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滤在黄原胶发酵液后处理中的应用

超滤在黄原胶发酵液后处理中的应用

一、超滤在黄原胶发酵液后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甄远航[1](2021)在《抗性糊精的分离纯化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结构使得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成为了威胁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抗性糊精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及加工特性,是一种新型的水溶性膳食纤维。但是由于其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有色物质以及小分子的杂质,影响了其纯度,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本文以抗性糊精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滤和纳滤将抗性糊精粗品中的杂质除去,并利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抗性糊精进行脱色,然后对其结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此外,还评估了抗性糊精的益生元效应,并将其添加到面粉中,探讨了抗性糊精对面粉加工性质、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超滤和纳滤对抗性糊精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优选出截留分子质量为5 k Da的超滤膜进行超滤。超滤后,样品的浊度为2.70 NTU,降低了98.06%,吸光度值降低了47.26%,产品回收率为75.34%。优选出截留分子量为500 Da的纳滤膜除去小分子杂质(葡萄糖、麦芽糖和盐离子)。纳滤后,葡萄糖的含量为4.34%,聚合度大于3的组分含量为94.42%,脱盐率为95.54%,样品最终回收率为68.02%。(2)以抗性糊精的脱色率和回收率为考察指标,利用静态脱色实验对9种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285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和回收率分别为84.5%和82.8%)。对D285树脂的脱色条件进行优化,其最佳脱色条件为:脱色时间4.0 h、温度35°C、p H 8.0、溶液浓度30 mg/m L。在动态脱色中,上样量为1.2倍树脂床体积(1.2 BV)、流速为1.0 BV/h时脱色率和回收率较高,分别为86.26%和85.23%。(3)抗性糊精的理化性质。抗性糊精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为91.86%;抗性糊精具有较好的溶解度,为99.14%;核磁共振氢谱表明抗性糊精有α-1,4、α-1,2、α-1,6、β-1,2、β-1,4和β-1,6糖苷键,其中非α-1,4糖苷键是其抗消化性的基础;红外光谱分析其具有典型的多糖特征吸收峰;热分析表明抗性糊精已不存在晶体结构,并且其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抗性糊精的微观结构较普通淀粉更为复杂;抗性糊精水溶液具有剪切变稀特性;抗性糊精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最大水解度分别为1.3%和3.7%,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消化性。(4)抗性糊精的益生元效应评估。干酪乳杆菌代田株、鼠李糖乳杆菌GG株、动物双歧杆菌Bb-12和乳双歧杆菌Bi-07能够在抗性糊精作为营养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抗性糊精对两种乳杆菌的增殖效应不如低聚半乳糖,但是比菊粉和低聚果糖好;对两种双歧杆菌的增殖效应不如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但是和菊粉相比没有显着差异。此外,肠道菌群体外发酵结果表明肠道中有益菌(如双歧杆菌)能够利用抗性糊精作为碳源维持生长,主要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为乙酸、丙酸和丁酸。(5)抗性糊精对面粉和面包加工品质的影响。与未添加抗性糊精相比,当添加量为10%(w/w)时,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吸水率和弱化度分别是原来的1.88倍、3.21倍、0.79倍和0.48倍;面团的最大拉伸阻力、延伸度、拉伸比例和拉伸曲线面积均随着抗性糊精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面团内部形成了“三维凝胶网络结构”;抗性糊精可使面团的弹性模量增加,但是对粘性模量的影响不如对弹性模量显着;抗性糊精增加了面筋蛋白中β-折叠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面筋强度。抗性糊精会对面包的品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如硬度增加。但是,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添加2%和4%抗性糊精面包的品质尚在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

