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提高养殖河蟹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1)在《一年只产2万斤白仔,渔美康“杂优一号”蟹苗唯“质”是图》文中研究指明品牌赋能,为产业加分!近日,为了树立行业标杆,推动河蟹品牌化运作进程,由当代水产、腾氏水产商务网正式发起了"2021年度十佳河蟹/蟹苗品牌,由你来定!"大型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同行朋友们的高度关注,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截止发稿日已收到上百份来自全国各地养殖户、经销商、饲料企业、动保企业的推荐或自荐表。
邵梦亭,车斌[2](2021)在《江苏省兴化县河蟹养殖成本收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借鉴国内外水产养殖成本收益分析的相关研究理论及核算指标体系的设立方法,根据实地调研的数据对兴化产区2017及2018年河蟹养殖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2018年兴化县河蟹养殖的平均成本投入高于2017年,其中可变成本大于固定成本,2018年饲料费用超过土地租金,成为最大支出项。(2)2018年兴化县河蟹养殖的亩均产量、亩均净利润、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均高于2017年。(3)2018年兴化县河蟹养殖的盈亏平衡产量高于2017年,盈利空间保持较高水平,净利润对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性与2017年基本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销售价格、可变成本、固定成本。(4)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发现2018年养殖过程中的饲料费用、土地租金、平均售价、产量对净利润具有显着性影响。
李建红[3](2021)在《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文中提出"中国淡水渔都"核心区——大通湖区,现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国家级河蟹标准化示范区、"中国河蟹之乡"。2013年,大通湖大闸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河蟹产业已成为大通湖区渔业生产中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在河蟹产业空前发展的同时,河蟹品牌保护、蟹苗繁育、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问题也紧随而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加蟹农收入,
曹丽[4](2021)在《兴化市典型蟹塘养殖生长周期的污染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学名:Eriocheir sinensis),又称螃蟹、大闸蟹或河蟹等,是我国传统的名优水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和经济价值。江苏兴化作为全国最大的大闸蟹生产基地,有中国螃蟹第一县的美称。河蟹养殖产业给兴化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调节蟹塘水质是螃蟹养殖的关键,这关系到螃蟹养殖池塘的水和底泥环境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流域污染物的排放。关于螃蟹养殖排水时期的污染研究很多,但是对于螃蟹整个生长周期养殖塘的水和底泥环境中污染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较少。本论文根据2020年2-10月对兴化市5个同一水源的典型螃蟹养殖池塘进行一个养殖周期的跟踪调查实验数据,对各蟹塘水环境中营养盐(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pH、水温和底泥环境中营养盐(总氮、总磷)、重金属(Zn、Cr、Cu、Pb、As、Cd)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蟹塘中水质和底泥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一个养殖周期内,蟹塘中水质指标水温、pH和溶解氧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性,控制好这几个指标是螃蟹养殖的基础因素;蟹塘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TP、TN以及氨氮的浓度在一个养殖周期的变化趋势相似:在养殖前期小幅度提高,随着螃蟹的生长,投喂饲料量逐渐增加,其浓度也随之升高,到螃蟹捕捞期,则有一定的下降。蟹塘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和TP浓度超标严重,最大超标幅度分别是107%和101%;养殖前期蟹塘水体的水质比较好,而后期水质的污染水平开始超过警戒线,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在养殖期间,水源河流的氨氮浓度明显高于蟹塘,且水源水体TN和TP浓度的超标率较高;水源河流水体受周围养殖退水的影响较大,污染指数与蟹塘的变化趋势一致,总体的水质状况不如蟹塘。(2)螃蟹养殖池塘底泥中TN的含量变化趋势总体上是2-9月(养殖前期和中期)上升,9-10月(养殖后期)下降;螃蟹养殖池塘底泥中TP的含量变化总体上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从各时段蟹塘底泥中氮、磷的污染程度来看,TN的单项污染指数总体大于TP的单项污染指数,底泥中氮污染程度较磷的污染程度严重;随着螃蟹的生长,饲料投喂量的增加,蟹塘养殖的中后期给蟹塘底泥带来较大的氮磷污染负荷。(3)兴化螃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平均含量的大小为Zn>Cr>Cu>Pb>As>Cd;在一个螃蟹养殖周期中,蟹塘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有明显增加的是Zn和Cu;重金属污染评价中Cd的含量高于最大限值,属于轻度污染;Cr与Cu的含量接近限值,在警戒线附近;Zn、Pb和As的含量在安全限值内。
曲兆凯[5](2021)在《宁夏稻渔模式水肥调控、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对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针对宁夏贺兰县稻渔模式水肥利用率较低,无水肥调控、放蟹密度、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方案可循等问题,采用正交试验与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系统地进行了稻渔模式的(下)不同稻田水层深度、沼肥及氮肥施量、放蟹密度、饲料投喂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研究,对促进宁夏稻渔模式提质增效和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稻蟹模式的不同水层深度(H)、追肥量(F)、放蟹密度(D)、饲料日投喂量(S)对水稻与河蟹生长、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得出了不同因素对水稻与河蟹生长指标、产量和品质的主次因素、单因素变化规律和综合指标的因素最优组合方案。