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接触的语用学与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错误二分法

跨文化接触的语用学与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错误二分法

一、The Pragmatics of Cross-cultural Contact and Some False Dichotom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论文文献综述)

管清梅[1](2021)在《《高等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1-4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王玉苑[2](2019)在《《跨文化语言教学研究》(第3、4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带来的流动性,以及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将跨文化能力融入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本翻译实践材料选自Inter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跨文化语言教学研究》)一书的第三章、第四章节选内容。该书旨在以一种能适用于多种语言、语境和学习水平的方式来研究语言教学,阐明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原则,使学习者认识到这些原则的制定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的。此次翻译任务是基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实践,原材料主要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注重传达效果。因此,本次翻译采取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相结合的方式,讨论翻译中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同时结合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案例分析。本文旨在从字词到语篇整体都运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进行分析,希望此次翻译实践活动能为今后该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由此,笔者认为,语义翻译可以用来指导一些词汇的引申及增词翻译,交际翻译可以应用于从句和插入语的翻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可以指导长句的翻译。当然,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郑江[3](2019)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学术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这是基于《翻译之跨语言文化交际》序言和第一部分的英汉翻译任务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之跨语言文化交际》一书是德国翻译学家朱莉安·豪斯的着作之一。豪斯在书中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翻译学的发展,介绍不同的翻译流派和翻译中的新趋势以及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书中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可为国内翻译学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实践报告以彼得·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之跨语言文化交际》序言和第一部分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及指导意义。该书属于学术文本,用词专业准确,句子结构多变且紧凑,有较多的复合句,给译者在理解和表达上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基于文本类型理论,译者选取书中的部分代表性案例,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分析了原文文本类型,阐释了选择相应翻译策略的原因。在确定原文文本类型后,译者采取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策略以及增译、省略等翻译技巧进行翻译,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且准确传达了原文内容。通过实践表明,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对学术文本的翻译有指导作用。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学术文本中出现的翻译难题如专业术语、抽象名词、长难句的翻译等得到有效解决。图0幅;表2个;参29篇。

尹佳[4](2014)在《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 ——以场景练习法在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基础德语课上的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研究源于中德外语学习文化在当前的外语学习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各有所长、难以互相取代这一事实,意在探讨如何通过场景练习法在中国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实现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在以Adler提出的文化协同三步骤模式为方法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用中德外语学习文化中各自的合理成分丰富对方、抑制和消减彼此的不利因素,本论文期待可以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辅材料以及课堂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实现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本论文主要由序言、正文五章、结束语、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在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在理论部分,本论文首先探讨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外语学习文化和跨文化协同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第一章)。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运用笔者自己构建的外语学习文化的四层结构模式分别从各自文化的视角出发描述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第二章)和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第三章)的内部结构并对实现跨文化协同的途径——场景练习法进行了论述(第四章)。在实证研究部分(第五章),本论文通过课堂观察以及师生访谈对场景练习法实施的情境进行了综合考察。在有关场景练习法师生访谈的基础上,本论文对场景练习法在基础德语课上的课堂实践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在不减弱对中德双方外语学习文化具有意识的基础上,从教师层面出发对场景练习法作为中德外语学习文化跨文化协同的途径在今后基础德语课上的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中德外语学习文化跨文化协同的生成模式。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外语学习文化的内部结构可以借助四层结构模式进行描述。四层结构模式中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渗透的。除了内部结构外,外语学习文化还有其外部表现。在描述外语学习文化时,人们还应兼顾外语学习文化的其它特征。(二)跨文化协同与跨文化性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跨文化性所具有的积极面就是跨文化协同产生积极作用的潜质。一方面,Wierlacher提出的跨文化性理解的五个意义层级与Adler论述的文化协同三步骤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跨文化与协同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三)中国外语学习文化与中国学习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在学习观、教学途径、教学原则、教师角色、师生关系和教辅材料等多方面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而与西方交际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四)德国交际教学与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代表的西方交际教学在基本理念和典型特征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是,由于受自身的外语学习传统以及教育实际的影响,二者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相比于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内部结构中各层级之间具有更加紧密的内在联系。(五)场景练习法一方面体现了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又相对易于被中国外语学习文化所接受。由于场景练习法仅仅是一种练习的模式,而并非对整个外语教学进行“推倒一重建”式的改革,因此在获得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的丰富与补充的同时,还可以使我国外语学习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得以保留。(六)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基础德语课上的“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语言内容”、“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教辅材料”与理论部分中有关中国外语学习文化的相关论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与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七)场景练习法在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基础德语课上的实施确实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可以期待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辅材料以及课堂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借助场景练习法来实现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为中国外语学习文化赢得一种新的、额外的生存质量和归属。综上所述,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外语学习文化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现象。本论文尝试构建四层结构模式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描述。在这一领域,本论文是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的尝试。此外,本论文还首次描述了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的内部结构并第一次以德语专业为背景对中国外语学习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二)跨文化协同是经济领域的热门词汇,在教育视阈中的研究还比较鲜见。本论文首次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中德外语学习文化跨文化协同的生成模式。(三)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在实证研究部分尝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如定量课堂观察法、质性访谈法、个案研究法以及三角互证法。(四)随着教育层面上的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由于(外语)学习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误解屡见不鲜。本论文为更好地理解中德两国的(外语)学习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为在中国教学的德国教师以及到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The Pragmatics of Cross-cultural Contact and Some False Dichotom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Pragmatics of Cross-cultural Contact and Some False Dichotom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论文提纲范文)

