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丙烷衍生物的H/D交换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国[1](2021)在《基于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卤键作用模式活化胺类、醚类以及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研究》文中认为自从六十多年前Neiland合成出第一种稳定的碘叶立德至今,碘叶立德主要被用作产生卡宾物种的前体。此外,少量的研究表明碘叶立德也可作为亲电试剂或亲核试剂。尽管对碘叶立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但碘叶立德新的反应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本论文系统性地发展了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卤键作用模式的系列反应,实现了三级芳胺的环化、完全脂肪胺的环化、醚的新化学转化以及二羰基化合物的环化反应。本论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碘叶立德与三级芳胺的直接环化反应研究本论文设计并发展了基于碘叶立德-三级芳胺卤键复合物作用模式的三级芳胺直接环化反应。研究发现碘叶立德与三级芳胺之间不仅可以发生单电子转移过程而形成自由基离子对中间体,而且碘叶立德可以攫取三级芳胺上的两个氢原子,从而诱导发生环化反应。通常三级芳胺的环化需要预先氧化胺并且要借助于过渡金属的催化才能实现,本论文发展的环化反应不需要修饰胺、不需要额外的超化学计量的氧化剂/引发剂作为攫氢试剂,简单混合碘叶立德和三级芳胺即可在几分钟内完成整个环化过程进而得到吲哚啉衍生物。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碘叶立德独特的反应性质,为胺类、醚类等多种路易斯碱的化学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部分:碘叶立德与脂肪胺的直接环化反应研究基于碘叶立德-脂肪胺卤键复合物作用模式,本论文实现了完全脂肪胺的环化反应。对于N-H没有保护的脂肪胺通常会与过渡金属催化剂配位进而使催化剂失活,此外,脂肪胺与氧化剂难以兼容,因此,通过惰性C-H键断裂过程来实现这类脂肪胺的转化是有机合成领域的难题之一,特别是涉及脂肪胺β-位C-H键的转化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研究发现碘叶立德能够活化脂肪胺并在β-位发生惰性C-H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重构,进而诱导发生了完全脂肪胺的环化反应,这一环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兼容性,一系列链状的与环状的脂肪胺都可以参与这一环化反应,得到多样化的氮杂环化合物。第三部分:碘叶立德与醚的转化反应研究本论文发展了碘叶立德-醚卤键复合物反应模式,发现碘叶立德不仅能活化胺也可以活化醚,实现了醚键的断裂重构反应。本论文研究发现加入硼酸酯或三氟化硼可以有效增强碘叶立德-醚的作用强度,能够诱导发生单电子转移过程,导致醚中C-O键断裂进而与碘叶立德发生新的C-O键重构反应。这一反应模式适用于环醚和链醚,在温和条件下即可发生C-O键的断裂重构反应,这为探索碘叶立德与其它含氧的路易斯碱的化学转化提供了新思路。第四部分:碘叶立德与二羰基化合物的环化反应研究二氢呋喃是一类重要的含氧杂环化合物,同时也是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核心骨架。本论文基于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卤键复合物反应模式,发现碘叶立德能活化原位生成的烯醇,发展了由二羰基化合物和碘叶立德作为反应物直接构建多取代二氢呋喃骨架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适性,一系列脂肪族和芳香族二羰基化合物均可参与转化。这一方法也可以用于构筑二氢吡喃类杂环化合物,本论文发展的这一合成方法为构建含氧杂环骨架提供了新途径。
铁琳[2](2021)在《碱促进苄位氘代研究》文中指出氘标记的化合物是同位素标记研究中使用最多的化合物种类之一,在分析化学、合成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特别是自2017年首个氘代药物获批上市之后,与氘代药物相关的研究吸引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注意,各项研究对氘代化合物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如何快速并高效地合成氘代化合物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传统的氘代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从小分子含氘化合物出发逐步合成、氘代试剂还原、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以及氢氘交换反应等。考虑到反应的高效性和经济性,无金属参与的酸碱促进的氢氘交换反应引起了合成化学家们的关注。我们课题组一直以来致力于碱促进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尤其是在tBuOK作为碱的反应体系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认识到氘标记化合物的应用价值后,本文基于课题组以往有关碱促进的化学反应体系,对碱促进的氢氖交换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反应溶剂、碱的种类和用量以及反应温度、时间等条件的筛选,我们确定了氢氘交换体系的最适条件并对其适用的底物进行了拓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可以通过使用廉价的碱(tBuOK和NaOH)在DMSO-d6溶剂中实现甲基芳烃化合物中甲基的选择性氘代,反应高效,且适用范围广泛。
孔俊华[3](2021)在《芳香醛和芳香酸在重水中的区域选择性氢氘交换反应研究》文中认为氘是氢的一种稳定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的检测、反应机理的探究以及生物代谢过程的追踪。此外,相比于普通的药物和材料,氘的引入增加了药物的代谢稳定性和有机发光材料的耐久性,助推了近年来氘代药物和材料研究的蓬勃发展。芳香醛和芳香酸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以这两种底物出发可衍生出各类有机化合物,包括许多药物和有机材料。本论文以芳香醛和芳香酸为底物,对于其芳香环上的区域选择性氘代反应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对芳香醛的邻位选择性氘代反应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规避传统芳香亲电取代反应带来的间位选择性问题,通过苯甲醛邻位C-H活化的方法,引入重水作为氘源,实现芳香醛邻位选择性氘代。进一步通过对配体、溶剂、催化剂、助剂种类和当量以及温度和时间的系统性优化,使得模型底物邻位氘代度达到95%。在确定较优条件后,对一系列的芳香醛底物进行了拓展。实验结果显示,多数底物可以获得较好的氘代度(75-95%)以及唯一的邻位选择性。随后,尝试了克级制备和二轮氘代的试验,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说明该方法潜在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即可逆的协同金属化-去质子化过程,控制性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该机理。第二部分,对芳香酸的全氘代以及区域选择性氘代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在经过各自相应的优化后,得到三类具有各异选择性的反应体系:(1)Pt/C催化的苯甲酸全氘代体系,五个位置氘代度均可达98%;(2)Pd(OAc)2催化的苯甲酸邻位选择性氘代体系,邻位氘代度为96%,其它位置未检测到氘代;(3)Cp*Ir(PMe3)Cl2催化的苯甲酸间对位选择性氘代体系,在邻位氘代度不超过10%时可以实现间、对位氘代度90%、88%,间对位与对位选择性比基本为9:1。同样,本工作对苯甲酸的三种不同选择性氘代进行了克级反应的测试,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反应结果,其中邻位氘代苯甲酸的收率可达72%,而全氘代、对间位氘代苯甲酸的收率均可以达到95%以上。
