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统计调查中的抽样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陆晓山[1](2020)在《会计信息在欧盟反倾销调查中的价值研究 ——以G公司参与2018欧盟反倾销调查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始终保持了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出口贸易顺差。与此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各国纷纷加大对进口产品贸易壁垒的设置,以增强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反倾销是在WTO体制下被允许采取的保护措施,中国是制造产业大国,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企业出口遭受主要经济体反倾销调查,据WTO统计,每年针对中国企业出口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占全球调查总数的近三成。反倾销调查是对出口企业出口活动是否存在倾销行为的信息收集与论证的过程。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指出,会计信息的生成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益相关方能够就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判断。从反倾销的基本理论、调查程序以及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会计信息作为具有独特的质量特征的信息,在反倾销应诉中具备明显的优势。会计信息在反倾销调查应诉过程中,无论从反倾销会计信息预警、应诉、举证和抗辩等各个环节都起到绝对的核心作用。出口企业递交信息的质量决定了反倾销应诉的结果。中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利用状况并不理想。无论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化程度,还是会计档案的管理方面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另外,传统会计信息的范围主要局限在企业内部信息、财务信息等,在融合外部信息、管理信息、决策信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这些外部信息、管理决策信息的欠缺使得传统会计信息在反倾销应诉决策中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指出,产生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会计实务中的执行力。随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报告准则趋同,已经在制度层面为中国会计信息质量提升扫清了障碍。然而受中国企业传统的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影响,中国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主动性不强。再加上外部中介机构监督能力不强,非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无论从审计的报告格式与内容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范,严重影响国内中介机构审计报告公信力。外部中介监督能力不足是中国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滞后的又一主要因素。传统会计信息运用到反倾销应诉中的另一个障碍还在于中国的反倾销会计人才的缺失,反倾销会计人才需要综合会计、国际贸易、外语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够将传统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反倾销规范的格式与要求进行呈现。而由于反倾销会计人才的缺失,致使传统会计信息在反倾销应诉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反倾销应诉是会计信息的综合运用,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呈现。在反倾销诉讼中企业能否主动积极应诉,能否取得预期的结果是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分不开的。本文简要介绍了G公司2018年参与欧洲电动自行车反倾销案预警、应诉、举证与抗辩具体步骤与方法,认为要提升会计信息在反倾销应诉中的作用,首先需要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内部会计信息基础上的内部经营决策机制。再者,在传统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外部信息,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的预警机制,能够从企业的经营策略、产品定价等方面一开始就对反倾销做好预防工作。第三,要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会计从业者的反倾销应诉基本知识的培训,提升反倾销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尤其要加强对反倾销司法诉讼中有关会计信息运用的研究,用判例法的形式逐步完善倾销调查机构的程序与内容,打破反倾销调查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不合理认定。第四,出口企业要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无论从内部生产、运营、成本核算、会计计量,还是会计档案诸方面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应诉效率,节省应诉成本。最后,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在反倾销应诉中的作用,还需要政府与行业部门转换服务职能,增强行业协调能力。为降低应诉企业诉讼成本,行业协会应该加强行业反倾销预警、反倾销诉讼培训,提升行业人员应对反倾销作业的整体能力,增强行业应对外贸风险的应变能力。
张律[2](2020)在《城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QP区城管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城市进行拓展、繁荣度上升的同时,各类城市问题相继涌现,为了让城市化能够得到深层的优化及升级,对城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基础的一步。城市竞争的重要指标在于城市秩序是否井然有序、市容环境是否靓丽优美,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为城市居民的安居确立保障。城管对于城市稳定运转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城管执法机构在执行工作时的效率的高低,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城市的健康运行。城管工作高效性的基石在于精神状态和职业素质,因此,如何消除懈怠、进行科学的管理极为重要。缓解城管执法人员工作压力、预防职业倦怠产生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结合职业倦怠有关的理论,对目前城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当前城管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缓解城管人员职业倦怠的可行对策。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法调查城管人员职业倦怠有关情况。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笔者工作的QP区城管局,笔者利用工作便利在QP区城管局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该局城管人员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及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在测量城管职业倦怠情况时,主要采用MBI-GS量表为测量工具,根据这个量表对城管人员职业倦怠各个维度进行调查。关于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编制了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量表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获取有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调查结果来看,QP区城管局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整体情况各个维度的得分均在1.8分以上,这表明该区城管局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比较明显。从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城管局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结果来看,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性别差异,男性工作人员整体职业倦怠较为明显;二是年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职业倦怠存在差异,其中30岁及以下人群职业倦怠最明显,30-40岁人群次之,50岁以上人群职业倦怠最不明显;三是工龄差异,工龄11-20年人群职业倦怠最为严重;四是学历差异,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职业倦怠最为严重;五是编制身份差异,从研究结果来看,公务员编制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明显高于参公事业单位编制工作人员;六是职级差异,副主任及以上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明显高于科员以下和科员这两个职级的工作人员;七是婚姻差异,离异或丧偶人员的职业倦怠最高。关于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城管人员职业倦怠与个人因素,职业因素,组织因素都有关系。其中,情感枯竭维度与社会因素成负相关,与个人因素、职业因素和组织因素成正相关。精力枯竭维度与个人因素和职业因素成正相关,与社会因素成负相关,与组织因素没有相关关系。职业失意维度,与个人因素、职业因素和社会因素成负相关,与组织因素没有相关关系。职业怠慢维度,与个人因素、职业因素成负相关,与其他因素没有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表明,从总体来看,城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较为明显,因此,需要采用一定的干预手段,从城管个体本身、组织关怀的角度和社会支持的角度分别提出预防城管职业倦怠的策略。
