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定对穴治疗泌尿系疾病74例(论文文献综述)
邱春萍[1](2021)在《针刺脐内环穴结合体针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以针刺脐内环穴结合体针治疗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取60例符合标准的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针刺组)、对照组(中药组),每组均30例。针刺组:运用针刺脐内环穴结合体针进行治疗,取穴:脐内环穴9h、12h、6h,内关、神门、合谷、太冲、三阴交、太溪(均为双侧),留针30min,1次/天;中药组:予口服知柏地黄丸加减进行治疗,1剂/天,水煎2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两组均严格遵医嘱,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进行中医症候评分、改良Kupperman评分、SAS和SDS评分,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来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并得出临床疗效判断情况。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中医症候评分、改良Kupperman评分、SAS和SDS评分构成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总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且针刺组在降低中医症候总评分值优于中药组(P<0.05),针刺组中医症候总疗效为93.10%高于中药组75.00%(P<0.05)。3、治疗后,两组各项症状的KI指数均有所下降(P<0.05),针刺组在降低改良Kupperman总分方面优于中药组(P<0.05)。4、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针刺组在降低SAS、SDS评分方面优于中药组(P<0.05)。5、治疗后,针刺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55%;中药组为89.28%,针刺组的临床疗效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脐内环穴结合体针治疗能较好地改善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症候,降低改良Kupperman评分、SAS和SDS评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许咏思[2](2020)在《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近10年有关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随机临床研究文献,寻找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循证学依据。2:根据“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及Meta分析结果,以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浅刺头针配合体针、体针及中成药左归丸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中的差异,探讨适合治疗本病的方法、针刺穴位、手法及刺激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指导临床提出依据,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1)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近10年(2009~2019年)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数据库有Pub Med、Science Direct、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由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筛选及评估: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阅读及筛选,并将经排除及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信息内容汇入至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根据Cochrane Handbook所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所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版统计软件。根据检索策略所搜集的文献,初检文献共有278篇,其中中文文献272篇,英文文献6篇;通过详细的阅读、筛选、回访等过程后,最终纳入有29篇,其中期刊临床文献有19篇,学位研究生论文10篇,当中28篇为中文文献,1篇为英文文献,共报告患者2238例。(4)纳入研究特点:(i)研究对象:为围绝经期妇女,年龄主要为45-55。(ii)干预措施:治疗的手法为针刺,被纳入的文献中有25篇是普通的针刺,4篇是加电针针刺,对照组主要为口服药物,有一例是采用心理干预。(iii)测量指标:纳入的29篇中,有4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抑郁症状,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症状结果。测量指标有Kupperman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质量指数(PSQI)、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植物神经平衡指数。2.临床研究(1)招募及分组:本研究的病人来自于康柏中医医疗中心,并通过中心的伦理审查(参考编号:2019FT01),本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信封法作随机分组。招募期由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96例数字放入,产生试验的随机号和分组结果,分为3组:第1组为中成药组;第2组为体针组;第3组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共96人,每组33人。(2)干预方法:(i)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取穴: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及额旁3线配合体针取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快速进针深度至帽状腱膜下,轻微刮动针柄,手法柔和,不让病人感到痛感或轻微的痛感为度,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体针组:取穴: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i)中成药组:口服中成药左归丸,5g/次,2次/d。(3)治疗疗程:针刺组每周治疗2次,8周为1个疗程。中成药组治疗疗程同样为8周,每天服药。(4)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观察项目有Kupperman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观察表及MENQOL观察表。Kupperman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观察表均由医师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1周后,第3次于治疗第5周后,第4次于治疗第8周后(即疗程结束时作评估);MENQOL观察表由病人自己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8周后。(5)疗效评定标准:参考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各症状评分相加得出Kupperman指数,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指数,对比治疗前后指数以确定疗效标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改良制定出计算公式对比治疗前后指数,疗程结束时填写安全性评价。