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购实用农业科教DVD

欢迎订购实用农业科教DVD

一、欢迎订购实用农业科教影碟(论文文献综述)

涂成悦[1](2020)在《全媒体时代漫威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研究》文中认为在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驱动下,电影后产品的发展已经成为与电影的制片、发行和放映同等重要的一个环节。美国漫威(Marvel)电影公司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是世界上运营最成功的IP之一,其后产品的开发及营销策略成为全球学习的典范。虽然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在我国仍处在起步与摸索阶段,亟待研究与大开发。因此本文致力于归纳美国漫威电影娱乐公司后产品的开发及营销策略,从受众角度为后产品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策略,以促使中国电影后产品发展研究迈向新的台阶。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推理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探讨漫威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策略,并在系统了解漫威电影后产品受众的一般群体特征、特定受众的原因、受众消费水平和忠诚度的差异等的基础上,从受众角度分析漫威电影后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的有效性以及成功之处,同时反思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和营销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革意见。首先叙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既往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本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然后梳理了漫威电影的发展历程,突出其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接着主要分析了漫威电影后产品产业发展环境及其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随后对全媒体时代下漫威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策略分析;接下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分析漫威电影后产品受众的特征与消费行为,掌握目标受众对电影后产品的核心消费情况;最后通过借鉴漫威电影后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的经验,对中国电影后产品市场未来的发展提出思考。

花晖[2](2016)在《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中国科教影视史,近百年来曾几度辉煌,但经济体制转变给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脱离了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生产机制,科教影视如何在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的重要命题。本研究结合影视传播学、传媒经济学与市场营销学,在充分把握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现状的前提下,探讨科教影视传播的规律、以及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模式。就基本逻辑结构而言,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历史、理解现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科教影视业均以事业机构的身份、依靠行政拨款运作,在统购统销的高产量背后,却是对经济效益的漠视。这一弊端随着90年代初推行体制改革而暴露无遗,经费短缺、自负盈亏导致生存举步维艰,身份转变的困局阻滞着科教影视产业前进的步伐。为解此困局,在第二部分中就产业所处环境展开了详实的考察,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在宏观环境方面,我国展现出政治高度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科技不断革新的整体格局,为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基本面,但需注意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日益多样带来的消费结构调整;而在市场环境方面,产业规模偏小、产能偏低、行政干预犹存、发展参差不齐、盈利模式模糊等问题凸显。在把握现状的情况下,第三部分基于价值链理论,就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出了双重产业链的理论构想,从而构建起大科教影视产业框架。双重产业链设想的核心内容为:于前放映领域,通过层级放映、多窗发行,发挥影视作品这一核心资源的最大价值;于后放映领域,通过广告与衍生产品深度挖掘受众这一核心资源。双重产业链的意义则在于有效延伸产业链、创造新的产值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应贯穿产业链,除了大力拓展移动平台的放映窗口,在衍生开发阶段,应围绕科教影视独特的科学价值,大力开发信息服务功能,搭建集数字影视资料库、网络游戏库、线上购票、版权交易伺服为一体的集成交互式平台。与此同时,营销与资本运作这两大薄弱环节亦亟待加强,以成为双重产业链的有机补充,从而完成大科教影视产业的整体构建。我国科教影视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双重产业链与大科教影视产业构想的提出,是对过往科教影视产业发展理论在新形势下的一次创新与探索,有助于我国科教影视产业在改革过程中明确产业定位与属性,顺应市场需求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业态。

陈静静[3](2015)在《制度变迁与权力流动—康区流动电影放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经民国发端,共和国建国后放映网的铺开及“十七年”的政治规训文化启蒙,八十年代的商业萌动,九十年代的没落、挣扎及遗忘,到新世纪重新发现乡村,康区流动电影放映历经了几番变革。在制度的断续之中,我们试图去寻找这种乡村电影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逻辑。论文以新制度主义的视野,批判性地运用诺斯国家理论-产权理论-意识形态三位一体的制度变迁模型,对康区电影放映制度变迁,尤其是国家在其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通过结合诺斯的国家理论、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和晚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我认为,流动电影应被还置于中国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予以考量。论文认为,中国现代国家形成的三个建制性过程,即意识形态,乡村控制及民族主义相互勾连,构成了康区流动电影放映制度确立及变迁的主要推动力。论文在对康区近四十位不同代际放映员的访谈资料基础上,运用福柯的规训理论和塞托的实践理论,在呈现电影放映员的代际更迭和职业身份变迁的基础上,对电影放映员在制度变迁中的位置、群体命运和抵抗策略/战术进行了分析。论文结合历史资料、受众访谈和跟随放映队巡回放映的场景描摹,通过与影院放映体验之比较,考察流动电影进入康区后,康区受众的观影实践及其意义。分析在多元化的媒介图景及其允诺的消费者主权下,这种国家主导下的流动电影放映,其话语及实践获得了康区受众怎样的回应。论文以“技术一政治”的视角,分析了受众对电影作为“现代文明”表征的体验及其型塑的意义阐释框架。最后,我以一个藏族村庄为个案,分析产生以上观影实践的社会语境的变化。通过将电影置于作为整体的受众及其传播行为的一部分,论文试图进一步分析媒介技术如何嵌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并对权力在结构中的流动产生何种影响。要之,流动电影放映实践体现出一种权力在国家-放映员-受众之间的流动,这种流动既包括了规训和控制,也包括了身体的或思想的抵抗战术,这种流动和作为媒介技术和视觉艺术的电影特质共同参与了流动电影放映性质的界定。

