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横贯中欧的“企业大使”(论文文献综述)
达乐汉(Darkhan)[1](2021)在《新经济带丝绸之路对哈萨克斯坦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同前面亚洲和欧洲的道路。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重要邻国,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国际金融机构和条约框架内的个别项目,确定各参与方之间的一致性,确定加强两国战略互信,分析-加强在欧亚经济联盟合作框架内的协作,以及如何在最佳路线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链中的环节物流系统。分析遵守规范和法律要求的情况,建立一个区域合作机制,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合作,并探讨以包容性和参与性方式开展合作的途径。项目参与方的互利。本文通过对中哈关系的历史和意义的讨论,分析哈中双边关系的特点和问题路径、哈萨克斯坦与邻国关系的潜力是一个出路。以及分析“地区方针”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发现了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前景和因素,在实施“一个在整个地区”的项目过程中影响中亚国家企业增长的因素中亚国家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地缘方面,哈萨克斯坦境内现代运输和物流系统在整个中亚地区具有极强的重要性,并逐渐融入国际运输系统,本文将实际哈萨克斯坦在区域内地方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分析相关政策措施。与此同时“顺风”项目目前对中亚国家的意义和丝绸之路的发展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项目之一,结合此案例,对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哈萨克斯坦的意义进行全方位探讨。在这一阶段,两国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自从丝绸之路经济地带倡议问世以来,我们两国的关系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自那时以来,我们的关系在我们的双边关系中具有全新的性质和质量。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区的出现,我们的经济和人道主义联系进一步加强。通过这一项目,我们各国不仅在经济领域进行合作,而且在其他领域扩大了机会。对我们这些国家来说,过去从未有过的前景已经显现。我们各国的形象和整体形象得到了改善。我们的人道主义合作已经深入到一个全新的水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在这一大流行病期间,我们各国做了大量工作,展现了我们各国友谊的真实面貌。
马蓓[2](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指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3](2020)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沿途许多国家充分利用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来促进本国经济、文化乃至旅游业发展。乌克兰作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大部分土地领域在亚洲),也是最早响应倡议的国家之一,且作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合作的程度如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战略背景下,乌克兰和中国之间旅游合作的现状如何,取得什么进展,今后双方合作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这些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关理论思考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国际旅游合作以及中乌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而旅游业的外向性、关联性和国际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跨境性,国际及区域旅游合作符合当前发展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既遵循国际旅游合作的相关规律,也要符合好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要求。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研究了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以及中乌旅游业合作的现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中乌旅游合作领域、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和机制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和乌克兰2007年至2018年涉及旅游发展潜力因素指标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当前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潜力都处于上升期,双方旅游合作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在充分讨论乌克兰与中国旅游合作存在的有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就乌克兰和中国在旅游合作的领域和内容、方式和模式以及机制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进一步促进中乌旅游合作的具体实施内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熊辛格[4](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认为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罗淳[5](2020)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斯洛文尼亚2010年也在首都卢布尔雅那设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自建立以来,以商务为特色,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汉语课程,同时也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华文化活动。本文总结整理了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举办的文化活动,详细介绍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案例,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基础,调查了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对汉语教师志愿者、公派教师及院长等活动组织方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最后分析了文化活动举办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全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概述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对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的研究,整理了自成立以来举办过的大型文化活动并加以分析。第三部分结合调查问卷从文化活动组织者、参与者、内容、渠道和效果等方面具体地分析了这些活动。第四部分再深入探讨了这些活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五部分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语以及研究的不足。
