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麻丸中天麻的显微定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吴孟华[1](2022)在《天麻丸中独活虚假投料及羌活劣药投料的检测》文中指出目的对天麻丸中独活虚假投料和羌活劣药投料进行检测。方法 HPLC指纹图谱分析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色谱柱(100 mm×4.6 mm, 2.6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2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20 nm。结果来自20个企业的182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3个共有峰,其中4个色谱峰表征羌活,6个色谱峰表征独活,1个色谱峰表征当归;1个企业1批大蜜丸样品与2个企业48批水蜜丸样品投料羌活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标准,但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判断为羌活劣药投料;2个企业3批水蜜丸样品未检出独活药材对应的特征峰,虽含量测定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但实际为虚假投料。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稳定,可用于天麻丸中羌活、独活的质量控制,建议下一版《中国药典》增加天麻丸特征图谱。
孙洋洋[2](2020)在《瓜蒌子的质量评价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瓜蒌子粉末特征物的观察,选取瓜蒌子中的石细胞为显微特征细胞,建立瓜蒌子的显微定量研究方法,从而测定10个产地中瓜蒌子石细胞的显微特征常数。2.通过对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筛选出瓜蒌子的最佳提取条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10个不同产地的瓜蒌子总三萜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为瓜蒌子的质量评价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对10个产地的瓜蒌子指纹图谱的建立,以及对瓜蒌子中专属性成分栝楼仁三醇和栝楼仁二醇的含量测定,从而在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系统地建立瓜蒌子的质量评价体系,为瓜蒌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4.通过采用SPSS统计软件,研究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与栝楼仁三醇、栝楼仁二醇的含量和石细胞的显微特征常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多维度的评价瓜蒌子质量提供依据。5.通过对瓜蒌子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制备,比较其抗氧化作用能力的强弱,筛选出瓜蒌子最佳抗氧化活性的提取溶剂,并探讨最佳提取溶剂的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为瓜蒌子合理的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1.采用显微定量的方法测定瓜蒌子中石细胞的显微特征常数,通过SPSS统计软件建立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与栝楼仁三醇、栝楼仁二醇的含量和石细胞的显微特征常数之间的数学模型,以确定其相关关系。2.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筛选出瓜蒌子总三萜类成分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等度洗脱的方式测定瓜蒌子中栝楼仁三醇的含量。色谱柱:Agi Lent TC-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93:7);流速1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0nm;进样量10μL。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等度洗脱的方式测定瓜蒌子中栝楼仁二醇的含量。色谱柱:Agi Lent TC-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纯甲醇;流速1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9nm;进样量10μL。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梯度洗脱的方式建立瓜蒌子的指纹图谱。色谱柱:Agi Lent TC-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0.1%的磷酸水;流速1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0nm;进样量10μL。6.采用回流提取法分别以水、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在80℃水浴条件下进行瓜蒌子水提物和醇提物的制备;采用超声提取法以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进行瓜蒌子二氯甲烷提取物的制备;然后分别对三种瓜蒌子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比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瓜蒌子水提物的指纹图谱,并研究其指纹图谱与抗氧化作用的相关性。结果:1.在10个产地中,瓜蒌子中石细胞的显微特征常数差异较大:其中10号产地(安徽商丘)的显微特征常数最大,为458.8个/mg,4号产地(河北辛集)的显微特征常数最小,为115.3个/mg。2.瓜蒌子总三萜类成分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液比40:1,超声时间20min,超声功率100W;测得10个产地间,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总三萜类成分含量最高的是9号产地(安徽亳州),为45.71mg/g,而7号产地(山东)的总三萜类成分含量最低,为15.22mg/g。3.在10个产地中,栝楼仁三醇的含量差异较小:其中河北安国的栝楼仁三醇含量最高,为1.455mg/g,河南的栝楼仁三醇含量最低,为0.948mg/g;栝楼仁二醇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河北定州的栝楼仁二醇含量最高,为0.0967mg/g,山东的栝楼仁二醇含量最低,为0.02260mg/g。通过建立10个产地瓜蒌子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立了13个色谱共有峰,其中13号峰为对照品栝楼仁三醇的色谱峰。各个产地瓜蒌子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41。4.