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液浸根技术在造林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爱华,李秀华,褚玉娟,刘洋,张明亮,张国芹,于丽[1](2018)在《敖汉旗干旱区造林影响因素及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指出了随着气候条件的多样变化,干旱越来越成为影响林业造林成效的重要因素。从敖汉地区气候条件、林业概况入手,分析了半干旱、干旱地区影响造林成效的关键因素,探寻了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效果的关键措施,提出了在干旱区造林的技术要点,旨在为造林工作提供参考。
朱晓婷[2](2011)在《农林废弃物发酵基质和容器控根对大叶桂樱容器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浙江省珍贵乡土树种大叶桂樱(Prunus zippenliana)为试验材料,系统进行了大叶桂樱容器苗基质筛选和不同类型容器控根效果研究。研究不仅为大叶桂樱容器苗栽培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技术体系,而且实现了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对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大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山核桃壳、锯末、枯枝落叶、菇渣、药渣5种农林废弃材料,经过发酵和消毒处理,按照不同配比混合成8组不同的轻型栽培基质,测定其理化性质,与日常栽培容器苗的轻型基质泥炭和珍珠岩(泥炭∶珍珠岩=7.5∶2.5)比较。结果表明,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PH值、全N与对照差异显着;持水孔隙、大小空隙比、EC值、全P、全K(除6、7号基质外)、速效K与对照差异极显着。说明各组混合基质配方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全N、全P、全K和速效K等营养元素含量丰富,适合作容器苗栽培。8组混合基质配方处理的大叶桂樱苗木地下及地上形态指标、生物量积累指标、生理效应指标经方差分析,筛选出2号基质配方锯末∶枯枝落叶∶山核桃壳∶珍珠岩=4∶2∶3∶1为大叶桂樱容器苗栽培的最佳基质配方。其次为1号配方锯末∶枯枝落叶∶泥炭∶珍珠岩=2∶4∶2∶2和3号配方锯末∶山核桃壳∶菇渣∶珍珠岩=6∶2∶1∶1。底20cm×高19cm的黑色无纺布轻质网袋和塑料专用控根容器与同规格的塑料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控根容器对大叶桂樱的控根效果显着,黑色无纺布轻质网袋处理的一级侧根数、根系表面积和投影面积与塑料专用控根容器存在显着差异。因此选择无纺布轻质网袋作为大叶桂樱容器苗控根效果更好。
姜枫[3](2008)在《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运用控水袋及新型滴灌技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通过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施丰乐”对苗木生长、生理的影响,探讨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苗木生长、增强苗木抗旱性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其次通过研究控水袋和新型滴灌两种抗旱节水技术,探讨苗木生长所需较适合的水分,通过微量的水分保持植物的长期存活和生长。通过这些研究为在干旱缺水条件下,有效地延缓苗木干旱胁迫,改善植物水分状况,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维持苗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植物生长调节剂“施丰乐”处理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was)的生长、水分生理特性和蒸腾耗水都有较大影响,无论是喷施还是浸根处理,均对栓皮栎的生长和生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处理后,地径较对照增加了11.56 %245.07 %,苗高较对照增加了58.01 %434.66 %,叶面积增加了28.52 %432.13 %,净光合速率较对照增加了2.95 %38.01 %,蒸腾速率显着降低,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增加了4.20 %23.68 %。叶绿素a、b总含量较对照增加了5.19 %23.1 %,地上部分干物质重量较对照增加了10.71 %78.27 %,地下部分干物质重量较对照增加了11.39 %40.45 %。总的来说,在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为便利的处理方式:若浸根方便,建议用10 mg/LGGR-6生根粉或20 mg/L“施丰乐”溶液浸根以培育粗壮苗,用20mg/L和40 mg/LGGR-6或20 mg/L“施丰乐”溶液浸根以培育抗旱苗;若喷施便利,建议生长初期和速生期各喷施一次20 mg/L施丰乐”溶液的方式培育苗木。控水袋技术是采用无耗能水泵原理向植物提供水分,通过控水头释放水量。研究表明,控水袋的释水量主要取决于控水头规格与土壤接触面积的大小、植物需水状况以及土壤含水量。处理50天后,刺槐、侧柏和国槐的释水总量分别为3345g、2849g和2122g,分别为正常浇水量的28.3%、23.3%和17.5%。使用控水袋的苗木水势介于干旱苗木和正常浇水的苗木之间;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土壤含水量分别维持在7.210.7 %、7.412.9 %和8.313.2 %,不浇水的干旱对照土壤含水量仅为3.2%4.0%,已处于严重的干旱状态;在控水袋释水中期,干旱对照苗木的净光合速率几乎降为零,经控水袋处理的苗木净光合速率在短期内也会有较大降低,但却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在控水袋释水末期,经控水袋处理的苗木能够继续维持一定的水分,并较长时间维持气孔较小的开度,从而保证植物有一定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总的来说,使用控水袋可以使供试苗木有效地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保持较好的水分状况和较高的水势,不同程度地缓解苗木的水分胁迫,维持苗木的生长。新型滴灌技术,主要是根据不同高度水位差来控制滴灌的释水量大小,从而向植物提供所需水分。比较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无性系(shanxi)的生长规律以及生理特性,经滴灌处理的各苗木地径、苗高和叶面积较干旱胁迫处理的苗木都有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叶水势均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之间,处理A(小出水量)、处理B(中出水量)和处理C(大出水量)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4.1 %、8.97 %和10.54 %。处理A、B和C苗木在试验末期光合速率分别为正常水分苗木的32.24%、51.7%和66%,苗木蒸腾速率分别为正常水分苗木蒸腾速率的31.78 %、53.64 %和51.53 %,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正常水分苗木的70 %、88 %和90 %。使用新型滴灌技术在试验期间各处理的出水量均维持在一定水平,处理A、B和C的出水总量分别为:8592 g、14712 g和22842 g分别为正常浇水用水量的28.64 %、49.04 %和76.14 %。且3种出水量处理对毛白杨无性系(shanxi)的生长和生理都有较好的作用,其中,处理B(中出水量)在整个试验中出水总量为14712 g(占正常浇水总量30000 g的49.04 %),用不到正常浇水总量一半的水分,使苗木的土壤含水量保持在正常浇水的45 %左右,净光合速率维持正常情况下光合速率的51 %,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正常情况下的88 %。苗木干物质总量达到了正常水分苗木的61.43 %,不仅有效地维持了苗木的生长,也达到了抗旱节水的目的。
