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轻质碳酸镁的碳化工艺试验

生产轻质碳酸镁的碳化工艺试验

一、生产轻质碳酸镁的碳酸化工艺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胡智淇[1](2021)在《碳酸化对硫氧镁水泥耐水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硫氧镁水泥是由轻烧氧化镁粉、硫酸镁水溶液和改性添加剂制成的镁质胶凝材料,具有轻质、早强、导热系数低等特性。但由于硫氧镁水泥中存在大量的游离MgO,导致耐水性下降,限制了其应用,所以对硫氧镁水泥耐水性的改善至关重要。此外,炼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钢渣副产物,目前钢渣利用率低,主要以堆弃为主,污染环境,因此钢渣的资源化利用被提上日程。本文首先研究了钢渣水化、碳酸化对硫氧镁水泥性能影响,分析了钢渣掺量、二氧化碳分压、碳酸化养护时间、碳酸化养护前试样养护时间对硫氧镁水泥抗压强度、耐水性的影响。通过XRD、SEM、FTIR、TG-DSC和MIP等检测设备系统对试样的物相组成及含量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试验结果表明:加入钢渣后硫氧镁水泥抗压强度和耐水性下降。碳酸化养护对掺入钢渣的硫氧镁水泥试块抗压强度有明显提升效果,碳酸化养护的最优参数为:钢渣掺量0-30wt.%、二氧化碳分压5 atm,碳酸化养护时间4 h、碳酸化养护前试样养护时间3d。经过碳酸化养护后,掺入1Owt.%、20wt.%、30wt.%钢渣的试样28 d强度抗压提高至89.7MPa、79.6MPa和77.6MPa,软化系数分别提升至0.81、1.01和1.08。抗压强度和软化系数的提高是由于碳酸化养护加速了钢渣中C2S的水化,形成Ca-Mg-C无定形物质与含镁碳酸盐矿物,这些碳化产物在抑制剩余MgO水化的同时,提高了水化产物的水稳定性和基体致密度,从而提高了样品的耐水性。然后探究了轻质碳酸镁作为内部碳源对硫氧镁水泥的碳酸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轻质碳酸镁的加入提高了硫氧镁水泥的抗压强度和耐水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轻质碳酸镁与硫氧镁水泥中剩余MgO发生水合反应,形成新的结合相。轻质碳酸镁作为改善MOS水泥耐水性能的添加剂,可降低剩余MgO含量,提高水化产物的水稳定性。最后研究了钢渣碳酸化与轻质碳酸镁协同作用对硫氧镁水泥耐水性、物相组成及含量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轻质碳酸镁和钢渣后,水泥浆体水化早期pH降低,有5·1·7相生成,抗压强度提高至40.3Mpa;轻质碳酸镁的加入提高了试样总孔隙率,碳酸化养护后,提高了基体致密度,同时提高了水化产物的稳定性,所以耐水性提高,掺入10wt.%轻质碳酸镁和30wt.%钢渣的硫氧镁水泥试块碳酸化养护后浸水28 d的软化系数提升至1.14。

郗悦[2](2020)在《西藏地区某低品位水菱镁矿石提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有丰富的水菱镁矿资源,其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无机阻燃领域,也是制备氧化镁与碳酸镁的重要原料之一。但目前我国对水菱镁矿提纯及应用研究较少,因此对于水菱镁矿选矿提纯及综合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反浮选法对西藏地区某低品位水菱镁矿进行选矿提纯,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50.5%,浮选矿浆浓度16.67%,矿浆p H值约为5.5,调整剂六偏磷酸钠用量为150g/t,捕收剂LKD用量为90g/t的条件下,对Mg O(IL=0)品位为91.83%,Si O2、Ca O、Al2O3和Fe2O3含量分别为0.52%、2.70%、0.12%和0.25%的原矿进行一次粗选两次精选反浮选,获得Mg O(IL=0)品位为95.54%,Si O2、Ca O、Al2O3和Fe2O3含量分别为0.27%、1.56%、0.07%和0.16%,产率为69.90%的精矿指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矿浆中加入捕收剂LKD与调整剂六偏磷酸钠后,出现N-H与P=O伸缩振动吸收峰,说明水菱镁矿与捕收剂LKD、调整剂六偏磷酸钠存在化学吸附作用,并且六偏磷酸钠的加入可以促进水菱镁矿与LKD的吸附作用。利用西藏地区某低品位水菱镁矿通过水菱镁矿焙烧、氯化铵浸出、氨法沉镁、氢氧化镁焙烧等方法制备高纯氧化镁,在水菱镁矿焙烧粒度-2mm,焙烧温度900℃,保温时间3h;氯化铵浸出时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70min,氯化铵溶液浓度4mol/L,搅拌速度500r/min;氨水沉镁时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60min,氨水溶液浓度7mol/L,搅拌速度500r/min;氢氧化镁焙烧时焙烧温度500℃,保温时间40min的试验条件下,最终制得Mg O含量99.88%的氧化镁产品。制备高纯氧化镁差热分析表明在799.34℃时水菱镁矿基本分解,在900℃时水菱镁矿Mg-O特征峰完全消失,水菱镁矿完全分解。在600-800℃时,文石逐渐分解为Ca O,石英的特征衍射峰逐渐变细。升至900℃时,Ca O的特征衍射峰逐渐减弱,石英的特征衍射峰彻底消失。

