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

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

一、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显林[1](2021)在《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结合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构建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并检测该方案的效果。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构建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初稿,通过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对方案进行修订形成干预方案终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珠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1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对照2组(远端缺血适应组)、试验组(早期康复与远端缺血适应联合组),观察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1组(n=60)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照2组(n=60)接受远端缺血适应治疗,试验组(n=60)接受早期康复护理联合远端缺血适应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对三组患者进行干预前基线测量(以下简称“T0”)、干预14天(以下简称“T1”)及干预后90天(以下简称“T2”)进行效果评价,主要结局指标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次要结局指标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应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1阶段三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5.32±1.67 vs 5.62±1.99 vs 3.97±1.81,BI指数评分分别为:69.67±21.88 vs 71.25±22.26vs 73.25±22.26,均存在显着的组内效应、组间效应(P<0.05),T2阶段NIHSS评分分别为4.48±1.61 vs 4.60±5.62 vs 2.58±1.50,BI指数评分分别为:73.08±20.57 vs75.50±20.86 vs 79.00±20.97,均存在显着的组内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呈线性下降趋势,BI评分呈现线性上升趋势,试验组NIHSS评分的降低幅度及BI评分的上升幅度均优于两个对照组(P<0.05),自变量分组及测量时间节点是影响因变量NIHSS评分和BI评分变化的重要因素。结论:1.RIC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能够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2.RIC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整合了早期康复护理与RIC治疗的优点,效果优于单独的RIC治疗和早期康复护理。

黄永辉[2](2020)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居于各疾病首位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其发病机制复杂,尚不明确,在临床上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鉴于此,探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寻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下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针对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本文针对其发病机制中自由基蓄积、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线粒体受损及炎症反应,治疗方法上的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有效治疗的药物中的抗自由基损伤药物、抗炎药物、抑制钙离子超载药物分别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高胤桐[3](2020)在《头穴丛刺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MAG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不同时间窗神经功能及MAG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行为学及蛋白角度分析头穴丛刺法及头穴丛刺预处理防治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每组18只,各组再按取材时间窗分为24h、3d、7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其中B组、C组、D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对SD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制备,对A组SD大鼠进行假手术。C组在造模后至取材前采用头穴丛刺法进行干预,D组在造模前7天进行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干预,A组、B组不予手术外治疗性干预。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4h以及24h、3d、7d取材前,进行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随后分别在24h、3d、7d三个时间窗对大鼠梗死半球海马组织进行取材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取材部分MAG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观察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不同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及海马组织中MAG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法防治脑缺血可能的机制。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对各组大鼠在术后4h,进行第一次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组大鼠在24h、3d、7d时间窗取材前,进行第二次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1)24h、3d、7d时间窗中: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4h时间窗中: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d时间窗中: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7d时间窗中: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中:与24h时间窗相比较,3d、7d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中:与24h时间窗相比较,3d、7d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AG蛋白的表达组间比较:(1)在24h时间窗: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法组(C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3d时间窗: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在7d时间窗: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3d时间窗与24h时间窗相比较,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间窗与24h时间窗相比较,MAG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时间窗与3d时间窗相比较,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可显着降低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大鼠运动障碍。2.头穴丛刺预处理可抑制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升高,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预防保护作用。3.脑缺血后MAG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头穴丛刺干预可下调MAG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再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4.头穴丛刺预处理可下调脑缺血早期MAG蛋白的表达,提高缺血耐受能力,减轻神经损伤。

程爱芳,张英杰,陶苗苗,徐鸣曙[4](2020)在《电针预处理对MCAO大鼠脑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卒中因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电针预处理可诱导缺血性卒中后脑缺血耐受。该文将从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减少细胞凋亡和自噬、抗氧化应激、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5方面入手,总结归纳现有文献中电针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大鼠作用机理,为今后电针预处理在临床的应用提供科学基础,以充分发挥其医学价值。

