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剂量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叶秋婷[1](2020)在《针灸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突发性耳聋(Sudden Hearing Loss)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作为耳鼻喉科的常见急症,它往往导致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听力损失达到最低点。国内目前关于此病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但近年来,研究显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原因不明的特点致治疗效果不明显比例的增加[1]。另发病机制的不明确[2]给西医治疗本病带来不便,使疾病不能得到有效根治,而近年各学者发表的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文章不断更新,说明针灸疗法在对本病的治疗上发挥了极大作用。本研究在收集针灸及相关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基础上,对针灸治疗本病进行筛选、评价,通过完整、缜密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探讨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液流变学、伴随症状的改善。从而为临床上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提供循证医学支持,为在针灸手段的选择上提供有力指导。方法:通过联网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F)、Pubmed、Cochrane Library、SpringerLink和Science Direct等及手工检索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针灸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按照规定的纳入及排除研究标准选入最终研究,提取研究数据,利用国际公认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利用RevMen 5.3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因最终纳入研究的结果评价有按人数与耳数评估的区别,将最终纳入的17篇研究分为两组进行评价分析,以人数为治疗有效标准的标为组1,以耳数为治疗有效标准的列为组2,通过灵敏度分析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此次meta分析最终包括17项研究,全部为中文文献。文献质量评价结果:17篇文献的Jadad评分均大于3分,均为高质量文献。17篇文献总纳入患者1397人,治疗组总人数为702人,对照组695人。Meta分析结果提示:(1)有效率:因疾病特殊性,分为以人为单位及以耳为单位两组;两组均提示含有针灸的治疗组优于药物组。(2)伴随症状:针灸疗法治疗耳鸣有显着优势。(3)听力损失分贝:针灸疗法对于患者听力损失分贝的改善有显着优势(4)血液流变学(HR):针灸疗法对于患者全血粘度比(BV)、血浆粘度比(PV)、红细胞压积(Hct)等的调节有明显优势,对纤维蛋白原(Fb)的改善无明显优势(5)不同耳聋程度有效率:针灸疗法对于轻-中度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优势,对于重-极重度患者的有效率的改善有明显优势。17篇文献中只有3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其中2篇文献提及未出现不良反应;17篇文献中只有4篇文献提及退出与脱落情况。结论:该系统评价提示针灸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不论是单纯针灸疗法还是与药物或高压氧等其它方法联用效果均稳定,但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的突发性耳聋治疗的结局评价除以上指标外,还有耳鸣残疾量表评分(THI)、焦虑自评量表(SAS)、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还需进行全面评价来完善针灸疗法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纳入文献大多偏倚风险未知,提示文献中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不甚严谨,需要我们谨慎对待评价结果,且试验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研究,随访度及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全,真实性可靠度不高,结局仍需规范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研究做支撑。
杨雪晴[2](2019)在《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西药疗法和单纯西药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治疗前、后电针联合西药组和西药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值、伴随症状(耳鸣、眩晕)的缓解情况以及汉密尔顿焦虑评分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来探讨一种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的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患者6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电针联合西药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急性期(7天内)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片进行冲击疗法(每次30mg,每日1次),配合口服甲钴胺片(每次0.5mg,每日3次)、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10mg,每天晚上8点1次)和静脉滴注金纳多注射液(每次35mg,每日1次)、前列地尔注射液(每次10μ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取穴: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双侧颈夹脊(C2、C3、C4)、中渚、血海、太冲、足窍阴),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纯音听阈测听值,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值、汉密尔顿焦虑评分等观察指标,评价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其伴随症状(耳鸣、眩晕)改善的临床疗效,并选用SPSS22.0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值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值经统计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电针联合西药疗法和单纯西药疗法在改善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平均听阈值方面均有疗效,但电针联合西药疗法较单纯西药疗法效果更显着。2.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突发性耳聋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突发性耳聋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电针联合西药疗法和单纯西药疗法在提高耳聋疗效方面均有效,但电针联合西药疗法较单纯西药疗法效果更显着;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耳鸣、眩晕情况均有改善,但是两组患者的伴随症状(耳鸣、眩晕)疗效经统计学比较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电针联合西药疗法与单纯西药疗法均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耳鸣和眩晕,但两组疗法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情况都有所改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电针联合西药疗法和单纯西药疗法都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焦虑情况,但电针联合西药疗法较单纯西药疗法改善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焦虑时疗效更为显着。结论:1.电针联合西药疗法和单纯西药疗法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都可以有效的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但电针联合西药疗法较单纯西药疗法效果更为显着。2.电针联合西药疗法和单纯西药疗法均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平均听阈值,但电针联合西药疗法较单纯西药疗法效果更为显着。3.电针联合西药疗法和单纯西药疗法都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伴随症状,两组疗法无显着性差异。4.电针联合西药疗法和单纯西药疗法都能够改善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焦虑情况,但电针联合西药疗法较单纯西药疗法改善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焦虑时疗效更为显着。
