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化压力对间歇气化炉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于盼望[1](2019)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制氢过程多目标流程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化学品生产会排放温室气体并消耗水资源,因此在化工过程优化中除了考虑经济性之外,还要考虑各种可持续发展指标。复杂流程的多目标优化变量规模大,分析表征都不容易。氢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生产主要来自化石能源。制氢过程会造成环境污染,产生很多生态问题。近几年人们开始关注制氢产业的可持续性,但这些研究比较片面,且没有提出如何具体有效地提高制氢产业的可持续性。本文以煤制氢技术和天然气制氢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式,核算对比其可持续发展指标碳足迹、水足迹和经济指标操作费用。然后以三个指标为优化目标,使用全局搜索法进行基于全流程的多目标操作优化,以期提供一种全流程多目标优化策略,提高制氢产业的可持续性。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煤制氢技术中的固定床间歇煤气化制氢技术和天然气制氢技术中的天然气水蒸气重整制氢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其对应的全流程模拟。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别计算煤制氢技术和天然气制氢技术的碳足迹、水足迹与操作费用三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分析从原料进入生产车间到产品氢气送出车间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排放热点,水足迹和操作费用消费热点。通过分析得到每生产10000 Nm3的氢气,煤制氢车间的碳足迹、水足迹远远大于天然气制氢车间,但其操作费用小于天然气制氢车间。(2)以煤制氢车间为例给出一种基于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的线性模型复杂流程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以天然气制氢为例给出一种基于反应平衡的非线性模型复杂流程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以碳足迹、水足迹和操作费用为优化目标,对煤制氢、天然气制氢技术进行多目标优化。具体优化方法如下:对煤制氢车间操作变量进行局部变量灵敏度分析,对天然气制氢车间操作变量进行全局灵敏度分析,找出对优化目标有绝对影响的决策变量,减少全局搜索法的计算量;对选取的决策变量在其可行性范围内进行布点计算,计算出各个操作点的优化目标值;以双目标为横纵坐标作图,得到帕累托前沿图,找出多目标帕累托最优解集。煤制氢车间,选择优化后的方案进行操作每生产10000 Nm3的氢气可以减少15.81%的碳足迹,41.51%的水足迹和11.71%的操作费用。天然气制氢车间选择优化后的方案进行操作,每生产10000 Nm3的氢气可以减少3.45%的碳足迹,5.91%的水足迹和1.94%的操作费用。从优化结果来看,煤制氢车间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而天然气制氢车间优化空间相对少一点。
邢宪军[2](2018)在《U-GAS气化技术改造中小型氮肥企业固定层造气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型氮肥企业造气工段大多采用常压固定层间歇气化工艺,存在原料成本和能耗高、污染严重等问题。采用U-GAS气化技术改造固定层造气炉,节能环保,可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结合河北某化肥企业"24·40"装置现有情况,以充分利用现有工艺流程和设备为原则,详细分析了造气工段改造后对其他各工段的影响,并对改造前后的能耗、生产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U-GAS气化技术改造固定层造气炉,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改造后吨氨成本可降低568元。
王敬[3](2018)在《两种气化方法生产合成氨的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常压富氧连续气化法是解决常压固定床间歇气化炉碳转化率问题和拓宽所用煤炭粒度的方法之一。针对晋城无烟煤生产合成氨,对常压富氧连续气化法和常压固定床间歇气化法进行分析对比,常压富氧连续气化法成本的提高主要在于氧耗,这也是制约该气化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若能降低氧耗,其经济性将会大大提升。
