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瓷雕塑的演变与现状

宜兴陶瓷雕塑的演变与现状

一、宜兴陶瓷雕塑的沿革与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林俊杰[1](2021)在《古陶瓷技术的展示现状与研究 ——以景德镇制瓷技术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古陶瓷技术作为传统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展示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工程。作为展示主体的博物馆受教育服务功能驱使,逐渐将“非遗”的保护和展示工作纳入到职能领域之内,这给博物馆的展陈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通过重新构建展览形式和内容,在满足陶瓷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些博物馆的“特色”展陈大体还是遵循着普适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未能在实践中将其细化并执行,使得目前古陶瓷工艺在博物馆中的展示内容不够全面,形式也比较单一,未能达到应有水准,成为比较难以策划的一类展览,亟需在展陈内容和形式设计过程中引入新变量,构建展陈的不可替代性。本文以古陶瓷技术在陶瓷类博物馆的展示为切入点。首先,通过调查和分析国内各地区古陶瓷技术的展示现状,探究其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古陶瓷技术的动态演绎进程,得出一些陶瓷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凝练成展陈的逻辑主线;再者,以景德镇为例,探讨陶瓷类展陈的时间线性和技术逻辑的兼容性如何达成。本文研究的角度和研究对象较为新颖,且实操性较高,可以给予同类展陈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凡[2](2020)在《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 ——以宜兴紫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消费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诸多政策利好和市场层面的空前成功。与此同时,众多传统手工艺却面临着活态性降低、传承受阻等问题。如何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创产品快速发展的势头,帮助传统手工艺在市场中获得文化新生和活态传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极具价值的命题。在这种背景下,论文以宜兴紫砂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探讨。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品、宜兴紫砂等概念进行梳理,对消费者创新、心理所有权、感知创新性等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剖析宜兴紫砂在消费者市场中的局限性,揭示开发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可行性、必要性。运用问卷调查法,基于紫砂文创产品设计,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所有权量表和感知创新性量表的测量,并运用实证研究法对消费者感知文创产品创新性形成机制假设模型进行构建和验证。运用案例分析法,明确在设计实践中利用同构、逆向思维、解构、联想等设计方法,可以正向促进消费者感知文创产品的创新性,并提出紫砂文创产品的设计构想。进而结合宜兴紫砂文创产品设计现状,以消费者创新为视角,构建出以宜兴紫砂为例的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在理论层面上,论文揭示了基于文创产品的消费者感知创新性形成机制;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结合促进消费者感知文创产品创新性的设计方法,以宜兴紫砂为例,提出消费者创新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路径。并以此提升消费者参与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的积极性和成功率,促进传统手工艺真正融入市场并实现活态继承。该论文有图43幅,表7个,参考文献79篇。

陈云贵,郑先觉[3](2019)在《浅析宜兴陶塑的工艺与表现形式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宜兴陶塑发展历史悠久,它集绘画、雕刻、装饰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体,紫砂材料质地古朴淳厚,细而不腻,它与堆塑、贴塑、捏塑的制作方法融为一体,在多种传统工艺与地域文化融合中彰显陶艺家追求自由、个性表达的文化精神。

刘心梦[4](2019)在《宜兴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广大地区的地域景观正面临特色丧失、文脉断裂等问题,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对地域景观进行研究并提出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太湖流域经过万年的演变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在传统农耕时期,太湖西岸的宜兴先民经过数千年的土地开发,塑造了宜兴地区具有特色的传统地域景观,其形成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宜兴地区的传统地域景观为研究对象,梳理宜兴地域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其规律;对地域景观系统进行分层解析,总结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关系;并对区域的典型聚落进行样本研究,通过取样分析来验证地域景观构成要素间的综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宜兴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和转化策略,具体来说:首先,以时间为轴,对整个宜兴地区的地域景观变迁历程进行梳理,发现其地域景观是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同时对地域景观系统的自然、水利、农田、聚落四个子系统进行研究,分析每个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分区特征,归纳总结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关系。其次,通过多个典型城镇样本对地域景观系统进行验证,揭示地域景观各子系统的综合作用,发现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人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文化,丰富了地域景观的内涵。