(6)资料统计分析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怖,均数加减标准差以表示,方差齐时采用F检验,当数据呈正态分布时,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有效率等级数据用Ridit检验,定立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1.文献研究: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29个,共治疗患者2238例,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法(口服药物及心理宣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和抑郁症状,其有效率均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2)除HAMA外,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论以那一种指标观察(Kupperman Index、HAMD、PSQI或内分泌激素),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3)针刺选穴方面,针刺包含头针及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单纯的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包含头针及体针的治疗手法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1,单纯的体针(不包含头针)统计学差异为P=0.0004;(4)针刺手法及刺激量方面,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来说普通的手法针刺是优于电针,体针的刺激量一般采取平补平泻的刺激量,但对头针刺激量并没有统一性;(5)三阴交为最常被选取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穴位,其次为百会、内关、神门、太冲、经外奇穴、四神聪穴、印堂、太溪、足三里、关元等;(6)针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不良反应比口服药物少。2.临床研究: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整体的有效率与系统评价分析的结果相当,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率较高。(1)根据Kupperman评分针刺包括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方法较单纯的体针高,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有效率为97%,体针组有效率为93.3%,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7%;根据中医症状评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有效率为94%,体针组有效率为76.6%,中成药组有效率为67%。MENQOL评分中,血管及社会心理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或体针组;躯体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另外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相对体针组更加优胜;性维度结果3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2)总结本次的临床观察,潮热汗出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意义,而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易激动及眩晕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经1、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头痛症状,从第1周开始,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及8周治疗后,其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心悸、失眠症状,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差异意义。骨关节肌肉痛、疲乏及肌肉抽搐症症状,经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3)病程及病情对疗效影响方面,经过8周疗程后,病程≦3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低于病程为4-6个月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而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病程≦3个月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而病程≦3个月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侧需在第5周治疗后,才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此外,病程轻度及中度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情重度的病人。而病情轻度及中度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情重度的疗效虽然趋于向好,但并没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效果在病情轻度及中度组群中较为显着。结论:根据本次的Meta系统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对于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提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药品及心理宣教。头针配合体针的针刺治疗有效率亦优于单纯的体针治疗。(2)本研究以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对照组分别为体针组、中成药组。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体针对照组及中成药组,尤其针对神志及镇痛方面的症状,如失眠、情绪病、头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效果更为显着。
张天文[3](2020)在《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以脾经的21个腧穴名称为研究对象。追本溯源,揭示穴名本质内涵,并结合古今医籍、文献的临证医案,分析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达到对脾经穴名含义与功用的关系有较深层地、系统地理解和精准灵活应用脾经腧穴的目的,为现代针灸临床用穴提供借鉴,同时为腧穴的日新其用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运用传统文献学中训诂学、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全面搜集整理与脾经穴名含义及临床应用相关的古今文献资料。字词解释、考究字源依据《广雅》、《释名》、《说文》等魏晋之前的训诂学着作;医学理论依据以《内经》、《难经》、《甲乙经》等隋唐以前的医经类图书为主,以明清及以前的《类经》等为辅;针灸临证应用选取清以前的针灸着作如《圣济总录》、《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针灸大成》、《类经图翼》、《针灸聚英》、《古今一统大全》、《循经考穴编》、《针方六集》、《神应经》、《针灸逢源》、《针灸集成》、《刺灸心法要诀》、《经脉图考》等;现代文献以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献为主。首先从先秦的思想文化入手,探讨天人相应宇宙观、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对脾经经穴命名的影响。明晰穴名取定的思想文化背景后,运用古代字词典对穴名文字本身进行训释,查阅古今文献中阐述穴名含义的相关内容,综合整理穴名内涵。同时搜集各家学术医案及近现代有关脾经腧穴临证应用的文献报道,归纳脾经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结果:1.首见于《内经》的有7穴,首见于《甲乙经》的有13穴,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的有1穴;21个穴名中有10个腧穴命名为明示,11个是隐喻。2.脾经穴名体现精气理论的是气冲,阴阳理论的是阴陵泉、三阴交,五行理论的是隐白、太白、商丘;其余腧穴以取象比类为命名方式。结论:1.脾经腧穴命名蕴含了古代哲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理论,是传统思想文化与祖国医学相结合的产物。2.脾经穴名体现了秦汉以前哲学、建筑学、地理学等文化信息与中医临床特点相结合来命名的方法与规律。3.脾经穴名揭示了腧穴部位、部位形态、人体生理、经气流注、经气性质、经络交会及临床效用的内涵,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之间具有相关性,对临床选穴用穴有指导意义。