尹梦梦[4](2018)在《三段式气化炉煤气化制合成气过程的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所依赖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及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不可再生能源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中,煤炭资源于中国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要,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主要地位,因此对煤炭的清洁利用将变得十分重要。洁净煤技术中气流床气化炉在加压条件下将煤粉与水蒸气通过气化反应产生清洁燃料-合成气逐渐得到重视。本文采用Fluent对一种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在加压条件下进行煤粉加水蒸气产生含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合成气的气化反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已针对数值模拟过程拟采用的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验证方法为将拟采用的模型用于模拟现役工业两段式气化炉,本文已分别对三种煤种进行数值模拟,将两段式气流床气化炉的模拟结果与其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主要参数误差均不大于5%,说明这些模型是有效的。采用已经验证过的模型模拟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在加压条件下的煤粉加水蒸气的气化过程。采用正交分析法分析气化因素对气化效果的影响,已重点分析各组分在气化炉内的分布情况以及气化炉各个部分发生的气化反应过程。在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中,气化温度随着一段燃烧室中氧气质量与煤粉质量的比,Ro/c,的增加而升高,这是因为煤粉与氧气发生的气化反应随着氧气含量增加而强化,该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也逐渐增多。一氧化碳随着进入二段回流室中水蒸气的质量与煤粉质量的比,Rh/c,的增加而降低,一方面这是因为发生了水气置换反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当Rh/c较高时,过量的蒸汽会对产物中的有效气产生稀释作用。当气化压力较高时,气化压力对一氧化碳反应的影响开始变得显着起来,一氧化碳随着气化压力的增加而逐渐增加。H2的摩尔分数随着Rh/c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发生了水气置换反应;H2的摩尔分数随着压力的增加逐渐降低,这是因为炭与水蒸气的反应受压力影响很大,压力过大会抑制炭与水蒸气的反应。采用正交分析法对气化因素对气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降序排列,对炭转化率的影响程度为pt>Ro/c>Rh/c;对有效气含量的影响程度为Ro/c>pt>Rh/c;对冷煤气效率的影响程度为Ro/c>pt>Rh/c。炭转化率的最佳因素组合为pt=3MPa,Ro/c=1.2,Rh/c=0.1;有效气含量的最佳因素组合为pt=3MPa,Ro/c=0.8,Rh/c=0.08;冷煤气效率的最佳因素组合为pt=4MPa,Ro/c=1.2,Rh/c=0.08。通过对数值模拟的综合分析对比,建议该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的最佳运行条件组合为pt=3MPa,Ro/c=1.0,Rh/c=0.08,该最佳运行条件为所设计的九个条件中的条件2,该条件下有效气含量为95.97%,炭转化率为99.49%,冷煤气效率为89.9%。
谷磊[5](2016)在《用富氧空气加压气化改造常压空气间歇气化》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改造或淘汰常压间歇气化原因的分析,提出煤气化技术可供选择的方案,对移动床富氧气化改造常压空气间歇气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30万t/a合成氨方案,指出改造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佟芳芳[6](2013)在《含CO2气化剂煤气化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会改变。研制和推广应用煤炭气化技术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直接燃烧带来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煤的干燥和气化模拟流程,通过元素守恒、平衡常数计算、文献数据对比等方法对建立的模拟流程进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说明该模拟流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本文利用建立的煤干燥模拟流程对煤样进行干燥模拟,考察达到煤干燥要求的介质温度与质量流率的关系,并确立了达到干燥要求最佳操作条件,分析了拐点产生的原因。利用建立的模拟流程对煤样进行了气化模拟,研究了CO2锊代部分水蒸气作为气化剂的可能性,得出合理二氧化碳配比(CO2/H2O=l/4),并在固定CO2进气量时,考察气化压力、氧煤比、水煤比以及因素交互作用对粗煤气组成的影响,以CO+H2为考察指标得出最佳操作条件。单因素模拟结果表明:氧煤比和水煤比较气化压力对模拟产物组成的影响更为显着。正交模拟结果表明:氧煤比和水煤比的交互作用在气化过程中对模拟产物组成的影响较氧煤比、水煤比等单个因素更为显着。单因素模拟获得的最佳操作条件,压力4MPa,氧煤比0.68kg/kg,水煤比0.08kg/kg,气化温度1331°C, CO2+H2摩尔百分含量为0.9868;正交实验获得的最佳工况为气化压力3MPa,氧煤比0.65kg/kg,水煤比0,08k°g/kg,气化温度1469C,(:02+112摩尔百分含量为0.9885。综合考虑有效气体含量和耗氧量等因素,确定正交模拟获得操作条件为最佳操作条件。
