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选医是实现新型医疗模式的具体举措

患者选医是实现新型医疗模式的具体举措

一、病人选医生是实现新医学模式的具体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叶欣[1](2015)在《基于人际传播的医患关系建构过程研究 ——以中美医患对话比较为例》文中认为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旧医学模式的改变,医患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医患之间由于缺乏交流与传播,引起医疗纠纷,医患关系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医患关系是一个具有多棱曲的立方体,它涉及医疗技术水平、医学研究水平、医疗卫生体制、医疗卫生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等诸多因索。多种因索交叉与重叠的属性,表明了当今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因此,医患关系的构建与传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试图从医患关系最核心和最微观的部分医患对话开始,通过比较中美在医患关系构建中每个阶段的对话特点和规律,来发现中国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借鉴比较中美医患对话中的实践模式和经验理论的异同,为构建中国和谐医患关系获得启示。国内外学界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均有悠久历史。国外大规模医患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世纪中叶。此前,医患关系基本处于理想的愿景——负责任的和气医生和对医疗系统充满信任的患者。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医患关系研究的目的是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群众的健康。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关于医患关系的研究集中在改革与完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和支付程度上来。中国医患关系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尤其是21世纪开始的最初几年。学者们围绕医患关系在医疗技术、医疗信息、医疗法律制度、医疗文化等领域展开讨论,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医患冲突原因和对策研究。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研究医患关系的成果并不多见。我们拟在国内外已有的医患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从中美两国医患对话入手,着重微观层面的解释,实践性的解读,和动态的把握来阐释医患关系的建构过程,通过两国医患对话的对比,找出规律性的实践模式和相关的经验理论,试图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找寻适合中国医患关系发展的正确道路。医患关系研究涉及的学科很多,我们主要依托传播学,并使用在此基础上形成治疗传播系统理论框架对医患关系的三个阶段进行深层次剖析。我们从治疗传播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中美医患对话展开比较研究,深入探讨医患关系的建构与传播过程,这一过程的研究对于探索化解医患矛盾、构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治疗传播系统理论中的关系传播阶段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医患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阶段。一开始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以后疾病信息的获得,治疗计划的实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中美这一阶段的医患对话比较,我们发现两国医患关系最大的差异在于信任关系问题。医患关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患者对医生产生莫大的信任,医生职业得以维系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同时,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也使得医生获得了巨大的工作成就感。医生失去患者的信任原因来自于诸多方面。而其中中美两国最主要的是医患间的经济关系问题的差异。而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医院的生存问题,药品的回扣问题,医生的红包问题。此外,我们选取了关系传播阶段最重要的礼貌、非语言传播、移情三个传播要素加以探讨和研究,以便证明第一阶段对医患关系建构与传播的重要意义。治疗传播系统理论中的第二个阶段评估传播阶段主要是采集信息(信息交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比较两种病史采集模式的异同点,理解“以患者为中心”的病史采集模式的优势。通过中美这一阶段的对话研究,我们发现两者间的最大差异在于医患文化关系问题。医患之间的文化关系问题主要体现为认知水平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以及物化关系的改变导致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知识欠缺的问题,一是医生行为僵化、态度冷漠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病史采集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和障碍,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倾听和提问运用中美两国医患对话实例加以详细分析与解释,来完成评估阶段的主要任务。治疗传播系统理论中的第三个阶段治疗传播阶段主要任务是解释问题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制订双方同意的诊疗方案是指医生向患者解释专业意见并与患者及家属协商一个可行的诊疗方法进而安排下一步的工作。中美这一阶段的对话比较,两者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伦理关系的差异。医患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双方的利益协调上的种种社会冲突;另一方面是知情同意原则的实施。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医患关系的法律不明确,以及知情同意权受侵犯导致的。成功完成解释和商定诊疗协议,不仅需要我们对医患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需要掌握除了一般传播技术(包括之前在建立关系和病史采集过程中讨论的相关技巧)之外的特殊技巧。医患关系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研究课题,不是单纯用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所能解决的。我们拟采取关联行为的话语分析法(AIDA),再辅以实证法、归纳法、对比法、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定性研究法、动态静态结合法等研究方法,在实地录音转写之后,在建立小型语料库基础上,考察医生和患者互动过程中的对话特征与规律,进而探索和谐医患关系建构与传播的模式和理论。最后,我们总结了中美医患关系形成过程的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国医患关系建构和传播过程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并总结文章写作中的不足,提出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