黄忠[6](2019)在《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交是内政的延伸,除了外交技巧和手法,它主要受到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战后之初,日本采取“吉田路线”,外交上对美依存,国内专注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及冷战局势的变化,日本主动或被动地追求自主外交,基于安全保障、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等问题,拓展外交的对象与形式,弥补和修复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影响,同时欲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从战后之初的被动外交到自主外交冲动,在此过程中,其对华外交处于怎样的位置、又有怎样的变化,便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大平正芳是战后日本着名政治家,出任第68代、69代内阁总理大臣,虽然执政时间不长,前后仅554天,但他长期处于自民党及其政权的中枢位置,尤其是历任池田勇人内阁、田中角荣内阁的外务大臣,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他处在战后日本政治、外交转型期,经历了中日邦交恢复等重大事件,推动中日友好关系发展,并且提出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等,通过考察他的对华外交理念与实践,可以了解到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发展脉络。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本文将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的理念与实践置于战后日本外交的大框架之中,结合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思想,辨析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此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并指出其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中的位置。除了序章和结论之外,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首先是对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华外交做了概述,指出冷战展开与日本对华政策的原点,并指出了大平正芳“椭圆哲学”及其政治理念。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对华政策间的关系,包括大平正芳对安保问题的看法、其在“LT贸易”中的作用等。第三章阐述的是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恢复谈判,与此相关的还有“中国代表权问题”、“周鸿庆事件”、石油危机、《中日航空协定》等,此时已显示出了日本的自主外交意识。第四章是集中阐述了大平正芳对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治、外交转折期的总结与展望,从中产生的自主外交意识在大平正芳内阁时期的对华外交中有所表现,如:对华日元贷款、缔结《中日文化交流协定》、访华等。第五章则是进一步论述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间的关系,并将此与中曾根康弘等新保守主义者作比较,从而抽出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战后日本外交中的位置,以及他对中日关系本身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等理论与方法,在战后日本外交发展的整个大背景下,基于大平正芳政治外交理念与日本对华政策间的互动,探求其对华外交实践的实质与价值。本文认为,在冷战环境下,大平正芳注重国内政治环境与国际舆论,在坚持对美协调的同时,积极谋求自主外交。在中日关系上,调和反共与贸易间的矛盾,但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迫使其调整对华外交理念。大平正芳积极推动中日邦交恢复,表现出了老练的外交手腕和务实的行事风格,也体现其“椭圆哲学”的意蕴,以及他的敏锐洞察力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决断魄力。在20世纪70年代的转折期,大平正芳积极摸索政治外交的新方向,提出“战后总决算”、“文化的时代”、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田园都市等理念,对战后“经济时代”的反思,显示出了“脱战后”以及对国家转型的自觉,这也为之后日本政府提起了方向性政策理念。从战后保守到全面保守、右倾化转变的过程中,大平正芳的理念与作用不容忽视,它既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也有着时人共通认识的意味。
张先革[7](2019)在《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该研究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问题的论述上,详细地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东方问题时所流露出的地缘政治思想,并首次概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该研究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视野定义为“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临近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为方便论述,该研究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周边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称为“欧亚大陆内部”。“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在地理区域上,该研究以欧亚大陆而不是亚洲大陆为考察背景,所以,“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包含了欧洲东部黑海西岸的一部分。这一地域范围主要是伊斯兰世界,是19世纪英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地缘政治大博弈的区域,是当今国际反恐的主要区域,毗邻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世界大政治经济体,是周边大国战略博弈的热点地区。地缘政治,是指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情况的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学作为国家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涉及地理位置、空间关系、自然物产、人文历史等因素,它关注的是地理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一国的地理因素,包含资源、交通、文化和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等富源因素。“地缘政治”在概念意义上等同于“地缘战略”,地缘战略是地缘政治意义的动态表述,比地缘政治更频繁地运用于军事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征服问题时,揭示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从世界地理的角度来看,黑海是欧洲和亚洲的结合部,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也是欧洲东北部破除封闭进入世界航道的通道,尤其是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是控制黑海连接世界航道的锁钥。从种族宗教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交汇的地方,是斯拉夫人、土耳其人、日耳曼人交汇的地方,民族宗教冲突不断。从世界经济交往来看,此地是英属印度的商品销往欧洲东部和亚洲内陆地区的集散地。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控制亚洲内陆和欧洲东部联系的枢纽。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黑海沿岸沿陆路进入亚洲内陆和印度的通道,高加索地区是黑海的制高点,控制了高加索就可确立对黑海东部的主动权,同时,高加索还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里海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西面和北面进入阿富汗北部的便捷通道,通过里海就可以不必翻越波斯境内难以通行的沙漠。