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网络成为教与学的“利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强,胡芬[1](2021)在《网络文气小说:传统诗词的玄幻叙事》文中提出近年来在网络小说中出现了一批将诗词与玄幻结合起来的文气类题材小说,诗词借由文气而具有了影响现实的超能力。"文气"类小说的世界架构与知识谱系采用的是传统中国的"气论"宇宙观,它构建了一个以元气为本体的异时空来解释诗词巫术化的缘由。"文气"小说以网络思维包装传统文化,融时代心理于大众审美中,演示了新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
艾沙江·艾买提[2](2021)在《自媒体《石榴熟了》的民族学研究》文中指出
李小龙[3](2021)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民族工作的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为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是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边疆地区高等学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推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有更大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党顺利开展民族工作的基石。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从而深化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增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阐释所研究边疆地区区域和该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界定范围入手,明确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及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依据,最后阐述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论证分析,主要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策略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完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改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扩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健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机制,优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环境。
王晓圣[4](2021)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困境与中国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是当前全球治理问题研究的重点领域。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全球网络空间的迅速形成极大降低了各主体间的沟通成本,压缩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全球网络空间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难以把控的新风险,对如何有效和全面进行全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球网络重要性的不断攀升,不仅各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本实施网络空间治理,非国家行为体也力争参与全球网络治理机制的构建,全球网络空间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权力争夺、利益竞争的战场。虽国际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对网络空间治理困境进行研究,但由于“南北差距”较大的历史原因与难以弥合的互联网差异,使得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方案尚未成熟,现有国际规则更没有内化于大多数行为体的网络行动中,网络背后权力与利益的交错让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陷入了瓶颈与停滞,网络空间权力流散、霸权当道、文化受限等治理困境日趋严重,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被排挤到互联网治理议程的边缘。全球网络已经背离惠及世界的初衷,其甚至成为西方大国割裂世界、谋取利益、寻求霸权的工具,在此环境下,如何解决网络空间治理困境,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平等、合作与共享的全球网络空间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本文先梳理了全球网络空间的形成过程、网络政治化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变革性影响以及当前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理论,分析了全球网络空间成为国际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新疆域的原因。指出了现有的网络治理理论分散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尚未形成符合当前网络空间治理现状的综合性的治理理论。其次,文章分析了当前网络空间治理的现状,从治理规则、治理力量博弈、中国崛起对网络世界格局的影响以及国际软法对网络空间规范形成几方面分析,提出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困境。在面对难以弥合的数字鸿沟、巴尔干化、国际双重标准、互联网主权模糊等治理困境下,美国、俄罗斯、欧盟等行为体的网络治理模式并未对解决互联网治理困境产生正面效果,他们大多数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网络治理行动。最后,笔者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困境的有效途径。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自身实力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努力让世界人民都可以享受全球网络带来的好处,这对于维护网络空间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陈锦萍[5](2021)在《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锋、意识形态博弈的前沿阵地和竞相抢占的主战场,较之传统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更大、能级更高。在网络意识形态生产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在网络舆论演化过程中针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或敏感话题发表大众高度认同的“优势意见”,对广大网民和舆情施加思想影响,并对网络意识安全发挥着正负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道德想象力是“富于创造性的意见”得以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网络意见领袖是否具备丰沛的道德想象力,直接关系到网络意见领袖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的正向作用发挥。对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网络意见领袖的道德敏感性,还有利于化解网络舆情危机、规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效应和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实践有效性。首先,在对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特殊性进行深入分析。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是指网络意见领袖在解码网络舆情过程中“设身处地”地为舆情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着想,根据对意见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后果的评估确定舆情最适宜的意见表达,在陷入两难境地时突破思维定势继续寻求新的意见表达可能性的能力。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定位、舆论引导活动的自身特性决定了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群体和职业活动的特性:关注意见的意向性、周全考虑两大“舆论场”的价值诉求、注重意见表达后果的不确定性和着力化解意见表达的利益冲突。其次,从个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两个维度揭示了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价值存在。从个体性价值上看,丰沛的道德想象力有助于网络意见领袖内塑道德自我、提升道德判断力和优化道德行动,使其在网络表达行动中始终保有“伦理人”的行动逻辑,传播考虑周全的意见。就社会性价值而言,道德想象力在促使网络意见领袖及时化解舆情冲突,进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道德想象力还有助于强化网络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借由网络问政推动社会善治,进而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基础。渐次,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缺失的具体表现及成因。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责任缺失,虚假表达传播错误价值观;道德情感麻木,恶意炒作煽动网络极端情绪;道德视野狭隘,选择性沉默助推网络群体极化。