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omilly Hills肉用细毛羊生长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武[1](2019)在《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遗传规律及其对重要经济性状间接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绒山羊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成的优秀地方品种。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内蒙古绒山羊的毛长(自然长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通过研究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的遗传规律及重要经济性状(产绒量、体重、毛细、毛长、绒细和绒长)和次级性状(毛细/毛长、绒细/绒长和产绒量/体重)与之的协同变化规律,进而实施重要经济性状的间接选择。有利于提高表型选择的准确性,从而消除了遗传评估时所需基础数据资料耗时长、费用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首先,利用1990~2014年的毛长数据记录研究了毛长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及其毛被类型的遗传规律;其次,利用2008~2011年的抓绒和体重性状及实验室测定的毛长、毛细、绒长和绒细的数据记录,应用方差和回归分析确定了毛被类型对其他重要经济性状影响规律;最后,利用多性状重复力动物模型对不同毛被类型各重要经济性状和次级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如下:1.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通过1990~2014年内蒙古绒山羊毛长数据记录对毛长表型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长毛型指数最高,表明内蒙古绒山羊长毛型个体的毛长性状具有较高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且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随毛长的增加而增加,尤其以长毛型超亲优势为正,说明长毛型形成了稳定的超亲优势。2.利用多性状动物模型估计不同毛被类型遗传参数发现短毛型、中间型和长毛型毛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11、0.16和0.22,以长毛型遗传力最高,遗传相对稳定,在育种过程中容易被固定。进一步研究发现长毛型遗传进展较快,即选择长毛型可以加快毛长的遗传进展。3.以2008~2011年内蒙古绒山羊产绒量、体重、毛细、毛长、绒细和绒长性状的重复记录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和回归分析研究得出毛被类型对各重要经济性状具有显着影响。毛细和绒细随着毛长的增加而降低,体重和绒长随毛长的增加而增加,中间型的产绒量最低。4.利用多性状重复力模型分别对不同毛被类型下各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发现各性状遗传力随毛长的增加而增加,且以长毛型最高,说明通过对长毛型的选择有利于加快各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进展。5.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毛被类型对次级性状影响极显着。毛被类型在遗传评估时应该作为固定效应。各次级性状的遗传力同样随着毛长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通过对毛长的选择可以实现对其他重要经济性状的间接选择。
胡瑞雪[2](2018)在《南甘杂种羊产毛和生长性能测定及其分子标记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以644只南非肉用美利奴(♂)×甘肃高山细毛羊(♀)(南甘)及南非肉用美利奴(♂)×南甘(♀)(南南甘)杂种羊为研究对象,测定产毛和生长性能;采用DNA池测序和SNPscan等方法对KIF16B、KRTCAP3、FGF5、GPRC5A和PTPN3进行SNPs扫描,将SNPs与选育群的产毛和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构建相关显着SNP单倍型,进行强连锁位点合并基因型与产毛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筛选相应的分子标记。主要结果如下:1.南甘成年母羊、南甘周岁公羊和南南甘周岁公羊肩部毛长分别为6.17±0.87、8.37±1.40和7.62±1.37 cm,体侧毛长分别为6.56±1.15、8.11±1.95和7.86±1.56 cm,股部毛长分别为6.27±0.88、8.17±1.42和7.50±1.14 cm,背部毛长分别为6.37±0.94、8.67±1.58和7.86±1.45 cm,腹部毛长分别为4.53±1.08、5.31±1.32和5.33±1.17 cm;南甘成年母羊、南南甘成年母羊和南南甘周岁公羊羊毛直径分别为22.06±2.18、21.30±2.16和21.00±2.32μm,其标准偏差分别为4.55±0.71、4.88±0.76和4.05±0.76μm,变异系数分别为20.63±2.74%、22.99±3.20%和19.32±3.00%;南南甘周岁公羊卷曲度、卷曲回复率和卷曲弹性率分别为12.45±3.3%、11.82±3.36%和92.59±2.85%;南南甘周岁公羊单纤维强度指标断裂强力、断裂伸长、断裂强度、伸长率和断裂功分别为7.4±2.36 cN、3.63±0.44 mm、1.48±0.48 cN/dex、31.92±4.37%和94.15±41.6μJ;南甘成年母羊、南甘周岁公羊和南南甘周岁公羊体重分别为38.54±5.09 kg、41.31±8.69 kg和47.54±7.58 kg,胸围分别为81.16±5.22、87.83±6.83和92.78±7.24 cm,体高分别为64.56±3.63、73.20±3.47和71.71±3.78 cm,体斜长分别为68.14±5.27、75.58±4.15和74.19±4.49 cm,管围分别为7.39±0.72、10.40±0.71和10.01±0.97cm;南甘和南南甘成年母羊平均污毛量分别为3.36±0.72和3.86±0.70 kg。羊毛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肩部、体侧、股部、背部、腹部五个部位毛长与污毛量呈显着相关(P<0.05);南南甘周岁公羊羊毛纤维直径、卷曲弹性和单纤维强度指标显着相关(P<0.05)。2.用DNA混池测序法检测到KIF16B有45个SNPs,其中7个错义突变,1个同义突变,1个启动子区突变,其它为内含子突变;KRTCAP3有1个SNPs,位于内含子2;FGF5有10个SNPs,其中5个突变位点位于启动子区,5个突变位点位于内含子1;GPRC5A有7个SNPs,均位于内含子3;PTPN3有6个SNPs,其中2个错义突变,1个同义突变,其它为内含子突变。3.所检测到的SNPs有53个SNPs可利用SNPscan分型法进行基因分型,共有48个SNPs与选育群的生长和产毛性状显着相关,其中KIF16B有6个位点(SNP21、SNP22、SNP23、SNP32、SNP42和SNP49)与五个部位毛长、5个位点(SNP29、SNP30、SNP31、SNP35和SNP36)与毛品质的多个指标显着相关(P<0.05),4个位点(SNP4、SNP8、SNP9和SNP21)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显着相关(P<0.05);FGF5的SNP49位点与五个部位毛长显着相关(P<0.05);KRTCAP3的SNP46与毛长及羊毛品质显着相关(P<0.05);GPRC5A有4个与羊毛及生长性状显着相关的SNPs(P<0.05)(SNP57、SNP61、SNP62和SNP63);PTPN3有4个位点(SNP65、SNP66、SNP67和SNP68)与生长性状均显着相关(P<0.05)。4.KIF16B、FGF5、GPRC5A、PTPN3四个基因分别构建了18、3、1、1个“单倍型块”,并在KIF16B、FGF5、GPRC5A和PTPN3分别构建了62、10、2和2种单倍型,其中KIF16B与腹毛长显着相关的位点(SNP10、SNP12、SNP16和SNP20)组成的单倍型TATG频率最高,为优势单倍型。KIF16B SNP4、SNP8、SNP9位点组合基因型与污毛量、毛长、生长性状均显着相关(P<0.05),SNP29、SNP30、SNP35和SNP36位点多个合并基因型与毛品质多个指标均显着相关(P<0.05)。综上所述,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进行杂交,杂种二代与杂种一代相比,羊毛显着变细,体重和胸围显着增大;KIF16B、KRTCAP3、FGF5、GPRC5A和PTPN3可以作为候选基因进行研究。
