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糖尿病合并肾功衰竭进行血液透析时内瘘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林燕婷[1](2021)在《伴糖尿病血透患者的临床结局分析及中医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已成为慢性肾脏病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终末期肾病患者(End-stage renal dialysis,ESRD)死亡的高危因素。大多数伴糖尿病的ESRD患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然而,相比普通HD患者,糖尿病HD患者的临床结局往往更差。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我院糖尿病HD患者的临床结局及死亡的风险因素,以及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干预对其影响,为优化我国南方糖尿病HD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在广东省中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于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初始进入HD的成人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以是否合并糖尿病为依据,将HD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所有符合标准的HD患者将追踪其临床结局或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两组患者生存结局的差异进行生存分析统计。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实验室指标、共存疾病及中医药治疗等信息对HD患者死亡结局是否存在差异,并且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组HD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探讨出影响糖尿病HD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以及TCM在其中是否发挥作用。结果:1.本中心共纳入348名成人HD患者,平均透析龄是34(19.0,53.2)个月,其中158(45.4%)名患者患有糖尿病。在中医证型中,糖尿病组HD患者与非糖尿病组HD患者在水湿夹瘀证型有统计学差异(P<0.001)。2.与非糖尿病组患者相比,糖尿病组患者原始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通畅率较低(P<0.0001)并且呈逐渐下降趋势,第5年原始AVF通畅率为53.5%。3.与非糖尿病组患者相比,糖尿病组患者经多因素调整后的生存率更差(P=0.035)。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病史以及高血红蛋白水平。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糖尿病组HD患者合并CVD病史的死亡率偏高[hazard rati o(HR)3.67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88-11.320,P=0.024]。高血红蛋白水平(HR 1.020,95%CI 1.000-1.040,P=0.045)是糖尿病组HD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HR 0.440,95%CI 0.213-0.930,P=0.031)的糖尿病HD患者死亡率反而相对更低。使用中成药(HR 0.710,95%CI 0.260-1.960,P=0.513)可降低糖尿病组HD患者的死亡率,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与非糖尿病组HD患者相比,糖尿病组HD患者的生存预后时间更短、原始AVF通畅率偏低。2.除了糖尿病以外,合并CVD病史和高血红蛋白水平增加糖尿病组HD患者的死亡的风险,而较高的BMI对于糖尿病组HD患者的生存预后反而有利。3.本回顾性研究中发现透前及透析间期中成药的使用可降低糖尿病组HD患者的死亡率,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这也提示了中医药治疗颇有效果,不过仍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验证。
易茗[2](2021)在《健脾益肾活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健脾益肾活血降浊的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探究使用中医药治疗和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由2名互不交涉的研究人员,根据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按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风险评估,最后通过Revman5.4软件对研究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纳入研究分析的共有1418例受试者,对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分别进行分析。13篇文献描述了临床有效率,RR=1.31,95%CI=[1.22,1.41],Z=7.75,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纳入的文献中17篇报告了血肌酐,MD=-38.83,95%CI=[-50.61,-27.05],Z=6.46,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降低血肌酐上优于对照组。15篇报告了尿素氮,MD=-3.09,95%CI=[-4.02,-2.17],Z=6.58,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7篇报告了内生肌酐清除率,MD=4.20,95%CI=[1.95,6.44],Z=3.66,P=0.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7篇报告了血红蛋白MD=8.67,95%CI=[5.88,11.46],Z=6.09,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6篇文献描述了不良反应,RR=0.99,95%CI=[0.37,2.62],Z=0.03,P=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没有明显差异。临床有效率、血肌酐、尿素氮的漏斗图没有呈现出对称倒置漏斗的形状,显示纳入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肾活血泄浊的中药,在临床有效率,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红蛋白,改善内生肌酐清除率、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比单纯西药治疗更优。
周宗祥[3](2021)在《活血通络方离子导入联合尿激酶治疗MHD患者内瘘失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运用中药活血通络方经皮离子导入联合尿激酶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制,循证利用中医中药方法结合现在科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以及枣庄市市立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76例患者79次治疗(其中有四例患者进行2次治疗,1例患者因效果不佳而退出)。根据随机数字表编码分为治疗组(中药活血通络方经皮离子导入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和对照组(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前常规体格检查,观察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所有患者均完善内瘘超声检查,血常规、D-dammer、透析前后肾功、离子,常规心电图、胸部X片等检查。两组治疗均在3天后观察内瘘震颤情况以及内瘘彩超:狭窄部位的直径,以及血液流量情况,有效则进入继续观察治疗,无效则选择其他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取栓重建术,或球囊取栓、支架植入等。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4000u皮下注射/12h,透析日暂停,7天为1疗程。中药活血通络方离子导入:采用NPD-4AS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由经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的医师操作,在内瘘狭窄部位约3-5cm范围采用中药离子导入,中药选用黄芪30g,川芎15g,桂枝10g,水蛭10g,丹参25g煎汤约100ml,以3-5块10*10cm纱布浸透进行离子导入。每次治疗30min,每天二次,透析天暂停,连续7天为1疗程。尿激酶溶栓的方法:确定血栓的位置,留置针穿刺内瘘静脉端,针尖指向血栓位置,确定针尖位于血管内,将10万U尿激酶溶解于2mL生理盐水中缓慢推入血管中,再以2ml生理盐水静推,确保药液全部进入血管,再以尿激酶20万u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缓慢泵入(4-5h),并配合手法按摩,连续三天。结果:76例患者中,观察组36例患者共行40例次溶栓+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其中有4例患者在研究期间发生再次狭窄而进行2次治疗),成功29例次(72.5%)。对照组40例患者,共进行39例次溶栓治疗,成功20例次(51.3%),其中1例患者因治疗3天,经内瘘评估情况无明显改善而转入手术治疗。治疗组在治疗后通过观察内瘘狭窄处直径、狭窄处血液流量、spKT/V、D-dammer、CRP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透析龄、内瘘使用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组中采用中药离子导入,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的皮肤过敏的症状,其他入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适,所有患者在使用尿激酶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出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通过活血通络方离子导入联合尿激酶治疗内瘘失功,在改善微炎症状态,改善狭窄部位的血液循环,提高透析的充分性均有明显的效果,说明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尿激酶治疗内瘘失功较单用尿激酶治疗内瘘失功有明显优势。