汤楚云[4](2015)在《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牧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而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湖南省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号召,初步构建了惠及全省的农村电影放映网络。在中国当下,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项目之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研究价值。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成长除了技术、资金、人才因素外,还与版权方、发行方提供的片源保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文化的繁荣,致力于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既面临着放映服务转型发展的机遇,又遭遇了农民群众观影率不高的现实困境。论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基层落实现状和农民群众观影率不高的深层原因,以寻求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应如何吸引受众关注、完成服务使命的解决之道。作为一项公共文化服务,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保证认真完成政府要求的公益电影放映使命的同时,正在有意识地通过市场化探索以逐步降低对政府财政补助的依赖。但是为了正面各级政府的放映任务要求,基层电影公司形成了以行政任务指标为诉求的执行逻辑,在自上而下的运作过程中忽视了农民群众的需求,影响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际放映效果。针对以上调查所得的种种问题,论文提出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可以走上下协同、公益性与市场化并行的发展道路,以此解决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存在的根本问题。论文是对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现状做出的初步探讨,旨在寻找适合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发展路径,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总结出制约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根本问题,为提升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效果提供些参考。

朱晓姣[5](2013)在《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研究 ——以乌鲁木齐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关乎国家长治久安。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就必须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实现农业、农村、农民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党和政府惠及农牧区群众的一项民生工程和重点文化工程,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促进农牧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和丰富老百姓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农村电影事业,巩固社会和谐和稳定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农村电影的有序和健康放映对实现“乡村文明”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在致力于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电影的关注,尤其是资金投入,以广播电影电视为导向,正确传播党的声音,维护社会的稳定。近几年,我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发展,正朝着健康的趋势发展。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农村电影放映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看清当前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趋势,对于完善与发展农村电影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才能做出科学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内容主要有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分析了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理论研究、论文框架和采取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分析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现状。第三部分对制约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第四部分将乌鲁木齐县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乌鲁木齐县在发展农村电影方面值得借鉴的各项措施。第五部分针对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总结以上分析,提出结论。

王庆伟[6](2013)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教化功能与实效研究 ——基于秦巴山区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网络与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前所未有的变革,引发了信息传播服务机构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受此影响,公共文化服务逐渐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演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即在此背景下开始兴起。作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共享工程具有“原生性”功能——服务,其实质是“利用技术,传播文化”。作为一种由政府主导的文化传播机制,文化共享工程亦具有“次生性”功能——教化。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微与网络传播中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文化共享工程的教化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能够抵御西方文化的数字化渗透,打造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的整体优势;另一方面,它能消弭东西部、城乡之间文化领域的数字鸿沟,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教化场域”。于是,本研究中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文化共享工程的教化功能是如何得到体现的?教化效果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其教化功能的发挥?如何保障文化共享工程教化功能更好的发挥?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其思考的理论基础在于:“文化共享”在技术支撑、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层面,均以使人们获得一种“普遍性的提升”作为价值取向。此种价值取向,既要依据“生存至上”之原则,致力于提升公众职业技能;又要追求“化民成俗”之效能,致力于公众德行的养成。另外,文化共享工程致力于消弭数字鸿沟,指向文化贫困对象;为验证这一“理想化”目标,在调研区域选择方面,本研究选取了全国第11个扶贫片区——秦巴山区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个案分析和网络调查的方式,梳理了“文化共享”在技术支撑、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等方面已有主张。就其技术而言,宽带技术、3G技术、移动互联技术、web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文化资源公平共享的可能性。在资源建设层面,“文化共享”追求“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建设理念,可对人的职业活动、艺术活动、法制活动、道德活动产生教化作用。然而,“技术可能性”与“文化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却是明显的。本研究通过对秦巴山区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站的调查发现:多个服务站点内容匮乏且不满足公众需求。而在“文化共享”的服务模式层面,人们或持普及与应用互联网便可缩小东西部、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价值预设;或持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可满足欠发达地区文化需求的价值预设。本研究对于这一预设所产生的实效进行了分析。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效分析,笔者非常重视基层群众的观点,通过使用问卷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力图研究结论的客观化。本研究选取了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重庆市奉节县、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河南省平顶山鲁山县、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六地作为调查区域,选取12个层级乡镇文化站所在区域的公众作为调研对象。问卷调查结果、访谈记录以及参与式观察记录显示:文化共享工程教化功能实效偏低。其中,教化机制中的人员素质、资源建设以及保障措施是影响共享工程教化功能实效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文化共享工程教化实效偏低的现实情况,本文基于“位育论”,解读当前由技术普及导致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位育失当”现象,进而,探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找寻位置”与“合理发展”之路径,提出了技术、文化与教化相融合的行动理念,并从信息资源建设、技术产品支持、人员素质提升以及保障措施实施四个方面,总结了提升文化共享工程教化功能发挥的支持策略。

陈巧芬[7](2012)在《大学生创业学习样态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业备受社会关注。大学生创业研究也逐渐成为教育和经济、管理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尽管我国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和潜藏着的巨大潜力已经开始被学术界和社会所认识。本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创业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杜威的做中学等理论基础上,主要运用个案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的创业学习样态,揭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学习模式,探讨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共同因素,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出建设性建议。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案和概念界定这四个方面来阐述。第二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创业学习样态研究试图通过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大学生学习理论和杜威教育的做中学理论来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创业学习样态。第三章是大学生学习样态调查,本文共呈现三种学习样态,模仿、探索、反思混合型,通过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来呈现样态和对样态特点的分析。第四章是大学生创业学习样态的多学科分析,主要从内源因素与外源因素来分析。第五章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案例的呈现于分析提出本文的结论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学习样态丰富多样,创业学习样态多为学习工作背景下自发产生的,在创业过程中的学习样态受外源因素和内源因素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有个合理的衔接。

