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林升镔[1](2021)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潮州市潮安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34例,对照组应用氯霉素滴耳液实施治疗,观察组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实施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实施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以很好地杀灭病原菌,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龚红娟[2](2020)在《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丙烯分散片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丙烯分散片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92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丙烯分散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疏风解毒胶囊,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听力情况、病原菌清除率、炎症介质(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43/46),高于对照组的78.26%(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听力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原菌清除率为91.30%(42/46),高于对照组的73.91%(3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丙烯分散片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听力状况,提高病原菌清除率,降低炎症介质水平。
蒋暑雨[3](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梁咏诗[4](2020)在《抗中耳炎的超声敏感型丹参酮-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构建与评价》文中提出中耳炎是临床常见发病率极高的耳科疾病,目前主要采用全身给药与局部应用滴耳液给药相结合对其进行治疗。但应用的药物多为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耳毒性,长期应用会造成药源性听力损失。再者,抗生素的滥用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对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中药是我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配伍规律及安全有效性已为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明。目前中药走向现代化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中药大部分为难溶性药物,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限制了中药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因此结合现代药剂学研究成果,合理构建具有现代化的中药复方递药系统,为新型中药复方应用提供借鉴。本课题设计了一个由丹参酮ⅡA、姜黄素组成的声敏型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中耳炎的治疗。将丹参酮ⅡA和姜黄素制成API-API型药物共晶以改善丹参酮ⅡA、姜黄素的溶解度,使药物充分发挥良好的协同抗菌作用。此外本文还利用姜黄素自身的声敏性质,将声动力疗法与化学疗法有机结合,应用声敏剂介导的声动力抗菌化学疗法进一步充分发挥协同抗菌的疗效,构建了抗菌性能更佳、无潜在耐药性及无明显副作用的新型超分子复合物递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中耳炎的治疗。首先采用溶析结晶法制备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通过改变溶剂、良溶剂/不良溶剂比例、药物浓度及比例和壳聚糖浓度进行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处方工艺筛选。然后采用粒径(DLS)和电位分析(ZP)、扫描电镜(SEM)、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P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及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在SEM下呈现纤维状的针状晶体,平均粒径约为650 nm,分散性好,带有大量的正电荷。PXRD、FTIR及DSC结果均显示成功制备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其次,采用K-B纸片扩散法、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棋盘微量稀释法、时间-杀菌曲线评价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抗菌性能,结果发现该共晶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且丹参酮ⅡA与姜黄素之间存在协同抗菌作用。采用荧光成像共定位、扫描电镜(SEM)对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抗菌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共晶复合物的抗菌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发挥良好的抗菌作用。通过鼓室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建立豚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模型,造模3 d后连续给药3 d,在第7 d取样进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实验结果发现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和造模组相比,细菌培养菌落总数显着下降,表明所制备的共晶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对化脓性中耳炎疾病进行治疗。然后,考察了姜黄素作为声敏剂介导的声动力抗菌疗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姜黄素的浓度及菌悬液浓度与抗菌效果呈正相关。与姜黄素相比,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具有相似的声动力抗菌作用,表明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可作为声敏剂达到良好的声动力抗菌作用,且从侧面证明制备的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具有明显提高丹参酮ⅡA和姜黄素的溶解度的作用。最后,初步建立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以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制备得的微管作为“炮筒”,全氟壬烷乳剂为发射动力,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为“子弹”,期望在超声作用下全氟壬烷乳剂以声致液滴蒸发的原理产生气泡,推动药物的跨鼓膜的递送,并发挥声动力抗菌作用。但目前仅建立了该递药系统,其递送能力及疗效还需进一步考察。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中药活性成分与现代科技技术有机结合,设计了一种具有良好抗菌作用的丹参酮ⅡA-姜黄素超声敏感型共晶复合物,并初步建立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为新型递药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在治疗中耳炎疾病中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许丽瑶,黎乐平,刘洋,邹辉[5](2020)在《头孢唑林钠与微波联合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头孢唑林钠与微波联合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治疗;观察组采取头孢唑林钠与微波联合治疗方案。