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缺失是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力量双重作用的结果。经济理性的抑制、复杂网络舆论的干扰和不完善的网络监管是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缺失的重要成因或诱因,而个人综合道德素养不高则是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缺失的根本原因。再次,网络意见领袖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意见表达活动不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性的网络群体传播活动,能否产生富有道德想象力的结果,不仅取决于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个人是否具备充沛的道德想象力,还取决于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外在运行环境。基于此,本文不仅阐明了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形成的内在机制,更着重探讨了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实现的外在机制。就前者而言,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生成离不开道德冲突触发、道德图式的指引、道德移情的投射和道德审慎的展开。就后者而言,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作用的发挥,需要经过富于道德想象力的意见“提出—评估—扩散—认同”四个阶段,受不同情境因素制约。最后,针对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缺失成因、内生机制和外在机制,本文从强化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自我培育、营造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培育的舆情环境,尤其是要重构网络舆论场的道德隐喻、加强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培育的价值指引和完善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培育的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培育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并发挥其在化解网络舆情冲突、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正向作用的实践路径。
杜鹏[6](2021)在《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全球范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我国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活动遭受较大冲击,近162个国家约14亿学习者面临无法到校进行课堂学习的窘境。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跨时空的“互联网+教育”为“停课不停学”开展提供了在线教学的可行方案。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的在线教学是“互联网+教育”的典型应用和突出体现,在线教学成为疫情期间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研究从三方面展开:(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国内外“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在线教学的核心要素为“基础环境、教学支持、教学模式”。对三个核心要素展开分析,归纳出疫情期间四类“同步、异步、智慧、混合”典型在线教学模式,根据分析得出的特点构建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在线教学模式,阐述了在线教学模式的内涵,指出在线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2)对疫情期间K中学在线教学进行案例研究,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在线教学组织及实施的访谈,对问卷、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超90%的学生对疫情期间K中学在线教学感到满意,但同时也反应出学生对更适切、有效、良好学习体验的在线教学需求依然存在,教师和学生在线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网络拥堵和设备不均衡、师生教育技术能力不足、在线教学理解认识不到位、教学效果弱化”的困境。(3)针对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在线教学的困境,从“持续改善基础环境、提高教学支持水平、探索家校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提出“提高网络资源有效性、尝试新技术教学终端、建设统一教学平台、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增加家校教学模式”的中学“互联网+教育”发展策略。本研究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对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学校开展“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提升“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协调融合以形成校内外应对紧急事件的合力,为在线教学发展提供思路和策略,最终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发展。
周茜[7](2021)在《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总纲,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建设高度重视,就如何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常用到“首位”、“第一”、“统领”这些词语,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并特别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属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点、关键点。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是新形势下党建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对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持续推动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缔造过程中,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明确提出过党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和政治要求等光辉的思想理论,是共产党人政治建设思想的理论源头。列宁在创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指导俄国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党建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注重党的政治建设,从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到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的“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从建国后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的强调,都表明政治建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这构成了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历史依据。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也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国内外政党建设经验教训和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科学回答为什么加强和怎样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等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政治关乎根本,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如果不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或偏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因此,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既要把人民立场作为自觉的立场追求,又要将其作为现实的工作取向,确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做人底线,营造优良政治生态,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在党的建设实践中,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把握党的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是对实践创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以贯之的,既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党开展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正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时代表现。