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春夏米兰高级定制时装概念:张扬个性,反叛传统

2002春夏米兰高级定制时装概念:张扬个性,反叛传统

一、2002春夏米兰高级时装流行概念:张扬个性反叛传统(论文文献综述)

韩可欣[1](2020)在《“孟菲斯”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孟菲斯”(Memhips)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设计艺术流派,它的意义在于以开放性的理念打破常规,追求创新,创作出具有活力的艺术作品,为设计界带来了深远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艺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和多样化的风格。第一章中,笔者基于对“孟菲斯”流派的整体概述,阐释了“孟菲斯”的艺术特征。第二章从风格表现、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三个方面对“孟菲斯”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第三章通过大量的设计案例分析艺术特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转化的可能性。第四章归纳总结了“孟菲斯”的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可表现手法。第五章对“孟菲斯”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发展趋势作出总结。第六章为笔者的毕业设计实践,将得出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在深入探究“孟菲斯”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转化以及实际应用的可表现手法过程中,思考服装设计在“孟菲斯”的艺术表达上可以借鉴的设计思路,发掘多元化趋势下服装设计中的更多可能性,并使服装承载更多精神内涵。

刘秀珍[2](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潘鑫[3](2019)在《嘻哈文化下的流行服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的浪潮席卷着整个社会形态的发展,现代多元文化时代背景的冲击下,有一种极具个性的独特艺术文化表现形式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关注,那就是由美国“街头风”经岁月洗礼衍生而成的嘻哈文化。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功能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嘻哈文化演变发展和嘻哈流行服饰的应用设计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解嘻哈文化的进步历史、蜕化过程,以及所蕴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经过多种主客观因素雕琢而成的嘻哈文化正迅速“生长”并逐渐渗透到各个跨界领域。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透过流行现象看本质问题,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的反映出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已不局限于客观印象中的主流审美价值观,阐述了服饰能够根据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独特的作用。首先,以追溯嘻哈文化演变为基点,结合心理学知识概括出嘻哈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嘻哈文化展示了特定时代的人情风俗,拔新领异的艺术风格以多种形式百态横生;其次,以嘻哈风格服饰为代表,重点论述嘻哈风格服饰的发展与特征,结合当代典型案例从服饰与消费者的不同层面解读嘻哈风格对流行时尚及现实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本文从服装设计三要素的角度客观论述嘻哈风格元素的设计与开发,对服装设计师和整个服装行业具有深刻的价值意义。

周婧[4](2017)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春电影作为中国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青春电影相对稳定的类型范式。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产业的不断演进,青春电影也逐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青春自省发展为以“青春怀旧”为叙事情怀,杂糅进爱情、都市、浪漫、喜剧、犯罪等元素的多元化电影类型。青春电影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并透过私人化的“青春”这一历时性过程透视中国现代社会宏大的历史背景,将历史微缩于个人记忆中,创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青春电影。本文以青春电影为研究主体,梳理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青春电影在类型生产、类型叙事方面的特征,并进而从美学、文化角度解读青春电影的内涵与主旨,剖析青春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青春电影这一电影类型形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青春电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引发了研究者对其类型形成的探索。青春电影主要指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精神困惑、生理及心理变化,以及青春主体在爱情、亲情、友情方面的情感经历,围绕其在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为叙事内容和题材的电影。世界青春电影自电影产生之初发轫,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显着的类型特征:从青春影像的崛起到冷遇沉寂后的勃发,从个人化的经验投射到多元化的创作转向,经过百年的发展成为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重要电影类型。华语青春电影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理想主义青春时代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走向成熟,并在二十一世纪后出现类型的转向,逐渐由小众化、自传式的青春记录走向大众化、商业娱乐化的青春狂欢。虽然青春元素在华语电影中早已有之,但以青春题材和故事作为主体叙事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类型叙事上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在叙事母题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中以青春主体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之间的冲突展现其在成长时期对爱与性的困惑;同时,对成人世界的向往与逃避使青春主体形成了既渴望成长获得成人资格又拒绝成长惧怕长大的内心迷茫;青春电影中也通过暴力与死亡展现青春世界的残酷与无序,在母题表达上表现出犹疑与矛盾的特征。在人物塑造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以青春主体、长者形象、“过客”形象三个群体构设人物图谱,青春主体的叛逆、迷茫与边缘化往往由“不在场”的母亲与“不称职”的父亲造成,家庭的破碎造成成长的歧路。教练、明星甚至偶遇的陌生人都可能成为青春主体的精神导师,引领青春主体走向成长。在影像叙事方面,以现实记录影像、残酷青春影像、浪漫怀旧影像、清新明丽影像演绎不同风格的青春电影,将青春世界以多重视角呈现于观众;在叙事结构方面,华语青春电影往往一反经典好莱坞叙事方式,运用反经典叙事、旅程式叙事、散文式叙事和回忆叙事的方式讲述青春故事,以呈现出青春里复杂而敏感的情感维度。