陈珏莹[4](2021)在《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水蛭酊湿热敷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疼痛等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采用内瘘每周规律透析(3次)的60例患者(脱落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27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治疗组予水蛭酊湿热敷治疗,均于透析间隔期进行干预。8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凝血功能:D-二聚体、APTT、PT,肾功能:Scr、BUN及炎症指标CRP,观察内瘘血流量、内径、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及随访对内瘘并发症的预防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组内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流量对比,治疗组血流量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血流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内径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内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随访4周,观察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血肿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各自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蛭酊湿热敷可以提高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增加穿刺段内径和减轻穿刺后疼痛,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有一定的疗效。
费世枝[5](2021)在《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使用情况;探讨影响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因素;分析近4年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变化及探讨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完善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临床资料,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筛选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变量,依据文献回顾结果制定本次研究资料收集的条目。经武汉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同意,在其血液透析质控系统筛选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武汉市血液透析患者资料,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维持性血透患者为2017年度2358例、2018年度3030例、2019年度3952例、2020年度5135例,进行资料转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及首次透析时血管通路的类型采用描述性分析。患者血管通路中性别、原发病、独立血液透析中心和综合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患者血管通路与年龄、透析龄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单因素相关分析。患者血管通路分布、原发病和性别的变化采用卡方检验,平均年龄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平均透析龄的变化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资料(1)2017年度:2358例,其中男性1414例(59.97%),女性944例(40.03%)。(2)2018年度:3030例,其中男性1825例(60.23%),女性1205例(39.77%)。(3)2019年度:3952例,其中男性2416例(61.13%),女性1536例(38.87%)。(4)2020年度:5135例,其中男性3173例(61.79%),女性1962例(38.21%)。2.2017年度至2020年度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为主,4年占比分别为82.36%、80.26%、77.33%、73.481%;其次为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使用,4年分别为15.22%、17.39%、19.99%、23.33%;其他血管通路占比低。(2)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4年分别为74.98%、73.57%、70.84%、67.39%;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使用,4年分别为22.69%、24.05%、26.48%、29.41%;其他血管通路占比低。(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次透析血管通路的分布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为主,4年分别为58.02%、53.98%、53.01%、47.36%,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分别为28.50%、29.97%、30.39%、36.44%;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使用率分别为11.87%、14.88%、15.59%、15.50%。3.2017年度至2020年度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影响因素分析(1)性别: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男性患者均高于女性患者(均p<0.05);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使用率男性患者均低于女性患者(均p<0.05)。(2)原发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相比(2017年度除外),高血压肾损害与非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相比,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相比,自体动静脉内瘘及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使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年龄: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老年患者低于非老年患者(均p<0.05);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使用率老年患者高于非老年患者(均p<0.05);2017年度至2020年度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与年龄呈负相关(均p<0.05)。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使用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均p<0.05)。(4)透析龄:2017年度至2020年度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与透析龄呈正相关(均p<0.05);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使用率与透析龄呈负相关(均p<0.05)。4.