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榄香烯乳液治疗肿瘤病人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孙海云[1](2019)在《血管内皮抑素与IL-2分别序贯洛铂治疗NSCLC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血管内皮抑素与白介素-2分别序贯洛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探讨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减少量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56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28例患者,B组28例患者。A组给血管内皮抑制素序贯洛铂胸腔灌注治疗,B组给予白细胞介素-2序贯洛铂胸腔灌注治疗。两组均每周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评价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减少量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统一收集参加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近期临床疗效:A组28例患者中,CR 4例,PR 16例,SD 5例,PD 3例,DCR 89.29%;B组28例患者中,CR 2例,PR 10例,SD 10例,PD 6例,DCR78.57%,两组间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的有效率(RR)71.43%明显高于对B组的有效率(RR)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质量:根据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KPS评分。经局部化疗后,A组QOL改善18例,稳定8例,下降2例,生活质量改善率为64.29%;B组QOL改善10例,稳定12例,下降6例,生活质量改善率35.71%。与B组相比,A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升高,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稳定率和降低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胸腔灌注治疗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大多数为I-II级。A组不良反应中,有1例患者出现III级WBC减少;B组不良反应中,1例患者出现III级NE减少;两组患者均未出现III级及以上Plt及Hb减少。以上各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A组2例轻度反应,1例中度反应;B组3例轻度反应,2例中度反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肾功能主要表现为I-II级异常,均无III-IV级肝肾功能损伤,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心脏反应、胸痛、发热及乏力情况,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血管内皮抑素序贯洛铂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伴有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的近期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且未增加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异常以及胸痛、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杨海娜[2](2018)在《一效膏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一效膏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小鼠模型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探讨一效膏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一效膏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40只清洁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糖尿病皮肤溃疡造模组30只和正常组10只。糖尿病皮肤溃疡组造模成功后,随机选出10只为一效膏组,10只为康复新液组,另外10只为模型组。3组分别采用一效膏、康复新液和生理盐水每天于皮肤溃疡处外用,持续21天,不断观察实验小鼠的存活只数、生活状态和密切观察创面的颜色及大小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取材,分别采用HE染色观察创面基底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指标IL-6和TNF-α的表达情况。观察各组间差异,并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正常组小鼠饮食饮水均正常,皮毛较顺泽,性情温和,精神状态良好,反应速度快,二便均正常;30只小鼠造模过程中有由于麻醉过量导致4只实验小鼠死亡,8只小鼠血糖检测不合格均被淘汰,剩余18只小鼠被随机平均分成一效膏组、康复新液组和模型组,为保证每组小鼠数量一致,正常组小鼠剔除4只。一效膏组小鼠饮食饮水明显增多,尿量增加,二便正常,体重减少,精神状态良好,创面湿润,颜色发红,肉芽组织逐渐增多,创面愈合速度比较快;康复新液组小鼠饮食饮水增多,精神状态尚可,创面朝着逐渐缩小的趋势发展;模型组小鼠同样饮食饮水增多,尿量增多,精神比较萎靡,皮毛相对粗糙,创面愈合速度比较缓慢。2.HE染色显示一效膏组小鼠创面基底组织可见较多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分布少部分炎性细胞;康复新液组零散分布着很多的新生血管,成纤维细胞与炎性细胞;模型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呈现大面积炎性浸润状态;正常组无炎性细胞,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治疗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L-6和TNF-α的表达一效膏组为0.212±0.025、0.193±0.019;康复新液组为0.254±0.036、0.250±0.024;模型组为0.310±0.032、0.318±0.029;正常组为0.116±0.016、0.121±0.018。一效膏组IL-6、TNF-α的阳性表达率低,康复新液组和模型组IL-6、TNF-α的阳性表达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多重分析结果来看,可以得出实验组优于康复新液组,两者均优于模型组。结论:1.一效膏能有效地修复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2.一效膏通过抑制创面局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来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加速创口愈合,提高愈合率。
王连忠[3](2017)在《肺抑瘤膏对ⅢB、Ⅳ期非基因突变型肺腺癌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客观评价肺抑瘤膏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对ⅢB、Ⅳ期非基因突变型无胸腔积液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等的影响,探讨肺抑瘤膏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积累晚期肺腺癌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资料,为肺癌中药制剂研究提供临床基础。方法: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200例ⅢB、Ⅳ期肺腺癌且无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肺抑瘤膏组(A组50例),肺抑瘤膏加化疗组(B组50例),化疗组(C组50例),鸦胆子油口服乳液组(D组50例)。以21天为一个周期,治疗四个周期后,观察患者病灶变化、主症(咳嗽、气急、胸痛、咯血、发热、乏力、胃纳等)变化、生活状态KPS评分比较、生存期比较(需要统计患者治疗后半年、1年生存率)、肿瘤标记物(CEA、CYFRA21-1、CA-125)的变化、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消化道反应等)情况。结果:1.病灶变化:通过秩和检验发现,四组患者病灶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病灶变化最明显,其次为C组,再次是A组,D组的变化最不明显;2.