刘梦晨[3](2019)在《补肾通窍Ⅰ号方治疗肾精亏损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清中性激素水平、SOD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运用补肾通窍Ⅰ号方治疗肾精亏损型突发性耳聋,观察患者治疗后听力及耳鸣恢复情况及血清中性激素水平、SOD含量变化,探讨补肾通窍Ⅰ号方治疗肾精亏损型突发性耳聋的药理机制及作用机理。2.方法收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补肾通窍Ⅰ号方。治疗14天后,听力恢复疗效采用突发性耳聋疗效判定标准来评价,耳鸣的疗效采用耳鸣疗效判定标准来评价,以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性激素水平以及SOD含量变化。3.结果补肾通窍Ⅰ号方可以提高肾精亏损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在听力和耳鸣恢复方面效果显着。采用常规治疗的观察组听力总有效率为53.3%,而加服补肾通窍Ⅰ号方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经比较,P<0.05,差异显着。观察组耳鸣的总有效率为62.1%,治疗组为82.1%,经比较,P<0.05,差异显着。补肾通窍Ⅰ号方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血清中SOD含量,还能够纠正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主要表现在可以提高男性的T含量,降低E2水平;提高女性E2含量,降低T水平,使男女性患者的T/E2比例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补肾通窍Ⅰ号方对恢复肾精亏损型突发性耳聋的听力耳鸣效果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SOD含量,纠正性激素水平有关。4.结论补肾通窍Ⅰ号方治疗肾精亏损型突发性耳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清中SOD含量,纠正性激素水平有关,值得临床推广。
张丽红[4](2018)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透过Meta分析,评价、证实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可行性及疗效性,为临床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对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重点探讨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与优势。方法:1.Meta分析通过主题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相结合的检索策略,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外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及剔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临床观察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绵阳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常规西药,予以激素、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相关药物,14日为基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百会、四神聪、神庭,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安眠,同侧合谷、内关、中渚,双侧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复溜、太冲。并加穴位注射以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ml与维生素B12注射液1ml混合注射患侧听宫穴、完骨穴,各0.5ml,每日一次,7次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2周后记录两组纯音听阔测试及症状降级结果,采用SPSS 23.0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听力变化总疗效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Meta分析结果显示:1.1文献筛选结果:在已报道的临床文献中,多以针灸或穴位注射与常规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比较,而将二者联合使用的报道较少。本次研究共纳入7篇临床文献,样本量共为636例。1.2疗效结果显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的方案(加上或不加常规现代医学治疗),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单一的常规现代医学治疗RR=1.21,95%CI:[1.12,1.31],P<0.00001,异质性检验I2=34%,P=0.17。2.临床观察结果示:在听力改善总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率为75.86%,对照组治愈率为44.82%,经统计说明,在治愈率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不同分级听力损伤的治疗效果看,治疗组对中重度耳聋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伴随症状的治疗上,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耳鸣、耳闷胀感均有效;其对耳闷胀感的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Meta分析及临床,初步认为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较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在听力、伴随症状均有明显优势。对患者来说,可有效改善症状,亦可在相同疗程内达到理想效果。可作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手段进行推广。
