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α-蒎烯与马来酸酐反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朝明,张亚杰,韦超,余志强,张玉清[1](2017)在《蒎烯在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了蒎烯近年来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蒎烯聚合方法和聚合机理以及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
张朝明[2](2017)在《双环戊二烯的共聚研究》文中认为聚双环戊二烯(polydicyclopentadiene,PDCPD)是由双环戊二烯(DCPD)通过开环移位聚合(Ring-opening mentathesis polymerization,ROMP)得到的一种具有高抗冲强度、高弹性模量和较好机械强度的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热固性工程塑料。目前已经逐渐成为高分子方向的研究热点。DCPD在开环移位聚合(ROMP)过程中有很多优点:一方面,反应物料粘度低、聚合速度快、模具温度与压力低、注射设备较简单等,适合大规模生产,且生产成本低;另一方面,双环戊二烯活性高,很容易与其他单体共聚,因而可选择不同共聚单体、不同的添加剂,以及调节组成比例等方法,可生成系列的、性能不同的聚双环戊二烯合物共聚物材料,从而可进一步扩展聚双环戊二烯材料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范围。本文通过DCPD在开环移位的催化体系下,以三配钨酚做主催化剂,一氯二乙基铝(Et2AlCl)做助催化剂,系统地探索了双环戊二烯与蒎烯(pinene)、双环戊二烯与乙叉降冰片烯(ENB)的共聚反应,确定了反应物料比例和工艺条件。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TG)等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共聚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合对双环戊二烯共聚物溶剂抽提前后质量变化与FT-IR光谱特征吸收峰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双环戊二烯分别与两种单体共聚所形成的产物是共聚物,不是简单的共混物。利用小试所得到的共聚反应参数,通过工业反应注射成型机制备出了双环戊二烯/β-蒎烯共聚物(PDCPD-βP)材料和双环戊二烯/乙叉降冰片烯共聚物(PDCPD-ENB)材料。通过对共聚物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考察了蒎烯、乙叉降冰片烯用量对共聚物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拉伸和冲击性能测试结果显示:βP在含量为3%时材料力学性能最佳,冲击性能达到31.46KJ/m2,比纯PDCPD提高了129.6%;拉伸性能达到52.5Mpa,比纯PDCPD提高了33.28%;当ENB引入10%时,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得到了增加,但不明显,对DCPD来说只起到降凝的作用。
李龙生[3](2014)在《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和苯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节油是我国的再生性天然优势资源,其主要成分为α-蒎烯。α-蒎烯本身及其衍生物有广泛的生物活性。通过对α-蒎烯分子的结构修饰可以合成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本文先将α-蒎烯转化为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然后通过对其羧基的进一步改性,引入噻二唑和磺酰胺活性基团,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和α-蒎烯基苯磺酰胺等两类多官能团化合物,为松节油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本文以α-蒎烯为原料,经质子酸催化异构,再与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制备α-萜品烯马来酐加成物3,3与甘氨酸反应制备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4。4经酰氯化后与各种取代苯基噻二唑反应,合成得到9个新型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化合物7a-7i。此外,4经酰氯化后与各种N-芳磺酰基乙二胺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9个新型α-蒎烯基苯磺酰胺化合物9a-9i。初步探索了合成条件,并利用FT-IR、1H NMR、13C NMR和ESI-MS等多种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采用离体法测试了所有目标化合物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化合物7a-7i、α-蒎烯基苯磺酰胺化合物9a-9i以及中间体4对黄瓜枯萎病菌、花生褐斑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番茄早疫病菌以及小麦赤霉病菌等五种植物病菌的杀菌活性。发现在50μg·mL-1浓度下,化合物7d(R=3-Cl)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达92.6%(A级活性水平),化合物7a(R=H)对花生褐斑病菌的抑制率达91.8%(A级活性水平);化合物9d(R=4-Cl)和9h(R=2-NO2)分别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达83.9%和79.6%(B级活性水平);化合物9b(R=3-CH3)和9i(R=3-NO2)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82.2%和71.1%(B级活性水平)。化合物7d(R=3-Cl)和7a(R=H)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先导化合物。采用油菜平皿法和稗草小杯法测试了所有目标产物7a-7i、9a-9i和中间体4的除草活性。发现在浓度为100 μg·mL-1时,目标产物7的除草活性很弱。化合物9h(2-NO2)对油菜胚根生长的抑制率为60.20%(B级活性水平)。