王希艳[2](2019)在《药用黄原胶的制备及质量研究》文中认为黄原胶,于1985年在美国正式被当地的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认可,认为对人体无毒,对皮肤无刺激,对粘膜也无刺激作用。黄原胶在关节腔注射和作为口服药物在有效性的释放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作为药用辅料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并未开展的很早,可以说相对较晚,加之在质控方面的弊端,限制了其应用范围。1.在食品级黄原胶的基础上,研究黄原胶的提取工艺条件。分别用氢氧化钠乙醇法、乙醇法和乙醇氯化钙法进行提取,综合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及后处理耗能三方面,确定乙醇氯化钙法进行提取,通过摸索乙醇和氯化钙添加比例对产品质量、收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小试生产工艺:在黄原胶的溶解浓度上,确定比例为3%(g/m L),氯化钙的添加量选取5.3%的黄原胶量,乙醇的添加量为所使用纯化水体积的2.5倍。以小试结果为基础,进行中试放大生产,生产的三批次产品均符合药用辅料标准要求。2.对制备的药用辅料黄原胶开展质量研究工作。对关键指标如丙酮酸、氮含量、微生物限度检查开展准确度、精密度、方法适用性研究工作,通过研究试验结果,证明对提取制备的黄原胶的检测是准确的,可靠地。3.为确保中试放大生产的产品满足上市需要,同时对中试放大生产的三批次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研究:影响因素试验考察研究、加速试验考察研究和长期试验考察研究。影响因素试验通过在高温条件下(选取40℃和60℃条件)、高湿(25℃,RH92%;25℃,RH75%)、强光照射条件(4500Lx)下,放置10天,在第5天和第10天时,分别检测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结果与试验时检测作比较,试验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加速试验:设定温度40℃,相对湿度设定75%条件下,分别在放置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时候,进行分析检测,产品质量除粘度略有下降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长期试验:设定温度25℃,相对湿度60%条件下,分别在放置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时候,进行分析检测,产品质量除粘度略有下降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严伟[3](2012)在《黄原胶发酵工艺优化及菌株选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8004(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 8004,Xcc 8004)发酵生产黄原胶水平进行了研究。原始培养基黄原胶产量仅为1.21%,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发酵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浓度分别为蔗糖5%,黄豆粉0.4%,碳酸钙0.2%。之后对黄原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分析,得出蔗糖浓度4.66%,黄豆粉0.5%,碳酸钙0.33%时,黄原胶产量可达2.18%,比优化前提高了 80.16%。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黄原胶最佳发酵条件为:种龄15 h,接种量4%,发酵液初始pH为7.5,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220rpm,黄原胶产量可达2.28%。同时对黄原胶的分离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正交对分离的4个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最后得出发酵液稀释至5倍,乙醇用量为沉淀液体的1.2倍,调节pH到6.0,饱和KCl用量为3mL,黄原胶提取量比原始分离方法高25.11%。对分离出的黄原胶进行了相关性能检测,检测结果为:1%样品在乙醇、丙酮、乙醚中均不溶解,在水中完全溶解,1%样品溶液加入槐豆胶有凝状物出现,不加槐豆胶无凝状物出现,1%黄原胶溶液粘度可达1050cp,剪切性能为7.23,干燥失重10.57%,灰分14.67%,总氮0.63%,丙酮酸含量合格,已达到食品级黄原胶标准。考察了发酵过程中添加维生素C(Vc)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在发酵到24h时添加Vc,使发酵液中Vc终浓度为20mg·L-1,黄原胶产量可达到2.31%,相对不加Vc提高了9.38%,同时对蔗糖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也高于对照组。在做工艺优化的同时,对Xcc 8004进行了诱变选育。经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并做传代实验选育出菌株UV-18,黄原胶产量达2.29%,比Xcc 8004提高11.31%;经过亚硝酸诱变并作传代实验选育出菌株Y-11,黄原胶产量达2.38%,比Xcc 8004提高12.58%。

韩冠英,凌沛学,王凤山[4](2012)在《黄原胶纯化工艺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黄原胶在医药领域应用广泛,可作为增稠剂、悬浮剂、稳定剂、乳化剂和缓、控释制剂的辅料等,作为药用辅料被2010年中国药典收载。黄原胶发酵液高黏度、高杂质和含量低的特点给纯化造成困难。本文对黄原胶的纯化工艺进行了综述。

张兵[5](2011)在《对黄原胶发酵生产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简要介绍了黄原胶的用途及其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黄原胶发酵生产工艺流程,详细分析和讨论了我国黄原胶发酵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并提出未来黄原胶发酵生产的对策及方向,以期为业内人士开展黄原胶的深入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韩冠英,凌沛学,王凤山[6](2010)在《食品级黄原胶纯化工艺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黄原胶在食品中应用广泛,可作为增稠剂、悬浮剂、稳定剂、乳化剂和成型剂等食品添加剂。但黄原胶发酵液高黏度、高杂质和有效成分含量低的特点给纯化过程造成困难。我国对食品级黄原胶质量要求高,因此研究简单、经济、实用的纯化工艺成为热点。本文对食品级黄原胶的纯化工艺进行了综述。