王爱平[5](2016)在《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当各级听中枢或听神经、螺旋器的毛细胞发生病变,导致对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障碍,此即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内耳血流障碍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会加重缺血导致内耳血流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和生理过程,是多个因素和靶点参与的反应。在近些年中医治疗内耳疾病的报道中,活血化瘀类药物最为常用和有效,其次是清肝泻火类药物,本实验中,将活血化瘀与清肝泻火联合用药结合形成泻火化瘀通窍法,以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1)血管阻断法在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中的应用;(2)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血管阻断法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3)探明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动物造模与分组:采用血管阻断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五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实验方法:正常组:不给药;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正常饮食不给药。清肝泻火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清肝泻火药物灌胃,每次2ml,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行气活血化瘀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行气活血化瘀药物灌胃,每次2ml,含药物2g,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泻火化瘀通窍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泻火化瘀通窍药物灌胃,每次2ml,共含药物5g,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实验指标:(1)各组大鼠分别与造模后、用药前和用药后7天检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2)用解剖显微镜对耳蜗基底膜铺片毛细胞进行观察;(3)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4)制备耳蜗组织匀浆,采用TBA法和可见光法对耳蜗组织的MDA含量和CAT活性进行检测;(5)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aspase-8、Caspase-3的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Caspase-3的蛋白表达;(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耳蜗组织中Fas、FasL mRNA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耳蜗组织中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7)梯度pcr检测耳蜗组织中xiap、xaf1mrna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耳蜗组织中xiap、xaf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着差法(lsd)方法,以p<0.05和p<0.01作为显着性和极显着性差异的标准。结果:1.泻火化瘀通窍组治疗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显着低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p<0.05-0.01)。正常组的阈值最低,与其他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耳蜗基底膜铺片基底膜外毛细胞显微结构观察显示:正常组外毛细胞分布呈三排,可清晰看到外毛细胞分布均匀,排列整齐,无明显缺失;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见外毛细胞大部分变形,排列严重紊乱,崩解破坏,大片缺损,细胞连接消失,纤毛倒伏严重,外毛细胞结构出现极其严重的破坏,出现坏死和凋亡;行气活血化瘀组见外毛细胞排列较为整齐,部分变形,部分出现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见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散在缺失,个别轮廓不清。模型组及清肝泻火组外毛细胞损伤较重,细胞出现凋亡和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及行气活血化瘀组外毛细胞损伤相对较轻,且行气活血化瘀组损伤相对于泻火化瘀通窍组损伤更为明显。3.正常组阳性细胞荧光基本分布在血管纹区域,基底膜上几乎无表达。模型组与药物干预组的基底膜上的三排外毛细胞荧光信号明显增多、增强,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的毛细胞荧光信号明显减少(p<0.01),散在分布在基底膜上,且泻火化瘀通窍组这一表现更加明显(与行气活血化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肝泻火组的毛细胞信号较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则明显增强(p<0.01)。4.耳蜗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与cat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清肝泻火组的mda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模型组和清肝泻火组两组大鼠的耳蜗微循环障碍最严重,泻火化瘀通窍组与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正常组的cat活性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的cat活性显着高于行气活血化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清肝泻火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5.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caspase-8mrna和caspase-3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caspase-8和caspase-3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caspase-8和caspase-3mrna的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各组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mrna表达结果类似,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较行气活血化瘀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fasmrna和fasl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清肝泻火组fas、fasl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与模型组与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fas、fasl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各组fas、fasl蛋白表达,泻火化瘀通窍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行气活血化瘀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又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清肝泻火组、模型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比正常组则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较行气活血化瘀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xiap、xaf1mrna的表达。