在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论述中,表现出对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政治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强调对党组织政治功能的突出、对国家机关政治属性的彰显以及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将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使其显示出独特的特征,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统领性与整体性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党的自我革命与推动社会革命的统一。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向,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从国际大历史视角来看,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探索也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有利于各国政党在比较鉴别中认识自身的长短优劣,有利于加强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既是贯彻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要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升网上作战能力、批判错误思潮以及发挥制度保障。唯此,才能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前。
曹猛[8](2021)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加强全媒体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提升党建质量,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三全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主客体、方式方法等因素都在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交流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相继召开,《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和具体要求,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增强。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任重道远。因此,探讨新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应有之义。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移动互联、智能传播、网络视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并与传统媒体交叉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了当前的媒介形态,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已经成为互联网应用和全媒体传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领域,高校师生是全媒体技术运用和推动的主流群体。全媒体不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也是一种认识观念和技术方式,更是影响人、改变人和发展人的时代背景,全媒体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理念、方式、内容、机制等产生深远影响,给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全媒体技术力量有效提升高校党建质量,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坚持理论研究、实证调研、实践探索相结合,根据“理论阐释——现实审视——基本遵循——路径探析”的脉络,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全媒体与高校党建质量提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理论资源入手,进而阐述高校党建实践的基本经验与特点,分析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发展机遇,从而概括总结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遵循,最后从优化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完善评价等方面,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策略进行探析。对高校党建工作现状的调研是开展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的基础环节。论文基于对公办本科、民办本科、高职高专等8所不同类别高校185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40份访谈记录的综合整理表明,当下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体制机制缺畅通、要素资源难协同、技术方法欠创新、评价方式不科学等;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相关的可借鉴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系统,全媒体技术持续融入高校党建的力量不强,有效的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合力氛围尚未形成等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是一个包含着众多因素的系统性工程,针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坚持以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为坐标轴,以当下高校党建工作现状和具体实践为观测点,以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和科学化水平为突破口,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党建设和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的思想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开展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研究思路、丰富资源平台、校准技术路线、探析解决路径。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内容是:借力全程媒体实现党建信息整合共享、借力全息媒体实现党建情势实时监测、借力全员媒体实现党建组织精准覆盖、借力全效媒体实现党建措施智慧生成。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的优化构建:一是健全全媒体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规避机制合力发挥的风险;二是构建全媒体党建工作协同机制,强化机制合力效果;三是完善全媒体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奠定机制合力基石。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优化整合路径:一是科学定位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目标;二是系统扩充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内容;三是充分激发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效能。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的创新路向:一是明确立足点,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二是强化着力点,挖掘全媒体助力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的关键要素;三是找准落脚点,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发展需要。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改进策略:一是以育人为导向科学设置党建质量评价体系;二是以一线为重点增加基层质量评价意见权重;三是以奖惩为动力推动党建质量评价精准实施。
刘亮[9](2021)在《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综艺节目是网络视频的重要内容,在公众日常文化消费中的地位愈加显着。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引领联网行业的大变革,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与消费也被算法技术渗透,而网络综艺节目的算法乱象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但系统全面地探讨算法技术对网络综艺节目影响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与互联网治理的论述为思想遵循,基于传播学、消费者行为学和公共治理学等理论与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实际,结合全生态视角,全面系统地考察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在生产、消费和治理层面的管理创新。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分析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创制的变化,探讨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构建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治理的多元共治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形成了一套涉及网络综艺节目内容生产、消费机制和治理体系管理创新的融合生态理论体系,补充和拓展了新时代网络综艺节目创作与管理的思想和理论,也为网络综艺节目运营管理者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场域理论视角分析算法技术对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的影响。