以不同产地瓜蒌子中石细胞的显微特征常数为因变量,与之对应的栝楼仁三醇含量为自变量,可得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49.517X1+830.56,r=0.657;以不同产地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为因变量,与之对应的栝楼仁三醇含量为自变量,可得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9.511X1-29.031,r=-0.753;以不同产地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为自变量,与之对应的栝楼仁三醇和栝楼仁二醇的含量为因变量,可得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44.018X1+199.914X2-34.970,r=-0.873;瓜蒌子的其他数量模型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5.瓜蒌子中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总三萜含量相差较大,水提物、醇提物、二氯甲烷提物的总三萜含量分别为12.72mg/g、18.24mg/g、30.85mg/g,而其抗氧化活性顺序为水提物>醇提物>二氯甲烷提物。瓜蒌子水提物中的11、9、6、12、3、4、14、10号峰,这8个色谱峰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VIP值均大于1,说明这几个色谱峰在瓜蒌子水提物中发挥抗氧化的主要作用。结论:1.10个不同产地的瓜蒌子石细胞显微特征常数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可作为区别不同产区瓜蒌子药材质量的依据。该方法稳定可靠,为定性鉴别不同产区的瓜蒌子药材以及石细胞显微定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还为显微特征常数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分析奠定基础。2.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10个不同产地间,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可将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作为瓜蒌子质量标准含量测定项下的测定指标。3.栝楼仁三醇和栝楼仁二醇作为瓜蒌子的专属性成分,两者可作为瓜蒌子在质量定量控制方面的两个要指标。建立的瓜蒌子HPLC指纹图谱,可为瓜蒌子在定性鉴别方面提供科学依据。4.瓜蒌子中石细胞的显微特征常数与栝楼仁三醇含量呈显着的负相关;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与栝楼仁三醇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含量与栝楼仁三醇和栝楼仁二醇的含量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均呈正相关;以上相关性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该方法稳定可行,在显微定量方面为瓜蒌子的质量制定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并为瓜蒌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5.在瓜蒌子的三种提取物中,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瓜蒌子中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不是三萜类成分。
赵晴[3](2020)在《基于宏条形码技术中成药中苍术原料药材基原鉴定研究》文中指出2015版《中国药典》中记载苍术基原物种为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DC.)Koidz和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北苍术、茅苍术和关苍术在最新《中国植物志》中统称为苍术,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等原因,导致市场中存在很多苍术混伪品,这使得含苍术中成药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中成药中原料药材的鉴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宏条形码技术可以对混合样品进行测序,鉴定标准统一,灵敏度高,相较于传统方法,可以更加准确、便捷地鉴定中成药原料药材的基原。目的:本研究选择中成药中的苍术为研究对象,从原产地收集苍术及其混伪品,通过构建苍术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优化含苍术中成药的DNA提取方法,运用基于PCR-free的以物种遗传信息为鉴定依据的宏条形码技术对中成药二妙丸中苍术成分进行分子鉴定,探讨宏条形码技术对中成药原料药材鉴定的可行性,为中成药的原料药材的基原鉴定提供新方法。方法:1.收集苍术及其混伪品获得ITS2、mat K和rbc L序列。基于BLAST比对和NJ系统发育树进行物种鉴定。另从Genbank中下载29条序列以补充数据库,与所得标准序列一起用于构建苍术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2.探究不同裂解次数、不同纯化方法和不同裂解液对DNA质量的影响。对《中国药典》中收录的含苍术中成药进行系统整理,根据含苍术中成药的DNA质量、剂型、苍术的入药方式等因素对含苍术中成药进行筛选,选择具有代表性实验对象。3.从线下药店购买二妙丸中成药中的原料药材炒苍术、炒黄柏和用来验证宏条形码技术的灵敏性的西洋参各一份,运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鉴定,确保基原准确。4.参考《中国药典》上规定的制法,制作实验对照样品2份,其中一份加入西洋参。之后对3盒二妙丸市售样品和2份二妙丸实验对照样品进行DNA提取,对提取质量合格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后得到的序列,通过第一部分构建的苍术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对所得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中成药中是否存在苍术混伪品或常见近源物种。结果:1.苍术标准品及其混伪品的DNA质量良好且稳定,采用ITS2、rbc L和mat K通用引物扩增的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均可以获得明亮、单一的条带,表明扩增成功率为100%。出现明亮、单一条带的PCR产物共9份进行双向测序,经过序列拼接共得到9条序列,测序成功率为100%。对所得序列进行数据分析共得到3条ITS2序列、3条rbc L序列和3条mat K序列,与Genbank中下载29条序列一起构建NJ系统发育树。基于ITS2序列的NJ系统发育树中苍术和白术呈现良好的单系性,可以有效区分。而基于rbc L序列和mat K序列的NJ系统发育树分支混乱,序列差异极小,不能区分白术和苍术。2.通过不同裂解次数、不同纯化方法和不同裂解液对DNA质量的影响的实验得出,使用GP1裂解液1次裂解,GD、PW过柱纯化为最优实验步骤。对收集12种含苍术中成药进行DNA提取,其中二妙丸DNA浓度最高,质量最优,选择二妙丸作为代表性研究对象进行后续宏条形码技术鉴定研究。3.将炒黄柏和西洋参ITS2序列输入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进行BLAST比对(网址:http://www.tcmbarcode.cn),结果得出,炒黄柏基原为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西洋参基原为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炒苍术ITS2序列与第一部分所得苍术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进行比对和NJ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炒苍术ITS2序列与苍术聚为一支,表明炒苍术基原为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上述三种药材均为正品。