正常组呈现较低表达,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xiapmrna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但是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两组xiap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的xiap蛋白有表达,模型及药物干预各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显着增高(p<0.05,p<0.01);而行气活血化瘀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显着增高(p<0.05);但是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两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中xaf1mrna有表达,模型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xaf1mrna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然而清肝泻火组与模型组两组xaf1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行气活血化瘀组xaf1mrna表达水平也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正常组的xaf1蛋白有表达,模型及药物干预各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xaf1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同样的,行气活血化瘀组xaf1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由明显降低(p<0.01);然而清肝泻火组与模型组两组xaf1l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血管阻断法可用于建立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该建模方法操作简单、可靠性高、造模成功率高、对动物的伤害小,模型动物均出现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值得推广应用。2.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显着提高听阈,模型建立成功后24h时听阈即显着增加(p<0.05),7d后听阈维持无明显变化。3.泻火化瘀通窍法具有缓解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大鼠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和改善大鼠损伤后听力的作用。4.泻火化瘀通窍法可有效改善血管阻断法引起的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mda含量,提高cat活力,且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5.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6.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抑制毛细胞凋亡。7.fas和fasl基因和蛋白均参与大鼠耳蜗微循环障碍损伤,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且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8大鼠耳蜗微循环障碍后耳蜗凋亡现象与XIAP及XAF1的表达相关,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提高XIAP的表达抑制XAF1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9泻火化瘀通窍法抑制细胞凋亡能力高于活血化瘀法。
冯勇军,王明婧,吴湘明[6](2015)在《低能量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结合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低能量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结合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突发性耳聋患者11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7例患者采用川芎嗪治疗,观察组57例患者采用低能量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结合川芎嗪治疗,比较2组病症消失情况、听力改善情况、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听力均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全血高切、全浆黏度、纤维蛋白原、RBC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均显着降低。观察组患者听力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耳鸣消失率、眩晕消失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结合川芎嗪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罗婷婷[7](2014)在《方氏头皮针飞针针刺治疗特发性突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拟采用临床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方氏头皮针飞针针刺及普通体针对特发性突聋的近期治疗作用,对比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数值改变情况,以初步探讨头皮针飞针针刺治疗特发性突聋的临床有效性,从而更方便、准确、有效的向临床应用推广。方法:此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原则,参照特发性突聋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特发性突聋诊断标准(2005年版),进行小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病例来源于2013年8月到2014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及其病房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纳入60人,按剔除标准剔除2人,最终观察58例SD患者。本研究课题共观察58例,治疗组29人,病耳数34个;对照组29人,病耳数31个。用SPSS-Statistics-v13.0win32软件产生随机数字,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将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方氏头皮针飞针针刺)和对照组(普通体针)每组各29例,共58例。然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3个疗程治疗后,用SPSS-Statistics-v13.0win3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数值、治疗后听力损失分布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用构成比(%)表示;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的病程时间均小于15天,在患耳数、伴随症状、听力损失程度分布、年龄、性别等方面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7.6%;对照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7.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86>0.05),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临床效果同样显着。结论:1.治疗3个疗程后,方氏头皮针飞针针刺及普通体针两种治疗方法均能使突聋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纯音听阈值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2.方氏头皮针飞针针刺治疗后纯音听阂值变化和普通体针比较,纯音听阈前后变化无显着性差别。两组治疗后纯音听阈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冷辉[8](2012)在《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暴聋”范畴,目前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祖国医学在长期的耳聋诊治临床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复方制剂具有对耳蜗微循环障碍多靶点调控的作用,情志致病和心理因素已成为耳鸣耳聋的发病中和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因此将祖国医学清肝泻火法与活血化瘀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其代表方剂为泻火治聋冲剂,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有很好的疗效。本实验旨在(1)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影响。(2)泻火化瘀通窍法对光化学诱导法所致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耳蜗组织VEGF及bFGFmRNA表达的影响。