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热(保温)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市人民政府[1](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指出渝府发[2021]18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7月19日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创造经济价值、优化供给结构、承载创新活动和集聚高端要素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康新易[2](2020)在《废聚氨酯硬泡溶剂热催化降解制备再生PU泡沫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研究了废聚氨酯硬泡沫材料溶剂热催化降解制备聚醚多元醇的工艺规律。讨论了液化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与液化剂的质量比、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液化产物多元醇羟值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优化的液化工艺参数:(1)EG催化溶剂热降解最优条件:时间4 h、温度200℃、催化剂A1用量3.0%、固液比1:3,羟值327.6 mgKOH/g、粘度586.0 cps、含水量为0.05%;(2)EG和PEG200催化溶剂热降解最优条件:时间4 h、温度180℃、催化剂A1用量3.0%、固液比1:2(3:7),羟值最佳366.9 mgKOH/g、粘度819.0 cps、含水量为0.05%;(3)PEG200和甘油催化溶剂热降解最优条件:时间8 h、温度180℃、催化剂A1用量3.0%、固液比1:3(7:3),羟值最佳433.4 mgKOH/g、粘度1025.0 cps、含水量为0.05%。以上条件下,泡沫均可完全降解。其中以PEG200和甘油混合液化剂的体系的降解效果最好,对液化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确证。利用混合液化剂体系获得的液化产物多元醇,部分替代4110多元醇与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进行反应,全水发泡来制备再生硬质聚氨酯泡沫,考察了多元醇的替代量对再生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微观结构、表观密度、热稳定性、力学性能等的影响规律,当液化多元醇的替代量为20%时,所制备的再生泡沫的质量完全满足硬质保温聚氨酯材料国家标准的要求,为废硬质聚氨酯泡沫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江甜甜[3](2020)在《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聚酰亚胺泡沫的合成工艺及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以BTDA与4,4,ODA为原料,以甲醇作为酯化原料及溶剂参与反应,同时引入四氢呋喃作为混合溶剂,稳定泡孔,采用两步法,制备聚酯铵盐粉末,将得到的聚酯铵盐粉末采用自由发泡的形式进行发泡,得到软质开孔聚酰亚胺泡沫;通过对聚酯铵盐粉末进行热重分析确定聚酯铵盐粉末的干燥温度为70℃,发泡温度为160℃,对粉末粒径进行筛选,确定最终粉末粒径为30-40μm;通过控制干燥时间,制备不同残余溶剂的粉末进行发泡,对比发泡结果,确定粉末的干燥时间;实验筛选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匀泡剂,最终确定选用Silok2008N型匀泡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5%。实验采用了红外分析仪、热重分析、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对制备的聚酰亚胺塑料泡沫的物理和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采用万能试验机、导热系数仪、极限氧指数仪等分别综合测试了聚酰亚胺泡沫的压缩性能、耐热性及其热稳定性及其阻燃隔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所制备的聚酰亚胺泡沫其密度在0.01 g/cm3,5%失重温度约为500℃,通过瞬态平面热源法测得其导热系数为:0.035 w/(m.k),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250℃,通过其应力-应变曲线测得其压缩强度在0.02 MPa左右、纯泡沫的LOI平均值为33.2%,以上数据表明实验所制备的泡沫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隔热阻燃性能以及优异的阻燃性能。实验采用了蛭石、石墨两种无机填料对泡沫进行改性增强,分别将不同份数(0%,2%,4%,8%,10%)的蛭石和膨胀石墨与聚酯铵盐粉末进行共混后,进行发泡,然后对改性后的聚酰亚胺泡沫的结构、热性能、压缩性能、阻燃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填料的引入对泡沫的化学结构无影响,其阻燃性能得到大大提高,但填料的尺寸对泡沫的泡孔尺寸有所影响,容易造成泡孔过大及泡孔不均。
刘佳[4](2019)在《柔性无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热防护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各种热灾害环境中,热防护材料优异的隔热能力和稳定的力学性能是提供有效的热防护能力的关键。传统的热防护材料中,有机材料耐高温性不理想、无机材料的柔性差以及重量大等问题都限制了材料的多元化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对安全防护的重视,人们对热防护材料的热防护性能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保留无机材料良好热学性能的同时,通过探究试验对其柔性、强度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纳米技术对于改善材料的各项性能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中,静电纺丝法成本低、纤维连续性好,是目前最常见的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在目前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无机纳米纤维的研究中,由于材质自身性能缺陷,大多存在纺丝较困难,纤维膜柔性、强度较低等问题,对于无机氧化物纳米纤维柔性提升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课题针对二氧化锆(ZrO2)纳米纤维脆性问题,选择正硅酸乙酯(TEOS)作为稳定剂、聚氧化乙烯(PEO)作为聚合物模板来制备柔性纳米纤维膜,并通过调节稳定剂以及聚合物模板含量来优化纤维膜柔性以及纤维直径,使纤维膜在较好柔性的基础上具有较细的直径,更好的发挥纳米尺寸效应。