结果表明:水稻光合指标(Pn、Gs、Tr)和SPAD值随H与F的增大而增大,随着D和S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H和F对于净光合速率(Pn)影响显着,D和S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F>H>D>S;水稻与河蟹的产量均随着H和F的增加而增加,水稻产量随D和S的增加先增后减,河蟹产量随着D增加而显着增加,随S的增加先增后减,对水稻与河蟹产量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分别为F>H>D>S、D>H>F>S,四因素对水稻与河蟹产量均有显着性影响;稻米食味值随着H和D增加而增加,随着F增加先增后降,随着S增加而降低,H、F和S对于食味值影响显着,D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H>F>S>D;蟹肉粗蛋白、粗灰分、氨基酸总量(TAA)及钙含量均随H与F的增大而增大,除钙含量随S的增大而减小外,其余均随D和S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H和F影响显着,D和S影响不显着,各因素对TAA和钙含量主次顺序为H>F>D>S;各处理水稻成熟后期稻田土壤养分比初始土壤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提高了 32.1%~86.5%、2.8%~109.1%、61.9%~91.5%、5.1%~72%,pH和水溶性盐含量分别降低了 0.9%~4.3%、33.5%~47.3%;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四因素的增大而增大,H和F有显着性影响,D和S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H>F>S>D。综合考虑主次因素、显着性和稻蟹种养综合成本与经济效益,确定最优水平组合为H3F3D2S1,即采用水层深度为11cm,追肥量为6+300+400kg/667m2(尿素+沼渣+沼液)、放蟹密度为6kg/667m2,饲料日投喂量为480g/667m2时,水稻与河蟹的产量最高,分别为653.32kg/667m2、29.64kg/667m2,同时二者品质也较优,稻米食味值为83.7分,蟹肉氨基酸总量为15.85g/100g,稻田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53g/kg,对盐碱地改良效果较好。(2)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稻蟹模式的不同稻田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浅水层低肥(H1F1)处理的水稻生长、光合、产量及品质指标比中水层中肥(H2F2)对照和其他7个处理更优,H1F1处理水稻株高比对照提高8.92%,净光合速率提高30.72%,水稻产量增加11.41%,稻米胶稠度和食味值分别增加5.5%和2.9%。深水层低肥(H3F1)处理的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指标比对照(CK)和其他7个处理更优,H1F1处理的河蟹体重、体长和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4.8%、30.7%和9%,河蟹肌肉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总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8.9%和14.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稻蟹种养成本,采用“10+20”cm的浅水层、“4+10”kg/667m2氮肥追施量的稻蟹模式较优,水稻与河蟹产量分别为597.25kg/667m2、28.12kg/667m2,稻米食味值为76.8分,蟹肉氨基酸总量为14.31g/100g。(3)采用对比试验,在稻鱼和稻蟹两种模式下,分别设置沼液低施量(B1)和沼液高施量(B2)稻田及环沟为处理,以常规追施尿素稻田及环沟为对照(CK),研究了稻田施加沼液对草鱼与河蟹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施加沼液处理的鱼、蟹的形体指标均优于对照,B1处理的鱼、蟹形体指标优于B2,鱼、蟹产量大小顺序均为B1>B2>CK;此外,稻田施加适量沼液对于草鱼肌肉系水力有改善作用,但沼液施量过多不利于草鱼的储存和加工,其中B1和B2滴水损失较CK分别显着降低17.4%和12.4%;鱼、蟹肌肉水分含量均随着沼液施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鱼、蟹肌肉pH大小顺序为B2>B1>CK,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B1和B2雄蟹肉pH较CK分别显着增加5.8%和12.1%,鱼肉分别显着增加10.4%和17.9%;鱼、蟹肌肉粗蛋白、磷、铁和钙含量大小顺序均为B1>B2>CK,各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河蟹不同性别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稻田鱼、蟹均测得17种氨基酸,其中沼液处理鱼、蟹肌肉氨基酸总量(TAA)均显着大于对照,其中B1和B2雌蟹较CK分别增加24%和17.7%,草鱼分别为16.7%和12.6%,B1与B2之间差异不显着;各处理与对照蟹黄TAA均显着大于蟹膏;鱼、蟹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大小顺序均为B1>B2>CK。综上说明,稻田施加适量沼液(B1)对草鱼与河蟹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有助于鱼蟹营养成分的积累和肌肉风味的提高,但沼液施加过多(B2)起负面作用。综上,在稻鱼和稻蟹模式生育期内,稻田水面蒸发量分别为723.3mm和709.3mm,降雨量均为123.7mm的前提条件下,B1处理的鱼、蟹生长与品质较优,即灌溉13次,每次保持稻田水层深度稻鱼模式六月为15cm,七至九月为25cm,稻蟹模式为15cm,施沼液肥6次,前三次为200kg/667m2,后三次为100kg/667m2,施沼液肥总量为900kg/667m2,草鱼与河蟹产量分别为153.62kg/667m2和31.58kg/667m2,两种模式水稻产量分别为 585.22kg/667m2和 592.31kg/667m2,需水量分别为 692m3/667m2 和 656m3/667m2,水稻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0.84kg/m3和0.9kg/m3。
储兰璐[6](2021)在《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脂多糖毒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经济动物之一。然而,在集约化人工饲养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多次爆发由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的多种疾病,导致惨重的经济损失,制约着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在保护和胁迫产业生态健康养殖的基础上防止应激和减轻应激的危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EM菌是一种以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等通过发酵工艺培养的复合菌剂,能够利用有益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竞争排斥使得有益菌占优势,改善养殖环境,降低中华绒螯蟹的发病率。目前,尽管EM菌在水产养殖中已有较多的应用,但是鲜有关于EM菌对中华绒螯蟹养殖影响效果的报道,而EM菌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力影响的研究仍是空白。因此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试验对象,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EM菌,从酶活和基因表达层面评估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检验“EM菌的使用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力”的假说,分析EM菌调控中华绒螯蟹免疫力潜在的作用机制,以期为EM菌在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EM菌对中华绒鳌蟹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本实验旨在分析EM菌对中华绒螯蟹各类血细胞数量、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系统及免疫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半颗粒细胞(SGC)是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主要类群,具有吞噬、包囊病原微生物的作用;EM菌诱导下,中华绒螯蟹SGC细胞略有升高,增强了其细胞免疫防御能力。