赵崇云[4](2020)在《基于PACAP-c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以脊髓损伤模型为实验对象,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尿动力学,脊髓和膀胱组织形态学的检测,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的治疗效果;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和膀胱逼尿肌内PACAP的表达;通过ELISA法检测膀胱逼尿肌和脊髓内c AMP、PKA的表达,基于PACAP-c 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的作用机制。为今后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分组,分别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针刺配合低频电刺激)与低频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不实施脊髓打击;模型组:采用Allen’s脊髓打击法进行造模,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低频对照组:进行Allen’s打击,打击造成脊髓损伤尿潴留的模型后24h进行治疗。治疗部位分为两组,共计4个电极片:第一组2个电极片,将电极片的负极放置在大鼠耻骨之上膀胱区,将正极片放置在大鼠第三骶椎位置上;第二组2个电极放置脊髓损伤处上、下节段的夹脊穴,正级在上,负极在下,输出波形为三角波,低频电刺激(50Hz),根据电流强度最大不超50m A,以出现适度肌肉收缩为度,20min/次,1次/d,连续干预7d;治疗组:在低频电刺激的基础上针刺大鼠三对夹脊穴,定位双侧T6、T9、T11“夹脊”穴,针刺斜入约2mm,留针20min,针刺期间不给予补泻手法,不通电,1次/天,连续治疗7天。治疗完毕后对各组大鼠尿动力学进行检测。取各组大鼠脊髓、膀胱、逼尿肌。(1)采用HE染色法检测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学变化;(2)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PACAP-38蛋白的表达;(3)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c AMP和PKA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膀胱顺应性和膀胱最大容量显着下降(P<0.05),漏尿点压和膀胱基础压明显升高(P<0.05),说明脊髓损伤后,膀胱逼尿肌出现反射亢进,呈无抑制性收缩,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刺激组及治疗组的膀胱顺应性和最大膀胱容量明显增加(P<0.05),而漏尿点压与膀胱基础压显着下降(P<0.05)。与低频电刺激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显着,说明低频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可增加膀胱的最大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提高膀胱的顺应性,促进逼尿肌舒张,从而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的膀胱功能。且比单纯低频电刺激治疗效果好。2.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显示:膀胱逼尿肌组织结构清晰,排列有序紧密,未见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固有膜完整,肌纤维束排列有序,无纤维化和增生改变;脊髓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完好。模型组显示:膀胱逼尿肌组织移行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明显增大,组织水肿明显并伴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肌纤维呈纤维化趋势;脊髓组织结构破坏明显,可见组织水肿及炎细胞浸润;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核固缩。低频电刺激组和治疗组的损害程度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减轻。治疗组显示:膀胱逼尿肌组织的水肿程度有所减轻且单核细胞浸润数量减少,且脊髓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基本完好,与低频组相比较,损害显着减轻。3.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c AMP、PKA水平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c AMP、PKA的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电刺激组和治疗组的c AMP、PKA的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与低频电刺激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PACAP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逼尿肌和脊髓内PACAP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刺激组和治疗组大鼠膀胱逼尿肌内PACAP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低频电刺激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膀胱逼尿肌内PACAP的表达变化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降低膀胱内压,恢复部分膀胱的功能。2.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脊髓修复,降低膀胱的病理损害程度,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的组织形态。3.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可以上调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PACAP蛋白的表达,增加脊髓和逼尿肌内c AMP和PKA的含量,从而修复脊髓神经,诱导逼尿肌舒张,改善膀胱功能。4.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通过激活PACAP-c AMP-PKA信号通路,可能是针刺重建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膀胱功能的重要途径。
