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历史上的家庭道德教育

略论我国历史上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简论我国历史上的家庭道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孙庆松[2](2021)在《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文中认为家庭是人类的基本生活组织,更是一个抚育机构。所以家庭应该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文化意识授予人,培育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最初社会机构。作为最早指导儿童社会生活的角色,家长要科学解读社会对人的期望,了解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利用适当的方法系统地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从而不断将社会生活的规范、意识传授给子女。家长教育是指社会将有助于家庭教育效能发挥、教育目标实现以及家长素质提升的内容进行组织,进而将其系统地传授给家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来看,人类婴儿期的羸弱状态和需要较长时期的发展才能走向独立这一客观现实,形成了家长对人产生教育影响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因此,家长需要认识亲子之间交往过程的教育生成机制、掌握育人的客观规律、理解社会存在的优秀文化资源。这有助于家长在家庭抚育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调动积极的影响因素,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可见,家长教育的价值归依,是塑造满足家庭育人需要的家长角色,帮助家长缕清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激活家庭的教育力场,促进家庭功能和家长自我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育人中,认识自我边界和具体任务,有效发挥家长角色影响在人的成长中的教育合力。同时,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下,促进家庭的社会效益提升,推进家庭兴旺、乡村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社会环境形成。当前,一方面传统优秀家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不足,形成指导家庭教育的理论资源空虚,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陷入观念迷茫。另一方面,功利化思潮入侵社会教育观念,推动制度化教育压迫家庭教育空间,致使家庭教育中家长角色异化。这体现了家长教育的价值实践不足,需要深入解读家长教育的价值逻辑,激活家长教育的价值功能,实现家长角色的重塑。故而,立足于家长教育的理想价值,从现实角度解读当前家长教育的价值缺憾,聚焦解析现实家长角色的迷失。从理论视角对家长之于子女教育影响的生成机制、家长角色上承载的教育影响、传统家教文化中的现代教育蕴意进行梳理,找出对儿童成长、家庭建设有利的家长角色要求,探析家长教育塑造理想家长角色的价值逻辑,并为家长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出相应建议。

王哲[3](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样态及存在状态,是对其外在形象的描述与内在根据的揭示,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形态研究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有着重要而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学科基础性、前提性问题的再认与反思,是一个学科“自我发现”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既是对学科基础理论中一个重要但被遮蔽领域的探索与开拓,同时该问题也具有元理论性质,涉及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本质、起源等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走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和深化产生影响。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这一核心问题,论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概念及其研究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和遵循。基于词源学方法对中西方语境下“形态”一词基本含义的考察,可知形态不仅是关于对象外在样态的描绘,而且是内部结构与存在状态的表征,是事物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借鉴、归纳既有其他学科形态学理论,可知形态学是对对象形态进行系统性、学理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于特定视角进行分析性结构考察与综合性历史考察是形态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形态概念的出场语境和基本含义特别是社会形态理论为研究范例,为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提供了借鉴,即善于把握对象内核本质、分析功能要素与结构表征、注重发展性过程性研究,把握好具体与抽象、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概念界定,并引入视域概念,明确研究者的视域与研究对象的形态呈现具有内在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具有多维性、层次性、关联性等特征,同时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本质、模式等概念既相互关联而又彼此区分。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问题的出场语境与研究逻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问题研究的出场语境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入研究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的逻辑理路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该方法内含从具体到抽象的前提规定,从一个简单的抽象规定性出发,在历史与逻辑的互释生成中使对象“在思维的行程中具体地再现”。基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理路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具有过程和维度的双重契合性。这一逻辑理路的具体展开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的逻辑架构,包括研究思路与叙述思路两个层面,是对论文结构与体系安排的主张与澄明。理论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其依据在于划定研究边界、体现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和要素方面。第三章,结构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指在特定社会结构中具体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上来分解研究和系统解构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形态包括渗透在其他社会要素或活动中的潜隐形态以及以相对独立面貌呈现的显形态;后者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可分为要素构成、运作实现、内核本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观的现象层面,主要包括人的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物的要素——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第二层次是要素间相互关联作用即运行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时空场域(主要指具体的微观空间),目标依据、过程环节等方面;第三层次是深层的内在核心,主张基于社会关系与秩序的建构和维系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这三个层次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可划分为构件形态、运作形态、内核形态三种形态。构件形态可从主导性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划分;运作形态基于具体的空间环境、不同的目标导向、实现的方式依托、整体的过程环节等角度来区分;本质形态则依据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形态。第四章,历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指在宏观历史过程中作为人类社会一般文化现象意义上把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从本体存在的角度考察其产生发展、过程状态与演进规律。通常来说,阶级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基本场域,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形态是主张统治阶级利益与诉求、维系阶级统治的一种思想上层建筑。