在成功制备出具有优良柔性和较细直径的纳米纤维膜的基础上,利用蒙脱土粉末对其进行后修饰,探究适宜的修饰浓度,使得纳米纤维膜在保持柔性的同时对其强度有所增加。为了探究制备得到的柔性ZrO2纳米纤维膜以及修饰后的纳米纤维膜的性能,对其结构、形貌、力学性能以及热学方面的相关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分析了修饰前后纤维膜的结构变化以及对纤维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柔性ZrO2纳米纤维膜兼具轻质、不燃、耐火、隔热性好等优点,且修饰后的复合纳米纤维膜在强度、隔热性等方面较修饰前有所提高。相比常见的消防服材料,其具有优异的阻燃和热防护性能,有希望作为新型耐火隔热材料运用于高温防护、化学防护等安全防护领域。
陈诚[5](2019)在《MnOx/Fe2O3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VOCs催化净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污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其中,空气污染更是日益加重。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一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往往从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到环境中,不仅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而且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目前,净化VOCs主要是通过催化燃烧的方法实现,用来消除VOCs最有效的商品催化剂是负载在不同载体上的贵金属,但它们花销较高且能损较大。所以,人们希望使用价廉的纳米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能利用可再生太阳能实现VOCs光催化净化的低能耗方法。本论文制备出介孔非晶态锰铁氧化物MnxFeOy和晶态纳米复合物MnOx-Fe2O3,通过实验测试研究了它们催化降解苯的活性、高效热催化的原因、光致热催化机理等内容,还探讨了催化剂制备时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如下:1.以乙酸铁(Ⅱ)为还原剂、KMnO4为氧化剂,控制Fe/Mn摩尔数比1/2,分别在70℃、90℃、150℃、180℃的温度条件下皆反应24h,通过实验探究催化剂制备过程的温度变化对最终制得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XED、TEM发现,随制备时的反应温度升高,催化剂样品有一个明显的从非晶态逐渐变为晶态的转晶过程。BET发现,制备温度升高,样品的比表面积降低,BJH吸附平均孔径增大。通过催化活性测试可知,热催化活性随制备温度升高会降低,但总体规律性不是很明显;与之相比,光致热催化活性会非常规律地随制备温度升高而降低。综合来看,MnxFeOy-70的催化性能相对最佳,MnOx-Fe2O3-180的催化性能相对较弱。2.以乙酸铁(Ⅱ)为还原剂、KMnO4为氧化剂,利用水热法在70℃条件合成了一种独特的介孔非晶态锰铁氧化物(MnxFeOy-70)。将反应温度增至180℃,可以制得由水锰矿MnOOH纳米棒和赤铁矿Fe2O3纳米粒子组成的晶态纳米复合物(MnOx-Fe2O3-180)。我们使用XRD、TEM、EDX面扫、ICP、XPS、BET、CO-TPR、UV-Vis-IR等测试方法对催化剂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nxFeOy-70对苯表现出高效催化活性,且活性远远高于MnOx-Fe2O3-180,也比商品贵金属催化剂如0.5%Pt/Al2O3和0.5%Pd/Al2O3的更高效。实验发现,无定型锰铁氧化物的骨架氧由于参与了反应而在苯的催化净化中起着关键作用。MnxFeOy-70比MnOx-Fe2O3-180的催化活性高得多的原因是其骨架氧活性要高于MnOx-Fe2O3-180中的晶态MnOOH。在紫外-可见-红外光照下,MnxFeOy-70具有很好的光致热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它在λ>420近红外及λ>830 nm红外辐射条件下仍具有高效催化活性,其非晶态稳定结构在长时间光致热催化实验中保持不变。研究发现,MnxFeOy-70在全太阳光谱照射下具有高效催化活性的根源在于存在光活化新效应:该催化剂在全太阳光谱下有强吸收,使其具有高效的光热转化活性,光照条件能增强晶格氧的活性,从而提高光致热催化活性。
王东妮[6](2019)在《基于改进贝叶斯网络的磷霉素工艺风险量化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对新材料(原料)需求的增长,精细化工行业已然成为化工工业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但由于精细化工生产过程的多样性、复杂性、前沿性,使得其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并未建立完全,生产过程存在着众多安全隐患,所以开展精细化工安全风险评估对于企业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安全风险评估,来确定导致事故发生的本质/基本原因,以此为根据对工艺进行优化,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企业安全水平。本文首先用ARAMIS方法(工业意外事故风险评价方法)选取了磷霉素工艺中的关键设备,并构建了关键设备的蝴蝶结结构图。针对性探讨了故障树、事件树转化为贝叶斯网络的基本规律,将磷霉素工艺蝴蝶结结构图转化为贝叶斯网络图,采用贝叶斯网络的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借助Netica软件进行建模分析,从而得出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及当事故发生时各个基本事件的后验概率,并引入集对分析的相关内容对后验概率进行调整,结合调整后的后验概率以及重要度找出最易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宋圆圆[7](2018)在《低膨胀陶瓷Ca1-x(Sr,Ba)xZr4(PO4)6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一般材料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热胀冷缩的特性会导致器件疲劳、性能下降、失效以致断裂和脱落。