算法以“闯入者”的身份进入网络综艺节目的创制场域,导致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出现。网络综艺节目场域中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新惯习的生成也反映了行业竞争环境与创制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可从导向引领、内容为王和人才第一等方面进行突破。本研究采用VAM模型分析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感知收益(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和感知流行性)和感知付出(感知信息窄化和感知风险)均能有效地解释用户对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的感知价值。当感知因素与算法推荐本身的功能无关时,感知价值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当感知因素与功能有关时,感知价值表现出完全中介作用。算法背景下用户管理创新可从传播把关、传播更新和传播延伸等方面酝酿变革。本研究采用多利益攸关者模式构建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治理体系。算法技术的迭代及应用的普及既提升了网络综艺节目的运行效率,也给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基于对算法基本原理的把握以及对算法可能引发的治理议题进行评估,政府治理体系创新可由政府单方面的管理模式转向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从而构建政府主导,网络运营商协作,内容服务提供商承担主体责任,网络用户参与的运作模式。本研究总结了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未来管理趋势,即网络综艺的优质内容的价值回归,本土化创新的创新引领,网络传播的微综艺化,低成本、低风险的双低突围,垂直深耕、类型细分的内容定位,去海外、去带货、去线下的营销整合将成为主流。
王芃[10](2021)在《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平台相继诞生,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中非常流行的一种社交工具。其表现出的优势也可谓相当突出和明显,比如:内容生产速度加快、影响力度足够深远等等。在此背景下,很多新兴社会群体也逐渐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红人”。网络红人遍布各个领域,他们所处的领域各不同,但却也表现出了这样一个共同点,即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加强对个人品牌形象的有效塑造。随着个人IP化形象的逐渐深入,采取科学的变现方式也将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一种崭新的新型商业文化产业发展运作模式。本文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围绕主题内容,主要展开了五个层面的论述:一是绪论,主要对主题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网络红人、IP和IP化这两个基础概念加以界定;二是阐述了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实际意义;三是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策略的有效运用;四是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价值变现途径,除了分析网络红人IP化价值变现方式,还探讨了网络红人IP化变现模式;五是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的发展策略,既包含了网络红人IP价值评估,又深层次讨论了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的发展前景,并从客观角度分析了所产生的社会积极以及消极影响。衡量一个网络红人的IP化打造是否成功,标准有很多。通常,知名的“网络红人”一旦被提及,大家的脑海中都会想起他所创造的作品、产品或者广告代言等等,比如,提及“办公室小野”就会想到在办公室制作美食的场景,提及“李子柒”就会想到美丽的田园风光等等,作为“网络红人”,她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IP化策略”进行了十分有效的应用,并最大化程度上获得了价值变现。不可否认,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策略的实施,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期间也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和挑战。尤其是作为“网络红人”,他们在获取荣誉财富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树立良好的外界形象,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等等。充分结合时代发展背景,以及当下网络红人所呈现出的社会化特点,才能进一步对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策略的有效实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促进这一新兴行业实现健康且可持续性发展。
二、让网络成为教与学的“利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网络成为教与学的“利器”(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文气小说:传统诗词的玄幻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气:玄幻视域下的诗词巫术化 |
二气论宇宙观:文气小说的世界架构 |
三知识巫术化:时代心理下的审美体验 |
(3)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概述 |
第一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及特点 |
一、边疆地区及该区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界定 |
二、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
第二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论述 |
第三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
一、有利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的认同 |
二、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三、有利于边疆地区创造稳定的社会生活局面 |
四、有利于边疆地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
第一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 |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思想基石 |
二、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社会条件 |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法治环境 |
第二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 |
一、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差异性 |
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不平衡 |
三、境外敌对势力对思想文化渗透 |
四、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精细化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策略 |
第一节 完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
二、坚持“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
三、深化“五个认同”主题教育 |
四、强化法治理念、思维的教育 |
第二节 改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 |
一、丰富疏导教育形式 |
二、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三、注重榜样示范的引领 |
四、加强渗透方法的使用 |
第三节 扩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 |
二、创新民族团结主题的校园文化圈 |
三、开拓民族团结专题教育活动领域 |
四、强化民族团结网络媒体平台建设 |
第四节 健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机制 |
一、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组织建设机制 |
二、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物质保障机制 |
三、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
四、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疏导机制 |
第五节 优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环境 |
一、建造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社会环境 |
二、创造各民族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 |
三、营造团结家风建设的家庭环境 |
四、打造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网络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1) |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2) |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访谈提纲 |