张宝瑜[5](2020)在《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SD大鼠实验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为损伤模型,基于谷氨酸诱导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的分子生物学路径,探讨电针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为针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构建SD大鼠MCAO/R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梗阻缺血90min后恢复灌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进行比较。末次干预后2h进行造模,造模后24h通过Garcia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神经运动机能、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以及TUNEL阳性神经细胞染色计数评价各组脑细胞的保护效应。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胞外谷氨酸浓度。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海马GluN2B、m-Calpain、p38 MAP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降低(P<0.001),电针预处理能显着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行为学表现(P<0.01)。TTC染色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大脑出现明显的梗死灶(P<0.001),而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所减少(P<0.001)。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减少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P<0.001)。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海马神经元胞外谷氨酸浓度,发现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升高,而电针预处理组胞外谷氨酸浓度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电针预处理对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GluN2B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GluN2B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4.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m-Calpain的表达及电针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m-Calpain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m-Calpain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5.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神经元p38 MAPK表达,发现各组大鼠t-p38表达水平之间无差异,但p-p38/t-p38比值观察p38磷酸化水平发现,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海马p38 MAPK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1.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2.电针预处理的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不能通过调节胞外谷氨酸浓度实现。3.电针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GluN2B蛋白表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在损伤级联反应的最上游起始点终止缺血性卒中诱导的兴奋毒性。4.电针预处理可下调海马神经元m-Calpain、p-p38 MAPK的表达,在电针脑保护中发挥重要效用,这可能是电针预处理抑制神经元凋亡分子生物学路径的下游机制。

江红[6](2020)在《RIPC联合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老年患者脑氧代谢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文中认为[目 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联合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老年患者脑氧代谢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方 法]研究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每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2019年4月~2019年12月期间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Ⅰ-Ⅱ期并于开胸或胸腔镜下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76名年龄60~75 岁,体重45~75kg,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23.9kg/m2,ASA分级<Ⅲ级。纽约心脏协会NYHA评分I级;无严重呼吸功能障碍(PaO2>60mmHg或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预测值的50%),凝血功能正常;术前无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及周围性血管疾病;无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史;3个月内未使用过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无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所有患者均受过初中程度以上教育,无严重的视听障碍,能与医师正常交流。术前一天使用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基线水平。所有患者均不使用术前用药,入室后常规检测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在局麻下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右颈内静脉逆行置管、手术切口对侧桡动脉穿刺置管后,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76例患者由一名麻醉护士均分成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R+U组)。对照组给予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实验组给予200 000 U乌司他丁溶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0.1mg/kg、舒芬太尼注射液0.6μg/kg、依托咪酯注射液0.2mg/kg、维库溴铵注射液0.3mg/kg进行麻醉诱导,所有患者均插入左侧支气管双腔管,纤维支气管镜确定导管位置正确,保证术中SpO2(?)95%。在手术开始前由该名麻醉护士在两组患者右下肢股部捆绑加压止血带,对照组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加压止血带压力为零,实验组进行远端缺血预处理。远端缺预处理:加压止血带充气压力至200mmHg产生缺血5min后,松开止血带压力为零产生再灌注5min,如此重复3个循环共30min。两组患者交由另一名不知分组情况的麻醉医师完成后续研究。以微量泵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8mg·kg-1·h-1和瑞芬太尼0.1~0.2μg·kg-1·h-1、吸入1.5~2.0%七氟烷并间断静脉推注2~4mg维库溴铵维维持麻醉。调整麻醉药用量维持术中BIS 值 40~60,调节呼吸参数维持 PaCO2 35~45 mmHg(1mmHg=0.133 kPa)。使用相同的标准化液体治疗,控制单肺通气时输入液体量。术中保持MAP≥65mmHg,HR≥50次/分。所有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1)、OLV 30min(T2)、恢复双肺通气(TLV)15min(T3)、恢复TLV 60min(T4)、拔出双腔管后60min(T5)抽取动脉血和颈静脉球部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02/FiO2)、测定和计算脑氧代谢相关指标(Da-jvO2、CjvO2、CaO2、CERO2);在上述时间点抽取锁骨下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炎症反应细胞因子(IL-6、TNF-α、IL-10);在麻醉诱导前(T1)、拔出双腔管后60min(T5)、术后24h(T6)抽取颈静脉球部血测定S100β蛋白。拔出双腔管后60min(T5)、术后1天(T6)、术后2天(T7)、术后3天(T8)、术后4天(T9)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评估患者是否发生谵妄。[结 果]70例患者进入最后的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学历构成比(大学/高中/初中)、BMI、ASA分级比例、失血量、补液量、手术方式(开胸/胸腔镜)、0LV时间、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各对应时间点MAP、HR也无统计学意义。虽两组各时间对应点相比SaO2无显着差异,但实验组PaO2及PaO2/FiO2在各时间对应点均显着升高(P<0.05),实验组Pa02/FiO2于拔管后60min(T5)为314.68±69.37mmHg,已恢复至麻醉诱导前(T1)水平;与T1相比,两组PjvO2、SjvO2在T2、T3、T4、T5时均明显升高(P<0.05),但实验组PjvO2、SjvO2在各对应时间点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与T1时相比,两组Da-jvO2和CERO2在T2、T3、T4、T5时均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各对应时间点降低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与T1相比,两组IL-6、TNF-α在T2、T3、T4、T5时均明显升高(P<0.05),但T2时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3、T4、T5 时对照组 IL-6 分别为 40.78±9.13、43.6±5.49 和 51.21±7.4 pg/ml,实验组分别为 35.52±8.74、40.17±7.11 和 43.73±4.89 pg/ml,两组对应时间点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IL-6、TNF-α升高低于对照组升高水平。与T1相比,两组IL-10在T2、T3、T4、T5时均明显升高(P<0.05),但T2时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3、T4、T5时对照组IL-10分别为39.42±4.16、42.11±4.41 和 43.97±4.21 pg/ml,实验组分别为40.96±4.28、45.23±6.15和45.41 ±5.23 pg/ml,两组对应时间点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IL-10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升高水平;对照组T6时S100 β蛋白水平与T1时相比明显升高(P<0.05),而实验组T6时S-100 β蛋白水平与T1时相比无明显改变,且与对照组T6时相比差异显着(P<0.05)。术后观察期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谵妄(17.1%),实验组3例发生(8.5%),两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结 论]远端缺血预处理联合乌司他丁静脉滴注能够通过改善OLV期间老年患者肺组织氧合功能,显着减轻炎症反应,维持脑氧代谢处于更好的平衡状态,稳定S-100 β蛋白水平,有助于降低OLV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