主症变化:各组主症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种方法都是有效的,其中B组最优,C组次之,再次A组,均优于D组;3.生活质量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经秩和检验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最优,B、D组次之,均优于C组;4.生存期变化:四组治疗后的生存期变化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种治疗方法都是有效的,A、B两组优于C、D两组,A、B组之间B组优于A组(P<0.05),而C、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5.肿瘤标记物的变化:治疗前四组患者的CEA、CYFRA21-1、CA-125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EA、CYFRA21-1、CA-125的比较经F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四组对CEA、CYFRA21-1、CA-125的改变不完全相同。其中B组最优,C组次之,A组再次之,D组最差。说明肺抑瘤膏加化疗对CEA、CYFRA21-1、CA-125的影响较单纯化疗明显,也说明肺抑瘤膏能加强化疗缩小瘤体的作用,并能防止复发和转移。6.不良反应情况:经秩和检验,P=0.001,P<0.05,四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p>0.05,肺抑瘤膏组和鸦胆子乳液组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肺抑瘤膏加化疗组和化疗组比较,P<0.05,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抑瘤膏加化疗组明显优于化疗组。说明肺抑瘤膏联合化疗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化疗后的各种不良反应。结论:肺抑瘤膏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能显着增强肺癌患者治疗效果,减轻主要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减少不良反应,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肺腺癌的有效方法。
刘丽芳[4](2011)在《矾冰纳米乳制剂研究及其安全性和药效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纳米生物技术,以传统中药外用复方矾冰液为研究模型,研制矾冰纳米乳,达到优化剂型、提高载药量、减小给药剂量、降低毒副作用和提高疗效的目的。研究方法一、矾冰纳米乳制剂研究1.空白纳米乳处方筛选。筛选油相,根据冰片在油相中的溶解性,确定矾冰纳米乳剂的油相为油酸乙酯。固定油相,以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80(Tween80)、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RH40)、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OP-10)、蓖麻油聚氧乙烯(EL)等为表面活性剂,以丙二醇、甘油、正辛醇、乙二醇乙醚、聚甘油酯为助表面活性剂,与油相混合,考察其乳化能力。2、矾冰纳米乳的制备。用伪三元相图进行处方优选,分别将冰片、白矾加入RH40/油酸乙酯/水纳米乳中制备矾冰纳米乳。建立矾冰纳米乳中冰片(龙脑)含量检测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考察其载药量和包封率;以络合滴定法测定白矾(含水硫酸铝钾)的含量;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布仪对其形态、粒径进行考察;通过稳定性参数测定、热压灭菌试验、常温试验、冷冻-加热循环试验等考察其稳定性。3、矾冰纳米乳的体外释放、透皮试验。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气相色谱法测定皮肤接收液中矾冰纳米乳的药物浓度,并与矾冰液比较,考察矾冰纳米乳的透皮特性。二、安全性评价1、家兔皮肤急性毒性试验。家兔36只,随机分为6组:完整皮肤对照组、完整皮肤矾冰纳米乳低剂量组、完整皮肤矾冰纳米乳高剂量组、破损皮肤对照组、破损皮肤矾冰纳米乳低剂量组、破损皮肤矾冰纳米乳高剂量组。每天局部给药4次,连续14天。每天观察给受试物后动物的全身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2、长期毒性试验。48只家兔,随机分为8组,即完整皮肤对照组(基质组)、完整皮肤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破损皮肤对照组、破损皮肤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6只。各组连续皮肤涂药13周后进行常规观察、血液学、血液生化、系统尸检、组织病理学检查。3、细胞毒性试验。体外培养L-929细胞作为体外细胞模型,MTT法测定矾冰纳米乳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4、皮肤过敏性试验。30只白色雄性豚鼠,随机分为3组,包括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受试物组。致敏接触和激发接触空白纳米乳、阳性对照物2,4-二硝基氯苯和矾冰纳米乳后,观察皮肤过敏性反应。5、皮肤刺激性试验。家兔6只,将背部皮肤脱毛区分为完整皮肤对照区、完整皮肤给药区、破损皮肤对照区、破损皮肤给药区4个区域,给予矾冰纳米乳、空白纳米乳,每天1次,连续给药7天,观察皮肤刺激性。三、药效学研究1、矾冰纳米乳对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的影响。140只SD大鼠,造成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7组,即空白对照组、基质组、阳性对照组、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矾冰液组,采用相应药物局部涂抹,连续给药21d。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于第7、14及21天计算创面愈合率,第7天取创面组织测定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验。2、体外抗菌试验。分别采用琼脂扩散法、体外杀菌试验及试管稀释法,测定矾冰纳米乳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杀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MIC)3、抗炎作用。50只KM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基质组、醋酸地塞米松软膏组、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用二甲苯诱导小鼠右耳肿胀,左耳对照,观察两耳肿胀度。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基质组、醋酸地塞米松组、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矾冰液组,用蛋清致炎制作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模型,于致炎前后用毛细管放大法测定右后足跖容积,观察致炎前后肿胀度。4、镇痛作用。50只KM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基质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连续3d分别将各组药物均匀涂于小鼠腹部,第4d末给药30分钟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溶液,记录小鼠15分钟内的扭体次数,比较药物组与对照组的扭体次数差异。取预选痛阈值合格的雌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组方法同上),记录用药前后小鼠放入预热烧杯至出现舔后足所需时间(s)。5、抗痒痛作用。60只KM小鼠,随机分为6组:基质组、矾冰液组、醋酸地塞米松软膏组、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甲醛注射制作小鼠痒痛模型,记录不同时间小鼠舔咬右后足或抓咬阴器的次数,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60只豚鼠,随机分为6组,分组方法同上,以磷酸组胺溶液制作局部瘙痒模型,记录并比较各组的致痒阈。研究结果一、矾冰纳米乳研究伪三元相图显示RH-40与油酸乙酯形成的纳米区域最大,并确定RH40与OP-10为表面活性剂及其和油相的比例。纳米乳处方筛选结果显示:纳米乳的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助表面活性剂为甘油,汕相为汕酸乙酯;制备的空白纳米乳为澄清、透明、略带淡蓝色乳光的液体,电镜下呈球形,粒径为28.15nm,亚甲基蓝染料在其中的扩散速度明显大于苏丹红Ⅲ的扩散速度,为水包油型。经伪三元相图及稳定性试验得到了矾冰纳米乳中油酸乙酯的最佳用量为0.6%(g/g),油酸乙酯与RH-40的比例为1:3.5。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检测冰片中龙脑含量,龙脑在0.1015 mg.mL-1~1.015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59%(RSD为2.72%),龙脑的平均含量为1.48mg.mL-1。