于帮魁[4](2020)在《钯催化C-N和C-O键复分解的基元反应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在有机化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些催化反应通常是由众多基元反应构成的。因此,基元反应的发现和构建是实现这些催化反应的核心。除了常见的氧化加成、迁移插入、转金属化以及还原消除等基元反应,金属卡宾中间体及其相关的[2+2]环加成、[2+2]逆环加成等基元反应的发现使得烯烃复分解反应获得迅速发展,并在复杂分子以及天然产物合成中得到广泛应用。受此启发,化学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复分解反应的探索。其中,有关C-N键复分解反应的发展一直是个挑战,主要是因为C-N键键能比较高,不容易被切断。本论文围绕三元环钯络合物的反应特性,构建了钯催化的C-N键复分解和C-N/C-O键交叉复分解的基元新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新型的基于C-N键和C-O键复分解的催化关环反应,实现了官能团化的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此外,利用胺缩醛的亲核性,构建了通过烯丙基铵盐产生三元环钯络合物的基元反应,发展了钯催化的新型的胺甲基化反应。如:硝基二烯和二烯酮的α-胺甲基化反应;胺基二烯和胺缩醛的关环胺甲基化反应;胺基烯炔和胺缩醛的关环胺甲基化反应;胺基二烯和氮氧缩醛的关环胺甲基化反应;烯炔醇和胺缩醛的关环胺基化反应以及烯丙基烯炔醇的胺甲基-芳构化反应。1.利用胺缩醛的亲核性,建立了通过氮杂迈克尔加成产生三元环钯络合物的基元新反应,进而发展了活化二烯的α-胺甲基化催化反应体系。通过系统的条件优化,以5 mol%的Pd(COD)Cl2/P(4-CF3C6H4)3/AgOTf作为催化剂能够以最高92%的收率实现硝基二烯的α-胺甲基反应。此外,在5 mol%的Pd(OAc)2/DPPO的催化下能够以最高84%的收率得到相应的α-胺甲基化的二烯酮类化合物。上述反应的成功不仅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得到官能团化的二烯基烯丙基胺化合物,而且为三元环钯络合物导向的新型催化反应的开发和建立奠定了基础。2.利用三元环钯络合物的独特结构特征和反应性能,建立了钯催化的C-N键复分解基元新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双亲核试剂的策略,发展了钯催化的胺基二烯和胺缩醛的关环胺甲基化反应。通过系统的条件优化,用5 mol%的[Pd(allyl)Cl]2/Xantphos/AgOTf作为催化剂能够以最高89%的收率得到相应的关环胺甲基化产物。该反应体系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通过设计不同链长的胺基二烯底物,能够实现5-16元饱和氮杂环的合成。此外,从胺基环己二烯出发,能够选择性的得到氮杂螺环类化合物。通过中间体的分离表征实验、动力学实验、动力学同位素标记实验以及DFT理论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合理的催化反应机理,夯实了 C-N键复分解过程。3.利用C-N键复分解为关键的基元反应,建立了胺基烯炔和胺缩醛的关环胺甲基化反应体系。通过系统条件优化,在5 mol%的阳离子钯Pd(Xantphos)(CH3CN)2(OTf)2的催化下能够以最高89%的收率实现5-12元等不同尺寸的含有exo-联烯胺骨架的饱和氮杂环的合成。另外,杂原子以及具有潜在药物研究价值的杂环片段也可以成功引入到多取代的联烯胺骨架。4.利用C-N键复分解这一基元新反应,建立了胺基二烯和氮氧缩醛的关环胺甲基化反应体系。通过系统条件优化,在5 mol%的阳离子钯Pd(Xantphos)(CH3CN)2(OTf)2的催化下能够以最高90%的收率合成一系列β-烯丙基胺取代的饱和氮杂环化合物。相对于胺基二烯和胺缩醛的关环反应体系,该反应体系生成目标产物的同时,只产生一分子的甲醇,具有更高的原子经济性和更简单的合成工艺。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胺基二烯底物,分别实现了环外双键、环上双键以及环内双键的构建,丰富了关环胺甲基化反应的类型。此外,该反应体系能够实现具有挑战性的9-16元氮杂环的合成。5.在成功建立了 C-N键复分解的关环反应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羟基亲核试剂,建立了更具挑战的C-N/C-O键交叉复分解的基元新反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双亲核试剂策略,构建了烯炔醇和胺缩醛的关环胺基化反应体系。通过条件优化,在5 mol%的Pd(CH3CN)2Cl2/Xantphos/AgClO4的催化下能够以最高82%的收率合成一系列含有exo-联烯胺骨架的氧杂环化合物。该类异色满片段以及联烯胺片段广泛存在于许多具有生理活性的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中,对药物分子的开发及生物活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6.基于我们发展的C-N键复分解策略,通过对关环胺甲基化产物的官能团转化实现了天然产物形式上的全合成。以烯丙胺取代的哌啶类衍生物出发可以实现苦参胺类生物碱的全合成。此外,四氢异喹啉类衍生物经简单的官能团转化也可以完成雷公藤类生物碱形式上的全合成。7.利用烯炔能够选择性的插入到三元环钯络合物的碳钯键形成阳离子的烯基烯丙基钯络合物的特性,通过调控烯丙基钯络合物的反应活性选择性的捕获烯烃试剂,从而构建了钯催化的烯丙基烯炔醇的胺甲基环化和芳构烯丙基胺化反应。通过系统条件优化,在 5 mol%的阳离子钯Pd(Xantphos)(CH3CN)2(OTf)2的催化下能够以最高83%的收率实现官能团化的萘环类衍生物的构建。
刘洋,林立青,韩莹徽,刘颖杰[5](2020)在《碘及碘化物在光催化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光氧化还原已成为在温和条件下高选择性实现各种化学转化的通用工具,然而传统的光催化严重依赖光催化剂,存在价格昂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碘及碘化物廉价、低毒并具有独特的光反应活性.近年来,它们在光化学合成中的应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总结了近年来由碘及碘化物介导的光催化反应研究的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徐闯闯[6](2020)在《酸催化双官能团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官能团的转化和反应性研究是有机化学研究化学反应和合成化合物的基础,一切有机化学反应均离不开官能团的转化。单官能团氰基化合物的转化和反应仅涉及一个官能团,因此相对比较简单,并发展出许许多多如水解、还原、消除和环加成等多种多样的转化反应;而双官能团氰基化合物的转化和反应则具有两个可参与或促进反应和转化的官能团,因此具有更多的反应可能性和更大的研究价值。本文设计并合成了β-羰基腈和氰基环氧乙烷两种双官能团氰基化合物,对其酸催化下的氰基双官能团的反应性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1)基于β-羰基腈,发展了一种从β-羰基腈与BF3·OEt2出发,便捷合成β羰基酰胺二氟化硼络合物的新方法。在该反应过程中,BF3·OEt2即是催化剂又作为反应物参与整个反应过程。