朱霞琳[3](2019)在《语言传播视野下的云南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及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内部都将本民族语作为他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基于我国复杂的语言情况,国家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满足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需求。当前,尽管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却依然有近15万人基本不懂国家通用语。尤其是在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居民的普通话普及率极低,加上本地区存在信息交流不畅,经济结构单一,与现代社会接轨困难等问题,也使得直过民族地区的贫困程度深且广。语言具有经济价值,许多学者都认为贫困群众只有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才能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收益,提升教育水平。而本文的研究摸清了“直过民族”佤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直过民族”佤族的普通话提升路径提出参考依据;助力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的语言脱贫,促进佤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本文以社会语言学、语言统计学及语言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理论指导,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观察等调查方法,选取了云南边陲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单甲乡嘎多村和勐董镇龙乃村进行调查布点,针对“直过民族”佤族的普通话应用能力状况、普通话认同、以及传播媒介及传播信息现状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将调查数据分别与社会语言学的社会变项等诸多因素进行相关性的交叉分析,以探讨“直过民族”佤族普通话现状与各个社会变项的关系,从而发现“直过民族”佤族普通话使用能力所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在沧源佤族地区,“直过民族”佤族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整体偏低且质量有待提高;普通话在佤族地区的中小学使用率最高,而在其他场所的使用率都持续偏低;佤族地区的村委会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将普通话作为工作用语的意识薄弱;佤族使用普通话与外族人交流的频率明显高于与本族人交谈,且大多数对使用普通话与本族人交谈持消极情绪。整体上,佤族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都是非常支持的,且有着很高的认同度。针对以上结论,本文再以语言传播学的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问题的成因,最后再针对各成因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传播媒介以及传播环境等四个方面针对性地对佤族地区普通话提升路径做出了全方位的规划。
黄昊舒[4](2017)在《新媒体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研究 ——基于长三角四市的抽样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实施“网络强国”的战略,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和通信网络、光纤接入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将推动构建无缝连接的高速网络环境。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应用技术在21世纪之后成为了中国社会中最具有创新活力和应用范围最广的新兴技术手段。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协同式创新技术已经实现了在各个领域间的交互融合和跨界合作突破。互联网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不仅能够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业态,也是重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在当代中国,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农民工依然处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在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仍旧处于劣势地位,其工作和生活还游离在城市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之外,城市适应性较低,在工作性质、居住分布、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社会心态等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边缘化”趋势。同时在现实中也注意到近年来新媒体等技术应用也开始慢慢渗入到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产生活中去,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使用新媒体来进行搜索信息、社会交往和情感沟通等活动,开始在微观层面改变着他们在城市的发展。作为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终端代表的新媒体对于农民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即时通讯工具,更是一种社会资源再创造的社交工具。本研究在着重分析新媒体使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新媒体使用对于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行为和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影响结果。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进入城市之后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第一步所要进行的就是工作搜寻行为以及转换工作时的搜寻行为。更进一步地,在搜寻工作的同时是否能够找到符合自身能力更为匹配的工作以及这份工作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工作满意度的提升都是农民工关注的问题。同时,工作的满意程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构成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整体满意度高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所带来的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变化也是本研究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农民工利用这种多重工具作用的新媒体应用,开始在二元经济体制的限制之外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现状以期适应城市的发展,提升自我的城市适应性。全文共分为九个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陈述如下:研究内容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民工新媒体使用行为的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调研地的农民工在新媒体使用的具体行为上存在显着的各群体间差异。而这些具体行为的差异也在其影响范围内对于不同组别的农民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研究内容二:新媒体使用对农民工获取信息和社会资本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已经知道新媒体的使用可以通过改变农民工的信息获取量和社会资本存量来间接地影响其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和表现。在本研究内容中将结合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利用具体的数据来探讨新媒体使用是否会通过社会资本和信息量的改变来对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起作用。研究内容三:新媒体对农民工工作搜寻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新媒体在整体上对于农民工工作搜寻时间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具体从各个年龄和性别组别来看,新媒体对于不同组别中的人群中的个体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具体来说,新媒体的使用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的影响更为显着。研究内容四:新媒体对农民工工作匹配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新媒体在整体上对于农民工工作匹配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具体从各个年龄和性别组别来看,新媒体对于不同组别中的人群中的个体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具体来说,新媒体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工作匹配的影响更为显着。研究内容五:新媒体对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依据研究内容一的样本统计描述结果,结合新媒体对农民工工作搜寻和工作匹配成果影响的内在机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通过描述统计验证农民工工作满意程度与新媒体使用的关系,并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新媒体使用对于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不同组别中可能存在的差异表现。基于全文的研究结论,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针对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结合网络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对于农民工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其次,积极正确地引导农民工正确地对待网络,杜绝过度依赖手机而产生的线下社会交往障碍,同时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为农民工尽快适应城市提供帮助。
于文海[5](2017)在《1%人口抽样调查现场登记的技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我国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我国人口普查已形成独特的调查方式。其中1%人口抽样调查的普查方式是我国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所以1%人口抽样调查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现状,对于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现场登记的环节提出问题并作出相应措施。