最后,通过分析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对宜兴地域景观的影响,探索城镇化背景下地域景观的保护与转化,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钱人可[5](2019)在《紫砂佛教雕塑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宜兴的紫砂佛教雕塑是通过紫砂陶这一独特的材质,将佛像艺术融入到雕塑工艺中的一种艺术创作。受历史变迁、文化形态、社会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紫砂佛教雕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本文旨在梳理宜兴紫砂佛教雕塑的发展脉络,并探讨其发展的规律和艺术特色,引发对当代紫砂佛教雕塑创作过程中一些的思考。本文从宜兴紫砂的起源出发,并逐步深入到了对于紫砂佛教雕塑源起的研究之中。以紫砂雕塑诞生的明中晚期为起点,纵向地梳理了明中后期、清朝、民国、近现代以及当代宜兴紫砂佛教雕塑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总结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同时还横向地将紫砂雕塑与其它工艺门类即莆田木雕、德化窑瓷塑以及玉雕的佛教雕塑进行比较,分析其材料性、工艺性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佛教雕塑产生的影响,从而挖掘出紫砂佛教雕塑独特的艺术内涵。然后,重新以理念创新、工艺造型、紫砂材质等为原点,通过分析研究紫砂雕塑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引发对于当下紫砂佛教雕塑艺术发展的思考,同时也为研究当代宜兴紫砂佛教雕塑创作过程中的困惑和创新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宜兴的紫砂佛教雕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本文只是对紫砂佛教雕塑的艺术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还有更多更深入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

王幸幸[6](2018)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活态呈现。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实践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新的社会公共议题,为大众所关注,单纯的依靠“输血式”的保护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社会形态下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需要。如何通过更新保护理念和保护方式,让一定范畴内的非遗为自身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活力、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为非遗保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自2006年提出以来,十余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符合非遗传承与发展规律的一种保护方式。本文借助文化生态的理论,基于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在重新解读《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中关于“生产性保护”概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适宜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即生生不息的生产性、绵延至今的活态性和流通不绝的商业性。接着探讨了生产性保护视野下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重点运用文化生态理论分析了宜兴紫砂具备生产性保护的普遍条件和特殊文化生态,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总结了宜兴生产性保护3大特有模式:即“公司+基地+工作室+文化旅游”生产模式、“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和“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针对当前生产性保护“忽视因项制宜”、“背离文化传统”、“盲目产业化开发”等普遍性问题,以及宜兴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现实挑战,从政府、传承人、市场等层面为今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建言献策。最后,结合生产性保护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争议问题,对当代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进行反思。首先结合宜兴生产性保护实践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是文化生态这一观点,除此之外生产性保护更离不开传承人、学者等社会人士的广泛参与。并进一步指出生产性保护的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药物炮制3大类别的非遗项目,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生产”的双重属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宜生产性保护,在生产性保护实践中要审慎处理产业化开发与生产性保护的关系、以及非遗原汁原味传承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笔者着重从文化生态视角回答了“什么是生产性保护?什么样的非遗项目适宜生产性保护?如何生产性保护?”等问题,借助宜兴生产性保护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其他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徐振坤[7](2018)在《鹤岗市名山镇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体系指导、规划设计不到位、管理水平跟不上等原因,导致许多小城镇出现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文化缺失形象单一、城市特性缺乏等问题。小城镇景观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更好的适应新常态新要求,已经成为摆在设计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名山镇地处鹤岗市萝北县,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多元文化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是黑龙江省的重点打造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旅游名镇之一,现在又被住建部确定为特色小镇,在国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然而,近年来,随着名山镇不断加快进行开发和建设,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出来,由于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整体的景观规划理论指导,致使名山镇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历史文脉正在逐渐消失,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挑战。