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垦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秀[1](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闫石[2](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养老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垦区被称为“中国的饭碗”,可见其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黑龙江垦区人口数量庞大,垦区中的农场职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养老保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农场职工关注的焦点,妥善地处理黑龙江农垦区的养老保障问题,建立起健全的黑龙江农垦区养老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加强垦区社会的稳定性,还有利于推动农垦区的经济发展。当前,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养老保障水平也有所提升,但由于诸多原因,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的养老保障问题仍然突出,如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较低、养老金筹集与管理能力不强、贫困职工养老救助主体单一以及社会化养老服务有待发展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农垦企业缴费能力不足、相关部门履行保障责任不到位、农场职工养老保障任务繁重、垦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本文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展开调研与分析,并在总结问题和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黑龙江省农场职工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即发挥农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功能、强化政府在农场职工养老保障中的责任、健全农场职工养老保障体系、增强保障资金管理能力以及优化垦区农场经济环境等。
王晶[3](2019)在《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养老保险越来越多的受到国民的关注,如何保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法律法规执行社会保险政策并给予受保者合理的保险服务已经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能力是确保这一行为的首要考虑因素。垦区社会保险自开创以来就问题显着,实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是对自身经办能力状况有充分客观的认识。然而,从总体来看,目前对于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的研究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开展对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对垦区管理局和农场内部治理规律的认识,更有助于扩展垦区社会保险研究的视野;而且在实践中则能够为垦区社会保险机构进行服务管理机制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衡量垦区各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的现状提供现实思路,为有效提升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提供建议对策,为加快推进垦区社会保险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实际参考。本文以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为研究对象,以论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联系垦区机构具体实际,总结提取影响经办服务的主要因素。继而以发放问卷开展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共发放10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8份。最后采取效度检验对获得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最终确定影响服务能力因素的权重。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影响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政策执行、控制管理两个领域层面,相应层面细分为扩面征缴、经办业务和基金管理、内部管理等四个内容层面。在分析各内容评价指标的权重后,根据权重大小有针对性的提供合理对策建议,在加大扩面征缴力度、提高经办业务质量、加强基金管理能力和严格内部管理流程等方面以提升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能力。
冯浩城[4](2018)在《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及调控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与趋势,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内生性需求。国家越来越重视城镇化发展,强调“走中国特色、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黑龙江垦区是以开发区域水土资源并进行专业化农业生产为主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系统和区域发展类型,垦区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何走出有垦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基于选题背景、国内外文献的综述和基础理论总结,文章从发展过程、质量评价、空间格局、影响因素、调控路径五个方面全面、系统的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演变特征和调控路径。文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重心模型、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了垦区的城镇化质量、分析了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定性分析了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现存问题,依据垦区发展的新背景,提出垦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策略。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将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五个时期,即1947-1978年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阶段。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发展阶段细分为创建发展、建设发展和曲折发展三个时期,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阶段细分为提速发展和快速发展两个时期。其次,文章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演变。采用聚类分析法,发现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自然条件,尤其是江河的分布十分相关。从垦区人口、经济、生活质量和地域景观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来看,总体上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的特征。垦区人口、经济、生活质量和地域景观城镇化的发展重心同样也呈现出向东和南偏移的过程,表明在过往的十余年垦区东部和南部农场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和质量要高于西部和北部的农场。然后,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选取了20个指标,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文章构建了由总体评价、过程评价和要素评价组成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既分析了各管理局城镇化质量的静态空间格局特征,又分析了各管理局城镇化质量的动态演变特征。再次,文章四个方面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政策引导因素和体制机制因素。最后,文章总结了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现存问题,并依据垦区城镇化发展的新背景,提出垦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王景华,王婧[5](2018)在《完善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垦区已成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黑龙江农垦改革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核心环节。垦区要进一步完善与垦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业部农垦局[6](2017)在《各地实施意见中的政策亮点和创新做法》文中研究表明一、关于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在推进农垦集团直属企业整合重组方面,天津要求将现有14个农场的土地统一划转至对应的7家天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直属二级农场企业集中管理。以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食品产业链为目标,打破集团内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界限,按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上下游衔接的原则,整合农场类企业优质资源,通过合并、划转、并购等多种
