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林设计师手记之十八——住宅区的水景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于婷[1](2020)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中国山水画元素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传统园林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且始终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加之西方景观设计理念的融入,形成了今天的新中式的景观设计风格。但在吸收外来设计理念的同时,新中式设计的概念变得越发模糊、不清晰,新中式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为了更好的景观设计效果,需要对于新中式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中国山水画元素进行分析及应用研究,为新中式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引。本文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梳理传统山水画在传统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新中式景观设计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山水画与传统园林的融合,包括山水画与传统园林的发展,以及其对传统园林的影响。归纳了传统中式园林与新中式景观的发展联系,包括中式景观设计演变、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及传统中式园林与新中式景观的异同分析。通过以上的理论研究,展开中国山水画元素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山水画的形式语言、要素、建构理法在新中式庭院中的应用,形式语言是造景的重要指引,包含线、色彩、留白三方面;可应用于新中式的要素主要包括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四方面;在建构理法方面,本文选取七种进行分析,最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融入山水画元素的新中式景观九里桃源和苏州博物馆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山水画元素在其中的应用。结合以上的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开展本文的新中式别墅庭院展示区的设计。本文所设计的新中式庭院名为午山雅筑,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结合山水画元素及特有的地理位置进行设计构思,得出完整的庭院设计作品,是对前述理论分析的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新中式景观设计里中国山水画元素的应用研究,可以更好地明晰山水画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为新中式设计提供理论指引。
王文轩[2](2020)在《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揭阳市玺悦华府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富足,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并且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交融、碰撞使得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新中式正是在这一时代下逐渐脱颖而出,它不但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敛沉稳,同时也为现代景观注入了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这一新的居住区景观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也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运用传统景观元素结合时下前沿技术,打造出更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感的新设计,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大放异彩,并为古典园林的传承与交融做出贡献。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璀璨无比,是众多文化支脉中最具活力的一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理当将它继承并发扬下去。即便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与其深厚内涵仍然渗透进我们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市场既然已经发生了改变,消费者心中的诉求得到更高层次的转变,作为设计师则更加需要重视这种改变,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创造出另人民群众满意的居住环境。让这一具有“中国化”的景观在这片神州大陆上深深扎根,让新中式景观在园林发展历程上谱写新的序曲。本文就对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对于新中式景观的发展背景进行阐述,明晰它是如何孕育而成并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其次深入了解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要素是如何在以继承古典园林中深厚内涵为目标的基础上,融入进现代景观之中,简要阐述新中式景观中各园林要素的设计方法,为本案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再次对国内优秀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进行研究,借鉴时下我国较为成功的设计经验并总结新中式居住区的建设策略。最后以揭阳市玺悦华府居住区作为实践项目,探索新中式主题居住区景观建设的理论策略和技术方法,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对揭阳市玺悦华府进行设计实践。
郭晶莹[3](2019)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商丘高铁新城A-05地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选择,它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城市和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城市的空间布局逐渐扩大,但是也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城市样貌。2014年时,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是对旧城镇化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如今,我国大城市的城镇化已经进入稳步推进的阶段,中小城市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征收土地、拆迁安置是实现城市新区建设的主要手段,安置小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居住区类型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镇化使城市中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正在加速消失,2015年我国的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完成城市中棚户区改造的工作目标,以前的安置小区景观大多复制城市中商品小区,是商品住宅小区的低版本,缺失了这类小区独有的人文特色和生活气息。