因此具有低热膨胀特性和热膨胀系数可设计性的NZP族陶瓷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提高在较大温度变化环境中应用的航空导弹发动机的寿命,本文制备了NZP族低热膨胀陶瓷Ca1-x(Sr,Ba)xZr4(PO4)6。本论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低膨胀陶瓷Ca1-x(Sr,Ba)xZr4(PO4)6,并对样品进行TG-DSC分析、XRD分析、常温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线膨胀系数测试。Ca1-x(Sr,Ba)xZr4(PO4)6粉体的煅烧温度为900℃。Sr2+/Ba2+掺杂后固溶形成Ca1-x(Sr,Ba)xZr4(PO4)6且空间群一致。相对密度、微观结构、抗弯强度分析表明陶瓷Ca1-x-x SrxZr4(PO4)6、Cal-x-x BaxZr4(PO4)6、Ca1-x-y-x-y SrxBayZr4(PO4)6的最佳烧结温度分别为1400、1450、1450℃。Ca1-x(Sr,Ba)xZr4(PO4)6磷酸盐陶瓷的化学组成与其热膨胀系数有很大关系。从热膨胀曲线上看,滞后环受到化学组成的影响。随着Sr2+、Ba2+含量的增加,Ca1-x(Sr,Ba)xZr4(PO4)6的晶胞参数a减小,c、c/a比值及晶胞体积均增大。在化学式Ca1-xSrxZr4(PO4)6中,x由0.4增加至0.5时,热膨胀系数呈现减小趋势;x由0.5增加至0.6时,热膨胀系数呈现增加趋势。在化学式Ca1-xBaxZr4(PO4)6中,x由0.1增加至0.2时,热膨胀系数呈现减小趋势;x由0.2增加至0.3时,热膨胀系数呈现增加趋势。在化学式Ca1-x-ySrxBay Zr4(PO4)6中x由0.1增加至0.2时,热膨胀系数呈现减小趋势;x由0.2增加至0.4时,热膨胀系数呈现增加趋势。三个体系中Ca1-x-y-x-y Srx BayZr4(PO4)6陶瓷的热膨胀系数最小。改变烧结温度对Ca1-x(Sr,Ba)xZr4(PO4)6磷酸盐陶瓷的热膨胀系数的大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热膨胀曲线上的滞后环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Ca1-x-x SrxZr4(PO4)6磷酸盐陶瓷的热膨胀系数受烧结助剂MgO的影响较大。添加MgO时,由于烧结过程中产生第二相,热膨胀系数明显升高。添加8wt%ZrP2O7使Ca0.5Sr0.5Zr4(PO4)6陶瓷产生了孔隙,为各晶粒的膨胀提供了空间,晶粒膨胀被孔隙所吸收,因此热膨胀系数下降,同时导致Ca0.5Sr0.5Zr4(PO4)6陶瓷强度下降。
张利月[8](2018)在《乙基甲基咪唑类离子液体萃取精馏分离乙酸乙酯—甲醇的研究》文中指出乙酸乙酯和甲醇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化工和医药等工业中应用普遍。在制药工业中,两者常被用作溶剂,常压下乙酸乙酯和甲醇会存在共沸,使用普通精馏方法很难获得高纯度产物,因此,萃取精馏受到广泛的关注,萃取剂的选择是萃取精馏过程的关键。近年来,离子液体作为新型“绿色溶剂”由于无可测蒸汽压、结构可设计等优点逐步显示出取代传统萃取剂的趋势。本文选择离子液体作为萃取精馏的萃取剂,研究了离子液体对乙酸乙酯-甲醇体系的相平衡行为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使用一步法合成1-乙基-3-甲基咪唑溴盐([EMIM][Br])、两步法合成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两种离子液体;对后续实验所用的离子液体[EMIM][Br]、[EMIM][Cl]、[EMIM][Ac]做了结构、纯度及含水量分析。通过平衡釜测定常压下乙酸乙酯-甲醇二元体系以及乙酸乙酯-甲醇-离子液体三元体系的气液相平衡数据;使用NRTL模型拟合实验数据、回归得到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在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分离乙酸乙酯-甲醇相平衡实验的基础上,使用Aspen Plus进行萃取精馏过程模拟,通过灵敏度分析讨论设备参数以及工艺参数对乙酸乙酯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离子液体满足后续实验的要求,均可使乙酸乙酯-甲醇的共沸点发生偏移,相对挥发度明显提高,可打破体系共沸,且三种离子液体的分离能力的顺序为:[EMIM][Ac]>[EMIM][Cl]>[EMIM][Br];NRTL模型拟合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表明该模型可用于含有这三种离子液体的乙酸乙酯-甲醇三元体系实验数据的拟合;通过萃取精馏分离过程的Aspen Plus模拟,得到可完成分离任务的操作条件,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到相对较优的设备参数以及工艺参数。
杜悦[9](2018)在《不同基团离子液体对丙酮-甲醇物系分离过程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丙酮和甲醇作为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在化学工业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常压下,二者会形成共沸物,普通的精馏方法无法将其分离。本文采用萃取精馏技术来分离共沸物系。而萃取剂是萃取精馏过程中的关键,因此选择合适的萃取剂是本文工作的重点。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绿色无毒的新型萃取剂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注意。本文采用COSMO-RS方法,并结合文献报道,对用于分离丙酮-甲醇体系的离子液体进行了筛选,选择了10种阴离子和10种阳离子组成的100种离子液体作为筛选对象,为了探究不同基团的离子液体对丙酮-甲醇体系分离效果的影响,最终选择并合成了三种离子液体:1-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PMIM]Br)、1-烯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AMIM]Br)和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了其纯度以及含水量。然后通过气液相平衡实验测得丙酮+甲醇和丙酮+甲醇+离子液体的二元、三元气液平衡数据。结果显示,离子液体的加入对丙酮-甲醇的相平衡行为有显着的影响,并且丙酮对甲醇的相对挥发度有较大的提高,三种离子液体都能打破共沸现象,三种离子液体的分离效果为:[AMIM]Cl>[AMIM]Br>[PMIM]Br,且与COSMO-RS筛选的结果一致。最后,使用NRTL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关联结果表明实验值与拟合值吻合程度较好,证明NRTL模型适用于该体系的数据关联。