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视域看,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有其消亡的时刻;与之相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建构和维系方式,与阶级社会相适应的阶级形态也只是其宏大过程中的一种形式,由此生发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非阶级形态的逻辑推论,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原发-形成中形态与共产主义社会自觉-本真两大形态,这二者是从存在论角度对阶级形态何以可能与终极走向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在人类社会整体视域观照下,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形态的完整序列呈现出一定的演进规律,主要表现为边界扩展、聚合统一、否定回归等;从更为深层的角度讲,这些规律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熔铸于并伴随人类自我超越自我确证的解放历程,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充分彰显和集中体现。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的问题归依与价值旨趣。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问题研究的落脚点与目的所在。就理论本身而言,对该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本质等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实现“思维抽象”向“思维具体”的第一次跃升;从现实指向来看,在“思维具体”的基础上从理论回归现实,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加以考量是思维行程的第二次跃升。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方位及特征,当下我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处于一种过渡形态,对这种过渡形态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意味着扬弃,意味着继承、批判与发展,在描述现状、分析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探寻改进方向、谋划策略与方式,从而探索尝试构建出精准思政、日常思政、嵌入-融合思政、“非常态”思政等符合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

赵盛梅[4](2020)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伦理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宝藏。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人们遭遇的某些精神困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转化和创新,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是当前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之一,以其深厚的儒学积淀、海纳百川的胸襟、开拓进取的精神、直面现实的品格以及躬行践履的工夫进入我们的视野,教育人如何通过主观践履冲破内外障蔽,化德性为德行,实现从理念伦理到实践伦理的转换。其思想体系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等精华,有助于强化道德观念,提高主体意识,通过事上磨炼提高实践能力,塑造道德品格,坚守良知初心,对我国当下开展道德教育,推进道德建设有较高的借鉴意义。要想充分发挥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目前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所论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王阳明道德教育的目标、理念、内容、原则和方法等。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发掘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中含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核,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具体分为“以何转”、“何以解”、“何以转”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何转”,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以何价值内涵转化成为新时代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想资源。第一章,通过详细阐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明朝中期的历史背景,认真梳理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展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思想脉络。第二章,呈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全面深入地阐释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清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框架构成和完整面貌。第二部分,“何以解”,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建设的启发。第三章,通过考察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综合评析,分析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反思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深入探究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精华,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道德教育现状,提炼和彰显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当代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第三部分,“何以转”,针对当前道德领域和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利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精髓给予启发和价值借鉴,进而开展创造性转化探索研究。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从现实论域探索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包含当代道德教育境遇和转化何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第五章,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和创新性实践探索,包含创造性转化的原则、路径和实践。以期经创造性转化后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智慧借鉴。

李淑敏[5](2020)在《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训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教育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家训围绕“修身、齐家、处世”这条主线逐渐发展为理论化、系统化的文化形式,它的内容之广泛、思想之深刻、历史之悠久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尽管传统家训文化产生于古代社会,但其字里行间的爱子之情、殷切期盼与谆谆教诲极大地拉近了与现代人的距离。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是悠悠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一张独特名片,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对其进行转化、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熠熠生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2017年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问题,并明确提到挖掘和整理传统家训、家书文化,培育优良家风,这为我们开展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问题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以“基本概述——理论基础——体系架构——困境透析——实践指向”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立场,对传统家训文化及实现其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具体而言,全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在这部分中,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通过这四个小节的概括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把握。