冯广圣[8](2012)在《桂村社会传播网络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桂村”个案的深入考察,采用以传播民族志为主的多种方法,对当今中国的乡村社会的人际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网络和新媒介传播网络予以“全景”展示,重点解读转型期中国村庄的社会传播现象,讨论不同类型的乡村传播网络的功能,探究传播与村庄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项传播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作为考察对象的桂村的自然环境、建制沿革、社会变迁概况,就村民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的“传播网络”等概念加以界定,提出“传播五观”作为观照全文的基本架构,还就研究范围进行了说明。论文认为人际关系是维系村庄秩序的重要纽带,人际关系在人际传播网络中展开,人际传播网络处于村庄社会传播网络的核心圈内。论文根据在桂村的实地调研资料,说明在村庄人际传播网络中,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是不固定的,常常发生彼此换位的现象;重点讨论了村庄人际传播的“三喻文化”现象;特别揭示了一种特殊的村庄人际传播——闲话传播。论文随后考察了国家意志向村庄的组织性渗透进程,说明了国家政权组织嵌入桂村的新表现,并对桂村的教育组织传播作了全面描叙,特别揭示了一种特殊的组织传播——民俗传播,以挂灯、二月二庙会为例对民俗传播的实景加以呈现;对桂村村政组织大力推进的旅游传播进行了事件-过程分析。论文阐述了各种形式的乡村组织传播所具有的整合、控制和认同等功能。论文对桂村村民接触、使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情况作了全面描叙,考察了村民的电视体验——在哪里看、怎样看、看什么,重点对村民对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状况进行“深描”,说明电视在乡村的传播效果。基于大众传播功能的复杂性,论文重新审视了若干流行颇广的乡村电视研究观点。在新媒介传播网络方面,论文主要考察的是电脑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论文考察了桂村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电脑接触情况,分析了村民对电脑网络的应用偏好。在对桂村村民手机拥有情况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村民的手机使用状况。考察发现,新媒介传播使村庄社区媒介化,村民在新媒介使用方面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提高村民媒介素养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桂村传播网络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而阐述了社会传播网络与村庄发展的关系,指出各种社会传播网络都具有整合、解放、交换、认知和区隔等功能;在不同的乡村传播网络中,都有可称之为“能人”的核心人物,他们在社区传播网络中处于“节点”位置,他们的传播观念、行为在乡村社区内具有扩散力和影响力,逐步被多数村民所接受,逐渐形成乡村社区的共识,引发乡村社区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能人”作为乡村精英,以舆论领袖的身份参与村庄建设,对村庄的发展发生影响。借鉴已有的乡村传播研究成果,论文建构了“以村庄社区为基础、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传播网络的结构模型。论文强调指出,乡村社会传播网络是一个复合体,不同层次的传播网络的基本功能不尽相同——人际传播网络相对稳定,功能侧重于乡村稳定的人际关系秩序的维系,其参与者注重互惠;组织传播的变数较大,组织传播网络是对社区的文化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作用最大的传播网络,其功能侧重于整合,其参与者注重获得安全保障和在组织中的身份认可;大众传播是乡村最为显在的传播形态,村民通过接触使用大众传播网络,实现文化消费,享受娱乐性的精神按摩;新媒介传播网络具有功能上的融合性,是乡村社区最有发展前景的传播网络。