吴开放[10](2018)在《咪唑类离子液体萃取精馏分离乙酸乙酯-异丙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酸乙酯和异丙醇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在工业中应用广泛,二者在常压下会形成共沸物,工业上一般使用萃取精馏进行分离,但目前萃取精馏技术分离效果表现一般,开发高选择性能萃取剂,是改善萃取精馏技术的关键。近年来,由于离子液体具有突出的物理化学性质已经成为萃取精馏过程中非常具有潜力的萃取剂。因此,本文选用离子液体作为萃取精馏分离乙酸乙酯-异丙醇共沸物系的萃取剂,研究离子液体对乙酸乙酯-异丙醇物系分离性能的影响,为萃取精馏技术应用与发展拓展空间。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资料,筛选并合成了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和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BMIM][Ac])两种离子液体,并进行结构表征、纯度分析、含水量测定,结果表明合成的离子液体可以满足本实验的要求。在101.3kPa下测定了乙酸乙酯-异丙醇二元物系及其含离子液体的三元物系的气液相平衡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考察两种离子液体对共沸物系相平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离子液体均可明显提高乙酸乙酯对异丙醇的相对挥发度,并有效打破物系的共沸,且[BMIM][Ac]的分离效果较好。采用NRTL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结果显示NRTL模型的关联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应用NRTL模型对实验数据关联得到的交互作用参数,结合Aspen plus软件,以[BMIM][Ac]、[BMIM][Cl]为萃取剂模拟了萃取精馏分离乙酸乙酯-异丙醇的过程,探讨了理论塔板数、物料及萃取剂的进料板位置和温度、回流比、摩尔溶剂比对过程的影响,将乙酸乙酯纯度及收率均达到99%作为指标且考虑能耗、设备及操作成本,优化得到了可供工业应用参考的工艺条件。
二、绝热(保温)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绝热(保温)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废聚氨酯硬泡溶剂热催化降解制备再生PU泡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聚氨酯概述 |
1.2 聚氨酯泡沫的合成方法 |
1.2.1 聚氨酯泡沫材料合成方法 |
1.2.2 聚氨酯泡沫的形成机理 |
1.3 废聚氨酯泡沫回收利用方法进展 |
1.3.1 物理回收法 |
1.3.2 能量回收处理法 |
1.3.3 化学回收处理法 |
1.3.4 微生物降解处理法 |
1.3.5 机械力化学法 |
1.3.6 催化溶剂热技术及应用进展 |
1.4 论文研究目的、思路、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思路 |
1.4.4 创新点 |
第2章 溶剂热催化降解废旧聚氨酯制备多元醇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2.2.3 废聚氨酯降解过程 |
2.2.4 实验用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乙二醇为液化剂的废聚氨酯泡沫催化水热降解过程 |
2.3.2 乙二醇和聚乙二醇200混合液化剂下废氨酯泡沫的催化水热液化 |
2.3.3 甘油和聚乙二醇200混合液化剂下废氨酯泡沫的催化水热液化 |
2.4 液化产物的结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化产物制备再生PU泡沫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液化产物制备泡沫的反应原理 |
3.2.4 实验用分析方法 |
3.3 由液化产物制备再生PU泡沫 |
3.3.1 EG液化多元醇制备再生聚氨酯泡沫性能 |
3.3.2 EG和PEG200液化多元醇制备再生聚氨酯泡沫性能 |
3.3.3 甘油和PEG200液化多元醇制备再生聚氨酯泡沫性能 |
3.3.4 三种再生PU泡沫性能比较 |
3.3.5 SEM微观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聚酰亚胺泡沫的分类 |
1.3 聚酰亚胺泡沫的合成及应用 |
1.3.1 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 |
1.3.2 聚酰亚胺泡沫的发泡机理与成型工艺 |
1.3.3 聚酰亚胺泡沫的性能及应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增强聚酰亚胺泡沫的研究现状 |
1.5.1 纤维增强 |
1.5.2 微粒子增强 |
1.5.3 蜂窝增强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聚酰亚胺泡沫的合成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设备 |
2.2.2 实验主要原料及试剂 |
2.3 聚酰亚胺泡沫的合成 |
2.3.1 酸酐的酯化 |
2.3.2 前驱体粉末的制备 |
2.3.3 聚酰亚胺泡沫的合成 |
2.3.4 表征手段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聚酰亚胺泡沫的红外分析 |
2.4.2 聚酰亚胺泡沫的泡孔形貌分析 |
2.4.3 发泡温度的确定 |
2.4.4 残余溶剂含量的确定 |
2.4.5 匀泡剂种类的选择 |
2.4.6 聚酰亚胺泡沫的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蛭石增强聚酰亚胺泡沫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设备 |
3.2.2 实验主要原料及试剂 |
3.2.3 聚酰亚胺前驱体粉末的制备 |
3.2.4 表征手段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外分析 |
3.3.2 填料对泡孔结构的影响 |
3.3.3 填料对泡沫热性能的影响 |
3.3.4 填料对泡沫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5 填料对泡沫阻燃性能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蠕虫石墨增强聚酰亚胺泡沫的合成 |