赫拉特是从西方和北方进入阿富汗-印度通道的交汇点,进入阿富汗和印度,无论从高加索-里海方向还是从中亚方向,赫拉特都是必经之地。中亚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印度和北面俄国的中间地带,在俄国征服哈萨克草原后,经中亚地区进入进入阿富汗的巴耳赫,进而进入印度成为了可能。而且,中亚地区远离英国的视野和控制,俄国的军事征服不致引起列强的强烈反应。按照当代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周边、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复杂,是连接欧亚大陆两端世界两大经济体的中间地带,是俄国、欧盟、中国、印度的近邻,是世界霸权频繁干涉的地区,是周边大国施加影响的对象。欧亚大陆内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影响世界资源市场,欧亚大陆内部地区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影响周边大国和世界的安全。俄国和美国是该区域地缘政治角力最激烈、影响力最大的博弈对手,中国和印度的影响力正在快速增强。长远来看,俄国在经济上对该地区的影响持续下降,但仍拥有保持强大的政治和安全影响,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影响力,尤其是拥有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庞大市场的中国,跟该地区通联便利,未来在经济上将成为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内部,各国均把保持新近获得的独立视作最高利益,在国际关系上均奉行多边外交。未来,欧亚大陆内部难以出现影响一支独大的域外大国,但区域分化将比较明显,高加索和黑海周边的国家将和欧盟政治经济安全联系密切,中亚国家将同中国和印度联系密切。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对抗”、“冷战”与“零和博弈”思维,给欧亚大陆内部带来了长期战争和混乱。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的人类关怀出发,主张在国际关系上抛弃西方地缘政治的“对抗”思维和冷战思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解决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带来的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倡议在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区域和全球合作,提高区域和全球开放水平,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主权平等,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尊重、彼此协商、平等参与、公平分享,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公正合理、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体系。
丹尼斯·霍佳诺维奇(DZIANIS·KHATSIANOVICH)[8](2019)在《中白在“一带一路”项目框架的合作研究》文中指出自2013年揭幕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辐射广泛的全球项目,对国际金融体系、中国自身的增长模式以及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力于将中国重塑为全球经济领导者,而“一带一路”倡议正为此夯基垒台。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在深化国际一体化与改变金融标准和良好的治理实践等方面具有潜力。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中国又将如何在国内外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完善问责制度。目前,世界经济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即“一带一路”,其中的“一带”代表的是丝纲之路经济带,而“一路”代表的是21世纪海上丝纲之路。该倡议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推动经济要素流动的自由性与秩序性,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市场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保证沿线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实现协调一致的目标,提升相互间经济合作的有效性、深入性和广泛性,联手打造一个平衡、包容、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从“一带一路”倡议中,我们能够对丝纲之路的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知,即开放、合作、和平、包容、相互学习、实现共赢。本文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进行了分析:世界经济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国际局势一直在发生变化;对在筹集项目资金的过程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筹资机构与丝纲之路基金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对该倡议为了实现和平发展目标作出的努力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提出了白罗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作用的几个研究主题,包括地缘政治研究,国际贸易,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道路上的国家地理,探索合作机会,“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外国直接投资理论,以及当前物流方式的优化。
李迪[9](2019)在《基于Vensim的宁波中欧国际班列运行系统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宁波中欧国际班列(以下简称“甬新欧”)于2014年8月正式启运,四年多来,在集货能力、运行频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实现长足进展,但随着工作量的日渐繁重,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运行问题和发展困境,主要运行问题如全程营运成本仍然较高、综合运营成本仍然远大于航运成本,组织货源结构相对倾向单一、货品附加利润不高、低值品占据主要份额,班列区域存在无序竞争、不同城市之间为争取货源予以过度补贴、引起恶性竞争趋势等,主要发展困境则在于中欧国际班列的兴起和运营维持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和资源支撑,但是长期来看这种过度的支持和保护又成为中欧班列无法真正实现市场化、取得国际竞争力的软肋所在。这些问题和困境虽然相对独立存在,但综合来看仍然是管理系统没有适应复杂的国际物流环境导致的管理缺失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运营系统进行改善和优化。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将国内有关中欧班列发展的研究汇总,结合文献和调研结果,分析影响宁波中欧班列的关键因素,对“甬新欧”发展的现状从营运管理、货源管理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Vensim软件为基础,建立了“甬新欧”仿真分析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为“甬新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建议:一是加强基建及后勤建设,提供更优质营运保障;二是深度加强宁波与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大力加强经济贸易合作,丰富“甬新欧”班列的业务功能;三是推进班列营运和服务的全程管理创新,减少班列间无序及恶性竞争;四是推进班列营运和服务的全程管理创新,培育班列营运管理主体,优化班列营运组织模式,优化双程货种品类与结构,培育差异化的服务功能。通过本研究,旨在改善“甬新欧”营运现状,规划“甬新欧”发展方向,促进宁波与中欧国家双向投资合作、推进多式联运国际综合枢纽港建设、呼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要、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进程。