近4年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变化(1)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变化: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呈递减趋势(p<0.05);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使用率呈递增趋势(p<0.05);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使用率呈递增趋势(p<0.05)。(2)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相关因素的变化(1)性别:随着年份的变化男性患者比例在增加,女性患者的比例在降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原发病:随着年份的变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患者比例越来越低(p<0.05);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p<0.05);高血压肾损害的患者比例变化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平均年龄逐年增大(p<0.05)。(4)透析龄: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平均透析龄逐年增长(p<0.05)。结论1.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不太理想,表现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偏低,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使用率过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使用率过低。2.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次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较低。3.不同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的患者血管通路的构成存在差异。男性、低年龄、低透析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的积极因素,女性、高龄、高透析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是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使用的促进因素。提示医务人员可在慢性肾脏病患者随访期间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4.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原发病结构、平均年龄和透析龄的变化引起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构成的变化,应通过加强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管理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一级预防,组建多学科合作的医疗团队做好患者的慢病管理和血管通路的维护,改善患者的血管通路状况,延长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改善患者的预后。
李鹤[6](2020)在《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知信行理论构建血液透析患者Teach-back法(回授法)健康教育方案,并进行临床应用观察其效果。旨在提高MHD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为MHD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第一部分:确定健康教育方案。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因素,经过专家访谈和多次课题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初稿;通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行筛选与修改,形成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第二部分:使用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哈市某综合三甲医院治疗的MH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签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知信行为基础的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干预期12周。干预前填写一般调查表。干预前后记录发作性低血压频数、肌肉抽搐频数、生化指标、甲状旁腺、血压和IWGR%。最后将所得数据输入到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构建了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共包含考核目标及内容: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试验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血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对照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两组患者比较: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主要指标好转,说明试验组整体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6.试验组干预后舒张压小幅升高,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收缩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适合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Teach-back方案,包括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包括尿毒症及其相关知识、透析及其并发症、营养与饮食、透析患者常见疾病及用药、透析通路维护、抗阻及有氧运动指导。2.Teach-back健康教育方案能降低MHD患者透析中低血压、肌肉抽搐的发生;可降低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提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IWGR%值比。3.Teach-back法的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可改善患者透析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余丹[7](2020)在《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对于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以及对使用移动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延续护理的态度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的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以期利用新兴移动信息技术,依托医联体区域内的卫生资源,为MHD患者提供全程、实时和专业化的延续护理服务,并为今后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有关MHD患者延续护理相关文献资料,为平台模块内容构建提供理论来源。2.质性研究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探索分析MHD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同时探讨MHD患者对不同延续护理形式的偏好,获取患者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和使用建议。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在文献指南查阅、质性访谈研究、软件功能荟萃分析和课题组讨论等的基础之上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模块内容进行论证和修订。分别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肾病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卫生信息学和社区卫生服务6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函询。第一轮和第二轮分别发出专家咨询问卷20份和18份,要求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4.统计分析方法:课题组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6.0统计分析两轮专家函询指标评分的均数、标准差、满分比、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课题小组根据指标的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讨论确定两轮指标的增减或修改,最终确立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结果:1.