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视重庆光电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政府光电产业专家组组长黄尚廉一席谈(论文文献综述)
童洪志[1](2010)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是知识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也是创新人才的创新速度与创新效率的竞争。高校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近些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数量激增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陈至立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以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再次明确强调研究生教育一切工作都要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本文试图探索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即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以期能顺利地、有效地推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确保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本研究首先阐述了研究的现状、意义、思路和主要方法,并对文中涉及的创新能力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创新能力培养相关要素,全文将以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例(下文简称:“创新基地”),初步提出培养保障体系构建模型;其次对模型涉及的指标重点介绍了政策取向、基础平台、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四大培养保障体系;最后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成效,并提出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完善措施,以期能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作为目前各种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其主要部分章节展开如下:第一章简单论述了本研究意义、思路与方法,回顾了有关创新能力研究现状,并对创新能力内涵、特征、培养要素、影响因素等作了分析和阐释,初步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的构建模型、构建原则,确定考核因子权重,进行模型优化措施。第二章主要是以国家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为依据,分析了重庆大学出台的有关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政策和优惠措施。第三章则是阐述了创新基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研究平台保障体系,此平台分两大块,其一是以实验研究平台为基础的九大实验平台系统;其二为基础服务系统平台,重点分析了创新团队管理系统和创新基金管理系统两大基础系统平台体系建设。第四章根据相关组织理论与原理,构建并分析了创新基地组织保障体系,该体系模型由八大部门组成,分别主持研究生相关活动的开展,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第五章继续论述相关制度理论与原理,分析了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出台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以及相关的奖学金、奖教金等激励制度和高水平学术论文奖励制度。第六章简单分析了创新基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并从创新团队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基于Z理论特点的培养机制、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体系评估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培养途径与完善措施。第七章简要总结本文的创新点,得出结论,并探索未来应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陶爱民[2](2009)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优秀代表,是保障中国工程科学事业健康发展和培养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一支主力军,在我国的科技领域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特殊群体作为分析样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计量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对现有783名工程院院士建立了以学部分类的数据库,主要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国内毕业院校、留学国别、留学院校、留学所获学位、获奖情况等属性项,在此基础上,对一定的属性项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研究了院士的出生地和工作地的空间关系、留学状况、所获学位、出生年份与当选年份及当选年龄、女性院士群体、院士成长依赖的环境、学术兼职等状况,获得了如下若干规律性的认识:一、院士们的出生地和工作地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院士们往往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在今后的科技人才的培养方向上我们应立足于整个民族的繁荣进步,更多地强调地区平衡。二、获得博士文凭的院士大多具有留学背景,国内只培养了具有博士学位的工程院院士中的17%。这一方面警示我们我国高科技人才本土化的培养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另一方面,我们也可看到派遣留学人员到西方发达国家访问学习在今天仍然是一条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三、院士们当选年龄普遍较大,年龄结构老化影响了我国科技界的活力。四、女性院士不仅在数量上处于绝对的弱势,在某些领域与男性院士相比依然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五、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兼职过多。我们提倡智力资源共享,但不合理、过多的兼职则会影响院士们的日常科研活动,对院士兼职应加以合理限制。通过本文的工作,希望能够对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量化评估,深入探究主观、客观条件对工程院院士成才的重要影响,进而为我国人才培养和院士体制的完善提供研究参考。
黄宗明[3](2008)在《扎根重庆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重庆大学紧紧抓住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主动地投身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充分发挥自身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科研能力突出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形成了明显的学科优势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增强了办学实力,提高了办学效益,成为重庆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创新的"引擎"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智囊团"。
丰先林[4](2005)在《第一家股份制光电巨擘深陷资金困局重庆“追光”不会半途而废》文中研究说明$T曾经风光的重庆科业光电仍在此楼中艰难维持。这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深陷资金困局的典型案例。尽管有高技术的光环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有来自大洋彼岸高级顾问的指点,却不是一个企业注定所发展的全部,企业家、资金链等
岑军波,章鹏,梁宗保,杨建春[5](2003)在《重庆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国内外光电子产业发展概况,分析重庆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市具体情况,对重庆市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提出六条发展思路。
任锐,曾立[6](2003)在《透视重庆光电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政府光电产业专家组组长黄尚廉一席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光电信息产业将在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最大的信息产业基地中扮演重要角色。重庆光电产业如何乘势而上?重庆怎样依靠光电产业快速发展?就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重庆市政府光电产业专家组组长黄尚廉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以下简称问》:当今世界信
袁杰[7](2002)在《虚拟企业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是国家863重点项目“网状中心城市型区域网络化制造平台”以及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区域性网络化制造系统及应用示范工程”的组成部分。 论文首先对虚拟企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对虚拟企业的内涵、特点及合作形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企业的基础结构、支持系统、集成后勤系统等运行环境,对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决策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对国外虚拟企业运行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虚拟企业实施策略。 然后对虚拟企业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合作伙伴选择的决策过程,建立了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合作伙伴选择的优化决策方法;对虚拟企业的产权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产权一体化和动态联盟两种虚拟企业产权形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提出了虚拟企业产权方式的选择原则;对虚拟企业的成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贡献评价体系,提出了虚拟企业的利润分配原则;引入建筑业中的“质量监理”概念,建立了基于质量监理的虚拟企业质量管理流程。 最后,以科研院所转为企业,并进行虚拟化改造为应用案例,对其虚拟化研发和生产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研究设计能力、制造资源和营销能力的虚拟集成,内部管理模式的虚拟化改造,企业外部动态联盟的搭建等。其中,结合具体项目进行分析,总结出科技型企业虚拟化研发、生产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模式。对在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如:使能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条件和软硬件选择原则,人员问题,风险管理问题,企业文化冲突问题,商业环境问题等等。
陈宏伟[8](2001)在《中国光谷:纷争何时休?》文中认为武汉抢了先机 2000年12月18日,随着长春市的几位重量级政府官员在当地一家五星级宾馆揭开一块红绸缎,一家名为“华禹光谷”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亮相。 细心的人注意到,在华禹光谷公司的名子后边有一个括号,里边写着“长春光?
