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血白蛋白及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碧莲,文亦磊,罗伟生[1](2020)在《大鼠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四氯化碳(CCl4)诱导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最佳给药方式。方法: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三组:①正常对照组10只;②四氯化碳溶液复合乙醇造模组10只;③四氯化碳溶液造模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四氯化碳溶液复合乙醇造模组给予剂量为0.3 ml/kg的40%四氯化碳悬溶液(2次/周),并从实验第2周开始经口灌胃无水乙醇;四氯化碳溶液造模组给予剂量为0.3 ml/kg的40%四氯化碳悬溶液(2次/周)。观察造模过程中各组大鼠死亡情况;造模结束后,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通过HE及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对比分析不同给药方式CCl4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果。结果:造模第10周结束后,两组造模组比较,造模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周期结束后,正常对照组、四氯化碳溶液复合乙醇组、四氯化碳溶液组造模大鼠非正常死亡分别为0只、2只及3只,死亡率分别为0%、20%、30%;四氯化碳溶液复合乙醇组、四氯化碳溶液组大鼠血清ALT、AST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氯化碳溶液复合乙醇组大鼠血清ALT、AST的含量与四氯化碳溶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含量较四氯化碳溶液组有明显升高;HE及Masson染色发现正常对照组、四氯化碳溶液复合乙醇组、四氯化碳溶液组分别有0只、5只、3只大鼠肝组织达到了S5级以上(含S5级),成功率分别为0%、50%及30%。结论:四氯化碳溶液复合乙醇组大鼠死亡率低,成模率高,造模周期短,为制作肝纤维化模型较理想的方法。
蔡碧莲,文亦磊,罗伟生[2](2020)在《四氯化碳溶液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在构建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多种实验方法中,应用四氯化碳(CCl4)作为主要溶液进行肝纤维化模型构建的实验方法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对CCl4作用机制、CCl4构建实验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时间、剂量、大鼠一般情况、注射方式的选择、停止CCl4注射与大鼠肝纤维化的发展趋势、造模过程中大鼠死亡原因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针对以上实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发现采用皮下注射CCl4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能有效提高大鼠肝纤维化造模成功率并减少大鼠病死率,为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病理过程、临床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及药物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吕艳杭,吴姗姗,王振常,叶学劲[3](2020)在《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纤维化是由各种损肝因素作用于肝脏,导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其主要病理特征是细胞外基质弥漫性沉积过多所致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及肝窦毛细血管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甚至肝癌转化的必经阶段。成功制造出与各种致病因素相似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可以为临床深入研究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本文将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的方法、效果、用途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曹婷婷[4](2020)在《益气活血、清化瘀毒法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肝纤维化中医发病病机特点,分别观察和评价益气活血法、清化瘀毒法及两种治法的复法对于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益气活血法、清化瘀毒法及其复法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一: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秋水仙碱组(C组)、丹参组(D组)、黄芪组(E组)、丹参黄芪按1:1配比复方组(F组),丹参黄芪按1:2配比复方组(G组),丹参黄芪按2:1配比复方组(H组),其中B-H组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制成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完成造模后,C-H组分别给予秋水仙碱、丹参颗粒剂、黄芪颗粒剂灌胃,复方制剂组分别给予丹参:黄芪按照1:1比例剂量灌胃,丹参:黄芪按照1:2比例剂量灌胃,丹参:黄芪按照2:1比例灌胃。干预4周后收集血清和肝组织标本,运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免疫组化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I型胶原蛋白,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Smad2,β-catenin,Cyclin D1m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TGF-β1,Smad2,β-catenin,Cyclin D1蛋白含量。实验二: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紫七软肝颗粒低剂量组(0.3375g/kg)、紫七软肝颗粒中剂量组(0.675g/kg)和紫七软肝颗粒高剂量组(1.35g/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制成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完成造模后,分别给予药物干预,4周后收集血清和肝组织标本,运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SOD、HYP和MDA的水平,Western-blot检测TGF-β1,Smad2,p-Smad2蛋白含量。实验三: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加味紫七软肝颗粒低剂量组(0.506g/kg)、加味紫七软肝颗粒中剂量组(1.0125g/kg)和加味紫七软肝颗粒高剂量组(2.025g/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制成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完成造模后,分别给予药物干预,4周后收集血清和肝组织标本,运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SOD、HYP和MDA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肝脏组织lnc-LFAR1,TGF-β1,Smad2,p-Smad2mRNA含量,Western-blot检测大鼠肝脏的TGF-β1,Smad2,p-Smad2蛋白含量。结果:实验一:与B组比较,各中药组肝功能指标中ALT、ALP及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明显(P<0.05),优于西药对照组,但中药组组间无差异。与B组比较,E组和F组α-SMA和colI表达最少。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与B组比较,F、G组TGF-β1下降明显(P<0.05),各组Cyclin D1均明显下降(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各治疗组的Cyclin D1下降显着(P<0.05);C组TGF-β1、β-catenin下调效果优于多数中药组(P<0.05),但与F组疗效相当;各中药治疗组组间疗效无显着差异。实验二:与模型组比较,各中药治疗组肝功能指标均显着下降(P<0.05),各组间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均下降(P<0.05),各中药组间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各中药组氧化应激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不同剂量中药组组间疗效比较无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各中药治疗组TGF-β1、β-Smad2降低明显(P<0.05),但组间没有差异。