黄浩,王涛,方梦祥[3](2019)在《二氧化碳矿化养护混凝土技术及新型材料研究进展》文中指出CO2矿化养护技术利用早期成型后的混凝土材料和CO2之间的碳酸化反应和产物沉积过程实现产品力学强度等特性的提升,主要关注的是预养护/早期水化成型后的混凝土中胶凝成分和CO2之间的矿化反应(即加速碳酸化)。此过程中胶凝材料的水化过程不再是强度形成的主要反应,因此为了充分实现矿化成型和CO2固定,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研究者近几年积极开发具有CO2矿化潜力的碱金属矿物材料,并探究其反应后对于混凝土微观结构和性能的促进效应。本文综述了CO2矿化养护技术在新型混凝土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对传统混凝土采用的水化活性硅酸钙材料、水化惰性硅酸钙材料、镁基水泥材料以及工业固废材料等进行了具体介绍,比较了在不同材料与CO2反应特性以及养护后建材制品性能优化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对CO2矿化养护技术的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主要建议:一是着眼于微观反应机制和矿物材料特性,开发有效的矿化反应强化方法;二是开发水化惰性的低钙硅比硅酸钙材料;三是将工业固废资源化与矿化养护技术结合,实现固废和气废利用流程耦合,推进特定工艺开发和装置研发。

黄浩[4](2019)在《基于水化惰性胶凝材料的CO2矿化养护建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控制人为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而工业碳捕集技术获得的CO2亟需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后续利用技术。CO2矿化养护建材技术可利用早期成型后的混凝土材料和CO2之间的直接气固反应实现固碳,有望同时获得温室气体的大规模减排和低碳、高附加值的建材产品。尤其是利用CO2矿化养护混凝土建材并替代现有的高能耗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工艺,可缩短养护时间,降低生产能耗,优化建材性能。矿化养护技术目前仍处于机理研究和材料开发阶段,缺少矿化原料的优化设计,动力学和微观反应机制方面也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矿化养护技术存在的问题,从矿化过程的传质特性和转化机制角度出发,深入探究矿物碳酸化对微观结构的塑造作用,最终阐明矿化反应过程和微观结构变化以及宏观使用性能、环境效益优化的关联机制。本文首先针对硅酸钙胶凝体系(波特兰水泥)的矿化养护过程,系统分析了压力、温度和水灰比的影响和矿相变化机制。矿化养护实现了1318 wt.%的固碳率和水泥净浆微观孔结构的致密化,结构的致密化进一步提高了样品的宏观性能,2小时矿化养护的水泥净浆抗压强度可达51.5 MPa,对比7天自然养护的水泥净浆提高了10%。同时,创新性地利用气体渗透率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胶凝体系内矿化动力学和孔隙水迁移的关联机制。基于水泥净浆矿化的速率变化特性和气固反应扩散控制方程,构建了表观传质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渐进式产物层扩散控制机制,获得了不同工况下的表观速率常数。在扩散控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惰性矿物(白云石、石灰石和二氧化硅)掺杂实现了气体扩散强化,获得的二元胶凝材料在提高固碳率的同时可减少水泥使用(525%),并通过矿化养护优化力学性能。在水化惰性胶凝材料的开发方面,分别采用无定型硅酸一钙和天然硅灰石(硅酸一钙晶体)部分替代水泥构成低钙硅比复合胶凝材料,系统研究了硅酸一钙的晶相、掺比和反应工况对于矿化反应前后材料微观形貌、矿相变化、微观孔结构和气体渗透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无定型硅酸一钙主要通过分散水泥颗粒,促进孔隙内气体渗透来强化反应。天然硅灰石复合材料在矿化养护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则可确定为反应前期阶段微观结构变化主要受孔隙水扩散的造孔效应影响,反应中后期阶段微观结构主要由不同硅酸盐矿物的碳酸化反应带来的填充效应主导,而硅灰石掺杂对前后阶段的矿化均有所强化。水化惰性胶凝材料的优势不仅在于原料端可实现减排效益(不通过传统水泥的高排放过程生产),在矿化养护过程中还可通过矿物原料设计实现矿化养护的分阶段控制(例如,在前期促进气体扩散和固碳,后期致密化结构提高性能)。天然硅灰石复合材料在矿化养护相同工况下对比波特兰水泥的性能提升显着,最大抗压可达80MPa。本文深入研究了水化惰性和水化活性矿物颗粒的共性微观动力学机制。首次在微观颗粒尺度上提出了矿化的表面水覆盖控制机制(微观矿化限速步骤是矿物颗粒表面液相水的迁移和受热析出,以及对应表面水覆盖率的降低速率),推导构建了通用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基于这一机制可实现硅酸一钙在较高反应温度下(60-80℃)的深度矿化(反应停止后二次激活),并定向获得方解石或文石晶型的碳酸钙,同时调节材料微观形貌。考虑孔结构对于胶凝体系内部不同位置扩散-反应的影响,利用CT扫描技术和断面分析,获得了胶凝材料体系在非颗粒尺度下的气相扩散-反应特性以及内部孔隙水迁移的影响。基于以上对新型矿化胶凝材料的开发,本文构建了矿化养护建材全生命周期清单和模型,并对七种新型矿化养护建材配方和对应工艺进行环境效益评价,评估了不同原料和生产步骤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硅灰石复合胶凝材料配方在单位产品碳排放、能耗和其他环境影响指标中均最优。采用矿化养护替代蒸汽养护可实现30%以上的建材全生命周期CO2减排,进一步优化有望实现60%以上的减排。基于环境效益评价提出了矿化养护技术的后续配方和工艺的优化方向。