其勒格尔(Chelger)[3](2017)在《细毛羊何以促进牧户收入增长 ——基于内蒙古乌审旗102户调查数据》文中认为内蒙古是传统的游牧和现代牧业并存发展的地区。传统而古老的"五畜"畜牧业仍在继续和发展,集约化的奶业和肉业、毛绒产业同时也有所蓬勃发展。其中细毛羊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无论从存栏头数还是羊毛产量和质量,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占有一席之地。为准确了解牧户的收入影响因素及生产行为,故对鄂尔多斯市细毛羊产业示范县乌审旗进行调研,运用整群抽样法选取细毛羊养殖规模较大的嘎鲁图镇布寨嘎查与萨如拉努图嘎查。对此,先对乌审旗牧户的生产方向进行浅析,再对牧户生产要素当中的生产资料、劳动力、草场、经营管理要素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推论分析,初步了解到牧户生产要素与收入关系。最后运用多元统计线性回归方法,研究牧户生产要素情况与他们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得出细毛羊头数、户主学历、营销渠道、农机设备,在5%的显着水平下对牧户收入有影响。因此,提高牧民的整体素质、确定合理规模的细毛羊养殖头数及选好营销渠道对牧户收入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张云生,靳勇[4](2017)在《新疆建立绵羊多胎经济性状分子改良体系的研究分析》文中指出新疆绵羊产羔率低是限制肉羊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本地品种绵羊的多胎性状改良和培育是当前新疆肉羊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绵羊多胎分子改良以快速建立多胎生产母羊群体为目的,将多胎品种绵羊携带的Fec B基因直接导入新疆本地商品肉用羊生产群体,通过多胎Fec B基因的快速扩散和纯合,并采用回交方式恢复回复新疆本地品种绵羊遗传特性,分阶段组建多胎导入自繁群体和多胎生产自繁群体,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肉羊养殖提供大量适应性强、放牧性好的商品化多胎生产母羊群体。这将有效解决新疆肉羊产业发展中优质多胎品种羊的来源问题,快速提升大规模肉羊群体繁殖率,增加新疆肉羊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绵羊多胎分子改良方法操做简单、投入少和容易规模化,极大降低了饲草料成本,提高了群体产羔率,保障新疆肉羊产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岳敏[5](2014)在《西藏小型猪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物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动物的品种及性别、营养水平、生活环境、母体效应等。多种因素最终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整合、调控而发挥作用,其中调控关键的是由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构成的神经内分泌生长轴。神经内分泌生长轴主要包括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以及这些激素的受体、结合蛋白。哺乳动物在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下丘脑开始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同时也释放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的分泌受到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双重控制,即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而生长抑素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分泌后与生长激素结合蛋白结合经血液循环运输到体内各组织器官,与靶器官上的生长激素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机制,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主要由肝脏合成后释放到血液中,再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结合运输至动物体内的多种组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细胞增殖,从而促进哺乳动物以骨骼肌为主的生长。生长激素还作用于肝外组织,使之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发挥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生长激素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介导下发挥其促生长作用,一定范围内肝脏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分泌随血液中生长激素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当血液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超过一定浓度,则会反馈抑制垂体中生长激素的表达,促进下丘脑中生长抑素的分泌,在下丘脑和垂体双重水平上抑制生长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小型猪在分类学上与普通家猪相同,同属于哺乳纲,偶蹄目,不反刍目,野猪科,猪属动物。由于猪和人体在解剖、生理学方面很相似,1700年英国人JohnAuther就曾提出可用猪作为人的循环系统等研究的模型。但家猪体型过大(有些品种成年体重在400kg以上),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选育适于实验用的小型猪。育成的小型猪在解剖结构、生理学方面和家猪相同,但体型较小,便于科学实验。目前小型猪在生物医学等领域中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的研究方面,以及异种器官移植、医疗器械的检测、药物动态代谢的方面,小型猪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实验动物。猪齿的牙质和齿像的构造也和人相似,可用于牙科医学实验。我国具有独特而又丰富的小型猪资源,它们在原产地均为长期近亲交配形成的封闭群体,具有体型小、遗传稳定等特点,与国外的多品种杂交小型猪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以特有小型猪资源为基础,进行封闭繁育,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品种资源,而且使品种遗传及表型特征更加稳定,更加符合生命科学研究的要求,达到了保种与选育的双重目的。这是我国具有独特的小型猪资源所带来的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的小型猪品种有:西藏小型猪、五指山小型猪、版纳微型猪、贵州小香猪、广西巴马小型猪和滇南小耳猪等。其中五指山小型猪、版纳小型猪和广西巴马小型猪的生长相关基因已经有人进行了研究,西藏小型猪与生长相关的基因研究较少。西藏小型猪,来源于青藏高原、海拔2500-4300米的农区和半农牧区,是唯一能够适应高海拔气候和以放牧为主的猪种,封闭的地理环境使西藏小型猪保存了非常纯正的品种资源。本课题组于2004年将西藏小型猪从西藏引进至广州,目前已完成风土驯化及实验动物化研究,并开展了相关动物模型、药物实验及转基因克隆等研究。从免疫学、遗传学研究发现,该品系具有独特的免疫相关指标和遗传特征,加上其独特的外形,是一种优良的实验用小型猪品种。西藏小型猪成年体重仅有25-40kg,是正常肉用猪体重的15-20%。