赵斐[9](2011)在《2003-2010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一个数字世界,用尼葛洛庞帝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比特时代”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在信息技术革新的基础上,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介不断涌现并日益发展壮大。这不仅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理念和模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对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威胁。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的态势下,电视产业必须要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它的改革创新已是势在必行。危机四伏的中国传统的电视业必须获得属于自己的新特征,以应对新旧媒体的挑战。在新世纪,数字化成为我国广电产业改革发展的关键词。数字化是电视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技术革命,它将传统电视媒体的功能与新兴的数字技术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崭新且庞大的数字电视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是当今世界广电产业的发展潮流,是全球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近两年,以北美、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过渡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基于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平台之上,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伴随着我国数字电视推广应运而生。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是一种新兴的内容提供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电视频道,是一种先进的节目形式,是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广播影视产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它对我国的电视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我国传统电视媒体一直依赖广告这一单一的盈利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付费电视频道,致力于以向广大用户收取节目收视费为主要的盈利方式,有助于中国电视行业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构建均衡型的赢利模式,这有利于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人民群众的收视需求不仅大大提高,而且更为多元化,甚至有人说我国的电视消费者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数字付费电视频道通过对用户细分,作为一种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频道,可以提供更加专业、个性、精彩、丰富的节目,更好的满足我国电视观众的上述电视消费需求。再次,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依靠内容盈利,凸显了内容价值,使得电视从业者能够把更多的精力从广告中转回到节目内容上,有利于整体上提高我国电视节目的质量水平,有利于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电视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最后,从发展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角度来看,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作为有线数字电视产业的主要增值业务之一,对于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产业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数字付费电视作为新兴内容产业和一种高端产业,也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的构建主要依据以下理论: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成功的关键。竞争优势来自于哪项生产经营活动呢?答案就是价值链,即: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并非是某一项具体活动,而是一系列产生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行为链条。价值链理论认为一个产业的优势来自于该产业某些特定环节的优势,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关键环节就是产业的战略环节。战略环节决定了产业经营的成败和效益。本文谋篇布局主要依据以下的思路:导论提出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问题,介绍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第一章明确了数字付费频道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数字付费频道产生发展的两个背景。第二章介绍了中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付费频道的发展概括,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并提出内容建设和内容营销两个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从而引出以下两章的分析。在分析之前,又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政策软环境进行介绍并提出建议,还研究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用户,分析其特征并提出数字付费频道无论内容生产还是市场营销都要以“用户为中心”。第三章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之一——内容生产环节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另一个战略环节——市场营销环节进行分析,并对收视费之外其他盈利方式进行了探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小结,阐明了主要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除导论和结语部分外,主体分为四章,下面是各部分的内容提要:导论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日益威胁电视等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中国电视开始了数字化的转换。基于数字电视的平台,数字付费频道这一分众化、小众化的专业频道应运而生。但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是大众传播理论、电视理论以及传媒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的补充;同时,本文在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实践方面,对于促进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导论中还对国内外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介绍了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相关概念与发展背景。首先,对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及其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先后阐述了数字电视的概念、特点、分类、标准、发展意义;有线数字电视的概念、发展历程、业务类型: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概念、特点、发展意义,并对免费电视与付费电视、数字付费频道与传统免费频道两对概念进行了区分。其次,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生和发展的技术背景,即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历程。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中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选择以有线电视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的现实依据,接下来论述了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意义、发展战略、发展之初的探索、发展进程以及三大推广模式并做了评价,提出整体转换是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必由之路,要因地制宜的推进。最后,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生的产业背景,即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历程。包括: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媒体的必然发展趋势;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初期的探索;数字付费频道是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及中国电视专业频道的类型划分。中国电视媒体盈利模式变革方面的内容包括:中国电视产业传统的盈利模式;以广告为主的电视经营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数字付费电视带来了电视盈利模式的变革。第二章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对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付费电视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介绍。其次,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起、现状、竞争环境)和遇到的问题(包括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少、内容瓶颈、营销环节薄弱、观众免费看电视的传统收视习惯)。