王晗[5](2019)在《富镁尾矿封存二氧化碳的实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高,全球气候异常。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被认为是人类应对这一变化的必要措施之一,其中矿物封存通过模拟自然界的碳循环,并将这一过程加速,提供了一种安全且高效的碳封存技术。本论文在自然风化过程的气态CO2-DIC-CaCO3地球化学路径研究基础上,探讨利用富镁尾矿将大气或烟道气中的CO2转变为镁碳酸盐的可能性,并对气-液界面、液-固界面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做了细致研究,旨在揭示CO2到镁碳酸盐矿物的转变过程机理,以解决CO2减排的关键问题。CO2镁碳酸盐转化过程包含气-液-固三种物相的转换,涉及到CO2在气-液界面的吸收运移、镁碳酸盐在液-固界面的沉淀等过程。本研究通过设计湿壁塔装置对气-液界面的吸收过程进行研究,在恒定pH值条件下,对MgCl2-NH3体系吸收CO2的动力学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分别论述了pH值、初始Mg浓度对CO2吸收速率的影响。利用双膜反应模型建立了CO2在NH3为主要质子受体时从气相进入液相的反应动力学模型。之后针对富镁尾矿,采用鼓泡搅拌装置对其镁碳酸盐化过程进行研究,主要论述反应温度对CO2向气-液界面溶液侧运移速率、镁碳酸盐沉淀物相和速率的影响。可将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成果归纳如下:1、利用富镁尾矿为原料实际上就是利用地质时期地壳运动以及太阳能驱动的风化过程形成的产物,相比于其它固体原料的矿物封存方式,富镁尾矿不需要加热或活化前处理,可以节约大量能源。2、对于CO2在MgCl2-NH3-H2O体系中气-液界面反应吸收过程,采用双膜理论可以得到液相传质系数,发现NH3(aq)对CO2向气-液界面溶液侧的运移有促进作用。3、一阶双性离子反应模型可以对CO2-NH3反应过程,双性离子的形成是整个反应过程的速率限制步骤,NH3-CO2的反应动力学常数kapp与NH3浓度的关系:kapp=1.022cNH3+0.414;kapp与反应温度的关系:kapp=1.4857 × 105exp(-1974/T)。4、反应温度除了影响CO2的气-液传质过程,还影响液-固镁碳酸盐沉淀的物相和速率,对比发现在设定的实验温度中,50℃为最佳反应条件。5、将富镁尾矿碳酸盐化实验研究进行成果应用转化,可以获得高值固体轻质碳酸镁和氯化铵。以工业示范项目的形式实现CO2封存,对应对气候异常具有指导意义、对区域经济有促进作用。

张巍[6](2018)在《白云石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白云石是一种碳酸盐矿物,具有表面吸附作用、可提供镁钙源、耐火度高、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隔热和保温效果等特征,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农业、林业、玻璃、陶瓷、化工和环保等领域。根据近年来白云石在吸附剂、原料制备、耐火材料、陶瓷、催化剂、密封传压介质等领域应用的相关报道文献加以汇总,系统地介绍了白云石矿物材料的应用进展情况。

冯刚[7](2017)在《含钒镁废渣中钒、镁分离综合回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钒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钒矿资源的不断开采,含钒废渣的排放量也日益剧增。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现在,资源需求量大,所以,对含钒废渣中的有价金属元素综合回收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攀西地区生产五氧化二钒所排放出的废弃含钒废渣为原料。该废渣中不仅含有一定量的钒,而且还富含镁。针对该废渣的特点,提出了含钒镁废渣中钒、镁分离综合回收的工艺。重点研究了硫酸浸出废渣、氢氧化钠除杂以及制备轻质氧化镁三部分。硫酸浸出废渣部分主要研究了酸用量、粒度、液固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单因素对钒回收率和镁溶出率的影响。对溶出过程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完成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和验证试验得出最佳的酸溶条件。最佳的酸溶条件为:酸用量配比为0.9:1,粒度小于0.074mm占86.31%,液固比为4:1,反应时间为60min,反应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钒的回收率达到96.52%,钒的品位提高到了15.18%;镁的浸出率达到94.14%。15.18%的钒品位达到了富钒渣的要求,它可以被用来继续作为提钒的原料,而进入溶液中的镁可以继续进行除杂处理,然后被用做制备轻质氧化镁的母液。氢氧化钠除杂部分主要研究了除杂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氢氧化钠滴加速度等单因素对铁去除率、锰去除率、钙去除率以及镁损失率的影响。对除杂过程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完成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和验证试验得出最佳的除杂条件。最佳的除杂条件为:p H为10、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70min、氢氧化钠滴加速度为9ml/min。在此条件下,铁去除率为99.87%,锰去除率为99.76%,钙去除率为99.65%,镁损失率为5.27%。制备轻质氧化镁的最佳工艺参数是:沉镁反应时间为60min,反应温度为75℃,碳酸钠过量系数为1.2。轻质碳酸镁煅烧成轻质氧化镁的最佳工艺参数是:煅烧温度为850℃左右,煅烧时间为120min,升温速度为6℃/min。