4.1 前言 |
4.2 实验步骤 |
4.2.1 实验主要药品 |
4.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步骤 |
4.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红外分析 |
4.3.2 SEM分析 |
4.3.3 EG的引入对聚酰亚胺泡沫热性能的影响 |
4.3.4 EG的引入对聚酰亚胺泡沫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5 EG的引入对聚酰亚胺泡沫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成果目录 |
(4)柔性无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热防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热防护概述 |
1.2.1 隔热机理分析 |
1.2.2 热防护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热防护材料的发展 |
1.3.1 热防护材料的发展趋势 |
1.3.2 纳米技术及静电纺丝 |
1.4 静电纺柔性无机纳米纤维的研究现状 |
1.4.1 本征柔性无机氧化物纳米纤维 |
1.4.2 改性柔性无机氧化物纳米纤维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内容 |
2.3.1 前驱体溶液的制备 |
2.3.2 静电纺柔性ZrO_2-SiO_2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2.3.3 蒙脱土修饰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2.4 表征与测试 |
2.4.1 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
2.4.2 热重分析 |
2.4.3 XRD表征 |
2.4.4 红外光谱表征 |
2.4.5 力学性能表征 |
2.4.6 热学性能表征 |
2.4.7 热防护性能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3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形貌与结构性能表征 |
3.1 前言 |
3.2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3.2.1 ZrO_2-SiO_2纳米纤维膜的形貌分析 |
3.2.2 MZS纳米纤维膜的形貌分析 |
3.2.3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
3.3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3.3.1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强度分析 |
3.3.2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柔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耐温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阻燃性能分析 |
4.3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隔热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热防护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柔性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热防护性能分析 |
5.3 纳米纤维膜与消防服材料组合面料的热防护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5)MnOx/Fe2O3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VOCs催化净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挥发性有机物 |
1.2.1 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 |
1.2.2 VOCs的主要来源 |
1.2.3 VOCs的危害 |
1.2.4 VOCs的检测技术 |
1.2.5 VOCs的治理技术 |
1.3 催化的相关知识 |
1.3.1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
1.3.2 催化作用与化学平衡 |
1.3.3 催化作用的分类 |
1.3.4 催化活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
1.3.5 热催化 |
1.3.6 光催化 |
1.3.7 固体催化剂的制备 |
1.4 锰氧化物的基本性质 |
1.4.1 MnO_2 的结构 |
1.4.2 MnO_2 的催化机理 |
1.4.3 MnOOH的结构 |
1.4.4 MnOOH的制备方法 |
1.4.5 MnOOH的应用 |
1.5 铁氧化物的基本性质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制备温度对MnO_x/Fe_2O_3纳米复合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影响及相关研究 |
2.1 引言 |
2.2 主要化学药品及实验仪器 |
2.3 实验部分 |
2.3.1 催化剂的制备 |
2.3.2 催化剂的表征 |
2.3.3 样品的热催化活性测试 |
2.3.4 样品的光热催化活性测试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表征分析 |
2.4.2 降解苯的热催化活性 |
2.4.3 CO-TPR |
2.4.4 降解苯的光致热催化活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介孔非晶态锰铁氧化物和晶态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主要化学药品及实验仪器 |
3.3 实验部分 |
3.3.1 催化剂的制备 |
3.3.2 催化剂的表征 |
3.3.3 样品的热催化活性测试 |
3.3.4 样品的光热催化活性测试 |
3.3.5 同位素标记实验 |
3.3.6 DFT计算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表征分析 |
3.4.2 降解苯的热催化活性 |
3.4.3 高效热催化活性的原因 |
3.4.4 降解苯的光致热催化活性 |
3.4.5 全太阳光谱驱动热催化氧化机理 |