数据分析部分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困境与中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全球网络空间概述 |
1.1 全球网络空间的概念与发展 |
1.1.1 全球网络空间的概念界定 |
1.1.2 全球网络空间的发展 |
1.2 全球网络推动人类历史进入新阶段 |
1.2.1 全球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1.2.2 全球网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1.3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概论 |
1.3.1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含义 |
1.3.2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理论基础 |
1.3.3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模式比较 |
第二章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现实 |
2.1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现状 |
2.1.1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与分工 |
2.1.2 中国成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一极 |
2.1.3 全球网络治理中现有国际法适用性 |
2.2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困境 |
2.2.1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权力流散 |
2.2.2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霸权当道 |
2.2.3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文化受阻 |
2.2.4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缺失 |
2.3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各行为体网络空间治理战略 |
3.1 美国网络空间治理战略 |
3.1.1 用技术优势谋求网络空间主导权 |
3.1.2 以网络军事化维护全球霸权地位 |
3.1.3 以意识形态输出体现其软实力 |
3.2 其他行为体网络空间治理战略 |
3.2.1 俄罗斯网络空间治理战略 |
3.2.2 欧盟网络空间治理战略 |
3.2.3 联合国网络空间治理战略 |
第四章 中国对策: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4.1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
4.1.1 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
4.1.2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 |
4.2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机理 |
4.2.1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逻辑 |
4.2.2 网络命运共同体对网络空间治理的指导意义 |
4.3 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
4.3.1 加快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健全我国网络空间治理 |
4.3.2 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让网络便利辐射世界 |
4.3.3 将数字丝绸之路作为重要抓手,让网络命运共同体惠及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道德想象力研究现状及评析 |
1.3.2 网络意见领袖研究现状及评析 |
1.4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研究基础 |
2.1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概念解析 |
2.1.1 网络意见领袖 |
2.1.2 道德想象力 |
2.1.3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 |
2.1.4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特殊性 |
2.2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2.2.2 实用主义伦理学理论 |
2.2.3 道德心理学理论 |
2.2.4 传播效果理论 |
3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价值 |
3.1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个体性价值 |
3.1.1 有利于内塑网络意见领袖的道德自我 |
3.1.2 有利于提升网络意见领袖的道德判断 |
3.1.3 有利于优化网络意见领袖的道德行动 |
3.2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社会性价值 |
3.2.1 有利于化解舆情冲突,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 |
3.2.2 有利于推动社会善治,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基础 |
4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缺失的表现及成因 |
4.1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缺失的表现 |
4.1.1 道德责任缺失,虚假性表达传播错误价值观 |
4.1.2 道德情感麻木,恶意炒作煽动网络极端情绪 |
4.1.3 道德视野狭隘,选择性沉默助推网络群体极化 |
4.2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缺失的成因分析 |
4.2.1 经济理性弱化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 |
4.2.2 复杂的舆情抑制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 |
4.2.3 不完善的网络监管阻碍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 |
4.2.4 个体道德综合素养不高限制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 |
5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形成机制 |
5.1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形成的内生机制 |
5.1.1 道德冲突的触发 |
5.1.2 道德图式的指引 |
5.1.3 道德移情的投射 |
5.1.4 道德慎思的展开 |
5.2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实现的外在机制 |
5.2.1 提出阶段: 富于道德想象力意见的表达 |
5.2.2 评估阶段: 富于道德想象力意见的审查 |
5.2.3 扩散阶段: 富于道德想象力意见的传播 |
5.2.4 接纳阶段: 富于道德想象力意见的认同 |
6 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培育路径 |
6.1 强化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的自我培育 |
6.1.1 建构道德图式 |
6.1.2 培养道德移情能力 |
6.1.3 增强道德慎思 |
6.2 营造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培育的舆论环境 |
6.2.1 重构网络舆论场的道德隐喻 |
6.2.2 治理网络“信息雾霾” |
6.2.3 塑造良好的网民群体想象 |
6.3 加强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培育的价值引导 |
6.3.1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 |
6.3.2 建立明确的网络意见领袖意见表达的道德规范 |
6.4 完善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
6.4.1 建立富于道德想象力意见自由表达的言论救济制度 |
6.4.2 健全富于道德想象力意见的伦理评估制度 |
6.4.3 完善富于道德想象力意见的优先扩散制度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第2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3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节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教育 |
2.1.2 自主学习 |
第2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述评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3 研究述评 |
第3节 理论基础 |
2.3.1 终身学习理论 |
2.3.2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3.3 个性化学习理论 |
第3章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要素分析与模式构建 |
第1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构成要素 |
3.1.1 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 |
3.1.2 核心要素 |
第2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基础环境分析 |
3.2.1 基础设施与网络接入 |
3.2.2 在线教学的硬件环境 |
第3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教学支持分析 |
3.3.1 教学平台 |
3.3.2 教学工具 |
3.3.3 教学资源 |
第4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典型在线教学模式分析 |
3.4.1 同步在线教学模式 |
3.4.2 异步在线教学模式 |
3.4.3 智慧在线教学模式 |
3.4.4 混合在线教学模式 |
第5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构建 |