实验三: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功能主要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与秋水组比较,加紫高组ALT、AST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均下降(P<0.05);与秋水组比较,加紫高组各项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加紫中组PⅢP、IVC较秋水组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SOD下降,MDA、HYP均升高(P<0.05);与秋水仙碱相比,加紫高组SOD升高明显(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加紫中组、加紫高组lnc-LFAR1显着降低(P<0.05);各治疗组TGF-β1均显着降低(P<0.05);秋水组、加紫中组、加紫高组Smad2显着降低(P<0.05);秋水组、加紫中组、加紫高组P-Smad2显着降低(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治疗组TGF-β1、p-Smad2下降明显(P<0.05);加紫高组、加紫中组Smad2下降明显(P<0.05)。结论:1.益气活血法可以显着降低ALT、ALP及肝纤指标,降低TGF-β1、Smad2、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以1:1比例复方制剂疗效最佳,提示益气与活血药物等剂量配比疗效最优,且益气活血法对于改善肝纤指标疗效显着。2.清化瘀毒法可以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功能、肝纤指标,增强其抗氧化能力,还能显着降低大鼠肝脏TGF-β1、p-Smad2蛋白的表达,进而阻断TGF-β/Smad信号通路,对抗肝纤维化,与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其中尤其对于肝功能指标疗效显着。3.益气活血联合清化瘀毒法对肝功能指标、肝纤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均有较好疗效,其中高剂量组对部分指标的疗效甚至优于西药对照组秋水仙碱。同时实验还发现益气活血联合清化瘀毒法可下调lnc-LFAR1的表达,进而使TGF-β/Smad通路上相关细胞蛋白表达也呈现下降,提示中药可能通过作用于lnc-LFAR1来干预TGF-β/Smad通路,为进一步研究中药对肝纤维化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
窦立雯[5](2017)在《柴胡对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大鼠的“效—毒”关联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功效、证候背景下,通过传统中医药文献挖掘与现代药理、毒理学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在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功效和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基础上,建立适宜于中药病证背景下评价活性的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运用体内、外研究手段在整体、细胞水平上开展柴胡不同样品的药效活性研究,明确柴胡对肝郁脾虚行肝纤维化的药效作用并探讨其初步药效机制,进行药效伴随毒副作用研究,揭示其受累靶器官和毒副作用特点,验证不同样品对病证模型的活性作用,为明确柴胡药效、毒性物质基础进行证候背景下的“效—毒”关联评价,为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用药依据和策略。方法:通过给予注射猪血清诱导,外加不同酒精浓度及高脂低蛋白饲料喂养,多因素构建适宜肝郁脾虚证评价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优化并建立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使用中医肝郁脾虚证证候积分进行评价,观察柴胡水提物和柴胡总皂苷对模型大鼠的抑制作用;检测血清中ALT、AST、LN、HA、PC-III、IV-C、TGF-β1、BUN、Cr指标的变化,并进行肝组织马松染色分析肝脏纤维化病变程度,明确柴胡不同组分对模型大鼠的伴随毒性;体外通过培养HSC-T6细胞和L-02细胞,运用MTT实验、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考察柴胡不同组分对HSC-T6细胞和L-02细胞的影响,并检测细胞上清液LDH、GSH和GSH-Px的含量来进一步探究柴胡不同组分体外产生“效—毒”的作用剂量,明晰安全剂量范围。结果:在造模3周后,各模型组的大鼠均达到明显肝纤维化损伤程度,且大鼠主证、次证均符合肝郁脾虚证的证候表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ALT、AST、TGF-β1水平显着升高,肝纤维化四项LN、HA、PC-III、IV-C的水平均明显升高;病理切片可见肝细胞纤维隔形成,达到明显肝纤维化程度;且动物无死亡现象。成模后连续给予0.903.60 g·kg-1柴胡水提物和7.0413.90mg·kg-1柴胡总皂苷的可改善大鼠饮食、饮水和活动情况,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中HA、LN、IV-C、PCIII等指标含量和肝脏系数,病理组织学改变减轻。但药物高剂量组血中ALT、AST、BUN、Cr水平升高。体外给予肝星状HSC-T6细胞和肝正常L-02细胞不同剂量的柴胡水提物和柴胡总皂苷,柴胡水提物对HSC-T6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6.23mg·mL-1,对L-02细胞的TC50为10.70mg·mL-1;柴胡总皂苷对HSC-T6细胞的IC50为3.52mg·mL-1,对L-02细胞的TC50为6.68mg·mL-1。检测给药后细胞的上清,给药24h后发现LDH活性随给药浓度的上升而升高,与剂量呈现正相关;而细胞上清液中GSH、GSH-Px的活性均随浓度的上升而下降,与剂量呈现负相关。结论:经过改良高脂低蛋白饲料及酒精刺激强度后,能够成功建立肝纤维化(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该模型证候与临床病证吻合度较高;柴胡水提物、柴胡总皂苷均对肝郁脾虚型纤维化大鼠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可减轻病证程度,且量效关系良好,同时3.60 g·kg-1柴胡水提物和13.90mg·kg-1的柴胡总皂苷会产生一定的肝脏、肾脏的伴随毒副作用。HSC-T6细胞和L-02细胞随柴胡水提物剂量升高抑制率升高,呈现正相关,提示柴胡水提物“效—毒”剂量安全窗范围为6.23 mg·mL-110.70 mg·mL-1,治疗指数(TI)为1.72;HSC-T6细胞和L-02细胞随柴胡总皂苷剂量升高抑制率升高,呈现正相关,提示柴胡总皂苷“效—毒”剂量安全窗范围为3.52 mg·mL-16.68 mg·mL-1,治疗指数(TI)为1.90。给药后的HSC-T6和L-02细胞上清中均检测到GSH、GSH-Px活力下降,并且伴随LDH的浓度升高,提示柴胡水提物和柴胡总皂苷抑制HSC-T6和L-02细胞生长与影响细胞中自由基有关。
窦立雯,孙蓉[6](2017)在《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与中药药效评价应用概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肝纤维化病因和病机为基础,紧密联系中医临床实际,确定并提出适宜于中医病证研究和中药药效评价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肝纤维化模型的报道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目前肝纤维化常见的模型多为西医病理模型,其造模方法、机制、特点各不相同,在中药药效评价研究中尚存在模型灵敏性、可靠性、稳定性方面的问题。结论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临床上肝纤维化的表现为依据,结合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知和现代医学的融合,研制更符合临床实际和中医理论的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构建中医病因病机及病症演变规律下的、中药药效评价的、稳定可靠的肝纤维化模型奠定基础。
魏士长[7](2016)在《三草颗粒治疗肝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并预测医院制剂“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治疗作用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再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三草颗粒”对肝硬化及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并预测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②通过CCL4联合BSA诱导的肝硬化模型,观察三草颗粒对肝硬化的治疗作用。③通过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考察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④通过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α-SMA和TGF-β1;蛋白印迹法检测a-SMA、TGF-β1、p-Smad3、Smad7、TLR4、MyD88和NF-κB; RT-PCR检测TGF-β1、HMGB1和TLR4,考察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⑤采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别三草颗粒中的有效化学成分。结果:(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成功预测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及相关作用靶点基于三草颗粒中各味中药及肝纤维化相关数据库,共筛选出三草颗粒中68个化学成分和387个靶点蛋白,59个肝纤维化相关疾病蛋白靶点,440个交互蛋白。三草颗粒各药物中,茜草有16个化学成分和51个靶点;稀莶草有24个化学成分和75个靶点;秦艽有2个化学成分和3个靶点;丹参有4个化学成分和82个靶点;连翘有11个化学成分和108个靶点;甘草有11个化学成分和68个靶点。