鲁曼[5](2020)在《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TGF-β1、CTGF、Vimentin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腰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不仅发病率高,而且也容易复发,通常情况下,患者可自觉腰部的疼痛、麻木、乏力等感觉,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疼痛不适,一般为局限性的异常感觉,但是严重者除了腰部不适外,也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的疼痛感。腰痛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并不是仅仅出现在疼痛科、针灸科和骨科,其它科室的疾病也会引起腰部的不适感,比如妇科和泌尿外科。“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其所在的经脉循行和经筋循行的路线均经过人体的腰背部,临床上选用“委中”穴来治疗腰腿痛,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且“委中”穴为膀胱经的下合穴,选用“委中”穴治疗腰痛,可以体现“合治内腑”的理论;《四总穴歌》中“腰背委中求”的记载,是对腰痛病选用“委中”穴进行治疗的经验总结,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多裂肌位于脊柱两侧的深部位置,附着在脊柱旁,是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腰部多裂肌在功能状态正常的情况下,能够协助腰部完成侧屈、前屈、后伸、旋转活动,是保持机体腰部正常运动的重要肌肉之一,能够维持腰部及脊柱的稳定性。腰部多裂肌受到损伤或外力刺激,功能状态发生异常时,腰部脊柱及其周围的筋膜、小关节、韧带等组织就会出现力量失衡,损伤严重时,腰部便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遇到挤压神经时,便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可知,腰部多裂肌与腰痛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探索腰部多裂肌损伤以后的修复情况,对于腰痛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肌肉再生和肌肉纤维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其下游因子,TGF-β1能够促进结缔组织CTGF活跃,而结缔组织增多会直接导致器官和组织的纤维化产生,以往研究表明,TGF-β1能够诱发肌肉纤维化,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因此TGF-β1和CTGF的过度表达,都不利于肌肉损伤后的修复,严重时会促使组织形成瘢痕。Vimentin波形蛋白,它是肌肉生长的重要指标,在肌肉再生早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引发肌卫星细胞的激活,从而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多裂肌损伤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TGF-β1、CTGF、Vimentin的表达变化,来探讨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肌纤维再生和致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影响,为临床针灸治疗腰痛提供实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将54只雄性8周龄SD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穴组,每组各18只,再将每组随机分成治疗1d、3d、7d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6只大鼠。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电针委中穴组进行电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次持续20min;模型组与电针委中穴组同步固定,但不采取治疗措施。通过Masson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多裂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TGF-β1、CTGF、Vimentin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TGF-β1的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Masson染色结果:空白1d、3d、7d组可以观察到大量被红染的肌纤维,它们整齐的分布,排列着;模型组可以见到大量被蓝染的胶原纤维,其间分布着少许红色的肌纤维;电针委中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可以见到红染的肌纤维,相对而言,被蓝染的胶原纤维则较少。(2)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TGF-β1:治疗1d时,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电针委中穴组的TGF-β1降低(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穴组有下降趋势(P<0.01)。治疗3d时,模型组与电针委中穴组的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委中穴组的表达减少(P<0.01)。治疗7d时,模型组与电针委中穴组的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委中穴组的表达比模型组减少(P<0.01)。CTGF:治疗1d时,模型组比空白组的表达增加(P<0.01),电针委中穴组比空白组的表达有所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穴组的表达减少(P<0.05)。治疗3d时,模型组的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委中穴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时,模型组与电针委中穴组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1,P<0.01),而电针委中穴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1)。Vimentin:治疗1d时,模型组与电针委中组的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穴组有所增加(P<0.01)。治疗3d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电针委中穴组表达增加(P<0.01,P<0.01);电针委中穴组比模型组更高(P<0.01)。治疗7d时,模型组与电针委中穴组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1,P<0.01),电针委中穴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3)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TGF-β1治疗1d时,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委中穴组表达下降(P<0.05);治疗3d时,与空白组比较,电针委中穴组表达量降低(P<0.05);治疗7d时,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电针“委中”穴能够降低TGF-β1和CTGF的表达量,同时增加Vimentin的表达量,这是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的机制之一。(2)电针通过抑制纤维化因子的表达,提高肌纤维再生的能力,达到治疗大鼠骨骼肌损伤修复的目的,其效果最明显可能出现在第3天。
王金娟[6](2019)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为研究单位,通过分析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的相关数据,初步探讨实施效果,提出改进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和推动临床路径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制作病例调查表,收集2014年9月至2018年8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的完整临床资料。按2016年9月实施临床路径前后分为回顾组和路径组,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路径组与回顾组,在疗效方面、药费占总费用的百分比、平均住院天数、证型分布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优于回顾组。在平均住院总费用、中药费及辅助检查费占总费用的百分比、抗生素使用情况、一般情况比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中医诊断为尿浊的路径组占比93.55%,回顾组占比76.74%,两组患儿中,尿浊的中医诊断都占有明显优势。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实施临床路径后,在平均住院天数、药费占总费用百分比、改善治疗结果方面功效显着,较前有明显下降,证明了实施临床路径的必要性。在住院总费用、中药及辅助检查费用占总费用百分比、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种类方面效果不明显,需进一步研究分析及改进;建议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住院费用的合理调控,提高中药及中成药的临床使用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严格的应用抗生素。