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和要求下,对名山镇的景观规划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本文重点从理论研究以及具体实践两个方面着手,在理论研究上,本文指出了研究的背景,阐明了小城镇景观规划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和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与景观实践研究分析后,进行了总结整理,最终确定了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框架。明确了相关概念,按照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以及城乡一体化等多学科的理念和方法,以交叉互补的模式探讨小城镇景观的规划设计。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从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人工要素三个方面对名山镇的景观进行研究,找到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从名山镇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景观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名山镇景观规划提升策略。在具体实践上,从区域、总体、详细三个层面对名山镇的景观规划进行了具体实践。通过上述的分析研究,进行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探索,以期为鹤岗市乃至黑龙江省的小城镇景观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谢楠[8](2017)在《磁州窑花釉烧制技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以多学科视角下的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并结合理论研究法。利用摄影、录像、录音等先进的技术,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对花釉制作艺人进行深度访谈、参与陶瓷烧制,调查当地陶瓷的销售现状,搜集第一手资料。通过查阅矿物学、结晶学、物理化学等相关文献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形成对磁州窑花釉的客观认识,保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花釉陶瓷产品的创新应用及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如何走向现代设计生活作出初步探索。磁州窑花釉是建国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研制的新型装饰艺术釉,是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陶瓷产品当中的杰出代表。由于时代和环境的改变,磁州窑花釉曾经辉煌已经成为记忆。烧制的艺人也越来越少,烧制技艺正在迅速消失,急需传承与创新。通过田野考察的分析,以亲身体验出发,对原料大青土的开采方式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对釉料配方和制备、坯料的配方和制备、坯料成型和施釉、烧成工艺的全过程进行图文结合式的记录,并注重磁州窑传统技术在现代烧制过程中的应用,同时也详细介绍了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将陶瓷艺人口述、陶瓷实物、工具设备和文献资料相对照,从而更加全面掌握工艺的重点和难点,构建出烧制技艺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对磁州窑花釉的色彩纹饰和造型特征进行解析,得出磁州窑花釉具有色彩丰富、纹样精到、造型质朴凝重、有文化内涵等优秀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技艺肯定要面临困境,只有在保持磁州窑花釉产品优秀的品质的同时,走进现代生活,和现代生活对接,了解市场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生产出让群众接受的产品,才能更好的传承发展磁州窑花釉烧制技艺。

张卉[9](2017)在《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中国陶器设计艺术的发展源流进行了宏观系统化的研究,揭示了中国陶器在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辽金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六个阶段的工艺发展和艺术设计特点。通过对各历史时期陶器的材料、种类、工艺、造型、装饰、功能、审美、内涵等方面系统的总结,探讨中国陶器设计艺术的发展面貌。本论文主要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从陶器的起源谈起,根据史前陶器产生和发展的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对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时期,陶器的制作材料、造型、工艺、装饰、烧造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史前陶器艺术发展的源流。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夏商周陶器发展的基本面貌,讨论了陶器的日用功能与礼仪功能的分化;陶器与青铜器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具有特色的彩绘陶、磨光压纹黑陶、周边地区陶器的艺术发展面貌。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秦汉时期装饰性较强的日用陶器、厚葬风气下作为明器的陶器、汉代釉陶的产生等内容,指出本阶段陶器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有很大的提高。第四章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釉陶的陶质、焙烧气氛、烧成工艺、造型、装饰釉彩等诸方面,厘清了这一时期釉陶及陶俑发展的艺术面貌。第五章介绍了辽金宋元时期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日用陶器,疏理了宋辽金釉陶艺术及宋金元陶俑的继承发展关系,对实用和赏玩相结合的陶器设计进行了总结。第六章对明清时期的紫砂陶器、珐华釉陶、石湾釉陶等陶器品种,并对明清陶俑、少数民族地区的陶器进行了介绍。通过以上研究,力求总结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的源流和面貌,探讨中国古代陶器的发展规律和文化价值,以及在中国艺术设计史中的重要地位。