4.二妙丸3个商业样品和2个自制对照样品中均可以检测到正品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但同时在A36和EMW8中发现了苍术的混伪品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除此之外A60中发现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等处方中未标注中药;EMW8中发现了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5份样品中均发现了霉菌、真菌和少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黑麦(Secale cereale L.)、豇豆(Vigna unguiculata(L.)Walp.)、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等非《中国药典》物种序列。结论:通过对苍术及其混伪品样品的收集、DNA提取和序列分析,使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对苍术及其混伪品样品进行准确鉴定,成功构建苍术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运用基于PCR-free的宏条形码技术对代表性含苍术中成药二妙丸进行鉴定,可以准确、有效地鉴定中成药中苍术原料药材的基原,为中成药的原料药材的基原鉴定提供了新方法。
樊柳园,朱华,滕建北,戴忠华,笪舫芳,张淼,李鹏,何瑞婷[4](2019)在《显微数量化在中药品质鉴定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显微鉴定是中药品质鉴定的一项重要方法,随着软件时代的高速发展,显微鉴定技术在定性及定量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近现代以来,中药鉴定由简单的显微特征辨别,发展到对其进行显微特征定量、显微组织测定,并结合化学方法对其质量进行控制,该方法成为了生药鉴别、真伪优劣及其含量测定的实用技术。以中药显微定量(测量)为出发点,系统总结了数量化的显微特征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品质鉴定中的应用。
樊柳园[5](2018)在《铁皮石斛显微特征数量化及其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实验处理不同生长年份样品的形态特征、数量化的显微特征和指标性成分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将其显微特征与药材质量进行分析,探索基于显微特征数量化进行质量评价的新方法及技术,为铁皮石斛鉴别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与实验基础。方法:1.实验分组:将同一种源铁皮石斛分3种模式进行栽培,分别简称为对照组(遮蔽度70%)、物理组(遮蔽度50%)、化学组(喷洒植物生长激素GA3);2.形态特征分析:用直接测量的方法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测量;3.显微特征数量化分析:采用石蜡切片法,利用NIKON Eclipse Ni显微镜对铁皮石斛茎横切面显微特征进行微观测量;4.指标性成分分析: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录的方法测定其指标性成分多糖和甘露糖的含量;5.数据分析:运用SPSS23.0数据分析软件,分别探讨其指标性成分与形态特征、显微特征数量化的相关性。结果:(1)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处理组(对照组、物理组、化学组)不同生长年份的铁皮石斛样品的株高、叶数、节数、茎粗、鲜重、干重、折干率等均存在差异。对同一生长年份不同处理组进行比较,物理组和化学组的节间长度、茎粗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物理组三个年份样品的平均茎粗均是最大的,一年生为5.56cm,二年生为5.13cm,三年生为6.00cm;物理组三个年份样品的叶数均高于对照组,化学组三个年份样品的株高和鲜重均高于对照组。(2)显微特征数量化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处理组中,横切面维管束占切面积百分比、坚硬结构占切面积百分比大小均为:二年生>三年生>一年生;在二年生样品中,喷洒植物激素可使茎横切面维管束及坚硬结构含量减少,而光照增强其横切面维管束及坚硬结构含量升高;在化学组二年生样品横切面维管束占切面积百分比、坚硬结构占切面积百分比最低,平均值分别为1.88%、1.67%。(3)成分测定结果显示,同一生长年份,不同处理组样品甘露糖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三个处理组中二年生样品的多糖和甘露糖含量都达到了《中国药典》规定要求;其中,对照组二年生样品甘露糖含量最高,其含量为25.37%;化学组二年生的多糖含量最高,达到38.13%。(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形态特征与指标性成分相关性分析中,不同处理组多糖、甘露糖含量与铁皮石斛节数、干重呈正相关(r在0.721-0.999之间);在显微特征数量化与指标性成分相关性分析中,不同处理组多糖、甘露糖含量与铁皮石斛横切面维管束占横切面积百分比、横切面坚硬结构占横切面积百分比呈负相关(r在0.793~1.000之间)。结论:通过对数量化的显微特征、形态特征、多糖、甘露糖含量等进行比较研究,得到不同处理组不同生长年份的铁皮石斛品质差异,为铁皮石斛的鉴别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使用显微特征数量化定量技术与方法,可以测定与药材质量相关性的数据,为铁皮石斛的鉴定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点:1.首次对铁皮石斛显微特征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提供了显微特征量化与其多糖、甘露糖含量变化相关性的实验数据。2.采用显微测量方法,结合显微镜图像处理软件对比分析茎横切面的显微特征,创新了铁皮石斛显微鉴定的技术与方法。3.提供了铁皮石斛形态特征、显微特征、指标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的技术,得到了科学结论。(见附件“铁皮石斛显微特征数量化及药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科技查新报告”编号CX2018068)。