本实验就是对西藏小型猪的生长相关性基因GH、GHR、IGF-1基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西藏小型猪的小体型提供分子理论和实验依据,为进一步“微型化”群体的培育打下基础。本论文研究中:(1)采用了 PCR产物测序的方法进行GH、GHR基因的分型及SNP位点的寻找,并进行不同基因型的部分生长性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GH基因在检测区域中发现有5个突变位点,分别为A12G、T45C、G84A、G93A、C133T。而GHR基因在检测区域则未发现突变位点。GH基因,T45C突变位点上TC基因型的西藏小型猪的6-8月龄的腹围值较小,G84A突变位点上AA型的西藏小型猪的3-5月龄的体重、体长值较小,G93A突变位点上GG基因型的西藏小型猪的6-8月龄的体长、体高值较小。我们推测在GH基因T45C、G84A、G93A位点突变的TC、AA、GG基因型可能与体型较小有关。(2)克隆得到了西藏小型猪GHR、IGF-1基因的cDNA序列。结果发现:西藏小型猪GHR基因的片段长1912bp,包含编码区1721bp,该编码区编码了572个氨基酸,与版纳微型猪(JF276446.1)、五指山小型猪(DQ422962.1)的GHR基因高度同源达99%。将西藏小型猪GHR基因的编码区与GenBank中搜索到猪的GHR基因(NM214254.2)的c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1225pb处发生了T→G的突变,该位点的突变引起相应编码氨基酸的变化,由丝氨酸变成了丙氨酸;与五指山猪GHR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1248bp、1287bp处分别发生了G→A的突变,但该位点的突变并未引起相应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与版纳微型猪相比,在1656bp处发生了T→C的突变,该位点的突变也未引起相应编码氨基酸的变化。所获得的西藏小型猪IGF-1基因的片段包含编码区567bp,该编码区编码了186个氨基酸,与猪(NM214256.1)的IGF-1基因高度同源达99%。将西藏小型猪IGF-1基因的编码区与GenBank中搜索到猪的IGF-1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440bp、455pb处发生了G→A、C→T的突变,该位点的突变引起相应编码氨基酸的变化,分别由组氨酸变成了精氨酸、亮氨酸转变成了丝氨酸。具体该位点的突变是否导致蛋白质功能的改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通过实时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西藏小型猪0岁(1日龄)、0.1岁(36日龄)、0.25岁(90日龄)、0.5岁(180日龄)、1岁(360日龄)、2岁(720日龄)、3岁(1080日龄)的心、肝、脾、肺、肾、肌肉、皮肤组织的GH、GHR和IGF-1基因进行相对表达量的测定分析,从而明确GH、GHR和IGF-1基因在西藏小型猪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脏器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不同脏器的表达中,GH基因在0岁、0.25岁、0.5岁、1岁表达量最低都是肌肉,在0岁、0.5岁时在皮肤中的表达量最高,在0.25岁、1岁时在肺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0.1岁、3岁时表达量最高的是肝脏。GHR基因在0.25、0.5、1、2、3岁的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在0、0.1岁时心脏组织的表达量最低,在1、2岁时表达量最高的是肺,在0、0.25岁的肾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IGF-1基因在0、0.25、0.5、1、2岁时肌肉组织的表达量最低,在0、0.25、0.5岁时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0.1、2、3岁时肝脏组织的表达量最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达中,GH和GHR基因在0.1岁时达到峰值,而IGF-1基因在0.25岁时达到峰值。所以西藏小型猪的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呈现出明显的时空特异性。(4)构建了西藏小型猪GHR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GHR-pIRES2-EGFP转染到西藏小型猪胚胎成纤维细胞中,采用相对定量RT-PCR方法检测IGF-1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转染了西藏小型猪生长激素受体的西藏小型猪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出现了表达上调的现象。
马发顺,梁秀丽,宋玉伟,杨前锋[6](2013)在《豫北小尾寒羊生长模型的拟合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掌握豫北地区小尾寒羊的生长发育特点,认识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方法]选择3月龄断奶羔羊公母各30只,进行跟踪体重测量,直到24月龄为止;拟合了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生长曲线,计算了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豫北小尾寒羊的生长过程,拟合度均在0.95以上,但von Bertalanffy模型更符合实际饲养情况,模拟效果更好(公母羊的R2分别为0.9730和0.9764);公母羊相应的体重极限参数A分别为113.717和71.814,调节参数B分别为0.534和0.464,瞬时相对生长率分别为0.074和0.094;公羊和母羊的生长拐点日龄分别为191.01d和105.39d,拐点体重分别为33.694kg和21.278kg,最大日增重分别为124.668god-1和100.008god-1。[结论]von Bertalanffy模型在模拟3~24月龄豫北小尾寒羊生长状况方面为理想的数学模型,母羊比公羊早熟性更好,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均符合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此研究结果可作为饲养管理和选育改良的重要参考。
吴应童[7](2012)在《肉用奶羔杂交组合筛选及IGFBP-3基因多态性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探讨祁连山高寒牧区生产优质肉用奶羔的最优杂交组合,以引进品种特克塞尔(Texel)、邦德(Bond)、白萨福克(White Suffolk)和澳洲美利奴羊(Australian Merino)为父本,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开展杂交组合筛选试验研究(4个杂交组合分别简称特甘细F1、邦甘细F1、白萨甘细F1和澳甘细F1。母本为对照组,简称为甘高细)。在2008年至2011年连续4年试验中,共观测853只杂种羔羊和174只甘高细的生长、屠宰性能、肉品质和内脏器官指标。结果表明,特甘细F1的断奶体重为28.27kg,比邦甘细F1、白萨甘细F1、澳甘细F1和甘高细分别高出2.46kg、3.29kg、5.76kg和4.66kg。特甘细F1的眼肌面积及GR值均高于其它杂交组合(P<0.05),比甘高细提高16.49cm2和2.07mm。特甘细F1、白萨甘细F1和邦甘细F1的热胴体重分别比甘高细提高37.44%、11.70%和21.87%。特甘细F1的全胃重量和小肠长度均高于其它三个组合(P<0.05)。由此表明,在祁连山高寒牧区放牧条件下,特甘细是生产肉用奶羔的最优杂交组合,特克塞尔是生产优质肉用奶羔的最优父本。为了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基因(IGFBP-3)的遗传多态性,寻找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本试验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592只甘肃高山细毛羊IGFBP-3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了该基因不同基因型与甘肃高山细毛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第2外显子没有多态性位点。在位于外显子4区的一段249bp的扩增产物经SSCP检测后的3种基因型分别为AA、AB和BB,频率分别为0.2973、0.5405、0.1622。等位基因A、B在甘肃高山细毛羊群体中的频率分别为0.5676、0.4324。关联分析表明,在甘肃高山细毛羊群体中,IGFBP-3基因第4外显子A/C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初生重、断奶重及6、12、18月龄体重有显着影响(P<0.05)。BB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体重及周岁体重都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1)。BB基因型个体的18月龄体重高于AA型个体(P<0.05)。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对阶段平均日增重同样有影响,表现为BB型显着或极显着大于AA型,且呈BB>AB>AA的趋势。结果显示绵羊IGFB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甘肃高山细毛羊生长性状有一定的影响。