简予繁[6](2017)在《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统计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是监测、指导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一系列约束统计活动参与方行为的规则体系及实施保障机制,有助于维持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及激励活动主体,并有利于减少统计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实现统计标准的约束功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产业统计制度作为收集产业发展状况、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趋势的制度与方法基础,对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鉴于广告业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广告业发展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中国广告业的统计调查体系。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融合进程加速,目前广告产业统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告产业边界的模糊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当中重要的概念内涵与产业实际发展趋势相差甚远,例如广告产业与公关、促销、营销咨询等其他营销传播服务领域正在逐步走向融合。第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广告产业组织产生变革,从而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产业实际发展状况相偏离。在广告产业组织变革的背景下,新型的业务模式例如数据分析、精准用户定位、程序化广告投放等业务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设计、制作、发布等业务流程。第三,随着广告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现行的统计核算内容、统计核算方法以及指标体系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告各界的需求。在技术发展、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重组的大环境背景下,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突显出众多问题与缺陷,亟需进行优化。即便现状如此,当前我国鲜少有学者研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致使规范性的文献资料较为稀缺。因此,基于国民经济统计理论的视角与方法,展开对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全面的梳理及现行统计制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并能填补相关领域的理论空缺。本研究主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具体问题;第二,设计符合当前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特征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第三,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科学可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基于这三个核心问题,研究由此展开。本研究具体的研究框架为:首先将论述科学的产业统计研究思路,因此在第二部分对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继而阐释了产业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一个核心问题开展具体而详尽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现实检视等内容,还包括国外权威的行业分类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制度现状,以及与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比较研究,并基于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现实特征,提出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第五章、第六章及第七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二个核心问题,即基于德尔菲法、遵循科学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原则及框架,最终形成了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第八章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三项重点内容,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调查方案。通过详实的文献分析,以及作者的实地调查访谈,本研究梳理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由于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开展得较晚,缺乏制度化的统计工作安排,相关的二手资料非常稀缺,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局与税务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收集了有关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与现实统计工作状况的珍贵资料,就此展开了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发展历史的梳理。最终的梳理内容包括我国统计工作中对广告及广告产业之内涵理解的演变;影响着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文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范围、统计分类标准以及统计核算内容与方法的历史演变等内容;进而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统计分类标准、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最终总结了影响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及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为优化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作了铺垫。基于对联合国《所有经济活动之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修订4版)》与北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 2012)以及其配套统计用产品分类当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界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梳理,以及基于我国学术界有关广告产业现实发展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广告产业主体以及相关管理单位的调查与访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问题与缺陷。最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当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现行统计制度中,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第二,广告媒体界定过于芜杂、广告公司界定过于笼统;第三,对广告服务的认知过于狭隘、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过于模糊以及其具有相互矛盾之处、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本无法与国外相关标准相衔接;第四,现行制度中,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的问题以及投入产出核算的缺失、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缺失;最后,在我国广告产业实际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设计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优化广告产业经济核算方法的前提是对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准确界定,如此方可确定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与统计主体。因此,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调查问卷,最终拟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即“广告是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以与消费者沟通为目的的营销传播活动”,这个概念将多种营销传播活动纳入了广告的范畴内,例如公共关系、直效广告、包装设计、标识设计、展示设计等活动。在确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后,本研究基于该概念界定,进而对产业统计视角下的广告服务、广告产业进行了概念界定,旨在为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范围的确定奠定基础。本研究认为,广告服务指向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其中,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指广告创意服务、广告策划服务、广告设计服务、广告制作服务、广告发布服务、广告代理服务、直效广告服务、独家广告服务、公共关系服务以及其他广告服务;广告活动过程中的辅助服务指与广告活动相关的调研、咨询、效果监测、数据研究、软件设计及其他信息技术等多种服务。广告产业,指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广告社团的集合。广告产业的统计主体继而确定为: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为: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企业;持有《广告经营许可证》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事业单位;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组织。