石勇[4](2008)在《不同类型吸水剂提高群众杨抗旱耐盐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干旱盐碱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除了着眼于筛选抗旱耐盐植物,还要加大造林绿化的技术含量,以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本文就是尝试利用吸水剂来提高我国重要速生树种的抗旱耐盐性。实验选取抗逆性较弱、对逆境条件较敏感的群众杨(P.‘popularis 35-44’)为实验材料,研究吸水剂对苗木的抗盐、抗旱能力的影响,同时分析和比较两种吸水剂A. Stocksorb 500 XL(颗粒状吸水剂,德国Stockhausen化学公司研制生产的新型吸水剂-,主要成分为:钾-聚丙烯酸脂-聚丙烯酰胺共聚体)和B. Luquasorb?(粉末吸水剂,由BASF-巴斯夫公司生产的超强吸水剂,其主要成分为:聚丙烯酸-丙烯酸钠交联体)对提高苗木抗逆性的效果,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吸水剂可以有效的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干旱处理下施加吸水剂之后,相对高生长速度最高增加了2.73倍,这一结果与本实验的前期研究工作结果相似。同时土壤中施加吸水剂后,盐浓度被稀释,降低了土壤的盐碱程度,减弱了土壤对植物的盐胁迫,也提高了植物的抗盐能力。2.吸水剂可以维持苗木在干旱下的正常蒸腾水分蒸腾量,苗木的根系生长在吸水剂之中,即便在干旱胁迫下也可以得到足够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生长需要.在盐胁迫下第3天苗木日蒸腾耗水量即出现显着降低,而吸水剂处理后第9天才出现上述现象.干旱胁迫下第6天苗木日蒸腾耗水量显着下降,而吸水剂处理后将这一症状推迟了9天。3.盐和干旱胁迫都会造成苗木的气孔关闭、气体交换量降低、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I)下降等,而施加吸水剂后可以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内缓解这些影响.盐胁迫下,随着处理天数增加,气孔导度直线下降,在第30天左右下降到80mmol/m2s1 .而施加吸水剂后,可将气孔导度维持在90-100mmol/m2s1.同时ΦPSII也最高提高了1.15倍;干旱胁迫下,吸水剂处理后,气孔导度和ΦPSII分别提高了1.71倍和1.14倍。4.由于根在生长中向水生长,细根可以整条穿过多个吸水剂颗粒,吸水剂强大的吸水能力为根的生长创造了一个富水和低盐的微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逆境因素对苗木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盐和干旱胁迫下,吸水剂处理苗木的根、叶中胁迫离子(Na+、Cl-)累计量降低,由于吸水剂自身富含K+,同时也为苗木提供了营养离子,最终提高了植株的抗旱耐盐性。5.干旱和盐处理会影响苗木的抗氧化系统,导致苗木出现伤害症状,.而施加吸水剂后维持膜抗氧化能力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下降速率降低,同时将苗木胁迫症状最多推迟了51天,同时将苗木的生物量最高提高了1.17倍。6.两种吸水剂虽然都能促进群众杨的抗旱耐盐性,但作用特点有所不同,颗粒状吸水剂吸水倍率略低,吸水速度慢,但是供水速率快,日供水量大;并且由于根在生长中因为向水生长,成熟的根可以整条穿过多个吸水剂颗粒生长。粉末吸水剂的吸水速度快,吸水倍率高,可以迅速的保持住土壤中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减少水分的自然流失和蒸发,但是粉末吸水剂的供水速度较慢日供水量小,供水速度慢,使得在同样的吸水倍率下,粉末吸水剂可以更长久的为苗木提供水分,与颗粒吸水剂相比,可以将延缓苗木出现干旱症状的天数增加20天。
邵杰[5](2006)在《吸水剂提高胡杨和群众杨的抗旱耐盐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利用抗逆性弱的群众杨(P.‘popularis 35-44’)和抗逆性强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研究在胁迫条件下吸水剂对苗木抗旱耐盐性的影响。实验中使用的是德国Stockhausen化学公司研制生产的新型吸水剂:Stocksorb 500 XL(钾-聚丙烯酸脂-聚丙烯酰胺共聚体)。土壤中施用0.5%吸水剂(土壤干重)提高了两种杨树的抗旱性和耐盐性,特别是对于对胁迫敏感的群众杨苗木,效果更加明显:未施用吸水剂的群众杨苗木分别在干旱处理和盐处理的第18d和第25d叶片出现萎蔫和盐害,Stocksorb 500 XL使苗木旱害和盐害出现的时间分别推迟了12d和20d。实验结果及主要结论如下:在干旱胁迫期间,吸水剂处理显着抑制了叶片中叶绿素(Chlorophyll,Chl)和蛋白质的分解,提高了两种杨树的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Cs)、蒸腾速率(Unit Transpiration Rates,TRN)和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s,Pn),使苗木特别是群众杨叶片中的活性氧(Active oxygen species,AOS)、丙二醛(Malomdiadehyde,MDA)和相对电解质外渗率明显下降,保证了生物膜的完整性,维持了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最终增加了苗木的高生长和生物量。吸水剂能调控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主要是因为其自身超强的吸水保水能力:在干旱胁迫初期,缓解了气孔因素对植物生长造成的影响;在长期和严重干旱胁迫下,减弱了非气孔因素对植物的伤害。从而提高了植物的抗旱性。在盐胁迫期间,吸水剂处理显着抑制了有害离子Na+和Cl-在群众杨和胡杨叶片中的积累,提高了两种杨树的Cs、TRN和Pn,使苗木特别是群众杨能够维持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同工酶的活性,保持活性氧清除能力。吸水剂能调控植物对离子的吸收,主要源于吸水剂对盐分的缓冲作用和离子选择吸附作用:(1)Stocksorb 500 XL自身超强的吸水能力起到了缓冲土壤盐分的作用,形成了植物根系生长的低盐环境;(2)吸水剂通过对离子的选择吸附,富积了钙和镁,屏蔽了Na+离子。另外,Stocksorb 500 XL自身含有可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K+。所以,根系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无疑将减少对盐离子的吸收、转运和积累,而增加对营养元素如钾的吸收和利用,最终提高了植物的抗盐性。