刘大庆[10](2017)在《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研究 ——以宜兴丁蜀镇紫砂手工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世界性的陶瓷生产大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陶瓷史,漫长的历史沿革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精品珍宝,同时也为当代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以及其所承载的深厚的陶瓷文化。但历代陶瓷研究着述大多着重于对器物本身孤立的描述,而陶瓷史的着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各种器物分时代的内容汇编,忽视了古代陶瓷工艺美术品与其产地、社会、历史、文化、艺术背景关系的研究。而且由于产业发展的单一化,各陶瓷产区都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亟待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探索推动传统陶瓷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已成为传统陶瓷产业区的共识。宜兴紫砂素有“紫玉金砂”的美誉,自明代以降就兴盛不衰,传承至今数百年间一直深受国人追捧,堪称我国陶瓷业的不朽传奇。在这数百年间,围绕的紫砂生产,当地业已形成了丰富的物质形态以及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紫砂工艺、原矿、龙窑、手工作坊以及深厚的紫砂文化,这些共同组成了宜兴紫砂的文化景观系统。目前,宜兴市政府以及丁蜀当地政府本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紫砂文化、发展多业态经营的目的,正在就这些文化景观元素进行整饬与生产,主要集中于老街、龙窑以及紫砂原矿的整治工作,在相关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同时,由于观念意识不到位、工作机制方式的不完善,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困扰着紫砂文化景观生产的实践工作。本文将借助文化景观的理论,首先在分析传统陶瓷手工艺遗产与文化景观关系的基础之上,指出传统陶瓷手工艺文景观的概念、景观信息元,并据此总结出文化景观系统的特点和价值,为景观的生产奠定基础。其次在简要分析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多重主体的前提下,对景观生产的概念与目的进行了一定界定,并从具象景观元素和非具象景观元素两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景观生产的路径。再次,以宜兴紫砂手工艺为例,在简单廓清其景观元素的基础之上,分析其景观生产的实践与其中的困境,指出其导致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社区参与,并在第四章中针对性的提出通过社区增权进而加强社区参与的建议,从而完善宜兴丁蜀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实践,并为我国其他陶瓷产区的景观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宜兴陶瓷雕塑的沿革与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宜兴陶瓷雕塑的沿革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古陶瓷技术的展示现状与研究 ——以景德镇制瓷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现代博物馆策展中心的转变
        1.4.2 博物馆展陈内容与形式的更新
        1.4.3 “特色”展示的研究方兴未艾
        1.4.4 古代手工技术陈列展示研究尚有空白
        1.4.5 古陶瓷技术研究成果丰硕
        1.4.6 总结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研究空间界定
        1.5.2 研究时间界定
        1.5.3 研究对象界定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古陶瓷技术的展示现状及问题
    2.1 公益性展示
        2.1.1 公立博物馆
        2.1.2 研究机构
    2.2 商业性展示
        2.2.1 旅游景观
        2.2.2 私营实体
    2.3 其他展示
        2.3.1 文化馆与文化中心
        2.3.2 美术馆与艺术馆
        2.3.3 展示中心
    2.4 小结
3 古陶瓷技术演绎进程
    3.1 陶瓷技术突破与工艺演变
        3.1.1 陶瓷工艺三大突破
        3.1.2 陶瓷技术深化与演绎
        3.1.3 陶瓷发展五个里程碑
    3.2 泥料制取工艺精进
        3.2.1 原料选择
        3.2.2 加工工艺
    3.3 釉的形成与发展
    3.4 烧成技术的提升
    3.5 成型与装饰技法的演变
    3.6 小结
4 古陶瓷技术陈列展示设计思考------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为例
    4.1 可行性论证
        4.1.1 专题性博物馆
        4.1.2 作为辅助内容镶嵌
        4.1.3 作为临展和巡回展
    4.2 内容设计
        4.2.1 原有的陈列大纲补充
        4.2.2 展览文本修改
        4.2.3 新增临时展览内容设计
    4.3 形式设计
        4.3.1 观展人流动线设计
        4.3.2 互动体验设计
        4.3.3 展示形式改进
    4.4 教育服务设计
        4.4.1 展前教育规划与实施
        4.4.2 展中教育服务
        4.4.3 展后总结、调查与反馈
    4.5 小结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1.1 研究主体的展示局限性
        5.1.2 研究遗漏
    5.2 博物馆的功能延伸
    5.3 新的展览形式
        5.3.1 实例构想:合作巡回展
        5.3.2 “云”展览
    5.4 新的科普助力
        5.4.1 互联网传播科普
        5.4.2 通识课教材科普
    5.5 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景德镇民窑陈列大纲
附录B: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陈列大纲
附录C: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陈列展参考文献
附录D:景德镇制瓷工艺流程图
附录E:实习证明

(2)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 ——以宜兴紫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传统手工艺的基本概念及艺术特点
    2.2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概述
    2.3 其他相关理论概述
3 宜兴紫砂及其文创产品设计分析
    3.1 宜兴紫砂手工艺概述