李波[8](2015)在《硼镁石制备碱式碳酸镁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硼镁石资源目前主要用于碳碱法生产硼砂。近些年来随着硼工业的迅速发展,相应产生了大量硼泥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次研究针对硼镁石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分析发现硼镁石在有效分离其中的镁之后,其余组分均符合生产无碱玻璃纤维的要求。因此,本着综合利用硼镁石的原则,本课题进行了以硼镁石为原料,开展制备碱式碳酸镁的实验研究,实现硼、镁的有效分离及高效利用的目的。本实验研究确定了通过硼镁石配入碳酸钙经混合制团煅烧、消化、碳化及热解等系列操作,制备出高附加值碱式碳酸镁的工艺,所得结果如下:(1)硼镁石的煅烧实验。通过硼镁石在不同温度下的煅烧实验,考察熟料中MgO的活性及失重情况。结果表明,原矿在粒度120μm,煅烧温度1000℃,恒温0.5 h的条件下可分解完全;煅烧熟料主要物相为2MgO·B2O3和3MgO·B2O3,高活性的MgO含量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硼镁石原料配入CaCO3制团煅烧实验,在制团压力为4560 MPa,温度1000℃,煅烧恒温时间0.5 h左右条件下,煅烧过程产生的CaO可与B2O3化合并置换出MgO,生成的3CaO·B2O3降低了硼的活性,避免了硼的损失,同时煅烧熟料中镁活性较高。(2)硼镁石与CaCO3制团煅烧后的熟料碳化制备碱式碳酸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消化过程的最优条件为:粒度180μm,时间40分钟,温度80℃,消化终态pH约为12.4;碳化过程的最优条件为:质量浓度为25g/L,碳化温度为30℃,反应终点pH值为7.0。在此工艺下,得到镁的溶出率为78.5%。将碳化液过滤后滤液经热解温度95℃,时间60 min,中速搅拌至液面无气泡产生可得到一等品碱式碳酸镁(4MgCO3·Mg(OH)2·4H2O)产品;并得出热解温度升高,会使得产品碱式碳酸镁的形貌发生聚合,由低温热解的丝状转变形成片状或球形形貌。本论文的硼镁石利用工艺使得硼和镁得到了有效分离,并且所得产品附加值高,结果对硼镁石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梁帅[9](2013)在《选择性浸出法提纯低品位菱镁矿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菱镁矿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菱镁矿保有储量达3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4。矿产资源的优势使我国成为镁盐产品的主要出口国。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菱镁矿资源的消耗也迅速增加,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菱镁矿矿产资源储量在急剧减少。大量低品位菱镁矿(MgO含量35%-42%)由于不能直接作为制备耐火材料的原材料而被丢弃,造成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及环境的严重污染。我国低品位菱镁矿占菱镁矿总储量近1/3,约8.4亿吨左右,如何实现对低品位的高效开发利用是目前镁盐产品开发利用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以低品位菱镁矿为原料,对其进行综合利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低品位菱镁矿的水化试验研究:将低品位菱镁矿经过煅烧、磨矿后,轻烧制备出轻烧氧化镁粉,然后对其进行水化试验。主要研究了原矿粒度、反应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并最终确定出了最佳水化试验条件。在此条件下,水化产物的水化率达到92%。(2)低品位菱镁矿碳酸化试验研究:将轻烧氧化镁粉直接进行碳酸化试验,主要研究了反应浓度、原料粒度、搅拌速度、二氧化碳气压及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并最终确定出最佳碳酸化试验条件。在此条件下,碳酸化产物的碳酸化率为90.3%。(3)滤饼的选择性浸出研究:对碳酸化试验所得的滤饼采用化学沉淀法进行选择性浸出,根据溶度积规则,将滤饼中硅、铁、铝、钙、镁元素以二氧化硅、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碳酸钙、碳酸镁的形式有顺序的分离出来,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产物分析及表征,验证了试验工艺的可行性及科学性。论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低品位菱镁矿高效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提高镁盐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镁盐企业的生产力,延伸镁盐产品的生产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该成果将逐步解决矿山污染问题,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大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镁盐工业的快速发展。

于博[10](2012)在《重镁水热解过程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重镁水的热解是轻烧白云石粉料制备轻质碳酸镁的关键工序之一,该过程不仅影响镁的回收率,而且决定了轻质碳酸镁的晶体形貌,且耗能占总耗能的45%,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工业生产成本。本研究以白云石碳化法生产轻质碳酸镁为基础,通过改变热解反应条件(热解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真空度),得出重镁水中碳酸氢镁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分解率得知重镁水热解反应存在诱导期,在低温(40℃、50。C)、低浓度下诱导期较长,在高温(60℃)、高浓度下很快就出现碱式碳酸镁水合物,诱导期很短。当热解温度在70℃以上.,升温速度较快时,甚至观察不到诱导期;重镁水分解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热解反应温度为90℃,反应6min,热解率即可达到90%以上。通过抽取真空,降低CO2分压,加快热解反应速率,缩短或消除了低温环境下热解反应的诱导期;通过实验,发现降低CO2分压,对重镁水分解率的提高在反应开始前期最明显。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提高百分比逐渐趋于定值;随着热解反应温度的升高,降低CO2分压,对反应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热解温度影响力逐渐增强。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重镁水热解反应机理,根据所得数据,对重镁水热解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建立动力学反应方程。通过计算得知重镁水热解反应在诱导期内为二级反应。在40℃、50℃、60℃的反应条件下,速率常数分别为:40℃:k1=0.0059(mol/L)-1·min-1、50℃:k2=0.0284(mol/L)-1·min-1、60℃:k3=0.1037(mol/L)-1·min-1、活化能Ea=124.29kJ/mol。通过观察在不同影响因素(反应速率,升温速率)轻质碳酸镁晶体不同的晶体形貌,得知随着热解反应温度的升高,碳酸镁晶体生长变化过程为棒状-片状-球状。热解温度为50℃时,制备出长度为50-88μm,直径大约为10μm的棒状轻质碳酸镁:热解温度为70℃时,制备出以片状个体独立存在和呈攻瑰花瓣状层叠在一起的片状轻质碳酸镁;热解温度为90℃时,制备出直径为6μm左右的球状轻质碳酸镁。加快热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可以减慢晶体形貌由棒状-片状-球状,这一变化过程。在较低温情况下(50℃),加快反应速率会促使棒状晶体的团聚。重镁水热解添加柠檬酸钠后棒状轻质碳酸镁颗粒分布均匀;添加乙醇可降低轻质碳酸镁的长径比;添加氯化镁可提高棒状轻质碳酸镁晶体长度。