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借鉴大城市发展中安置小区景观设计和建设的优点,更多的关注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文化诉求,对商丘市安置小区的景观环境进行研究和设计,可以促进当地地域文化的延续,发挥景观的实用功能和自身的生态功能,为创建生态城市做一份贡献,使被安置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研究好本课题对于我国中小城市尤其是北方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的安置小区景观环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的村落和棚户区的消失换来的是居住条件较好的安置小区。安置小区的景观环境是人们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载体,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有助于居民尽快适应现代小区的生活方式。本文以商丘市高铁新城安置小区景观为研究对象,应用了文献研究法、调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应用与思考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相应的概念进行了说明。其次中通过将安置小区与城市中的商品小区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安置小区景观的特色和作用,预测未来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然后对厦门和项目周边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得到借鉴和启发。最后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安置小区中居民的人群特点、生活习惯、居民对景观环境的需求作为设计首要考虑的依据,同时在景观中加入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合理的布置邻里交流空间、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严格按照政府的建设要求和投资成本,设计出以人为本、经济美观、易于维护又生态可持续的安置小区景观,来满足当地居民对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的向往,以期为今后当地的安置区景观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
许锐[4](2018)在《凯瑟琳·古斯塔夫森景观作品及设计手法研究》文中指出选题的对象凯瑟琳·古斯塔夫森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园林设计师之一。她及其工作室的作品多次获得多项国际重大奖项。她的设计多元、不拘一格、具有先锋性,从她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当今世界景观行业的发展潮流。她将景观看做大型的室外雕塑,土地为基本材料,使用自然元素和根据场地本身增加的新的元素,通过雕塑般的手法将自己的创造力与自然本身的特质融为一个整体,讲述着一片土地上通过人类的技术改造,人与自然与场地发生的故事。古斯塔夫森的设计集综合不激进的思想、功能、意义、形式、技术于一身,是景观学科发展研究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文献阅读、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古斯塔夫森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创作历程,和对她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从构图形式、空间塑造、材料、技术和隐喻的应用等多方面解析了她的设计手法,并总结出她如大地艺术般和女性独有的特质等设计特点,如“空间的雕塑化处理”、“景观的无中心性”、“景观的连续性和运动性”和“刚柔并济的景观气质”等,以及“天空乃吾所有”、“移动的地平线”、“场地由其本身解读”等人与自然与事物和谐的设计思想的形成。并分析了不同阶段她的设计变化过程和与当代着名的设计师对比论证出她折衷的设计风格。探究性的提出了古斯塔夫森的设计对于我国景观设计的启发和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古斯塔夫森的成长及工作经历,介绍分析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及不同时期的设计变化。第三部分是核心部分,根据她的经历和作品,分析她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特点,再揭示她设计手法背后的理论思想依据,并与当代着名设计师进行风格的对比论证。第四部分是总结及对当代中国园林发展的启示和展望。前两部分是对她表象的分析,对她历史的描述。后半部分是对她的设计深入分析与研究。
滕立飞[5](2016)在《胡耀邦故里旅游区青莲滨水区水景景观设计》文中指出基于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状态,人们的需求更多地从物质提升到精神上的需求,因此,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得以进一度扩大发展。游客旅游出行的频率逐渐增高,对旅游景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旅游景区向着多元化细分类的方向发展。得益于新中国的历史,红色景区成为了一种旅游热点,它以遗址、旧址等为核心主体,通过对景区的打造,激发游客的爱国主义心,在游览中受到精神与思想的洗礼。水景景观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园林水景的建设风格,从一开始的改造自然、至人工仿造自然、到如今尊重自然的水景景观设计风格,即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水景景观。水景景观的艺术,从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发展至今,手法多,意境多,其形式、内容和价值都有很高的研究必要。同时,在红色景区中如何将水景景观代入,与之相互融合,如何进行设计,对自然水景改造成人工仿生态水景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手法,是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方向。文章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首先对红色景区与景观、园林水景的基本定义进行相关的阐述说明,对水景景观的各种分类形式进行相关详细的分类与说明,同时还列举了目前主潮流背景下园林水景景观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向,并对国内外关于水景景观的研究做出了综述与总结。园林景观的设计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基础上的,文章采取了“确定主题——研究理论——分析现状——设计方案——得出结论”这一线路来写,通过结合实际设计方案,即胡耀邦故里旅游区青莲滨水区水景景观设计,结合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文章的第一章就研究的主题、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作出阐述。文章第二、三章对水景、景观设计、红色景区等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研究,并具体分析经典水景景观案例,分析具有参考性的设计手法与思路。文章第四章主要是对设计过程进行详细解读,首先对设计区域的背景与周围环境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通过对地理区位、地形条件、生态气候、水文条件、人文景观、文化风格、景观特点进行剖析,并对设计内容、设计原则、设计定位进行相关的阐述。之后对方案进行总体设计,首先是总体构思、其次是水景设计原则与主题,然后是总体规划方案,并进行详细的一系列全面讲解设计方案。接着开始对水景景观设计的过程进行阐述,通过对研究大量园林水景景观设计理论之后,结合设计区域内的硬件与软件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手法与形式,体现设计跟着理论走的设计核心思想。最后对设计方案的细节进行阐述,对附属景观设施进行布置,并完善配套休憩服务设施,还对营造的十二大景点进行了介绍,科学地使用植物造景手法,代入红色景观元素,进行植物配置。文章在经过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讨论之后,总结了现代水景景观设计的主体思路,提出了红色旅游景区的设计手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旨在给以后的红色旅游景区水景景观设计的提供一些参考。