王冰辉[6](2016)在《天麻丸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性痴呆(VD)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种以认知、记忆、语言、情绪等方面的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继阿尔海默茨病(AD)后导致老年人痴呆的第二大病因,占老年痴呆患者的20%一30%[1]。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痴呆患病率为3.7%一7.8%,血管性痴呆在我国发病率为1.1%—3.0%[2]。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供血供氧不足等原因均可致使脑血管性痴呆,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其发病率也呈逐步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用于血管性痴呆治疗的药物主要有胆碱酯酶抑制剂、血小板功能抑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目前的治疗措施虽然能能延缓疾病的不断恶化,但在改善认知障碍方面并未取得重大突破,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近年来传统医学以其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在治疗血管性痴呆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天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有效成分天麻素含量最高,天麻素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保护脑细胞、防止血栓形成、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益智等功效。其具有安全低毒,不易产生药物蓄积,无药物依赖性和成瘾性等优点,并可通过多环节、多位点发挥药理作用,且副作用相对较小,这也体现出在防治血管性痴呆上中药相对西药存在一定的优势。本实验采用天麻丸制剂观察其对血管性痴呆的作用,为防治血管性痴呆提供新的可行方法。本研究采用昆明小鼠、Wistar大鼠建立动物衰老、痴呆模型,并给予天麻丸制剂进行干预,以尼莫地平片为阳性对照药,观察天麻丸:1、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及痴呆症状改善的情况;2、对胶原、PAF、ADP诱导Wistar大鼠中血小板聚集和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3、对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造成的脑神经细胞损伤和过氧化氢(H2O2)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天麻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1.天麻丸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在6g/kg、3g/kg剂量下,能有效改善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提高其脑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2.天麻丸对脑梗塞痴呆大鼠,在4g/kg、2g/kg剂量下,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使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乳酸(LA)和丙二醛(MDA)含量下降,并抑制乳酸脱氢酶(LDH)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提高脑组织过氧化氢酶(CAT)、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促进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 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神经营养因子受体TrkA及TrkB(酪氨酸蛋白激酶类受体)的表达。但对脑内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及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无显着影响。3.天麻丸在4g/kg、2g/kg、1g/kg剂量可降低胶原、PAF和ADP诱导的正常大鼠的血小板聚集率。4.天麻丸在6g/kg、3g/kg、1.5g/kg剂量不影响正常小鼠凝血时间,但能延长血瘀模型小鼠凝血时间。5.天麻丸对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造成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低氧损害和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ECV304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有保护作用,可提高有害环境下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数量,降低死亡率。综上所述,天麻丸对于血管性痴呆有一定治疗和预防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活血化瘀及改善脑组织代谢等多个方面有关。
孔海文[7](2016)在《天麻化学成分分析与质量评价》文中认为为了建立天麻科学分类和评价方法,加强天麻的质量控制与天麻药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本论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分析技术,测定和分析了天麻中的化学成分,根据有效成分含量和色谱峰面积对不同产地的天麻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天麻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液相色谱测定结合使用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波破碎提取法,对天麻样品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本提取方法提取效果较好,提取液中天麻素含量较高。2.天麻生化成分的液质联用测定与分析首先对HPLC的流动相和最佳检测波长等色谱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然后,利用优化的参数测定天麻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获得的色谱指纹图谱清晰,色谱峰之间干扰较少,能有效地分离和检测天麻的有效成分含量,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过程。利用LC-MS对天麻样品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除了已知的20种物质,我们还发现了33个以前没有报道的新的化学成分,并对部分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质谱测定对研究天麻的组成成分比常用方法更有效,检出成分更多。为天麻化学成分研究提供了参考信息,对进一步研究天麻的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3.天麻色谱学分类与品质评价通过运用优化后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9种天麻的生化指纹图谱及其天麻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计算了种群内和不同种群之间的生化指纹图谱的相似系数;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和相似系数,对这几种天麻进行了系统分类;结果表明,9种天麻样本可分为3个不同的类群。第Ⅰ类包括:天麻标准品、陕西略阳等天麻,生化指纹图谱特征表明这一类天麻天麻素分离峰较其他所有成分的分离峰都高。第Ⅱ类包括:云南彝良天麻。生化指纹图谱表明这一类天麻在2.4 min和7.0 min处有两个最高的峰,而天麻素的峰较小。第Ⅲ类包括:四川凉山天麻。生化指纹图谱特征显示它介于第Ⅰ类和第Ⅱ类之间,其2.4 min分离峰与第Ⅱ类天麻的一致,其天麻素的峰比第Ⅱ类天麻的高很多,与第Ⅰ类天麻接近。根据天麻素含量和色谱峰面积,对天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表现Ⅰ型生化指纹图谱的天麻天麻素含量更高,种类最为优良,具有代表的产地是湖北宜昌和湖南石门,可以认为湖北宜昌至湖南石门之间的山区比较适宜种植天麻。