华语青春电影通过空间生产建构地域文化身份,青春主体的家庭空间是破碎与复杂的,家庭的残缺与破败、父母亲人的缺席与出走透视出独特的时代症候;而校园空间往往意味着规则与束缚,成为青春主体企图逃离与越轨的场域;相对而言,公共空间恰成为其活动与生活的主场,尽管放纵与游荡其中的青春主体仍感到迷茫,无法得到最终的救赎;村镇与都市是青春主体主要的生存空间,逐渐世俗化的乡村已不再具有曾经的诗意,落后与破败成为青春主体的禁锢空间,都市与城镇的现代化使青春主体迷失其中,成为堕落与放纵的乐园。除此之外,火车、游轮、高楼、四合院成为地域文化身份的符码,以青春世界的镜中之像管窥自我的地域文化身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青春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以青春为入口透视现实图景,以现实主义立场运用写实主义美学观念书写青春,青春故事背后演绎出的是对现实的强烈观照;同时,以青春为镜像通过青春主体的漂泊与“异化”表现出现代主义中对存在与价值的强烈追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青春电影,同样以青春的名义阐释了新时代青春消费主义的特征,并在影片中呈现出拼贴、碎片化、复制性以及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青春”不仅仅是人生中独特的成长阶段,同时,以青春为契机,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叩问。随着时代的更迭,青春电影演绎出不同的美学色彩与思想内涵。作为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叙事对象的青春电影必然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色彩,然而,华语青春电影为西方文化理论中的青年亚文化找到了本土化的表达路径,青春电影本身成为表达越轨者思想的有力武器,成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阵地,尽管结果无可避免地被强大的消费文化收编,但以影像维度表达青年文化的表征,仍将居于边缘地位的青年亚文化拉入到大众视野,完成了对青年文化的本土化表述。同时,女性亚文化也在青春电影中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关注青春时期女性自我的发现与建构,阐释青春女性在情感的坚守中完成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蜕变。华语青春电影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文化属性与电影类型特征,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中,如何保持受众对其的新鲜度与认同感,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商业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如何在情感维度上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吸引力将成为华语青春电影未来将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春电影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解读了青春电影类型形成的规律及其美学、文化属性。青春世界的绚烂与丰富,青春在每个人成长中的独特性决定了青春电影必将作为华语地区重要的电影类型持续发展下去,继续讲述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

吴霜[5](2017)在《服装的时尚文化与艺术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主要是对服装的时尚文化和艺术设计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方面,是从社会背景、社会心理以及美学角度分析服装的文化内涵。在服装、时尚、文化与人的联系中探讨服装时尚的发展规律,其中既有人的社会心理作用,又有社会因素如市场经济、艺术流派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研究服装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对经典时装的作品案例分析、设计形式的发展变化,研究时装形式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点。总的来说,时尚文化与服装艺术息息相关,在这里,艺术自律与社会他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成了服装时尚的发展与变化。服装的发展变化与人的社会状态、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衣食住行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除了遮蔽身体、保护身体等实用功能,逐步加多了文化内涵,成为社会与个人意识的外在表现。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还渴求精神寄托与自我表现。这其中既有健康的艺术追求,也有病态的心理特点。由于人性的复杂与多元化需求,服装时尚变得复杂起来,这不是单纯的艺术分析可以说清的问题。服装时尚体现了人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它帮助人们实现了时尚化的生活,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时尚形象,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本文首先要讨论社会环境对服装时尚的影响,包括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生活方式对时装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滋生的大众消费文化对服装艺术的影响。服装时尚不是凭空创造的,它是在旧的传统与习惯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从服装时尚的变迁来看,可以发现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规律。随着科技的更新换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时尚流行的周期也在缩短,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审美理想,以不变应万变,因此需要与时俱进,探讨丰富而健康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心理,辨证分析服装时尚的前因后果,探讨服装设计的利弊得失。其次是研究服装设计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本文初步梳理了服装发展的脉络,通过分析经典的时装案例,总结服装设计对人的适应性特点,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而具体研究服装的色彩搭配、设计款式、材料结构等具体问题。既探索服装时尚的合理导向,又要理解设计师难以左右的社会影响和消费心理,这就是本文研究的辨证方法。

彭雅婷[6](2016)在《六十年代复古元素在当代女装中的流行与运用》文中认为循环往复是时尚永远的主旋律,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中,复古风格以其独到的魅力以及永恒的特性而深受时尚界的喜爱。正如罗兰·巴特所言:"每一个新时尚就是一份对承诺的拒绝书,是对先前时尚压迫的一种颠覆。"时尚的车轮就是在不断自我颠覆和再创造的步伐中前进的。复古是时尚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它既是流行变化的结果,又是其前进的动力之一。时尚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时尚潮流的形成、发展与消亡,都与时代的社会文化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摇晃的60年代",是20世纪中变化最大的年代。传统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乃至时装上的典雅主张都被抛弃,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变化。进入60年代的西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浪费产品相当丰富,浪费文化兴起,物质主义甚嚣尘上。比起他们父辈的40-50年代,60年代的年轻人是在丰裕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此时的年轻人,不再崇拜父母和教会,"反权威"成为他们的主要思潮。很多新的思想,新的艺术形式,新的文化现象也在这个时候形成,摩登青年文化、摇滚乐、嬉皮士运动和波普艺术、欧普艺术、等等都给60年代的时尚注入了新的元素。这个时期的时装设计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代表高品格的典雅时装夏奈尔,迪奥的设计被年轻人抛弃,年轻人追求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新设计被流行开来。本文基于对国际时装秀场和女装市场的调研和资料收集,在总结和解析中西方60年代的"旧元素"的基础上,对复古回潮中的创新设计方法一模仿、重组和混合等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设计师根据不同的品牌定位不同的风格和主题,在基础的设计方法之上,可以不断衍生出新的分支和组合,为复古设计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