陈建博[7](2017)在《哈尔滨农垦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妥善的处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以农场为单位的农垦区作业为主,农垦区作为黑龙江省主要的农业区域,垦区内部人口众多且多数为农村居民,完善垦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发展农垦区经济,稳定黑龙江省社会治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哈尔滨农垦分局位于省会哈尔滨市辖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农垦区的社会保障所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其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系到哈尔滨农垦区人员的切身利益,也对黑龙江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起到指导作用,是黑龙江省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榜样和组成部分。经过研究发现,哈尔滨农垦区社会保障建设已经初步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要求,在促进和谐,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市场健康运行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就,将政府和农户更好的连接在了一起。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公民享受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它主要包含:社会救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等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居民性质包括: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垦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变的更加复杂,对其管理也变得越加困难。当前垦区社会保障制度遇到的困难主要有:缺乏支持力,不能保证社会保障的有效性,保障水平较低;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和力度上存在差距,导致社会再分配出现不公平现象;垦区的社会保障任务日益繁重,政府难以承担;垦区居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参保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总体来说,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建立时间较短,社会保障受会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过程以及经验,提出对垦区社会保障问题的一些解决办法: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完善垦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使社会保障有法可依。各项社会保障协调发展,实现多样化保障。增加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基金运用效率等办法,希望能对哈尔滨农垦区社会保障体系今后的发展作出贡献。目前哈尔滨垦区社会保障问题近年来逐渐得到相关部门关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但针对于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不明确、财政支持不到位、配套法律法规推出缓慢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垦区坚持不懈的努力。
王炳程[8](2016)在《新中国以来农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农垦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演化的变迁过程,分析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农垦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借鉴美国、法国、日本的农垦制度,得出对中国当前农垦制度的启示,进而阐明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出路,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第1章绪论对中国农垦制度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并对其理论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和综述后,通过文献阅读法、实地调查法、历史分析法对中国农垦制度进行研究,最后指出文章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章对中国农垦制度进行一般性分析。在基本概念中,对农垦、农垦类型和农垦制度进行了基本的阐述。在理论基础中,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西欧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推测,提出了创建经国家控制的公有制大农业的思想;列宁和斯大林在苏联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大农业的思想理论同苏联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创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农业。毛泽东屯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屯垦事业的实际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更加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使得中国屯垦事业取得硕大成效;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不遗余力的推动农垦事业的向前发展。通过上述人物的阐述可以清晰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农垦的相关思想。在历史追溯中,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农垦发展的历程、作用和经验启示,更加清晰的了解农垦的发展历程。第3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的演化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农垦制度的必要性。其次,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改革的开拓创业、曲折发展、改革探索、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五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然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阐述,最后阐明在改革发展中的改革途径和基本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并结合新的实践加以运用、丰富和发展,对于不断把农垦事业推向前进,再创新的辉煌。第4章对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运行现状进行分析。首先指出中国农垦制度在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所处的战略地位,然后分析当前中国农垦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5章对国外农垦制度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对美国、法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情况进行介绍,同时找出三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而阐明中国农垦制度从中可以借鉴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中国农垦的发展提供前进的道路。第6章对中国农垦制度的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进行总结和梳理。首先明确了中国农垦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包括改革的方向、要求和时机,无论农垦制度如何改革,都要在大原则的基础下去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而,提出中国农垦制度改革创新的对策,在农场企业、垦区集团、土地管理方式、经营体系、管理体制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王景华[9](2016)在《黑龙江垦区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社保覆盖人群不断扩大,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上涨,并全部按时足额发放,为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垦区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于善波,孙美婷,关国才[10](2015)在《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保障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垦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垦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环节,它既涉及农场职工的切身利益,又影响垦区的经济发展。本文分析了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障体系现状,提出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黑龙江垦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垦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