邢树堂[6](2005)在《银杉、秦岭冷杉人工菌根诱导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和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分别是我国特有的松科植物以及珍贵的一级和二级保护植物,由于其种群自然更新能力日趋低下,处于严重的濒危及渐危状态。本课题在现有的宏观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以菌根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并结合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试图通过使用最小量种子资源来诱导该两种植物人工菌根的形成,验证银杉与秦岭冷杉为典型的外生菌根植物的理论:建立人工菌根苗的诱导技术,进行菌根功能的初步观察。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开其濒危之谜,为寻找一条濒危松科植物种群复壮的途径提供有用的信息。本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 1.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银杉及秦岭冷杉无菌幼苗的培养系 经70%酒精以及30%H2O2的表面消毒,银杉种子的无菌率可达100%;并且经过切割1/5-1/3的胚乳,其种子发芽率达到60%以上:经70%酒精、0.2%升汞溶液以及30%H2O2的多重表面消毒,秦岭冷杉种子的无菌率也可达100%,其发芽率为30%。 经对多种植物培养基(WPM、SH、改良MS)进行筛选和比较,确定了包含1/4 MS大量元素、1/2 MS微量元素、MS维生素及MS铁盐的改良MS(MMS)培养基为适合的基本培养基,在MMS培养基中添加0.2mg/L的6-BA以及0.02mg/L NAA,有利于银杉、秦岭冷杉幼苗的生长。 2.成功地建立了两种植物的人工菌根苗的诱导系 通过菌种以及菌根诱导培养基的筛选,确定了土生空团菌以及RM培养基的有效性;运用改良平板法技术,分别建立了银杉-土生空团菌以及秦岭冷杉-士生空团菌的人工菌根诱导体系;运用形态解剖学的研究技术,观察并证实了在两种植物的侧根中存在明显的菌套结构以及在侧根的皮层细胞间隙存在哈蒂氏网结构。首次在实验室水平上建立了该两种植物的人工菌根诱导系。 3.改良了培养容器的表面消毒法 通过紫外线照射与70%酒精或0.05%NaOCl的表面消毒的双重处理,使不能高压火菌的容器达到表面消毒效果,建立了银杉、秦岭冷杉人工菌根苗的实用化体系。 4.成功地移栽了银杉人工菌根苗 通过6个月的移栽试验,分别对银杉菌根苗以及非菌根苗进行了生长比较,其结果表明菌根菌对于植物侧根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张志东[7](2004)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退耕还林空间决策方法研究 ——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文中认为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时间长、规模宏大、涉及领域广泛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千百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平衡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突出的体现在如何根据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需要,在粮食安全和生态用水等一系列条件制约下,确定“哪该退”、“退多少”、“退耕之后种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植被恢复模式”等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此,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恢复植被理论为指导,以地处坝上高原农林交错区的河北省张北县为研究对象,地理信息系统(GIS)为研究平台,借助于相应的数学分析方法,探寻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建立退耕还林基础信息库是有效开展退耕还林决策研究的基础。研究中利用MapInfo、ERDAS和FoxPro等图形图像和数据管理软件,通过对各种图形数据采用扫描仪输入、屏幕数字化、叠加等一系列操作,生成了地块图和各种要素图;通过对属性数据输入、数据编码、编程等一系列处理,生成了属性数据库;通过建立关键字段的方法,实现了二者之间的互访查询,最终建立了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本底信息库。 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现状诊断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各参评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和限制因素法相结合,以地块为评价的基础单位,对张北县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并确定了划分等级界限值以及其计算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客观可行。这一结果从理论上解决了如何确定土地利用方向问题,即“哪该退”的问题。 利用MapInfo软件分析功能,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图进行叠加分析,临界适宜和不适宜土地已开垦的要退耕,利用SQL选择模块最终确定了退耕地块及还林还草地。研究结果显示,全县退耕理论面积为51277.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1%;还林面积为13245.9hm2,占退耕地面积的25.8%;还草面积为38021.3hm2,占退耕地面积的74.2%,从理论与技术上解决了“退多少”的问题。 鉴于土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和粮食安全需要,研究中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张北县各乡镇退耕可能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实际情况,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为调控器,以耕地压力指数为粮食安全状况指示器,确定了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调控机制。该机制可操作性强,可随时通过更新社会经济数据库,重新确定参数值,通过模型计算,可确定年度退耕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解决了如何根据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动态变化信息,实现退耕还林动态决策的技术途径。 在Gls软件支持下,通过对退耕地立地因子进行分析,确定了13个立地类型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立地评价。根据立地等级和各立地条件特点,进行了适地适树(草)研究,进而确定了各立地类型的育林方向、树、草种选择以及相应的林草恢复模式,从而系统的解决了“退了以后种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植被恢复模式”问题。