二、透视重庆光电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政府光电产业专家组组长黄尚廉一席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视重庆光电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政府光电产业专家组组长黄尚廉一席谈(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 |
1.4.1 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
1.4.2 创新能力内涵与特征 |
1.4.3 创新能力类型 |
1.4.4 创新能力培养要素 |
1.5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
1.6 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
1.6.1 政治因素 |
1.6.2 制度因素 |
1.6.3 导师因素 |
1.6.4 个人因素 |
1.6.5 环境因素 |
1.7 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构建模型 |
1.7.1 构建原则 |
1.7.2 构建模型 |
1.7.3 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 |
1.7.4 模型优化 |
2 培养政策保障体系 |
2.1 创新基地设立背景 |
2.2 创新基地建设宗旨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
2.2.1 建设宗旨 |
2.2.2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选择 |
2.3 国家政策、学校政策、创新基地政策 |
2.3.1 国家方针政策 |
2.3.2 学校政策措施 |
2.3.3 创新基地优惠政策 |
2.4 政治意义与启示 |
3 基础研究平台支撑保障体系 |
3.1 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
3.2 基础试验研究平台体系建设 |
3.2.1 九大实验室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
3.2.2 试验平台建设特点 |
3.3 基础系统平台保障体系建设 |
3.3.1 创新团队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
3.3.2 创新基金系统平台建设 |
3.3.3 “科惠杯”系统平台建设 |
3.3.4 “名家会客厅”在线系统平台建设 |
3.3.5 “企业零距离”系统平台建设 |
3.3.6 创新基地招聘系统平台建设 |
3.3.7 创新基地常务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
3.4 基础平台保障体系建设意义及启示 |
4 组织建设支撑保障体系 |
4.1 相关组织理论概述 |
4.1.1 Z 型组织理论 |
4.1.2 学习型组织理论 |
4.1.3 智慧型组织理论 |
4.1.4 其他组织理论 |
4.2 组织建设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
4.2.1 组织支撑服务体系构建 |
4.2.2 组织部门建设目标 |
4.3 组织理论对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意义及启示 |
5 制度建设支撑保障体系 |
5.1 相关制度理论概述 |
5.1.1 诺斯的制度理论 |
5.1.2 康芒斯的制度理论 |
5.1.3 凡勃伦的制度理论 |
5.1.4 邓小平的制度理论 |
5.1.5 制度的功能 |
5.2 制度建设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
5.2.1 制度支撑体系构建 |
5.2.2 创新基地有关制度和规定评述 |
5.2.3 其他配套制度建设 |
5.3 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培养创新能力意义及启示 |
6 创新能力培养成效、途径与措施 |
6.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分析 |
6.1.1 在创新素养方面,培养骨干领导才人 |
6.1.2 在知识创新方面,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
6.1.3 在创新实践方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
6.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措施 |
6.2.1 建设研究生创新团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
6.2.2 营造和谐创新环境,激发创新热情 |
6.2.3 建立基于Z 理论的培养机制 |
6.2.4 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评估队伍建设,完善保障体系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创新点及结论 |
7.1.1 研究创新点 |
7.1.2 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2)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数据库数据来源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中数据库的数据来源 |
第2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地、工作地分析 |
2.1 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地域分析 |
2.2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地分析 |
小结 |
第3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留学背景、学位分析 |
3.1 中国工程院院士留学背景分析 |
3.2 中国工程院院士学位分析 |
小结 |
第4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当选年份及当选年龄分析 |
4.1 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年份分析 |
4.2 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年龄分析 |
小结 |
第5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女性群体分析 |
5.1 工程院女性院士总体概况 |
5.2 中国工程院院士女性群体工作领域的差异分析 |
5.3 中国工程院院士女性群体职业成就的差异分析 |
5.4 中国工程院院士女性群体当选年龄的差异分析 |
小结 |
第6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长因素初探 |