陈超[7](2010)在《黄原胶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针对如何提高黄原胶发酵产胶水平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产黄原胶的野油菜黄单胞菌A-1进行选育。出发菌株的黄原胶发酵产胶水平只有15.46g/L,通过紫外线诱变和遗传稳定性实验黄原胶发酵产胶水平达到了18.75 g/L,然后对紫外线诱变的菌株进行亚硝基胍诱变和遗传稳定性实验,得到黄原胶发酵产胶水平为21.63 g/L。黄原胶发酵产胶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得到的野油菜黄单胞菌菌株命名为A-2。在成功得到高产的菌株的基础上,研究了发酵培养基对黄原胶发酵产胶水平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选择了玉米淀粉作为碳源,浓度为4.5%;豆饼粉作为氮源,浓度为0.5%。随后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了响应面实验,通过部分因子分析法研究发酵培养基各成分对响应值的影响程度,筛选出玉米淀粉和豆饼粉2个显着性因子,经最陡爬坡实验和中心组合实验确定玉米浓度和豆饼粉的浓度,得出玉米淀粉5.78%,豆饼粉0.52%时,黄原胶的发酵产胶水平达到27.32g/L。发酵条件对菌株生长及黄原胶发酵水平也有较高的影响。通过测定菌体在发酵液的OD600得出,菌体培养最佳条件为:pH值6.8,温度26℃,搅拌转速为180r/min,接种量为6%,生长周期为20h,接种时间为18h。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黄原胶发酵的最佳条件为:pH值7.0,温度28℃,搅拌转速220 r/min,接种量6%。黄原胶发酵产胶水平达到29.5g/L。最后,本文还对黄原胶发酵液的后处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将发酵液稀释1倍。一方面,通过硅藻土进行过滤,硅藻土的用量为10g/L,黄原胶的收率为93%。另一方面,通过酶降解法进行预处理得到,碱性蛋白酶的用量为100U/g,酶解温度为35℃,黄原胶的收率为98%。然后对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醇析,采用95%的乙醇作为醇析的溶剂,醇用量为未处理发酵液的1倍,醇析的pH值为5.5。通过物化指标的测定得出,本实验得到的1%的黄原胶溶液的粘度为1516cp,剪切性能为7.15,含水量为9.2%,灰分为,黄原胶在水中溶解,加槐豆胶的黄原胶溶液中形成凝胶状物。

梁玉丽[8](2009)在《黄原胶降解酶酶学性质研究及检测与分离》文中提出LB37菌是经筛选得出的一株能够降解工业用黄原胶的菌种,黄原胶液化酶是LB37菌株发酵时产生的,这种酶和黄原胶反应能使粘度较高的工业用黄原胶变成粘度较低的小分子糖。采油过程中黄原胶的使用可提高采油率,但也增加了原油的粘度,使后续工艺如油料运输及产品纯化的成本增高,为此需要能方便降解黄原胶的方法。所以对黄原胶降解酶的研究使得本论文的研究更富有实际意义。本实验所用的酶液为LB37发酵时所产生的粗酶液。本实验筛选出了能够降解黄原胶的菌种,并对其发酵条件、黄原胶液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粗分离。测定了最适发酵碳氮源、碳氮比、pH值、温度、装液量及时间。现确定最佳碳氮源分别为黄原胶和胰蛋白胨,比例为0.35%和0.1%,最适pH值为6,最适温度是30℃,最适装液量是10mL/50mL,最适发酵时间为40h。当pH低于2时,菌体不生长。对酶反应线性时间,酶反应最适温度,酶反应最适底物的影响和最适pH值以及酶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酶反应的线性时间为1Omin;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0℃;以磷酸盐缓冲液为最佳缓冲液的酶反应的最适pH值为6.0。酶液在40℃保温3小时,未失活,对pH值较敏感。确定酶分离纯化的条件。现确定酶的初步分离采用硫酸铵盐析法,其饱和度为30%~60%,通过超滤确定分子量介于10000Da-20000Da之间,最后通过电泳进行检测。