乌丽雅斯[8](2004)在《红栌欧美杨温室苗木生长与抗逆性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苗木培育与造林相脱节的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了苗木定向培育的概念。苗木定向培育,是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主要限制因子对苗木的要求,在苗木培育过程中采取相应调控技术措施,使苗木在形态、生理及活力等方面满足造林需要,做到适地适树造林。我们以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用苗为目标,阐述了苗木定向培育技术体系,通过不同的育苗技术措施,如抗性基因与种源选择、林木种子处理技术、苗木抗逆性调控技术、苗木活力保护技术与管理技术等措施,为做到适地适苗造林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苗木定向培育理论,本文以欧美杨雄性不育系与美国红栌组培苗为研究材料,设计了多种基质配方,进行了移栽基质试验、苗木抗性调节剂、炼苗试验及施肥试验的研究。 通过对于欧美杨雄性不育系组培苗移栽基质的研究表明,东北草炭混合蛭石、纯东北草炭、东北草炭与珍珠岩和磷酸二铵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再配上商用NRS肥,这三者效果较好;添加蛭石的效果明显好于珍珠岩,促进了苗木生长;通过对各基质理化性质进行分析,表现较好的基质的最大持水量较大,容重较小,颗粒以1-2mm为主,小于1mm的很少,几乎没有小于0.07mm的。化学性质测定结果表明,酸性环境有助于欧美杨雄性不育系苗木生长,pH值适宜的范围是3.50—5.65,基质适宜速效氮含量为969.7mg/kg—2492.6mg/kg,适宜的速效磷含量为65.6mg/kg—486.9mg/kg,速效钾适宜的含量为174.2mg/kg—1386.0mg/kg;芬兰草炭水溶性硼的含量较高,适宜的范围为0.9mg/kg—4.5mg/kg。 通过对17种不同基质上生长的美国红栌组培苗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抗性指标以及基质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筛选出了具有苗圃生产意义的育苗基质,移植基质的试验研究表明,基质以国产草炭+珍珠岩+蛭石(1:1:1)、国产草炭+芬兰草炭+蛭石(1:2:2)的苗木生长好、抗逆性强。 通过对基质理化性质分析,适宜的容重范围在0.13g/cm3-0.47g/cm3之间,比重为1.26-2.81之间,总孔隙度在80.5%-92%之间,田间持水量在117.2%-513%之间;红栌苗木适合于酸性环境生长,适宜的pH值范围在4.5-5.95之间。以苗木生长好的基质为标准,全氮含量在0.61%-1.05%间最好,即全氮含量越大越有利于红栌苗木的生长,速效磷含量在50.67mg/kg-285.12mg/kg间苗木生长更好,速效钾含量在430mg/kg-1660mg/kg间,对苗木生长促进作用效果更好。微量元素对红栌苗木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芬兰草炭含量都高于国产草炭,尤其有效铁含量和水溶性硼对苗木生长影响较大。 通过对红栌组培苗的炼苗时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炼苗8天—12天最为适宜。移栽成活率较高,苗木生长也较好。 为研究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生长和抗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制24种调节剂。通过对苗木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抗性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得出吲哚丁酸+多效唑为3:1的50mg/kg、100mg/kg,萘乙酸+吲哚丁酸+多效唑为3:1:1的50mg/kg、100mg/kg摘要最好。结果表明,施用苗木抗性调节剂可明显矮化苗木,使苗木根系发达,茎根比小,显着增强苗木抗性。 红护组培苗施肥试验的研究,通过对苗高、地径、鲜重、干重、茎根比不同指标的测定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除施肥对苗高影响有显着差异外,对地径、鲜重、干重及茎根比都无显着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如果采用芬兰草炭做基质,施肥意义不大。 本论文将苗木抗逆性的研究与育苗措施紧密结合起来,为生产上选择有效控制苗木描芝性的培育技术,提出苗木定向培育理论和苗木抗性调控技术,对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王翠忠[9](2003)在《吸水剂造林刍议》文中指出论述了吸水剂造林国内外发展概况 ,吸水剂主要性能及吸水剂造林方法。应用吸水剂造林 ,可提高土壤的水分含量 ,保持土壤水分 ,改善土壤结构 ,促进土壤中的水、气、热等因子的进一步改善 ,有利于树木成活和生长发育 ,提高造林成效。[1]
宋强,陈胜远,丁汉福,陈卫东,金小平,窦建德,陶永鑫,马尚清[10](2002)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漏斗式集流造林试验初报》文中提出漏斗式集流造林技术是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旱作林业的一个创新。主要表现为造林成活率高、树木生长量大、土壤水分利用率高。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抗旱与集水、成活与生长的核心问题。在黄土高原同类地区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盐液浸根技术在造林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液浸根技术在造林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敖汉旗干旱区造林影响因素及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敖汉概况 |
2.1 敖汉气候概况 |
2.2 敖汉林业概况 |
3 影响干旱区造林效果的关键因素 |
4 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效果的关键措施 |
5 干旱造林技术要点 |
5.1 坚持深翻整地 |
5.2 优选良种壮苗 |
5.3 苗木处理 |
5.3.1 浸泡苗木 |
5.3.2 保护苗木根系 |
5.3.3 苗木修剪侧枝 |
5.4 栽植方法 |
5.4.1 适时早栽 |
5.4.2 适当深栽 |
5.4.3 坐水造林 |