3.4.6 光活化效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
(6)基于改进贝叶斯网络的磷霉素工艺风险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定量风险评价 |
1.2.2 贝叶斯网络 |
1.2.3 集对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贝叶斯网络 |
2.1.1 贝叶斯网络定义 |
2.1.2 贝叶斯网络的理论基础 |
2.2 集对分析 |
2.2.1 基本原理 |
2.2.2 集对分析理论的特点 |
2.2.3 联系度 |
2.2.4 集对势 |
2.3 贝叶斯网络与集对分析 |
2.3.1 原理 |
2.3.2 定义 |
2.3.3 后验概率取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磷霉素工艺风险分析 |
3.1 工艺流程 |
3.1.1 工艺流程图 |
3.1.2 各工序工艺流程简述 |
3.1.3 化学反应方程式 |
3.1.4 主要设备技术操作条件 |
3.2 主要危险与有害物质分析 |
3.2.1 物料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3.2.2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3.2.3 生产过程其他危险因素分析 |
3.2.4 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危险因素分析 |
第4章 风险量化模型构建 |
4.1 重要事故危险识别 |
4.2 贝叶斯网络的构建 |
4.2.1 故障树结构向贝叶斯网络的转换 |
4.2.2 事件树结构向贝叶斯网络的转换 |
4.2.3 蝴蝶结结构向贝叶斯网络的转换 |
4.3 贝叶斯分析软件Netica软件的应用 |
4.3.1 Netica软件简介 |
4.3.2 构建网络结构 |
4.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定量风险评估 |
第5章 评价方法实例应用 |
5.1 背景企业简况 |
5.2 评价实例主要内容 |
5.2.1 辨识重要事故危险 |
5.2.2 构建蝴蝶结结构图 |
5.2.3 贝叶斯网络图 |
5.2.4 集对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低膨胀陶瓷Ca1-x(Sr,Ba)xZr4(PO4)6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NZP族材料的结构 |
1.3 NZP族材料的性能 |
1.3.1 热膨胀性能 |
1.3.2 快离子导电性 |
1.3.3 耐热冲击性能 |
1.3.4 力学性能 |
1.3.5 导热性能 |
1.4 NZP族材料的热膨胀机理 |
1.4.1 热膨胀机理 |
1.4.2 热缩机理 |
1.5 NZP粉体的合成方法 |
1.5.1 固相合成法 |
1.5.2 溶胶凝胶法 |
1.5.3 水热法 |
1.5.4 共沉淀法 |
1.6 NZP族材料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6.1 NZP族材料的国外研究动态 |
1.6.2 NZP族材料的国内研究动态 |
1.6.3 NZP族材料的发展趋势 |
1.7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Ca_(1-x)(Sr,Ba)_xZr_4(PO_4)_6粉体制备及表征 |
2.1 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 共沉淀法合成Ca_(1-x)(Sr,Ba)_xZr_4(PO_4)_6粉体 |
2.3 Ca_(1-x)(Sr,Ba)_xZr_4(PO_4)_6粉体的表征手段 |
2.3.1 差热热重分析 |
2.3.2 红外光谱分析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
2.3.4 粒度分析 |
2.3.5 常温拉曼光谱分析 |
2.3.6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2.4 Ca_(1-x)(Sr,Ba)_xZr_4(PO_4)_6粉体的表征与分析 |
2.4.1 共沉淀法合成Ca_(1-x)(Sr,Ba)_xZr_4(PO_4)_6前躯体 |
2.4.2 Ca_(1-x)(Sr,Ba)_xZr_4(PO_4)_6前驱体的TG-DSC分析 |
2.4.3 Ca_(1-x)(Sr,Ba)_xZr_4(PO_4)_6粉体物相组成分析 |
2.4.4 Ca_(1-x)(Sr,Ba)_xZr_4(PO_4)_6粉体的微观形貌 |
2.4.5 Ca_(1-x)(Sr,Ba)_xZr_4(PO_4)_6系列粉体的粒度分布和平均粒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_(1-x)(Sr,Ba)_xZr_4(PO_4)_6陶瓷制备及表征 |
3.1 Ca_(1-x)(Sr,Ba)_xZr_4(PO_4)_6陶瓷的制备 |
3.2 Ca_(1-x)(Sr,Ba)_xZr_4(PO_4)_6陶瓷的表征及密度与抗弯强度测试 |
3.2.1 密度测试 |
3.2.2 抗弯强度测试 |
3.3 Ca_(1-x)(Sr,Ba)_xZr_4(PO_4)_6陶瓷表征与抗弯强度测试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3.3.1 Ca_(1-x)(Sr,Ba)_xZr_4(PO_4)_6陶瓷XRD分析 |
3.3.2 Ca_(1-x)(Sr,Ba)_xZr_4(PO_4)_6陶瓷拉曼光谱分析 |
3.3.3 烧结温度对Ca_(1-x)(Sr,Ba)_xZr_4(PO_4)_6陶瓷相对密度的影响 |
3.3.4 烧结温度对Ca_(1-x)(Sr,Ba)_xZr_4(PO_4)_6陶瓷微观形貌的影响 |
3.3.5 抗弯强度测试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3.3.6 Ca_(1-x)(Sr,Ba)_xZr_4(PO_4)_6陶瓷的化学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a_(1-x)(Sr,Ba)_xZr_4(PO_4)_6陶瓷的热膨胀性能研究 |
4.1 热膨胀性能测试 |
4.2 热膨胀性能测试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4.2.1 烧结温度对Ca_(1-x)(Sr,Ba)_xZr_4(PO_4)_6陶瓷的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
4.2.2 Sr~(2+)含量对Ca_(1-x)Sr_xZr_4(PO_4)_6陶瓷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
4.2.3 Ba~(2+)含量对Ca_(1-x)Ba_xZr_4(PO_4)_6陶瓷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