络合滴定法测定矾冰纳米乳中含水硫酸铝钾平均含量为13.70 mg.mL-1,平均回收率为98.26%(RSD为0.92%)。经考察连续制备的三批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油酸乙酯/白矾、冰片纳米乳为澄清、透明、略带淡蓝色乳光的液体,电镜下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6.1 nm,Zeta电位为-0.51±1.47 mV,载药量为1.35mg.mL-1,包封率大于80%,矾冰纳米乳的稳定性参数为4.48±0.63。矾冰纳米乳24h的累积释放量为(2083.00±431.17)μg·cm-2,其平均透皮速率为84.07μg·cm-2·h-1,结果显示矾冰纳米乳的透皮能力优于对照组。二、安全性评价1、家兔连续给予矾冰纳米乳14天后未见全身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动物体重增加,对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无影响。破损皮肤个别动物有轻微红斑而无水肿,停药后24h即消失,用药区无药物残留斑点。2、矾冰纳米乳各剂量组动物的外观行为、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3、纳米矾冰乳对L929培养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细胞形态良好,细胞毒性属于1级。4、受试豚鼠的局部皮肤未出现红斑、水肿等过敏反应。5、家兔单次和多次给药后,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未见红斑、水肿等皮肤刺激反应。三、药效学试验1、矾冰纳米乳各剂量组创面于19-25d基本愈合;低剂量、中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P<0.05;P<0.01),创面愈合百分率明显增高(P<0.05;P<0.01);各实验组羟脯氨酸含量在烫伤后7d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无显着性;创面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提示矾冰纳米乳具有明显的促进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2、矾冰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的抑制及杀灭活性均明显强于矾冰液(p<0.0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MIC9o值分别为1.02、2.04和2.04 mg. mL-1,均明显低于矾冰液的MIC90值(p<0.05)。3、矾冰纳米乳各剂量组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中、高剂量组与基质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组于致炎后1-6h,可不同程度的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与基质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P<0.01)。4、矾冰纳米乳各剂量组具有抑制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延长小鼠热板致痛反应痛阈值的趋势,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5、矾冰纳米乳各剂量组能减少小鼠舔咬后足或抓咬阴器次数,与基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剂量组能明显提高豚鼠的致痒阈(P<0.05,P<0.01)。结论1、筛选的空白纳米乳符合纳米乳的要求。2、通过优选处方、工艺制得的矾冰纳米乳为O/W型复合纳米乳,为澄清、透明、略带淡蓝色乳光的液体,平均粒径为26.1 nm,质量稳定,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乳剂项下的要求。3、矾冰纳米乳具有良好的透皮能力,其透皮作用的机制与冰片和乳剂的纳米尺寸有关。4、矾冰纳米乳对动物正常皮肤及破损皮肤长期给药无明显毒性反应,对L929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对动物皮肤无致敏性,对正常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5、与传统药物矾冰液比,矾冰纳米乳具有明显的促进烫伤创面愈合、抗炎、抗痒痛作用。
于腾[5](2010)在《鸦胆子油对银屑病疗效及Th1/Th2平衡、角化过程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鸦胆子油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Th1/Th2平衡、角质形成细胞角化增殖的影响。方法: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Th1型疾病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构建Th1型疾病动物模型即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模型,分为EAT模型组、雷公藤治疗组、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治疗组,给予相应处理后处死大鼠,分别检测血清TgAb、IL-18、IL-10水平,光镜观察甲状腺病理改变;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小鼠阴道上皮基底细胞有丝分裂影响和对小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实验研究:昆明种雌性小白鼠分为3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NS),甲氨喋呤阳性对照组(MTX),鸦胆子油组为治疗组。给予相应处理后,处死实验动物,制作病理图片,分别计算基底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记数每100个鳞片中有颗粒层的鳞片数,进行各组间比较;鸦胆子油作用豚鼠耳部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实验研究:豚鼠分为5组,正常组、造模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甲氨喋呤阳性对照组、鸦胆子油组。给予相应处理后,处死实验动物,制作病理图片,比较各组Baker评分和炎症细胞浸润数。观察实验动物心、肝、肺、肾有无病理改变。鸦胆子油治疗银屑病疗效及对外周血Th1/Th2平衡影响研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正常组,试验组给予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照组给予复方氨肽素,疗程8周。8周后,以PASI评分降低率为依据,分别计算有效率和疗效指数,各组间进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组均同时检测其血清IL-18及IL-10水平,患者与正常组,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清IL-18及IL-10水平及比值。患者疗后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肾功等。结果: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Th1型疾病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EAT模型大鼠分别经雷公藤多甙及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治疗后,大鼠TGAb水平明显降低(P<0.01),二者疗效相当(P>0.05),血IL-18水平较前下降,IL-10水平升高,与EAT模型大鼠有显着差异(P<0.01)。在甲状腺的炎症严重程度改善方面,各治疗组与EAT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小鼠阴道上皮基底细胞有丝分裂影响和对小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实验研究:A、各组间有丝分裂指数、每100个鳞片中有颗粒层的鳞片数比较,生理盐水组与甲氨喋呤组、鸦胆子油组比较有显着差异。鸦胆子油组与甲氨喋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鸦胆子油作用豚鼠耳部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实验研究:鸦胆子油乳液溶液治疗组Baker评分和炎症细胞浸润数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与生理盐水组及造模组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与甲氨喋吟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鸦胆子油治疗银屑病疗效及对外周血Thl理h2平衡影响研究: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及IL-10水平及其比值比较有显着差异。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治疗银屑病患者8周,有效率达到80%,疗效指数达到70.14±22.89,其有效性与复方氨肤素无显着差异,患者血清IL-18下降(与治疗前有显着差异),IL-10水平上升(与治疗前无显着差异),其比值降低(与治疗前有显着差异)。患者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肾功,均未见异常。结论:鸦胆子油治疗银屑病安全有效。纠正银屑病患者Th1/Th2漂移,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生,纠正角化不全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陈丽琴[6](2010)在《喜疗妥乳膏治疗榄香烯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将75例应用榄香烯乳注射液行外周静脉滴注化疗的癌症病人,随机分为喜疗妥治疗组(实验组)与硫酸镁局部湿敷组(对照组),组间比例是2:1,观察组榄香烯乳液静滴完毕以喜疗妥乳膏外涂局部,对照组则用局部湿敷硫酸镁,观察比较2组病人局部静脉红肿、疼痛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喜疗妥外涂可有效防治榄香烯乳静滴所致的静脉炎。