其中,印刷广告材料、制造与安装显示板、电器制造、机械、金属板指示牌制造、邮寄广告材料、独立的软件开发、独立的数据分析与数据管理、独立的市场调查、独立的营销咨询、会议会展组织与管理、包装服务、独立的经纪人活动、没有包含企业、产品或品牌信息的艺术品的概念化与生产或者图形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动画设计、独立的摄影活动、出版广告材料排除在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之外,从属于其所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基于第五部分提出的问题,以及第六部分产业统计视角下重要概念界定,重新设计了我国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遵循国民经济中,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设计必须基于相关的产业发展指导文件,因此本章首先研究了《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当中对广告产业发展目标的归纳,进而阐释了广告产业统计标准设计的原则、目的与框架。而后,根据以上原则与框架,并基于上述部分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初步的三级结构分类;为了减少分类标准主观因素过强的缺陷,本研究继而通过专家调查法,将初步拟定的分类标准发送给目标专家并通过深度访谈,将统计分类标准调整至7大类服务,26种中类服务,42种小类服务,最终编制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表以及其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2011)》的具体行业及代码;并将新旧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进行了比较,以示新标准所作出的具体调整与改变。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是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据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目的而设计。因此,本研究对广告产业三项重要的核算内容及方法、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与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广告产业现实统计工作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通过相关权威的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述评,确定了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的核算具体方法,其中包括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三种方法研究、现价、可比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经济普查年份与非经济普查年份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等内容。研究还通过借鉴旅游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模式,对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提出了一套“剥离系数”方法,并对如何使用“剥离系数”编制包含广告产业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而后分析了如何使用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分析相关问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广告产业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指标需求,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三级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案,并对广告产业统计调查的各个三级指标进行了界定与说明。在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中,研究分别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与统计资料的来源与整理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广告产业统计作为广告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内容,且在广告产业统计实际工作中,也亟需一套既能反映产业发展现实特征,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实践价值的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因而本研究基于详实的一手资料与相关文献积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得研究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备较高的价值。
张昊[7](2016)在《浅议PDA在统计调查中应用与数据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统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PDA已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广泛应用,并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推广使用,实现了源头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上报国家局,有效提高了统计调查的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本文以玄武区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为例,对PDA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以及数据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赵卓[8](2016)在《PDA技术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有助于及时了解国家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借助PDA技术可以有效促进调查统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分别对PDA技术在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中的技术优势进行讨论,进而分别从技术人员、数据处理、网络传输和设备保障四个方面对PDA技术在之后的工作中亟需改进加强的环节进行分析。
陈桂英[9](2016)在《抽样调查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途径》文中研究表明抽样调查是现代研究工作中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抽样的样本指标推断出总体的相关指标,进而为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便于后期相关工作的规划安排,因此抽样调查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当前实际的抽样调查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抽样调查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抽样调查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途径,全文就抽样调查中常见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
靳宗达[10](2014)在《敏感性问题9种RRT模型下(分层)三阶段抽样调查设计的统计方法及其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抽样调查在医学科研领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若关心的特征或变量是具有高度隐私或难以在公开场合表态、陈述的敏感性问题,采用传统的调查方式,例如直接询问法、观察法等,部分调查对象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需求拒绝回答或故意错答,会产生无应答偏倚或者说谎偏倚,从而调查结果难以真实反映总体的状况和特征。1965年,美国统计学家Warner利用随机化装置成功实现了在有效地保护调查对象隐私的前提下得到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的统计数据,开创了随机化应答技术(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RRT)的先河。自Warner开始,国内外的统计学者沿着随机化的思路不断探寻,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提出一系列Warner模型的改进模型以及一些新的调查方法,推动了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本课题组研究之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敏感性问题类型为二分类敏感性问题和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对于多分类敏感性问题关注较少;研究较多的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的统计方法主要局限于简单随机抽样,实际应用也主要局限于小范围内特殊人群小样本的简单随机抽样调查,或在大规模调查中将复杂抽样调查方法获取的敏感性问题资料误用简单随机抽样调查有关公式来统计分析。应用抽样调查进行科学研究时,抽样设计是抽样调查的重要内容,样本量的估计是抽样设计的关键步骤。但对于敏感性问题随机应答模型在各种复杂抽样方法下如何估计各阶段的样本量,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因此,本文拟对9种随机应答模型与实际调查中常常采用的三阶段、分层三阶段抽样2种抽样方法组合的18种调查方法,在给出敏感问题特征相关统计量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当限定抽样误差的大小使调查费用达到最小及限定调查费用的大小使抽样误差达到最小两种情况下,推导出估计敏感问题特征总体比例、总体均数时的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为适用于各类型敏感性问题较大规模调查的复杂抽样方法提供了科学的样本量估计公式;通过初步调查分析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s,FSW)人群敏感问题特征,为掌握西昌市性病、艾滋病的流行状况提供了初步的数据资料,并估计出样本量计算公式中相关统计量的数值;针对本团队拟于2015年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273188)研究中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人群敏感问题特征的三阶段抽样调查,按照本文所推导的计算公式估计出各阶段的样本量,完成了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中的调查设计;为科学估计艾滋病高危行为人群敏感性问题的特征提供统计方法,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策略、规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分别对3种RRT模型与三阶段、分层三阶段抽样组合的6种调查方法:以西昌市实际调查的统计量数值作为模拟总体参数,采用SAS编程建立模拟总体并做模拟抽样预调查100次,利用本文推导的样本量计算公式,估计出模拟抽样正式调查时所需最优样本量,按照估计出的最优样本量,做模拟抽样正式调查100个样本,利用本文推导的有关统计公式对100个正式模拟调查样本进行总体参数的点值估计和区间估计,通过与模拟总体参数的比较,来评价本文研究的调查方法及其统计量、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的信度与效度。