(2)《跨文化语言教学研究》(第3、4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项目简介
    1.2 任务要求
    1.3 翻译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原文阅读和分析
        2.1.2 平行文本的查找与阅读
        2.1.3 翻译辅助工具选择和术语表的制作
        2.1.4 任务计划安排
    2.2 译中处理
    2.3 译后审校
        2.3.1 自我审校
        2.3.2 他人审校
第三章 翻译理论基础
    3.1 文本类型理论
    3.2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词汇处理
        4.1.1 词义引申
        4.1.2 词类转换
        4.1.3 增词译法
    4.2 标点符号及插入语的处理
    4.3 从句的处理
    4.4 长句的翻译
        4.4.1 顺序操作
        4.4.2 变序操作
        4.4.3 分译法
        4.4.4 综合法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反思与经验总结
    5.2 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源语文本
    附录二:译语文本
    附录三:人名表
    附录四: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学术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1 Description of Source Text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er
    1.2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3 Language and Text Feature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Review on Text Typology Theory
    2.2 Review on Academic Translation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ext Typology Theory
    3.2 Translation Methods
    3.3 Application of Text Typology Theory in Source Text
Chapter 4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s
    4.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4.2 Translation
    4.3 Proofreading and Feedback
Chapter 5 Case Analysis
    5.1 Lexical Level
        5.1.1 Technical Terms
        5.1.2 Abstract Nouns
        5.1.3 German Words and Latin Words
    5.2 Syntactic Level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Resume of Supervisor
Resume of Author
Data of Dissertation