李永恒[7](2012)在《富氧连续/空气间歇增氧气化技术应用调查》文中认为简要介绍富氧化原理、工艺特点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富氧气化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富氧气化的改进方法。
李大尚[8](2012)在《用移动床富氧加压气化改造常压空气间歇气化》文中认为针对国家明令移动床常压空气间歇气化改造或淘汰的情况,同时为了合理、有效利用晋城、阳泉等地丰富的无烟煤资源,提出了用富氧空气加压气化改造常压空气间歇气化的技术,并分析了该气化技术的工艺流程、主要消耗和技术经济指标,为该气化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田守国[9](2012)在《常压固定床气化装置技术升级的方向和形势》文中研究说明提升固定床煤气炉技术层次和应用价值的途径:一是采用连续气化工艺,提高单位产能,提高原料转化利用率,优化煤气质量,开发多元化气化剂生产专用工艺气体;二是提高气化装置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运行的稳定性、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李永恒[10](2012)在《富氧连续气化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简述了富氧连续气化技术的工艺原理和工艺特点;调查了富氧气化炉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富氧气化炉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富氧连续气化炉的运行效果有待商榷,欲新建富氧气化炉的企业应谨慎决策。
二、气化压力对间歇气化炉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化压力对间歇气化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制氢过程多目标流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化工过程可持续发展目标 |
1.1.1 表示温室气体排放的碳足迹 |
1.1.2 表示水资源消耗的水足迹 |
1.2 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综述 |
1.3 制氢技术研究综述 |
1.3.1 煤制氢技术 |
1.3.2 天然气制氢技术 |
1.3.3 新型制氢技术 |
1.4 制氢技术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制氢车间多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分析 |
2.1 煤制氢车间基础流程模拟 |
2.1.1 固定床间歇煤制氢技术工艺简介 |
2.1.2 流程模拟的自由度分析及模拟初值 |
2.1.3 模拟结果分析 |
2.2 煤制氢车间多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分析 |
2.2.1 煤制氢车间碳足迹分析 |
2.2.2 煤制氢车间水足迹分析 |
2.2.3 煤制氢车间操作费用分析 |
2.3 天然气制氢车间基础流程模拟 |
2.3.1 天然气水蒸气重整制氢技术简介 |
2.3.2 流程模拟的自由度分析及模拟初值 |
2.3.3 模拟结果分析 |
2.4 天然气制氢车间多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分析 |
2.4.1 天然气制氢车间碳足迹分析 |
2.4.2 天然气制氢车间水足迹分析 |
2.4.3 天然气制氢车间操作费用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制氢车间多个可持续发展指标操作优化 |
3.1 煤制氢车间操作优化命题 |
3.1.1 煤制氢车间操作优化命题描述 |
3.1.2 优化命题的约束描述 |
3.2 变量灵敏度分析 |
3.2.1 相关变量分析 |
3.2.2 基于单变量灵敏度分析的决策变量分析 |
3.2.3 全局搜索法求解多个优化目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然气制氢车间多个可持续发展指标操作优化 |
4.1 天然气制氢车间操作优化命题 |
4.1.1 天然气制氢车间操作优化命题描述 |
4.1.2 优化命题的约束描述 |
4.2 变量灵敏度分析 |
4.2.1 相关变量分析 |
4.2.2 基于全局灵敏度分析的决策变量分析 |
4.2.3 全局搜索法求解多个优化目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表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U-GAS气化技术改造中小型氮肥企业固定层造气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工艺概述 |