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11个活性化学成分和16个直接作用蛋白靶点。预测得出的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三个拓扑参数"Degree", "Betweenness centrality"和" Closeness centrality "的中位数平均值的2倍值分别为3.02、0.41和0.07,满足大于等于以上三个参数值条件的靶点蛋白有Amyloid beta A4 protein、Actin, cytoplasmic 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和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采用ArrayTrack v.3.5.0对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筛选出22条通路,在这22条通路中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P53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和Chemokine signaling pathway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或者扮演其他与肝纤维化相关的重要作用。其中TGF-β1参与了上述大多数通路,如Pathways in cancer、Pancreatic cancer.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Cell cycle、Adherens junction和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所以选择TGF-β1和其通路下游分子蛋白Smad3和Smad7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对象。(2)三草颗粒对CCL4联合BSA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HA、LN和IVC水平显着升高(P<0.01),ALB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熊去氧胆酸组和三草颗粒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HA、LN和IVC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此外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LB水平明显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也表明,三草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改善大鼠肝组织内胶原含量及炎症程度。(3)三草颗粒对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HA、LN和IVC的水平显着升高(P<0.01), ALB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熊去氧胆酸组和三草颗粒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HA、LN和IVC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 ALB水平显着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也表明,三草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改善大鼠肝组织内胶原含量及炎症程度。(4)三草颗粒对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机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HA、LN和IVC的水平显着升高(P<0.01), ALB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熊去氧胆酸组和三草颗粒各给药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HA、LN和IVC水平显着降低(P<0.01), ALB水平显着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也表明,三草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改善大鼠肝组织内胶原含量及炎症程度。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的α-SMA和TGF-β1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而三草颗粒各给药组大鼠肝组织中α-SMA和TGF-β1蛋白表达较模型显着减少:蛋白印迹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α-SMA、 TGF-β1、p-Smad3、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三草颗粒各给药组大鼠肝组织中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 RT-PCR结果表明: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1、 HMGB1和TLR4蛋白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三草颗粒各给药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1、HMGB1和TLR4蛋白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5)三草颗粒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定采用TOF LC/MS/MS技术,通过分析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精确分子量、一级谱和二级谱,我们共鉴定出15个化学成分,分别为:大叶茜草素、羟基茜草素、龙胆苦苷、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丹参素、甘草酸、甘草次酸、隐丹参酮、芒柄花黄素、阿魏酸、獐牙菜苦苷、当药甘和荭草素。结论:①网络药理学预测出三草颗粒中共11个化学成分可能是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活性化合物,16个直接作用靶点可能是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可能的靶点蛋白。TGF-β1/Smad可能是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最重要的信号通路。②三草颗粒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AST/ALT、TB、HA、LN和IVC水平,明显升高ALB水平;明显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状态,改善大鼠肝硬化及肝纤维化程度。③三草颗粒明显改善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机制与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α-SMA、CTGF、HMGB1、TLR4、MyD88、NF-κB、TGF-β1、p-Smad3、Smad7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1、HMGB1和TLR4在mRNA水平的表达相关。④三草颗粒中主要化学成分为大叶茜草素、羟基茜草素、龙胆苦苷、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丹参素、甘草酸、甘草次酸、隐丹参酮、芒柄花黄素、阿魏酸、獐牙菜苦苷、当药甘和荭草素。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三草颗粒治疗肝硬化及肝纤维化疗效显着,明显减少肝脏中胶原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药物通过作用于HMGB1/TLR4/NF-κB和TGF-β1/Smad信号传导通路实现的。
郭辉[8](2014)在《宫内缺氧对成年子代大鼠肝纤维化易感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宫内缺氧对胎鼠及子代大鼠(1、3、6月)肝脏生长发育的影响。2.研究CCl4对宫内缺氧子代大鼠(6月)肝纤维化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将大鼠从妊娠第4天至第20天(gestation day,GD4-20)放入缺氧环境饲养(O2浓度10±0.5%),建立大鼠宫内缺氧模型。实验分为两组:常氧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宫内缺氧组(简称缺氧组)。检测两组中胎鼠(GD20)血气及血液离子指标;称量两组的胎鼠及子代大鼠(1、3、6月)的体重、肝脏重量,计算其肝比重;检测两组样品的血清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变化;分别对两组的肝脏进行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blot印迹法检测肝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的表达。取6月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子代大鼠随机分4组:正常子代组(n=15),缺氧子代组(n=15),正常子代+CCl4组(n=50),缺氧子代+CCl4组(n=50)。正常子代+CCl4组和缺氧子代+CCl4组均给予40%CCl4植物油混悬液腹腔注射,1ml/kg,3次/周,共计8周。正常子代组和缺氧子代组均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处理方法同上。