李爱元,孙向东,张慧波,施立钦,张永春[4](2014)在《α-蒎烯聚合近期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1995年以来α-蒎烯的均聚、共聚等研究概况,重点综述了其均聚、共聚等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引发剂、工艺条件和改性方法等对α-蒎烯聚合反应的影响。最后对α-蒎烯聚合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杨晓琴[5](2013)在《蒎烯衍生物与COx和SO2共聚反应合成新型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以双环萜烯烃——蒎烯为基础原料合成一系列蒎烯衍生物,并将其作为单体分别与SO2、CO和CO2进行共聚,制备得到新材料,并对这些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和重要的研究结果,为可再生资源制备新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参考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微波辐照法合成了冰片烯和冰片二烯,通过实验得到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0.1mol2-氯莰烷(2,6-二氯莰烷),0.3mol叔丁醇钾,N,N’-二甲基甲酰胺作溶剂,微波辐照温度120℃,微波功为400W,微波辐照时间为60min,原料可达到完全转化,产物选择性为100%,与传统油浴加热法相比,微波辐照法极大地提高了反应效率;同时探讨了合成氯莰烷和冰片烯与冰片二烯的反应机理,表明蒎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了瓦格聂尔-梅尔魏因重排反应得到氯莰烷,而氯莰烷生成烯烃的反应则是一个双分子消除反应(E2)历程。(2)以双环萜烯烃——蒎烯、冰片烯和冰片二烯作为共聚单体,分别与SO2、SO2和马来酸酐以及SO2和苯乙烯进行自由基共聚反应,采用FT-IR、GPC、SEM、能谱分析仪和元素分析对共聚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探讨了共聚反应的机理,表明聚合反应是原料与三重态3SO2以自由基链方式进行的自由基共聚。(3)以冰片烯和冰片二烯作为共聚单体,采用乙酸钯/2,2’-联吡啶/硝基苯/三氟甲基磺酸铜/甲醇/甲苯组成的均相催化剂体系催化双环萜烯烃与CO的共聚反应,通过实验得到的适宜工艺条件为:10mmol冰片烯(冰片二烯),催化体系由0.1mmol乙酸钯、0.06mmol2,2-联吡啶、0.02mmol三氟甲基磺酸铜和0.07mmol硝基苯组成,15mL体积比为2:1的甲苯/甲醇混合溶剂,CO气体压力为3.5MPa,在60℃下反应2h;采用FT-IR、GPC、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的冰片烯/CO共聚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冰片烯与CO的共聚反应主要得到低分子量的低聚物,聚合物在185℃前都比较稳定;采用FT-IR、GPC、SEM、DSC、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和热重分析对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的冰片二烯/CO共聚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冰片二烯与CO的共聚反应得到的共聚物为白色块状固体,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晶性,不易溶于极性溶剂中,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45℃,聚合物在290℃前都比较稳定;此外,对其共聚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4)双环萜烯烃进行环氧化反应合成环氧化双环萜烯烃。在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以自制的浓度约35%过氧乙酸作为环氧化试剂,制备得到了2,3-环氧蒎烷和2,10-环氧蒎烷,结果表明,加入相转移催化剂有利于提高环氧蒎烷的选择性,其中2,3-环氧蒎烷的选择性达92.20%,2,10-环氧蒎烷的选择性达85.90%;以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作为环氧化试剂,制备得到环氧冰片烯和环氧冰片二烯,最佳宜工艺条件为:向三口烧瓶中加入1mmol冰片烯(冰片二烯)和10mL二氯甲烷后,机械搅拌作用下于20℃下加入3mmolm-CPBA,反应2h,冰片烯和冰片二烯均可完全转化,环氧冰片烯的选择性可达90.46%,环氧冰片二烯的选择性为90.27%;探讨了蒎烯环氧化得到环氧蒎烷的反应机理和冰片烯和冰片二烯在m-CPBA作用下的环氧化反应机理。(5)以实验室自制的环氧双环萜烯烃为原料,与CO2进行共聚反应,所使用的催化剂是由沉淀法合成的Zn3[Co(CN)6]2基的DMC催化剂,分别采用FT-IR和TG分析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能进行了表征。