赵栋[7](2007)在《GC-51冻干亚微乳剂的制剂学研究及初步药效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解决Cheliensisin A(GC—51)的静脉给药制剂学问题,并对该药物制剂进行相应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安全性和体内外抗肿瘤效应进行初步评价。本文首先测定了GC-51的熔点、溶解性、稳定性、油水分布系数等理化指标,并结合其水溶性很差,不稳定的特点,进行了多种静脉给药剂型的预实验研究,并最终确定GC-51冻干亚微乳剂为最适宜剂型。进而采用单因素和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制备GC-51冻干亚微乳剂的最佳处方及工艺,并建立GC-51冻干亚微乳剂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影响因素实验和长期稳定性实验。对GC-51冻干亚微乳剂进行了溶血性实验、刺激性实验和急性毒性实验,将其作为安全性指标。采用MTT法对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进行筛选和比较,测定了其浓度依耐性和时间依耐性。建立小鼠肺转移肿瘤模型,并用GC-51冻干亚微乳剂对其进行治疗,以比较小鼠生长状态、抗肿瘤抑制率、生存期等指标初步评价其体内药效学。结果:制得的GC-51冻干亚微乳剂外观结实平整,加水再分散后,粒径为168±5nm,PDI为0.133±0.070,粘度为水的2.80倍,PH值为7.04,等渗,制剂处方工艺稳定,储存温度在30℃以下,密闭隔绝空气,其物理化学性质很稳定,储存期预期较常规乳剂长;GC-51冻干亚微乳剂几乎不溶血,对家兔几乎无刺激性,小鼠尾静脉注射GC-51冻干亚微乳剂后,无不良反应出现,最大耐受量可达120mL/kg·day,所制得的GC-51冻干亚微乳剂安全性合格,初步实验结果确定可用于静脉给药;体外,GC-51冻干亚微乳剂对HepG2、Hela、A549、CT26四种肿瘤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与多柔比星、顺铂、五氟尿嘧啶等常规抗肿瘤药物比较,其对该几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都较强,具有较广抗瘤谱;体内分布和药代动力学预实验中,体内检测不到GC-51,药物消除很快,半衰期很短,而体外血浆中的稳定性也表明,GC-51极易被生物酶所降解,半衰期很短,机制尚不清楚;体内GC-51冻干亚微乳剂的抗肿瘤效果较顺铂差,但从动物的生长状态、皮毛、饮食及脾脏指数可看出,GC-51冻干亚微乳剂的毒副作用低于顺铂;体内抗肿瘤效果远低于体外,说明体内生物环境对其影响较大,这与前面的实验结论和对体内实验的预测结果一致。
李家乐[8](2007)在《小柴胡汤剂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和大肠癌目前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位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和第4位。尽管手术及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部分肝癌和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然而由于肝脏对多数放化疗不敏感,对于大部分肿物弥漫或肝功能不良的患者,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以中医药疗法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目的:以Ⅳ期原发性肝癌或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小柴胡汤剂加减合金克槐耳的治疗效果以及与介入或消融结合中药的增效减毒作用。对象与方法:采用病例研究的试验设计方法,共纳入2005年1月~2007年5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门诊或住院治疗,无手术适应症的原发性肝癌及肠癌肝转移的患者43例。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辨病治疗采用小柴胡汤合金克槐耳冲剂;辨证治疗按照肝胆湿热、肝热血瘀、肝盛脾虚、肝肾阴虚四型,在小柴胡汤剂基础上加减辨治;治疗期≥3个月。首要终点指标是生存期,次要指标包括肿瘤缓解、症状改善、体重变化、肝功能改善等。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293天(9.8个月),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60.2%和40.3%。其中原发性肝癌中位生存期165天(5.5个月),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48.3%和33.9%;肠癌肝转移中位生存期、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300天(10个月)、80.4%和41.1%。单纯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位生存期、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141天(4.7个月)、20.2%、13.5%。肠癌肝转移分别为293天(9.8个月)、73.3%和33%。中药加介入或消融的治疗原发性肝癌中位生存期537天(17.9个月),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78.8%和67.5%。就肝功能对生存期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A、B、C级患者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537天(17.9个月)、236天(7.9个月)、132天(4.4个月)和61.5%、27.2%、14.3%。全组可评价病例瘤体的总缓解率为20.69%,其中,中药治疗的瘤体缓解率为17.65%,中药+介入或消融治疗为25%。总稳定率达到72.41%,其中中药治疗为52.94%,中药+介入或消融治疗为100%。中药治疗可提高患者的KP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肝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中西医治疗有助于保持体重稳定,与治疗前比较体重下降差异无显着性。中医药治疗在疲倦、腹胀、发热、口干口苦、纳呆症状的改善方面有较大的优势。结论:1.中医药治疗可延长Ⅳ期原发性肝癌的生存期,提高生存率,与TACE和射频消融治疗配合,可进一步延长晚期肝脏肿瘤患者的生存期。2.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肝脏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3.中医药治疗,可提高晚期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KPS评分,保护肝功能,改善肿瘤相关临床症状,减轻介入、消融等侵入性治疗对肝功能造成的损害。