李思璋[6](2016)在《关于“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在居住区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禾·北京院子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居住区景观的设计理念逐渐走向多元一体化和国际化,中国传统园林以其独特的文化认知感和空间构成所具有的含蓄意味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从目前的居住区项目建设的情况来看,新中式成为地产商打造高端品质生活楼盘的象征符号,对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文化内涵也起到了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篇论文主要是以“新中式”这一概念为切入点,深层度的对现今城市居住社区中的景观空间规划与设计展开讨论,对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主题形式主义、设计随意性、人性化理念缺乏、地域性不突出、并未有效的落实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结合北京地区泰禾·北京院子的景观设计,对“新中式”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进行探索与实践,以创新的视角来解决环境问题,以全新的途径来传承传统文化,开发新中式住宅景观的设计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给日后新中式居住区的景观规划提供参考价值。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对“新中式”居住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阐述与研究,并对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界定与所表现的景观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总结。2)以泰禾·北京院子为例着重分析了“新中式”居住区内传统符号、传统色彩及硬质景观材料的选择与应用这三个景观设计特点。(3)结合大量的实地调研图片对泰禾·北京院子景观中的山石、水体、花木、建筑及景观的细部设计展开较为详尽的研究,。(4)结合对案例的分析探讨出“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空间的营造手法、景观细部的理念创新等,对“新中式”居住区内景观设计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与之相关的解决方法,并结合日前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建设情况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论述,探究适用于“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设计理论与基本方法,为我国主题性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一个既对传统文化有了继承又脱离了保守的固执的现代景观设计营造思路。
杨珊[7](2016)在《海绵型住宅绿地中水元素的设计研究 ——以山西龙湖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城市建设范围不断扩大从一环到七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城市经济的繁华、优质的教育条件、生活的便捷性,还有隐藏在城市快速发展背后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如都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等。随着城镇化率进一步增长,城镇常住人口的进一步增多,水资源对城市的发展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暴雨过后,城市内涝造成民众生活困扰、经济受损,天晴后又要面对水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希望借开采地下水来解决水资源的供应问题,却发现——地下水长期开采量过大、硬质化的城市下垫面使地下水得不到回补,地下水位已低到告急地步。针对以上困境,急需解决城市雨洪调控问题,海绵城市的生态建设理念以符合解决城市雨洪调控的需求而深入人心。从2012年初步有“海绵城市”的概念,到2016年已有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迅速发展,但仍处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相较于德国、美国、日本还有相当的距离。以龙湖湾别墅区为例,从海绵型居住绿地中水元素的设计出发,通过一个小范围内的设计理论和研究实践工作来抛砖引玉的推动我国其他绿地类型中包含海绵城市生态建设理念的水元素设计,对进而大范围内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有以下结论:(1)住宅绿地中水元素的设计应物尽其用,不能造成水资源使用不合理或是浪费,相应设计措施应包括水资源各方面的需求量估算、水资源使用顺序的合理规划、使用符合节水标准建材等;(2)基于海绵型概念的住宅绿地水元素设计,是“雨水友好型”的水元素设计,通过结合基地条件,来充分践行海绵城市建设中提倡的雨水“滞留、过滤、渗透、净化、回补”,对水文状况已造破坏的地区,可以凭借此方法来一定程度上恢复该区域开发前的水文状况;(3)基于海绵型概念的住宅绿地水元素循环体系是一个合理的、基于自然的、囊括住宅区内所有水元素类型的水循环系统;(4)植物种植设计应与水体景观的营造、水质的净化相结合,突出景观营造与生物净化功能。
陈浩[8](2015)在《广州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住宅区己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大中城市住宅的主要发展形式,以刚需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城市高层住宅的发展正经历着从关注高效到关注舒适性与人性化,从注重住宅数量到关注空间质量与功能的转变。广州高层居住区内的活动广场作为承载居住区内居民业余生活以及休憩活动的最重要空间,广州市是我国最早进行高层住宅建设的城市之一,其规划理念、设计水准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从整体上看,仍有大量高层居住区的广场空间设计欠缺考量、人性化功能不足、总体质量不佳。本文将居民休憩行为与广场空间形态的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广州市各个区的高层居住小区的深入调研,从居住区人们的休憩活动功能出发,分别对广场空间功能、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地域性与休憩空间形态一起进行分析与研究,力图探讨与居民休憩活动相契合的行之有效的高层住宅小区广场空间形态设计方法,希望对今后的广州市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空间的建设有积极的参考作用。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解读题目和相关概念。第二部分:简要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综述与研究动态并通过研究国内外的案例提取可以借鉴的经验。第三部分:对居民的基本休憩行为进行初步研究,将居住小区内部的广场空间进行分类,以广州市高层居住小区的调研与数据分析为基础,从功能上、空间要素上、文化内含这三个基准点进行了现状分析,归纳出现有的问题与不足,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以上一章的调研分析为基础,细化每一个研究基准点内包含的各个元素并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高层住宅小区内活动广场的空间设计方法。并且选取广州番禺东新高速保障房景观设计、广州市萝岗知识城南安置区两个笔者参与设计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阐述设计方法与应用。第五部分:运用上文阐述的设计方法,探讨活动广场空间形态设计中的主要关注点,提炼设计方法及策略,为今后的广州市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空间形态设计提供参考。