廖静妮[6](2013)在《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硫脲和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节油是我国(尤其是广西)的天然优势资源,其主要成分是α-蒎烯。α-蒎烯本身及其衍生物显示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通过对α-蒎烯分子的结构改造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是林产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先将α-蒎烯转化成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然后通过其氨基的改性反应,引入硫脲和酰胺活性基团,设计和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硫脲和酰胺等两类多官能化合物,为松节油的深度开发和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本文以α-蒎烯为原料,在质子酸催化下重排得到α-萜品烯。α-萜品烯再与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得到α-萜品烯马来酸酐加成物3。然后3与乙二胺反应制备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4。4再与各种取代苯基异硫氰酸酯反应,合成得到10个新型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硫脲化合物5a~5j。在三乙胺(TEA)催化下,4与各种取代苯甲酰氯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11个新型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酰胺化合物6a~6k。初步探索了目标产物6的合成条件,并利用1H NMR、13C NMR、FT-IR、ESI-MS和UV-vis等多种手段对目标产物作了分析和表征。采用离体法测试了中间体4和所有目标产物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硫脲5a~5j和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酰胺6a~6k对黄瓜枯萎病菌、花生褐斑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杀菌活性。发现在50μg·mL-1的浓度下,目标化合物5a~5j对所测试病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h(R=2-CH3O)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好,抑制率为64.2%。目标化合物6a~6k对所选病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尤其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好,其中化合物6g(R=3-CH3)的抑制率达63.6%。中间体4对所测试病菌只有弱的抑制活性。采用油菜平皿法和稗草小杯法测试了中间体4和所有目标产物5a~5j和6a~6k的除草活性。发现在100μg·mL/1浓度下,中间体4对油菜的胚根生长显示优异的抑制活性,抑制率高达92.3%(活性级别为A级)。少数化合物5对油菜的胚根生长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h(R=2-CH30)的抑制活性非常优异,抑制率达到82.0%(活性级别为A级)。少数化合物6对油菜的胚根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6g(R=3-CH3)的抑制活性最好,抑制率达71.5%(活性级别为B级)。目标化合物5和6对稗草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均不理想。
蔺志铎[7](2013)在《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磺酰胺和咪唑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松节油是我国的再生性天然优势资源,主要成分是α-蒎烯。α-蒎烯本身及其衍生物均显示广泛的生物活性。近年来,通过对α-蒎烯分子结构的修饰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衍生物已成为有机合成化学和精细化学品化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先将α-蒎烯转化为α-萜品烯马来酸酐加成物(简称TMA),再将TMA转化为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简称ATM)。分别对TMA和ATM通过进一步改性反应,设计并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磺酰胺和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咪唑两类多官能团化合物,为松节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途径。本文以α-蒎烯为起始原料,经Wagner-Meerwein重排得到α-萜品烯,再与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得到TMA。然后将N-芳磺酰基乙二胺引入到TMA的骨架中,合成得到12个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磺酰胺化合物5a~5l。TMA和乙二胺加热合成ATM,在氧化锌催化下,然后通过ATM中氨基的改性反应,合成得到9个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咪唑衍生物7a~7i。初步探索了合成条件,利用FT-IR、1H NMR、13CNMR和ESI-MS等手段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采用琼脂稀释法测试了中间体ATM和全部目标产物对花生褐斑病菌、苹果轮纹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的杀菌活性。ATM对5种病菌均显示弱的抑制作用;目标化合物5和7对所选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对苹果轮纹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c(R=3-CH3)和7i(R=2-OCH3)的抑制率分别为62.3%和64.5%。化合物5c(R=3-CH3)和7i(R=2-OCH3)对花生褐斑病菌的抑制率均为68.8%;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8.3%和64.2%。采用稗草小杯法和油菜平皿法测试了中间体ATM和全部目标产物的除草活性。ATM对油菜的胚根生长有极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92.3%(活性级别A);化合物5和7对油菜的胚根和稗草的幼苗生长仅表现出弱的抑制活性。