杨威[7](2019)在《星竭消肿散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星竭消肿散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星竭消肿散联合支具固定组(以下简称星竭消肿散组),对照组为推拿联合支具固定组(以下简称推拿组),每组各入组37例。星竭消肿散组给予收治病人外敷星竭消肿散(药物构成:胆南星62 g,血竭49 g,石菖蒲49 g,防风62 g,升麻62 g,煅龙骨37 g,红花62 g,白芷62 g,马钱子37 g,土鳖虫49 g,羌活49 g,片姜黄62 g,制乳香62 g,紫荆皮62 g,降香49 g,制没药62g,地芙蓉62 g,海螵蛸62 g),联合外固定支具制动治疗。推拿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先采用滚法操作于前臂桡侧伸肌群,再点按手三里、偏历、阳溪、列缺和合谷等穴,沿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行弹拨手法,拇指按揉桡骨茎突部及其上下方,再以一手握持患腕,另一手握持拇指进行对抗牵引手法,使患腕掌屈、背屈,同时缓缓旋转,推按阳溪穴,最后,再以桡骨茎突部为中心行擦法治疗。治疗时间约为15分钟,每周行推拿2次,同时联合支具外固定治疗,治疗周期为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月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评分(Cooney腕关节评分)、焦虑评分(SAS)以及评价两组临床疗效,通过各个比较项目,得出相应临床数据。结果:(1)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职业无显着差异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月后,星竭消肿散组有效率、显效率、无效率分别为:61.10%、27.80%、11.10%,总有效率为88.90%;推拿组有效率、显效率、无效率分别为:31.40%、40.00%、28.60%,总有效率为71.40%。两组内疗效比较得出:星竭消肿散组疗效均优于推拿组(P<0.05)。(2)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显着增加,腕关节活动度均有显着改善。SAS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竭消肿散组的VAS评分显着低于推拿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显着高于推拿组,腕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推拿组,SAS评分显着低于推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期间,推拿组2例患者因不愿意接受长时间治疗,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星竭消肿散组有1例患者因治疗过程中出现皮肤过敏症状,予以采用其他治疗方法,余均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1、中药材外敷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明确、病人接受度高,是一种简便效验的医治方式。2、星竭消肿散及推拿手法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均有一定疗效,其中,星竭消肿散联合支具外固定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方面,较推拿手法联合外固定支具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方面,疗效更为显着,同时,在止痛、改善关节活动、减轻患者焦虑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李丽[8](2019)在《穴位埋线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穴位埋线和激素补充治疗对POI患者临床症状、月经情况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干预POI优势方案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4例POI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予以穴位埋线:15天埋线1次,每月埋线2次,治疗3个月。对照组予以激素补充治疗(雌孕激素连续序贯):口服雌孕激素3个月。分别于入组时、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进行改良Kupperman评分、月经情况评分及血清性激素的评估与测定。对治疗前后各项疗效指标进行组内对照和组间对照,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4例患者,期间两组共脱落4例,实际完成疗效观察70例。2.两组基线比较:两组治疗前在一般情况、改良Kupperman评分、月经情况评分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均衡。3.两组组内比较:(1)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改良Kupperman评分总积分及主症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泌尿道反复感染,月经各情况及血清性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时组内比较:治疗组随访时改良Kupperman评分中主症潮热出汗、感觉异常、性生活困难、泌尿道反复感染,月经周期、经色及经质较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随访时改量Kupperman评分总积分及主症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泌尿道反复感染,月经各情况及血清性激素水平较治疗后反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组间比较:(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改良Kupperman评分总积分及主症失眠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有效率,改良Kupperman评分中除失眠外主症,月经各情况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时组间比较:随访时治疗组改良Kupperman评分总积分及主症潮热出汗、失眠,月经经期、经质及雌二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Kupperman评分中主症感觉异常、性生活困难、泌尿道反复感染,月经周期、经量、经色及卵泡刺激素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埋线和激素补充治疗均对POI有效,且近期疗效差异不明显。2.穴位埋线对POI患者潮热出汗、感觉异常、性生活困难及泌尿道反复感染的改善,具有较好的持续效应,且改善潮热出汗的远期疗效优于激素补充治疗。3.穴位埋线对POI患者月经周期、经色及经质的改善,具有较好的持续效应,且改善月经经色的远期疗效优于激素补充治疗。4.穴位埋线对POI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调节具有较好的持续效应,且提高雌二醇水平的远期疗效优于激素补充治疗。