丽娜(ABRAMKINA MARINA)[10](2019)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俄经济合作关系的挑战与展望》文中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近几年引起全世界的密切关注。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为中心,分析了本项目对中俄经济关系影响。首先,本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的提出背景和概念,描述了其地理范围、结构、外交战略的措施和中国投资潜力,以及从俄罗斯角度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原因。其次,本文阐述了中俄经济合作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古代和前苏联中俄外交贸易关系,而且谈到当代中俄贸易体制、中俄能源合作、中俄投资风险。本章也接触到中俄合作中的问题。再次,本文描述了俄方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看法。俄罗斯政府、俄罗斯智库学术界和俄罗斯媒体都具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第四,本文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俄罗斯的挑战,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引起的中亚地区中俄竞争、“丝绸之路经济带”绕越俄罗斯引起顾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交通问题(经济和运输费问题、轨距问题、交通投资风险),以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潜伏危险沉思。第五,本文描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引起挑战和动机,介绍了中国和俄罗斯对上合组织不一样的看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上海合作组织带来的新的发展前景,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契合点和前途,“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挑战和对接方法。最后,本文提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中俄经济合作的机遇,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俄罗斯利益和合作进展,以及“一带一路”与中美俄三大国的多级世界。在本文结语中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把中俄经济合作乃至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新阶段的机会和中俄两国经济关系合作的展望。
二、横贯中欧的“企业大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横贯中欧的“企业大使”(论文提纲范文)
(1)新经济带丝绸之路对哈萨克斯坦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毕业设计的相关性 |
二、文凭项目的目的 |
三、研究对象 |
四、任务 |
五、论文项目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一带一路”在哈萨克斯坦的发展问题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对哈中关系的历史和意义 |
第二节、新丝绸之路项目中哈中双边关系实施的形成,特征和问题 |
第三节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之间在“一带一路”方面的关系潜力 |
第二章 中亚经济带成员国经济发展分析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影响中亚国家在“一条路”项目中商业活动增长的因素 |
第三章 “一带一路”的实施情况 |
结论 |
俄中英文参考文献 |
附录 A 符号和缩写 |
附录 B |
致谢 |
(2)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相关理论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点 |
注释 |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
小结 |
注释 |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小结 |
注释 |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
4.3.4 国家风险布控 |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
小结 |
注释 |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
小结 |
注释 |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
小结 |
注释 |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
小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国际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中乌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乌旅游合作概述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条件 |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历程 |
第三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现状 |
第四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和分析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函询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 |
第三节 乌克兰和中国旅游业合作潜力分析 |
第四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的合作范围 |
第五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和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构建中乌特色国际旅游合作新机制 |
第三节 提升中乌合作开放度,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
第四节 完善政府合作沟通机制,规范旅游运营程序 |
第五节 加强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培训合作,提高旅游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 |
第六节 打造特色旅游和品牌化经营合作 |
结语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发展的愿景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
(一)公路类约章 |
(二)航运类约章 |
(三)铁路类约章 |
(四)航空类约章 |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租界道路规划 |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汉语全球化和孔子学院的建立 |
二、斯洛文尼亚汉语教学背景介绍 |
三、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概述 |
一、关于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研究 |
二、关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汉语教学及孔子学院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的建设及现状 |
一、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的汉语教学情况 |
二、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简介 |
三、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的总体情况 |
第二节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开展的中华文化活动(2010-2019)统计与分析 |