5.4.4 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造林 |
5.4.5 覆膜造林 |
5.5 管护措施 |
6 结语 |
(2)农林废弃物发酵基质和容器控根对大叶桂樱容器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容器苗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 国内外容器育苗基质研究现状 |
1.2.1 容器育苗基质种类 |
1.2.2 容器育苗基质的选择 |
1.2.3 容器育苗基质的理化性质 |
1.3 国内外育苗容器研究概况 |
1.3.1 容器种类研究 |
1.3.2 容器的形状和规格对容器苗质量的影响 |
1.4 国内外容器苗控根技术及控根效果评定指标研究 |
1.4.1 空气控根技术 |
1.4.2 物理控根技术 |
1.4.3 化学控根技术 |
1.4.4 控根效果评定指标研究 |
1.5 大叶桂樱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农林废弃物发酵基质对大叶桂樱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
2.1 几种农林废弃物发酵基质与日常轻型基质的理化性质比较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结论与讨论 |
2.2 不同发酵基质配方对大叶桂樱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容器对大叶桂樱容器苗的控根效果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
3.1.2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容器处理对大叶桂樱苗株主根、一级侧根、根尖数的影响 |
3.2.2 不同容器处理对大叶桂樱根系面积和体积的影响 |
3.2.3 不同容器处理对大叶桂樱株高和地径的影响 |
3.2.4 不同容器处理对大叶桂樱苗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5 不同容器处理对大叶桂樱苗株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几种农林废弃物发酵基质理化性质比较和大叶桂樱容器苗轻型基质筛选 |
4.1.2 控根容器筛选 |
4.2 讨论 |
4.2.1 关于农林废弃物及其发酵处理 |
4.2.2 关于基质筛选 |
4.2.3 关于容器控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干旱半干旱概述 |
1.2 水资源现状 |
1.3 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
1.3.1 灌溉技术 |
1.3.1.1 渠道防渗技术 |
1.3.1.2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
1.3.1.3 喷灌技术 |
1.3.1.4 滴灌技术 |
1.3.1.5 渗灌技术 |
1.3.2 保水剂技术 |
1.3.2.1 保水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2 保水剂的品种分类 |
1.3.2.3 保水剂作用原理 |
1.3.2.4 保水剂应用效果研究 |
1.3.3 固体水技术 |
1.3.4 蓄水渗膜技术 |
1.3.5 集水技术 |
1.3.6 覆膜技术 |
1.3.7 土壤结构改良 |
1.3.8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试验区概况和技术路线 |
2.1 试验区自然条件概况 |
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的作用效应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2 测定内容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栓皮栎生长的影响 |
3.4.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地径生长的影响 |
3.4.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生长的影响 |
3.4.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生长的影响 |
3.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栓皮栎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4.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3.4.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3.4.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
3.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栓皮栎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3.4.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绿素a、b 总含量的影响 |
3.4.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绿素a/b 比值的影响 |
3.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栓皮栎生物量的影响 |
3.4.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地上部分的影响 |
3.4.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地下部分的影响 |
3.4.5 小结 |
4 控水袋释水特性及其对苗木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
4.1 节水新技术——控水袋及其作用原理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控水袋释水规律 |
4.3.1.1 控水袋释水总量 |
4.3.1.2 不同时段控水袋释水速率 |
4.3.2 影响控水袋释水速率的因素 |
4.3.2.1 大气温度和湿度 |
4.3.2.2 控水头规格大小 |
4.3.2.3 土壤含水量 |
4.3.2.4 苗木蒸腾耗水 |
4.3.3 控水袋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4.3.3.1 对地径生长的影响 |
4.3.3.2 对高生长的影响 |
4.3.4 控水袋对苗木水分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4.1 苗木叶水势 |
4.3.4.2 叶片光合作用 |
4.3.4.3 叶片蒸腾作用 |
4.3.4.4 叶片气孔导度 |
4.3.4.5 水分利用效率 |
4.3.5 小结 |
5 新型滴灌技术在苗木培育中的应用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新型滴灌技术的释出水规律 |
5.2.1.1 释出水连日变化 |
5.2.1.2 出水总量 |
5.2.2 新型灌溉对毛白杨无性系生长的影响 |
5.2.2.1 对地径生长的影响 |
5.2.2.2 对高生长的影响 |
5.2.2.3 对叶生长的影响 |