二、生产轻质碳酸镁的碳酸化工艺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轻质碳酸镁的碳酸化工艺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碳酸化对硫氧镁水泥耐水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硫氧镁水泥的改性和耐水性研究现状
        1.3.2 碳酸化含镁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钢渣简介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创新点
2. 试验及原料
    2.1 原料
    2.2 样品制备与养护
    2.3 仪器设备
    2.4 分析方法
3. 钢渣水化、碳酸化对硫氧镁水泥性能的影响
    3.1 钢渣水化对硫氧镁水泥性能的影响
    3.2 钢渣碳酸化对硫氧镁水泥性能的影响
        3.2.1 碳酸化养护参数的优化
        3.2.2 钢渣碳酸化对硫氧镁水泥耐水性的影响
        3.2.3 钢渣碳酸化对硫氧镁水泥物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3.2.4 钢渣碳酸化对硫氧镁水泥微观结构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轻质碳酸镁对硫氧镁水泥耐水性的影响
    4.1 轻质碳酸镁对硫氧镁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
    4.2 轻质碳酸镁对硫氧镁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4.3 轻质碳酸镁对硫氧镁水泥微观结构的影响
    4.4 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节
5. 钢渣碳酸化与轻质碳酸镁协同作用对硫氧镁水泥性能的影响
    5.1 钢渣碳酸化与轻质碳酸镁对硫氧镁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
    5.2 钢渣碳酸化与轻质碳酸镁对硫氧镁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5.3 钢渣碳酸化与轻质碳酸镁对硫氧镁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5.4 本章小节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西藏地区某低品位水菱镁矿石提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菱镁矿研究现状
        1.1.1 水菱镁矿性质
        1.1.2 水菱镁矿用途
        1.1.3 水菱镁矿资源分布状况
        1.1.4 水菱镁矿加工与应用现状
    1.2 氧化镁研究现状
        1.2.1 氧化镁性质
        1.2.2 氧化镁的分类
        1.2.3 氧化镁的用途
        1.2.4 氧化镁主要制备方法
        1.2.5 高纯氧化镁主要制备方法
        1.2.6 氧化镁的生产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药剂、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反浮选试验
        2.4.2 制备高纯氧化镁试验
        2.4.3 X射线衍射测定
        2.4.4 红外光谱测定
        2.4.5 差热-热重分析
第三章 水菱镁矿反浮选试验
    3.1 磨矿细度试验
    3.2 浮选浓度试验
    3.3 矿浆pH值试验
    3.4 调整剂六偏磷酸钠用量试验
    3.5 捕收剂LKD用量试验
    3.6 反浮选流程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菱镁矿制备高纯氧化镁试验
    4.1 水菱镁矿焙烧试验
        4.1.1 磨矿细度试验
        4.1.2 焙烧温度试验
        4.1.3 保温时间试验
    4.2 轻烧氧化镁氯化铵浸出试验
        4.2.1 反应温度试验
        4.2.2 反应时间试验
        4.2.3 氯化铵溶液浓度试验
        4.2.4 搅拌速度试验
    4.3 氨水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镁试验
        4.3.1 反应温度试验
        4.3.2 反应时间试验
        4.3.3 氨水溶液浓度试验
        4.3.4 搅拌速度试验
    4.4 氢氧化镁焙烧试验
        4.4.1 焙烧温度试验
        4.4.2 焙烧时间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菱镁矿反浮选与制备高纯氧化镁机理研究
    5.1 X射线衍射测定与分析
        5.1.1 水菱镁矿轻烧粉XRD分析
        5.1.2 氢氧化镁XRD分析
        5.1.3 高纯氧化镁XRD分析
    5.2 红外光谱测定与分析
        5.2.1 浮选药剂与水菱镁矿作用红外光谱分析
        5.2.2 水菱镁矿轻烧粉红外光谱分析
    5.3 差热-热重分析
        5.3.1 水菱镁矿原矿差热-热重分析
        5.3.2 氢氧化镁差热-热重分析
    5.4 高纯氧化镁产品组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成果
作者简介

(3)二氧化碳矿化养护混凝土技术及新型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硅酸钙矿化材料
    1.1 波特兰水泥的CO2矿化养护机制
    1.2 惰性材料掺杂波特兰水泥的CO2矿化养护
    1.3 硅酸一钙矿化材料
    1.4 β-硅酸二钙和γ-硅酸二钙矿化材料
2 镁基水泥矿化材料
3 工业固废矿化材料
4 结语