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相关概述。在这一章节中,笔者首先对家训、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定义做出解释和说明,然后总结了传统家训文化的思想特质,梳理了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提炼了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价值。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阐述,以期客观地、全面地展示传统家训文化。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开展研究的逻辑前提和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以及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体系架构。体系架构是对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几个基本方面的交代,包括原则、目标、要素三个板块。本章首先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进行定位,其次对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说明,最后以主体、客体、载体、环境、机制五个要素初步架构起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体系。这一章作为本文的重点章节,为下文作了铺垫。第五章,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透析。这一章以三个小节对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不力的现状进行剖析,一是传统家训文化原生根基的消解与断裂,二是社会转型对传统家训文化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三是传统家训文化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的现实桎梏。第六章,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指向。本章是全文的最后一章,也是全文的重点、创新点和落脚点。这一章从发挥主体力量、深化内容建设、丰富传承发展方式、优化传承发展环境和健全传承发展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路径。从而紧扣前文构建的基本体系,回应面临的现实困境,使文章各部分实现有机联系和结构完整。

郑黄鑫[6](2020)在《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德育理论为培养人类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解决当今生态问题而生。在我国,在巨大的生态危机压力之下,在环境教育尚未取得应有成效的背景下,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德育思想、西方生态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德育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诞生,四十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今生态环境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无论是对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生态德育实践的开展和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德育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依据研究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大致可划分为孕育、萌生、探索和蓬勃发展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学科和关系三种不同视角,围绕生态德育的概念、意义、理论基础、目标、原则、内容、特点、途径及方法八大主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尚存在研究取向的功利性、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研究成果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彰显生态德育理论的意义,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能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研究体系;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研究优势;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研究困境;加强实效研究,提升研究的可操作性。

贾旭东[7](2020)在《《孔子诗论》综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的整理性研究。论文主要分爲五部分:第一章是对《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的研究,本章主要对简文的留白简、编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第二、第三章是对《孔子诗论》字词的考释,本章几乎对简文的每一个关键字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於内容较多分为两章;第四章是对《孔子诗论》诗篇的认定及诗义的阐释,本章首先分析、统计出简文所涉诗篇名的数量,然後按顺序对每一首诗的诗义及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准确的阐释;第五章是对《孔子诗论》论诗形式及诗学思想的研究,本章着重分析了简文所蕴含的以“情”论诗、“以礼节情”等诗学思想。附录部分是论着提要及索引。《孔子诗论》相关的研究论文及着作共有五百多种,要全面搜集、了解这些论着作很不容易,为此,本文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我们为每一类论着撰写了一个简短的提要,提要包括论着名称、作者、期刊名称、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学术价值等内容,并附有作者、论着名索引及关键词索引。提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简要介绍这些论着的内容,方便读者参考和检索。

邵兴元[8](2020)在《儒家廉政思想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腐倡廉历来被世界各国、各地区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反腐倡廉工作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坚决遏制腐败,强力正风肃纪,健全体制机制,取得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当前,反腐败已经从“不敢腐”、“不能腐”逐步迈向“不想腐”阶段。反腐倡廉教育作为预防腐败问题发生的基础性环节,是构筑“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方式和重要保证。但当前的反腐倡廉教育面临着不少问题,与反腐倡廉的形势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反腐倡廉教育亟待改进加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儒家思想中蕴含着的“修齐治平”、“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礼义廉耻”等廉政思想文化,必然能够对当前的反腐倡廉教育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借鉴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儒家廉政思想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从五个具体方面对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涵义进行阐释,探讨它们的现代价值,同时简要地分析其局限性。第三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反腐倡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指出改进和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章通过探究儒家廉政思想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从宏观上探究儒家廉政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传播和发挥作用的;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汲取儒家廉政思想智慧、指导反腐倡廉实践取得的积极成效;探讨新时期以山东曲阜为代表的地方将儒家廉政思想作为“廉洁城市”建设的重要理论参考而进行的大胆探索,分析其主要做法和成效,指出其不足。第五章,本文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儒家廉政思想改进和加强当前反腐倡廉教育的对策,包括大力推进儒家廉政思想的理论研究,将儒家廉政思想融入到当前反腐倡廉教育中,探索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反腐倡廉教育合力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本文研究认为,儒家廉政思想在回应当前反腐倡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时具有独特的借鉴价值,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教育积极成效以及近年来以山东曲阜为代表的地方实践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当前,在发挥党纪法规和制度功效的同时,应充分运用儒家廉政思想改进和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有效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在此基础上,将教育推向社会大众,促进全社会形成崇廉尚洁的浓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和群众基础。