颜延宁,杨巍巍[9](2008)在《浅谈化学教学中黄原胶的制备》文中指出黄原胶发酵生产过程中,使用淀粉作为碳源优于其他碳源。用硅藻土过滤法比较经济,酶降解法更明显地提高了黄原胶的质量。超滤处理可将黄原胶发酵液中多糖质量分数由原来的2%浓缩到8%以上,节省乙醇用量,降低成本。用乙醇沉淀浓缩后的黄原胶发酵液,产品的纯度和收率均较高。

吴小军[10](2007)在《耐热性黄原胶的制备》文中认为黄原胶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微生物多糖。本论文以野油菜黄单胞菌1.1781为生产菌株,蔗糖为碳源,发酵生产黄原胶。为了解决目前我国的黄原胶产胶率较低,生产成本高,在高温下不稳定,易发生热氧化降解作用,使粘度严重损失,即耐热性远低于进口黄原胶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展开了下述工作。对黄原胶一步发酵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碳源类型、碳酸钙用量、接种量、培养基装液量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蔗糖50.0g/L,蛋白胨5.0g/L,K2HPO4·3H2O 4.0g/L, MgSO4·7H2O 0.2g/L,柠檬酸2.0g/L,碳酸钙3g/L, pH为7.0。此时产胶量为32.38g/Kg,吸光度为0.338。考察了培养方式对黄原胶的影响,得到二步发酵的最佳条件为:①培养基Ⅰ:蔗糖35.0 g/L,蛋白胨5.0 g/L,CaCO3 0 g/L,K2HPO4·3H2O 4.0 g/L,MgSO4·7H2O 0.2 g/L,(NH4)2SO4 2.0 g/L,柠檬酸2.0 g/L, pH7.0。②培养基Ⅱ:蔗糖50.0 g/L,蛋白胨5.0 g/L,CaCO3 3.0 g/L,K2HPO4·3H2O 4.0 g/L,MgSO4·7H2O 0.2 g/L,柠檬酸2.0 g/L,pH7.0。稀释率n=5,发酵时间选87h。所得产胶量为34.26g/Kg,比一步发酵提高了5.81%。粘度为16750mPa·s,吸光值为0.374;发酵罐发酵所得的产胶量为37.86g/Kg,比一步发酵(摇瓶)提高11.69%。,由此证实了发酵罐培养的可行性。黄原胶发酵液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表明:酒精直接沉淀法,方便简单,但耗酒精量大,成本过高,只适合实验室少量提取;盐沉淀法,比较各种盐类物质(氯化钙、明矾、氯化钾)可得,选用20%的氯化钾溶液为最适条件,所得得率为43.21g/Kg。用乌氏粘度法测定不同培养方式和提取方法下黄原胶的分子量;通过对摇瓶条件下黄原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制备出耐热性好的黄原胶,其耐热性提高了14.13%。研究了各添加剂(氯化钾、瓜尔胶、硫代硫酸钠、硼氢化钠、交联剂)对黄原胶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硫代硫酸钠的使用浓度为1.5g/L时耐热性提高1.85倍,交联剂(钛酸酯交联剂TA-13)的使用浓度为4mL/L时提高7.80倍。对壁材(黄原胶)浓度配比、包埋物质(硫代硫酸钠、交联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0%为壁材的最佳浓度配比;硫代硫酸钠与交联剂相比而言,包埋硫代硫酸钠更有利于提高黄原胶的耐热性,最高可提高1.85倍。而包埋交联剂效果不显着。采用热重分析仪(TGA)对其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包埋硫代硫酸钠对黄原胶耐热性的提高是有效的;发酵罐培养所得黄原胶,其耐热性远远超过待测定的美国进口黄原胶。