2 改造方案的分析与讨论 |
2.1 造气工段 |
2.1.1 气化压力的选择 |
2.1.2 造气工段的改造方案 |
2.1.3 造气工段改造前后消耗对比 |
2.1.4 空气/氧气消耗对比 |
2.2 变换工段 |
2.3 脱硫工段 |
2.4 脱碳工段 |
2.5 压缩工段 |
2.6 甲醇合成、甲烷化和氨合成工段 |
2.7 氢、氨、甲烷回收 |
2.8 改造后全系统工艺流程的确定 |
3 改造前后能耗及成本对比 |
3.1 改造前后主要原材料及公用工程消耗对比 |
3.2 改造前后主要公用工程对比 |
3.3 改造前后成本对比 |
4 结语 |
(3)两种气化方法生产合成氨的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工艺技术 |
1.1 常压固定床间歇气化炉生产合成氨工艺 (见图1) |
1.2 富氧连续气化法生产合成氨工艺 (见图2) |
2 产气量与气体组分的对比 |
3 经济性分析 |
3.1 原料煤 |
3.2 氧耗 |
3.3 电耗 (见表4) |
3.4 脱碳工段CO2的增加 (见表5) |
3.5 总增加成本 |
4 结论 |
(4)三段式气化炉煤气化制合成气过程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洁净煤技术 |
1.2.2 煤气化技术 |
1.2.3 煤加水蒸气气化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2 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煤加水蒸气气化的数学模型及验证 |
2.1 引言 |
2.2 数学模型 |
2.2.1 模型假设和简化 |
2.2.2 流动模型 |
2.2.3 离散相模型 |
2.2.4 辐射模型 |
2.2.5 煤粉气化反应模型 |
2.2.6 气固非均相化学反应模型 |
2.2.7 气体均相反应模型 |
2.3 模型的验证 |
2.3.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2.3.2 计算结果 |
2.3.3 模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煤加水蒸气气化的预测分析 |
3.1 引言 |
3.2 炉型介绍及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1 炉型介绍 |
3.2.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3 独立性检验 |
3.2.4 回流板的作用 |
3.3 气化条件的设计 |
3.4 气化过程模拟方法的选择 |
3.5 气化特性预测 |
3.5.1 流场分布 |
3.5.2 温度场 |
3.5.3 组分分布 |
3.6 本章小结 |
4. 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煤加水蒸气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引言 |
4.2 气化炉高度方向参数变化 |
4.2.1 温度的变化 |
4.2.2 一氧化碳的变化 |
4.2.3 氢气的变化 |
4.2.4 二氧化碳的变化 |
4.3 正交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用富氧空气加压气化改造常压空气间歇气化(论文提纲范文)
1改造或淘汰常压空气间歇气化 |
1.1对煤质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
1.2气化压力低, 气化强度小, 能耗高 |
1.3间歇气化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
1. 4吹风效率低, 蒸汽利用率低, 能耗高 |
2我国无烟煤资源现状 |
3煤气化技术方案的选择 |
3.1气流床气化 |
3.2流化床气化 |
3.3常压移动床气化 |
3.4碎煤加压纯氧气化 |
3.5移动床富氧空气加压气化 |
4移动床富氧加压气化工艺流程 |
6结语 |
(6)含CO2气化剂煤气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中国能源现状 |
1.1.2 煤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及预防 |
1.1.3 煤气化技术的作用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题目来源 |
1.2.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 |
2.1 煤气化技术研究现状 |
2.1.1 煤气化技术发展概况 |
2.1.2 煤气化工艺分类及应用 |
2.2 典型的气流床工艺系统 |
2.3 CO_2作为气化剂的相关介绍 |
2.3.1 CO_2引起的环境问题 |
2.3.2 CO_2替代部分气化剂的可行性 |
2.4 煤的气化反应 |
2.4.1 煤的热解过程 |
2.4.2 煤的气化过程 |
2.4.3 气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
2.4.4 煤气化工艺主要性能评价指标 |
2.5 气化过程中工艺条件的选择原则 |
2.5.1 操作温度 |
2.5.2 操作压力 |
2.5.3 氧煤比 |
2.5.4 蒸汽煤比 |
2.6 煤气化反应数值模拟的发展现状 |
2.6.1 ASPEN PLUS |
2.6.2 ASPEN PLUS 在煤气化方面的应用 |