梁伟东[7](2019)在《RIPC预激活Notch1信号通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通过短暂、亚致死性的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可有效诱导脑缺血耐受,减轻后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由于RIPC具有安全、无创、有效、简便等特点,而被认为是具有较好临床转化前景的一种预处理方式,对缺血或炎症相关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RIPC的远端器官保护机制可能与体液循环、外周传入神经及自主神经的传导、免疫以及一系列分子和通路相关。但RIPC抗脑缺血神经保护作用的确切机制比较复杂,尚不明确。阐明RIPC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对脑卒中及其他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可激活缺血脑区Notch1介导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IPC能否通过激活缺血脑区Notch1信号,产生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阐明Notch1及NF-κB信号通路在RIPC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实验方法:采用SD大鼠的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和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糖氧剥夺/复糖复氧(OGD/R)模型分别模拟I/R损伤的体内及体外模型。RIPC在MCAO损伤前72h开始,连续三天,每天5min*4次左下肢缺血/再灌注。采用侧脑室注射通路抑制剂DAPT和sh-Notch1慢病毒干扰技术以分别抑制体内和体外实验中Notch1通路的信号传导。再灌注24小时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Tunel/NeuN免疫荧光双标及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CCK-8法检测神经元细胞活力;Westerm blot 检测 Notch1 及 NF-κB 通路相关蛋白 NICD、Hes1、p-Ikkα/β、p-NF-κB p65及Bcl-2,Bax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第一部分动物实验一:RIPC可明显减轻MCAO/R损伤,改善MCAO/R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P<0.01)。RIPC可以显着提高RIPC+MCAO/R 组 Notch 通路和 NF-κB 通路相关蛋白 NICD,Hes1,IKKβ和 NF-κB p65的表达。第二部分细胞实验:糖氧剥夺预处理(OGD-Pre)可以有效提高海马神经元细胞OGD/R损伤后第1、3、7天的细胞活力(P<0.05),减少OGD/R损伤后3、7天神经元细胞的总凋亡率。用Notch1-RNAi抑制Notch1信号后,OGD-Pre对神经元细胞活力的保护和抗凋亡作用被逆转。同时,Notch1-RNAi阻断Notch1信号也可以提高OGD/R损伤后第3、7天的细胞活力,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比率。OGD-Pre可以预先激活Notch1和NF-κB信号通路,提高NICD,Hes1,p-Ikkα/β,p-NF-κB p65 和 Bcl-2 蛋白的表达。Notch1-RNAi 阻断 Notch1信号后,IKKα/β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提示NF-κB通路活性受到Notch1信号的调节。第三部分动物实验二:RIPC可以减少MCAO/R损伤后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DAPT阻断Notch1信号后RIPC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被逆转。同时,与MCAO/R组相比,DAPT阻断Notch1信号也可以改善MCAO/R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RIPC可激活脑缺血区Notch1和NF-κB信号通路,提高通路相关蛋白 NICD,Hes1,p-Ikkα/β,p-NF-κB p65,Bcl-2 的表达。DAPT 抑制同侧脑区Notch 1信号后,IKKα/β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0.05),NF-κB通路活性受到Notch1信号的调节。结论:RIPC介导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预先激活缺血脑区神经元细胞的Notch1信号并上调NF-κB信号通路活性有关。在RIPC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中,NF-κB信号通路作为Notch1通路的下游效应通路,其活性受Notch1通路的调控,共同参与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张文芳[8](2019)在《瘦素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瘦素预处理是否通过JAK2/STAT3/PGC-1α通路上调线粒体功能发挥脑保护作用。