杨淑俐[9](2020)在《《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见古代社会的礼仪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形态的变更,传统的礼仪文化却正在逐步消失。但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值得进行传承和发扬。《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正是传统礼仪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全书其礼仪教育占有着主导地位。因此本论文以《颜氏家训》为依托,对其礼仪教育思想展开全面深入地探讨。论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涉及哪些方面?它具有哪些现代价值又会给现当代礼仪教育带来哪些启示?论文以《颜氏家训》中的礼仪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展开研究。首先从《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所产生的背景与地位着手。接着对其礼仪教育的目的、主张、内容、方法及实质进行详细地阐述。然后揭示出《颜氏家训》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最后结合当今社会礼仪现状,对突出问题及成因进行归纳分析,从《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中获得现当代礼仪教育的相关启示。研究发现,《颜氏家训》中所蕴涵的深厚礼仪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统礼仪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这种地位来源于当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以知礼明仪、修身、齐家为目的;主张世事变改、自为节度,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礼缘人情、恩由义断;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尊奉双亲,友爱兄弟,尊师重道,为人处世,接待宾朋几方面;其提倡的礼仪教育方法有熟读经典,择善而从,言传身教,一张一弛。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及要求背后所折射的是礼仪的实质即孝与敬。《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有其存在的现代价值,是传统礼仪教育的载体,有利于规范个体品德素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通过对当今社会礼仪的突出问题和成因的深刻分析,可以发现《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对当今的礼仪教育产生了重大启示。当今礼仪教育应吸收传统礼仪精华,弥补观念断层;重视家庭礼仪教育,营造良好家风。同时应注重礼仪教育方法:列举具体实例形式,影响感化个体;兼顾人情因时制宜,创新礼仪实践方式等等。

施亚男[10](2020)在《《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孝经》自问世初就在儒家经典文献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部文献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仅通俗易懂,还十分贴近生活,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作为一部系统论述孝行规范的经典,《孝经》中提倡的“孝”不再是简单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孝行,更多的被统治阶级赋予了政治色彩和教化含义。可以说,《孝经》的灵魂与核心就在于其道德教化思想。《孝经》全文集中在孔子与其弟子曾子的对话交流中,且主要围绕着“孝”的深层次寓意,不仅揭示出“孝”的教化意义,更是强调“孝”在作为约束社会成员行为和维持家庭伦理秩序准绳的同时,还是统治阶级对民众施行教化、治理天下的法宝。深入把握《孝经》中蕴含的道德教化思想,无论对于理解这部儒家典籍,还是指导现实人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也能够为当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启示。论文结构如下:第一章先是从整体对《孝经》这部经典作了介绍及概观:主要介绍了该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并对《孝经》的基本内容作了整体概述;在此基础上通过界定道德教化相关概念,进一步分析论述了《孝经》道德教化的渊源,为全文的写作奠定理论研究的基础。第二章重点概括分析了《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孝经》最初的教化内容即教化民众行“孝”,而后延伸出其他几种教化内容,分别为“忠”、“仁”、“和”、“敬”,由此构成了其道德教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本章在延伸儒家道德教化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对《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评析,从理论基础、思想根源、总路径和政治价值取向等方面概括性论述了《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特征。第三章以《孝经》道德教化的实践智慧为主题,重点讨论了《孝经》道德教化的实践目的及实践方法。《孝经》道德教化的实践目的主要体现在养成“君子”型人格和以“孝”平天下的个体与整体两个方面;《孝经》道德教化的实践方法,笔者通过对该书富有代表性章节的解读,从不同层次进行要点把握及阐述。第四章《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历史评析及当代启示。首先对《孝经》道德教化思想从价值蕴含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出历史评析;其后具体论述了《孝经》道德教化思想对当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期望借鉴《孝经》中的道德教化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二、简论我国历史上的家庭道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我国历史上的家庭道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立德树人急需强化家长角色
        (二)乡村振兴亟需家长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家长教育理应成为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二、文献综述
        (一)家长教育的价值研究
        (二)家长教育的内涵研究
        (三)家长教育的实践研究
        (四)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长教育
        (二)家庭教育
        (三)理想家长角色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辨析:理想家长角色的塑造
    一、家长教育的必要性
    二、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三、理想家长角色的厘定
        (一)理想的母亲角色
        (二)理想的父亲角色
        (三)理想的祖父母角色
第二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缺憾:理想家长角色的“缺席”
    一、中华优秀家教文化继承不足导致家长角色弱化
        (一)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式微
        (二)经典家庭教育方法失势
        (三)家国一体的教育目标淡化
    二、功利化社会思潮导致家长角色异化
        (一)物化思维导致的情感背叛
        (二)武化思维产生的竞争思想
        (三)观念异化导致的过度消费
        (四)家长教师化致使的教育闹剧
第三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回归:理想家长角色的重塑
    一、家长教育实践的价值动力
        (一)家长教育是家长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唯一道路
        (二)家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家长职能的要求
        (三)教育的现代化变革需要家庭教育功能升级
        (三)振兴乡村的家庭外部化育需要
    二、家长教育实践的价值归宿
        (一)指导家庭完成道德形成的主要任务