再次,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各环节的具体任务,提出内容建设和内容营销两个环节是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必须抓好这两个“战略环节”的建设,以确立整个数字付费电视产业的竞争优势。接下来,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政策软环境进行介绍和分析,政府在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发挥着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主导着数字付费频道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管理部门对数字付费频道的规制主要靠政策,已经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规章,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和空白。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数字付费频道的政府规制,注重规制法律框架的构建,并在广告、内容、资金准入、减免费用、传输渠道等诸方面出台更为宽松的、扶植性的政策,为数字付费频道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最后,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用户环节进行了分析。只有提供基于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营销策略和服务,吸引用户购买,数字付费频道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提出数字付费频道使得电视观众发生了从“受众”到“用户”的嬗变,用户成为数字付费频道的价值起点,因而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并通过对数字付费频道潜在用户的分析,得出了中国付费电视用户的基本特征。第三章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内容建设——以《CHC家庭影院》频道为例。节目内容生产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之一。首先,综合分析了付费频道遭遇内容瓶颈的原因,包括体制制约、投入不足、政策限制等因素。数字付费频道以向用户收取收视费为主要盈利方式,彰显了内容的价值,内容真正成为可以赚取利润的产品。提出内容对数字付费频道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内容成为其立身之本。其次,作为数字付费频道的生产方,必须下大力气进行付费频道的内容建设。在内容建设方面,要打造精彩专业的频道节目内容,提出准确为频道进行市场定位,对原有节目资源的二次开发,打造独家、原创核心内容,深入推进电视体制改革、促进节目内容市场繁荣,利用多种有效渠道更多的筹措资金等方式。再次,随着市场进入“品牌时代”,数字付费频道品牌的塑造和传播也是必不可少的。提出在目前数字付费频道的市场培育阶段,在努力打造内容优势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培育数字付费频道的优良、独有、强势品牌。并从树立品牌意识、塑造品牌、品牌延伸和传播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以《CHC家庭影院》为案例,从频道定位、节目编排、原创节目、电影类节目资源、品牌策略等几方面,较为全面的对其内容生产与品牌建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营销策略。营销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又一个“战略环节”。首先,对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现阶段,数字付费频道是有线数字电视平台提供的增值业务之一,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数字付费频道的网络运营商,是开展其市场营销的主体。要增强营销观念,建立营销队伍,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其次,提出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4C与4P策略相结合的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组合策略上,通过单选频道、节目包、资费套餐等不同的产品组合和销售形式来最大化的满足用户不同的购买需求;在价格策略上,从成本、竞争和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情况,提出低价的基本策略;在渠道策略上,提出既要重视现有的自有营业厅的销售,又要广开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广泛合作的策略;在促销策略上,提出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渠道,并充分利用免费试看、价格折扣、赠送礼品、举办各种促销活动等方式。最后,作为数字内容提供服务的数字付费频道,在渠道日益过剩、内容越来越紧缺的时代,必将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数字付费频道需要把眼光放宽。提出在收视费盈利模式之外,数字付费频道还可以积极探索其他的盈利方式。包括播出商业广告、进行多元化的产业经营、多种渠道传输和播出等。另外,对“付费”方式的进一步探讨,应该将部分开路免费频道转变为付费经营。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小结,提出本文的主要结论:1.数字付费频道是一种分众化、小众化的电视专业频道,是一种数字内容提供服务2.政府应放宽对数字付费频道的管制,并积极出台扶持性政策3.坚持“内容为王”,加强数字付费频道的内容建设4.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4C与4P相结合的数字付费频道营销组合5.积极探索收视费之外的盈利新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1.以中国新兴的数字付费频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本文尚属首次。本文认为数字付费频道是一种数字内容提供服务,属于高端的数字内容产业,在渠道过剩、内容紧缺的当代,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2.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首次对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的内容生产和市场营销两个“战略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对中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发展建议。3.本文首次以《CHC家庭影院》频道为案例,对其内容生产与品牌建立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黄家章[10](2010)在《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科技传播作为政府与农民、农业科研与生产应用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农业科研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创新农业科技传播体制与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已成为国家社会经济转型期农村社会化服务所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本论文以现代传播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为理论分析基础,采用系统分析、问卷调查以及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工作面临的问题,并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原因,在深入研究农民科技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就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依据、构建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一是提出了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与依据。即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建立一个基于受众本位、传者和受众双向互动、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服务模式多样、服务手段先进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阐述了构建基于受众本位的新型双轨制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依据。二是系统研究了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基于框架和构建内容。包括传者系统、内容系统、媒介系统、受众系统以及制度保障系统:(1)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受众的构成与特点、在农业科技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目前农民的分层与分化,重点研究了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对全面了解我国农村受众具有参考价值;(2)系统研究了农业科技信息的分类与特征,重点探讨了农业科技信息的筛选原则与加工方法,为传播者进行内容把关提供了方法基础;(3)系统分析了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类型与特点,重点阐述了媒介选择原则,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选择具有指导意义;(4)系统分析了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构成和赢效因素,研究了农业科技传播者的素质培养和人才管理机制以及传播模式和方法的创新;(5)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制度与政策环境,提出了以受众本位为指导的双轨制传播机制的建设思路。本论文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原因,广泛调研农民科技信息需求所提出的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依据、框架以及构建内容,对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欢迎订购实用农业科教影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欢迎订购实用农业科教影碟(论文提纲范文)