3.1 评价模型 |
3.1.1 DPSIR概念模型 |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3.2.3 评价指标体系 |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
3.3.3 综合权重计算 |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
3.4.2 计算权重 |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
3.5.2 计算权重 |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
4.2.1 计量模型说明 |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
5.3 科技人才策略 |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农场职工养老保障概述 |
第一节 农场职工及养老保障的相关概念 |
一、农场职工 |
二、农场职工养老保障 |
第二节 农场职工与农民养老保障的差异 |
一、养老保障政策上的差异 |
二、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差异 |
三、养老金积累方式上的差异 |
四、养老金收入构成上的差异 |
第三节 农场职工养老保障的理论基础 |
一、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二、需求层次理论 |
三、社会公平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养老保障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黑龙江农垦区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一、黑龙江垦区发展历程 |
二、黑龙江垦区发展现状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养老保障问卷调查情况 |
一、农场退休职工基本生活情况 |
二、养老保险待遇情况 |
三、养老方式选择情况 |
四、老年医疗情况 |
五、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养老保障实施情况 |
一、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 |
二、养老保险参保率有所提高 |
三、养老金的领取更加便利 |
四、养老保障配套措施逐渐增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
一、职工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
二、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较低 |
三、养老金筹集与管理能力不强 |
四、贫困职工养老救助主体单一 |
五、社会化养老服务有待发展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养老保障问题的成因 |
一、农垦企业缴费能力有限 |
二、相关部门履责不到位 |
三、农场职工保障意识不强 |
四、农场职工养老保障任务繁重 |
五、垦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解决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充分发挥农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功能 |
一、扩大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 |
二、细化措施缓解农场职工缴费困难 |
三、健全垦区农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
第二节 强化政府在农场职工养老保障中的责任 |
一、优化农场职工养老保障制度设计 |
二、有效监督农场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实施 |
三、培养农场职工的个人保障意识 |
第三节 建立多元立体的农场职工养老保障体系 |
一、强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 |
二、发挥社会化养老服务组织保障作用 |
第四节 增强农场职工养老保障资金管理能力 |
一、完善养老保障筹资机制 |
二、扩展养老保障资金来源渠道 |
三、提升养老保障基金监管能力 |
第五节 优化垦区的经济环境 |
一、发展垦区经济以增加职工收入 |
二、促进垦区劳动人口充分就业 |
三、合理调整垦区农业产业结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论文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写作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特色 |
第2章 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现状分析 |
2.1 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现状 |
2.1.1 机构设置的基本概况 |
2.1.2 经办机构服务概述 |
2.2 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1 扩面征缴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2 业务经办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3 基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4 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构建原则与程序 |
3.1.1 构建原则 |
3.1.2 构建程序 |
3.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3.2.1 评价目标 |
3.2.2 评价主体 |
3.2.3 评价标准 |
3.2.4 评价方法 |
3.3 评价指标体系 |
3.3.1 评价内容框架 |
3.3.2 评价内容分析 |
3.3.3 评价指标体系 |
3.3.4 评价指标体系效度检验及测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评价的研究 |
4.1 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 |
4.1.2 数据收集 |
4.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2.1 构造判断矩阵 |
4.2.2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3 分析与讨论 |
4.3.1 扩面征缴情况分析与评价 |
4.3.2 经办业务情况分析与评价 |
4.3.3 基金管理情况分析与评价 |
4.3.4 内部管理情况分析与评价 |
4.3.5 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分析与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垦区社保经办机构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
5.1 加大扩面征缴力度 |
5.1.1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
5.1.2 保证基金征缴到位 |
5.2 提高经办业务质量 |
5.2.1 严格执行业务经办流程 |
5.2.2 注意重点业务经办和防控 |
5.3 加强基金管理能力 |
5.3.1 加强基金财务制度管理能力 |
5.3.2 加强基金使用制度管理能力 |
5.4 严格内部管理流程 |
5.4.1 加大稽核与内控检查力度 |
5.4.2 加强日常检查管理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效度调查问卷 |
附件二: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内容与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4)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及调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
一、城镇化 |
二、城镇化质量 |
三、非农化 |
四、新型城镇化 |
五、垦区城镇化 |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一、城镇化研究 |
二、城镇化模式研究 |
三、城镇化水平测度研究 |
四、城镇化质量研究 |
五、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
第三节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一、城镇化研究 |
二、城镇化模式研究 |
三、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
四、城镇化空间特征研究 |
五、城镇化质量研究 |
六、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 |
第四节 垦区城镇化研究进展 |
一、新疆垦区 |
二、海南垦区 |
三、黑龙江垦区 |
小结 |
第二章 城镇化相关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城镇化空间组织相关理论 |
一、农业区位论 |
二、工业区位论 |
三、经济区位论 |
第二节 城镇化动力机制相关理论 |