马晓娥[8](2010)在《松油醇副产物合成农药增效剂N-取代基单萜烯基酰亚胺》文中提出为了开发利用广西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松节油生产松油醇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萜烯,本文研究以松油醇副产物为原料首先与马来酸酐合成中间体萜烯-马来加成物,再利用乙酐法和共沸法与相应的伯胺反应,从而合成出农药增效剂N-取代基单萜烯基酰亚胺。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有:(1)在无溶剂条件下,松油醇副产物在催化剂和助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异构,同时与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反应,并生成1-异丙基-4-甲基二环[2,2,2]-5-辛烯-2,3-二酸酐(简称TMA)。实验过程中对催化剂磷酸、对甲苯磺酸、氯化铝、四氯化钛、树脂进行了筛选,实验证明磷酸作为催化剂效果最好。然后实验以磷酸为催化剂,再添加助催化剂碘,效果更好的进行了TMA的合成,并运用正交实验确定了合成TMA的最佳合成条件:反应温度155℃,催化剂质量分数为1.5%,助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05%,n(副产物主成分):n(马来酸酐)=2.2:1,反应时间为2h,TMA的收率为86.2%,纯度为99.2%,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对TMA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2)以TMA和相应的伯胺为原料,分别采用乙酐法和共沸法合成了N-苯基单萜烯基酰亚胺、N-环己基单萜烯基酰亚胺、N-十二烷基单萜烯基酰亚胺。实验结果表明,乙酐法制备N-取代基单萜烯基酰亚胺的收率比共沸法稍好。通过气相色谱、IR和1H-NMR对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
柴坤刚[9](2010)在《磷钼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及加成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具有Keggin型结构的磷钼酸(PMA)是一种高效的杂多酸催化剂,因其具有特殊的催化性能,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磷钼酸均相催化以及活性炭负载磷钼酸固体酸催化剂(PMA/C)多相催化α-蒎烯异构化、α-蒎烯与马来酸酐的Diels-Alder反应以及α-蒎烯与甲醇的加成反应。PMA均相催化反应存在催化剂与产物分离困难、催化剂不易回收等问题,通过简单浸渍法将PMA负载于活性炭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PMA负载量的PMA/C催化剂。采用FT-IR、XRD、BET、TG及NH3-TPD等手段对PMA/C催化剂的结构、表面形态及其酸性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发现PMA仍以Keggin型结构高度分散在活性炭表面,且热稳定性得到加强。此外,随着PMA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的酸量不断增大,催化活性也随之逐渐增强。α-蒎烯异构化是α-蒎烯深加工的基础反应之一,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PMA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具有很高的活性和特殊的选择性。分别对PMA均相催化α-蒎烯异构化以及PMA/C多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反应介质的极性对PMA及其PMA/C催化剂催化下的α-蒎烯异构化的反应活性和主产物选择性影响显着。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α-蒎烯均相和多相异构化反应的影响,得出了较合适的反应条件。α-蒎烯的异构化产物α-松油烯可与亲双烯体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反应。在对PMA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将马来酸酐添加至α-蒎烯异构化反应体系中,使α-蒎烯在发生异构的同时与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反应。经过优化反应后,该加成反应在PMA均相催化时,主产物α-松油烯-马来酸酐加成物(TMA)的产率最高可达93%以上;在负载型催化剂PMA/C作用下,TMA的产率最高可达80%。α-蒎烯在酸催化作用下也可与甲醇发生加成反应(或称甲氧基化反应),主要生成α-松油基甲醚(TME)。在PMA均相催化体系中,经优化反应条件,TME产率最高可达37%以上。当以PMA/C作为多相催化剂时,α-蒎烯与甲醇发生加成反应合成TME的最高产率可达33%,该体系的反应结果优于大部分的同类研究报道,表明PMA对该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由PMA/C多相催化这三类反应的反应结果与相对应的PMA均相催化反应结果相比较可知,PMA/C催化活性明显不如前者。然而,通过对PMA/C催化剂应用于这三类反应时的稳定性能进行考察,表明负载后的磷钼酸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此外,参考前人对α-蒎烯这三类反应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磷钼酸催化体系中的反应结果,对可能存在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王桂英,黄科林,韦毅,罗素娟,廖丹葵,慕朝师[10](2010)在《从松节油出发合成N-烷基酰亚胺及其杀虫增效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分步骤具体介绍了从松节油出发合成杀虫增效剂N-烷基酰亚胺(TMA)的合成工艺进展及其在杀虫增效剂方面的应用情况。