一、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开展的中华文化活动统计(2010-2019) |
二、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的时空分布统计 |
三、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分析 |
第三节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个案研究 |
案例一“天下一家”——2019年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斯洛文尼亚赛区预选赛 |
案例二“奋勇向前”——2019年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端午节龙舟比赛 |
案例三‘Get together’——2019年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师生聚会 |
第三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介绍与说明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第二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传播者分析 |
第三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参与者分析 |
第四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评价 |
一、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参与者对中华文化活动的总体评价 |
二、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参与者对具体不同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评价 |
第五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方式分析 |
第六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效果分析 |
第四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总结 |
第一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的成功之处 |
一、总体效果好 |
二、受众评价高 |
三、结合当地特色,借助各方力量,打造精品活动 |
第二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的不足之处 |
一、活动举办时间难以固定 |
二、活动举办地点较单一 |
三、活动宣传力度较弱 |
四、活动内容不够新颖和深入 |
五、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
第五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改进建议 |
第一节 调整中华文化活动的时空分布 |
一、活动时间相对固定 |
二、活动地点更加多样 |
第二节 提升中华文化活动组织者的能力 |
一、建立已举办的中华文化活动案例库 |
二、培训新任汉语教师志愿者举办文化活动的能力 |
三、制定明确的年度文化活动方案 |
第三节 丰富中华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
一、立足商务特色,寻求与商务有关的文化活动着力点 |
二、根据不同年龄段受众设置兼顾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活动 |
三、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
第四节 创新中华文化活动的宣传方式 |
第六章 结语 |
注释及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2019年举办的文化活动 |
附录二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至2019年开展的中华文化活动一览表 |
附录三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学生版-中文) |
附录四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学生版-英文) |
附录五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学生版-斯语) |
附录六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七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访谈记录(中方院长和公派教师) |
附录八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访谈记录(外方经理、助理等-英语版) |
附录九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访谈记录(外方经理、助理等-斯语版) |
致谢 |
(6)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章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与大平正芳 |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日本对华外交 |
一、冷战的展开与战后日本 |
二、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 |
第二节 大平正芳的“椭圆哲学”与政治观 |
一、大平正芳的农魂与中庸性格 |
二、“椭圆哲学”与中庸政治观 |
第二章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政策 |
第一节 池田勇人内阁的成立及其外交政策 |
一、经济第一:宽容与忍耐 |
二、池田勇人内阁的外交政策 |
第二节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 |
一、大平正芳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 |
二、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关系 |
三、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观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贸易 |
一、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经济政策 |
二、“LT贸易”协定的达成 |
三、大平正芳与对中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 |
第三章 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
第一节 大平正芳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
一、“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 |
二、“后继国家方式”构想 |
三、大平正芳与“周鸿庆事件” |
四、大平正芳访“台” |
第二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 |
一、大平正芳对华外交认识及理念 |
二、石油危机与日本的自主应对 |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
一、《中日航空协定》的达成 |
二、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 |
第四章 自主外交意识与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
第一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外交观 |
一、自主外交意识与国民性 |
二、大平正芳的安保认识 |
第二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政治观 |
一、大平正芳的“战后总决算” |
二、大平正芳的政治展望 |
第三节 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
一、大平正芳内阁的外交战略 |
二、对华日元贷款的实施 |
三、大平正芳访华 |
第五章 大平正芳的新保守主义与中日关系 |
第一节 大平正芳的综合安全保障论 |
一、文化的时代与大平正芳政策研究小组 |
二、综合安全保障的提出 |
第二节 环太平洋合作构想 |
一、环太平洋合作研究小组的设置 |
二、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的理念及展开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 |
一、大平正芳新保守主义的意味 |