一、经济增长推动论 |
二、二元结构理论 |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三节 非均衡发展理论 |
一、增长极理论 |
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三、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理论 |
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三、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发展模式 |
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与相关要素变化特征 |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概况 |
一、研究区域 |
二、垦区发展概况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过程 |
一、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
二、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发展阶段(1947-1978年) |
三、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相关要素变化特征 |
一、黑龙江垦区人口发展特征 |
二、黑龙江垦区产业发展特征 |
三、黑龙江垦区城镇建设特征 |
四、黑龙江垦区社会发展特征 |
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 |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 |
一、垦区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 |
二、垦区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
三、垦区经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
四、垦区生活质量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
五、垦区地域景观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
六、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异的总体特征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 |
一、垦区城镇化重心的测算 |
二、人口城镇化重心的区位及移动趋势 |
三、经济城镇化重心的区位及移动趋势 |
四、生活质量城镇化重心的区位及移动趋势 |
五、地域景观城镇化重心的区位及移动趋势 |
六、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第三节 典型区研究——建三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 |
一、建三江管理局城镇化发展概述 |
二、建三江垦区城镇用地扩张时空特征 |
三、建三江城镇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方法 |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指标体系的选择 |
三、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方法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质量的总体评价 |
一、垦区城镇化质量的总体评价 |
二、垦区城镇化质量的子系统评价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质量的过程评价 |
一、垦区城镇化质量发展过程的总体评价 |
二、城镇化质量发展过程的阶段评价 |
三、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过程评价 |
第四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质量的要素评价 |
一、经济发展子系统 |
二、产业结构子系统 |
三、物质生活水平子系统 |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子系统 |
五、生态环境子系统 |
小结 |
第六章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自然因素 |
一、垦区自然条件概况 |
二、垦区自然条件的重要性 |
三、垦区自然条件对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塑造 |
第二节 经济发展因素 |
一、周边城市的辐射 |
二、农业主导的产业结构 |
三、非农就业比重偏低 |
四、新经济时代的机遇 |
第三节 政策引导因素 |
一、城镇建设引导 |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 |
第四节 体制机制因素 |
一、改革开放以前垦区体制变革 |
二、改革开放以后垦区体制变革 |
三、垦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影响 |
小结 |
第七章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调控路径 |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 |
一、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矛盾并存 |
二、非国家建制镇导致财力薄弱与财政支持不稳定 |
三、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与服务业发展滞后 |
四、制度劣势限制了垦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且布局不合理 |
二、人口城镇化水平虚高导致公共服务落后 |
三、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偏高 |
四、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与环境质量较差 |
五、城镇产业结构趋同导致经济互补性差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新背景 |
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
二、东北持续振兴的系列政策 |
三、垦区“造城”运动 |
四、黑龙江农垦总局体制改革 |
第四节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
一、立足区情——探索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
二、面对收缩——践行乡村收缩发展策略 |
三、依托绿色——打造因地制宜的田园综合体 |
四、革新体制——垦地融合发展 |
五、机构重组——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
六、质量提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
七、加强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八、统筹城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完善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龙江垦区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黑龙江农垦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 |
三、完善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构想 |
(一) 具体目标 |
(二) 主要措施 |
1. 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 |
2. 推动垦区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 |
3. 增强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能力。 |
4. 实行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参保缴费办法。 |
5. 妥善解决垦区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 |
6. 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7. 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提高保障能力。 |
8. 理顺体制、完善机制。 |
(6)各地实施意见中的政策亮点和创新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 |
二、关于改革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 |
三、关于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 |
四、关于构建新型劳动用工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
五、关于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
六、关于创新土地管理方式 |
七、关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
八、关于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支持政策和工作机制 |
(7)哈尔滨农垦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垦区 |
2.1.2 社会保障 |
2.1.3 农村社会保障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社会扣除论 |
2.2.3 庇古经济福利理论 |
2.2.4 风险社会理论 |
第三章 哈尔滨农垦区社会保障的现状及作用 |
3.1 哈尔滨农垦区社会保障概况 |
3.2 哈尔滨农垦区社会保障的特征 |
3.2.1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广泛 |
3.2.2 社会保障的管理逐步规范化 |
3.2.3 社会保障的受益群体及效益不断增强 |