(1)全媒体时代漫威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关于漫威电影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后产品开发与营销传播理论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3.归纳推理法
        4.问卷调查法
        5.深度访谈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漫威电影的发展历程
    2.1 漫威影业的兴起
    2.2 漫威电影发展史
        2.2.1 2008-2012漫威电影重新出发
        2.2.2 2012至今漫威电影的鼎盛发展
第3章 漫威电影后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漫威电影后产品概述
        3.1.1 漫威电影后产品界定
        3.1.2 漫威电影后产品在漫威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性
    3.2 漫威电影后产品的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2.1 品牌优势——以主业为核心的发展理念
        3.2.2 文化认同——从受众角度看后产品开发的必然性
        3.2.3 跨媒介叙事——全媒体时代下的互利发展
        3.2.4 内容保护——知识产权保证长效利益
第4章 全媒体时代漫威电影后产品开发与营销策略分析
    4.1 从电影到衍生品的开发
        4.1.1 电影的IP价值评估
        4.1.2 电影IP授权
        4.1.3 漫威电影后产品的开发
    4.2 全媒体时代漫威影业与其他产业的多元化整合营销
        4.2.1 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
        4.2.2 主题公园、主题体验馆等大型文化工程
        4.2.3 强强联合,与全球多个知名品牌合作
        4.2.4 电子游戏产业
    4.3 全媒体时代漫威电影后产品的品牌树立
        4.3.1 “火车头”理论和开拓性的品牌运营理念
        4.3.2 后产品营销中的理论基础
        4.3.3 后产品营销对生产的制动
        4.3.4 完备的后产品营销法律制度
第5章 全媒体时代漫威电影后产品受众特征及消费行为调查
    5.1 概念界定
        5.1.1 受众特征
        5.1.2 消费行为
    5.2 调查方法
        5.2.1 调查对象与实施
        5.2.2 漫威电影后产品受众特征调查问卷设计
        5.2.3 漫威电影后产品受众消费行为调查问卷设计
        5.2.4 漫威电影后产品受众消费行为深度访谈问题设计
    5.3 调查结果
    5.4 受众角度的漫威电影后产品开发与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5.4.1 漫威电影后产品受众一般特征分析
        5.4.2 漫威电影后产品受众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5.4.3 漫威电影后产品受众消费决策的影响因素
第6章 对中国电影的后产品未来市场开发的思考
    6.1 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后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6.2 漫威电影后产品策略的经验借鉴
        6.2.1 保护版权改善电影后产品经营的大环境
        6.2.2 发展适合于开发后产品的电影类型
        6.2.3 打造可持续开发后产品的电影品牌
        6.2.4 建设大型传媒企业全面发展电影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漫威电影后产品受众特征及消费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 漫威电影后产品受众消费行为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描述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第2章 中国科教影视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1918-建国前:民办与官办并举的多元化探索
    2.2 1949-二十世纪60年代:新中国科教电影事业的发轫期
    2.3 1966-1976:中国科教电影的浩劫
    2.4 1977-1990:中国科教影视的复苏
    2.5 1990-1995:机制改革至影视并轨
    2.6 1996 至今:小电影大电视发展格局
第3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3.1 PEST模型概述
    3.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政治环境
    3.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经济环境
    3.4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社会环境
    3.5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科技环境
第4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环境分析
    4.1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规模状况
    4.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主体
        4.2.1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制片主体
        4.2.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发行主体
        4.2.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放映主体
    4.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4.4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消费者行为
        4.4.1 影响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行为的外在影响因素
        4.4.2 影响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
        4.4.3 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者的类型
        4.4.4 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
第5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双重产业链的构建
    5.1 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概念与内涵
    5.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5.3 大科教影视产业布局下的产业链构建
        5.3.1 围绕核心资源构建科教影视双重产业链
        5.3.2 科教影视双重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第6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营销模式研究
    6.1 我国影视产业营销的整体发展状况与现状
    6.2 影视营销的主要模式
        6.2.1 资本密集型的好莱坞模式
        6.2.2 跨界联动的推式营销模式
        6.2.3 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营销模式
    6.3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整合营销模式
        6.3.1 结合传统抽样的大数据定位
        6.3.2 线上线下整合营销
        6.3.3 品牌营销与企业文化营销
第7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版权交易与资本运作研究
    7.1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研究
        7.1.1 我国影视产业版权交易的主要形式与流程
        7.1.2 我国现行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的不足
        7.1.3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的可行性发展模式
    7.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资本运作体系研究
        7.2.1 我国影视产业资本运作的现状
        7.2.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资本运作的可行性发展模式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深度访谈之一——论科教电影产业化过程中科教场馆的角色与功能
    附录二:深度访谈之二——论影视产业化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功能与运作
    附录三:中国科教影视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3)制度变迁与权力流动—康区流动电影放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二、康区:流动电影引入之边地场域
    三、论文结构
第一章 国家理论与制度变迁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视角中的“国家”与“制度”
        一、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
        二、国家与制度变迁:新制度主义的模型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流动电影放映实践
        一、适用性分析
        二、本土化的路径
第二章 国家与康区流动电影放映制度变迁
    第一节 “乡约”与“官学”:晚清国家意识形态的下渗
        一、“乡约”:现代中国早期乡村意识形态控制
        二、官学:康区教育之“国家意识”
    第二节 电化教育运动与康区早期流动电影
        一、教育电影之肇始
        二、电影教育运动及巡回放映制度之建立
        三、康区早期电影放映实践
        四、早期国家电影与现代性建制
    第三节 共和国与康区乡村电影放映制度变迁
        一、乡村电影放映网之建构与城乡放映制度之统一
        二、商业利益的重新发现与城乡放映结构失衡
        三、技术变迁与国家治理:双重冲击下的农村电影放映
        四、作为公共产品的新农村电影
第三章 制度变迁下的康区流动电影放映员
    第一节 康区流动电影放映员之群体身份与代际更迭
        一、作为“党的文化战士”的红色放映员
        二、乡土之精明:个体放映员
        三、身份杂糅的第三代放映员
    第二节 国家权力对流动电影放映员之规训
        一、纪律:一种持续性的改造
        二、规训之时空技术的失效
        三、GPRS与监控的升级:全景敞视主义原则
        四、权力下的职业建构
    第三节 权力的回声:康区流动电影放映员的战术
        一、老放映员的“维权”:抗争的战术
        二、新放映员的身份焦虑与协商
        三、“墙里墙外”:放映员个案分析
第四章 流动电影放映与康区受众
    第一节 流动电影与受众的形成
        一、作为“技术-政治”的流动电影
        二、“梦幻体验”:早期城市放映的受众
        三、“真实体验”:流动放映的受众
    第二节 “电影下乡”:流动电影放映笔记
        一、“电来啦!”
        二、“弹棉花”与“抗日”
        三、“失灵”的战争片
        四、观众都哪儿去了?
    第三节 一个藏族村庄中的传播、权力与社会身份
        一、权力、赋权与社会身份
        二、一个村庄中的两个世界:权力、阶层与身份
        三、嵌入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媒介与ICTs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电影市场的文献综述
        1.3.2 关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保障体系
    2.1 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资金和人才保障
        2.1.1 以财政扶持为手段落实电影工程
        2.1.2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建设放映队伍
    2.2 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技术保障
        2.2.1 GPS/GPRS技术提升监管效力
        2.2.2 数字电影技术优化放映质量
    2.3 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片源保障
        2.3.1 影片来源范围不断扩增
        2.3.2 影片订购建立长线机制
第3章 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现状调查
    3.1 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院线调查——以监控平台数据为主
        3.1.1 连续放映满足院线场次要求
        3.1.2 主题放映培育核心价值观
        3.1.3 规模放映呈现城乡覆盖趋势
        3.1.4 政企合拍短片贴近本土观众
    3.2 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观众调查——以长沙县问卷为主
        3.2.1 露天观影人数稍显不足
        3.2.2 观影类型需求众口难调
第4章 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根本问题和发展策略
    4.1 制约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4.1.1 自上而下的运作过程缺乏农民参与
        4.1.2 基层执行过程以完成行政任务指标为诉求
    4.2 推动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的策略
        4.2.1 构建基层信息服务平台
        4.2.2 建设农村乡镇室内影厅
        4.2.3 优化农村数字电影院线
        4.2.4 整合乡镇社会服务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附录C
致谢