郑秀艳[8](2015)在《天麻质量控制及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麻(Gastrodia elata Bl.)是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是我国常用的传统名贵中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中国药典》各版将其列为收藏品种,2002年被国家卫生部列为保健食品名单。主要成分含有酚类及其苷类,有“治风之神药”之称。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抗炎和促智抗衰老的功效,最新研究表明天麻还有平喘的功效。然而,天麻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比较薄弱,制约了天麻医药产业的深度开发。为对天麻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复杂性的阐明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进行天麻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天麻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以体内多种移行成分来控制天麻药材的内在质量,同时,以天麻药材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组分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变化和时-量关系。以期为评价天麻有效成分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内在质量,探讨天麻药理毒理作用,促进新药研发和剂型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如下:一、基于入血成分的天麻中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的含量测定研究建立并验证了UPLC-ESI-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天麻素(GAS)和巴利森苷(PA)的含量方法,结果表明,大鼠口服天麻提取物后,GAS和PA均以原型入血。结合HPLC检测技术,建立并验证了RP-HPLC法测定天麻中GAS和PA的含量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好,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均在95%以上。用所建立的RP-HPL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10批天麻药材中入血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天麻中GAS含量较稳定,PA含量差别很大。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指导下,分析口服给药后入血成分,以血中移行成分来控制药材的内在质量,能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药材真实质量,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二、口服天麻微粉和提取物后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的组织分布研究建立并验证了UPLC-ESI-MS/MS法测定大鼠各组织中GAS和PA的含量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无基质干扰。利用该方法对单次灌胃天麻微粉和提取物后,GAS和PA在大鼠各组织(包括脑、心、肝、脾、肺和肾六个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灌胃4 g·kg-1天麻微粉后,GAS和PA均能快速分布到心、肝、脾、肺、肾中,其中肾和肺中含量最高;脑组织中,PA有一定分布,但未检测到GAS。灌胃600 mg·kg-1天麻提取物(相当于4 g·kg-1生药材)后,GAS和PA均能快速分布到心、肝、脾、肺、肾中,其中肾中含量最高;在脑组织中,PA有一定分布,但未检测到GAS。组织分布数据表明:不同给药形式的组织分布特征基本一致,PA在体内代谢速率比GAS快;与提取物给药相比,微粉给药后两组分在各组织中含量高且代谢时间长。三、天麻提取物中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的脑组织药动学研究单次灌胃10.50 g·kg-1天麻提取物后,在脑组织中能检测到GAS,浓度为878.66 ng·g-1,整个脑组织中含量为1052.87 ng;PA浓度为1289.78 ng·g-1,整个脑组织中含量为1540.90 ng。结果表明:增大给药剂量后,GAS和PA均能在脑组织中检测到;此外,两组分在肾和肺中可能存在蓄积现象。四、天麻中天麻素的提取工艺研究此外,本论文还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天麻中GAS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热回流提取,以水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12.56(g:m L),提取时间3.54 h,p H 5.23,在此条件下GAS的提取量为8.29 mg·g-1,与理论预测值的误差仅为1.2%。该工艺环保且提取率高,能为天麻的工业生产提供依据。
陈如[9](2014)在《金银花、红花和槐米的显微量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利用显微量化法对金银花进行产地区分并对不同类型的掺杂模型进行鉴别;(2)利用显微量化法对红花进行产地区分并对掺杂模型进行鉴别;(3)利用显微量化法对槐米进行产地区分并对不同类型的掺杂模型进行鉴别。方法:药材粉碎,全部过筛后置烘箱烘干至恒重。将琼脂和羟乙基纤维素混合液于95℃水浴加热10min后,加入精确称取的药材粉末。涡旋混匀后,于冰水中冷却固定即完成制样。每一批次药材平行制作3个样品。使用自制的取样器,准确抽取0.02mL样品于载玻片上,滴加水合氯醛试液,盖上盖玻片即完成临时装片。每个样品平行制片8片。在载有样品的玻片上均匀选取若干视野(10×10),对视野中三种显微特征物进行计数。采用轮廓分析的统计方法对三种特征物考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三批不同产地的金银花的三种考察指标有显着差异,金银花与山银花的三种考察指标也有显着差异,该方法对非植物性和非药用部位的杂质的最低检出限是5%(质量分数。以下同)。(2)三批不同产地的红花三种考察指标有显着差异,该方法对非植物性杂质的最低检出限是7%,并检测出未知掺杂量样品其杂质含量在60%~65%。(3)三批不同产地的槐米三指标有显着差异,槐花与槐米的三种考察指标有显着差异,该方法对非植物性和非药用部位的杂质的最低检出限是5%。结论:多指标显微量化法能较全面反映金银花、红花和槐花的显微特征,可用于产地的分类和鉴别,也可作为同科不同属药材(金银花与山银花)和不同花期药材(槐米与槐花)的鉴别手段,为提高花类中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水平奠定基础。