EM菌能提高特定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增强中华绒螯蟹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EM菌组较低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表明较低的器官损伤;同时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意味着免疫解毒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水体中添加EM菌有助于提高中华绒螯蟹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并能通过改变血细胞的数目和相关酶活性,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2.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在成蟹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EM菌,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中华绒螯蟹肝胰腺Toll样受体基因及HSP90 m RNA表达量,分析了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有一定的影响,EM菌能够诱导上调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Toll2、Tube、Dorsal的表达,表明EM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机体对异物的识别能力,进而实现免疫机能的提高。此外,雄蟹肝胰腺中Toll2、Tube、HSP90的表达量均高于雌蟹,并且雄蟹和雌蟹对于EM菌的敏感度不同,雄蟹对EM菌的添加做出更为积极的响应,这表明EM菌对雄蟹的免疫力的激活作用高于雌蟹。EM菌组雄蟹HSP90的表达量显着上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这与溶菌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说明HSP90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高温导致的氧化应激引起的,HSP90表达的上调进一步促进了中华绒螯蟹体内各种酶活发生变化,调节防御应激损伤的能力,进而实现免疫机能的提高。3.EM菌对中华绒螯蟹抗脂多糖毒性的影响为研究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抗脂多糖毒性的影响,在水体中添加0、1g/L EM菌,用浓度为500μg/kg的脂多糖进行攻毒,于3、6、12、24、48h进行采样,检测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免疫酶活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注射脂多糖后,EM菌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肝胰腺CAT、GPX活性,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起到抗脂多糖毒性的作用。EM菌能够提高AKP、ACP活性,对注射的脂多糖具有解毒作用,保护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组织,降低中华绒螯蟹患病的风险。在注射脂多糖后,中华绒螯蟹的免疫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通过上调中华绒螯蟹免疫识别基因、免疫传导基因、免疫效应基因的表达,EM菌的添加对Toll通路和酚氧化酶原系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组织。综上,本研究发现EM菌对中华绒螯蟹的先天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高CAT、GPX等抗氧化酶,ALP、ACP等免疫酶活性,以及上调Toll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中华绒螯蟹抗应激抗氧化等非特异性免疫力。因此,本研究建议推广EM菌作为一种有益复合菌剂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以促进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健康绿色发展。
李恒臣[7](2021)在《地方特产营销策略研究 ——以盘锦河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盘锦作为河蟹等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产地之一,在盘锦特色农产品经济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盘锦地区甚至整个辽宁省地方重要品牌代表之一。盘锦河蟹的经营状况不仅与地区经济收入紧密相连,也与寻常河蟹养殖农户生活收入来源息息相关。因此,做好地方特产农产品的推广与营销工作,致力于盘锦特产营销策略的研究,通过调研盘锦地方特产河蟹的营销现状,发现盘锦河蟹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理论基础进行营销可行性分析,提出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案来强化市场的份额,尽快为盘锦河蟹打造本地专业的第一品牌,并尽快利用品牌打开销售渠道,把盘锦河蟹成功打造为具有风向标式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借助更好的营销方式推动盘锦河蟹的发展和销售,不仅仅是盘锦河蟹养殖农户与相关企业发展所需关注的内容,更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极具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等相关内容阐述基础上,就特色农产品的概念、内涵、以及运用STP、SWOT分析、4P等营销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深度剖析盘锦地方特产河蟹的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盘锦地方特产营销环境,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分析了盘锦河蟹的竞争环境,结合SWOT理论对盘锦地方特产河蟹的营销策略、运营现状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盘锦地方特产河蟹营销存在的营销建议与举措。积极探索盘锦地方特产河蟹的市场营销战略的构建与优化,为盘锦地方特产河蟹的营销策略提出可行性建议,寻求盘锦地方河蟹营销过程中的合理营销策略。本次研究中所得结论主要有:第一,提升和完善渠道建设,是提升农产品营销水平和效益的关键;第二,产品的定价的差异化程度不能过大,要控制在合理的幅度以内;第三,要扎实做好市场细分与定位。