王红[9](2006)在《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71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氩氦刀是一种新的治疗实体肿瘤的微创手术,对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尤其对无法耐受手术、放、化疗的患者是一种好的选择。氩氦刀术后联合中药不仅可以促进术后恢复,还可以抑制残余肿瘤的复发、转移,弥补了氩氦刀术的局限性。这种微创手术配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增加了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也可以提高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在维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延长生存期。本研究主要观察氩氦刀联合中药对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期的影响,为肺癌尤其是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探索出一种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自2003年9月13日开展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以来,截至2006年1月6日调查结束时,按病例纳入标准,对在东方医院肿瘤科实施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的71例非小细胞肺癌住院病人,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中药应用情况,生存期及生存率,生存期及生存率与文献比较。结果:1.口服中药情况[1]口服中成药:口服抗癌中成药以平消片、利佳片为主;口服扶正中成药以贞芪扶正胶囊为主。[2]口服汤剂情况:71例中服汤剂者49例(69.01%,49/71),使用率超过51%的前10位单味药物为半夏、甘草、丹参、茯苓、陈皮、沙参、黄芪、麦冬、猪苓、鱼腥草,其中半夏、甘草使用率超过71%。2.静脉用药情况[1]常用静脉中药:71例中69例(97.18%,69/71)输静脉中药,常用静脉药物依次为生脉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华蟾素和鱼腥草注射液。69例中使用2种静脉药物者有18例(26.09%,18/69),使用3种静脉药物者有19例(27.54%,19/69)。[2]静脉中药配伍及药物:静脉中药配伍以抗癌+扶正为主,代表药物康莱特+生脉注射液。3.生存期及生存率到最后一次追访之日(2003.9.13-2006.1.6)止,71例病人中可追访到57例病人,对可追访的57例病人进行生存期及生存率的观察。[1]术后生存期及生存率57例病人中位术后生存期为9月。术后12月以上生存率为46.67%(21/45),术后18月以上生存率为34.62%(9/26),术后24月以上生存率为36.36%(4/11)。[2]生存期及生存率57例病人总中位生存期为13月。总生存期12月以上生存率66.67%(32/48),18月以上生存率41.86%(18/43),24月以上生存率为33.33%(10/30)。4.生存期及生存率与文献比较[1]总中位生存期与文献比较:57例病人总中位生存期13月比文献支持治疗患者的自然中位生存期5个月提高,比单纯化疗患者的7.4-11.4个月提高,比单纯中药治疗患者的9.73
王艳芝[10](2005)在《β-榄香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现有药物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将其制成新的剂型,在增加药物的有效性、靶向性的同时,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乃是当前抗肿瘤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β-榄香烯作为我国开发研制的抗癌中药有效成分,具有抗癌谱广、毒副作用少并能保护患者免疫功能的优点。但是该药制剂品种单一、静脉炎发生率高,严重影响了疗效的充分发挥。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将β-榄香烯制备成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制剂供静脉给药,以增强β-榄香烯对肿瘤的靶向性,提高抗肿瘤效果,降低对静脉的刺激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探讨采用微乳法和超声-挤压过滤法制备β-榄香烯SLN的可行性并筛选出优化处方。结果显示,微乳法所制SLN的平均体均粒径虽小(20.6nm),但是制剂中微米级大粒子占体均粒径分布的19.1%,且固体含量只有1%。而采用超声-挤压过滤法制备SLN未见文献报道,该方法先以探头式超声将制剂初步分散,然后在高温下将初分散液挤压通过微孔滤膜,由于初分散液中大于微孔孔径的粒子被挤压成几个小粒子,因而降低了制剂中大粒子的粒径,如果选用0.22μm的微孔滤膜,可同时达到滤除细菌和去除大微粒的目的。为方便制备,自组装了一套装置用于控温。但是采用通常的制剂组成和制备程序不能得到稳定性与包封率皆高的制剂,故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首先,在制备程序上,初次提出将表面活性剂加入脂质的方法(SL法)并与常用的将表面活性剂加入水相的方法(SW法)相比较,结果SL法与SW法相比,可以降低制备初期水相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从而减少游离药物向水相的分布程度,提高制剂的包封率并可降低粒径。其次,在制剂组成上,首次将单硬脂酸甘油酯和Preeirol ATO 5以不同比例混合,并以稳定性为主要考察指标,确定优化制剂组成。结果筛选出组成为250mg泊洛沙姆188、150mg单硬脂酸甘油酯、350mg Precirol ATO 5和10mL水,β-榄香烯的浓度为5.6mg.mL-1的优化制剂SLN-1,该制剂至少可以在室温稳定储存8个月。以优化制剂SLN-1为主,采用多种手段从多方面考察SLN的理化性质,其中着重考察了脂质的结晶与晶型转化情况,以探讨优化制剂稳定性较高的可能原因。主要考察内容及结果包括1)粒径:分别采用COULTER DELSA 440SX、Nicomp-380和Coulter LS 230测定SLN-1的粒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SLN-1的粒径小于100nm,可以满足肿瘤靶向对制剂粒径的要求。2)ζ电势:分别采用COULTER DELSA 440SX和Nicomp-380测定SLN的ζ电势,结果表明SLN普遍带负电荷。进一步的考察结果说明,稀释介质可以影响SLN的ζ电势,以蒸馏水为稀释介质时,稀释倍数越高,SLN的绝对ζ电势越大;相同稀释倍数下,不同制剂的绝对ζ电势随制剂中泊洛沙姆188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单硬脂酸甘油酯的增加而升高。3)体外释放:以36%乙醇水溶液为释放介质,考察β-榄香烯自SLN-1中的释放情况。1h内β-榄香烯的累积释放百分率为6.3%,24h后为53.6%,84h内可以释放完全。释放数据分别与First order,Higuchi和Weibull方程拟和,结果与Higuchi方程的拟合度较高。4)形态:使用透射电镜观察SLN制剂的形态,所观察到的SLN-1、SLN-2以及SLN-3的形态皆为小盘形,SLN-2的粒子表面似乎吸附了油滴,SLN-1的平均粒径在50 nm左右。5)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室温(18-25℃)避光储存8个月后,SLN-1的外观、平均粒径及包封率等特征与制备初期相比没有显着差别。室温放置18个月后,其pH值和红外光谱与新制备样品非常相似,这表明SLN-1具有较好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6)脂质的结晶与晶型转化:将SLN在室温自然干燥后制备DSC样品并测定,考察的结果为SLN-1和空白SLN-2、SLN-3均在制备初期出现过冷熔融现象并逐渐以亚稳构型结晶,但是SLN-2和SLN-3在2个月后即向更稳定构型转化,而SLN-1在8个月时仍为亚稳构型,因此SLN-1中的脂质能够较长时间保持亚稳构型可能是其稳定性较高的主要原因。首次建立了GC和HPLC两种方法用于测定SLN中β-榄香烯的含量。GC法基线斜率较大,且无法解决对色谱柱的污染以及柱效快速下降等难题;采用HPLC法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对SLN制剂的质量监测也更为方便。另外建立了HPLC法用于β-榄香烯的体内分析研究。根据药物及制剂的特点,建立一种新的分离游离药物与包封药物的方法,即聚结过滤法,用于β-榄香烯SLN包封率的测定。该法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准确。采用本法测定的β-榄香烯SLN-1的包封率为96.0±0.41%。为实现将SLN靶向于肿瘤细胞表面叶酸受体,首次合成叶酸复合物N-硬脂酰基-N′-蝶酰谷氨酰基-聚乙二醇二胺(FA-PEG-S),以用于叶酸受体靶向型SLN(PEG-FA-SLN)的制备。纯化的产物经TLC、IR和1H-NMR分析得到确证。大鼠尾静脉分别给予SLN-1、PEG-FA-SLN和对照乳剂三种制剂,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主要脏器中β-榄香烯的浓度,计算各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并比较其在各主要脏器中的浓度差别。结果显示,SLN-1的消除半衰期为15.6 min,与对照乳剂相比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两种制剂在对脏器的亲和性方面存在着显着差别,具体体现在,静脉注射后5 min,SLN-1在肝、脾和肾中β-榄香烯的浓度分别是对照乳剂的1.5、2.9和1.4倍,而在心脏和肺中的浓度为乳剂的70%。PEG-FA-SLN中含有4%CHS-PEG和0.1%FA-PEG-S(摩尔浓度),其消除半衰期为44.0 min,较SLN-1显着延长,而且具有不同于SLN-1和对照乳剂的组织分布规律:PEG-FA-SLN与SLN-1相比,5 min时在肝和肾中浓度较高,在脾中稍低;30和60 min时,PEG-FA-SLN在各脏器中的浓度均较SLN-1和对照乳剂高,肺脏除外。荷H22瘤小鼠静脉给药(84.2 mg.kg-1),通过测定肿瘤中β-榄香烯的浓度,对SLN制剂(SLN-1、PEG-SLN和PEG-FA-SLN)以及对照乳剂的肿瘤靶向性加以比较。