郑慧玲[9](2018)在《癃闭外治法古代临床应用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整理中医外治法治疗癃闭的古代文献,深入探讨其选经取穴规律、用药组方规律,为进一步推广癃闭外治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要检索源,搜集癃闭外治法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通过统计软件Microsoft Excel对其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癃闭外治法条文2712条,其中选穴处方1352个,方剂1360首。1.涉及腧穴118个,其中经穴104个,奇穴14个;用穴总频次1739次,居前十位的有:关元、阴陵泉、太冲、委阳、阴交、中极、曲骨、石门、大肠俞、三阴交;穴位归经多属任脉、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属性多为特定穴,其中又以五输穴、交会穴为主;五输穴中,合穴应用最多;腧穴主要分布在四肢部。2.涉及药物304味,用药总频次4155次,居前十位的有:葱白、盐、麝香、田螺、艾叶、生姜、大蒜、甘草、皂荚、陈皮;药类方面,多用解表、清热、补虚、利水渗湿药;药性方面,以温性、寒性为主;药味方面,善用辛、苦、甘三类药物;归经方面,主入肝、肺、胃、脾、肾经;配伍方面,常用药对是葱白-盐、葱白-生姜、葱白-淡豆豉等,常用药组是葱白-生姜-淡豆豉、麝香-葱白-田螺、大蒜-栀子-盐等。3.外治方法主要有:脐疗、针刺、艾灸、导尿、探吐、熏洗、熨法、敷贴等。结论:该研究结果全面总结了癃闭中医外治法的选经取穴规律、用药组方规律,对当今科研和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卢淳[10](2018)在《针灸治疗淋证古今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索、整理古代针灸医籍和现代临床针灸治疗淋证的文献,系统分析淋证处方、用穴规律,总结针灸治疗淋证的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以期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处方选穴参考。方法:使用《中华医典》(第五版)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计算机检索,分别检索出针灸治疗淋证相关的文献,并通过手工检索对其校正补充。按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检索,符合条件的古代文献针灸处方条文307条,涉及穴位92个,550频次,平均频次5.98次/穴。其中单穴处方条文200条,对穴及多穴处方条文77条。在应用的92个穴位中,其中十四经穴85个,经外奇穴7个。在194条处方条文中,单穴处方的最多,有132条,对穴处方条文34条,多穴处方条文28条。194条条文中,明确记载针灸方法的有64条,其中灸法43条,针刺15条,针灸并用6条。194条条文中,明确记载证型的条文有65条,其中热淋11条,石淋9条,气淋18条,血淋12条,膏淋3条,劳淋2条,寒淋1条,妇人淋1条,“五淋”8条。符合条件的现代文献201篇,涉及穴位88个,频次1203次,平均频次13.67次/穴。针灸疗法主要包括针刺、电针、艾灸、药物灸、穴位注射和穴位埋线。以“前列腺炎”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献最多,为122篇;“泌尿系结石”检索到24篇;“尿道综合征”22篇;“淋证”13篇;“尿路感染”9篇;“肾结石”5篇;“膀胱炎”4篇;“乳糜尿”2篇。结论:古代医家针灸治疗淋证时大多选用单穴处方;在所有处方中,任脉、膀胱经、肝经和肾经上的穴位应用比例较高;所选穴位多位于下肢部与胸腹部;同时重视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等特定穴的应用。应用最多的5个穴位分别是: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大敦。现代临床针灸治疗淋证时组方用穴较多,处方用穴最多5个穴位为: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肾俞。相较古代的淋证治疗,现代针灸更直接着眼于病变部位,选穴范围更小,且治疗手段更为丰富。
二、特定对穴治疗泌尿系疾病7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定对穴治疗泌尿系疾病74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脐内环穴结合体针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 |
2 传统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异常情况的处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定标准 |
2.8 统计分析 |
3 |
3.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3.2 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
3.3 治疗结果比较 |
3.4 不良事件 |
第三章 讨论 |
1 关于本课题的治疗方案及选穴分析 |
1.1 脐内环穴的选用依据 |
1.2 体针的选用依据 |
1.3 中药组的选用依据 |
1.4 选穴依据 |
2 关于针刺起效的机理探讨 |
3 治疗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 |
二、绝经期的分期 |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四、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
五、现代医学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
六、中医治疗绝经期综合征 |
七、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
八、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九、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十一、其他中医治疗 |
十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评价量表 |
十三、小结 |
第二节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 |
一、“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基础 |
二、“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与经、带、胎、产的关系 |
三、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临床用药 |
四、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针灸临床 |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治疗妇科疾病 |
六、小结 |
第三节 头针及针刺量效研究概况 |
一、头针研究概况 |
二、针刺激量的研究 |
第二章 文献系统分析 近10 年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ta系统分析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三、纳入研究特点 |
四、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五、有效率比较 |
六、纳入文献中有关针刺手法及刺激量的分析 |
七、辨证分型对针刺疗效分析 |
八、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穴位选择 |
九、针刺与对照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良反应率 |
十、结果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设计类型及研究步骤 |
四、病例选择 |
五、研究方法 |
六、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
七、疗效评定标准 |
八、不良事件的观察及病例追踪 |
九、统计学处理 |
十、结果 |
(一)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潮热汗出症状的结果 |
(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失眠症状的结果 |
(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易激动症状的结果 |
(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抑郁症状的结果 |
(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眩晕症状的结果 |
(六)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头痛症状的结果 |
(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心悸症状的结果 |
(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症Kupperman Index骨关节及肌肉痛症状的结果 |