宋黎黎[8](2021)在《越冬暂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nsis H.,以下简称河蟹),又称大闸蟹、河蟹或螃蟹,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名优品种和出口创汇水产品,历来就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河蟹的养殖区域不断扩大,北至黑龙江省、南至两广地区,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且产量日益增大,但由于其上市时间集中、供应期较短,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如何延长河蟹的上市周期,成为众多养殖户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河蟹越冬暂养的研究较少,如何提升河蟹越冬暂养的成活率与品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养殖密度是影响甲壳类动物生长、生存、产量等生产参数的主要因素。在河蟹的越冬暂养技术中,暂养密度一直是广大养殖户最为关心的问题。所以,为了探究越冬养殖河蟹的最佳暂养密度和时间,本研究在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利用网箱暂养河蟹,分析了不同暂养密度下河蟹的生长性能、死亡率、生理状况并检测了暂养后河蟹可食组织营养组成和风味品质的变化。试验结果如下:1.越冬暂养密度、时间对河蟹存活率的影响单从河蟹暂养密度因素的影响来分析,中密度组的死亡率均低于其他两个密度组,比低密度组降低0.90%,比高密度组降低1.17%,但差异不显着(P>0.05)。相反,越冬暂养时间对河蟹死亡率的影响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结果显示暂养前2个月死亡率低于5%,而暂养90 d后死亡率显着上升,105 d和120 d后死亡率分别达到21.37%和33.04%。暂养90 d时,三个暂养密度组河蟹的累积存活率仍高于85%;而暂养至105 d时,中、低密度组累积存活率下降到约70%,高密度组下降到62.44%;暂养120 d后,除了中密度组外,累积生存率均低于50%。以上结果表明中密度河蟹暂养的成活率优于其他密度。2.越冬暂养密度、时间对河蟹生长性能的影响越冬暂养期间,河蟹体重未发生显着变化(P>0.05)。整体来看,高密度组河蟹的出肉率和总可食指数显着高于低密度组。不同暂养时间的分析发现:在暂养的前105 d,总可食指数和性腺指数(GSI)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而肝胰腺指数(HSI)却呈下降趋势;在暂养105 d之后,TEY、GSI及HSI均显着下降。另外,越冬暂养时间对河蟹的甲壳长、甲壳宽等其他生长参数无显着影响。3.越冬暂养密度、时间对河蟹抗氧化能力及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随暂养时间的延长,河蟹肝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波动变化并有下降趋势。中、高密度的河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暂养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波动变化;暂养30 d后,三个密度组河蟹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活性均显着下降;而随时间的延长,只有中密度组GSH-Px活性呈上升趋势。整体而言,三种密度暂养的河蟹肝胰腺抗氧化系统在暂养期间表现良好,尤其是中密度组。河蟹HSP70水平随暂养时间的延长先升高(2月中旬前)后下降,这与其卵子发生的特征相一致,提示HSP70在中华绒螯蟹卵子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暂养密度组的肝胰腺中HSP70水平随暂养时间呈现波动变化,提示河蟹在越冬暂养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应激。4.越冬暂养对河蟹品质的影响河蟹在越冬暂养期间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肝胰腺指数下降,同时性腺指数升高,未出现明显的“掉膏”现象。暂养后河蟹可食组织总含量和卵巢粗脂肪含量相比暂养前显着下降(P<0.05),而其他营养成分无显着变化;表明暂养后河蟹可食部位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流失。河蟹暂养105 d后,游离氨基酸总含量(T)下降,必需氨基酸与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比值(E/T)显着上升,非必需氨基酸与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比值(N/T)显着下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N)显着上升;腺苷酸(AMP)和肌苷酸(IMP)显着增加,而次黄嘌呤(Hx)和肌苷(Hx R)显着下降。这些结果表明暂养后河蟹的品质得到了改善。可食部位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UFA/SFA)显着增大,同时可食部位中C20:2(二十碳二烯酸)、C20:4(花生四烯酸)和C20:5(EPA;二十碳五烯酸)脂肪酸的含量也有显着升高,表明暂养后河蟹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暂养后的河蟹主要挥发性物质为1-辛烯-3-醇,壬醛,己醛和2-戊基呋喃,其可食组织挥发性风味相对较好,整体上优于暂养前的河蟹。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越冬暂养对河蟹的存活率、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营养风味品质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死亡率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当越冬暂养不足90 d时,最佳暂养密度为每网箱70 kg的密度(21.88 kg/m2);越冬暂养超过90 d以上时,最佳暂养密度为每网箱50 kg左右(15.63 kg/m2);对于长期越冬暂养,我们认为河蟹越冬暂养的时间段不超过4月上旬为宜。暂养后河蟹营养虽有一定的流失,但其食用品质和风味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苗珍[9](2021)在《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大闸蟹,也称河蟹,因其风味与营养俱佳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在养殖过程中池塘溶氧昼夜变化剧烈以及水环境控制不当,使得河蟹长时间处于低氧状态,从而影响河蟹生长发育以及免疫力,导致体色差、规格小、体质下降而易继发感染致病微生物甚至死亡,最终导致回捕率低、养殖效益差。DO是河蟹养殖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直接影响河蟹的存活、生长、代谢、消化和免疫能力。本文采用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监测了河蟹池塘DO变化以及河蟹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研究了低氧对河蟹生理生化和不同组织内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对低氧-复氧条件下河蟹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低氧诱导因子,为进一步揭示河蟹响应低氧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耗氧量是甲壳动物呼吸代谢的重要指标,窒息点是甲壳动物耐低氧的指标,本研究测定了池塘溶解的变化,结果显示夜间池塘溶氧在较长时间内均低于4mg/L,最低可降至1.6mg/L(凌晨6:00点),即处于低氧阶段;采用流水呼吸室法和静态呼吸室法分别测定了不同部分规格的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结果显示,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与体重呈现负相关关系,大规格类别河蟹的窒息点和耗氧率显着低于小规格类别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河蟹夜间耗氧率均值显着高于白天平均耗氧量。2.为了确定低氧胁迫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本研究将河蟹进行低氧-复氧处理,测定河蟹体内SOD、T-ATPase、ALP、ACP活力以及MDA、LDH含量。