跨境民族基于共同地域、共同族群和共同文化做出的主体性选择,在边境这一特殊生境里长期存在。这种实质上的跨国婚姻迁移得以长期存在,甚至与日俱增,一方面源于越南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婚后移入地村民对移入女性以及跨国婚姻本身的"他者"认同和包容也是这一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中越边民通婚日渐增多有很多促动因素。但在对待边民通婚的态度上,"民间"和"官方"的冲突、"情"和"理"上的难以兼容,折射的是民间对边民通婚的他者认同,和官方对边民通婚的制度排斥,以及绝大部分边民通婚因而游离于国家法律制度之外的非法困境等,给越南通婚女性在入境、居留、户籍国籍申请及其婚生子女户籍、就学、就业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也给国家的边境管理和边疆治理带来了诸多显性、隐性的挑战和难题。从目前以地方治理为主的治理实践来看,边民通婚的治理已远远超出地方政府的管辖权限和协调能力,也远远超越了国家单个法规或者特殊政策调整的范围,国家治理因而成为治理边民通婚的不二之选。
夏恺[6](2020)在《户籍制度改革视野下的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人数不断增长,一方面系因中缅两国边民在地缘血缘族缘、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为双方边民的跨境交往给予了较为便利的自然环境和相对通畅的人文交流渠道;另一方面,亦因我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实使得我方边民大量由边境流向内地,造成中缅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失以及一定数量适婚男性的择偶困难,加之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比较优势在边境地区凸显,诱发了缅方跨境婚姻移民持续规模涌入,从而对我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安全产生了较大的风险隐患。本文以中缅边境的跨境婚姻移民为研究对象,试图依托在中缅边境地区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举措,并通过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探索建立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的治理模式,以期在提升对该群体的管控能力与我防范应对风险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释放出移民流入的正面效应,实现对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的法治,及在构建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下的有序流动。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的昔今,第二部分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与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管理的相关情况进行分类梳理,第三部分对中缅边境地区大数据的跨境婚姻移民在家庭、社会、国家层面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归纳,第四部分提出治理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乱象的建议和思考。
曾宇龙[7](2020)在《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问题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与农村、内地与边疆、中心与边缘在投入与发展的差距,生活的便利度、获得感、公共服务保障的差别,以及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的原因,云南边境农村地区部分村寨的边民以个体和群体方式,以接受教育、外出务工等为途径实现个体和家庭发展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迁离原生村寨。同时,周边邻国外籍边民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缘政治和生存发展需求等因素影响下,不断流入我国边境地区,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在推拉力量和虹吸效应下,云南边境农村出现了与内地农村“空心化”不同的“虚空化”现象,在人口数量、产业发展等方面呈现“看似实,实则虚”的状态。其现象的产生有着历史性、长期性,但更有着隐蔽性,应从边民个体、区域和国家目标实现的协同性角度,以边民产业内生为基,区域发展保障为要,开发开放大格局为目,构建云南边境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文化多元可持续之实,与城镇、与周边国家相邻地区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和谐空间。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关于农村地区衰败、“空心化”、“虚空化”的已有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研究范围云南边境农村地区、研究对象边民、研究问题“虚空化”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提出采用推拉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现状、表现特征、发展态势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治理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第二部分以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口与民族、经济发展的情况为基础,结合官方公布数据和调研收集材料,对云南边境农村地区人口“虚空化”、产业“虚空化”、文化“虚空化”、公共服务“虚空化”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据此总结出“虚空化”具有复杂性、变动性、扩散性的特征及对比性由弱到强、可观测性由隐至显、时效性由短变长的发展态势,并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地缘政治因素三方面深入剖析“虚空化”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从国家安全、区域发展、社会稳定三个层面论述了“虚空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其导致国家安全呈现出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重重隐患,区域发展面临着基础十分薄弱、“硬件”有待加强、“软件”亟需补充的重重困境,社会稳定暴露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难、留守妇女坚守家庭难、空巢老人无忧养老难、返乡边民适应生活难、跨境婚姻家庭发展难、入境务工人员管理难的重重难题。第四部分从保障国家边境地区领土主权安全、维护云南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健康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设计了“虚空化”治理目标,对政府、社会组织、边民主体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要求,最后提出由防范“虚空化”危机到削弱“虚空化”影响再到消除“虚空化”现象的治理路径。