通过质性研究剖析MHD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和平台使用态度、建议等,共得出6个主题:(1)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知识的需求;(2)健康指导需求;(3)医患沟通需求;(4)社会或家庭支持的需求;(5)延续护理方式需求多样化,以电话和网络方式为主;(6)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使用意愿较高,希望信息平台符合需求。2.在前期文献回顾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指南和相关成果对比以及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77个。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82个。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00%、100%,给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27.78%,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5;两轮函询后各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1.22%,可行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4.77%,kendal1和谐系数波动在0.3010.46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需求,合理利用医院、社区等卫生资源,借助信息平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无缝隙式延续护理服务,以期延长MHD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82项。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代表性和权威性,且专家积极性较好,专家意见也较为协调集中,由此构建的模块内容是科学可靠的,为下一步信息平台的开发和研发成果的推广提供了依据。
罗婷[8](2020)在《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绪障碍及影响因素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情绪障碍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患者临床治疗与心理疏导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同时选择同期进行血液透析的年龄性别匹配非糖尿病肾病患者150例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SDS)调查2组的情绪障碍,分析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及睡眠评分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血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中,女性情绪障碍的人数明显高于非情绪障碍的人数(P=0.000);但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情绪正常组与障碍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清钙、血清磷、iPTH、单室spKt/V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障碍组的心血管、脑血管并发症、不宁腿、皮肤瘙痒、睡眠障碍和骨骼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透期间易出现情绪障碍,女性、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骨骼疼痛等并发症及社会支持低是血透糖尿病肾病患者情绪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程艺[9](2020)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变化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血管狭窄。研究表明炎症是AVF狭窄发生的众多原因之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rotein-i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作为一种针对血管特异性很高的炎症标志物已在各种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本研究旨在讨论AVF失功的相关因素,并重点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体内Lp-PLA2的水平及其与AVF失功的关系。方法:筛选2018年10月-2019年6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1名尿毒症患者中,共有142名患者符合入组标准。患者均完善上肢AVF术前或术后彩超检查,入组的患者分为AVF术前组(组1:34例),AVF通畅组(组2:42例)和AVF失功组(组3:66例)。另外失功组中19名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将行PTA术成功的患者,PTA术前分为治疗前组,行PTA术1月后分为治疗后组。术前组、通畅组及失功组分别检测血浆Lp-PLA2、血生化、全血细胞计数等指标,分析术前组与通畅组、通畅组与失功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以及失功组Lp-PLA2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s lymphocytes ratio,NLR)的相关性。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分别检测Lp-PLA2、NLR,分析两组炎症介质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1.术前组较通畅组Lp-PLA2水平下降(1316.11±230.93ng/ml vs.1435.48±203.54ng/ml;P<0.05);术前组较通畅组NLR下降(3.24±1.30 vs.4.81±2.20;P<0.05)。两组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酸、血钾、血钙、血磷、血浆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畅组较失功组Lp-PLA2(1406.68±212.34 vs.1598.65±270.33;P<0.05)、NLR(3.53(3.024.38)vs.4.42(4.005.12);P<0.05)、血红蛋白(93.19±20.72 vs.103.88±20.88;P<0.05)及血钙(2.17±0.30 vs.2.43±0.41;P<0.05)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白细胞、血肌酐、血尿酸、血钾、血磷、血浆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失功组Lp-PLA2水平和NLR之间并没有相关性(r=0.065,P=0.506)。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OR=1.003;95%CI:1.000-1.006;P=0.021)、NLR(OR=1.800;95%CI:1.036-3.126;P=0.037)和血钙(OR=44.033;95%CI:2.73-712.073;P=0.008)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5.失功组内瘘PTA治疗成功者治疗后血浆Lp-PLA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血浆N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液透析可以加重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2、Lp-PLA2、NLR和血钙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3、PTA治疗成功后Lp-PLA2水平较前降低,其变化可能参与AVF失功的发病机制中。
王培莉[10](2020)在《基于移动护理的治疗性沟通系统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负性心理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基于移动护理的治疗性沟通系统对DN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负性心理的干预效果。方法第一阶段,横断面调查:2018年7月至2018年8月,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的在福建省内9个地级市的11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31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95.48%。第二阶段,实验性研究:根据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选取福建省4所血液净化健康教育基地的127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63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使用血液透析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移动护理的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干预措施包括组建跨学科的治疗性沟通小组、搭建移动护理平台、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实施治疗性沟通心理疗法和循环效果评价。