方法:健康8-10周C57BL/6J小鼠200只、DB/DB小鼠20只,随机分组。C57BL/6J中30只用于TTC染色;6只用于用小鼠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水肿程度;72只C57BL/6J、20只DB/DB用蛋白免疫印迹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线粒体生物标志蛋白PGC-1α、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CL-XL和CYCS蛋白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6只C57BL/6J用于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缺血同侧半暗带OB-Rb、NeuN及GFAP中PGC-1α和P-STAT3的表达;8只C57BL/6J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在体外培养的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上,检测了原代皮层神经元的细胞活性、MMP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率。结果:1.瘦素预处理能激活脑内的OB-Rb、减小脑梗死面积。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脑缺血半暗带皮层区及原代皮层神经元分布着大量的OB-Rb;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瘦素预处理能减小梗死面积。[瘦素预处理组梗死面积(n=10)vs 生理盐水组(n=10)43.75%±6.054%vs.21.7%±1.656%,P<0.0001];2.瘦素预处理能激活JAK2/STAT3/PGC-1α通路,且P-STAT3在再灌注1 h时达到高峰。免疫蛋白印迹显示:瘦素预处理组中,P-STAT3蛋白的表达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强、并于1 h时达到高峰(P<0.0001,假手术组vs.再灌1 h组或者24h组)。3.瘦素预处理能够使P-STAT3、PGC-1α、BCL-2、BCL-XL蛋白的表达协同升高。体内及体外免疫蛋白印迹结果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瘦素预处理组中PGC-1α、P-STAT3蛋白的表达要高于假手术组(P<0.05;瘦素预处理组vs.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AG490组)(in Fig.3-3C),BCL-2及BCL-XL蛋白的表达要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但与AG490预处理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脑缺血半暗带皮层区胞质及线粒体中CYCS蛋白的表达显示:瘦素预处理组中胞质中的CYCS蛋白的表达水平最低(P<0.001;瘦素预处理组vs.生理盐水组),而线粒体中的CYCS蛋白表达水平要高于生理盐水组和生理盐水+AG490组(P<0.05;瘦素预处理组vs.生理盐水+AG490);而RT-PCR的结果也在基因层面上验证了上述结果。与杂合子小鼠相比,纯合子小鼠的P-JAK2、PGC-1α及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要低(P<0.05;Fig.3-2B),而BCL-2、BCL-XL蛋白的表达水平要高(P<0.01),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较低(P<0.0001)。4.瘦素对MPTP的影响。与瘦素预处理组相比,生理盐水组线粒体脊增大、肿胀,出现空泡;瘦素+AG490组中,AG490加重了缺血诱导的神经元线粒体损伤,表现为线粒体脊增大、肿胀、出现空泡化。5.P-STAT3和PGC-1α在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中都有表达。我们可以观察到:瘦素预处理组P-STAT3及PGC-1α无论在神经元还是星形胶质细胞中都有表达且的荧光强度要比假手术组中高;而瘦素+AG490组P-STAT3和PGC-1α的荧光强度无论是在神经元还是在星形胶质细胞中都减弱。6.瘦素对细胞活性和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瘦素最佳预处理药物浓度和再灌注时间分别在200 ng/mL再灌注24 h时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最大。而AG490(10nM)能够使神经元的细胞活力降低(P<0.001)。JC-10检测了线粒体膜电位结果示:荧光强度与瘦素预处理的浓度有关,随着瘦素预处理浓度越高,原代皮层神经元的荧光强度越高。7.瘦素对原代皮层神经元神经凋亡率的影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瘦素预处理能使早期凋亡的神经元降低3.2%。结论:研究证实瘦素可能通过激活JAK2/STAT3/PGC-1α通路,上调线粒体功能、减少细胞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瘦素的脑保护作用在再灌注1h时最强。