2.7 试验平台流程说明 |
2.8 工艺过程模拟基本流程 |
2.9 模块介绍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的预热干燥模拟 |
3.1 流程建立 |
3.1.1 模拟的煤种 |
3.1.2 操作条件的选择 |
3.2 流程的验证 |
3.3 模拟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化流程的建立及验证 |
4.1 平衡常数法 |
4.1.1 确定独立反应 |
4.1.2 元素平衡关系 |
4.1.3 热量平衡方程(298.15K) |
4.1.4 化学平衡方程 |
4.2 Gibbs 最小值法模型 |
4.2.1 模型的假设 |
4.2.2 模型计算原理 |
4.2.3 流程建立 |
4.3 流程可靠性验证 |
4.3.2 元素守恒的检验 |
4.3.3 平衡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影响气化组成的因素 |
5.1 数据换算 |
5.1.1 基准 |
5.1.2 发热量 |
5.2 CO_2/H_2O 对气化结果的影响 |
5.3 氧碳比对气化结果的影响 |
5.4 蒸汽煤比对气化结果的影响 |
5.5 压力对气化结果的影响 |
5.6 正交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8)用移动床富氧加压气化改造常压空气间歇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为什么要改造或淘汰常压空气间歇气化 |
1.1 对煤质有非常严格要求 |
1.2 气化压力低, 气化强度小, 能耗高 |
1.3 间歇气化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
1.4 常压间歇气化吹风效率低, 蒸汽利用率低, 能耗高 |
2 我国有丰富的无烟煤资源 |
3 煤气化技术方案的选择 |
3.1 气流床气化 |
3.2 流化床气化 |
3.3 移动床气化 |
3.4 碎煤加压纯氧气化 |
3.5 移动床富氧空气加压气化 |
4 移动床富氧空气加压气化工艺流程 |
5 移动床富氧空气加压气化主要的消耗及技术经济指标 |
5.1 1 000 m3粗煤气消耗 |
5.2 技术经济指标 |
6 结语 |
(9)常压固定床气化装置技术升级的方向和形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常压固定床气化装置技术升级的必要性 |
2 固定床煤气炉的起源和初期的完善阶段 |
3 常压固定床气化工艺多元化, 应用领域广泛 |
3.1 运行方式 |
3.2 气化工艺、气化剂组合形式 |
4 富氧连续气化的起源和当今应用状况 |
4.1 我国富氧连续气化的起源 |
4.2 富氧连续气化的技术优势 |
4.3 富氧连续气化应用情况 |
4.4 以往制约富氧连续气化效益发挥的因素分析 |
4.5 富氧连续气化对设备的要求 |
4.6 富氧连续气化技术升级的途径 |
4.6.1 对气化装置进行二次升级 |
4.6.2 工艺操作方面 |
5 纯氧连续气化工艺技术现状 |
5.1 纯氧+蒸汽生产水煤气 |
5.1.1 工艺原理 |
5.1.2 水煤气质量的优势 |
5.1.3 气化强度的优势 |
5.2 纯氧+二氧化碳生产富含一氧化碳的煤气 |
5.2.1 工艺原理 |
5.2.2 应用领域拓宽 |
5.2.3 煤气成分对原料煤的要求 |
6 连续气化煤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问题 |
7 结 语 |
(10)富氧连续气化技术应用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化原理 |
2 工艺特点 |
3 氧气来源 |
4 应用统计 |
5 问题探讨 |
5. 1 半水煤气成分 |
5. 2 气化强度 |
5. 3 煤耗与投资费用 |
5. 4 炉箅 |
5. 5 自动加煤机 |
5. 6 下灰装置 |
6 运行状况 |
7 改进方法 |
7. 1 富氧空气间歇气化技术 |
7. 2 上下吹富氧交换气化技术 |
7. 3 双床层双向耦合式气化法 |
8 结语 |
四、气化压力对间歇气化炉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制氢过程多目标流程优化[D]. 于盼望.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2]U-GAS气化技术改造中小型氮肥企业固定层造气炉的研究[J]. 邢宪军. 化肥工业, 2018(04)
- [3]两种气化方法生产合成氨的经济性分析[J]. 王敬. 山西化工, 2018(04)
- [4]三段式气化炉煤气化制合成气过程的数值研究[D]. 尹梦梦.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7)
- [5]用富氧空气加压气化改造常压空气间歇气化[J]. 谷磊. 氮肥技术, 2016(01)
- [6]含CO2气化剂煤气化反应的研究[D]. 佟芳芳.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7)
- [7]富氧连续/空气间歇增氧气化技术应用调查[J]. 李永恒. 氮肥技术, 2012(06)
- [8]用移动床富氧加压气化改造常压空气间歇气化[J]. 李大尚. 煤化工, 2012(05)
- [9]常压固定床气化装置技术升级的方向和形势[J]. 田守国. 化工设计通讯, 2012(05)
- [10]富氧连续气化技术应用情况调查[J]. 李永恒. 化肥设计,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