分别于给药1、2、3、4、6、8周末随机取6只大鼠,同一时间点从正常子代组和缺氧子代组各取2只处死,称量体重、肝脏重量;分别对上述样本肝脏行HE染色和Masson胶原纤维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改变,Masson胶原纤维染色光镜观察肝纤维化过程;Western-blot印迹法检测肝组织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宫内缺氧模型建立:与对照组相比,宫内缺氧降低胎儿血液中pO2和SO2%水平;而胎鼠血液中的pH、pCO2、Hb等指标没有明显的影响。2.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胎鼠及1、3月龄子代大鼠血浆中ALT、AST有显着性差异,而6月龄子代大鼠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胎鼠的体重、肝重、肝比重有显着性差异;而1、3、6月龄子代大鼠无统计学意义。3.肝组织HE染色: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胎鼠肝组织结构松散,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细胞质疏松化,细胞核相对较小。出生后1、3月龄缺氧组大鼠肝细胞索仍排列紊乱,细胞质中出现大量脂肪变性的空泡。6月龄时,肝细胞索排列有序,在中央静脉周围有少量肝细胞胞质出现脂肪变性的空泡。4.肝组织HIF-1α、 IL-6及TNF-α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胎鼠及1、3月龄子代大鼠肝组织中HIF-1α、IL-6和TNF-α的表达量明显增加。6月龄子代大鼠时,三种蛋白的表达量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5.给予二次打击后子代大鼠肝比重的变化:正常子代+CCl4组和缺氧子代+CCl4组的肝比重从第4周开始,随着给药时间延长而增加,且缺氧子代+CCl4组在同一个时间点的肝比重显着高于正常子代+CCl4组。6.肝组织形态学变化:正常子代+CCl4组和缺氧子代+CCl4组均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HE染色光镜下可见,给药第1周缺氧子代+CCl4组有少量肝细胞脂肪变性,第4周肝脏形成假小叶。而正常子代+CCl4组直到第8周才出现假小叶。Masson染色光镜下可见,给药1周缺氧子代+CCl4组有少量胶原纤维分布在门管区,直到第4周肝组织中出现大量的胶原纤维,肝细胞出现大量的脂肪空泡;而正常子代+CCl4组直到第8周才出现上述形态学变化。7.肝组织中TGF-β1蛋白的表达: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正常子代+CCl4组和缺氧子代+CCl4组肝组织中TGF-β1蛋白的表达量均增加,在同一个时间点缺氧子代+CCl4组TGF-β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子代+CCl4组。结论:宫内缺氧导致了胎鼠供血供氧不足,胎鼠宫内生长受限,尤其是肝脏发育受限及肝脏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在低氧环境刺激胎鼠肝脏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水平上调,激活了HIF-1α蛋白通路,导致机体内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增加,启动了子代肝脏发生炎症反应,这一过程可能促进肝星形细胞的活化。但在出生后6月龄子代大鼠的肝组织中出现部分性追赶生长,肝脏组织趋于正常。在宫内缺氧导致的肝脏生长发育非正常代谢的模式下采用CCl4二次打击,缺氧子代大鼠(6月龄)形成肝纤维化周期缩短,增加了子代大鼠(6月龄)肝纤维化的易感性。
唐倩[9](2012)在《大鼠肝硬化腹水模型的制备及其在白蛋白药效学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反复作用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为:肝细胞变性、死亡,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典型的假小叶结构广泛形成。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形成原因是肝细胞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再生结节形成,肝脏合成蛋白的功能减退,引起蛋白分布改变和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液成分漏入组织间隙,组织液回收减少而渗入腹腔形成腹水,提示疾病预后不良。肝硬化动物模型的制备是肝硬化发病机制研究及相关治疗药物研发的前提和基础,构建一种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模拟性强的肝硬化动物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用于制备肝硬化动物模型的方法有四氯化碳法、酒精法、免疫法、胆总管阻塞法和多因素复合法等,其中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作为经典的肝毒物质广泛用于肝硬化模型(cirrhosis model,CM)的制备。CCl4制备肝硬化模型,一般用4060%混合油溶液按照动物体重进行给药,每周2次,12-15周可形成肝硬化,但是CCl4肝毒性剧烈,单独使用时死亡率达30%-40%。我们在传统CCl4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优化出CCl4联合苯巴比妥与酒精共同诱导的方法,规模化制备大鼠肝硬化腹水模型,为重组人血白蛋白(recombinant humanserum albumin,rHSA)和犬血白蛋白(plasma-derived canine serum albumin, pd-CSA)治疗肝硬化腹水药效学评价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在优化制备大鼠肝硬化腹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白蛋白治疗效果的评价,为此,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硬化腹水模型的建立为了优化最佳肝硬化腹水模型的制备方法,有效缩短建模周期、提高成模率、降低死亡率,分别运用CCl4法、CCl4+苯巴比妥法、CCl4+酒精法和CCl4+苯巴比妥+酒精法对大鼠进行诱导。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饮水,腹腔注射橄榄油;模型组分别给予不同饮用水处理,腹腔均注射CCl4-橄榄油混合溶液,注射剂量均为2ml/kg wt,每周注射两次,共12周。从给药第4周开始,隔1周对体重、腹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和胶体渗透压(colloidosmotic pressure,COP)进行一次测定。建模结束后,对各参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各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增长缓慢,腹围明显增加,ALT和AST显着升高,ALB和COP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各模型组间参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可以看出,CCl4+苯巴比妥+酒精组ALT和AST最先出现高峰峰值,ALB和COP在第8周时的下降程度已达到成模要求,其他各组均晚于CCl4+苯巴比妥+酒精组,说明CCl4+苯巴比妥+酒精组的方法对大鼠肝细胞损伤速度最快、最明显,有效缩短建模时间。大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看出,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排列整齐,各模型组均有典型的肝硬化病理特征出现,肝细胞排列紊乱,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比较各组的成模率和死亡率可以知道,CCl4+苯巴比妥+酒精组成模率为80%,均高于其他各组,死亡率20%低于其他建模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CCl4联合苯巴比妥与酒精的方法有效缩短建模周期,提高成模率,降低死亡率,利于肝硬化腹水模型的制备。运用CCl4联合苯巴比妥与酒精的方法规模化制备大鼠肝硬化腹水模型,从给药第8周开始,对出现腹水阳性体征的大鼠进行血液指标的检测,根据成模标准筛选出符合药效学实验的大鼠模型。建模结束后,共获得90只符合成模标准的模型。用于rHSA和pd-CSA治疗效果的评价。(2) rHSA治疗CCl4诱导肝硬化腹水模型的效果评价rHSA是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而成的,具有和人血白蛋白相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免疫特性。rHSA的研制避免了血浆来源白蛋白的一些局限性和弊端。将56只本研究第一部分制备的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六组:阴性对照组大鼠给予10ml/kg wt模拟剂;不同剂量rHSA治疗组,根据临床上人血白蛋白的治疗剂量,确定了重组人血白蛋白各实验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1.25ml/kg wt、2.5ml/kg wt、5ml/kg wt和10ml/kg wt,即0.25g/kg wt、0.5g/kg wt、1g/kg wt和2g/kg wt;阳性对照组给予10ml/kg wt的pd-HSA,给药两次,每次给药间隔18h,并且控制给药速度。完成给药后测定大鼠的腹围、尿量、COP和ALB,并对各参数给药前后变化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剂量的rHSA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20%rHSA治疗组大鼠的各项参数指标变化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与20%pd-HSA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rHSA组大鼠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各参数指标给药前后变化量随之增加,具有剂量依赖性。