3.5.1 模式的内涵 |
3.5.2 模式应用原则 |
第4章 COVID-19 背景下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 |
第1节 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分析 |
4.1.1 K中学的基本情况 |
4.1.2 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基础环境 |
4.1.3 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支持 |
4.1.4 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 |
第2节 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学生问卷调查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调查实施 |
4.2.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节 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教师访谈 |
4.3.1 访谈目的及访谈对象 |
4.3.2 访谈过程 |
4.3.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4节 K中学开展“互联网+教育”的困境及原因 |
4.4.1 基础设施方面:网络拥堵设备不均衡 |
4.4.2 教学支持方面:师生教育技术能力不足 |
4.4.3 教学模式方面:教学模式认识不清 |
第5章 “互联网+教育”在中学的发展策略探究 |
第1节 持续改善基础环境 |
5.1.1 提高网络资源有效性 |
5.1.2 尝试新技术教学终端 |
第2节 提高教学支持水平 |
5.2.1 建设统一教学平台 |
5.2.2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
5.2.3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
第3节 探索家校教学模式 |
5.3.1 调整校园教学模式 |
5.3.2 增加家校教学模式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节 研究结论 |
第2节 研究不足与改进 |
第3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教师首轮访谈提纲 |
附录C:教师二轮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作用 |
第二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第三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四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方法与特质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方法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特质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
第二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指南 |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 |
第四节 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第三节 提升网上作战能力 |
第四节 抵制错误思潮袭扰 |
第五节 发挥制度保障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主要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理论探讨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一) 党建、高校党建的概念梳理 |
(二) 质量、党建质量、高校党建质量的概念及衡量标准 |
(三) 全媒体、全媒体时代的概念与特点 |
二、全媒体与高校党建的内在逻辑关系 |
(一) 全媒体特征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 |
(二) 全媒体技术与优化高校党建育人过程具有深度嵌入性 |
(三) 全媒体机制与增强高校党建体系合力具有广度协同性 |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党建设及教育的基本理论 |
(二)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的思想 |
四、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理论资源 |
(一) 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 |
(二) 互联网发展及媒体融合的理论 |
第二章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现实审视 |
一、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总结 |
(一) 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特点 |
(二) 高校党建实践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面临的现实挑战 |
(一) 传统党建机制不适应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新要求 |
(二) 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滞后于全媒体时代的新发展 |
(三) 发挥全媒体优势进行高校党建资源优化整合不够系统 |
(四) 运用全媒体技术推动高校党建创新发展的能力本领不足 |
(五) 传统的评价方式与现实的高校党建工作匹配度不高 |
三、全媒体给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带来新机遇 |
(一) 时空重塑的数字场景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创设新场域 |
(二) 共享动态的信息资讯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扩充新内涵 |
(三) 交互智能的网络技术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增添新平台 |
(四) 多维融合的媒介体系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拓宽新路径 |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目标、原则及内容 |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目标 |
(一)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
(二)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
(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先进性原则:始终树立走在前列意识 |
(二) 坚持人民性原则:始终牢记服务师生的宗旨 |
(三) 坚持革命性原则:始终坚持党建创新的高质量方向 |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内容 |
(一) 借力全程媒体实现党建信息整合共享 |
(二) 借力全息媒体实现党建情势实时监测 |
(三) 借力全员媒体实现党建组织精准覆盖 |
(四) 借力全效媒体实现党建措施智慧生成 |
第四章 优化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 |
一、优化机制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前提 |
(一) 高校党建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
(二)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机制优化构建的原则和要求 |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生成理路 |
(一)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理论支撑 |
(二) 全媒体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生成提供可能 |
(三)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生成理路特征 |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的构建进路 |
(一) 健全全媒体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规避影响机制合力发挥的风险 |
(二) 构建全媒体党建工作协同机制,强化机制合力效果 |
(三) 完善全媒体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奠定机制合力基石 |
第五章 整合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 |
一、整合资源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核心 |
(一) 资源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
(二) 资源优化整合的可行性 |
(三)资源优化整合的理论支撑 |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优化整合的现状分析 |
(一) 资源优化整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 资源优化整合的原则 |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的优化整合路径 |
(一) 科学定位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目标 |
(二) 系统扩充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内容 |
(三) 充分激发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效能 |
第六章 创新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 |
一、创新方法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抓手 |
(一) 方法创新发展的合理性 |
(二) 方法创新发展的可行性 |