此外,β-羰基酰胺二氟化硼络合物经过醋酸钠处理,可以很容易地转化为相应的β-羰基酰胺化合物,其在合成上具有很大应用价值。该方法具有广阔的底物适用范围、易于操作、无金属催化等优点。某些β-羰基酰胺二氟化硼络合物还表现出良好的固态荧光性能,在固体荧光材料领域也存在着潜在的应用价值。(2)基于氰基环氧乙烷,发展了一种微波促进BF3·OEt2催化,3-芳基环氧乙烷-2-甲腈与芳胺、醇和水三类亲核试剂反应,合成芳基乙酰胺、芳基乙酸酯和芳基乙酸三种芳基乙酸衍生物的新方法。在此反应过程中,3-芳基环氧乙烷-2-甲腈首先发生酸催化的Meinwald重排,生成相应的芳基乙酰腈中间体,随后与体系中的含氮或氧亲核试剂发生加成消除,得到最终的芳基乙酸及其衍生物。该方法具有微波促进、非金属催化、原料价廉易得和底物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3)基于氰基环氧乙烷,发展了一种在BF3·OEt2存在下,醇溶液中,以3-芳基环氧乙烷-2-甲腈和芳胺为起始原料,安全且便捷合成anti-β-(N-芳基)-α-腈醇化合物的新方法。在反应过程中,BF3·OEt2首先与溶剂醇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起真正催化作用的质子酸H[B(OEt)F3];紧接着在质子酸的催化下,发生芳胺对3-芳基环氧乙-2-甲腈的区域和非对映选择性开环反应,生成最终的目标产物anti-β-(N-芳基)-α-腈醇化合物。该方法具有非金属催化、反应时间短、操作简单和溶剂绿色等优点。(4)基于氰基环氧乙烷,发展了一种在醇溶剂中,BF3·OEt2或AlC13催化芳胺与3-芳基环氧乙烷-2-甲腈反应,便捷合成吲哚化合物的新方法,特别适合于合成2-芳基吲哚衍生物。该反应涉及芳胺对环氧乙烷的区域选择性开环、氰基的消除、芳香亲电取代以及脱水消除等一连串的反应过程;其中BF3·OEt2或AlC13在整个串联反应过程中,首先与溶剂作用生成相应的H[B(OR)F3]才是促进反应能进行下去的关键。该反应使用工业和实验室中常见的Lewis酸(BF3·OEt2和AlC13)作为催化剂,同时具有广阔的底物适用范围、原料材料价廉易得、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等一系列的优点。(5)基于氰基环氧乙烷,发展了一种微波促进无金属参与的有机酸碱共催化3-芳基环氧乙烷-2-甲腈与芳肼盐酸盐反应制备3-芳基吲哚的新方法。反应过程中,有机酸催化3-芳基环氧乙烷-2-甲腈与芳肼盐酸盐发生串联的亲核开环反应和Fischer吲哚化过程。而有机碱三乙胺不仅在Fischer吲哚化过程的最后一步消除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缚酸剂用以捕获体系中难溶苯肼盐酸盐的氯化氢,以释放苯肼而参与接下来的反应;该反应具有微波促进、无金属参与、反应快速、有机酸碱协同催化、底物使用范围广等系列优点。
喻楚国[7](2020)在《并四苯的衍生化及其NHC盐在碳氮键活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并四苯因其独特的平面共轭结构,具有较宽的紫外吸收范围、高的电荷迁移率及能发生单重激发态裂分(SF)的优点,同时具有溶解性差、易因氧化和二聚而分解的缺点。因其独特的光电性质,广泛应用于OFET、OPV、OLED等电子器件中。并四苯衍生物的制备具有多步合成、成本高、产率低、反应条件苛刻的特点,因此更多合成成本低、结构新颖、稳定的并四苯衍生物需要开发。本论文一方面实现了并四苯的实验室克级制备,并基于还原Knoevenagel反应,制备了一类溶解性好、稳定性高、可用作电子传输材料的并四苯衍生物;另一方面首次合成了一类以并四苯为骨架的含氮卡宾盐,并将其应用到镍催化的酰胺与烷基吡啶盐的还原偶联反应中,实现了烷基胺的脱氨酰基化。论文第一章第一节介绍了并四苯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进展,根据取代基的不同,从富电子取代基、缺电子取代基和共轭基团连接三个方面介绍,发现并四苯衍生物合成依然方法有限、成本高;第二、三节则介绍了烷基季铵盐和酰胺两类含氮化合物碳氮键活化研究进展:季铵盐和吡啶盐能有效活化烷基胺,普通季铵盐主要实现含苄基、烯丙基等活性胺的碳氮键活化,吡啶盐则能有效活化普通烷基胺碳氮键。改变酰胺氮上取代基,从而改变氮原子周围空间位阻和电子密度得到非平面扭曲酰胺,是活化酰胺碳氮键的有效途径;更多的烷基胺和酰胺的碳氮键活化官能化值得拓展。第二章介绍了一类溶解性好、稳定性高、可用作电子传输材料的并四苯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我们在完成并四苯实验室克级制备的基础上,利用还原Knoevenagel反应实现了一类戊环稠多环芳烃(CP-PAH)的制备。较于并四苯,该衍生物由于含非共平面的支链,溶解性显着提高;由于CP-PAH结构及吸电子羰基共轭,稳定性增大,光电性质测试和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其HOMO能级降低约0.3 ev,能带间隙Eg减小约0.5 ev。光学研究表明在300 nm~600 nm范围有宽紫外吸收,最大荧光发射峰在600nm附近,甲苯中荧光量子产率较并四苯翻倍达到33%;SCLC测得电子迁移率μe=1.6×10-4 cm2/(Vs),表明适合作为电子传输材料。该工作是并四苯衍生化的有益补充,为探究合成电子传输材料提供了借鉴。第三章我们发展了一例镍催化酰胺与烷基吡啶盐的还原偶联反应,在该反应中我们把首次发现的并四苯骨架的卡宾盐作为配体前体。该工作通过形成吡啶吡盐实现烷基胺碳氮键的活化,将扭曲酰胺用作酰基试剂,实现了两种亲电试剂的交叉偶联。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官能团兼容性好(兼容酯基、吲哚环、磺胺),为复杂有机胺的后期修饰提供了途径。另一方面,该工作合成了一类并四苯为骨架的新结构卡宾配体前体,证明了该卡宾盐在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中具有催化活性。该工作合成并应用了新结构卡宾盐,首次实现了烷基胺的脱氨酰基化。同时,该工作也还存在一定的难题,例如反应对酰胺芳环电子密度敏感,缺电子酰胺及烷基酰胺无法兼容;新结构卡宾盐更多反应中的应用有待考察,与普通卡宾盐相比其优势还不清晰。
刘向玉[8](2020)在《五甲基环戊二烯基钴(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反应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金属Co催化的反应体系,因为廉价、高效、选择性好等优点,一直受到合成化学家们的关注。在传统的金属Co催化中,通常使用低价态的金属Co配合物如Co(0)、Co(Ⅰ)作为催化剂,通过氧化加成或还原消除的过程去完成化学键的活化或形成,它们在催化烯烃的氢化还原和氢甲酰化反应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这些低价态金属Co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非常具有挑战性,大大限制了 Co催化的应用与推广。因此,设计、合成新型的Co(Ⅱ)或Co(Ⅲ)配合物,研究它们的反应活性,探索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对于拓展廉价金属催化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半三明治型的Co(Ⅱ)中性配合物Cp*Co(1,2-Ph2PC6H4S)和Co(Ⅲ)离子型配合物[Cp*Co(1,2-Ph2PC6H4S)]+,研究了它们与卤化物、芳基肼、炔烃等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在分离、表征相关中间体的基础上,建立了 Co(Ⅱ)催化卤代物(RX)与芳基异腈(ArNC)的自由基关环反应合成菲啶类稠环化合物;Co(Ⅲ)催化芳基肼与环氧化合物的选择性开环反应合成1,1-取代的肼醇化合物及Co(Ⅲ)-S协同活化炔烃合成烯基钴配合物等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 Co(Ⅱ)中性配合物Cp*Co(Ⅱ)(1,2-Ph2PC6H4S)(1),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配合物1具有较好的还原性,能与卤化物R-X发生单电子转移反应,攫取卤原子生成Co(Ⅲ)中性配合物[1-X],引发烷基自由基R·的生成;芳基异腈能先与烷基自由基发生加成反应,再进行分子内关环、脱氢,生成菲啶类稠环化合物。