(九)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Kupperman Index征肌肉抽搐症状的结果 |
(十)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疲乏症状的结果 |
(十一)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
(十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血管维度评分结果 |
(十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社会心理维度评分结果 |
(十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躯体维度评分结果 |
(十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 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性维度评分结果 |
(十六) 不同治疗时间段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情轻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九) 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一、 Meta文献分析 |
二、 临床疗效分析 |
三、 穴位作用分析 |
四、 中成药左归丸作用分析 |
五、 针刺刺激量分析 |
六、 副作用及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风险评价 |
附录:(二) 症状评估 |
附录:(三) 针刺安全性评价 |
附录:(四)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五) SPSS数字随机分组表 |
附录:(六)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附件 |
(3)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与脾经腧穴命名相关的传统思想文化 |
1.1 天人相应的宇宙观 |
1.1.1 精气、阴阳、五行 |
1.1.1.1 精气理论 |
1.1.1.2 阴阳理论 |
1.1.1.3 五行理论 |
1.2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
1.2.1 取地理地貌之象比拟 |
1.2.2 取房屋建筑物之象比拟 |
1.2.3 取器物之象比拟 |
1.2.4 取解剖器官之象比拟 |
2 脾经腧穴名称含义及临床功用的相关性 |
2.1 明示经穴部位、部位形态、功用、经气流注、经气性质、经络交会 |
2.1.1 明示部位或部位形态 |
2.1.2 明示功用 |
2.1.3 明示部位及功用 |
2.1.4 明示经气流注 |
2.1.5 明示经气性质及经络会 |
2.2 隐喻经穴部位、部位形态、功用、经气流注、经络交会 |
2.2.1 隐喻部位或部位形态 |
2.2.2 隐喻功用 |
2.2.3 隐喻部位及功用 |
2.2.4 隐喻经气流注 |
2.2.5 隐喻部位形态及经气流注 |
2.2.6 隐喻经络交会 |
2.2.7 脾经经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相关性体会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穴命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PACAP-c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TGF-β1、CTGF、Vimenti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腰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腰痛的认识 |
1.1 关于腰痛的文献记载 |
1.2 腰痛的致病因素 |
1.3 腰痛的分类 |
1.4 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
2 西医对腰痛的认识 |
2.1 腰痛的原因 |
2.2 腰痛的分类 |
2.3 腰痛的临床检查手段 |
2.4 腰痛的鉴别诊断 |
2.5 腰痛的治疗方法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委中穴的相关研究进展 |
1 委中穴相关文献记载 |
2 委中穴与经络的关系 |
3 委中穴的解剖位置 |
4 委中穴的功效 |
4.1 疏经通络 |
4.2 清热解毒 |
4.3 利尿通淋 |
4.4 祛湿止痒 |
4.5 止吐止泻 |
4.6 补肾强骨 |
5 委中穴实验研究 |
6 委中穴临床应用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骨骼肌的损伤与修复 |
1 骨骼肌损伤模型研究 |
1.1 骨骼肌常见损伤模型 |
1.2 布比卡因制造骨骼肌损伤模型的研究 |
2 骨骼肌损伤相关细胞的变化 |
3 与再生修复相关指标的研究 |
3.1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
3.2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
3.3 波形蛋白Vimentin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技术路线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统计学处理 |
3 检测结果 |
3.1 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腰多裂肌组织形态学变化 |
3.2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腰多裂肌TGF-β1、CTGF、Vimentin的表达变化 |
3.3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腰多裂肌组织中TGF-β1表达的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评价标准 |
4.2 评价方法 |
5. 研究方法 |
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5.2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性别与年龄比较 |
1.2 患儿发病季节比较 |
2. 证型分布情况比较 |
3. 住院天数 |
3.1 回顾组与路径组总体比较 |
3.2 各证型平均住院天数分别比较 |
4. 住院总费用 |
4.1 回顾组与路径组总体比较 |
4.2 各证型住院总费用分别比较 |
5. 药费、中药费及辅助检查费占总费用的比较 |
5.1 药费占总费用情况 |
5.2 中药费占总费用情况 |
5.3 辅助检查费占总费用情况 |
6. 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种类比较 |
6.1 抗生素使用率分析 |
6.2 抗生素使用种类分析 |
7. 治疗结果分析 |
7.1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7.2 疗效比较 |
8. 中医诊断分析 |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证型分布 |
3. 住院天数 |
4. 住院总费用、辅助检查费用 |
5. 药费、中药费占总费用的比例 |
6. 抗生素使用率及种类 |
7. 治疗效果 |
8. 中医诊断分析 |
9. 患者满意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诊疗现状及临床路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星竭消肿散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及中止标准 |
1.7 分组方法 |
1.8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方法 |
2.1 入组资料的一般处理 |
2.2 治疗方案 |
2.2.1 分组治疗 |
2.2.2 治疗措施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临床基线资料 |
2.3.2 临床客观疗效指标 |
2.4 技术路线 |
2.5 可行性分析 |
2.6 观察方法 |
2.7 统计方法 |
2.8 伦理 |
3 结果 |
3.1 入组时临床资料比较 |
3.1.1 入组时基线资料比较 |
3.1.2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2 现代医学对桡骨茎突腱鞘炎的认识 |
4.3 祖国医学对桡骨茎突腱鞘炎的认识 |
4.4 中西医治疗桡骨茎突腱鞘炎的进展 |
4.4.1 局部制动治疗 |
4.4.2 中医推拿治疗 |
4.4.3 局部封闭疗法 |
4.4.4 艾灸疗法 |
4.4.5 中药外用方法 |