同时为确定影响制剂静脉给药肿瘤靶向性的主要因素,测定了对照乳剂和SLN-1瘤内注射给药后在肿瘤中的饱和滞留浓度以及静脉给药后的血药浓度。试验数据表明,各制剂在20min内即可在肿瘤中达到最高浓度,并至少在8h内保持该浓度,其中SLN组各制剂在瘤中的最高β-榄香烯浓度约为21μg.g-1,显着高于对照乳剂的13μg.g-1,显而易见,SLN制剂的静脉给药肿瘤靶向性高于对照乳剂,SLN组各制剂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经过测算,对照乳剂和SLN-1在肿瘤中的平均饱和滞留浓度分别为200.22±45.67μg.g-1和29.25±4.49μg.g-1,而静脉给药20 min内,对照乳剂的血药浓度不低于SLN-1。从上述试验结果可以推断出,在该实验条件下,制剂对肿瘤的亲和力是影响其对肿瘤靶向性的主要原因,由于与对照乳剂相比对肿瘤的亲和力较高,因而SLN-1具有较高的肿瘤靶向性。小鼠腋下种植H22肿瘤,尾静脉推注给药(42.1 mg.kg-1)后观察制剂的抑瘤情况。三种μ-榄香烯SLN制剂PEG-FA-SLN、PEG-SLN和SLN-1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49.50%、48.87%和47.78%,显着高于对照乳剂的18.68%。β-榄香烯制剂均可不同程度的激活免疫器官,而且对动物的毒性很小。通过兔耳缘静脉给药观察了β-榄香烯制剂对静脉的刺激程度。与对照乳剂相比,SLN-1可显着降低对静脉的刺激作用。
二、榄香烯乳液治疗肿瘤病人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榄香烯乳液治疗肿瘤病人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血管内皮抑素与IL-2分别序贯洛铂治疗NSCLC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2.病例资料 |
3.治疗方法 |
4.临床评价标准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近期临床疗效 |
2.生活质量评价 |
3.不良反应 |
4.生存质量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一效膏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肺抑瘤膏对ⅢB、Ⅳ期非基因突变型肺腺癌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临床资料 |
2.3 临床研究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临床近期疗效评价比较 |
4.2 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比较 |
4.3 四组患者生存期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肿瘤标记物CEA、CYFRA21-1、CA-125 的测定 |
4.5 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
讨论 |
1 中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肺癌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1.4 肺抑瘤膏组成及方义剖析: |
2 中药膏方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概述 |
3 中医药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肺腺癌转移关系的现代研究 |
5 肺抑瘤膏的多靶点作用 |
6 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 |
6.1 临床主症的变化 |
6.2 病灶变化的比较 |
6.3 KPS评分的改变 |
6.4 体重指数的变化 |
6.5 生存期的比较 |
6.6 肿瘤标记物的变化 |
6.7 不良反应情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矾冰纳米乳制剂研究及其安全性和药效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冰纳米乳的制剂研究 |
第一章 空白纳米乳的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讨论 |
第二章 矾冰纳米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矾冰纳米乳的透皮特性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矾冰纳米乳的安全性研究 |
第一章 皮肤给药的毒性试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第二章 皮肤过敏性及刺激性试验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矾冰纳米乳的药效学研究 |
第一章 矾冰纳米乳对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的影响试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第二章 矾冰纳米乳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试验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第三章 矾冰纳米乳抗炎、镇痛及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鸦胆子油对银屑病疗效及Th1/Th2平衡、角化过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Th1型疾病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动物分组和处理 |
1.5 试验步骤 |
1.6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总体设计 |
2.2 大鼠甲状腺组织的形态学观察 |
2.3 血清TG-Ab水平变化 |
2.4 血清IL-18水平变化 |
2.5 血清IL-10水平变化 |
3 结论 |
3.1 EAT大鼠模型(Th1型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成功 |
3.2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大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Th1模式的影响 |
实验二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小鼠阴道上皮基底细胞有丝分裂影响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受试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的给药剂量 |
2.3 实验过程 |
3 结果 |
4 结论 |
实验三 鸦胆子油对小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受试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的给药剂量 |
2.3 实验过程 |
3 结果 |
4 结论 |
实验四 鸦胆子油作用豚鼠耳部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受试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的给药剂量 |
2.3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基本情况 |
4.2 皮肤HE染色结果 |
4.3 脏器组织HE染色结果 |
5 结论 |
5.1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能显着改善豚鼠耳部银屑病样病理改变 |
5.2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口服安全 |
临床研究 鸦胆子油治疗银屑病疗效及对外周血Th1/Th2平衡影响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入选标准 |
1.2 诊断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方法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前银屑病组(试验组+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及IL-10水平及其比值比较(pg/ml) |
3.2 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
3.3 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指数比较 |
3.4 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清IL-18及IL-10水平及其比值比较(pg/ml) |
3.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监测 |
3.6 随访 |
4 结论 |
4.1 银屑病发生与Th1/Th2漂移有关 |
4.2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治疗银屑病有效 |