李少斌[8](2010)在《放牧型羔羊肉生产优化杂交组合筛选和藏绵羊DRB1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讨放牧型羔羊肉生产的优化杂交组合,寻求高原生境下细毛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配套技术,以引进的特克塞尔、白萨福克、邦德和澳洲美利奴品种羊为父本,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开展杂交组合试验研究;并采用人工输精方法于每年11月集中配种,翌年4月产羔。分别在羔羊初生、断奶、6月龄和12月龄时观测其阶段体重,同时于断奶、6月龄和12月龄分别开展屠宰试验,分析其肉用性能。采用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对各组合羔羊的早期生长进行拟合,研究其最适模型和体重增长参数。结果表明:特克塞尔与甘肃高山细毛羊杂交F1代(特甘细)的平均初生、断奶和6月龄的体重分别为5.53 kg、27.86 kg和31.24 kg,高于其他杂交组合(P<0.05);6月龄到12月龄各杂交组合羔羊生长速度较慢慢;各组合的T10-90值以特甘细最小;断奶时特甘细胴体重达14.25 kg,高于其他组合(P<0.01);6月龄时特甘细胴体重为14.55 kg,高于其他组合(P<0.01);6月龄时特甘细的胴体净肉率比其他组合高(P<0.05);羔羊断奶和6月龄时,骨肉比均为特甘细低于其他组合(P<0.05)。从不同阶段杂种羔羊生长速度和屠宰结果分析,特甘细组合是放牧条件下生产羔羊肉的最优杂交组合。为了分析藏绵羊DRB1基因的等位基因数和多态位点,研究各等位基因间的遗传和进化关系,进而为了解藏绵羊的物种进化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了600只藏绵羊DRB1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并对不同的等位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对藏绵羊等位基因数、核苷酸多态位点、变异类型、各等位基因间的遗传关系和进化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藏绵羊DRB1基因第2外显子表现了31个等位基因。对其单倍型序列分析发现,70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占研究位点的29.5%。31个DRB1第2外显子的单倍型序列与GenBank序列对比分析,有15个DRB1的等位基因是首次发现。31个DRB1第2外显子的单倍型序列NJ系统发育树呈2支分化趋势,表明藏绵羊DRB1基因最初是由3个等位基因突变分化成三大类等位基因。藏绵羊DRB1基因第2外显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群体中可能蕴藏着更多的抗性遗传资源。然而,这些检测到的DRB1第2外显子突变是否与功能变化相关还不清楚,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张高振[9](2009)在《MC4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湖羊早期生长性状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对湖羊早期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同时将MC4R基因作为影响湖羊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了湖羊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 receptor, MC4R)的DNA序列,在群体范围内进行了PCR-SSCP分析,并对湖羊MC4R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早期生长性状之间进行关联分析,筛查与肉用湖羊的早期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肉用湖羊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一、湖羊早期生长曲线的拟合本试验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三种常用的生长曲线模型对湖羊的早期生长进行拟合,结果以Von Bertalanffy模型对湖羊早期生长发育的拟合效果最好。根据此模型可建立湖羊的早期阶段的生长曲线,为其早期选育和改善饲养管理提供了依据。二、湖羊MC4R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本试验克隆得到湖羊MC4R基因全序列,全长1765bp,包括213bp的5’-UTR,999bp的开放阅读框和553bp的3’-UTR,编码332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36.57KDa,等电点为7.09,具有和其他哺乳动物相同的7次跨膜结构域。该蛋白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湖羊与牛的MC4R蛋白同源性最高,为95.78%;顺次为犬(91.87%),与人和恒河猴(91.57%)、大鼠(90.96%)和小鼠(90.36%)。试验推定的湖羊MC4R蛋存在多个功能位点或功能基序,与目前研究获得的MC4R的生物学功能是一致的。三、湖羊MC4R PCR-SSCP检测及其多态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试验采用PCR-SSCP的方法对所克隆的湖羊MC4R基因的全序列进行了SNPs检测。试验设计的8对引物中,在M6和M7两对引物扩增序列中检测到了多态性,并均表现为3种基因型。湖羊群体中SNPM6以等位基因B为主,等位基因频率达到0.7361,A等位基因频率仅为0.2639。SNPM7以等位基因C为主,等位基因频率达到0.7292,D等位基因频率为0.2708。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湖羊群体在SNPM6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SNPM7则处于非平衡状态(p<0.05)。SNPM6和SNPM7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13和0.3169,属中度多态,说明MC4R SNPM6和SNPM7基因标记的遗传变异较大,可望获得更多的选择效果。不同基因型的初生重、断奶重的最小二乘均值及标准误结果表明:SNPM6 AA型的断奶重极显着的高于BB型和AB型(p<0.01),SNPM7DD型断奶重也极显着高于CC型和CD型(p<0.01)。另外,DD型初生重极显着高于CC型(p<0.01),显着高于CD型(p<0.05)。SNPM6A等位基因和SNPM7D等位基因对于湖羊的初生重、断奶重具有正效应;而B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对于湖羊的初生重、断奶重具有负效应。同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NPM6、SNPM7与湖羊断奶重均极显着相关。这表明MC4R可以作为与湖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并且在今后的湖羊肉用育种工作中可以利用MC4R的SNP进行分子辅助育种,以加快育种进展。