二、超滤在黄原胶发酵液后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滤在黄原胶发酵液后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抗性糊精的分离纯化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膳食纤维概述
        1.1.1 膳食纤维的定义和分类
        1.1.2 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1.1.3 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
        1.1.4 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1.2 抗性糊精概述
        1.2.1 抗性糊精的制备方法
        1.2.2 抗性糊精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3 抗性糊精的应用现状
    1.3 抗性糊精的分离方法
        1.3.1 乙醇沉淀法
        1.3.2 色谱分离法
        1.3.3 膜分离法
    1.4 抗性糊精的脱色方法
        1.4.1 活性炭脱色法
        1.4.2 过氧化氢脱色法
        1.4.3 树脂脱色法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抗性糊精的制备
        2.3.2 超滤和纳滤分离抗性糊精
        2.3.3 离子交换树脂对抗性糊精脱色
        2.3.4 不同脱色方法的比较
        2.3.5 抗性糊精基本组分的测定
        2.3.6 抗性糊精理化性质的测定
        2.3.7 抗性糊精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2.3.8 抗性糊精的体外模拟发酵研究
        2.3.9 抗性糊精对面粉性质的影响
        2.3.10 抗性糊精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2.3.11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抗性糊精的制备与纯化
        3.1.1 抗性糊精的制备
        3.1.2 超滤和纳滤分离抗性糊精
        3.1.3 脱色树脂的初步筛选
        3.1.4 D285 树脂静态脱色条件的优化
        3.1.5 D285 树脂的动态脱色条件的优化
        3.1.6 D285 树脂脱色前后抗性糊精的比较
        3.1.7 不同脱色方法的比较
    3.2 抗性糊精的理化性质
        3.2.1 抗性糊精的基本组分及溶解性
        3.2.2 抗性糊精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2.3 抗性糊精的红外光谱分析
        3.2.4 抗性糊精的微观结构分析
        3.2.5 抗性糊精的热力学特性分析
        3.2.6 抗性糊精的流变特性分析
        3.2.7 抗性糊精的抗消化性分析
    3.3 抗性糊精的益生元特性研究
        3.3.1 抗性糊精对益生菌增殖的影响
        3.3.2 抗性糊精对肠道细菌生长的影响
        3.3.3 抗性糊精对肠道细菌产SCFAs的影响
    3.4 抗性糊精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3.4.1 抗性糊精对面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3.4.2 抗性糊精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3.4.3 抗性糊精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3.4.4 抗性糊精对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4.5 抗性糊精对面筋蛋白及其二级结构的影响
        3.4.6 抗性糊精对面筋蛋白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3.4.7 抗性糊精对面包质构特性的影响
        3.4.8 抗性糊精对面包老化特性的影响
        3.4.9 面包的感官评价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药用黄原胶的制备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黄原胶及其成分
        1.1.1 黄原胶的结构
        1.1.2 黄原胶的性质
        1.1.3 黄原胶的使用要点
    1.2 假黄单胞菌
        1.2.1 假黄单胞菌概述
        1.2.2 假黄单胞菌的培养条件
    1.3 医药级黄原胶的现状
        1.3.1 市场前景
        1.3.2 医药级黄原胶的应用市场
        1.3.3 国内外有关该品的开发、生产情况
        1.3.4 国内外有关该品种的知识产权及行政保护情况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食品级黄原胶及其制备方法
    2.1 食品级黄原胶的工艺流程图
    2.2 食品级黄原胶生产过程
        2.2.1 菌种
        2.2.2 一级菌种培养
        2.2.3 二级种扩大培养
        2.2.4 发酵培养
        2.2.5 计量放罐
        2.2.6 一次提取
        2.2.7 二次提取
        2.2.8 烘干
        2.2.9 粉碎筛分
        2.2.10 混合、包装
    2.3 生产过程使用的主要原料
    2.4 食品级黄原胶的标准及测试结果
        2.4.1 黄原胶的标准及测试结果
        2.4.2 测试仪器
    2.5 小结
第3章 药用辅料黄原胶的提取研究
    3.1 提取的选择
        3.1.1 黄原胶溶解研究
        3.1.2 氢氧化钠乙醇法
        3.1.3 氯化钙乙醇法
        3.1.4 乙醇法
        3.1.5 不同提取路线对比
        3.1.6 路线2提取工艺研究
    3.2 黄原胶小试生产
        3.2.1 工艺流程图
        3.2.2 试验步骤
        3.2.3 试验结果
    3.3 中试放大工艺
        3.3.1 工艺流程图
        3.3.2 操作过程
        3.3.3 中试放大结果
    3.4 三废处理
        3.4.1 废液处理
        3.4.2 废气处理
        3.4.3 废渣处理
    3.5 小结
第4章 药用辅料黄原胶的质量研究
    4.1 黄原胶原料来源
    4.2 性状
        4.2.1 感官
        4.2.2 溶解度
    4.3 项目检验
        4.3.1 黏度
        4.3.2 丙酮酸
        4.3.3 氮
        4.3.4 干燥失重
        4.3.5 灰分
        4.3.6 重金属
        4.3.7 砷盐
        4.3.8 微生物限度检查
        4.3.9 乙醇残留检测方法
第5章 稳定性研究
    5.1 试验用样品及考察项目
    5.2 考察内容
        5.2.1 影响因素试验
        5.2.2 加速试验
        5.2.3 长期试验
    5.3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论文
    一、发表学术论文