3.3 哈尔滨农垦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
3.3.1 提高垦区居民生活质量 |
3.3.2 促进垦区社会和谐 |
3.3.3 保障垦区市场的健康运行 |
3.3.4 促进垦区经济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哈尔滨农垦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混乱效率低下 |
4.2 相关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无法可依 |
4.3 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削弱 |
4.4 缺乏保障资金且筹资渠道不合理 |
4.5 垦区社会保障存在的其他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哈尔滨农垦区社会保障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5.1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
5.2 完善垦区社会保障法规使社会保障有法可依 |
5.3 各项社会保障协调、多样化发展 |
5.4 增强财政支持力度和基金运用效率 |
5.5 完善垦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其他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新中国以来农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农垦制度概述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1.1 农垦 |
2.1.2 农垦类型 |
2.1.3 农垦制度 |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垦的相关思想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大农业的思想 |
2.2.2 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思想 |
2.2.3 毛泽东的屯垦思想 |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垦思想 |
2.3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历史追溯 |
2.3.1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发展历程 |
2.3.2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作用 |
2.3.3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经验启示 |
第3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演化变迁过程 |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农垦制度的背景分析 |
3.1.1 政治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因素 |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的历史改革 |
3.2.1 开拓创业阶段 |
3.2.2 曲折发展阶段 |
3.2.3 改革探索阶段 |
3.2.4 全面推进阶段 |
3.2.5 现代化建设阶段 |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
3.3.1 经济成就 |
3.3.2 政治成就 |
3.3.3 边疆稳定 |
3.4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改革路径及经验 |
3.4.1 农垦制度改革路径 |
3.4.2 农垦制度改革经验 |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运行现状分析 |
4.1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的战略定位 |
4.1.1 国家粮食安全的“中枢神经” |
4.1.2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军人” |
4.1.3 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 |
4.2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存在的问题 |
4.2.1 垦区间经济体制失衡 |
4.2.2 企业管理制度失位 |
4.2.3 垦区经营机制落后 |
4.2.4 组织制度缺乏竞争力 |
4.3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管理体制机制不畅 |
4.3.2 经营市场化水平低 |
4.3.3 区域差异下的驱动机制不同 |
4.3.4 经济主体投入能力低 |
第5章 国外农垦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
5.1 美国的农场制度的启示 |
5.1.1 美国农场的现状 |
5.1.2 美国农场的特点 |
5.2 法国的农场制度 |
5.2.1 法国农场的概况 |
5.2.2 法国农场的特点 |
5.3 日本的农场制度 |
5.3.1 日本农场的概况 |
5.3.2 日本农场的特点 |
5.4 对中国农垦制度的启示 |
5.4.1 家庭农场是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
5.4.2 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 |
5.4.3 国家支持和政策引导 |
第6章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对策 |
6.1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需要坚持的原则 |
6.1.1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方向 |
6.1.2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要求 |
6.1.3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时机 |
6.2 中国农垦制度改革创新的对策 |
6.2.1 创新农垦土地管理方式 |
6.2.2 大力深化垦区集团化改革 |
6.2.3 全面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 |
6.2.4 构建新型农垦经营体系 |
6.2.5 完善农垦企业管理体制 |
6.2.6 改进优化农垦运行机制 |
6.3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9)黑龙江垦区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龙江垦区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
(一)参保人员构成 |
(二)缴费基数、比例和开展养老保险情况 |
二、存在的问题 |
(一)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增长过快,农场缴费负担逐年加重 |
(二)养老金缺口数额巨大,农牧场不堪重负 |
三、对策 |
(一)加快农垦改革,推动垦区政企、社企分开 |
(二)加快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 |
(三)适当降低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金比例 |
(四)促进垦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
(10)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障现状与存在问题 |
1.1 垦区社会保障支出负担重 |
1.2 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全覆盖 |
1.3 企业缴费压力大 |
2 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取得的成效与发展 |
3 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路径 |
3.1 改变传统观念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
3.2 推进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 |
3.3 进一步完善垦区社会保障体系 |
四、黑龙江垦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2]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 闫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研究[D]. 王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4]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及调控路径研究[D]. 冯浩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5]完善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J]. 王景华,王婧. 农场经济管理, 2018(03)
- [6]各地实施意见中的政策亮点和创新做法[J]. 农业部农垦局. 中国农垦, 2017(11)
- [7]哈尔滨农垦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陈建博. 吉林大学, 2017(09)
- [8]新中国以来农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 王炳程. 吉林大学, 2016(03)
- [9]黑龙江垦区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王景华. 农场经济管理, 2016(08)
- [10]黑龙江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 于善波,孙美婷,关国才. 中国市场, 2015(26)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农垦改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