唐强,秦萍,李宏玉,郑婷婷,梁碧莹,黄慧琳,朱路文[9](2019)在《针刺预处理与脑缺血耐受研究机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针刺预处理具有诱导脑缺血耐受,降低脑缺血损伤和保护脑神经系统的作用。其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水平、多靶点、多途径,其中抑制谷氨酸过度活化、调控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凋亡以及脑卒中后血脑屏障功能障碍是针刺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关键机制。通过这些机制,针刺预处理可减少脑缺血相关神经功能缺失,从而诱导脑缺血耐受。认识到针刺预防的好处可能会使更多的患者接受缺血性脑卒中的针刺治疗。

蒋琼,陈丽,黄宽,王容,吴正华[10](2018)在《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Notch信号通路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Notch信号通路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将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MCAO)组、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CIP+MCAO)组。另将30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MCAO)组、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CIP+MCAO)组、γ-分泌酶抑制剂+缺血再灌注(DAPT+MCAO)组、γ-分泌酶抑制剂+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DAPT+CIP+MCAO)组,采用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二次线栓法制备CIP+MCAO模型。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海马区Jagged1、Notch1、NICD、Hes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Brdu/Nestin双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缺血侧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2 h Notch1的蛋白表达MCAO组明显高于Sham组(P <0. 05),CIP+MCAO组较MCAO组高(P <0. 05)。MCAO组在缺血再灌注24h Notch1、Jagged1、NICD、Hes1蛋白表达高于Sham组(P <0. 05),CIP+MCAO组较MCAO组低(P <0. 05)。加入DAPT后,Jagged1、Notch1、NICD、Hes1蛋白表达均降低(P <0. 05)。免疫荧光结果:MCAO组Brdu、Nestin荧光强度高于Sham组(P <0. 05)、CIP+MCAO组高于MCAO组(P <0. 05),在加入DAPT后,Brdu和Nestin值均降低(P <0. 05)。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后使Notch1的表达高峰前移;脑缺血预处理能激活并上调Notch信号通路的表达、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脑保护作用。

二、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远端缺血预适应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头穴丛刺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MAG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卒中针灸预处理研究现状
        1. 脑缺血性疾病针灸预处理的理论基础
        2. 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性疾病的保护机制
        3. 针刺预处理时间的设定与穴位的选择
        4. 针刺预处理的研究价值
    综述二 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的功能机制及其在脑缺血疾病中的表达规律
        1. 轴突再生抑制蛋白
        2. MAG蛋白的生理结构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机制
        3. MAG蛋白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表达规律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2.2 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脑组织MAG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部分
        3.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3.2 实验针刺方法——于氏头穴丛刺法
        3.3 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影响
        3.4 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脑组织MAG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头穴丛刺预处理临床可行研究方案探讨
    4. 本实验的创新
    5. 本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一: 蛋白样品制备及Western blot检测
附录二: Western blot附图

(4)电针预处理对MCAO大鼠脑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减轻炎症反应
    1.1 白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
    1.2 小胶质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
2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2.1 调节谷氨酸受体
    2.2 调节谷氨酸转运体
3 减少细胞凋亡与自噬
    3.1 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3.2 调节细胞自噬
4 抗氧化应激
5 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
6 讨论