        (二)引导家庭完成“成人”的教育目标
        (三)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必要手段
        (四)推进家长齐家立人的发展路径
第四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实践:重塑理想家长角色的路径思考
    一、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家长教育
        (一)家长学校的职能激活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效能发挥
        (三)社会力量的功能调动
    二、优化家长教育的课程
        (一)构建学校教育的家庭课程
        (二)构建家长教育的培训课程
        (三)构建老年教育的家长课程
    三、营造家长成长的社会氛围
    四、完善家长教育的支持制度
        (一)赋予各类机构实施家长教育的权力
        (二)明确各类主体参与家长教育的责任
        (三)构建保障家长教育系统运行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3)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形态和形态学
        (一)形态概念内涵及辨析
        (二)形态学理论及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形态概念的出场语境和基本含义
        (二)研究范例: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形态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及其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内涵与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
        (三)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问题的出场语境与研究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问题的出场语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的逻辑理路
        (一)“从抽象到具体”逻辑理路的基本规定
        (二)“从抽象到具体”逻辑理路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的适用性
        (三)“从抽象到具体”逻辑理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中的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的逻辑架构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凝结为理论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为逻辑起点的依据
第三章 结构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定位与潜隐形态
        (一)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定位
        (二)渗透在其他社会要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潜隐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与构件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
        (二)基于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构件形态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运行与运作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运行和实现
        (二)贯穿于整体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运作形态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内核形态
        (一)始基于社会关系和秩序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二)反映本质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核形态
第四章 历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一、阶级社会基本场域与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形态
        (一)阶级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基本时空场域
        (二)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形态的历史呈现
    二、人类历史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逻辑论证
        (一)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形态的前提追问与时空扩展
        (二)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推论
        (三)共产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推论
        (四)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形态的完整序列
    三、人类历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演进规律
        (一)边界扩展、否定回归与聚合统一
        (二)熔铸于人类自我超越、自我确证的解放历程中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的问题归依与价值旨趣
    一、理论反思:形态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一)形态研究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重要理论工具
        (二)形态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本质的再认识
        (三)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回归和跃升
    二、现实观照: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定位
        (一)当代中国发展的时空方位和特征
        (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渡形态
    三、形态研究视域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守正创新
        (一)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
        (二)改进方略、原则及路径
        (三)新形态的探索、尝试与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思考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背景:朝廷内乱外患“沉疴积痿”
        二、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功利沦浃”
        三、文化背景:世风衰颓败陋“学术虚夸”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良知”:对孟子思想的继承
        二、“发明本心”:对陆九渊思想的发展
        三、“知行合一”: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思想的补充
        四、“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对程颢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良知”本体论
        二、“复其心体之同然”人性论
        三、“致良知”功夫论
        四、“满街都是圣人”目的论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境界论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一、道德教育目标:“学为圣人”思想
        二、道德教育理念:“致良知”思想
        三、道德教育内容:“厚德厚俗”思想
        四、道德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思想
        五、道德教育方法:“知行合一”思想
        六、道德教育评价标准:“学贵得之心”思想
        七、道德教育境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
第三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四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节 当代道德教育境遇
        一、道德理想缺失
        二、道德“旁观者”现象
        三、德性德行短缺
        四、生活实践缺乏
        五、生态道德教育欠缺
    第二节 创造性转化何以可能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二、道德的传承性与新时代的道德需求