(3)泻火化瘀通窍法对光化学诱导法所致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耳蜗组织iNOSmRNA、 MMP-2mRNA表达的影响。(4)泻火化瘀通窍法对光化学诱导法所致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耳蜗组织Bcl-2mRNA、Bax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以上实验来研究根据中医“火”、“瘀”致病理论创立的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耳蜗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调控及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动物造模与分组:采用光化学诱导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将豚鼠分成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行气组、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每组10只。实验方法:正常组:予0.9%生理盐水4ml/只/天,每日分二次给药,共连续灌胃10天;模型组:术后12h,予0.9%生理盐水4ml/只/天灌胃,每日分二次给药,共连续灌胃10天;行气组:术后12h予行气中药4ml/只/天灌胃(含生药1g),每日分二次给药,共连续给药10天;活血化瘀组:术后12h,予活血化瘀药物4ml/只/天灌胃(含生药2g),每日分二次给药,共连续给药10天。泻火化瘀通窍组:术后12h,予泻火化瘀通窍药物4ml/只/天灌胃(含生药4g),每日分二次给药,共连续给药10天。实验指标:(1)各组豚鼠分别于造模后、用药前及停药后1天检测ABR阈值;(2)利用体式解剖显微镜进行螺旋韧带和耳蜗基底膜铺片,对血管纹和毛细胞进行观察;(3)利用TBA法和可见光法对耳蜗组织MDA及CAT进行检测;(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耳蜗组织VEGF及bFGFmRNA表达;(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耳蜗组织iNOSmRNA、 MMP-2mRNA表达;(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耳蜗组织Bcl-2及Bax mRNA表达;(7)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着差法(LSD)方法,以P﹤0.05,P﹤0.01作为显着性和极显着性差异的标准。结果:1、泻火化瘀通窍组治疗后ABR阈值明显低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且活血化瘀组治疗后ABR阈值明显低于行气组P﹤0.05;各组与正常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2、正常组螺旋韧带血管纹显示基本正常;模型组可见耳蜗螺旋韧带血管纹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血管粗细明显不均,部分血管中断;行气组可见耳蜗螺旋韧带血管纹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血管粗细明显不均,部分血管中断;活血化瘀组可见耳蜗螺旋韧带血管纹血管内微血栓,未见血管明显中断,较泻火化瘀通窍组微血栓多一些;泻火化瘀通窍组可见耳蜗螺旋韧带血管纹血管内少量微血栓,未见血管中断。3、耳蜗基底膜铺片显微结构显示:正常组外毛细胞分布呈三排,显示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无明显缺失;模型组见外毛细胞大部分变形,排列严重紊乱,崩解破坏,大片缺损,细胞连接消失,纤毛倒伏严重;行气组见外毛细胞部分变形,出现较多片状缺损,部分细胞连接消失;活血化瘀组见外毛细胞排列较为整齐,部分变形,部分出现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见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散在缺失,个别轮廓不清。模型组及行气组外毛细胞损伤较重,泻火化瘀通窍组及活血化瘀组外毛细胞损伤相对较轻,且活血化瘀组损伤较泻火化瘀通窍组明显。4、泻火化瘀通窍组MDA含量明显低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而CAT含量明显高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与正常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5、各治疗组VEGF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且泻火化瘀通窍组高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活血化瘀组高于行气组P﹤0.05。泻火化瘀组VEGFmRNA的表达量约是活血化瘀组的2.4倍,约是行气组的6.8倍,约是模型组的8.8倍;VEGF蛋白表达为行气组与模型组VEGF/β-actin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活血化瘀组与行气组VEGF/β-actin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泻火化瘀组与活血化瘀通窍组VEGF/β-actin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bFGF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且泻火化瘀通窍组高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活血化瘀组高于行气组p﹤0.05。泻火化瘀组bFGF mRNA的表达量约是活血化瘀组的1.4倍,约是行气组的4.2倍,约是模型组的6.3倍。6、正常组与各治疗组iNOS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泻火化瘀通窍组iNOSmRNA的表达量与活血化瘀组接近p﹥0.05,模型组iNOSmRNA的表达约是行气组的1.3倍,约是活血化瘀组的4.7倍,约是泻火化瘀通窍组的4.6倍;各治疗组MMP-2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MMP-2mRNA的表达是是行气组的1.5倍;是活血化瘀组的2.4倍;是泻火化瘀通窍组的7.3倍。7、各组Bax 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泻火化瘀通窍组低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组P﹤0.05,活血化瘀组低于行气组P﹤0.05。模型组Bax mRNA的表达量约是行气组的2.2倍;约是活血化瘀组的4.4倍;约是泻火化瘀通窍组的6.4倍;约是正常组的14.8倍。行气通组Bax mRNA的表达量约是活血化瘀组的2倍;约是泻火化瘀通窍组的3倍。活血化瘀组Bax mRNA的表达量约是泻火化瘀通窍组的1.5倍;各治疗组Bcl-2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且泻火化瘀通窍组高于活血化瘀组及行气通窍组P﹤0.05,活血化瘀组高于行气组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Bcl-2mRNA的表达量约是活血化瘀组的2.5倍,约是行气通窍组的6倍,约是模型组的17倍。8、蛋白表达:Bcl-2/Bax比值泻火化瘀通窍组﹥活血化瘀组﹥行气组﹥模型组,且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泻火化瘀通窍法具有加强改善微循环及加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2、泻火化瘀通窍法可有效改善光化学法所致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且优于活血化瘀法3、单纯行气法对光化学法所致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无明显效果。4、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提高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耳蜗组织VEGF和bFGF的表达,优于活血化瘀法和行气法。5、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促进VEGF和bFGF的表达,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微循环障碍。6、泻火化瘀通窍法与活血化瘀法均能够抑制iNOS的表达,保护耳蜗组织的缺血损伤,明显优于行气法。7、泻火化瘀通窍法、活血化瘀法与行气法均能够抑制MMP-2的表达。8、Bcl-2和Bax基因和蛋白均参与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损伤,而且损伤后Bcl-2/Bax比值下降是促进凋亡的重要因素。9、泻火化瘀通窍法和活血化瘀法均能通过显着提高Bcl-2/Bax比值,抑制细胞凋亡。10、泻火化瘀通窍法抑制细胞凋亡能力高于活血化瘀法。11、 iNOS与Bc1-2的表达关系密切,iNOS的表达与Bcl-2/Bax比值呈负相关。