(5)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兴奋毒性的调控作用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电针预处理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保护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卒中病理生理概述
    2 “预处理”
    3 实验配穴及针刺参数探讨
    4 结果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兴奋毒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针刺干预研究进展
    NMDA受体和神经元生存信号通路
    NMDA受体和神经元死亡信号通路
    针刺治疗兴奋毒性的机制研究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RIPC联合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老年患者脑氧代谢和术后谵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RIPC和乌司他丁在单肺通气时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RIPC预激活Notch1信号通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RIPC的脑保护效应和对Notch1及NF-κB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材料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3.2 脑梗死体积
        3.3 Notch1通路和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Notch1与NF-κB信号通路在糖氧剥夺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中的作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材料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海马神经元细胞鉴定
        3.2 质粒构建与干扰效率测定结果
        3.3 海马神经元细胞活性
        3.4 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
        3.5 Western blottting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在体验证Notch1信号通路及NF-κB参与RIPC的神经保护作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材料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DAPT对Notch1信号通路阻断效率检测结果
        3.2 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3.3 脑梗死体积
        3.4 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
        3.5 Notch1通路和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瘦素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侧脑室注射
        2.2 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2.3 小鼠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2.4 原代皮层神经元培养
        2.5 细胞缺糖/缺氧实验
        2.6 高敏CCK-8法细胞增殖检测
        2.7 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
        2.8 脑组织(组织线粒体分离)及细胞蛋白样品的制作
        2.9 Western blot
        2.10 冰冻切片的制作
        2.11 RNA提取
        2.12 透射电镜
        2.13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MMP
    3. 数据分析
三、结果
    1. 瘦素预处理能够激活脑内的OB-RB、减小脑梗死面积
        附图
    2. 瘦素预处理激活了JAK2/STAT3,且P-STAT3在再灌注1H时达到高峰
    3. 瘦素在瘦素受体缺乏小鼠中的作用
    4. 再灌注1H时,瘦素对线粒体生物因子及凋亡因子的调节作用
    5. 瘦素对MPTP的影响
    6. JAK2/STAT3信号通路、凋亡蛋白及线粒体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
    7. P-STAT3和PGC-1A在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
    8. OB-RB表达及瘦素对原代皮层神经元细胞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9. 瘦素对原代皮层神经元凋亡及对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四、讨论
    1. 瘦素预处理能激活脑内的OB-RB、减小脑梗死面积。
    2. 瘦素预处理能激活JAK2/STAT3/PGC-1A通路,且再灌注1H时发挥脑保护作用最强。
    3. 单用AG490能发挥脑保护作用,但AG490与瘦素合用降低了瘦素的脑保护作用。
    4. 瘦素减轻MPTP的开放、提高了线粒体膜电位,发挥脑保护作用。
    5. 证实是外源性瘦素发挥脑保护作用。
    6. 在原代皮层神经元缺糖/缺氧中,原代皮层神经元的细胞活性、MMP与瘦素的治疗剂量正相关。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文献综述 瘦素对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八、致谢
九、学术论文目录

(9)针刺预处理与脑缺血耐受研究机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作用规律
    1.1 穴位特异性
    1.2 针刺时程
2 针刺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作用机制
    2.1 针刺提供的一般保护
    2.2 动物实验中针刺方法
    2.3 针刺预处理对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影响
    2.4 针刺预处理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2.5 针刺预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6 针刺预处理对血脑屏障 (BBB) 的影响
3 小结

(10)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Notch信号通路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和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2 MCAO模型的制作
        1.2.3 CIP+MCAO模型的制备
        1.2.4 5-脱氧尿嘧啶核苷 (Brdu) 标记方法
        1.2.5 DAPT给药法
        1.2.6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1.2.7 免疫荧光染色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大鼠海马组织缺血再灌注2 h Notch1蛋白表达
    2.2 大鼠海马组织缺血再灌注24 h Jagged1、Notch1、NICD、Hes1蛋白表达
    2.3 脑缺血预处理对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3 讨论

四、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D]. 王显林.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J]. 黄永辉.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06)
  • [3]头穴丛刺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MAG表达的影响[D]. 高胤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电针预处理对MCAO大鼠脑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 程爱芳,张英杰,陶苗苗,徐鸣曙. 上海针灸杂志, 2020(09)
  • [5]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D]. 张宝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RIPC联合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老年患者脑氧代谢和术后谵妄的影响[D]. 江红.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RIPC预激活Notch1信号通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 梁伟东.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8]瘦素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张文芳.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9]针刺预处理与脑缺血耐受研究机制进展[J]. 唐强,秦萍,李宏玉,郑婷婷,梁碧莹,黄慧琳,朱路文.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04)
  • [10]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Notch信号通路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J]. 蒋琼,陈丽,黄宽,王容,吴正华. 广东医学, 2018(18)

标签:;  ;  ;  

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