二、α-蒎烯与马来酸酐反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α-蒎烯与马来酸酐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蒎烯在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蒎烯的聚合反应 |
1.1 阳离子聚合反应 |
1.1.1 α-蒎烯聚合反应 |
1.1.2 β-蒎烯聚合反应 |
1.2 自由基聚合反应 |
1.2.1 α-蒎烯自由基聚合反应 |
1.2.2 β-蒎烯自由基聚合反应 |
1.3 辐射诱导聚合反应 |
2 蒎烯聚合物的应用 |
2.1 蒎烯合成增塑剂 |
2.2 蒎烯在橡胶加工中的应用 |
2.3 蒎烯在胶粘剂方面的应用 |
2.4 蒎烯在涂料方面的应用 |
2.5 蒎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3 结语 |
(2)双环戊二烯的共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聚双环戊二烯研究概况 |
1.1.1 双环戊二烯的生产 |
1.1.2 双环戊二烯聚合机理 |
1.1.3 双环戊二烯聚合的催化体系 |
1.1.4 聚双环戊二烯的改性 |
1.1.5 聚双环戊二烯的成型方法研究 |
1.1.6 双环戊二烯的应用 |
1.1.7 聚双环戊二烯塑料的应用 |
1.2 蒎烯聚合的研究进展 |
1.2.1 蒎烯概述 |
1.2.2 蒎烯的聚合反应 |
1.2.3 蒎烯聚合物的应用 |
1.3 乙叉降冰片烯聚合的研究进展 |
1.3.1 乙叉降冰片烯的性质 |
1.3.2 乙叉降冰片烯的合成工艺 |
1.3.3 乙叉降冰片烯的应用 |
1.4 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案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方案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主要试剂 |
2.2 仪器和设备 |
2.2.1 试剂纯化与预处理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3 蒎烯、乙叉降冰片烯均聚物的制备 |
2.2.4 小试中双环戊二烯和蒎烯、乙叉降冰片烯共聚物的制备 |
2.2.5 放大实验运用RIM工艺制备PDCPD-βp、PDCPD-ENB共聚物 |
2.3 转化率的测定 |
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4.1 红外光谱(IR)分析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3 拉伸性能的测试 |
2.4.4 冲击性能的测试 |
2.4.5 热失重分析(TG) |
第3章 双环戊二烯共聚合反应研究 |
3.1 双环戊二烯/蒎烯的共聚合反应 |
3.1.1 反应条件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
3.1.2 凝胶时间和蒎烯含量的关系 |
3.1.3 蒎烯质量分数对聚合转化率的影响 |
3.1.4 红外光谱表征 |
3.1.5 TG分析 |
3.1.6 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7 冲击断面SEM透射电镜分析 |
3.2 双环戊二烯/ENB的共聚合反应 |
3.2.1 反应条件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2 凝胶时间和ENB含量的关系 |
3.2.3 ENB质量分数对转化率的影响 |
3.2.4 红外光谱分析 |
3.2.5 TG分析 |
3.2.6 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
3.2.7 冲击断面SEM透射电镜分析 |
第4章 RIM工艺制备PDCPD共聚物及其性能研究 |
4.1 运用RIM工艺制备PDCPD/βP共聚物材料 |
4.1.1 冲击性能测试 |
4.1.2 拉伸性能测试 |
4.1.3 PDCPD/βP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示意图 |
4.1.4 冲击断面SEM透射电镜分析 |
4.2 运用RIM工艺制备PDCPD/ENB材料 |
4.2.1 冲击性能测试 |
4.2.2 共聚物拉伸性能测试 |
4.2.3 PDCPD/ENB共聚物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示意图 |
4.2.4 冲击断面SEM透射电镜分析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和苯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α-蒎烯的研究进展 |
1.1.1 双键的改性 |
1.1.2 四元环的改性 |
1.2 噻二唑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1 抗菌活性 |
1.2.2 除草活性 |
1.2.3 杀虫活性 |
1.2.4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
1.2.5 抗炎活性 |
1.2.6 抗结核活性 |
1.2.7 抗癌活性 |
1.2.8 其他活性 |
1.3 磺酰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研究进展 |
1.3.1 杀菌活性 |
1.3.2 除草活性 |
1.3.3 杀虫活性 |
1.3.4 抗肿瘤和抗癌活性 |
1.3.5 其他活性 |
1.4 课题简介及意义 |
第二章 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原料和试剂 |
2.2.2 合成路线 |
2.2.3 α-萜品烯马来酸酐加成物3的合成 |
2.2.4 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4的合成 |
2.2.5 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酰氯5的合成 |
2.2.6 2-氨基-5-取代苯基-1,3,4-噻二唑6的合成 |
2.2.7 目标产物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7的合成 |