李精云,刘延泽[10](2012)在《中药显微定量法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显微定量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促进中药显微定量法的发展。方法:在对中药显微定量法的简史、特点和原理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再对近几十年来显微定量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类介绍。结果:中药显微定量法在中成药的含量测定、中药炭药的质量判别、易混淆中药的鉴别及单味药材显微特征常数与指标成分的相关关系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结论:显微定量法在中药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并具有不同于化学方法定量的特点,将对中药研究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天麻丸中天麻的显微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麻丸中天麻的显微定量(论文提纲范文)
(1)天麻丸中独活虚假投料及羌活劣药投料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1.1药典方法 |
2.1.2 自拟方法 |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2.1 药典方法 |
2.2.2 自拟方法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4 阴性制剂制备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图谱分析 |
2.6.1 药典方法 |
2.6.2 自拟方法 |
2.6.2.1 大蜜丸 |
2.6.2.2 水蜜丸 |
2.7 原料药材归属 |
2.8 独活虚假投料检出 |
3 讨论 |
3.1 检测波长选择 |
3.2 色谱柱选择 |
3.3 天麻丸生产投料问题 |
3.4 独活虚假投料判断 |
(2)瓜蒌子的质量评价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瓜蒌子的显微定量研究 |
第一节 瓜蒌子石细胞显微定量实验条件的优选 |
第二节 瓜蒌子石细胞显微定量方法学考察 |
第三节 瓜蒌子石细胞显微特征常数测定 |
第二章 瓜蒌子中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一节 瓜蒌子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二节 瓜蒌子中栝楼仁三醇的含量测定 |
第三节 瓜蒌子中栝楼仁二醇的含量测定 |
第四节 瓜蒌子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三章 瓜蒌子中化学成分与显微特征常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一节 瓜蒌子中总三萜类含量与栝楼仁三醇含量、栝楼仁二醇含量及显微特征常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瓜蒌子显微特征常数与栝楼仁三醇和栝楼仁二醇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瓜蒌子中栝楼仁三醇含量与栝楼仁二二醇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瓜蒌子不同溶剂提取部位抗氧化作用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不同溶剂对瓜蒌子提取物的制备及总三萜含量比较 |
第二节 不同溶剂对瓜蒌子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比较 |
第三节 瓜蒌子水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与抗氧化作用的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瓜蒌子药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基于宏条形码技术中成药中苍术原料药材基原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构建苍术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成药DNA提取方法建立和代表性样品筛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含苍术中成药实验对照样品中原料药材DNA条形码鉴定——以二妙丸为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宏条形码技术中成药中苍术原料药材基原鉴定——以二妙丸为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含苍术中成药中原料药材基原鉴定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显微数量化在中药品质鉴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 (混合) 粉末显微定量 |
1.1 显微定量计算方法 |
(1) 纯净中药的显微特征常数计算 |
(2) 成方、复方中某中药的百分含量计算 |
1.2 粉末显微定量在中药品质鉴定的应用 |
2 中药特殊组织形态学测量 |
3 结论 |
(5)铁皮石斛显微特征数量化及其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铁皮石斛形态特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1.1 实验仪器 |
1.1.2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栽培盆内不同植龄样品的区分 |
1.2.2 形态指标特征观察及测量 |
1.2.3 折干率的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植龄样品的区分分析 |
2.2 形态特征各测量指标结果统计 |
2.3 同一处理不同植龄样品形态特征差异分析 |
2.4 同一植龄不同处理样品形态特征差异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铁皮石斛茎显微特征数量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1.1 实验仪器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横切面石蜡切片制片 |
1.2.2 不同处理组茎横切面显微特征观察及测量 |
1.2.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横切制片研究 |
2.1.1 不同固定液对茎段石蜡切片的固定效果 |
2.1.2 不同软化处理对石蜡切片的软化效果 |
2.1.3 样品脱水、透明、浸蜡时间的选择 |
2.2 显微系统测量数据可靠性评价结果 |
2.3 茎横切片显微测量结果及分析 |
2.3.1 横切面面积及维管束个数统计 |
2.3.2 横切面维管束面积及坚硬结构面积情况 |
2.3.3 显微特征数量化差异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铁皮石斛指标性成分含量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多糖含量的测定 |
1.1 仪器与试药 |
1.1.1 实验仪器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葡萄糖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2.3 测定方法 |
1.2.4 方法学考察 |
1.3 实验结果 |
1.4 小结 |
第二节 甘露糖含量的测定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药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色谱条件 |
2.2.2 溶液的配制 |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4 校正因子测定 |