(5)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研究 ——以乌鲁木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论文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小结
第2章 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现状
    2.1 新疆农村电影发展情况
    2.2 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情况调查分析
    2.3 新疆农村电影放映进展情况调查分析
    2.4 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设备情况调查分析
    2.5 新疆 2011 年全年农村电影影片情况调查分析
第3章 制约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原因分析
    3.1 政府工作不到位,政绩考核制度不健全
    3.2 “一月一村一场”放映制度待完善
    3.3 片源紧张,设备落后,放映队伍涣散
    3.4 农民需求不断变化,农村电影受到冲击
    3.5 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的农村电影工作难以落实
第4章 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实证研究
    4.1 选择案例的原因
    4.2 案例简介
    4.3 乌鲁木齐县农村电影工作主要做法
    4.4 乌鲁木齐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取得的有效成果
    4.5 启示
第5章 对促进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建议
    5.1 建立科学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5.2 推进农村数字放映监管平台的建设,形成科学的监管系统
    5.3 大力发展数字化电影,激活农村电影市场
    5.4 大力扶持农村题材影片的创作生产,加大发行力度
    5.5 加强放映队伍建设,改善观影环境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教化功能与实效研究 ——基于秦巴山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
        1. 对几个口号式理念的关注
        2. 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冲突
        3. “文化重建”思潮与“文化共享”
    (二) 已有研究基础
        1. “文化共享”的内涵与价值定位
        2. “文化共享”的技术支撑与资源建设
        3. “文化共享”的服务模式与绩效评价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的选择
        3. 研究区域的选取
一、文化共享工程的运行机制及其功能分析
    (一) 文化共享工程的运行机制
        1. 基础:计算机网络体系
        2. 核心:数字资源的建设
        3. 手段:特色服务的提供
        4. 保障:政策、经费与人员
    (二) 文化共享工程的功能分析
        1. 原生性功能——服务
        2. 次生性功能——教化
二、文化共享工程教化内容分析与功能体现
    (一) 教化内容分析
        1. 理论框架:以公众需求为导向
        2. 实践依据:农民需求调查分析
        3. 案例分析:国家数字文化网
    (二) 教化功能体现
        1. 职业教化:教授生活技能
        2. 法制教化:教导行为规范
        3. 艺术教化:提升文化素质
        4. 道德教化:形成普遍德行
三、文化共享工程教化功能的实效分析
    (一) 调查设计总体描述
        1. 调研目的
        2. 调研区域
        3. 调研方法
        4. 内容设计
        5.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结果分析
        1. 问卷调研结果数据分析
        2. 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材料分析
        3. 调查结果总结
    (三) 存在的问题
        1. 人员素质问题
        2. 资源建设问题
        3. 保障措施问题
四、发展策略:技术、文化与教化之“位育”观
    (一) 技术与文化的“位育失当”
    (二) 技术、文化与教化的“位育得当”
        1. 信息资源建设
        2. 技术产品支持
        3. 人员素质提升
        4. 保障措施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7)大学生创业学习样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课外调查的发现
        1.1.2 个人的创业经历
    1.2 研究背景
        1.2.1 高等教育持续扩招
        1.2.2 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
        1.2.3 高校创业教育勃兴
        1.2.4 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
    1.3 文献研究综述
        1.3.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1.3.2 关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2.2 大学生学习理论
    2.3 杜威教育哲学论关于从做中学理论
3. 大学生创业学习样态调查
    3.1 学习样态一:模仿
        3.1.1 模仿学习样态的呈现
        3.1.2 样态特点分析
    3.2 学习样态二:探索
        3.2.1 样态呈现
        3.2.2 样态特点分析
    3.3 学习样态三:反思
        3.3.1 样态呈现
        3.3.2 样态特点分析
4. 大学生创业学习样态的多学科分析
    4.1 心理学视角:基于成人学习特点观的分析
    4.2 哲学视角:基于内外因论的分析
    4.3 创业学视角:基于创业过程说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几点结论
    5.2 若干建议
        5.2.1 大学生创业者要拓宽学习渠道,不能局限于书本
        5.2.2 大学生创业者除了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2.3 应积极主动接受其他学习样态,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8)桂村社会传播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问题提出
    1.2 理论依据
    1.3 文献综述
        1.3.1 发展传播学研究
        1.3.2 乡村传播学研究
        1.3.3 村庄研究
        1.3.4 新农村建设研究
        1.3.5 民族志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1.5 研究创新与难点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难点
2. 桂村概况
    2.1 自然条件
    2.2 沿革
    2.3 社会变迁
    2.4 村民收入
3. 对桂村进行传播研究的两点说明
    3.1 对桂村进行传播研究时若干基础概念的界定
        3.1.1 传播
        3.1.2 社会传播
        3.1.3 传播网络
    3.2 关于桂村社会传播网络研究的范围的说明
4. 桂村人际传播网络
    4.1 人际传播的传者与受传者
    4.2 村庄人际传播中的“三喻文化”现象
    4.3 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闲话传播
    4.4. 人际传播与社会关系
5. 桂村组织传播网络
    5.1 国家政权在村庄的组织传播
        5.1.1 国家政治权力嵌入村庄的进程
        5.1.2. 村庄内国家政权组织力量的新表现
    5.2 村庄教育机构的组织传播
        5.2.1 村庄学校与社区、国家的关系
        5.2.2 桂村社区教育发展史略
        5.2.3 转型期的桂村学校教育
    5.3 一种特殊的村庄组织传播:民俗传播
        5.3.1 民俗与民俗传播
        5.3.2 民俗传播分析框架的选取
        5.3.3 桂村民俗文化的变迁
        5.3.4 桂村民俗传播的个案阐释
    5.4. 桂村的村级经济的组织传播:旅游传播
        5.4.1 旅游与旅游传播
        5.4.2 桂村旅游传播的事件-过程分析
    5.5 从桂村看村庄组织传播网络的功能
6. 桂村大众传播网络
    6.1 报纸
    6.2 杂志
    6.3 书籍
    6.4 广播
    6.5 电影
    6.6 电视
        6.6.1 桂村社区的电视体验:在哪里看、怎样看、看什么
        6.6.2 电视的“使用与满足”
        6.6.3 电视在村庄的传播效果
    6.7 从桂村看大众传播网络的功能
7. 桂村新媒介传播网络
    7.1 电脑网络
        7.1.1 互联网在中国农村的发展概况
        7.1.2 桂村村民口常生活中的电脑
        7.1.3 桂村村民对电脑网络的应用倾向
    7.2 移动通信网络
        7.2.1 桂村村民手机拥有概况
        7.2.2 桂村村民对手机的使用
    7.3 新媒介传播进入村庄的社会影响与存在的问题
        7.3.1 村庄社区的媒介化
        7.3.2 新媒介使用中的问题
8. 从桂村传播研究看社会传播网络与村庄发展
    8.1 社会传播网络的基本功能
        8.1.1 整合功能
        8.1.2 解放功能
        8.1.3 交换功能
        8.1.4 认知功能
        8.1.5 区隔功能
    8.2 社会传播网络“节点”与村庄能人
        8.2.1 乡村精英与能人
        8.2.2 意见领袖与能人
        8.2.3 传播网络与能人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2.1 关于以“村庄社区为基础、以农民为中心”的传播模型建构
        9.2.2 关于传播结构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农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2:问卷调查表