COP变化量与ALB的变化量呈正相关,腹围变化量与COP和尿量呈负相关,说明20%rHSA对大鼠肝硬化腹水有一定治疗作用。(3) pd-CSA治疗CCl4诱导肝硬化腹水模型的效果评价为了评价犬血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随机将筛选的本研究第一部分的30只大鼠模型分为六组:四个不同剂量的10%pd-CSA治疗组,剂量分别为2ml/kg wt、4ml/kg wt、8ml/kg wt和16ml/kg wt,即0.2g/kg wt、0.4g/kg wt、0.8g/kgwt和1.6g/kg wt,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16ml/kg wt生理盐水和10%pd-HSA(1.6g/kg wt)共注射两次,2h内完成注射,每次给药间隔18h。测量给药前后大鼠的腹围、尿量、COP和ALB的浓度,并对各参数指标给药前后变化量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组间差异,明确pd-CSA的治疗作用。实验结果显示,10%pd-CSA不同剂量组在治疗大鼠肝硬化腹水伴随低蛋白血症时,ALB浓度、COP水平和尿量增加的同时,腹围相应降低,各参数指标给药前后变化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与pd-HSA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胶体渗透压给药前后变化量与腹围、白蛋白水平、尿量的变化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10%pd-CSA对大鼠肝硬化腹水有一点的治疗作用。rHSA和pd-CSA临床前药效学实验结果已作为相应药物临床试验申报材料,获得专家认可,为药物注册奠定了基础。
郝瑞春[10](2011)在《雄芍汤防治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主要是一种组织病理学概念。HF指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成分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结构或(和)功能异常的病理变化。多数慢性肝炎均可发生肝纤维化,部分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而目前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抗HF药物,因此能否延缓、终止HF的进展,甚或逆转HF至正常,具有重大意义。HF的形成涉及诸多因素和环节,单纯应用针对某一环节作用的药物可能难以逆转纤维化进程,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有多途径,多靶点抗HF的综合药理作用,着眼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发掘出疗效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雄芍汤乃导师门九章教授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验方,本论文中我们一方面进行了雄芍汤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和机理实验研究,另一方面进行了雄芍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简述如下:目的:从症状体征、肝功、肝纤四项、病理形态学等方面综合评价雄芍汤防治免疫性肝纤维化的疗效,并从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入手明确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机理。方法:1.动物实验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法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对照组、扶正化瘀胶囊对照组、雄芍汤预防组和雄芍汤高、低剂量组(以下分别简称正常组、模型组、扶正组、雄预组、雄高组、雄低组)。观察大鼠毛色泽、体重等一般情况;肉眼观察大鼠新鲜肝脏的外观;计算肝重与体重的比值,脾重与体重的比值;常规方法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同位素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CⅢ)、Ⅳ型胶原(CIV)的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SOD活力,TBA法测定血清MDA含量;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MMP-9、IgE、C3的含量;消化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HE染色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肝组织中TIMP-1mRNA的表达。2.细胞实验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大鼠雄芍汤药物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LX-2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的表达。结果:1.给大鼠腹腔注射猪血清15周后,肝纤维化模型复制成功。2.雄芍汤可以改善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毛色、进食量和体重等一般情况。3.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模型组血清AST、ALT、GLB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ALB、A/G均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除了雄低组AST与模型组差别不显着外,雄芍汤各治疗组血清AST、ALT、GLB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ALB、A/G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雄预组血清GLB显着低于扶正组(P<0.05),雄预组和雄高组A/G显着高于扶正组(P<0.05)。4.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结果:模型组血清HA、LN、PCⅢ、CIV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各治疗组血清HA、PCⅢ、LN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其中雄高组血清HA和LN显着低于雄预组,且雄高组血清LN显着低于扶正化瘀(P<0.05),雄预组血清CIV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而其他治疗组血清CIV与模型组差别不明显。5.肝重指数、脾重指数结果:所有实验组肝重指数均无显着差别;模型组脾重指数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雄预组和雄低组脾重指数均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雄高组和扶正组脾重指数均与模型组差别不明显。6.肝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半定量计分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除雄低组外,各治疗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7.肝组织Hyp检测结果:模型组肝组织Hyp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各治疗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雄预组和雄高组均低于扶正组(P<0.05)。8.大鼠血清SOD和MDA含量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SOD含量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MDA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除扶正组SOD含量与模型组差别不显着外,各治疗组SOD含量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MDA含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雄预组SOD含量显着高于雄低组(P<0.05),雄低组显着高于雄高组,各治疗组间MDA含量差别不显着。9.大鼠血清IgE、C3的含量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IgE、补体C3均与正常组差别不显着,雄预组IgE显着高于其他所有组(P<0.05或P<0.01),雄预组补体C3显着低于正常组和模型组。10.大鼠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各治疗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各治疗组中雄预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α-SMA含量显着低于扶正组(P<0.05或P<0.01),雄高组Ⅲ型胶原含量也显着低于扶正组(P<0.01),雄高组和雄预组Ⅲ型胶原、α-SMA含量均显着低于雄低组(P<0.01)雄低组TGF-β1表达显着低于雄高组(P<0.01)。11.