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杀虫剂和除草剂对蜡样黄萎病孢子萌发的影响

几种杀虫剂和除草剂对蜡样黄萎病孢子萌发的影响

一、若干杀虫剂、除草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蕾[1](2021)在《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及免疫应答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菜青虫是鳞翅目粉蝶科菜粉蝶的幼虫,为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黄绿绿僵菌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对多种农业害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反式茴香是八角茴香精油中的主要成分,已有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为了明确反式茴香脑与高毒力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的相容性以及单用与混用对菜青虫的毒力,本研究评价了半致死浓度(LC50)反式茴香脑与Mf82菌株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以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对菌株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了菌药联合使用对菜青虫的毒杀效果;同时,测定了菜青虫经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处理后其细胞免疫系统中血细胞数量和体液免疫系统中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以了解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协同增效作用机理,为将其开发为植物源杀虫剂与真菌杀虫剂并联合应用于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黄绿绿僵菌与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均有良好的毒杀活性。以1.5×107孢子/m L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孢子悬浮液浸渍处理2龄菜青虫5 d后,其校正死亡率达91.89%;以5.0 mg/m L和7.5 mg/m L浓度的反式茴香脑浸渍处理2龄菜青虫2 d后,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68%和97.56%。2.反式茴香脑对黄绿绿僵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将半致死浓度的反式茴香脑与不同浓度的Mf82菌株孢子悬浮液分别以体积比5∶5、4∶6和3∶7混合处理后明显促进菌丝生长,且随着反式茴香脑在混合物中所占比例增大其促进作用增强,孢子萌发率也比两者以2∶8和1∶9混合后的更高。3.菌药混合处理对菜青虫的致死率随二者混合比例的不同而变化,其中LC50浓度的反式茴香脑分别与不同浓度的Mf82菌株孢悬液(1.5×104、1.5×105、1.5×106、1.5×107和1.5×108孢子/m L)以体积比5∶5、4∶6和3∶7处理,试虫死亡率高于两者以2∶8和1∶9混合处理,共毒系数分别为287、108和83,表明具有增效与相加作用;以体积比5∶5、4∶6和3∶7混合处理的致死中时(LT50)也比单用黄绿绿僵菌的LT50短。4.LC50浓度的反式茴香脑分别与不同浓度的Mf82菌株孢悬液混合处理试虫,菜青虫血细胞数量与黄绿绿僵菌浓度具正比关系,真菌浓度越高,血细胞总数越多;不同时间段各个处理组之间血细胞数量存在差异,菌药混合处理下昆虫血细胞数量随着混合物中反式茴香脑的比重增大而增加,混合处理中血细胞数量大小为:5∶5﹥4∶6﹥3∶7,各处理组在12 h后血细胞数增加,细胞免疫功能开始被激活;在处理24 h后血细胞数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高水平。在菜青虫被侵染的整个过程中,血细胞数量先增后减,细胞免疫先被激活后受到抑制,昆虫血细胞数的差异受真菌浓度与反式茴香脑剂量的共同影响。5.菜青虫受黄绿绿僵菌侵染后,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先升高后下降,表明真菌可抑制菜青虫酚氧化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随孢子浓度升高而上升,且显着高于对照组;菌药联合处理试虫不同时间后,血淋巴内酚氧化酶活力显着高于黄绿绿僵菌单用和对照组,LC50浓度的反式茴香脑与菌株Mf82混合处理各组酚氧化酶活力大小为:5∶5﹥4∶6﹥3∶7,各混合处理组酚氧化酶活力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菌药联用进一步抑制了菜青虫的免疫应答。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均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且低浓度的反式茴香脑能够加速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侵染,缩短侵染时间,菌药联用可以协同抑制菜青虫先天免疫系统而起增效作用。因此,反式茴香脑和黄绿绿僵菌均具有开发成生物制剂用于对害虫进行高效安全绿色防控的潜力。在联合应用黄绿绿僵菌与反式茴香脑防治菜青虫时应选择相容性好、共毒系数高的混合比例,即菌药混合比为5∶5、4∶6或3∶7。

莽逸伦[2](2019)在《蜡蚧菌与杀虫剂对大豆蚜协同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大豆蚜Aphis glycines是栽培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刺吸危害大豆以及传播病毒,经常造成大豆的品质下降和产量损失,严重发生时可造成减产50%以上。但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要防治手段。蜡蚧菌Lecanicillium lecanii是一种分布广泛,对蚜类、蚧类、蛾类等多种昆虫有效的病原真菌。蜡蚧菌单独使用时杀虫速度较慢,与一些杀虫剂混用能够加快杀虫速度。但多种杀虫剂在常规浓度下对蜡蚧菌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本文是在低浓度下应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吡虫啉和两种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苦参碱与蜡蚧菌混用对大豆蚜进行毒力测定,以期缩短蜡蚧菌生效的时间并减少杀虫剂的田间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文采用PDA培养基培养蜡蚧菌BNCC336750分生孢子。采用浸渍法对大豆蚜进行毒力测定,选取最佳防治效果的108个/mL的孢子悬浮液浓度与亚致死浓度的化学农药35%吡虫啉悬浮剂和生物农药0.3%印楝素乳油、0.5%苦参碱水乳剂进行混配。(1)结果表明,大豆蚜的累计校正死亡率随菌株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浓度为108个/mL时对大豆蚜毒力最高,7d后校正死亡率达到76.64%。(2)菌药混用对大豆蚜的防治效果比单用浓度为108个/mL的蜡蚧菌BNCC336750孢子悬浮液以及三种亚致死浓度(LC10)农药单独的处理的防治效果都要好。