4.3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可能通过纠正Th1/Th2漂移治疗银屑病 |
4.4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治疗银屑病安全 |
讨论 |
1 银屑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
1.1 古代中医文献对银屑病的论述 |
1.2. 近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 |
2 鸦胆子的研究概况 |
2.1 古代中医文献对鸦胆子的论述 |
2.2 近代关于鸦胆子油的研究 |
3 我们的研究发现 |
3.1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治疗银屑病符合银屑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
3.2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可以通过以下4种机制治疗银屑病 |
3.3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治疗银屑病安全有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成果 |
详细摘要 |
(6)喜疗妥乳膏治疗榄香烯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疗效评价 |
3.1 静脉炎判断标准 |
3.2 疗效判断标准 |
4 研究结果 |
4.1 榄香烯静脉炎情况观察表 (表1) |
4.2 榄香烯静脉炎治疗效果 |
5 讨论 |
(7)GC-51冻干亚微乳剂的制剂学研究及初步药效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制剂处方设计前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GC-51理化性质考察 |
2.2 剂型分析及预试 |
2.3 小结 |
3. 讨论 |
3.1 分配系数的测定 |
3.2 pH值的选择 |
3.3 给药途径选择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GC-51冻干亚微乳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
1. GC-51亚微乳的处方及工艺筛选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实验内容与结果 |
2. GC-51冻干亚微乳的理化性质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3.1 冻干亚微乳剂考察指标 |
3.2 冻干亚微乳剂的稳定性 |
3.3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 |
第三章 GC-51冻干亚微乳含量测定及稳定性研究 |
1. GC-51冻干亚微乳中GC-51含量测定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与结果 |
2. GC-51冻干亚微乳稳定性研究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3. GC-51冻干亚微乳剂在血浆中的稳定性及其体内药动学和体内分布初探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方法与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储存条件 |
4.2 体内代谢 |
第四章 GC-51冻干亚微乳的安全性研究 |
1. 溶血试验 |
1.1 实验仪器、动物与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2. 刺激性试验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结论 |
3. 急性毒性试验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论 |
5. 讨论 |
5.1 溶血性 |
5.2 刺激性 |
5.3 急性毒性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GC-51冻干亚微乳的体外细胞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1.1 实验仪器 |
1.2 细胞株 |
1.3 细胞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1.4 试药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浓度依赖型MTT实验 |
2.3 时间依赖型MTT实验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关于实验方法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GC-51冻干亚微乳的体内药效学试验 |
1. 仪器与试药 |
1.1 实验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细胞株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小鼠肺转移肿瘤模型的建立 |
2.2 预试 |
2.3 给药 |
2.4 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观察 |
2.5 抗结肠癌肺转移作用观察 |
2.6 组织学及病理学观察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GC-51冻干乳剂可以抑制结肠癌肺转移肿瘤的生长 |
3.2 GC-51冻干乳剂可以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周期 |
4. 结论 |
5. 小结和讨论 |
5.1 小鼠肺转移肿瘤模型的建立 |
5.2 GC-51冻干亚微乳和顺铂治疗小鼠肺转移肿瘤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小柴胡汤剂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原发性肝癌的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2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 |
2 大肠癌肝转移文献研究 |
2.1 中医对大肠癌肝转移的认识 |
2.2 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研究现状 |
3 小柴胡汤的文献研究 |
3.1 古代医家对小柴胡汤的认识 |
3.2 小柴胡汤的现代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病例来源 |
1.2 合格病例的选择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一般数据 |
2 生存分析 |
2.1 总生存情况 |
2.2 治疗方案对生存的影响 |
2.3 治疗前肝功能对生存的影响 |
3 其他临床疗效指标 |
3.1 肿瘤缓解情况 |
3.2 卡氏评分变化 |
3.3 体重变化 |
3.4 肝功能变化 |
3.5 肿瘤相关症状改善情况 |
3.6 不良反应比较 |
4 典型病例 |
4.1 肠癌肝转移 |
4.2 原发性肝癌(I) |
4.3 原发性肝癌(II)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肝脏恶性肿瘤病因病机与小柴胡汤 |
2 辨病用药—金克槐耳颗粒的抗癌机理研究 |
3 治疗结果分析 |
3.1 生存分析 |
3.2 近期疗效结果分析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71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一:肺癌侵袭转移研究及进展 |
综述二:中药抗肺癌侵袭转移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肺癌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内容 |
3.3 计分标准与统计方法 |
4 疗效评价 |
4.1 疗效评价内容 |
5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
5.1 临床资料 |
5.2 中药治疗原则 |
6 研究结果 |
6.1 中药使用情况 |
6.2 疗效评价 |
7 讨论 |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7.2 研究的特点 |
7.3 研究结果分析 |
7.4 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7.5 中药给药方法分析 |
7.6 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特点 |
8 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β-榄香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β-榄香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微乳法制备β-榄香烯SLN |
2.1.1 伪三元相图的绘制方法 |
2.1.2 微乳法制备SLN的方法 |
2.1.3 制备工艺单因素考察 |