二、中曾根康弘与新保守主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
一、研究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二、本研究的意义 |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研究成果综述 |
一、核心概念 |
(一)欧亚大陆内部 |
(二)地缘政治 |
(三)地缘战略 |
二、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本研究的逻辑思路 |
二、本研究应用的方法 |
注释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黑海地缘政治的论述 |
第一节 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
一、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
二、黑海的地缘战略意义 |
第二节 英国和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
一、土耳其的地缘政治意义 |
二、英国-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缘政治的分析 |
第一节 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
一、高加索—里海的地缘政治意义 |
二、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
第二节 英、俄在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战略博弈 |
一、俄国在高加索、里海西海岸和赫拉特的地缘战略扩张 |
二、英国对俄国的地缘战略反制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亚地缘政治的分析 |
第一节 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 |
第二节 英俄在中亚的地缘战略博弈 |
一、俄国对中亚的归并 |
二、英国的反制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 |
一、民族、宗教、文化:对西方地缘政治扩张借口的分析: |
二、勾结、斗争、妥协: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
三、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妥协的筹码:弱小国家的利益 |
四、资本主义国家地缘战略博弈的热点:地缘战略要地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 |
第一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意义 |
第二节 世界主要权力中心的地缘战略 |
一、美国/欧盟:挤压俄罗斯 |
二、俄罗斯:致力一体化 |
三、中国:一带一路 |
四、印度:北南货运走廊战略 |
第三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博弈 |
一、当代世界主要权力中心在欧亚大陆内部的竞合关系 |
(一)美/欧盟-俄罗斯:对抗 |
(二)美-中:压制与崛起 |
(三)美-印:握手 |
(四)俄-中-印:合作中的平衡 |
二、对抗与动荡: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与前景 |
(一)独联体国家入盟入约无望 |
(二)土、伊向俄战略靠近 |
(三)经济上向中印靠近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窠臼 |
一、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 |
二、对抗、控制和战争: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下的国际关系 |
三、掠夺、零和博弈: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本质 |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超越 |
二、“一带一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8)中白在“一带一路”项目框架的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0.1.1 研究的目的 |
0.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0.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0.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0.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0.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0.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及预期的学术水平 |
0.4.1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0.4.2 预期的学术水平 |
1 “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
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发展 |
1.1.1 “一带一路”倡议基本介绍 |
1.1.2 “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含义及覆盖范围 |
1.1.3 “一带一路”倡议内容与范围的延展 |
1.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重点与建设原则 |
1.2.1 “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建设内容 |
1.2.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原则 |
1.3 “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 |
2 “丝绸之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及中欧合作 |
2.1 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影响及发展 |
2.2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中欧合作 |
2.2.1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中俄合作 |
2.2.2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中哈合作 |
2.2.3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中白合作 |
2.3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欧亚交通网络 |
2.3.1“丝绸之路经济带”路线概述 |
2.3.2 欧洲快铁路路线分析 |
2.3.3 通过跨高加索亚洲走廊的替代铁路路线分析 |
3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白合作历程、成果及挑战 |
3.1 中国与白罗斯双边合作历程 |
3.2“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白合作的主要成果 |
3.2.1 中白两国加强政策沟通 |
3.2.2 中白两国人文交流合作 |
3.2.3 中白两国旅游领域合作 |
3.2.4 中白两国国际贸易合作 |
3.2.5 中白两国项目投资合作 |
3.2.6 中白两国能源领域合作 |
3.3“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白合作面临的挑战 |
3.3.1 白外债增加及其担保风险 |
3.3.2 白工业项目吸引度不够 |
3.3.3 中白两国存在文化差异 |
4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白合作项目倡议 |
4.1 中白合作项目倡议基本介绍 |
4.2 中白合作项目选择的主要原因 |
4.3 中白合作项目建设的主要阶段 |
5 “一带一路”框架下倡议中白合作的建议 |
5.1 加强在关键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
5.2 积极推动建设包容性伙伴关系 |
5.3 推动建设信息丝绸之路经济带 |
5.4 结合两国国情完善合作综合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Vensim的宁波中欧国际班列运行系统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营运管理理论 |
2.1.2 流程优化理论 |
2.1.3 物流信息化理论 |
2.1.4 系统仿真理论 |