(3)黄原胶发酵工艺优化及菌株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黄原胶的结构
    1.2 黄原胶的性质
        1.2.1 温度对黄原胶性质的影响
        1.2.2 pH对黄原胶性质的影响
        1.2.3 发酵条件对黄原胶性能的影响
        1.2.4 黄原胶与半乳甘露聚糖的相互作用
    1.3 黄原胶的生产
        1.3.1 黄原胶生产菌株
        1.3.2 黄原胶发酵生产培养基
        1.3.3 温度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
        1.3.4 pH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
        1.3.5 溶氧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
        1.3.6 黄原胶发酵的动力学模型
    1.4 黄原胶的分离
        1.4.1 黄原胶的一般分离过程及要求
        1.4.2 黄原胶的有机溶剂沉淀
        1.4.3 无机盐沉淀黄原胶
        1.4.4 黄原胶发酵液预处理
        1.4.5 超滤-醇析法提取黄原胶
        1.4.6 黄原胶后加工
    1.5 本课题背景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背景
        1.5.2 研究主要意义
        1.5.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黄原胶发酵培养基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培养基
        2.1.3 仪器设备
    2.2 培养条件及黄原胶产量测定
        2.2.1 培养条件
        2.2.2 黄原胶产量测定
    2.3 实验方法及结果
        2.3.1 不同碳源发酵生产黄原胶效果
        2.3.2 不同氮源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
        2.3.3 无机盐对发酵的影响
        2.3.4 不同浓度蔗糖发酵结果
        2.3.5 不同浓度黄豆粉发酵结果
        2.3.6 黄原胶发酵培养基响应面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原胶发酵条件优化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培养基
        3.1.3 仪器设备
    3.2 培养条件及黄原胶产量测定
    3.3 实验方法及结果
        3.3.1 Xcc 8004生长曲线测定及种龄对发酵的影响
        3.3.2 接种量对黄原胶产量的影响
        3.3.3 装液量对发酵的影响
        3.3.4 发酵液初始pH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
        3.3.5 转速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
        3.3.6 温度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
        3.3.7 黄原胶的分离
        3.3.8 黄原胶性能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维生素C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培养基
        4.1.3 仪器设备
    4.2 培养条件及黄原胶分离方法
        4.2.1 培养条件
        4.2.2 黄原胶产量测定
    4.3 实验方法及结果
        4.3.1 Vc添加量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
        4.3.2 Vc添加时间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
        4.3.3 葡萄糖标准曲线制作
        4.3.4 Vc对黄原胶发酵过程中总糖的影响
        4.3.5 Vc对黄原胶发酵过程中细胞量变化的影响
        4.3.6 Vc对黄原胶生成情况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野油菜黄单胞菌的诱变选育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1.1 实验试剂
        5.1.2 培养基
        5.1.3 实验设备
    5.2 培养方法及黄原胶产量测定
    5.3 实验方法与结果
        5.3.1 紫外诱变Xcc 8004
        5.3.2 亚硝酸诱变Xcc 8004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黄原胶纯化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 黄原胶纯化工艺
    2.1 发酵液预处理
    2.2 固-液分离
    2.3 沉淀分离
3 展 望