于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12个月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肾脏病生活质量简明量表(Kidney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KDQOL-36TM)及相关临床检验指标进行评价。结果第一阶段,横断面调查:92.91%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沟通意愿。焦虑(71.96%)和抑郁(76.35%)发生率高,中度焦虑(36.49%)和轻度抑郁(38.18%)情况最常见。焦虑(53.79±11.28分)、抑郁(55.90±10.06分)和负性情绪(28.38±6.65分)得分与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群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47,P<0.001;t=20.019,P<0.001;t=21.251,P<0.001);正性情绪(24.66±5.15分)得分与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群体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P=0.11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β=0.142,P<0.001)、婚姻状况(β=0.113,P=0.007)、工作情况(β=0.241,P<0.001)、人均月收入(β=-2.288,P=0.023)、主要照护者(β=0.324,P<0.001)和宗教信仰(β=0.287,P<0.001)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实验性研究:两组患者的基线水平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和正性情绪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性情绪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时,心理健康状况的各项指标得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的心理状况指标得分比较,时间效应和分组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与负性情绪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性情绪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时干预组的躯体活动、心理状态、肾病症状3个维度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时生存质量总得分与各维度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磷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各临床指标较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沟通意愿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高,负性情绪得分高,相关影响因素多。基于移动护理的治疗性沟通系统突破了传统沟通方法的局限,显着缓解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负性心理,改善临床检验指标、提高其生存质量。
二、对糖尿病合并肾功衰竭进行血液透析时内瘘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糖尿病合并肾功衰竭进行血液透析时内瘘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伴糖尿病血透患者的临床结局分析及中医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糖尿病国外、国内流行病学 |
二、糖尿病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 |
三、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结局相关的风险因素 |
第二节 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医研究概况 |
一、中医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
二、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辩证的认识 |
三、中医药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 |
四、中医对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二、资料采集 |
三、血管通路事件 |
四、截尾事件 |
五、统计学方法 |
六、技术路线图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临床资料 |
二、中医药干预 |
三、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 |
四、临床结局及生存预后 |
五、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六、亚组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一、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结局 |
二、影响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因素 |
三、中医药干预对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
结语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健脾益肾活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词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策略 |
1.1.2 数据库 |
1.1.3 检索词 |
1.1.4 检索时间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1.3.1 文献筛选 |
1.3.2 提取数据 |
1.4 质量评价与风险评估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特征 |
2.2.1 一般特征 |
2.2.2 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 |
2.2.3 干预措施、结局指标及疗程 |
2.2.4 脱落及不良反应 |
2.3 文献风险评估、质量评价 |
2.4 结局指标 |
2.4.1 血肌酐 |
2.4.2 尿素氮 |
2.4.3 内生肌酐清除率 |
2.4.4 血红蛋白 |
2.4.5 临床有效率 |
2.4.6 不良反应 |
2.5 使用中药频次分析 |
3.病案分析 |
4.讨论 |
4.1 西医学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4.1.1 慢性肾衰竭概述 |
4.1.2 慢性肾衰竭诊疗研究进展 |
4.1.3 慢性肾衰竭预防 |
4.2 健脾益肾活血泄浊法治疗CRF的依据 |
4.2.1 CRF的中医认识 |
4.2.2 现代各医家对CRF的病因病机认识 |
4.2.3 CRF脾肾亏虚与瘀浊证的病机分析 |
4.3 纳入文献的方药分析 |
4.4 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
4.5 异质性来源的分析 |
4.6 本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7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Jadad评分量表细则 |
附录2 综述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活血通络方离子导入联合尿激酶治疗MHD患者内瘘失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 |
3. 中医对内瘘失功的认识 |
4. 中药离子导入的研究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治疗方法 |
2.1 一般治疗 |
2.2 治疗组(活血通络方离子导入联合尿激酶治疗组) |
2.3 对照组(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 |
3 治疗药物 |
4 观察指标 |
4.1 疗效观察 |
4.2 安全性观察 |
5 统计分析 |
诊疗标准 |
1 病例选择 |
1.1 失功的诊断标准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2 疗效评价指标 |
结果 |
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2 两组治疗前后数值比较 |
3 安全性观察 |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修改说明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实验方案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结果 |
2.1 患者基本信息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及炎症指标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穿刺疼痛评分 |
2.4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血流量对比 |
2.5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内瘘内径对比 |