2.2.5 测定方法 |
2.2.6 方法学考察 |
2.3 实验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节 不同处理组指标性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四部分 相关性分析 |
1 形态特征与指标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
2 显微特征数量化与指标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
3 显微特征数量化与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显微数量化在中药品质鉴定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查新报告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 |
(6)天麻丸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Abbreviation |
第一部分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
1 血管性痴呆的分类 |
2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 |
3 与血管性痴呆有关的中医病因机制 |
4 血管性痴呆的西药预防和治疗 |
5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 |
第二部分 天麻丸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药品与试剂 |
2.2.2 实验动物 |
2.2.3 主要仪器 |
2.2.4 阳性药物选择 |
2.2.5 剂量设置 |
2.3 实验方法 |
2.3.1 D-半乳糖小鼠衰老模型的建立 |
2.3.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3 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 |
2.3.4 脑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测定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实验结果 |
2.6 实验小结 |
第三部分 天麻丸对脑梗塞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药品与试剂 |
3.2.2 实验动物 |
3.2.3 主要仪器 |
3.2.4 剂量设置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模型的建立 |
3.3.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3.3.3 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 |
3.3.4 生化指标检测 |
3.3.5 病理观察 |
3.4 统计学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3.6 实验小结 |
第四部分 天麻丸对胶原、PAF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药品与试剂 |
4.2.2 实验动物 |
4.2.3 主要仪器 |
4.2.4 剂量设置 |
4.3 实验方法 |
4.3.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4.3.2 PRP和PPP制备 |
4.3.3 抗血小板聚集检测 |
4.4 统计学方法 |
4.5 实验结果 |
4.6 实验小结 |
第五部分 天麻丸对正常小鼠及血瘀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药品与试剂 |
5.2.2 实验动物 |
5.2.3 主要仪器 |
5.2.4 剂量设置 |
5.3 实验方法 |
5.3.1 天麻丸对正常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
5.3.2 对血瘀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
5.3.3 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检测 |
5.4 统计学方法 |
5.5 实验结果 |
5.6 实验小结 |
第六部分 天麻丸对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药品与试剂 |
6.2.2 实验动物和细胞 |
6.2.3 主要仪器 |
6.2.4 药品试剂配制 |
6.3 实验方法 |
6.3.1 原代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分离培养与检测 |
6.3.2 ECV_(304)细胞增殖检测 |
6.4 统计学方法 |
6.5 实验结果 |
6.6 实验小结 |
第七部分 实验讨论 |
第八部分 实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天麻化学成分分析与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麻概述 |
1.2 天麻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研究 |
1.3 天麻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1.4 天麻的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5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天麻有效成分的提取与液相色谱测定 |
2.1 实验部分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天麻生化成分的液质联用测定与分析 |
3.1 实验部分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天麻色谱学分类与品质评价 |
4.1 实验部分 |
4.2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天麻质量控制及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资源 |
1.1.1 来源及别名 |
1.1.2 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 |
1.1.3 天麻的鉴别和食用 |
1.2 中药质量控制现状 |
1.3 天麻质量控制研究 |
1.3.1 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1.3.2 指纹图谱研究 |
1.3.3 工艺研究 |
1.4 天麻药理活性研究 |
1.4.1 天麻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1.4.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4.3 抗炎、免疫作用 |
1.4.4 促智、抗衰老作用 |
1.4.5 其他药理作用 |
1.5 中药体内代谢研究进展 |
1.6 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体内研究代谢中的进展 |
1.7 天麻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 |
1.8 本课题的提出 |
第二章 基于入血成分的天麻中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的含量测定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剂与药品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血浆中GAS和PA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2.2.2 血浆样品测定结果 |