李展宗,李云英,陈亮[9](2011)在《中成药治疗突发性耳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突发性耳聋的中医病因病机尚未完全统一,中成药治疗突发性耳聋有较多的文献报道,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因此,有必要对中成药治疗突发性耳聋进行系统评价,为今后临床上中成药治疗突发性耳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综述方法,检索1980—2010年维普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异质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关于葛根素注射液、金纳多及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的3篇系统评价[2-4]已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与金纳多可提高突发性耳聋治疗的有效率,临床上可优先考虑使用。共检索出2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只有101篇文献,其中针剂的90篇,口服剂型的11篇,采用Jadad评分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每篇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只有1篇文献[27]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配,随机方法质量较高,其余100篇文献均未描述具体的随分配隐藏的方法,仅有5篇文献提及采用盲法,均为单盲,其余文献均未提及盲法,仅有1篇文献[28]提及随访,但随访结果未明确给出,其余100篇文献均未提及随访及退出病例,属于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川芎嗪、血栓通、银杏达莫、杏丁注射液及唇香草聪耳片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中成药由于文献以及病例数不足,暂未能肯定其疗效。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中成药可以提高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有效率,临床可考虑选择中成药结合其他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但本系统综述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多属低质量文献,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尚须开展大规模的设计严谨、方法可靠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获得更高强度的证据。
李展宗[10](2011)在《基于现代文献的突发性耳聋中医证治的因子分析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突发性耳聋属于中医“暴聋”范畴,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法选择的不恰当,会导致患者永久性的听力损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突发性耳聋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以及关于突发性耳聋的许多治疗方法尚未有询证学证据的支持。因此,本课题通过规范、严谨、权威的检索策略检索近30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突发性耳聋中医证治的现代文献,建立权威的突发性耳聋中医证治的现代文献数据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Meta分析方法,初步得出突发性耳聋的中医症候分布及辨证规律,寻求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更优方案,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用药及方案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通过规范、严谨、权威的检索策略检索近30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突发性耳聋中医证治的现代文献,建立权威的突发性耳聋中医证治的现代文献数据库,为今后该病的科研与临床研究提供文献依据;通过对近30年的突发性耳聋现代文献中突发性耳聋的中医症候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初步得出突发性耳聋的中医症候分布及辨证规律,为该病证候规范化研究及建立证候表征体系提供研究思路,为今后临床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提供依据;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全面了解其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客观评估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科学评价中医药在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结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寻求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更优方案,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用药及方案提供循证学依据,初步得出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推荐用药及治疗方案。结果得到突聋相关中英文文献2694篇,其中中文文献2198篇,英文文献496篇。突发性耳聋患者主要症状以听力最多见,往下依次为耳鸣、眩晕、耳闷塞感、耳胀等症状,舌脉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缓为最多见;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证型可分为肾精亏虚型、痰火雍结型、肝火上扰型、气滞血瘀型、外感风邪型。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文献存在以下不足:①RCT文章不足;②阳性结果过高③对照组使用的药物类型过多,即非特异性药物作为对照,且治疗的方法也很多种,影响疗效评价。④许多研究仅涉及疗效,而忽略了副作用。⑤大多数着眼于近期疗效,对远期疗效不够重视。现有临床证据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中药复方及中成药可以提高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有效率,临床可考虑选择中药复方、中成药结合其他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但本系统综述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多属低质量文献,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尚须开展大规模的设计严谨、方法可靠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获得更高强度的证据。结论在检索过程中,检索人员应该要有清晰的思路,严谨制定整个检索过程的每个步骤,通过良好的逻辑性紧密连接起来,根据检索情况调整检索策略,提高检全率。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临床研究的质量较低,得出的结论缺少说服力,不能成为临床上指导治疗的证据,因此尚不能得出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标准,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需要我们运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严格设计、衡量与评价,取得科学的结论,得出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治法治则及用药证据,总结出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标准和方案,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
二、大剂量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剂量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纳入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文献检索 |