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发热、耳痛、听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唑林钠与微波联合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效果佳且安全可靠,有利于缓解患者耳痛、发热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赵婷,赵静,邵雨竹[6](2020)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菌及抗生素耐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抗生素耐药性特点,依据研究结果指导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方法 240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回顾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敏感(S)、中介(I)、耐药(R)]。结果 240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210例培养出细菌,细菌微生物检出率为87.5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0.00%,肺炎链球菌占22.86%,化脓性链球菌占14.29%,流感嗜血杆菌占10.00%,表皮葡萄球菌占8.10%,铜绿假单胞菌占7.14%,其他病原菌占7.62%。通过细菌微生物耐药性分析,左氧氟沙星敏感性99.05%最高,其次为头孢噻肟74.29%、阿莫西林53.33%;而红霉素耐药性95.71%、克林霉素耐药性96.67%较高。结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根据药敏试验可首选左氧氟沙星方案进行治疗,视情况必要时可采取联合用药治疗方案。
周娜,茹仙古丽·艾山[7](2020)在《龙胆泻肝汤加减与头孢克肟治疗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探究龙胆泻肝汤加减与头孢克肟治疗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期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26例,分别为头孢克肟治疗的对照组和龙胆泻肝汤加减与头孢克肟治疗的观察组,对比两组的药物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介质水平变化、免疫功能指标、听觉阈值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药物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血清炎性介质水平治疗前后相对比,治疗后的各水平均显着下降,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清炎性介质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T淋巴细亚群的免疫细胞功能指标远远高于对照组,在500 Hz、1 000 Hz和2 000 Hz频率的听阈值均比对照组低,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值均低于对照组结果,P <0.05。结论:治疗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头孢克肟的药物效果更显着,患者的中医证候得到良好改善,其炎症反应控住效果佳,值得临床使用。
唐浩斌,陈舒华[8](2019)在《我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西医诊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的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中耳腔、乳突腔的粘膜及骨质。多年以来,我国的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治均有丰厚的认知,现综述如下。
冯淑仙[9](2019)在《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于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132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患者外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口服头孢丙烯分散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疏风解毒胶囊。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病原菌清除率、听力改善程度、炎症因子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病原菌清除率、听力改善程度和炎症因子改善程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所好转(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病原菌清除率、听力改善程度、炎症因子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能有效增加病原清除率,改善听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东杰[10](2019)在《耳净散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药耳净散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耳净散,并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系统观察疗效、安全性指标。结果:观察组痊愈19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临床症状观察指标恢复时间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纯音气导听阈、气导骨差分别为(23.43±7.45)dB HL、(3.52±1.05)dB HL均显着低于对照组(37.52±5.95)dB HL、(6.52±1.18)dB HL(P<0.05)。观察组分泌物病原菌清除率88.75%显着高于对照组76.54%(P<0.05)。治疗期间两组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未见显着异常,观察组有1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出现皮疹;对照组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皮疹;不影响继续治疗,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净散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较好,可显着缓解耳痛、消退鼓膜红肿,改善其听力学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较高。
二、微波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 论 |
(2)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丙烯分散片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组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研究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听力改善情况比较 |
2.3 两组病原菌清除率比较 |
2.4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
3 讨论 |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4)抗中耳炎的超声敏感型丹参酮-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共晶概述 |
1.1.1 超分子化学概述 |
1.1.2 药物共晶概述 |
1.1.3 共晶的制备与表征 |
1.1.4 共晶的应用 |
1.2 中耳炎概述 |
1.2.1 中耳感染概述 |
1.2.2 中耳炎概述 |
1.2.3 中耳炎的临床表现 |
1.2.4 中耳炎的治疗 |
1.3 中药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
1.3.1 中药在抗微生物感染中应用 |
1.3.2 中药在抗菌方面的研究 |
1.4 抗菌药物-丹参酮 ⅡA、姜黄素 |
1.4.1 丹参酮 ⅡA 及姜黄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1.4.2 丹参酮 ⅡA 及姜黄素在中医和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
1.4.3 姜黄素及丹参酮 ⅡA 在抗菌方面的研究 |
1.4.4 丹参酮 ⅡA、姜黄素的配伍应用 |
1.5 超声协同抗菌概述 |
1.5.1 声动力抗菌化学疗法 |
1.5.2 超声与中药结合在抗菌方面的研究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制备 |
2.1 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供试病原菌 |