2.6 治疗后随访4周并发症发生率 |
2.7 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情况 |
2.8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
3.讨论 |
3.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3.2 中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
3.3 西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
3.4 西医对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3.5 活血化瘀药物在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
3.6 水蛭的作用 |
3.7 水蛭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理论依据及疗效分析 |
3.8 超声在诊断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应用 |
3.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患者满意度调查 |
缩略词表 |
综述 活血化瘀中药外治法对维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血管通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血管通路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操作性定义 |
1.5.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
1.5.2 血管通路 |
1.5.3 独立血液透析中心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资料来源 |
2.1.2 武汉市血液透析质控系统简介 |
2.1.3 资料的纳排标准 |
2.1.4 资料筛查流程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回顾法 |
2.2.2 评价指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资料收集 |
2.5 质量控制 |
2.6 授权书 |
2.7 技术路线图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资料 |
3.2 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 |
3.2.1 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 |
3.2.2 武汉地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 |
3.2.3 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初始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 |
3.3 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分析 |
3.3.1 性别对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影响 |
3.3.2 原发病对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影响 |
3.3.3 年龄对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影响 |
3.3.4 透析龄与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关系 |
3.3.5 不同血液透析单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较 |
3.4 武汉地区老年和非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较 |
3.5 2017年至2020年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变化 |
3.5.1 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变化 |
3.5.2 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原发病分布及变化 |
3.5.3 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的变化 |
4 讨论 |
4.1 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现状 |
4.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影响因素 |
4.2.1 性别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率的影响 |
4.2.2 原发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率的影响 |
4.2.3 年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率的影响 |
4.2.4 透析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率的影响 |
4.2.5 医院性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率的影响 |
4.3 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面临的挑战 |
4.3.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条件越来越差 |
4.3.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并发症越来越多 |
4.3.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要手术干预的血管通路增多,手术难度增大 |
4.3.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问题越来越复杂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性 |
6 建议 |
6.1 作好CKD的一级预防,加强慢病管理 |
6.2 加强老年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研究 |
6.3 加强专科护士培训 |
6.4 加强血液透析中心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授权书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列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基本概念及内涵 |
1.1 血液透析 |
1.2 Teach-back |
1.3 知信行理论 |
2 终末期肾病流行病学现状 |
3 血液透析相关研究现状 |
3.1 国外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
3.2 国内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
3.3 MHD患者死亡率 |
4 MHD患者并发症频发死亡率高的原因 |
4.1 血液净化本身 |
4.2 患者本身 |
5 MHD患者常见并发症 |
5.1 透析中的并发症 |
5.2 透析远期并发症 |
6 MHD患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
7 Teach-back法在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应用 |
8 理论框架 |
8.1 Teach-back |
8.2 德尔菲法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的编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回顾法 |
1.2 德尔菲(Delphi)法 |
2 研究步骤 |
2.1 研究对象 |
2.2 专家函询过程 |
2.3 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
2.4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回顾法结果 |
3.2 德尔菲法研究结果 |
3.3 权重的计算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临床干预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样本量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干预内容 |
4 观察指标 |
4.1 发作性低血压 |
4.2 肌肉抽搐 |
4.3 生化指标 |
4.4 高血压和IWGR% |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6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1.2 干预前两组患者透析效果相关资料比较 |
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资料组内比较 |
2.1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内比较 |
2.2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内比较 |
2.3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内比较 |
3 干预后两组患者资料组间比较 |
3.1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间比较 |