高贤良,齐维鹏,黄旺英[2](2013)在《定制医疗的理论及实践探讨》文中认为随着服务经济的出现及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就诊者对医院服务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作者遵循"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在提出舒心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商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中的定制服务理论,并深入分析现实医疗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就诊者同步参与、事先定制、动态调整并满足就诊者功能性、人本性、经济性三项服务需求的定制医疗模式,同时探讨了其实施的可行性及面临的问题。文章认为通过提高医务人员对自身角色及新医学模式的认知,充分运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平台,实践、试行并完善该模式,将有力提升医院服务水平、增进医患和谐,可望将医院服务推向一个新的现代化时代。

陶金海,蔡庆红[3](2011)在《新形势下对“病人选择医生”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分析了"病人选择医生"对医疗卫生服务各个组成要素和环节提出的新要求。辩证思考了"病人选择医生"对医疗卫生体制提出来的新要求及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正确认识医改工作中实现"病人选择医生"的必要性及所面临的问题,以提出合理的建议,确保医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王烈[4](2011)在《论群体心理视角下新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而医患关系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秩序的维护,而且有助于减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面临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部分医患之间纠纷的质疑和冲突正在取代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导致医患关系的尴尬和紧张。这种日趋恶化的医患关系也正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为此,构建和谐卫生就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卫生中的重点应从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入手,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起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共同积极参与治疗疾病的诚信关系。本文以相关法律、道德、伦理、文化为依归,借助群体心理学的群体冲突、群体沟通等理论,探寻医患关系现存矛盾与焦点,分析其中问题背后的深层次根源,并试图建立一种促进医患群体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包容、相互发展的和谐关系。

白哲群[5](2008)在《加强医患沟通促进行业作风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军强[6](2008)在《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文中指出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服务高质量的基础,而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医患沟通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具有技巧性,它是医务人员的必修课程和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必备技能,是解决医患争议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专家咨询、实地调研、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的现状进了调查分析,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与建议。研究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着重论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医患沟通的研究现状。明确了医患沟通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医患沟通的理论探讨。分析了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其原因,从患者心理、卫生法律和医学模式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医患沟通的理论基础,同时分析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和影响医患沟通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医患沟通现状的调查分析。本部分为论文的核心。我们首先通过复习文献,设计了调查问卷的初稿,在经过专家教授集中讨论、预实验、信度效度分析后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患者问卷和医务人员问卷两种形式,每种问卷分别按照四个纬度设计,问卷内容全面、科学合理。然后采取整群抽样法在调查医院发放问卷,回收患者有效问卷260份,医务人员有效问卷267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录入分析,发现该医院患者对医务人员高度信任、医患双方对沟通作用的认识一致、医患沟通的满意度有待提高,同时也发现了医务人员对患者沟通需求的认识和做法与患者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医务人员缺乏人文关怀、缺乏沟通技巧、未能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严重制约医患沟通和患者对医学知识缺乏影响医患沟通等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五部分:加强医患沟通的建议与对策。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结合医患关系现状,从医方、政府、患方、新闻媒体四者提出了加强医患沟通的建议与对策。四者之中医方是重点,起到主导作用,医方的建议与对策具体包括:树立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医患沟通长期的有效机制、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费用管理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加强医务人员沟通技能培训、加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设计了内容全面、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运用统计学的调查方法,发现了调查医院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结合医患关系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对调查医院医患沟通方面的工作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同时对医患沟通的实证、个案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娟,邱鸿钟,梁瑞琼[7](2006)在《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概述了医学模式与医疗服务模式的关系,医疗服务模式变革的必要性、类型及转变过程中的特点,并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医疗服务模式,使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张洪芹,李兆松,张怀斌[8](2006)在《论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疗机构改革》文中研究指明医学模式又称医学概念模式,指对人的健康和疾病所持的基本观点。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随之,人们对自己的健康和疾病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也为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所认同。与此同时,在医疗机构中,医学模式的转变相对滞后。因此,及时理清医疗机构改革的对策,加强医学模式转变的教育和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以便准确把握医疗机构在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就显得尤为重要。