5.2.3 新型滴灌对毛白杨无性系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5.2.4 新型滴灌对毛白杨无性系叶水势的影响 |
5.2.5 毛白杨无性系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
5.2.6 新型灌溉对毛白杨无性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6.1 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5.2.6.2 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
5.2.6.3 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
5.2.6.4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2.6.5 对叶片保水力的影响 |
5.2.6.6 对叶绿素的影响 |
5.2.6.7 对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
5.2.7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生长生理的影响 |
6.2 控水袋技术对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6.3 新型滴灌技术对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不同类型吸水剂提高群众杨抗旱耐盐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材料处理 |
1.2 采样 |
1.3 实验方法 |
1.3.1 相对高生长的测定 |
1.3.2 生物量的测定 |
1.3.3 光合、荧光参数的测定 |
1.3.4 土壤中K~+、NA~+、CA~(2+)、MG~(2+)、CL~-含量的测定 |
1.3.5 吸水剂中K~+、NA~+、CA~(2+)、MG~(2+)、CL~-含量的测定 |
1.3.6 蛋白质含量测定 |
1.3.7 APX 活性测定 |
1.3.8 GR 活性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生态生理学、形态学 |
2.1.1 吸水剂体积变化百分比 |
2.1.2 延缓干旱症状出现时间 |
2.1.3 相对高生长 |
2.1.4 日蒸腾耗水量 |
2.1.5 生物量 |
2.1.5.1 总生物量 |
2.1.5.2 根叶比 |
2.2 光合作用 |
2.2.1 气体交换 |
2.2.1.1 气孔导度 |
2.2.1.2 蒸腾速率 |
2.2.1.3 净光合速率 |
2.2.2 荧光参数 |
2.2.2.1 光下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I) |
2.2.2.2 暗适应下最大量子产额(FV/FM) |
2.2.2.3 暗适应下非光化学淬灭值(QN)的影响 |
2.3 植物组织、土壤、吸水剂中离子含量的变化 |
2.3.1 叶片中的离子含量变化 |
2.3.2 根中的离子含量变化 |
2.3.3 吸水剂中的离子含量变化 |
2.3.4 土壤中中的离子含量变化 |
2.4 植物组织内酶活性的变化与抗氧化能力 |
2.4.1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 |
2.4.2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两种吸水剂自身物理特点 |
3.1.2 两种吸水剂对苗木生态生理学、形态学方面的影响差异 |
3.1.3 两种吸水剂对苗木光生理方面的影响差异 |
3.1.4 有效的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I)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 非光化学淬灭值(QN) |
3.1.5 离子含量变化 |
3.1.6 植物组织内酶活性的变化与抗氧化能力 |
3.2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吸水剂提高胡杨和群众杨的抗旱耐盐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2 干旱条件下吸水剂提高胡杨和群众杨的抗旱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供水条件下吸水剂提高群众杨和胡杨的抗盐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缩略词表 |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
(6)银杉、秦岭冷杉人工菌根诱导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银杉、秦岭冷杉濒危现状以及外生菌根的作用和应用现状 |
1.1.1 银杉和秦岭冷杉的形态学特征、分布以及生物学特征 |
1.1.2 银杉和秦岭冷杉的保护价值 |
1.1.3 银杉和秦岭冷杉的濒危现状 |
1.1.4 银杉和秦岭冷杉的濒危分析 |
1.1.5 菌根的功能 |
1.1.6 菌根在造林上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银杉外生菌根的人工诱导及其菌根苗的生长测试 |
2.1 银杉无菌苗培养系的建立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2 银杉人工菌根的诱导以及鉴定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银杉菌根苗与非菌根苗的生长对比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2.4.1 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银杉无菌幼苗的培养系 |
2.4.2 建立了银杉人工菌根苗的诱导系 |
2.4.3 改良了培养容器的表面消毒法 |
2.4.4 成功地移栽了银杉人工菌根苗 |
3 秦岭冷杉外生菌根的人工诱导 |
3.1 秦岭冷杉无菌培养系的建立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2 秦岭冷杉人工菌根的诱导及鉴定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3.3.1 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秦岭冷杉无菌幼苗的培养系 |
3.3.2 成功地建立了秦岭冷杉的人工菌根苗的诱导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退耕还林空间决策方法研究 ——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环境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 研究内容 |
3.1 研究所用的软、硬件条件 |
3.2 数据库的构建 |
3.2.1 数据类型 |
3.2.2 数据采集分析 |
3.2.3 数据输入 |
3.2.4 数据处理 |
3.3 土地利用现状诊断 |
3.3.1 土地利用现状 |
3.3.2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
3.4 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