2.1.4 不同处方制备SLN的初步考察 |
2.1.5 单因素考察质量评价方法 |
2.1.6 优化处方的表征 |
2.2 超声-挤压过滤法制备β-榄香烯SLN |
2.2.1 制备装置与温度控制能力考察方法 |
2.2.2 制备方法SL和SW |
2.2.3 处方及工艺的质量评价方法 |
2.2.4 挤压过滤对制剂质量的影响试验 |
2.2.5 水相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试验 |
2.2.6 超声单因素考察试验 |
2.2.7 表面活性剂与脂质的筛选方法 |
2.2.8 优化处方筛选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微乳法制备β-榄香烯SLN |
3.1.1 伪三元相图中微乳的形成规律 |
3.1.2 工艺因素对SLN质量的影响 |
3.1.3 处方因素对SLN的质量的影响 |
3.1.4 微乳法制备β-榄香烯SLN的质量初步评价 |
3.2 超声-挤压过滤法制备β-榄香烯SLN |
3.2.1 超声-挤压过滤法制备SLN的可行性研究 |
3.2.2 质量评价方法的确定 |
3.2.3 水相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3.2.4 制备方法的影响 |
3.2.5 表面活性剂的考察结果 |
3.2.6 脂质的选择及其含量的确定 |
3.2.7 超声条件的确定 |
3.2.8 处方因素考察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β-榄香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理化性质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透射电镜法观察SLN形态 |
2.2 粒径的测定方法 |
2.3 ζ电势的测定 |
2.4 体外释放试验 |
2.5 基质化学稳定性的测定 |
2.6 DSC法考察脂质晶型转变的测定条件和样品制备 |
2.7 SLN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及长期稳定性考察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粒径测定结果 |
3.2 ζ电势的测定与比较 |
3.3 SLN-1在36%乙醇中的释放规律 |
3.4 SLN-1中基质化学稳定性的初步测定结果 |
3.5 DSC法考察脂质晶型转变的研究 |
3.6 透射电镜观察SLN形态 |
3.7 影响制剂稳定性的因素研究 |
3.8 β-榄香烯SLN-1在室温的长期稳定性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β-榄香烯含量及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一节 β-榄香烯含量的测定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气相色谱法测定SLN中β-榄香烯含量方法的建立 |
2.1.1 色谱条件 |
2.1.2 溶液配制 |
2.1.3 方法可行性 |
2.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5 仪器精密度 |
2.1.6 方法精密度 |
2.1.7 回收率 |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β-榄香烯含量方法的建立 |
2.2.1 色谱条件 |
2.2.2 溶液配制 |
2.2.3 方法可行性 |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5 仪器精密度 |
2.2.6 方法精密度 |
2.2.7 回收率 |
2.2.8 稳定性 |
2.3 SLN和乳剂中β-榄香烯的含量 |
2.4 β-榄香烯在不同介质中近似溶解度的测定 |
3 讨论 |
第二节 β-榄香烯SLN的包封率测定方法与结果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和结果 |
2.1 聚结过滤法测定β-榄香烯SLN包封率的原理 |
2.2 游离与包封于SLN中β-榄香烯分离方法的建立 |
2.3 SLN样品中β-榄香烯包封率的测定结果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叶酸受体靶向化合物(FA-PEG-S)的合成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N-硬脂酰基-N’-蝶酰谷氨酰基-聚乙二醇二胺(FA-PEG-S)的合成路线 |
2.2 FA-PEG-S的确证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合成产物的确证结果 |
3.2 合成方法的选择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β-榄香烯固体脂质纳米粒大鼠体内药动学与组织分布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体内β-榄香烯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 叶酸受体靶向SLN制剂的处方与制备 |
2.3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普通β-榄香烯SLN制剂与对照乳剂的药时曲线与药代动力学参数 |
3.2 叶酸受体靶向SLN制剂的药时曲线与药代动力学参数 |
3.3 组织分布特点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β-榄香烯固体脂质纳米粒静脉给药后在荷瘤小鼠血浆及肿瘤中的药代动力学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试验动物及瘤株 |
2 试验方法 |
2.1 小鼠血浆和肿瘤中β-榄香烯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 肿瘤接种与给药方案 |
2.3 乳剂及原料药中β-榄香烯在肿瘤匀浆液中的稳定性研究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5 靶向性评价方法 |
2.6 影响β-榄香烯制剂在肿瘤中分布与代谢的因素考察 |
3 结果与讨论 |
3.1 β-榄香烯SLN制剂和对照乳剂的平均粒径及ζ电势 |
3.2 荷瘤小鼠静脉注射β-榄香烯制剂后血浆中的药时曲线与药动学参数 |
3.3 β-榄香烯制剂在瘤内的药时曲线与靶向性分析 |
3.4 影响β-榄香烯制剂肿瘤靶向性的因素分析 |
3.5 给药剂量对静脉给药后瘤内药物滞留浓度的影响 |
3.6 乳剂及原料药在肿瘤匀浆液中的稳定性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β-榄香烯固体脂质纳米粒静脉给药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静脉刺激性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试验动物及瘤株 |
2 实验方法 |
2.1 肿瘤接种与给药方案 |
2.2 抑瘤率的计算 |
2.3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2.4 β-榄香烯SLN的静脉刺激实验研究 |
2.5 数据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抑瘤作用结果及分析 |
3.2 β-榄香烯制剂的体内毒性分析 |
3.3 静脉刺激性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榄香烯乳液治疗肿瘤病人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管内皮抑素与IL-2分别序贯洛铂治疗NSCLC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D]. 孙海云. 青岛大学, 2019(02)
- [2]一效膏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D]. 杨海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3]肺抑瘤膏对ⅢB、Ⅳ期非基因突变型肺腺癌疗效的临床观察[D]. 王连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4]矾冰纳米乳制剂研究及其安全性和药效学评价[D]. 刘丽芳. 中南大学, 2011(12)
- [5]鸦胆子油对银屑病疗效及Th1/Th2平衡、角化过程影响研究[D]. 于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6]喜疗妥乳膏治疗榄香烯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 陈丽琴. 中外医疗, 2010(08)
- [7]GC-51冻干亚微乳剂的制剂学研究及初步药效学评价[D]. 赵栋. 四川大学, 2007(04)
- [8]小柴胡汤剂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家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9]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71例临床研究[D]. 王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β-榄香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 王艳芝. 沈阳药科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