    3.2 宜兴紫砂手工艺创新发展历程
    3.3 宜兴紫砂市场调研
    3.4 宜兴紫砂及其文创产品设计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宜兴紫砂的文创产品感知创新性传导机制实证
    4.1 研究目的概述
    4.2 假设模型构建
    4.3 实验设计与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宜兴紫砂的文创产品设计手法及策略
    5.1 塑造文化距离的设计手法
    5.2 提升自我效能的设计策略
6 基于宜兴紫砂的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构建
    6.1 文化资源库建立阶段
    6.2 创新工具箱搭建阶段
    6.3 设计筹备阶段
    6.4 原型构建阶段
    6.5 测试评估阶段
    6.6 产品制作阶段
7 结论
    7.1 研究的成果
    7.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浅析宜兴陶塑的工艺与表现形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宜兴陶塑的工艺特征
    1.1泥料粘性大
    1.2工艺技巧复杂
    1.3烧成温度变化大
2宜兴陶塑的表现形式特征
    2.1注重个性表达和精神性追求
    2.2多样化创作手段
3结语

(4)宜兴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理论释义
        1.2.1 地域
        1.2.2 地域景观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2 宜兴历史沿革与地域景观演变
    2.1 春秋以前——远古溯源与聚落萌芽
    2.2 春秋至汉一一围田发展与县城初建
    2.3 三国两晋一一平原广泛垦拓与古阳羡城
    2.4 隋唐五代一—圩田体系成熟与城址落定
    2.5 宋元明清一一塘浦圩田瓦解与县城南拓
        2.5.1 宋元时期
        2.5.2 明清时期
    2.6 近现代——水利农田全面治理
3 宜兴地域景观系统
    3.1 自然环境基础
        3.1.1 地形地貌
        3.1.2 河湖水系
        3.1.3 气候条件
        3.1.4 土壤植被
        3.1.5 小结
    3.2 水利系统
        3.2.1 水利系统的构成
        3.2.2 河网水系的运行
        3.2.3 水利系统分区特征
        3.2.4 小结
    3.3 农田系统
        3.3.1 农田的分类与分布
        3.3.2 各类农田特征
    3.4 聚落系统
        3.4.1 宜兴地区聚落演变
        3.4.2 市镇聚落
        3.4.3 农村聚落
    3.5 小结
4 宜兴地区典型城镇样本分析
    4.1 行政中心——宜兴县城
        4.1.1 传统城市历史演变
        4.1.2 山形水势与传统城市结构
        4.1.3 城市水网格局与水系运行
        4.1.4 城市景观营造
    4.2 经济中心——丁蜀镇
        4.2.1 因陶而兴的历史演变
        4.2.2 山核水轴的城镇格局
        4.2.3 陶业主导的城镇景观
    4.3 商业重镇——张渚镇
        4.3.1 城镇格局的形成
        4.3.2 城镇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4.4 历史名镇——杨巷镇
        4.4.1 城镇历史沿革
        4.4.2 城镇空间格局
5 宜兴地域景观保护
    5.1 城镇化对地域景观的影响
        5.1.1 城镇扩张对空间格局的改变
        5.1.2 现代水利农田建设对景观风貌的改变
        5.1.3 传统聚落结构与建筑风格的流失
        5.1.4 旅游产业对景观资源的过度开发
    5.2 地域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
        5.2.1 保护景观风貌,重视地域特征
        5.2.2 尊重聚落格局,保留传统结构
        5.2.3 珍视文化内涵,延续景观文脉
6 总结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紫砂佛教雕塑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宄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一节 紫砂佛教雕塑之源起
    一. 明代紫砂艺术的起源
    二. 明代紫砂雕塑的起源
        (一) 明代宜兴紫砂雕塑的起源
        (二) 紫砂雕塑与紫砂壶
        (三) 明代佛教雕塑的发展
第二节 宜兴紫砂艺术中的佛教雕塑发展脉络
    一. 明中后期的紫砂佛教雕塑
    二. 清代的紫砂佛教雕塑
    三. 民国时期的紫砂佛教雕塑
    四. 近现代的紫砂佛教雕塑
    五. 当代的紫砂佛教雕塑
第三节 紫砂佛教雕塑的艺术内涵探究
    一. 紫砂陶与佛教元素
    二. 紫砂佛教雕塑与其它工艺门类的比较
        (一) 紫砂佛教雕塑与木雕、玉雕中佛教题材表现的比较
        (二) 佛教雕塑中陶与瓷的不同表现
    三. 紫砂佛教雕塑的技艺特色
    四. 当代紫砂雕塑的融合发展
第四节 紫砂佛教雕塑艺术发展的当下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创作研究成果情况

(6)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生产性保护解读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与必要条件
        一、关于“生产性保护概念”的解读
        二、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条件
    第二节 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条件
        一、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发展的历史渊源
        二、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适用生产性保护的现实条件
第二章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保护历程
    第一节 政府主导,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多方位保障
        一、制定宜兴紫砂保规划,落实专项保护资金
        二、陶瓷行业协会成立,加强紫砂艺人的培育工作
    第二节 企业助力紫砂文化发展,打造民族品牌
        一、紫砂工艺厂从“集体经营”回归“分散经营”
        二、紫砂工艺厂平台效应渐显,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第三节 传承人坚守传统生产技艺,传承紫砂文化
        一、建立四级传承人名录,完善传承人评选标准
        二、成立紫砂专业院校,培养后继人才
第三章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模式
    第一节 “公司+工作室+基地+文化旅游”生产模式
        一、紫砂工艺厂打造“生产+制作+交流+销售”一体化平台
        二、紫砂博物馆、展示馆集中展示紫砂技艺