张红梅[8](2020)在《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各行各业稳定生产的基础环境,旅游安全既是区域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居民出游的首要前提。边境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旅游业态,担负着柔性外交、经济促进、社会发展、资源保护等诸多功能,同时因其具有地缘环境特殊、旅游活动丰富、关联行业众多等特点,在运营管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旅游安全风险,因此边境旅游安全要兼顾边境安全和旅游安全双重考验,抵御风险、保障安全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开展研究,选择云南边境地区作为研究案例点,在基于系统理论进行边境旅游安全风险特殊性、边境旅游安全风险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等分析基础上,进行客观环境和主观感知两方面的旅游安全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旅游安全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第一、二章在分析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国内外有关地缘环境、旅游安全评价、边境旅游安全等的研究成果,理清地缘环境、边境旅游、边境旅游安全、边境旅游安全事件等基本概念。第三章基于系统理论分析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特殊性分析,认为边境旅游安全与一般旅游安全相比在旅游主体、安全设施、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的类型和特征,认为边境地区旅游安全受自然环境、地缘文化、边境社会、旅游管理、网络管理等五方面因素影响;第四章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方法,从边境地区旅游安全五大影响因素方面选取指标,建立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环境评价模型,并从时空分异角度分析云南边境市州旅游环境安全变化规律;第五章基于风险感知理论构建云南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模型,测度游客对影响边境地区旅游安全不同因素的感知差异和空间差异;第六章依据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观点,将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与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联系起来,从针对旅游环境和游客安全行为两方面提出了旅游安全管理的系列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兼具边境安全和旅游安全双重属性,旅游环境安全评价结果呈现出时空分异特征。从时空演化角度来看,随着时间推移,2013—2017年间云南边境8个市州的旅游安全状况越来越好;同时,不同边境市州的安全得分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红河、普洱、保山、德宏、西双版纳、文山、临沧、怒江;但是各边境市州安全得分的差异逐年缩小。从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五类影响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的因素中,边境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两个因子的影响比重逐年增加。2)云南边境地区的游客主观感知评价是安全认知与安全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云南边境地区游客的安全评价,呈现出以下规律:除了婚姻这一变量之外,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等人口特征统计变量对边境旅游安全评价呈现出显着差异;从空间上分析,边境游客对不同边境市州的安全评价几乎没有表现出差异性;从影响因素上分析,游客对五类旅游安全影响因素的安全评价有如下规律:除了边境地区社会安全评价、网络信息安全评价、游后反馈行为等因素存在地域空间差异,游客对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呈现出一致性;从游客安全认知与安全行为一致性的差异性上分析,游客对云南边境地区安全环境因素的认知评价对其安全行为意向的作用呈现出如下规律:游客对“旅游管理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越高,游前准备行为越充分;游客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越高,游中防范行为越明显;游客对“边境社会安全”、“旅游管理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评价越高,游后反馈行为越明显。3)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管理要从旅游环境安全和游客安全行为两方面着手。关于边境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有:从旅游环境安全角度,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维护边境安全;加强旅游风险预警管理,提高应急救援水平;重视新型旅游安全问题,强化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关于边境游客安全行为管理的建议有: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游客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管理,引导游客正确的旅游感知;疏通游客意见反馈渠道,重视网络舆情管理。
马力元[9](2020)在《缅北局势动荡对中缅边境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世界的整体格局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此背景之下边境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环节,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策略维护边境安全,不仅对一个主权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也会对相关邻国的国际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与缅甸两国不论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还是在地缘关系上彼此都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而缅甸北部因为其国内民族矛盾尖锐所造成的动荡局势使得中缅边境地区面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多重威胁,影响到中缅两国之间的发展与合作。因此,面临复杂的中缅边境地区形势,针对缅北局势动荡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边境安全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而且意义重大。对于缅北局势动荡影响下的中缅边境安全问题本文从四方面进行探讨:一是缅北局势动荡的由来与现状;二是缅北局势动荡如何影响中缅边境安全;三是探究缅北局势动荡影响中缅边境安全的深层次原因;四是针对缅北局势动荡中缅两国采取的合作策略以及在合作中存在的障碍并对双方合作的前景进行展望,尝试得出应对缅北局势动荡中缅加强合作的路径。通过这四个方面,分析中缅边境安全问题现状,透视中国西南边境地区安全,提出巩固中缅两国合作良性互动、强化边境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国家安全和边疆治理带来一些助力。