苗东霞[9](2015)在《居住区水景空间设计的应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中,水景住宅成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但是住宅水景在我国的发展缓慢,在设计以及建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面对现存的景观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探索,创造出人们真正需求的居住区水景观环境。在这种背景下,这篇论文以“水景空间”这一核心展开讨论,对其进行剖析,采用文献查阅法、实证调查法、归纳总结法、系统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居住区中水景空间设计的应用探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理论,并通过不懈努力找出解决方法,以便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怡人,实用、美观、人性化的居住环境。通过我们对前人的借鉴以及总结,并且在自己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并总结出自己的一些观点。而且通过对水景空间的研究与分析,使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在以后的水景观建造中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对以后的养护、管理都很有好处。希望通过撰写本论文,通过分析,提出新的设计方法与构想,使居住区水景建设的更符合人们的期望,营建出具有很好地通达性以及在空间布局上比较合理的水景观环境,使人们居住在其中更加舒适、惬意。总之,这篇论文主要对居住区水景观进行总体的分析,又对水景的各要素进行剖析,使水景空间与建筑以及各要素形成一个统一体,还有通过研究前人的理论成果,总结出了未来什么样地水景观是一个发展方向,又对济宁市冠亚星城进行了调研并分析其优缺点,又对个别案例进行了剖析,为以后居住区水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并进行论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使设计以及建造者在实施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
赵晶[10](2014)在《视觉艺术视野下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文中指出本文用视觉艺术的理论与思想作为发现景观设计内在本质的策略,从视觉相关理论,如视觉的感知方式、视觉艺术观念、视线引导技术、视觉艺术的形式语言,及以上各方面对景观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美学原则、知识建构等方面的影响深入分析,同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阐述与论证。力图寻找出各个单一现象背后的联系,梳理并探索视觉艺术与景观设计创作的发展规律,并对相关创新性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梳理了景观与视觉的概念及视觉发展史。作为景观视觉艺术研究领域里最基本的问题,探讨景观与视觉的观念及二者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视觉艺术是如何在不断发展中与景观设计密切结合的。然后,以时间为线索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视觉理论、视觉文化观点,并重点聚焦于视觉文化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而,通过回顾中西方景观设计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论述视觉理论与景观知识建构的关系,以及在景观教育发展中的影响。第二部分将视觉艺术的理论与景观观看方式的问题相结合,从视觉的角度分析景观的空间塑造,提出分析“景观观看方式”与研究景观实体环境自身同样重要。并进一步指出,“景观观看方式”与被观看的景观实体环境一样,是一种非客观的、在建构着的、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存在。它有自身的影响方式与构成因素,这些内容对其产生的影响与研究景观本身同样重要。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景观设计中一些常用的视线引导方法,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研究得出,景观的视觉操控手法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说服与暗示。在具体环境设计中,通过多种景观要素的巧妙组合,控制人们的视觉感受,借助视觉上的“说服术”,达到精神和情感传达与移情作用。第四部分的研究侧重视觉艺术中的艺术属性,按照时间的顺序,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景观和视觉艺术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章节来讨论: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由不同时期的视觉艺术观念和视觉方式,导向相应的视觉艺术形式,根据内在的视觉艺术逻辑,探寻产生相应时期的景观形式与设计观念的方法,勾勒出不同时期的景观设计发展脉络及对未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视觉艺术思想与风格、景观设计流派和设计师及其设计作品横向比较,寻找景观和视觉艺术在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上的联系。
二、园林设计师手记之十八——住宅区的水景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园林设计师手记之十八——住宅区的水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中国山水画元素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中国山水画与传统园林的融合 |
2.1 中国山水画 |
2.2 中国山水画创作规律 |
2.3 中国山水画与传统园林的发展 |
2.4 中国山水画对传统园林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传统中式园林与新中式景观 |
3.1 中式景观设计的演变 |
3.2 中式景观设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3 传统中式园林与新中式景观的异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山水画元素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4.1 中国山水画的形式语言在新中式庭院中的应用 |
4.2 中国山水画的要素在新中式庭院中的应用 |
4.3 中国山水画的建构理法在新中式庭院中的应用 |
4.4 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青岛市崂山区午山雅筑新中式庭院展示区设计 |
5.1 区域概况 |
5.2 青岛市崂山区午山雅筑新中式庭院展示区基地现状分析 |
5.3 崂山区午山雅筑新中式庭院展示区设计理念 |
5.4 总体设计与分区设计 |
5.5 专项设计 |
5.6 单项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揭阳市玺悦华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概述 |
2.1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相关概念 |
2.1.1 居住区 |
2.1.2 新中式 |
2.1.3 新中式景观 |
2.1.4 新中式居住区 |
2.2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构成 |
2.2.1 新中式景观较古典私家园林的区别 |
2.2.2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构成要素 |
2.2.2.1 地形设计 |
2.2.2.2 道路设计 |
2.2.2.3 水景设计 |
2.2.2.4 园林小品设计 |
2.2.2.5 植物种植设计 |
3 优秀案例分析 |
3.1 泰禾·北京院子 |
3.2 沣水云间景观设计方案 |
3.3 深圳万科第五园 |
4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设计策略 |