其中菌株BNCC336750孢子悬浮液与亚致死浓度(LC10)印楝素混用效果最好,处理7 d后大豆蚜累计死亡率达到94.16%。苦参碱和吡虫啉混用7 d后大豆蚜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6.13%和80.29%。这三组数据都高于单独用浓度为108个/mL的蜡蚧菌孢子悬浮液处理的死亡率76.64%,以及三种LC10浓度下印楝素、苦参碱、和吡虫啉的处理组的死亡率(分别为印楝素组34.31%,苦参碱组32.35%,吡虫啉组 32.35%)(3)3种杀虫剂与蜡蚧菌孢子悬浮液混配对不同龄期大豆蚜的防治效果在各药剂间存在共性,即3种药剂与蜡蚧菌孢子悬浮液混配对3和4龄大豆蚜的防治效果比较高,其最终累计校正死亡率与1、2龄大豆蚜的死亡率间差异显着(P<0.05);即三种杀虫剂与蜡蚧菌孢子悬浮液混配后对三龄及成虫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低龄若虫。(4)田间试验表明,亚致死浓度印楝素混配108个/mL的蜡蚧菌孢子悬浮液的田间应用校正死亡率最好,7 d后防治效果达到89.47%,高于亚致死浓度苦参碱混配108个/mL的蜡蚧菌孢子悬浮液的田间校正死亡率80.87%和亚致死浓度吡虫啉混配108个/mL的蜡蚧菌孢子悬浮液的田间校正死亡率73.95%。研究结果表明,蜡蚧菌孢子悬浮液(108个/mL)与吡虫啉悬浮剂、0.3%印楝素乳油、0.5%苦参碱水乳剂混用防治大豆蚜,可以大幅度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降低药害以及残留问题,同时解决了单独使用蜡蚧菌的生效时间较长的问题。

李敏,谢明,苏冬辉,邱卫亮,张召荣,张晓林[3](2018)在《四种常用化学杀虫剂与三种虫生真菌的相容性》文中研究说明以4种化学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为试材,以3种虫生真菌(蜡蚧菌CA19、玫烟色拟青霉Pf16、球孢白僵菌Bb11)为供试菌,通过测量平板上真菌孢子萌发、菌落生长直径和产孢量,考察上述4种化学杀虫剂对蜡蚧菌、拟青霉和白僵菌的影响,以期明确常用化学杀虫剂与真菌杀虫剂的相容性,为虫生真菌的田间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对于孢子萌发,噻虫嗪对蜡蚧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大,其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为464.0μg·mL-1,相较而言,二者之间相容性较差;吡蚜酮与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较好,其EC50为7 560.4μg·mL-1。对于菌丝生长,噻虫嗪对球孢白僵菌的菌丝生长的影响较大,其EC50为324.9μg·mL-1,相较而言,其与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较差;吡蚜酮与蜡蚧菌的相容性较好,其EC50为23 390.8μg·mL-1。对于产孢量,与田间使用浓度的处理(单位面积的菌落产孢量)相比,呋虫胺对球孢白僵菌的产孢量影响较大,二者之间相容性较差;其它处理组合,在药剂田间使用浓度下均可以相容。总体来看,在各农药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各供试农药与蜡蚧菌、玫烟色拟青霉和球孢白僵菌之间均可相容,可选择性地使用。

姜灵[4](2018)在《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的协同作用》文中指出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作为设施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寄主广泛,繁殖力强,对设施蔬菜为害十分严重。由于化学杀虫剂的高频、大量使用,造成烟粉虱抗药性增强,并且化学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畜的安全性也存在风险。因此,利用虫生病原真菌防治烟粉虱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罹病烟粉虱上分离纯化得到了两株真菌,并测定了其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及继代培养过程中菌株活性变化,从而了解菌株的生防潜力。同时,本研究还对所分离菌株及球孢白僵菌与烟粉虱防治中常用的11种杀虫剂的相容性进行了测定,并与相容性高的苦参碱混配进行防效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分离得到的两株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确定两株真菌均为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lecanii,命名为 JMC-01、JMC-02。两株菌在 PDA、SDAY、CMA 三种培养基上的生长及产孢存在显着差异,两株菌在PDA培养基上均生长较快产孢较多,并且二者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对不同继代培养基中生长的JMC-01、JMC-02的产孢量、对烟粉虱的致病力及几丁质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添加蝉蜕、粉虱尸体的PD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5代的蜡蚧轮枝菌JMC-01、JMC-02产孢量、对粉虱的侵染力、几丁质酶活性均高于无添加的PDA培养基,感染JMC-01、JMC-02菌株的烟粉虱死亡率最高可达88.33%。2.JMC-01、JMC-02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JMC-01、JMC-02均能侵染各龄期的粉虱,但对粉虱的不同龄期致病力存在显着差异,两菌株均对2龄若虫的致病力最高,对卵的致病力最低。菌株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8孢子/mL时,2龄若虫接种JMC-01、JMC-02,7d后的累计校正死亡分别为82.22%、81.11%。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综合分析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得出1×108孢子/mL的孢子浓度可作为防治烟粉虱的合适浓度,且2龄若虫为烟粉虱防治的最佳时期。3.测定了 11种常用杀虫剂对JMC-0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分析杀虫剂与菌株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对菌株抑制较强的多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菌株抑制较弱的为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和植物源类农药,但相容性高。其中,苦参碱与JMC-01、球孢白僵菌B.bassiana的相容性最高。在10倍稀释浓度下,苦参碱对JMC-01的孢子萌发、产孢及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6.43%、11.94%、5.72%,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产孢及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14.44%、12.63%、10.17%。4.进行了 JMC-01、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的混配药剂对烟粉虱若虫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JMC-01、球孢白僵菌的混合使用均有增效作用,且在苦参碱与菌株体积比为4:1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分别为:304、293。当选取浓度为13.35mg/L的苦参碱分别与孢子浓度为1×108孢子/mL的JMC-01、球孢白僵菌以体积比为4:1的进行混配时,其对温室中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显着高于单一药剂。苦参碱与JMC-01混合使用的防效在防治7d后达到最高,为71.11%;与球孢白僵菌混配防效在9d后达到最高,为75.81%。