赵晓平[10](2008)在《敖汉细毛羊遗传参数估计及核心群育种效果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敖汉细毛羊是根据国家和内蒙古育种计划,以当地蒙古羊为母本、前苏联美利奴羊为父本,经杂交改良、横交固定、自群繁育和导入大约25%的波尔华斯羊和澳洲美利奴羊的血液培育而成的毛肉兼用型品种,1982年正式命名,以毛细、毛长、产毛量高和屠宰率高而着名。为了加快细毛羊的发展,把细毛羊产业做大,2006年敖汉种羊场组建了敖汉细毛羊育种核心群。虽然敖汉细毛羊的选育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缺乏系统的育种理论体系作支撑。本研究在对敖汉细毛羊所处的生产、育种管理体系实际考察之后,确定了现行育种方案中敖汉细毛羊的生物学及育种技术参数、群体经济学以及遗传学参数、群体结构参数、投资参数等。在此基础上,从敖汉细毛羊育种的实际出发,利用系统分析法确定了敖汉细毛羊的育种目标性状,并采用差额法计算了各育种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利用动物模型——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和多性状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MTDFREML)对敖汉细毛羊进行了遗传评估,对育种目标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估计;最后以基因流动法为核心,采用ZPLAN软件,将常规育种技术、数量遗传、计算机模拟等理论和计算相结合,对现行的育种方案进行遗传和经济评估,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确定了敖汉细毛羊的3类性状(产毛性状、繁殖性状和生长发育性状)中的6个育种目标性状,分别为净毛量、羊毛细度、羊毛长度、断奶羔羊数、成年母羊剪毛后体重和育成羊剪毛后体重。采用差额法计算了这6个育种目标性状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和生产条件下的边际效益,依次分别为:成年母羊净毛量32.081、育成羊净毛量30.477、成年母羊毛细度-5.633、育成羊毛细度-5.351、成年母羊毛长度3.010、育成羊毛长度2.860、成年母羊剪毛后体重0.774、育成羊剪毛后体重2.114、断奶羔羊数90.353。通过分析得到3类性状之间的相对经济重要性之比为71.398:17.705:10.898,约为7:2:1,说明敖汉细毛羊的毛用性状经济价值最高。(2)通过运行BLUP和MTDFREML软件对敖汉细毛羊进行了遗传参数估计,计算得出产毛量、毛细度、毛长度、断奶重、周岁重和剪毛后体重的遗传力分别是0.12、0.12、0.16、0.21、0.10、0.12,断奶重的母体加性遗传力为0.03。产毛量与毛长度、断奶重、周岁重和剪毛后体重,剪毛后体重与毛细度、断奶重和周岁重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20、0.22、0.32,0.05、0.40、0.37,均呈中等遗传正相关;毛细度与产毛量、毛长度、断奶重和周岁重,毛长度和剪毛后体重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30、-0.40、-0.24、-0.06,-0.01。(3)在对育种目标性状边际效益计算和遗传参数估计的基础上,采用ZPLAN软件对现行育种方案的育种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对遗传进展和育种产出的贡献比例公羊组明显要高于母羊组,说明在整个育种过程中种公羊选择非常重要,其选择准确度达到0.84以上,公羊的选择对整个群体的遗传进展、育种效益起着重要作用;在现行育种方案的条件下,每个选择性状的年度遗传进展分别为产毛量0.0629kg、净毛量0.1123kg、细度-0.0768μm、长度0.0401cm、断奶羔羊数0.0009只、周岁重0.3303kg、成母羊体重0.5855kg、断奶体重0.0853kg。平均世代间隔为4.176年。总育种产出为63.198元,其中净毛量48.2007元,细度5.4279元,长度1.6114元,断奶羔羊数0.1999元,周岁重4.8686元,成年母羊体重2.8898元。育种成本为49.766元,育种效益为13.433元,投入产出比为1:1.27。
二、Romilly Hills肉用细毛羊生长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omilly Hills肉用细毛羊生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遗传规律及其对重要经济性状间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绒山羊种质资源 |
1.1.1 国外绒山羊资源 |
1.1.2 国内绒山羊资源 |
1.2 绒山羊毛被的生长规律 |
1.2.1 绒山羊毛囊类型 |
1.2.2 内蒙古绒山羊毛囊生长发育规律 |
1.3 影响绒山羊毛被生长的因素 |
1.3.1 影响绒山羊被毛生长的非遗传因素 |
1.3.2 遗传因素 |
1.4 家畜遗传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1 统计模型 |
1.4.2 方差组分分析方法 |
1.4.3 育种值估计方法 |
1.5 绒山羊育种研究进展 |
1.5.1 早期表型选择 |
1.5.2 基因组选择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一 内蒙古绒山羊毛长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数据来源 |
2.1.2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内蒙古绒山羊毛长分布情况及不毛被类型频率分布 |
2.2.2 不同毛被类型后代毛长差异性分析 |
2.2.3 表型多样性指数结果 |
2.2.4 不同毛被类型后代杂交优势 |
2.3 讨论 |
2.3.1 内蒙古绒山羊毛长表型规律分析 |
2.3.2 不同毛被类型后代毛长差异性分析 |
2.3.3 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4 杂交优势分析 |
2.4 小结 |
3 研究二 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遗传参数估计及遗传进展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毛长的表型进展 |
3.2.2 遗传评估结果及遗传进展结果 |
3.3 讨论 |
3.3.1 毛长表型规律分析 |
3.3.2 遗传参数评估结果及遗传进展分析 |
3.4 小结 |
4 研究三 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对重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统计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的表型规律分析 |
4.2.2 毛被类型对其他重要经济性状方差分析 |
4.2.3 毛被类型对其他重要经济性状的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 |
4.3 讨论 |
4.3.1 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的表型规律分析 |
4.3.2 毛被类型对重要经济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
4.3.3 毛被类型对重要经济性状的回归分析 |
4.4 小结 |
5 研究四 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统计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表型变化规律 |
5.2.2 不同毛被类型各重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结果 |
5.2.3 遗传参数评估结果 |
5.3 讨论 |
5.3.1 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表型规律分析 |
5.3.2 不同毛被类型重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 |
5.3.3 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6 研究五 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次级性状遗传规律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统计分析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毛被类型对各次级性状的表型变化规律 |