4.4.6 中医针灸治疗 |
4.4.7 冲击波疗法 |
4.4.8 针刀治疗 |
4.4.9 手术治疗 |
4.5 中药外用的起源和发展史 |
4.6 中药外敷疗效的影响因素 |
4.6.1 辨证论治对中药外敷疗法疗效的影响 |
4.6.2 药物剂量对中药外敷疗法疗效的影响 |
4.6.3 施药部位对中药外敷疗法疗效的影响 |
4.6.4 情志饮食对中药外敷疗法疗效的影响 |
4.7 星竭消肿散药物配伍与作用机制 |
4.8 外敷药物治疗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优势 |
4.9 相关疗效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分析 |
4.10 研究结果分析 |
4.10.1 基数均衡性分析 |
4.10.2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分析 |
4.10.3 两组患者的腕关节评分分析 |
4.10.4 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分析 |
4.10.5 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分析 |
4.10.6 临床疗效比较 |
4.10.7 中止病例的分析 |
4.10.8 研究局限性 |
4.11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治疗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发表文献 |
附录三.星竭消肿散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8)穴位埋线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试验中止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7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1.8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盲法的使用 |
2.4 对照方法 |
2.5 研究方案 |
2.6 研究流程图 |
3.观察指标 |
3.1 生物学指标 |
3.2 疗效性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4.质量监控 |
5.伦理学原则 |
5.1 伦理审查 |
5.2 受试者权益及保护 |
6.数据管理 |
7.统计分析 |
8.研究结果 |
8.1 试验完成情况 |
8.2 基线分析 |
8.3 治疗结果 |
8.4 随访结果 |
8.5 依从性分析 |
8.6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中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
1.1 中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
2.西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
2.1 西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定义 |
2.2 西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西医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
3.穴位埋线的选择依据 |
3.1 穴位埋线的中医作用机理 |
3.2 穴位埋线的现代作用机理 |
3.3 穴位埋线的特点 |
4.穴位选取依据 |
5.疗效指标选择依据 |
6.本研究结果分析 |
6.1 治疗前基线分析 |
6.2 治疗后有效率分析 |
6.3 治疗后疗效分析 |
6.4 随访疗效分析 |
6.5 两组疗效差异性探讨 |
6.6 本研究同既往研究疗效差异性探讨 |
6.7 穴位埋线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理探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相关课题量表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癃闭外治法古代临床应用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癃闭外治法选经取穴规律、用药组方规律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2.2 条文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2.4 数据库的建立 |
2.5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外治方法分类 |
2 选经取穴规律 |
2.1 处方取穴数目 |
2.2 外治用穴频次 |
2.3 穴位经脉归属 |
2.4 特定穴属性 |
2.5 五输穴应用情况 |
2.6 腧穴分布部位 |
3 用药组方规律 |
3.1 处方用药数目 |
3.2 用药频次 |
3.3 组方药类 |
3.4 核心药物 |
3.5 药物药性 |
3.6 药物药味 |
3.7 药物归经 |
3.8 药对 |
3.9 药组 |
第二部分 导师外治三联疗法辨治前列腺增生症经验总结 |
1 疾病介绍 |
2 病因病机 |
3 外治三联疗法 |
3.1 针刺疗法 |
3.2 刺络拔罐 |
3.3 膏摩疗法 |
4 典型医案 |
5 分析 |
5.1 强调治神与守气 |
5.2 三联疗法,扶正祛邪 |
5.3 针药结合,利湿通便 |
5.4 重视养护,心理疏导 |
讨论 |
1 癃闭病名历史沿革 |
2 癃闭中医病因病机 |
2.1 湿热下注 |
2.2 燥热伤肺 |
2.3 脾虚失运 |
2.4 肾元亏虚 |
2.5 肝郁气滞 |
2.6 尿路梗阻 |
3 癃闭中医外治法分类 |
3.1 针灸疗法 |
3.2 药物外治法 |
4 癃闭选经取穴规律分析 |
4.1 高频用穴 |
4.2 穴位归经 |
4.3 穴位特定穴属性 |
4.4 穴位全身分布情况 |
5 癃闭用药组方规律分析 |
5.1 高频用药 |
5.2 组方药类 |
5.3 药性分析 |
5.4 药味分析 |
5.5 药物归经 |
5.6 药对药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针灸治疗淋证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针灸治疗淋证的古代文献研究 |
1.1 检索方法 |
1.2 淋证的古代病名源流 |
1.3 淋证的病因病机 |
1.4 淋证的分型 |
1.5 古代针灸用穴、方法规律分析 |
2 针灸治疗淋证的现代文献研究 |
2.1 检索方法 |
2.2 现代文献针灸治疗淋证概述 |
2.3 现代针灸治疗淋证规律分析 |
2.4 现代文献针灸治疗淋证概述 |
3 古今针灸治疗淋证的对比研究 |
3.1 针灸方法的对比 |
3.2 高频穴位的对比 |
3.3 针刺操作方法的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特定对穴治疗泌尿系疾病7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脐内环穴结合体针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邱春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D]. 许咏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D]. 张天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PACAP-c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作用机制[D]. 赵崇云.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TGF-β1、CTGF、Vimentin表达的影响[D]. 鲁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D]. 王金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星竭消肿散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威.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穴位埋线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李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癃闭外治法古代临床应用特点分析[D]. 郑慧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针灸治疗淋证古今文献研究[D]. 卢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