杨欢[10](2020)在《政治地理学视角下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研究》文中指出在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核心区与边疆地区的“核心-边缘”发展结构逐渐形成与强化。“核心-边缘”结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着边疆地区民众的国家认同:政治方面边疆地区处在国家权力运行的末梢,边疆地区民众对于国家的感知较弱,影响其国家认同;经济方面边疆地区发展滞后于国家核心区,这种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不能为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构建提供人力和物力,而且会使得边疆地区民众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影响其国家认同;文化方面,边疆地区没有成熟的现代文化支撑现代国家认同构建。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国家“核心-边缘”结构开始消解,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受到“核心-边缘”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核心-边缘”结构的消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而全球化的发展又为边疆地区民众的国家认同构建带来了新的挑战:国界的开放削弱了边疆地区民众的“国籍意识”,国界职能的转变也使得诸多来自国际的因素开始对边疆地区民众的国家认同造成冲击。另外,邻国因素也成为影响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邻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其行为会对本国边疆地区民众的国家认同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邻国边疆地区民众与本国边疆地区民众的利益对比也会影响本国边疆地区民众的国家认同。尽管中国的陆地边疆地区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也同样具备普遍意义上陆地边疆地区的地理特征,其民众的国家认同也受到陆地边疆特殊的地理空间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政治地理学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方法与层次分析方法,在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国界因素及邻国因素如何影响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上,试图为中国边疆地区民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寻找一些解决方法。
二、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工具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澜湄合作 |
2.政治安全 |
3.国际机制 |
(二)理论分析工具 |
1.建构主义 |
2.国际机制论 |
二、“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的发展与现状 |
(一)澜湄合作机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1.澜湄合作发展的历程 |
2.澜湄合作的现状 |
(二)“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的发展历程 |
2.“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的现状 |
三、“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一)“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存在的不足 |
1.政治安全合作的机制化不足 |
2.政治安全合作的定位不够明确 |
3.政治安全合作的内容不够全面 |
4.政治安全合作的形式有待拓展 |
(二) “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存在不足的原因 |
1.澜湄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不足 |
2.次区域外部势力的干预 |
3.“澜湄合作”缺乏专门的政治安全协调机构 |
四、建构“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
(一)“澜湄合作”成员国存在领土主权安全问题 |
1.澜湄合作成员国之间的领土主权争端问题 |
2.澜湄合作成员国内部民族分裂势力问题 |
(二)“澜湄合作”成员国面临政权稳定安全的威胁 |
1.泰国的政权稳定问题 |
2.缅甸的政权稳定问题 |
3.柬埔寨政权稳定问题 |
(三)“澜湄合作”成员国面临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
1.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
2.越南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
(四)“澜湄合作”成员国面临非传统安全中的政治安全问题 |
1.军火贩卖问题 |
2.毒品生产与贩卖问题 |
3.恐怖主义问题 |
4.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
5.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
五、建构澜湄合作框架下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建构澜湄合作框架下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原则 |
1.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 |
2.尊重政治制度多样性原则 |
3.全方位与多层次原则 |
4.平等协商原则 |
5.循序渐进原则 |
(二)加强澜湄合作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
1.加强澜湄合作成员国之间政治互信的可行性 |
2.加强澜湄合作成员国政治互信的前提和方式 |
(三)明确政治安全合作机制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 |
(四)建立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统一的协调机构 |
(五)明确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定位 |
(六)拓宽政治安全合作机制中的合作领域 |
(七)拓展政治安全合作机制中的合作形式 |
1.健全反恐情报信息共享机制 |
2.发挥第二轨道外交优势 |
3.健全打击极端分裂势力的合作机制 |
(八)深化澜湄国家政治安全共同体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治理研究 ——以富宁县木贵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边境与边境地区 |
二、跨国婚姻与跨境婚姻 |
三、治理与边境跨国婚姻治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推—拉”理论 |
二、婚姻家庭理论 |
三、族群认同理论 |
四、治理理论 |
第二章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现状及产生原因 |
第一节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现状 |
一、中越边境地区概况 |
二、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现状 |
第二节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类型与特征 |
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类型 |
二、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特征 |
第三节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产生原因 |
一、地缘因素:民间交往便利 |
二、经济因素:婚姻交换比较 |
三、个人因素:个体需求选择 |
四、文化因素:同根族群认同 |
第三章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治理实践与困境 |