3.2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间比较 |
3.3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间比较 |
讨论 |
1 研究内容的科学性 |
2 研究内容的可靠性 |
2.1 函询专家的代表性 |
2.2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
3 MHD患者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内容及分析 |
4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 |
4.1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的急性并发症的影响 |
4.2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血压和IWGR%的影响 |
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局限性与展望 |
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3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现状 |
1.2.2 移动医疗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
1.2.3 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相关概念 |
1.3.1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
1.3.2 延续护理(Transitional Care,TC) |
1.3.3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模式 |
1.3.4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m-Health) |
1.3.5 信息平台(Information Platform) |
1.4 理论依据 |
1.4.1 奥马哈系统(Omaha System) |
1.4.2 慢性病保健模型(Chronic Care Model,CCM) |
1.4.3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
1.4.4 信息论 |
第2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2.1 成立课题小组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2.3.2 访谈结果 |
2.4 讨论 |
2.4.1 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2.4.2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
2.4.3 增强家庭、社会支持力度,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
2.4.4 对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启示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 |
3.1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初步形成 |
3.1.1 前期研究结果分析 |
3.1.2 理论应用 |
3.1.3 相关指南参考 |
3.1.4 软件功能荟萃 |
3.1.5 小组讨论法 |
3.2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
3.2.1 选择函询专家 |
3.2.2 编制函询问卷 |
3.2.3 专家函询流程 |
3.2.4 模块指标筛选标准 |
3.2.5 统计分析方法 |
3.3 偏倚及质量控制 |
3.3.1 研究设计阶段 |
3.3.2 研究实施阶段 |
3.3.3 数据处理阶段 |
3.4 研究结果 |
3.4.1 专家基本情况 |
3.4.2 专家积极性 |
3.4.3 专家权威程度 |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3.4.6 指标的筛选与修改结果 |
3.4.7 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的最终确立 |
3.5 讨论 |
3.5.1 研究方法的评价 |
3.5.2 专家构成分析 |
3.5.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3.5.4 平台模块修订说明 |
3.5.5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
3.5.6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
3.5.7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意义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性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绪障碍及影响因素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9)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2 本文研究的目标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3 分组情况及手术方法 |
2.1.4 研究对象标本采集 |
2.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1.6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术前组与通畅组相比结果 |
2.2.2 通畅组与失功组相比结果 |
2.2.3 失功组相关分析结果 |
2.2.4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2.5 失功组治疗成功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第3章 讨论 |
3.1 AVF失功的炎症介质 |
3.1.1 Lp-PLA2与血液透析 |
3.1.2 Lp-PLA2与内瘘失功 |
3.1.3 NLR与内瘘失功 |
3.1.4 Lp-PLA2与NLR的相关性 |
3.1.5 失功组治疗前后Lp-PLA2 变化 |
3.1.6 Lp-PLA2与治疗 |
3.2 患者临床资料的对比 |
3.3 患者一般实验室检查的对比 |
第4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三、应用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因素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语缩略语名词对照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基于移动护理的治疗性沟通系统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一 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多中心调查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二 基于移动护理的治疗性沟通系统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量表 |
附录二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治疗性沟通系统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负性情绪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对糖尿病合并肾功衰竭进行血液透析时内瘘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伴糖尿病血透患者的临床结局分析及中医药的影响[D]. 林燕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健脾益肾活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D]. 易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活血通络方离子导入联合尿激酶治疗MHD患者内瘘失功的研究[D]. 周宗祥. 山东大学, 2021(12)
- [4]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D]. 陈珏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武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费世枝.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6]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D]. 李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D]. 余丹. 南昌大学, 2020(08)
- [8]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绪障碍及影响因素回顾性研究[D]. 罗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9]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变化及意义[D]. 程艺. 江汉大学, 2020(08)
- [10]基于移动护理的治疗性沟通系统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研究[D]. 王培莉.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