(4)基于水化惰性胶凝材料的CO2矿化养护建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减排控制
        1.1.2 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
    1.2 二氧化碳利用的主要途径
        1.2.1 二氧化碳的热/电化学转化
        1.2.2 二氧化碳的矿化固定
        1.2.2.1 原位矿化
        1.2.2.2 非原位矿化
        1.2.2.3 CO_2矿化技术与工业固废资源化的耦合
        1.2.2.4 CO_2矿化养护混凝土技术
        1.2.2.5 中国的CO_2矿化潜力
        1.2.2.6 矿化养护制低碳建材制品的市场潜力
第2章 二氧化碳矿化养护混凝土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矿化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
        2.1.1 波特兰水泥的矿化养护
        2.1.2 工业固废的矿化养护
        2.1.3 矿化材料优化方向设想
    2.2 矿化养护过程的影响机制和动力学
        2.2.1 CO_2压力和浓度的影响
        2.2.2 温度和孔隙水的影响
        2.2.3 超临界CO_2携带H_2O的影响
        2.2.4 矿化过程速率限制问题
    2.3 胶凝体系微观结构和矿化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2.3.1 矿化塑造固相结构机制
        2.3.2 微观孔结构对矿化过程的影响
    2.4 二氧化碳矿化养护技术的主要难题和挑战
    2.5 本文选题和研究思路
        2.5.1 选题背景和逻辑导图
        2.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3章 硅酸钙胶凝体系二氧化碳矿化养护的矿相转化和影响机制
    3.1 引言
    3.2 CO_2矿化养护实验系统和材料
        3.2.1 材料试剂
        3.2.2 净浆制备和预处理
        3.2.3 矿化实验系统
        3.2.4 晶体矿相表征方法
    3.3 矿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和矿相演变
        3.3.1 压力的影响
        3.3.2 温度的影响
        3.3.3 水灰比的影响
    3.4 波特兰水泥净浆的矿相变化
    3.5 CO_2矿化水泥净浆的表观反应速率拟合
        3.5.1 表观速率拟合模型
        3.5.2 渐进式扩散控制的表观动力学机制
    3.6 基于扩散控制机制的惰性矿物掺杂优化
        3.6.1 白云石掺杂对矿化过程的影响
        3.6.2 白云石复合胶凝材料的矿相变化特性
        3.6.3 二氧化硅和石灰石掺杂对矿化过程的影响
        3.6.4 二氧化硅和石灰石复合胶凝材料的矿相变化特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硅酸钙胶凝体系微观-宏观结构演变和优化机制
    4.1 引言
    4.2 胶凝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评价方法
        4.2.1 干燥孔隙结构表征
        4.2.2 含孔隙水结构的气体渗透特性表征
        4.2.3 抗压性能测试
    4.3 矿化影响的孔隙结构演变机制
    4.4 矿化影响的气相渗透率演变机制
    4.5 惰性矿物掺杂调控微观结构
        4.5.1 白云石惰性矿物掺杂
        4.5.2 二氧化硅和石灰石惰性矿物掺杂
    4.6 矿化反应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强化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化惰性胶凝材料的构效设计和矿化强化机制研究
    5.1 新型低钙硅比水化惰性胶凝材料的概念设计
    5.2 无定形硅酸一钙-水泥胶凝体系的矿化特性
        5.2.1 材料试剂
        5.2.2 无定型硅酸一钙复合胶凝材料的矿化
        5.2.3 无定型硅酸一钙复合胶凝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特性
        5.2.4 无定型硅酸一钙复合胶凝材料矿化的表观速率曲线拟合
    5.3 天然硅灰石-水泥胶凝体系的矿化特性
        5.3.1 材料试剂
        5.3.2 WPC复合材料的矿化特性
        5.3.3 WPC矿化的表观速率曲线拟合
        5.3.4 WPC复合材料矿化的失水特性
        5.3.5 WPC的晶相成分和微观形貌变化
        5.3.6 WPC的孔隙分布特性变化
        5.3.7 WPC的渗透特性变化
        5.3.8 WPC复合材料矿化特性总结
        5.3.9 WPC矿化养护的力学性能强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胶凝体系二氧化碳矿化的多尺度反应动力学机理和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单颗粒尺度硅酸一钙(水化惰性矿物)的矿化动力学
        6.2.1 材料和实验方法
        6.2.2 硅酸一钙矿物颗粒的矿化
        6.2.3 颗粒尺度动力学模型推导
        6.2.3.1 缩核反应模型
        6.2.3.2 表面水覆盖模型
        6.2.4 硅酸一钙颗粒矿化的模型拟合和分析
        6.2.5 硅酸一钙颗粒矿化的微观表征
        6.2.6 硅酸一钙颗粒矿化动力学机制的总结
    6.3 单颗粒尺度波特兰水泥(水化活性矿物)的矿化动力学
        6.3.1 OPC矿物颗粒的矿化
        6.3.2 OPC颗粒矿化的模型拟合和分析
    6.4 基于CT扫描图像的胶凝体系宏观尺度扩散-矿化特性研究
        6.4.1 CT扫描仪和试样
        6.4.2 OPC试样的CT图像分析
        6.4.3 WPC试样的CT图像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CML评价体系的矿化养护建材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研究
    7.1 引言
    7.2 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介绍
    7.3 矿化养护建材的数据选择和生命周期边界设定
        7.3.1 LCA分析目标
        7.3.2 功能单元和边界范围设定
        7.3.3 生命周期清单和流程计算
        7.3.4 分析情景设置
    7.4 矿化养护建材的生命周期清单结果和环境影响评估
    7.5 敏感性分析和配方-流程优化方案
        7.5.1 二元胶凝材料掺比的影响
        7.5.2 轻量化设计的影响
        7.5.3 CO_2矿化吸收量和生产能耗的影响
        7.5.4 原料运输距离的影响
    7.6 本章分析总结
第8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本文创新点
    8.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富镁尾矿封存二氧化碳的实验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
    1.2 矿物封存实验室研究现状
        1.2.1 矿物封存反应原料
        1.2.2 矿物封存的技术路线
    1.3 矿物封存的示范试验项目研究现状
        1.3.1 项目介绍
        1.3.2 项目对比
    1.4 自然风化过程与游离镁的富集
        1.4.1 自然界的碳循环
        1.4.2 游离镁的富集
        1.4.3 富镁尾矿的来源
    1.5 科学问题、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6 工作量统计
第2章 气-液界面吸收过程的地球化学研究
    2.1 实验方法及步骤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3 实验步骤
    2.2 实验结果
        2.2.1 初始Mg浓度对CO_2吸收过程的影响
        2.2.2 溶液pH对CO_2吸收过程的影响
    2.3 分析与讨论
        2.3.1 二氧化碳运移溶液相热力学框架
        2.3.2 气-液吸收动力学机制
        2.3.3 质子受体对CO_2气液吸收过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富镁尾矿碳酸盐化地球化学研究
    3.1 实验方法及步骤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原料及试剂
        3.1.3 实验步骤
    3.2 实验结果
        3.2.1 反应温度对镁碳酸盐化吸收CO_2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镁碳酸盐化中NH_3利用率的影响
        3.2.3 反应温度对镁碳酸盐化产物物相的影响
    3.3 分析与讨论
        3.3.1 气-液吸收动力学机制
        3.3.2 实验体系热力学框架
        3.3.3 溶液地球化学模型
        3.3.4 镁碳酸盐沉淀过程分析
        3.3.5 针对实验体系动态平衡的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富镁尾矿碳酸盐化成果应用转化
    4.1 原料的选择
    4.2 高值固体产物的获取
    4.3 富镁尾矿碳酸盐化完整工艺流程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6)白云石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吸附剂等环保领域
    1.1 重金属
    1.2 磷
    1.3 硼
    1.4 印染废水
    1.5 剩余污泥
    1.6 二氧化碳
    1.7 其他
2 原料制备领域
    2.1 Mg O的制备
    2.2 Mg (OH) 2的制备
    2.3 碱式碳酸镁的制备
    2.4 金属Mg和Ca的制备
    2.5 Ca CO3的制备
    2.6 Ca SO4 (石膏) 的制备
3 耐火材料领域
    3.1 镁钙砖
    3.2 镁钙碳砖
    3.3 镁钙砂
    3.4 尖晶石-铝酸钙耐火材料
4 陶瓷领域
    4.1 多孔陶瓷球
    4.2 无机陶瓷膜
    4.3 红柱石基陶瓷
5 催化剂领域
6 密封传压介质领域
7 其他
    7.1 造纸填料
    7.2 农业
    7.3 涂料
    7.4 支撑剂
    7.5 钢铁
    7.6 混凝土
    7.7 水泥
    7.8 胶凝材料
    7.9 玻璃
    7.1 0 塑料和热塑性弹性体
    7.1 1 反渗透海水淡化水
8 结语