乐虹[9](2006)在《基于服务属性的医疗质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这个特殊服务行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如何衡量、评价医疗质量的优劣?什么样的医疗行为才是消费者心目中的优质行为?是否能用统一的服务行为标准来衡量医疗行为?消费者心目中的优质医疗服务与医学科学要求的优质医疗行为是否完全一致?”等等,就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课题运用最新服务理论和质量理论来分析服务属性对医疗质量的影响。借鉴国外相对完善的医疗服务理念,分析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比较国内外医疗管理规范的异同,指出现行医疗质量评价存在的缺陷。现场调查利益相关者对医疗质量的认识与看法。进而提出更新医疗质量评价理念,在保证医疗技术质量的同时,应重视医疗非技术质量的建议;为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新思路。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国家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及有关医疗质量的具体行为规范;国家及部分地区有关医疗质量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国内外有关服务与医疗质量的理论书籍及文献;国外有关医疗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卫生管理专家咨询表;医务人员、患者、居民的意向调查问卷。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相关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比较,专家咨询等定性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现场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1.对“医疗”与医疗质量范畴的研究从文献研究、法规分析、利益相关者意向调查等不同视角,对目前的医疗定义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将医疗定义为专业技术活动的局限性;对医疗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医疗是指符合国家规定的专业机构及其人员向人群提供的临床医学及其相关行为;既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包括护理、医学照顾,还有与人们接受的医学专业服务配套的其它非医学专业的服务活动。这一概念提出了对医疗和医疗质量的理解应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医疗具有技术性,应具有技术质量,医疗专业活动与操作必须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国家法律、法规、卫生规章、诊疗技术规范以及诊疗常规等都是在医疗服务提供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其次,医疗还包括一些非专业技术内容,医疗质量的评价也应包括就医环境、便民措施、基本设施、尊重保密、健康教育及服务价格等内容。2.医疗的服务属性分析运用最新服务理论对医疗行为进行分析,明确指出医疗的基本属性是无形性服务,有形产品只是其组成部分。医疗的目的不仅是“治病救人”,而且要全方位满足顾客(患方)的需要。这些需要既包括患者本身的,也包括其相关人员的,既包括医疗专业的,也包括非医疗技术的。本文还系统分析了服务的基本属性在医疗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医疗质量管理的意义,分析了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对医疗质量的要求。3.基于服务属性的医疗质量运用基于服务理论的质量观对医疗质量进行理论研究及对医学与医患模式的分析,提出对医疗质量的范畴认识应持综合质量观:包括具有技术质量(产品属性质量)、服务属性质量和社会质量因素。同时,从服务属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医疗质量的全面认识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医疗质量具有客观性,应符合其固有的特性;医疗质量的优劣是相对于“顾客需要”而言,不存在绝对的好坏;医疗质量具有差异性;医疗质量具有变化性。4.我国对医疗质量认识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运用服务与质量理论,通过对国内外医疗质量概念的比较,提出我国在认识上的两种缺陷:一是对医疗质量范围认识不清;二是尚未认识到医疗的服务属性要求以“顾客需要”作为质量评价标准。分析了我国目前对医疗质量研究与管理缺陷:偏重于医疗技术质量或者只是片面的医疗服务的量度,忽视了医疗的非技术质量,尤其是忽视了心理与社会方面的质量特性。5.医疗非技术质量的意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医疗的技术水平还是人们的关注重点,但不可否认非技术质量因素已成为大家日益关注和重视的方面。而且患方对服务价格、医院环境、职业道德与服务态度、服务设施、服务行为、尊重保密和保健知识宣教等非技术因素的认同率都超过90%,且明显高于医方;对一些具体指标的重要性评分也高于医方,具有显着差异;提示医方应提高对医疗非技术质量的重视。6.医疗非技术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研究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了医疗非技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框架,二级指标及从高到低顺序为:服务行为、职业道德与服务态度、服务价格、服务设施、尊重保密和医院环境、保健知识宣教。并建立了三级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权重与分值。讨论与建议1.应正确认识医疗的范畴和根本目的,明确服务属性对医疗的影响。医疗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包括技术性和非技术性需要)。在医疗服务过程和医疗质量管理中,应特别关注服务属性(无形性、参与性、差异性、不可储藏性、质量控制与评价困难性等)对医疗质量的影响。2.应认识到加强医患沟通是医疗的服务属性的必然要求。医疗服务中患者的参与性决定了医患之间必须进行充分的沟通。如果医方不提高对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发言权、选择权和决定权的重视,不仅违背了“顾客参与”这一服务基本特征,也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3.应提高对医疗非技术质量的认识,重视对影响医疗质量的非技术因素的控制。调查结果显示:医疗质量不仅包括技术质量,还包括服务价格、就医流程、服务态度、医院环境、服务设施、对病人的尊重保密以及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因此,在诊疗技术不断改善或暂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必须更新服务观念,重视对影响医疗质量的非技术因素的控制。4.应正确认识医院等级、技术水平与医疗质量的联系与区别。医院等级与医院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有联系,能成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某些基础条件,但并不对应。等级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一定好。等级低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一定差。而评价技术水平,一定要在事先已经确定医疗机构的功能和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评价医疗质量也不能仅仅看技术水平。