4.1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
4.2 对传统符号的应用 |
4.2.1 从设计理念或空间整体规划设计入手 |
4.2.2 从景观细节入手 |
4.2.3 对景外之景的创造 |
5 揭阳市玺悦华府景观规划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城市背景与项目区位 |
5.1.2 项目周边交通资源分析 |
5.1.3 场地设计条件分析 |
5.2 景观整体规划设计 |
5.2.1 设计理念 |
5.2.2 整体规划目标与策略 |
5.2.2.1 整体规划目标 |
5.2.2.2 整体规划策略 |
5.2.3 空间布局 |
5.2.4 场地高差处理与消防道路规划 |
5.3 景观详细设计 |
5.3.1 主入口景观区——进贤门 |
5.3.2 中心水庭区——沁芳榭、云水廊 |
5.3.3 中央过渡区——锦鲤送福、镜中月 |
5.3.4 儿童娱乐区——芸梦童窗 |
5.3.5 休闲活动区——坐石临流、留听阁 |
5.3.6 后庭漫步区——竹海听风 |
6 专项设计 |
6.1 铺装设计 |
6.2 景观小品设计 |
6.3 灯光照明设计 |
6.4 植物种植设计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商丘高铁新城A-05地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整体背景 |
1.1.2 局部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3.1 相关概念解析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安置小区景观理论分析 |
2.1 安置小区与商品住宅小区的比较分析 |
2.1.1 建设选址 |
2.1.2 投资建设来源 |
2.1.3 人群构成特点 |
2.1.4 景观环境 |
2.1.5 后期物业养护管理模式 |
2.2 安置小区的景观特色 |
2.2.1 植物 |
2.2.2 道路与铺装 |
2.2.3 景观小品 |
2.2.4 水体 |
2.3 安置小区中景观绿地的作用 |
2.3.1 美化环境 |
2.3.2 改善居住区小环境 |
2.3.3 提供和划分活动场地 |
2.3.4 生产作用 |
2.3.5 展现地域文化 |
2.4 安置小区景观环境目前出现的问题 |
2.5 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2.5.1 景观空间的共享性 |
2.5.2 生态可持续性 |
2.5.3 地域文化性 |
3 安置区景观相关案例研究 |
3.1 郑州航空港第五安置区 |
3.1.1 项目概况 |
3.1.2 设计分析 |
3.1.3 借鉴分析 |
3.2 郑州毛庄安置区 |
3.2.1 项目概况 |
3.2.2 设计分析 |
3.2.3 借鉴分析 |
3.3 厦门洋塘居住区 |
3.3.1 项目概况 |
3.3.2 设计分析 |
3.3.3 借鉴分析 |
3.4 商丘市当地安置小区案例调查分析 |
3.4.1 康城花园 |
3.4.2 西城花园 |
3.4.3 宋都花园 |
4 商丘梁园区高铁新城A-05 地块景观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2 区域概况 |
4.2.1 区位关系 |
4.2.2 基址分析 |
4.2.3 地域文化分析 |
4.2.4 植物资源分析 |
4.3 高铁新城A05 安置小区的安置人群景观喜好调查分析 |
4.3.1 调查人群的基本特征 |
4.3.2 基于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下的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分析 |
4.3.3 调查人群对未来安置小区景观的诉求分析 |
4.3.4 高铁新城A05 安置小区的景观设计策略 |
4.4 设计理念和原则 |
4.4.1 设计理念 |
4.4.2 设计原则 |
4.5 总体景观设计 |
4.5.1 文化设计灵感来源 |
4.5.2 总体设计 |
4.5.3 景观结构分析 |
4.5.4 功能分区 |
4.5.5 交通流线分析 |
4.6 专项设计 |
4.6.1 “海绵城市”设计 |
4.6.2 景观小品设施设计 |
4.6.3 植物种植设计 |
4.6.4 景观照明系统设计 |
4.6.5 经济技术指标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4)凯瑟琳·古斯塔夫森景观作品及设计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现有成果对比分析 |
1.3.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凯瑟琳·古斯塔夫森的教育与创作经历 |
2.1 教育经历 |
2.1.1 专业教育前启蒙 |
2.1.2 专业教育和兴趣爱好 |
2.2 创作经历 |
2.2.1 在巴黎的设计公司 |
2.2.2 古斯塔夫森·波特设计事务所 |
2.2.3 古斯塔夫森·古斯利·尼可设计事务所 |
第三章 凯瑟琳·古斯塔夫森的景观作品分析 |
3.1 上世纪九十年代 |
3.1.1 莫尔布拉—合流点 |
3.1.2 吕埃耶—马尔迈松市埃索石油公司总部花园 |
3.1.3 普罗旺斯省艾克斯市上诉法庭庭院 |
3.2 2000—2010 年 |
3.2.1 南海岸广场步行天桥和地貌花园 |
3.2.2 西雅图马里昂·奥利弗·麦高大厅的克莱尔西莫休闲广场与南部平台 |
3.2.3 伦敦大乔治街政府办公楼庭院 |
3.3 2010年至今 |
3.3.1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
3.3.2 华盛顿史密森尼非洲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国家博物馆 |
3.3.3 新加坡Marina One |
3.4 不同时期作品比较分析 |
3.4.1 早期设计 |
3.4.2 中期设计 |
3.4.3 后期设计 |
第四章 古斯塔夫森的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
4.1 构图形式分析 |
4.1.1 简单而富有张力的平面形式 |
4.1.2 属性不同的图形的并列组合 |
4.1.3 善于运用有机曲线组合构图 |
4.1.4 弧线和直线的穿插使用 |
4.1.5 利用人体形态构图 |
4.1.6 拼贴构图 |
4.2 塑造空间的方法 |
4.2.1 控制植物生长形态,界定景观空间 |
4.2.2 光和水对空间的影响 |
4.2.3 地形塑造动态空间 |
4.3 多维的感官体验 |
4.4 软硬材质的对比 |
4.5 水元素与光元素的创造性应用 |
4.6 叙事和象征的手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古斯塔夫森的景观设计特点及设计思想分析 |
5.1 设计特点 |
5.1.1 空间的雕塑化处理 |
5.1.2 景观的无中心性 |
5.1.3 景观的连接性和运动性 |
5.1.4 刚柔并济的景观气质 |
5.2 设计思想研究 |
5.2.1 “天空乃吾所有” |
5.2.2 “移动的地平线” |
5.2.3 “场地由其本身解读” |
5.3 折衷主义风格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启示 |
6.1 研究总结 |
6.2 对当代中国园林发展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作品集 |
(5)胡耀邦故里旅游区青莲滨水区水景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水景景观研究进展 |
1.4.1 国外水景景观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
1.4.2 国内水景景观研究现状 |
1.4.3 国内水景景观发展趋势 |
2 基础理论 |
2.1 相关理论 |
2.1.1 红色景区概念 |
2.1.2 景观概念 |
2.1.3 园林水景概念 |
2.2 水景的分类 |
2.2.1 存在形式 |
2.2.2 水体来源 |
2.2.3 主体动静 |
2.3 水景设计理论方向 |
2.3.1 因地制宜 |
2.3.2 水景观赏及亲水性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红色景区的分类与发展 |
3 国内外水景景观经典案例分析 |
3.1 美国洛杉矶河复兴规划 |
3.1.1 案例概况 |
3.1.2 设计特色 |
3.1.3 经验与启示 |
3.2 韩国首尔清溪川运河改造 |
3.2.1 案例概况 |
3.2.2 设计特色 |
3.2.3 经验与启示 |
3.3 秦皇岛市汤河滨河公园设计 |
3.3.1 案例概况 |
3.3.2 设计特色 |
3.3.3 经验与启示 |
3.4 成都活水公园设计 |
3.4.1 案例概况 |
3.4.2 设计特色 |
3.4.3 经验与启示 |
3.5 南京石头城公园设计 |
3.5.1 案例概况 |
3.5.2 设计特色 |
3.5.3 经验与启示 |
4 设计案例分析 |
4.1 项目名称及设计依据 |
4.2 项目理由 |
4.3 现状分析 |
4.3.1 地理区位 |