大鼠血清MMP-9含量和肝组织TIMP-1mRNA表达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MMP-9含量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肝组织TIMP-1mRNA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雄预组血清MMP-9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其他用药组与模型组差别不显着;雄高组肝组织TIMP-1mRNA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组差别不显着。12.雄芍汤含药血清对LX-2增殖的抑制率结果:20%和10%空白血清组抑制率均低于相应浓度的扶正组和雄芍汤组(P<0.01),5%空白血清组抑制率与相应浓度的扶正组和雄芍汤组差别不显着;雄芍汤各浓度含药血清组对LX-2增殖的抑制率显着高于相应浓度的扶正含药血清组(P<0.05或P<0.01)。雄芍汤各浓度含药血清组中,20%组和10%组对LX-2增殖的抑制率差别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雄芍汤5%组(P<0.01)。13.含药血清对LX-2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的表达影响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雄芍血清组和扶正血清组LX-2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和TGF-β1含量显着低于空白血清组(P<0.01),雄芍血清组和扶正血清组Ⅰ型胶原差别不显着,扶正血清组Ⅲ型胶原、α-SMA含量显着低于雄芍血清组(P<0.05),雄芍血清组TGF-β1含量显着低于扶正血清组(P<0.01)。结论:1.雄芍汤有确切的抗免疫性肝纤维化疗效,早期预防用药综合疗效较好,其抗肝纤维化的机理与扶正化瘀胶囊不完全相同,且在一定条件下某些方面的抗肝纤维化疗效优于扶正化瘀胶囊。2.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有如下几方面2.1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的作用。2.2既抑制胶原等ECM的合成,又促进其降解。2.3提高肝纤维化大鼠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2.4调节免疫功能2.5促进MMP生成,抑制TIMP-1mRNA表达,从而促进ECM降解2.6抑制HSC活化和增殖,减少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生成
二、人血白蛋白及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血白蛋白及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鼠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材 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2 研究方法 |
2.1 肝纤维化模型建立: |
2.2 血生化检查: |
2.3 组织染色及病理分级: |
3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大鼠一般情况 |
2 不同造模方式的成功率和死亡率 |
3 肝功能检测结果 |
4 肉眼及镜下对大鼠肝纤维化病变观察 |
讨 论 |
(2)四氯化碳溶液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四氯化碳对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
2 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与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时间和剂量 |
3 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与四氯化碳注射方式的选择 |
4 注射方式与大鼠一般情况 |
5 皮下注射四氯化碳与肝纤维化检测指标 |
6 停止四氯化碳注射与大鼠肝纤维化的发展趋势 |
7 构建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大鼠死亡的原因 |
8 前景与展望 |
(3)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药物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 |
1.1 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模型 |
1.2 二甲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模型 |
1.3 硫代乙酰胺诱导肝纤维化模型 |
2 酒精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 |
3 非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 |
4 胆管结扎性肝纤维化模型 |
5 自身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 |
5.1 动物血清诱发的肝纤维化模型 |
5.2 人血白蛋白诱发的肝纤维化模型 |
5.3 刀豆素蛋白诱发的肝纤维化模型 |
6 其他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 |
7 小 结 |
(4)益气活血、清化瘀毒法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西医理论研究 |
1.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 |
2. 肝纤维化相关因素 |
3. 肝纤维化的诊断 |
4. 肝纤维化的治疗 |
二、中医理论研究 |
1. 中医古代文献对肝纤维化相关疾病的认识 |
2.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3. 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 |
4. 实验理论依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益气活血法对于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GF-β1,Smad2,β-catenin,Cyclin D1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造模 |
2.3 给药 |
2.4 样本采取 |
2.5 指标检测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3.2 病理组织学结果 |
3.3 免疫组化对α-SMA和Ⅰ胶原蛋白检测结果 |
3.4 血清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 |
3.5 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 |
3.6 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Smad2,β-catenin,Cyclin D1mRNA结果 |
3.7 Western-blot检测TGF-β1,Smad2,β-catenin,Cyclin D1蛋白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丹参、黄芪单药及复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的作用 |
4.2 丹参、黄芪单药及复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纤指标的作用 |
4.3 丹参、黄芪单药及复方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Smad2、β-catenin、CyclinD1的作用 |
实验二 清化瘀毒法对于肝纤维化大鼠TGF-β1,Smad2,p-Smad2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造模 |
2.3 给药 |
2.4 样本采取 |
2.5 指标检测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3.2 病理组织学结果 |
3.3 血清肝功能指标结果 |
3.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
3.5 肝脏SOD、HYP及MDA检测结果 |
3.6 Western-blot检测TGF-β1,Smad2、p-Smad2蛋白表达结果 |
4. 讨论 |
4.1 紫七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功能的作用 |
4.2 紫七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HA、PⅢP、IVC的作用 |
4.3 紫七软肝颗粒肝纤维化模型大鼠SOD、MDA、HYP含量的作用及分析 |
4.4 紫七软肝颗粒对TGF-β1,Smad2,p-Smad2蛋白表达的作用 |
4.5 紫七软肝组方探讨 |
实验三 益气活血、清化瘀毒法对肝纤维化大鼠lnc-LFAR1、TGF-β1,Smad2,p-Smad2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造模 |
2.3 给药 |
2.4 样本采取 |
2.5 指标检测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3.2 血清肝功能指标结果 |
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
3.4 肝脏SOD、HYP及MDA检测结果 |
3.5 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的lnc-LFAR1、TGF-β1,Smad2及p-Smad2mRNA结果 |
3.6 Western-blot检测TGF-β1,Smad2、p-Smad2蛋白表达结果 |
4. 讨论 |
4.1 加味加味紫七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的作用 |
4.2 加味紫七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纤指标HA、PⅢP、IVC水平的作用 |
4.3 加味紫七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SOD、HYP和MDA含量的作用 |