如果将Co(Ⅲ)中性配合物[1-X]溶解于含有NaBPh4的乙腈溶液,则可通过快速的离子交换生成Co(Ⅲ)离子型配合物[1]+BPh4和NaX,增大了反应中间体的还原电位和氧化还原可逆程度。我们利用配合物1作为催化剂,C4F9I和CH3CHBrCOOEt为自由基前体,研究了它们与不同芳基异腈的环化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的菲啶类稠环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经过脱羧和酸化之后,在409-472 nm区间具有很好的荧光发光性质,发光量子产率最高可达到0.388。2)配合物1可在温和条件下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E[1]0/+--0.25 V),利用FcBF4作为氧化剂,就能在MeCN内将1氧化成Co(Ⅲ)离子型配合物[1(NCMe)]+BF4。它能与苯肼分子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配合物[1(NH2NHPh)]+BF4。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苯肼末端的-NH2基团与金属Co(Ⅲ)中心配位,-NH基团则与配体的S原子形成分子内氢键NH…S。我们推测,这种Co(Ⅲ)-NH2NHPh的配位形式能够有效抑制端基-NH2的亲核性,进而可以利用-NH基团的亲核性实现相关的区域选择性合成。[1(NH2NHPh)]+BF4能与苯基环氧乙烷发生亲核开环反应,生成配合物[1(NCMe)]+BF4和2-苯基-2-(1-苯基肼基)乙烷-1-醇。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1(NCMe)]+BF4为催化剂,实现了环氧化合物与芳基肼区域选择性的氢肼化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的1,1-取代的肼醇化合物。与文献报道的利和Co(Ⅲ)催化剂活化环氧化合物不同,配合物[1(NCMe)]+BF4仪能与芳基肼发生配位反应,从而保证了选择性合成1,1-取代的肼醇类化合物。3)配合物1在非配位性溶剂DCM中被氧化时,能够生成6-电子不饱和的Co(Ⅲ)离子型配合物[Cp*Co(1,2-Ph2PC6H4S)]+([1]+)。它能与炔烃发生活化反应生成烯基钴配合物。例如,[1]+分别与苯乙炔和乙炔反应,生成烯基钴配合物[Cp*Co(P-S)(PhC=CH)]BF4([14]+BF4)和[Cp*Co(P-S)(CH=CH)]BArF-4([15]+BArF4)。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通过“Co-S”.元的协同作用对炔烃的C≡C键进行活化,少成了含有Co-C-C-S 四元杂环的烯基钴结构。该项工作为研究“廉价金属-配体”协同活化炔烃及其转化,如炔烃(特别是乙炔)的环加成及水解等反应奠定了苺础。
吴俊[9](2020)在《基于含氟炔酯砌块的含氟喹喔啉、咪唑、喹诺酮以及喹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了以含氟烷基炔酯为含氟砌块合成一系列含氟烷基杂环化合物,包括含氟喹喔啉、咪唑、喹诺酮和喹啉衍生物,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研究了以苯胺和含氟烷基炔酸酯为起始原料通过一锅串联法合成含氟喹喔啉的方法。苯胺和含氟烷基炔酸酯在甲醇溶液中室温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旋干溶剂后的粗品溶解于DMSO中,在KI、TMSN3的存在下室温生成喹喔啉。在该反应过程中,首次检测并鉴定了中间体二胺化合物2-4a,KI在促进反应进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物结构用1H NMR、19F NMR、13C NMR、UPLC-MS、HR-MS、IR以及单晶X衍射等予以确认,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和验证。该反应具有简单高效、条件温和、底物适应性广等特点,底物分离收率可达95%。第二部分研究了以含α-氢的伯胺和含氟烷基炔酸酯为起始原料,通过一锅串联法合成含氟咪唑的方法。含α-氢的伯胺首先与含氟烷基炔酸酯在DMSO中室温下快速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在碘化钾和醋酸碘苯的存在下,Michael加成中间体与Na N3室温下高效地转化为含氟烷基化咪唑。产物结构用1H NMR、19F NMR、13C NMR、UPLC-MS、HR-MS、IR等予以确认,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和验证。该反应具有简单高效、条件温和等特点,底物分离收率最高可达94%。此方法成功的应用到医药Du P-532中间体的合成。第三部分研究了以靛红和含氟烷基炔酸酯为起始原料,通过一锅串联法合成含氟喹诺酮的方法。在碳酸钠和叔丁基过氧化氢的存在下,靛红和含氟烷基炔酸酯在DMF中室温下高效的转化为喹诺酮化合物。产物结构用1H NMR、19F NMR、13C NMR、UPLC-MS、HR-MS、IR以及单晶X衍射等予以确认,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该反应具有反应简单、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等特点,底物分离收率最高可达91%。第四部分研究了以靛红、全氟烷基炔酸酯和醇为原料,在碳酸钠的存在下,室温下合成2-全氟烷基喹啉衍生物的方法。通过控制实验,我们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产物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IR、19F NMR、UPLC-MS以及HRMS予以确定。此反应条件温和,原料易得,操作方便,底物适应范围广,底物分离收率最高可达91%。
汪诗梦[10](2020)在《基于硫氟交换点击化学的偶联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硫氟交换化学(Su FEx)作为新一代点击化学,利用了硫氟键相对的稳定性和其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被亲核试剂取代发生脱氟反应的性质,具有条件温和、产率高、化学选择性好等特点,该类反应可以在氧气和湿溶剂中进行,不受自由基影响,不产生自由基,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紫外线稳定性,只需要简单的合成步骤即可得到高度稳定的硫氟交换反应前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典点击化学反应的许多问题,在材料化学、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更有优势,已经在聚合物合成、聚合后修饰、表面功能化、共价抑制剂研发和蛋白质分子标记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应用。为了将硫氟交换化学更好、更快、更多地应用于材料化学、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探索更多高效的、适用范围更广的方法向分子中引入硫氟官能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乙烯基磺酰氟(ESF)和硫酰氟(SO2F2)这两个重要的含氟硫砌块入手,通过偶联反应开发新型硫氟化合物的合成路径,探索ESF和SO2F2全新的反应性质,拓展硫氟交换化学的应用范畴。