4.3.2 地形条件 |
4.3.3 生态气候 |
4.3.4 水文条件 |
4.3.5 人文景观 |
4.3.6 文化风格 |
4.3.7 价值特点 |
4.4 设计内容 |
4.5 设计原则 |
4.5.1 自然环境优先 |
4.5.2 以人为本原则 |
4.5.3 整体性设计 |
4.5.4 可持续性设计 |
4.5.5 文化性设计 |
4.6 设计定位 |
4.7 景观设计 |
4.7.1 总体设计 |
4.7.2 水景景观设计 |
4.7.3 分项设计 |
4.7.4 景观节点 |
4.7.5 植物配置 |
4.7.6 技术指标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关于“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在居住区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禾·北京院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新中式”居住区理念的日益流行 |
1.1.2“新中式”居住区理念兴起的原因 |
1.2 国内外对“新中式”风格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新中式居住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 |
2.2 中国园林与居住解读 |
2.2.1 中国古典园林的优势与局限性 |
2.2.2 中国古典园林的宜居性景观特点 |
2.2.3 中国古典园林与新中式居住区的关系 |
2.3 新中式居住区基本阐述 |
2.3.1 基本概念 |
2.3.2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界定 |
2.3.3“新中式”居住区的景观特征 |
3. 泰禾·北京院子景观设计特色元素的应用 |
3.1 项目概况 |
3.2 整体景观特色 |
3.2.1 设计的特色 |
3.2.2 设计的演绎 |
3.2.3 设计的理念 |
3.3 传统符号的融入 |
3.3.1 调研举例 |
3.3.2 传统符号旳分类分析 |
3.4 色调的选择 |
3.5 硬质景观材料的运用 |
3.5.1 地砖与石材的搭配 |
3.5.2 瓦片的使用 |
3.5.3 卵石的应用 |
3.5.4 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
4. 泰禾·北京院子景观设计构成要素的运用 |
4.1 堆山叠石 |
4.1.1 堆山叠石的气质 |
4.1.2 堆山叠石的画意 |
4.1.3 堆山叠石的美感 |
4.1.4 堆山叠石的布局形式 |
4.1.5 堆山叠石与其他造景元素相搭配 |
4.2 庭院理水 |
4.2.1 人工水景设计 |
4.2.2 庭院理水与其他造景元素相搭配 |
4.3 花木配置 |
4.3.1 意在笔先原则 |
4.3.2 地域性原则 |
4.3.3 季候性原则 |
4.3.4 泰禾·北京院子绿化配置的亮点 |
4.4 园林建筑 |
4.4.1 亭 |
4.4.2 廊 |
4.4.3 榭 |
4.5 景观细部设计 |
4.5.1 雕塑小品的细部设计 |
4.5.2 景观设施的细部设计 |
5.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
5.1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现存问题 |
5.1.1 主题的形式主义严重 |
5.1.2 设计的随意性严重 |
5.1.3 缺乏人性化设计 |
5.2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5.2.1 多元化的创新 |
5.2.2 可持续性理念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图表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海绵型住宅绿地中水元素的设计研究 ——以山西龙湖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海绵型住宅绿地中水元素设计的研究范畴 |
1.3.1 基本概念 |
1.3.2 海绵型住宅绿地中水元素设计的概念 |
1.3.3 海绵型住宅绿地中水元素设计的应用范畴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1.5 海绵型住宅绿地中水元素设计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外住宅绿地中水元素设计的特色案例分析 |
2.1 德国——Kronsberg生态城区 |
2.1.1 基本情况简介 |
2.1.2 水元素设计特色 |
2.2 澳大利亚——Fig Tree Place小区 |
2.2.1 基本情况简介 |
2.2.2 水元素设计特色 |
2.3 美国——Woodland Rain Gardens住宅区 |
2.3.1 基本情况简介 |
2.3.2 水元素设计特色 |
第三章 海绵型住宅绿地中水元素的设计 |
3.1 海绵型住宅绿地中水元素设计涉及的水源类型 |
3.1.1 雨水(Rain Water) |
3.1.2 中水(Reclaimed water) |
3.2 海绵型住宅绿地中水元素设计的方法技术 |
3.2.1 下沉式绿地(Sunken Green) |
3.2.2 透水性铺装(Permeable Pavement) |
3.2.3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
3.3 与海绵型水元素相关内容的引申研究 |
3.3.1 水体面积、深度对水分蒸发的影响 |
3.3.2 水体面积、深度与安全性的关系 |
3.3.3 植物对水质的生物净化作用 |
第四章 龙湖湾水元素设计实地勘察分析 |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简介 |
4.1.1 龙湖湾区位环境 |
4.1.2 龙湖湾水元素设计的原则 |
4.2 龙湖湾水元素设计现状分析 |
4.2.1 水体系统规划 |
4.2.2 水元素设计的景观性 |
4.2.3 水元素设计的生态性 |
4.2.4 水元素设计的经济性 |
4.3 龙湖湾水元素设计实地调研分析结论 |
第五章 海绵型住宅绿地中水元素的设计研究——以龙湖湾为例 |
5.1 水元素设计的目标 |
5.2 水元素设计的策略 |
5.3 龙湖湾水元素基于海绵型概念的设计 |
5.3.1 龙湖湾基于海绵型概念的水元素循环系统打造 |
5.3.2 龙湖湾的雨水收集与利用 |
5.3.3 龙湖湾生活污水的回收与中水利用 |
5.3.4 龙湖湾中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人工水系循环系统构建 |
5.4 龙湖湾基于海绵型概念水元素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广州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高层住宅 |
1.2.2 住宅小区 |
1.2.3 住宅小区公共活动 |
1.2.4 住宅小区广场 |
1.2.5 空间构成要素 |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理论综述 |
2.1 国外高层居住小区活动广场研究概况 |
2.1.1 新加坡高层住宅区广场空间研究 |
2.1.2 香港高层住宅区广场空间研究 |
2.1.3 国外模式的可借鉴性 |
2.2 我国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空间研究概况 |
2.2.1 国内高层住宅小区发展研究概况 |
2.2.2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公共活动广场现状分析 |
3.1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居民的活动类型 |
3.1.1 影响广州市高层住宅小区居民活动类型的主要因素 |
3.1.2 各年龄段居民的休憩活动需求分析 |
3.1.3 居民的户外休憩活动的类型与频率分析 |
3.2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的分类 |
3.2.1 交通性广场 |
3.2.2 休憩性广场 |
3.2.3 特殊性广场 |
3.3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交通性广场的空间现状分析 |
3.3.1 主入口广场的空间分析 |
3.3.2 林荫道广场的空间分析 |
3.4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休憩性广场的空间现状分析 |
3.4.1 中心主广场的的空间分析 |
3.4.2 宅间小广场的空间分析 |
3.4.3 建筑出入口小广场的空间分析 |
3.5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特殊性广场的空间现状分析 |
3.5.1 消防登高场地的空间分析 |
3.5.2 儿童活动广场地的空间分析 |
3.5.3 体育运动场的空间分析 |