        三、文化的连续性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借鉴
第五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探索
    第一节 创造性转化的原则
        一、时代性
        二、开放性
        三、大众化
        四、化人育人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一、“学为圣人”思想的推陈出新:争做时代新人
        二、“致良知”思想的古为今用:致良知理性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取精用弘:知行辩证统一
        四、“学贵得之心”思想的去粗取精:学贵得于心、践于行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的礼敬传承:生态共同体
    第三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实践
        一、“争做时代新人”的实践探索:立鸿鹄志,做奋斗人
        二、“致良知理性”的实践探索:致志愿者
        三、“知行辩证统一”的实践探索:学以致用、担当作为
        四、“学贵得于心、践于行”的实践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生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相关概述
    2.1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解读
        2.1.1 家训
        2.1.2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
    2.2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思想
        2.2.1 修身立命之道
        2.2.2 齐家睦亲之道
        2.2.3 处世交友之道
    2.3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演变
        2.3.1 先秦时期:传统家训文化的萌芽阶段
        2.3.2 汉唐时期: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成熟阶段
        2.3.3 宋元明清至近代:传统家训文化的由盛转衰阶段
    2.4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价值
        2.4.1 传播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2.4.2 稳定家族内部及传统社会统治秩序
        2.4.3 促进个体社会化及良好家风的形成
第3章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理论
        3.1.2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
        3.1.3 列宁的文化建设理论
    3.2 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
        3.2.1 毛泽东的“充分地批判地利用文化遗产”观
        3.2.2 邓小平的“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文化观
        3.2.3 江泽民的传统文化观
        3.2.4 胡锦涛的传统文化观
        3.2.5 习近平的新时代传统文化观
    3.3 其他相关理论资源借鉴
        3.3.1 系统论
        3.3.2 “场域—惯习”论
第4章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体系架构
    4.1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定位
        4.1.1 个体层面:塑造德行完备的理想人格
        4.1.2 家庭层面:重拾以德为先的家教理念
        4.1.3 社会层面: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识
    4.2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原则导向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性原则
        4.2.2 坚持批判继承的创新性原则
        4.2.3 坚持交流互鉴的开放性原则
        4.2.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性原则
    4.3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
        4.3.1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
        4.3.2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客体
        4.3.3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
        4.3.4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环境
        4.3.5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机制
第5章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厄
    5.1 传统家训文化原生根基的消解与断裂
        5.1.1 传统家训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础逐渐衰落
        5.1.2 传统家训文化所依赖的政治结构逐步瓦解
        5.1.3 传统家训文化所依附的思想基础遭受冲击
    5.2 社会转型造成传统家训文化的当代隐没
        5.2.1 现代社会的价值冲突与道德危机
        5.2.2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伦理嬗变
        5.2.3 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德育的弊端与困惑
    5.3 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桎梏
        5.3.1 传统家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5.3.2 传统家训文化社会宣传普及较弱
        5.3.3 传统家训文化教育及师资欠缺
第6章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力量
        6.1.1 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传承
        6.1.2 加强传统家训文化师资培训
    6.2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容建设
        6.2.1 挖掘整理传统家训文化资源
        6.2.2 研发传统家训文化课程及教材
    6.3 丰富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方式
        6.3.1 传统家训文化教育传承
        6.3.2 传统家训文化活动传承
        6.3.3 网络新媒体技术传承
    6.4 优化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环境
        6.4.1 以家庭为起点塑造优良家风
        6.4.2 以学校为阵地加强校风建设
        6.4.3 以社会为依托培育良好风尚
    6.5 健全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机制
        6.5.1 完善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6.5.2 建立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评估督导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现实动因:生态问题依旧严峻
        (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三)完善需求:现有生态德育理论存在不足
        (四)时代氤氲:特殊时间节点进行理论回顾成为潮流之势
    二、概念界定
        (一)生态
        (二)德育
        (三)生态德育
        (四)生态德育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的研究
        (二)关于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日新月盛: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1990年:生态德育理论的孕育阶段
        一、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政策背景
        二、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1990-2002年:生态德育理论的萌生阶段
        一、环境教育的成长——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催生了生态德育理论
        二、理论界关于环境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思考促使生态德育理论初步形成
    第三节 2003-2005年:生态德育理论的探索阶段
        一、国家政策支持促进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