杨华[5](2017)在《绿僵菌在烟草田土壤中的宿存及对烟草害虫防治研究》文中指出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是一类应用十分广泛的昆虫病原真菌,可以在土壤中大量宿存,起到对害虫持续控制的作用。烟草是广东省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烟草病虫害的发生却对烟草的产量和质量有重大影响。本研究以筛选出的对烟草田害虫有高毒力的绿僵菌菌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在烟草田间及温室土壤内的宿存动态研究,选择宿存能力较好的菌株与化学农药进行相容性测定,筛选出对绿僵菌生长没有影响的化学药剂与其混配,将其应用于田间试验,确定防效,为研究和提高绿僵菌制剂在烟田的应用价值和实际防治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1.绿僵菌和白僵菌在广东不同烟区土壤中宿存动态研究对19株绿僵菌和1株白僵菌在温室土壤中萌发动态进行研究,释放孢子60d后萌发率出现首次显着下降,180d后出现了第二次小幅度下降。大部分已降至50%以下,只有Ma05、Ma09、Ma19、Ma22和Ma24菌株的萌发率高于50%。白僵菌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一年以后萌发率仅为15%。孢子最适保存温度为26°C,32°C以上不利于孢子萌发,4°C有利于孢子的保存。土壤含水量对绿僵菌宿存影响较大。5株绿僵菌和1株白僵菌CFU(单位质量土壤菌落数量)在土壤中都呈现出先快速下降,然后有一个小幅回升的过程,其中以Ma09宿存能力最强。关于空间动态研究表明,3cm土层的CFU下降迅速,150d以后未检测到绿僵菌孢子。10-15cm土层的CFU呈现出开始快速下降,中期有个小幅波动甚至回升的趋势。广东三个烟草种植区五华、南雄和乳源的土壤都适于金龟子绿僵菌Ma09的宿存,并且可以持续宿存长达一年之久。2.绿僵菌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力与绿僵菌杀虫毒力的相关性分析根据累计死亡率和时间建立了19株绿僵菌对二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的毒力回归方程。测定了第4d胞外蛋白酶活力产生水平,分别二龄斜纹夜蛾第4d的累计死亡率及LT50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和0.7318,与累计死亡率正相关;几丁质酶活力产生水平与累计死亡率和LT50相关系数为0.4747和0.3718,没有相关性。根据胞外蛋白酶活力结果筛选出金龟子绿僵菌Ma09作为高毒力菌株。3.绿僵菌与化学药剂的相容性研究测定了20种化学杀虫剂对金龟子绿僵菌Ma09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学药剂对绿僵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部分低浓度杀虫剂会产生促进绿僵菌产孢。通过对生长抑制率、萌发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三个指标对比,从中筛选出来三种与之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杀虫剂分别是:溴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和苏云金杆菌,这三种药剂均可以应用于混配剂的研制中。4.绿僵菌防治烟草田害虫效果研究以100g/株剂量绿僵菌颗粒剂(每克颗粒剂含孢子5×106个)与底肥同时施用防治效果可以高达78.67%。以1g孢子粉加1L水浸泡150株烟苗的剂量进行浸渍法田间防效调查,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以每株烟淋入500mL孢子浓度为3.34×105个孢子/mL的孢悬液作为定根水淋入,防治效果可以达到64.58%。而以1.25×108个孢子/mL浓度对烟苗进行喷灌,其防治效果可为32.29%。通过对四种处理方法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穴施法和浸根法的防治效果最好,灌根法次之,而喷灌法的防治效果最差。以5种不同制剂对烟草田斜纹夜蛾和烟蚜进行防治效果评估,绿僵菌孢悬液对烟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斜纹夜蛾防治效果较低,不具备田间应用价值。处理15d后,水乳剂和油剂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为34.11%和36.06%,对烟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18%和70.86%。可以用于烟蚜的防治使用,但是不建议用于防治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绿僵菌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剂对烟蚜和斜纹夜蛾处理15d后的防效分别为91.91%和83.06%,防治效果略高于单独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可将其应用于烟草田地上害虫的防治。

方大琳[6](2015)在《蜡蚧轮枝菌抗逆菌株的筛选及其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扶桑绵粉蚧为靶标害虫,探讨用蜡蚧轮枝菌防治该害虫的可行性及提高毒杀效果的途径,并探索了蜡蚧轮枝菌紫外辐射耐受力与菌株SOD活性的相关性,为蜡蚧轮枝菌抗紫外线性状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和结果分述如下:通过测定23株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的紫外辐射耐受力和SOD活性,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株受辐射后的孢子萌发率显着降低,23个菌株中V14、V3387、V10、V3450、V4060具有较好的辐射耐受力,并且受辐射后菌株的萌发率与菌株自身SOD活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439。通过7种药剂对不同菌株孢子萌发、菌落生长、产孢量的抑制率测定,结果表明杀菌剂对菌株的抑制作用比杀虫剂大,甚至能够完全抑制其生长。杀虫剂印楝素能与供试4个菌株相容,而4个菌株中V3450的农药耐受力最好。筛选出能够侵染扶桑绵粉蚧的蜡蚧轮枝菌,测定了菌株对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3个蜡蚧轮枝菌中有4个菌株能够成功侵染扶桑绵粉蚧,分别是V3450、V17、V4060、V20。对3龄若虫和雌成虫毒力最高的菌株均为V20,其在高剂量下(1.6×107个孢子/mL)对供试害虫两种虫态第9天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1.67%和66.67%。将0.3%印楝素与V3450混用提高了毒杀扶桑绵粉蚧的速度和效果,混用后对3龄若虫毒杀的增效作用最好的是在第5天,达10.25%,对雌成虫毒杀的增效作用最好的是在第4天,达22.87%。