方法一、对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Warner随机应答模型、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Simmons随机应答模型、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双无关问题模型和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改进的随机应答模型,多项选择敏感性问题单一样本随机应答模型、多项选择敏感性问题随机间接应答模型以及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无关联问题模型、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加法模型、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乘法模型9种随机应答模型,与三阶段抽样、分层三阶段抽样2种抽样方法组合的共18种调查方法,根据Cochran的抽样理论、全概率公式、均数与方差的基本性质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理论方法,给出了敏感性问题总体比例、总体均数的估计量及其方差与估计方差的计算公式。二、分别对以上18种调查方法,在限定抽样误差的大小使调查费用达到最小及限定调查费用的大小使抽样误差达到最小两种情况下,使用哥西不等式、求条件极小值点等高等数学与高等代数的理论方法,推导估计敏感性问题特征总体比例、总体均数时各层各阶段的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三、设计RRT的随机化装置,制定敏感性问题的调查问卷,在三阶段抽样下采用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Simmons模型、多项选择敏感性问题随机应答模型、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加法模型,于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对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人群的10个敏感性问题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按本文给出的统计公式,初步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并估计出样本量计算公式中的有关统计量的数值。四、根据本文推导的敏感性问题复杂抽样方法下的样本量计算公式和初步调查得到的相关统计量的数值,对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Simmons模型、多项选择敏感性问题随机应答模型、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加法模型共10个敏感性问题的三阶段抽样,分别计算在限定抽样误差的大小使调查费用达到最小时所需各阶段最优样本量和限定调查费用的大小使抽样误差达到最小时所需各阶段最优样本量。五、按照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人群敏感特征实际调查的样本比例、或各类别样本比例、或样本均数作为总体参数,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用SAS编程建立模拟总体。分别对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Simmons随机应答模型、多项选择敏感性问题单一样本随机回答模型以及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加法模型3种RRT模型与三阶段、分层三阶段2种抽样方法组合的6种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用SAS编程模拟抽样预调查100个样本,按本文推导的最优样本量估计公式,计算100组模拟抽样正式调查时所需各层各阶段的样本量;按照估计出的100组最优样本量,SAS编程实现模拟抽样正式调查100个样本;按本文推导的相应统计公式计算总体比例、各类别总体比例或总体均数的估计量及其估计方差;分别对100个模拟抽样正式调查样本,进行总体比例或总体均数的点值估计和95%区间估计,来评价本文研究的调查方法及其统计量、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效度)和精确度(信度)。若100个95%置信区间几乎都包含总体比例(或总体均数),可认为100个样本比例(或样本均数)几乎均接近总体比例(或总体均数),说明本文研究的(分层)三阶段抽样下RRT调查方法及其统计量、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具有良好的效度;又因为100个样本比例(或样本均数)均接近相同水平,同时也说明本文研究的(分层)三阶段抽样下RRT调查方法及其统计量、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具有良好的信度。结果一、本文设计了9种随机应答模型与三阶段、分层三阶段2种抽样方法组合的18种调查方法,分别对18种调查方法,给出了敏感性问题总体比例、总体均数的估计量及其方差与估计方差的计算公式。二、本文分别对9种随机应答模型与2种复杂抽样方法组合的18种调查方法,当限定抽样误差的大小使调查费用达到最小及限定调查费用的大小使抽样误差达到最小两种情况下,推导出估计敏感问题特征总体比例、总体均数的所需各阶段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三、本文对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人群进行了敏感性问题3种随机应答模型下三阶段抽样的10个敏感性问题的初步调查。初步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首次性服务的年龄均数为21.45岁,标准误为0.8162岁;月人均性服务的次数为41.66次,标准误为1.4550次;性服务的次均费用为213.67元,标准误为8.2475元;除收费的性服务对象外,拥有配偶或其它固定性伴侣的比例为55.94%,标准误为3.87%;被医生诊断患某种性病后停止从事性服务的比例为75.85%,标准误为3.00%;同意卖淫合法化的比例为56.77%,标准误为4.12%;最近一年性病检测结果没有检查过、无性病、有性病的比例分别为62.12%、21.36%、5.57%,标准误分别为4.00%、3.87%、2.24%;最近一年艾滋病没有检查过、检查结果阴性、检查结果阳性的比例分别为57.11%,23.54%,2.35%,标准误分别为4.00%,4.00%,1.00%;最近一次性服务时,安全套有破损的比例为8.27%,标准误为2.65%;最近一个月性服务时,从未全程使用安全套、有时全程使用安全套、一直全程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1.40%、14.21%、74.40%,标准误分别为2.65%、3.16%、4.69%。四、针对本团队拟于2015年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273188)研究中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人群敏感问题特征的三阶段抽样调查,根据本文推导的公式,综合10个敏感性问题的初步调查结果,估计出抽样调查各阶段所需样本量。第一阶段需随机抽取的区数n15(个),第二阶段平均每个区需随机抽取的活动场所数n26(个),第三阶段平均每个区每个活动场所需随机抽取的女性性工作者人数n329(人)。五、对3种RRT模型与三阶段、分层三阶段2种抽样方法组合的6种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进行100次计算机模拟抽样预调查和模拟抽样正式调查,模拟抽样正式调查结果如下:1.模拟二分类敏感性问题Simmons模型分层三阶段抽样调查FSW人群拥有配偶或者固定性伴侣的比例,由样本统计量和样本方差推断的100个总体比例的95%可信区间有96个包含总体比例,且各样本比例均接近总体比例(模拟真值),说明本文研究的二分类敏感性问题Simmons模型下(分层)三阶段抽样的调查方法、统计公式及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2.模拟多分类敏感性问题单一样本RRT模型分层三阶段抽样调查FSW人群性服务时全程使用安全套的情况,模拟结果显示:对于类别一(从未全程使用安全套),100次模拟中有97次得到的该类别总体比例95%可信区间包含其总体比例。对于类别二(有时全程使用安全套),100次模拟中有97次得到的该类别总体比例95%可信区间包含其总体比例。对于类别三(一直全程使用安全套),100次模拟中有96次得到的该类别总体比例95%可信区间包含其总体比例。说明本文研究的多分类敏感性问题单一样本RRT模型下(分层)三阶段抽样的调查方法、统计公式及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3.对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加法模型,100个总体均数的95%可信区间有99个都包含总体均数,且各样本均数都接近总体均数(模拟真值),说明本文研究的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加法模型下(分层)三阶段抽样的调查方法、统计公式及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结论一、本文对敏感性问题9种随机应答模型与三阶段、分层三阶段2种抽样方法组合的共18种调查方法,给出了敏感问题特征总体比例、总体均数的估计量及其估计方差的统计公式,并将其中三种随机应答模型的三阶段抽样调查方法成功应用于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这一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的敏感性问题预调查,并取得了满意的实际应用效果。说明本文提供的调查方法及其统计公式科学、可靠、有效、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二、初步调查结果提示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人群存在每月进行性服务的次数较多、每次性服务收费偏低、同意卖淫合法化比例高、从未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性病与艾滋病检查比例高、性服务时安全套破损比例高等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方式,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形势仍不容乐观,应引起政府、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寻找合理的应对措施,把预防与控制性病、艾滋病工作作为一项刻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的卫生环境。三、本文对敏感性问题9种随机应答模型与三阶段、分层三阶段2种抽样方法组合的共18种调查方法,在限定抽样误差的值使调查费用达到最小及限定调查费用的值使抽样误差达到最小两种情况下,推导出估计敏感问题特征总体比例、总体均数的各层各阶段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为敏感性问题的抽样调查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新方法。采用3种随机应答模型三阶段抽样调查方法及本文推导的样本量计算公式,对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人群敏感特征调查估计出各阶段所需的最优样本量,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四、分别对3种RRT模型与三阶段、分层三阶段2种抽样方法组合的6种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先进行100个样本的计算机模拟抽样预调查估计样本量,再进行100个样本的模拟抽样正式调查,模拟抽样正式调查结果显示100个95%置信区间几乎都包含总体参数,说明本文研究的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及其统计量、最优样本量计算公式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浅议统计调查中的抽样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统计调查中的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会计信息在欧盟反倾销调查中的价值研究 ——以G公司参与2018欧盟反倾销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我国面临反倾销贸易壁垒的现实情形 |