        三、蜀山南街一体化文化观光旅旅线路
    第二节 “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模式
        一、宜兴紫砂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回归
        二、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利弊分析
    第三节 “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
        一、宜兴首创“合作社+农户”生产组织形态
        二、紫砂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和平台优势
    第四节 宜兴生产性保护经验总结
        一、紫砂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
        二、三大适宜紫砂生产性保护模式
        三、广泛的社会参与
第四章 宜兴紫砂陶生产性保护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宜兴紫砂生产性保护的现实困境
        一、机械化批量生产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消解
        二、市场趋利性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冲击
    第二节 宜兴紫砂生产性保护对策建议
        一、坚持原真性保护原则,原汁原味传承紫砂陶制作技艺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完善传承人制度建设
        三、树立整体性保护观念,走可持续生产性保护之路
        四、加强市场监管,维护紫砂品牌
第五章 当代非遗生产性保护反思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误区
        一、生产性保护忽视“因项制宜”
        二、生产性保护背离“文化传统”
        三、生产性保护渐显“差异鸿沟”
    第二节 生产性保护理论与实践反思
        一、文化生态是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二、认识到生产性保护的双重内涵
        三、审慎处理产业化开发与生产性保护的关系
        四、形成“政府引导+传承人主导+社会参与”保护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鹤岗市名山镇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小城镇
        2.1.2 景观
        2.1.3 景观规划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
        2.2.2 景观生态学
        2.2.3 景观美学
        2.2.4 城乡一体化
    2.3 小城镇景观塑造方法
        2.3.1 自然景观塑造
        2.3.2 人工景观塑造
        2.3.3 人文景观塑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名山镇景观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名山镇概况
        3.1.1 历史沿袭
        3.1.2 区域环境
        3.1.3 景观要素分析
    3.2 名山镇景观现状问题分析
        3.2.1 景观体系尚未构建
        3.2.2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3.2.3 景观开发挖掘不够
        3.2.4 特色景观风貌缺失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名山镇景观规划提升对策
    4.1 确立景观规划原则
        4.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4.1.2 生态保护的原则
        4.1.3 因地制宜的原则
        4.1.4 历史与文化延续的原则
    4.2 构建景观规划体系
        4.2.1 宏观层面——统筹鹤岗市域景观风貌规划
        4.2.2 中观层面——打造名山旅游名镇总体景观规划
        4.2.3 微观层面——精心做好迦南星城俄犹风情景观规划
    4.3 保护开发景观资源
        4.3.1 保护利用生态景观
        4.3.2 开发挖掘人文景观
    4.4 营造提升特色景观
        4.4.1 街道特色景观
        4.4.2 广场特色景观
        4.4.3 建筑特色景观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磁州窑花釉烧制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状与背景
        一、磁州窑花釉的现状
        二、磁州窑花釉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结构与方法
        一、研究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磁州窑花釉的工艺特征
    第一节 釉料配方和制备
        一、主要原料、辅料和助熔剂
        二、呈色原料
        三、底釉和面釉制备
    第二节 坯料配方和制备
        一、坯料特征
        二、坯料的开采
        三、坯料制备
    第三节 坯料成型和釉料施釉工艺
        一、制坯成型工艺
        二、施釉工艺
    第四节 烧成工艺
        一、窑炉设备
        二、装窑
第三章 磁州窑花釉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磁州窑花釉色彩纹饰特征
        一、色彩丰富变化
        二、肌理巧得天成
        三、意境妙悟自然
    第二节 磁州窑花釉的造型特征
        一、器物造型质朴凝重的特征
        二、动物造型丰富情感的特征
第四章 磁州窑花釉烧制技艺传承发展之路
    第一节 磁州窑花釉烧制技艺面临的困境
        一、矿产资源紧缺
        二、煤烧工艺限制
        三、科技研发缺失
        四、教育培养匮乏
        五、传承方式转变
        六、产品销售影响
    第二节 磁州窑花釉烧制技艺发展之路
        一、加强合作交流
        二、准确定位研发创新
        三、发展学校教育培养人才
        四、形成文化产业聚集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1. 古代对陶器的相关着录
        2. 考古学及相关史学研究现状
        3. 陶器的分类专题研究
        4. 民族学角度对的陶器工艺的研究
        5. 侧重于美术学及设计学角度的研究
    三、设计艺术学研究的角度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与主要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 多元的原始陶器(距今约20000~4000年)
    第一节 陶器的萌起(距今约20000~11000年)
        一、华南及附近地区的原始陶器
        1. 华南山地洞穴遗址和陶器的起源