翟晓曼,张艳军,谢明[7](2013)在《十种常用农药制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真菌杀虫剂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常与一些化学农药搭配使用。为了明确目前常用的农药品种与蜡蚧轮枝菌的相容性,本研究测定了北京市售的10种农药制剂对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对孢子毒力测试结果表明,45%咪鲜胺乳油、25.5%异菌脲悬浮剂、40%嘧霉胺悬浮剂和10.8%精喹禾灵乳油的毒力最强,LC50为2.27~5.58μg.mL 1;50%丙环唑可湿性粉剂、20%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5%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的毒力居中,LC50为20.0~36.8μg.mL 1;72%2,4-滴丁酯乳油和48%氟乐灵乳油的毒力最弱,LC50分别为247.7μg.mL 1和376.62μg.mL 1。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供试农药制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均有显着抑制作用,其中2.5%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孢子萌发的影响最小,抑制率为39.7%;20%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影响最小,抑制率分别为54.5%和34.8%。由此可知,蜡蚧轮枝菌与高渗吡虫啉和中生菌素具有一定的相容性,但相容值较低,田间应用需与之适当间隔,而与其余的8种农药则完全没有相容性。

孔琼,薛春丽,袁盛勇,何江燕,李崇如,王云月[8](2011)在《田间常用化学农药对蜡蚧轮枝菌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蜡蚧轮枝菌,协调其与化学农药在田间的实际应用,研究了田间常用的12种化学农药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的相容性。结果表明,杀菌剂与蜡蚧轮枝菌相容性差,而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的相容性较好,杀菌剂40%氟硅唑乳油和杀虫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抑制作用最强。

蔡悦,张胜利,李增智[9](2011)在《球孢白僵菌与几种化学杀虫剂和除草剂的相容性》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真菌杀虫剂杀虫较慢、致死率较低的缺点,在IPM中常将其与亚致死量的化学农药混用,为此需不断测定其与各种新上市农药的相容性。本研究测定了当前农药市场上销售的7种杀虫剂和3种除草剂对10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萌发率、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杀虫剂和除草剂在常规使用浓度下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都有显着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农药浓度的降低而减弱;8%氯氰菊酯(绿色威雷微胶囊剂CM)、30%草除灵(草除灵悬浮剂BN)和6.9%精恶唑禾草灵(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FE)在稀释10倍后对孢子萌发无显着抑制作用。所有杀虫剂和除草剂在常规浓度下对菌丝生长均有显着抑制作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威克达乳油EB)、40%毒死蜱(毒死蜱乳油CP)、4.5%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乳油BC)和8%氯氰菊酯稀释10倍后的抑制作用较小,8%氯氰菊酯甚至对RCEF0894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所有杀虫剂和除草剂对产孢量均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综合比较,在与供试农药混用时,菌株RCEF0013和RCEF0383的产孢较好,而菌株RCEF0895、RCEF0896和RCEF0897菌丝生长较快。8%氯氰菊酯、30%草除灵和6.9%精恶唑禾草灵与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相对较好,是菌药混用可能选择的对象。

俞云峰[10](2010)在《不同惰性载体上发酵产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生物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真菌,寄主范围广,能寄生蚧类、蚜虫类、螨类、粉虱,还可寄生鳞翅目的一些害虫、线虫等,在生物防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固态发酵具有设备投资少、能耗低、污染少、容易操作等特点,非常适用于蜡蚧轮枝菌的致病活体分生孢子的生产。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惰性载体吸附固态发酵产孢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惰性载体上生长原理和孢子生物特性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惰性载体吸附固态发酵所产分生孢子的酶活的差异,并对其在PU软质泡沫和甘蔗渣上生长情况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尝试用两种方法缩短其生长周期,最终初步从微观性状和数据分析上解释培养方式、营养条件和产孢周期,产孢量之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对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CBS 102071)进行了寄生昆虫(烟粉虱和桃蚜)复壮,并分离纯化培养,并且对其在PDA平板上的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最后确定纯培养为蜡蚧轮枝菌。此外,还对蜡蚧轮枝菌菌株Verticillium lecanii CBS 102071的生长周期和产孢能力在甘蔗渣固态发酵进行测试,并与第一代原始菌株的数据进行比较,两者基本一致。最终得出复壮所得的菌株在致病力,生长能力和产孢能力方面都恢复到了原有的水平,可以作为实验菌种使用。2.利用已有报道的可实现工厂化的自然培养基麦麸固态发酵产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的方法作为标准,对惰性载体甘蔗渣和PU软质泡沫吸附固态发酵的方法所产的分生孢子进行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测试比较。