结果显示低氧处理1h后,河蟹体内SOD、ACP活力显着性降低,MDA、LDH含量以及T-ATPase、ALP活性显着升高。低氧处理6h后,MDA含量持续升高,LDH含量以及T-ATPase、ALP活力降低,SOD、ACP活力与低氧处理1 h时相当;复氧后SOD活力先升高再下降,MDA、LDH含量和ALP活力降低后上升,T-ATPase、ACP活力则在复氧阶段升高。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和复氧恢复都会对河蟹生理生化指标产生影响,使河蟹启动的抗氧化应激系统和优化供能代谢等调控手段。线粒体组织显微观察显示,低氧胁迫6 h后,河蟹肌肉组织线粒体数量减少,内嵴模糊且排列紊乱,部分峭消失,基质稀薄,复氧处理12 h后,线粒体损伤加剧,出现空泡化;低氧胁迫6h后,河蟹鳃组织线粒体内嵴部分被破坏,复氧处理12h外膜扭曲变形,部分嵴消失,髓样变形,部分线粒体仅剩微泡或残膜。结果表明低氧会对河蟹线粒体造成严重损伤,且在复氧12 h后不能恢复,损伤甚至进一步加剧。3.为了揭示低氧-复氧下河蟹的响应分子机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低氧-复氧下河蟹某些基因的差异表达,获得49.19 Gb的clean data,组装得到27,233个新转录本的功能注释。其中26,819条序列与Nr蛋白数据库基因同源;16,299条序列注释到KEGG数据库,归类到284个代谢通路。在低氧阶段,在暴露于严重低氧1h和6h分别检测到103和25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复氧阶段,在1h和12 h的复氧处理期间分别鉴定出462和673个差异表达基因。低氧应激对低氧6 h组的57条通路有显着影响。其中,前三个基因富集最为显着的途径是“PPAR signaling pathway”,“Gapjunction”和“Phototransduction-fly”。在复氧阶段,前三个基因富集最为显着的途径是“ECM-receptor interaction”,“Lysosome”和“Phagosome”。17 个差异基因qRT-PCR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上下调趋势一致,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的准确性。4.根据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鉴定出河蟹低氧应答的关键基因Hif 1α、Hif-1β,cDNA全长分别为5,377bp、2,868bp,三个ORF分别编码1,057和551个氨基酸残基;两个基因均包含一个HLH结构域和两个PAS结构域。对可以与河蟹Hif-1基因发生互作的蛋白进行分析,共鉴定出476个蛋白(包括71个DEGs)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河蟹Hif-1发生相互作用,GO富集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路径都与细胞进程有关,例如“oxidoreductase activity”、“transferase activity”和“small molecule binding”。表明低氧胁迫激活了河蟹体适应低氧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此外,对水草生长良好的池塘和无水草池塘中河蟹的Hif-1α、Hif-1β基因表达差异以及组织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蟹Hif-1α、Hif-1β在胃、肝、肠、鳃、眼柄、心脏、肌肉、血液中均有表达,在心脏、血液、肌肉中表达量相对较高,眼柄中表达量最少。与有水草池塘河蟹相比,无水草池塘河蟹Hif-1α、Hif-1β表达量均有显着提高,Hif-1α在肝胰腺、肌肉和鳃中表达量分别提高了 2.22、0.99、0.69倍,Hif-1β在肝胰腺、肌肉和鳃中表达量分别提高了 5.76、3.34、2.24倍。结果表明,无水草环境会对河蟹机体产生影响,导致河蟹启动应对低氧环境的分子调节机制。
刘亚楠,戴飞,庄红根,郭风英,毛辉[10](2021)在《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钟楼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钟楼)推广示范基地为例,以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示范基地,带动建立示范点5个,对接徐钢春岗位专家,集成示范了诺亚1号河蟹新品种、1龄扣蟹规模化培育技术、成蟹标准化养殖技术,分析了河蟹产业发展现状、示范基地发挥的重要作用、示范基地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为该地河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如何提高养殖河蟹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提高养殖河蟹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3)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的发展现状 |
1.1 模式多样化各显特色 |
1.2 规模集约化不断深化 |
1.3 生产标准化显着提高 |
1.4 营销品牌化初显成效 |
1.5 运作市场化加快推进 |
2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
2.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域资源 |
2.2 独特的饵料资源和良好的品牌效应 |
2.3 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的承接能力 |
3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产量不稳定 |
3.2 蟹种仍以外购为主 |
3.3 产业科技贡献率不高 |
3.4 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
3.5 品牌保护力度不大 |
4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
4.1 统一思想认识,优化发展环境 |
4.2 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信心 |
4.3 坚持试点示范,积极稳妥推进 |
4.4 积极对外交流,强化科技支撑 |
4.5 加强质量监管,保障产品安全 |
4.6 培育市场体系,打造营销网络 |
4.7 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安全生产 |
4.8 完善产业链条,促推产业升级 |
(4)兴化市典型蟹塘养殖生长周期的污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河蟹养殖的研究现状 |
1.1.2 兴化地区典型蟹塘养殖现状及问题分析 |
1.1.3 兴化地区典型河蟹养殖技术的研究 |
1.2 螃蟹养殖的影响因素 |
1.2.1 水环境因子对螃蟹的影响 |
1.2.2 沉积物中的影响因素 |
1.2.3 水生植物的作用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质污染特征分析 |
2.1 实验方案 |
2.1.1 采样地点及概况 |
2.1.2 采样方法 |
2.1.3 水质指标及测定方法 |
2.1.4 水质评价标准 |
2.2 水质特征分析 |
2.2.1 水温的变化分析 |
2.2.2 水体溶解氧(DO)的变化分析 |
2.2.3 水中pH的变化分析 |
2.2.4 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分析 |
2.2.5 氨氮(NH_4~+-N)的变化分析 |
2.2.6 总氮(TN)的变化分析 |
2.2.7 总磷(TP)的变化分析 |
2.3 水质污染评价 |
2.3.1 评价方法 |
2.3.2 评价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底泥污染特征分析 |
3.1 试验方案 |
3.1.1 采样地点 |
3.1.2 采样方法 |
3.1.3 样品测定方法 |