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这一具有独特双功能亲电活性的磺酰氟化合物,(1)采用碳氢键活化的策略,使用三价铑作为催化剂,苯甲酰胺作为导向基团,通过与ESF的氧化偶联反应直接高效地实现22个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3个新型磺酰氟取代的内酯化合物和13个磺酰氟取代的内酰胺化合物的合成,为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全新的方法;(2)通过与胺类和酚类等亲核试剂的硫氟交换反应考察其作为双功能亲电试剂的反应活性,并以此评估其作为共价抑制剂的潜能,此外邻位酰胺基团的存在使其还能进一步衍生化,为广泛的生物活性筛选提供丰富的化合物分子库;(3)开发ESF全新的反应性质,并通过ESF与其它常用偶联试剂的竞争反应,评估ESF反应活性,为ESF在Rh(III)催化的氧化偶联反应中更好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2.利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配位能力较弱的羧酸酯作为导向基团,(1)通过对氧化剂、添加剂、反应温度、溶剂等因素的筛选,实现其在三价铑催化下与ESF的直接氧化偶联反应,得到27个结构多样的邻位羧酸酯取代的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2)通过磺酰氟基团和羧酸酯位点上的化学转化进一步对得到的化合物分子进行衍生化研究,为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结构向生物体系中的引入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3)对82个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进行考察,得到3个对耐甲氧西林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好抑菌活性的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为该类化合物后续的生物活性和药化研究奠定基础。3.成功开发SO2F2新的反应性质,(1)将SO2F2作为羧酸活化试剂,通过羧酸与其在碱性条件下的硫氟交换反应生成酸酐和酰氟中间体,实现SO2F2介导下羧酸与胺和醇的偶联反应,得到重要有机合成中间体酰胺和羧酸酯化合物;(2)成功应用于氨基酸的修饰和肽链的合成,体现了其在生物化学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3)SO2F2作为无机气体,反应结束后易于除去,且该反应可放大到克级规模而不影响产率,大部分底物反应结束后使用稀盐酸洗涤即可得到高纯度的产物,无需其它后处理操作。上述优势证明该偶联反应的开发解决了传统方法条件苛刻,步骤繁琐等问题,为酰胺和羧酸酯的合成提供一种简便可行、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新方法,也进一步拓展硫氟交换化学的应用范围。
二、环丙烷衍生物的H/D交换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丙烷衍生物的H/D交换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卤键作用模式活化胺类、醚类以及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碘叶立德的合成 |
1.3 碘叶立德的应用 |
1.4 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复合物的相关理论研究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碘叶立德与三级芳胺的直接环化反应研究 |
2.1 反应设计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结论 |
2.4 实验部分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碘叶立德与脂肪胺的直接环化反应研究 |
3.1 反应设计 |
3.2 结果与讨论 |
3.3 结论 |
3.4 实验部分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碘叶立德与醚的转化反应研究 |
4.1 反应设计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结论 |
4.4 实验部分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碘叶立德与二羰基化合物的环化反应研究 |
5.1 反应设计 |
5.2 结果与讨论 |
5.3 结论 |
5.4 实验部分 |
5.5.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总结 |
6.2 未来发展趋势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产物NMR谱图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碱促进苄位氘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氘代化合物简介 |
1.1 引言 |
1.2 同位素简介 |
1.3 氘代化合物的应用 |
1.3.1 药物化学研究的应用 |
1.3.2 有机化学机理研究 |
1.4 氘代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1.4.1 氘代还原剂和金属试剂还原 |
1.4.2 脱卤氘化 |
1.4.3 偶联反应 |
1.4.4 氢氘交换反应 |
1.5 课题设想 |
第二章 碱促进的苄位氢氘交换反应研究 |
2.1 引言 |
2.2 反应条件的筛选 |
2.2.1 反应溶剂的筛选 |
2.2.2 碱的筛选 |
2.2.3 氢氧化钠反应条件的筛选 |
2.2.4 叔丁醇钾反应条件的筛选 |
2.3 底物拓展 |
2.3.1 氢氧化钠体系中的底物拓展 |
2.3.2 叔丁醇钾体系中的底物拓展 |
2.4 机理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2.6 实验部分 |
2.6.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6.2 实验操作与数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
附录二: 部分化合物核磁谱图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芳香醛和芳香酸在重水中的区域选择性氢氘交换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绪论 |
1.1 氘 |
1.1.1 氘的介绍 |
1.1.2 氘的来源 |
1.1.3 氘的应用 |
1.1.3.1 氘在核磁共振检测中的应用 |
1.1.3.2 氘在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1.1.3.3 氘在有机全合成中的应用 |
1.1.3.4 氘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
1.1.4 氘代方法 |
1.1.4.1 酸催化的氢同位素交换法 |
1.1.4.2 碱催化的氢同位素交换法 |
1.1.4.3 金属催化的氢同位素交换法 |
1.2 芳香醛 |
1.2.1 芳香醛简介 |
1.2.2 甲酰基氢的氘代 |
1.2.3 芳香环上的氘代 |
1.3 芳香酸 |
1.3.1 芳香酸简介 |
1.3.2 苯甲酸邻位氘代 |
1.3.3 苯甲酸全氘代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2 芳香醛邻位选择性氘代反应研究 |
2.1 引言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反应探究 |
2.2.2 反应优化 |
2.2.2.1 初步优化 |
2.2.2.2 详细优化 |
2.2.3 底物拓展 |
2.2.4 克级制备及二次氘代 |
2.2.5 可能的反应机理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2 理论计算的实验方法 |
2.3.3 实验操作 |
2.3.4 氘代度的计算方法 |
2.4 化合物表征数据 |
2.5 本章小结 |