4.2.4 Sr~(2+)、Ba~(2+)含量对Ca_(1-x-y)Sr_xBa_yZr_4(PO_4)_6陶瓷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gO、ZrP_2O_7对Ca_(1-x)Sr_xZr_4(PO_4)_6陶瓷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
5.1 MgO对Ca_(1-x)Sr_xZr_4(PO_4)_6陶瓷的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
5.2 ZrP_2O_7对Ca_(0.5)Sr_(0.5)Zr_4(PO_4)_6陶瓷的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乙基甲基咪唑类离子液体萃取精馏分离乙酸乙酯—甲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乙酸乙酯-甲醇物系简介 |
1.1.1 乙酸乙酯简介 |
1.1.2 甲醇简介 |
1.1.3 乙酸乙酯-甲醇物系的分离研究 |
1.2 萃取精馏 |
1.2.1 萃取精馏概述 |
1.2.2 萃取精馏的原理 |
1.2.3 萃取精馏的分类 |
1.2.4 萃取剂的类型 |
1.2.5 萃取剂的选择 |
1.2.6 传统萃取剂的不足 |
1.3 新型萃取剂—离子液体 |
1.3.1 离子液体简介 |
1.3.2 离子液体的分类 |
1.3.3 离子液体的性质 |
1.3.4 离子液体的合成 |
1.3.5 离子液体的应用 |
1.4 萃取精馏过程模拟 |
1.4.1 AspenPlus模拟软件介绍 |
1.4.2 AspenPlus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
1.4.3 精馏塔的严格计算模块RadFrac |
1.4.4 离子液体用于萃取精馏模拟 |
1.5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离子液体的合成和表征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2 离子液体合成 |
2.2.1 1-乙基-3-甲基咪唑溴盐的制备 |
2.2.2 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的制备 |
2.3 离子液体的表征 |
2.3.1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2.3.2 离子色谱分析 |
2.3.3 含水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离子液体的乙酸乙酯-甲醇体系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药品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3.1.4 气液平衡计算 |
3.1.5 实验设备校核 |
3.2 气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3.2.1 乙酸乙酯-甲醇-[EMIM][Br]气液相平衡数据 |
3.2.2 乙酸乙酯-甲醇-[EMIM][Cl]气液相平衡数据 |
3.2.3 乙酸乙酯-甲醇-[EMIM][Ac]气液相平衡数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
4.1 实验数据的计算 |
4.1.1 气液平衡的基本原理 |
4.1.2 关联模型的选择 |
4.1.3 模型参数的回归 |
4.2 气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
4.2.1 二元体系气液相平衡数据关联 |
4.2.2 乙酸乙酯-甲醇-[EMIM][Br]三元气液相平衡数据关联 |
4.2.3 乙酸乙酯-甲醇-[EMIM][Cl]三元气液相平衡数据关联 |
4.2.4 乙酸乙酯-甲醇-[EMIM][Ac]三元气液相平衡数据关联 |
4.3 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萃取精馏分离乙酸乙酯-甲醇的过程模拟 |
5.1 萃取精馏分离乙酸乙酯-甲醇的模拟 |
5.1.1 萃取精馏工艺流程图 |
5.1.2 离子液体物性参数 |
5.1.3 AspenPlus模拟初始条件设定 |
5.2 灵敏度分析 |
5.2.1 塔板数对乙酸乙酯纯度的影响 |
5.2.2 进料位置对乙酸乙酯纯度的影响 |
5.2.3 IL进料流量和温度对乙酸乙酯纯度的影响 |
5.2.4 摩尔回流比对乙酸乙酯纯度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9)不同基团离子液体对丙酮-甲醇物系分离过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丙酮、甲醇简介 |
1.1.2 丙酮-甲醇共沸物系 |
1.1.3 共沸物系的分离方法 |
1.2 萃取精馏 |
1.2.1 萃取精馏概述 |
1.2.2 萃取精馏的原理 |
1.2.3 萃取精馏的分类 |
1.2.4 萃取剂的分类 |
1.2.5 萃取剂的作用机理 |
1.2.6 萃取剂的选择 |
1.3 离子液体 |
1.3.1 离子液体概述 |
1.3.2 离子液体分类 |
1.3.3 离子液体的性质及应用 |
1.3.4 离子液体的合成 |
1.3.5 离子液体的在萃取精馏方面的应用 |
1.4 COSMO-RS方法 |
1.4.1 COSMO-RS原理 |
1.4.2 COSMO-RS的应用 |
1.5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离子液体的筛选与制备 |
2.1 使用COSMO-RS筛选离子液体 |
2.1.1 COSMO-RS计算细节 |
2.1.2 离子液体的筛选 |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3 离子液体的制备 |
2.3.1 1-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PMIM]Br)的制备 |
2.3.2 1-烯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AMIM]Br)的制备 |
2.3.3 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的制备 |
2.4 离子液体的表征 |
2.4.1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2.4.2 离子色谱分析 |
2.4.3 含水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子液体对丙酮-甲醇体系相平衡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药品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装置及操作 |