二、中国遭遇高比例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 |
一、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反倾销案件中的会计相关理论 |
一、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信息观 |
二、反倾销调查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第三章 反倾销调查与会计信息 |
第一节 反倾销的概念与会计信息 |
一、反倾销的几个基本概念 |
二、反倾销基本概念下的会计信息 |
第二节 欧盟反倾销调查程序与会计信息 |
一、反倾销调查的启动 |
二、反倾销调查的实施 |
三、调查的裁决与披露 |
四、欧盟反倾销调查程序图 |
第四章 反倾销调查中会计信息价值分析与应用基础 |
第一节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应对反倾销调查质量现状及原因 |
一、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应对反倾销调查质量现状 |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现状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反倾销调查会计信息价值分析 |
一、反倾销调查中会计信息的预警价值 |
二、反倾销调查中会计信息的应诉价值 |
三、反倾销调查中会计信息的举证价值 |
四、反倾销调查中会计信息的抗辩价值 |
第三节 企业会计信息反倾销调查中的应用基础 |
一、反倾销会计信息的价值实现需要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
二、反倾销会计信息的价值实现需要企业扩大会计信息收集范围 |
三、反倾销会计信息的价值实现需要提升会计人员的能力 |
四、反倾销会计信息的价值实现需借鉴会计信息化技术 |
五、反倾销会计信息价值实现还需要强化政府、行业协会的统筹协调能力 |
第五章 G公司应诉反倾销调查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欧盟电动自行车反倾销案件介绍 |
一、欧盟电动自行车反倾销案件背景 |
二、欧盟电动自行车反倾销案经过 |
第二节 G公司参与反倾销调查会计信息应用机制分析 |
一、会计信息为载体的反倾销会计信息预警机制 |
二、会计信息为载体的反倾销应诉会计信息应诉机制 |
三、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反倾销会计信息举证机制 |
第三节 G公司反倾销调查会计信息抗辩介绍 |
一、市场经济调查中会计信息的运用抗辩介绍 |
二、替代国(Analogue country)选择会计信息运用抗辩介绍 |
三、损害认定与个别税率调查中的会计信息运用抗辩介绍 |
第四节 G公司反倾销案例经济后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城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QP区城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城管工作的重要性 |
二、职业倦怠的高发性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综述 |
第一节 职业倦怠研究及理论综述 |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 |
二、职业倦怠理论研究 |
三、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其测量研究 |
四、职业倦怠有关变量的研究 |
第二节 城管执法研究及理论综述 |
一、城管定义研究 |
二、城管执法部门和执法队伍的研究 |
三、城管职业倦怠研究 |
第三章 城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问卷内容 |
二、问卷信度检验 |
三、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
四、样本来源 |
第二节 城管人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城管人员职业倦怠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一、城管人员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 |
二、城管人员职业倦怠的年龄差异 |
三、城管人员职业倦怠的工龄差异 |
四、城管人员职业倦怠的学历差异 |
五、城管人员职业倦怠的编制身份差异 |
六、城管人员职业倦怠的职级差异 |
七、城管人员职业倦怠婚姻状况差异 |
第四节 城管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一、城管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总体情况分析 |
二、各项因素的具体分析 |
第四章 应对城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策略 |
第一节 个体方面 |
一、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
三、学会自我调适,缓解职场排斥感 |
第二节 组织方面 |
一、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减少职场排斥 |
二、让员工参与组织的日常管理,形成组织归属感 |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形象 |
四、引入EAP服务 |
五、保证组织公平 |
第三节 社会的支持与监督 |
一、加强心理辅导 |
二、推行执法应急预案 |
三、加强与其它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不足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语言传播视野下的云南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缘起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二、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二节 学术界的研究综述 |
一、普通话应用能力研究综述 |
二、“直过民族”佤族研究综述 |
三、语言传播研究综述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理论和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课题调查方案的设计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原则 |
四、调查方法 |
五、调查对象样本情况 |
第二章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现状 |
第一节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基本能力调查 |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标准程度 |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学习状况 |
第二节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使用能力调查 |
一、沧源佤族的普通话听说能力 |
二、沧源佤族的普通话使用状况 |
第三节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认同调查 |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期望认同 |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情感认同 |
三、沧源佤族普通话行为认同 |
四、沧源佤族普通话价值认同 |
第三章 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调查结果及成因 |
第一节 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调查结果 |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基本能力调查结果 |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使用能力调查结果 |
三、沧源佤族普通话的认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结果的成因 |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成因概述 |
第四章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路径 |
第一节 从传播主体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一、从接受者角度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二、从传播者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第二节 从传播信息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一、从信息量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二、从信息质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第三节 从传播媒介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一、从传播媒介类型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二、从传播媒介功能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第四节 从传播环境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一、从客观环境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二、从主观环境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论文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媒体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研究 ——基于长三角四市的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
1.3.1 技术路线 |
1.3.2 数据来源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媒体 |
2.1.2 新生代农民工 |
2.1.3 城市适应性 |
2.2 文献综述 |
2.2.1 城市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2.2.2 新媒体对劳动力市场行为的影响研究 |
2.2.3 新媒体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 |