2.2.8 中间体4和目标产物7的分析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中间体4和目标产物7合成条件的初步探讨 |
2.3.2 中间体4和目标产物7的表征 |
2.3.3 中间体4与目标产物7的波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α-蒎烯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仪器、原料和试剂 |
3.2.2 合成路线 |
3.2.3 α-萜品烯马来酸酐加成物3的合成 |
3.2.4 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4的合成 |
3.2.5 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酰氯5的合成 |
3.2.6 N-芳磺酰基乙二胺8的合成 |
3.2.7 目标产物α-蒎烯基苯磺酰胺化合物9的合成 |
3.2.8 目标产物9的分析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目标产物9的表征 |
3.3.3 目标产物9的波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目标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杀菌活性测试 |
4.2.2 除草活性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杀菌活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2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α-蒎烯聚合近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α-蒎烯的均聚 |
1.1引发剂 |
1.2均聚工艺改进 |
2 α-蒎烯的共聚改性 |
2.1共聚方法 |
2.2 α-蒎烯与St(苯乙烯)的共聚改性 |
2.3 α-蒎烯与β-蒎烯的共聚改性 |
2.4 α-蒎烯与马来酸酐的共聚改性 |
2.5 α-蒎烯与其他化合物的共聚改性 |
3结语 |
(5)蒎烯衍生物与COx和SO2共聚反应合成新型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松节油概述 |
1.2 冰片烯和冰片二烯概述 |
1.2.1 冰片烯和冰片二烯的研究现状 |
1.2.2 烯烃与 SO_2共聚制备聚砜树脂的研究现状 |
1.2.3 烯烃与 CO 共聚制备聚酮的研究现状 |
1.2.4 环氧化合物与 CO_2共聚制备聚碳酸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微波辐照加热法合成冰片烯和冰片二烯 |
2.1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操作 |
2.2.1 2-氯莰烷和 2,6-二氯莰烷的合成 |
2.2.2 常规法合成冰片烯和冰片二烯 |
2.2.3 微波辐照法合成冰片烯和冰片二烯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产物的结构表征 |
2.3.2 微波辐照法合成冰片烯和冰片二烯 |
2.3.3 反应机理探讨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双环萜烯烃与 SO_2共聚反应研究 |
3.1 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操作 |
3.2.1 双环萜烯烃与 SO_2的共聚反应 |
3.2.2 双环萜烯烃、SO_2和马来酸酐的三元共聚反应 |
3.2.3 双环萜烯烃、SO_2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反应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共聚产物的理化常数 |
3.3.2 共聚产物的 FT-IR 分析 |
3.3.4 反应机理探讨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冰片烯和冰片二烯与 CO 共聚反应研究 |
4.1 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操作 |
4.2.1 冰片烯和冰片二烯与 CO 的共聚反应 |
4.2.2 催化活性 R 的计算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共聚产物的结构表征 |
4.3.2 共聚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 |
4.3.3 共聚机理探讨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双环萜烯烃的环氧化反应研究 |
5.1 试剂与仪器 |
5.2 实验操作 |
5.2.1 过氧化氢的浓缩与含量测定 |
5.2.2. 高浓度过氧乙酸的制备与含量测定 |
5.2.3 蒎烯及其衍生物的环氧化反应研究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产物的结构表征 |
5.3.2 相转化催化剂催化蒎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 |
5.3.3 冰片烯和冰片二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 |
5.3.4 反应机理探讨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环氧双环萜烯烃与 CO_2共聚反应研究 |
6.1 试剂与仪器 |
6.2 实验操作 |
6.2.1 催化剂 Zn-Co DMC 的合成 |
6.2.2 催化剂催化活性的验证 |
6.2.3 环氧双环萜烯烃与 CO_2的共聚反应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催化剂 Zn-Co DMC 的结构表征 |
6.3.2 环氧双环萜烯烃与 CO_2的共聚反应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研究生阶段参与和承担的项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硫脲和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α-蒎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 硫脲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1 抗菌活性 |