3.2 底泥特征分析 |
3.2.1 TN的变化分析 |
3.2.2 TP的变化分析 |
3.3 底泥污染评价 |
3.3.1 评价方法 |
3.3.2 评价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
4.1 试验方案 |
4.1.1 采样地点 |
4.1.2 采样方法 |
4.1.3 样品测定方法 |
4.2 重金属特征分析 |
4.2.1 重金属含量 |
4.2.2 重金属的变化分析 |
4.3 重金属污染评价 |
4.3.1 评价方法 |
4.3.2 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宁夏稻渔模式水肥调控、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对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研究 |
1.2.2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水稻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3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研究进展 |
1.2.4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沼肥对水稻和鱼蟹影响的研究进展 |
1.2.5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节水灌溉应用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追肥量、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区概况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材料与实施 |
2.2.4 试验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
2.3.2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指标的影响 |
2.3.4 不同处理对水稻品质指标的影响 |
2.3.5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产量的影响 |
2.3.6 不同处理对河蟹品质的影响 |
2.3.7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8 不同处理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3.9 不同水层深度下稻田土壤含水率变化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区概况 |
3.2.2 试验设计 |
3.2.3 试验材料与实施 |
3.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水稻光合指标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3.4 不同处理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3.3.5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3.6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品质的影响 |
3.3.7 不同水层深度下的水稻土壤含水率对比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稻-沼-鱼”模式对水稻和草鱼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试验实施 |
4.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草鱼生长与形体指标分析 |
4.3.2 鱼肉一般营养成分与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
4.3.3 鱼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4.3.4 鱼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 |
4.3.5 不同处理对水稻需水量-产量-品质与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
4.4 讨论 |
4.4.1 草鱼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讨论 |
4.4.2 鱼肉一般营养成分及部分矿物元素讨论 |
4.4.3 鱼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讨论 |
4.4.4 鱼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稻-沼-蟹”模式对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 |
5.2.2 试验实施 |
5.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5.3 样品测定 |
5.3.1 生长与形体指标的测定 |
5.4 结果分析 |
5.4.1 生长与形体指标分析 |
5.4.2 一般营养成分与部分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
5.4.3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5.4.4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 |
5.5 讨论 |
5.5.1 稻田蟹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讨论 |
5.5.2 稻田蟹一般营养成分及部分矿物元素讨论 |
5.5.3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讨论 |
5.5.4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讨论 |
5.6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追肥量、放蟹密度及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试验研究 |
6.1.2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6.1.3 “稻-沼-鱼”模式对水稻和草鱼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6.1.4 “稻-沼-蟹”模式对河蟹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脂多糖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中华绒螯蟹的概况 |
1.1.1 生物学特征 |
1.1.2 我国河蟹养殖现状 |
1.1.3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的主要因素 |
1.1.4 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1.2 中华绒螯蟹的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
1.2.1 免疫防御系统 |
1.2.2 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 |
1.3 微生态制剂研究进展 |
1.3.1 微生态制剂定义与分类 |
1.3.2 常见微生态制剂的功能 |
1.3.3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
1.3.4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1.4 EM菌的研究进展 |
1.4.1 定义 |
1.4.2 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EM菌对中华绒鳌蟹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分组 |