王秀华,王学军[10](2005)在《刍议医院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文中研究说明

二、病人选医生是实现新医学模式的具体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人选医生是实现新医学模式的具体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际传播的医患关系建构过程研究 ——以中美医患对话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2 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医患关系的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外医患对话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背景
        1.4.1 治疗传播系统的理论建构依据
        1.4.2 治疗传播系统的阶段划分依据
2. 医患关系形成阶段的关系传播
    2.1 语言传播中的礼仪技巧
        2.1.1 礼仪技巧的运用分析
        2.1.2 礼仪的理论分析
    2.2 非语言传播技巧的运用
        2.2.1 非语言传播的研究现状分析
        2.2.2 非语言传播技巧的运用分析
        2.2.3 非语言传播的理论分析
    2.3 移情技巧的运用
        2.3.1 移情的研究现状分析
        2.3.2 移情技巧的运用分析
        2.3.3 移情的理论分析
        2.3.4 支持技巧的运用分析
    2.4 作为医患关系基石的信任分析
        2.4.1 信任研究的背景分析
        2.4.2 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分析
        2.4.3 信任的理论分析
        2.4.4 信任的实现路径
    2.5 总结
3. 医患关系发展阶段的评估传播
    3.1 两种病史采集模式的比较分析
        3.1.1 “以医生为中心”的病史采集模式
        3.1.2 “以患者为中心”的病史采集模式
        3.1.3 “以患者为中心”的病史采集模式优势分析
    3.2 倾听技巧的运用
        3.2.1 倾听研究的现状分析
        3.2.2 倾听的层次和类型分析
        3.2.3 倾听的理论分析
        3.2.4 倾听技巧的运用分析
    3.3 语言表达中的提问技巧
        3.3.1 提问的类型分析
        3.3.2 提问价值与作用分析
        3.3.3 提问中的思维方式分析
        3.3.4 如何实现有效提问
    3.4 作为医患关系核心的文化分析
        3.4.1 医患关系中人类倾向的分析
        3.4.2 医患关系中主要文化特征的影响
        3.4.3 跨文化传播的要素分析
        3.4.4 有效跨文化传播的方法
    3.5 总结
4. 医患关系深化阶段的治疗传播
    4.1 医患信息中说服的运用
        4.1.1 说服解决的医患信息问题
        4.1.2 匹配信息问题的说服要素
        4.1.3 实现有效说服的方法
    4.2 信息共同理解中的探求运用
        4.2.1 医患信息共同理解的回溯分析
        4.2.2 使用探求解决信息共同理解
        4.2.3 改变认知的探求模式框架分析
    4.3 医患共同决策中自我披露的运用
        4.3.1 共同决策研究的现状分析
        4.3.2 共同决策与自我披露关系辨析
        4.3.3 自我披露的运用分析
        4.3.4 自我披露的理论分析
    4.4 作为医患关系保障的伦理分析
        4.4.1 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分析
        4.4.2 医患关系中的知情同意分析
        4.4.3 医患关系的职责:说明真相的分析
        4.4.4 伦理决策的合理途径
    4.5 总结
5. 结语
    5.1 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5.2 美国医患关系的借鉴与启示
    5.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定制医疗的理论及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定制服务模式的发展及现状
2 医疗服务面临的问题
3 定制医疗的理论与可行性探讨
4 定制医疗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5 定制医疗的前景