        2. 陶器因炊食生活的出现而产生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定居生活的陶器(距今约11000~7000年)
        一、以夹碳陶为主的浙江地区早期陶器
        1. 上山文化
        2. 跨湖桥文化
        二、以红陶为主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早期陶器
        1. 裴李岗文化
        2. 大地湾文化一期
        三、以夹砂陶为主的华北地区早期陶器
        1. 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
        2.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
        3. 磁山文化
        四、以夹砂陶为主的东北地区早期陶器
        1. 兴隆洼文化
        五、以夹砂褐陶为主的泰山周边的山前地带早期陶器
        1. 山东沂源扁扁洞遗址与黄崖遗址
        2. 西河遗址
        3. 后李文化
        4. 北辛文化
        六、以夹碳红褐陶为主的长江中游地区早期陶器
        七、小结
        1. 不同的土质产生了不同的制陶工艺
        2. 陶器的造型和功能由单一逐渐丰富
        3. 不同成型方法对陶器造型的影响
        4. 装饰由辅助到独立
        5. 陶器的烧造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陶器(距今约7000~5000年)
        一、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陶器
        1. 陶器制作工艺的进步
        2. 器形的多样化
        3. 丰富多彩的彩陶装饰
        4. 小结
        二、鲁南苏北地区多姿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陶器
        1. 多样的陶器种类
        2. 富于变化的陶器造型
        3. 陶器的配套组合
        4. 绚丽的彩陶装饰
        5. 制作技术的提高与黑陶和白陶的产生
        6. 大汶口文化陶器的象形符号
        7. 小结
        三、钱塘江下游和环太湖地区向轮制灰黑陶发展的陶器
        1. 河姆渡文化
        2. 马家浜文化
        3. 崧泽文化
        4. 良渚文化
        5. 小结
        四、以几何形装饰纹样为主的燕山南北地区的陶器
        1. 以筒形罐为代表的日用陶器
        2. 以压划“之”字纹为特色的陶器装饰
        3. 以几何纹为主的彩陶
        4. 祭祀陶器
        5. 小结
        五、以竹节造型为元素的长江中游地区的陶器
        1. 长江中游地区早期的陶器
        2. 大溪文化
        3. 屈家岭文化
        4. 小结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艺术的繁盛(距今约5000~4000年)
        一、马家窑文化把彩陶艺术推向高峰
        1. 以饮食器为主到以盛储器为主的品种变化
        2. 制作大型陶器改变了陶器成型方法
        3. 由对称器形发展出不对称器形
        4. 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5. 小结
        二、作为礼器的陶寺文化的彩绘陶
        三、轮制技术高度发展的龙山文化黑陶
        1. 高度发展的制陶技术
        2. 多样的陶器造型
        3. 小结
        四、以印纹软陶为特色的山背文化陶器
        五、以素陶为主的齐家文化
        1. 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陶器造型设计
        2. 富有地域特色的陶器装饰
        3. 小结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形简意赅的陶塑
        一、立体的人物陶塑
        二、人头形陶塑
        三、动物陶塑
        四、陶塑面具
        五、小结
    章节结语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夏商周陶器(前2070~前221)
    第一节 日用陶器与礼仪陶器的分化
        一、二里头文化的陶器
        1. 二里头文化陶器概述
        2. 以酒器为主的礼仪用陶器
        二、脱胎于成系列礼仪陶器的青铜礼器的产生
    第二节 摹仿青铜器的高温印纹硬陶
        一、商周陶器概述
        1. 陶器的种类
        2. 商周陶器的制作与装饰手法
        二、商周摹仿青铜器的陶器
        1. 青铜原料的缺乏与仿铜陶器的出现
        2. 陶器对青铜器的摹仿和对陶器工艺的改进
        3. 陶窑的改进和硬陶的产生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彩绘陶、磨光压纹黑陶
        一、彩绘陶
        二、磨光压纹黑陶
    第四节 周边地区各具特色的陶器
        一、半农半牧文化特色的西北地区陶器
        1. 四坝文化
        2. 辛店文化
        3. 寺洼文化
        4. 沙井文化
        5. 卡约文化
        6. 新疆东部地区的陶器
        二、以彩绘陶为特色的东北地区陶器
    章节结语
第三章 大一统格局下的秦汉陶器(前221~220)
    第一节 实用陶器的增多和美化
        一、构思巧妙的器具设计
        1. 熏炉类的陶器
        2. 多功能的灯具
        3. 种类丰富的日用陶器
    第二节 厚葬风气下的陶器设计艺术
        一、陶俑的兴起和繁盛
        1. 帝王陵墓的大规模陶俑
        2. 折射人间生活的豪门贵族墓的陶俑
        二、以宅院为主体的陶建筑明器
        三、体现日常生活的彩绘陶器皿
    第三节 汉代釉陶的产生
        一、单色釉彩的装饰
        二、复色釉彩的装饰
        三、釉彩与釉下刻划的结合
        四、立体装饰与釉彩的结合
    章节结语
第四章 彩釉兴盛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陶器(220~960)
    第一节 釉陶的全面发展
        一、北朝釉陶的复兴
        1. 单色铅釉陶
        2. 釉陶技术的转变与复彩釉陶的发展
        二、隋邢窑三彩的产生
        三、唐三彩的繁荣
        1. 河北地区以生活器皿为主的三彩器
        2. 洛阳地区以明器为主的三彩器
        3. 长安地区集大成的三彩器
    第二节 釉陶器皿设计中的外来元素
        一、陶器造型设计中的外来影响
        1. 异域风情的壶瓶类陶器
        2. 受外来造型影响的各类饮食器
        二、陶器装饰设计的外来影响
        1. 立体雕塑的器物附件
        2. 凹凸效果的器表装饰
        3. 连珠纹等外来纹饰的影响
    第三节 陶俑的继续发展
        一、南北朝彩绘陶俑的发展
        1. 北朝规模宏大的仪仗俑