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4 指标检测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组成的影响 |
2.2.2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3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2.4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组成的影响 |
2.3.2 EM菌对中华绒螯蟹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3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3.4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分组 |
3.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4 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3.1.5 数据处理 |
3.2 实验结果 |
3.2.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抗脂多糖毒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用蟹 |
4.1.2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4.1.3 酶活测定 |
4.1.4 肝胰腺基因表达分析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抗氧化酶活的影响 |
4.2.2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酶活的影响 |
4.2.3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抗氧化酶活的影响 |
4.3.2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酶活的影响 |
4.3.3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地方特产营销策略研究 ——以盘锦河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 |
2.1 产品营销 |
2.1.1 营销渠道概念界定 |
2.2 STP营销战略理论 |
2.3 SWOT分析理论 |
2.4 4P理论 |
第三章 盘锦地方特产河蟹的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盘锦地方特产河蟹发展概况 |
3.1.1 盘锦地方特产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1.2 盘锦地方特产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 盘锦地方特产河蟹营销策略调查 |
3.2.1 调研背景 |
3.2.2 调查目的 |
3.2.3 调研内容 |
3.2.4 调查问卷设计 |
3.3 STP营销战略分析与营销市场批发环境构建 |
3.3.1 市场细分 |
3.3.2 目标市场选择 |
3.3.3 目标市场定位 |
3.3.4 营销批发市场环境构建 |
3.3.4.1 地区特产批发市场的整顿 |
3.3.4.2 建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有效途径 |
3.4 盘锦河蟹营销策略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小结 |
3.5 盘锦地方特产河蟹营销存在的问题 |
3.5.1 产品方面 |
3.5.2 价格方面 |
3.5.3 促销方面 |
3.5.4 渠道方面 |
第四章 盘锦地方特产河蟹的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4.1 产品方面 |
4.1.1 改进河蟹口感、品质、色泽 |
4.1.2 从事河蟹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发 |
4.1.3 提升产品包装水平 |
4.2 价格方面 |
4.2.1 撇制定价法 |
4.2.2 组合定价法 |
4.2.3 消费者定价法 |
4.3 促销方面 |
4.3.1 灵活促销策略 |
4.3.2 构建营销体系 |
4.4 渠道方面 |
4.4.1 丰富多样市场渠道 |
4.4.2 养殖销售对接渠道 |
4.4.3 融合发展旅游渠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调查问卷 |
(8)越冬暂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华绒螯蟹概述 |
1.1.1 简介 |
1.1.2 生物学特性 |
1.1.3 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4 中华绒螯蟹暂养的研究进展 |
1.2 水产养殖密度研究概况 |
1.2.1 水产养殖密度研究进展 |
1.2.2 密度对蟹类生长的影响 |
1.2.3 密度对蟹类抗氧化能力及应激基因的影响 |
1.2.4 密度对蟹类营养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越冬暂养对中华绒螯蟹存活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条件 |
2.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
2.1.3 样本采集 |
2.1.4 指标测定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暂养密度和时间对中华绒螯蟹死亡率及累积存活率的影响 |
2.2.2 暂养密度和时间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参数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暂养密度、时间对中华绒螯蟹死亡率及累积存活率的影响 |
2.3.2 暂养密度、时间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越冬暂养密度和时间对中华绒螯蟹抗氧化能力及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条件 |
3.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
3.1.3 样本采集 |
3.1.4 抗氧化酶测定 |
3.1.5 HSP70基因表达的测定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暂养密度和时间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2 暂养密度和时间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暂养密度和时间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2 暂养密度和时间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越冬暂养对中华绒螯蟹风味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条件 |
4.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
4.1.3 样本采集 |
4.1.4 可食组织中常规生化成分测定 |
4.1.5 可食组织和卵巢脂肪酸测定 |
4.1.6 肌肉中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4.1.7 可食组织中呈味核苷酸测定 |
4.1.8 可食组织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 |
4.1.9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暂养前后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和卵巢中常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