从而得出,几丁质酶活:甘蔗渣(3.27U/mg)>麦麸(3.01U/mg)>PU(2.72U/mg) ;蛋白酶活:麦麸(2.72 U/mg)>PU(2.61 U/mg)>甘蔗渣(2.54 U/mg)。惰性载体吸附固态发酵的方法产出的分生孢子在酶活(几丁质酶,蛋白酶)表现方面可以和标准方法麦麸固态发酵媲美,就此方面,为进一步实现惰性载体发酵法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再将产酶活性周期和产孢量周期对比,创新性提出孢子采收最佳时间应在产孢量稳定期的前期的想法。3.通过SEM观察蜡蚧轮枝菌在PU和甘蔗渣上的生长情况可知,PU孔隙直径较大,直径大小较一致,孔隙空间排布较为规则的特点有利于气生菌丝可以在其内部自由的延伸、生长;而甘蔗渣提供大量的接触面使得大量的营养菌丝附着在甘蔗渣的表面以及内部。我们分析得到短的生长周期和高的产孢量是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共同作用的结果,合适的惰性材料应提供合理的附着面积和空间的比例,显然甘蔗渣的比例好于PU泡沫。瓶状分生孢子梗的发现及蜡蚧轮枝菌缠绕、附着的生长方式证明在惰性载体上它只以固态方式发酵,产生分生孢子。考虑到孢子的提取、环境污染和二次利用等因素,我们认为甘蔗渣更适合作为惰性载体。4.明确了在实验室水平液-固双相发酵法对于缩短蜡蚧轮枝菌在甘蔗渣上的发酵周期没有显着的作用。甘蔗渣麦麸粉三种比例的混合都能显着的缩短发酵的周期,周期大概在89天,比单纯麦麸发酵(68天)长,比甘蔗渣吸附液体培养基(1012天)短。在第八、第九天,三种比例混合的产孢量达到最高峰,大约在5.50×109个/g干物质,这个数字恰好大约处在单纯麦麸培养产孢量(2.40×109个/g干物质)和甘蔗渣吸附液体培养基产孢量(1.02×1010个/g干物质)的中间,而其发酵周期也处于两者的中间,产孢量的大小和发酵周期长短有一些线性关系。我们提出一个关于发酵方式和营养条件的改变是决定蜡蚧轮枝菌最终孢子产量的主要因素,而最终的孢子产量又决定发酵时间的假设。

二、若干杀虫剂、除草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若干杀虫剂、除草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及免疫应答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菜粉蝶的防治现状
        1.1.1 化学防治的影响
        1.1.2 菜粉蝶的其他防治措施
    1.2 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前沿
        1.2.1 昆虫病原真菌研究进展
        1.2.2 绿僵菌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源农药的发展与应用
        1.3.2 植物源杀虫剂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杀虫潜力
        1.3.3 反式茴香脑
    1.4 昆虫病原真菌与杀虫剂联合防治及菌药相容性研究
        1.4.1 昆虫病原真菌与杀虫剂联合防治应用
        1.4.2 昆虫病原真菌与杀虫药剂的相容性
    1.5 昆虫对外源物质识别及免疫
        1.5.1 昆虫识别外源物
        1.5.2 昆虫的血细胞与细胞免疫反应
        1.5.3 杀虫剂对昆虫细胞免疫的影响
        1.5.4 昆虫的体液免疫与酚氧化酶系统
        1.5.5 杀虫剂对昆虫酚氧化酶的影响
        1.5.6 杀虫剂联合作用对昆虫免疫的影响
    1.6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昆虫
        2.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黄绿绿僵菌Mf82 对菜青虫的生物测定
        2.2.2 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的生物测定
        2.2.3 反式茴香脑对菌株Mf82 菌丝生长影响的测定
        2.2.4 反式茴香脑对菌株Mf82 孢子萌发影响的测定
        2.2.5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合使用对菜青虫的生物测定
        2.2.6 血淋巴提取方法
        2.2.7 血细胞数量的测定
        2.2.8 酶液制备
        2.2.9 酚氧化酶的测定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校正死亡率
    3.2 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的校正死亡率
    3.3 反式茴香脑对菌株Mf82 菌丝生长的影响
    3.4 反式茴香脑对菌株Mf82 孢子萌发的影响
    3.5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合使用对菜青虫的杀虫效果
    3.6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合使用对菜青虫的毒力
    3.7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用对菜青虫血细胞总数的影响
        3.7.1 菜青虫血细胞形态及所占比例
        3.7.2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用影响菜青虫血细胞总数
    3.8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用对菜青虫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黄绿绿僵菌感染菜青虫的操作方法
    4.2 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毒力
    4.3 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杀虫活性
    4.4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的相容性
    4.5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
    4.6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用对菜青虫血细胞数量的影响
    4.7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用菜青虫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蜡蚧菌与杀虫剂对大豆蚜协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大豆蚜的危害
    1.2 大豆蚜的种群变化因素
    1.3 大豆蚜的防治
        1.3.1 物理机械防治
        1.3.2 化学防治
        1.3.2.1 吡虫啉
        1.3.3 生物防治
        1.3.3.1 植物源农药
        1.3.3.2 生防真菌的选用
        1.3.4 菌药混用应用现状与实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药剂选择
        2.1.3 供试生防菌
    2.2 药剂对大豆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2.3 蜡蚧菌对大豆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2.4 杀虫剂对蜡蚧菌孢子的影响