2.1.5 Vensim仿真模拟分析软件 |
2.2 现有相关学术研究 |
第三章 宁波中欧班列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国内中欧班列的发展现状 |
3.1.1 国内城市相继开通中欧班列 |
3.1.2 运量保持迅速增长 |
3.1.3 逐步实现统一运管 |
3.1.4 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现催生新风口 |
3.2 现有相关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
3.2.1 渝新欧管理经验总结 |
3.2.2 义新欧中欧班列管理经验总结 |
3.2.3 郑欧中欧班列管理经验总结 |
3.2.4 中欧班列管理经验总结及启示 |
3.3 “甬新欧”班列发展现状 |
3.3.1 营运现状 |
3.3.2 货源现状 |
3.3.3 配套设施现状 |
3.3.4 营运环境 |
3.4 “甬新欧”班列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1 全程营运成本较高 |
3.4.2 组织货源结构单一 |
3.4.3 班列区域无序竞争 |
3.4.4 管理体制及后勤基建亟待改善 |
第四章 “甬新欧”班列仿真分析模型构建 |
4.1 系统动力学方法与模型特点 |
4.1.1 适用于长期性、周期性问题 |
4.1.2 适用于数据不足的问题 |
4.1.3 适用于复杂社会经济问题 |
4.2 建模目标与系统要素 |
4.2.1 建模目标 |
4.2.2 系统要素 |
4.2.3 核心指标设计 |
4.3 模型构建 |
4.3.1 参数之间的因果关系图 |
4.3.2 基于系统动力学工具的仿真模型流图设置 |
4.4 模型设置 |
4.5 模型检验 |
4.6 模型分析 |
4.6.1 班列间良性竞争发展策略 |
4.6.2 基建及后勤建设发展策略 |
4.6.3 沿线国家(地区)合作机制建设发展策略 |
4.6.4 增加经贸整体需求量发展策略 |
第五章 “甬新欧”班列系统优化对策与建议 |
5.1 “甬新欧”班列系统优化的总体思路 |
5.1.1 改善班列运营整体环境 |
5.1.2 提升班列运营竞争实力 |
5.1.3 着眼班列发展营运布局 |
5.1.4 提升班列运营活力 |
5.2 “甬新欧”班列系统优化的具体运行策略 |
5.2.1 加强基建营运保障及后勤支持 |
5.2.2 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经贸文化合作 |
5.2.3 加强统筹促成良性竞争 |
5.2.4 调整结构增大货运总量 |
5.3 “甬新欧”班列系统优化的保障措施 |
5.3.1 组织保障 |
5.3.2 政策保障 |
5.3.3 资金和人才保障 |
5.3.4 信息化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俄经济合作关系的挑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理论研究背景与核心研究概念 |
五、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一章 “一带一路”是21世纪中国的伟大项目 |
第一节 “一带一路”项目提出 |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 |
第三节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项目的基本原因 |
1.社会经济原因 |
2.地缘安全原因 |
3.外交原因 |
第四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范围、概念与结构 |
1.“一带一路”地理范围 |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与结构 |
3.“丝绸之路经济带”外交战略的措施 |
4.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的中国投资潜力 |
第二章 中俄经济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中俄政治经济合作的历史回顾 |
1.古代中俄贸易关系 |
2.中苏外交贸易关系 |
第二节 中俄两国经济合作的现状 |
1.普京时代的中俄经济关系的基本发展情况 |
2.中俄贸易体制 |
3.中俄能源合作 |
4.中俄投资合作 |
5.中俄经济合作问题的研究 |
第三章 俄方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看法 |
第一节 俄罗斯政府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观点 |
第二节 俄罗斯智库学术界的相互矛盾的看法 |
1.俄罗斯智库对“一带一路”和“中国梦”两个概念看法 |
2.俄罗斯智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肯定的评价 |
3.俄罗斯智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怀疑想法 |
第三节 俄罗斯媒体舆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评价 |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俄罗斯的挑战 |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潜伏危险沉思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引起中亚地区中俄竞争 |
第三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绕越俄罗斯引起顾虑 |
1.西伯利亚大铁路问题 |
2.哈萨克斯坦路线 |
3.土耳其路线 |
4.乌克兰路线问题 |
第四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交通问题 |
1.经济和运输费问题 |
2.规矩问题 |
3.交通投资风险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引起的挑战和动机 |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新机会和新问题 |
1.上海合作组织的基本发展情况 |
2.中国和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不一样的看法 |
3.“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上海合作组织带来新的发展前景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问题 |
1.欧亚经济联盟基本概念 |
2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契合点和前途 |
3.俄罗斯专家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基本看法 |
4.“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挑战 |
5.“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方法 |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中俄经济合作的机遇 |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俄罗斯利益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内中俄合作进展 |
第三节 “一带一路”与中美俄三大国的多极世界 |
第四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把中俄经济合作乃至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新阶段 |
总结:中俄两国经济合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横贯中欧的“企业大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经济带丝绸之路对哈萨克斯坦的意义[D]. 达乐汉(Darkhan).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D].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D]. 罗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D]. 黄忠.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先革. 新疆大学, 2019(10)
- [8]中白在“一带一路”项目框架的合作研究[D]. 丹尼斯·霍佳诺维奇(DZIANIS·KHATSIANOVICH). 辽宁大学, 2019(01)
- [9]基于Vensim的宁波中欧国际班列运行系统优化策略研究[D]. 李迪.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俄经济合作关系的挑战与展望[D]. 丽娜(ABRAMKINA MARINA).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