(5)对黄原胶发酵生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黄原胶的用途及其研究进展
2 黄原胶的生产工艺
    2.1 发酵工艺
    2.2 提取工艺
        2.2.1 固液分离
        2.2.2 初步提取
        2.2.3 精制
        2.2.4 制成成品
3 我国黄原胶发酵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7)黄原胶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黄原胶的结构
    1.2 黄原胶的性能
        1.2.1 水溶性与增稠性
        1.2.2 稳定性
        1.2.3 假塑流变性
        1.2.4 悬浮性和乳化性
    1.3 不同用途黄原胶的规格要求
    1.4 黄原胶的应用
        1.4.1 黄原胶在食品中的应用
        1.4.2 黄原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1.4.3 黄原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1.4.4 黄原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1.4.5 黄原胶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5 黄原胶国内外研究状况
    1.6 本课题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背景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产黄原胶野油菜黄单胞菌的选育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种来源
        2.2.2 主要试剂材料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培养基
    2.3 分析方法
    2.4 实验方法
        2.4.1 实验技术路线
        2.4.2 黄原胶发酵培养方法
        2.4.3 野油菜黄单胞菌的紫外线(UV)诱变
        2.4.4 野油菜黄单胞菌的亚硝基胍(NTG)诱变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紫外线诱变菌株致死曲线的测定结果
        2.5.2 紫外线诱变菌株的初筛的结果
        2.5.3 紫外线诱变菌株稳定性实验的结果
        2.5.4 亚硝基胍诱变致死曲线的测定结果
        2.5.5 亚硝基胍诱变菌株的初筛的结果
        2.5.6 亚硝基胍诱变菌株稳定性实验的结果
    2.6 菌株的选育谱系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原胶发酵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1.1 实验材料
        3.1.2 菌种来源
        3.1.3 主要试剂材料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培养基
    3.2 黄原胶的工艺流程
    3.3 实验方法
        3.3.1 碳源及其浓度对黄原胶发酵的实验
        3.3.2 氮源及其浓度对黄原胶发酵的实验
        3.3.3 响应面分析方法对黄原胶发酵培养基的实验
        3.3.4 种龄的测定及不同种龄对黄原胶发酵的实验
        3.3.5 菌株初产黄原胶时间的测定实验
        3.3.6 接种量对黄原胶发酵的实验
        3.3.7 装液量对黄原胶发酵的实验
        3.3.8 搅拌转速对菌株生长及对黄原胶发酵的实验
        3.3.9 温度对菌株生长及对黄原胶发酵的实验
        3.3.10 pH 值对菌株生长及对黄原胶发酵的实验
        3.3.11 黄原胶发酵结束的实验.
        3.3.12 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碳源及其浓度对黄原胶发酵的结果与讨论
        3.4.2 氮源对及其浓度对黄原胶发酵的结果与讨论
        3.4.3 响应面分析方法对黄原胶发酵培养基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4.4 种龄的测定及不同种龄对黄原胶发酵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4.5 菌株初产黄原胶时间的测定实验的结果和讨论
        3.4.6 接种量对黄原胶发酵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4.7 装液量对黄原胶发酵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4.8 搅拌转速对菌株生长及对黄原胶发酵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4.9 温度对菌株生长及对黄原胶发酵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4.10 pH 值对菌株生长及对黄原胶发酵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4.11 黄原胶发酵结束的测定.
        3.4.12 发酵条件的正交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原胶产品的分离提取及物化指标的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黄原胶发酵液的预处理
        4.3.1 硅藻土过滤法及其工艺研究
        4.3.2 酶降解法及其工艺研究
        4.3.3 不同黄原胶发酵液预处理的比较
    4.4 黄原胶的醇析
        4.4.1 不同醇类及用量对黄原胶醇析的影响
        4.4.2 不同pH 值对95%乙醇沉淀黄原胶的影响
    4.5 黄原胶物化指标的测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黄原胶降解酶酶学性质研究及检测与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原胶简介
        1.1.1 黄原胶的分子结构
        1.1.2 黄原胶的制法
        1.1.3 黄原胶的理化性质
        1.1.4 黄原胶的应用
        1.1.4.1 在食品中的应用
        1.1.4.2 在石油工业上的应用
        1.1.4.3 在日化工业中的应用
        1.1.4.4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1.4.5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1.5 黄原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黄原胶降解酶的研究背景
    1.3 微生物发酵产酶提取及纯化方法
        1.3.1 微生物发酵产酶常用的粗分离方法-沉淀法
        1.3.1.1 有机溶剂沉淀法
        1.3.1.2 盐析沉淀法
        1.3.1.3 等电点沉淀法
        1.3.1.4 亲和沉淀
        1.3.1.5 聚合物絮凝剂沉淀
        1.3.1.6 金属离子和络合物的沉淀
        1.3.1.7 特殊试剂沉淀法
        1.3.2 膜分离技术
        1.3.2.1 透析
        1.3.2.2 超滤
        1.3.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4. LB37菌株简介
    1.5 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所需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2.2.1 所需试剂
        2.2.2 溶液的配制
        2.2.2.1 培养基的配制
        2.2.2.2 缓冲溶液的配制
        2.2.2.3 电泳所需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选育及培养方法
        2.3.1.1 菌种选育
        2.3.1.2 菌种培养
        2.3.2 黄原胶液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3 黄原胶液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2.3.3.1 最适碳氮源及比例
        2.3.3.2 最适发酵时间
        2.3.3.3 最适发酵pH
        2.3.3.4 最适发酵温度
        2.3.3.5 最适装液量
        2.3.4 黄原胶液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2.3.4.1 线性酶促反应时间的确定
        2.3.4.2 温度对酶促反应时间的影响
        2.3.4.3 缓冲液及pH值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3.4.4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3.4.5 酶的温度稳定性
        2.3.5 黄原胶液化酶的粗分离纯化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筛选能降解黄原胶的菌种
        3.1.1 初筛
        3.1.2 复筛
    3.2 黄原胶液化酶的发酵条件
        3.2.1 最适碳源的确定
        3.2.2 最适氮源的确定
        3.2.3 最适碳源比例的确定
        3.2.4 最适氮源比例的确定
        3.2.5 最适pH的确定
        3.2.6 最适温度的确定
        3.2.7 最适装液量的确定
        3.2.8 最适发酵时间的确定
    3.3 黄原胶液化酶粗酶的酶学性质
        3.3.1 酶促反应线性时间的确定
        3.3.2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3.3.3 酶促反应的最适缓冲液及其pH
        3.3.4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3.5 酶的热稳定性
    3.4 黄原胶液化酶的分离纯化
        3.4.1 硫酸铵饱和条件的确定
        3.4.2 超滤确定黄原胶液化酶的分子量范围
        3.4.3 电泳检测液化酶分子量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黄原胶降解菌的选育情况
    4.2 黄原胶降解菌LB37发酵条件优化的分析
    4.3 黄原胶液化酶的粗分离纯化的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浅谈化学教学中黄原胶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菌种
    2. 种子培养基
    3. 发酵培养基
    4. 发酵条件
二、提纯与浓缩
    1. 黄原胶的提纯
    2. 黄原胶的分离
三、结论