4.1 检索策略 |
4.2 检索语言 |
4.3 检索年限 |
5 干预措施 |
5.1 治疗组干预措施 |
5.2 对照组干预措施 |
6 结局指标 |
6.1 主要指标 |
6.2 次要指标 |
7 文献筛选与资料数据的提取 |
8 方法学质量评价 |
9 统计分析 |
二 结果与结论 |
1 结果 |
1.1 检索结果 |
1.2 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
1.3 结论 |
1.4 结局指标 |
1.5 不良反应 |
1.6 退出与脱落 |
2 文献偏倚评价 |
2.1 随机方式的产生 |
2.2 随机化的隐藏 |
2.3 盲法 |
2.4 结局数据的完整性 |
2.5 选择性报告 |
2.6 其他偏倚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以人数为疗效单位的Meta分析结果 |
3.2 以耳数为疗效单位的Meta分析结果 |
3.3 针灸对于突发性耳聋伴随症状的改善 |
3.4 听力损失分值的比较 |
3.5 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
3.6 不同损伤程度患者的有效率的比较 |
3.7 敏感性分析 |
3.8 发表性偏倚 |
4 结论 |
讨论 |
1 结果分析 |
1.1 文献质量 |
1.2 Meta分析结果 |
1.3 治疗组针灸疗法的选择 |
2 研究的局限性 |
2.1 文献语言 |
2.2 文献质量 |
2.3 偏倚风险 |
2.4 干预措施 |
2.5 其他数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突发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2: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分级标准 |
1.4 试验设备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针具和电针仪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项目 |
2.5 技术路线 |
2.6 安全性评价的评价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分析 |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辩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概况 |
2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定义及分类 |
2.2 突发性耳聋的流行病学 |
2.3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病因病机的认识 |
2.4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概况 |
3 理论依据 |
3.1 选择证型的依据 |
3.2 选穴依据 |
3.3 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 |
3.4 选用电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理论基础 |
3.5 选用西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理论研究 |
3.6 电针联合西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作用机理探讨 |
4 疗效分析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耳聋初筛调查问卷 |
附录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致谢 |
(3)补肾通窍Ⅰ号方治疗肾精亏损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清中性激素水平、SOD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祖国医学关于突发性耳聋的相关认识及其治疗方法 |
1.病因 |
1.1 风邪致聋学说 |
1.2 火热上扰致聋学说 |
1.3 痰火郁结致聋学说 |
1.4 气滞血瘀致聋学说 |
1.5 气血亏虚致聋学说 |
1.6 肾精亏虚损学说 |
2.传统中医关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
2.1 内治法 |
2.2 外治法 |
二、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研究 |
1.突发性耳聋流行病学研究 |
2.突发性耳聋从肾论治的现代研究 |
3.性激素水平(睾酮T、雌二醇E2)和肾虚本质的研究 |
4.突发性耳聋与SOD的相关研究 |
5.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
5.1 激素治疗 |
5.2 改善内耳循环药物治疗 |
5.3 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
5.4 抗病毒治疗 |
5.5 高压氧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
1.病例选择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4.耳鸣分级标准 |
5.疗效判定标准 |
5.1 听力疗效评定标准 |
5.2 耳鸣疗效评定标准 |
6.统计学方法 |
7.试验结果 |
7.1 一般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
7.2 疗效比较 |
7.3 对血清中SOD含量影响 |
7.4 对男性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7.5 对女性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 |
2.1 .概述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文献检索 |
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3 .数据提取 |
2.2.4 .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纳入文献结果统计 |
2.3.2 .临床事件分析 |
2.3.3 .所纳入文献偏倚性分析 |
3.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
3.1 .病例来源 |
3.2 .病例选择标准 |
3.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3.2.2 .中医诊断标准 |
3.2.3 .听力损失分级标准 |
3.2.4 .听力曲线分型标准 |
3.2.5 .纳入标准 |
3.2.6 .排除标准 |
3.2.7 .脱落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3.3.1 .临床分组 |
3.3.2 .治疗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评定标准 |
3.5.1 .突发性耳聋疗效评定 |
3.5.2 .耳闷胀感疗效评定标准 |
3.5.3 .耳鸣疗效评价标准 |
3.6 .统计学方法 |
3.7 .结果 |
3.7.1 .基础资料统计 |
3.7.2 .疗效比较 |
4.讨论 |
4.1 .祖国传统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4.1.1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病名及综合症状 |
4.1.2 .古籍对突发性耳聋病因病机的记载 |
4.1.3 .祖国传统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
4.2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4.2.1 .突发性耳聋的现代医学概论 |
4.2.2 .突发性耳聋的现代研究发病机制 |
4.2.3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诊断 |
4.2.4 .现代医学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
4.3 .穴位注射的概述及临床机制研究 |
4.3.1 .穴位注射的概述 |
4.3.2 .穴位注射的临床作用及机制 |
4.4 .关于实验设计讨论 |
4.4.1 .针刺及其选穴原理 |
4.4.2 .穴位注射的穴位及药物选取原理 |
4.4.3 .Meta分析与此次临床观察的关系 |
4.5 .关于本次研究结论 |
5.结论 |
6.课题存在问题及展望 |
6.1 .不足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研究进展 |
1.1 .突发性耳聋的概况 |
1.1.1 .现代医学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1.1.2 .传统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1.1.3 .突发性耳聋的症状 |