第一节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治理实践 |
一、“四个一”管理模式 |
二、社会福利政策实践 |
三、地方性集体认同意识培育机制 |
第二节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治理困境 |
一、大量非法边境跨国婚姻的事实存在 |
二、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移民登记率低 |
三、陷入贫困代际循环的可能性较大 |
四、导致婚姻移民身份认同危机 |
第三节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原因分析 |
一、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 |
二、行政管理反应效率低 |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四、政治经济差异阻碍 |
第四章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治理对策 |
第一节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治理思路 |
一、回应边疆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
三、适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 |
第二节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治理目标 |
一、以维护边境地区国家安全为前提 |
二、以保障边境地区社会稳定为基础 |
三、以推动边境区域性经济发展与跨国婚姻家庭发展为重点 |
第三节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治理具体举措 |
一、国家层面:深化中越两国双边治理合作 |
二、政府层面: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格局 |
三、社会层面:营造边境社会良好婚姻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缅智慧边境管控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边境安全相关研究 |
1.2.2 边境管控相关研究 |
1.2.3 智慧边境相关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中缅边境地区概况 |
2.1 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 |
2.1.1 自然环境 |
2.1.2 人文历史 |
2.1.3 行政区划 |
2.2 边境口岸与交通网络 |
2.2.1 边境口岸 |
2.2.2 交通网络 |
2.3 民族构成与经济社会发展 |
2.3.1 民族构成 |
2.3.2 经济社会发展 |
第3章 中缅边境管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中缅边境管控现状对比分析 |
3.1.1 中方的边境管控 |
3.1.2 缅方的边境管控 |
3.2 中缅边境管控面临的安全挑战 |
3.2.1 传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
3.2.2 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
3.3 中缅边境管控存在的问题 |
3.3.1 抵边村寨“空心化” |
3.3.2 边境数据利用水平亟待提升 |
3.3.3 现行边境管理体制有待提高 |
3.3.4 边境防控体系建设亟需完善 |
3.3.5 口岸出入境管理效能需提升 |
3.4 中缅边境管控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地理环境复杂 |
3.4.2 跨境民族构成复杂 |
3.4.3 非法利益链条化 |
3.4.4 经济发展差异大 |
第4章 中缅智慧边境管控体系构建 |
4.1 智慧边境概念界定 |
4.2 智慧边境管控体目标与原则 |
4.2.1 智慧边境管控体系建设目标 |
4.2.2 智慧边境管控体系建设原则 |
4.3 智慧边境管控体系构成要素 |
4.3.1 智慧边境管控主体 |
4.3.2 智慧边境管控客体 |
4.3.3 智慧边境管控方式 |
4.4 智慧边境管控体系构建 |
4.4.1 边境基础设施建设 |
4.4.2 边境防控网络 |
4.4.3 情报信息共享平台 |
4.4.4 大数据融合分析平台 |
4.4.5 风险识别评估机制 |
4.4.6 预警与跟踪机制 |
4.4.7 应急处突维稳机制 |
4.5 智慧边境管控体系运行机制 |
第5章 完善中缅智慧边境管控体系的路径探析 |
5.1 强化边疆治理政策供给,提升边疆治理能力 |
5.2 推进边境经济社会发展,增强边民幸福指数 |
5.3 完善边境管理法律体系,推进边防法制建设 |
5.4 强化边民国家认同意识,提高管边控边效能 |
5.5 深化中缅警务合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合作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讨论 |
6.2.1 创新之处 |
6.2.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云南边境地区外籍流动人口治理的多维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空间维度:人口跨境流动现象的地缘政治属性 |
二、法治维度:从国家到地方的法治实践 |
三、管理维度:体制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
四、主体维度:多元治理主体的功能性整合 |
五、客体维度:“软治理”模式与人文关怀保障 |
六、价值维度:治边与睦边的有机统一 |
结 语 |
(5)中越边民通婚中的他者认同与制度排斥——以云南M县M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国边民通婚中的国家角色 |
(一)跨国边民通婚 |
1. 边民通婚的发展趋势 |
2. 边民通婚的动机及成因 |
3. 边民通婚的途径 |
4. 边民通婚面临的问题 |
5. 边民通婚的法律适用 |
6. 应对边民通婚问题的文献述评 |
(二)跨国婚姻与国家角色 |
1. 跨国婚姻 |
2. 国家治理 |
二、M村中越边民通婚现状与促动因素 |
(一)边民通婚由来已久 |
1. 中越边民通婚的历史与现状 |
2. 中越边民通婚的态势特征 |
3. 通婚主体为跨境民族 |
4. 通婚家庭发展能力低 |
(二)边民通婚促动因素 |
1. 中越边民通婚的生成逻辑 |
2. 人口学因素 |
3. 社会学因素 |
4. 经济学因素 |
5. 婚姻迁移因素 |
三、中越边民通婚的国家治理 |
(一)边民通婚地方治理实践 |
(二)边民通婚治理的国家功能 |
(三)边民通婚的国家治理对策 |
1. 边民通婚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 |
2. 边民通婚国家治理对策 |
结语:国家治理是边疆治理不可或缺的核心 |
(6)户籍制度改革视野下的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推拉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善治理论 |
第二章 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的历史与现况 |
第一节 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的历史 |
一、中缅两国往来源远流长 |
二、古已有之的中缅跨境婚姻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状况 |
一、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的发展概况 |
二、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的分布状况与特点 |
第三章 户籍制度与中缅边境的跨境婚姻移民管理 |
第一节 我国户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变迁脉络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户籍改革的历史分期 |
第二节 中缅边境地区户籍制度与跨境婚姻管理 |
一、中缅边境地区户籍管理变迁 |
二、中缅边境跨境婚姻户籍管理变迁 |