(4)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 ——以场景练习法在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基础德语课上的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Ⅰ. 选题缘由
    Ⅱ. 研究对象的界定
    Ⅲ. 研究现状
    Ⅳ. 研究方法
    Ⅴ. 论文结构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厘清
    1.1 外语学习文化
        1.1.1 文化
        1.1.2 外语学习
        1.1.3 外语学习文化的定义及其四层结构模式
    1.2 跨文化协同
        1.2.1 跨文化性
        1.2.2 协同
        1.2.3 跨文化协同的含义及其描述模式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外语学习文化的内部结构
    2.1 最深层:中国文化价值体系
        2.1.1 人生价值观
        2.1.2 自然价值观
        2.1.3 道德价值观
    2.2 第二层:中国传统学习思想
        2.2.1 学习观
        2.2.2 教学原则
        2.2.3 教师角色
        2.2.4 师生关系
    2.3 第三层:对外语教与学的看法
        2.3.1 外语学习观
        2.3.2 外语教学的原则
        2.3.3 外语教学的模式
        2.3.4 教师角色与师生关系
    2.4 第四层:教育制度与外语教育政策
        2.4.1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钩沉
        2.4.2 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的内部结构
    3.1 最深层: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德国文化标准
        3.1.1 西方文化价值体系
        3.1.1.1 人生价值观
        3.1.1.2 自然价值观
        3.1.1.3 道德价值观
        3.1.2 德国文化标准
        3.1.2.1 事情取向
        3.1.2.2 重视结构与规则
        3.1.2.3 时间规划
        3.1.2.4 内化的自我监督
        3.1.2.5 与个人以及生活领域相分离
        3.1.2.6 低语境
    3.2 第二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1 知识观
        3.2.2 学习观
        3.2.3 学生观
        3.2.4 教师观
        3.2.5 教学观
    3.3 第三层:对外语教与学的看法
        3.3.1 德国传统交际教学观
        3.3.2 德国传统交际教学阶段的练习模式
        3.3.3 德国新交际外语教学的原则
    3.4 第四层:语言政策
        3.4.1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3.4.2 欧洲语言档案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场景练习法——中德外语学习文化跨文化协同的途径
    4.1 场景练习法的特征
    4.2 场景练习法的设计
    4.3 场景练习法的实施过程
    4.4 场景练习法与能力培养
    4.5 场景练习法作为跨文化协同途径的适用性探讨
        4.5.1 与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的内在联系
        4.5.2 与中国外语学习文化的兼容性与互补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场景练习法作为中德外语学习文化跨文化协同途径的实证研究
    5.1 对场景练习法实施情境的综合考察
        5.1.1 研究工具
        5.1.1.1 课堂观察:COLT量表
        5.1.1.2 师生访谈:NVivo8质性分析软件
        5.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5.1.2.1 课堂观察
        5.1.2.2 师生访谈
        5.1.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3.1 课堂组织形式
        5.1.3.1.1 一年级
        5.1.3.1.2 二年级
        5.1.3.2 课堂语言内容
        5.1.3.2.1 一年级
        5.1.3.2.2 二年级
        5.1.3.3 教师角色
        5.1.3.3.1 “好”教师
        5.1.3.3.2 教学经历
        5.1.3.4 学生角色
        5.1.3.4.1 “好”学生
        5.1.3.4.2 学习动机
        5.1.3.4.3 课堂活动
        5.1.3.4.4 课外学习
        5.1.3.5 教辅材料
        5.1.3.5.1 一年级
        5.1.3.5.2 二年级
        5.1.3.5.3 学生看法
        5.1.3.5.4 教师看法
    5.2 场景练习法作为跨文化协同的途径在基础德语课上的实践
        5.2.1 场景练习法师生访谈
        5.2.1.1 学生访谈的分析与讨论
        5.2.1.2 教师访谈的分析与讨论
        5.2.2 场景练习法在基础德语课上实践的个案研究
        5.2.2.1 研究过程
        5.2.2.2 个案研究1
        5.2.2.2.1 实践描述
        5.2.2.2.2 教师角色分析
        5.2.2.2.3 学生角色分析
        5.2.2.2.4 课堂组织形式分析
        5.2.2.3 个案研究2
        5.2.2.3.1 实践描述
        5.2.2.3.2 教师角色分析
        5.2.2.3.3 学生角色分析
        5.2.2.3.4 课堂组织形式分析
        5.2.2.3.5 教辅材料分析
        5.2.2.4 师生评价
    5.3 完善场景练习法作为跨文化协同途径的建议
    5.4 中德外语学习文化跨文化协同的生成模式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本论文使用的COLT量表
    附录2:COLT量表A原表
    附录3:教师G1基础德语课课堂观察记录示例
    附录4: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5: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6:学生访谈中场景练习的任务题目
    附录7:场景练习法个案研究1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8:场景练习法个案研究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场景练习法学生问卷
    附录10:场景练习法个案研究1任务题目
    附录11:场景练习法个案研究2任务题目

四、The Pragmatics of Cross-cultural Contact and Some False Dichotom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1-4章)翻译实践报告[D]. 管清梅.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跨文化语言教学研究》(第3、4章)翻译实践报告[D]. 王玉苑.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 [3]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学术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D]. 郑江. 华北理工大学, 2019(12)
  • [4]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 ——以场景练习法在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基础德语课上的实践为例[D]. 尹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跨文化接触的语用学与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错误二分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