3.1.4 气液平衡计算 |
3.1.5 实验装置的校核 |
3.1.6 热力学一致性 |
3.2 三元体系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3.2.1 含[PMIM]Br的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3.2.2 含[AMIM]Br的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3.2.3 含[AMIM]Cl的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液相平衡数据的拟合 |
4.1 实验数据的计算 |
4.1.1 气液平衡的基本原理 |
4.1.2 关联模型的选择 |
4.1.3 模型参数的回归 |
4.2 NRTL模型关联气液平衡数据 |
4.2.1 二元体系气液相平衡数据的拟合 |
4.2.2 含有[PMIM]Br的三元气液平衡数据的拟合 |
4.2.3 含有[AMIM]Br的三元气液平衡数据的拟合 |
4.2.4 含有[AMIM]Cl的三元气液平衡数据的拟合 |
4.2.5 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10)咪唑类离子液体萃取精馏分离乙酸乙酯-异丙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乙酸乙酯与异丙醇的性质、用途及分离意义 |
1.2 萃取精馏 |
1.2.1 萃取精馏的分类 |
1.2.2 萃取精馏的基本原理 |
1.2.3 萃取剂的分类 |
1.2.4 萃取剂的选择 |
1.2.5 传统萃取剂的不足 |
1.3 离子液体 |
1.3.1 离子液体的分类 |
1.3.2 离子液体的合成 |
1.3.3 离子液体的性质 |
1.3.4 离子液体在萃取精馏中的应用 |
1.4 萃取精馏过程的模拟研究 |
1.4.1 萃取精馏模拟概述 |
1.4.2 AspenPlus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
1.4.3 精馏塔的严格计算模块RadFrac |
1.4.4 离子液体萃取精馏模拟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2 离子液体的制备 |
2.2.1 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的合成 |
2.2.2 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的合成 |
2.3 离子液体的表征 |
2.3.1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2.3.2 离子色谱分析 |
2.3.3 离子液体含水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离子液体的乙酸乙酯-异丙醇等压气液相平衡测定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药品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装置及操作 |
3.1.4 相平衡数据的计算方法 |
3.1.5 实验装置的校核 |
3.2 含离子液体的三元等压气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结果讨论 |
3.2.1 乙酸乙酯-异丙醇-[BMIM][Cl]气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及讨论 |
3.2.2 乙酸乙酯-异丙醇-[BMIM][Ac]气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及讨论 |
3.2.3 比较两种离子液体对体系相对挥发度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
4.1 实验数据的计算 |
4.1.1 气液相平衡的基本原理 |
4.1.2 关联模型的选择 |
4.2 气液平衡数据的关联 |
4.3 二元体系气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
4.4 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
4.4.1 乙酸乙酯-异丙醇-[BMIM][Cl]气液平衡数据的关联 |
4.4.2 乙酸乙酯-异丙醇-[BMIM][Ac]气液平衡数据的关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乙酸乙酯-异丙醇共沸体系萃取精馏的过程模拟 |
5.1 利用ASPENPLUS模拟分离乙酸乙酯-异丙醇的工艺流程图 |
5.2 离子液体物性参数 |
5.3 精馏条件的确定 |
5.3.1 塔板数对塔顶乙酸乙酯纯度的影响 |
5.3.2 回流比对塔顶乙酸乙酯纯度的影响 |
5.3.3 进料位置的对塔顶乙酸乙酯纯度影响 |
5.3.4 离子液体进料流量和温度对塔顶乙酸乙酯纯度的影响 |
5.4 不同离子液体萃取精馏过程的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四、绝热(保温)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2]废聚氨酯硬泡溶剂热催化降解制备再生PU泡沫的研究[D]. 康新易.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D]. 江甜甜.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柔性无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热防护性能研究[D]. 刘佳.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5]MnOx/Fe2O3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VOCs催化净化性能的研究[D]. 陈诚.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基于改进贝叶斯网络的磷霉素工艺风险量化研究[D]. 王东妮.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7]低膨胀陶瓷Ca1-x(Sr,Ba)xZr4(PO4)6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宋圆圆. 济南大学, 2018(02)
- [8]乙基甲基咪唑类离子液体萃取精馏分离乙酸乙酯—甲醇的研究[D]. 张利月. 沈阳化工大学, 2018(02)
- [9]不同基团离子液体对丙酮-甲醇物系分离过程影响的研究[D]. 杜悦. 沈阳化工大学, 2018(02)
- [10]咪唑类离子液体萃取精馏分离乙酸乙酯-异丙醇的研究[D]. 吴开放. 沈阳化工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