(7)含钒镁废渣中钒、镁分离综合回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钒的性质和用途
    1.2 轻质氧化镁的性质和用途
    1.3 提钒工艺
        1.3.1 酸浸―碱溶法
        1.3.2 钠化焙烧提钒法
        1.3.3 钙化焙烧提钒法
        1.3.4 溶剂萃取法
        1.3.5 离子交换提钒法
    1.4 从含钒原料中提钒
        1.4.1 从石煤中提取钒
        1.4.2 从钒钛磁铁矿提取钒
        1.4.3 从废催化剂中提取钒
        1.4.4 从其他含钒原料中提取钒
        1.4.5 提钒新工艺
    1.5 轻质氧化镁的主要生产原料及生产方法
        1.5.1 主要生产原料
        1.5.2 主要生产方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2.1 含钒镁废渣的主要化学成分与物相组成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原理
        2.3.2 实验流程及方法
        2.3.3 相关参数计算
第三章 溶出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含钒、镁废渣溶出实验的热力学分析
    3.2 含钒、镁废渣溶出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2.1 酸用量对钒的回收率和镁的溶出率的影响
        3.2.2 粒度对钒的回收率和镁的溶出率的影响
        3.2.3 液固比对钒的回收率和镁的溶出率的影响
        3.2.4 温度对钒的回收率和镁的溶出率的影响
        3.2.5 时间对钒的回收率和镁的溶出率的影响
    3.3 正交实验
    3.4 验证实验
    3.5 含钒镁废渣硫酸浸出的机理分析
    3.6 溶出渣成分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除杂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氢氧化钠除杂原理
    4.2 除杂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4.2.1 pH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4.2.2 反应温度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4.2.3 反应时间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4.2.4 氢氧化钠滴加速度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4.3 正交试验
    4.4 验证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酸镁精液制备轻质氧化镁实验
    5.1 硫酸镁精液制备轻质氧化镁实验的机理分析
    5.2 碳酸钠沉镁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时间对氧化镁回收率的影响
        5.2.2 反应温度对氧化镁回收率的影响
        5.2.3 碳酸钠过量系数对氧化镁回收率的影响
        5.2.4 碱式碳酸镁的XRD分析和SEM检测
    5.3 碱式碳酸镁的煅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硼镁石制备碱式碳酸镁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硼及其主要化合物
    1.2 硼资源
    1.3 硼镁石的利用
        1.3.1 制备硼酸
        1.3.2 制备硼砂
        1.3.3 硼酸钙制无碱玻璃纤维
    1.4 国内外对硼泥的处理研究概述
        1.4.1 国内对硼泥的处理研究
        1.4.2 国外硼工业现状
    1.5 硼镁石综合利用工艺研究新进展
        1.5.1 硼镁石真空热还原法炼镁
        1.5.2 硼镁石制取硼酸联产碳酸镁
        1.5.3 硼镁石碳化法提镁
    1.6 碱式碳酸镁的研究与发展
        1.6.1 碱式碳酸镁的物化性质及用途
        1.6.2 碱式碳酸镁的制备方法
    1.7 论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选题背景
        1.7.2 研究意义
        1.7.3 研究内容
2 实验原料及特性分析
    2.1 实验原料
    2.2 原料特性分析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2.2.2 差热-热重分析
3 硼镁石的煅烧实验
    3.1 硼镁石煅烧实验
        3.1.1 煅烧熟料的活性分析
        3.1.2 实验过程
        3.1.3 实验仪器
        3.1.4 硼镁石的烧失率和水化活性度实验
        3.1.5 煅烧时间对硼镁石烧失率和水化活性度的影响
        3.1.6 煅烧熟料XRD分析
        3.1.7 小结
    3.2 硼镁石添加碳酸钙制团煅烧实验
        3.2.1 实验仪器
        3.2.2 配料与制团
        3.2.3 煅烧过程多因素正交实验
        3.2.4 煅烧过程单因素实验
        3.2.5 煅烧熟料的物相分析
        3.2.6 小结
4 煅烧熟料制碱式碳酸镁实验
    4.1 实验流程
    4.2 实验试剂及设备
    4.3 消化实验
        4.3.1 实验原理
        4.3.2 实验过程
        4.3.3 消化时间对活性的影响
        4.3.4 消化温度对活性的影响
    4.4 碳化实验
        4.4.1 实验原理
        4.4.2 实验过程
        4.4.3 碳化过程单因素实验
        4.4.4 碳化过程正交实验
        4.4.5 碳化渣的分析
    4.5 热解实验
        4.5.1 实验原理
        4.5.2 实验过程
        4.5.3 热解温度与碳酸氢镁分解率的关系
        4.5.4 热解温度与产品形貌的关系
    4.6 热解产物表征
        4.6.1 热解产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4.6.2 热重分析
        4.6.3 化学成分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所发表的科研论文