4.2.2 暂养前后中华绒螯蟹肌肉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 |
4.2.3 暂养前后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和卵巢中脂肪酸组成比较分析 |
4.2.4 暂养前后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呈味核苷酸含量比较分析 |
4.2.5 暂养前后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分析 |
4.3 讨论 |
4.3.1 暂养前后河蟹可食组织和卵巢中常规营养成分的变化 |
4.3.2 暂养前后河蟹肌肉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4.3.3 暂养前后河蟹可食组织和卵巢中脂肪酸含量变化 |
4.3.4 暂养前后河蟹可食组织呈味核苷酸含量变化 |
4.3.5 暂养前后河蟹可食组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河蟹的生物学特征及产业概况 |
1.1.1 河蟹的生物学特征 |
1.1.2 我国河蟹产业整体概况 |
1.2 低氧及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
1.2.1 低氧的发生 |
1.2.2 低氧对水生动物行为的影响 |
1.2.3 低氧对水生动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
1.2.4 低氧对水生动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3 低氧诱导因子Hif研究概况 |
1.4 养殖池塘低氧调控 |
1.4.1 处理池塘底泥 |
1.4.2 控制放养密度 |
1.4.3 合理投喂 |
1.4.4 培育优良水草 |
1.4.5 机械增氧 |
1.4.6 使用微生物制剂 |
1.4.7 培育抗逆品种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
第2章 河蟹养殖池塘DO日变化以及耗氧率和窒息点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河蟹养殖池塘溶氧变化监测 |
2.3.2 耗氧率的测定 |
2.3.3 窒息点的测定 |
2.3.4 实验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河蟹养殖池塘溶氧变化监测 |
2.4.2 河蟹耗氧率 |
2.4.3 河蟹窒息点 |
2.5 讨论 |
第3章 低氧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河蟹低氧—复氧处理 |
3.3.2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
3.3.3 生理生化(SOD、T-ATPase、ALP、ACP、MDA、LDH)测定 |
3.4 结果 |
3.4.1 低氧胁迫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3.4.2 低氧对河蟹生理生化(SOD、T-ATPase、ALP、ACP、MDA、LDH)的影响 |
3.5 讨论 |
第4章 低氧对河蟹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4.1 实验动物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河蟹低氧-复氧处理 |
4.3.2 总RNA的提取和文库构建 |
4.3.3 全长转录组量测序及序列分析 |
4.3.4 转录组序列的功能注释 |
4.3.5 转录组数据验证 |
4.3.6 缺氧相关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
4.3.7 河蟹Hif-1α、Hif-1β组织分布 |
4.3.8 水草对池塘河蟹Hif-1α、Hif-1β表达的影响 |
4.4 结果分析 |
4.4.1 全长转录组测序与组装分析 |
4.4.2 Illumina RNA-Seq与低氧-复氧潜在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4.4.3 qRT-PCR验证测序结果 |
4.4.4 低氧-复氧过程中关键基因的特征 |
4.4.5 Hif-1基因的蛋白互作 |
4.4.6 河蟹Hif-1α、Hif-1β的表达和组织分布 |
4.4.7 水草对河蟹Hif-1α、Hif-1β表达的影响 |
4.5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钟楼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省河蟹产业发展现状 |
1.1 良种选育初见规模,但覆盖率低 |
1.2 标准化养殖技术应用率低 |
1.3 品牌发展不均衡 |
1.4 产业链发展失衡 |
2 江苏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的作用 |
2.1 河蟹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窗口 |
2.2 基层推广体系的对接平台 |
2.3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 |
3 江苏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钟楼)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
3.1 示范基地建设内容 |
3.2 示范基地技术创新及集成情况 |
3.2.1 大规格扣蟹规模化繁育技术。 |
3.2.2 大规格成蟹生态养殖技术。 |
3.3 示范基地带动效应 |
4 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 技术人员结构单一 |
4.2 示范点布局集中 |
4.3 示范养殖模式少 |
4.4 示范管理维系困难 |
5 优化建议 |
5.1 完善人才补充、培养与创新驱动模式 |
5.2 因地制宜,开发与示范推广多种养殖模式 |
5.3 发挥龙头效应,延伸整合产业链 |
5.4 打造区域品牌 |
四、如何提高养殖河蟹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年只产2万斤白仔,渔美康“杂优一号”蟹苗唯“质”是图[J]. 杨帆. 当代水产, 2021(11)
- [2]江苏省兴化县河蟹养殖成本收益分析[J]. 邵梦亭,车斌. 中国渔业经济, 2021(04)
- [3]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J]. 李建红. 当代水产, 2021(08)
- [4]兴化市典型蟹塘养殖生长周期的污染特征研究[D]. 曹丽. 扬州大学, 2021(08)
- [5]宁夏稻渔模式水肥调控、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对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曲兆凯. 宁夏大学, 2021
- [6]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脂多糖毒性的研究[D]. 储兰璐.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7]地方特产营销策略研究 ——以盘锦河蟹为例[D]. 李恒臣. 延边大学, 2021(02)
- [8]越冬暂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D]. 宋黎黎.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9]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D]. 苗珍. 扬州大学, 2021(09)
- [10]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钟楼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探析[J]. 刘亚楠,戴飞,庄红根,郭风英,毛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