        2.4.1 杀虫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测定
        2.4.2 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
    2.5 菌药混用对大豆蚜的毒力测定
        2.5.1 菌药混用室内毒力测定
        2.5.2 菌药混用对不同龄期若虫的杀虫性测定
    2.6 菌药混配对大豆蚜的田间毒力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剂对大豆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3.2 蜡蚧菌孢子悬浮液对大豆蚜的毒力测定
    3.3 杀虫剂对蜡蚧菌孢子萌发率生长速率的影响
    3.4 菌药混用对大豆蚜的协同作用
    3.5 菌药混配对大豆蚜不同龄期若虫的致病性
    3.6 菌药混配对大豆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四种常用化学杀虫剂与三种虫生真菌的相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真菌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平板制备
        1.2.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2.3 孢子萌发
        1.2.4 菌落扩展
        1.2.5 孢子产量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化学杀虫剂对虫生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供试化学杀虫剂对虫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供试化学杀虫剂对虫生真菌产孢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的协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粉虱概述
        1.1.1 寄主范围
        1.1.2 烟粉虱的危害
    1.2 烟粉虱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物理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烟粉虱对杀虫剂的抗性
    1.4 虫生真菌概述
        1.4.1 虫生真菌的作用机理
        1.4.2 生物测定、毒力指数及分析
        1.4.3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致病性
        1.4.4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致病性
    1.5 虫生真菌在继代过程中的活性保持
    1.6 虫生真菌与杀虫剂的相容性
    1.7 虫生真菌与低用量杀虫剂的田间协同防效
    1.8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烟粉虱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对烟粉虱的回接
        2.2.2 菌株鉴定
        2.2.3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4 不同碳氮源对菌株生长速率和产孢的影响
        2.2.5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产孢的影响
        2.2.6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
        2.2.7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2.2.8 菌株几丁质酶活性与致病力间关系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测定
        3.2.2 不同浓度的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测定
        3.2.3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TDM模型分析
        3.2.4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剂量效应
        3.2.5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时间效应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11种常用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杀虫剂对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
        4.2.2 杀虫剂对菌株产孢的影响
        4.2.3 杀虫剂对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4.2.4 11种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综合评价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混用对烟粉虱的田间防效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联合毒力
        5.2.2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JMC-01、球孢白僵菌混用的田间试验
    5.3 结论与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绿僵菌在烟草田土壤中的宿存及对烟草害虫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绿僵菌的分类地位
        1.2 应用绿僵菌防治农业害虫研究进展
        1.3 应用绿僵菌防治烟田主要害虫的潜力
        1.4 绿僵菌在土壤中宿存动态研究
        1.5 绿僵菌杀虫剂的剂型研究
        1.6 绿僵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2.1 研究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僵菌在广东不同烟区土壤中的宿存研究
    1.宿存于土壤中的绿僵菌孢子萌发率随时间变化动态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菌株
        1.1.2 试验方法
        1.1.3 数据处理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不同菌株孢子萌发率变化动态
        1.2.2 不同保存温度下绿僵菌孢子萌发率变化动态
        1.3 结论与讨论
    2 绿僵菌孢子在温室土壤中种群变化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土壤概况
        2.1.2 供试菌株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绿僵菌与白僵菌在土壤中的宿存动态比较