3.6 广州高层居住小区活动广场的空间组成要素现状分析 |
3.6.1 广场地面铺装 |
3.6.2 广场休憩设施 |
3.6.3 广场的软景配置 |
3.7 广州高层居住小区的文化定位与广场空间设计的关系 |
3.7.1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的设计风格分析 |
3.7.2 小区设计风格与所属文化对活动场地设计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空间的研究与设计 |
4.1 从广场功能角度研究广州高层住宅小区广场设计方法 |
4.1.1 住区入口与组团入口广场景观设计 |
4.1.2 林荫道广场景观设计 |
4.1.3 中心主广场景观设计 |
4.1.4 宅间小广场景观设计 |
4.1.5 建筑出入口小广场景观设计 |
4.2 从空间要素角度研究广州高层住宅小区广场设计方法 |
4.2.1 尺度与空间形态的研究与设计 |
4.2.2 边界的研究与设计 |
4.2.3 硬景的研究与设计 |
4.2.4 软景的研究与设计 |
4.3 从文化因素角度研究广州市高层住宅小区广场设计方法 |
4.4 特殊功能广场的研究与设计方法 |
4.4.1 消防登高广场的研究与设计方法 |
4.4.2 儿童活动广场的研究与设计方法 |
4.4.3 小区运动场地的设计研究与设计方法 |
4.5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公共活动广场的设计要点 |
4.5.1 从设计功能上考虑广场功能空间的分布 |
4.5.2 从人性化角度深入设计广场空间的各个组成要素 |
4.5.3 从文化角度提炼特色的社区文化 |
4.6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景观设计相关工程分析 |
4.6.1 广州东新高速保障房住区设计 |
4.6.2 广州萝岗区知识城南安置区(二期)住房项目景观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的设计关注点 |
5.1.1 从高层住宅居民的休憩活动出发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形态 |
5.1.2 从广州气候与风土人情出发研究有创新特色的广场景观 |
5.1.3 强调将生态性融入广场空间构成要素的细节设计之中 |
5.2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的设计方法与策略 |
5.2.1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的设计方法 |
5.2.2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的设计策略 |
5.3 论文的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居住区水景空间设计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居住区水景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居住区水景设计与建设的发展现状 |
1.3 居住区水景在东西方的发展历程 |
1.4 中国古典园林模式与西方几何式水景模式的区别 |
1.5 居住区水景的研究方法 |
1.6 居住区水景的研究内容 |
1.7 居住区水景的研究框架 |
1.8 居住区水景的研究预期结果 |
第二章 居住区水景空间的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居住区水景的类型 |
2.3 居住区水景空间的设计原则 |
2.4 居住区水景空间的特点 |
第三章 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和营建方式 |
3.1 居住区水景空间的组织方法 |
3.2 水景空间尺度关系 |
3.3 水景空间各要素 |
3.4 居住区水景空间设计手法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济宁市冠亚星城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 |
4.2 奥林清华三区水景规划设计 |
4.3 小结 |
第五章 北京湾别墅区水景规划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2 A、B区水景总体规划设计 |
5.3 别墅区水景规划设计 |
5.4 小结 |
第六章 居住区水景存在问题及发展展望 |
6.1 存在问题 |
6.2 关于人性化设计的构想 |
6.3 关注生态保护的设计 |
6.4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
6.5 新材料、新技术的追求与应用 |
6.6 关于设计整体性、综合性的意义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视觉艺术视野下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起源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拟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6 具体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案 |
1.7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视觉理论与景观 |
2.1 景观的概念与发展 |
2.2 视觉及其影响因子 |
2.2.1 视觉生理学 |
2.2.2 视觉心理学 |
2.2.3 艺术家的视觉 |
2.3 视觉理论发展史 |
2.3.1 柏拉图时代的视觉理论 |
2.3.2 现代视觉理论的发展 |
2.3.3 后现代时期的视觉理论 |
2.3.4 当代视觉文化概念及视觉文化发展史 |
2.3.5 视觉文化中的几个关键词 |
2.4 视觉理论对景观知识系统建构的影响 |
2.4.1 景观专业院校的建立简史与发展 |
2.4.2 景观教育中的视觉理论发展及运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觉艺术与景观的观看方式 |
3.1 视觉艺术理论对景观“看”的影响 |
3.1.1 视觉艺术的理论与景观“看”的问题 |
3.1.2 作为本能的观看 |
3.2 景观如何成为一种观看方式 |
3.3 景观可视性的选择性呈现 |
3.4 景观空间的视觉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觉艺术观念产生的景观视线引导方法 |
4.1 轴线与视线 |
4.1.1 实轴 |
4.1.2 虚轴 |
4.2 构图与取景框 |
4.3 光影的运用与观看视点的定位 |
4.3.1 光影的运用 |
4.3.2 观看视点的定位 |
4.4 透视学的应用 |
4.4.1 透视学概述 |
4.4.2“透视”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和透视观念 |
4.4.3 透视观念对绘画创作和景观设计的影响 |
4.5 透视如何成为景观知识系统的核心 |
4.5.1 新的概念与教育机构 |
4.5.2 绘画技术在景观中的应用 |
4.5.3 景观的绘画与绘图 |
4.5.4 二维绘图与三维呈现 |
4.6 视错觉的产生原因及分类 |
4.6.1 视错觉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
4.6.2 视错觉的分类 |
4.7 视错觉在景观中的应用 |
4.7.1 尺寸视错觉 |
4.7.2 透视视错觉 |
4.7.3 不可能视错觉 |
4.7.4 轮廓视错觉 |
4.7.5 细胞群视错觉 |
4.7.6 材质视错觉 |
4.7.7 运动与扭曲视错觉 |
4.7.8 变形视错觉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视觉艺术及其在景观中的应用 |
5.1 文艺复兴时期的视觉艺术思潮与景观 |
5.1.1 古典人文主义景观与古典雕塑的复兴 |
5.1.2 新柏拉图主义 |
5.1.3 文艺复兴初期和盛期的景观设计形式与艺术风格 |
5.1.4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代表性景观设计师及其设计风格 |
5.1.4.1 阿尔伯蒂的景观理论 |
5.1.4.2 伯拉曼特的景观设计风格 |
5.1.4.3 达芬奇对景观与建筑的影响 |
5.1.4.4 拉斐尔与手法主义 |
5.1.4.5 米开朗基罗的视觉艺术观念与设计 |
5.1.5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 |
5.1.5.1 西班牙和葡萄牙 |
5.1.5.2 法国 |
5.1.5.3 荷兰 |
5.1.5.4 英国 |
5.1.5.5 德国 |
5.2 手法主义艺术风格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5.2.1 手法主义的诞生 |
5.2.2 手法主义的视觉艺术 |
5.2.3 手法主义景观的设计形式与艺术风格 |