3.4.1 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
3.4.2 张北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
3.4.3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 |
3.4.4 土地适宜性评价 |
3.5 退耕还林还草空间决策分析 |
3.5.1 退耕还林还草地域选择 |
3.5.2 退耕结果分析 |
3.6 粮食安全性分析 |
3.6.1 粮食安全性分析模型 |
3.6.2 粮食安全性评价 |
3.7 退耕地立地类型及适地适树(草)研究 |
3.7.1 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 |
3.7.2 适地适树(草) |
4 结论和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2.2 本研究的不足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属性数据编码 |
附录B 图件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红栌欧美杨温室苗木生长与抗逆性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2 苗木抗逆性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2.1 抗性基因与种源选择 |
2.2 林木种子处理 |
2.3 容器苗质量调控技术 |
2.3.1 容器基质的研究 |
2.3.1.1 国内外容器育苗基质的研究 |
2.3.1.2 组培苗温室栽培基质的研究 |
2.3.2 容器苗施肥技术的研究 |
2.3.3 组培苗温室炼苗的研究 |
2.4 苗木生理及苗木抗逆性调控理论 |
2.4.1 苗木抗性机理 |
2.4.1.1 形态解剖反应和适应性 |
2.4.1.2 生理反应和适应性 |
2.4.2 苗木抗逆性调控技术及其机理 |
2.4.2.1 营养元素与苗木抗逆性 |
2.4.2.2 苗木水分调控技术 |
2.4.2.3 化学调控技术 |
2.4.2.4 苗木抗逆性生物调控技术 |
2.4.2.5 苗木抗逆性机械调控技术 |
2.5 苗木活力测定与保护 |
2.5.1 苗木活力测定技术 |
2.5.2 苗木活力保护技术 |
3 试验区概况及研究方案 |
3.1 试验区概况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3.2.1 组培苗温室栽培基质的研究 |
3.2.2 温室内组培苗炼苗的研究 |
3.2.3 苗木抗性调节剂的研究 |
3.2.4 容器苗施肥技术的研究 |
3.3 主要研究方法 |
3.3.1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3.3.2 评价苗木质量形态指标的测定 |
3.3.3 评价苗木质量生理指标的测定 |
3.3.4 评价苗木质量抗性指标的测定 |
3.3.5 基质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
3.3.5.1 基质化学性质指标测定 |
3.3.5.2 基质物理性质指标测定 |
3.4 研究技术路线 |
3.5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4 红栌组培苗温室移植基质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2.1 基质的配制 |
4.1.2.2 试验布置 |
4.1.3 试验方法 |
4.1.3.1 苗木生长指标的测定 |
4.1.3.2 基质理化性质的指标测定 |
4.1.3.3 苗木生理指标的测定 |
4.1.3.4 根系生长潜力测定 |
4.1.3.5 苗木抗性指标的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基质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4.2.1.1 不同基质处理对苗木苗高的影响 |
4.2.1.2 不同基质处理苗木地径的影响 |
4.2.1.3 不同基质处理对苗木鲜重的影响 |
4.2.1.4 不同基质处理对苗木地上鲜重的影响 |
4.2.1.5 不同基质处理对苗木地下鲜重的影响 |
4.2.1.6 不同基质处理对苗木茎根比的影响 |
4.2.1.7 不同基质处理对苗木干重的影响 |
4.2.1.8 小结与讨论 |
4.2.2 不同基质对苗木光合速率的影响 |
4.2.3 不同基质苗木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4.2.4 不同基质对苗木抗性的影响 |
4.2.4.1 不同基质苗木相对电导率的比较 |
4.2.4.2 不同基质对苗木脯氮酸含量的影响 |
4.2.4.3 不同基质对苗木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2.4.4 不同基质对苗木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影响 |
4.2.4.5 不同基质苗木RGP的比较 |
4.2.4.6 小结与讨论 |
4.2.5 基质理化性质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
4.2.5.1 基质物理性质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
4.2.5.2 基质化学性质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
4.2.5.3 小结与讨论 |
5 欧美杨组培苗温室移植用基质的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设计 |
5.2.1 基质的配制 |
5.2.2 试验布置 |
5.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2.3.1 苗木生长指标测定 |
5.2.3.2 基质理化性质测定 |
5.3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基质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5.4.1.1 苗木苗高 |
5.4.1.2 苗木鲜重 |
5.4.1.3 苗木地上鲜重 |
5.4.1.4 苗木地下鲜重 |
5.4.1.5 苗木下重 |
5.4.1.6 小结与讨论 |
5.5 基质物理性质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
5.5.1 基质最大持水率 |
5.5.2 基质容重 |
5.5.3 基质颗粒组成 |
5.6 基质化学性质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
5.6.1 pH值与苗木生长关系 |
5.6.2 基质全氮含量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
5.6.3 基质有机质含量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
5.6.4 基质速效磷含量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
5.6.5 基质速效钾含量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
5.6.6 基质微量元素含量与苗木生长的关系 |
5.6.7 基质化学性质与苗木生长指标线性回归分析 |
5.6.8 小结与讨论 |