6.2.2 各次级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6.2.3 毛被类型对各次级性状的回归分析结果 |
6.2.4 各次级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结果 |
6.2.5 不同毛被类型次级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结果 |
6.3 讨论 |
6.3.1 不同毛被类型各次级性状表型规律分析 |
6.3.2 不同毛被类型对次级性状影响的统计分析 |
6.3.3 不同毛被类型各次级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6.4 小结 |
7 结论 |
8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南甘杂种羊产毛和生长性能测定及其分子标记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天祝县养羊业现状 |
1.2 影响绵羊羊毛品质的遗传因素 |
1.3 绵羊羊毛性状GWAS研究进展 |
1.4 绵羊皮肤组织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1.5 绵羊产毛性状和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
1.5.1 KIF16B基因研究进展 |
1.5.2 KRTCAP3基因研究进展 |
1.5.3 FGF5基因研究进展 |
1.5.4 GPRC5A基因研究进展 |
1.5.5 PTPN3基因研究进展 |
1.6 基因组分型技术的发展 |
1.6.1 传统基因型分型方法 |
1.6.2 中通量基因型分型技术 |
1.6.3 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南甘杂种羊产毛与生长性能的测定 |
2.1 材料及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2.1.2 羊毛的采集及处理 |
2.1.3 毛长测定 |
2.1.4 毛样卷曲弹性的测定 |
2.1.5 毛样细度的测定 |
2.1.6 单纤维强度测定 |
2.1.7 体重体尺的测定 |
2.1.8 羊毛性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毛长 |
2.2.2 羊毛细度 |
2.2.3 羊毛卷曲弹性 |
2.2.4 羊毛纤维强度 |
2.2.5 生长性能 |
2.2.6 污毛量 |
2.2.7 羊毛性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系数计算 |
2.3 讨论 |
2.3.1 南甘杂种羊羊毛品质 |
2.3.3 生长性能 |
2.3.4 羊毛性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利用DNA混池测序扫描候选基因的SNPs |
3.1 材料及方法 |
3.1.1 血样的采集 |
3.1.2 试验主要使用设备 |
3.1.3 试验常用试剂及溶液 |
3.1.4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3.2 结果及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候选基因SNPs与南甘杂种羊产毛及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及分析 |
4.2.1 SNPs质控结果 |
4.2.2 基因多态位点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4.2.3 SNPs与污毛量的关联性分析 |
4.2.4 SNPs与毛长的关联分析 |
4.2.5 SNPs与羊毛细度的关联分析 |
4.2.6 SNPs与羊毛卷曲弹性的关联分析 |
4.2.7 SNPs与羊毛单纤维强度的关联分析 |
4.2.8 SNPs与生长性状关联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KIF16B基因与产毛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 |
4.3.2 KRTCAP3基因与产毛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 |
4.3.3 FGF5基因与产毛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 |
4.3.4 GPRC5A基因与产毛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 |
4.3.5 PTPN3基因与产毛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 |
4.3.6 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单倍型构建 |
4.3.7 组合基因型与羊毛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羊毛卷曲弹性的测定方法 |
附录2 羊毛细度的测定方法 |
附录3 羊毛单纤维强度的测定方法 |
附录4 体尺的测定方法 |
附录5 试验主要使用设备 |
附录6 试验常用试剂及溶液 |
附录7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附录8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
附录9 候选基因PCR扩增引物信息 |
附录10 候选基因SNPs测序结果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1发表论文 |
2论文资助课题 |
致谢 |
(3)细毛羊何以促进牧户收入增长 ——基于内蒙古乌审旗102户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牧民与牧户 |
1.3.2 毛用型羊 |
1.3.3 牧户收入 |
2 相关理论概述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生产要素理论 |
2.1.2 收入分配理论 |
2.1.3 农户行为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农牧业生产要素 |
2.2.2 农牧户收入影响因素 |
2.2.3 国内外细毛羊产业 |
3 牧户生产经营现状 |
3.1 抽样程序及样本区介绍 |
3.1.1 样本区抽样程序 |
3.1.2 调查内容 |
3.2 乌审旗牧户羊群结构 |
3.2.1 羊群中的羯羊比例 |
3.2.2 羊群中的母羊比例 |
3.3 牧户生产决策影响因素 |
3.3.1 细毛羊生产过程 |
3.3.2 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 |
4 牧户生产要素与收入之间关系 |
4.1 乌审旗养细毛羊户生产要素特征 |
4.1.1 家庭劳动力 |
4.1.2 生产资料 |
4.1.3 草场 |
4.1.4 技术与经营管理 |
4.2 牧户收入特征 |
4.3 分析生产要素与牧户收入关系 |
4.3.1 劳动力与收入 |
4.3.2 生产资料与收入 |
4.3.3 草场与收入 |
4.3.4 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与收入 |
4.4 乌审旗牧户生产要素对收入的实证分析 |
4.4.1 模型的选取 |
4.4.2 变量界定及假设 |
4.4.3 模型结果 |
4.5 建议与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新疆建立绵羊多胎经济性状分子改良体系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绵羊育种工作概况 |
2 新疆绵羊品种改良与推广情况 |
3 绵羊多胎分子改良体系建立 |
4 新疆绵羊多胎分子改良关键内容 |
5 新疆绵羊多胎分子改良示范与推广 |
6 新疆绵羊多胎分子改良需要解决的问题 |
(5)西藏小型猪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科学意义 |
1.1 小型猪研究的现状及其进展 |
1.2 国内、外小型猪的介绍 |
1.3 小型猪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生长相关基因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1 神经内分泌生长轴 |