邓志文[7](2015)在《现代性的多棱镜:时尚 ——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及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文中指出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古已有之的文化现象,时尚的产生在时间上大大早于现代性的出现,而后者的诞生又对前者的发展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时尚被赋予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和印记。同时,受现代性单面(非理性)发展的影响,时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消极因素。文章从梳理时尚与现代性的关系入手(第一章),引出并深入探讨时尚的现代性悖论问题(第二、三、四章),进而论述对时尚的现代性悖论的认识带给中国时尚文化建设的一些启示(第五章),而这种启示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中国时尚文化建设的某些更具体、更深入的思考(余论)。具体来讲,每章的思路和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时尚的现代性。本章通过全面探讨时尚与现代性的关系,为后面深入阐述时尚的现代性悖论打下理论基础。首先辨明时尚和现代性的概念、类型并对二者相关特征作全面的阐述。然后重点探究时尚与现代性的关系,具体包括:现代性的进步性与时尚的除旧追新,现代性的不确定性与时尚的偶然性,现代性的当下体验与时尚的短暂易逝,现代性身份认同与时尚,现代性的悖论与时尚的矛盾性,审美现代性与时尚等方面。最后,提出了作为后发现代性的中国时尚的话题。第二章,在深入探讨时尚和现代性的关系后,本章开始具体研究时尚的现代性悖论的第一方面的表现,主要是从理性与非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并揭示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与现代性的进步理性相一致的是,时尚也表现出反抗传统、追求进步的一面。但现代性的非理性一面对时尚发展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具体包括:深度的播散、时尚的祛魅、商品拜物教与时尚的媚俗化三个大的方面。第三章,作为时尚的现代性悖论第二个方面的表现,本章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角度,分析了工具理性膨胀给时尚带来的负面效应。具体内容包括:工具理性操纵下时尚的道德焦虑、技术理性所导致的现代性风险下的时尚的反生态(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失衡、环境恶化和健康威胁)等。通过本章与第二章提出问题,为最后两章解决问题做铺垫。第四章,本章从权力的维度继续探讨时尚的现代性悖论。时尚是建构权力和解构权力的矛盾统一体。首先,作为权力的实践表征,时尚是权力的同谋。在权力的建构方面,时尚表现为,它的同一性乃是极权的体现。同时,它又是阶级区分的产物和权势的象征。时尚对权势的解构体现为时尚的差异性与时尚(如媒体)对权力的消解。最后,作为实证,本章联系中国当前的实际,论述了消解权势的媒体时尚。这些都为接下来研究时尚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时尚产业等相关内容提供理论参照。第五章,针对第二章到第四章中所提出的问题,即时尚发展过程中的非理性一面,本章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发展绿色时尚,在凸显中国元素中完成时尚“灵韵”的重构,时尚的差异性与时尚的文化认同之间关系以及规范审美时尚等方面,探讨了解决中国时尚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与策略。余论,在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下,我国要重新树立文化大国形象和打造文化品牌形象,做文化强国,在时尚产业发展方面需要做出那些努力呢?这是通过上述研究所带给我们的必然思考:首先要树立文化立国和文化强国的理念,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国学时尚)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其次,通过增加时尚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创新附加值等方式来促进中国时尚文化产业的发展。

陈霞[8](2015)在《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时尚舞台的开放,全球文明被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重新评估。西方学者继全球一体化设计理念后,又提出民族设计全球化的观念。中国风格服饰文化与世界各国服饰文化互文,在后现代状态下,中西方服装设计师们根据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诠释,首肯了中国风格服饰扮演民族设计全球化的重要角色,本文基于这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展开。中国风格创造的本初是西方的欲望和幻想的“中国风”,西方幻想下的意象“中国风”事物和艺术,在狭隘的想象中必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和真实的缺失。“中国风”存在本体上是对中国文化的搬挪与演绎,这与当代后现代主义设计要旨不谋而合,当代的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是对历史上“中国风”的超越。本文基于社会学、时尚学、符号学、数学、艺术生态学、艺术类型学和后现代学说,采用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数理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剖析的方式,试图廓清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对中国风格服饰的未来延展方向和对中国意象的重构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研习主要集中于视觉与感性的表象中,未对设计应用的量化方法做针对性研究,不能挣脱依靠经验和感知范畴判断的局限,实证层面的研究也表现出全方位剖析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和对历史文脉的深度挖掘,谋求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旨在保持传统文化在中国风格服饰设计中意象的连续性。全文的论述由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切入,对不同时空中风格迥异的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深入进行剖析,尤其是对个案分析阐释,指出其中的优势及不足,并通过对百例样本进行数理分析,将不同质的文化因子加以综合,获得整合的多元化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方法。本文认为,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应该基于中国文化内蕴含的“中国意象”重构。在后现代消费社会时尚观念中,以建设性的乐观视角剔除“中国风”生成和发展中存在的流弊,用生态设计的启示和对自然和他者的观照,以及对传统文化复归的守望,善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服饰的深层审美构成建构中国风格服饰全新的文化范式和设计模式。