2.2.3 天麻中GAS和PA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2.2.4 样品测定结果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口服天麻微粉和提取物后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的组织分布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剂与药品 |
3.1.3 实验动物 |
3.1.4 给药方案和组织样品采集 |
3.2 大鼠组织中Gas和PA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
3.2.1 标准溶液和组织样品制备 |
3.2.2 组织样品中GAS和PA分析方法的建立 |
3.2.3 结果分析 |
3.3 GAS和PA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
3.3.1 组织样品制备与测定 |
3.3.2 GAS和PA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分布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给药天麻微粉的组织分布特征 |
3.4.2 给药天麻提取物的组织分布特征 |
3.4.3 给药天麻微粉和提取物组织分布差异性分析 |
3.4.4 天麻中GAS和PA的入脑情况分析 |
第四章 天麻提取物中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的脑组织药动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仪器 |
4.1.2 试剂与药品 |
4.1.3 实验动物 |
4.1.4 给药方案与组织样品采集 |
4.2 大鼠组织中GAS和PA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
4.2.1 标准溶液和组织样品制备 |
4.2.2 组织样品中GAS和PA分析方法的建立 |
4.2.3 结果分析 |
4.3 GAS和PA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
4.3.1 组织采集时间点的确定 |
4.3.2 组织样品制备与测定 |
4.3.3 GAS和PA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分布 |
4.4 给药高剂量天麻提取物的组织分布特征 |
4.4.1 给药高剂量天麻提取物的脑组织分布特征 |
4.4.2 给药高剂量天麻提取物后的组织分布特征 |
4.4.3 讨论 |
第五章 天麻中天麻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仪器 |
5.1.2 试剂与药品 |
5.2 方法 |
5.2.1 色谱条件 |
5.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5.2.3 样品含量测定 |
5.2.4 不同影响因素的试验设计 |
5.2.5 最佳提取工艺的选择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因素对GAS提取率的影响 |
5.3.2 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 |
5.3.3 最佳工艺的确定及验证试验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金银花、红花和槐米的显微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二章 金银花的显微量化研究 |
第一节 金银花显微量化方法条件优选 |
第二节 金银花显微量化方法学考察 |
第三节 金银花显微特征数P(个/mg)的测定 |
第四节 不同产地的金银花样品的显微量化研究 |
第五节 显微量化法鉴别金银花与山银花 |
第六节 显微量化法鉴别添加不同类型杂质的金银花 |
第七节 讨论 |
第三章 红花的显微量化研究 |
第一节 红花显微量化方法条件优选 |
第二节 红花显微量化方法学考察 |
第三节 红花显微特征数P(个/mg)的测定 |
第四节 不同产地的红花样品的显微量化研究 |
第五节 显微量化法鉴别添加非植物性杂质的四川产红花 |
第六节 显微量化法测定新疆红花中的杂质含量 |
第七节 讨论 |
第四章 槐米的显微量化研究 |
第一节 槐花显微量化方法条件优选 |
第二节 槐米显微量化方法学考察 |
第三节 槐米显微特征数P(个/mg)的测定 |
第四节 不同产地的槐米样品的显微量化研究 |
第五节 显微量化法鉴别槐花与槐米 |
第六节 显微量化法鉴别添加不同类型杂质的槐米 |
第七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中药显微定量法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非参比物显微定量法的原理介绍 |
1.1 定量药材显微特征常数的测定 |
1.2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
2 非参比物显微定量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2.1 中成药的含量测定 |
2.1.1 中成药中植物类药材的含量测定 |
2.1.2 中成药中动物类药材的含量测定 |
2.1.3 中成药中矿物类药材的含量测定 |
2.1.4 民族药蒙成药中药材的含量测定 |
2.2 中药炭药的质量判别 |
2.3 易混淆中药的鉴别 |
2.4 单味药材显微特征常数与指标成分的相关关系研究 |
3 讨论 |
四、天麻丸中天麻的显微定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天麻丸中独活虚假投料及羌活劣药投料的检测[J]. 张伟,吴孟华. 中成药, 2022(01)
- [2]瓜蒌子的质量评价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D]. 孙洋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基于宏条形码技术中成药中苍术原料药材基原鉴定研究[D]. 赵晴.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4]显微数量化在中药品质鉴定的应用[J]. 樊柳园,朱华,滕建北,戴忠华,笪舫芳,张淼,李鹏,何瑞婷.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08)
- [5]铁皮石斛显微特征数量化及其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樊柳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天麻丸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 王冰辉. 河南大学, 2016(03)
- [7]天麻化学成分分析与质量评价[D]. 孔海文.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 [8]天麻质量控制及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D]. 郑秀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15(02)
- [9]金银花、红花和槐米的显微量化研究[D]. 陈如.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中药显微定量法的研究概况[J]. 李精云,刘延泽. 中医学报,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