第三节 户籍制度对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的管理现状 |
一、户籍制度对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的管理 |
二、户籍制度对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子女的管理 |
第四章 当前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乱象存在的风险 |
第一节 家庭层面存在的风险 |
一、弱弱结合,生存基础薄弱 |
二、保障受限,婚姻关系脆弱 |
三、发展受制,贫困代际传递 |
第二节 社会层面存在的风险 |
一、威胁我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
二、威胁我边境地区公共卫生安全 |
第三节 国家层面存在的风险 |
一、国家认同障碍 |
二、非传统性安全风险 |
第五章 户籍制度改革与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乱象治理 |
第一节 户籍制度改革治理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乱象理据 |
一、中缅边境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需求 |
二、对跨境婚姻移民实行户籍管理释放治理正面效应 |
三、通过户籍管理治理跨境婚姻移民乱象具有实效性 |
第二节 户籍制度改革助推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乱象的善治 |
一、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二、合理建立跨境婚姻移民落户渠道 |
三、依法推动跨境婚姻移民有序流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问题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视角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视角 |
第二章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现状、特征、发展态势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现状 |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概况 |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现状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特征及发展态势 |
一、复杂性 |
二、变动性 |
三、扩散性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原因分析 |
一、制度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地缘政治因素 |
第三章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国家安全隐患 |
一、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
第二节 区域发展困难 |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区域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区域发展“硬件”有待加强 |
三、云南边境农村地区区域发展“软件”亟需补充 |
第三节 社会问题增多 |
一、大量我方边民流出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
二、外籍边民流入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四章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治理路径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目标及要求 |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目标 |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要求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重点及思路 |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重点 |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思路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具体措施 |
一、防范“虚空化”危机,保障国家边境地区领土主权安全 |
二、削弱“虚空化”影响,维护云南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
三、消除“虚空化”现象,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健康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
一、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
二、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问题亟待重视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地缘环境研究 |
二、旅游安全评价研究 |
三、边境旅游安全研究 |
四、目前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五节 研究区域选择 |
一、研究区域范围 |
二、研究对象确定 |
第六节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七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地缘环境 |
二、边境旅游 |
三、边境旅游安全 |
四、边境旅游安全事件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风险评估理论 |
二、风险感知理论 |
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四、安全系统理论 |
第三章 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分析 |
第一节 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的特殊性分析 |
一、旅游主体特殊 |
二、旅游安全设施特殊 |
三、旅游环境特殊 |
四、旅游安全管理特殊 |
第二节 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识别 |
一、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类型 |
二、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特征 |
第四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评价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三、评价指标体系内涵 |
第二节 评价方法及模型选取依据 |
一、变异系数法 |
二、熵值法 |
三、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方法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模型构建 |
一、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旅游安全评价 |
二、基于熵值法的旅游安全评价 |
三、构建离差最大化组合评价模型 |
第四节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综合评价 |
一、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时间演化分析 |
二、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各市州变化分析 |