2.2.4 新媒体对心理层面的影响研究 |
2.3 文献简要述评 |
3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网络社会学理论 |
3.1.2 信息弱势群体理论 |
3.1.3 社会资本理论 |
3.1.4 工作搜寻匹配理论 |
3.2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
3.2.1 分析框架 |
3.2.2 研究假说 |
4 农民工新媒体使用行为的分析 |
4.1 农民工新媒体使用现状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4.2 农民工新媒体使用情况的基本判断 |
4.3 农民工新媒体使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新媒体使用对农民工获取信息和社会资本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新媒体使用的影响过程分析 |
5.3 主要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5.4 计量模型和估计结果 |
5.4.1 实证计量模型 |
5.4.2 估计结果分析 |
5.4.3 内生性问题的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新媒体对农民工工作搜寻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农民工工作搜寻的影响因素 |
6.3 农民工工作搜寻的现状 |
6.4 变量与描述统计情况 |
6.4.1 农民工基本情况的群体间差异情况 |
6.4.2 农民工新媒体使用的群体间差异情况 |
6.4.3 农民工工作搜寻天数的群体间差异情况 |
6.5 农民工工作搜寻天数的计量模型与回归分析 |
6.5.1 主要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6.5.2 实证计量模型 |
6.6 估计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新媒体对农民工工作匹配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农民工工作匹配的现状分析 |
7.3 农民工工作匹配的影响因素 |
7.4 农民工工作匹配的计量模型与回归分析 |
7.4.1 主要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7.4.2 实证计量模型 |
7.5 估计结果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新媒体对农民工心理适应性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
8.2.1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8.2.2 工作满意度的效用分析 |
8.3 新媒体与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
8.3.1 新媒体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
8.3.2 工作满意度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 |
8.4 农民工身份认同的案例分析 |
8.4.1 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 |
8.4.2 案例研究地点的基本情况 |
8.4.3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8.5 上海市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变化:基于四个案例的分析 |
8.5.1 案例一:工作技能工具 |
8.5.2 案例二: 适应城市工具 |
8.5.3 案例三: 社会资本获取工具 |
8.5.4 案例四: 身份认同工具 |
8.6 本章小结 |
9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
9.1 全文总结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已发表文章 |
致谢 |
(5)1%人口抽样调查现场登记的技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1%人口抽样调查的现状 |
二、1%人口抽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选取样本不合理 |
(二) 选取样本困难 |
(三) 上门登记困难 |
(四) 调查人员的专业素养差 |
三、1%人口抽样调查现场登记的应对措施 |
(一) 善于利用证件和行政登记记录 |
(二) 学会技巧性询问 |
(三) 善于观察 |
(四) 善于判断和推理 |
四、结语 |
(6)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1.2.2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 |
1.2.3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
1.3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整体分析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统计概念 |
2.1.2 产业统计的类型与内容 |
2.1.3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概念 |
2.1.4 产业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2.2 产业统计的理论基础 |
2.2.1 社会经济统计理论 |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3 产业统计的制度基础 |
2.3.1 国家宏观统计制度 |
2.3.2 国内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
2.3.3 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
2.4 产业统计的研究综述 |
2.4.1 产业统计界定综述 |
2.4.2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综述 |
2.4.3 产业统计调查研究综述 |
2.4.4 产业统计相关研究总结 |
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检视 |
3.1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1 统计中对广告相关概念认识的历史演变 |
3.1.2 与广告产业统计相关的政策与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范围、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历史演变 |
3.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研究 |
3.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报表制度 |
3.2.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 |
3.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检视 |
3.3.1 影响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 |
3.3.2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 |
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中外比较 |
4.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
4.1.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
4.1.2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
4.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
4.2.1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
4.2.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
4.3 联合国与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
4.3.1 联合国SNA核算体系概述 |
4.3.2 北美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制度概述 |
4.3.3 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概述 |
4.4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
4.4.1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与统计范围的中外比较 |
4.4.2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与分类标准的中外比较 |
4.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
5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之问题 |
5.1 广告内涵之争议及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口径混乱 |
5.1.1 广告内涵的争议 |
5.1.2 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 |
5.1.3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的难点 |
5.2 广告产业主体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范围局限 |
5.2.1 广告媒体发展特征 |
5.2.2 广告公司发展特征 |
5.2.3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的局限 |
5.3 广告服务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
5.3.1 广告服务的类型及特征 |
5.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
5.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的缺陷 |
5.4.1 广告产业经济核算内容与方法的问题 |
5.4.2 广告产业多项统计指标的缺失 |
5.5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工作的现实阻碍 |
5.5.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 |
5.5.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 |
6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 |
6.1 德尔菲法与研究过程概述 |
6.1.1 德尔菲法概述 |
6.1.2 德尔菲法应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6.1.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过程 |
6.2 德尔菲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1 德尔菲第一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2 德尔菲第二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3 德尔菲第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与广告产业界定 |