        二、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激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进步
    第四节 2006年至今:生态德育理论的蓬勃阶段
        一、可持续教育再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热潮
        二、生态德育大范围进入校园实践促使生态德育理论的实践性转向
第二章 八大主题:共构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一节 生态德育概念与意义的探究
        一、生态德育概念的厘清
        二、生态德育意义的揭示
    第二节 生态德育特点的探析
        一、生态德育理论的特点
        二、生态德育实施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生态德育理论基础的探讨
        一、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德育思想
        二、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第四节 生态德育目标及原则的探明
        一、生态德育目标的分析
        二、生态德育原则的探寻
    第五节 生态德育内容的探索
    第六节 生态德育途径及方法的探求
        一、按照不同教育实施主体进行划分
        二、按照不同教育方式进行划分
第三章 三种视角:共建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维度
    第一节 理论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逻辑基础
        一、东方哲学思想孕育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雏形
        二、西方哲学思想奠定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生存逻辑
    第二节 学科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实践契入点
        一、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在思想品德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三、在地理和生物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四、在其他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第三节 关系维度:深化生态德育研究的立足点
        一、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关系的辨明
        二、生态德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的辨明
        三、生态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关系的辨明
        四、生态德育与德育生态关系的辨明
        五、生态德育与其他教育关系的辨明
第四章 继往开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第一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一、丰富性
        二、多元性
        三、开放性
    第二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性
        二、研究的系统性不足
        三、研究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
    第三节 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困境的超越
        一、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生态德育理论研究体系
        二、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优势
        三、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困境
        四、加强实效性研究,提升生态德育理论的可操作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致谢

(7)《孔子诗论》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概述
    二、《孔子诗论》研究综述
        (一)竹简的形制与编连问题
        (二)文本考释
        (三)诗篇认定与诗义阐释
        (四)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 《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形制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形制问题
        (二)《孔子诗论》竹简现状分析
    二、《孔子诗论》“留白”问题研究
        (一)1号简的处位
        (二)留白简与竹简的编联原则
        (三)留白简的“留白”原因讨论
    三、《孔子诗论》的编联与缀合
        (一)各家编联意见汇总
        (二)本文编联方案
        (三)本文分章及释文
第二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上)
    一、关雎组
    二、葛覃组
    三、木瓜组
    四、柏舟组
    五、东方未明组
    六、墙有茨组
第三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下)
    七、十月组
    八、宛丘组
    九、皇矣组
    十、总论组
第四章 《孔子诗论》诗篇认定及诗义阐释
    一、《孔子诗论》篇名的认定
        (一)原本未释或误释的诗篇名
        (二)归属有分歧的诗篇名
        (三)简文所涉诗篇名汇总
    二、《孔子诗论》诗义阐释
        (一)《国风》类
        (二)《小雅》类
        (三)《大雅》类
        (四)《周颂》类
第五章 《孔子诗论》论诗特点及诗学思想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和特点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
        (二)《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
    二、《孔子诗论》诗学思想研究
        (一)简文以“情”、“性”论诗
        (二)简文“以礼节情”的论诗思想
        (三)简文“情”与“志”的关系论述
附录一 《孔子诗论》论着提要
    凡例
    一、编联、形制类
        (一)编联类
        (二)形制类
    二、字词考释类
    三、文本思想类
        (一)诗篇认定、诗义阐释类
        (二)诗学研究类
    四、其他类
        (一)简文作者类
        (二)综述类
附录二 论着提要索引
    一、作者、论着名索引
    二、关键词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8)儒家廉政思想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现代价值
    2.1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2.1.1 修身律己
        2.1.2 为政以德
        2.1.3 以民为本
        2.1.4 舍利取义
        2.1.5 知耻存畏
    2.2 儒家廉政思想的现代价值
        2.2.1 培养主体意识,提高道德修养
        2.2.2 树立民本思想,强化宗旨意识
        2.2.3 倡导非义不取,树立正确导向
        2.2.4 提倡知耻求荣,形成良好风尚
        2.2.5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自觉自信
    2.3 儒家廉政思想的局限性
第三章 当前反腐倡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形势
    3.1 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3.1.2 反腐倡廉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3.1.3 反腐倡廉教育化人功能弱化
        3.1.4 反腐倡廉教育缺乏长效机制
    3.2 反腐倡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3.2.1 巩固当前反腐败斗争成果
        3.2.2 从治标到更加注重治本
        3.2.3 为全面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系提供支撑
    3.3 改进和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四章 儒家廉政思想在我国反腐倡廉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4.1 儒家廉政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和历史经验
        4.1.1 皇权定向
        4.1.2 科举导向
        4.1.3 清官文化
        4.1.4 道德教化
    4.2 儒家廉政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廉政思想中的重要体现
        4.2.1 习近平对儒家廉政思想的继承转化和发展创新
        4.2.2 习近平新时代廉政思想指导下反腐倡廉教育取得的积极成效..