        2.2.2 分离菌株CFU与宿存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2.2.3 绿僵菌在土壤中宿存量的空间分布动态
        2.3 结论与讨论
    3 绿僵菌孢子在烟草田间土壤中的宿存变化动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供试菌株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对绿僵菌田间宿存的影响
        3.2.2 土壤含水量对绿僵菌在大田土壤中宿存的影响
        3.2.3 不同地区绿僵菌宿存衰退率的比较
        3.3 结论与讨论
    4 大田土壤中绿僵菌分离株产孢率及对斜纹夜蛾毒力的变化动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产孢能力测定
        4.1.2 毒力测定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田土壤中绿僵菌分离株产孢率变化动态
        4.2.2 大田土壤中的绿僵菌孢子对斜纹夜蛾的毒力
        4.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绿僵菌几丁质酶及胞外蛋白酶活力与杀虫毒力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试剂配制
        1.1.3 供试昆虫
        1.2 试验方法
        1.2.1 供试菌株对二龄斜纹夜蛾毒力测定
        1.2.2 胞外蛋白酶的酶活力测定
        1.2.3 几丁质酶的酶活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对二龄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
        2.2 胞外蛋白酶活力与毒力相关性
        2.2.1 酪氨酸标准曲线
        2.2.2 胞外蛋白酶酶活力测定结果
        2.3 胞外蛋白酶与毒力相关性分析
        2.4 几丁质酶酶活力与毒力相关性
        2.4.1 还原糖NAG标准曲线
        2.4.2 几丁质酶酶活力测定结果
        2.4.3 几丁质酶与毒力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化学农药与绿僵菌相容性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材料
        1.1.1 化学药剂配制
        1.1.2 供试菌株
        1.1.3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1.4 含药孢悬液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化学药剂对金龟子绿僵菌生长率的影响
        1.2.2 化学药剂对金龟子绿僵菌萌发率的影响
        1.2.3 化学药剂对金龟子绿僵菌产孢率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学药剂对与金龟子绿僵菌生长抑制率的测定结果
        2.2 化学药剂对与金龟子绿僵菌萌发抑制率的测定结果
        2.3 化学药剂对与金龟子绿僵菌产孢抑制率的测定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绿僵菌防治烟草田害虫效果研究
    1 绿僵菌颗粒剂对烟草田地下害虫防治技术的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地概况
        1.1.2 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及孢子粉制备
        1.1.3 试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烟株被害率的调查结果
        1.2.2 防治效果的调查结果
        1.3 结论与讨论
    2 绿僵菌悬浮剂对烟草田地下害虫防治效果综合技术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金龟子绿僵菌悬浮剂的配制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喷洒悬浮剂对烟草植株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
    4 新型绿僵菌复合剂对烟草地上害虫防治效果的方法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4.1.2 供试药剂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药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
        4.2.2 不同药剂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
        4.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3 论文创新点
    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6)蜡蚧轮枝菌抗逆菌株的筛选及其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扶桑绵粉蚧的防治研究
        1.1 扶桑绵粉蚧的入侵与危害
        1.2 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2 蜡蚧轮枝菌的应用
        2.1 昆虫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应用现状
        2.2 蜡蚧轮枝菌侵染昆虫的机制
        2.3 影响蜡蚧轮枝菌田间使用效果的因素
    3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活性氧
        3.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布及种类
        3.2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生物体的作用
        3.3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筛选优良菌株的意义
    4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蜡蚧轮枝菌紫外辐射耐受力与SOD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菌株紫外辐射耐受力的测定
        1.3 菌株SOD活性的测定及其与紫外辐射耐受力的相关性分析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紫外辐射耐受力
        2.2 菌株SOD酶的活性
        2.3 菌株SOD活性与紫外辐射耐受力的相关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蜡蚧轮枝菌的耐药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农药
        1.3 农药对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测定