施丽娟[9](2014)在《亚历山大·麦昆的服装设计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国着名服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崛起的时尚领军人物之一,在全球时尚界享有“时尚设计鬼才”的美誉。受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亚历山大·麦昆以反叛的个性与独特的设计理念在时尚界树立自己的风格形象,其独树一帜的设计技法将其设计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论文通过研究西方二十世纪主要艺术思潮对于亚历山大·麦昆的服装设计风格的影响,分析亚历山大·麦昆不同时期的服装作品中所蕴涵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的设计技法。比较不同时期作品的变化与发展,论证其服装设计风格与其设计技法的深层关系,以及亚历山大·麦昆对设计技法独特的表现理念与方式。同时,以此研究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作深入的佐证与实践,探求当今多元文化下我国服装设计的发展思路,为本土服装设计借鉴并吸收先进的服装创作技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佐证与参考。

陈进武[10](2014)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审丑”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丑,从曾经的不为人所接受到如今的炙手可热。这样一种鲜明而又强烈的反差现象,无疑是促人深思的。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审丑成型于19世纪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思潮。相较于西方文学审丑的起步早、发展快与成果多,中国文学的审丑则是晚近的事情。新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给当代文坛从形式到内容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与创作界对“丑”的态度转变,一些文学作品开始大量描写丑,并由此掀起了审丑文学创作的高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多元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坛呈现出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尤其是各式各样的文学现象相继或同时登台亮相。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家们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从单纯的审丑到逐步转变为向审丑纵深处探寻的发展趋势。令人遗憾的是,审丑在当下文学发展的复杂语境之中的嬗变状况却未能引起研究者们的充分关注。鉴于此,我们尝试突破审丑研究的既有格局,确立中国当代文学审丑的整体研究视角,开拓一种新的审丑研究的学术范式。本论文既侧重从理论层面来加以深入阐述,又试图从文学本体角度研究小说审丑嬗变,尤其是从小说叙事等内部因素把握审丑的流变,以期为当代文学创作及发展提供一定的镜鉴。本论文分为导论、正文(第一章至第五章)、结语等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们着重考察、发掘与辨析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具体情况。前四章依次对小说审丑嬗变的文化层面(即“泛审美”)、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即“审恶”)以及小说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即“嗜丑”)等进行了重点探讨。第五章则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不同层面之关系、小说叙事伦理的新变等进行了整体的考察。导论部分对于审丑在中西方社会文化之中的特征做了一定的描述与判断,并明确作为本文研究课题的“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研究”的具体构成。这一部分就问题的缘起、选题意义与学术史价值、目前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反思、研究设想与学术目标等四个层面做了整体且充分地说明与阐述。第一章对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审丑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梳理,以呈现出文学审丑“流动”的脉络。这一章是对新时期以来文学审丑嬗变演进的历时性寻踪,这又将按通常意义上划分的新时期文学、90年代文学和新世纪文学三个阶段进行描绘与考察。但由于这30余年时间不算太长,加之这一时期文学现象与思潮状况尤为丰富与复杂,因此,我们划分的三个阶段的界限不可能径渭分明,而所梳理的线索只是特定阶段的突出与侧重。在这一章中,我们也力图理清“审丑”从新时期至今的衍化脉络,并确证了“审丑”嬗变的必然性。第二章是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文化层面的探讨。这一章重点阐述了“审丑”嬗变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的“泛审美”的具体状况。这又主要辨析了从“审丑”到“泛审美”发生的原因与背景、表现形态与演变的逻辑层面。特别是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小说的审美主体的既“在场”又“缺席”、审美形态的“审美”与“欲望”的互渗,以及审美精神出现影像仿真的模糊化等表现。这样一种从“审丑”到“泛审美”的嬗变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一种新的美学的发生,但也恰是其本质的平庸性又使其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含混”美学。第三章是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的探讨。在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如同打开的“潘多拉之魔盒”,各种“恶”的因素聚焦式出现在90年代以来的小说之中。这一章侧重考察了从“审丑”到“审恶”的嬗变情况。作为人性层面核心体现的“审恶”的表现形态与逻辑层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观照,即具象的社会表象之“恶”、潜隐的文化本质之“恶”,以及这两者终极指向是更为抽象的人性之“恶”。可以肯定的是,“审恶”事实上是在“解构”审丑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新审丑之“重构”,这样的审丑“重构”更是对于当下审美的一种重构。不过,“审恶”本身就存在着深刻性与损害性并存的两面性。第四章是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的探讨。在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嗜丑”无疑是对于审丑的颠覆与解构。这一章主要分析了从“审丑”到“嗜丑”的嬗变情况,同样考察了这一嬗变的生成背景、表现形态及其逻辑推演过程等。在这一章中,我们分析了“嗜丑”是否颠覆与解构审美的问题,并重点阐述了“低劣之丑”、“颓败之丑”与“荒谬之丑”这三种表现特征。这些特征指向的是价值形态与精神倾向等意义之上的。正因为对于审丑的颠覆力最为强劲,“嗜丑”所具有的审丑因素最不稳定,它是始终处在一种价值泛化的混乱与无序状态,甚至是出现无价值或反价值的倾向。论文第五章着眼于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三个层面的共生联动及互反互现的情况,以厘清小说审丑嬗变中的特殊的、动态的交融状况。在这里,我们还辩证地探讨了由小说“审丑”嬗变延伸出的这样三个问题,即考察视角是文学性或民间性,反抗审丑的创作是审丑的或证美的,精神诉求是启蒙的或审美的等。从这些特殊的角度来探讨,既可审视与求证小说审丑嬗变的不同层面关联性,也能从具体创作中辩证看待审丑的嬗变。此外,我们还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与小说叙事伦理的新变问题进行了讨论,侧重从自由叙事伦理中的写实伦理与个体叙事伦理中的人性表达等两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本论文的结语部分,我们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做出简要的归纳总结。同时,本文透过小说审丑嬗变的现象,以展现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动向,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二、2002春夏米兰高级时装流行概念:张扬个性反叛传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春夏米兰高级时装流行概念:张扬个性反叛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1)“孟菲斯”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研究依据及创新点