4.4 加味紫七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lnc-LFAR1、TGF-β1,Smad2,p-Smad2表达的作用 |
全文讨论 |
1. 益气活血法旨在治疗疾病根本病机 |
2. 清化瘀毒法重在消除疾病主要病理因素 |
3. 益气活血和清化瘀毒法具有协同作用 |
结语 |
创新、不足与展望 |
一、创新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柴胡对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大鼠的“效—毒”关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s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与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和柴胡相关文献的挖掘与整理 |
1 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的临床认知 |
1.3 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2 柴胡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
3 柴胡“效”、“毒”历代文献梳理 |
3.1 药理学研究进展 |
3.2 毒理学研究进展 |
4 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4.1 化学因素诱导法 |
4.2 D-氨基半乳糖胺(D-GalN)诱导法 |
4.3 免疫诱导法 |
5 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评价方法 |
5.1 中医辨证论治 |
5.2 西医诊断标准 |
6 现有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不足 |
6.1 中医病证特点难以体现 |
6.2 缺乏中药药效评价标准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优化 |
1 实验材料 |
1.1 受试动物 |
1.2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受试药物的配制 |
2.3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一般状况观察 |
3.2 成模检测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柴胡对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大鼠的抗纤维化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受试药物 |
1.2 受试动物 |
1.3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饲料、药物的配制 |
2.3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一般状况观察 |
3.2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
3.3 脏器系数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柴胡对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大鼠的药效伴随毒副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受试药物 |
1.2 受试动物 |
1.3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饲料、药物的配制 |
2.3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日食量及日水量的变化 |
3.2 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
3.3 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 |
4 小结 |
第五部分 柴胡体外抗肝纤维化及安全性研究 |
1 柴胡对肝星状HSC-T6细胞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柴胡对人肝L-02细胞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六部分 结语 |
1 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优化的意义 |
2 柴胡对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的“效-毒”关联分析 |
3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创新点 |
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论着 |
附件 |
科研课题 |
(7)三草颗粒治疗肝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图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活性成分及分子机制 |
1. 方法 |
1.1 数据的建立 |
1.2 网络的构建 |
2. 结果 |
2.1 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数据的筛选 |
2.2 “药物-靶点-疾病”交互网络的构建 |
2.3 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直接作用靶点拓扑参数分析 |
2.4 三草颗粒中药物治疗相关疾病的KEGG通路分析 |
第二部分 三草颗粒疗肝硬化及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材与试剂 |
1.3 仪器 |
一、三草颗粒对CCL_4+BSA诱导肝硬化大鼠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方法 |
1.1 动物模型的复制 |
1.2 给药方法 |
1.3 取材 |
1.4 测定指标 |
1.4.1 实验大鼠整体宏观情况 |
1.4.2 实验大鼠血清指标变化 |
1.4.3 组织切片染色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三草颗粒对肝硬化大鼠整体宏观情况的影响 |
2.2 三草颗粒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1 三草颗粒对肝硬化大鼠血清肝指标的影响 |
2.2.2 三草颗粒对肝硬化大鼠血清肝纤指标的影响 |
2.3 三草颗粒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
2.3.1 三草颗粒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的影响 |
2.3.2 三草颗粒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切片Masson染色结果的影响 |
二、三草颗粒对猪血清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 |
1 实验方法 |
1.1 动物模型的复制 |
1.2 给药方法 |
1.3 取材 |
1.4 测定指标 |
1.4.1 实验大鼠整体宏观情况 |
1.4.2 实验大鼠血清指标变化 |
1.4.3 组织切片染色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整体宏观情况的影响 |
2.2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纤相关指标的影响 |
2.2.1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功指标的影响 |
2.2.2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纤指标的影响 |
2.3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
2.3.1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HE染色结果的影响 |
2.3.2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Masson染色结果的影响 |
三、三草颗粒对硫代乙酰胺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 |
1 实验方法 |
1.1 动物模型的复制 |
1.2 给药方法 |
1.3 取材 |
1.4 测定指标 |
1.4.1 实验大鼠整体宏观情况 |
1.4.2 实验大鼠血清指标变化 |
1.4.3 组织切片染色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整体宏观情况的影响 |
2.2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纤相关指标的影响 |
2.2.1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功指标的影响 |
2.2.2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纤指标的影响 |
2.3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
2.3.1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的影响 |
2.3.2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切片Masson染色结果的影响 |
第三部分 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RT-PCR实验步骤 |
1.3.2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
1.3.3 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步骤 |
2 结果 |
2.1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α-SMA的影响 |