(9)2003-2010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产业价值链理论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相关概念与发展背景
    第一节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中国有线电视的数字化之路
    第三节 中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之路
第二章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国外付费电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二节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产业价值链
    第四节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政府规制
    第五节 对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消费者的分析
第三章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内容建设——以《CHC家庭影院》频道为例
    第一节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内容匮乏与“内容为王”
    第二节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内容策略——打造精彩专业的内容
    第三节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品牌策略——培育优质强势频道品牌
    第四节 《CHC家庭影院》频道的内容建设
第四章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营销策略
    第一节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营销概述
    第二节 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4P营销组合
    第三节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其他盈利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本项研究的目的
        1.2.2 本项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6.1 提出了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与依据
        1.6.2 系统研究了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构建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传播
        2.1.2 科技传播
        2.1.3 农业科技传播
        2.1.4 农业科技传播体系
        2.1.5 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1.6 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2 农业科技传播的理论基础
        2.2.1 使用满足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系统科学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
        3.1.1 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
        3.1.2 以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体系
        3.1.3 农民组织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
        3.1.4 以大型企业为依托的农技推广体系
        3.1.5 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为依托的农技推广体系
    3.2 我国当前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
        3.2.1 人际传播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3.2.2 组织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力量
        3.2.3 大众传播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4.1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基本情况的调研
        4.1.1 调查目的
        4.1.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3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4.1.4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基本情况
    4.2 我国当前农业科技传播存在严重缺失
        4.2.1 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质量不高
        4.2.2 农业科技传播的通道不畅
        4.2.3 对农村受众的关注程度不够
        4.2.4 缺乏对农村受众的职业素质培训
第五章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原因分析
    5.1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传播学分析
        5.1.1 以传者为本位的传播理念是造成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重要原因
        5.1.2 以传者为本位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弊端
    5.2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社会学分析
        5.2.1 城乡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
        5.2.2 农村受众的弱势群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
        5.2.3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给农业科技传播带来了不利影响
    5.3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5.3.1 农民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确立
        5.3.2 农业科技传播的外部性与市场机制失灵
        5.3.3 利益驱动机制的缺乏
第六章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众需求分析
    6.1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信息需求倾向分析
        6.1.1 农村受众信息需求类型的倾向性分析
        6.1.2 农村受众对不同类型信息的关注度分析
    6.2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信息选择行为分析
        6.2.1 选择行为内在机制的含义
        6.2.2 农村受众的选择行为分析
    6.3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6.3.1 农村受众获取不同类型信息的渠道分析
        6.3.2 农村受众农业技术获取渠道的信任度分析
        6.3.3 农村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倾向性分析
        6.3.4 农村受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性分析
    6.4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对技术培训的需求分析
        6.4.1 农村受众对技术培训的基本状况分析
        6.4.2 农业技术培训的内容质量分析
        6.4.3 农业技术培训者的人员构成分析
        6.4.4 农业技术培训的效果分析
        6.4.5 农业技术培训的学习方式分析
第七章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与依据
    7.1 构建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7.1.1 国家社会经济战略转型对农业科技传播提出了现实要求
        7.1.2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对农业科技传播提出了现实需求
        7.1.3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急需进行资源整合
    7.2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
        7.2.1 总体目标
        7.2.2 指导思想
        7.2.3 总体框架
        7.2.4 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特点
    7.3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依据
        7.3.1 理论依据
        7.3.2 现实依据
第八章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试构建
    8.1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受众系统构建
        8.1.1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概念与构成
        8.1.2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类型
        8.1.3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角色
        8.1.4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特点
        8.1.5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社会分层与变化
    8.2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内容系统构建
        8.2.1 对农业科技信息进行科学分类
        8.2.2 准确把握农业科技信息特征
        8.2.3 遵循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选择原则
        8.2.4 增强农业科技信息编码的易读性
        8.2.5 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收集与加工
    8.3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媒介系统构建
        8.3.1 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类型及其特点
        8.3.2 农业科技传播的新媒介
        8.3.3 农业科技传播媒介分析的标准
        8.3.4 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
    8.4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传者系统构建
        8.4.1 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构成
        8.4.2 农业科技传播者的赢效因素
        8.4.3 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者的素质培养
        8.4.4 建立科学的公益性农业科技传播人才管理机制
        8.4.5 增强农业科技传播传者与受众的互动
        8.4.6 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方式方法
    8.5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制度保障系统构建
        8.5.1 农业科技传播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8.5.2 以受众本位为指导,保障受众权利
        8.5.3 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多元化传播机制
第九章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案例分析——科技特派员制度
    9.1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9.1.1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9.1.2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
    9.2 科技特派员的理念与机制创新
        9.2.1 以受众为本位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根本理念
        9.2.2 利益共同体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核心机制
    9.3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传播学要素分析
        9.3.1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控制分析
        9.3.2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容分析
        9.3.3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受众分析
        9.3.4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通道分析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对策建议
        10.2.1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国家公益性推广体系的活力
        10.2.2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良好的产业化运行环境
        10.2.3 加强传播主体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传播者
        10.2.4 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10.2.5 搭建研究协作平台,加强农业科技传播的学科建设
        10.2.6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农业科技传播研究队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欢迎订购实用农业科教影碟(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媒体时代漫威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研究[D]. 涂成悦.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D]. 花晖.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
  • [3]制度变迁与权力流动—康区流动电影放映研究[D]. 陈静静. 云南大学, 2015(05)
  • [4]湖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调查研究[D]. 汤楚云. 湖南大学, 2015(03)
  • [5]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研究 ——以乌鲁木齐县为例[D]. 朱晓姣.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6]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教化功能与实效研究 ——基于秦巴山区的考察[D]. 王庆伟. 西南大学, 2013(12)
  • [7]大学生创业学习样态研究[D]. 陈巧芬. 江西财经大学, 2012(10)
  • [8]桂村社会传播网络研究[D]. 冯广圣.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9]2003-2010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发展研究[D]. 赵斐. 山东大学, 2011(12)
  • [10]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研究[D]. 黄家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标签:;  ;  ;  ;  ;  

欢迎订购实用农业科教DVD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