(三) 方法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 |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创新的现实要求 |
(一)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方法的新变化 |
(二)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的创新路向 |
(一) 明确立足点,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 |
(二) 强化着力点,挖掘全媒体助力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的关键要素 |
(三) 找准落脚点,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发展需要 |
第七章 完善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 |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模块结构与运行路径 |
(一) 系统构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模块结构 |
(二) 积极探寻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运行路径 |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发展趋势与遵循原则 |
(一)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 |
(二)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需要遵循的原则 |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改进策略 |
(一) 以育人为导向科学设置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
(二) 以一线为重点增加基层质量评价意见权重 |
(三) 以奖惩为动力推动党建质量评价精准实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融合生态: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发展现状 |
一、网络综艺节目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
二、网络综艺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的对比 |
三、网络综艺节目行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的思想遵循 |
一、习近平关于文艺建设的重要论述 |
二、习近平关于互联网及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
一、艺术学理论 |
二、传播学理论 |
三、管理学理论 |
四、组织创新理论 |
第四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框架构建 |
一、融合生态: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之目标 |
二、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之框架 |
三、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问题 |
第二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基于场域理论视角 |
第一节 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场域 |
一、场域理论与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三、研究资料分析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一、引导价值观困境:大众狂欢与精神缺失 |
二、本土创新性困境:生搬硬套与模仿惯习 |
三、头部效应困境:流量明星与少数机构依赖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策略 |
一、导向引领:借鉴“三审”制度,践行价值共创 |
二、内容为王:打造IP体系,开发小众内容 |
三、人才第一:注重人才培养,维护版权价值 |
第三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创新:基于VAM模型的分析 |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
一、VAM模型和研究假设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
四、结论和讨论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一、趣味传播困境:界面僵化与互动简单 |
二、渠道传播困境:手段单一与用户意识缺乏 |
三、窄化传播困境:年龄段与覆盖面的局限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创新策略 |
一、算法交互:严格审核,完善跨屏互动 |
二、渠道更新:突破传播圈层,优化智能传播 |
三、传播延伸:拓宽用户圈层,面向全球市场 |
第四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创新:协同治理生态构建 |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现状 |
一、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进程 |
二、网络综艺政府规制的核心议题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面临的挑战 |
一、规制理念落后与规制效能不足 |
二、法律规章不完善与行业监管不重视 |
三、事中事后审核缺失与规制技术落后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创新策略 |
一、以政府为核心的四元主体协同治理生态 |
二、作为中心作用的政府规制 |
三、作为依托作用的视频平台 |
四、作为协同作用的行业协会 |
五、作为基石作用的网民个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网络红人 |
1.4.2 IP和IP化 |
第2章 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的现状和意义 |
2.1 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的现状 |
2.1.1 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的产生条件 |
2.1.2 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发展现状 |
2.2 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的意义 |
2.2.1 推动网红经济的发展 |
2.2.2 改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 |
2.2.3 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 |
第3章 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策略的有效运用 |
3.1 网络红人IP化运营策略 |
3.1.1 精准定位 |
3.1.2 优化内容 |
3.1.3 IP化衍生品 |
3.2 网络红人IP化经营策略 |
3.2.1 寻求资本合作 |
3.2.2 打造MCN机构 |
3.2.3 实现多平台发展 |
第4章 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价值变现策略 |
4.1 网络红人IP化价值变现途径 |
4.1.1 IP化衍生产品 |
4.1.2 广告收入 |
4.1.3 直播打赏 |
4.1.4 电商带货 |
4.1.5 向线下转型 |
4.2 网络红人IP化价值变现模式 |
4.2.1 网络红人+电商模式 |
4.2.2 网络红人+短视频+直播模式 |
4.2.3 网络红人+IP品牌化 |
第5章 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的发展策略 |
5.1 网络红人IP影响力分析 |
5.1.1 网红影响力评估方法 |
5.1.2 网红影响力评估因素 |
5.2 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的未来发展前景 |
5.2.1 内容为王 |
5.2.2 融入“分众化+交互化”的市场 |
5.2.3 打造人格化品牌价值 |
5.2.4 将直播与短视频相结合 |
5.2.5 加强网络红人粉丝粘性 |
5.2.6 塑造网络红人的个性化人设 |
5.3 网络红人IP化带来的社会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让网络成为教与学的“利器”(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文气小说:传统诗词的玄幻叙事[J]. 王志强,胡芬.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自媒体《石榴熟了》的民族学研究[D]. 艾沙江·艾买提. 兰州大学, 2021
- [3]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D]. 李小龙.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4]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困境与中国对策研究[D]. 王晓圣. 山西大学, 2021
- [5]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想象力研究[D]. 陈锦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6]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D]. 杜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周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8]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D]. 曹猛.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9]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D]. 刘亮.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10]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IP化策略研究[D]. 王芃.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