第一章 “孟菲斯”概述
    第一节 “孟菲斯”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孟菲斯”的起源与发展
        一、“孟菲斯”的发展历程
        二、“孟菲斯”的核心人物——埃托·索特萨斯
        三、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孟菲斯”影响
    第三节 “孟菲斯”的艺术特征
        一、感官冲击表达语义
        二、功能消解体现多元
        三、自我装饰表达个性
        四、隐喻象征赋予内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孟菲斯”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
    第一节 风格表现方面
        一、装饰观
        二、材料观
    第二节 意识形态方面
        一、时代性
        二、多元性
        三、独创性
        四、民主性
        五、融汇性
    第三节 市场经济方面
        一、物质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社会的推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孟菲斯”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
    第一节 “孟菲斯”的感官性在服装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
    第二节 “孟菲斯”的装饰性在服装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
    第三节 “孟菲斯”的隐喻性在服装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孟菲斯”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第一节 分解破坏、失衡失重的表现手法
        一、分解破坏
        二、失衡失重
    第二节 维度变化、材料多元的表现手法
        一、维度变化
        二、材料多元
    第三节 几何撞色、模拟造型的表现手法
        一、几何撞色
        二、模拟造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孟菲斯”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
    第二节 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第三节 隐喻性与表达性的平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毕业设计实践
    第一节 设计构想
        一、设计理念
        二、设计要点
        三、设计的创新点
    第二节 设计实现
        一、设计说明
        二、作品效果
    第三节 设计作品成片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所获奖项
附录
致谢

(2)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嘻哈文化下的流行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嘻哈文化现象的溯源
    第一节 嘻哈文化:追根溯源
        一、行为——伴随情感的宣泄(同化阶段)
        二、态度——建构独特价值观(顺应阶段)
        三、风格——逐渐形成的文化渗透(重组阶段)
    第二节 嘻哈文化的属性分析
        一、流行的亚文化
        二、运动休闲文化
        三、全球边缘文化
    第三节 嘻哈文化的跨界
        一、时尚界
        二、艺术界
        三、运动界
第三章 嘻哈风格服饰的发展与特征
    第一节 嘻哈风格服饰概述
    第二节 嘻哈风格服饰的纵向发展研究
        一、嘻哈服饰的兴起
        二、嘻哈风格服饰的造型特征
    第三节 嘻哈风格服饰的横向发展研究
        一、嘻哈风格服饰对流行时尚的影响
        二、嘻哈风格服饰的元素特征
    第四节 本土化对嘻哈风格服饰的融合与创新
        一、国内嘻哈文化的萌芽开端
        二、嘻哈风格服饰在国内发展现状
        三、本土化对嘻哈风格服饰的创新与改造
第四章 嘻哈风格对流行服饰的影响
    第一节 嘻哈风格与流行服饰
        一、社会效应
        二、着装群体
        三、生活方式对嘻哈服饰的影响
    第二节 嘻哈风格的认知取向
        一、审美观
        二、消费观
        三、价值观
    第三节 嘻哈风格服饰应用案例分析
        一、新晋潮牌Off-White的崛起
        二、嘻哈与运动的结合—Champion
        三、嘻哈与高端品牌的结合—Dior Homme
第五章 嘻哈风格服饰的设计创新
    第一节 嘻哈风格多元化与潜在的消费群体
    第二节 嘻哈风格服饰的设计与开发
        一、文化挖掘
        二、打破边界
        三、元素重组
    第三节 对嘻哈服饰本质的回归及设计初衷
        一、追求嘻哈服饰的本质
        二、嘻哈风格对服装设计师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概念界定
        1、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青春电影
        2、青春电影与青年电影
        3、青春电影与励志电影
        4、青春电影与成长电影
        5、青春电影概念辨析
第一章 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世界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青春电影的发轫:青春影像的崛起(1900——1933)
        二、青春电影的回归:冷遇沉寂后的勃发(1934——1970)
        三、青春电影的发展:个人化经验的投射(1971-1990)
        四、青春电影的成熟:多元表述的转向(1990至今)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生产
        一、类型萌芽:历史洪流下的青春表述(1930年代——1940年代)
        二、类型发展:理想主义青春时代(1950年代——1980年代)
        三、类型成熟(1990年代):困惑与反抗
        四、类型转向(21世纪后):怀旧与狂欢
第二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母题
        一、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
        二、渴求成长与拒绝成长
        三、青春暴力与死亡仪式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一、青春成长中的主体形象
        二、青春世界中的长者形象
        三、青春成长路上的“过客”群像
    第三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影像叙事