2.2 与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 |
2.3 本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一节 西藏小型猪GH、GH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
前言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节 西藏小型猪GHR、IGF-1基因的克隆测序分析 |
前言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节 西藏小型猪GH、GHR、IGF-1基因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 |
前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节 西藏小型猪GHR基因的真核表达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英文缩写词表 |
致谢 |
附件 |
(6)豫北小尾寒羊生长模型的拟合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生长模型及参数 |
1.2.2 生长发育指标计算绝对生长计算方法: |
1.2.3 使用统计软件使用Excel 2003进行生长发育指标计算, 并使用该软件绘制曲线图。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模型拟合结果 |
2.2 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指标 |
3 讨论 |
3.1 最佳生长模型问题 |
3.2 生长发育的特点 |
3.3 生长曲线的形态 |
4 小结 |
(7)肉用奶羔杂交组合筛选及IGFBP-3基因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祁连山高寒牧区优质杂种肉用奶羔生产效果分析 |
中文摘要 |
Summary |
1 国内外肉羊业概况 |
1.1 世界肉羊业生产概况 |
1.2 中国肉羊业生产概况 |
1.3 国内外肉羊杂交改良现状 |
2 研究意义 |
3 材料和方法 |
3.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3.2 试验羊只选择与分组 |
3.3 试验羊只饲养管理 |
3.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组合羔羊哺乳期生长结果 |
4.2 断奶羔羊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
4.3 断奶羔羊肉品质性状测定结果 |
4.4 断奶羔羊内脏器官比较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IGFBP-3 基因多态性与甘肃高山细毛羊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中文摘要 |
Summary |
1 IGFBP-3 基因研究进展 |
1.1 IGFBP-3 基因的结构 |
1.2 IGFBP-3 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1.3 IGFBP-3 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
1.4 IGFBP-3 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 |
1.5 IGFBP-3 基因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
2 研究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基因组 DNA 样品检测结果 |
4.2 PCR 产物检测结果 |
4.3 SSCP 检测结果 |
4.4 IGFBP-3 基因第 4 外显子群体遗传学分析 |
4.5 IGFBP-3 基因第 4 外显子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5 讨论 |
5.1 试验材料的选择 |
5.2 PCR-SSCP 实验技术 |
5.3 IGFBP-3 基因遗传多态性 |
5.4 IGFBP-3 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优质奶羔胴体照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放牧型羔羊肉生产优化杂交组合筛选和藏绵羊DRB1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放牧型羔羊肉生产优化杂交组合筛选 |
摘要 |
SUMMARY |
1 文献综述 |
1.1 肉羊业发展现状 |
1.2 杂种优势理论 |
1.3 生长曲线模型的应用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各杂交组合后代的增重速度比较 |
3.2 各组合羔羊生长模型的拟合及T10-90 比较 |
3.3 不同时期屠宰性能比较 |
4 讨论 |
4.1 羔羊生长速度 |
4.2 不同品种或类群与最适模型及分析软件 |
4.3 屠宰性能 |
4.4 杂交组合 |
4.5 高寒生境与羔羊生长 |
4.6 饲养管理中的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藏绵羊DRB1 基因第2 外显子多态性分析 |
摘要 |
SUMMARY |
1 文献综述 |
1.1 MHC 概述 |
1.2 绵羊的MHC |
1.3 草地型藏羊概述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验步骤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CR 扩增结果 |
3.2 PCR-SSCP 结果分析 |
3.3 OLA-DRB1 基因第2 外显子核苷酸突变位点类型与多态性 |
3.4 OLA-DRB1 基因第2 外显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4 讨论 |
4.1 SSCP 分析方法可靠性讨论 |
4.2 OLA-DRB1 作为遗传标记的可行性讨论 |
4.3 引物设计与PCR 反应 |
4.4 DRB1 基因第2 外显子等位基因的检测和辨型 |
4.5 藏绵羊DRB1 基因多态性 |
4.6 新等位基因 |
4.7 OLA-DRB1 基因聚类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MC4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湖羊早期生长性状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湖羊品种介绍 |
1.1 体型外貌 |
1.2 优良性状 |
2 动物生长曲线研究概况 |
2.1 动物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
2.2 动物生长曲线的研究 |
3 家畜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
3.1 SNP作为遗传标记的优势 |
3.2 SNP的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技术 |
3.3 PCR-SSCP技术在我国绵、山羊种质资源和经济性状研究中的应用 |
4 黑素皮质素受体-4的研究进展 |
4.1 MC4R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4.2 MC4R基因及其单核苷酸多态研究进展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湖羊早期生长曲线的拟合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羊的来源 |
1.2 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 |
1.4 生长曲线的绘制模型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湖羊早期生长曲线模型的拟合 |
2.2 不同性别湖羊0~6月龄体重的Von bertalanffy模型拟合 |
2.3 湖羊早期生长曲线的绘制 |
3 讨论 |
3.1 生长曲线中不同模型的选择 |
3.2 生长曲线拟合结果对饲养管理的参考价值 |