    4.3 儒家廉政思想在新时期地方“廉洁城市”建设中的探索
        4.3.1 曲阜市应用儒家廉政思想助力“廉洁城市”建设的实践
        4.3.2 曲阜市实践的成效与不足
第五章 运用儒家廉政思想改进和加强当前反腐倡廉教育的对策
    5.1 大力推进儒家廉政思想的理论研究
        5.1.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廉政思想为指导
        5.1.2 以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为依托加强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
        5.1.3 及时总结以曲阜为代表的全国各地实践经验
    5.2 将儒家廉政思想融入到当前反腐倡廉教育中
        5.2.1 革新反腐倡廉教育内容
        5.2.2 创新反腐倡廉教育的载体和方式方法
        5.2.3 拓展儒家廉政思想教育的覆盖面
        5.2.4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教化育人功能
    5.3 探索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反腐倡廉教育合力和长效机制
        5.3.1 健全领导机制,确保反腐倡廉教育有力开展
        5.3.2 构建运行机制,确保反腐倡廉教育全面开展
        5.3.3 推进评价机制,确保反腐倡廉教育有序开展
        5.3.4 落实问责机制,确保反腐倡廉教育高效开展
        5.3.5 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反腐倡廉教育持续开展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文化
        (二)国民礼仪素养有待提升
        (三)《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礼仪教育研究综述
        (二)《颜氏家训》教育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礼仪
        (二)礼仪教育
第二章 《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的背景和地位
    一、《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个人背景
    二、《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的地位
        (一)在颜氏家族中的地位
        (二)在礼仪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基本概要
    一、礼仪教育的目的
        (一)知礼明仪
        (二)以礼修身
        (三)以礼齐家
    二、礼仪教育的主张
        (一)世事变改,自为节度
        (二)礼为教本,敬者身基
        (三)礼缘人情,恩由义断
    三、礼仪教育的内容
        (一)尊奉双亲,友爱兄弟
        (二)尊师重道,循礼为敬
        (三)为人处世,按礼行事
        (四)接待宾朋,以礼为方
    四、礼仪教育的方法
        (一)熟读经典
        (二)择善而从
        (三)言传身教
        (四)一张一弛
    五、礼仪教育的实质
        (一)孝为礼之始
        (二)敬为礼之本
第四章 《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自身传承载体的现代价值
    二、对人的现代价值
        (一)规范个体品德素养
        (二)增进人与人的关系
    三、对社会的现代价值
第五章 《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思考
    一、当今社会礼仪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一)当今社会礼仪的突出问题
        (二)当今社会礼仪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吸收传统礼仪精华,弥补观念断层
        (二)重视家庭礼仪教育,营造良好家风
        (三)列举具体实例形式,影响感化个体
        (四)兼顾人情因时制宜,创新实践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孝经》国内研究综述
        (二)《孝经》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孝经》概述及其道德教化思想的渊源
    一、《孝经》概述
        (一)《孝经》作者及版本介绍
        (二)《孝经》概述
    二、《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渊源
        (一)道德教化相关概念界定
        (二)《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渊源
第二章 《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一、《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孝经》道德教化之“孝”
        (二)《孝经》道德教化之“忠”
        (三)《孝经》道德教化之“仁”
        (四)《孝经》道德教化之“和”
        (五)《孝经》道德教化之“敬”
    二、《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仁礼”思想为理论根基
        (二)以“孝”为德行根本、教化根源
        (三)以内圣外王的政教为总路径
        (四)以维护等级秩序为最高政治价值取向
第三章 《孝经》道德教化的实践智慧
    一、《孝经》道德教化的实践目的
        (一)养成“君子”型人格
        (二)以“孝”平天下
    二、《孝经》道德教化的主要实践方法
        (一)“天经地义、人法天地”的三才之教
        (二)“顺应天道、立德行义”的圣人之教
        (三)“以身作则、上行下效”的天子之教
        (四)“戒惧慎行、躬行践履”的臣下之教
        (五)“谨慎节用、回归民间”的庶人之教
第四章 《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历史评析及当代启示
    一、现代视域中《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历史评析
        (一)《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价值蕴含
        (二)《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二、《孝经》道德教化思想对当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加强生命涵养教育,树立社会成员良好的价值观
        (二)传承家庭道德教育,培养健康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
        (三)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共建社会主义和谐文明道德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四、简论我国历史上的家庭道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D]. 孙庆松.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研究[D]. 王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D]. 赵盛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5]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D]. 李淑敏. 吉林大学, 2020(08)
  • [6]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D]. 郑黄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孔子诗论》综合研究[D]. 贾旭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8]儒家廉政思想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 邵兴元.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9]《颜氏家训》礼仪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 杨淑俐.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孝经》道德教化思想研究[D]. 施亚男.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略论我国历史上的家庭道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