        2. 北朝陶俑的艺术特点
        3. 东晋南朝的陶俑
        二、高度写实的隋唐陶俑
        1. 规模宏大的彩色陶俑
        2. 陶俑的制作方法及装饰方式的多样性
        三、五代的陶俑的转折
    第四节 陶建筑模型的发展
    章节结语
第五章 互动中整合的辽金宋元陶器(960~1368)
    第一节 釉陶的延续
        一、具有草原气息的辽三彩
        1. 丰富的品种和器形
        2. 辽三彩的烧制与装饰工艺
        二、宋金三彩
        三、元代琉璃釉陶
    第二节 富有生活气息的宋辽金元陶俑
        一、陶俑的品类和造型
        二、具有地方特色的宋金陶俑
        三、宋金陶俑朴素典雅的艺术风格
        四、民族特色鲜明的元代陶俑
    第三节 赏用和赏玩风气下的陶器设计
        一、赏用结合的陶砚
        二、赏玩结合的陶玩具
        1. 立体式玩具
        2. 浮雕式玩具
    章节结语
第六章 衰落中有新创的明清陶器(1368~1911)
    第一节 质美韵雅的紫砂陶
        一、紫砂陶器的历史沿革
        二、紫砂陶的原料及制作工艺
        三、紫砂陶器的品类
        四、紫砂陶的设计艺术特点
    第二节 流光溢彩的观赏陶
        一、琉璃釉陶器
        二、珐华釉陶
        三、别开生面的石湾陶塑
        1. 石湾陶塑的历史沿革
        2. 石湾陶塑摆件
        3. 石湾陶塑的制作工艺
        4. 石湾陶塑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明清陶俑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陶器
    章节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后记

(10)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研究 ——以宜兴丁蜀镇紫砂手工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框架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概念及其价值构成
    第一节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概念
        一、传统陶瓷手工艺历史沿革及遗产概况
        二、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概念
    第二节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特点以及价值构成
        一、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特点
        二、景观价值的构成
第二章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机制
    第一节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主体与内容
        一、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生产:多重主体的舞台
        二、景观生产的概念与目的
    第二节 景观生产的方法与原则
        一、具象景观要素的整饬:景观重塑
        二、非具象景观元素的保护与生产
第三章 宜兴丁蜀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
    第一节 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概述
        一、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二、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特点
    第二节 宜兴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实践
        一、非具象景观元素:紫砂手工艺的保护
        二、具象景观元素的重塑实践
    第三节 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中的困境
        一、具象景观元素重塑中的困境:利益纠葛
        二、紫砂手工艺:职称评定制度的负面影响
        三、老街改造的烦恼:忽视社区参与
        四、小结:困境中的反思
第四章 完善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建议
    第一节 具象景观元素:综合运用景观重塑手段
        一、转变保护理念,要建立原真性、整体性的保护视野
        二、景观重塑手段的多样化
        三、对于历史风貌区景观生产要严格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
    第二节 非具象景观元素:加强保护和社区参与
        一、加强紫砂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严格规范职称评定
        二、通过社区增权,加强社区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宜兴陶瓷雕塑的沿革与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古陶瓷技术的展示现状与研究 ——以景德镇制瓷技术为例[D]. 林俊杰.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2]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 ——以宜兴紫砂为例[D]. 王凡.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浅析宜兴陶塑的工艺与表现形式特征[J]. 陈云贵,郑先觉. 工业设计, 2019(12)
  • [4]宜兴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D]. 刘心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紫砂佛教雕塑艺术研究[D]. 钱人可.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D]. 王幸幸.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7]鹤岗市名山镇景观规划研究[D]. 徐振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磁州窑花釉烧制技艺研究[D]. 谢楠.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7)
  • [9]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D]. 张卉.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10]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研究 ——以宜兴丁蜀镇紫砂手工艺为例[D]. 刘大庆.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宜兴陶瓷雕塑的演变与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