第三章 湖羊MC4R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采样方法 |
1.2 湖羊耳组织DNA提取和检测 |
1.3 湖羊MC4R基因的PCR扩增 |
1.4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1.5 纯化PCR扩增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1.6 序列选取及比对 |
1.7 蛋白结构及功能位点预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湖羊MC4R基因克隆 |
2.2 MC4R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讨论 |
3.1 绵羊MC4R基因的克隆及其同源性的比对 |
3.2 绵羊MC4R蛋白基序及功能位点的分析 |
第四章 湖羊MC4R PCR-SSCP检测及其多态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采样方法 |
1.2 PCR扩增 |
1.3 PCR-SSCP分析 |
1.4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及克隆测序 |
1.5 序列分析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湖羊MC4R基因PCR-SSCP检测与突变区域的测序 |
2.2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C4R基因内的SNP对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影响 |
2.3 湖羊群体内MC4R基因SNP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2.4 MC4R基因内的SNP基因效应与湖羊群体早期生长的关联分析 |
3 讨论 |
3.1 湖羊MC4R基因突变及其多态性分析 |
3.2 MC4R基因内的SNP对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影响 |
3.3 湖羊MC4R基因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3.4 生产形状数理统计分析中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的应用 |
3.5 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计算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主要仪器设备及化学试剂 |
附录2 湖羊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的DNA序列的多重比对 |
附录3 绵羊MC4R基因(NM_001126370)内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 |
附录4 湖羊推定MC4R蛋白的InterProScan分析 |
附录5 湖羊推定MC4R蛋白的ELM分析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敖汉细毛羊遗传参数估计及核心群育种效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我国细毛羊业概况 |
1.1.1 我国细毛羊的生产及分布状况 |
1.1.2 我国主要细毛羊品种资源简介 |
1.1.3 我国细毛羊育种概况 |
1.2 遗传评定和遗传参数估计 |
1.2.1 遗传评定方法 |
1.2.2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 |
1.3 育种目标的研究 |
1.3.1 育种目标的确定方法 |
1.3.2 细毛羊育种目标的确定 |
1.4 育种方案的研究 |
1.4.1 核心群育种方案的研究 |
1.4.2 LAMS 育种方案的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2 敖汉细毛羊育种目标的研究 |
2.1 育种目标性状和选择性状的确定 |
2.1.1 产毛性状 |
2.1.2 生长发育性状 |
2.1.3 繁殖性状 |
2.2 生产体系描述及基本参数的计算 |
2.2.1 育种、生产和市场体系 |
2.2.2 育种技术参数 |
2.2.3 营养学参数 |
2.2.4 生产与市场经济学参数 |
2.3 目标性状边际效益的计算 |
2.3.1 成年母羊净毛量(eCFW) |
2.3.2 育成羊净毛量(hCFW) |
2.3.3 成年母羊羊毛细度(eFD) |
2.3.4 育成羊羊毛细度(hFD) |
2.3.5 成年母羊羊毛长度(eSL) |
2.3.6 育成羊羊毛长度(hSL) |
2.3.7 成年母羊剪毛后体重(eLW) |
2.3.8 育成羊剪毛后体重(hLW) |
2.3.9 断奶羔羊数(nKW)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讨论 |
2.6 小结 |
3 敖汉细毛羊遗传参数估计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数据整理 |
3.2 统计分析方法 |
3.2.1 影响敖汉细毛羊的非遗传因素分析的统计模型和方法 |
3.2.2 不同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 |
3.2.3 遗传评定和遗传参数估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影响敖汉细毛羊各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 |
3.3.2 各性状在模型中固定效应的确定 |
3.3.3 不同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 |
3.3.4 遗传参数估计 |
3.3.5 各性状的表型趋势和遗传趋势 |
3.4 讨论 |
3.4.1 各非遗传因素对各性状的影响 |
3.4.2 关于各性状模型的确定 |
3.4.3 关于遗传参数的估计 |
3.5 小结 |
4 敖汉细毛羊现行育种方案育种效果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群体的经济参数和遗传参数 |
4.1.2 生物学和育种技术参数 |
4.1.3 群体结构参数 |
4.1.4 育种成本及投资参数 |
4.1.5 育种值估计的信息来源 |
4.1.6 分析过程中的基本算法 |
4.1.7 计算机程序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Romilly Hills肉用细毛羊生长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绒山羊毛被类型遗传规律及其对重要经济性状间接选择研究[D]. 李学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2]南甘杂种羊产毛和生长性能测定及其分子标记筛选[D]. 胡瑞雪. 兰州大学, 2018(10)
- [3]细毛羊何以促进牧户收入增长 ——基于内蒙古乌审旗102户调查数据[D]. 其勒格尔(Chelger).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4]新疆建立绵羊多胎经济性状分子改良体系的研究分析[J]. 张云生,靳勇. 草食家畜, 2017(03)
- [5]西藏小型猪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D]. 岳敏.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5)
- [6]豫北小尾寒羊生长模型的拟合与分析[J]. 马发顺,梁秀丽,宋玉伟,杨前锋. 中国动物保健, 2013(05)
- [7]肉用奶羔杂交组合筛选及IGFBP-3基因多态性分析[D]. 吴应童. 甘肃农业大学, 2012(01)
- [8]放牧型羔羊肉生产优化杂交组合筛选和藏绵羊DRB1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分析[D]. 李少斌.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6)
- [9]MC4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湖羊早期生长性状的相关研究[D]. 张高振.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10]敖汉细毛羊遗传参数估计及核心群育种效果分析研究[D]. 赵晓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