3 芳香酸区域选择性氘代反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邻位氘代研究 |
3.2.1.1 反应探索及优化 |
3.2.1.2 克级制备 |
3.2.1.3 底物拓展 |
3.2.2 全氘代研究 |
3.2.2.1 反应探索及优化 |
3.2.2.2 克级制备 |
3.2.3 间对位氘代研究 |
3.2.3.1 反应探索及优化 |
3.2.3.2 克级制备 |
3.3 实验部分 |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2 实验操作 |
3.4 化合物表征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钯催化C-N和C-O键复分解的基元反应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烯烃关环复分解反应 |
1.2.1 关环复分解(RCM)反应简介 |
1.2.2 RCM反应在杂环合成中的应用 |
1.3 羰基烯烃(炔烃)复分解反应 |
1.3.1 羰基烯烃(炔烃)复分解反应简介 |
1.3.2 羰基-烯烃(炔烃)关环复分解反应在杂环合成中的应用 |
1.4 其他类型化学键的复分解反应 |
1.5 小结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钯催化活化二烯的胺甲基化反应 |
2.1 引言 |
2.2 反应设计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活化二烯的胺甲基化反应的探索和优化 |
2.3.2 活化二烯的胺甲基化反应的底物适应性考察 |
2.3.3 活化二烯的胺甲基化反应的机理 |
2.4 小结 |
2.5 实验部分 |
2.5.1 仪器和试剂 |
2.5.2 实验步骤 |
2.5.3 部分产物核磁及高分辨质谱数据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钯催化C-N键复分解的关环胺甲基化反应 |
3.1 引言 |
3.2 反应设计 |
3.2.1 C-N键复分解基元反应的构建 |
3.2.2 双亲核试剂在C-N键复分解反应中的应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钯催化胺基二烯和胺缩醛的关环反应的探索和优化 |
3.3.2 胺基二烯和胺缩醛的关环反应的底物适应性考察 |
3.3.3 胺基二烯关环胺甲基化产物的转化 |
3.3.4 胺基二烯和胺缩醛的关环反应的机理研究 |
3.4 小结 |
3.5 实验部分 |
3.5.1 仪器和试剂 |
3.5.2 底物合成 |
3.5.3 实验步骤 |
3.5.4 部分底物与产物核磁及高分辨质谱数据 |
3.6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钯催化胺基烯炔与胺缩醛的关环胺甲基化反应 |
4.1 引言 |
4.2 反应设计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钯催化胺基烯炔与胺缩醛的关环反应的探索和优化 |
4.3.2 胺基烯炔与胺缩醛的关环反应的底物适应性考察 |
4.3.3 胺基烯炔的关环胺甲基化反应的机理推测 |
4.4 小结 |
4.5 实验部分 |
4.5.1 仪器和试剂 |
4.5.2 底物合成 |
4.5.3 实验步骤 |
4.5.4 部分底物与产物核磁及高分辨质谱数据 |
4.6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钯催化胺基二烯和N,O-缩醛的关环胺甲基化反应 |
5.1 引言 |
5.2 反应设计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钯催化胺基二烯和N,O-缩醛的关环反应的探索和优化 |
5.3.2 胺基二烯和N,O-缩醛的关环反应的底物适应性考察 |
5.3.3 胺基二烯和N,O-缩醛的关环反应的产物转化 |
5.3.4 可能的反应机理 |
5.4 小结 |
5.5 实验部分 |
5.5.1 仪器和试剂 |
5.5.2 底物合成 |
5.5.3 实验步骤 |
5.5.4 部分底物与产物核磁及高分辨质谱数据 |
5.6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钯催化C-N/C-O键交叉复分解的关环反应 |
6.1 引言 |
6.2 反应设计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钯催化C-N/C-O键交叉复分解关环反应的探索和优化 |
6.3.2 钯催化C-N/C-O键交叉复分解反应的底物适应性考察 |
6.3.3 钯催化C-N/C-O键交叉复分解反应的机理研究 |
6.4 小结 |
6.5 实验部分 |
6.5.1 仪器和试剂 |
6.5.2 底物合成 |
6.5.3 实验步骤 |
6.5.4 部分底物与产物核磁及高分辨质谱数据 |
6.6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关环反应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
7.1 引言 |
7.2 逆合成分析 |
7.3 结果与讨论 |
7.4 小结 |
7.5 实验部分 |
7.5.1 仪器和试剂 |
7.5.2 实验步骤 |
7.5.3 产物核磁及高分辨质谱数据 |
7.6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钯催化的胺甲基化环化和芳构化烯丙基胺化反应 |
8.1 引言 |
8.2 反应设计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钯催化的胺甲基化环化和芳构化烯丙基胺化反应的条件探索和优化 |
8.3.2 钯催化的胺甲基化环化和芳构化烯丙基胺化反应的底物拓展 |
8.3.3 胺甲基化的萘环产物的官能团转化 |
8.3.4 钯催化的胺甲基化环化和芳构化烯丙基胺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
8.4 小结 |
8.5 实验部分 |
8.5.1 仪器和试剂 |
8.5.2 底物合成 |
8.5.3 实验步骤 |
8.5.4 部分底物与产物核磁及高分辨质谱数据 |
8.6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附录一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
附录二 部分新化合物核磁谱图 |
(6)酸催化双官能团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双官能团氰基化合物的反应概述 |
1.1 绪论 |
1.2 氰基官能团的转化 |
1.2.1 氰基官能团到酰胺的转化 |
1.2.2 氰基官能团作为离去基团参与的转化 |
1.3 p-羰基腈及其反应简述 |
1.4 氰基环氧乙烷及其反应简述 |
第二章 β-羰基酰胺二氟化硼络合物的合成 |
2.1 二氟化硼络合物 |
2.2 β-羰基酰胺二氟化硼络合物的合成 |
2.3 反应设计思路 |
2.4 条件优化 |
2.5 底物扩展 |
2.6 控制实验 |
2.7 可能的反应机理 |
2.8 应用研究 |
2.9 小结 |
第三章 BF_3·OEt_2促进氰基环氧乙烷串联Meinwald重排和亲核取代反应 |
3.1 Meinwald重排反应 |
3.2 串联Meinwald重排反应 |
3.3 反应设计思路 |
3.4 条件优化 |
3.5 底物扩展 |
3.6 控制实验 |
3.7 可能的反应机理 |
3.8 应用研究 |
3.9 小结 |
第四章 酸催化氰基环氧乙烷开环反应合成β-氨基腈醇 |
4.1 腈醇类化合物简介 |
4.2 β-氨基腈醇简述 |
4.3 反应设计思路 |
4.4 条件优化 |
4.5 底物扩展 |
4.6 控制实验 |
4.7 可能的反应机理 |
4.8 应用研究 |
4.9 小结 |
第五章 路易斯酸催化氰基环氧乙烷与芳胺反应合成吲哚类化合物 |
5.1 吲哚类化合物 |
5.2 吲哚化合物的制备 |
5.2.1 传统吲哚合成法 |
5.2.2 基于C-H键活化和金属催化偶联构建吲哚环的合成方法 |
5.2.3 吲哚的官能团化 |
5.3 反应设计思路 |
5.4 条件优化 |
5.5 底物扩展 |
5.6 控制实验 |
5.7 可能的反应机理 |
5.8 应用研究 |
5.9 小结 |