        1.4 农药对菌落生长的影响测定
        1.5 农药对产孢量的影响测定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对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农药对蜡蚧轮枝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3 农药对蜡蚧轮枝菌产孢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防治扶桑绵粉蚧的蜡蚧轮枝菌菌株的筛选及其毒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菌株
        1.3 菌株的筛选及毒力的测定
        1.4 印楝素与蜡蚧轮枝菌混用对扶桑绵粉蚧的联合毒力测定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筛选结果
        2.2 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
        2.3 蜡蚧轮枝菌与印楝素混用对扶桑绵粉蚧的联合毒力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7)十种常用农药制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1.2 供试药剂
    1.3 孢子萌发率测定
    1.4 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
    1.5 孢子产量的测定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毒力
    2.2 农药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农药对蜡蚧轮枝菌孢子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9)球孢白僵菌与几种化学杀虫剂和除草剂的相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对产孢量的影响
3 讨论

(10)不同惰性载体上发酵产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生物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蜡蚧轮枝菌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1.2.1 微生物农药
        1.2.2 蜡蚧轮枝菌的分类
        1.2.3 蜡蚧轮枝菌的地理分布
        1.2.4 蜡蚧轮枝菌的寄主范围
        1.2.5 蜡蚧轮枝菌的致病性
        1.2.6 蜡蚧轮枝菌的侵染过程和致病机理
        1.2.7 蜡蚧轮枝菌的毒素
        1.2.9 与其他防治技术的相容性
        1.2.10 蜡蚧轮枝菌的发酵培养与生产
    1.3 蜡蚧轮枝菌在生物防治应用的研究
        1.3.1 生物防治的应用
        1.3.2 生物安全性研究
    1.4 固态发酵的研究进展
        1.4.1 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的比较
        1.4.2 固态发酵工艺参数控制研究
        1.4.3 菌丝在固态基质上生长的特点
    1.5 剂型的研究进展
        1.5.1 蜡蚧轮枝菌制剂的贮存
        1.5.2 蜡蚧轮枝菌制剂剂型的研究
    1.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原始菌种的复壮、活化、纯培养和保藏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观察
        2.3.2 蜡蚧轮枝菌生长周期和产孢量水平比较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惰性载体吸附固态发酵产分生孢子酶活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CBS 102071)分生孢子的酶活性研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蜡蚧轮枝菌在PU 和甘蔗渣上生长情况的观察和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蜡蚧轮枝菌在PU 和甘蔗渣上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4.3.2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生产分生孢子的证据确认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缩短发酵周期方法的探索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液-固双相发酵
        5.3.2 麦麸粉和甘蔗渣混合发酵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若干杀虫剂、除草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及免疫应答机制初探[D]. 李蕾.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蜡蚧菌与杀虫剂对大豆蚜协同作用研究[D]. 莽逸伦.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3]四种常用化学杀虫剂与三种虫生真菌的相容性[J]. 李敏,谢明,苏冬辉,邱卫亮,张召荣,张晓林. 北方园艺, 2018(19)
  • [4]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的协同作用[D]. 姜灵. 宁夏大学, 2018(01)
  • [5]绿僵菌在烟草田土壤中的宿存及对烟草害虫防治研究[D]. 杨华.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蜡蚧轮枝菌抗逆菌株的筛选及其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D]. 方大琳.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7]十种常用农药制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J]. 翟晓曼,张艳军,谢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02)
  • [8]田间常用化学农药对蜡蚧轮枝菌生长的影响[J]. 孔琼,薛春丽,袁盛勇,何江燕,李崇如,王云月.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4)
  • [9]球孢白僵菌与几种化学杀虫剂和除草剂的相容性[J]. 蔡悦,张胜利,李增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03)
  • [10]不同惰性载体上发酵产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生物特性的研究[D]. 俞云峰. 浙江理工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几种杀虫剂和除草剂对蜡样黄萎病孢子萌发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