6.3.1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概念界定 |
6.3.2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产业概念界定 |
6.3.3 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统计范围的确定 |
7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 |
7.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基础及框架 |
7.1.1 标准设计的政策依据:《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7.1.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原则及目的 |
7.1.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框架 |
7.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初步拟定 |
7.2.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层级结构 |
7.2.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各层级的内容拟定 |
7.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最终确定 |
7.3.1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修正 |
7.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及代码(2011)》 |
7.3.3 广告产业新旧统计分类标准的对比 |
8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
8.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方案设计的基础与具体内容 |
8.1.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 |
8.1.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包含的内容 |
8.2 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 |
8.2.1 广告产业总产值核算方法 |
8.2.2 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 |
8.3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核算 |
8.3.1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内容 |
8.3.2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8.4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法 |
8.4.1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范围确定 |
8.4.2 基于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建构 |
8.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 |
8.5 广告产业实际统计调查工作建议 |
8.5.1 促进广告产业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结合 |
8.5.2 促进税务、工商与统计单位工作的协作 |
8.5.3 制定法人单位配合统计调查工作的激励政策 |
9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9.1 研究总结 |
9.2 研究的缺陷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1: 广东省广告产业统计报表 |
附录2: 中国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 |
附录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释义 |
(7)浅议PDA在统计调查中应用与数据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PDA在人口抽样调查中的使用流程 |
(一)PDA在摸底调查中的应用 |
(二)PDA在正式调查中的应用 |
二、PDA在人口抽样调查应用中的优点 |
(一)切实减轻调查员负担 |
(二)有效减少登记性误差 |
(三)便于各级人调办实时掌握进度 |
三、PDA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设备采购经费需求较大 |
(二)“两员”选聘难度加大 |
(三)对技术保障提出很高要求 |
四、对策和建议 |
(一)充分发挥PDA在统计调查中的效用 |
(二)认真做好“两员”选聘和培训工作 |
(三)建立PDA应用突发状况应急处置机制 |
(四)强化调查数据质量全程监测 |
(8)PDA技术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PDA技术在人口普查中的优势分析 |
二、PDA技术在人口抽样调查中的优势分析 |
三、PDA技术的完善要点 |
(9)抽样调查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将国家统计数据用作地方推断 |
二、没有严格按照随机性原则实施抽样 |
三、样本轮换周期长,抽样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
四、将点估计与抽样估计等同起来 |
五、结束语 |
(10)敏感性问题9种RRT模型下(分层)三阶段抽样调查设计的统计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敏感性问题 9 种 RRT 模型下(分层)三阶段抽样调查样本量估计公式的推导 |
1. 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 Warner 模型的三阶段抽样 |
2. 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 Simmons 模型的三阶段抽样 |
3. 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双无关问题模型的三阶段抽样 |
4. 二项选择敏感性问题改进的随机回答模型的三阶段抽样 |
5. 多项选择敏感性问题单一样本随机回答模型的三阶段抽样 |
6. 多项选择敏感性问题随机间接回答模型的三阶段抽样 |
7. 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无关联问题模型的三阶段抽样 |
8. 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加法模型的三阶段抽样 |
9. 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乘法模型的三阶段抽样 |
10. 二分类敏感性问题 Warner 模型的分层三阶段抽样 |
11. 二分类敏感性问题 Simmons 模型的分层三阶段抽样 |
12. 二分类敏感性问题双无关问题模型的分层三阶段抽样 |
13. 二分类敏感性问题改进的随机回答模型的分层三阶段抽样 |
14. 多项选择敏感性问题单一样本随机回答模型的分层三阶段抽样 |
15. 多项选择敏感性问题随机间接回答模型的分层三阶段抽样 |
16. 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无关联问题模型分层三阶段抽样 |
17. 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加法模型分层三阶段抽样 |
18. 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乘法模型分层三阶段抽样 |
第二部分 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 RRT 模型下三阶段抽样的初步调查 |
1. 前言 |
2. 调查设计 |
3. 调查和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敏感特征研究中现场调查的样本量估计 |
1. 前言 |
2. 女性性工作者首次性服务年龄的三阶段抽样调查 |
3. 女性性工作者月人均性服务次数的三阶段抽样调查 |
4. 女性性工作者性服务次均费用的三阶段抽样调查 |
5. 女性性工作者拥有固定性伴侣比例的三阶段抽样调查 |
6. 女性性工作者患性病时停止性服务比例的三阶段抽样调查 |
7. 女性性工作者同意卖淫合法化比例的三阶段抽样调查 |
8. 女性性工作者性病检查结果类别的三阶段抽样调查 |
9. 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检测结果类别的三阶段抽样调查 |
10. 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破损情况各类别三阶段抽样调查 |
11. 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情况各类别的三阶段抽样调查 |
12. 最终样本量的确定 |
第四部分 敏感性问题 RRT 模型下(分层)三阶段抽样调查统计方法的信度与效度评价 |
1. 蒙特卡洛方法简介 |
2. 计算机模拟敏感性问题 RRT 模型下(分层)三阶段抽样调查统计方法的效度信度评价思路 |
3. 建立模拟总体 |
4. 敏感性问题 RRT 模型的(分层)三阶段模拟抽样调查 |
5. 敏感性问题 RRT 模型(分层)三阶段抽样调查统计方法的效度信度评价结果 |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随机应答技术方法(RRT)调查表 |
致谢 |
四、浅议统计调查中的抽样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会计信息在欧盟反倾销调查中的价值研究 ——以G公司参与2018欧盟反倾销调查为例[D]. 陆晓山.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2]城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QP区城管局为例[D]. 张律.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语言传播视野下的云南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及提升研究[D]. 朱霞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新媒体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研究 ——基于长三角四市的抽样调查[D]. 黄昊舒.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1%人口抽样调查现场登记的技巧分析[J]. 于文海. 统计与管理, 2017(05)
- [6]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D]. 简予繁. 武汉大学, 2017(06)
- [7]浅议PDA在统计调查中应用与数据质量控制[J]. 张昊.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12)
- [8]PDA技术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中的应用[J]. 赵卓. 现代商业, 2016(31)
- [9]抽样调查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途径[J]. 陈桂英. 财经界, 2016(18)
- [10]敏感性问题9种RRT模型下(分层)三阶段抽样调查设计的统计方法及其应用[D]. 靳宗达. 苏州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