        一、青春中的现实记录式影像
        二、暴力下的残酷青春影像
        三、创伤里的浪漫怀旧影像
        四、青葱岁月里的“小清新”
    第四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模式
        一、华语青春的反经典叙事模式
        二、成长中的旅程式叙事模式
        三、淡化离合的散文式叙事
        四、多视角下的回忆叙事
第三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地域文化身份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
        一、家庭空间——残缺与出走
        二、校园空间——压抑与越轨
        三、公共空间——游荡与流浪
        四、生存空间——村镇与都市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地域文化身份建构
        一、个人化青春记忆的景观意象
        二、群体性青春怀旧的镜中之像
第四章 时代青春的美学追求及自我价值追寻
    第一节 以青春为入口的现实主义观照
        一、青春背后的现实图景
        二、写实主义美学观念的青春书写
    第二节 以青春为镜像的现代主义追求
        一、青春的漂泊与“异化”
        二、对存在与价值的追寻
    第三节 以青春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一、新时代的青春消费主义
        二、记忆拼贴与碎片化解构
        三、复制青春与青春复制
        四、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
第五章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亚文化表达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视野
        一、华语青春电影与青年亚文化
        二、讲述的权力背后——越轨者的思想
        三、影像维度的背后——抵抗仪式与“自恋式”表演
    第二节 女性文化的青春再现
        一、多元化的青春女性影像
        二、青春里女性的自我发现与建构
        三、成长中女性情感的坚守与蜕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5)服装的时尚文化与艺术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时装文化研究的理论背景与现状分析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服装时尚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分析
    2.1 服装时尚的文化内涵
        2.1.1 时尚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2.1.2 时尚发展变化的构成因素
    2.2 影响时尚的社会化因素
        2.2.1 市场经济的影响
        2.2.2 社会意识与艺术潮流的影响——以波普艺术为例
    2.3 促成时尚的社会心理原因
        2.3.1 追随时尚的从众心理
        2.3.2 青年叛逆心理的影响
        2.3.3 在大众消费文化中滋生的心理倾向
第三章 服装时尚的发展与变化
    3.1 中外服装的不同历史文化传承
    3.2 服装艺术的不同文化因素
    3.3 服装艺术的适应性特点
第四章 服装时尚经典设计案例分析
    4.1 自我张扬的时装特点
    4.2 时装的中性化倾向
    4.3 牛仔服的文化特色初探
    4.4 兼收并蓄的韩式时装
第五章 服装时尚部分艺术特点分析
    5.1 时装的色彩搭配
    5.2 时装的结构设计——以女装为例
    5.3 服装时尚中的民族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6)六十年代复古元素在当代女装中的流行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中国60年代的服饰元素
    2.1 无色彩化服饰风格元素
    2.2 统一化服饰风格元素
    2.3 革命化服饰风格元素
    2.4 中国香港60年代服饰元素
        2.4.1 西方元素风格
        2.4.2 摩登旗袍元素
    2.5 中国60年代服饰元素的具体表现
        2.5.1 廓形元素
        2.5.2 款式细节元素
        2.5.3 图案色彩元素
第三章 西方60年代的服饰元素
    3.1 年轻化服饰风格元素
        3.1.1 年轻化风格
        3.1.2 童装化风格
        3.1.3 迷你装风格
    3.2 简约化服饰风格元素
        3.2.1 轻便化风格
        3.2.2 多用性风格
    3.3 中性化服饰风格元素
        3.3.1 中性化风格
        3.3.2 休闲化风格
    3.4 摩登化服饰风格元素
        3.4.1 摩登青年文化风格
        3.4.2 嬉皮士风格
        3.4.3 未来主义风格
    3.5 艺术化风格元素
        3.5.1 波普艺术风格
        3.5.2 欧普艺术风格
    3.6 西方60年代服饰元素具体表现
        3.6.1 廓形元素
        3.6.2 款式细节元素
        3.6.3 图案色彩元素
第四章 60年代复古元素的回潮分析
    4.1 当今社会的流行
    4.2 当今社会的怀旧
    4.3 当今社会的复古现象
    4.4 时尚与循环论
        4.4.1 "古董衣"经济
第五章 60年代复古元素在当代女装中的流行与运用
    5.1 中国60年代复古元素在当代女装中的流行与运用
        5.1.1 廓形元素的运用
        5.1.2 款式细节元素的运用
        5.1.3 图案色彩元素的运用
        5.1.4 面料的运用
        5.1.5 装饰配件的运用
    5.2 西方60年代复古元素在当代女装中的流行与运用
        5.2.2 款式细节元素的运用
        5.2.3 图案色彩元素的运用
        5.2.4 面料的运用
        5.2.5 装饰配件的运用
    5.3 复古元素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分析
        5.3.1 模仿运用
        5.3.2 重组运用
        5.3.3 混合运用
    5.4 复古元素在当代服装中流行的意义与价值
        5.4.1 对服装流行趋势的价值
        5.4.2 对商业经济的价值
        5.4.3 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
第六章 60代复古元素的创新设计实践
    6.1 设计构思
        6.1.1 灵感来源
        6.1.2 目标人群
    6.2 设计效果图
    6.3 设计成果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现代性的多棱镜:时尚 ——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及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现状
    3 选题理由及创新之处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时尚与现代性
    第一节 时尚
        1 时尚的定义
        2 时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现代性与时尚
        1 现代性的定义
        2 现代性研究现状及流派
        3 时尚与现代性之关系
    第三节 时尚的现代性特征
        1 时尚的现代性特征
        2 后发现代性与中国时尚
    第四节 时尚的审美现代性
        1 审美现代性
        2 艺术的审美救赎与日常生活审美
        3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时尚
第二章 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面相——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一)
    第一节 革故鼎新和对传统秩序的颠覆——时尚的价值理性