5.2.4 手法主义时期的景观作品分析 |
5.3 巴洛克时期的视觉艺术思潮与景观 |
5.3.1 巴洛克艺术的形成与历史 |
5.3.2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 |
5.3.3 巴洛克时期的景观设计功能与形式 |
5.3.4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景观设计风格与作品分析 |
5.3.5 巴洛克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 |
5.3.5.1 法国 |
5.3.5.2 英国 |
5.3.5.3 荷兰 |
5.3.5.4 德国 |
5.3.5.5 俄罗斯 |
5.3.5.6 奥地利 |
5.3.5.7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视觉艺术及其在景观中的应用 |
6.1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视觉艺术思潮与景观 |
6.1.1 英国风景园的历史背景 |
6.1.2 英国园林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发展 |
6.2 风景画与景观 |
6.2.1 从景观制图到景观画的发展 |
6.2.2 风景画与如画的景观 |
6.2.3 英国风景园形成的美学基础 |
6.3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景观作品分析 |
6.3.1 兰斯洛特·布朗 |
6.3.1.1 布朗的设计风格 |
6.3.1.2 布朗的景观作品分析 |
6.3.2 英国风景园经典景观作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近现代视觉艺术及其在景观中的应用 |
7.1 视觉艺术流派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1 印象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1.1 印象主义艺术及其代表人物 |
7.1.1.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2 新艺术运动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2.1 新艺术运动及其代表人物 |
7.1.2.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3 野兽派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3.1 野兽派及其代表人物 |
7.1.3.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4 立体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4.1 立体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7.1.4.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5 表现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5.1 表现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7.1.5.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6 未来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6.1 未来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7.1.6.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7 抽象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7.1 抽象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7.1.7.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8 风格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8.1 风格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7.1.8.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9 偶发艺术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9.1 偶发艺术及其代表人物 |
7.1.9.1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10 波普艺术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10.1 波普艺术及其代表人物 |
7.1.10.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11 极简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11.1 极简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7.1.11.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12 大地艺术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1.12.1 大地艺术及其代表人物 |
7.1.12.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7.2 代表性景观设计师及作品分析 |
7.2.1 帕特里夏·约翰森 |
7.2.1.1 帕特里夏·约翰森的设计思想 |
7.2.1.2 帕特里夏·约翰森的作品分析 |
7.2.2 伯纳德·拉琐思 |
7.2.2.1 伯纳德·拉琐思的设计思想 |
7.2.2.2 伯纳德·拉琐思的作品分析 |
7.2.3 伊恩·汉密尔顿·芬利 |
7.2.3.1 伊恩·汉密尔顿·芬利的设计思想 |
7.2.3.2 伊恩·汉密尔顿·芬利的作品分析 |
7.2.4 安迪·戈德沃斯 |
7.2.4.1 安迪·戈德沃斯的设计思想 |
7.2.4.2 安迪·戈德沃斯的作品分析 |
7.2.5 玛莎·施瓦茨 |
7.2.5.1 玛莎·施瓦茨的设计思想 |
7.2.5.2 玛莎·施瓦茨的作品分析 |
7.2.6 罗伯特·布勒·马克斯 |
7.2.6.1 罗伯特·布勒·马克斯的设计思想 |
7.2.6.2 罗伯特·布勒·马克斯的作品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园林设计师手记之十八——住宅区的水景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中国山水画元素应用研究[D]. 于婷.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揭阳市玺悦华府为例[D]. 王文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商丘高铁新城A-05地块为例[D]. 郭晶莹.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4]凯瑟琳·古斯塔夫森景观作品及设计手法研究[D]. 许锐.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8)
- [5]胡耀邦故里旅游区青莲滨水区水景景观设计[D]. 滕立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6]关于“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在居住区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禾·北京院子为例[D]. 李思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7]海绵型住宅绿地中水元素的设计研究 ——以山西龙湖湾为例[D]. 杨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8]广州高层住宅小区活动广场设计研究[D]. 陈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9]居住区水景空间设计的应用探究[D]. 苗东霞. 聊城大学, 2015(02)
- [10]视觉艺术视野下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D]. 赵晶. 天津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