2.2 三草颗粒对TGF-β1,p-Smad3,Smad7,HMGB1,TLR4,MyD88和NF-κB表达的影响 |
第四部分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三草颗粒中主要化学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色谱条件 |
2 结果 |
讨论 |
1 立题与动物模型及性别选择依据 |
1.1 选题意义 |
1.2 动物模型选择的依据 |
1.3 雄性动物选择的依据 |
1.4 血清检测指标选择的依据 |
2 三草颗粒药效及机制 |
2.1 三草颗粒对肝硬化及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
2.1.1 三草颗粒对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
2.1.2 三草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
2.2 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2.2.1 网络药理学对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分子生物机制及活性成分的预测 |
2.2.2 三草颗粒治疗肝纤维化分子生物学机制动物实验研究 |
3 三草颗粒中主要化学成份的鉴定 |
3.1 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于中药主要化学成份鉴定的意义 |
3.2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三草颗粒主要化学成份的鉴定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文献综述:中药防治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宫内缺氧对成年子代大鼠肝纤维化易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缺氧对胎鼠及子代大鼠肝脏生长发育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第二部分 CCl_4对宫内缺氧子代大鼠(6月)肝纤维化易感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本课题所获基金资助 |
缩略词表 |
致谢 |
(9)大鼠肝硬化腹水模型的制备及其在白蛋白药效学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硬化腹水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rHSA 治疗 CCl4诱导肝硬化腹水模型的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d-CSA 治疗 CCl4诱导肝硬化腹水模型的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代表论着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雄芍汤防治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雄芍汤防治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猪血清所致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成功复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剂 |
2 方法 |
2.1 分组 |
2.2 造模 |
2.3 观察指标和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3.2 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3.3 大鼠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
4. 讨论 |
4.1 肝纤维化模型复制方法的选择 |
4.2 模型复制相关的问题 |
实验二 雄芍汤防治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及其制备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分组 |
2.2 造模 |
2.3 给药 |
2.4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2.5 观察指标和方法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治疗过程中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3.2 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3.3 肝重指数、脾重指数检测结果 |
3.4 肝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
3.5 血清HA、LN、PCⅢ、Ⅳ-C检测结果 |
3.6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
3.7 肝组织Hyp检测结果 |
3.8 血清SOD、MDA检测结果 |
3.9 血清IgE、MMP-9、补体C_3检测结果 |
3.10 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
3.11 肝组织α-SMA、TGF-β_1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
3.12 肝组织TIMP-1mRNA的表达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雄芍汤组方理论依据及方解 |
4.2 雄芍汤方中诸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3 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4.4 雄芍汤预防和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分析 |
4.5 雄芍汤预防和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理分析 |
第二部分 雄芍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 |
1.3 人肝星状细胞系LX-2 |
1.4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雄芍颗粒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人肝星状细胞LX-2的常规培养 |
2.3 人肝星状细胞LX-2的传代培养 |
2.4 人肝星状细胞LX-2的冻存 |
2.5 冻存人肝星状细胞LX-2的复苏 |
2.6 MTT比色法测定雄芍汤含药血清对LX-2增殖的影响 |
2.7 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LX-2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的表达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含药血清对LX-2增殖的抑制率结果 |
3.2 含药血清对LX-2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的表达影响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
附录二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研究进展 |
附图 |
四、人血白蛋白及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鼠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J]. 蔡碧莲,文亦磊,罗伟生. 陕西医学杂志, 2020(06)
- [2]四氯化碳溶液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研究进展[J]. 蔡碧莲,文亦磊,罗伟生. 陕西医学杂志, 2020(05)
- [3]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J]. 吕艳杭,吴姗姗,王振常,叶学劲. 广西医学, 2020(07)
- [4]益气活血、清化瘀毒法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曹婷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柴胡对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大鼠的“效—毒”关联评价[D]. 窦立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6]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与中药药效评价应用概况[J]. 窦立雯,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7(03)
- [7]三草颗粒治疗肝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魏士长.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宫内缺氧对成年子代大鼠肝纤维化易感性的影响[D]. 郭辉. 苏州大学, 2014(10)
- [9]大鼠肝硬化腹水模型的制备及其在白蛋白药效学评价中的应用[D]. 唐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12)
- [10]雄芍汤防治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研究[D]. 郝瑞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05)
标签:四氯化碳论文; 人血白蛋白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缺氧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