2.2 方法 |
2.2.1 丹参酮 ⅡA 和姜黄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2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制备 |
2.2.3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工艺优化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方法专属性 |
2.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2.3.3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工艺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表征及体外评价 |
3.1 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1.3 供试细胞 |
3.2 方法 |
3.2.1 粒径与电位 |
3.2.2 SEM |
3.2.3 PXRD |
3.2.4 DSC |
3.2.5 FTIR |
3.2.6 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
3.2.7 稳定性的考察 |
3.2.8 细胞毒性的考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粒径及电位 |
3.3.2 SEM |
3.3.3 PXRD |
3.3.4 DSC |
3.3.5 FTIR |
3.3.6 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
3.3.7 稳定性 |
3.3.8 细胞毒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抗菌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
4.1 材料 |
4.1.1 仪器 |
4.1.2 试剂 |
4.1.3 供试病原菌 |
4.1.4 实验动物 |
4.2 方法 |
4.2.1 菌种的活化及菌悬液的准备 |
4.2.2 抑菌圈的测定 |
4.2.3 MIC及 MBC的测定 |
4.2.4 棋盘微量稀释法 |
4.2.5 杀菌曲线 |
4.2.6 豚鼠中耳炎模型中的抗菌活性 |
4.2.7 荧光成像观察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
4.2.8 SEM观察细菌细胞膜的形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
4.3.2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体内抗菌性能 |
4.3.3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抗菌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声敏抗菌特性及递药系统的构建 |
5.1 材料 |
5.1.1 仪器 |
5.1.2 试剂 |
5.1.3 供试病原菌 |
5.2 方法 |
5.2.1 菌种的活化及菌悬液的准备 |
5.2.2 姜黄素的声敏抗菌活性 |
5.2.3 丹参酮ⅡA、姜黄素及壳聚糖物理混合物的声敏抗菌活性 |
5.2.4 丹参酮ⅡA-姜黄素超分子共晶的声敏抗菌活性 |
5.2.5 发射装置微管的制备及表征 |
5.2.6 全氟壬烷乳剂的制备及表征 |
5.2.7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的构建 |
5.2.8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载药量的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姜黄素的声敏抗菌活性 |
5.3.2 丹参酮ⅡA、姜黄素及壳聚糖物理混合物的声敏抗菌菌落计数 |
5.3.3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声敏抗菌活性 |
5.3.4 微管的SEM表征 |
5.3.5 全氟壬烷乳剂的表征 |
5.3.6 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载药量的测定 |
5.3.7 CLSM观察丹参酮ⅡA-姜黄素共晶复合物递药系统的构建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头孢唑林钠与微波联合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
2.2 两组患者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对比 |
3 讨论 |
(6)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菌及抗生素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病原菌分布特点 |
2.2 药敏试验分析 |
3 讨论 |
(7)龙胆泻肝汤加减与头孢克肟治疗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清炎性介质水平变化 |
2.2 临床疗效 |
2.3 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
2.4 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变化 |
2.5 不同频率的听阈水平对比 |
3 讨论 |
(8)我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西医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和历史 |
2 病因 |
3 诊断与分型 |
4 西医治疗CSOM |
4.1 手术治疗 |
4.2 抗感染治疗 |
5 中医治疗CSOM |
5.1 内治法 |
5.2 外治法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CSOM |
7 总结 |
(9)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断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
2.2 两组病例治疗后病原菌清除率和听力改善程度比较 |
2.3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TNF-α和IL-8水平比较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10)耳净散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疗效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
3 两组纯音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比较 |
4 两组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
5 安全性 |
讨 论 |
四、微波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 林升镔.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6)
- [2]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丙烯分散片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影响[J]. 龚红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10)
-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抗中耳炎的超声敏感型丹参酮-姜黄素共晶复合物的构建与评价[D]. 梁咏诗.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5]头孢唑林钠与微波联合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许丽瑶,黎乐平,刘洋,邹辉. 当代医学, 2020(08)
- [6]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菌及抗生素耐药分析[J]. 赵婷,赵静,邵雨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04)
- [7]龙胆泻肝汤加减与头孢克肟治疗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周娜,茹仙古丽·艾山. 中医临床研究, 2020(02)
- [8]我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西医诊疗进展[J]. 唐浩斌,陈舒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37)
- [9]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J]. 冯淑仙.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04)
- [10]耳净散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研究[J]. 刘东杰. 陕西中医,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