6.1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长人文环境因素分析 |
6.2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长地理环境因素分析 |
6.3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长政治环境因素分析 |
小结 |
第7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兼职情况分析 |
7.1 中国工程院院士政治职务兼职状况 |
7.2 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职务兼职状况 |
7.3 中国工程院院士社会职务兼职状况 |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扎根重庆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发挥人才培养优势, 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层次专门人才支持 |
发挥学科综合优势, 为地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出谋献策 |
发挥科技创新优势,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
在解决地方重大需求方面 |
在服务支柱产业及产业化方面 |
在支撑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方面 |
在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方面 |
(5)重庆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光电子产业发展概况 |
二、重庆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发展现状 |
(二) 重庆光电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三、 重庆光电子产业发展对策 |
(一) 增大R&D投入 |
(二) 整合现有资源 |
(三) 发挥传统优势 |
(四) 实施人才战略 |
(五) 利用资本市场 |
(六) 培育核心企业 |
(7)虚拟企业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课题的时代背景 |
1.2.2 现代制造模式 |
1.2.3 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及其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虚拟企业的基本理论及运行环境研究 |
2.1 虚拟企业及其特点 |
2.1.1 虚拟企业的内涵 |
2.1.2 虚拟企业的合作形式 |
2.1.3 虚拟企业的特点 |
2.2 虚拟企业运行环境研究 |
2.2.1 虚拟企业的基础结构 |
2.2.2 虚拟企业的支持系统 |
2.2.3 虚拟企业的集成后勤系统 |
2.3 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和决策因素研究 |
2.4 虚拟企业在我国的运作模式研究 |
2.4.1 国外虚拟企业运作实例分析 |
2.4.2 我国企业现状及虚拟企业策略 |
第3章 虚拟企业的运行机制研究 |
3.1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策略研究 |
3.1.1 合作伙伴选择的决策过程 |
3.1.2 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 |
3.2 虚拟企业的产权问题研究 |
3.2.1 产权一体化与动态联盟 |
3.2.2 产权方式的选择 |
3.3 虚拟企业成本管理机制研究 |
3.3.1 虚拟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 |
3.3.2 虚拟企业的贡献评价体系 |
3.3.3 虚拟企业的利润分配原则 |
3.4 虚拟企业质量管理机制研究 |
3.4.1 质量监理概念的提出 |
3.4.2 基于质量监理的质量管理流程 |
第4章 应用案例研究——“转企”后科研院所虚拟化研发、生产模式及实践 |
4.1 问题的提出(背景) |
4.2 系统体系结构(内容与过程) |
4.2.1 研究和设计能力的虚拟集成。 |
4.2.2 制造资源的虚拟集成。 |
4.2.3 市场营销能力的虚拟集成。 |
4.2.4 内部管理模式的虚拟化改造。 |
4.2.5 企业外部的动态联盟 |
4.3 应用情况(方式和效果) |
4.3.1 “镁合金熔炼炉项目” |
4.3.2 “铝、镁合金内孔微弧氧化项目” |
4.3.3 “可重构汽车、摩托车轮辋压窝冲孔机项目” |
4.3.4 “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汽车生产线在线监测系统” |
4.3.5 “长江电工厂射钉弹压装生产线项目” |
4.3.6 实施效果 |
4.4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4.4.1 “使能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条件和选配原则。 |
4.4.2 人员问题 |
4.4.3 风险分析和管理问题。 |
4.4.4 企业文化冲突 |
4.4.5 商业环境问题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透视重庆光电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政府光电产业专家组组长黄尚廉一席谈(论文参考文献)
-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 童洪志. 重庆大学, 2010(03)
- [2]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状况研究[D]. 陶爱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07)
- [3]扎根重庆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J]. 黄宗明.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04)
- [4]第一家股份制光电巨擘深陷资金困局重庆“追光”不会半途而废[N]. 丰先林. 机电商报, 2005
- [5]重庆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研究[J]. 岑军波,章鹏,梁宗保,杨建春.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 [6]透视重庆光电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政府光电产业专家组组长黄尚廉一席谈[J]. 任锐,曾立. 科学咨询, 2003(01)
- [7]虚拟企业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 袁杰. 重庆大学, 2002(02)
- [8]中国光谷:纷争何时休?[N]. 陈宏伟. 中国经济时报, 2001