三、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动态评价 |
第五章 云南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分析 |
一、问卷设计过程 |
二、问卷调查情况 |
三、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四、问卷的修正与确定 |
第三节 基于回归模型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研究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
三、基于空间分析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
四、边境游客安全认知—行为回归分析 |
第四节 分析结果讨论 |
第六章 完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管理建议 |
第一节 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 |
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维护边境安全 |
二、加强旅游风险预警管理,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
三、重视新型旅游安全问题,强化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
第二节 针对边境地区游客安全行为管理的建议 |
一、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游客自我保护意识 |
二、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管理,引导游客正确的旅游感知 |
三、疏通游客意见反馈渠道,重视网络舆情管理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9)缅北局势动荡对中缅边境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六)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边境安全相关涵义概述 |
(一)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全的涵义 |
(二)边境安全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二、缅北局势动荡的基本概况 |
(一)缅北局势动荡产生的根源 |
(二)缅甸共产党与缅北少数民族武装的产生 |
(三)缅北动荡的历史回顾与基本现状 |
三、缅北局势动荡对中缅边境安全的影响 |
(一)缅北局势动荡影响中缅边境传统安全 |
(二)缅北局势动荡对中缅边境非传统安全的影响 |
四、缅北局势动荡下维护中缅边境安全的对策分析 |
(一)加强中缅政治互信 |
(二)深化中缅经贸合作 |
(三)建立健全中缅安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政治地理学视角下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政治地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家认同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一)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
(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
第一章 政治地理学视角下的边疆及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 |
一、政治地理学视角下的边疆 |
(一)“核心-边缘”结构中的边疆 |
(二)作为受国界因素持续影响的边疆 |
(三)作为受邻国因素直接影响的边疆 |
二、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的内涵与特征 |
(一)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的内涵 |
(二)全球化时代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的特征 |
第二章 “核心-边缘”政治结构与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 |
一、“核心-边缘”结构形成与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 |
(一)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国家认同构建 |
(二)政治发展差异影响国家认同构建 |
(三)文化发展差异影响国家认同构建 |
二、“核心-边缘”结构的消解与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的变化 |
第三章 国际因素与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 |
一、国界因素与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 |
(一)象征意义上的国界与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 |
(二)功能意义上的国界与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 |
二、邻国因素与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 |
(一)整体性意义上的邻国因素与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 |
(二)毗邻性意义上的邻国因素与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 |
第四章 提升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的策略分析 |
一、加快边疆地区整体发展 |
(一)加快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
(二)推进边疆地区政治发展 |
(三)促进边疆地区文化发展 |
二、创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
(一)发挥边疆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 |
(二)注重边疆安全建设,坚决抵御外来渗透 |
三、保持我国边疆地区各方面比较优势 |
(一)经济状况的比较优势 |
(二)边境政策的比较优势 |
(三)社会保障的比较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研究[D]. 郑宽.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治理研究 ——以富宁县木贵村为例[D]. 农梦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中缅智慧边境管控体系构建研究[D]. 赖足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云南边境地区外籍流动人口治理的多维度思考[J]. 郭天一. 思想战线, 2021(02)
- [5]中越边民通婚中的他者认同与制度排斥——以云南M县M村为例[J]. 纪洪江. 政治人类学评论, 2020(01)
- [6]户籍制度改革视野下的中缅边境跨境婚姻移民治理研究[D]. 夏恺.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问题治理研究[D]. 曾宇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D]. 张红梅.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9]缅北局势动荡对中缅边境安全的影响分析[D]. 马力元.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政治地理学视角下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研究[D]. 杨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