6 组培苗温室炼苗时间的研究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 试验设计 |
6.3 试验方法 |
6.3.1 炼苗方法 |
6.3.2 移植 |
6.3.3 苗木生长指标的测定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不同炼苗时间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
6.4.2 不同炼苗天数对苗木苗高的影响 |
6.4.3 不同炼苗天数对苗木地径的影响 |
6.5 小结与讨论 |
7 苗木抗性调节剂的研究 |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设计 |
7.1.3 试验方法 |
7.1.3.1 苗木调节剂的配制 |
7.1.3.2 试验布置 |
7.1.3.3 苗木生长指标的测定 |
7.1.3.4 苗木生理指标的测定 |
7.1.3.5 苗木抗性指标的测定 |
7.2 结论与分析 |
7.2.1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生长指标的影响 |
7.2.1.1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苗高的影响苗高 |
7.2.1.2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地径的影响 |
7.2.1.3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鲜重的影响 |
7.2.1.4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茎根比的影响 |
7.2.1.5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干重的影响 |
7.2.2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
7.2.2.1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叶绿素的影响 |
7.2.2.2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7.2.3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RGP的影响 |
7.2.4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抗性指标的影响 |
7.2.4.1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电导率的影响 |
7.2.4.2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7.2.4.3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7.2.4.4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影响 |
7.2.5 小结与讨论 |
7.2.5.1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生长指标的影响 |
7.2.5.2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
7.2.5.3 不同苗木抗性调节剂对苗木抗性指标的影响 |
8 红栌组培苗移植施肥技术的研究 |
8.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材料 |
8.1.2 试验设计 |
8.1.3 试验方法 |
8.1.3.1 苗高、地径指标的测定 |
8.1.3.2 苗木生物量指标的测定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苗高生长的影响 |
8.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 |
8.2.3 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鲜重生长的影响 |
8.2.4 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茎根比的影响 |
8.2.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干重的影响 |
8.2.6 小结与讨论 |
9 结论与讨论 |
9.1 红栌组培苗温室栽培基质的研究 |
9.2 欧美杨组培苗温室移植用基质的研究 |
9.3 组培苗温室炼苗时间的研究 |
9.4 苗木抗性调节剂的研究 |
9.5 红栌组培苗移植施肥技术的研究 |
9.6 苗木定向培育理论的探讨 |
9.6.1 苗木定向培育的提出 |
9.6.2 苗木定向培育的概念 |
9.6.3 苗木定向培育的理论依据 |
9.6.3.1 目标苗木的提出 |
9.6.3.2 适地适苗造林理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漏斗式集流造林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品种 |
2.2 整地方式 |
2.3 造林方法 |
2.4 抗旱造林技术的组装集成 |
2.5 参数观测 |
3 试验结果分析 |
3.1 漏斗式集流造林调控效应 |
3.1.1 造林成活效应 |
3.1.2 树木生长效应 |
3.1.3 水分利用效应 |
3.1.4 截流集水效应 |
3.1.5 改土增肥效应 |
3.2 组装技术的集成效应 |
4 结论与讨论 |
四、盐液浸根技术在造林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敖汉旗干旱区造林影响因素及技术探讨[J]. 李爱华,李秀华,褚玉娟,刘洋,张明亮,张国芹,于丽. 绿色科技, 2018(09)
- [2]农林废弃物发酵基质和容器控根对大叶桂樱容器苗生长的影响[D]. 朱晓婷. 浙江农林大学, 2011(05)
- [3]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姜枫.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1)
- [4]不同类型吸水剂提高群众杨抗旱耐盐性比较研究[D]. 石勇.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5]吸水剂提高胡杨和群众杨的抗旱耐盐性机理研究[D]. 邵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6]银杉、秦岭冷杉人工菌根诱导系的建立[D]. 邢树堂. 东北林业大学, 2005(08)
- [7]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退耕还林空间决策方法研究 ——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D]. 张志东. 河北农业大学, 2004(04)
- [8]红栌欧美杨温室苗木生长与抗逆性调控技术研究[D]. 乌丽雅斯.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9]吸水剂造林刍议[J]. 王翠忠. 太原科技, 2003(01)
- [10]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漏斗式集流造林试验初报[J]. 宋强,陈胜远,丁汉福,陈卫东,金小平,窦建德,陶永鑫,马尚清. 水土保持研究,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