1.2.2 抗病毒活性 |
1.2.3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
1.2.4 杀虫活性 |
1.2.5 除草活性 |
1.2.6 抗肿瘤和抗癌活性 |
1.2.7 其他活性 |
1.3 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1 抗菌活性 |
1.3.2 杀虫活性 |
1.3.3 抗病毒活性 |
1.3.4 抗癌活性 |
1.3.5 除草活性 |
1.3.6 其他活性 |
1.4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硫脲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原料和试剂 |
2.2.2 合成路线 |
2.2.3 α-萜品烯马来酸酐加成物3的合成 |
2.2.4 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4的合成 |
2.2.5 取代苯基异硫氰酸酯的合成 |
2.2.6 目标产物5的合成 |
2.2.7 中间体4和目标产物5的分析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中间体4和目标产物5a~5j的表征 |
2.3.2 中间体4与目标产物5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仪器、原料和试剂 |
3.2.2 合成路线 |
3.2.3 α-萜品烯马来酸酐加成物3的合成 |
3.2.4 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4的合成 |
3.2.5 目标产物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酰胺6的合成 |
3.2.6 目标产物6a~6k的分析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目标产物6a~6k合成条件的探讨 |
3.3.2 目标产物6a~6k的表征 |
3.3.3 目标产物6的波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目标产物和重要中间体的生物活性测试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杀菌活性测试 |
4.2.2 除草活性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杀菌活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2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磺酰胺和咪唑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α-蒎烯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 磺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1 抗菌活性 |
1.2.2 抗癌活性 |
1.2.3 抗病毒活性 |
1.2.4 抑制蛋白酶活性 |
1.2.5 除草活性 |
1.2.6 其他活性 |
1.3 咪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1 杀菌活性 |
1.3.2 抗癌活性 |
1.3.3 抗炎活性 |
1.3.4 镇痛活性 |
1.3.5 抑制蛋白酶活性 |
1.3.6 杀虫活性 |
1.3.7 除草活性 |
1.3.8 其他活性 |
1.4 课题简介及意义 |
第二章 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原料和试剂 |
2.2.2 合成路线 |
2.2.3 TMA的合成 |
2.2.4 中间体N-芳磺酰基乙二胺4的合成 |
2.2.5 目标产物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磺酰胺化合物5的合成 |
2.2.6 目标产物5的分析表征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中间体4a~4I的合成 |
2.3.2 目标产物5a~5I的表征 |
2.3.3 目标产物5a~5I的波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咪唑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仪器、原料和试剂 |
3.2.2 合成路线 |
3.2.3 TMA的合成 |
3.2.4 ATM的合成 |
3.2.5 目标产物7的合成 |
3.2.6 ATM和目标产物7的分析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ATM和目标产物7a~7i的合成 |
3.3.2 ATM和目标产物7a~7i的表征 |
3.3.3 ATM和目标产物7a~7i的波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杀菌活性测试 |
4.2.2 除草活性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杀菌活性 |
4.3.2 除草活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松油醇副产物合成农药增效剂N-取代基单萜烯基酰亚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松油醇副产物的概述 |
1.2 TMA 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
1.3 N-取代酰亚胺的研究概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 TMA合成部分 |
2.3 N-取代基单萜烯基酰亚胺合成部分 |
2.4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TMA 部分 |