(10)耐热性黄原胶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黄原胶的简介
    1.3 菌种
    1.4 国内外生产状况
    1.5 黄原胶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1.5.1 黄原胶的分子结构
        1.5.2 黄原胶的性质
    1.6 黄原胶的生物合成途径
    1.7 黄原胶的生物合成遗传学
    1.8 黄原胶的应用
    1.9 立题依据与意义
    1.10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原胶生产条件的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主要分析方法
        2.3.2 黄原胶的生产工艺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一步发酵(摇瓶)
        2.4.2 二步发酵(摇瓶)
        2.4.3 五升发酵罐发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原胶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黄原胶的提取分离
        3.3.2 黄原胶理化性质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黄原胶的提取分离
        3.4.2 黄原胶理化性质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热性黄原胶的制备与性能测定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耐热性黄原胶的制备
        4.3.2 热重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耐热性黄原胶的制备
        4.4.2 热重分析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超滤在黄原胶发酵液后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性糊精的分离纯化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D]. 甄远航. 江南大学, 2021(01)
  • [2]药用黄原胶的制备及质量研究[D]. 王希艳.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2)
  • [3]黄原胶发酵工艺优化及菌株选育[D]. 严伟. 广西大学, 2012(05)
  • [4]黄原胶纯化工艺研究进展[J]. 韩冠英,凌沛学,王凤山.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01)
  • [5]对黄原胶发酵生产的探讨[J]. 张兵. 企业技术开发, 2011(21)
  • [6]食品级黄原胶纯化工艺的研究进展[A]. 韩冠英,凌沛学,王凤山. 山东省药学会2010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7]黄原胶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D]. 陈超.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
  • [8]黄原胶降解酶酶学性质研究及检测与分离[D]. 梁玉丽. 大连工业大学, 2009(04)
  • [9]浅谈化学教学中黄原胶的制备[J]. 颜延宁,杨巍巍. 成才之路, 2008(29)
  • [10]耐热性黄原胶的制备[D]. 吴小军. 江南大学, 2007(03)

标签:;  ;  ;  ;  

超滤在黄原胶发酵液后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