(9)选择性浸出法提纯低品位菱镁矿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菱镁矿研究现状
        1.2.2 国内菱镁矿研究现状
        1.2.3 菱镁矿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点
2 低品位菱镁矿的性质
    2.1 低品位菱镁矿的物化性质
    2.2 菱镁矿晶体结构
3 低品位菱镁矿可溶性镁离子的浸出研究
    3.1 试验
        3.1.1 试验原料、药剂及设备
        3.1.2 试验装置
        3.1.3 试验工艺
    3.2 产物表征及分析
        3.2.1 X射线分析
        3.2.2 扫描电镜分析
        3.2.3 EDTA分析
    3.3 低品位菱镁矿水化试验研究
        3.3.1 水化反应原理
        3.3.2 试验过程
        3.3.3 水化率的计算
    3.4 水化试验结果与讨论
        3.4.1 原料粒度对水化试验的影响
        3.4.2 反应浓度对水化试验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对水化试验的影响
        3.4.4 反应时间对水化试验的影响
        3.4.5 水化产物分析
        3.4.6 正交试验设计
        3.4.7 小结
    3.5 低品位菱镁矿碳酸化试验研究
        3.5.1 碳酸化反应原理
        3.5.2 碳酸化试验过程
        3.5.3 碳酸化率的计算
    3.6 碳酸化试验结果与讨论
        3.6.1 反应浓度对碳酸化试验的影响
        3.6.2 原料粒度对碳酸化试验的影响
        3.6.3 搅拌速度对碳酸化试验的影响
        3.6.4 二氧化碳气压对碳酸化试验的影响
        3.6.5 反应时间对碳酸化试验的影响
        3.6.6 碳酸化产物分析
        3.6.7 正交试验设计
        3.6.8 小结
4 选择性浸出法对滤饼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原理
    4.2 二氧化硅的提取
        4.2.1 试验分析
        4.2.2 试验过程
        4.2.3 产物分析
    4.3 氧化铁的提取
        4.3.1 试验依据
        4.3.2 试验过程
        4.3.3 产物分析
    4.4 氢氧化铝的提取
        4.4.1 试验依据
        4.4.2 试验过程
        4.4.3 产物分析
    4.5 碳酸钙的提取
        4.5.1 试验依据
        4.5.2 试验过程
        4.5.3 产物分析
    4.6 碳酸镁的提取
        4.6.1 试验依据
        4.6.2 试验过程
        4.6.3 产物分析
    4.7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重镁水热解过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云石的矿物特征与开发利用
        1.1.1 白云石的矿物学特征
        1.1.2 白云石利用现状
    1.2 白云石在化工行业的具体应用
        1.2.1 生产碳酸镁
        1.2.2 生产氧化镁
        1.2.3 生产硫酸镁
        1.2.4 生产氢氧化镁
        1.2.5 生产白云石粉
        1.2.6 生产纳米碳酸钙包覆白云石粉
    1.3 轻质碳酸镁的研究和发展概述
        1.3.1 轻质碳酸镁的物化性质
        1.3.2 轻质碳酸镁的分类
    1.4 轻质碳酸镁生产工艺
        1.4.1 白云石碳化法
        1.4.2 卤水-白云石(或石灰石)碳化法
        1.4.3 菱镁矿碳化法
        1.4.4 菱苦土复分解法
        1.4.5 纯碱法
        1.4.6 碳铵法
    1.5 成核与生长机理
        1.5.1 结晶过程
    1.6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6.1 我国轻质碳酸镁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
        1.6.2 发展趋势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原料、设备与表征
    2.1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2.2 分析检测及晶体表征方法
    2.3 试验原料
3 重镁水热解工艺优化实验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常压下反应温度与分解率的关系
        3.3.2 反应环境真空度与分解率的关系
    本章小结
4 重镁水热解动力学研究
5 轻质碳酸镁晶体形貌的研究
    5.1 热解温度对轻质碳酸镁晶体形貌的影响
    5.2 升温速率对轻质碳酸镁晶体形貌的影响
    5.3 反应速率对轻质碳酸镁晶体形貌的影响
    5.4 添加剂对轻质碳酸镁产品粒度的影响
    5.5 轻质碳酸镁晶体生长行为规律讨论
    本章小结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论文发表情况
10 致谢

四、生产轻质碳酸镁的碳酸化工艺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碳酸化对硫氧镁水泥耐水性的影响[D]. 胡智淇.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2]西藏地区某低品位水菱镁矿石提纯研究[D]. 郗悦.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3]二氧化碳矿化养护混凝土技术及新型材料研究进展[J]. 黄浩,王涛,方梦祥. 化工进展, 2019(10)
  • [4]基于水化惰性胶凝材料的CO2矿化养护建材机制研究[D]. 黄浩. 浙江大学, 2019(04)
  • [5]富镁尾矿封存二氧化碳的实验地球化学研究[D]. 王晗. 南京大学, 2019(07)
  • [6]白云石的应用进展[J]. 张巍.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8(02)
  • [7]含钒镁废渣中钒、镁分离综合回收工艺研究[D]. 冯刚. 贵州大学, 2017(01)
  • [8]硼镁石制备碱式碳酸镁实验研究[D]. 李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9]选择性浸出法提纯低品位菱镁矿的试验研究[D]. 梁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3)
  • [10]重镁水热解过程实验研究[D]. 于博.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生产轻质碳酸镁的碳化工艺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