        1 否定传统和破旧立新的艺术
        2 反抗权威、颠覆传统:时尚的价值理性
        3 青年亚文化和街头时尚:对主流文化和既定社会秩序的反叛
        4 时尚电视节目:颠覆传统与权威的欲望宣泄
    第二节 生命力的短暂与深度的播散——时尚的非理性
        1 现代性的不确定性与时尚生命力的短暂易逝
        2 时尚内容和意义上的“去深度化”
    第三节 文化工业与商品化境域中时尚的非理性
        1 时尚的祛魅:文化工业下时尚“灵韵”的消解
        2 商品拜物教与时尚的媚俗(庸俗)化
第三章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二)
    第一节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1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关系
        2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及后果
        3 工具理性的恶性膨胀对消费时尚的影响
    第二节 工具理性操纵下的时尚的道德焦虑
        1 工具理性与大众文化的操纵性
        2 时尚的道德焦虑
    第三节 工具理性膨胀的恶果——现代性风险中时尚的反生态(一)
        1 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
        2 现代性风险的产生
        3 生态的失语——时尚的反生态
    第四节 现代性风险中时尚的反生态(二)
        1 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
        2 环境恶化与健康威胁
        3 小结
第四章 建构权力与解构权力的二律背反——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三)
    第一节 权力的同谋——作为权力实践表征的时尚
        1 时尚生产领域的权力斗争
        2 时尚消费中的权力支配
        3 时尚与权力的结盟
    第二节 时尚的同一性与权力的建构
    第三节 时尚的差异性与权力的解构
    第四节 时尚:权势的同谋与解构权势
        1 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和权势的体现
        2 解构权势:隐私曝光与反腐中的媒体时尚
第五章 时尚的现代性重建一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
    第一节 时尚的差异性与文化认同
        1 文化认同
        2 时尚与文化认同
        3 电视时尚娱乐节目的文化认同策略:本土化
    第二节 时尚的复魅一在凸显中国元素中重构“灵韵”
        1 经济全球化与时尚文化的多样性
        2 在凸显中国元素中树立中国时尚品牌的国际形象
        3 原始中国情调与影视时尚中的“灵韵”重构
    第三节 现代性风险中时尚的走向:绿色时尚
    第四节 重塑时尚的价值理性:规范审美时尚
        1 审美时尚
        2 审美时尚的负面价值
        3 审美时尚的标准
余论: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时尚文化建设
    一、文化立国与文化强国
        1 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殖民
        2 文化强国的国内背景
        3 文化强国的现实路径
    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以现代性反叛中的国学时尚为例
        1 国学热兴起的背景
        2 何为“国学”
        3 国学时尚
        4 关于国学时尚的几点思考
    三、中国时尚文化产业的腾飞之路
        1 提高时尚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2 提升时尚产业的创新附加值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8)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文研究的目的或意义
    二 本文内容的学术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成果
第一章 后现代理论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风格服饰
    第一节 国内 1976—1989 年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一 “文革”中国风格时尚沿袭期(1976—1979 年)
        二 西风东渐的时装化进程(1979—1989 年)
    第二节 国内 1989 年后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一 1989—1992 年中国风格服饰的设计
        二 1992 年以后的中国风格服饰的设计
    第三节 西方服饰设计中国风格元素的广泛应用
        一 西方服饰设计的中国风格文化观照
        二 对中国风格服饰的钟爱
        三 多元化要素的汲取
        四 密集化形制的采用
    第四节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一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时间的纵深维度
        二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空间的广博维度
第二章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案例探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中西方典型案例探究
        一 当代中国语境中中国风格服饰典型案例探析
        二 当代西方语境中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典型案例探析
        三 交互或事件设计高峰
    第二节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案例误区辨析
        一 “拿来主义”的返魅
        二 “中国风”本体历史局限的思考
        三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市场实践案例辨析
第三章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从样本观看当代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一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样本
        二 要素归纳
    第二节 基于定量分析的中国风格服饰判定
        一 中国风格服饰特征因素分析
        二 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第三节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样本论证与应用
        一 艺术类型学的理论基础
        二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类型归纳
第四章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延展方向探讨
    第一节 后现代状态下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的否定性和建设性
        一 后现代主义的否定性向度
        二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
    第二节 源于生态学的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艺术设计
        一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
        二 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设计文化整合的未来建设
第五章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中国意象”重构