(3)新形势下对“病人选择医生”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病人选择医生”是新的医学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2“病人选择医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3“病人选医生”对医疗卫生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对提供医疗服务机构的硬件要求
    3.2 对医护人员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选择
    3.3 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3.4 对临床诊疗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3.5 对医疗服务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3.6 对卫生、物价和财税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4“病人选医生”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病人选医生”选择的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团队, 而非某位具体的医生
    4.2 如何保证高选择率的“医生”的诊疗时间和质量
    4.3 后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面临新的考验
    4.4 实现“病人选医生”的同时要注意病人的就诊分流问题
    4.5 实现“病人选医生”的同时如何进行财务核算和分配
    4.6 注意控制医疗服务的过度商业化
    4.7 与实施“病人选医生”相关联的法律问题

(4)论群体心理视角下新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价值
    (三) 前期研究状况
    (四) 研究的难点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医患关系的内涵界定与基本模式
    (一) 医患关系的内涵界定
    (二) 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二、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冲突的社会因素
    (一) 医患双方部分成员价值观扭曲,行为逐利化
    (二) 医生执业环境恶化
    (三) 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三、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冲突的心理因素
    (一) 医患个性心理差异产生的人际冲突
    (二) 医患群体沟通障碍引发的信息不对称
    (三) 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引发的人际冲突
四、国外医患关系模式及其借鉴
    (一) 美国模式
    (二) 日本模式
    (三) 英国模式
五、构建新型和谐医患关系的主要对策
    (一) 构建冲突二维模型管理建议
    (二) 尊重和满足医患群体的不同需求
    (三) 完善“以人为本”的基本卫生服务体系
    (四) 发挥医院主体作用
    (五) 增强医患双方的理性和包容度
    (六) 建立第三方参与的纠纷调节机制,满足医患双方公平协商的心理需求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6)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研究背景
        2 调查医院概况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
        6 研究意义
        7 研究路线图
    第二部分 医患沟通研究现状
        1 相关概念
        2 研究成果
        3 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 医患沟通的理论探讨
        1 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
        2 医患沟通的理论基础
        3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4 影响医患沟通的主要因素
    第四部分 医患沟通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 问卷设计
        2 正式调查
        3 调查结果
        4 结果分析
    第五部分 加强医患沟通的建议与对策
        1 医方
        2 政府
        3 患方
        4 新闻媒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医患沟通的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医患沟通现状调查问卷(患者)
附录二 医患沟通现状调查问卷(医务人员)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8)论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疗机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一) 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二) 我们还应看到, 目前在医疗实践中, 还存在着医学模式转变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 医疗机构改革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二、充分认识医疗机构在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三、医疗机构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 加强医学模式转变的教育, 在医疗机构推行“大卫生观”。
    (二) 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加快医疗机构改革和发展步伐。
    (三) 医学模式转变呼唤医护素质提高。

(9)基于服务属性的医疗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目的与意义
2.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3.研究内容
4.结果与分析
    4.1 对"医疗"的概念与范畴研究
    4.2 医疗的服务属性分析
    4.3 基于服务属性的医疗质量
    4.4 我国对医疗质量认识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5 影响医疗质量非技术因素的调查
    4.6 非技术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研究
5.讨论与建议
    5.1 应正确认识医疗的根本目的,明确服务属性对医疗的影响
    5.2 应认识到加强医患沟通是医疗的服务属性的必然要求
    5.3 应提高对医疗非技术质量的认识,重视对影响医疗质量的非技术 因素的控制
    5.4 应正确认识医院等级、技术水平与医疗质量的联系与区别
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着和论文目录

四、病人选医生是实现新医学模式的具体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际传播的医患关系建构过程研究 ——以中美医患对话比较为例[D]. 叶欣. 武汉大学, 2015(01)
  • [2]定制医疗的理论及实践探讨[J]. 高贤良,齐维鹏,黄旺英. 中国医院, 2013(05)
  • [3]新形势下对“病人选择医生”的几点思考[J]. 陶金海,蔡庆红. 中国医院管理, 2011(05)
  • [4]论群体心理视角下新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D]. 王烈. 吉林大学, 2011(09)
  • [5]加强医患沟通促进行业作风建设[J]. 白哲群.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8(04)
  • [6]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D]. 冯军强.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4)
  • [7]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研究[J]. 刘娟,邱鸿钟,梁瑞琼. 现代医院管理, 2006(05)
  • [8]论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疗机构改革[J]. 张洪芹,李兆松,张怀斌.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05)
  • [9]基于服务属性的医疗质量研究[D]. 乐虹.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10]刍议医院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J]. 王秀华,王学军. 生物磁学, 2005(03)

标签:;  ;  ;  ;  ;  

患者选医是实现新型医疗模式的具体举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