第六章 有机酸碱催化氰基环氧乙烷与芳肼盐酸盐串联反应合成3-芳基吲哚 |
6.1 3-芳基吲哚化合物 |
6.2 Fischer吲哚合成法及其应用研究 |
6.3 反应设计思路 |
6.4 条件优化 |
6.5 底物扩展 |
6.6 反应机理研究 |
6.7 可能的反应机理 |
6.8 应用研究 |
6.9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第八章 实验部分 |
8.1 仪器与试剂 |
8.2 β-羰基酰胺二氟化硼络合物的合成 |
8.2.1 β-羰基腈Ⅱ-1a-o的合成 |
8.2.2 β-羰基腈Ⅱ-1u,Ⅱ-1v和Ⅱ-1w的合成 |
8.2.3 β-羰基酰胺二氟化硼络合物的合成 |
8.2.4 3-氧代-2-苯基丙酰胺(Ⅱ-3a)的合成 |
8.3 芳基乙酸及其衍生物合成 |
8.3.1 氰基环氧乙烷的合成 |
8.3.2 芳基乙酰胺Ⅲ-3的合成 |
8.3.3 芳基乙酸酯Ⅲ-5化合物的合成 |
8.3.4 芳基乙酸Ⅲ-6的合成 |
8.4 β-氨基腈醇的合成 |
8.4.1 β-(N-芳胺基)腈醇Ⅳ-3的合成 |
8.4.2 2-(4-溴苯基)-1H-吲哚(Ⅳ-4)化合物的合成 |
8.5 2-芳基吲哚化合物的合成 |
8.5.1 2-芳基吲哚化合物的合成 |
8.5.2 合成3-(4-溴苯基)-2-羟基-3-(苯胺基)丙腈(Ⅴ-4) |
8.5.3 合成1-乙基5-甲氧基-2-(4-甲氧基苯基)-3-甲基-1H-吲哚(Ⅴ-5) |
8.5.4 2-(4-溴苯基)-2-(苯氨基)乙醇(Ⅴ-6)的合成 |
8.6 3-芳基吲哚化合物的合成 |
8.6.1 3-芳基吲哚的合成 |
8.6.2 2-(4-溴苯基)-N-苯乙酰腈腙(Ⅵ-4)的合成 |
8.6.3 3-(4-溴苯基)-1H-吲哚-2-甲腈(Ⅵ-5)的合成 |
8.6.4 N'-苯基-2-(4-甲基苯基)乙酰肼(Ⅵ-6)的合成 |
8.6.5 3-芳基吲哚-2-酮(Ⅵ-7)的合成 |
参考文献 |
附录 代表性核磁谱图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发表的论文 |
成果及专利 |
作者和导师介绍 |
附件 |
(7)并四苯的衍生化及其NHC盐在碳氮键活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并四苯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 |
1.1.1 富电子并四苯衍生物 |
1.1.2 缺电子并四苯衍生物 |
1.1.3 共轭连接的并四苯衍生物 |
1.2 烷基季铵盐的碳氮键活化 |
1.2.1 苄基季铵盐的转化反应 |
1.2.2 烯/炔丙基季铵盐的转化反应 |
1.2.3 烷基吡啶季铵盐的转化反应 |
1.3 酰胺的碳氮键活化官能化 |
1.3.1 酰胺的酯化反应 |
1.3.2 酰胺的胺交换反应 |
1.3.3 酰胺的偶联反应 |
1.3.4 酰胺的脱羰官能化 |
1.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乙基并四苯二酮的还原Knoevenagel反应 |
2.1 引言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乙基并四苯二酮的修饰 |
2.2.2 紫外可见光谱 |
2.2.3 荧光光谱 |
2.2.4 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电化学性质 |
2.2.5 热稳定性测试 |
2.2.6 测试电荷迁移率 |
2.2.7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前沿分子轨道分布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试剂 |
2.3.2 乙基并四苯二酮的制备 |
2.3.3 还原Knoevenagel反应的一般步骤 |
2.4 本章总结 |
2.5 支持信息 |
2.5.1 HRMS Data |
2.5.2 Fluorescence Data |
2.5.3 Electrochemistry Data |
2.5.4 Charge Carrier Transport Properties Data |
2.5.5 Optimized Structures and Molecular Orbitals of 2b, 2c, and 2c” |
2.5.6 Cartesian Coordinates for Computational Calculation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并四苯卡宾盐应用于烷基胺的脱氨酰基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酰胺与烷基吡啶盐的还原偶联反应 |
3.2.2 烷基胺脱氨酰基化底物范围考察 |
3.2.3 烷基胺脱氨酰基化应用于复杂天然产物修饰 |
3.2.4 反应机理探究 |
3.3 实验部分 |
3.3.1 仪器设备与实验试剂 |
3.3.2 吡啶盐与酰胺的制备 |
3.3.3 并四苯骨架卡宾盐的合成 |
3.3.4 烷基胺脱氨酰基化的一般步骤 |
3.4 本章总结 |
3.5 化合物谱图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全文工作总结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五甲基环戊二烯基钴(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反应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基于Co(Ⅱ)配合物催化的自由基环化反应 |
1.2.1 催化碳环化反应 |
1.2.2 催化杂环化反应 |
1.3 基于Co(Ⅲ)配合物催化的环氧化合物开环反应 |
1.3.1 催化环氧化合物水解反应 |
1.3.2 催化环氧化合物胺解反应 |
1.3.3 催化环氧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的环化反应 |
1.4 Cp~*Co(Ⅲ)配合物催化C-H键活化反应 |
1.4.1 催化C-H官能团化反应 |
1.4.2 催化C-H键活化环化反应 |
1.5 论文设计思想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Cp~*Co(Ⅱ)”引发自由基催化异腈关环反应 |
2.1 引言 |
2.2 配合物1的合成与表征 |
2.3 配合物1与卤代物R-X的单电子转移反应 |
2.4 催化芳基异腈自由基关环生成菲啶及菲啶类稠环化合物 |
2.5 乙基菲啶类稠环衍生物的制备与荧光性质的研究 |
2.6 反应机理探究 |
2.7 本章小结 |
2.8 实验部分 |
2.9 合成及表征 |
2.10 核磁与单晶数据 |
2.11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Cp~*Co(Ⅲ)”催化合物的选择性氢肼化反应 |
3.1 引言 |
3.2 配合物[1(NCMe)]~+BF_4的合成与表征 |
3.3 配合物[1(NCMe)]~+BF_4与苯肼的反应 |
3.4 催化环氧化合物的选择性氢肼化反应 |
3.5 应用拓展 |
3.6 反应机理探究 |
3.7 本章小结 |
3.8 实验部分 |
3.9 合成及表征 |
3.10 核磁与单晶数据 |
3.11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Co(Ⅲ)-S”协同活化炔烃及其反应活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配合物[1]~+的合成与表征 |
4.3 配合物[1]~+与炔烃的反应 |
4.4 烯基钴配合物[14]~+BF_4和[15]~+BAr~F_4与H_2O的反应活性比较 |
4.5 烯基钴配合物[14]~+BF_4和[15]~+BAr~F_4与MeCN的反应活性比较 |
4.6 烯基钴配合物[14]~+BF_4的衍生反应 |
4.7 本章小结 |
4.8 实验部分 |
4.9 合成及表征 |
4.10 核磁与单晶数据 |
4.11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9)基于含氟炔酯砌块的含氟喹喔啉、咪唑、喹诺酮以及喹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氟元素简介 |