    第一节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中国风格之“中国意象”
        一 “中国风”溯源
        二 后殖民主义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想象性建构
        一 中国文化内涵的植入
        二 民族化与全球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习期间成果概况
附录

(9)亚历山大·麦昆的服装设计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亚历山大·麦昆概述
    一、亚历山大·麦昆生平
    二、亚历山大·麦昆服装风格分析
        (一) 前卫风格
        (二) 黑暗风格
        (三) 怪诞风格
第二章、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技法与其服装风格
    一、设计技法的概念
    二、服装中常用的设计技法
    三、设计技法与服装风格的关系
        (一) 设计技法对服装风格的影响
        (二) 服装风格对设计技法的影响
第三章、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技法在服装中的表现形式
    一、仿生设计
    二、破旧之法
    三、透空表现
    四、解构错位
    五、混合材质
    六、拟人造型
    七、夸张羽毛
    八、传统创新
第四章、亚历山大·麦昆的服装设计技法的美学特征与影响
    一、对服装设计师的影响
        (一) 对国外服装设计师的影响
        (二) 对服装插画师的影响
    二、对时尚潮流的影响
    三、亚历山大·麦昆的服装设计技法所蕴涵的美学特征
        (一) 多元与综合
        (二) 极端与折衷
        (三) 怪诞与病态美
        (四) 超现实与浪漫
第五章、亚历山大·麦昆的服装设计技法在设计中的借鉴与实践
    一、材料的前期处理改造
    二、设计实践
        (一) 设计理念与灵感来源
        (二) 设计定位
    三、设计作品与技法实践
        (一) 实践案例一
        (二) 实践案例二
        (三) 实践案例三
    四、设计实践总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10)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审丑”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选题意义与学术史价值
    三、研究现状的爬梳与反思
    四、本文的研究设想与学术目标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审丑”意识之演进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的生存处境
        一、文学新气候的试探: 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二、世纪末的“狂欢”: 九十年代的文学生态
        三、一元、多样与断裂: 新世纪文学的处境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审丑创作的整体俯瞰
        一、于“有声”处听惊雷: “行动”的新时期小说
        二、从蜕变中转向多元: “喧哗”的九十年代小说
        三、纷繁芜杂的“乱象”: “破碎”的新世纪小说
第二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文化层面
    第一节 膨胀与泛化: 从审丑到“泛审美”
        一、审美泛化: 消费时代的美学膨胀
        二、“泛审美”: 当前小说的审丑泛化
    第二节 “泛审美”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一、“实在”与“影像”模糊化的审美精神
        二、“审美”与“欲望”互渗化的审美形态
        三、“在场”与“缺席”融合化的审美主体
    第三节 “含混”的美学: 神奇,抑或是平庸
        一、泛化的结果: 一种“含混”的美学
        二、反思与批判: 表象神奇与本质平庸
第三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
    第一节 收缩与聚焦: 从审丑到“审恶”
        一、“恶”的阐释与“审恶”的涵义
        二、“审恶”: “恶”的集束式书写
    第二节 “审恶”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一、表层: “混乱时代”的社会之“恶”
        二、内核: “奥吉亚斯牛圈”的文化之“恶”
        三、本质: “生命暗箱”的人性之“恶”
    第三节 重构审美及其多样存在的可能性
        一、“恶”的聚焦: 重构审美及其多样的可能性
        二、反思与批判: 深刻性与损害性并存的“审恶”
第四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
    第一节 颠覆与解构: 从审丑到“嗜丑”
        一、“理性”与“非理性”变奏中的丑
        二、“嗜丑”: 小说表现“丑”的泛滥
    第二节 “嗜丑”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一、低劣之丑: 恣意横行的丑形丑态
        二、颓败之丑: “精神”沉沦与虚无
        三、荒谬之丑: “狼性”及价值颠倒
    第三节 价值立场的混乱以及去价值化倾向
        一、敞开的后果: 价值的混乱与无序
        二、反思与批判: 去价值化的“嗜丑”
第五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延伸思考
    第一节 审丑嬗变层面的共生联动及互反互现
        一、文化、人性与价值层面的共生联动
        二、文化、人性与价值层面的互反互现
    第二节 多元诉求与纠缠融合中的小说审丑嬗变
        一、反抗审丑: 证美的,抑或是审丑的?
        二、考察视角: 文学性,抑或是民间性?
        三、精神诉求: 审美的,抑或是启蒙的?
    第三节 小说叙事伦理与伦理叙事的“新变”
        一、自由叙事伦理中的写实伦理
        二、个体叙事伦理中的人性表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四、2002春夏米兰高级时装流行概念:张扬个性反叛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孟菲斯”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韩可欣. 苏州大学, 2020(03)
  • [2]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嘻哈文化下的流行服饰研究[D]. 潘鑫. 青岛大学, 2019(02)
  •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D]. 周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6)
  • [5]服装的时尚文化与艺术特点研究[D]. 吴霜. 江苏大学, 2017(01)
  • [6]六十年代复古元素在当代女装中的流行与运用[D]. 彭雅婷.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7)
  • [7]现代性的多棱镜:时尚 ——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及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D]. 邓志文. 武汉大学, 2015(07)
  • [8]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D]. 陈霞. 西安美术学院, 2015(09)
  • [9]亚历山大·麦昆的服装设计技法研究[D]. 施丽娟. 中国美术学院, 2014(05)
  • [10]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审丑”嬗变研究[D]. 陈进武.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2002春夏米兰高级定制时装概念:张扬个性,反叛传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