3.2 N-取代基单萜烯基酰亚胺部分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磷钼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及加成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磷钼酸催化剂研究进展 |
1.1.1 磷钼酸简介 |
1.1.2 磷钼酸固载化研究现状 |
1.1.3 磷钼酸在有机反应中的催化应用 |
1.2 α-蒎烯异构化反应研究现状 |
1.2.1 α-蒎烯异构化反应简介 |
1.2.2 α-蒎烯异构化反应机理 |
1.2.3 α-蒎烯异构化反应的酸催化剂研究进展 |
1.3 α-蒎烯与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研究现状 |
1.3.1 α-蒎烯与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简介 |
1.3.2 α-蒎烯与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机理 |
1.3.3 α-蒎烯与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研究进展 |
1.4 α-蒎烯与甲醇加成反应研究现状 |
1.4.1 α-蒎烯与甲醇加成反应简介 |
1.4.2 α-蒎烯与甲醇加成反应机理 |
1.4.3 α-蒎烯与甲醇加成反应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2 活性炭负载磷钼酸催化剂(PMA/C)的制备及表征 |
2.1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部分 |
2.2.1 活性炭负载磷钼酸催化剂(PMA/C)的制备 |
2.2.2 催化剂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红外光谱表征 |
2.3.2 X-射线衍射光谱(XRD)表征 |
2.3.3 比表面积和孔径表征 |
2.3.4 热重分析 |
2.3.5 NH3-TPD表征 |
2.4 小结 |
3 磷钼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 |
3.1 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部分 |
3.2.1 α-蒎烯异构化反应实验方法 |
3.2.2 产物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MA均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 |
3.3.2 PMA/C多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 |
3.4 小结 |
4 磷钼酸催化α-蒎烯与马来酸酐Diels-Alder反应 |
4.1 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方法 |
4.2.2 产物分析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MA均相催化α-蒎烯与马来酸酐的Diels-Alder反应 |
4.3.2 PMA/C多相催化α-蒎烯与马来酸酐的Diels-Alder反应 |
4.3.3 TMA的表征分析结果 |
4.4 小结 |
5 磷钼酸催化α-蒎烯与甲醇加成反应 |
5.1 试剂与仪器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方法 |
5.2.2 产物分析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MA均相催化α-蒎烯与甲醇的加成反应 |
5.3.2 PMA/C多相催化α-蒎烯与甲醇的加成反应 |
5.3.3 TME的表征分析结果 |
5.4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从松节油出发合成N-烷基酰亚胺及其杀虫增效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萜马加成物TM的合成研究 |
2 杀虫增效剂N-烷基酰亚胺TMR的合成研究 |
3 N-烷基酰亚胺TMR杀虫增效活性研究 |
4 结语 |
四、α-蒎烯与马来酸酐反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蒎烯在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张朝明,张亚杰,韦超,余志强,张玉清. 化工新型材料, 2017(09)
- [2]双环戊二烯的共聚研究[D]. 张朝明.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3]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和苯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龙生. 广西大学, 2014(05)
- [4]α-蒎烯聚合近期研究进展[J]. 李爱元,孙向东,张慧波,施立钦,张永春. 中国胶粘剂, 2014(01)
- [5]蒎烯衍生物与COx和SO2共聚反应合成新型材料的研究[D]. 杨晓琴.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4)
- [6]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硫脲和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廖静妮. 广西大学, 2013(05)
- [7]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磺酰胺和咪唑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蔺志铎. 广西大学, 2013(05)
- [8]松油醇副产物合成农药增效剂N-取代基单萜烯基酰亚胺[D]. 马晓娥. 广西师范学院, 2010(03)
- [9]磷钼酸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及加成反应的研究[D]. 柴坤刚. 广西民族大学, 2010(07)
- [10]从松节油出发合成N-烷基酰亚胺及其杀虫增效活性研究进展[J]. 王桂英,黄科林,韦毅,罗素娟,廖丹葵,慕朝师.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