1.2 .突发性耳聋治疗的研究进展 |
1.2.1 .现代医学治疗 |
1.2.2 .祖国传统医学治疗 |
1.2.3 .穴位注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治疗前后听力变化及伴随症状记录表 |
附录二 :耳鸣评价量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论文一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血管阻断法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耳蜗组织Caspase-8/3mRNA、Fas/FasL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泻火化瘀通窍法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耳蜗组织XIAP及XAF1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低能量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结合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结果 |
3讨论 |
(7)方氏头皮针飞针针刺治疗特发性突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特发性突聋发病的机理研究 |
1.1.1 西医学研究 |
1.1.2 中医研究 |
1.2 治疗研究 |
1.2.1 西医治疗 |
1.2.2 中医中药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剔除标准 |
1.1.6 脱落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分组情况 |
1.2.2 材料及仪器选择 |
1.2.3 治疗方案 |
1.2.4 临床观察指标 |
1.2.5 疗效评定标准 |
1.2.6 统计分析 |
1.3 研究结果 |
1.3.1 治疗前基线分析 |
1.3.2 治疗后疗效及一般情况比较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1 立题依据 |
1.1.1 头颅部的解剖学特点 |
1.1.2 选穴依据 |
1.2 方氏头皮针飞针针刺的作用机理 |
1.2.1 疏通少阳经气血 |
1.2.2 压电效应 |
1.2.3 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
1.3 临床分析 |
1.3.1 性别对疗效的影响 |
1.3.2 听力损失对疗效的影响 |
1.3.3 飞针针刺对疗效的影响 |
1.3.4 头皮针选穴对疗效的影响 |
1.4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 |
文献综述 |
实验一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实验二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组织 VEGF 及 bFGFmRNA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实验三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组织 iNOSmRNA 和 MMP-2mRNA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实验四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组织 Bcl-2mRNA、Bax mRNA 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成药治疗突发性耳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资料 |
1.1文献类型 |
1.2研究对象 |
1.3干预措施 |
1.4结局指标 |
2 研究方法 |
2.1文献检索 |
2.2文献纳入标准 |
2.3文献排除标准 |
2.4资料提取 |
2.5文献质量评价 |
2.6发表性偏倚的分析 |
2.8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文献概况 |
3.2疗效分析 |
2.3倒漏斗图 |
3 讨论 |
3.1本系统综述的局限性 |
3.1.1试验的方法学质量 |
3.1.2阳性结果过高 |
3.1.3试验对照措施的选择 |
3.1.4随访缺失 |
3.1.5安全性评价 |
3.2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10)基于现代文献的突发性耳聋中医证治的因子分析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概况 |
一、突发性耳聋的中医研究现状 |
(一) 突发性耳聋的定义 |
(二)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病因病机 |
(三)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治疗 |
二、突发性耳聋的中医现代文献研究 |
研究方法 |
一、确立检索策略 |
(一) 病名确定 |
(二) 检索词及数据库确定 |
(三) 检索策略 |
二、文献筛选过程及方法 |
三、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及数据统计分析 |
(一) 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 |
(二) 突发性耳聋中医症候分布与辨证规律的因子分析 |
研究结果及讨论 |
一、文献检索 |
(一) 检索结果 |
(二) 影响文献检索的因素及应对对策 |
(三) 现代文献检索的一些建议 |
二、突发性耳聋的中医主症、证型的现代文献研究结果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三、国内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现状 |
(一) 临床研究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二) 证据分级 |
(三) 存在问题及对策 |
四、中药复方治疗突发性耳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五、中成药治疗突发性耳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结论 |
一、文献检索是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必备技能 |
二、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文献质量较低 |
三、突发性耳聋中医主症及辨证规律尚需进一步研究 |
四、中药复方和中成药可提高临床上突发性耳聋的疗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大剂量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叶秋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2]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D]. 杨雪晴.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补肾通窍Ⅰ号方治疗肾精亏损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清中性激素水平、SOD含量的影响[D]. 刘梦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张丽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D]. 王爱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6]低能量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结合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J]. 冯勇军,王明婧,吴湘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4)
- [7]方氏头皮针飞针针刺治疗特发性突聋的临床研究[D]. 罗婷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D]. 冷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9]中成药治疗突发性耳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J]. 李展宗,李云英,陈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4)
- [10]基于现代文献的突发性耳聋中医证治的因子分析和Meta分析[D]. 李展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