1.2 含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1.2.1 直接氟化法 |
1.2.2 含氟砌块法 |
1.3 含氟药物介绍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含氟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含氟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 |
2.2.1 环胺化反应条件筛选 |
2.2.2 一锅法合成含氟喹喔啉衍生物 |
2.2.3 一锅法合成含氟喹喔啉衍生物底物普适性研究 |
2.3 产物结构确定以及反应机理研究 |
2.3.1 产物结构确定 |
2.3.2 反应机理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含氟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含氟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
3.2.1 反应条件的筛选 |
3.2.2 一锅法合成含氟咪唑 |
3.2.3 一锅法合成含氟咪唑衍生物底物普适性研究 |
3.3 产物结构确定以及反应机理研究 |
3.3.1 产物结构确定 |
3.3.2 反应机理研究 |
3.4 医药中间体合成应用 |
3.5 小结 |
第四章 含氟喹诺酮衍生物的合成 |
4.1 引言 |
4.2 含氟喹诺酮衍生物的合成 |
4.2.1 反应条件的筛选 |
4.2.2 含氟喹诺酮衍生物的合成 |
4.3 产物结构确定及反应机理研究 |
4.3.1 产物结构确定 |
4.3.2 反应机理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含氟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
5.1 引言 |
5.2 含氟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
5.2.1 反应条件的筛选 |
5.2.2 含氟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
5.3 产物结构确定以及反应机理研究 |
5.3.1 产物结构确定 |
5.3.2 反应机理研究 |
5.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实验部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缩略语 |
附录 B:化合物与单晶数据 |
附录 C:化合物一览表 |
附录 D:化合物测试项目一览表 |
附录 E:已知化合物一览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基于硫氟交换点击化学的偶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硫氟交换(Su FEx)点击化学的应用 |
1.2.1 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 |
1.2.2 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
1.3 乙烯基磺酰氟(ESF)的研究进展 |
1.3.1 ESF参与的Michael加成反应及其应用 |
1.3.2 ESF参与的环加成反应 |
1.3.3 ESF参与的Heck偶联反应 |
1.3.4 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5 ESF衍生试剂的研究进展 |
1.4 硫酰氟(SO_2F_2)的研究进展 |
1.4.1 SO_2F_2与酚或胺的反应 |
1.4.2 芳基氟磺酸酯的反应研究进展 |
1.4.3 SO_2F_2介导的其它化学转化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Rh(Ⅲ)催化的苯甲酰胺与乙烯基磺酰氟氧化偶联反应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主要试剂 |
2.2.2 测试表征与仪器 |
2.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2.4 操作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反应底物的拓展 |
2.3.2 ESF反应活性评估 |
2.3.3 衍生化反应研究 |
2.3.4 反应机理 |
2.3.5 代表性化合物结构表征与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Rh(Ⅲ)催化的苯甲酸酯与乙烯基磺酰氟氧化偶联反应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主要试剂 |
3.2.2 测试表征与仪器 |
3.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3.2.4 操作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底物的拓展 |
3.3.2 衍生化反应研究 |
3.3.3 ESF反应活性评估 |
3.3.4 反应机理 |
3.3.5 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的抗菌活性 |
3.3.6 代表性化合物结构表征与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硫酰氟介导的羧酸偶联反应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主要试剂 |
4.2.2 测试表征与仪器 |
4.2.3 反应条件优化 |
4.2.4 操作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反应底物的拓展 |
4.3.2 克级反应及衍生化反应研究 |
4.3.3 反应机理 |
4.3.4 代表性化合物结构表征与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环丙烷衍生物的H/D交换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卤键作用模式活化胺类、醚类以及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研究[D]. 赵志国. 山东大学, 2021(11)
- [2]碱促进苄位氘代研究[D]. 铁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3]芳香醛和芳香酸在重水中的区域选择性氢氘交换反应研究[D]. 孔俊华. 浙江大学, 2021(01)
- [4]钯催化C-N和C-O键复分解的基元反应构建及应用[D]. 于帮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碘及碘化物在光催化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 刘洋,林立青,韩莹徽,刘颖杰. 有机化学, 2020(12)
- [6]酸催化双官能团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 徐闯闯.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7]并四苯的衍生化及其NHC盐在碳氮键活化中的应用研究[D]. 喻楚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五甲基环戊二烯基钴(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反应活性研究[D]. 刘向玉. 山东大学, 2020(08)
- [9]基于含氟炔酯砌块的含氟喹喔啉、咪唑、喹诺酮以及喹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 吴俊. 上海大学, 2020(02)
- [10]基于硫氟交换点击化学的偶联反应研究[D]. 汪诗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